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1级文库 > 精选推荐 > 正文

王维诗词中的道精选14篇

2024-05-07 20:09:11 1级文库

王维,唐朝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大家平时会关注古代诗人王维吗?关于古代诗人王维你又知道多少呢?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本文是爱岗的小编为家人们分享的14篇王维的相关文章,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王维诗词中的道精选14篇

王维诗词中的道精选14篇 篇一

元二是唐代的名人,因排行第二而被称为元二,与著名诗人王维是至交好友。在元二即将远行时,王维还曾为元二写下了一首诗。从这首诗中,我们就可以看出王维与元二之间的深情厚谊了。

有一次,元二奉命前往安西,于是王维就在渭城给元二送别,并为元二写下了一首诗,名为《送元二使安西》,因是赠别之诗,所以又名《赠别》。《送元二使安西》全文如下: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在这首诗中点明了送别的地点与环境和气氛,脱口而出的一句劝酒词更是可以看出王维对元二的不舍之情,那浓烈的惜别之意全都集中在了一起。元二即将西出阳关,不难想象其路途的艰难和寂寞。在这临别之际,王维向元二劝酒,不仅包含老友间即将分别的不舍,也有对元二旅途处境的体贴和心疼。王维是希望通过劝酒,可以让元二感受到自己对他的心意,也是希望可以拖延分开的时间,能够与元二再多呆一会儿。在这分别的时刻,往往是有千言万语却又无从说起,“劝君一杯酒”也是为了打破沉默,对其复杂情感的一种宣泄。

从王维为元二所作的这首诗中,就可以看出王维和元二是感情至深的好友,否则面对元二的离去,王维不会有那么浓烈而又复杂的情感。

王维诗词中的道精选14篇 篇二

王维是中国唐代大诗人,有传言他中状元是走了太平公主的后门。王维与贵族交好。 一天,一位王爷看到王维很烦恼,于是上前询问以示关心。在知道他是在担心科举考试的事后,便拍着胸脯告诉王维这件事他可以帮忙。

这个王爷是太平的侄子 ,他让王维准备几首诗,并带着他去了公主府。对于这位公主,王维是有所而闻的。王爷把他介绍给了太平,太平表示她很欣赏王维的诗才。王维明白这个公主是看上自己了。可王维毕竟是流传千古的大诗人,如果没有点节操,他也就不会被后世推崇了。王维不想靠色相取得官职 ,便想要告辞了。但好色的公主哪里会放过这样一块美玉。她脑子一转,要换一种方式拿下他。他不是喜欢做诗吗,好,就用诗打动你。公主给王维讲了个故事, 一个贵族子弟抢了一个美貌的烧饼店老板娘,可她终日不开口说话,那位贵公子就把她的烧饼老公叫来,她一见到她老公,就不说话,开始哭,场面非常动人。公主让王维以这个故事为主题赋诗一首。王维不慌不忙写了五言绝句,并对太平讲诉了楚国息夫人与这个老板娘同样的遭遇。聪明的太平听出了弦外之音,问王维是否有旧情,王维大大方方地承认了。公主还是不死心,给王维看画在名贵纸张上的宫图,可王维仍然不为所动。公主对于崇高的王维渐渐开始欣赏起来,可恨自己怎么不早点遇到这样的人物。

后来,太平见王维意志坚决,实在打动不了他,又不想逼迫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就放他离开了。

王维诗词中的道精选14篇 篇三

王维,字摩诘,九岁的时候就会写文章。

父亲早逝,留下兄妹六人,作为长子的王维,不到十五岁便离家从山西到长安去求功名,经过骊山时写下诗作《过秦皇墓》,初露头角。

彼时玄宗初登朝堂,欲励精图治,而士子间仍弥漫着以隐士求官之风气。王维也试图走这条路,十六七岁时与朋友祖自虚结伴归隐于终南山。这段时期他写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课本必选诗。次年,玄宗移驾东都洛阳,下诏各地举荐“嘉遁幽栖,养高不仕者”,王维和祖自虚也转而去了洛阳。洛阳之游比较惬意,两人“花时金谷饮,月夜竹林眠”,可惜好景不长,王维十八岁时,祖自虚辞世。

