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比的意义》说课稿(最新5篇)
2024-09-20 21:13:48 1级文库
六年级上册《比的意义》说课稿(最新5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六年级上册《比的意义》说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六年级上册《比的意义》说课稿 第一篇
一、教材分析:
教材在安排比的意义的学习时,分为三个阶段:比的意义、比的各部分名称、比与分数及除法的关系。比的意义教材是从日常生活中的相除关系的例子中引出的,通过对具体例子的讨论,明确了比的概念是建立在除法的意义基础之上的,揭示了比与除法之间的本质联系,是一种以“倍比”为基础的比较关系。
教材在介绍比的各部分名称时提出了比值的意义,它既是一个知识点,又有助于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是本节课的又一教学要点,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对后继学习特别是综合应用各种知识解决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理解比的后项不能为0的认知基础。比的意义是由除法发展而来的,与除法,分数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正因为如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基础性目标
(1)理解比的意义,学会比的读写法,掌握比的各部分名称和求比值的方法。
(2)弄清比同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
2、发展性目标
(1)联系比的意义教学,贴近生活实际,增强学生对数学与实际生活联系的感受,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学到有价值的数学。
(2)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教学重点:比的意义的理解,比同分数、除法的关系。
教学难点:在现实生活中发现比、感受比。
二、说教法、学法:
本节课用创设情境法,激发学生对比的知识的研究兴趣。从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能够发现数学问题。运用知识之间的联系,在除法的基础上教学比的意义,目的使学生对比有整体的认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到学习活动中。练习形式多样,使学生从多种方式理解比的意义。
三、说教学过程:
一、联系实际,激趣引入
从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导入新课,能发现比在生活中的应用,从中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
二、体验合作,自主探究。
(一)教学比的意义
第一步给出班级学生男女人数,请学生说出男生是女生的几分之几,女生是男生的几倍。长方形的小旗长和宽两个条件,请学生解答长是宽的几倍和宽是长的几分之几这两个问题并列式,根据学生列的除法算式,明确是长和宽两个量在比,启发学生思维,除了用以前学的除法知识对两个量进行比较外,还可以用一种新的方法进行比较。然后展开“比的意义”教学活动,说成长与宽的比是多少比多少。第二步看算式,运用新知识说说。(说明:从学生身边的数量中提取数学问题,从而引出新知识,运用旧知识进行迁移。)第三步出示例题,杨利伟在神舟五号上举2面旗帜,都是一样长15分米,宽10分米,让学生用两种求速度的不同方法,使学生初步知道两个不同类的数量之间的关系也可以用比来表示。在上面两个例子的基础上,让学生概括出比的意义。
(二)教学比的读写法、各部分名称、求比值的方法及比与除法、分数的联系。
比的读写法、各部分的名称,让学生看书自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然后组织同学们汇报学习成果,引导学生介绍求比值的方法。知道后,并引导学生运用方法,计算出比值,从而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在汇报过程中,寻找比值的规律,即可以是分数、整数,也可以是小数。
比与除法、分数都有着比较紧密的联系,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比与除法、分数的联系和区别是这节课的难点,我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回忆、思考、讨论等活动,在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的基础上,找出了比与除法、分数的联系和区别。看电脑屏幕,用“相当于”一词来说明比、除法、分数的联系,促使了原有知识的重新建构,加强了知识之间的联系。
六年级上册《比的意义》说课稿 第二篇
一、说教材
本课是苏教版国标本六年级上册P68~69的《比的意义》。本节课是“认识比”这一单元的起始课。之前,学生已经分阶段认识了分数及除法的关系,学习了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和计算,这些知识和方法都是学习本节课内容的直接基础。
本课教材在安排比的意义的学习时,分为三个层次:比的意义、比的各部分名称、比与分数及除法的关系。深入理解比的意义及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对后继学习特别是综合应用各种知识解决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有研究表明,没有对比的意义的准确理解与深刻把握,从表面上看,学生也能比较熟练地求比值、化简比,或者是解答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但在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和创造性上则表现得较弱,呈现出基础不扎实的弊端。因此,让学生深刻理解比的意义,沟通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联系,排除现实生活中大量“差比”关系对本课学习的负迁移,显得尤为重要。
我做了如下的目标设定:
A: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的意义。
2、掌握比的读写方法,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会求比值。
3、初步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明白比的后项不能为0的道理,会把比改写成分数的形式。
