《教师怎样提升课堂教学技能》读后感(通用10篇)
2024-04-04 17:53:36 1级文库
《教师怎样提升课堂教学技能》读后感(通用10篇)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师怎样提升课堂教学技能》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师怎样提升课堂教学技能》读后感 第一篇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自己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什么地方?就是培育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当前 "核心素养"已成为中小学教育教学研讨的主题词。
什么叫"核心素养"?
什么叫学科核心素养?
为什么要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究竟如何落地?
课堂教学怎样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
这些问题也是我们一线教师最为关心的。说真的,我还真说不出个子丑寅卯!于是我翻阅了由余文森著作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这本书。针对以上问题,这本书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做出系统回应。从核心素养的意义,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观重建以及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基本策略三个大方面进行了具体的阐述。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中指出:阅读能力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之关键能力中的之一,"不会阅读的学生是潜在的差生".我们知道,阅读是学生获得新知识的主要手段,是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说:"必须教会少年阅读!凡是没有学会流利地、有理解地阅读的人,就不可能顺利地掌握知识。在小学中就应该使阅读达到完善的程度,否则就谈不上让学生自觉地掌握知识。"为什么有些学生在童年时期聪明伶俐、理解力强、勤学好问,而到了少年时期,却变得智力下降、对待知识的态度冷淡、头脑不灵活了呢?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不会阅读。
可见,学生的阅读是多么的重要。人民日报曾撰载文章称:"小学欠下的 ‘阅读帐’迟早是要还的!再不多看书,孩子考试时连卷子都做不完!"这也许并不是危言耸听。
近两年,无论是学校、家庭、社会,对于重视阅读的呼声越来越高,阅读的重要性无须赘述。我们在强调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同时,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是不是也应该读一些书呢,甚至是列给学生的一些必读书呢?当我们在给学生开的必读书书目也好,还是让学生进行自主阅读的书也好,那么学生到底读的怎样,阅读中遇到了哪些问题,这需要我们语文教师进行必要的跟踪指导和监控。当然指导和监控的方式有多种,调查问卷、读书沙龙、写读书笔记等。如果我们教师不也去进行实地阅读,怎么对学生的阅读进行指导和监控,又何谈去提高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
当我们语文老师真正地读了这些书后,才能和学生交流有了共同的语言,才有了交流的"底气",才可能和学生产生思维上的碰撞,情感上的共鸣。加之小学生的善于表现自己的心理特点,还没有养成读书的习惯或者还没有读这本书的同学,认为自己再不读书,就会被老师和同学"边缘化"了,无形之中,就会自觉的进行阅读。当然,当老师在和学生进行语言、心灵交流的同时,学生会真切感受到阅读的无穷魅力。
再说,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学生的素质也越来越高。记得去年一年级上学期的第一课《天地人》,我当时在教认识"地"这个字时,当有的同学组出"地下"这个词时,紧接忽然有一个小手举了起来,迫不及待地说: "老师,我知道地下有岩浆"!"你是怎么知道的?""我从书上知道的。"我当时吃了一惊,倘若这要是发生在城里的小孩身上,也许算正常,但对于农村小孩来说,况且是一年级刚入学的孩子来说,这能说是不足为奇吗?随着科技的发展,学生的素质也越来越高,也许在某些领域,孩子比我们知道的还多,显然仅仅有一桶水,哪怕是一潭死水肯定是OUT了!这种形势难道不逼着我们去读书吗?否则,我们怎么又能满足课堂教学发展的需要?
总之,"无论何时何地,都不要忘记读书,从什么时候开始培养自己读书的习惯都不晚"!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是不是更应如此!
