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1级文库 > 精选推荐 > 正文

流动性风险管理【最新3篇】

2024-05-24 20:23:49 1级文库

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以下是人美心善的小编为家人们收集整理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最新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流动性风险管理【最新3篇】

流动性风险管理【最新3篇】 篇一

财务公司是金融创新不断涌现和经济高速发展的必然产物,它的诞生符合我国企业集团发展的长远利益。在本质上它是一种流动性转换与创造的媒介,其经营管理的本质是保证企业集团的流动性合理。随着集团内部经济联系的逐步加深,财务公司维持合理流动性的压力会越来越大。如果对流动性风险的控制不合理,不仅会影响财务公司流动性供应方的信任,也会进一步地削弱财务公司以及企业集团的信用,制约集团健康发展。但是,我国的财务公司流动性风险管理存在一些问题,需要采取措施进行完善。

关键词:

财务公司;流动性风险

一、财务公司流动性风险管理概述

(一)财务公司流动性风险概述。

财务公司是为企业集团集中管理资金和提高资金利用效率的非银行金融机构,以与银行等金融机构合作为基础,达到为企业集团提供金融服务的目的。财务公司流动性是指财务公司在一定时间内筹集到一定数额的资金或变现公司资产,以满足资金需求的能力。财务公司流动性风险是指因持有的资产流动性差对外融资枯竭导致无法满足到期支付需求的可能性。

(二)财务公司流动性风险管理意义。

自财务公司成立,就以强化集团资金的集中管理与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为目标。但当前很多财务公司业务多样化,流动性风险管理难度加大,流动性风险水平升高,给财务公司及企业集团带来不利影响。财务公司流动性风险如若不能得到有效控制将导致企业集团的信用风险升高,制约企业集团的发展。通过专业方法将流动性风险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对于财务公司至关重要。所以,加强流动性风险管理意义重大。

二、财务公司流动性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流动性风险管理理念落后。

流动性风险管理难度大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管理人员没有意识到流动性风险管理的重要性,流动性风险管理滞后与被动。在管理流动性风险时,只注重最终的表现形式,而没有意识到流动性风险的源头。财务公司仅凭主观经验来判断流动性风险,没有通过客观的指标体系进行预测监控,导致事后控制居多。此外,集团公司及其成员公司在决策中较少考虑对流动性的不利影响,财务公司也没有与成员公司有效沟通,使流动性风险的管理难度增加。

(二)流动性风险管理主导权受限。

流动性风险管理主导权受限主要体现为其管理易受企业集团的行政干预。由于财务公司依附于企业集团,管理人员多数来自集团内部,其管理工作以企业集团的利益为主,我国大多数财务公司股权高度集中,这样就会导致法人治理结构形同虚设,管理层没有独立。此外,财务公司的职责是为企业集团内部成员提供财务管理服务,主要对集团资金集中管理,这样企业集团的经营风险会直接影响财务公司,其经营管理必然会受到企业集团的行政干预。财务公司进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时,由于隶属于集团公司的性质,往往会受到干预,管理工作不能有效展开。由于缺乏独立性,在经营管理方面没有话语权,财务公司甚至成为激进的企业集团盲目扩张的融资工具,流动性风险极高难以化解。因此,财务公司流动性风险管理主导权受限是管理中存在的不可忽视的问题。

(三)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不完善。

我国财务公司还没有系统的流动性风险管理程序。风险发生时不能有效控制,风险得到控制后也没有反馈机制来监察。此外,在以下几个方面也缺乏有力控制。首先,财务公司没有完善的流动性风险控制制度,不仅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也没有做到有力执行;其次,财务公司成立的风险管理部门,其专业性和独立性明显不足;最后,财务公司对雇员的控制也不到位,大多数财务公司没有专业人员管理流动性风险;另外,财务公司没有问责制,出现问题时责任难以界定,从而影响财务公司的发展。