B:过程与方法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比与分数、除法关系的过程,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2、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自学课本主动建构知识,掌握自学的方法。
C: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阅读“你知道吗?”,让学生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感受数学的美。
2、使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理解比的意义及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比的意义。
二、说教法、学法
1、教法:
为了抓住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确定以下教学方法:
⑴从实际的生活中,引导学生发现数学知识。
⑵采用情景引题,观察、对比、总结的教学方法。
2、学法
日本著名数学教育家米山国藏指出:“作为知识的数学出校门不到两年可能就忘了,唯有深深铭记在头脑中的是数学的精神,数学的思想、研究的方法和着眼点等,这些随时随地发生作用,使他们终身受益。”因此,学习方法比知识本身更为重要。因此,认真观察、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是本节课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三、说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共分四个教学板块: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自主活动,认识比。
(三)小组合作、深入认识比。
(四)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第一板块、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从北京奥运会主场馆——鸟巢的图片导入新课,一方面将学生关于“两个量之间的倍数关系”的旧知与经验唤醒,为学生随后实现由旧知向新知的迁移搭建了平台,另一方面让学生发现比在生活中的应用,从中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为后面拓展介绍“黄金比”埋下伏笔,还让学生在无形中受到美的熏陶。这一板块的目的是唤起旧知,渗透C1、C2目标。
第二板块、自主活动,认识比:
1.用比表示两个同类量的相除关系。
例1的教学,教师结合学生交流时出现的“表示两种量倍数关系”的句子,自然而然地展开引导:长是宽的,我们还可以说成:长到和宽的比是3比2;类似地,宽是长的,我们还可以说成:宽和长的比是2比3,使学生认识到:这里的“比”与刚才提到的“相差关系”不一样,有利于学生顺利地将新知纳入原有的认识结构中。再通过对比,加强对比的有序性的'理解,提醒今后他们在描述某个比时,一定要按照叙述的顺序,弄清谁和谁比,不能颠倒。
“试一试”的教学,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进一步解释每个比的具体意义,从另一个侧面调用学生已有的关于倍数、份数、分数等经验,丰富学生对比这一抽象概念的认识。
2.用比表示两个不同类量的相除关系。
通过例2的教学,唤醒学生相应的除法计算的数量关系,帮助学生明确:速度=路程÷时间,速度实际上是表示了路程与时间相除的关系。这种关系也可以用比来表示。由此引入两个不同类量之间的比。再通过讨论归纳,使学生认识到: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数相除。至此,学生对比获得了全面而感性的认识。
这一板块所要达成的教学目标是A1。
第三板块、小组合作、深入认识比:
对于比的意义的深刻把握不能只停留在文字的概念上,比的各部分名称以及比值的求法,它与除法和分数的联系也是对于比的意义的把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鉴于这部分的内容较多且比较零散,我让学生采取了自学和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对于相对简单的各部分名称的认识以及比值的求法,独立自学完全能够掌握。我让学生看书自学,然后组织同学们汇报学习成果,引导学生介绍求比值的方法,再并引导学生运用方法,计算出比值,从而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在汇报过程中,寻找比值的规律,即可以是分数、整数,也可以是小数;而对于较为复杂的比、除法和分数的联系和区别,我则让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合作交流,互相补充,完善认识,促使了原有知识的重新建构,加强了知识之间的联系,并通过相关练习引出了“比的后项不能是0”,比较自然地突破了难点。
这一板块所要达成的教学目标是A2,A3,B1,B2,C2。
第四板块、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最后这个环节,先针对本课知识点进行辨析和判断练习,再计算课始三幅图中宽和长的比,不但提高了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还起到了一个梳理作用。到这个环节结束,学生对于比的概念的建构应该比较完善了。
最后通过一组资料介绍黄金分割这个有趣的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特别是数学对于艺术美的价值所在。这个环节无论从广度还是深度上,都对比的意义进行了一个挖掘。同时这也是一个思想教育的过程,让学生不仅感受到艺术美,更感受到数学的价值。
这一板块是全面落实各类教学目标,重点是对课本知识的拓展。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今天的教学中我感到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最遗憾的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还是以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为主,而真正让学生自主学习和互相学习的比较少。另外,由于我对新教育的学习刚起步,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体现新教育的理念,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落实“有效”二字,还需要我不断去探索和研究。希望各位老师多提宝贵意见,帮助我更快进步。谢谢!
