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线、面、体 》说课(通用5篇)
2024-10-07 07:56:48 1级文库
《点、线、面、体 》说课(通用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写说课稿能有效帮助我们总结和提升讲课技巧。说课稿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点、线、面、体 》说课,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点、线、面、体 》说课 第一篇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几何体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点、线、面、体的几何特征,感受它们之间的关系。
2、通过学习点、线、面、体的运动轨迹,进一步发展学生抽象能力和形象思维的能力。
3、养成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自主学习的方式。
重点:认识点、线、面、体的几何特征,感受它们之间的关系。
难点: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几何体和生活实例。
教学方法
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操作、观察、分析、猜测,养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自主学习的方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引入新课
问题1:出示某城市的画面,要求学生观察图中含有的常见立体图形。
问题2:认真观察这些立体图形,包围着体的是什么?面与面相交的地方形成了什么?线与线相交的地方形成了什么?。(引出课题“点、线、面、体” )
二、预习并思考
1.几何图形是__、__ 和 __构成,面分为_____面和_____面两种,线分为____线和____线两种。
2.点、线、面、体的关系是:
⑴ 包围体的是_____,面与面相交的地方是____,线与线相交的地方是___。
⑵ 点动成____、线动成____、面动成____.
3 .体由___围成,面与面相交成____,线与线相交成_____。
4.长方体是由____个面围成的,圆柱是由____个面围成的,圆锥是由____个面围成的.其中围成圆锥的`面有____面,也有____面.
三、探索新知,解决问题
1、认识点、线、面、体
⑴ 体——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球、棱柱、棱锥等几何体。
⑵ 面——包围着体的是______;面有两种:________和________。
⑶ 线——面与面相交的地方是线,线有直线、曲线两种。
⑷ 点——线与线相交的地方是点。
2、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
⑴ 静态关系:包围体的是面,面与面相交的地方是线,线与线相交的地方是点。
⑵ 动态关系: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
问题1:笔尖可以看作是一个点,这个点在纸上运动时,形成了什么?(——点动成线)进而举例子弹运动轨迹成线、流星划过星空成线、烟花成线、喷泉成线。最后要求学生举出生活中点动成线的实例。
问题2:汽车的刮雨刷可以看作一条线,它在挡风玻璃上运动时有什么现象?(——线动成面)再举例说明。最后要求学生举出生活中线动成面的实例。
问题3:直角三角形纸片绕它的一直角边旋转一周,形成什么图形?(——面动成体),再举例宾馆的旋转门旋转所形成的几何体也是一种面动成体,最后要求学生举出生活中面动成体的实例。
【教学说明】学生举例讨论生活实际中的点、线、面、体的例子。在中国地图和北京市地图上同是北京却可以看成点和面。其实电视屏幕上的画面是由点组成的,大型团体操的背景图案也可以看作由点组成的,因此点是构成图形的基本元素。
四、练习
1、课堂中的及时反馈。
2、将一个相邻两边长分别是8cm、6cm的长方形,绕图中虚线旋转一周,所形成的几何体的体积是多少?
五、小结
通过本节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1.几何图形是__、__ 和 __构成,面分为_____面和_____面两种.
2.点、线、面、体的关系是:
点动成____、线动成____、面动成____.
3 .体由___围成,面与面相交成____,线与线相交成_____。
4.___是构成图形的基本元素,且点有位置而___(填”有”或”无”)大小。
5.长方体是由____个面围成的,圆柱是由____个面围成的,圆锥是由____个面围成的.其中围成圆锥的面有____面,也有____面.
