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1级文库 > 精选推荐 > 正文

高等教育研究【精选5篇】

2024-04-21 18:29:16 1级文库

本页是小编给大伙儿整编的5篇高等教育研究,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高等教育研究【精选5篇】

高等教育研究【精选5篇】 篇一

[关键词]教育券自由市场模型收入关联模型

目前,教育、医疗、住房被媒体戏为压在人们身上的“三座大山”。在三大问题中教育问题又直接关系到人们的切身利益。从1997年高校扩招开始到现在已持续十年。扩招中出现的生源素质下降、学费涨幅快、整体教育质量下降,导致偏离扩张的目的。怎样把有限的教育资源发挥最大的作用?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引入教育券制度是一种新的尝试。教育券(Educationvoucher,又译作教育凭证)的做法是政府把教育经费折算成一定数额,直接发放给学生或家长,而不是学校,可以用来支付学费和相关费用的一种有价证券。由于教育券不直接发放给学校,学校则向政府兑取与券值相等的现金。[1]

一、现有教育券制度两种主要模式的比较

在国外,教育券机制已经存在两种发展模式。一种是弗里德曼倡导的市场机制模式,即通过“教育券”开拓教育竞争市场,提高教育效率;另一种是皮科克和怀斯曼倡导的收入关联模式,即通过公共政策的有效控制,帮助弱势群体获得公平的受教育机会。此外詹克斯还提出了对经济条件不佳处于劣势的学生还可获得补偿性教育券。由于也是从教育公平的角度提出,所以我们也把其归入收入关联模式。[2]这两种模式的都有各自的产生背景、政策主张和实施条件。

1、两者产生背景的比较

美国19世纪后半叶以来建立的公共教育制度是一种政府的垄断。学校教育极端国有化导致社会集权。集权的过度导致公立学校失去竞争性,从而引发了教育质量下降,教育效率低下和教育资源浪费等问题。弗里德曼设想通过教育券改变公共教育提供者的一元化状况,赋予学生及家长选择学校的权利,促进校际间的质量竞争和政府职能的转变。教育券旨在把竞争引入公立学校体系,在教育券的流动体系中实现优胜劣汰,并在一定程度医治公立学校的“社会集权过度症”,适当遏制教育官僚主义的滋长。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弗里德曼提出教育券的市场机制模式并在小范围内实行。在实施中,如果学校设订的学费高于教育券的货币价值,对经济背景不佳的学生就会设定一定的门槛,不利于实现低收入家庭子女的受教育公平权。针对市场机制模式的这一缺点,1964年皮科克和怀斯曼提出了政策机制模式,也即收入关联模式。

2、两者政策主张的比较

弗里德曼提出的市场机制模型是“无排富性”模式,所有适龄儿童均可获得等额的教育券,

自由选择不同收费标准的学校,不足部分自己支付,以促成自由的教育市场,提高教育效率。而皮科克提出的政策机制模式是一种“排富性”模式,按学生家庭经济状况的不同发给不同面额的教育券,且主张给低收入或有特殊要求的家庭以特殊的补助,实现真正的教育公平。“无排富性”模式强调选择自由,以促成自由的教育市场,提高教育效率;而“排富性”模式关注社会弱势群体争取平等的受教育机会。二者存在的条件有所不同,分别与不同的基础教育财政制度和财政状况相适应。自由市场模型应是基础教育财政资源配置的高层次境界,它需要充足的教育财力作保障。由“排富性”模式向“无排富性”模式的转变过程是由追求公平模式向兼顾公平的效率型模式转变的过程,是基础教育财政制度的升华过程。[3]

3、两者实施条件的比较

弗里德曼的自由市场模式的实施条件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学生在义务教育时期每年都可获得一定量的具备货币价值的教育券,同时被选择的学校也有资格将所获教育券象向政府兑取等值得现金;(2)教育券的价值不因人而异;(3)学校有权自己设定学费标准,学费标准可以高于教育券所承担的价格;同时,学校也有权建立自己的择生机制。弗里德曼期望通过市场机制来引发公立和私立学校之间的竞争,迫使公立学校改革,从而达到打破公立体系的垄断,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促进教育质量整体上升的目的。收入关联模型被认为是对弗里德曼自由市场模型进行改进后的结果,既强调市场中教育供给者与需求者各自自由选择权,但同时也认识到了如果学校设订的学费高于教育券的货币价值,对经济背景不佳的消费者所设定的门槛。为此,收入关联模型中含有一个收入所得税机制,既教育券的价值与家庭收入成反比,相对于高收入家庭,低收入家庭子女入学所获得教育券负担的价格更高。显然,收入关联模型开始引导人们从社会政策的角度去看待教育券。