六年级上册《比的意义》说课稿 第三篇
一、教材及学生情况分析
“比的意义”是小学六年级第十一册教材中教学重点之一。它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通过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对已有的两个数相比的知识得以升华,同时也能够对学生进一步学习比的性质、比的应用和比例的相关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比的意义”这部分知识内容繁杂,学生缺乏原有感知、经验、不易理解和掌握。针对知识内容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组织学生围绕“比”的问题,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分析、概括、比较、总结的教学方法,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教学目标
“从知识与技巧”、“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确定以下目标。
(一)理解并掌握比的意义,会正确读与写。记住比各部分的名称,并会正确求比值。
(二)通过主动发现的讨论式学习,激发合作意识,理解并正确掌握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联系,明确比的后项不能为零的道理。同时懂得事物之间是互相联系的。
(三)培养学生比较、分析、抽象、概括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他们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掌握比的意义,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联系。
三、教学方法的设计
(一)用创设情境法,激发学生对比的知识的研究兴趣。
(二)从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能够发现数学问题。
(三)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提高解决问题能力。
(四)当堂巩固,当堂反馈练习,练习形式多样,使学生从多种学习方式的活动中理解比的意义。
(五)采用激励、评价等多种有效的方法,鼓励学生多比较、多思考,善于探究与协作交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数学的习惯。
四、教学过程的活动与安排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利用一则消息引起学生对比的知识的研究兴趣,学生对这则消息进行讨论、交流时,不但可以受到思想教育获得情感体验,同时能发现比在生活中的应用,从中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比的意义”教学。
第一步给出班级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两个条件,请学生提出问题并列式,根据学生列的除法算式,明确是男生和女生两个量在比,启发学生思维,除了用以前学的除法知识对两个量进行比较外,还可以用一种新的方法进行比较。然后展开“比的意义”教学活动,说成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的比是多少比多少。第二步看算式,运用新知识说说。(说明:从学生身边的数量中提取数学问题,从而引出新知识。运用旧知识进行传递,轻松快乐。)第三步,出示表格(填表)使学生初步知道两个不同类的数量之间的关系也可以用比来表示。在上面两个例子的基础上,让学生概括出比的意义。
2、比的读法与写法、各部分的名称、求比值的方法的教学。
教师引导学生掌握比的读法和写法,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自主探究比的各部分名称和求比值的方法。然后组织同学们汇报学习成果,引导学生介绍求比值的方法。知道后,并引导学生运用方法,能够写出几个比的实例,计算出比值,从而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在汇报过程中,寻找比值的规律,即可以是分数、整数,也可以是小数。
3、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比的后项为什么不能为零?
通过引导学生看板书,合作交流能够比较出“比”、“除法”、“分数”之间有什么联系,填写出表格,再通过“相当于”这一词的理解,明确他们的区别。
(三)总结、归纳引导学生谈学习感受。
通过本节课学习,同学们学到了那些知识,请把你的收获告诉大家好吗?在学生汇报中,使本节课的知识点得以巩固。
(四)多层次练习,巩固新知识。
练习形式多样,既巩固本节课的知识,又增加了乐趣,特别是培养学生养成了独立思考的习惯。
六年级上册《比的意义》说课稿 第四篇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小节《比的意义》,我将从——教材内容分析、教学目标确定、教学过程设计、学习方法指导、课堂教学评价这几个方面来阐述。
一、教材内容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比的意义”过去是安排在小学的最后阶段“比和比例”单元中学习的,而且主要强调的是两个同类量的倍数关系。新课程实验教材中,把比的知识提前安排在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分数除法”中学习,在内容的安排上,既讲同类量的比,又讲不同类量的比。一方面是由于比与分数、除法有密切的联系,同时,比也是两个量比较关系的一种扩展。通过对比的知识的学习,既能加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又为以后学习比例知识、为进入中学学习物理、化学等知识打下较好的基础。
2.教材的结构和联系。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除法、分数等知识,并且会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教材分为三段:比的意义,比的基本性质和比的应用,本节课执教的内容《比的意义》为第一课时。本课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是全新的概念,但这些新概念却是与旧知识有着密切联系的。
3.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比的初步知识,大体上显现出由概念到性质,再到应用的递进学习过程。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比的意义,会求比值。教学难点是:理解比和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确定。
1.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积累了一些生活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能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而比的有关知识在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例如按一定的比稀释清洁剂,加工混凝土等等都用到了比的知识。因而可以从学生的认知习惯出发,通过观察、比较、讨论,归纳概括出比的含义,进而了解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2.课标要求。
新课标第二学段目标明确指出:应使学生经历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
3.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和学生情况分析,本节课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理解比的意义,能正确读写比,会求比值,理解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②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从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归纳概括出比的意义。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在具体的情境中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我制定的教学目标既符合学生的实际,又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本人认为在教学中利用新课程理念作为指导,要达到这个目标是完全可行的。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揭示课题。
本节课我准备了两个实物出示给学生,让学生进行观察,发现比在生活中的应用,从而引入比,揭示课题——比的意义。
(二)创设情境。
1.情境一:神七发射直播录象。
当神舟七号进入运行轨道后,在距地341千米的高空作圆周运动,平均90分钟绕地球一周,大约运行42000千米。
提问学生:怎样用算式表示飞船进入轨道后平均每分钟飞行多少千米?学生回答出求速度用路程÷时间表示,得出算式42000÷90。教师讲解:用除法表示两个数的关系时,我们还可以用一种新的.表示形式——比。比如路程÷时间,也可以说成路程和时间的比是
42000比90。
2.情境二:神七宇航员太空漫步。
在太空中,执行此次太空漫步任务的航天员翟志刚在飞船外向人们展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国旗的长是30cm,宽是20cm。
