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1级文库 > 精选推荐 > 正文

医疗机构抗菌药物管理办法推荐10篇

2024-04-24 19:57:34 1级文库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这里是勤劳的小编惊云为家人们找到的10篇医疗机构抗菌药物管理办法的相关文章。

医疗机构抗菌药物管理办法推荐10篇

医疗机构抗菌药物管理办法推荐10篇 篇一

[关键词] 信息化;PDCA循环管理;抗菌药物;合理用药

[中图分类号] R714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11-0134-03

为了实现抗菌药物使用的管控长效机制,2011年以来我院以医院信息管理系统为平台,开发抗菌药物管理模块,尝试将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博士提出的PDCA循环管理方法(包括计划、执行、检查、处理4个阶段)[1]应用于规范抗菌药使用管控[2]。为评价干预措施在我院抗菌药物应用中实施的效果,本文现对我院干预前后使用抗菌药物情况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来源于我院2011~2012年的处方、用药医嘱,通过信息系统提取并全样本统计,其中门急诊处方107 348张,普通门诊处方80 724张,住院病历31 252份,作为调研的资料。

1.2 方法

根据卫生部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指标要求,包括抗菌药用量控制、处方与医嘱点评、接受抗菌药物治疗住院患者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急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抗菌药物占西药出库总金额比重等进行全样本统计分析,将结果及时反馈给有关科室与医师。

1.3 评价标准

采用卫生部办公厅关于继续深入开展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12〕32号),加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相关指标控制力度,如抗菌药物使用率、使用强度、门诊使用率、清洁手术预防使用率、微生物检查送检率等指标进行分析评价。

2 PDCA循环管控

2.1 计划阶段

2.1.1 抗菌药物选药不合理 (1)门诊用药指征不明确,有些病毒感染甚至无细菌感染使用抗菌药。(2)内科多为经验用药,选药与治疗指南不符,药物剂量不足或过大且使用频次不当;长疗程用药缺乏血常规或药敏支持。病原学送检率低,不能及时地针对病原菌进行治疗,即非限制使用抗菌药物敏感的药物使用限制使用抗菌药物,甚至使用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3)围手术期预防用药不规范,预防用药时间长、疗程不合理[3],抗菌药的用药起点高,伤口愈合出院带抗菌药物。(4)抗菌药联合不适当,伍用二联、三联抗菌药物构成比高,且缺乏循证医学证据,使用重复作用机制相同的抗菌药物。(5)管控抗菌药合理用药人工抽样工作量大,费时且误差大。(6)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后存在不同程度的反弹,缺乏长效机制。

2.1.2 分析原因 (1)管理不到位,抗菌药物的使用管理法律法规缺失,缺乏约束力与可操作性[4]的配套管理措施。(2)市场竞争无序,医生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不按原则使用抗菌药物,导致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3)医师对抗菌药物使用知识有待进一步提高,以改变不良行为。(4)医生迎合患者心理,按患者及其家属的要求使用抗菌药物。(5)医患关系紧张,为“保险”起见而盲目应用高效广谱抗菌药物,抗菌药物使用量和应用强度增加。

2.1.3 制定目标 通过抗菌药物监控软件对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摸底,完善细化了《临床科室控制抗菌药物使用指标》,通过行政干预控制抗菌药物使用[5],规范医师使用抗菌药物的不良习惯,以达到卫生部对抗菌药物管理的要求。(1)住院抗菌药物使用率:ICU、感染科、儿科、内二科、五官科≤60%;内一科、妇产科、外一科、外二科、外三科≤50%;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送检率≥50%,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标本送检率100%(不要求病原学一定阳性,只要有用药前病原学送检即可)。绩效奖惩:低于部分每份病历扣50元;高于部分每份病历奖励10元。(2)门诊抗菌药物使用率控制指标:门急诊科(门诊、儿科、外科、五官科)≤40.0%,门急诊科(内一、二科)≤30.0%;普通门诊、口腔科≤20.0%;普通门诊(皮肤科、妇产科) ≤10.0%;门诊中医科、麻醉科、康复科≤5.0%;按照处方数计算抗菌药物使用率的绩效奖惩:超过部分每张处方扣50元;低于部分每张处方奖励2元。本月未用抗菌药物奖励100元。(3)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①手术类型:Ⅰ类切口:良性肿瘤切除术、甲状腺次全切除术、乳腺手术、腹股沟疝修补术、骨折术后的内固定物取出术等。Ⅱ类切口:子宫摘除术、剖宫产术、阑尾切除术等,根据二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2012年版)围手术期预防感染要求考评择期手术。②Ⅰ类切口甲级愈合未用抗菌药物,每份病历奖励100元。Ⅰ类切口抗菌药物使用率≤30%,预防用抗菌药物时限Ⅰ类切口≤24小时;Ⅱ类切口≤72小时,无感染指征超过规定使用时限,超过每份病历扣50元。③抗菌药物使用符合率,按照《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09〕38号)》执行,抗菌药物选用不符,每份病历扣50元。(4)重点处方点评影响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的因素,加强如围手术期超规定时限使用抗菌药物、两种作用机制相同的抗菌药物联合注射或口服、超说明书规定剂量上限使用抗菌药物、痊愈出院带抗菌药物等处方医嘱点评。预防用药时机不符合要求,如未注明医嘱执行时间“术前30 min”、剖宫产未注明“扎脐后用”、“术中增加”、治疗使用抗菌药物未在“医师说明”中说明使用理由,如注明感染诊断、血常规高、CRP高、有药敏试验等,点评的问题处方每张扣50元。

2.2 实施管理阶段

2.2.1 健全管理机构 我院成立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医疗质量委员会、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在院长的领导下,相关科室主任与临床药师组成抗菌药物管理组,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牵头医务科、信息科、检验科、手术室、门诊部、护理部、感染科和抗感染专家各司其职,督促落实《临床科室控制抗菌药物使用指标》等管控措施。

2.2.2 开发管控抗菌药物模块 我院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开发医师处方抗菌药权限管理、抗菌药用量疗程控制、处方与医嘱点评、接受抗菌药物治疗住院患者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急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抗菌药物占西药出库总金额比重等模块;能够全样本地准确及时分析评估抗菌药物使用趋势,及时对抗菌药物进行动态监测和超常预警,以体现持续性改进。

2.2.3 完善管理制度 为深入贯彻落实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加强我院合理应用的管理,完善了《抗菌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实施细则》、《抗菌药物遴选使用建议》、《药品用量动态监测和超常预警制度》、《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级管理目录》等制度。药剂科、医务科和质检科、医院感染管理科每月对抗菌药进行专项调查分析、处方医嘱点评。每星期通过OA系统对使用抗菌药物进行预警,如抗菌药使用率排名预警、医师使用抗菌药总量排序与用药频度预警,门诊与住院各科抗菌药使用强度与使用率预警、抗菌药使用数量预警。每月通过OA系统公示抗菌药使用率排名、手术使用抗菌药专项调查分析、抗菌药物使用趋势分析等,对未按规定应用抗菌药物的科室和医师纳入医疗质量管理绩效奖惩考核。每季度销售金额排名前十位的各类药品预警公示、科室、医师用药金额单品种排名预警通报、耐药菌动态。

2.2.4 全员动员与加强培训 组织临床医师和药师开展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全员培训,采取全员培训与重点培训相结合的方式,以合理用药为目标,不断规范临床用药行为。我院临床药学室印发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宣传材料;定期进行科室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小讲座;增强了医师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责任意识,规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同时通过学习培训,提高医师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水平,确保抗菌药物使用安全、有效和经济。

2.3 检查落实阶段

检查落实制度的关键是执行力,及时反馈抗菌药物使用趋势,使得医师自我调控,如此不停地循环,使抗菌药物使用逐步达标。如每星期六对门急诊科与普通门诊处方、住院医师的在院医嘱抗菌药物使用达标情况,通过OA系统进行滚动预警通报(即每月通报四次,叠加时间段统计达标情况,每月底绩效奖惩),临床科室主任能够通过抗菌药物使用预警,以督促医师加以持续性改进,使得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更合理,减少或避免处罚。每月在《医院药事通报》上进行评估比较,指出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并通过内部网公布。每年召开4次医院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会议,每半年对全院抗菌药物的使用达标情况进行汇报并提出改进意见,遗留问题通过调整抗菌药物绩效奖惩转入下一个管控循环,使得抗菌药物的使用达标。

2.4 总结分析评价阶段

2011~2012年我院采用信息化条件下PDCA循环管控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流程,不合理用药现象得到了控制,经过持续性改进,取得一定成效,对门诊处方与出院病历按科室等各项指标进行全样本统计,基本达到卫生部抗菌药物有关要求。