《教师怎样提升课堂教学技能》读后感 第二篇
我是一名新教师,是教学上的新手,为了充实自己,我了阅读了《教师怎样提升课堂教学技能》一书,这本书使我受益匪浅。这本书是由严先元编著的,其中导论部分具体介绍了教学技能及其特点、分类等。教学技能是教师最基本的职业技能。它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运用教与学的有关知识和经验,为促进学生的学习、实现目标而采取的教学行为方式。从整个教学活动系统来看,教学技能是教师面临教学情境时直接表现出来的一系列具体教学行为。可以说,它是教师所掌握的教学理论转向教学实践的中介环节,对于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完成教学工作任务、增强教学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教师应掌握教学设计的技能,包括因材施教—把握教学内容,从这一章,是我懂得了在准备教学设计之前要对学生及教材进行认真的分析,再不脱离教学目标的情况下,运用各种方法是教材内容适应更多的同学,是更多的同学真正掌握所学的知识,而且要确定适合各类学生的目标,进而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掌握相应的知识。其次,策划教学活动,经过前期的学习需求分析以后,进行好教学内容的设计,则到了下个环节—策划教学活动。在这个环节中,我们应该运用不同的方法、不通的感官、言语引起学生的注意,并要为学生创造学习环境,提供学习的“支架”,在活动中建构知识的意义等,要合理布置这一节课开展的过程,例如:由浅入深,由易入难等,并组织为学生讨论、交流、课外活动、现场教学等结合的形式,以提高学生学习、思考的积极性。
作为一种创造性很强的工作,教学设计不可能一蹴而就,一个优秀的教师设计方案的形式,总是伴随着教师潜心的推敲、研究修订而逐步完成的。所以在教学设计的后期要做好一下工作:理清运作的思路;保持必要的弹性;写好设计的文本;要写出创意,写出特色。
做一个快乐自如的神圣天使—教师应加强调控课堂教学活动的技能。上课,是教学设计的中心环节,是教师通过具体的操作,引导学生到达教学目标的活动,教师调控课堂教学活动的技能,是教师根据学生在课堂中心理活动发展变化的规律,为达到教学目标而积极进行激励,引导和调节的教学行为方式,由很多的办法,使学生成为本节课的主体。
想上好一节课,导入新课是非常重要的,要引起学生对课题的关注,传达教学的意图,还要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做好学习的准备。导入的要素:信息、语言、活动。我们在导入时要由目的性、启发性、关联性、艺术性及机智性。
导入新后,呈现教材也时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强化课程与学生经验及社会生活的联系;发展学生收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旧知识的能力,分析好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引导学生习得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促进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在此期间,师生互动也时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课堂上师生互动,活跃气氛,由利于信息的传递,提高教学效率;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稳定学生的注意,缓解学习带来的疲劳等。而且,在教学过程中,由意识的收集和分析教与学的情况,并根据教学目标对教学的活动加以调节和控制,以促进和增强学生反应和保持学习力量。
在结束这节课时,应对教学内容进行梳理、归纳、总结;加深、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并使之系统化,激发并维护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和创造能力。可同过简单的回忆,提示要点,巩固应用,拓展延伸等方面进行。
把爱的光辉洒向三尺讲台—教师应培养指导学生学习的技能。由于教学过程被看作教师与学生交流过程,互动过程,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也就成为了对话关系、合作关系,教师的角色也就有了新的意义,成为了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指导者和合作者。其中最简单的就是讲授,它可以组织学生已有的表象和经验,架设通往新旧知识的桥梁;揭示概念与原理的本质,促进知识的掌握;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发展他们的智能;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习得一定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此过程中,教师起引导作用,在此时,也应夹带提问的项目,进而引起学生的注意。在提问的过程中,应注意:要注重真是性;要赋予启发性;要激发主体性;要追求开发性;要具有差别性。总之,只有教师善问才能促进学生会问,而善问的目标应指向学生会问。
在课上课下,师生互动是单单不够的班级内的讨论是班级成员之间的又一种互动方式,他们交流观点以形成对某一问题一直的理解、评价或判断、讨论是促进学生发展的一种全方位多项互动,讨论是导致意义建构的一种社会协商,也是合作学习的一种常用方法,并且在讨论完后,教师或学生应做出相应的总结。
同样,板书也是非常重要的,它是教师在黑板上书写文字符号、绘图或列表,以辅助知识信息传递,在课堂教学中,板书的主要功能有:突出教学的重点和要点,帮助学生理解教材;提示学生内在联系,促进学生认识结构的建造;增加信息刺激的强度,提高学习的效率。板书的内容不是唯一的,也可以结合实物展示等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等。通过对这本书的阅读,让我知道了如何准备一节课,如何上好一节课,如何在课上与学生互动沟通等等。我们应从自身的一点一滴做起,包括最基本的—书写,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并要是教学内容尽可能地与实际相结合,也要强化自身的能力!
