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1级文库 > 精选推荐 > 正文

《贫穷的本质》读后感

2024-10-25 18:19:02 1级文库

《贫穷的本质》读后感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贫穷的本质》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贫穷的本质》读后感

《贫穷的本质》读后感 第一篇

  重构贫困地区学校教育需因地制宜

  我们要从内心深处相信教育对于改变贫困状态的价值,而不是将教育扶贫仅仅作为对政策的执行、对任务的完成。这种相信不局限于探讨知识是否可以改变命运,更在于教育可以给人提供希望。

  处于困境的人需要“希望”,而他们缺乏足够的耐心等待长远的、宏大的目标的实现,他们需要的“希望”是能够尽快实现的希望。这是我们在重构贫困地区学校教育时特别需要关注的问题。

  基于对贫困地区人口教育需求的分析,学校的育人目标需要相应地做出调整。培养目标的设定需要在国家意志、地方需要,对标发达地区以及当地老百姓的实际需要中寻找“重叠共识”。

  例如,基于人们这种对于“希望”的特殊渴求,学校教育应特别关注学生的信念教育。对于贫困地区孩子的“核心素养”“关键能力”则应更多地关注对学生的“耐心”“专注力”“自控力”“选择的意识与能力”“自信心”的培养。

  围绕育人目标,我们还需不断建构、完善学校课程体系。如本书作者所批评的那样“千年发展目标中并没有规定孩子们必须在学校里学的东西,只是说他们应完成基本的课程”,我们要研究不同贫困地区的小学、初中、高中(包括职业教育)学生分别要掌握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

  我国在这方面已经做了非常好的工作,笔者在这里更强调的是国家课程之外的学校特色课程。

  在扶贫资金的支持下,我们看到很多贫困地区的学校也开设起了比较丰富的校本课程,而这些课程往往是从发达地区直接引入成熟的课程包或是简单地模仿,经常因为师资、资金的不可持续以及与学生实际需求的错位而无法成为学校常态的'高质量课程。

  基于贫困地区区域特色、办学条件以及实际需求的课程才更加有生命力。

  此外,还有个关键的因素——贫困地区的教师,他们决定着我们对于贫困地区学校教育的这些美好设想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变为现实。

  面对着教育“迟效性”的特点和贫困地区人们对“立竿见影成效”的渴望,怎样向贫困家庭的父母解释政府要这样做,而不仅仅是应该要做什么;怎样把长远的目标分解成一个个小目标,建立怎样的评价机制让孩子和家长们不再觉得目标遥不可及,能够抵制得住实现目标路途中的各种诱惑;怎样停止对学生、家长素质的抱怨,面对现有的学生而不是面对可能想要的学生构建学校教育……

  这些都是对教师的考验,远不能用“爱心”“能力”这样的词汇去简单地概括。

  在《贫穷的本质》一书中,作者花了很多篇幅解读了经济学的一个概念——“贫穷陷阱”。他们认为,穷人陷入“贫穷陷阱”的根本原因在于没有有效地利用资源和留存收益,大量本该被用作未来发展的资本开支被浪费了,因此最终陷入了贫穷之中。

  这启发我们思考:教育中是否也存在类似的“贫穷陷阱”?我们投入在教育上的资源被合理利用了吗?不同年段、学段教育的衔接中有没有把学生之前形成的“知识、能力、态度、方法等”作为“留存收益”用于未来发展?

  本书作者的研究发现:“贫穷陷阱”的“梯子”是存在的,但并非总是放在正确的地方,而且人们似乎不知道怎样踏上“梯子”,或者他们甚至根本不想那样做。所幸的是,在我们国家的各个地方,总是有那么一大群可爱的人甘当“人梯”,让我们有理由期待“踏上梯子、走出陷阱”的那一天。这也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教育人的使命担当!

《贫穷的本质》读后感 第二篇

  我觉得自己变急躁了,因为看到研究性的文章或书籍,都会先去看看它的结论是怎样的。如果和自己的预想一致,就直接扔了;如果和自己的预想大相径庭,甚至违背自身的立场,那也扔了;如果有新颖的说法或思路,再回头去看它的论证。但对于这本书,我忍住了,是从头看到尾的。

  简单地评价就是,事例的分析还比较有意思,但是解决问题的政策的参考价值较低。

  分析的一大堆,虽有极少部分涉及中国,绝大多数对象都在南亚和非洲。如果这本书在上世纪50年代初被我国引入,那倒是很有些价值的。因为书中大量提到的通过疯狂生育来防老,婴儿注射疫苗,幼儿打蛔虫,儿童义务教育等问题,在现阶段的中国,这些都不再是需要讨论或会在国家和公民间引起存废博弈的问题。很多事情都是国家或公民必须做的,法定的,没什么可讨论的。而书中提到的那些国家中,当道还在为“法律父爱主义”的困境而踯躅。甚至一些公益组织还通过给父母奖励的方式,让他们允许孩子参加免费教育。这样的父母在中国少之又少。

  政策方面,除了前面提到的,还有给水质超级差(传播疟疾)的地区发放消毒粉等在我国几乎没什么可应用的(不知道印度会怎么看“村村通”工程),唯独一个是在书中被反复讨论,而在我国有可能应用的——小额贷款。