2.4.1 抗菌药物使用率模块全样本统计 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干预前为82.2%,干预后为62.4%,下降了19.8%;门急诊处方总数分别为50 926张、56 422张,抗菌药物使用率干预前为59.2%,干预后为28.0%,下降了31.2%。普通门诊处方总数分别为39 596张、21 153张,抗菌药物使用率干预前为39.5%,干预后为15.1%,下降了24.4%。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干预前为每百人天71.3DDDs,干预后每百人天39.2DDDs,下降了31.4DDDs。符合国家卫生部门的要求:综合医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不超过60%,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不超过20%,急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不超过40%,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力争控制在每百人天40DDDs以下。

2.4.2 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前微生物检验全样本统计送检率 限制使用级微生物送检率干预前为10.6%,干预后77.7%,增加了67.1%;特殊使用级微生物送检率干预后由30%达到100%;符合卫生部接受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治疗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前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不低于50%;接受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治疗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前微生物送检率不低于80%的要求。

2.4.3其他模块全样本统计 I类手术切口使用时限干预后由6.5 d下降为2.9 d;住院患者人均使用抗菌药物品种数干预后由6种降为2.1种(未剔除皮试用药)。普通门诊抗菌药物静脉注射使用率干预前为8.3%,干预后为1.8%,下降了6.5%;门急诊处方抗菌药物静脉注射使用率干预前为31.1%,干预后为15.5%,下降了15.6%;与“建议综合医院门诊接受静脉输注抗菌药物治疗患者比例不应超过门诊人次的2%或接受抗菌药物治疗患者的10%[6]”仍有差距。

2.4.4抗菌药物使用金额模块全样本统计 二年门诊处方总数分别为90 522张、97 550张,每张处方抗菌药物使用平均金额干预前为36.78元,干预后32.28元,减少了4.49元。终末病历分别为14 245份、17 007份,每份病历抗菌药物使用平均金额干预前为518.84元,干预后495.05元,减少了55.8元。在门诊患者与住院患者增加的情况下,干预后节约资金91.5万元。干预前后抗菌药物占西药使用金额比(27.6%、24.5%)与占西药出库金额比接近(25.2%、21.9%)。

3 结论

实践证明:在信息化技术支持下PDCA循环管控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具有突出效果,不但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节约了医疗资源,减少不必要的抗菌药物使用、提高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水平,还减少细菌耐药、减少或避免医师被惩罚,有效地提高了抗菌药物使用质量。但抗菌药物的使用过程中还不足,如门诊抗菌药物静脉注射使用率、I类手术切口使用时限等有待调整抗菌药物绩效奖惩转入下一个管控循环。近年来卫生部相继颁布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等重要文件,要很好地执行这些文件,领导重视很重要,须根据所存在问题进一步细化《临床科室控制抗菌药物使用指标》调整奖惩规定,并将其视为考评医疗服务质量的一项内容,从根本上遏制医师使用抗菌药物的行为,缩短抗菌药物的使用时间,减低抗菌药物的使用量[7]。采取信息化手段建立长效机制定期滚动预警,使绩效奖惩有法可依。每周滚动通报预警结合开放抗菌药使用查询模块,医师可随时查询其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更能够达到持续性改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曹荣桂。 医院管理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805.

[2] 雷,赵心懋,王少利,等。 PDCA循环在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管理中的应用[J]. 中国医院,2008,12(7):56-57.

[3] 张东伟,刘会林,冯春雷。 外科急症患者抗菌药的经验治疗[J]. 中国现代医生,2008,46(6):100-103.

[4] 吴若琪。 “史上最严”抗菌药管理办法将出台[N]. 中国医药报,2011-5-31.

[5] 雷永兰,罗仁勇,周国民,等。 我院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管理策略[J]. 中国药业,2008,17(8):46-48.

[6] 国家卫生部医政司,卫生部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编。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释义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培训教材[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29.

医疗机构抗菌药物管理办法推荐10篇 篇二

为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医疗服务体系、满足多层次医疗服务需求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医疗服务领域,2013年继续贯彻落实《昆明市开展有资质人员依法开办个体诊所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和《昆明市卫生局关于开展有资质人员依法开办个体诊所试点工作的补充通知》(昆卫医﹝2012﹞190号)等文件要求,不断规范和提高个体诊所的质量和水平,加强个体诊所管理,持续推进有资质人员开办个体诊所试点工作。2013年继续贯彻落实《昆明市开展有资质人员依法开办个体诊所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和《昆明市卫生局关于开展有资质人员依法开办个体诊所试点工作的补充通知》(昆卫医﹝2012﹞190号)等文件要求,持续推进有资质人员开办个体诊所试点工作,截止2013年9月底全市共审批有资质人员申请开办诊所22家。

2013年大力推广优质护理工作小结

2012年4月下旬至今,市卫生局组织有关专家,按照《云南省卫生厅关于印发云南省三级医院优质护理病区(房)验收标准(试行)的通知》(云卫发〔2012〕1081号)的标准先后分三批对市属延安医院、市一院等十家三级医院申报的182个优质护理服务病区(房)进行现场检查验收,经专家验收组合议,共有144个病区(房)验收合格。根据《云南省卫生厅关于印发云南省三级医院优质护理病区(房)验收标准(试行)的通知》(云卫发〔2011〕1081号)要求,我局组织有关专家起草制定了《昆明市二级医院优质护理病区(房)验收标准(试行)》,并组织相关专家先后分三批对二级医院申报的153个的优质护理服务病区(房)进行现场检查验收,经专家验收组合议,共有105个病区(房)验收合格。对市卫生行政部门验收合格的优质护理服务病区(房),医院可以按照省物价局、省卫生厅印发《关于住院诊查费等医疗服务项目试行价格的通知》(云价收费〔2011〕87号),大幅提高优质护理病区的护理收费标准。

目前,我市三级医院已全部开展优质护理服务,优质护理服务覆盖90%以上的病房,二级医院优质护理服务覆盖62.3%以上的病房。完善并落实了优质护理的医疗服务价格和内部收入分配等支持政策。

2013年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小结

在今年年初印发的《昆明市卫生局2013年医疗管理工作要点》中明确提出了要继续认真贯彻《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执行“限品种、限用量、限级别”,落实抗菌药物目录、超品规采购、临时采购制度,控制抗菌药物使用量、使用率和使用强度。完善处方点评制度,对医疗机构限制使用级和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排名公示。3月份按照《云南省卫生厅办公室关于上报 2012 年云南省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情况的通知》 (云卫办医政函[2013]12号文件精神,要求14个县(市)区、及市属各医院上报相关报表及工作总结,各医疗卫生机构均建立了药事管理组织,认真落实各项部署要求,均按照要求继续深入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成立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机构,制定了本院的专项整治活动方案,加大工作力度,落实卫生行政部门制定的各项工作措施,实现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各项指标,抗菌药物品种数控制在要求范围内,门诊、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逐步下降,使用强度有所降低,抗菌药物临床合理使用水平明显提高,细菌耐药得到有效控制。今年加大了对相关人员的培训力度,5月份组织200余名临床医师、药师参加了卫生部在昆明举办的“全国基层医疗机构合理用药培训项目”,组织市属医院的9名儿科医师参加了卫生部举办的“《国家抗微生物治疗指南》培训项目华南及西南地区儿科专场培训班”,取得了较好成效。2013年8月下发了《昆明市2013年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基本情况调查督导工作,要求医疗机构对2013年上半年院、科两级以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进行统计并上报:抗菌药物品种、剂型、规格、使用量、使用金额,使用量和使用金额分别排名前10位的抗菌药物品种,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使用强度、I类切口手术和介入诊疗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使用率、使用强度,门诊抗菌药物处方比例、急诊抗菌药物处方比例。转发了《云南省卫生厅办公室关于做好2013年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工作的通知》,根据卫生部、省卫生厅的相关工作要求,加大对医疗机构的督导检查工作力度,在推进活动不断深入开展的同时,逐步建立、完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相关制度、指标体系和工作机制,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从阶段性活动逐步转入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轨道,形成长效工作机制。为进一步加强全市药事管理医疗质量控制工作,根据卫生部《医疗质量控制中心管理办法(试行)》(为医政发[2009]51号和省卫生厅《云南省省级医疗质量控制中心管理规定》等有关文件精神,3月份我局成立了昆明市药事管理医疗质量控制中心,挂靠在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负责本专业质量控制工作。今年以来全市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始终围绕着中心目标开展,进一步巩固了专项整治活动成果,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有效控制细菌耐药,保证了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2013年1-9月大力推行临床路径,加强质量控制

工作小结

为确保全市临床路径管理工作扎实开展,我局高度重视,在今年年初印发的《昆明市卫生局2013年医疗管理工作要点》中明确规定了三级综合医院不少于40个病种数,至少包括心血管介入、神经血管介入、骨关节植入治疗和肿瘤性疾病等病种;二级综合医院不少于10个病种数,至少包括心血管内科、神经内科、骨科、肿瘤科主要病种;二、三级专科医院应包括各专科主要病种。县级医院实施临床路径管理病例数应达到年度本院出院病例数50%,其余二级以上医院实施临床路径管理病例数应达到年度本院出院病例数25%。从而确保临床路径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下发了《昆明市卫生局转发卫生部办公厅和省卫生厅办公室关于印发食管癌手术治疗等3个临床路径等文件的通知》(昆卫医【2013】15号)、《昆明市卫生局转发卫生部办公厅和省卫生厅办公室关于印发角膜裂伤等眼科4个病种县级医院版临床路径等文件的通知》昆卫医【2013】24号,并要求各相关单位结合实际,细化各病种的临床路径并组织实施。

