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1级文库 > 精选推荐 > 正文

真空爱情故事【精选8篇】

2024-08-30 21:11:01 1级文库

《真空爱情故事【精选8篇】》由1级文库精心整编,希望在【真空爱情故事】的写作上带给您相应的帮助与启发。

真空爱情故事【精选8篇】

真空爱情故事【精选8篇】 篇一

钻石造型:万绿丛中一点红,金刚钻石造型跃然醒目。棱线分明,个性十足,呈现硬朗气息,同时不乏时尚与现代。晶莹剔透、新潮生动的钻石前脸;凌厉身线、风驰干练的侧身;立体棱角、风尚大气的后尾;前生动车灯、防夹内置式天窗,彰显新潮与高级感。这与金刚的客户群定位为个性阳刚,特立独行的气质浑然天成。

车体设计:金刚将先进的内饰设计融功能性与舒适性于一体,以“全球通用小型轿车平台”为核心,结合短前鼻和低地板设计,最大限度地扩展了室内空间,人机工程考虑充分,拟人化最大设计。4342/1692/1435mm超大空间,以及2502mm长轴距确保了宽敞的车内空间,也带来足够的驾乘空间。充满全新时代气息的宽体式仪表台,驾乘视野更加从容;排列紧凑的各项控制键,性能先进而实用。而大开口车门和适高坐点座椅的最佳搭配,使上下车轻松流畅。

节能环保:LG-1搭载1.5L、1.6L、1.8L三款发动机,排放均达到欧Ⅲ标准。90 km/h等速行驶燃料油耗量≤5.8L/100km。金刚全面运用先进技术,是吉利人“智慧”的结晶。

金刚级别的安全体系:金刚在设计时,主动、被动安全性得到了充分考虑。制动系统采用前通风盘后鼓、9英寸真空助力器,ABS+EBD制动电子控制系统,制动效能和稳定性达到了世界水平。金刚提高了刹车系统在紧急刹车时的快速响应性及可靠性,同时减少了司机的刹车用力及刹车踏板的行程,从而将主动安全性大大提升。带断油装置安全气囊、4探头倒车数显雷达、前后排安全带辅助提升行车安全性等多项科技安全配备,提升被动安全性。

真空爱情故事【精选8篇】 篇二

关键词:译者主体性;文化传播;《西厢记》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5-0213-03

一、引言

传统的翻译理论中译者一直处于一种“隐形”的状态。“传统译论着力于探讨语言层面的问题,关注的是理想的译者该怎么做,完美的译文应该达到什么样的要求,并以原著中心论、作者中心论等来严格要求译者恪守隐形人规则,消除自身在语言及文化转换方面的操作痕迹,忠实完整地传达原著所有信息。”[1]随着翻译的“文化转向”,译者的主体性开始得到应有的认可及重视,“越来越多的学者意识到译者主体性是客观存在的,开始关注并探讨其内涵、特性、制约因素及对整个翻译操作过程、译文质量和读者接受程度的影响”[2]。那么译者主体性究竟该怎样定义呢?“译者主体性是指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其基本特征是翻译主体自觉地文化意识,人文品格和文化、审美创造性”[3]。本文作者从译者主体视角出发,以许渊冲英译的《西厢记》为例,揭示出译者主体性对翻译文本选择、译者翻译目的、翻译策略及表达等的重要影响,证明其在文化传播过程中的关键作用。

二、译者主体性与文本选择及翻译目的(许译的翻译动机)

译者选择哪个文本或哪部著作进行翻译,并不是头脑一热的决定,其中必然包含着译者基于文化或社会等层面的考量。我国文学翻译家傅雷曾经这样说过:“唯有不同种族的艺术家,在不损害一种特殊艺术的完整性的条件之下,能灌输一部分新的血液进去,世界的文化才能愈来愈丰富,愈来愈完满,愈来愈光辉灿烂。”[4]许渊冲先生对此感触颇深,在其作品《翻译的艺术》前言中他说:“我想,中国文学翻译工作者对世界文化应尽的责任就是把一部分外国文化的血液,灌输到中国文化中来,同时把一部分中国文化的血液,灌输到世界文化中去,使世界文化愈来愈丰富,愈来愈光辉灿烂。”[5]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正是基于这种将祖国文化精粹传播出去的责任感,促成了许渊冲先生翻译《西厢记》这部作品。

那么他为什么会选择翻译《西厢记》呢?王实甫所著《西厢记》是我国古代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戏曲作品,与古希腊的《俄狄浦斯王》、印度梵剧《沙恭达罗》 故事主要描写了年轻的书生张生和已故崔相国之女崔莺莺之间缠绵动人的爱情故事。《西厢记》全剧分为五本二十折。第一本描写张生对崔莺莺一见钟情;第二本描写强盗围困寺院,张生解救崔莺莺一家,老夫人答应将莺莺许配给张生后又反悔;第三本描写张生崔莺莺相爱却不能相守;第四本描写张生作别莺莺进京博取功名;第五本写张生功成名就,一对有情人终成眷属。作品文采飞扬,格调优雅,韵律美妙,情感真挚。西方文学中早有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这样不朽的爱情故事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西方人眼中古老神秘的东方有着一样动人心魄、催人泪下的爱情传奇,《西厢记》就是这样一部作品。英国智慧女神出版社认为《西厢记》在艺术性和吸引力方面,可以和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相媲美。笔者认为,许渊冲先生之所以选择翻译这部中国著名的古代戏剧,他的目的正是要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与汉民族语言文字之美,弘扬我们优秀的文化传统。

三、译者主体性与翻译策略及表达(许译的文化传播策略)

在《翻译、改写以及对名声的操控》一书中,勒菲弗尔指出,翻译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要受到其他因素,比如意识形态、诗学的影响。翻译就是译者在目的语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和主流诗学操控下所进行的一项操纵、改写活动。因此翻译不仅是一种语言或文字的转换过程,而是一种社会文化行为。译者要更多考虑目的语文化中的意识形态、审美观念等问题。德国哲学家施莱尔马赫曾经提出在进行不同文化间的交流翻译时,有归化(domestication)和异化(foreignization)两种不同的翻译策略。归化即使读者靠近原作者,更多考虑目标读者的文化背景与审美情趣;异化即译者尽量使原作者靠近读者,更多地保留原语的异域风情与独特文化。从前文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许译《西厢记》的目的就是希望西方读者了解并喜爱我们的文化,基于这样的目的,译者在翻译时为了便于目标读者的接受,不使西方读者在读时感到费解困惑,就应该更多地考虑目标读者的文化背景和审美情趣,多采取归化、意译的翻译策略。事实上,在许渊冲先生翻译的《西厢记》中,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列举如下:

(一)文化名词的翻译

功名 official rank

八拜之交 sworn brother

做好事 perform religious service

万福 ten thousand blessings

译者对这些中国文化特有,而西方文化中找不到对应词的特有的文化名词采取了归化的翻译策略,使得这些概念更容易被理解,向西方读者传播了独特的中华文化。

(二)文化意象的翻译

1.第一本第三折【调笑令】

料想春娇厌拘束,等闲飞出广寒宫。

I think she is the Goddess so weary of restrictions and so inconsiderate as to flee from the Palace on high.

真空爱情故事【精选8篇】 篇三

在新春佳节即将来临之际,借用古诗词来表达国内几部影片的内在特质,品读是另一种光影味道。

《男才女貌》――自有深深意

蝶恋花

――欧阳修

一掬天和金粉腻。莲子心中,自有深深意。意密莲深秋正媚。将花寄恨无人会。桥上少年桥下水。小棹归时,不语牵红袂。浪浅荷心圆又碎。无端欲伴相思泪。

《男才女貌》说白了就是才子佳人那点俗事,但为什么观众明知是这样的童话结局,还会一再沉浸其中,恰恰证明了现实世界中真情的稀缺。香港女演员都希望参演该片导演马楚成的戏,是因为他有将“灰姑娘”点化成动人公主的魔力。因此,马导本人也承认《男才女貌》其实就是翻版的《星愿》。

《男才女貌》和《星愿》的主角都是聋哑人,不过《星愿》中是“男孩子带着女孩子成熟”,而《男才女貌》正好相反,是高圆圆扮演的聋哑教师带着余文乐扮演的小城交警走向成熟。为了让《男才女貌》的故事不至单一,马楚成在余文乐和高圆圆的爱情主线外还多加了余文乐和铃木仁的兄弟情。

片中,我们看到了痴情男� 一个女人,尤其是一个残疾女孩儿冒着重复上一代悲剧的危险,为心上人生孩子,她一定会赢得她所爱的人的真心。这本身已经将俗世情真与忘我境界完美地合而为一。高圆圆的美丽“原生态”,余文乐的专注眼神,都是这个社会里红男绿女们所不能给予的。虽然每天都在上演求爱、结婚的程式化表演,但真情的表露从来就没有一种套路可寻。“爱他,就给他”,给他什么呢?也许只是一种默默坚守的情怀,也许只是一种殷殷惦念的静待。总之,情谊两相知。

《落叶归根》――人情似故乡

阮郎归

――晏几道

天边金掌露成霜,云随雁字长。绿杯红袖趁重阳,人情似故乡。兰佩紫,菊簪黄,殷勤理旧狂。欲将沉醉换悲凉,清歌莫断肠。

极富乡土气息的赵本山,本次在《落叶归根》里的角色却极富送“人”送到家的侠义精神。影片似乎将不可能发生的事情融入到让一切都可能发生的善良人性中。赵本山饰演的老赵为了了却同为南下打工好友老王的生前遗愿―――只愿归身于乡土中,从此踏上了艰辛坎坷却又温情闪现的背尸归乡的旅途,其间的种种人情百态,就像是一副浓墨重彩的市井画卷。但最终,故乡反为他乡――被大水淹没变成水库,一切似乎变得没有意义,可一切似乎随着老赵的眼光变得顿悟起来――“天空不留痕,鸟儿已飞过”,过程比结局重要。这也许是本片要揭示的人生哲理。