  本书在一定程度上夸大了贫困人口的企业家才能。但无可否认地是,贫困人口中的一部分人,的确具有极高的企业家才能。小额贷款可以向他们提供流动性,把事情运转起来,使他们脱离“贫穷陷阱”。

  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需要小额贷款。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必须考虑本书前半部分所分析的那些贫困人口的特点,比如缺乏信息,比如风险巨大。怎么可能又是缺乏信息,又是难以承担风险的群体,有了小额贷款,就可以大概率地发挥自身的企业家才能呢?这个事情的成功率值得怀疑。无论如何,这也是一种值得尝试的路径。而且我觉得由公益团体或私营组织来运作小额贷款,比政府直接指挥银行(甚至政府自己)来操作,要好得多。

  阅读本书后,结合自己的思考和实践,对于扶贫,我有两点想法:

  一、扶贫方式有三步,挑出能扶的人,找出能扶的'领域,选出扶的方式。必须是自己有脱贫意愿的人,才能接受帮助,否则,又是在浪费资源;不能从帮助者的角度出发,而只能从受助者的角度出发,寻找帮助的领域;帮助的方式,用惯用语说,就是得是“造血式”的,而不仅仅是“输血式”的。如果在任何一个环节不能达成合意,就只好无可奈何地放弃这种帮助的尝试,否则其后果不会令人愉快。

  二、移风易俗也能帮助人。移风易俗很难,传统风俗很强悍很顽固。就像书中说的,可有可无的人情往来耗费了大量资源。或许要让愿意接受帮助的人知道,如果想要改变,就要先放弃过去的一些习惯。

《贫穷的本质》读后感 第三篇

  饥饿和营养:

  “穷人挣的钱太少,导致他们无法胜任重要工作,但哪些可以吃饱饭的人,却足以胜任细致的农活,这就产生了贫穷陷阱,穷人变得越来越穷,富人变得越来越富,吃的越来越好,身体也越来越强壮,从而变得更加富有,因此,贫富差距会进一步扩大。”

  文章在后面又阐述了一些内容来证明饥饿不一定会产生“贫穷陷阱”,举例了印度和中国的贫穷家庭。

  “事实上,有大量证据支持这一观点(指前文更高的人更聪明的研究),即童年时期的营养不良会直接影响成人的处事能力。

  “营养不良的儿童个子更有可能长不高、学习成绩更差、生下的孩子更瘦小。此外,营养不良还与成年时期的经济地位较低有关。

  “穷人在选择食品时,主要考虑的并不是价格是否便宜,也不是有无营养价值,而是食品的口味怎么样。”

  “我们眼中的穷人世界,常常是一片失去机遇的土地,我们好奇,为什么他们不把买那些东西的钱攒下来,将钱投入到真正能使他们过的更好的地方?然而,穷人会更加怀疑那些想象中的机遇,怀疑其生活产生任何根本改变的可能性。他们的行为常常反映出这样一种想法,即任何值得做出改变的都要花很长时间。”

  贫穷和健康:

  穷人因为挣的钱太少,接受教育的机会也很少,在疾病上面采取能忽视就忽视的措施,由一点小病小痛越拖越大,最后无可挽救,花光家中的积蓄,甚至举债,变成赤贫,我举个自己的例子,我的牙齿在小时候补过,前年开始补的材料开始脱落,当时如果我去医院补上或者做个根管治疗,几百块钱就足够了,但是由于我刚入社会,经济情况十分紧张,有时候还需要家中的接济,就一直拖着,一直拖到今年我已经有了些积蓄,觉得自己有闲钱了,去看了牙医,结果因为拖的'太久,连牙根都已经驻掉了,拔掉再种的话需要一万多,总而言之,我现在又变成了赤贫。

  而相反的有些贫穷的家庭又因信息的匮乏而迷信抗生素,他们放弃热水和一些简单的治疗手段,比起发烧的时候使用物理降温,他们更希望那个医生为病患进行静脉注射,因为他们自己也知道自己的经济状况解决不了大问题,但还是要为自己的健康做点什么,或者说这样做会让他们好受点。

  “穷人更多选择的是治疗,而不是预防。”

  “在穷人的世界里,良好的卫生设施少的可怜。”这一切是个恶性循环,贫穷,吃不饱,居住条件差,继而患病,花掉大量治疗费用,更穷,营养不良加剧

《贫穷的本质》读后感 第四篇

  为什么贫穷的地方一直还是那样的贫穷,贫穷的本质是由于外部因素,如自然环境的恶劣、土地贫瘠、气候炎热,还是自身原因,如缺乏教育、认知、信息、资金、胆识。一个家庭一旦没有钱就很容易掉入“贫穷陷阱”。

 你今天的收入会影响将来的收入,这个将来可能是明天、下个月、也可能是下一代;你今天有多少着你能吃多少,有多少钱用来买药、支付你孩子的教育费、为自家天地买来化肥或更好的种子,所有这些都决定着你明天会有多少钱。