2013年1-9月昆明市医疗机构实现检查结果互认

工作小结

为合理、有效利用卫生资源,减少重复检查,切实减轻患者负担,根据卫生部、云南省卫生厅有关文件精神和通知要求,我局今年继续推进在全市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开展同级医疗机构临床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工作,各医院均按照要求积极开展同级医疗机构临床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工作,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高度重视,积极安排

为进一步促进合理检查,降低患者就诊费用,切实缓解患者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我局在“年度医疗管理工作要点”中要求全市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在加强医院医疗质量控制的基础上,结合实际,选取稳定性较好、费用较高的临床检验项目和医学影像检查项目,继续开展同级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工作。

二、加强业务培训,提高鉴别诊断能力和水平

各医院对各临床科室医师加强业务培训,提高临床医师的诊断能力和水平,做到合理选择检查项目,避免了不必要的重复检查,从而有效降低了患者就诊费用,同时做好患者解释工作。一是加强对临床医师的“三基三严”培训,不断提高临床基本技能,做到合理选择检查、检验项目,避免过度依赖仪器检查,减少不必要的检查和重复检查。二是做好对患者的宣传解释工作,对患者及家属要求复查的项目,应在病历中予以记载,特殊项目(CT、MRI等大型医用设备等费用较高的项目)应由患者及家属签字认可。三是加强科间会诊管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检查,杜绝在不同科室出具同一检查(检验)项目检查(检验)报告的现象,为患者提供规范完整的检查、检验报告和相应的影像资料。四是建立和完善质量控制体系,严格质量检查,质控小组定期或不定期地检查和抽查,加强对检查、检验质量的控制;检验科加强室间和室内质控,切实保证临床检验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三、制定措施,扎实开展

各医院均结合实际制定了相关措施,并组织实施,如市延安医院和市一院均制定了实施方案,并选取临床生化、临床血液和临床免疫等项目的检验结果与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昆明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云南省中医院、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昆明市中医医院、玉溪市第一人民医院、玉溪市中医医院、云南省肿瘤医院、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开展临床检验、检查结果互认。

市中医医院按照《云南省等级医院临床检验结果互认暂行规定》通知的要求,作为云南省首批获得互认的医疗机构,在加强医疗质量控制的基础上,大力推进同级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工作,促进合理检查,降低患者就诊费用,并根据《云南省等级医院临床检验结果互认暂行规定》的内容编制小手册,发到医生手上,严格要求,保障此项惠民政策的顺利、有效、持续的开展。

市儿童医院坚持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优化就医流程,减少不必要的重复检查,减轻患儿就医负担,进行临床诊疗活动时,在不影响疾病诊疗为前提,由临床医生根据诊疗需要,科学选择互认结果即同级医院、上级医院在疾病发生发展周期性变化规律时间范围内能提供完整的检查检验报告和相应影像资料的检查、检验项目原则上予以相互认可,不再做重复检查。

官渡区卫生局以区人民医院为重点,在系统内各卫生单位中推行同级或上级医院做的检查结果,医疗机构无特殊情况不再进行重复检查,并在医疗机构设立投诉电话便于听取患者的意见和投诉。

晋宁县卫生局为合理有效利用卫生资源,减少重复检查,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切实减轻患者经济负担,优化就医环境,改进医疗服务,于去年6月 下发了《晋宁县卫生局关于开展医疗机构医学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工作的通知》(晋卫政〔2012〕52号),并明确规定自通知下发之日起正式启动县级医疗机构之间医学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和下级医疗机构认可上级医疗机构医学检查、检验结果工作。

石林县卫生局在县级医疗机构之间开展检查结果互认,切实减轻老百姓医疗负担。石林县人民医院与县中医院、县保健院签订了互认协议。

十六、(39)依据《云南省2011-2015年卫生资源配置指导标准(暂行)》和《云南省区域卫生规划工作指导意见》制定区域卫生规划,合理确定公立医院(含国有企业医院)数量和布局,新增医疗卫生资源优先考虑社会资本

在制定《昆明市区域卫生规划(2011年-2015年)》和《昆明市2011-2015年医疗机构设置规划》的基础上,继续组织实施《昆明市2011-2015年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加强医疗机构审批管理,严把准入关是医疗机构监管工作的关键环节,是卫生行政部门依法行政的具体体现。今年,我局严格按照《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卫生部关于医疗机构审批管理的若干规定》、《云南省卫生厅转发卫生部关于医疗机构审批管理若干规定的通知》、《昆明市卫生局关于印发〈昆明市2011-2015年医疗机构设置规划〉的通知》等法规和规章,严格准入,积极引入社会和民间资本进入医疗服务市场,举办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对于缓解群众“看病难”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医疗机构抗菌药物管理办法推荐10篇 篇三

关键词 抗生素;临床;使用建议

中图分类号 R45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75-2156(2009)04-0069-01

据报道2001年,我国药品消费总金额中抗生素约占30%,其中不合理用药达40%。因此,如何合理使用抗生素,防治医院感染成为现代医院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医院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为有效控制感染,而不破坏宿主体内的微生态平衡,防止药物毒副反应及避免耐药菌株的产生,必须要合理使用,严格控制泛用和滥用抗生素。

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过程,不仅表现在选择药物品种、用药剂量、用药时间、给药途径、疗程方面,而且用药要与患者的感染状况、及其生理、病理状态相适宜,有效的控制感染,同时又要防止人体内菌群失调,减少药物不良反应与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对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建议如下:

1 确定致病原,增强抗生素使用的针对性

对细菌感染,特别是中、重度感染在应用抗生素前应及时规范地收集相应的临床标本,培养、分离、鉴定致病原并通过药敏试验有针对性用药。住院病人必须在开始抗菌治疗前,先留取相应标本,立即送细菌培养,以尽早明确病原菌和药敏结果;门诊病人可以根据病情需要开展药敏工作。危重患者在未获知病原菌及药敏结果前,可根据患者的发病情况、发病场所、原发病灶、基础疾病等推断最可能的病原菌,并结合当地细菌耐药状况先给予抗菌药物经验治疗,获知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后,对疗效不佳的患者调整给药方案。因此,所有医院均应建立和完善细菌室的工作,以便为抗生素的合理使用提供科学依据。例如,一患者常规诊断为肺部感染,未做病原学诊断,选用昂贵的头孢类抗生素,效果不明显,而另外一名患者先做痰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对价格低廉的喹诺酮类药物敏感,用药后很快康复。这就提醒临床医师在应用抗生素前须明确致病原。

2 控制抗生素的使用

抗生素的选择及其合理应用是控制和治疗细菌感染的关键。在使用抗生素时应考虑细菌培养和药敏外,还要考虑患者的身体状况、疾病的程度以及目前本地区、本医院细菌的耐药性和流行趋势,严格遵守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原则:即病毒性感染者不用;发热原因不明且无明显的感染指征的不用;尽量避免皮肤,粘膜局部使用抗生素;联合使用必须有严格指征。细菌室定期通报细菌的耐药及流行情况,严格控制抗生素的预防性应用,规范临床抗感染治疗。

3 对抗菌药物使用中的不良反应监测,及时发现不良反应并妥善处置,认真执行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制度

疗程中对已知或发生率高的不良反应进行临床监测,并采取必要的防治措施。必须使用某些不良反应明显的抗菌药物时,尤其是老年、婴幼儿及肾功能减退等患者应进行治疗药物浓度监测,提高用药的安全性和疗效。对较长时间使用抗菌药物的患者,要严密监测菌群失调、二重感染,特别是深部真菌感染。

4 相应的规章制度

医疗机构内为加强抗生素合理应用的管理,应当建立和健全相关配套的规章制度。这些规章制度应包括以下几点:①医疗机构应将临床抗菌药物应用的管理纳入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和综合目标考核中,要有具体的管理办法并有保证实施的监督措施。②医疗机构应在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内成立由主管业务院长、医院感染管理科、药剂科、医务科、临床抗感染专家、临床微生物医师及临床药师组成的“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指导小组”,该小组全面负责制定、实施有关抗生素合理应用的规章制度。③实行抗菌药物分线使用并有计划地对同代药物轮换使用。④医院药房应建立各类抗菌药物的出入及消耗登记制度,对某些价格昂贵和不良反应较大的抗菌药物实行限制性应用,发现有明显药商违规行为的品种,上报“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指导小组”进行查处,必要时予以停用。⑤医院应实行奖罚制度,与科室、个人挂钩,奖惩分明。医务科、感染管理科、药剂科等参与考核管理。