(四)流动性风险管理人员素质不高。

我国财务公司流动性风险管理人员多数来自企业集团,缺乏金融专业知识。这使得流动性风险管理人员不能对流动性风险进行有效地预测和防范。另外,随着许多新型行业的不断涌现,对具有金融管理知识的人才需求增大,财务公司的激励机制落后,许多管理人才受其他行业薪资待遇的吸引,离开风险管理岗位。人才流失导致财务公司风险管理人才素质下降。

三、财务公司流动性风险管理措施

(一)转变流动性风险管理理念。

首先,转变事后控制观念,形成预测为主的前瞻性控制理念;其次,转变单一部门管理观念,形成多部门协作管理理念;再次,要意识到流动性风险管理对公司具有重要意义,加大对流动性风险管理的重视程度;最后,转变流动性风险只具有损失性,越低越好的理念,流动性风险不仅具有损失性还具有收益性。

(二)建立流动性风险管理委员会。

财务公司应设立流动性风险管☆☆理委员会,监督财务公司的流动性风险管理工作。流动性风险管理委员会是财务公司董事会的下设机构,对企业集团利用财务公司的融资功能进行扩张的决策有权否决,对流动性风险管理负最终责任。流动性风险管理委员会的主要工作是监督和控制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的运作,对风险管理政策进行评估,反馈到流动性风险管理部门,从而保证流动性风险管理政策的执行。

(三)建立合理的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

建立合理的流动性风险体系需形成一套完善的流动性风险识别、应对及监察程序。流动性风险识别是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开始,财务公司应运用识别程序来识别可能对流动性产生影响的风险。若发现近期财务公司的流动性风险较高,流动性管理人员可以采用资产转换策略或增加负债战略来应对。财务公司需要设立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监察与反馈机制,定期对流动性风险进行监察。

(四)提高流动性风险管理人员素质。

财务公司必须以良好发展为目的挑选、任用具有专业知识的人才。目前,财务公司的新业务不断涌现。同时,流动性风险管理并不是独立可以完成的工作,需要流动性风险管理人员拥有良好的沟通能力。这就要求财务公司的流动性风险管理人员具备多方面的素质。应采取以下措施:

1、建立科学的人员选聘和激励制度。

将人事部门直接任命的形式改为选聘、竞聘上岗等多种形式,并在聘用雇员中做到公平、公正。不断健全人才使用机制,并针对财务公司的特点形成科学的选聘制度。将工作人员的工资收入与工作完成情况紧密联系,通过多种奖励形式结合的方法激励员工,从而提高流动性风险管理人员的素质。

2、加大对员工的培训力度。

根据工作岗位需求制定有针对性的培训方案。财务公司应对员工进行专业培训。培训方式可以采取定期的部门轮流培训、不定期全员培训等形式,对流动性风险管理人员加大金融及管理方面的培训,在培训中将财务公司的未来发展目标与员工培训紧密结合,通过对现有管理人员的培训这一重要途径提高其专业素质。

四、结语

财务公司在我国企业集团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虽然我国财务公司在不断完善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相关体系,但某些问题在我国财务公司对流动性风险的管理中仍然存在。应从以下方面进行改进:转变流动性风险管理理念;完善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建立流动性风险管理委员会;提高流动性风险管理人员素质,从而使财务公司流动性风险管理更加完善。

作者:安星雨 单位:河北经贸大学

主要参考文献:

[1]杨涛。集团财务控制[J].中信出版社,2011.8.

[2]张继德。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J].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9.

[3]张梅香。企业集团财务公司金融风险管理浅[J].财经界,2010.8.