二、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学费的特点

1、学费我国高校学费增长速度快,教育经费增长相对较慢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我国高等教育成本完全由国家负担,实行免费制。但这种高等教育免费制只能支撑极小规模的高等教育,使接受高等教育只属于少数人的权利。从80年代末公立高校开始实行缴费上学。学费标准不断上升,普通高等本科专业的学费由最初的100—300元/学年,上涨到现在的4000--6000元/学年。高等教育的快速增长直接导致高校学费的快速增长。在高校学费的快速增长的同时,政府的教育拨款增长较慢,政府的教育拨款增长速度落后于高等教育的发展。近年的统计表明,我国普通高校经费来源中,政府拨款所占比值自1998年的60.5%降至2001年的52.9%,而学杂费所占比例自1998年的13.4%上升至2002年的26.3%。[4]1997年公立高校收费并轨,公立高校每增加一名学生,国家财政就要负担75%以上的生均培养成本;1999年扩招使得国家财政部门更无力应付。国家拨款的增长跟不上高等教育规模扩大的速度,高校不得不增加学费。

2、学费超出家庭的承受能力,助学贷款解决力度有限

国家拨款的增长跟不上高等教育规模扩大的速度,学费不断上涨,超出了家庭的承受能力。目前我国普通高校的4000--6000元/学年,若是热门专业或民办大学,学费高达10000元/学年或更多。根据国家统计局资料,2004年1-3季度我国城镇和农村人均收入分别为8375.03元和2109.5元,估计年收入分别为9000元和2300元,城镇居民人均收入为农民的3倍以上。以普通高等学校学费计算分别占城镇或农村人均收入的56%或217%。[5]如此,一对农民夫妇的全年收入尚不足以支付一个大学生一年的学费。200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总数为935万人,其中经济困难的约182万人(特别困难的学生约9万人),占在校生总数的19%(特别困难的学生占8%)。[6]据统计,截止2004年底,我国共有180万名学生申请助学贷款,申请总额达140万元。有85.5万名学生申请成功,获得总计69.5亿元的贷款。助学贷款帮助了许多贫困学生完成了学业。经过几年的运行,国家助学贷款制度取得了很大成绩,同时也暴露了很多问题。比如国家助学贷款总体规模与教育发展的需求还不匹配;款项结构不平衡管理难度大;学校及相关部门配合不够。其中最为严重的是贷款违约现象严重。据估计,2003年全国范围内国家助学贷款的违约率高达20%,一些高校甚至高达30%至40%。

三、在我国实施教育券模式的选择

我国的浙江省长兴县就是采用教育券的典型例子。长兴县是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长兴教育面对教育资源不足、民办教育发展的低靡和职业教育发展落后等问题。为解决教育存在的问题,长兴实行了教育券制度。实行以来短短两年间有3亿元资金涌入长兴投资办学,有效的缓解了长兴教育资源匮乏的困境。长兴教育券的实施也建立了扶贫助学的长效机制,以教育券代替现金资助那些家庭特别贫困、无力支付学杂费的小学生,进一步规范贫困助学金的管理,做到专款专用。长兴县采用教育券取得一定成功。

现阶段,我国高校分布不均匀、学费增长速度快、教育经→←费增长相对较慢、助学贷款解决力度有限。无论实施哪种教育券制度模式条件都不成熟。自由市场模式需要充足的教育财力作保障,而我国的教育财力相对不足;收入关联模式是排富性的不利于教育公平的实现。我们可把这两种制度各自的优点相结合并加以灵活调整解决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我国东中西各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在我国实行教育券无论是其使用地区还是其使用面值都不能“一刀切”。东部地区无论是城镇还是农村的收入水平都高于中西部地区;中西部地区城镇居民的收入基本持平,但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较大,西部农村居民的收入在三地区中最低。三地区城镇居民的收入远远高于农村居民的收入,东部地区城乡居民的收入都远高于中西部地区。东部城镇居民的收入基本在10000元左右,中西部城镇居民的收入在6000—8000;东中西农村居民的收入分别在4000元、3000元、2000元左右。[7]教育券在我国的实施应和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联系。由于东中西三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因此教育券在三地区的发行面值应不同,各地区城乡教育券的面值也应有差别。教育券用来弥补学费不足部分,由于各地经济水平不同获得的面值也应有一定的差别。收入低地区的面值要高于高收入地区:中西部高于东部,农村高于城市,且中西部农村应为最高。既体现自由发展模式的提高教育效率,又体现收入关联模式的教育公平,是根据我国情况对两种模式的灵活运用。

小结

教育的收益者有个人、社会、还有企业,然而收益最大的除了学生还有社会和企业。教育能满足不同层次的需要,收益者都应当承担,所以企业可以向政府捐资或发放奖学金和助学金教育券。教育券的实施要把灵活性和区域差别性相结合,因地制宜地根据各地经济条件而定。应在动态的实施过程中不断完善,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在我国高等教育中推行教育券制度。政府要时刻关注制度实施后的反馈信息,以便对新政策及时进行调整和修正。从而使教育券制度真正发挥积极作用,促进我国高等教育效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美]米尔顿•弗里德曼。资本主义与自由[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37-40.