5 健全临床药学工作

医疗机构抗菌药物管理办法推荐10篇 篇四

《通知》要求,各地要对抗菌药物品种品规遴选、采购、处方、调剂、临床应用和评价等进行全流程监管;切实做好抗菌药物处方点评工作,将点评结果作为科室和医务人员处方权授予及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

《通知》主要内容

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分配、奖惩制度,提高医务人员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各医疗机构要制定完善抗菌药物品种数量、抗菌药物使用强度、I类切口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比例等管控指标。

二级以上医疗机构要组织医学、药学、医疗管理等多学科人员对抗菌药物处方(医嘱)实施专项抽查点评。

对出现抗菌药物超常处方3次以上且无正当理由的医生提出警告,限制其特殊使用级和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处方权;限制处方权后,仍出现超常处方且无正当理由的,取消其抗菌药物处方权,且6个月内不得恢复。

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应当加强感染性疾病科建设,不断提高细菌及真菌感染性疾病的诊治能力。

对于抗菌药物管理不力,违反有关规定并存在严重问题的医疗机构,要对其主要负责人进行诫勉谈话,督促整改,跟踪复查,对于整改落实不到位的,要严肃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Good News好消息

商务部:促进处方信息与药品零售企业共享

9月8日,商务部发言人沈丹阳在回应商务部如何看待医药电商跨界融合时表示,商务部将积极配合国务院医改办、国家卫生计生委等部门,促进医药、医疗、处方信息与药品零售企业的共享。在业内看来,打通处方信息与药品零售企业的共享渠道是网售处方药迈出的关键一步。

国家卫生计生委等制定癌症防治3年计划

近日,国家卫生计生委等16部门联合制定《中国癌症防治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计划》提出,到2017年,要达到6项具体目标,其中包括肿瘤登记覆盖全国30%以上人口,掌握全国和各省癌症发病和死亡情况,绘制全国癌症地图,成人吸烟率下降3%等。

福建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公立医院改制

日前,福建省政府办公厅转发《关于加快推进社会办医的若干意见》。《意见》明确,今后,社会办医将不再受数量、地点和间距的限制,放宽社会办医准入范围,同时政府还将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到公立医院改制中去。

深圳将建多家名中医诊疗中心

9月8日,深圳市卫生计生委对外了《关于建设名中医诊疗中心的指导意见》,要求入驻的专家必须是国家、省、市的名中医。据悉,到2024年,深圳将建设5~8家名中医诊疗中心。

Bad News坏消息

山东某医药公司总经理实名举报卫生局强收返利

近日,山东某医药公司基药部总经理于禄海向媒体反映,泰安市宁阳县卫生局强迫该公司缴纳80万元作为医药配送的返利,并以签订房屋租赁合同的形式应对相关部门检查。上交后,目前仍继续向企业要“返利”。于禄海表示,他曾多次找到卫生局想要回80万元,但卫生局方面不予理睬。

南京儿童医院药剂科原主任因受贿获刑10年半

近日,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以判处南京儿童医院原药剂科主任徐康康有期徒刑十年六个月。2005-2012年,徐康康利用职务便利,为部分药品进入医院审核、采购等方面提供帮助,先后收受贿赂款共计1 773 500元。

漳州卫生计生委党组书记因严重违纪被查

8月21日,福建省漳州市纪委网站显示,漳州市卫生计生委党组书记沈建平涉嫌严重违纪,目前正接受组织调查。据了解,今年5月初,时任华安县县长的沈建平调任漳州市卫生计生委党组书记。也就是说,沈建平刚刚履新3个多月就落马了。

医疗机构抗菌药物管理办法推荐10篇 篇五

自2011年原国家卫生部决定在全国医疗机构开展为期3年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以来,全市各级医疗机构紧紧围绕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优化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结构,提高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水平,规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有效遏制细菌耐药,并针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采取标本兼治的措施加以解决,同时完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效措施和长效工作机制,促进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能力和管理水平持续改进, 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这一活动目标,根据原卫生部(现国家卫计委)和云南省卫生厅有关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文件要求、会议精神和安排部署,结合“三好一满意”、“医疗质量万里行”和等级医院创建等,全市各级卫生行政部门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和组织,各级医疗机构认真落实各项部署要求,积极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同时广大医疗工作者积极参与活动实践,活动取得了明显成效,主要表现在各医疗机构抗菌药物品种数量达到限定范围,品种结构较为合理;其次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急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和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等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相关控制指标明显下降;再者清洁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有所规范。现将有关活动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根据原卫生部(现国家卫计委)和云南省卫生厅有关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文件要求、会议精神和安排部署,市卫生局每年均结合实际制定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同时每年全市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每年均结合实际制定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成立了活动领导小组和领导小组办公室。如**市延安医院成立了以院长为组长,分管副院长为副组长,相关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活动领导小组,负责全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组织领导工作;此外,医院还成立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办公室,具体负责实施由抗菌药物专项整治组织领导小组制定的年度和月季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

此外,为确保活动取得实效,市卫生局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中进一步明确了各部门的工作职责即市卫生局负责组织、协调全市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专项整治活动,并对全市活动开展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各县(市)区卫生局具体负责辖区内专项整治活动的组织实施,督促辖区内医疗机构实现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各项指标。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负责落实卫生行政部门制定的各项工作措施,实现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各项指标。

二、强化培训,提高认识

一是组织市属医院分管医疗、药学及医务、院感和药学部门负责人参加全省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工作推进会;二是组织县级以上医院的分管医疗、药学及医务、院感和药学部门负责人由云南省医院协会药事管理专业委员会举办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经验交流学习班”;三是组织各县(市)区卫生局、五个国家(省级)开发(园区)社会事业局医政科科长、全市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和部分民营医院的分管领导、药学、医务、信息、感染等部门负责人参加卫生部办公厅贯彻落实《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暨2012年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工作视频会议;四是组织全市医务人员参加全省医疗机构医务人员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全员培训;五是组织200多名临床医师、药师参加国家卫计委在**举办的“全国基层医疗机构合理用药培训项目”等。此外,各医疗机构结合实际积极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培训工作,如市妇幼保健院于2011年9月、2012年6月和2013年8月分别对全院执业医师和药师进行了“抗菌药物相关专业知识和规范化管理培训”;云南昆钢医院于2012年11月29、30日两天举行了为期2天的以“抗菌药物合理应用”为主题的专题培训,参与医师、药师近200多人次,覆盖面达90%以上。

三、加强宣传,营造氛围

为保障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深入、持续开展,全市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一是充分利用宣传栏、医患沟通会、网站信息等多种形式,加大对群众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知识的宣教力度,提高群众合理用药意识,营造了良好的抗菌药物临床合理使用氛围;二是继续把医务人员培训放在重要位置,提高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水平和医务人员合理用药水平,营造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内部环境。如市一院通过院质控会、院内网、医院药讯、临床微生物与抗感染通讯、宣传栏和组织培训等形式广泛宣传,使全院上下明确开展抗菌药物专项政治活动的目的和重要意义,为进一步推进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四、围绕重点,扎实推进。

(一)及时转发各种有关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的文件,使全市的整治活动始终围绕着中心目标开展。

(二)落实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责任制。一是明确医疗机构主要负责人是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第一责任人,各临床科主任为科室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主要责任人,并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作为医疗质量和医院管理的重要内容纳入工作安排;二是按照谁发证,谁管理的原则,全市各级卫生行政部门与各自发证的医疗机构主要负责人分别签订抗菌药物合理应用责任状;此外,各医疗机构院长与临床科室主任也签订《抗菌药物合理应用责任状》,;三是全市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均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情况作为院长、科室主任综合目标考核以及晋升、评先评优的重要指标。

(三)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基本情况调查。在医疗机构开展2011、2012年度和2013年上半年院、科两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抗菌药物品种、剂型、规格、使用量、使用金额,使用量和使用金额分别排名前10位的抗菌药物品种,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使用强度、I类切口手术和介入诊疗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使用率、使用强度,门诊抗菌药物处方比例、急诊抗菌药物处方比例。

(四)严格落实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全市二级以上医院均根据云南省卫生厅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目录制定了本机构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目录,对不同管理级别的抗菌药物处方权进行严格限定,明确各级医师使用抗菌药物的处方权限,并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分级管理制度的落实,杜绝医师违规越级处方的现象。如市延安医院一是制定了《**市延安医院抗菌药物分级管理规定》,对不同管理级别的抗菌药物使用权限进行严格限定,明确各级医师使用抗菌药物的处方权限;二是医务部定期到科室抽查运行病历及医嘱,对个别越级使用情况及时纠正,以保证分级管理制度的落实,杜绝医师违规越级使用抗菌药;三是严格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会诊制,并且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一律不放门诊使用,以促进该类抗菌药物的规范合理使用。

