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独坐敬亭山》精选11篇
2024-07-05 20:12:52 1级文库
《独坐敬亭山》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此诗表面是写独游敬亭山的情趣,而其深含之意则是诗人生命历程中旷世的孤独感。诗人以奇特的想象力和巧妙的构思,赋予山水景物以生命,将敬亭山拟人化,写得十分生动。作者写的是自己的孤独,写的是自己的怀才不遇,但更是自己的坚定,在大自然中寻求安慰和寄托。此诗是诗人表现自己精神世界的佳作。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下面是小编为家人们收集整理的11篇李白《独坐敬亭山》,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李白《独坐敬亭山》精选11篇 篇一
1、渡汉江
(唐)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立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2、登幽州台歌
(唐)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3、照镜见白发
(唐)张九龄
宿昔青云志,蹉跎白发年。
谁知明镜里,形影自相怜。
4、送朱大人入秦
(唐)孟浩然
游人五陵去,宝剑值千金。
分手脱相赠,平生一片心。
5、中南望馀雪
(唐)祖咏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6、相思
(唐)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7、莲花坞
(唐)王维
日日采莲去,洲长多暮归。
弄篙莫溅水,畏湿红莲衣。
8、杂诗
(唐)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9、夜宿山寺
(唐)李白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10、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
(唐)李白
刬却君山好,平铺湘水流。
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
李白《独坐敬亭山》精选11篇 篇二
尽:没有了。
闲:偷闲,安闲。
厌:厌弃,厌烦。
李白《独坐敬亭山》精选11篇 篇三
送灵澈上人
刘长卿〔唐代〕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斜阳一作:夕阳)
译文
遥望苍苍山林中的竹林寺,远远传来报时的钟响声。
他戴着斗笠身披斜阳余晖,独自向青山走去,渐行渐远。
注释
灵澈上人:唐代僧人,本姓杨,字源澄,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后为云门寺僧。上人,对僧人的敬称。
苍苍:深青色。竹林寺:在现在江苏丹徒南。
杳(yǎo)杳:深远的样子。
荷(hè)笠:背着斗笠。
鉴赏
这首小诗记叙诗人在傍晚送灵澈返竹林寺时的心情,它即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精炼,素朴秀美,是唐代山水诗的名篇。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这两句是说作者眺望苍苍山林中的灵澈归宿处,远远传来寺院报时的钟响,点出此时已是黄昏时分,仿佛在催促灵澈归山。诗人出以想象之笔,创造了一个清远幽渺的境界。此二句主要写景,景中也寓之以情。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这两句就是写灵澈辞别归去情景。灵澈戴着斗笠,披带夕阳余晖,独自向青山走去,越来越远。“青山”即应首句“苍苍竹林寺”,点出寺在山林。“独归远”显出诗人伫立目送,依依不舍,结出别意。只写行者,未写送者,而诗人久久伫立,目送友人远去的形象仍显得非常生动。
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灵澈的深挚的情谊,也表现出灵澈归山的清寂的风度。送别多半黯然情伤,这首送别诗却有一种闲淡的意境,和作者的寂寞心情。
精美如画,是这首诗的明显特点。但这帧画不仅以画面上的山水、人物动人,而且以画外的诗人自我形象,令人回味不尽。那寺院传来的声声暮钟,触动诗人的思绪;这青山独归的灵澈背影,勾惹诗人的归意。耳闻而目送,心思而神往,正是隐藏在画外的诗人形象。他深情,但不为离别感伤,而由于同怀淡泊;他沉思,也不为僧儒殊途,而由于趋归意同。这就是说,这首送别诗的主旨在于寄托着、也表露出诗人不遇而闲适、失意而淡泊的情怀,因而构成一种闲淡的意境。十八世纪法国狄德罗评画时说过:“凡是富于表情的作品可以同时富于景色,只要它具有尽可能具有的表情,它也就会有足够的景色。”(《绘画论》)此诗如画,其成功的原因亦如绘画,景色的优美正由于抒情的精湛。
刘长卿和灵澈相遇又离别于润州,大约在公元769—770年(唐代宗大历四、五年)间。刘长卿于公元761年(唐肃宗上元二年)从贬谪南巴(今广东茂名南)归来,一直失意待官,心情郁闷。灵澈此时诗名未著,云游江南,心情也不大得意,在润州逗留后,将返回浙江。一个宦途失意客,一个方外归山僧,在出世入世的问题上,可以殊途同归,同有不遇的体验,共怀淡泊的胸襟。这首小诗表现的就是这样一种境界。
李白《独坐敬亭山》精选11篇 篇四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唐代时我国诗歌创作最繁荣、最辉煌的。时代,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杰出诗人,你知道唐代有哪些著名诗人?(生交流)唐代诗人灿若星空,其中有一位诗人才华横溢,纵情山水,把酒吟诗,诗酒名闻天下,被人们称为“诗仙”,你知道他是谁吗?(生答李白)
二、板书课题,揭题
1、今天我们学习李白的一首千古名作(板书:独坐敬亭山)
2、生读题
3、理解题意:“独”是什么意思?有哪位同学到过敬亭山游玩,知道敬亭山在哪吗?