[2]陈立。西方高等教育视野中教育券问题[J].外国教育研究,2004,3.

[3]汪柱旺。教育券、教育选择与教育公平[J].当代财经,2004,12.

[4]教育热点:今年新生入大学学费门槛有多高[EB/0L].http:/2004-08-19/80504.html,2004-8-19/2005-3-22.

[5]进度统计数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2005年1月22日[EB/0L]./tjsj/,2005-1-22/2005-2-10

高等教育研究【精选5篇】 篇二

关键词:高等教育;改革;政府与高校

一、改革背景:行政与市场的双重体制

新中国成立后,高等教育管理采用直接的行政手段,这种管理机制针对性强,但效率较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高等教育管理根据市场经济的变化提出相应的改革方式,这种管理机制灵活性高,但由于市场信息鱼龙混杂,影响改革进程。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处于这两种机制简单相加的双重体制下,传统的计划思维造成改革困难,国家控制高校的资源配置,决定是否将市场机制引入高校管理中。

二、改革模式:政府主导,高校被动

高等教育改革中无论是管理层级还是资源配置,都是政府主导。一方面,政府引领主流思想,减少改革阻力。但是政府的干预使高校被动,缺乏活力,为了争夺资源,不能良性发展。根据我国的国情,政府参与改革有其现实合理性,但是在二十多年的发展中,政府干预过多。高校与政府之间多维关联。

三、改革评价:尺度不一,缺乏标准

改革的目的是继承功利主义思想,满足大多数人的要求,还是坚持公平正义,不惜牺牲大多数人的利益?教育改革是为了提高质量,还是为了促进公平?这都是在一个改革方针制定之前所要考虑的。

四、高等教育改革法治化管理的建议

1.政府方面。(1)管理内部到宏观管理,人治到法治。法律上要有明确的界定政府的行政权力。政府要适当放权,改变以前管的过多过细的思想,实行宏观管理。政府要从权威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在行使职权时不仅要依法约束高校及教育相关部门,也要约束自己的行为。以服务的态度为高校及相关部门提供服务,充分考虑现实需求,而不应该树立高高在上的权威,不能要求下属部门的活动要与改革政策高度一致。政府不能自己赋予或者扩大自己的权力,人民代表大会要对政府进行监督。高校管理“去行政化”不是完全限制政府权力,也不是要给高校绝对的权力自由。政府对高校行政管理的目的要转移到为了学生和学术的发展上来,让行政为学术服务。(2)对高等教育改革评价实施法制化约束。首先,要确保评价的标准有事实依据,评价的过程有法可依、客观公正。其次,要考虑各高校的普遍性特点,制定普众的评价标准。针对政府与高校权力范围的边界模糊,并且存在相互越位的现象,应该在体制以法律形式对两者之间的权责范围做一个明确的规定,划分清楚哪些权力属于政府,哪些权力属于高校,使两者之间形成协调与监督的作用。(3)建立各利益相关者的多元主体治理。学校高等教育的改革不仅仅需要政府和高校领导层的参与,更需要基层教师、学生、企业、社会人士等利益相关者的参与,使这些多元主体都可以从自身的角度出发提出改革观点。2.高校方面。(1)高校要注重自我革新。高校要充分利用好政府所赋予的权力,提高自身的积极能动性,注重自我的革新。要面向社会的需求,调整办学的方向。根据社会的就业需求灵活调整专业的设置,针对教育中的热点问题,积极响应国家的方针政策,不能自依赖于政府所指定的路径,要敢于结合自身的发展特点提出质疑。(2)构建自由和法治建设的思想理念。法治思维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规范约束,实现真正自由。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思想理念与法治化制度的约束相结合,能使高校焕发活力。高校要完善内部治理体系,取消行政思维的高校资源配置体系,重视高校的竞争和质量建设。高等学校是推动社会不断创新演进的重要力量,这种自由思想的营造和传播需要大众自身自主的认同和理解。高校自身承担着传播社会舆论的职责,因此在日常教育中要向学生传播自由的理念,提升学生的法律道德修养,使学生主动建构现代大学理念。