(五)建立抗菌药物遴选和定期评估制度,加强抗菌药物购用管理。

1.对抗菌药物供应目录进行动态管理,清退存在安全隐患、疗效不确定、耐药严重、性价比差和违规使用的抗菌药物品种或品规。

2.严格控制抗菌药物购用品种、品规数量,保障抗菌药物购用品种、品规结构合理。三级综合医院抗菌药物品种原则上不超过50种,二级综合医院抗菌药物品种原则上不超过35种;口腔医院抗菌药物品种原则上不超过35种,肿瘤医院抗菌药物品种原则上不超过35种,儿童医院抗菌药物品种原则上不超过50种,精神病医院抗菌药物品种原则上不超过10种,妇产医院(含妇幼保健院)抗菌药物品种原则上不超过40种。同一通用名称注射剂型和口服剂型各不超过2种,具有相似或者相同药理学特征的抗菌药物不得重复采购。头霉素类抗菌药物不超过2个品规;三代及四代头孢菌素(含复方制剂)类抗菌药物口服剂型不超过5个品规,注射剂型不超过8个品规;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注射剂型不超过3个品规;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口服剂型和注射剂型各不超过4个品规;深部抗真菌类抗菌药物不超过5个品种。

3.实施备案管理。各医疗机构抗菌药物采购目录(包括采购抗菌药物的品种、品规)要及时向核发其《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卫生行政部门备案。

(六)定期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与评估。

全市二级以上医院定期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分析本机构及临床各专业科室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评估抗菌药物使用适宜性,并对抗菌药物使用趋势进行分析,出现使用量异常增长、使用量排名半年以上居于前列且频繁不合理使用、企业违规销售以及频繁发生药物严重不良事件等情况,及时调查并采取有效干预措施。

如市儿童医院定期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分析临床各科室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评估抗菌药物使用适宜性,并对抗菌药物使用趋势进行分析,出现临床使用异常等情况,及时调查并提交医院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小组会议进行讨论,对于使用量异常增长的药品进行停药处理。

(七)加强临床微生物标本检测和细菌耐药监测。全市二级以上医院积极采取综合措施,努力提高微生物标本质量,提高血液及其他无菌部位标本送检比例,保障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市一院2012、2013年接受抗菌药物治疗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前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分别为46.7%、68%,接受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治疗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前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分别为75.5%、77%,接受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治疗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前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分别为 89.93%、97%。

(八)严格医师抗菌药物处方权限和药师抗菌药物调剂资格管理。全市二级以上医院对医师和药师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知识和规范化管理培训、考核工作,医师经培训并考核合格后,授予相应级别的抗菌药物处方权;药师经培训并考核合格后,授予抗菌药物调剂资格。如安宁市人民医院在对全院医师和药师开展培训、考核的基础上,于2012年8月27日下发《安宁市人民医院关于授予执业医师抗菌药物处方权及药师抗菌药物处方调剂资格的通知》(安人医﹝2012﹞39号),对考核合格的医师分别授予相应级别的抗菌药物处方权,对考核合格的药师授予抗菌药物处方调剂资格,同时下发了安宁市人民医院医师抗菌药物处方权、药师抗菌药物处方调剂资格的管理制度与程序,对新调入我院及新取得执业医师资格证的医师,要先进行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知识的培训,培训后进行考核,考核合格后由医院授予抗菌药物处方权,才能开具抗菌药物处方,医院处方点评小组在每月的处方点评过程中,严格检查是否有未取得抗菌药物处方权的医师开具抗菌药物的情况以及越级使用抗菌药物的情况,一旦发现,对处方医师进行通报及处罚,从目前检查情况来看,通过医院HIS授权管理,医院执行情况很好,无越级使用抗菌药物的情况发生。

(九)落实抗菌药物处方点评制度。二级以上医院组织感染、药学、微生物等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对抗菌药物处方、医嘱实施专项点评。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每个月组织对25%的具有抗菌药物处方权医师所开具的处方、医嘱进行点评,每名医师不少于50份处方、医嘱,重点抽查感染科、外科、呼吸科、重症医学科等临床科室以及I类切口手术和介入诊疗病例。如市儿童医院按卫生部要求,对每名医师不少于50份处方、医嘱进行点评,截止2013年8月止,共随机抽查了全院医师开具的抗菌药物处方及医嘱共367人次,处方及医嘱总数各5821张及251份病历,每月定期将点评结果交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工作小组讨论,根据各项检查结果综合分析评价,对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前十名的医师,向全院公示;对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前十名的医师,在全院范围内进行通报并纳入绩效考核、诫勉谈话、限期整改等处理,进行有效干预;安宁市人民医院医院处方点评管理小组每月开展抗菌药物处方专项点评工作,及时将点评结果交医教科及抗菌药物管理办公室审核,审核后每月一期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情况通报,对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医师进行内部公示,每张处方扣罚30元,在常规点评基础上,针对问题突出的科室,加大点评力度,不断促进抗菌药物合理使用。

(十)完善抗菌药物管理奖惩制度,严肃查处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情况。为扎实推进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确保活动取得实效,全市二级以上医院尤其是公立医院建立了抗菌药物管理奖惩制度,严肃查处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情况。如市三院制定了《**市第三人民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考核奖惩办法》,医院根据监测情况对科室抗菌药物使用量、使用率和使用强度进行排序,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进行考核、通报,对未达到相关指标要求并存在严重问题的科室责任人进行诫勉谈话,截至2013年9月底共进行诫勉谈话8次;如宜良县第一人民医院每月坚持一轮处方及医嘱抗菌药物应用合理性点评工作,对不合理用药情况进行反馈并对不达标科室给予经济处罚,2012年受处罚的科室累计达11个,2013年受处罚的科室累计达3个。此外,对达标科室给予奖励,近三年来,对控制达标且无不合理用药的科室累计奖励金额计10余万元。

五、措施得力,成效显著

一是全市医疗机构尤其是二级以上公立医院抗菌药物品种数量达到限定范围即三级医院和二级医院抗菌药物品种数均分别不超过50种和35种,如市一院品种数为48种,市三院品种数为48种,市妇幼保健院为40种,市儿童医院品种数为50种,官渡区人民医院为33个。

二是全市医疗机构尤其是二级以上公立医院抗菌药物品种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即品规数均符合好国家卫计委(原卫生部)和省卫生厅的要求,即同一通用名称的抗菌药物注射剂型和口服剂型各不超过2种,处方组成类同的复方制剂1-2种;三代及四代头孢菌素(含复方制剂)类抗菌药物三级医院口服剂型不超过5个品规,注射剂型不超过8个品规;二级医院口服剂型不超过3个品规,注射剂型不超过5个品规。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三级医院注射剂型不超过3个品规、二级医院注射剂型不超过1个品规。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三级医院口服剂型和注射剂型各不超过4个品规;二级医院口服剂型和注射剂型各不超过2个品规。深部抗真菌类抗菌药物三级医院不超过5个品规;二级医院不超过2个品规。

三是全市医疗机构尤其是二级以上公立医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急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和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等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相关控制指标明显下降。如市延安医院今年1-8月份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急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和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分别为45.87%、7.78%、29.87%和38.57DDD/100人/天;安宁市人民医院今年上半年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急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和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分别为54.96%、25.22%、20.72%和35.18DDD/100人/天。

四是全市医疗机构尤其是二级以上公立医院I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有所规范。如市延安医院2011年1月(还未开展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I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比例为88.91%,,启动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后,到2011年12月,该项指标已降一半,到49.38%,2012年,随着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工作的持续深入开展,该项指标进一步下降到27.55%,到2013年1-8月该项指标维持在28.30%水平,较好地完成了控制指标;市儿童医院I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率2011年、2012年和2013年分别为50.35%、29.68%和14.79%;市一院

六、存在问题

一是部分医疗机构领导不重视,致使本院对实施方案贯彻落实较差。二是少数医疗机构没把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工作纳入医院的质量管理体系中,工作不踏实。三是部分医疗机构未开展抗菌药物使用专项点评工作。四是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的情况仍然存在,极少数还较严重,如清洁手术预防用药选择错误、用药时机不合理、使用疗程不合理、不必要的联合用药及门诊使用特殊限制性抗菌药物等。

七、下一步工作思路

医疗机构抗菌药物管理办法推荐10篇 篇六

2012年,卫生部出台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对各级医疗机构实施抗菌药物严格控制。《管理办法》从医疗机构的行政、临床、指标上对抗菌药物从采购流通、临床管控上重拳出击,成为“史上最严”的抗菌药物管理条例。《管理办法》细化了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对提高抗菌治疗水平和合理用药水准、减缓细菌耐药性的加重、降低患者的医药费用都有着其积极的意义。

为了科学合理地进行抗菌药物管理,上海仁济医院立足于现有的硬件和软件环境,在不增加任何硬件投入的情况下,以最少的人员、时间和其他成本投入,与金仕达卫宁公司合作研发了一套实用的《抗菌药物管理系统》软件。

专业全面的《抗菌药物管理系统》

上海仁济医院依据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结合医院管理实践要求而设计开发的这套专业全面的抗菌药物应用管控系统,为医院抗菌药物管理提供了药品目录、分级、使用权限,三级管控,围手术期,规范制度和知识库,申购与审批,统计分析,违规处理等全面系统的管理。