流动性风险管理【最新3篇】 篇二

Auction Facility,TAF)短期内为市场紧急注入了1354亿美金的资金,才使得恐慌的市场情绪得以暂时稳定。中国人民银行坚定地推行从紧货币政策使最猛烈的货币政策工具――存款准备金达到创纪录的17.5%,此举使各商业银行过剩的流动性骤然消失,流动性风险的威胁日益严重。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解读

商业银行的产生源于对资金流动性的管理,在此基础上,商业银行逐渐派生出其他各类业务。即使是在金融业高度发达的今天,流动性仍然是保持商业银行顺利运行的血液。银行的流动性是指银行能够在特定时间内,以合理的成本筹集相关资金来满足客户当前或未来一段时间资金需求的能力。银行的流动性包括三个关键的要素:资金数量、获得资金的成本以及获得资金的时间。流动性风险则是指,不能满足流动性要求给银行经营所带来的风险。

归纳起来,流动性风险主要是四种情况:第一,银行经营活动正常,金融市场整体运行稳定,只是单个银行短期头寸的缺乏带来的流动性危机;第二,银行经营面临短期危机,例如个别银行的坏帐突然增加,或突发的操作风险等;第三,银行长期陷入经营危机,不断恶化的营业亏损使得银行面临倒闭风险;第四,整个银行业面临流动性风险,特别是金融危机突然爆发。由此可见,流动性风险实际上是关系银行正常经营的最为直接的一道屏障。以上归纳的流动性风险除了第一种情况以外,其他都涉及到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乃至操作风险等问题。虽然由其他风险诱发的流动性危机,其风险根源应该主要归于初始的风险类别。但进行流动性管理时,必须将其他风险可能导致的流动性危机纳入到流动性整体管理框架之中。

当前,新巴塞尔协定对于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管理都提出了指引,但对于流动性风险的管理却没有明确的要求。主要原因是因为不同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特点并部相同,不同规模、不同经营模式的商业银行在流动性管理方面存在着极大的差异。例如,大银行在金融市场获得流动性的能力强,其流动性管理自然会更多地倚重批发性资产拆入;而小银行受制于融资难度,自然要更注重资产方的流动性管理。同时,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模块实际上也是一个相对复杂的系统,整个管理模式的开发、维护、升级和运行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其成本也并不是所有商业银行都能够轻易承受的。所以国外更多的中小银行往往主动地持有充足的流动性,最大限度的避免出现流动性危机。因此,国外中小银行也往往成为了同业市场上的资金净拆出方,而大银行往往成为了资金的净拆入方。

而在我国,商业银行的同质性仍然较强,大银行依靠网络优势吸取大量资金,因此就成为了同业拆借市场的重要资金提供者,其他商业银行、其他金融机构和外资银行则成为资金的净拆入方。2007年中国火爆的股市行情使得同业资金市场出现了一些变化,国有商业银行以外的其他商业银行也成为了资金市场的供给方,其资金拆借由2006年的净拆入46896亿元变为2007年净拆出的18720亿元。其他金融机构和外资金融机构的净拆入额分别增长了51%和169%。这表明,一方面商业银行仍然是我国金融体系流动性管理的核心,另一方面,资金往来的增强,将使得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与银行体系以外金融活动保持着更加紧密的联系。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衡量

传统的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理论先后出现过:商业贷款理论、资产变现理论、预期收入理论和负债管理理论。这些风险考量和管理的方法都产生于当时特定的金融环境,直到今日,资产流动性和负债流动性管理策略仍然是十分核心的管理手段。但即使不同银行根据自身经营的特点,在流动性管理上对资产和负债方面侧重有所不同,现代的商业银行还是普遍采用了资产负债流动性综合管理的模式。

基本的流动性风险衡量方法主要是选取一些静态比例指标来考核银行的流动性状况,例如,流动性比率、本外币的超额准备金率、本外币的存贷款比例、非核心负债的依存度以及本外币的流动性缺口比率等。这些考核指标简单明了、数据汇总容易,因此迄今为止一直是商业银行开展流动性管理的重要考核指标。

但随着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手段的不断创新,更多的动态化手段也被引进到了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模式中来。净流动性资产管理法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手段。银行可以将现有的资产划分为流动性资产和非流动资产,其中流动性资产包括已同业拆出的资金、短期公债、不会展期的贷款或是可证券化的贷款等。负债同样也将划分为稳定性负债和非稳定负债,稳定的负债包括活期存款的沉淀、定期存款、资本票据和股本。对现有资产和负债进行分类后,将稳定性负债超出非流动资产的部分定义为净流动性资产(见图1)。净流动性资产越高,表明银行的流动性更为充裕。如果净流动性资产为负,则表明银行存在这流动性缺口。