《落叶归根》的平淡使我们看到的是人生的真实,亲情、友情、爱情以及人与人的温情,当然也有阴暗冷漠的角落,但所有这些就像空气一样存在于凡人周围,谁也无法摆脱。在平淡的背后,隐含着小小的感动和温暖。

《生日快乐》――只有相思无尽处

木兰花

――晏殊

绿杨芳草长亭路,年少抛人容易去。楼头残梦五更钟,花底离愁三月雨。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

作为《生日快乐》最原始小说的创作者,当被告知这个爱情故事让很多人回忆起了自己的恋爱时,刘若英说:“每一部作品都是有感而发。创作的时候,无非就是把我的爱情观,生活的经历,还有普通女孩会遭遇的爱情故事都综合进去。所以有人说产生共鸣,这是最好的评价。”其实两位主演――古天乐和刘若英常常有“男女爱情观”的辩论,用马楚成导演的话来做“结案陈词”最为精辟:男人虽然花心,但一旦得知自己的女人舍命为自己生小孩,他会变得执著起来;而女人虽然痴情,但一旦打定主意,决绝程度令人齿寒。

《生日快乐》改编自“奶茶”新作《我想跟你走》中的一个篇章《HappyBirth-day》。刘若英称,在爱情上,女生永远问“为什么”,男生总回答“不知道”。刘若英的个人感情一直处于真空状态,对于此次拍电影的爱情感悟,

《爱情呼叫转移》―一片笙歌醉里归

采桑子

――欧阳修

荷花开后西湖好,载酒来时,不用旌旗,前后红幢绿盖随。

画船撑入花深处,香泛金卮,烟雨微微,一片笙歌醉里归。

如果说是男人求欢、女人求爱的天性,注定了他们之间永恒的角力。《爱情呼叫转移》这部影片则借着一个男人寻找理想中的太太的故事,用十二段都市情爱范本对男人和女人的关系进行了全新的解读。影片中与男主人公发生情感纠葛的十二个女人,身上兼具着十二个星座的性格特怔,各自有着自己的生活立场,有时男人以为能够轻易攻破,通过这个电影我们知道其实很难。现实生活中的男男女女都不难在电影里看到自己或周围人的影子。

尽管汇集了12位美女,影片的视角却是从男性出发。长久以来,男人的义务和责任被无限放大,在竞争愈加激烈的现代都市,男人面临来自事业、婚姻、情感方面的多重困惑和压力,较之女性,却总是处于被忽视的处境。实际上,现代都市男性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和对性的体验和要求,已经悄然变化。相对于来自社会的关注和女性的理解,最本质的关爱还是来自男人自己。本片将以朋友般的关爱,分享式的经验,从最直观的角度,以最诙谐的方式,真实呈现一个成年男人的生活当中的困惑、尴尬、茫然、窘迫,以及在都市声色浮华的背后,他们对情感的渴求,对爱情的探询。

一个对喜剧有着独到见解的导演,一个以幽默的语言见长的编剧,一个具有天生喜感的演员,当张建亚、刘仪伟、徐峥以南方人的细致、北方人的语言来认真地调侃一个滑稽的故事,从头笑到尾的热闹背后,一种有别于冯式语言,周星驰无厘头,宁浩恶搞的喜剧风格就此诞生。当你再次观看这部影片时,你会瞬间回忆起2006年里的点点滴滴,温情、伤感、平淡、振奋……

真空爱情故事【精选8篇】 篇四

其二,副标题“从政治和历史的视角进入艺术?”用的是问号,旨在与从政治和历史的视角进入艺术的思维进行对话。笔者不反对从政治和历史的视角去解读文学和电影, 正如陈晓明所说:“史一定要有情的介入,否则就变成历史作品了……所以它必然是史和人、和人情的交缠,这是它的故事决定的。如果在西方,写一个人坐在床边想一个上午,就可以构成一部小说。但是在中国必须借助历史。”[2]与这一观点相呼应的是,“我们的叙事能力依赖于社会智力。”[3]一个作家在创作的时候,不可能不带上历史和时代的色彩,但作为一个作家,他不是史学家,如果主要不是为了表达具体的政治理念的话,他首先要考虑如何谋篇布局才能把故事讲好,如何遣词造句才能把微妙难言的情绪表达出来,而个人的生活经验和体验就必然成了他的首选,或无形中就动用了它们。50后、60后、70后、80后、90后,在书写爱情故事时,都需要借助和回到适合表达自己情感的时代语境,都离不开自己的生活经历和生命体验。相对而言,50后和60后政治色彩更浓厚,政治就是生活的主要部分,不需要夸大它的作用和影响,书写以政治为载体的故事就像写日常生活一样自然和自如,而80后、90后的政治意识相对淡薄得多,70后则处在代际的摇摆之间,他们既有政治主导文学的历史的“影响的焦虑”,也有新时期文学中新的文学观,因为70后的童年和少年时代是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拨乱反正的秩序重建中度过的。

一、 主题:爱情与政治的辨析

《陆犯焉识》和《归来》是两部书写爱情的作品,它们之所以优秀,是因为讲述的故事和讲述故事的方式让人感动。电影紧扣住小说感人的精神主旨,将动人的情愫诗意地表达了出来,如陆焉识给冯婉瑜读信,“冬闲就要过去了,我们的体力都恢复了许多,皮肤也不那么黑了。婉瑜①,春天如期到来了,拉水的母马要生小马驹了,可是生了一半,难产生不下来了,我们借来了大绳,拴住小马驹的后腿,把它拉了出来。当我们看到小马驹挣扎着,站在了开满黄花的草地上,我们感觉,春天真地来了。”语句凄美忧伤,使影片焕发出诗意的光芒,温暖苍凉又撼人心魄。于是,在看完《陆犯焉识》和《归来》后,我写了组诗《只因回忆》①,作为对这两个艺术作品(非政治和历史读本)的领悟和解读。

这组诗不在具体的政治框架之下,但力求吻合《陆犯焉识》和《归来》所表达的回忆视角下爱情主题的普遍性,并于普遍性中体现不同创作主体的差异性,追求爱情题材内在精神的契合而非外在形式的亦步亦趋或模仿复制,然而,无论形式体现在题材还是风格上有多么大的差异,总体思路还是在努力扣住《陆犯焉识》和《归来》为了表达爱情所选取的独特视角和爱情故事的立意,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

一是切入爱情故事的视点:回忆。陆焉识和冯婉喻的爱情故事的主体部分,没有在实有的时空下进行,因此,才一日日酝酿得愈来愈浓烈和凄婉。尤其在小说中,陆焉识和冯婉喻几乎每一次现实中的接触,都并不是那么完满,完美的情感体验是他们在远离和回忆中一点点生发起来的,并且一日日朝着坚贞不渝和穿越时空的层面发展提升。因此,小说中最后冯婉喻失忆,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只有失忆,他们才不可能在现实中真实相遇,而是让记忆中美好的东西逐日酝酿和升华,现实中不完满的爱情才能在精神世界里一日日生发得完美和丰盈,凄凉才得以凄美。

二是表现的侧重点是爱情。目前,关于《陆犯焉识》和《归来》的大量研究围绕着政治和历史的视角去解读,从爱情视角进行的探讨不够充分,即使提到爱情,从艺术创作本身出发,围绕爱情主题去展开的很少,更多的是放在政治视域之下审视爱情和人性,或脱离社会意识形态单纯探讨爱情,我在该文中从文学创作的谋篇布局和作品意欲取得的感染效果的角度,将它们归入爱情故事进而审视政治这个外在的故事载体,看它在怎样为表现爱情服务,就像我在组诗《只因回忆》中无论选用“珍珠、眼眸、细沙还是丁香、百合、木芙蓉”,这些柔美清纯的意象,其实都是为了抒发遥不可及的情感和烘托唯美轻灵的氛围而做出的精心选择。同理,政治和历史出现在小说中,也是为了表述爱情而做出的题材选择,小说的作者严歌苓生于1958年,那段政治历史对她来说就是自己生命的一部分,选择那段历史和书写那段历史得心应手,“一切严肃的作品说到底必然都是自传性质的,而且一个人如果想要创造出一件具有真实价值的东西,他便必须使用他自己生活中的素材和经历。”[4]但如果写的不是纪实性的自叙传的话,那么写进作品里面的东西,都要经过作家的选择和艺术加工,表现的不是生活中的现象真实,而是叙事中的本质真实。“一句话,沃尔夫是把事实� ”[5]在读完小说《陆犯焉识》,看完电影《归来》后,恰巧我又读了木心的《文学回忆录》,该书加深了我对艺术的理解。现在,在解读《陆犯焉识》和《归来》时,我引用非常心仪的木心的几句话,作为向木心文学批评一脉致敬,同时也表达我关于文学创作和文学研究的认识。木心在《文学回忆录》中这样说:“最早的文学,即记录人类的骚乱,不安,始出个人的③文学。所有伟大的文艺,记录的都不是幸福,而是不安和骚乱。人说难得糊涂。我以为人类一直糊涂。希腊神话是一笔美丽得发昏的糊涂账。因为糊涂,因为发昏,才如此美丽。”[6]“凡永恒伟大的爱,都要绝望一次,消失一次,一度死,才会重获爱,重新知道生命的价值。”[7]