这套系统和HIS系统充分衔接,全面融合,提供了抗菌药物使用前、使用中、使用后全程监控功能。监控环节涉及门诊医生处方录入、门诊处方收费、门诊药房发药、门诊输液室输液配制、住院医生医嘱录入、住院护士医嘱录入、住院小处方、出院带药、住院发药、手术申请单、手术情况录入等众多环节。系统提供了丰富的查询分析和报表统计,包括:全院抗菌药物使用金额排名、全院抗菌药物使用量排名、门诊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住院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住院抗菌药物使用率、越级使用抗菌药物统计、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统计等。这套系统软件分为六部分:

(1)抗菌药物基础设置:建立抗菌药物目录,并根据按“非限制使用”(一线)、“限制使用”( 二线 )和“特殊使用”(三线)的分级模式进行分级管理规则设置,对提供抗菌药物分级设置。

建立医生抗菌药处方权分级设置,对有处方权的医师可以单独设置抗菌素权限;可以对通过抗菌药物知识培训的医师开放抗菌药物处方权,逐步普及抗菌药物知识。

(2)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充分应用成熟的信息化软件,满足抗菌药物解决平台建设的要求,结合抗菌药物数据和临床医疗信息,在临床管理中的各个环节布控全方位、多角度的监控。通过科学的管理理念和先进的技术手段相结合的方式,对临床科室的门诊处方、门诊发药、门诊输液室、住院医嘱、住院发药等多个模块的智能提醒,真正做到紧扣《管理方法》中的要求,确保对不同的医嘱进行不同的控制,并且具有长期的使用价值,符合未来抗菌药物管控发展趋势。

(3)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管理:根据围手术期预防用药设置的规则,在手术申请单、住院医嘱、住院药房等模块中对抗菌药物进行监控和提醒;电子手术通知单能与开出的抗菌药物医嘱相关联,对抗菌药物在围手术期内启动跟踪机制,对用药时间、超量使用持续跟踪,提醒医师及时停止抗菌药物,给予正确的用药指导,智能控制围手术期的感染用药,控制药物不良反应,减少细菌耐药性,降低病人住院费用。

(4)抗菌药物申购与管理:严格把控在抗菌药物的医院采购流通环节,提供抗菌药物申购与审批流程,控制医院内部的抗菌药物的种类及来源;提供违规使用处理流程。

(5)抗菌药物文档与知识库:建立抗菌药物管理制度,包括抗菌药物政策法规、抗菌药物种类、各类医保政策对抗菌药物的政策、各类医保支付比例等。

建立抗菌药物知识库,提供抗菌药物抗菌谱查询、同类抗菌药物查询、抗菌药物剂量疗程查询、药物不良反应查询、抗菌药物应用指南等抗菌药物的药理学知识、临床应用知识,对规范临床医师的抗菌药物医嘱进行指引。

(6)抗菌药物统计分析:提供医务科、药剂科、临床各科主任实时动态的药物统计数据,包括全院抗菌药物使用金额排名、全院抗菌药物使用量排名、门诊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住院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住院抗菌药物使用率、越级使用抗菌药物统计、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统计。

成熟的信息化软件

上海仁济医院利用《抗菌药物管理系统》软件,依照卫生部的要求,对医院的抗菌药物进行了有效管理,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医院充分应用成熟的信息化软件,满足抗菌药物解决平台建设的要求,结合抗菌药物数据和临床医疗信息,在临床管理中的各个环节布控全方位、多角度的监控。

通过科学的管理理念和先进的技术手段相结合的方式,对临床科室的门诊处方、门诊发药、门诊输液室、住院医嘱、住院发药等多个模块的智能提醒,真正做到紧扣《管理方法》中的要求,确保对不同的医嘱进行不同的控制,并且具有长期的使用价值,符合未来抗菌药物管控发展趋势。

专家声音

上海市卫生局信息中心副主任 范启勇

对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所规定的内容,各医疗机构着手实施抗菌药物管理条例。其中,信息技术为抗菌药物管理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思路,例如药剂师将微生物药物的敏感性数据、药动学参数、所选抗菌药物的费用等数据综合起来提供给临床医生,将有助于临床诊断,从而提高处方的合理性。另一个信息化的优势在于对抗菌药物的持续跟踪,将有助于收集抗菌药物管理措施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管理方式和方法,保障抗菌药物控制的持续改进。

医疗机构抗菌药物管理办法推荐10篇 篇七

【摘要】:目的:为了强化临床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管理,有效控制抗菌药物的滥用。方法:通过制订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相关管理办法,执行抗菌药物分级分线管理,动态监测和超常预警等多种形式综合管理,引导临床合理、安全、有效地使用抗菌药物。强化抗菌药物的使用监督,积极开展药物经济学和临床路径治疗方案研究。结果:对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持续督查,使其逐步规范和合理,初步达到预期效果。结论:为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管理提供操作依据,避免抗菌药物滥用,强化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管理。

【关键词】: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管理

目前,抗菌药物是临床应用中使用最广泛的药物之一,其使用的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病人的康复和医院的医疗质量。但是随着其广泛使用,抗菌药物滥用现象也不断出现。为了合理应用抗菌药物,针对我院临床抗菌药物使用存在的问题,自2009年6月起制订了一系列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相关管理办法,强化临床抗菌药物管理,提高医务人员合理应用水平。本人结合工作实践体会,对强化合理抗菌药物管理作初步总结,现报告如下:

1,医院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管理办法

1.1成立相关管理机构,并制定和施行相关管理,建立管理网络:我院设立专门的临床合理用药督查小组,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结合我院具体情况先后制定了《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管理制度》、《抗菌药物分级分线管理制度》和《处方点评制度》等考评奖惩制度[1]。并建立临床药师查房制,应用“定期定点”模式实施专职药师查房制[2]。由督查小组筛选每个月疑似不合理门诊处方和住院医嘱,按科室和个人进行分类统计汇总成表,上交医疗专家组。由医疗专家组定期组织点评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处方,并将点评结果反馈给临床科室,以督促各科室改进。药剂科负责药品用量动态监测和超常预警,每季度对全院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并对门诊和住院使用金额和数量前10位的抗菌药物进行排名,并按照每个月使用金额排名首位抗菌药物药品前10位医生进行排名,如有异常使用药品情况,启动预警机制,情况严重的交予用药督查小组,用药督查小组可按医院的相关制度作出严肃处理。另外,药剂科还应在临床作好密切监测和药学宣传。比如,“克林霉素针剂”门诊连续3个月排名第一,经调查因不做皮试,经验性地应用于一般外伤和急诊病人,我院启动预警机制,并督促临床合理性地针对适应证应用。

1.2实行分线管理:按照医院《抗菌药物分级分线管理制度》要求,将我院抗菌药物分为一、二、三线,对抗菌药物实施分级分线管理。结合HIS系统实行电子处方和电子病历管理,我院程序自行实行分级管理,即对医师使用权限进行限制,高级职称可使用所有抗菌药物,中级职称使用一、二线抗菌药物,初级职称只能使用一线抗菌药物,从药品库存和系统程序上控制。

2,普及管理知识,强化医护人员教育

为了更好的实施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管理,将我院制定的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规则和管理制度下发到各科,组织医护人员定期学习执行,使全体医务人员在思想上重视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在管理上做到有章可循。在药物应用方面,结合临床ADR监测,每季度编辑一期医院《临床药讯》,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并按照临床用药情况,组织科室内对各类抗菌药物特点、选用原则、各部位常见病原菌耐药性和耐药机制的学习讨论,强化医护人员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思想。

3,强化对病人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知识的宣传

部分病人因外界的宣传和传统习惯的影响,对抗菌药物的认识存在误区,认为“越新越好、越高级越好、越贵越好”。药师能够通过电话和咨询窗口,就病人使用的抗菌药物给药最佳途径、时间、剂量和疗程等进行全面咨询,宣传抗菌药物个体化用药的重要性,让病人正确地配合医生治疗,达到合理用药的目的。

4,结合临床路径治疗方案研究,逐步引入药物经济学概念

药物经济学的概念将经济学方法应用于评价临床治疗过程,我院应用持续质量改进(CQI)理论强化抗菌药物应用过程中的环节控制,以达到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最大限度地降低就医人群的医疗费用的目的[3]。并按照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内涵“符合临床指征且功效明确,价格适中”,结合临床路径治疗方案研究,监测、分析、评价抗菌药物用药过程和用药后的疗效,探索优化治疗方案,使单病种中使用抗菌药物管理更加科学合理。

5,效果

我院2年来对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持续督查,引导临床合理安全有效使用抗菌药物,使其逐步规范和合理,初步达到预期效果。领导重视建立相关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是做好抗菌药物合理管理工作的必要条件。持续改进的管理办法是强化管理的重要条件,HIS系统自动化管理抗菌药物的三级使用;通过不同层面、反复的不合理处方点评和动态监测和预警机制执行,督导临床医师主动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通过警示谈话、知识培训、科室通报和处罚等手段,督促临床提高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水平,达到管理的目的。