  根据书中的内容,我认为陷入贫穷的原因可以归纳成:却反认知而容易造成目光短视、享受生活、害怕风险。很多非洲家庭不愿意花费10美元购买一个经过杀虫剂处理的蚊帐,导致很多非洲儿童在疟疾丧生。即便是公益组织捐赠给他们蚊帐,对于不花钱就能得到蚊帐更加不会珍惜蚊帐,更加也不会自己出钱去购买。不重视基础疫苗接种和基础教育,导致很多儿童得病或者缺乏基础自我保护意识间接被传染得病。

  为什么穷人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上学,最主要的是小孩子上学不能立马变现,而且还会耽误赚钱的时间。即便是认可获得更多的教育可以增加收入,可是投资教育的是家长,而获得收益的`却是孩子,投资人与收益人错配,尽管有孝心的孩子让父母的投资得到回报,但是不可否认,还有很多家长并没有从中获得应有的收益而心生怨恨。不仅如此,可能老了晚年过得很凄惨。每次回老家我总是能听到各种各样言论,特别是很多女孩子受到教育后,都远嫁他乡,父母老了想看一眼都难。反而那么没有读书的孩子,都在父母身边,享受天伦之乐。站在部分父母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如果知道结局是这样,父母心里不会丝毫的后悔那也是很难的。

  为什么印度所有的怀孕妇女都不吃加碘盐,尽管这种盐到处都可以购买,很有可能是人们并没有意识到,让自己及子女吃得更好有什么价值,人们并不完全了解微量营养素的重要性,尽管微量元素很便宜。小孩子的未来潜力是不可估量的,培养好一个孩子他们未来会创造多大的价值也是难于测算,不仅仅可以让他们健康生活在地球上,更可以让他们因为身体健康而大大提升了他们一生的收入。基础教育、接种疫苗与饮食一样重要,做出的错误的决策本质还是认知问题。就像来长沙后,我才发现湖南地区的人们很喜欢艾叶和熏艾,而在我的人生经验里艾草被收割来当做柴火烧了。

  书中还提到穷人选择食物时,主要考虑的不是价格是否便宜,也不是有无营养价值,而是食品的口味怎么样。甚至在他们的生活中还有比电视更重要的东西,例如先考虑买车、买电视(电视比食物更重要);会发很多钱置办婚礼、嫁妆。

  曾经听家人讲过从柬埔寨嫁入到中国当媳妇的女人,无论家里生活条件多苦,她们都舍得一次性买20个鸡蛋,然后把鸡蛋用油炸熟,加入白砂糖,一顿可以全部吃掉。对于国内生活的人民来说,简直不可思议,甚至觉得是暴殄天物。不知道是价值观不同,还是对于生活的享受,没有想到一次性可以透支半个月鸡蛋使用量。所以,我时常觉得生活在勤俭持家的中国实在是幸运。

  不肯冒险,是穷人面临的第一大风险。不肯冒险,其实是最大的冒险。不肯冒险或不敢冒险是因为没有办法把全家人的幸福当做赌注,现有的一切可能是最好的,至少比失去现有的一切要好。输不起的观念会一代一代地传递下去并束缚着他们,因为输了没有办法翻身。只要有一代人挺身而出,努力一把,就可以让一代人在甚至是三代人在一个健康的环境里成长、生活,将他们从“贫苦陷阱”中解救出来。

《贫穷的本质》读后感 第五篇

  终于把《贫穷的本质》读完了。

  有两点印象特别深刻,一是那个S型曲线。二是解决问题的方法。

  关于S型曲线,处在拐点之前的状态的时候,人没有钱,没有文化,没有知识,也看不到希望,所以一般来说大部分穷人和弱者处于一个恶性死循环。但是一旦跨越了那个S型拐点,就进入了良性循环,人就从此走出贫穷和逆境,进入光明和富有。但问题是人看不到希望的时候是会堕落的,所以要在泥潭里保持奋斗和温暖需要强大的自制力和自信心。大部分人都失败了。如果有一天我处于这种情景,我希望自己能够毫无来由地相信光明,寻找爱。

  S型曲线同样是做生意的模式。大部分小生意是赚不到多少钱的,并且要把生意做大就必须加大经营规模,但是大部分小企业从事者都不明白这个道理或者没有办法扩大经营。所以大部分人死在了拐点之前的泥潭。

  第二点是关于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我们都认为是“体制”导致了一切落后和苦难,并且不愿意再从某个琐碎而具体的问题上去思索解决方案。但是这本书告诉我们,不要空谈很多大道理,不能期盼一种“主义”或者“政治”来解决所有的小问题。像“由给选民看候选人的'名字改为看候选人的照片”这种小改变就能起很大的作用。政治问题不都来源于“西方破坏”或者“民族劣根”,而有可能是某个实际操作中细节没有考虑到。

  我想到了很多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比如现在的手机QQ,要聊天和发表说说必须要多一个选择步骤,这个理由足以让我抛弃QQ使用微信;就像网易云阅读每次载入都会出现一张图片,这导致我打开这个App的次数大幅减少;就像加多宝的昆仑山矿泉水,用商业模式分析是没用的,我不买纯粹就是因为它瓶子和包装太丑了。

《贫穷的本质》读后感 第六篇

  我决定看这本书,

  一是想从书中找到一个贫穷的人摆脱贫穷的方法,

  二是想从书中找到对自己的启发(让自己避免陷入贫穷?)。

  书还没全部看完,书中主要从教育、饥饿、疾病、人口等社会问题教育阐述了贫穷的本质,我这个感悟主要从个人教育阐述,先写下我对这两个问题的理解。

  第一个问题:贫穷的人如何摆脱贫穷?

