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1级文库 > 精选推荐 > 正文

用生命呼唤生命精选6篇

2024-08-10 12:46:37 1级文库

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作文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题集中,围绕同一主题作深入阐述,切忌东拉西扯,主题涣散甚至无主题。那么一般作文是怎么写的呢?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以下是可爱的小编为大家整编的6篇呼唤生命的相关文章,仅供参考。

用生命呼唤生命精选6篇

用生命呼唤生命精选6篇 篇一

你们好!我是海豹家族的一员,我的家人本来很多,有爸爸、妈妈、还有兄弟姐妹。我们在一起生活得很快乐。

可是,这些美好都在一声轮船的鸣笛声中破灭了。那一天,我在和弟弟玩儿,就看见一个东西走过来了,手里拿着一个大锤子。妈妈看到了马上抱起我和弟弟跳进了水里。接着,妈妈又跳了上去,刚要把妹妹和哥哥拉下来,那个东西冲了过来,抡起了大锤砸向爸爸。顿时,鲜血喷涌而出,不一会就透过冰层溶进了水里。我紧紧的抱着弟弟,听着冰面上的一声声凄惨的叫声,我和弟弟都放声大哭起来。

后来,我听别人说那个大家伙是专门捕杀我们的人类。因此,我痛恨人类,我痛恨人类让我失去了温暖的家。

我带着弟弟四处流浪。有一天,弟弟实在太饿了,看到海边的垃圾,便吃到了肚子里。后来,弟弟天天喊肚子疼。直到有一天早上,我起床叫弟弟起来的时候,弟弟却永远也醒不来了。一定是那些垃圾害死了他,我要去质问人�

望着桌上那用洁白的陶瓷盘衬着那焦黄的鱼;坚硬的龙虾与它发红的外壳;鲜嫩鸡肉炖汤,冒出一阵阵香味。这些饭菜虽好吃,但想起那些饭前还活蹦乱跳,生龙活虎的鱼,叽叽喳喳乱叫的小鸡,拍动着自已的双翅。眼前的一幕幕都是什么啊!现在,在好吃的鸡翅,鱼肉都变得死气沉沉,我只能望着那没有生气的饭菜发呆。

开始,那可怜的小鱼在唯一的稀少的水中努力地扭动身躯拼命地挣扎,当然,那些小虾也并不舒服,好像在生命的边缘徘徊,他们非常明白自已糟糕的处境,可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用自已微弱的声音呻吟着。。。。。呼唤着。。。。。鱼儿在那尽有的水里打滚,把水花贱得到处都是;小鸡咯咯地叫着,用翅拍打着自己,好像在想绝思妙计。

可无情的锋利的刀向那动物们砍去,好像一点也不留情,鲜血贱地满地都是。这让我刻骨铭心,虽然生命短暂,但不可以随随便便摧毁,或许就是简简单单那刹拿刀的动作,但却可以毁掉一条条生命。一条小鱼靠着自己微薄的耐力挣扎许久,这不就是生命的奇迹吗?

我们一定要珍惜生命,就像死亡的最后一刻坚持。。。。。。。像小草在雨中奋斗。。。。。。像梅花在风雨中傲然挺立,勇敢的面对。

用生命呼唤生命精选6篇 篇二

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还活着,你一定要记住我爱你……让我再看你一次,在你还不能够行走的时候,妈妈就要先走了,从此以后妈妈再也不能把你牵挂,从此你就是个没妈妈的孩子了,宝贝别怪妈妈。妈妈不想走,妈妈还想看着你学走路,看你长牙,看着你上学回家,妈妈想你叫妈妈,妈妈想和你一起回家。妈妈不哭,妈妈的眼泪不争气在不停的流下,滴在你的脸颊。宝贝妈妈怕把你惊醒,妈妈怕你受到惊吓,妈妈也害怕。宝贝!妈妈要走了,你一定要长大,要学会感恩和报答。哪个孩子不是妈妈的孩子,哪个妈妈不是孩子的妈妈,以后你还有爱你的妈妈,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还活着,你一定要记住我爱你。来世还做你的妈妈。

在四川汶川地震抢救过程中,在营救人员发现一位女性的时候她已经死了,是被垮塌的房子压死的,透过那一堆废墟的间隙,可以看到她死亡的姿势,双膝跪着,整个人向前匍匐着,像古人行跪拜礼。只是身体被压的变形了,看上去有些诡异。救援人员通过缝隙伸手进去确认已经死亡,又冲了废墟喊了几声,用翘棍敲了几下,里面没有任何的回应。当人群走到下一个建筑物的时候,后面有个人大喊着:“里面还有人活着”,又走到废墟前费力的把手伸到女人的身子底下往下摸索,他高声的喊着:“有人,还有个孩子,孩子还活着”,大家费力气的把女性上方的石块小心的搬开,是女人的身体下面躺着他的孩子,孩子被女人用衣服好好的裹着。小孩有三、四个月大,小孩被救出的时候还安详的睡着,因为母亲庇护着,孩子毫发未伤。小孩熟睡的脸让好多感到很温暖,医生解开衣服看到小孩的衣服里有部手机。手机还一条未写完的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还活着,你一定要记住我爱你`````````````”而且小孩被埋在废墟里几十个小时,是母亲把自己的生命给了孩子。她用自己的最后的体力和乳汁脯喂着孩子,直到她死去。