六、作业
点、线、面、体课堂练习及作业。
《点、线、面、体 》说课 第二篇
各位老师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点、线、面、体》,下面我对本课题进行分析:
一、教材分析(地位与作用)
《点、线、面、体》是人教版必修教材第4章第1节第2个课题。因此,本课题的理论、知识是学好以后课题的基础,它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一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进一步认识点、线、面、体的概念。
(2)理解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
2. 解决问题:
使学生经历用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用它们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 情感态度:
让学生认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各种数学活动发展学生与他人交流、合作的意识。
三、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重点: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点动成线、线动作成面、面动成体的活动。
由于这个活动比较抽象,为了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课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上谈谈。
四、教法分析
为了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学生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 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 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觉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3. 集体讨论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五、教学流程:
活动1
从静态的角度认识体、面、线、点之间的关系,即“体由面组成,面与面相交成线,线与线相交成点”。这是本节课的重点,为了突破这个重点,我将抽象的概念融于大量生动形象、具体的实例中,有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记忆。让学生体验图形是有效描述现实世界的重要手段,从而使学生乐于接触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活动2
从动态的角度认识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即“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这是本节课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引导他们通过活动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技能,让学生认识到通过观察、实验、类比、推断可以获得数学猜想,体验数学活动充满探索性和创造性。
活动3
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几何体的组成,即“点是构成图形的基本元素”。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小结
通过小结让学生明白,本节是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几何体又进一步抽象出体、面、线、点基本元素,最后又由这些元素得到丰富多彩的图形世界,即“由具体——抽象——具体的过程”。 同时让学生初步学会反思。
布置作业
巩固所学的知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六、板书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本节课的脉络。
七、课后反思
这节课,通过三个活动引导学生认识点、线、面、体及其之间的关系,使学生经历用图形来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并会用他们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并锻炼学生与他人交流、合作的能力。当然,本节课也有不足之处。比如:第三个活动没能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和归纳,在学生探究的时候,引导不够。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应多想信学生,让他们多说,老师少包办,这样教学效果可能会更好一些,最后我以这样一副对联结束这节课:
上联 加减乘除谋算千秋功业
下联 点线面体描绘四化蓝图
横批 你行我也行
谢谢各位。
《点、线、面、体 》说课 第三篇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是在学生了解了我们身边的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基础上,从流星雨、打开的扇面、商店和宾馆的旋转门等实例出发,引出了“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这一事实,从运动的观点揭示了点、线、面、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借助直观的图片与实例让学生从中感受点、线、面、体的含义,体验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几何图形是由点、线、面、体组成的,点线面体的学习不仅是学生认识与理解图形,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的基础,还是以后学好三角形、四边形、圆等内容的必要基础知识。
二、教学目标:
1、通过丰富的实例,认识点、线、面、体;感受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发展学生初步建立起来的几何直觉。
2、通过立方体包装盒的实例,进一步认识立方体的面、棱和顶点,了解立方体的展开图可以是不同的平面图形,能初步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立方体的展开图。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与理解点、线、面、体,之感受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难点: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立方体的展开图
四、学情分析:
⑴知识掌握上,七年级学生仅对简单的几何图形有初步的直观认识,而对点、线、面、体的抽象概念很难理解,需要让学生从直观中去感受抽象。
⑵由于七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特征和生理特征,学生好动性,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等特点,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生理心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⑶心理上,学生对数学课的兴趣,老师应抓住这有利因素,引导学生认识到数学课的科学性,学好数学有利于其他学科的学习以及学科知识的渗透性。
五、教法学法:
根据七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特征,他们往往需要依赖直观具体形象的实例理解学习,为使课堂生动,有趣,高效,特将整节课以观察,思考,想像,讨论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之中,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和学生自主互助式教学模式,注意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并教给学生"多观察,动脑想,大胆猜,勤钻研"的研讨式学习方法。教学中积极采用直观实例,向学生提供更多的活动机会和空间,使学生在动脑,动手,动口的过程中获得充足的体验和发展,使学生养成勤于动手动脑的好习惯。
六、教学设计:
(一)实例导入,激发情趣:
1、展示图片与实物,展开想象的翅膀:流星划过夜空给你什么样的形象?折扇打开后给你什么样的形象?旋转门转动给你什么样的形象?(通过实物让学生感受“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例子,你能举出多少?
(二)动手操作,深入理解:
1、根据老师的要求动手做:
(1)将笔尖放在纸上,然后推动笔,你画出了什么?给你什么样的形象感?