《教师怎样提升课堂教学技能》读后感 第三篇
最近粗略的读了这本《课堂教学临床指导》,感受很深,一本很好的书,对我们青年教师来说,解决了很多困惑。值得我们深入的研究一下。
对于课堂教学问题最有发言权的恐怕还是亲身实践的一线教师。真诚的表达有两个要点。一是提问,像苏格拉底的产婆术那样,使自以为知者知其不知,是自以为不知者知其所知。不好为人师,而是卷入与教师的对话中,知道自己的无知。二是倾听,专心地与教师同在,简明扼要的把教师的观点及对他们的理解复述出来,留意教师话语背后的含义及其感受,要求其作出具体的解释。倾听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一种表达,它主要通过专注神态、非语言信息传达对教师的接纳与尊重。
真理是在对话中生成的,谎言是在流传中被揭穿的;快乐与别人分享,快乐增加一倍,痛苦与别人分享,痛苦减少一半。教学交往的过程是师生在课堂互动中构建生活智慧、探索生命意义、体验没好人性的过程。
组织管理的成败更多地取决于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因为师生同舟共济,相濡以沫,共同承担责任,较之那种国王时的指令、臣服式的服从,或者放羊式的管理、不讲任何责任的自由,更能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创造人与人的交往的美。
我就体育课的教学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从中找出新的灵感。如果按我们以前的传统来上课学生就要规规矩矩的',一切行动听指挥,但我想,我们的教学就应该好好地利用和发展学生的个性,让他们能愉快地上好体育课,学得开心,玩得开心,在高兴怜悯的气氛中体质得到锻炼。随着生产自动化水平的迅速提高、社会物质生活的较大改善以及闲暇时间的不断增多,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近年来,参加健身锻炼,正在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每天晨练的人络绎不绝,加入体育锻炼的人群越来越广,终身锻炼的意识已逐渐深入人心。
因此,体育教师也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利用体育教学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从而增进学生身心健康这一目标出发,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学会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培养坚持课外锻炼的习惯,增进身体素质、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等全面发展。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新课程改革实施和教学改革的前提和条件,新课程的推进要致力于建立充分体现尊重、民主和发展精神的新型师生关系,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以充分地发挥。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应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公平地对待学生,不能厚此薄彼,尤其是对于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教师要多鼓励、多关怀,相信他们的潜力,切实帮助他们,成为学生的促进者和服务者。新课程要求教师从知识技能的传授者转变成学生发展的促进者,由居高临下的指挥者转变成合作型的良师益友,使教学过程转变为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标准的过程。
《教师怎样提升课堂教学技能》读后感 第四篇
在寒假期间我认真的阅读了《聚焦课堂教学》这一本书,现在我来谈一谈学习《聚焦课堂教学》所获得的一些收获和感悟。
一是我认为教学过程中的核心问题。是“结论与过程”的关系问题从教学角度讲,所谓教学的结论,就是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或所需获得的结果;所谓教学的过程中,就是达到教学目的或者获得所需结论而必须经历的活动程序。毋庸置疑,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正确的结论,所以必须重结论。但是,如果不经过学生一系列的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识活动,即如果没有多样化的思维过程和认知方式,没有多种观点的碰撞、论争和比较,结论就难以获得,也难以真正理解和巩固。更重要的是,没有以多样性、丰富性为前提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创新思维就不可能培养起来,所以不仅要重结论,更要重过程。基于此,新课程把过程与方法本身作为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从课程目标的高度突出了过程与方法的地位。