  一是要加强学习。无论是自己再次受教育还是让子女受教育,起码是高中及以上,最好是高等教育。大量的人通过受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改变了自己和家庭的命运,从农村走到大城市,人数真的数不胜数,包括我自己也是其中一员,离不开爸妈倾尽全力对我在教育上的支持。学习不仅限于书本和受教育,更是终身学习。

  二是要有外力支持。国家近些年在扶贫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也是基于这个方面的考虑,穷人之所以一直穷,主要是因为资源有限,无法凭借自己的努力突破贫穷的限制,也就是所谓的“贫穷陷阱”,这个时候需要外力支持,如论是帮忙打开眼界、提供技术培训、给予资金扶助、帮忙度过家庭难关等,外力支持加上个人的努力,自己起码可以在认知等方面有个提升或者摆脱贫困。顺带说下,自己获得的信息也是一种外力。

  三是改变自我认知。穷人之所以穷,是因为受环境和金钱的束缚而一直拥有穷的思维,《穷爸爸富爸爸》很好的阐述了这一点(惭愧这本书听了十几年还没认真读过一遍)。比如投资方面,因为没钱,根本没有投资的理念,只懂得消费;再比如健康方面,由于不懂得关于健康的.常识,更侧重于昂贵的疾病治疗而不是很少花钱的疾病预防,而且生病后所选择的医疗方式也经常不靠谱,导致恶性循环:因穷和缺少常识而生病,为生病而花钱,因为花钱而变得更穷。

  第二个问题:从书中找到对自己的启发?

  一是改变自我认知和行动。书中提到:穷人所陷入的困境与我们其他人的困扰似乎是一样的—缺乏信息、信念不坚定、拖延。我现在或许并不贫穷,受过良好的教育,见多识广,但实际上除了些许财富外,与穷人的差别其实很小,因为我们的认识比我们想象中要小得多。比如,我依然会懒惰、拖延、意志力不坚定等等,这些看似每个人都有的弱点,也在限制着我向更高方面突破。实际上,我可以让自己的时间利用效率再高些,可以让自己每天都能睡够8—9个小时每天都有好状态,也可以让我面临选择时更加快速做出决定和行动而不是拖延,我都可以做到并且做的比现在更好。

  二是树立更加远大的目标和志向。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我们之所以被眼前琐事淹没、耽搁和干扰,是因为我们没有明确的目标和志向。穷的一个标志性特征是短视,这跟财富多少无关。看过不少深圳本地房东坐拥几栋楼收租,自己还住在交通不变、道路狭窄、配套堪忧的城中村里,不愿意搬到各方面都很好的可以有很大面积的现代化小区(也可能有其它原因)。穷人因为认知局限导致缺乏更大的眼光可以理解,我自己完全可以在工作和学习中树立更加长远的目标和眼光,比如战略眼光、投资思维、安全和保险意识,工作上再突破效率再提高50%等,都是可以实现的。

  三是加强学习。不仅要学习学科和理论的系统知识,更要懂得学习、了解和掌握最新的信息,信息对人的改变往往见微知著,学习永远是让自己精神强大最简单最直接的方法,学习就是借力,这点不多赘述。

《贫穷的本质》读后感 第七篇

  最近有一本书让我非常印象深刻,我不敢说我非常同意作者的观点,但是这是有史以来我看过最直接把问题说的这么直接的书。这本书就是《贫穷的本质》。

  说起贫穷我们并不陌生,提起贫穷就不得不说一下穷人,作者阿比吉特·班纳吉和埃斯特·迪弗洛很擅长概括经济发展的秘密。他们运用了很多针对当地的考察记录及实验,探寻贫穷国家的穷人是怎样应付贫穷的:他们知道什么?从表面上看他们想要什么或不想要什么?他们对自己及别人的期望是怎样的?他们怎样做出选择?

  在第一章中列举了全球不到5岁就夭折的儿童有900万。他们绝大多数都是来自贫困地区,并且这些贫困地区人口的平均寿命不超过55岁。仅在印度一国,就有超过5000万的学龄儿童连简单的课文也看不懂。

  马拉维的食品短缺影响着超过300万儿童;在赞比亚,自20xx年以来的严重干旱已导致粮食产量下降42%。因此,300万赞比亚人将面临饥饿,400万安哥拉人(占安哥拉人口总数的1/3)已被迫离开自己的家乡,超过1100万埃塞俄比亚人急需食品援助。

  杰弗里·萨克斯是联合国顾问、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地球研究所主任,同时也是一位贫穷问题专家。他对上述问题的回答是:贫穷国家之所以贫穷,原因在于这些国家往往都气候炎热、土地贫瘠、疟疾肆虐、四周被陆地所包围。因此,如果没有大量的原始投资助其解决这些地方性问题,这些国家很难提高自己的生产力。然而,这些国家却因为贫穷,无法支付投资回报——这就是经济学家们所谓的.“贫穷陷阱”。除非这些问题的解决能够落到实处,否则无论是自由市场,还是民主制,都帮不上什么大忙。