伤心之余他回到长安,认真地结交名士,很快就出入王侯之门,并且把弟弟王缙招来,“昆仲宦游两都”,豪门贵戚都将他们奉为上宾,玄宗的兄弟宁王、岐王、薛王等“待之如师友”。

据说岐王还带他去拜玉真公主,玉真公主是玄宗的一母同胞之妹,与玄宗更为亲厚,王维演奏了琵琶曲、献上自己的诗作,深得玉真赏识,由是开元九年中举。其实,即使未被玉真提携,凭借王维的实力及诸王的照拂,金榜题名亦非难事。同年释褐,被授予太常寺太乐署的从八品下的太乐丞,负责礼乐,和他一起任职的是修国史的史学家刘知己的公子。但他在这个体面的职位上没做几日,便因为将只能给天子演出的《五方狮子舞》中的《黄狮子舞》给其他人演了而被贬。这样的行为属于僭越,性质恶劣,有学者分析,看演出的可能是岐王等玄宗的兄弟们,故玄宗对这个错误就看得更严重了,并由此不喜王维。

二十多年后,天宝三载,贺知章致仕返乡,玄宗召集了大型的送行活动,百官及知名文人大多被邀请,甚至官位比王维低的都前往参加,但王维没有受邀。可见玄宗对王维的遗恨之长。

苦心经营了四五年,刚刚登台亮相就被雪藏,王维受到的'打击可想而知。但不同于很多其他诗人,王维不仅未就此沉沦,且吸取了教训,从此变得小心谨慎。他被贬到济州任参军,开元十三年遇大赦,又调任淇上(河南辉县与淇县一带)。淇上是阮籍、嵇康、刘伶的曾经隐居之地,有醒酒台、长啸台等遗迹,二十年后李白、杜甫在此聚会。王维虽渴慕归隐于这个著名的隐居之地,却不能如愿, “小妹日成长,兄弟未有娶”,因为生活的负担,他必须辗转于官场,努力赚钱养家,忍辱负重,如履薄冰。淇上之后,王维转官吴越任职,开元十七年之前回到长安。在江南政绩表现优秀,死后四十年,黄岩县为他建庙祭祀。

回到长安,王维求见丞相张说献诗,诗中他自比贾谊,恳请张说提携,“尝从大夫后,何惜隶人余”,意即如果张说能看中他,他甘愿做任何工作。干谒成功后,王维任职于秘书省,结识了第二次来长安应试的孟浩然。开元二十三年,王维献诗时任丞相张九龄,“侧闻大君子,安问党与仇。所不卖公器,动为苍生谋。贱子跪自陈,可为帐下不?”上书后,被提拔为八品上的右拾遗。

次年,张九龄受李林甫排挤遭贬谪。王维暗中与张九龄有诗书往来,“举世无相识,终身思旧恩”,感念张九龄的知遇之恩。对于奸恶苛诈的李林甫,及继任的贪婪险昧的杨国忠,王维也都不敢得罪,留有恭维、奉和的诗作,屈节保身的形象为时人共知,老年后王维自省“偷禄苟活”、“德在人下”。有学者认为,这也是李白和王维没有交往的原因——两个人性格差距太大。

开元二十五年,王维以监察御史身份赴塞外,写下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名句。开元二十八年担任“知南选”,去南方主持科举考试,路过襄阳时获知孟浩然病故,写下《哭孟浩然》。张九龄也在同年谢世。玄宗宠幸杨贵妃日盛,朝堂污浊,知音稀少,王维自有应对之法,他以孝养笃信佛教的母亲之名义在蓝田营建了辋川别墅,在假日也来此休息。开元中期,妻子去世,他未再娶,仅与内弟崔兴宗、裴迪等二三好友交往密切。天宝九年,母亲去世,王维“柴毁骨立,殆不胜丧”,丁母忧隐居在此。天宝十一载,复职后任吏部郎中。