关于小说《陆犯焉识》和电影《归来》中“失忆”的解读,很容易迷惑于作家严歌苓和导演张艺谋大张旗鼓地扯起的政治历史的外在形式,进而我们易于由表及里地顺着政治历史一脉对作品进行深入挖掘,而情则成了历史演绎下的具体形态的产物,从而忘了文学和电影是史与情并驾齐驱的艺术作品。如果从创作过程和预期产生的艺术效果的角度看,一个艺术家,在前文不遗余力地将不完满和期待的情绪酝酿得满满当当,如果后文没有类似“失忆”的情节或者最后记忆竟然恢复了,那么,前文情绪蓄起的势就会在最后功亏一篑,一下子坍塌,前面所有关于情绪书写的周折就白费了。这时候,作家就要想办法,怎么样才能让作品的情绪不至于萎顿下去,要么出走,要么残疾,要么逝世,要么失忆,这类各式各样的关节设置,就成了不同作品在表达同一主题但形式翻新、花样各异的独特的亮点和转捩点,正是创作中的这些设置和形式,是我们从事评论时需要关注的文学的内部的东西。陈平原认为当下文学的困境在于:“所有的文学是对言词、对修辞一种耐心的详细的审查,一种终其一生的关注。这是人文学的根基所在。你现在把这个根基丢了,拼命往外在世界跑,搞了很多很多的材料,有面向,视野开阔,但是品味没有了。这就是今天中国文学的困境。所以今天世界人文学发展最关键的是保持对文学的关注,这应该是人文学者的基本训练,也是其安身立命之所在。”[8]就《陆犯焉识》和《归来》所选取的故事的时代、人物的身份设置,情感的可感不可及的层面,最后的关节设置只有以逃离的形式出现,只有人物不能彼此靠近与没机会沟通,作品营造出的情绪才能愈发地饱满和浓郁。正如鲁迅离乡,故乡才美,才有了少年闰土的美好;沈从文在京,湘西才美,才有了边城和翠翠;或如王德威在谈及白先勇的作品时说“这当然让我们想起了《红楼梦》式的一个悲叹――眼看它起高楼、眼看它楼塌了。”[9]“‘伤逝’成为现代的抒情写作一个最重要的症候。①”[10]

二、 取向:小说与电影的差异

关于爱情的纯情程度,在小说和电影中的表现不同,此处体现了文学和电影在处理同一题材时采取的方式和用力的程度有异。相对于电影,小说尤其是严歌苓的小说,更精英一些更知识分子一些,这些人群的阅读期待是能够接受爱情的可遇而不可求的这种颠簸的,逃离―追寻―疗伤,知识分子不是在皆大欢喜中获得精神的满足,而是在夜深人静的暗夜里抚摸自己的创伤进而得以生命的升华,严歌苓的小说创作思路契合了这一精神取向。而电影《归来》,更纯情更坚贞,叙事更简洁,更大众,更通俗一些,“把注意力全部放在人的内心世界上的电影导演,或者换句话说,当他们处理一些更适合于文学家的题材时,结果往往拍出静态的、混乱的和枯燥乏味的非电影。”[11]与小说相比,电影与大众与市场联系更紧密,观众的反应直接决定了电影的命运,加上电影的制作成本昂贵,投入的资金远远超出小说,如果没有观众和市场,电影和导演就没有出路和前途。张艺谋说:“电影争取资金应该是靠电影自己。也就是说,这部电影卖钱,这个创作集体创作出来的东西有人看,它有回收,他才能保证自己的下一次投资。如果没有回收的话,不管在社会的哪个阶层搞资金,那都是一锤子买卖。因为没有人会老给你出钱干些赔本的事。”[12]而小说相对于电影而言,创作的成本很低,所以有很多作家和批评家可以为了追求纯粹性和独特性而远离大众甚或背对文坛,抵抗文学浊流和坚守自己的理想主义,张承志崇尚的知识分子的精神状态是这样的:“文明的战争结束时,失败者的废墟上应当有拼死的知识分子。我讨厌投降。文明战场上知识分子们把投降当专业,这使我厌恶至极。”[13]木心这样高姿态地谈艺术:“艺术是点,不是面,是塔尖,不是马路。大艺术家,大天才,只谈塔尖,不谈马路的。”[14]

电影作为一门大众艺术,要考虑观众的接受能力和志趣喜好,电影《归来》中的爱情故事比小说《陆犯焉识》更简单和更单纯,戴锦华说:“通俗艺术作为备受宠爱的‘大众情人’,在向公众献上他们的玫瑰之前,不会忘记多情而细心地摘去一根根尖刺。”[15]这也是为什么电影《归来》那么机智而明智地选取了原小说中赤诚的一段情,而男女主人公情意不相通的地方没有被纳入电影,因为这部电影是要感动观众的,而小说中那些伤情的东西令人心寒,打碎了精神世界里的爱情神话,碎片无法给怀着碎碎心情但又憧憬完美生活的商业时代的观众给予精神疗伤和梦幻期待,因而,在现代喧嚣嘈杂的社会里演绎一曲古典的爱情悲歌,需要质地纯正,尽可能滤去纯情中的杂质,虽然最后“失忆”继续,不能相认,但当影片结尾,男女主人公相守着一同等候的一瞬间定格的时候,剧情已经完成了改头换面了的“大团圆结局”式的爱情悲剧故事。我在此处强调的是变换了形式的爱情悲剧,大众在相见不相识的爱情悲剧中获得了坚贞不渝的爱情守候的精神满足,这种精神状态让普通人观照到了自身在“现实和理想”中的生存状态,因而获得了认同式的心理安慰和精神寄托。巴拉兹・贝拉认为:“只有实用的艺术才是文化……文化就是把日常事物精神化。视觉文化应该用新的和变化了的形式表现人们最简单的行为和日常的交往接触。”[16]

电影中对爱情的铺演比小说简单了很多,还与艺术形式本身的特点有关系,“一般电影不适宜表现时间跨度太大、人物过于复杂和心理描写过多的故事,而更愿意选择那种时间相对集中,人物动作性强,情节变化明显的故事。”[17]但这并不表明电影表现出的心理活动和情绪感受不够复杂,电影借助音乐、美术、灯光、镜头、色彩、场景、动作、蒙太奇等多种手段,将情感以直观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在短时间内感染观众,使观众很快入戏。爱德华・茂莱说:“虽然小说家也能揭示强烈的感情和情绪,虽然小说也确实能以比电影更复杂的方式来表达感情和情绪,但必须承认,电影表现感情和情绪要比小说更为直接。这就表明看电影一般来说要比读小说动脑少些而动情多些。”[18]这段话我是赞同的,也深有同感,阅读小说《陆犯焉识》时,我非常钦佩小说在表现爱情故事时纷繁复杂的手法,也被讲述的爱情故事深深感动,但总体来说,阅读是在一种相对平静的情绪下进行的,而看电影《归来》则不同了,当时看得泪流满面,桌子上扔满了擦泪的纸巾,看完后很快写了组诗《只因回忆》,本来那情绪是在看电影之前酝酿了好多时日准备写一篇中篇小说的,但写完诗歌后,情感释放完了,直到现在,那篇小说也没有再写过一个字,可见,诗歌表达情绪的速度、密度和力度比小说来得要快。小说和电影相比,小说比电影表达的感情复杂和细微,但电影却能在短时间内唤起观众的情感共鸣,因此电影在选取关节点的时候要“准、快、狠”,才能让观众快速入戏。毕竟读小说《陆犯焉识》得需要两天时间,情绪一直那么激动,人是受不了的,所以行文要张弛有致,舒徐自然,回味悠长;而看电影《归来》只需要两个小时,情感必须要在短时间内快速迸发,“直捣黄龙”。

电影对小说的改编,总体来说是成功的,虽然电影不如小说那般厚重和大气,但毕竟电影不同于小说,不必对小说亦步亦趋,“在一部影片里,不能有枯燥的部分,甚至不能有非常复杂费解的部分。一切都必须是简单明了、直截了当和引人入胜。”[19]因此我们在谈论艺术维度的时候,也必须注意电影毕竟是大众艺术,娱乐性和商业性很强,然而,电影健康和长久的发展还需要依赖艺术性,只有拥有艺术性的电影才能获取长久的市场价值,“张艺谋受李安《卧虎藏龙》启发创作《英雄》并以简约唯美的艺术风格创造了在中国大陆一周票房超过《泰坦尼克号》的神话,似乎在暗示着电影的真正商业化必须基于自觉的艺术与商业互动。”[20]

三、 艺术:探讨的前提

艺术之所以能穿越时空,能一代代阅读和流传,还是因为艺术有内在相通的精灵在跳动。贾平凹在《老生》一书的后记中写道:“没有人不死去,没有时代不死去的。”[21]话虽这样说,但每一个艺术家在创作时都在渴望不朽,这是人试图借助艺术形式实现自身价值的途径,也是人在兢兢业业从事艺术创作时保证自己的辛勤劳动是“有用功”时需恪守的基本原则,因而贾平凹“苦恼的仍是历史如何归于文学,叙述又如何在文字间布满空隙,让它有弹性和散发气味。”[22]当对于时代和政治的解读已经不再是今天的立场和理念的时候,如果作品中还有些东西能流传下去,应该不是“政治正确”的东西,而是作品的“精气神”。无论《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还是《红楼梦》,我们之所以激赏它们不在于它们关于时代的诠释,而在于贮藏在作品里鲜活的“精气神”。严歌苓写出了她这 所谓的“精气神”是一个作家在特定的时代生活里,却写出了这个时代和不止这个时代才有的精神状态,正是这些独特的状态保证了作品被接受和得以流传。