  而全球每年在扶贫这件事情上也花了大量的钱。但是仍然没有什么太好的效果,过去我知道,贫穷的本质是早收到了资源或资本的剥削,我一直都认为没有剥削就没有贫穷,但是作者的看法给我一个全新的观点。在这个世界上,有人宁愿不吃饭,也要去买奢侈品。

  在印度,99美分只能买15根小香蕉,或是3磅劣质大米。你能靠这点吃的活下去吗?不过,20xx年,全球有8。65亿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13%)都是这样生活的。有人认为穷人懒,不愿意思考。可是事实却恰恰相反,大多数穷人都很勤劳,而且他们有非常多的想法。

  作者说:“我们应该认识到,谁也没有那么明智、耐心或博学到能够为自己的健康做出正确的决定。同样,对于那些生活在富裕国家的人来说,他们周围充满了无形的助推力,而贫穷国家保健政策的首要目标应该是,让穷人尽可能容易地获得预防性保健,并规范病人所能享受的医疗服务的质量。”

  读完《贫穷的本质》我知道了贫穷的本质其实不是物质上的贫穷,精神上的贫穷其实更可怕。不止是非洲乃至全世界,这种贫穷的本质是一样的。虽然作者的想法难免偏激,但是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应该正视贫穷,正视自己。这本书我有很多收获。

《贫穷的本质》读后感 第八篇

  作者很残忍的打破了我对贫穷的刻板印象,他们很冷静的指着自己的调研报告说,我们和穷人思维上没有本质区别,这是我们处在一个体系更完善的世界罢了。不,我有点难以接受。我们是因为国家的基础建设才和贫穷说再见的,而不是我们更聪明?来,我们先聊一聊贫困者的一些作死的行为。如果有一定资金时,面对食物,贫困者往往只考虑自己的口腹之欲。穷人并不会全部用来买主食,而是偏向于买了很多味道更好,价格更贵,但能量和营养不足的食物。而相应的,面对生活,穷人花销的首要选择,也只是让他们的生活少一点乏味。他们习惯于降低生活标准,来增强自己的忍耐力。他们会把用来增加体力和精力的花费,用于逃避沮丧,减少乏味,却不会专注必需品,也不去排斥奢侈品。对于教育,他们把它当成赌博投资,如果成绩好就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毕竟,他们还是会将教育看成一种让孩子获得大量财富的方式,进而让自己以后好过嘛。在家庭里,他们选择多生来增加自己的幸福养老的可能性,他们选择眼前的利益而放弃存钱的习惯。对于健康,他们则会把钱花在昂贵的`治疗上,而不是廉价的预防上。穷人会推迟小金额花费,和对未来有好处的花费,而用于对当前更有吸引力的花销。你肯定会心生疑问,我的思维怎么可能和贫困者一样?我来一一解释。贫困者并不是傻,其实他们有很认真的思考问题,就像我思考高数一样,但是,他们规避风险的手段太落后了。他们没有社会保障来支撑家庭,所以为了自己的幸福,他们只好养儿防老,只好不远不近嫁女媳,只好放弃不知道有什么实际好处的教育和保险。贫困者没有长期计划的能力,因为他们压力太大,导致了大脑认知功能低下,而难以用未来衡量价值。又因为认知水平的局限,他们对不懂的东西有太多偏见。人们关心健康,但不科学的花钱。他们不懂疫苗,只发现注射与没有注射的都没有患病,又或者用药用到一半,觉得差不多了,就停止治疗。想想我们,我们不也是如此吗?在意及时反馈,不看长远利益,对不懂的东西,只是直觉判断,存在执拗的态度。等等,比比皆是。其实,我们也是一个贫困者。思维的贫困者。

《贫穷的本质》读后感 第九篇

  后脱贫时代应聚焦精神层面的贫困治理

  笔者以为这本书对我们的启示不仅在于研究的结论,还在于帮我们换一种视角和思路来思考脱贫工作。我们需要在理解贫困人口的基础上来设计助其脱贫的方案。面对贫困人口所呈现出的与预期有差异的行为表现时,我们更需要的是站在他们的视角上思考现象背后的原因,而不是急于表达我们的无奈、失望甚至愤怒的情绪,更不应简单武断地归因,并在这样的归因基础上继续下一步的措施。

  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已经成为我们对扶贫路径的共识。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认为,所谓人类贫困指的是不具备基本的人的能力,例如文盲、营养不良、卫生条件等,能力贫困、精神贫困、文化贫困、信息贫困和生态贫困等成为贫困的主要范畴。

  如果说在脱贫攻坚阶段,我们要解决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上的贫困,那么后脱贫时代,我们将聚焦于看不见、摸不着但更加复杂的精神上的贫困治理。

  教育将在其中扮演更加重要的`作用。已有的理论和实践研究都明确了贫困地区中小学学生辍学的原因主要在于“新读书无用论”以及感觉学习没有劲,因此也在努力探索让学生“留得住、学得好”的途径,例如提升教师的数量和质量,丰富学校课程,优化学习方法,等等。