安禄山打进长安时,王维没有来得及出逃,他吃泻药假装痢疾,可仍被安禄山抓到了洛阳。在听说安禄山当众残杀了不肯演奏的乐工雷海清后,被关押在菩提寺的王维写了两首诗,其中之一为“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叶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关押数日后,王维投降,作了安禄山的官员。安禄山败后,肃宗查办了投降官员,有的被问斩,有的被赐自尽,唯独王维因写诗明志,得到原谅,还授予太子中允的官衔。

其实王维被赫免的原因比较复杂,不仅仅是凭一首诗——任刑部侍郎的王缙请愿以削官为兄长求情;宰相崔圆令被关押的王维、郑虔等为他画壁画,画好后也为王维说情;肃宗和玄宗当时尚在争权,王维一直受玄宗冷落,玄宗不喜欢的肃宗都有可能喜欢——凡此种种,凑出了王维的好运气。此后三四年,王维仕途顺利,升至尚书右丞而辞世,故王维又称王右丞。

去世前两年,王维上表,将辋川别墅舍为寺院,又将自己职田中的粮食为灾民舍粥。离世那一年,他上表祈求辞职以换取王缙从蜀州刺史的职位调回长安。“临终无病,遗亲故书数幅,停笔而化。”无论先前的职场生涯如何,王维死的时候确实像高僧。他一直到死都在做官,但他在竭力逃避现实,内心始终保持一方净土,如陈贻焮先生所说,“他采取了圆通混世的人生态度,半官半隐地生活起来了”,以此在朝不保夕的官场中,从小吏修炼成诗佛。

王维诗词中的道精选14篇 篇四

《积雨辋川庄作》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野老与人争度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王维诗词中的道精选14篇 篇五

这首诗是孟浩然回襄阳临行前留给王维的。诗人抒发出由于没人引荐,缺少知音而失意的哀怨情怀。这首诗表达直率,语言浅显,怨怼之中,又带有辛酸意味,感情真挚动人,耐人寻味。

第一联写落第后的景象:门前冷落,车马稀疏。“寂寂”两字,既是写实,又是写虚,既表现了门庭的景象,又表现了作者的心情。1个落第士子,没有人来理睬,更没有人来陪伴。只有孤单单地“空自归”了。在这种情形下,长安虽好,也没有什么可留恋的。。他考虑到返回故乡了,“竟何待”正是他考试不中必然的想法。

第二联写惜别之情。“芳草”一词,来自《离骚》,王逸认为用以比喻忠贞,而孟浩然则用以代表自己归隐的理想。“欲寻芳草去”,表明他又考虑归隐了。“惜与故人违”,表明了他同王维友情的深厚。1个“欲”字,1个“惜”字,充分地显示出作者思想上的矛盾与斗争,从这个思想活动里,却深刻地反映出作者的惜别之情。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两句,说明归去的原因。语气沉痛,充满了怨怼之情,辛酸之泪。1个“谁”字,反诘得颇为有力,表明他切身体会到世态炎凉、人情如水的滋味。能了解自己心事,赏识自己才能的人,只有王维,这的确是太少了!1个“稀”字,准确地表达出知音难遇的社会现实。这在封建社会里是具有典型意义的。

这一联是全诗的重点,就是由于这两句,使得全诗才具有1种强烈的怨怼、愤懑的气氛。真挚的感情,深刻的体验,是颇能感动读者的,特别是对于那些有类似遭遇的人,更容易引起共鸣。如果再从结构上考虑,这一联正是全诗的枢纽。由落第而思归,由思归而惜别,从而在感情上产生了矛盾,这都是顺理成章的。只是由于体验到“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这一冷酷的现实,自知功名无望,才下定决心再回襄阳隐居。这一联正是第四联的依据。

“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表明了归隐的坚决。“只应”二字,是耐人寻味的,它表明了在作者看来归隐是唯一应该走的道路。也就是说,赴都应举是人生道路上的一场误会,所以决然地“还掩故园扉”了。

这首诗是作者科举落第离开长安时赠别友人王维的作品。首联直接说出“自归”,颔联则写题意“惜别”,颈联说明“自归”之故——乃是知音既少,当道不用,此时不走,更待何时。尾联叙写决心隐居不仕,归隐田园。诗以失意后的牢骚贯穿全诗。语言平淡朴实,近于口语,不讲究对偶,顺其自然。