母亲忘了自己,母亲用自己的乳汁撑了孩子的生命的蓝天。当我在地震时我在新闻里看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我的眼泪,也不住往下流。地震已过去多天了,我已经流过几次次眼泪,也许是眼泪不争气。我是一个感情用事的人,每每遇到这样的感人故事时总控制不了自己的眼泪。是啊,谁不是妈妈的孩子……这个故事感触了我许久,在心里回荡挥不去。灾难可以毁掉我们的房子和生命,但是毁不了我们的爱和心灵。也毁灭不了我们的中国人的坚强!像这样的故事在地震时还有很多,当灾难来临的时候生命是那样的脆弱,灾难带走了,地震带走了近10万人的生命,时想为什么灾难要降到我们的头上,我开始诅咒那该死的地震,诅咒那天使把灾难带到人间…………我不在相信天使了,当人们受难时,天使又在何方…………时常抱怨自己的许许多多,抱怨老天对自己的不公。这时和失去母亲、失去亲人、失去家园的受灾的人们,我的这些又算的了什么呢?生命是如此的脆弱,但是又是如此的坚强。还有什么比好好的活着更好呢?好好生活着,去帮住那些有困难的人。生命本来就是很精彩,只是我们抱怨的太多……

(如果大家看到我这篇文章时,请伸出温暖的双手,帮助四川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他们和我们一样都是炎黄子孙,都是我们的亲人,他们失去了一个、两个亲人,但是他们却得到了更多的亲人,谢谢大家)

用生命呼唤生命精选6篇 篇三

近几年,媒体关于中小学生自杀或者杀人的报道越来越多,也越来越触目惊心。往往只是一些在成人看来微不足道的小事,便足以让孩子放弃自己如花的生命或者剥夺他人本不应被剥夺的生命。面对这些现象,教育者和专家往往从教育体制、思想教育、心理素质培养等方面进行分析,这当然是对的,但我们还应该从生命教育缺失的角度来分析这个问题。

生命焦虑:孩子的现状

首先是学业压力产生生命焦虑。学生的学业压力来自于父母的“望子成龙”,教师的“谆谆教导”,成绩排名的“自尊威胁”,自身所面对的生理、心理、社会压力。压力本无可厚非,人不可避免要承受压力,压力会变成动力,人会被推着成长,社会被推着进步,但压力过大,超出了青少年的承受力,就会产生焦虑。

其次是交往困惑产生生命焦虑。这里面一有亲子沟通不畅。一项调查表明:当学生有烦恼和忧愁时,希望向知心朋友诉说的占24.6%,而愿意找父母谈心的仅占3.21%。二有师生对话缺失。另一项调查表明:40%的学生觉得与老师在一起无所谓开心不开心,12%的学生认为不大开心或很不开心,非常信任自己老师的只占4.8%。三有同学交往畸变。电视、游戏机等封闭娱乐形式使孩子由原来的群体变成孤独的个体,由活动型变成静止型,主动型变成被动型,导致了不合作、不合群的心理产生;社会激烈竞争,信息化、电脑化加剧,贫富悬殊等使成人社会人际关系疏离,从而也限制了青少年的交往能力;学生长期处于紧张的学习竞争中,形成了唯学习(学习实力)的价值观,同学之间基本丧失了相互同情、相互信赖的亲密朋友关系。

再次是青春萌动产生生命焦虑。现在的孩子普遍提前进入青春期。第二性征提前形成,心理上提前进入异性向往期。但是同时,他们的心理成熟度滞后于生理成熟度,对青春期生理、心理健康的知识了解不深,且学校生理、心理知识的传授往往不能与道德教育有机结合,有时是严重脱节。而社会上各种不健康的网络信息、广告等对学生心理情感发展又容易产生不良的潜意识引导。

“生命教育”有别于“生命化教育”

生命教育是有关生命的教育,是以人的生命为主线,围绕生命的活动和生活的内容而组织的专门化的教育,旨在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珍爱生命,发展生命,提升学生的生存能力和生命质量,帮助学生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而生命化教育则是在生命的视野中,对教育本质的一种重新理解和界定。

我们认为,生命教育在内容上涉及三个方面:1.生命与自我关系的教育。教育学生要认识自己的生命,了解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掌握促进身心健康的方法,学会保护自己,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并能规划自己的人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2.生命与他人、社会关系的教育。教育学生充分认识个体生命的共在性和社会性,关心、爱护、尊重他人,积极面对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发展健康的人际关系,遵守所在群体、社会的制度、规范,具有社会公德和社会正义感,做一个有爱心、负责任的家庭成员、社区居民、国家公民和人类的一员。3.生命与自然关系的教育。教育学生认识到每个生物体都有存在的权利,尊重生物的多样性,建立生命共同体,实践保护地球的守则,维持自然的生态平衡,形成健康的消费观念,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认为,生命教育围绕个体生命的“成全”,涉及三个层次:1. 认识生命:了解生命的本性、生命发展的规律及影响生命成长的条件。2. 珍爱生命:树立生命可贵的意识,掌握生命保护的技能以及生命干预的技能,预防各种可能的生命伤害事件的发生。3. 发展生命:保持心理和情绪健康,促进社会性的良好发展,形成积极的、乐观的、热爱生命的人生态度;合理规划人生,发挥生命的超越性,激扬生命,追寻生命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成全”生命的三个层次,认识生命是基础,珍爱生命是关键,发展生命是目的。三者在递进中紧密相连,缺一不可。

我们还认为,开展生命教育的途径有很多,可以多学科渗透生命教育。生命教育的内容涉及学校各个学科领域,科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体育等学科,是生命教育的显性课程;语文、音乐、美术等学科,是生命教育的隐性课程。可以开展专题生命教育,生命教育专题有:青春期教育、心理教育、安全教育、健康教育、环境教育、禁毒和预防艾滋病教育、法制教育等等。可以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开展生命教育,更应当在学校日常生活与管理方面渗透生命教育,全校师生员工参与生命教育,让生命教育渗透在教育的每一个场景、每一个细节中。

目前状况下,特别呼吁单独开设生命教育课程,以使学生在专人指导下,从个人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对生命问题进行较全面的分析,更好地理解生命问题产生的根源及可以采取的对策。这个课程要体现如下原则:1.认知、体验与实践相结合原则;2.学校、家庭与社会相结合原则;3.发展、预防与干预相结合原则;4.与青少年身心发展一致的原则。