提问学生:你能根据这两个条件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提问并口头解答。
教师讲解:像刚才你们提到的“长是宽的几倍”,用30÷20,我们也可以说成长和宽的比是30比20;“宽是长的几分之几?”用20÷30,我们就可以说成宽和长的比是20比30。
3.情境三:盐水配制。
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需要配制溶剂。比如盐水的配制,其实,盐水的配制就用到了比的知识。
比如:在1000克的盐水中,盐有10克,盐占盐水的几分之几?学生得出算式10÷1000后,要求学生用比的形式表示出盐和盐水的比是10比1000。
(三)学生探究。
本节课通过对以上3个问题的解决,得到了3个除法算式。让学生仔细观察、相互讨论后,得到这三个算式的共同的本质的特征是两数相除。接下来引导学生根据这个特征归纳概括出比的意义是: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设计这个探究活动,体现了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目的是让学生初步学会在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并进行归纳概括的数学方法,从而建构比的意义这一概念。
(四)深入了解。
1.比的各部分名称。老师结合42000︰90=42000÷90=1400/3向学生介绍比号、前项、后项和比值。
2.比和除法、分数之间的联系区别。
结合例题30÷20=30︰20=3/2,并通过填写表格,让学生着重理解比和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
(五)练习设计。在此基础上,老师进一步引导学生用字母表示出比和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并理解:与分数中的分母,除法中的除数一样,比的后项也不能是0。得到:a︰b=a÷b=a/b(b≠0)。
课堂练习是在学生自我建构基础上的巩固,是学生个体对知识所进行的自我解读,更是对前面各个教学环节实施效果的检测。因此我设计了以下练习:
第1题:填空。
小敏和小亮在文具店买同样的练习本。小敏了6本,共花了1.8元。小亮买了8本,共花了2.4元.小敏和小亮买的练习本数之比是( ):( ),比值是( );花的钱数之比是( ):( ),比值是( )。
这是一道根据条件和要求写出比并求比值的填空题,设计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
第2题:判断。
(1)小强的身高1米,爸爸的身高是173厘米,小强和爸爸的身高比是1︰173。( )
(2)大卡车的载重量是6吨,小卡车的载重量是3吨,大小卡车载重量的比是2。( )
(3)90班收看“神七”直播人数和未收看人数的比是6︰1,那么未收看人数是收看人数的1/6。( )
设计这一道题是为了让学生在理解比的意义的基础上,联系以前所学过的数学知识,沟通比和除法、分数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3题:小刚做了一项这样的调查:
一列特快火车5小时可行800千米;一辆汽车8小时可行640千米。
根据题目中提供的条件,寻找合适的量,说出两个数量之间的比。
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看学生是否能灵活地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更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以后学习比的应用打下基础。
第4题:课外阅读。通过向学生介绍黄金比,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发现生活中的美的能力。
(六)总结升华。
本节课的知识点较多,我让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形式梳理本节课的知识点,然后谈谈本节课的收获,从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比的意义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
四、学习方法指导
1.教法。
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组织、引导作用,建构良好的师生关系,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通过情境创设,调动学生经验储备,让学生感受“数学生活化”原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发现数学问题的能力,初步学会在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并进行归纳概括的数学方法,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通过巩固提高及课外延伸,加深学生对新知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发现美的能力。
2.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鉴于此,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还要让学生学到科学的学习方法。根据六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在课堂的主体环节中,我准备以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为主要学习方式,使他们在指导下获得学习数学,研究数学的基本方法,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能力。
五、课堂教学评价
新课程标准指出: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根据这一理念,我准备采用师生、生生互评的多元评价方式,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以朋友式的平等的身份,参与学生的评价并指导学生的评价。
六年级上册《比的意义》说课稿 第五篇
一、说教材
首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比的意义》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节的内容,本节课的内容是认识比、比的意义和理解比、分数、除法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除法、分数等知识以后进行学习的,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基础。本节课的学习也为后面学习比的性质以及利用比解决实际问题起到铺垫的作用,同时本节课的学习为生活提供了帮助。
二、说学情
接下来谈谈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所以要成为符合新课标要求的教师,深入了解所面对的学生可以说是必修课。本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析、归纳、类比等能力,能够将一些抽象的事物具体化,而且在生活中也为本节课积累了很多经验。所以,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是相对比较容易的。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以及对学情的把握,我制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比的意义,会读写比;认识比的各部分名称;掌握求比值的方法,能准确的求出比值;理解比、分数、除法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思考,理解数学知识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体会变中有不变的思想。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对数学的兴趣。
四、说教学重难点
我认为一节好的数学课,从教学内容上说一定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而教学重点的确立与我本节课的内容肯定是密不可分的。那么根据授课内容可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比的意义。教学难点是:理解比和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
五、说教法和学法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根据这一教学理念,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本节课我采用讲授法、练习法、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
六、说教学过程
下面我将重点谈谈我对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新课导入
首先是导入环节,我会展示这样两个问题。
1.六(一)班有男生25人,女生20人。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几倍?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几分之几?