二是我们应避免矫枉过正。由轻过程走向轻结论如上所述,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正确的`结论,仍然是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事实上,其中还涉及一个如何看待知识在新课程实施中的功能及地位问题。因为知识构成了结论的内核,知识的科学性、正确性决定了结论的科学性、正确性。我们反对将知识作为现成的、僵化的结论生硬地灌输给学生,但是这不等于说包含知识在内的正确教学结论在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已经没有任何作用。我们更不能将问题简化为新课程只要过程,不要结论,或者只顾教学过程的热闹,不顾结论的正确与否,甚至只讲过程的推进,而完全无视对知识本身的理解与掌握。所有上述这些观点和做法教是错误的。
三是科学地看。新课程提倡重视结论的同时更重视过程的真义在于仍应将理解和掌握知识当做重要的教学目标来看,所谓的正确结论中仍包含诸多知识目标。但是在如何引导学生理解与掌握知识一点上,应当注重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听讲和记忆不是掌握知识的唯一方法,也不是最必要的和最好的方法,因为知识本身也需要思考、目标的局限,以争取实现新课程目标的多元化,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并重,因为过程本身就包含了促进学生体验、感悟的因素,学生的聪明才智与独特个性正是这一过程中成长起来。一句话,强调过程就意味着:掌握知识不是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之,通过学习使我深深地体会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将抽象的知识与形象的东西联系起来,即将生涩的书本知识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增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新知的体验,从而使教学获得理想的效果。
《教师怎样提升课堂教学技能》读后感 第五篇
带着对《小班化教育课堂教学》一书的期待,这学期我用心阅读了此书,边读边品,边品边联系我们的教学实际,感触很深,收获很大。现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总结。
一、注重教学气氛的营造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满足学生的求知需要,应该创设各种教学氛围,在师生、生生之间形成和谐、民主、平等的关系。
在课堂上,我们要充分利用小班的空间优势,随时调节着课堂气氛。在课堂上孩子们或小组讨论,或自由发言,而老师则穿行其中或参与、或点拨,灵活的教室布置给学生带来更多的空间。老师亲切的话语,平等的姿态拉近了距离,课堂上不时迸发出智慧的火花。许多有效的教学手段在小班的条件下能发挥得更突出。如采用游戏活动这种生动有趣的动态教学。
二、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是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进行自我愉快教育的源泉,是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状态的不竭动力。因此,当学生迫不及待地提出一个个学习疑问时,我们首先要珍视学生的这种探究心理,但并不要急于正面回答或者给予暗示。而且,通过自主探究获得的知识印象深刻,自主探究获得的成功又会激起进一步探索的欲望。
(一)自主学习
新课程重体验,重实践。让学生亲自体验,看一看、听一听、闻一闻、说一说、摸一摸、做一做、想一想,都能促使学生学会发现,学会思考,进而学会创造。很多课堂上,学生能全员参与了讨论交流,学生活动占课时的大半。他们分成小组学习,在组内把老师给的条件进行整理,一起讨论,一起探究,整节课是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实践活动,人人动脑,人人动口,并不是表面上的热热闹闹。由于学生通过体验进行了思考,所以,学生学得扎实、学得有趣、学得主动。