生命教育归根结底是一种唤醒

德国教育家斯普朗格说过:“教育的核心是人格心灵的唤醒。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我非常同意这样的观点。就像里尔克在《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中说的:“请你走向内心,探索那叫你写的缘由,考察它的根是不是盘在你心的深处;你要坦白承认,万一你写不出来,是不是必得因此而死去。这是最重要的,在你夜深最寂静的时刻问问自己:我必须写吗?你要在自身内心挖掘一个心的答复。”我们做教师的,就是要唤醒学生、引导学生“在自身内心挖掘一个深的答复”。我这样去做了,并且把它落实在四句话上:让学生学会感动,让学生学出意义,让学生学有思想,让学生学得快乐。

从1998年开始,我每接一届学生都要进行一项“传统写作”:《感悟亲情》。98届,我先把我发表在《中国校园文学》上的“下水作文”《一杯薄薄的思念》读给学生听。这是我追忆已故父亲的一篇纪念文章。然后我让学生课后温习一下朱自清的《背影》和日本作家栗良平的《一碗阳春面》,那是我最喜欢读,也是最喜欢教的两篇课文。我还推荐傅天琳的诗作《梦话》给学生:“你睡着了你不知道/妈妈坐在身旁守候你的梦话/妈妈小时候也讲梦话/但妈妈讲梦话时身旁没有妈妈//……”

一石激起千层浪。一则“下水文”,两篇旧课文,一首小小诗,以及寥寥的几句“串联词”,在学生心中激起了强烈的反响。这篇作文学生交得又齐又快。有学生后来在作文写道:“如果老师不布置我们写这篇作文,如果没有他作文前的那番‘讲演’,我还一直以为,父母亲为我做的一切是应该的,我无须报答。然而,我现在明白了,这十多年,我亏欠太多……”

我没有像往常那样批改这篇作文,而是在看过一遍之后,发还给学生,并且告诉他们,希望他们把这篇作文寄给他们笔下的“亲人”,让他们的亲人来作出最好的评判。

——只有一篇作文无法寄出,那是一位学生写他百天前病故的母亲的,题目叫《母亲啊,在另一个世间走好》,长约3500字。

此后的一个多月里,我陆续收到学生家长的来信,谈他们读了孩子作文的感受:有的感慨万千,孩子真的长大了;有的甜蜜无比,十几年的心血没有白费;有的激动不已,只要孩子懂事,再苦再累也愿意……有的让我转信给学生,要和孩子一样,用笔,作一次情感的交流。

2003年,班上一名心理脆弱的学生在他的日记本上写下了遗书性质的文字,被其同学及时发现并报告,作为语文老师和班主任的我在课前30分钟决定临时取消《陈焕生上城》一文的授课,改上《善待生命》。这堂课,我用台湾一个罹患软组织恶性肿瘤,并被截去了一条腿的9岁小女孩周大观的童诗《我还有一只脚》贯穿课堂。课堂所呈现的生命的韧性和弹性,所探讨的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成功地挽救这个学生的生命。

奥地利精神医学家弗兰克博士经常问遭遇巨痛的病人:“你为什么不自杀?”病人的答案,通常可以为他提供治疗的线索。譬如,有的是为了子女,有的是因为某项才能尚待发挥,有的则可能只是为了保存一个珍贵难忘的回忆。利用这些纤弱的细丝,为一个伤心人编织出意义和责任,找到“充实”——这便是他的“意义治疗法”。

我想,为了让我们的孩子不再虚空,为了让我们的孩子找到充实,我们的教育,能不能也来一些“意义治疗法”?这种治疗,其实是一种唤醒。唤醒,乃是生命教育的真谛所在。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用生命呼唤生命精选6篇 篇四

一首民歌,成就了尹宜公的一生。

这首歌就是耳熟能详、历久弥新的经典民歌《小河淌水》。在高原十万大山腹地,溪流潺潺,歌声蓦然响起,直入肺腑,满目皆是月光。月光流淌,微风轻拂,一名质朴俏丽的女子,独坐月夜的河边,她的头发被风拂乱,衣袂翩然。她的思念,穿越千山,穿越千年,唤起人们内心中最柔软最忧伤的情愫。

月亮出来亮汪汪 亮汪汪/想起我的阿哥在深山/哥像月亮天上走 天上走/哥啊 哥啊 哥啊/山下小河淌水清悠悠。

月亮出来照半坡 照半坡/望见月亮想起我阿哥/一阵清风吹上坡 吹上坡/哥啊 哥啊 哥啊/你可听见阿妹叫阿哥……

单纯的旋律,单纯的歌词,单纯的相思,却直击人类的心灵,成为穿越时空的爱情绝响。“望月怀远”,这是最古典的“中国情感”,其实也是全人类的共同情感。因此,才会引起中外很多歌者热爱,令听众为之动容。这首歌被挖掘、整理、改编至今,被一代又一代的歌手传唱和演绎,也被改编成不同的器乐演奏形式。1953年,青年歌手黄虹带着这首歌到北京参加了全国民族歌舞汇演,随后又在布达佩斯世界青年联欢节上演唱,由此流传海内外。

雅到极致却又俗到极至,用最简洁的词曲表达最深沉的情感,清新隽永而又回味悠长,忧伤却又充满希望。如一幅空灵的青绿山水画卷,如一曲具有无边穿透力的古琴曲。不仅充分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也充分展示了挖掘整理者的艺术才华。沧海茫茫,我只取一瓢饮。在民歌的大海中,《小河淌水》只是沧海一粟,而“一粟”即成经典。