(2)将蜡笔平放在纸上,然后推动蜡笔,纸上出现了什么图形?给你什么样的形象感?
(3)将书本垂直放好,然后水平推动书本,想像一下,书本走过了什么图形?给你什么样的形象感?(通过动手操作,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深入理解,另一方面调动了学生动手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实验探究,快乐学习:
1、学生活动:小组讨论交流,完成下列题目: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观察事先准备好的立方体盒子)
①立方体是由那些面组成的?这些面的大小和形状都相同吗?
②两个面的相接处是什么图形?
③棱与棱的相接处是什么图形?
④数一数立方体有几条棱?几个顶点?
⑤将盒子沿它的某些棱剪开,并铺在平面上,得到一个怎样的平面图形?如果展开的方法不同,得到的图形相同吗?动手做一做,然后画一画,能得到多少种平面图形?
⑥下列哪个图形是立方体盒子的展开图?
⑦你能制作一个立方体纸盒吗?动手做一做教师指引:
①经过小组的讨论交流后,让小组派一个代表上黑板展示立方体的平面展开图,比一下哪个小组得到的种数多。(对表现好的组给予一定的奖励)
②老师用多媒体动态演示立方体的表面展开图
③让学生演示一下立方体纸盒是怎样做成的
2、思维迁移练习:
图1是一正方体模型,其上面、下面、前面、后面、右面、左面分别为α、α′、β、β′、γ、γ′。判断图1—7哪些是立方体的展开图?
(四)交流收获,做好小结:
学生谈一下本堂课的收获与疑问,老师稍加点评。
(五)课堂检测,巩固新知:
必做题:(比一比,看谁做的又快又正确!)
1、人们俗语中的“枪刺一条线,棍扫一大片”所含的数学道理是
2、一只手将一枚硬币垂直于桌面放置,另一只手弹硬币的一边,当硬币在桌上迅速旋转时,你发现了现象,请说明
3、如下图,第二行的'图形绕虚线旋转一周,便能形成第一行的某个几何体,用线连一连.
4、下图是立方体的表面展开图吗?选做题:
5、一个立方体的每个面上都标注了字母,下图是这个立方体的一个展开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如果面A是立方体朝下的面,那么哪个面朝上?
②如果面F朝前,面B朝左,那么哪个面朝上?
③如果面C朝右,面D朝后,那么哪个面朝上?
根据学生数学水平的差异,实行分层教学,检测设必做题与选做题,必做题是每个学生必须做的,选做题是为做的快有能力的同学设置的,这样可以使每个学生都“吃好吃饱”。
为减轻学生的压力,课后不布置作业,但要求建立高效课堂,要求“堂堂清”,对于课堂上检测不达标的学生,可以利用课后时间再巩固完善。
(六)板书设计,精益求精:
点评:
(1)对教材的理解正确,对教材内容的分析准确恰当,教学目标明确、合理、全面,重点、难点突出,教师处理教材的能力强。
(2)采用了“学生互助合作为主,老师引导为辅”的教学方法,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3)要面了向全体学生,而又注意了因材施教。既落实双基发展智力,有培养了学生能力。
(4)恰当使用教具、学具和多媒体电教手段。
(5)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智力的发展情况和能力的培养情况有充分的了解,注意启发学生思维,留给学生独立思维的空间和时间,重视学生质疑问难。
(6)教学思路清晰,教学程序的安排合理,每一教学环节层次分明而又环环紧扣,各环节之间过渡自然、严谨巧妙。
(7)导人新课引人入胜,讲练安排符合学科特点和学生的个性差异,题目设计思维含量高,针对性强,目标明确。
(8)知识容量适当,授课内容科学,难易程度合适,时间分配合理,教学重点突出,目标达成度高。
(9)板书设计内容紧扣目标,分量恰当,措词准确,文字精当;设计思路清晰,条理清楚,结构严谨。
《点、线、面、体 》说课 第四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几何体、平面和曲面的意义,能正确判定围成几何体的面是平面还是曲面;
(2)了解几何图形构成的基本元素是点、线、面、体及其关系,能正确判定由点、线、面、体经过运动变化形成的简单的几何图形.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点、线、面、体的关系的数学活动过程,提高空间想像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发展运动变化的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经历本节课的数学活动过程,养成主动探索、求知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体验数学活动中小组合作的重要性.