综上所述,高等教育的改革需要法律的规范,要明确规定政府和高校的权力边界,防止两者相互越界。高校缺少自治就会与学术自由的大学发展理念相违背。如果完全排斥政府的干预作用,高校的发展会变得盲目随意、没有方向。运用法治思维规定好政府与高校的权限,共同努力发挥高校的功能,才能使高校教育实现服务社会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庾泳。高校教育改革的完善及解决思路探究[J].智库时代,2017

[2]张亚东,陈何香。论高等教育法治化的意蕴与挑战[J].高教探索,2017

高等教育研究【精选5篇】 篇三

关键词:后大众化;高校定位;路径选择

后大众化理论是由日本学者有本章教授在1995年继美国教育社会学家马丁•特罗的“高等教育大众化”概念之后提出的又一理论。有本章教授认为,后大众化阶段的这些变革是世界更广范围内国家经济性质变革的一部分,这种变革进而延伸到各个国家的高等教育体制。“在每个面临着或多或少的经济紧缩的社会变革的国家,都可能出现教学和学术政策的变迁”。[1]国内学者杨移贻在《后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的审视》一文中指出,“后大众化阶段应该是一个调整和增长并行的阶段,调整的重点在于高等教育的结构与体系,新的增长点可能在民办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2]可见,从国外到国内后大众化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将从高校定位的视角对后大众化阶段黑龙江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向进行研究,为黑龙江高等教育迎接新挑战提供些许理论参考。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一般又将毛入学率达到15%-35%称为“前大众化”阶段,达到36%-50%时称“后大众化”阶段。1999年是高等教育扩招的开端,2007年黑龙江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阶段,2012年黑龙江高等教育步入“后大众化”阶段。

一、研究的设计与方法

本研究选择了黑龙江省除“985”、“211”高校以外的22所省属一般本科高校的发展定位进行研究。省属一般本科高校在层次上以本科教育为主,面向上以区域或行业为主导,模式上以实践为主体,突出人才培养的区域性、行业性、针对性和实践性。

二、黑龙江省属一般本科高校定位现状

(一)省属一般本科高校发展目标定位基本情况

省属一般本科高校发展目标定位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学校发展中带有全局性、方向性的奋斗目标,是对学校未来发展方向的科学谋划和战略思考。本研究采取词频分析法对发展目标定位中的关键词进行词频统计,结合文献梳理对发展目标定位进行整理与比较。从省属一般本科高校个体的办学定位进行考察,结果显示:以“有特色、高水平、现代化”为中心词定位的高校有9所,占样本总数的41%;以“国内一流水平、同类院校先进行列”为中心词定位的高校有5所,占样本总数的23%;以“质量立校、特色创优”为中心词定位的高校有2所,占样本总数的9%;没有提及发展目标定位的高校有6所,占样本总数的27%。

(二)省属一般本科高校办学类型定位基本情况

关于省属一般本科高校类型定位这一变量的取值,本研究是按照现有学术界比较公认的高等学校类型划分的标准,将办学类型定位分为研究型大学、研究教学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应用型大学。通过分析发现,黑龙江省属公办本科高校的定位集中在“教学研究型”、“研究教学型”、“应用型”和“应用技术型”四类。类型定位选择“教学研究型”的高校有7所,占样本总数的32%;选择“研究教学型”的高校有1所,占样本总数的5%;选择“应用型”的高校有5所,占样本总数的23%;选择“应用技术型”的高校有2所,占样本总数的10%;未提及定位的高校有7所,占样本总数的30%。

(三)省属一般本科高校学科发展定位基本情况

省属一般本科高校学科发展定位是指高等学校发展所要选择确定的学科领域。2012年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中,设有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2个学科门类。按照学者陈厚丰在《中国高校分类标准及指标体系设计》一文的研究,从学科覆盖面及其内在联系的角度将高等学校分为单科性、多科性、综合性三类。单科性高校所设学科少于3个门类;多科性高校所设学科在3-8个门类且文理、文工、理工内在联系较为密切;综合性高校所设学科覆盖9个及以上门类,设有文、理、工三大类学科且内在联系紧密。22所高校中学科覆盖了11个门类的高校有4所,占样本总数的18.2%;覆盖了10个学科门类的高校有1所,占样本总数的4.5%;覆盖了9个学科门类的高校有2所,占样本总数的9.1%;覆盖了8个学科门类的高校有3所,占样本总数的13.6%;覆盖了7个学科门类的高校有3所,占样本总数的13.6%;覆盖了6个学科门类的高校有3所,占样本总数的13.6%;覆盖了5个学科门类的高校有3所,占样本总数的13.6%;覆盖了5个以下学科门类的高校有3所,占样本总数的13.6%。