几十年后,垂垂老矣的尹宜公回忆起当年写这首歌的情形,彼情彼景历历在目。

1947年,尹宜公23岁,正是雄姿英发的年龄。作为云南大学进步社团“南风合唱团”的重要成员,尹宜公既是积极参与者,又是组织倡导者。此时的合唱团不仅演唱进步歌曲,也积极推介在国内有影响力的民歌。此外,合唱团还办起了进步音乐刊物《教学唱》,由指挥江鹜任主编,意在搭建一个纸质平台,传扬进步文艺。这年春花烂漫的时节,江鹜决定出一期民歌专辑,一帮热血青年投入了民歌搜集整理工作。在这样的契机下,《小河淌水》就要悄无声息地诞生了。

也许是少年多愁,也许是机缘凑巧,也许是情多难已。一个明月高悬的夜晚,尹宜公在云大会泽院前走来走去,思绪万千。借他人的酒杯,浇胸中的块垒,古今文人,大抵如是。尹宜公自然想到了老家小时候经常听到的密祉民歌小调。他的父亲是音乐教员,同样具有音乐禀赋的他,从小耳濡目染,对老家的民歌自然难以释怀。他从密祉众多的民歌小调中选择了《放羊调》和《月亮出来亮汪汪》作为母体,反复吟唱,反复品味,反复修改,填上明净单纯的歌词,用“月亮出来亮汪汪”作歌名。一经改编成功,尹宜公便无比兴奋,连夜找到江鹜,要他看看这首歌咋样?江鹜低声哼了两遍,激动地说:“这首歌太美了”!但他觉得《月亮出来亮汪汪》与原来的调子重名,又太过于直白,建议更名《小河淌水》,一首经典民歌就算是这样敲定了。

接下来的事显得顺理成章。《小河淌水》以尹宜公的笔名“赵华”署名,连同他整理的《绣香袋》、《大理海子挨挨》、《隔山叫你山答应》、《竹四郎》、《狮子滚绣球》等7首弥渡民歌入选,汇同江鹜整理填词的《金凤子开红花》、《豌豆秧》及其他同学搜集整理的民歌一起,汇编成了《教学唱》民歌专集。而《小河淌水》渐渐铺开,终成世界名曲,却是尹宜公始料未及的。

事物就是如此,有时刻意的追求,却与目标背道而驰。而貌似不经意的挥洒,方是神来之笔。尹宜公写出这首歌的时候,只是情有所托、兴之所至、水到渠成。而《小河淌水》一经传唱, 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经久不衰,并渐入佳境。著名学者余秋雨认为,《小河淌水》与《茉莉花》是中国最优美的两首民歌,在20世纪五十年代即享誉世界乐坛。美国音乐学院将之收入教材即是明证。俄罗斯功勋艺术家、爱乐乐团团长左贞观说,《小河淌水》是最有中国魅力的音乐作品之一。有诸多媒体称,《小河淌水》是当之无愧的“东方小夜曲”,到底是哪位权威人士如此评论,有待于细考。可这首歌不刻意推介却�

那么,《小河淌水》的诞生,是不是一种偶然?

记不得是哪位先哲说过,世上没有偶然,只有必然!

按佛教的观点,冥冥中一切自有天意,一切皆有因果,一切皆有法则。我们完全可以将之归入唯心论而不予理会。但从客观来讲,云南――大理――弥渡――密祉,这样一个梯级递进的地理位置,的确具备了产生经典艺术作品的土壤。所谓“土壤”,应当包括了历史、文化、民情、自然、经济、物候等一切特质的组合。

在我有限的认知里,我始终认为“弥渡”是一个诗意的地名。从何而来?自然想起秦观的《踏莎行》:“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让我窃喜的是我的误打误撞竟然没有错误。查阅资料,弥渡原是一带的水乡泽国,行船时容易迷失方向,故而称为“迷渡”,衍化到今天,便称为“弥渡”了。弥渡是滇西古地,出土的战国铜鼓说明这里的文明由来已久。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汉以滇西祥云、弥渡、凤仪、宾川四地置云南县,属益州郡。弥渡是云南名称渊源最早的四地之一。

关于弥渡有一个著名的传说,也就是白王张乐进求在白崖逊位于细奴逻的事。“白崖”就是现在的弥渡县红岩镇。据《南诏野史》等记载,白王张乐进求见诸葛武侯南征时立的铁柱已被风雨剥蚀,便重铸铁柱,命各部落首领参与祭祀。典礼上,铁柱顶上的金镂鸟突然腾空而起,落在蒙舍部落首领细奴逻的肩上。张乐进求认为是天意,便将白王之位禅让给细奴逻,并将三女儿嫁与细� 后来细奴逻回到蒙舍,建号大蒙国,自称奇嘉王。传说的真实性毕竟需要论证,而事实的真相却是蒙舍部落的崛起,成为了一支雄视中国西南的重要力量。最终细奴逻之孙皮逻阁统一了六诏,被唐玄宗李隆基封为“云南王”。之所以提到这些,旨在说明弥渡具有悠远的历史文化积淀。

中原文明对弥渡的冲击亦始于南诏时期。唐朝对南诏发动的“天宝战争”最终以失败而告终。由于征途迢迢,战后余生的数万中原将士和商贾游民选择了落籍大理,这无疑给包括弥渡在内的云南大地带来了一片生机。明洪武年间,连绵不断的军屯、民屯、商屯和开疆移民活动,带来了一次又一次的民族融合和文化整合。弥渡的本土文化与中原文化的碰撞、交流、渗透、融合,形成了自身的特色。“花灯”这一独特的民间艺术形式便是最有代表性的。在中原已渐次凋敝的花灯,却在弥渡完整地保存下来,并得以传承弘扬。民间的接“灯神”的习俗,正月初一至元宵节的“玩灯”,佐证了“灯从唐朝起,戏从唐朝来”的说法。而有文字可考的密祉正月十五、十六龙灯会,历300年经久不衰。弥渡因此也就堂而皇之地成了民歌之乡、花灯之乡。花灯、民歌多达400多首。2000年2月,被国家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艺术之乡”。2008年1月,弥渡花灯列入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传统戏剧名录。