如果希望对流动性进行动态化管理,银行还必须对未来的资产负债情况进行预测。如果银行未来资产的增加量(主要是满足一些贷款义务)大于未来存款的增加量,则银行还存在着潜在的流动性需求。如果当前的净流动性资产仍不能满足未来的流动性需求,则银行还要寻求其他途经,以弥补潜在的流动性缺口。

国际大银行进行流动性测算的另一个常有手段就是“现金流量法”。该方法采取财务现金流的基本分析思路,更为明确地体现出了流动性的实质,并同时强调了现金流量的实际性和潜在性。

在实际发生的现金流量分析中,未来一段时期内即将到期的负债、固定的贷款承诺(承诺以确定投放的部分)、尚未到期负债需支付的利息和各类存款确定性的流出(主要是存款的季节性变动和其他可预测的波动)将形成确定的现金流出。而同时,即将到期的资产(主要是即将到期且不展期的贷款和到期债券)和尚未到期资产所产生的利息将构成实际性现金流入。如果实际现金流出大于实际现金流入,则银行在未来将面临流动性缺口。

但银行在实际资金流动的基础上,还存在潜在性的现金流量。可变现的未到期资产(主要是各类债券、可证券化的贷款等)、与其他金融机构达成的融资额度,这些都是银行潜在现金流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将预测时期适当延长,计划的存款增加量也可以被视为潜在的现金流入量。而与此同时,银行还将面临潜在的现金流出,例如,未固定的贷款承诺(贷款承诺中尚未动用的部分),存款的潜在流出,表外活动的净流出(表外活动可能带来的净资金流动)。如果测算期相应延长,同样要包括新增贷款计划所带来的现金流出。

如果实际发生的现金流量存在流出缺口,但这一缺口能够被潜在的现金流入所弥补,则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则仍处于可控制范围内。如果实际现金流与潜在性现金流合计仍出现缺口,则商业银行必须就各项资金流动逐个分析,并采取相关措施,以避免流动性危机的爆发。

在流动性的测算方法中,净流动性资产法和现金流量法都注重了未来的潜在流动性风险问题,但二者还是具有明显的差异。一方面,以资产负债表为基础的净流动性资产法是基于存量的分析,而现金流量法则完全是对流量的考察,现金的同一流动方向中可以同时包含资产和负债项;另一方面,净流动性资产法仍然是表内分析,而现金流量法则包括了表内、表外的所有资金流动。随着金融体系的不断发展,银行的表外业务将对整个银行运营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而产生的各种现金流动必然会成为商业银行现金管理的重要方面。例如,随着各种清算、委托贷款和未固定的贷款承诺等表外业务的扩展,势必会对商业银行的现金流动造成重要影响。

在以上介绍的两种流动性风险测算法中,流动性缺口十分依赖于对未来资金流动的估计。滤波趋势估计是比较常见和基础的方法,例如,对于核心存款或稳定性负债的估计。但其他资产出售、从市场的筹资等方式则可能面临市场风险等诸多不确定性。并且,银行突发性的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也会预计的现金流产生重大影响。事实上,国际先进银行对于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都建有一套相对成熟的管理体系,VAR等风险测度手段已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将流动性管理中的现金流估计与其他风险管理模型对接起来,已经成为当前加强流动性管理的有效手段。例如,潜在的现金流入中,可变现的未到期资产就可以结合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的定价来估算未来的现金流入量。流动性风险测算必须要成为整个银行风险管理体系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

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一般实施统一归总原则,分支机构的流动性性管理必须纳入到整个银行的统一管理框架下。无论是哪一级营业机构的流动性问题,都将被视为是整个银行的流动性风险。