(四)省属一般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基本情况

省属一般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即省属一般本科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所培养的人才应达到什么样的素质标准等。根据样本情况分析,省属一般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主要围绕“复合型”、“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三个核心类型进行定位。第一类定位为“应用型”的高校有6所,第二类定位为“复合型”的高校有4所,第三类定位为“技术技能型”的高校有2所。样本中还有10所高校没有明确提出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五)省属一般本科高校服务面向定位情况

省属一般本科高校服务面向定位是指高等学校提供社会服务的空间范畴,即高校在行使其职能时所涵盖的地理区域或行业范围。在我国,高校的服务面向基本可以分为服务全国、服务大区和服务地方三类。根据样本情况分析,省属公办本科高校在服务面向定位上大致可以分为三类情况:第一类是选择立足区域,服务全国的高校有6所,第二类是选择服务行业及地方经济的高校有1所,第三类是选择服务地方的高校有4所。样本中还有9所高校没有提出服务面向定位。笔者从22所高校的网站中整理了各学校的学校概况,并采取词频分析法对22所省属一般本科高校的发展目标定位、办学类型定位、学科发展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服务面向定位中的关键词进行词频统计,结合文献梳理对22所高校定位现状进行了考察。在22所省属一般本科高校的学校简介中,均出现了“质量立校”、“质量兴校”、“特色创优”等描述,这说明各所学校对自身的战略规划、发展路径都很明确。在长期的办学历程中,各所高校已经开始形成特色意识,重视总结、宣传自己的办学特色,逐步将自己的办学特色纳入到学校的发展战略中,在制定学校的目标定位是,将形成办学特色作为重要内容。省属一般本科高校发展总目标定位的描述表现出“同质化”现象:在22所高校中,有9所高校在未来发展方向的表述上提出了将要建成“高水平”、“国内一流水平”大学的目标,占省属一般本科高校的41%。总目标定位的“同质化”将会导致各学校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等方面具体做法的趋同。在这种情况下,各个学校之间很难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培养,造成学生在未来的就业市场中缺乏竞争优势。

三、后大众化阶段黑龙江高等教育发展路径选择

后大众化时代的到来给地方政府和高校本身带来了新的挑战,两者要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探索高等教育转型发展的新路径。

(一)地方政府要统筹规划公办本科高校的发展

1.地方政府要创新管理理念及方法,加强对省属一般本科高校的宏观调控地方政府要改变原来的“官本位”思想,将传统的行政命令式管理理念转变为公共治理理念,强调治理双方的平等关系,共同协作,达到双赢的目的。地方政府还要改变传统的行政管理的调控手段,要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宏观调控体系,根据市场变化调控高等教育的发展目标及资源配置,以更好地促进区域高等教育的发展。2.地方政府要发挥规划的作用,对省属一般本科高校进行战略管理规划是实施统筹管理的必由之路。地方政府通过与高校共同研制高等教育发展规划的方式,从区域经济社会实际出发,提出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的总目标及要求,对所管辖的一般本科高校实施分类管理,并做好一般本科高校发展定位的指导工作,以确保每所高校都能够找到自身的优势,并且沿着这条道路发展下去,形成特色。

(二)省属一般本科高校要坚持走特色发展之路

1.省属一般本科高校要坚持准确定位、特色发展首先,省属一般本科高校要正视自己在整个高等教育系统中的位置。它在学科专业、师资队伍及教学条件等方面逊色于研究型大学,因此省属一般本科高校要将自身定位在“地方”层面上,以培养本科生为主,适当发展研究生教育。其次,省属一般本科高校要坚持特色立校、特色强校的理念。要在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挖掘自身的办学特色,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这不仅有利于学校自身的发展,同时还能够推动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2.省属一般本科高校要找准科研方向,主动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找到自身科研发展的突破口省属一般本科高校与其他研究型大学或是省属重点大学相比,科研方面要弱得很多,除了和这类高校的办学定位有关,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找到发展科研的突破口。目前,省属一般本科高校的教师在从事科研工作时,往往是选择自己相对熟悉的领域作为其科研方向,这样的选择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脱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这种科研既缺乏支持,又缺乏活力。事实上,地方科技的某些发展方向、地方企业的科研攻关内容正是省属一般本科高校科研选题的来源,立足地方特有的资源进行开发,与地方企业进行联合攻关,将研究的成果在企业内转化成产品,只有这样才能切实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地方政府可以利用其具备的管理、规划、政策优势,为省属一般本科高校的发展提供平台和支持。第一,地方政府可以对省属一般本科高校的办学进行引导与监督。具体包括对办学方向、办学过程的引导与监督。第二,地方政府经济体制的改革,可以为省属一般本科高校管理体制改革提供借鉴。第三,地方政府可以利用其管理职能,成为企业与省属一般本科高校的桥梁与纽带,可以为省属一般本科高校引进资金、搭建平台,加强高校与社会的联系,为高校的教学、科研注入新的力量。

参考文献

[1]RobertZembk.美国高等教育的后大众化[J].樊建芳,译。国际高等教育研究,2003(3).