2.甲地到乙地的路程是160km,汽车行驶100分钟可以到达,汽车行驶的速度是多少?
复习利用除法解决问题的应用题,为后面比的相关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新知探索
接下来是教学中最重要的新知探索环节,我主要采用讲解法、小组合作、启发法等。
我先播放“天宫一号”发射过程视频。并介绍2003年10月15日,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顺利升空。宇航员杨利伟叔叔在飞船里向人们展示了联合国旗和我国国旗。
提问:这面国旗就是杨利伟叔叔展示的国旗,长15cm,宽10cm。比较这面国旗长和宽的关系,你会提出怎样的问题?
我预设学生会有如下答案。
预设1:长比宽多几厘米?宽比长少几厘米?15-10=5(cm)
预设2:长是宽的几倍?15÷10
预设3:宽是长的几分之几?10÷15
根据学生的回答我会追问1:刚才我们用15÷10来表示长是宽的几倍,我们又可以把它们之间的关系说成长和宽的比是15比10。请同学们想一想,10÷15表示宽是长的几分之几又可以怎么说?15比10和10比15一样吗?能随便调换两个数字的顺序吗?
在学生充分回答了以后,我介绍“神舟”五号进入运行轨道后,在距地350km的高空做圆周运动,平均90分钟绕地球一周,大约运行42252km。那么飞船进入轨道后平均每分钟飞行多少千米?引导学生用比来表示。
接下来让学生思考,比较上面两个例子,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
根据学生的讨论,我们共同总结出。相同点,都用除法,又都能说成几比几;
不同点,第一个例子中的比是同类量的比,第二个例子中的比是不同类量的比,不同类量的比得到的是一种新的量如路程和时间的比表示的是速度。
接下来让同桌交流:谁能归纳一下,两个数的比表示什么意思?
师生共同总结:比的概念以及各项的名称,什么是比值以及如何求比值。
在两个数的比中,比号前面的数叫做比的前项,比号后面的数叫做比的后项。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
比值通常用分数表示,也可以用小数或整数表示。
为了让学生对于比有更加深入的了解,提问:大家现在对“比”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谁能举几个生活中的“比”的例子?
屏幕出示足球比赛场景图片,比分为2:0。
追问:这是比分,这里的2:0是什么意思?你们觉得这个“比”想说明的意思和我们今天学的“比”一样吗?
引导学生发现比的后项相当于除法中的除数,分数中的分母,不能为0。
追问:比的后项相当于除法中的除数、分数中的分母,那前项呢?比号呢?
共同总结除法、分数、比三者之间的关系。
至此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已经完成,做到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讲解的过程中,一直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这一课改理念,让学生充分理解本节课的知识。
(三)课堂练习
接下来是巩固提高环节。
1.小敏和小亮在文具店买同样的练习本。小敏买了6本,共花了1.8元。小亮买了8本,共花了2.4元。小敏和小亮的练习本数之比是( ):( ),比值是( );花的钱数之比是( ):( ),比值是( )。
2.3:( )=24 ( ):8=0.5
这样的问题的设置,让学生对知识进一步巩固,让学生逐渐熟练掌握。
(四)小结作业在课程的最后我会提问:今天有什么收获?本节课的课后作业我设计为:课后练习1、2、3题。这样的设计能让学生理解本节课的核心,达到活学活用的目的。七、说板书设计我的板书设计遵循简介明了突出重点部
六年级上册《比的意义》说课稿(最新5篇)
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