此外,弥渡还是著名的“茶马古道”要冲。据唐代樊绰所著《蛮书》记载,境内便有“白崖城”(今红岩镇)、“大庄哨”(今大庄街)、“腰惠铺”(今腰会邑村)等古道驿站。而明代万历《赵州志》、天启《滇志》中记载的“弥只铺”,就是茶马古道上由起始的“马食铺”衍生的一个古驿站。这个古驿站,就是诞生尹宜公的密祉乡文盛街。

1924年10月21日,尹宜公出生在密祉乡文盛街。也许我更愿意称为“马食铺”或“弥只铺”。尹宜公的父亲尹域毕业于省立师范,应当算是知书识礼的文化人了。尹宜公年幼时,他父亲在县城唯一的一所小学学堂教书,担任数学、国文、音乐教师。1930年,还为弥渡中学校歌谱曲。后来,尹域弃教从商,与妻弟赵永亮在文盛街、昆明等地开了“郁盛祥”商号,组织起马帮从事运输经商。尹宜公的堂哥尹宜仁是当年的马锅头。

密祉是弥渡山歌小调的盛产地,也是弥渡花灯的发源地。每一个密祉人血液中都有歌声在流淌。走在密祉的村庄田野里,耳畔总是萦绕着歌声。只要你愿意听,当地的朋友就开唱。这一点,我是深有体会的。那么,生在密祉的尹宜公自小便受到了民间音乐的熏陶,这是肯定的了。而另一个原因,当是父亲的影响。尹域不仅能教学生音乐,还能为县立中学校歌谱曲,说明他有较高的音乐素养。而尹宜公对于民间音乐的热爱则颇有乃父之风。我想,还有一个最不能遗漏的因素,那就是父亲组织马帮经商,使年少的尹宜公接触了很多赶马人,他们来自不同的城镇与村落,不同的民族,只为了“走夷方”。“夷方”的路很远很艰难,他们面对的不仅是物质的困境,还要饱受精神的煎熬。他们有思念、有忧伤、有无奈,一边是前途未卜的远方,一边是妻儿的思念、情人的期盼、母亲的嘱托。就是在这条路上,每个人都走过了另一个心路历程。我想,在中国西南的“走夷方”和西部的“走西口”、“闯关东”从某种意义而言,都一样充满悲彩。那么,想郎、盼郎、恋郎的山歌通过不同朝代、不同地域、不同题材跻身情歌的大海,这便是情理之中了。

写到这里,我突然想,年轻的尹宜公一定在一个流淌着月光的夜晚,徘徊在山间河畔,他一定在内心中充满了忧伤的思念。而在此刻,一曲思念情郎的山歌,就像月亮一般在山间升起。那是一名内心比生存更加凄苦的女子,她的爱没有一丝杂质,她的思念柔软而坚定,缠绕在茶马古道上,也一直缠绕在尹宜公的心间。

云南诗人于坚说,真正的诗歌在民间。其实,真正的艺术又何尝不是在民间。从《诗经》、《汉乐府》始,我们熟知的“关关睢鸠,在河之洲”,《孔雀东南飞》、《木兰诗》无一不是民歌中的精品。故乡的民歌小调在云大学子尹宜公的心中缠绕交织已久,经过很多年的积淀,终于喷涌而出。以尹宜公对民歌的热爱与颖悟,再加上后天有意识的学习,尹宜公的音乐才情得以彰显。他依据民歌旋律重新谱曲,再填词,一首堪称世界名曲的《小河淌水》仿佛就是这样不经意地诞生了。但事实上,有千年文化积淀在先,独特的民歌小调、花灯和“茶马古道”在后,通过尹宜公这位聪颖的艺术家的笔,凝聚成流淌的月光,倾泄而下。因此,后来尹宜公也说,这首歌不仅是我的,更是属于我的家乡弥渡人民的。

在中国艺术史上,不乏弱冠之年就扬名海内的天才。唐朝诗人“初唐四杰”全都是少年成名。现代作家张爱玲更是在二十多岁时达到人生艺术的顶峰。尹宜公在二十三岁时写出了《小河淌水》,可谓名噪一时。可惜,由于各种原因,尹宜公虽然出任了一些要职,但直至去世,再没有创作出一首唱响的名曲,实在令人扼腕。

“此生如小河淌水,一世归大江奔流”。这是尹宜公手书在客厅上的联句,概括了他晚年达观、自信、平和的心态。的确,对于他而言,有一首《小河淌水》,已经足够了。

写到这里,我也陷入了一种迷惘:是尹宜公成就了《小河淌水》,还是《小河淌水》成就了尹宜公?

我最早接触到《小河淌水》,是音乐课。师范音乐课本上,就有五线谱的《小河淌水》,歌声柔美的音乐女教师、钢琴伴奏、五十多名少男少女合唱《小河淌水》,这些记忆的残片,一直铭刻在内心深处。步入社会,正是摇滚乐、爵士乐、港台流行音乐泛滥的时代,民乐鲜为人提起。二十世纪末,乐界突然猛醒,似乎都想在源头上寻根,近两年,“原生态”又成为了时下的流行语。于是我听到了以唱《亚洲雄风》扬名的韦唯版的《小河淌水》,蒙古歌手《腾格尔》的男版演绎,还有藏族歌手扎西顿珠、著名歌唱家、宋祖英、黑鸭子组合的不同诠释。眼下最流行的则是谭晶版的《小河淌水》,那种明净、单纯、婉约、唯美把这首歌的内涵把握得极为到位,也最接近这首歌的本来面目。当然,还有更多的知名和不知名的歌手在唱,还会有更多的版本络绎不绝。但是,众多歌手对《小河淌水》的热爱却是始料不及的。而通俗唱法、美声唱法和器乐的加盟又使之赋予了更为丰富的形式。2004年7月27日,在纪念中俄建交55周年中国文化节开幕式上,莫斯科再次响起了《小河淌水》的歌声。同年10月1日,应奥地利政府的邀请,云南青少年艺术团走进维也纳“金色大厅”,把《小河淌水》带入了世界著名的音乐圣殿。而在北京奥运会闭幕式上,《小河淌水》温婉唯美的歌声再次在鸟巢上空升起。此刻,仿佛整个世界都在凝神谛听。正如一名观众写的那样:“2008年8月24日,《小河淌水》与奥运会相遇了,古老与现代、柔美与激情在鸟巢完美结合,迸发出的光芒也正如北京夜空盛开的烟花。”2008年11月20日晚,在“七彩颂歌”大型专题文艺晚会上,云南省改革开放30周年最具魅力十大文化品牌评选揭晓,《小河淌水》位居榜首。新华网报道:“小河淌水,素有东方小夜曲之称,由一首歌而延伸为一个文化品牌。”