高等教育研究【精选5篇】 篇四

关键词:高等教育学;本质主义;非本质主义

一、高等教育研究中的本质主义取向

本质主义的取向属于一种哲学取向,其认为万物的发展,包括学科的发展,都有其自身独有的规律,而这种规律的变化,就是由事物的本质所决定的,因此,在对高等教育进行研究的过程中,一定要先弄清楚学科的本质,只有这样,才能够研究和探索出科学的发展规律。

当前,在对高等教育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本质主义取向的表现主要有两个方面:

第一方面为思辨哲学。思辨哲学倾向是当前高等教育研究中本质主义取向的表现之一,其显示承认了高等教育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之间所存在的不同之处,然后又肯定了高等教育学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其认为,高等教育学存在的主要目的是对高等教育活动的本质进行探究,在摸清高等教育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不同之处的同时,找寻它们之间的共同之处,这也是高等教学存在的价值,而如果高等教育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之间没有不同之处,那么就失去了对高等教育活动进行研究的意义,高等教育学也就没有了存在的价值。

第二方面为实证科学。当前,在高等教育研究的本质主义取向方面,很多学者都认为从理论上对高等教育的本质意义进行研究是一种错误的行为,这会让对高等教育学的研究脱离现实,不符合高等教育学发展的实际需求,也不能从根本上反映出高等教育学的现实发展方向。因此,在本质主义取向中,一些学者便以实证科学的方式对高等教育学的本质进行研究,也就说,在对高等教育进行研究的过程中,不再单纯地从理论方面出发对其本|进行研究,而是通过实际案例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相关研究人员先是对研究提出了相应假设,然后通过总结和分析构建了相应的教学模型,以此来对高等教育的本质意义进行研究。

二、高等教育研究中的非本质主义倾向

与本质主义相比,非本质主义取向的研究几乎否定了本质主义取向的所有研究,认为本质主义的研究是不客观的,同时也是不人道的。其认为不同的人对事物拥有不同的看法,而这种看法取决于人本身,虽然可能存在不同,但存在就是有道理的,因此,在对高等教育进行研究的过程中,不应该强行要求人们对高等教育的看法和观点进行统一,而应该遵循非本质主义,尊重每一件事物以及每一个人的特殊性。

1.非本质主义对传统学科价值的追求提出异议

这一点,在我国对高等教育进行研究的过程中体现得最为突出,在本质主义取向方面,很多学者是依据我国以往的学科研究经验,对高等教育的本质进行研究,但是,在实际研究过程中,很多人对该研究方式提出异议,认为这种研究方式本身就是不正确的,同时,根据我国现在的学科价值研究经验,根本就没有能力对高等教育的逻辑起点进行研究。尤其是当前科技快速发展,人类文明进步飞快,对学科价值的研究和观念也在不断发展变化,因此,相关学者认为我们没有能力研究出高等教育的逻辑起点。另外,近年来,受西方开放式学术思想的影响,我国部分学者也开始逐渐接受西方学术,认为在对高等教育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应该从学科的实践出发,对其活动和社会作用进行研究,而非从理论方面出发,对其逻辑起点进行研究,因此,这是不切实际的行为。

2.非本质主义提倡多元化

非本质主义提倡多元化的研究方法,否定本质主义中的唯一方法论和独特方法论,认为高等教育的研究应该是开放的,而不是拘泥于某一个方面或者是某一个学科,在研究中,只要是对研究有帮助的研究方式,都可以进行采纳。而对非本质主义的研究过程进行了解后也可以发现,在研究过程中,高等教育的研究并非是局限在某一学科上,而是引入了多学科的研究方式。同时,非本质主义的相关研究学者也认为,高等教育本身就不应该是一个学科,其不能够阻止其他学科的渗入,同时也不能将其他学科独立在外,与传统学科相比,高等教育更像是一个研究领域,因此,其研究也不能以本质主义取向进行研究。

三、结语

一直以来,在对高等教育进行研究的过程中便存在各种争议,如今,本质主义取向和非本质主义取向二者之间也相互僵持不下。二者之间互有优劣,也都有自身存在的道理,对高等教育的研究都有帮助,因此,希望学者们能够正视二者存在的价值,能够相互促进,相互借鉴,共同加强对高等教育的研究。

参考文献:

高等教育研究【精选5篇】 篇五

关键词: 职业教育;实践教学;模式

收稿日期:2006―02―27

作者简介: 李宪印,(1969-),男,汉族,山东鄄城人,曲阜师范大学管理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和高等教育研究。