结语

总之,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是医院医疗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我院应进一步强化抗菌药物的使用监督,医院各科室应结合临床路径治疗方案研究,强化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管理,积极参加、主动协调和沟通医、药、护、患关系,避免抗菌药物滥用,不断改进和提高医院合理用药水平,以更好地为病人服务。

参考文献

医疗机构抗菌药物管理办法推荐10篇 篇八

8月1日起,被医卫界称为“史上最严限抗令”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开始实施。该文件将抗菌药物分为非限制使用、限制使用与特殊使用三级管理。其中明确规定了不同等级医生的开药权限。严重违规使用抗菌药物的医生将被吊销执业证书。

根据《办法》规定,医生必须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以及血常规、尿常规等实验结果,初步判定是细菌性感染,才能够使用抗菌性的药物,而缺乏细菌感染的证据以及病毒性感染的患者就不能够使用抗菌性药物。

《办法》明确规定,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不得在门诊使用。这意味着以下几种抗菌药物受到严格的限定。具有明显或者严重不良反应,不宜随意使用的抗菌药物;需要严格控制使用,避免细菌过快产生耐药的抗菌药物;疗效、安全性方面的临床资料较少的抗菌药物;价格昂贵的抗菌药物将。这些均不能列入门诊处方。

同时,该《办法》对医师的开药资格也进行了严格限制,医生的等级和开药权限将一一对应。按照规定,非限制使用级的抗菌药物,所有医师都有资格开具;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处方,则只有中级以上职称的医师可开具;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不得在门诊使用,临床上若要应用需经过专家会诊同意,由具有高级职称的医师开具。

按照《办法》规定,如果医疗机构违规使用抗菌药物,卫生行政部门可根据情节轻重处以三万元以下罚款。违规情形包括:无处方权或者被取消处方权的医师开具抗菌药物处方;非药学部门从事抗菌药物购销、调剂;将抗菌药物购销、临床应用情况与个人或者科室经济利益挂钩等。医师违规使用抗菌药物将被取消0.5 ~ 1年的处方权,情节严重者将被暂停职业活动,甚至吊销执业证书。

医疗机构抗菌药物管理办法推荐10篇 篇九

[论文摘要]分析不合理用药的深层次原因,指出构建我国合理用药的社会促进体系必须从政策的完善入手,对用药实施全过程控制,对于相关学科要加大研究力度,为促进合理用药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和保降。

合理用药应包含安全、有效、经济、适当4个基本要素。世界卫生组织(WHO)调查指出,全球的病人有1/3是死于不合理用药,而不是疾病本身。我国医院的不合理用药情况也相当严重,不合理用药占用药总数的12%~32%,目前我国患者使用的药物绝大多数来自医院(约90%),因此对医院用药状况的分析尤其值得关注。

1不合理用药因素

1.1国家卫生保健体制和药品监督体制不健全

现阶段我国很多医疗机构,依靠药品作为主要收入来源,以药养医现象依然存在。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以前长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运作,医务人员收入和医疗服务的价格处于较低水平,却要保证大众能够享受基本的医疗保健服务。而在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政府已经不能从财政上继续维持这种保健体制,医疗机构又缺乏适应转变的有效机制,有些医生甚至不顾病人的实际负担能力,开大处方牟取经济利益。我国政府相关部门虽已陆续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有力地提高了合理用药的水平,但笔者认为还远远不够。

1.2药物使用不当

近年来,抗菌药物品种的繁多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药品滥用。抗菌药物无指征使用,使得近年来耐药菌株不断增加,给临床上对微生物感染疾病的治疗带来了许多困难。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不仅造成细菌耐药性逐年增长,且使一些有效的抗菌药不断减效甚至失效,而新型抗菌药物的研究开发远不及细菌耐药产生的速度。在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监测到的病例报告中,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数占所有中西药物病例报告数的近50%,其数量和严重程度都排在各类药品之首。

1.3给药方法不当

在使用青霉素药物时将1日剂量1次静滴,这种疗法造成1天中有大部分时间达不到有效血药浓度,且药物分解失效多。R-内酞胺类为时间依赖性杀菌剂,应间歇给药,即每日剂量分2~3次,每次以适当溶媒1h内滴完。盐酸氟桂利嗓胶囊[1],有些处方1日2次给药,而此药每1次口服可维持有效浓度达24h。

2对不合理用药的预防对策

2.1进一步完善合理用药政策

2.1.1制定《促进合理用药管理办法》近年来,国家已经颁布了一系列促进合理用药的法规和条例,如2002年施行的《贯彻落实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2004年9月1日起施行的《处方管理办法(试行)》,2004年10月颁布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等。加强合理用药的监管是卫生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政府部门的基本职责,其可规范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临床用药行为,使合理用药有章可循[2]。

2.1.2探索政府举办的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补偿机制问题现在不少医疗机构对合理用药存有顾虑,对促进合理用药不敢严格监管,怕管得过严影响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收人,影响医疗机构本身的稳定。国家应研究与制定政策,鼓励在促进合理用药方面做出成绩的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

2.2合理用药的全程控制

2.2.1加强对公众的合理用药宣传教育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对公众进行基本用药知识的普及,可以有效预防不合理用药的发生。医院可在门诊设药物咨询窗口,开展门诊窗口药物咨询服务,建立药师与患者面对面的直接联系。药师要对社会公众负责,不能只关在医院药房里,也不能只待在社会药店,应该通过深人社区提供药物咨询服务等渠道,举办形式多样的活动,向公众宜传和普及合理用药知识,以增强公众的合理用药意识。

2.2.2促进医院合理用药水平的提高医院是促进合理用药的主要阵地,应该设立负责推进合理用药工作的专门机构,健全医院药事管理委员会制度,并在其指导下制定医院用药指导原则和用药处方规范,开展用药调查工作,加强药品信息的交流和用药监督。医院药事管理委员会还应监督职工药学培训、医院药品费用控制等工作,不断促进合理用药水平的提高。合理用药行为还需要医师、药师、护理人员的通力合作。现在医疗机构药物预防或临床治疗用药方案的制定是临床医师说了算,药师基本未参与临床用药方案的制定,未发挥应有的作用。实际上药师下临床跟随医生查房,可以根据患者病情的变化向医生提出药学方面的建议,并通过给患者建立药历的追踪记录和系统分析,及时发现药物应用不合理现象,为群体药物动力学研究提供可靠的临床数据,为药物利用与评价、药物疗效与不良事件分析提供综合记录,可全面提升合理用药的水平。药师加强与护理人员的沟通,可以更好地实施安全、有效、适当的用药方针[3]。

3结语

国家已经针对性地进行了多方面改革,如实施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实施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实行医药分开核算、分别管理、总量控制、结构调整等一系列配套政策和措施。医院应加强合理用药意识,加大药物知识宣传,多渠道收集用药信息,介绍新药,提供药物不良反应等信息,提供用药咨询服务,指导患者正确选用药物。合理利用有限的卫生资源,以最小的经济投人解决最大多数人疾病的痛苦,是医院药学的重要目标和责任。合理用药是人类社会对药物治疗的理想与追求。

[参考文献]

[1]陆利生,陆云飞,廖清华,等。规范化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1,18(1):77.

医疗机构抗菌药物管理办法推荐10篇 篇十

这项自2011年4月开始,为期三年的整治,每年由卫生部医政司下发整治方案,对医疗机构——主要是二级、三级医院使用抗菌药物的品种、范围、数量、权限和监测等各方面做出具体规定。在整治的第一年,抗菌药物的用量和等级出现了明显下降。

抗菌药物指具有杀菌和抑菌活性作用的药物,抗生素构成了现代抗菌药物的主体。对于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会大大加快细菌的耐药性,这已成为世界公认的公共卫生问题,如果不加以控制,人类可能陷入“无药可用”的境地。

2012年,中国这项整治的范围和力度有增无减,卫生部还提出建立“长效工作机制”的目标,以期在医院内部形成保障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制度。

然而,种种措施之下,效果却在递减。

“超级细菌”威胁

多位了解督查情况的人士透露,2012年抗菌药物的使用虽呈下降态势,但降幅应低于2011年。

这些业内人士认为,专项整治对抗菌药物过度使用的根本原因——医生处方行为的激励机制没有触动,医生由于“整治”遭受的“回扣”损失,通常能以替代药品加以弥补。因此,在“以药养医”体制未破解的前提下,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的问题不可能依靠整治得以解决。

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最主要的负面影响是细菌迅速出现耐药性,使得抗菌药物失去疗效。

通常来说,细菌群体中的个体之间总是存在一些差异,这些差异因突变而产生,随机的突变使得一些细菌个体偶然地获得了耐药性基因。但随机产生的耐药基因通常不会扩散到整个细菌群体,反而会因增殖而被稀释或因再次突变而消失。