在京求仕不成,诗中便充溢着对“当路谁相假”的愤懑,并用“独寻芳草去”自我解嘲。

综观全诗,既没有优美的画面,又没有华丽辞藻,语句平淡,平淡得近乎口语。对偶也不求工整,却极其自然,毫无斧凿痕迹。然而却把落第后的心境,表现得颇为深刻。言浅意深,颇有余味,耐人咀嚼。

王维诗词中的道精选14篇 篇六

王维,字摩诘,名与字合在一起便是一位非常著名的`佛教人物维摩诘。维摩诘本是一位居士,后来修成正果,成为菩萨。安史之乱后,虽然朝廷宽恕了王维,只给了他降职处分,但王维自己内心还是充满了惭愧和自责,毕竟,对于那个时代的文人来说,气节的重要程度绝不亚于生命。王维出生于一个虔诚的佛教家庭,自幼就与佛有着不解之缘。此时,能够使他内心超脱的方法只有佛。从此,王维真正沉溺于佛理与山水之中,“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他精通佛学,且悟性很高,能把很多人看不懂的佛理理解得很透彻,甚至能与大师们论道,倒真有些维摩诘居士的意味。而且他是真正地融会贯通,能将佛理融入诗画之中,尤其后期的一些诗,读完之后甚至会使读者也产生那种寂灭的心理。

有人认为,王维遁出世俗是一种逃避,其实,这是一种自我调节的方式。在一条路走不通的时候,换个角度,或许就会出现第二条路。一条路走到黑而不知变通,这恐怕才是人生中最大的悲哀。

王维的诗绘影绘形,有写意传神、形神兼备之妙,也被苏轼称赞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新唐书》说王维在生前以及后世都享有盛名,唐代宗赞誉他为“天下文宗”,钱锺书称他为“盛唐画坛第一把交椅”。世上有“李白是天才,杜甫是地才,王维是人才”的说法,后人还将王维称为“诗佛”,此称谓不仅指王维诗歌中的佛教意味和王维的宗教倾向,更表达了后人对王维在唐朝诗坛崇高地位的肯定。王维不仅写的一手好诗,也是文人画的南山之宗,并且精通音律,是少有的全才。他在艺术方面的贡献,将永为世人所铭记。

王维诗词中的道精选14篇 篇七

《送钱少府还蓝田》

草色日向好,桃源人去稀。

手持平子赋,目送老莱衣。

每候山樱发,时同海燕归。

今年寒食酒,应是返柴扉。

王维诗词中的道精选14篇 篇八

王维被称为“诗佛”。

王维之所以被世人称之为“王右丞”,是因为他官至尚书右丞。而“诗佛”之称,则是因为王维的诗中皆是禅意,他在仕途上的不如意,使他一心向佛,以佛为情感寄托,从而摆脱俗世的烦恼。

王维所处的时代,佛教已经盛行,而在王维早年的时候,就已经信奉佛教了。他虽然对官场的生活感到厌倦,但又恋栈怀禄,不能下定决心离去,所以王维一直都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随着政局越来越动荡,王维自身也受到了一系列的打击,使得他逐渐消沉,彻底一心向佛。

在晚年的时候,他隐居于辋川,于道友互相往来,写下了大量的山水田园诗。而他的诗中,蕴含了大量的佛教的哲理。他对佛理已经有了深刻的理解,在不经意间就已经将佛理与诗句结合在了一起。在王维的诗中,往往渗透着禅意,似乎已经远离了尘世,不沾染俗世的尘烟。所以,在王维的山水诗中,描写的自然之景也已经超越了一般的美,而是融入到宗教中去。

王维字摩诘,他对佛教的虔诚,从此处就可以看出来,佛理已经影响了他对生活、对政治的看法与态度。佛已经左右了王维的。思想,完全融入到王维的生活中去了。

王维诗词中的道精选14篇 篇九

王维很小的时候便很有胆识。相传,有一年,知县看到书上有记载说,当地大山里有一种石胆,吃了可以长命百岁。于是,他便下令让老百姓去找。可大山里根本没有这种东西,所以百姓们找不到。知县很生气,硬说是老百姓把石胆私藏了起来,很多人因此被抓进监狱。幼小的王维不忍心看见乡亲们受苦,就捡了几块石头交给知县说:“石头有的是,可没有石胆。”知县大怒,呵斥他说:“书上有记载,怎么可能没有呢?”小王维不慌不忙地说:“龙和凤凰书上也都有记载,可您能找到么?”知县无话可说,只好收回了寻找石胆的命令,并把因此入狱的人们都放了出来。