4、敬亭山自古就是文人雅士聚聚之地,李白为什么会独坐敬亭山呢?
三、读诗,读出诗歌的节奏与韵律
1、默读古诗,有没有不认识的字?生自由读诗两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听说我们班的同学古诗读得特别好,指名读,(评价很有诗人风范)齐读
3、诗歌朗读形式多样,想不想尝试合作读。(要求读出诗歌的节奏)
4、分组合作读,每小组一句男女生叠读(叠读前三后二)师生叠读
5、读诗的最高境界是读出诗的韵味,古代的读书人读诗摇头晃脑,抑扬顿挫
四、范读诗歌,想象画面
1、闭上眼睛,用心倾听朗诵想象画面
2、同学们,告诉老师,你仿佛看见了什么?(鸟飞云飘伫立的大山孤独的诗人)你的脑海中是不是浮现这样的画面?
3、置身于这样的境界,你有何感受?(景美寂静孤独)
五、作业:
背诵古诗
李白《独坐敬亭山》精选11篇 篇五
1、一去二三里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2、咏鹅(骆宾王)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3、画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4、画鸡(唐寅)
头上红冠不用裁,满身雪白走将来。
平生不敢轻言语,一叫千门万户开。
5、静夜思(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6、悯农(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7、春晓(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8、村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9、所见(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10、小池(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李白《独坐敬亭山》精选11篇 篇六
独坐敬亭山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原文: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只有一作:惟/唯)
译文
鸟儿们飞得没有了踪迹,天上飘浮的孤云也不愿意留下,慢慢向远处飘去。只有我看着高高的敬亭山,敬亭山也默默无语地注视着我,我们谁也不会觉得满足。谁能理解我此时寂寞的心情,只有这高大的敬亭山了。
注释
⑴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城市北。《元和郡县志》记载:“在宣城县北十里。山有万松亭、虎窥泉。”《江南通志》卷一六宁国府:“敬亭山在府城北十里。府志云:古名昭亭,东临宛、句二水,南俯城闉,烟市风帆,极目如画。”
⑵尽:没有了。
⑶孤云:陶渊明《咏贫士诗》中有“孤云独无依”的句子。朱谏注:“言我独坐之时,鸟飞云散,有若无情而不相亲者。独有敬亭之山,长相看而不相厌也。”独去闲:独去,独自去。闲,形容云彩飘来飘去,悠闲自在的样子。孤单的云彩飘来飘去。
⑷厌:满足。
创作背景
詹锳《李白诗文系年》系此诗于公元753年(天宝十二载),� 公元753年(天宝十二载),李白南下宣城。行前,有诗《寄从弟宣州长史昭》,其中说道:“尔佐宣城郡,守官清且闲。常夸云月好,邀我敬亭山。”自十年前放还出翰林,李白长期漂泊。长期的飘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然而傲岸倔强的性格仍一如既往。因怀才不遇一直抑郁不平。身心的疲惫,需要得到慰藉。这期间,他写了大量的借游仙、饮酒的方式排遣苦闷的诗,也写了许多寄情山水、倾诉内心情感的诗篇,《独坐敬亭山》即是其一。
也有人提出不同看法,认为《独坐敬亭山》的写作年代值得商榷。这首诗写于何年,在李白留存的诗稿中并没有注明,而认为这首诗写于753年只是后人推测所得出的结论。这首诗或许不是作于753年,而是作于761年的可能性更大。因为:
首先,从这首诗的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作者情绪来看,既然是孤独、寂寞和无奈的心情写照,那么,李白当时的处境应该是非常艰难的。,其情绪也应该是非常低落的。如果这首诗写于753年,这正是李白初次来宣城的时间,那时的李白正值中年,且诗名如日中天,他来宣城并不是漂泊流离而至,而是应其从弟、在宣城为官的长史李昭多次殷勤相邀的结果。这有李白在《寄从弟李昭》一诗为证:“尔佐宣城郡,守官清且闲,常夸云月好,邀我敬亭山”。李白到宣城后,受到时任宣城太守宇文先生的热情款待,受到当地文人墨客的追崇和欢迎。他经常与崔侍御、宇文太守、从弟李昭等人对酒酣高楼,散发弄扁舟,“屈盘戏白马,大笑上青山”。经常与诗朋文友“时游敬亭山,闲听松风眠。”“送客谢亭北,逢君纵酒还。”他用如花妙笔将宣城描绘为:“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他豪情勃发,心中激荡着“但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的冲动,他沉醉在“歌舞共讴吟,欢笑相拜贺”的兴奋之中。不仅如此,李白还在敬亭山下盖起了住房,接来了子女共住以享天伦之乐。有诗为证:“我家敬亭下,辄继谢公作。”初到宣城的李白,生活的如此悠闲自在,称心如意,怎么可能会有“独坐敬亭山”的孤寂和“众鸟高飞尽”的伤感呢?此外,从这首诗的字面上分析,既然李白对敬亭山达到了相看不厌的程度,应是看了多次,而不会是初次相看,所谓“不厌其烦”、“好书不厌百回看”便是这个道理。由此推测,李白这首诗不太可能是753年初次来宣城时所作,而应是在多次登临敬亭山后所发出的感慨。
公元761年,李白已岁逾花甲,在经历了安史之乱后的漂泊流离,经历了蒙冤被囚禁的牢狱之灾,经历了带罪流放的屈辱之后,李白第七次、也是最后一次来到宣城时,再也没有昔日友朋如云、迎来送往的场面了,再也没有北楼纵酒、敬亭论诗的潇洒了。他兀自一人步履蹒跚地爬上敬亭山,独坐许久,触景生情,十分伤感,孤独凄凉袭上心头,情不自禁的吟下了《独坐敬亭山》这首千古绝唱。这比较符合李白创作此诗的时空背景。
李白《独坐敬亭山》精选11篇 篇七
11、赠刘景文(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12、山行(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13、回乡偶书(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14、赠汪伦(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15、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16、宿新市徐公店(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17、敕勒歌(北朝乐府)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18、望庐山瀑布(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19、绝句(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20、江畔独步寻花(杜甫)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李白《独坐敬亭山》精选11篇 篇八
公元753年(天宝十二载),李白南下宣城。行前,有诗《寄从弟宣州长史昭》,其中说道:“尔佐宣城郡,守官清且闲。常夸云月好,邀我敬亭山。” 自十年前放还出翰林,李白长期漂泊。长期的飘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然而傲岸倔强的性格仍一如既往。因怀才不遇一直抑郁不平。身心的疲惫,需要得到慰藉。这期间,他写了大量的。借游仙、饮酒的方式排遣苦闷的诗,也写了许多寄情山水、倾诉内心情感的诗篇,《独坐敬亭山》即是其一。
也有人提出不同看法,认为《独坐敬亭山》的写作年代值得商榷。这首诗写于何年,在李白留存的诗稿中并没有注明,而认为这首诗写于753年只是后人推测所得出的结论。这首诗或许不是作于753年,而是作于761年的可能性更大。因为:
首先,从这首诗的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作者情绪来看,既然是孤独、寂寞和无奈的心情写照,那么,李白当时的处境应该是非常艰难的,其情绪也应该是非常低落的。如果这首诗写于753年,这正是李白初次来宣城的时间,那时的李白正值中年,且诗名如日中天,他来宣城并不是漂泊流离而至,而是应其从弟、在宣城为官的长史李昭多次殷勤相邀的结果。这有李白在《寄从弟李昭》一诗为证:“尔佐宣城郡,守官清且闲,常夸云月好,邀我敬亭山”。李白到宣城后,受到时任宣城太守宇文先生的热情款待,受到当地文人墨客的追崇和欢迎。他经常与崔侍御、宇文太守、从弟李昭等人对酒酣高楼,散发弄扁舟,“屈盘戏白马,大笑上青山”。经常与诗朋文友“时游敬亭山,闲听松风眠。”“送客谢亭北,逢君纵酒还。”他用如花妙笔将宣城描绘为:“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他豪情勃发,心中激荡着“但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的冲动,他沉醉在“歌舞共讴吟,欢笑相拜贺”的兴奋之中。不仅如此,李白还在敬亭山下盖起了住房,接来了子女共住以享天伦之乐。有诗为证:“我家敬亭下,辄继谢公作。”初到宣城的李白,生活的如此悠闲自在,称心如意,怎么可能会有“独坐敬亭山”的孤寂和“众鸟高飞尽”的伤感呢?此外,从这首诗的字面上分析,既然李白对敬亭山达到了相看不厌的程度,应是看了多次,而不会是初次相看,所谓“不厌其烦”、“好书不厌百回看”便是这个道理。由此推测,李白这首诗不太可能是753年初次来宣城时所作,而应是在多次登临敬亭山后所发出的感慨。
公元761年,李白已岁逾花甲,在经历了安史之乱后的漂泊流离,经历了蒙冤被囚禁的牢狱之灾,经历了带罪流放的屈辱之后,李白第七次、也是最后一次来到宣城时,再也没有昔日友朋如云、迎来送往的场面了,再也没有北楼纵酒、敬亭论诗的潇洒了。他兀自一人步履蹒跚地爬上敬亭山,独坐许久,触景生情,十分伤感,孤独凄凉袭上心头,情不自禁的吟下了《独坐敬亭山》这首千古绝唱。这比较符合李白创作此诗的时空背景。
李白《独坐敬亭山》精选11篇 篇九
41、登飞来峰(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层。
42、鹿柴(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43、江上渔者(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44、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45、元日(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46、夜书所见(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47.望天门山(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48、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49.小儿垂钓(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50.独坐敬亭山(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李白《独坐敬亭山》精选11篇 篇十
公元761年,李白已岁逾花甲,在经历了安史之乱后的漂泊流离,经历了蒙冤被囚禁的牢狱之灾,经历了带罪流放的屈辱之后,李白第七次、也是最后一次来到宣城时,再也没有昔日友朋如云、迎来送往的场面了,再也没有北楼纵酒、敬亭论诗的潇洒了。他兀自一人步履蹒跚地爬上敬亭山,独坐许久,触景生情,十分伤感,孤独凄凉袭上心头,情不自禁的吟下了《独坐敬亭山》这首千古绝唱。
李白《独坐敬亭山》精选11篇 篇十一
1,沈德潜《唐诗别裁》评这首诗“传‘独坐’之神”。
2,《李诗直解》:“此独坐而有目中无人之景也。”
3,宋顾乐《万首唐人绝句选评》:“命意之高不待言,气格亦内外俱作,五绝中有数之作。”
4,王尧衢《唐诗合解》卷四:首句──“此为‘独’字写照。众鸟世间名利之辈,今皆得意而尽去。”次句──“此……‘孤云’喻世间高隐一流,虽与世相忘,尚有云来之迹。”末二句──“此二句才是'独'字,鸟飞云去,眼前并无别物,唯看着敬亭山;而敬亭山亦似看着我,两相无厌,悠然清静,心目开朗,于敬亭山之外,尚安有堪为晤对哉?深得‘独坐’之神。”
李白《独坐敬亭山》精选11篇
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