在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开展实践教学,进行实践教学体系创新,把实践教学作为沟通理论与技能之间的桥梁,使学生不但在理论上,而且在技能上都能得到发展,对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是两个相对独立、并行不悖而又相辅相成的教育过程,在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就探索新知而言,实践教学的意义甚至要高于单纯的理论阐释。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运用所学的知识和理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不断探究、勇于创新的精神和创新能力。按照现代教育理论,实践教学被视为理论教学的延伸,而理论教学则被认为是对实践教学的总结和知识建构。在现代高等职业教育实施过程中,实践教学应当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再现知识的产生过程。

但是,目前各高级职业院校中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造成毕业生中普遍存在着高分低能,擅长理论研究,难于适应实际工作的现象。高等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应该是擅长实践操作的人才,不应该只会纸上谈兵。当然,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其中既有教育者的主观原因,更多的来自于我国目前高等教育的客观条件的限制。

一、当前高级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1.高校扩招,实践教学环境和资源配置紧张,实践教学总体上被削弱

近几年的高校持续扩招已经为更多的适龄青年提供了上大学的机会,但是,由于我国高等学校的布局的不合理,虽然最近20多年来发展很快,学生的就学空间仍然有限。全国高校普遍出现校舍紧张、教学空间拥挤、生均占用实验室面积以及生均使用实验设备量严重不足、实践教学经费紧张、实践教学时数少等问题,学生实习和实践教学不得不采取合并、裁减、模拟乃至“以讲代练”等权宜之计,实践教学课程或者转移为课堂多媒体演示教学,或者干脆停开。而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由于近年来的快速发展,其实践教学体系一时没有得到完善。

2.产学联系的渠道和样式变化,造成导致实习基地锐减

近几年来,我国深化教育体制改革,通过实行“调整、共建、合并、合作”为主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打破了长期以来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各类高校“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形成了“省部共建”、中央和地方共管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统筹教育资源,面向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基本理顺了全国各类院校的管理关系。但是,原来一部分隶属于部委和行业管理的院校也由于管理关系变化,高校与企业联系的渠道和产、学、研合作关系发生了变更,以往长期形成的行业办学优势正在丢失。反映在实践教学方面受到的最大的损失就是生产实习基地锐减,实践教学的地位被削弱,实践教学内容空泛陈旧,从前“真刀真枪”的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正在被“走马观花”式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和教师到企业参观、调查、访问”所代替。

3.培养目标和教学改革中普遍存在忽视实践教育的倾向

一方面,在校内教学管理上,“重视课堂教学、轻视实践教学”的观念占据主流地位,学校的教学奖励通常倾向于课堂理论教学,在这方面很多高校都设有“教学名师”和“优秀教学研究成果奖”等诸多奖项奖励,而针对实践教学环节,特别是技能训练的教学成果奖励和专项奖励则寥寥无几。另一方面,在对待研究工作方面,同样是重视对于学术理论研究的奖励,轻视对于实践教学的奖励。如此的教学管理导向,是形成目前教师队伍中普遍持有存在着“重视科研学术、忽视实践实习”的教学观念,这种局面不利于整个高职教育质量的提高。

二、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路

根据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特点,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的改革应以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为切入点,以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打破原来单纯的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改革、创新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一套切实可行的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管理模式和质量保证监控新体系,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创造精神。

首先,在设计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模式时,要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重要性,全面修订和完善人才培养计划。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多个层面,它们对于实现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的目标,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实践教学应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主线,集知识、素质、能力于一体,强调教育教学与地方经济发展紧密结合、与企业生产实践紧密结合,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重要地位,在人才培养计划中强化案例、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性教学环节。

其次,以强化毕业设计管理为重点。毕业设计是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工作中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最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是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步骤;是促进学生了解、掌握科学研究方法,进行创新能力训练的主要环节;是教学与科研、生产工作的结合点;是培养学生探求真理、强化社会意识、进行科学研究的基本训练。因此,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应以毕业设计为突破口,强化对毕业设计各环节的管理,并以此推动实践教学工作上一个新台阶。

三、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的模式选择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在教学实践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教学程序及其实施方法的策略体系。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模式应是在教学思想指导下,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实践教学程序及其实施方法的策略体系。

1.案例教学模式

传统教学传授知识方式使用的是演绎推理 ,其逻辑起点是概念、理论,然后用实例和问题来论证,教师授课辅之以阅读、音像、练习和习题等有效方法传递技术、原则和理论。在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中,授课的意义受到极大限制。案例教学通过对具体事件的分析来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把握和运用,最突出的优点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扮演了更为积极主动的角色。这种方式从归纳的角度而不是从演绎的角度展开某一专题的学习,学习过程中让学生高度投入事先安排好的一系列精巧设计的案例讨论之中,从而达到教学效果。