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正确判定围成立体图形的面是平面还是曲面,探索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是重点.
2.难点:探索点、线、面、体运动变化后形成的图形是难点.
3.关键: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进行探究学习是本节课的关键.
教具准备
长方体、圆柱体模型,投影机和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出示一个长方体模型,请同学们认真观察.
2.提出问题:这个长方体有几个面?面和面相交成了几条线?线和线相交成几个点?
二、新授
1.经过学生的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中进行交流,在小组讨论中,评价并修正自己的结论.
2.各小组学生公布自己小组讨论后的结论.
教师活动:在探索问题解决方法和小组讨论过程中,教师进行巡视,及时给予指导,教师对学生分布的答案作鼓励性评价.
3.几何体的概念.
(1)长方体是一个几何体,我们学过的正方体、圆柱、圆锥、球、棱柱、棱锥等都是几何体.
(2)提出问题:观察长方体和圆柱体,说出围成这两个几何体的面有哪些?这些面有什么区别?
4.给出面的分类.
通过对上面问题的解决,给出面的分类:平面和曲面.
教师活动:板书:平面和曲面.
提出问题:
(1)用幻灯机放映图片,让学生观察.
(2)提出问题:通过观察,你得出什么结论?
(3)进行小组讨论中,综合小组中每个同学意见,得出观察图片发现的结论.
(4)在小组活动中,教师指导学生看课本第121~122页内容,得出观察图片能发现的'结论.
师生互动:请学生给出观察结论: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出正面评价,并把学生观察结论板书.
注:在探索问题解决的方法活动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想像能力,鼓励学生进行深入探究.
思考课后思考题,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教师给以必要的指导,然后得出合理的解释.
5.点、线、面、体与几何图形关系.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122页内容,总结出点、线、面、体与几何图形的关系.
三、课堂小结
1.本节课我们主要探究了几何体的形成:由平面和曲成围成一个几何体.
2.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
3.体验了在数学活动过程中小组合作的重要性.
四、作业布置
1.课本第125~126页习题4.1第7~12、13、14题.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课时作业设计
一、填空题.
1.人在雪地上走,他的脚印形成一条_______,这说明了______的数学原理.
2.体是由_______围成的,面和面相交于_______,线和线相交于______.
3.点动成________,线动成______,面动成_______.
二、选择题.
4.将三角形绕直线L旋转一周,可以得到如下图所示立体图形的是( ).
A B C D
三、解答题.
5.如下图中的棱柱、圆锥分别是由几个面围成的?它们是平面还是曲面.
6.如下图,第二行的图形绕虚线旋转一周,便能形成第一行的某个几何体,用线连一连.