2009年一个满眼都是金黄油菜花的春日,我来到了尹宜公的家乡弥渡县密祉乡,瞻仰了先生故居。修复过的故居焕然一新,在众多的房屋中,彰显出当年主人的殷实。在这里,我听到了当地朋友阿亮和阿贵演唱的《放羊调》和《月亮出来亮汪汪》,他们浓郁的乡音和沙哑的倾诉,更接近于民歌的本质。

《月亮出来亮汪汪》的旋律与《小河淌水》颇为相似,但更简单,每个音节长度基本相同,中间没有切分音符,每一句之间没有更多的起承转合。歌词是这样的:

月亮出来亮(呃)亮汪汪/亮(呃)亮汪汪/望见月亮想起我(尼)郎/望见月亮想起我(尼)郎。

主子出门走(呃)夷方/走(呃)夷方/不知何时能回乡/不知主子何时能回乡?

与《月亮出来亮汪汪》同曲调的还有《石匠进山》、《货郎想娘》等两首民歌,两首都以“月亮出来亮汪汪”起头,但叙说的分别是石匠和货郎的生活和内心情感。

《月亮出来亮汪汪》证实了我对《小河淌水》的揣测:这是一首取材于“走夷方”的情歌,而旋律和歌词经尹宜公画龙点睛式的一改,就展现出非凡的艺术魅力了。

另一首《放羊调》是阿亮在饭桌上给我唱的。他烟抽得太多,嗓子嘶哑低沉,歌声就有了另一种味道:

正月放羊正月(着)正(墨)/正月(着)正(墨)/辞别爹娘要起(着)程(墨)/要起(着)程(墨)……

之后便是从二月唱到腊月,把放羊人一年的凄苦生活叙说了一通,这里随意摘录两段:“五月放羊是端阳,菖蒲药酒配雄黄,人家吃的雄黄酒,放羊人儿不得尝。六月放羊热炀炀,放羊人儿披毡裳,大羊晒得咩咩叫,小羊晒得躲阴凉。七月放羊秋风凉,秋风凉凉缝衣裳,有钱人家三五件,放羊人儿衣裳单……”整首歌音节不多,只有六个小节,旋律并不复杂,但低徊婉转,有着别样的忧伤。

尹宜公说,《小河淌水》这首歌主要受《月亮出来亮汪汪》和《放羊调》的影响,这是不会错的。以我这个音乐的“门外汉”来看,歌词和旋律主要还是由《月亮出来亮汪汪》改编,有几个小节参照了《放羊调》。尹宜公原以《月亮出来亮汪汪》为题,可见更多脱胎于这首民歌。而《小河淌水》的旋律既比《月亮出来亮汪汪》婉转、舒缓、悠长,又没有《放羊调》的沉重。更难得的是歌词,只有短短两段十个句子,就把这种亘古的情感展现得含蓄而又淋漓尽致。“哥啊,哥啊,哥啊!”那一声比一声悠长的呼唤,穿越千山万壑,荡气回肠。却没有哭诉、没有乞求、没有无奈,落尾一句却是“山下小河淌水清悠悠”,真是一唱三叹,欲说还休啊!的确,用最简洁的词句,表达最复杂的情感,只有大家才能举重若轻。由此可见,尹宜公先生功力不俗。

民歌要成为经典流传,要有如尹宜公先生这样的艺术家介入,进行提炼升华。“西部歌王”王洛宾就是一个例子,如果没有他,《在那遥远的地方》、《青春舞曲》、《达坂城的姑娘》等民歌岂能流传久远?弥渡是民歌之乡,《弥渡山歌》、《十大姐》、《绣荷包》等民歌远近闻名,却难以像《小河淌水》一般穿越时空,驰名中外,其原因不言自明。

一个品牌的树立,必须经过不懈的努力和岁月的积淀。而品牌的弘扬与推广,更需要持久的耐力和智慧的比拼。那么,《小河淌水》将如何担当?

有一个人对《小河淌水》的热爱是绝无仅有的。作为一名江南女子,她倾囊在云南注册了一家文化传播公司,以传播云南民族文化为己任。这位叫邵筱萍的纤弱女子,谈起《小河淌水》竟是泪流满面。

2002年,一个有着清冷月光的冬夜,邵筱萍在自己的生日聚会上第一次听人唱起了《小河淌水》,她竟然流下了感动的泪水:“我的生日是农历十月十五,正是月亮最圆的时候。我当时就像被施了魔法,满眼都是月光,满心都是清悠悠的小河淌水。那优美的旋律,一下子勾起了我的思乡情绪……”邵筱萍说,自己几乎在第一时间就毫无理由地爱上了这首歌,爱得一塌胡涂。如果说真有什么宿命的话,那么她注定就是为《小河淌水》而生的。