(二)探究学习
以自主性、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为主要特征的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全新的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改革的操作上我们强调“先放后扶”,即在学生充分自主学习、探究、实践、体验的基础上,教师再给予精当的点拨引导,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使学生的探究、理解进一步深入。教师的“扶”,扶在学习方式的指导、重点难点的突破、困难学生的辅助、新旧知识的联系、合作交流的组织等方面。
三、注重每一堂课的.准备
个性化教育是小班化教学的核心理念。本书具体阐述了个性化教育在小班化教学中体现的三个层面的内涵:1、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和谐发展;2、促进全体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的发展;3、为学生提供符合个性发展的“差异教学”。
为了切合这些理念,更有效地开展教学,我们教师就必须对学生、对教材做足功夫:了解每一位学生,进行合理分层,备好每一堂课,进行差异化教学。要让暂时落后的孩子能感受到跳起来摘到桃子的乐趣和信心,让中间层的孩子通过努力,完成相对其现有知识水平而言更高层次的知识水平,让第一层的孩子在学有所获的过程中学会深入地探索和发现。教师在让自己的每一堂课都能给不同层面的孩子带去知识、乐趣、期待的同时,他在备课的过程中个人的智慧在不断闪现,灵感在不断跳跃,个人成就感也会不断提升,从而专业成长的速度会不断提升。
总之,作为小班教师必须从自己的点滴做起,谦虚谨慎,耐心细致,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把每件事情,每项工作做的更好。
《教师怎样提升课堂教学技能》读后感 第六篇
一、优化策略,加强体育道德
书中提到:“真正的教学是教人,而不是教书,学科教师不是教学科,而是用学科来教人,这是培育学科核心素养首先必须确立的教学观念。”体育品德包括体育道德、体育精神和体育品格。体育道德要培养学生遵守规则、诚信自立、公平正义;体育精神主要是通过让学生参与运动,培养自尊自信、意志顽强、超越自我、勇于进取的精神;体育品格包括培养学生文明礼貌、相互尊重、社会责任感、正确的胜负观等,这些是体育学科独有的育人要素.问题在于如何让孩子们理解与感受,并内化于心,表现于身。
以低年级的课堂为例,针对这个年龄段孩子的生理、心理特点,教师以亲切、富有童趣的课前导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以游戏活动的方式增强孩子们守规则意识,利用合作的形式加强孩子们的团队意识和竞争观念,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良好的成功体验,从小树立正确的胜负观,形成良好的体育道德。这样的课堂不仅有趣,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学习了技能,获得自豪感,也能让孩子在体育活动中获得自信心和安全感。比起教师一味讲解技术动作,学生枯燥反复练习的.课堂,教学为主会更高效、更实用,也更让学生获益,同时道德渗透两全其美,何乐而不为呢?
二、善用竞赛,提升体育精神
体育不是一门只关于运动技能的课程,它还涉及心理健康、体育精神、体育人文等。体育课堂,特别是体育竞赛往往有很强的竞争性与挑战性,有输有赢,有强有弱,在面对强大的对手时敢于挑战,在面对失败时从容面对。在这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自尊自信、勇敢顽强、积极进取、超越自我的体育精神。教师应该及时总结引导提升,让学生在学习体育技能的同时提炼自身所表现的体育精神。并结合优秀人物如:中国女排不畏困难、敢打敢拼,不断进取,取得一个又一个世界冠军的拼搏精神;中国奥运代表团从零到有,直至巅峰,失败中走向成功的感人事迹等,提炼“为国争光”“无私奉献”“团结协作”等爱国主义精神,促进学生在体育学习和锻炼过程中锤炼属于自己的体育精神,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充分发挥体育学科的育人功能。
三、关注互动,培养体育品格
课堂教学实施中有两种互动方式: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这两种互动贯穿整个课堂。在大部分的课堂中教师一般会较多关注师生互动,以此来让教学内容顺利、有效的实施。但往往忽略或者少数能关注到生生互动的内容。而生生互动中又能直观的反映出学生的学习状态如:学生之间是否良好的合作;有没有在活动开动脑筋思考问题;能不能协调、沟通各自的想法联合力量为达到目标而相互作用;互动中是否相互尊重、民主等等。学生在分组或合作探究中,在教师有目的的指引下,学生以学习运动技能为核心相互交流探讨、分享自己的想法,在思想交流碰撞中体会运动乐趣与学习的意义。