商业银行首先要建立起完善的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一般包括四个组成部分:风险委员会、最高管理层、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与职能部门。

董事会下设的风险委员会负责审议、批准全行流动性风险的基本政策与管理框架,以保证全行信用风险、市场风险与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协调一致。

最高管理层负责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组织实施,

负责高级管理人员的选派,确保流动性风险管理政策与程序在本行内部得到统一遵守;在获得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授权后启动应急方案。

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负责审议流动性风险管理方法、量化标准、风险限额(包括各项流动性指标的限额、缺口限额);负责定期评价银行的整体流动性状况。

流动性风险的职能部门包括资产负债管理部、市场部和清算中心。资产负债管理部负责拟定流动性管理的政策和制度,制定流动性风险衡量标准和分析方法,监测各项流动性指标和限额的执行情况;市场部负责根据资产负债管理部的授权,在全球市场及国内市场上进行资金拆借和证券买卖等业务,以帮助流动性日常管理的实现;清算中心负责银行整体资金划拨及市场交易的清算工作。银行各相关业务部门负责向资产负债管理部预报大额资金收付情况。

银行流动性管理策略可以从资产和负债两个方面来实现。资产流动性管理策略包括:资产多元化;提高资产的可变现能力;维持适量的高流动性资产。负债流动性管理策略包括:保持负债的稳定性,提高核心存款在负债中的比重;与同业、中央银行等保持密切的联系,以便在需要时能有效地获得资金。另外,随着表外业务的扩展,表外业务所带来的流动性变化也必须纳入到银行整体流动性管理框架中。

银行流动性管理可分为正常经营环境下的管理和应对特殊情况下的应急措施。前者主要通过定期更新的管理政策指引、流动性指标管理、流动性缺口管理、头寸管理、银行内部资金往来管理、流动性资产组合管理和融资指导原则等手段,确保银行业务的正常开展,同时把银行整体流动性调控到适当的水平之上;后者主要通过预警指标、应急方案、融资能力测试等手段,达到及时发现和化解风险的目的。

流动性预警和应急方案是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一般包括三个方面:预警信号、应急计划实施和压力测试。

预警信号主要有:头寸持续低于预先测算的安全值;银行在同业市场的融资能力下降,拆借成本上升;银行声誉突然恶化,预见有恐慌性的挤提情况出现;支付系统无法正常运行。

当银行遭遇流动性危机时,首先要对其原因进行周密分析。对于技术性的(如资金调拨不到位、资金安排失当)、季节性的或者局部的情况,可不启动应急方案;如果确信当前流动性紧张状况是由于对银行的信心出现危机,银行资产负债管理部要紧急向管理层、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风险政策委员会报告,建议启动应急方案,并协调有关部门加以实施。应急计划主要包括:通过媒体公布银行真实情况,尽快稳定和恢复公众对银行的信心;加大银行系统内资金调度的能力,最大程度地在系统内调剂资金余缺,及时划拨资金;增加在同业市场上的资金融入;向中央银行申请借款;停止债券购买,出售现券筹集资金;在最大程度保护客户关系的原则,逐步停止贷款投放,贷款保护顺序是零售贷款、核心公司贷款、一般公司贷款。

压力测试要求银行在未出现危机时,测试各种紧急情况下的应急融资方案。这其中情景分析(Scenario

流动性风险管理【最新3篇】 篇三

构建系统性的流动性风险监管框架

《办法》按照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微观审慎与宏观审慎相结合、中外资银行监管要求相结合的基本思路,构建了系统性的流动性风险监管框架,旨在推动我国商业银行提高流动性风险管理水平,提升流动性风险监管能力,促进我国银行业的安全稳健运行。

按照定性与定量监管要求相结合的思路,《办法》对我国分散在不同法规制度中的流动性风险监管定性和定量要求进行了梳理、整合。一方面,充实完善了对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定性要求,以更好地引导银行加强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另一方面,在引入《第三版巴塞尔协议》流动性覆盖率这一新指标的同时,对现行的流动性风险指标进行梳理,将其区分为合规性的监管指标和用于分析、评估流动性风险的监测工具。