小说《陆犯焉识》的成功在于讲了一个好故事,而张艺谋在《归来》中,在总体把握了小说中故事的灵魂的前提下,根据电影自身的特点,对小说进行合理剪裁,创造出了一个新的好故事。“我们常说,我们的电影没有新的故事,只有对故事的新的表述……许多老故事永远都能够感动我们,所以,我们说,故事往往是超越时间和空间的。”[23]张艺谋把文学当作电影的源泉,作为电影导演,他对文学的关注程度之高,令从事文学研究专业的人士也不得不惊叹,他说:“我自己订阅了38种刊物。即使再忙,我也是拿书来催眠,夜里经常看到两三点钟。”[24]张艺谋答军艺学员问的时候说:“我现在订的期刊是较多的一个,难怪有些作家开玩笑,说中国有一个人还在读期刊读小说,那就是张艺谋。”[25]张艺谋对文学如此重视,他的解释是“小说家们的好作品,无论是写人还是写事的,都有深刻的内涵。这就在内容上为影片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基础。如果自己去写,说实话,我们目前还没有这个水平,没有这种深刻的东西。”[26]“他山之石,可以攻玉。”[27]张艺谋的杰出在于能在不同的艺术形式间取长补短,勤于学习和善于学习。张艺谋以上的几段话道出了一位电影艺术家勤奋与探索的精神,同时作为一位资深的电影导演,在谈到电影和文学的关系时表现得非常谦虚,然而,我们都有目共睹,张艺谋创造力惊人,他拍出的电影,很多时候让原著小说和作家或声名鹊起、或迸发出新的生命活力、或画龙点睛,如《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和《归来》。

即使电影与大众的联系很紧密,有更多的商业气息和世俗色彩在里面,电影是商品,但同时也是艺术,这是我们谈论电影的复杂性质时需要把握的关键点。“如果说电影是一种产品,那么这种产品的核心价值就是艺术。”[28]同样,文学也不能作为政治和历史笼罩下的附属产品,这是有历史的经验教训可以佐证的。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是滞后于时代或超越于时代的,因此,我们不能将《陆犯焉识》和《归来》仅仅放在政治和历史的视角下去解读里面的故事、情节、人物和技法,当然也不能仅仅从爱情的视角探讨爱情超越时代的绝对普遍性和永恒的本质存在,爱情和爱情故事并不能在真空中出现和生存,因而,关于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中艺术之“度”的把握就变得非常关键。贾平凹在谈到文学创作时,借助人们对齐白石画作的反应写道:“似或不似可以做到,谁都可以做到,之间的度在哪里,却只有齐白石掌握。”[29]从事评论如同文学创作和绘画,其间的度,需要我们不停地思忖和揣摩。“似与不似”正如《陆犯焉识》和《归来》中“爱情和政治”这两个主题,明眼人都能看出来,抓住任何一点都能从内涵到外延展开论述和论证,或者将二者联系起来论述亦如此,难就难在抵达艺术的度在哪里,这是评判一个艺术作品高低优劣的关键所在,也是艺术家在创作时殚精竭虑地思考、实践和打磨的艺术感觉,更是评论者避免将解读简单化的一条简单但却永远说不清楚的箴言。

古时有《孔雀东南飞》中封建势力对爱情的戕害,今有政治运动对爱情的拨离,它们都有浓厚的政治意识,只是有的显性有的隐性罢了,里面都渗透着弗雷德里克・詹姆逊所谓的政治无意识,“一切事物都是社会的和历史的,事实上,一切事物‘说到底’都是政治的。”[30]或如伊格尔顿在导言中谈到“文学是什么”的时候所言:“它们最终不仅涉及个人趣味,而且涉及某些社会群体赖以行使和维持其对其他人的统治权力的种种假定。”[31]即使艺术中有如此强大的意识形态的影响在发挥着作用,艺术家们却在不能随心所欲的诸种理念中努力地实践着个人性,相似和相同理念下才有了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艺术中才有了具有独特性的东西在熠熠闪烁,而非只是简单的政治文件和集体观念的主宰、诠释和演绎。因此,如果说《陆犯焉识》和《归来》中的爱情故事里面有政治成分,尤其是像这两个作品这样披着非常鲜明的政治外衣,政治也不过是爱情故事的一个载体而已。

《陆犯焉识》和《归来》感动人的地方在于作家和导演在表现爱情时的那种方式,其结构和铺排让一段被讲了千百遍的政治历史和一个悲欢离合的爱情主题具有了新的魅力和吸引力,生发了生鲜的情绪去碰触人的情感和心灵。“一个故事不仅仅是你该讲什么,而且还是该怎么去讲。”[32]关于《陆犯焉识》和《归来》,我赞赏的不是作者和导演的政治态度和悲悯情怀,而是他们作为艺术家能将老套的东西焕发出新的情愫与感觉的这种艺术追求、艺术手段和艺术感觉,首先因为他们把握住了讲述爱情故事的关键是什么,应讲述什么样的爱情故事,爱情故事应怎么去讲,在追寻创作艺术的思路下,历史、政治、时间、空间、心理、动作、音乐、绘画、雕塑等等都成了组成一个具有长久生命力的爱情故事的构成元素,它们在同时起作用,并且在协力合作,哪一种元素试图占据主宰或主导,都有可能会使艺术创作被束缚捆绑或者偏离方向,正如李锐所说:“我反复多次地讲,就是我讲语言自觉,讲用方块字深刻地表达自己,绝非是要建立一个方块字的牢笼①,把自己囚禁起来。不是那个意思。这个世界早已经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世界,重要的是:我们怎么在这个世界上能够以一种宽厚的心对待自己的历史,也对待别人的历史,怎么才能在幻灭当中,点燃绝望,为自己照明。这是每一个艺术家内心的追求。”[33]同样的道理适合于本文所探讨的文学和电影的关系,总体出发点在于把握它们作为艺术作品的生成过程,但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放在一起进行论述,即使有那么多共性,抑或是分出等级关系“母体、源泉、再创造”,似乎会给人一种错觉,认为电影是文学的衍生物,其实,整篇论文的思路是在将艺术作为一种综合而又独立的形式,� 张颐武在谈到张艺谋和郭敬明的电影时,论及文学和电影的关系,强调了一个关键词:“张力”,“文学和电影的关系还是居于这样一个内在的张力之中展开,但这不仅仅是张艺谋和郭敬明之间的张力,也是文学和电影之间的张力。我们还需要在这一张力之中继续探究。”[34]“张力”作为一个笼统模糊的术语,如同贾平凹关于艺术的“似与不似”的观念一样,是每一个艺术家(包括从事文学鉴赏和影视评论者)在从事艺术创作时要不停衡量与斟酌的“大象无形”的艺术原则。

参考文献:

[1][3](美)大卫・波德莱尔。电影诗学[M].张锦,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76,103.

[2]龚自强,陈晓明。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磨难史――严歌苓《陆犯焉识》讨论[J].小说评论,2012(4):120.

[4][5](美)托马斯・沃尔夫,莱利斯・菲尔德。一部小说的故事[M].黄雨石,译。北京:三联书店,1991:24,3.

[6][7][14]木心讲述,陈丹青笔录。文学回忆录(1989-1994)(上下册)[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36,14,674.

[8][33]陈晓明,艾克拜尔・米吉提。用方块字深刻地表达自己[C]//著名作家在北大的演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23,37.

[9][10]王德威。抒情传统与中国现代性――在北大的八堂课[M].北京:三联书店,2010:210,212.

[11][18][19](美)爱德华・茂莱。电影化的想象――作家和电影[M].邵牧君,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9:113,116-117,206.

[12][26]李尔葳。张艺谋说[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8:208,10-11.

[13]张承志。你选择什么[J].当代作家评论,1995(1):9.

[15]戴锦华。经典电影十八讲――镜与世俗神话[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251.

[16](匈)巴拉兹・贝拉。可见的人――电影文化 电影精神[M].安利,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15.

[17][23][28]尹鸿。当代电影艺术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63,183,18.

[20]盘剑。论中国电影的商业化历程[J].电影艺术,2003(4):14.

[21][22][29]贾平凹。老生[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295,291,293.

[24]碧云天。与张艺谋谈电影[J].电影创作,1998(3):52.

[25]张艺谋,朱向前。电影・艺术・人生――张艺谋答军艺学员问[J].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00(1):56.

[27]周振甫。诗经译注(修订本)[M].北京:中华书局,2010:258.

[30](美)弗雷德里克・詹姆逊。政治无意识[M].王逢振,陈永国,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11.

[31](英)特雷・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M].吴晓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5.

[32](美)罗伯特・麦基。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M].周铁东,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1:9.