文人应作天地之良心,其最重要的使命就是说真话。没有胆量说出真话的人,注定成就不了什么大事业。很多人知道这个道理,却没有足够的勇气,幼小的王维能够做到,实在是很难得。

王维诗词中的道精选14篇 篇十

王维作为盛唐时期成就较高的诗人,跟李杜等人一样,或因名字有别称,或因作品和才华被人冠以特定的名号,以表明他在文坛上的地位。王维的名号不多,但是都很贴切地概括了他。

王维有摩诘居士和“王右丞”之称,前者源自他的字,后者源自他担任的官职。王维字摩诘,于公元721年考中进士,由于精通音律,被朝廷委以大乐丞之职,很快因舞黄狮事件被贬到济州赴任司仓参军。张九龄当上丞相,王维被召回长安担任右拾遗,后担任殿中侍御史、给事中等职,最终官至尚书右丞,故称“王右丞”。

王维被人称为“诗佛”,因为他将禅意融入到了诗中。他出生于一个世代信佛的家庭,母亲在其出生前梦到维摩诘菩萨进入了居室,所以为他取名王维,字摩诘。受到家庭信佛的影响,王维也成为了一名佛教徒,皈依过荷泽神会禅师,天性孝悌,对母亲很孝顺,母亲死后,用自己的住宅改成寺庙,弟弟生病,亲自端上汤药照顾,诵读佛经是他每天必做的事。王维写的诗,风格自成一体,充满了浓郁的禅味,展现了他的佛学修养。

王维诗词中的道精选14篇 篇十一

所思竟何在,怅望深荆门。

举世无相识,终身思旧恩。

方将与农圃,艺植老丘园。

目尽南飞雁,何由寄一言。

王维诗词中的道精选14篇 篇十二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山居秋暝》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使至塞上》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九月九忆山东兄弟》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中》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渭城曲/送元二使安西》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竹里馆》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鸟鸣涧》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画》

王维诗词中的道精选14篇 篇十三

公门暇日少,穷巷故人稀。

偶值乘篮舆,非关避白衣。

不知炊黍谷,谁解扫荆扉。

君但倾茶碗,无妨骑马归。

王维诗词中的道精选14篇 篇十四

王维是历史上的名人,他的仕途虽然遭受了打击,但是他却创作出了大量的诗篇,备受世人推崇。他被世人称之为“王右丞”以及“诗佛”。

王维之所以被世人称之为“王右丞”,是因为他官至尚书右丞。而“诗佛”之称,则是因为王维的诗中皆是禅意,他在仕途上的不如意,使他一心向佛,以佛为情感寄托,从而摆脱俗世的烦恼。

王维所处的时代,佛教已经盛行,而在王维早年的时候,就已经信奉佛教了。他虽然对官场的生活感到厌倦,但又恋栈怀禄,不能下定决心离去,所以王维一直都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随着政局越来越动荡,王维自身也受到了一系列的打击,使得他逐渐消沉,彻底一心向佛。

在晚年的时候,他隐居于辋川,于道友互相往来,写下了大量的山水田园诗。而他的诗中,蕴含了大量的佛教的哲理。他对佛理已经有了深刻的理解,在不经意间就已经将佛理与诗句结合在了一起。在王维的诗中,往往渗透着禅意,似乎已经远离了尘世,不沾染俗世的尘烟。所以,在王维的山水诗中,描写的自然之景也已经超越了一般的美,而是融入到宗教中去。

王维字摩诘,他对佛教的虔诚,从此处就可以看出来,佛理已经影响了他对生活、对政治的看法与态度。佛已经左右了王维的思想,完全融入到王维的生活中去了。

王维诗词中的道精选14篇

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to-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