以球类课堂为例,在技能学习掌握后进行的小组比赛中,学生通过对自身水平的认知结合自身技术特点分配场上的位置,比赛中团队合作、相互激励,在赛后及时总结分析,这些互动都有利于核心素养的发展。相反,不是所有的互动都是正面的,也会出现争论、指责、批评等负面情绪的宣泄。教师要第一时间疏导,这也是学生情绪控制核心素养发展的良机,教师要抓住“课堂生成”的“关键点”及时进行体育品格的培养。
《教师怎样提升课堂教学技能》读后感 第七篇
有的人说:“高效课堂”就是教师在相对短的时间里,让学生得到更多更深的知识与能力,获得更丰富的经验;又有人说:“高效课堂就是在有效的空间里,采取恰当的形成,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获取有效的知识与能力”;还有的说:“高效课堂就是在坚守人类基本价值取向的基础上,同时充分利用本节课的资源,让学生明白丑与美,恶与善的客观真实,”等等,而我的理解就是:“教师在单位时间空里里,将教学目标最大化和最优化。”也就是将新课程标准中的“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最大化,最优化。
怎样打造“高效课堂”?我认为“打造高效课堂”,教师应具备以下三个条件:1、要有充分的课前准备。2、要有较强的课堂驾驭能力。3、要有真挚的情感。这三点是打造高效课堂的保证。
第一点,充分的课前准备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前提基础。开始第一步是教师个人提前精研一组教材。在自已反复研读教材以及其他有关的背景知识的前提下,再读教学用书。以此形成自己对文本的独特理解,并将理解以批注或圈点的方式记录在书上。第二步是教研组集体备课。这个步骤是在个人精研的基础上进行的。主讲人进行单元备课分析,并就其中的一节进行精备、精讲;过程中或者讲完后,老师们展开充分的讨论,以此弥补个人理解可能出现的粗浅或者偏差的现象。第三步是教师形成个性化教案的过程。在个人精研,集体讨论的基础上,个人就其中的一节课进行精备课,形成自己的个性化教案。然后教研组之间再互相听课,共同探讨每节课,直到达成共识。
第二点:教师要有很强的课堂驾驭能力。因为这是课堂高效运行的必要条件。要做到这点,我认为教师必须具备三种过硬的基本功:1、语言。2、板书。3、严密的逻辑思维。课堂是师生互动的场所,教师怎样才能将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地吸引住?试想教师没有抑扬顿挫,幽默风趣的语言,怎么吸引学生的听觉?没有一手漂亮的板书,又怎能吸引学生的视觉?没有对知识严密的逻辑分析,又怎能给学生的智慧的光芒,给学生以心智的启迪?学生的能力又从何而来?所以我认为教师具备了这三点,学生才会欣赏你,佩服你,才会对你的课兴趣浓厚。
第三点:教师要有真挚的情感。如果说前面的两条是打造“高效课堂”的硬件的话,那么这一条就是“打造高效课堂”的软件保障。这里所说“真挚情感”有二层含义:第一层意思是说,教师要用真情向学生传授知识,教师的课首先要感动自己,之后方能感动学生。我所说的`“真挚情感”第二层意思是,教师要真心关爱学生,当今强调要构建和谐校园、和谐师生关系。什么样的师生关系才是和谐的师生关系呢?我认为:它应该是平等的、友好的、在学习过程合作中非常愉快的师生关系。首先教师要用平等的心态对待他们,当他向你求知时,你要用更大的耐心与心细去帮助他,上课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明知这部分学生认识能力有限,就不要用深难的问题去为难他,这样会让他难堪、自尊心也会受到伤害。假如用一些浅易的问题去鼓励这类同学回答,就会让其产生成就感,提高其学习兴趣,激发他参与学习的积极性、甚至可以帮助他树立或找回一些学习的自信。要关心他,找出他一些细微的闪光点,鼓励他进步。只有这样,他才会认为你是真心对他,而把你当真朋友,愿意与你相处。信任你、依赖你。如果我们能与学生建立起这样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那我们就一定能将我们的课堂打造成“高效课堂”。
《教师怎样提升课堂教学技能》读后感 第八篇
近期读了于永正老师的阅读教学实录,感动不已,我才深深的体会到原来语文课可以如此生趣活泼,原来语文课还可以这样上。在于老师的课堂中看似普通自然又有趣的活动,实则暗藏玄机,让人不由生叹。
一、儿童立场