案例一般描述的是现实的管理经验,是案例学习的基本要素。高等职业教育案例表现为多种形式,大多数都用归纳方法进行教学,或是情况诊断,或是决策研究,或是二者结合。诊断的案例又称为评价案例,描述了经理的成功与失败,学生可以了解系统特征与决策结果之间的因果联系。

2.多媒体网络化实践教学模式

多媒体网络化实践教学模式就是利用计算机模拟仿真,即以计算机为工具,采用商业及应用软件包来模拟、仿真岗位环境,对学生进行实训教学。“实训”是对学生进行的职业岗位的实践训练,是应用性实践教学,通过各种实训,使学生能够掌握从事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操作技能和基本技术应用能力。模拟案例对学生进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训练,这种模式的实现途径是在校内建立综合实训室,通过管理软件的模拟操作,模拟企业环境、职业岗位,使学生不出校门就可以感受到实际工作环境,让学生掌握软件的使用方法,熟练操作过程,提高技术应用能力。在综合实训室中,学生可以主动规划自己的实训过程和实训步骤,同时在实训室中学习也有老师的指导,有问题也可以随时向老师请教,使学习效果更明显。特别是模拟不同岗位,通过相应的责、权、利,找到相应职业角色的感觉,促进理论与实际的结合,达到技能培养的目的。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3.“模拟公司”实践教学模式

模拟公司是指人为创造经济活动仿真模拟环境,可以推广到各个专业以锻炼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模拟公司使学生置身市场,使学生得到实际锻炼,又降低了实习费用,为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的实现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典型,这种模式的实现途径是在校内实习基地,学生组建模拟公司,设立企划、生产、财务、销售等机构,按市场运行机制,设身处地地进行市场开发、生产、销售等活动。采用模拟企业生产管理的社会化实习方式,建立在实习基地内的模拟实习,除了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市场运作以外,还节约了教育经费,同时,学生在校期间就真实地感受市场,得到了实际能力训练。

4.校外实习基地教学模式

校外实习基地教学模式就是学校与相关业务单位建立比较稳定的关系,将业务单位作为实践教学的实习基地,让学生到实习基地进行现场实践教学,使学生处在现场环境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的实现途径是,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校企合作,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使学生尽早接触社会,了解当地经济建设和生产实际,这样可以解决校外实践的问题,真正做到了产学结合,实习基地的建设是高等职业教育开展产学结合、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工商管理人才培养与当地经济建设紧密结合的重要场所。

5.产、学、研互动模式

产、学、研结合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它不仅包括在科技和生产上的合作,也包括高校与企业及社会有关部门开展合作教育,共同培养人才。产、学、研合作教育的需求动力也是从两个方面产生的。一是社会、时代需要产学研合作教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提出和运行改变了我国几十年来传统社会主义的社会经济运行理论、运行规则和运行方式,整个社会经济基础都在发生着深刻变化。为经济基础服务的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必须进行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大量的应用型人才,而产、学、研结合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最好方式。二是企业和高校自身的需求。多数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这些年日子一直不好过,除了其他因素之外,人才缺乏是主要原因。需要的人抓不到手,想来的人又不需要,在企业出现了人才“断档”现象。

6.学生创业模式

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偏重知识的传授,较少创业意识的培养和商业能力的训练,因此,当学生走出校门,面对就业压力时,更多的是茫然胆怯。以往将企业作为实习基地,安排学生去实习,由于商业机密等原因,企业不可能把许多事情告诉学生。根据高等职业教育毕业生大多从事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等一线活动的特点,应努力培养学生创业能力与素质,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为学生自主创业做好充分的准备。可以在学生学习期间进行创业实践。大学生创业实践,旨在实现课堂与实践的连接,使大学生在学习期间就能感受实践,实现创业就是学业的教学目标。创业实践模式对于当今学生而言,可以增强其动手能力、组织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和团队精神。

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正在崛起, 高等职业教育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正在被理论和经济界所认识, 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去研究,关于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模式及探讨还将继续,希望我们的研究为今后的高等教育实践教学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1〕汪路明。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应用符合性人才〔J〕.财会月刊,2005,(7)77-78.

〔2〕徐淑芝。高职高专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探讨〔J〕.西安航空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7)19-20.

〔3〕黄亚妮。德国FH实践教学模式的特色剖析〔J〕. 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4,25(67-69).

〔4〕李宪印。案例教学法及其在管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文教资料,2000,31(151-152).

〔5〕王鲁志。对高校主体性实践教学模式的思考〔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2005,

〔6〕 张永霞。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课实践教学模式的探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4,(6)41-47.

〔7〕 崔惠柳。高职教育“三位一体”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34)34.

高等教育研究【精选5篇】

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to-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