答案:
一、1.直线 点动成线 2.面 线 点 3.线 面 体
二、4.B
三、5.棱柱由五个面围成,都是平面;圆锥由两个面围成,侧面是曲面,底面是平面. 6.略
《点、线、面、体 》说课 第五篇
一、学习目标
1、进一步认识点、线、面、体的几何意义;加深对点、线、面、体之间关系的理解;
2、通过探究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观察事物、分析现象、猜想规律和验证结论的习惯和能力,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3、通过探究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以及线、面的不同类型,初步感知分类与化归的数学思想在几何中的应用。
二、学习重难点:
重点:对点、线、面、体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的认识;
难点:对“点动成线”、“线动成面”以及“面动成体”的理解。
三、教材分析:
点、线、面、体是人们通过对自然世界现象的观察和生活实践的体验抽象出来的概念,是教科书中“空间与图形”领域中最基本的概念,是学习后及内容的起点。
四、学情分析:
在上一学段,学生已经接触了点、线、面、体的初步知识,本节是对学生已有知识的总结和提高。教科书给出了流星雨、打开的扇面、商店和宾馆的旋转门等实例,引出了“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这一事实,从运动的观点揭示了点、线、面、体之间的内在联系,教学中应鼓励学生找出这方面的实例,丰富学生的感受,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认识。
五、学法指导: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实例中感受点、线、面、体的含义,体验他们的区别与联系。在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活动中感受这些基本概念。
六、学习准备:
复习上节课学过的内容,预习本节课的知识,准备一些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实例,长方形的纸片。
七、学习过程:
1、课前预习:
复习上节课学过的内容,预习本节课的知识,准备一些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实例,长方形的纸片。
2、课上探究:
活动一:创设情境,自主学习:
夜空中点点繁星,夜幕下的激光束,蜿蜒的盘山公路,平静的海平面等等.观察实物,说出学生联想到的几何图形。(教师由情景中的问题和学生的生活素材,利用多媒体展示学生说到的几何体)
问题:上述观察到的面可以分为几种类型?线可以分为几种类型?(学生先独立思考,再交流讨论,教师对学生说到的不同分类方式给予评价)
引导学生有步骤地观察、分析、归纳,通过对体的逐步解析,加深学生对点、线、面、体的认识,并从静态的`结构分析中体会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
精讲点拨:(教师用多媒体演示不同视角下的几何体,学生小组交流后说出自己的结论)师生共同总结、完善,得出——体由面围成,面与面相交成线,线与线相交成点。
活动二:合作交流,学习新知:
探究一点动成线
①粉笔尖可以看作是一个点,这个点在黑板上运动时,形成什么?
②分析这一现象,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③请再举出一些实例进一步说明这一结论。
学生动手操作、小组交流并回答问题
精讲点拨:(教师动画演示,分形图的形成)师生共同提炼:点动成线。学生举出更多实例,如流星,运动地汽车、摩托艇等等。
探究二线动成面
①汽车的雨刷可以看成一条线,当雨刷转动时,它在挡风玻璃会画出一个什么图形?
②分析这一现象,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③请再举出生活中的一些实例进一步说明这一结论。
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思考,小组交流后回答问题。
精讲点拨:(教师动画演示:线的平移成面与旋转成面.) 师生逐步提炼:线动成面。学生举例并相互补充。
探究三面动成体
①长方形纸片绕它的一边旋转一周,形成了什么图形?
②通过对上面现象的分析你得出了什么结论?
③请举出更多例子进一步说明这一结论。
学生动手操作、猜想;教师动画演示旋转过程;学生通过观察和独立思考后得出结论;学生动手实践,然后分组讨论、交流,回答问题,得出结论:面动成体。学生经小组交流,举出更多例子。学生回答,教师动画验证。
精讲点拨:教师动画演示:体的形成(面的旋转与平移),师生共同归纳。
有效训练,拓展升华:
1、地图上看山东、潍坊,为什么在全国地图上,山东、潍坊只是一个点?
学生观察、思考,讨论、交流,回答问题。教师从天空星座和生活实例说明“点”的意义。
2、在这两幅图片中,你有什么发现?你认为构成几何图形的基本元素是什么?
精讲点拨:教师参与学生的交流活动,总结出几何图形都点、线、面、体组成,点是构成图形的基本元素.并通过动画看点的组合与运动所形成的精美画面.(多媒体展示“分形图”)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八、当堂检测,反馈矫正:
1.用铅笔尖在白纸上移动,你有什么发现?
2.观察右面的图形,并填空:
①棱是由和相交而成的;
②顶点是由和相交而成的
3.小亮说球是由一个只有面但没有棱和顶点的几何体,你同意么?
九、典型习题:
A层:习题1.2A组
B层:习题1.2B组
C层:复习本节,并试着绘制知识结构图,下节课展示。
十、课下延伸:
探究与思考:用一个平的面将一个正方体切成两部分.
(1)切面可以是下面的哪几种图形?
①线段;②三角形;③长方形;④正方形;⑤圆;
(2)切面还能是其他图形吗?
《点、线、面、体 》说课(通用5篇)
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