于是我开始反思我们当下的语文教学,似乎花了很大力气去解读文本,我们总祈求把文本解读得巧妙生姿,但往往忽略了孩子真正的难点是什么,在起点与终点之间我们应该为他们搭建一个怎样的桥梁,让他们愿意学、轻松学,而不是带着负担去学。就此于老师是完完全全站在学生的立场,充分了解学生学习的重难点,深入浅出的引导学生理解文本。例如在执教《草》时,于老师知道学生对“一岁一枯荣”的理解存在难点,便巧妙地通过简笔画把草木的四季变化形象的展示出来,让学生代入情境理解“岁”的含义,从“岁”到时间、到自然万物的变化,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结合,学生理解此诗层层深入。这节课之所以令人拍案叫绝就是因为于老师站在儿童立场去雕琢文本,组织活动,因此整堂课好玩有趣又回味无穷。
二、情境教学
总的来说,于老师的教学立足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而是通过日常生活或学生已有的知识为基础慢慢的一步一步的引入新知。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是语文教学艺术的一个特点,于老师善于启发学生展开想象,进入作者描述的情境之中,还原意境,理解文本所传递的思想。笔者深受于老师启发,在执教《一直窝囊的大老虎》一课时,学生始终无法深层次的理解文末“我”的疑惑,对于文中“老师”的理解,学生往往习惯性用“鼓励、通情达理”等词,笔者采用“读演结合”的方式代入情境,一位同学扮演文中的“我”,两位同学扮演“哥哥和妹妹”,其余同学扮演老师,表演结束后采访“我”的感受,学生能说出“委屈、窘迫、紧张”等词,最后再结合文中“老师”和“扮演哥哥的小朋友”的言行去感悟,学生居然能说出:“老师的冷漠”“老师没有教我豁虎跳,也没有鼓励我,更没有引导其他同学换位思考,而是任由他们嘲笑我”。学生还能从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中找到依据。由此可见对于创设情境学生或许能更深层次的理解作者所要传达的思想。
当然有时还善于通过任务驱动的方式使学生翻转文本,换角度理解文本。例如在执教《翠鸟》一课时于老师为了检测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程度,设置了外国和平使者采访翠鸟,小朋友扮演翠鸟接受采访。于老师在课堂中不动声色地让学生理解、反馈文本,不仅检测了学生的理解程度还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使得课堂趣味十足。
三、质朴而生动
在于老师的课堂上没有太多花哨与热闹,而是质朴生动,默默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几乎每一篇课文于老师都会有范读,不管是什么类型的文章经过于老师之口总是那样的韵味无穷,他常常说:“听我的朗读,看我的表情”,他的表情朗读其实是在对文章深层理解基础上的表演,是为了让学生身临其境地走进课文做铺垫的,不同于我们平时模仿的夸张朗读。除了朗读,于老师还会加入一些动作、语言、神态等,让学生不由自主地跟着学,孩子们随处都能采撷到智慧之花。
对照于老师的课堂,我反思自己为了一节课,我又花了多长的时间,我的设计是否充分考虑了孩子们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以及现有的生活经验呢?于老师的阅读教学实录给了我很大的启示:面对语言文字就应该让孩子们扎扎实实地读,安安静静的思,认认真真地辨。
语文教学应该给学生留下些什么呢?在这本书中于老师告诉我们:“语文教育应该给学生留下较好的语感,能不假思索的作文,留下认知与情感,留下书写、阅读、表达的能力,留下兴趣与习惯。”
而我们当下青年教师的语文课堂要做的是走近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留给学生兴趣与习惯。
《教师怎样提升课堂教学技能》读后感 第九篇
假期我读了一本有关课堂教学的书籍,书名是《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这本数围绕核心素养展开。刚开始对核心素养这个名词只有一些模糊的理解,书的作者余文森老师用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方式,帮我理清什么是核心素养,什么是学科核心素养。基于立德树人的教学是教育方向,真正的教学是教人,而不是教书,学科老师不是教学科,而是用学科教人。
书中的第二章提到:“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是一个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结合的过程,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相互交错的。”由此我想到了我所教的音乐学科,每首歌曲不光是引导学生感受其中的情绪、速度等各种音乐要素,更重要的是理解歌曲想让我们理解的背景、价值观,更是通过歌曲对学生进行感性教育。比如:《小乌鸦爱妈妈》这首歌曲,它让学生了解乌鸦反哺的故事,懂得感恩、孝敬父母的道理。让我感受到教人要比教书难。