  笔者也非常认同对于这些问题进行研究的必要性,而在可行性方面则需要基于对贫困地区学生及家庭的理解,更加系统地进行贫困地区学校教育的重新设计,而非简单地模仿、接纳先进地区、高质量学校的优质教育资源输送,无论是师资还是课程教学资源。班纳吉和迪弗洛的研究同样指出:“争论的焦点不在于教育本身是好是坏,而在于政府是否应该干预以及如何干预。”

《贫穷的本质》读后感 第十篇

  这本书其实更适合当局的统治者来研究,里面的例子和事实以及数据都完全真实的反应一些问题。看得出来作者做的研究是花费心血得出的。不过我的摘要和评论与统治者没关系了,只是小众的分析一下对号入座自我感想而已。

  贫穷的本质只是说了"因",但是针对这些“因”自然能明白怎样做可以改变“果”。单纯的对号入座与自怜都没有任何意义,你若不能改变现实,必将被现实打的头破血流。对于贫农来说,首先要学会的一件事就是忍耐,拒绝诱惑,比如不买贵而又不合时宜的东西,不买口味好但是没有营养的东西,用省下来的钱投资于改变自己未来的事情上。

  穷人所陷入的困境似乎与我们其他人所面临的困扰没什么不同,缺乏信息,信念,意志力。的确我们受过良好的教育,见多识广,但事实我们与穷人差别其实很小,我们的认识比我们想象中要少的多。同样仅凭信息并不能成功,只是历史的规律。

  第四章主要是讲教育对于孩子未来的重要性。其实我本来出生在农村里,对于有些学习好而又上不起学的孩子,尤其是女孩子辍学的就更多了,小时候就觉得很可惜,其实我父母那时候已经摆脱了“上学无用论"的枷锁,所以我才有机会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自己日后的生活,要是我父母像其他孩子的父母一样,或许现在我要面对的可能是另一番生活方式了。每个人的出生有他的不幸,我们不能和优越的人比,但是和那些辍学的孩子比起来我是幸运的。

  第二段作为穷人,要充分了解保险以及保险带来的好处。

  第三段非正规渠道借款是高利贷,同样信用卡利息等同于高利贷。

  第四段由于目标过于遥远,而使得穷人自动放弃存钱。这是不是意志力不坚定的表现。对于有梦想的穷人来说他们更愿意节衣缩食,用省下来的钱来做未来的投资,相反认为自己没什么可失去的人,在绝望心态下做出绝望的决定,这解释了穷人和富人之间的差别。

  第五段就一般穷人来说如果已得利润500,那么我们会用掉250去发展,其他的250用于家用而不是投资,这就是为什么穷人创业怎么也越不过驼峰的原因。

《贫穷的本质》读后感 第十一篇

  很喜欢有很多实验的书,《贫穷的本质》在前面的很大部分,都是基于各种实际实验而得出的判断。这让很多判断,更加让人信服,也更值得讨论——因为提供了一个共同的背景故事。

  前两章的两个例子,更多的让人想到的是:我们身边的世界,对于非穷人而言,是自动的——不必为干净的水源、充足的食物过多的担心;但是对于穷人,这些都是手动模式——在水中加氯,获取清洁的水是否值得?睡在蚊帐中,避免疟疾是否合算?……穷人更多的生活在缺少公共设施的环境下,穷人与非穷人的区别,除了这种缺少公共设施本身之外,似乎微乎其微。

  书里讨论的例子很多,每一章都是一个独立的实验和对应的.结论。印象深刻的是关于印度护士工作的实验。护士经常翘班,服务意识低下。民众不再信任护士或医生,本来应该密切协作的护士和患者,变成了两类完全不相关的人——护士翘班,拿工资;患者自寻出路。这是贫穷国家更经常发生的问题——当一种正确的政策或福利进行,总是能够形成一个特权阶级。但是特权阶级并没有解决本应解决的问题,反而形成了一种浪费。更讽刺的是:印度的穷人,会把当护士看成一种追求的职业。很难说,这是由于人的懒惰造成的错误选择,还是一种制度的缺陷。

  最后作者的总结帮我们梳理了作者的思路。穷人往往难以做出正确的选择。在非穷人看来,这也许是很奇怪的,但如果考虑到穷人是在手动的环境下生存,可能就会稍微易于理解一些——过多的手动操作,过多的选择(无论大事小事,都需要做出经济选择),浪费了穷人的精力,也让穷人的注意力,很难专注到对的事情上。

  我们在社会中,比起比我们占有更多财富和资源的人,都是相对的穷人。在富人眼里,我们也是做出各种愚蠢决定的穷人。如何用一种富人的思维去思考问题,其实对我们每个人都是考验。正如作者所说“我们还不知道很多本该知道的事情”。复杂的世界中,我们有越来越多的选择,但却越来越难以衡量正确的选择。

《贫穷的本质》读后感 第十二篇

  为什么贫穷?

  为什么他们吃不饱饭还要买电视?为什么他们的孩子即使上了学也不爱学习?为什么他们放着免费的健康生活不去享受,却要自己花钱买药?为什么他们能创业却难以守业?为什么大多数人认为小额信贷、穷人银行没什么效用?