2004年9月,一家名叫“小河淌水”的音乐餐厅在昆明开张了。40多名服务员都是邵筱萍从弥渡贫困山区招来的。当然,这只是一个小小的开端,她已将自己事业的拓展与这首质朴却又唯美的民歌连在一起。

在邵筱萍看来,《小河淌水》不仅是一首云南弥渡的山歌,质朴、纯真,让歌者忘我,让听者共鸣;它更是一首能穿透人们心灵、超越时空的爱情绝响。邵筱萍多次前往弥渡,追寻所有与《小河淌水》有关的故事、传说。邵筱萍说,“当时我就有一个直觉,《小河淌水》完全可 ”她冒出一个大胆的想法,要将《小河淌水》打造成小提琴协奏曲。上海著名指挥家曹鹏肯定了邵筱萍的想法,并向她推荐了俄籍华裔作曲家左贞观。这是一个拥有中俄两个民族血统、两个身份、两种文化视觉的艺术家。左贞观在中国长大,16岁随母亲回到前苏联。因在音乐领域的杰出贡献,被俄罗斯政府授予“功勋艺术家”称号和“友谊勋章”。香港政府为纪念香港回归而铸造的青铜鼎上镌刻着12个杰出中国人的名字,左贞观就是其中之一。

也就是在2004年9月,左贞观应邀到云南采风。邵筱萍陪他到各地参观,并把弥渡民间歌手李彩凤大妈演唱的民歌录音交给他,希望这些原生态的民间小调能随《小河淌水》源远流长。2005年5月,邵筱萍前往莫斯科回访,她认定只有像左贞观这样深爱两个伟大民族文化的艺术家,才能担此重任。邵筱萍的真诚和执著,感动了左贞观。2005年12月18日,由左贞观作曲、俄罗斯爱乐乐团演奏、在莫斯科电影制片厂录音棚录制完毕的小提琴协奏曲《小河淌水》母带,经人带到中国。一首流传了半个多世纪的民歌,经音乐大师的重新演绎,完成了从淳朴到典雅的完美飞跃。2006年正值“中俄文化交流年”。左贞观带领60多人的俄罗斯爱乐乐团与云南本土的民族艺术家联袂,在昆明和北京连续举办了5场以“聆听云南”为主题的新年音乐会,《小河淌水》以小提琴协奏曲的形式首次演出,令人耳目一新。《小河淌水》植根中国民间,终以西方器乐的形式登堂入室,邵筱萍当立头功。

许多人都不知道,为了这次演出,邵筱萍几乎倾其所有。光是在北京的演出,150多名演职人员的开销就是60多万元。为了筹资,她甚至卖掉了老家湖州的住房。2006年1月5日,在北京大学百年讲堂,当小提琴随着指挥棒在空中划出的漂亮弧线完成最后一个颤音时,雷鸣般的掌声中,邵筱萍呆呆地站在舞台中央,泪流满面……

邵筱萍并没有止步。当她第一次坐在台下听小提琴协奏曲《小河淌水》的时候,脑海里就浮现出舞蹈的画面。云南的舞蹈虽丰富但太实,而抽象的芭蕾舞应该是最能表现这种意境的。坐在旁边的左贞观很惊讶邵筱萍的异想天开, 在北京的演出一结束,邵筱萍就带着青年剧作家李华到梅里雪山采风。几易其稿后,邵筱萍把故事大纲传到莫斯科。左贞观很快回电:“我很喜欢。”于是,他开始着手将小提琴协奏曲改编成适合芭蕾舞剧表现的交响乐。

2006年4月,邵筱萍再次到莫斯科,和俄罗斯国家芭蕾舞团签订合同。12月,原创芭蕾舞剧《小河淌水》分别在北京、上海、昆明演出,大获成功。不过在邵筱萍的计划里,这仅仅是一个开始,围绕《小河淌水》打造的电影、音乐剧都已排上了她的议事日程。邵筱萍说:“为了喜欢,我会用灵魂去做自己钟情的事。”

在《小河淌水》芭蕾舞剧之前,曾有一个同名的花灯剧。对于这两种艺术样式,我同样不敢妄言。但就剧情而言,我不揣冒昧略抒管见,芭蕾舞剧里那个并不新鲜的神话传说和花灯剧中过于写实的“马帮情话”是不是还显得太单薄?曲高和寡的芭蕾舞剧和本土色彩太过浓郁的花灯剧各有所长,又各有所短。芭蕾舞剧可以直接与世界对接,却难以吸引大众。花灯剧倒是通俗了,却又难以走出省门、国门。有没有一种更为妥当的方式呢?我想,邵筱萍们也许正在思考这个问题吧!

邵筱萍是令人钦佩的。她对《小河淌水》的热爱,超越了很多生长于本土的文化人。她大胆尝试的勇气,令如我这般须眉为之汗颜。而她的策划经营才能,则是大理乃至云南文化经营者难以望其项背的。我想起“邻家大姐”杨丽萍,我们太需要这样的艺术家,她是如此地痴迷于艺术,又将《云南映象》推向了世界性的高度。已经有了这样可以效仿的成功者,难道我们还要裹足不前吗?

用生命呼唤生命精选6篇 篇五

这个故事隐含着深刻的哲学命题:怎样认识人自己?

孟子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人具有动物性的一面,有物质需求,也有功利性需求,但让我们能够超越动物的是我们内在的精神性需求,如果精神性需求得不到满足,我们就会觉得自己成了无根之萍、不系之舟,在这个世界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人类对自我价值的不懈追求,让生命变得丰盈美丽,这是外在的物质表象无法到达的境界。

在物欲横飞的年代,社会大众对一个人的看法,通常离不开金钱地位权势,这成了虽非约定俨然俗成的评判标准。城市的霓虹晃花了眼睛,迷惑了人心,为师者亦凡人,灵魂同样经受着试炼和拷问。

一灯如豆,四壁清辉。有人在灯下忧伤。师者若无魂,教育则空心。书生多意气,常怀百岁忧。在浮华喧嚣的当下,我们应如何重建教师的精神宇宙?