真空爱情故事【精选8篇】 篇五

关键词:韩剧国; 爱情剧 ; 模式;倾向

美国权威杂志《hollywood reporter》的发行人兼主编罗伯特·道林指出,韩流持续获 得成功的要因是韩国特色的故事模式。同时,道林也指出,具有韩国人特有的感性和思考, 以及叙述风格的韩国故事是韩流最大的竞争力。

爱情剧所建构的是关于“爱情”这一人类永恒主题的神话,它以爱情的萌生、发展、波 折、磨难直至恋人的大团圆或悲剧性离散的结局为叙事线索。”[1] 所讲述的也大 多是灰姑 娘与白马王子的爱情故事,但它通过对多种戏剧性元素进行拼贴,给观众带来不一样的审美 感受,使观众从唯美的爱情中找寻到属于自己的那份感动,为无数处于情感真空的年轻人建 构了一个寄托梦想、体验真情的舞台,以满足他们对爱的需求和情感的需要,同时在分分合 合、打打闹闹、唇枪舌剑中体验别样滋味的甜美爱情。韩剧中的爱情剧可以说引领了一种潮 流,一种时尚,而纵观所有,无外乎有以下几种模式:绝症模式、灰姑娘模式、多角恋爱模 式、重义轻利模式。

一、绝症模式

爱情是永恒的,它超越了生死的界限。从文艺心理学角度来讲,人出于本能都会同情弱 者,尤其是坚强女性,更能引起观众的同情与共鸣。如果剧情再曲折一点,女主角的身世再 悲惨一点就更有看点了,所以韩剧常常让温柔善良的女主角得白血病之类的绝症,让她们身 处逆境中的绝望状态,仍然坚强、乐观的面对剩余人生。这成了韩剧感动模式的首选。如《 蓝色生死恋》中的恩熙,《泡沫爱情》中的燕珠,《玻璃鞋》中的李善宇,《爆玉米花》中 的金奎梨,《青春》中的金贤珠等都在戏里患癌症,在《医家兄弟》里李英爱则是得了“猛 爆性肝炎”,《天国的阶梯》中崔智友患眼癌等等。加上韩剧那看似平静的叙述口吻缓缓展 现在观众面前,使看过其中任何一部剧作的人都会多少流下同情的眼泪。

这样的绝症设计的结尾基本上都是以一方凄惨的不幸和另一方对爱情的坚贞与执着结束 ,凄美悲凉。它比中国人引以为骄傲的梁祝式的凄惨爱情更能打动人心,其关键之处就在于 :其与人们的同情弱者的愿望契合了,与人们的审美情趣结合了。

审美是人的理想的生存方式,它既是人生的极境,又是生命的极致。对于普通人而言, 死亡绝对是一种人生的极致体验,韩剧就是这样把纯情善良的女主角推到人生的风潮浪尖, 命运沉浮悬于一线,在这种极致状态中,观众获得了现实生活无法获取的情感体验,引起情 感上的共鸣。“使审美主体从平凡、琐屑的世界中超拔出来,揭开遮蔽在日常世界之上的温 情面纱,迫使审美主体面对现实,凝视现实,”[2]将生活的真正意义深深嵌入灵 魂深处。

悲剧涉及生存的最高哲理,其认识作用是激起怜悯恐惧及惊叹、崇敬、赞美之情,造成 悲剧快感,这些情感成分渗透交融、搭配组合后构成的复合感情,与悲剧情理相融,达成审 美的愉悦。韩剧的绝症模式以丰富、崇高、深刻的灵魂深度给人无可比拟的艺术感染力、强 烈的震撼力和巨大的审美的冲击。韩剧善于在狭窄有限的场景中揭示生活的悲喜剧,毫不矫 揉造作,在叙述事件的同时,恰到好处地触及读者心头中最脆弱的部分,使表面的因果关系 与隐藏在幕后的本质完美结合。这样的情节设计找准了情感和道德的结合点,给人以独特的 韵味,使人陶醉,让人回味。以此来陶冶人的性格、情操,净化心灵,提升人格,具有很强 的净化作用。

二、灰姑娘模式

童话《灰姑娘》写的是美丽、善良、聪明的“灰姑娘”,自幼失去母亲,受尽继母和两 个姐姐的虐待和歧视,生活艰难,但仍积极乐观的面对生活,最终以她的智慧、善良、美丽 赢得了王子的爱情,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这是韩剧在灰姑娘模式中的原型依据。

韩剧中的女主角几乎个个都是家境贫困,生活艰难的灰姑娘,单亲者有之,如《三叶草 》中的李孝利;父母双亡者有之,如《浪漫满屋》的宋惠乔;亲友重病等钱者有之,如《你 来自哪颗星》的福实。

在逆境中顽强成长起来的她们,自强、坚韧,无论遭遇到多大的困难,她们都可以怀着 一颗感恩的心微笑着面对。善良是她们最吸引人之处,她们不一定是剧中最漂亮的,但却一 定是最善良的。她们都遵循这样的模式:

而与之相对,剧中的男主角几乎全都是风度翩翩,家境富裕,高学历,有能力的贵公子 ,仿佛是天生的白马王子。可是如此优秀的白马王子偏偏对毫不起眼的女主角情根深种,他 们追求爱情的过程充满了艰辛和磨难,但为了爱情,他们坚贞不渝、勇往直前,演绎着当代 灰姑娘版纯粹而完美的爱情。不知痛煞了多少人,又感动了多少人。正是这一段段无私奉献 、以德报怨、包容信任、单纯明朗的爱情故事,充分满足了观众的审美需要。

“灰姑娘”的传说作为一个童话原型,在韩剧中不断被重复和超越。一方面,原型使用 的频繁昭示着人们对于爱、恨、善、美这些永恒主题和终极问题的关注;另一方面,韩剧又 在不断地试图超越原型模式,以满足人的不断变化的精神需求。比之童话中粗笔勾勒的辛德 瑞拉,韩剧中的各个女主人公都被赋予了更多的时代色彩。但无论对这一“原型”进行怎样 的置换与变形,夹杂怎样的时代因素,产生多少“灰姑娘”模式的变体,总是遵循“美德有 报”和“少女高攀”两个核心的童话因素。如果说古老的“灰姑娘”童话“原型”反映的是 人类祖先的内心冲突和集体幻想的话,那么,韩剧则极大程度地体现出普通人善与恶、情与 理的尖锐冲突。以“现代童话”的形式表达现代人新一种集体或个人的困惑,即一切智慧、 美丽、善良的东西无论遭受怎样的磨难,最终总会获得成功与幸福。

这样的模式让观众有梦可以做,让人们对原本只存在于童话中的真情,存有希望,让人 们通过淳朴平实的爱情模式,构建自己的文学世界、诗意世界。契合了观众的心理追求,所 以现实版的灰姑娘模式让韩剧的流行成为必然。

三、多角恋爱模式

韩剧表现的爱情大多是多角关系。

女主角的身边一定有一个默默为她付出不计回报的男二号。就算明知女主角心有所属也 对她不离不弃,而且一定会在女主角受伤时借给她肩膀,甚至愿意为她付出生命。此类好男 人在韩剧中数不胜数。如《天桥风云》中的赵远钧,《美丽的日子》中的李善宰等等。

而男主角身边则一定有一个阴谋尽出,坏到让人切齿的“坏”女人。她们的类型特点: 自私、贪婪、不择手段。如《爱上女主播》中的迎美,《冬季恋歌》中的彩琳,《红豆女之 恋》中的希媛。为了得到男主角、为了名利,她们机关算尽无所不用其极。男女主角常常会 因为她们的破坏与挑唆而产生误会,受尽折磨,但是到了最后她们总会受到应有的惩罚。无 论古今中外,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影视,观众都喜欢重复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模式。这同 样是审美极致的运用。

在韩剧中,善良的男二号永远是女主角受伤时的

依靠,坏心眼的女二号在男女主角通往 幸福的爱情之路上,设下重重阻碍。其叙事功能或促进剧情的发展或延缓故事的进展,使情 节跌宕起伏,增强了观赏性、趣味性。女二号能刺激女主角的竞争意识,更使女主角的善良 、刻苦、坚强、隐忍的美好品格突显出来。剧中在男女主角的爱情的萌生、发展、波折、磨 难直至恋人的大团圆或悲剧性离散的过程中,少不了男女二号为爱而做出的种种,增加了主 人公追求爱情的曲折性,使男女主角的爱情更加深刻。正因为二号人物的存在,才烘托出纯 洁爱情的伟大,在男女主角失去或拥有真爱的波折中,获得相濡以沫的爱情。这也正符合亚 里士多德的情节突转和发现的理论。电视剧通过情景、人物的命运遭际,培养了电视观众的 一种情感,并使这种情感蕴蓄成熟,并对意想之中的结局信心十足,这时剧情急转直下,转 向他方,观众就在一种失望中再度培养一种希望。在希望—失望—再希望—再失望的螺旋式 演绎过程中,充分领略其爱情的美好,达到心灵的净化。

尽管多角恋爱中这些人物的姓名、身份、经历相异,故事发生时间、地点也都不相同, 但却给人以相似甚至雷同的感觉。[3]这是因为其中的人物虽然名称、身份变来变 去,其实 不过是同一类型的行动元,他们的行动目的、意义和基本方式相似,即是追求者、被追求者 、破坏者、搭救者,他们为情节的发展推波助澜。

四、重义轻利模式

爱情是无价的,不能用经济、地位来衡量。韩剧在情感穿透力上下功夫,注重在细腻之 处触动人心,无论是父母子女之间,朋友情人之间,都演绎着重义轻利的故事,看来似乎不 可思议,但又合情合理。

在韩剧中,主角们即使生活困苦,即使饱受煎熬,但仍然坚强隐忍,他们重义务轻利益 、重责任轻利益、重仁义轻利益,或无声无息或凄清悲壮,故事里面透着一股向上的执着, 主人公总是满怀信心地期待明天。对陷害、压迫自己的敌人总是抱以宽容的心态,在利益面 前,义气为先,通过正当途径百折不挠地完成人生的最高理想。如《这该死的爱》中,恩锡 为了和福久的约定,放弃了如日中天的电影事业,放弃了嫁入豪门的机会;为了后母不受法 律的制裁,忍辱负重的生�

在韩剧中那些看似幸福的人其实并不幸福,看似不幸的人其实活在幸福中,顺应了理想 化的情感,善良正直的人总会得到幸福的垂青的模式。以浪漫细腻的手法歌颂真、善、美, 鞭笞假、丑、恶。这无疑触动了当代那些与剧中人物不无类似之处的观众们,使人的心灵获 得升华。主角的吃苦耐劳、坚韧乐观、纯美善良,在纯清的情感中拂去尘埃,体验生命中情 感的至善至美。

这种重义轻利模式为熙熙攘攘市场经济大潮中的中国吹来一缕清风。在一切皆为利来,一切 皆为利 往的赤裸裸的物质年代,韩剧中的韩国人为我们提供了别样的生存态势。它为观众提供了舒 缓因竞争带来的心理焦虑的空间,净化人心,启人心智。观众从剧中人物的悲欢上升到对社 会道德的理性思考、感悟,进而提升自己的道德素养和精神境界,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剧中人 格魅力的感召,在一定程度上启迪人们的心灵,这对于当代中国道德重建将起到积极 的作用。

经过以上的分析,从韩剧的模式化倾向中,我们不难看出,“韩剧大多数走人情、爱情 、友情和亲情为主的情感路线。”[5]韩剧中所塑造的都是类型化的人物,类型化 的情感, 尽管人物姓名、性格、经历都有差异,但不典型,具有普遍共性。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虽 不相同,但叙事模式、情感表达手法都是类似的。

韩剧的类型化是很明显的,也很容易被我们批评。比如层出不穷的女性白血病,比如不 断重复的“王子”和“灰姑娘”的情感纠葛等等,但很奇怪的是,韩剧不断重现的生活悲剧 和家庭伦理观念却不断地打动观众的心灵。这说明,“人类的情感是共通的,人们的情感世 界是需要不断被填充的。”[6]“纯情净朗的模式化韩剧,充分表达了韩国人对社 会生活的 诗意思考,它满足了受众多方面的需要。” [7]这也正契合了当代大众的接受心理 以及欣赏 要求,他们喜欢看能够触动人心的影视剧作,喜欢韩剧中唯美的故事情节。虽然韩剧中有着 模式化的倾向,但是它抓住了观众的这种心理,因此深受广大观众群的喜爱。它的模式化倾 向 ,类型化故事情节,抓住了当今电视流行文化的脉搏。所以说有人看,有人喜欢看,有人如 痴如醉地看,这或许是影视剧创作的硬道理。参考文献:

[1] 周立顺。解读韩剧——对一种传播现象的文化分析[eb/ol].中国报业网,20__-04-02 .

[2] 朱立元。美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__:95.

[3]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213.

[4]韩剧的温情抓住了中国人的心[n].中国青年报,20__-10-24.

[5] 许建。从传播学的视角探讨韩剧成功进入中国市场的原因[eb/ol].博客网,20__-03- 31.

[6]韩剧的热播带给国产剧创作的思考[eb/ol].江源论坛网。

真空爱情故事【精选8篇】 篇六

[关键词]经典的故事;爱情至高点;唯美的画面

《云水谣》在第12届中国电影华表奖获优秀故事片、优秀电影技术、优秀导演、优秀男女主角、优秀编剧等六项大奖。从公映到获奖,《云水谣》被观众和评家炒得沸沸扬扬,虽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整个电影结构庞大,故事缠绵,而且用单一爱情线索串连,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感情回肠荡气,让人久久回味,特e是电影里表现出的唯“美”的艺术构思重新解读小人物的爱情悲剧,唤起了观众对温情和浪漫的认同。唯美使《云水谣》对观众产生了不可抗拒的亲和力。

一、唯美的故事

《云水谣》讲的是20世纪40年代的台北,年轻俊朗的青年陈秋水给王氏儿子做家庭教师,与王家千金王碧云,见钟情,两人很快坠入爱河并私订终身,王父赞成,王母反对,陈秋水最后被辞掉而离开王家。后来王碧云找到了陈秋水,陈秋水母亲徐凤娘起初也反对,后来仍为二人准备好了婚礼。这时,台湾局势动荡,陈秋水是名左翼分子,为躲避迫害从台湾辗转来到大陆。二人约好重逢……自此两个相爱的人被无情的现实分隔两岸,惟有坚守着“等待彼此”的誓言相互思念对方。陈秋水到大陆后,为表达对母亲和恋人的思念,取母亲徐凤娘与恋人王碧云名字各一,更名徐秋云,陈秋水作为一名军医,奔赴朝鲜战场。此时,战地护士王金娣对陈秋水产生了爱慕之情,开始了对他执着的追求。陈秋水心中装着海峡对岸的母亲和恋人,婉言拒绝。王金娣仍对陈秋水不懈的追求,在战争结束后追随他到西藏医院。于两岸长期分离,又几番寻找王碧云无果,陈秋水最终被王金娣的真情感动,(王金娣更名王碧云,说我是替姐姐王碧云来照顾陈秋水的),两人在西藏高原结为夫妻……此时身在台湾的王碧云则以儿媳的身份主动担负起照顾陈秋水母亲的重任,并从此开始了漫长而无望的等待,她发誓要用一生来寻觅爱人的踪迹。直到1968年她终于得知了陈秋水的消息――陈秋水和妻子双双殉难西藏雪山,近60年过去了,一生未嫁的王碧云已两鬓斑白,但那段纯真美好的感情仍然深藏在她的心里。此时她的养女晓芮却在西藏发现了陈秋水的踪影……

《云水谣》的故事简单,讲了一个普通的爱情故事,贫家子弟与富家小姐一见钟情,由于家庭或其他原因不能结合,从此天各一方。这有点像是牛郎织女的故事,甚至比牛郎织女更悲惨,牛郎织女还有希望,能在每年“七月初七”见一面,而陈秋水和王碧云拥有的却是一个连自己都不知道有没有希望的等待,而且几十年未见,竟仍然能矢志不渝、忠贞坚守,特e是王碧云用爱坚守了一生,一个人孤独了一生。这个故事具有继承了许多爱情故事的优点的经典性,又根植于历史和现实的基础之上,体现出与小人物命运共鸣不可抗拒的悲剧美。爱情本来是一个很私人化的问题,把私人问题放在国家利益或历史发展的背景中,是无足轻重,根本不值一提。而《云水谣》恰恰是这样安排故事,把个人爱情融到历史背景中――两岸三地:台湾“二・二八”运动、抗美援朝,支援西藏等重大历史事件中一一展现。从动荡不安的台北到战火纷飞的朝鲜战场和高旷雄美的雪域高原,一直延伸到美国。用单一的爱情线穿起来的男女主人公活动在与时代的脉搏同步跳动的历史大舞台上,凄美感人的爱情故事与动荡不安的历史背景完美的融合在了一起,使影片有“史诗爱情”的气质,这样更容易成就故事。把小人物放在宏大的历史背景下,小人物的悲剧性尤其显得悲壮。从观众的心理来说。每个人都希望自己阅历更多的事件,更希望作为一个普通人能参与到历史的进程中并与历史同步伐前行。故事中曲折的人生,丰富多彩的生活,反观现实的平淡,让许多观众走进历史进程中,毫无疑问《云水谣》在银幕上实现了一个普通人的梦想。当然,能理性的观看电影并理性的分析把自己置之度外是不容易的。爱情在这里是一个契机,它引我们进入扦参与进主人公的故事中,轰轰烈烈的时代氛围容易感染每一个人,并令其热血沸腾。宏大的历史背景,动荡的历史岁月会使得期间发生的爱情故事荡气回肠,容易造就一幕幕感人全深的爱情史诗。

唯美的人物,单一而纯粹,甚至于薛子路都是“一根筋”式的人物,抛开陈秋水、王碧云、王金娣不说,就薛子路来看,这个看似无足轻重甚至有点疲软的男人,是整部故事中不可忽视的人物,薛子路的执着不比e人少一点。为了他心爱的女人奔波,找寻,要知道他找寻的是他心爱的女人心中那个心爱的男人,薛子路比陈秋水、王碧云更苦,心苦。这个说话有些口吃,一心一意爱着工碧云的男人,这个爱到没有结局的男人,其实预示了每一个人物的结局。他说:如果她等的是个永远也等不到的人,那我一定还有机会,爱情的世界里注定是这样,如果必须选择一个人,最终必须辜负一个人,伤害一个人。有人自私的相爱着,有人无私的爱着,薛子路到死都没有等到王碧云回心转意。甚至王碧云不曾用心看一看身边的这个男人,鲜血一次又一次涌出鼻子,滴答,滴答……砸在了有陈秋水消息的那张信纸上,而薛子路得到的,只是王碧云高跟鞋敲打楼梯时清脆的声音,还有为陈秋水撕心裂肺的痛苦,在他的世界里,悲哀两个字是怎样拼凑而成的,薛子路最终死了,也许对于他,死亡比活着更加轻松,他终于可以逃开王碧云看她时空洞的眼神,他终于不再奢望王碧云会爱上他,他终于得以从情感的纠缠中退出,或许,这样的死亡,虽然残忍,却也幸福吧,他一直坚定不移地爱着王碧云,在陈秋水杳无音信的岁月里,他虔诚地追随她,对她不离不弃。这个痴情的男人从未强迫她接受自己,他那句“只要她一直等一个等不到的人,我就还有希望”,他这种笨拙,木讷与胆怯与陈秋水和王碧云执着的情感一样,只不过表现出来的不一样而已,纯粹得没有一点杂质,人性净化了。这么痴情的人,这么痴心的人,比出土的文物还稀有,观众在观看电影时不可避免地观照现实,唤醒拥有爱情与失去爱情的芸芸众生的情感,这也是让观众感动的原因之一。