  15年以来,为了弄清为什么会贫穷,贫穷又会导致哪些特定问题,从而不断让穷人陷入无法逃离“贫穷陷阱”的怪圈,两位作者深入五大洲多个国家的穷人世界,调查贫困人群最集中的18个国家和地区,从穷人的日常生活、教育、健康、创业、援助、政府、NGO等生活的多个方面,探寻贫穷真正的根源。

  同时,本书也对关于贫穷的一些流行观点进行了反思,比如援助越多穷人的依赖性越强,外部援助不起作用等等。他们指出,多年来的扶贫政策大都以失败而告终,原因就在于人们对于贫穷的理解不够深刻,好钢没有用在刀刃上。他们通过大量的'实例,提出了一些实用性较强的建议,寻找那些经得起检验的扶贫方案,为政策制定者、慈善家、政治家及所有希望天下脱贫的人提供了重要指导。

《贫穷的本质》读后感 第十三篇

  买这本书的时候,当时想可能更多的是描写个体心理及环境对贫穷的影响,没想到书中的内容是世界性的有关于贫穷的问题,不过这样也好,让我对这一问题有个基本和较为全面的了解。其中有些内容在《瞬变》中有提及,就是面对时如何改变。

  如文中所述,尽管我们没有根除贫困,但我们知道有些事情或许可以改善穷人的生活,主要是以下5个方面:

  一、穷人通常缺少信息来源,相信那些错误的事情。在健康(接种疫苗、预防疾病)、基础教育、农药化肥、心理情绪控制、政治参与方面,都有许多误区,而任何方面的改善或恶化,都有可能脱离或返回贫困。信息告知穷人时,要使人们改变:需尚未知晓或听说但未感知的、信息发布的方式必须是简单而又吸引力的、信息的'来源是可靠的等。对于免费疫苗,实际上,存在着一种“心理沉没成本”—人们更有可能会利用他们为之支付很多钱的东西。人们可能根据价格来判断质量:恰恰由于某物品时廉价的,便有可能认为他缺乏价值。

  二、穷人肩负着生活中的多种责任。小孩很多的大家庭,资源分配时,最吃亏的是“母亲”。穷人脱离贫困后,许多较难突破瓶颈往更高走,如走出S型中的第一个高点。制约因素和贫困时差不多,只不过难度更大和更高。

  三、一些服务于穷人的市场正在消失,或是在这些市场中,穷人处于不利地位。这个穷人的融资和信贷方面尤其明显。

  四、贫穷的国家不会因为贫穷或其不堪回首的历史而注定失败。许多时候,主要是由于制定政策时出现的错误造成的,包括无知、意识形态和惯性。腐败的制度往往会滋生更加腐败的制度,形成恶性循环,这就是所谓的“寡头政治铁律”。当政的领导者倾向于制定能够为他们谋取财富的经济政策,而他们一旦变富,又可以利用手中的财富,提前阻止可能对他们的权力构成威胁的人。

  五、对于人们能做什么或不能做什么,最终常变为自我实现的预言。通常,成功能带来更大的成功,当一种情况得到改善时,这种改善本身就会影响人们的信念和行为。因此,在启东一个良性循环时,人们不必害怕必要的付出。一份稳定的工作会通过决定性的方式,改变人们的生活观念,因为它能够赋予人们足够的心理空间,对未来产生一种控制感,从而会进行长期规划和准备。

《贫穷的本质》读后感 第十四篇

  长久以来对贫穷的衡量标准,一是饥饿,日摄入卡路里在1200以下;二是教育,无法获得基础教育,将时间花费在干活养家上;三是疾病,穷人得不到好的治疗,也不愿意在预防上花钱。

  穷人之所以穷,一是家庭环境贫穷;二是缺乏维生技能致穷。家庭环境贫穷,则有缺少足够的营养,缺少受教育的机会,更容易因为疾病死亡,导致生活不幸。现有的社会救助多数是从这三方面入手,提供低价、易获得、免费的食物,提供免费教育,提供免费的疫苗和健全的公共基础设施来保障卫生安全。但是这三方面的`救助,从世界范围内来讲,并不顺利。其中遇到的问题很多,如穷人得到补助,不是增加能量型食物消费,而是转向味道更好的高热高油高脂的食物,来获得及时满足;学生在学校因为贫穷,受同侪压力大,同学看不起,老师不关注,学习成绩差,往往求学不易;而在疾病方面,一是疾病治疗花费大,穷人难以承担。二是穷人科学知识浅薄,常常拒绝正规医院的治疗,而转向封建迷信,三是预防意识差,不重视接种疫苗、做好环境卫生、饮用水安全等。

  在维生技能方面,穷人的表现同样不佳。一是短视,只重眼前得利。可以说穷人的惯性思维里是看不到未来的,他们并不会认为生活充满希望,更倾向于选择及时享乐;二是信息匮乏,资源是有限的,穷人无法在社会运行网络中,快速搭建个人利益网络,而愈加封闭;三是自我控制过度,造成精力的过度消耗。穷人的财产微薄,对所有消费精打细算,谨慎维持,少有进一步投资的打算。

  从社会救助来讲,政策制定者能给穷人什么?充足的食物、免费医疗和疫苗接种、免费教育,不止于此,应该是更全面和可获得的科普知识、充分的就业机会和创业环境、以及公平公正的社会氛围。