华东师范大学李政涛教授,以“不同的教育,不同的人生”开篇,阐述他的教育理念。

彼时彼刻,他身处德国柏林地铁车厢。德国旅客埋头阅读,罗姆人(即吉普赛人)则旁若无人地大声喧闹。这是两种不同的教育方式,前者强调克制,后者鼓励自由,不同的教育造就不同的人生。当李政涛回顾自己的人生时,猛然发现,他几乎就是行走在母亲当年为他规划的人生轨迹上,他的骨髓和血液里,浸透了母亲为人处世的标准,母亲之于他的教育,已经扎根在他的生命之中,牢不可破。

李政涛因此而觉得,作为教师,思考今日教育之起点,不再是“我们要给学生什么样的教育”,而是“我们要给学生什么样的人生”。在“面向他人的教育之前”,首先要做的,是“朝向自我的教育”。李政涛将自己浸入“我向教育”之中,然后捡起一柄“手术刀”,一刀刀划开教育的外壳,再将它切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

没有灵魂的教育。批驳现代教育的反智倾向。“知识不等于智慧。知识关乎事物,智慧关乎人生;知识是理念的外化,智慧是人生的反观;知识只能看到一块石头就是一块石头,一粒沙子就是一粒沙子,智慧却能在一块石头里看到风景,在一粒沙子里看到灵魂。”

倾听着的教育。教育的“失聪”使得教师拒斥、遗忘和漏听了学生的声音,这是教育过程中“生命的缺席”。倾听意味着教师对学生生命价值和意义的承纳。

可以呼吸的教育。真正的好教育,是能够让学生自由呼吸,且呼吸自在自如的教育。就如同里尔克诗中所言:“童年和未来不再越变越小……丰盛的生命/涌上心头。”

孤寂中的教育。教育是一个寂寞的事业,也是一个孤独的职业。在孤寂中赢得自生长力,让孤寂促发成熟的功效。“如果自我拥有安宁雍容、自给自足的世界,外在的喧闹与我何干?”

静默中的教育。如同一首诗所言,“紧闭的唇中含着生存的奥秘”。其实,教育的奥秘也蕴藏其中,教育的过程必然是安静且朴素的。

疾病中的教育。史铁生在《病隙碎笔》中说道:“不断的苦难才是不断地需要信心的原因。”疾病是人生的修行,有疾病的地方,也有教育。

很多人读书,一心追求实用,书中要有黄金屋、颜如玉、万钟粟。读实用之书,如教科书、专业书和工具书等,固然有其用途,可以获得立足于社会的技能技巧,但是,“无用的书”并非真的无用,那恰恰是一个人精神生长的领域。

读《重建教师的精神宇宙》,你会有一种深刻的印象,钦佩于李政涛读书之广博以及思考之深邃。这些文章不仅是教育随笔,它们具有更普遍的人文哲思,让每个读它的人都能引起共鸣。这就是读书的魅力,它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每读一本好书,就是与一个好灵魂相遇。夜深人静,异国他乡,李政涛安坐在房间一角。他自如地穿梭书海,随时捡拾其中的珍宝,并将它们化入自己的内心。他进入了路遥、沈从文、康德、歌德等伟大心灵的精神世界。那些令他感慨的画面反复萦绕在脑际。文化的传承,思想的碰撞,心灵的对话,让李政涛从这些罕有的灵魂中汲取了精神力量。当它们再次由他的笔尖喷涌而出之时,读李政涛的书的人,轻易地就明悟了他所阐述的重建精神宇宙的内涵。读者和作者,如同宇宙星体运行,相互影响和转化。

这就是庄子所说的:“无用之用,是为大用。”无用的书,是一壶美酒,取人文之精髓,得穹苍之哲思,让你的思维穿越时空的阈限,通过阅读与书的作者自由交谈,与人类的文化传统欣然相接,不经意间便荡涤心尘、浑然忘我,醉在了书香墨影里,醉在了先哲们共醅的陈酿里。尤其是那些被时光不停淘洗却历久弥新的经典,始终会带给读者“蓦然回首,那人就在灯火阑珊处”的感觉,就像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读经典》中说:“经典作品,是一本每次重读都像初读时那样能带来发现的书,是一本即使我们初读也像在重温的书。”

实用之书,可以增长见识;无用之书,可以陶冶情操。好的书籍,或有侧重,往往兼而有之。实用和无用,就像“人”字的一撇一捺,相依相存、相辅相成,共同锻造我们的人格。

多年前,我读过美国作家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16岁的霍尔顿被学校开除,他貌似玩世不恭,是现存秩序的反叛者,但他并非没有理想。他想象着悬崖边有一大块空旷的麦田,孩子们在麦田里自由自在地玩耍,而他就站在悬崖边做一个守望者,专门守护那些朝悬崖边乱跑的孩子,防止他们掉下去。

我遗憾霍尔顿的被放弃,也感佩于霍尔顿对自己、对理想的不放弃。当我如今阅读《重建教师的精神宇宙》时,我觉得李政涛的教育理念不期然与“守望者”契合。

李政涛强调教育应呼唤“生命自觉”。他提出,生命自觉具有三大特征,分别指向对自我生命、对他人生命的领悟,以及对个体生命所处外在环境的觉知和觉解。有“生命自觉”之人,能够自觉体认到自我生命的独特和与众不同,也能够清楚知晓自我生命的局限和限度;具有对他人生命的敏感、尊重和敬畏,敢于主动承担对他人生命的责任;他会自觉捕捉所处的生存环境所包含的各类信息并加以改造利用。对于教师而言,他的“生命自觉”,具体体现在他对培育学生“生命自觉”的体认和实践上。教育的过程,应该是滋养学生生命和自我生命的过程。

用生命呼唤生命精选6篇

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to-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