二、唯美的爱情

爱情是一个陈旧的话题,只不过这个爱情故事用几乎是神话般的传奇演绎了一个冬天的童话,爱情是文学作品中一个永恒的话题,一杯永不褪色的美酒;爱情的真谛是人们不断探索的斯芬克司之谜,爱情常常是平凡人永远的悲剧,从牛郎织女到梁山伯祝英台,无论是天上还是人间,都有一只无形的巨手在弹奏着这支悲欢离合的乐章,《云水谣》告诉我们爱情是对所爱之人无怨无悔的无私奉献。爱是承诺、是守候、是责任。

陈秋水和王碧云在爱情的至高点――最美状态时凝固了,他们的感情在最炽热,最浓烈时突然冰冻封存了起来。像我们现在 看到的玉石,它们在地质变化时瞬间形成,并永恒。可贵的是陈秋水和王碧云能把他们的爱在最美时封存起来到永远,人不是物,能把爱情坚持到底,几十年,仍至一生,这不是神话是什么?理性的分析,爱情和幸福一样是很难界定的一个术语,它有时是一种瞬间的个人心理情感感受,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而陈秋水和王碧云竟能无视岁月的前行而守望这份真爱,我们看到美被作为一种状态呈现出来,在无情的岁月中,悲剧的意义一点一点渗透到主人公的生活,同时也融入了观众的心中。陈秋水与王碧云相恋,他的眼神闪耀着年轻的火焰,那是意气风发的少年对爱情的追逐,回到农村后,他的眼里有了颓唐和失意,当他再看到王碧云,他们的爱在眼神交融的瞬间由懵懂到坚定,然而,不可预知的未来使他们无法越过去的,当他被迫远离时,他的眼中有痛苦、无奈,但没有一丝动摇和疑惑,而王碧云已作好了一生等候的准备。虽然他们的时间和空间的距离在拉长,但他们之间的情结始终系着彼此的心,他们的爱已经升华,已是一种超越现世的精神状态,他们的爱从分离那一刻开始进入了真空。爱情模式有多种多样:薛子路无悔的爱,王金娣牺牲自我的爱,即使活在别人的影子里,也在所不惜,这些是当今社会中绝难再见的童话。《云水谣》触摸到相信爱情的观众心中最柔软的地方,是什么把相爱的人分开?又是什么穿越生死,把相爱的人紧紧相连?不敢说这是一个感情荒漠的时代,至少我们的感情并不纯粹,掺杂了太多的功利色彩和金钱味道,多变的时代,多元的价值,让人们不得不适应现实而丢了自己的内心世界,甚至于自己。从《云水谣》中我们看到一种希望,重温浪漫和温情,不止给久渴的心灵一场甘露,更是一种呼唤和回归。虽然这里温情的色彩浓厚,却迎合了我们现代观众的口味,当然悲剧的魅力还在于艺术的撼人力量,陈秋水和王碧云的爱情在爱情抛物线的最高点休止凝固了,这个美丽的爱情传奇,没有随岁月跌落到红尘俗世,它让爱情延缓了近半个世纪,用一生的等待,无望的期待来完成这一悲壮……爱在这里没有时间,没有地域。爱和等成了一个同义语,一直在坚持着等。他们四个人之间的这一场持久的等待中,等,却是一场美丽的坚持,是一场无声的与自己抗争的战争,爱没有输赢,只有与岁月同行。

三、唯美的画面

《云水谣》从一开始就显示了它“精良制作”的品质:动态而鲜明的画面,富于张力和节奏感的剪辑,具有强烈时代感和地域感的细腻的环境空间。《云水谣》的制作精致到每一个画面、每一个场景甚至每一个细节,从溪水、水车、木屋(甚至木屋里的小扇车和米仓等)的田园诗情画意,到台湾的街景、闽南的水乡、硝烟弥漫的朝鲜战场、壮阔雪山,都承载着历史的印迹,起到了推动故事情节、深化爱情主题的作用,熟悉韩国电影的观众对韩国文艺片精良的制作、唯美的风格赞叹不已,《云水谣》在各方面制作上体现出的优良品质足以与韩国唯美爱情片抗衡,开场部分的那个描绘台北市井生活面貌的长约7分钟的镜头完整的勾勒出了20世纪40年代台湾的民俗民情,最大限度地容纳了当时台湾特有的景象,传统闽南戏、台湾布袋戏,当地的婚嫁、街头的小商贩,国民党士兵等几个镜头上天入地、穿堂入室,构成了一个完美的长镜头,观者无不为之心动,陈秋水陪王家少爷练习钢琴时唱歌的镜头,清脆的钢琴声和着秋水清爽的声音,碧云在门外画画,其实心已经飞到了房间里,人是欢快的,就连空气中到处都洋溢着阳光的味道,一部半个多世纪以前的电影《翠堤春晓》的主题曲《when ve were young》被陈坤演绎得韵味十足,恰到好处地表现了他与碧云之间爱意萌生时的那种欢愉和兴奋,雪崩场景,在大自然的淫威之下,人的一切徒劳都显的那么微不足道,陈秋水和王金娣在这场灾难中身亡,大自然的气势磅礴和人类渺小身躯的对比,陈秋水和王金娣刚刚开始幸福相持的喜悦与突然间面对死亡的惊愕的对比,在一刹那间,强烈地冲击着观者的心胸;老年的王碧云在闻听陈秋水死讯的那一刻的悲伤,画面停止了十几秒,那是哀至极处、痛人心扉的死寂,接着王碧云开始画了一幅雪山,红色的雪山,鲜血一样红,镜头开始切换到老年王碧云的面部及背影,心灵的触动及反思将观众抽离了电影。片尾处那一只雄鹰,从西藏大雪山飞过,飞跃重重峻岭,有山岭,有草地,却都是青青绿绿,充满着生机和活力。雄鹰也带着那纯洁的灵魂开始了希望之旅,它将飞过台湾海峡,飞过大西洋……一切重新开始,一切都可以圆满,正如佛家所说的“生命轮回”,言尽意不尽。《云水谣》从始至终都是精细作式的制作,画面唯美体现出尽善尽美的风格,当然,影片的配乐同样是相当的出色,配合着剧情的发展,音乐时而轻快欢畅,时而凄婉哀怨,时而荡气回肠,着实为影片增色不少。唯美的画面表现动人的爱情故事,如行云流水,没有一点斧凿的痕迹,可以说是精美的作品。

《云水谣》是悲剧,隐隐蕴涵着一缕挥之不去的忧伤,但是其中每一个人物都散发出人性的美好,善良和温情,陈秋水的正义、爱国与痴情、王碧云的忠贞与坚守、王金娣的率真与仁爱,薛子路的执着与真诚,秋水母亲的平和与慈爱……所有的这些,都让我们感受到人世间那份温情的可贵,残酷的现实可以让人生离死e,人鬼殊途,但是,却无法泯灭人性中最美好、最闪光的真爱。

真空爱情故事【精选8篇】 篇七

模特界的首富

按照网友总结《舌尖上的中国》的方式,我们来总结吉赛尔·邦臣的每一次走秀:1、舞台侧面远景,注意灯光。2、她出来了!镜头从下往上摇,小腿、大腿、屁股、肚脐眼、胸、脖子、脸。3、好,给眼睛一个特写。4、她停住了,叉腰,劈腿,拉全景。5、拍中景,等她转身。6、好,回放一遍小腿、大腿、屁股、肚脐眼、胸、脖子、脸。7、镜头给第一排跷二郎腿的观众,小腿静脉曲张的时尚杂志中年女编辑和一脸杜十娘表情的韩火火们,一个都不能错过。

这年头,女性若想要在任何领域有所建树,都必须怀揣一颗随时能同时代同归于尽的心。与其说吉赛尔·邦臣是全球最会赚钱的女超模,倒不如说她是一个出色的时尚商人,她的外形和发展路线,决定了她和凯特·莫斯本质的区别。基本上,笔者晓得的时装精们,但凡喜欢莫斯姐的都不怎么待见邦臣姐,他们理由一大推,嫌她不够灵啦,不够BITCH啦,除了比基尼其他的秀都不好看啦等等。

不过,只要大家对时尚圈稍有认识就不难猜到,这帮时装精们不喜欢邦臣姐的唯一理由就是——她太有钱了。一个时尚偶像是不应该那么有钱的,她应该与世俗的物质生活保持点距离,更不应该下嫁给橄榄球运动员,哪怕他号称“NFL的贝克汉姆”。名模不都应该跟摇滚歌星混一块儿,或是跟富二代离婚么?