  从一个普通人的角度,作为个人力量单薄的普通人,自己何尝不是挣扎在生存线上,不至于穷困,但也与富足无缘,所以借此书反思自己的思维死角。一是信息不足。结束学生时代,自我获取信息的能力有限,除了被动接受娱乐化的资讯、图片外,并没有继续建立知识网,以至于无力反抗生活的一潭死水;二是缺乏长远目标,书中对穷人拒绝储蓄有一段描述是,穷人认为未来遥不可及,储蓄没有价值,不如花掉。生活水平的改善,更好的住宅,学区、交通、生活便利性,是可以逐步达成的,不能因为高额房价、车价,就放弃对将来的规划;三是理财的第一步就是储蓄。有多少人工作之后一直是月光,是负债状态。钱是可以不花的,而我们早就陷在了消费主义的泥沼里,无法自拔。

  从拒绝做穷人开始,解救自己。

《贫穷的本质》读后感 第十五篇

  这本书的名字很吸引人,让人不禁买回家中,看看自己到底为什么会这么穷,顺便想一想摆脱现在社畜生活的方法。然而,翻开它,笔者的算盘却落了个大空。这本书并不关注笔者这样的“伪穷人”,而是着眼于世界上真正的最底层人民——33%的产妇死亡率、每年死在疟疾下的那100万、全球处于饥饿中的10亿是他们的标签。显然,这本书有着更高的境界,笔者也愿意将目光追随作者,去看一看世界真正贫穷的地方。

  贫穷源自于什么?是懒惰吗?生活中很多人这么认为。然而这本书却告诉我们:是由当下收入和未来收入共同交织而成的贫困陷阱。具体而言,以当前收入为横坐标、以未来收入为纵坐标,会形成一条“S”形曲线,前凹后凸,前半部分即为贫穷陷阱。在这个陷阱之内,他们的收入会一天不如一天,无法逃脱。举个例子,穷人的收入如果不足以让他们吃饱饭,他们就没有足够的力气去应付第二天的沉重劳动,这又会带来他们的收入下降,从而使他们的收入进一步的萎缩。然而,他们是本有机会摆脱贫困陷阱的。

  认知害了他们。他们只要花一点点钱购买蚊帐,就可以大幅减小患疟疾的概率;他们只要选择只吃香蕉和鸡蛋,就可以以每天花费21美分的价格,获得足够的能量、蛋白质和脂肪;他们只要购买加铁鱼酱,就能以更强的劳动能力多赚很多钱。但他们宁愿花更多的钱在婚丧嫁娶上、在吃更好吃的食物上,甚至是用于本可以很容易预防的疾病上。可贫穷让他们变得短视。他们不想纠结于未来会怎样,只想在当下过得更舒服一些。作者做了大量的调查,从统计数据中发现了这些相关性,但这些穷人可没有什么机会做这些调查研究,他们唯一能参考的就是他们的生活经验,而生活经验样本小、浮动大、容易被干扰。今天挣得钱比昨天多,穷人未必能想到这是他摄取了更多能量的结果,可能会认为是昨天的餐前祷告起了作用,或者是昨天妻子孩子的鼓励起了作用。事实上,如果他们能得到这些信息,并坚定不移地做出改变,他们的贫困处境就能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至少不用忍受饥饿、徘徊在生死线的边缘。

  这就需要有一个负责任,并且能取得群众信任的政府。很遗憾的是,在那些最贫困的地区,即便是政府愿意担负起这个责任——我指的是乐于帮百姓普及常识,并免费为他们接种常见传染病的疫苗,他们也没有办法取得群众完全的信任——这在贫困的地方很常见。中国自古就有皇权不下县的说法,因为国民收入不高,税收就不会多,就难以有足够的政府雇员,就必然导致社会管理能力不足,而使百姓“自组织”起一批组织,现在的世界贫苦地区也是这样。穷人对政府很是陌生,不愿意和政府打交道。他们宁可去民间借贷那里借钱,也不愿意去贷款利率更低的银行。政府不够强力、不够有效,就没办法帮助穷人们摆脱贫困。

  写到这里,我真的很感激中国政府,他们以极强的执行力沉入底层,帮助中国的底层百姓摆脱死亡的边缘——或许有些人认为这理所应当,但事实是,世界上有些地区的`穷人正在经受濒于死亡的折磨,而且这样的日子还将进行下去。

  虽然这本书没能教会我怎么发财,但我还是从中学习了一些省钱的方法,比如购买廉价而健康的事物,而不是美味的食物;比如,用一些钱来预防疾病,而不是等到发生后再去治疗。但更重要的是,这本书让我了解到更真实的世界。世界不止有华尔街、有好莱坞、有中关村、有航天城,还有挣扎在贫困线、死亡线的穷人们。这使我能更包容、更博爱地看待这个世界。写到这,有些人可能要说,这和他们有什么关系。可我想说,人和人是息息相关的,贫穷的人可能会带来动乱,也可能会带来传染病,影响到你去过你那丰富多彩的现代生活,帮助他们也就是在帮助你自己。

《贫穷的本质》读后感

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to-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