按照微观审慎与宏观审慎视角相结合的思路,《办法》在继续强调单体机构流动性风险管理与监管的同时,引入宏观审慎视角,要求监管机构和商业银行密切跟踪研究宏观经济形势和金融市场变化对银行体系流动性的影响,监测分析市场整体流动性状况,并在压力测试中充分考虑市场流动性状况发生重大不利变化等因素,以尽早发现市场流动性紧张、融资成本提高等迹象,及时采取应对措施。此外,按照逆周期监管理念,为了防止在实际出现压力状况时,实施监管标准、采取监管措施可能对银行乃至整个金融体系造成更大的流动性压力,甚至对实体经济运行造成负面影响,《办法》参考《第三版巴塞尔协议》的相关规定,允许银行在压力情况下,可以动用合格优质流动性资产满足流动性需求,即允许银行的流动性覆盖率暂时降至最低监管标准以下,以便银行有适当的时间采取措施恢复流动性水平。这也体现了要求银行持有充足的合格优质流动性资产储备的初衷。

按照中外资银行监管要求相结合的思路,《办法》统一了对中外资银行具有共性的流动性风险监管要求,建立起覆盖中外资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和监管的完整制度框架,同时也针对外资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特殊性做出了相关规定。

在定性监管方面,《办法》明确了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的整体框架,要求建立清晰有效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治理结构,完善流动性风险管理策略、政策和程序,对流动性风险进行有效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建立完备的管理信息系统。

在定量监管方面,《办法》规定了流动性覆盖率、存贷比、流动性比例这三项流动性风险监管指标。作为银监会借鉴《第三版巴塞尔协议》引入的流动性风险监管新指标,流动性覆盖率旨在确保商业银行具有充足的合格优质流动性资产,在压力情景下能够通过变现这些资产满足未来至少30天的流动性需求。与传统的流动性风险指标(如存贷比、流动性比例、流动性缺口率)相比,流动性覆盖率更为全面和精细,可以更全面和准确地反映流动性风险状况;由于对同业负债采用了较高的现金流出系数,也有助于约束商业银行对同业批发资金的过度依赖。同时,流动性覆盖率考虑了压力情形,有助于提高流动性风险管理和监管的前瞻性。除流动性风险监管指标之外,由于任何单一指标在反映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方面都存在局限性,监管人员还将从资产负债合同期限错配、融资来源多元化和稳定程度、无变现障碍资产、重要币种流动性风险以及市场流动性和银行内部相关指标等多个维度,对银行的流动性风险进行全面的监测和分析。

充分运用流动性覆盖率新指标

今年以来,我国银行体系流动性状况总体较为平稳。但由于当前国际经济形势依然复杂,国内宏观经济面临下行压力,银行存款分流、资金来源稳定性下降、资产负债期限错配加剧,市场流动性预期影响上升等原因,银行业流动性风险的诱发因素明显增多,风险的隐蔽性和突发性增强。

为此,银行应未雨绸缪,加快《办法》的贯彻实施,建立健全与自身业务规模、性质和复杂程度相适应的一整套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和管控机制,充分运用流动性覆盖率这一新指标或借鉴其理念,提高流动性风险管理的专业性、前瞻性和精细化程度。

一是董事会和高管层应进一步转变经营理念,高度重视流动性风险管理,落实履职责任,主动倡导良好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文化和考核激励导向。

二是要改进流动性风险管理方法和技术,加强流动性风险日常监测,合理控制资产负债期限错配和现金流缺口;要加强主动负债管理,提高核心存款吸收能力,提高资金来源稳定性;要依靠自身流动性资产储备确保日常流动性安全,避免过于依赖同业融资和央行流动性支持。

三是要加快推进流动性风险数据基础和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提高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精细化水平。

流动性风险管理【最新3篇】

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to-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