然而,人类使用抗菌药物之后,情况截然不同——抗菌药物对细菌进行了“选择”,没有耐药性的细菌被杀灭,有耐药性的细菌生存了下来。菌群的结构发生了变化:非耐药菌越来越少,耐药菌越来越多。而抗菌药物使用越多,越不合理,细菌耐药性形成速度也就越快。

实际上,在进入21世纪之后,新型抗生素的研发几乎没有进展,细菌耐药已经成为全球性的问题。2010年,携带NDM-1基因的“超级细菌”(Superbug)见诸报道,引起世界性的忧惧。“超级细菌”的正式名称为泛耐药菌,其可怕之处在于,人类已有的几乎全部抗菌药物无法在临床上将其有效杀灭,一旦感染,无药可救。

在中国,抗菌药物被滥用的情况更为严重。中国药学会的《2009年-2011年抗菌药临床使用情况初步分析》显示,在其样本医院中,抗菌药物(不含抗真菌药)占医院药品总金额的年平均份额为19.3%,远高于国际一般水平。

以往的监测数据显示,中国医院抗菌药物使用率约是发达国家的3倍,因而耐药菌的形成速度也远远快于抗生素管控严格的国家。

以常见耐药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为例,在中国,MRSA在菌群中已经占到50%-70%,而在瑞典、丹麦、芬兰等北欧国家,不到5%。

中国的医院在2011年之前,对抗菌药物使用并未有效管控,医生普遍缺乏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知识技能和习惯,经常以“简单省事”为原则,在病原体、感染部位、感染细菌对药物的敏感性不清楚的情况下,凭经验随意使用抗菌药物。同时,中国的患者也往往倾向于多用抗菌药物和用高级别的抗菌药物。

过度使用抗生素后,细菌耐药性急剧上升,这又迫使医生使用更多、更高档次的抗生素,进入恶性循环,愈发不可收拾。

如此现实之下,中国也面临“超级细菌”威胁。2010年10月,中国检出三株NDM-1基因阳性细菌,并排除了境外传入的可能。

2012年10月底,第13届亚太临床微生物暨感染病会议上展示的数据显示,在中国一些大医院中,强耐药性细菌已占到菌群的一半,形势严峻。

整治遭遇“耐药性”

“超级细菌”在国内出现,引发中国卫生行政部门的警惕,也直接促使其采取高压政策。

在中国检出NDM-1基因阳性细菌几个月后,卫生部即开始了专项整治,活动方案于2011年4月下发。其中有多项具体的定量指标:三级医院抗菌药物品种原则上不超过50种,二级医院抗菌药物品种原则上不超过35种;医疗机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不超过60%,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不超过20%,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力争控制在每百人每天40DDD(DDD为限定日剂量)以下。

同时,专项整治将医院院长定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第一责任人”,管理的好坏将影响院长和科室主任的“晋升、评先评优”,整治效果还纳入医院的“评审、评价和临床重点专科建设指标体系”,并提高指标权重。此外,对违规使用抗菌药物医生采取“取消处方权、降级使用、吊销《医师执业证书》”等处罚。

当年年底,专项整治初步奏效。根据前述中国药学会报告,2011年第三、第四季度,抗菌药物(不含抗真菌药)使用金额下降5.1%,抗菌药物每日限定使用剂量下降1.9%,高级别抗菌药物所占比例下降。如果参照同期的药品总使用金额8.8%的增长幅度,整治成果明显。

进入2012年,“专项整治”政策延续,整治指标更详细具体,范围扩展至各类专科医院,对开具抗菌药物超常处方医生的处罚也更趋严厉。同时,政策趋于固化,2月,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于8月1日正式施行。

然而,以行政命令形式强压医疗机构减少抗菌药使用,虽快速见效,却遭遇了运动式整治的通病,“耐药性”随着整治的持续难以避免。2012年的督查结果尚未公布,但《财经》记者获得的多方信息表明,2012年全年抗菌药物的使用量虽呈下降态势,但降幅小于2011年。

由于专项整治并未改变医院既有的运行模式,各种对策应运而生。

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会长于明德称,医生在处方中“开抗生素,不写抗生素”的情形并不少见。此外,不少医院还采取将抗菌药物使用率限制平均到每个科室、选用DDD低的抗菌药物、为达到DDDs指标而盲目减少抗菌药物用量等办法,以应对检查。“而低剂量、频繁使用抗生素正是造成细菌耐药的原因。”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感染免疫科主任巩路说。

浙江大学医学第一医院、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肖永红认为,这种趋势属“预料之中”,“行政部门不可能天天去查,所以去查的那段时间会很好,不查的时候会反弹”。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感染性疾病科主任胡必杰的研究表明,中国有些菌种的耐药性在急剧增加,这一趋势并不会因抗菌药物使用的下降而即刻改变。

于明德指出,专项整治不能清除抗菌药物滥用的“病因”。他所称的“病因”,即由来以久的“以药养医”体制。

防滥用须除根

在中国的公立医院体系中,政府对医生的诊疗服务实行价格管制,且定价远低于实际价格,医院和医生只能想方设法从药品中寻求收益,以弥补诊疗服务价格被压低的损失,这就是“以药养医”体制的主要来由。

在这一体制下,普遍的现实是,医生的处方行为深受药品“回扣”影响,倾向于开贵药和多开药。而抗菌药物使用量大、利润率高,“回扣”更多,从而引导医生在诊疗中更多使用此类药物。

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朱恒鹏表示,目前抗菌药物整治的种种政策没有触及“以药养医”体制,破除“以药养医”的改革局限于试点地区,“回扣”仍然是医生的重要收入来源,其处方行为稍作改变就可避开专项整治的规制,结果不过是“按下葫芦浮起瓢”。

此外,在专项整治下,抗菌药物使用受到限制,另一种趋势由此滋生——屡屡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的中药注射剂用量飙升。

近年来,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问题频发,今年6月25日,国家药监局网站通报了脉络宁注射液和喜炎平注射液的不良反应信息。此前,1月和3月国家药监局还通报了生脉注射液和香丹注射液引起的严重不良反应问题。

中成药并未进入现代医药体系,其治疗病症的范围和功效模糊不清,与属化学药体系的抗菌药物相去甚远。例如,清热解毒往往与抗菌、抗病毒和适用于感染性疾病联系在一起。

例如,以熊胆粉作为关键成分的痰热清注射液,宣称具有清热解毒、化痰解痉的作用,对抗病毒有独特的疗效,对肺炎链球菌、嗜血流感杆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黄金色葡萄球菌等有抑制作用,可用于治疗肺炎早期、急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及上呼吸道感染。但是,关于痰热清注射液引起不良反应的文献报道多见,其安全性未能证实。

2011年,痰热清注射液销售额同比增长36.8%,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清热解毒类中药注射剂销售飙升,正得益于专项整治,客观上推动了这类药品的使用频率和范围。2012年仅上半年,痰热清注射液的销售额同比增长43.5%。

《财经》记者了解到,10毫升的痰热清注射液在医院终端零售价超过30元,但实际供货价不到5元。保守估计,零售价中约25%是给医生的回扣。

一位安徽省的医药坦承,清热解毒类的中药注射剂并无替代抗生素的疗效,只是因为利润空间大,“回扣”多而畅销。他透露:“你在医院里能买到的药,背后都有工作(对医生和医院的利益输送)。”利益输送的方式多种多样,但终究“羊毛出在羊身上,这些钱还都是从患者买的每一盒药上来”。

对此,卫生行政部门和医院中的感染控制人员多寄望于医院内部管理的加强。肖永红认为,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要求医院建立一个长效机制”,在没有行政督查的时候,依然能够持续推动抗菌药物管理。

实际上,卫生部在2012年专项整治活动方案中,便提出了建立“长效工作机制”的目标,以求标本兼治。紧接着,又于2月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这份部门规章将“长效机制”定位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技术支撑体系的建设,主要包括“设置临床微生物室,配备感染专业医师、微生物检验专业技术人员和临床药师”,以期在医院内部形成保障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制度。

但是,在“以药养医”体制之下,医院内的感染科由于无法通过开药、做检查来获得收益,而处于弱势地位,遑论担负起院内抗菌药物管理的重任。

巩路认为,解决这一问题,需改变医院以科室为中心的结算运行模式,“如果采用DRGs(按病种分组)的付费方式,感染科为医院创造的价值就显现出来了”。

除少数试点,中国的医院当前还是以按项目付费为主,即按照一定的价格标准和数量付费,医院(医生)多做检查、多用药,收入也就越高。实际管理中,医疗费用分解到科室层面结算,科室因而成为利润中心。

按病种分组付费,则是对归入特定诊断分组的病例采用定额支付的方式,如此药品便成为医疗的成本。在这种付费方式引导下,完成诊疗的过程中,用药越少,医院和医生收益越多,从而切断医生和药品之间的利益联盟,破除“以药养医”。抗菌药物管理既能改善医疗质量,又能控制不合理的用药,对医院和其他科室的助益得以显现。

医疗机构抗菌药物管理办法推荐10篇

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to-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