除了阅读了教育书籍,在假期中,我还聆听了三场音乐讲座,也是让我受益匪浅。首先是朱晓老师的《评价促成长,学生稳步前进》,她提出课堂评价的目的在于帮助师生在课堂上提高学习质量,对学生进行正确的评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加强学生学习的动机。但需要注意的是,进行评价时要遵循学生年龄的特点,注重评价的内外全面融合,适合主体发展。然后是缪海云老师带来的《“浸”入其中,方得“真味”》,这堂课为我们带来了一个新鲜的名词——沉浸式教学,简单来说是一种追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完全投入的教学方式,学生“沉浸”在教学环境中,达到积极、高效的学习体验,并能贯穿整个学习过程。这就需要我们把握教材,充分制定课堂的'学习目标,还要了解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给学生审美上的沉浸。最后是高谊老师提出的《音乐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从中我了解到教学的前提是教师预设,而生成基于预设,是预设的提高和创造过程,预设是根本,生成是灵魂,只有两者相辅相成,才能促进学生成长。这就对我们老师要有较高的要求,要深入钻研音乐教材,才能具有生成的深度和勇气,还要确立“为学习而设计”“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预设观,当然,老师的综合素养也要过硬,基本功更是不能落下。
这次假期我受益良多,开学之后我要继续珍惜悦读会的宝贵机会,从书中学到更多有用的东西,不断的充实自己,夯实基础。最后引用缪老师说的一段话:“教师自己认知和体验的提升没有捷径可走,只有不断学习,自己把自己浸泡在音乐中去体验,这是教师的辛苦,也是教师的幸运。”
《教师怎样提升课堂教学技能》读后感 第十篇
静下心来,细细品读文森教授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一书,使我对学科教学的核心素养有了深刻的认识。
一、概念内涵
素养,指的是沉淀在人身上的对人的发展、生活、学习有价值、有意义的东西。作者用了9内容详细阐述了素养与素质、教养、修养、涵养之间的关系,这几者之间有共通之处,涵养与修养可以说是素养的一个体现,素养是积淀下来的东西,素养跟人的关采最密切,和人的生命融为一体,素养可以说是一种习惯一种气质、一种性格。
核心素养最重要的就是“核心”二字,核心素养的内涵界定为“学生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这里很明确也指出了,核心素养的两个重要表现方面: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的具体化,是学生学习一门学科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成就。
二、核心素养的培养
每个学科不仅具有自己的符号表达、知识体采和思维方式,也都有自己内含的价值性和道德意义。这同样是学科知识的一种内在属性,是与学科知识相伴随的内在特征,是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构成性因素。所以,学科教学“最大的道德教育资源就是学科知识本身。”对此,我有深切体会,不管是哪一学科的.教师,吃透教材,因材施教,都可以时时践行“立德树人”。每门学科都蕴藏着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教师要对学科教学内容中具有道德教育价值的素材进行发掘,把德育渗透融合在课程教与学的活动中。把课堂教学转化为学生课的成长行为,延伸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并逐步变成他们的成长自觉。真正的教育意味着对学生的整个生活发生重大的影响,他所学的东西将会影响他的行为光趣与选择;意味着他过去的一切都收到审视和重新估价。
德才兼备才能称得上是一个真正的人,德即指品格,才即指能力,我把品格理解为习惯,例如:在课堂上专心听讲积极思考与发言,放学排队不喧哗,能和同学互相帮助团结友爱等等,都是一种品格。能力就是学习之后剩下的东西,“高分低能的现象,就是只关注了知识,而忽视了能力,用知识教识才培养出了“书呆子”,我们儒要在教学中把课内与课、知识与生活、理论与实践统一起来,学生能灵活、创造性的运用知识发展能力,只要有了能力,就随时能生长出知识。
《教师怎样提升课堂教学技能》读后感(通用10篇)
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