据美国金融类杂志《福布斯》统计,吉赛尔·邦臣从2009年起就一直蝉联“模特最高薪酬榜”榜首。过去十几年间,模特职业为吉赛尔带来的累计收入高达2.5亿美元,此外她还建立了自己的珠宝、服饰品牌,其名下还拥有包括巴西南部度假胜地一幢酒店在内的多处置业。随着2012年《福布斯》的“全球名人榜”放榜,吉赛尔·邦臣和她老公汤姆·布拉迪在2011年收入超过7200万美元,其中吉赛尔的年收入是4500万美元。如果“NFL的贝克汉姆”能争气点,他俩把Jay-Z和碧昂斯两口子从榜首的宝座拉下来,估计也是迟早的事。

说起超模的爱情故事,吉赛尔也不是从一开始就打定走“平淡是真”路线的。她和菜昂纳多·迪卡普里奥的那段轰轰烈烈的爱恨情仇无人不知,这恐怕是她干过的最符合超模身份的事情了。是她见证了莱昂纳多从如花美眷一步步变成了痴肥糙哥,这是一个足以载入《知音》的爱情故事,故事里充斥着“孩子气”“泪流满面”“心碎”“不能自拔”“原谅我这一生不羁放纵爱自由”等关键词,缠绵悱恻,荡气回肠。两人曾一度谈婚论嫁,钻戒也送了,红毯也走了,劈腿原谅再劈腿再原谅。当然吉赛尔不是个傻丫头,狠狠心便把莱昂纳多送给她的珠宝全拍卖了,不久之后她嫁给了如日中天的橄榄球明星汤姆·布拉迪,直接当上了后妈。

首富届的好媳妇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如今的吉赛尔家大业大,有钱有势,还被时尚业内人士称为模特界的“总统”。5月17日,吉赛尔在故乡巴西圣保罗,了自己设计的第2季内衣产品,该系列共分为3个主题,女神主题代表浪漫,希望主题代表性感,洛可可主题则代表女性化及情色。事实上不管这些个巴掌大的布片代表什么,它被穿在吉赛尔·邦臣的身上,就代表了一切。

当然,在男人看来,吉赛尔最好什么都不穿。在法国版《VOUGE》杂志6月号封面上,吉赛尔无上装真空上阵——事实上只露了一下背,但足以让人伸出颤抖的双手去猛翻封面,或者马上转到封底寻找她的正面。虽然吉赛尔已经31岁了,但是“美胸战士”的封号仍在江湖上流传,那对举世闻名的完美胸部,让人遐思不已。

吉赛尔在19岁时,三围数据就已经达到惊人的36-24-35,当年她在纽约金融区举办的内衣展示会上身着单薄短小的睡衣走上台时,所有人都感叹:“我觉得我快要窒息了。”吉赛尔天生有一种轻快爽朗的气质,自然有亲和力,好身材之外又极其貌美,很快她便在模特界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此举使得不少巴西少女纷纷辍学投身模特界,妄图步吉赛尔的后尘,以至于政府不得不颁布法令,禁止未成年少女参加时装秀。

吉赛尔能赚到那么多钱,绝不仅仅是靠长腿大胸和漂亮脸蛋,饶是如此,现在这帮90后嫩模早把她这个前浪推倒了。事实是,吉赛尔具备一个时尚ICON的所有素质,情商高、气场强、眼光毒、魄力足、有想法。除了拍不到她滥交酗酒嗑药的丑闻外,记者们还是很喜欢她的,吉赛尔绝对是一个出色的被采访对象,她什么都能谈:自由、妇女权益、环保……一下就让宾主双方觉得此次谈话的档次上来了。

吉赛尔既不用手机殴打助理,也不会把酒店的房间吐得一塌糊涂,但她依然全球知名,并且身家过亿。无论是在和莱昂纳多谈恋爱的时候,还是现在嫁为人妇,她一点对不起男方的新闻都没有。有媒体报道称,吉赛尔烧得一手正宗的意大利菜和法国菜,这是一个多么居家贤惠的媳妇儿。

真空爱情故事【精选8篇】 篇八

作者:罗展凤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11-7

总是反复思考一些让人异常触动的电影,寻根溯源,才发现和电影配乐有很大关系。假如电影《十诫》、“红白蓝三部曲”中没有普列斯纳的哲理性音符、《塞瑟岛之旅》缺少卡兰德若诗般的音乐、久石让的乐曲从未出现在宫崎骏的电影中……或许这些深深打动影迷的电影将失色不少,或者说也许不会令人感动至此。

罗展凤之前出版的《电影x音乐》和《流动的光影声色:罗展凤映画音乐随笔》是零碎的电影音乐随笔,而这本书中作者与十余位电影音乐家对话,记录其独特的电影音乐创作理念,他们对艺术的坚持和思考及对生命的感悟。上至价值品位,下至实践心得,可以说出来让人细意咀嚼,如普列斯纳和久石让不约而同都说到静默之必要,在我们的喧哗时 书中的背景为1 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期的欧洲社会,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装饰艺术是那个摩登时代展现的美学革命。

而作者展现的多年来精心收集的精彩图片是这本书的一大亮点,让读者看到的不只是“物”的本身,而是它们曾经有过的悠长身世,以及这些新玩意儿如何从炫耀自身地位与价值,逐渐发展成为日常生活享受的历史。作者重视事物细节,善于从看似琐碎之事下手,横切出广义的文化史面貌,成功地将严肃的理论与研究,发展成雅俗共赏的作品。

《发条橙》

A ClOckwork orange

作者:[英]安东尼・伯吉斯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7

看完电影版的《发条橙》后,我毫不犹豫的将他贴上了两个标签“青春”、“人性”,印象深刻的是那帮标志性的英国坏青年的着装和他们一只眼睛上长长的假下眼睫毛。导演库布里克曾说:“它的一切都让我激动不已,情节、思想、人物,当然还有那语言……”这是电影的原著,一部幻想小说:一个生活在英国未来社会的问题少年,青春期屡屡犯罪,而受到社会的强制粗暴的对待,终被磨平了棱角穿上西装打上领带挤进了被社会所能广泛认同的圈子。当拥有青春的时候,我们总是觉得自己身上的疤不够深,似乎是需要留些清晰的印记好让自己不忘记那段日子。“我们不过是上帝手中的只发条橙……”这似乎是小说对英国当时社会的感受。

《诗歌战争死亡:茨维塔耶娃传》

作者:[美]利莉・费勒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8

这是一本难得的书,虽然俄国现代著名女诗人茨维塔耶娃的诗受众不小,而且又风行一时。但我国目前尚未出版过册《茨维塔耶娃传》(无论是翻译还是自著),因此这本书的出版对中国读者了解她非常有益。它讲述了茨维塔耶娃的一生及其著作,其中有关于她一些鲜为人知的人生经历的材料。利莉・费勒从精神分析的角度,阐释了诗人的诗歌和散文作品,关乎诗人的精神世界和文化创作活动,关乎诗人命运的悲剧。茨维塔耶娃曾强调她不属于自己的时代。诗人不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所有时代,不属于一个国家,而属于所有国家。她歌唱爱的热情和对美好的远方的渴望,歌唱疏远和孤独。死亡永远与她在一起。

《知日・嗨!美术馆》

作者:苏静(主编)

出版社:辽宁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8

对于关注日本杂志或者对日本文化艺术领域有浓厚兴趣的人来说《知日》可能并不陌生,有关日本的文化与潮流的洞察,它似乎总是有着独特的审美眼光和品味。《知日・嗨!美术馆》以特辑的方式带着读者深入日本各种各样的美术馆,逛逛贝聿铭的MIHO美秀美术馆、妹岛和世的金泽二十一世纪美术馆、安藤忠雄的直岛美术馆、根津嘉郎的根津美术馆、宫崎骏的三鹰之森吉卜力美术馆……从这些艺术圈中人的故事里,去发现存在于艺术空间之内的人的精神生活。此外,还有关于日本摄影师、作家的独家专栏,日本的文化艺术生活淋漓展现――这就是日本。

《与艺术相伴》(插图第8版)

Living with Art,8e

作者:马克・麦克雷恩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1-8

艺术的鉴赏力需要有定学术知识的支撑,这本书在注重理论的同时也以直观的艺术的形式呈现。作为一本教科书式的书籍,它具有具化抽象概念的优异之处。作者首先讨论了艺术的主题和目的,介绍了构成艺术品的艺术元素,进而分门别类地讲解了二维和三维艺术形式:第二部分则按照年代顺序,简要描述了世界艺术历史的发展,表现了人类在走过的漫长岁月中艺术进取精神的连续性。艺术理论需要丰富的例证而又能站在理论高度俯察艺术的历史进程,这本书对此做得恰如其分。

《浮生一日》Life in a Day

导演:凯文・麦克唐纳/雷德利・斯科特

类型:纪录片

制片国家:美国

上映日期:2011-07-24(美国)

这部片子很特别,以“爱”和“恐惧”为题,在2010年7月24日这一天,全球网民作为演员共同创作超过80,000段,共4,500小时的影片。

这是雷德利・斯科特和凯文・麦克唐纳两位导演同YouTube的合作创作的作品。虽然这让我想起吉姆・贾木许的《地球之夜》:不同城市的出租车司机在同一天接送各自形形色色的客人,感受各异、悲喜交加。同样的,这部片子讲述的也是来自世界各地的人和事,不同的人在这一天演绎着各自不同的故事:从繁华的大城市到被世人遗忘的乡野、从驾名车的富豪到街边的擦鞋童、从寄人篱下的生活到色彩缤纷的狂欢世界……

《假小子》Tomboy

导演:瑟琳・席安玛

主演:Zoe He ran/Sophie Cattani/马修・戴米

制片国家:法国

上映日期:2011-02-11(柏林电影节) 2011-04-20(法国)

看影片的名字便知题材并不新,但讲故事的方式使得这部片子没有沦入庸俗。没有巨大的场景和人物变化,而戏剧矛盾显得非常集中。影片

开始就是小主人公Laure的特写:俊俏的小男孩在车顶吹风,整部影片就如风一般流畅自然。Laure在新地方结识了新朋友,而所有人都相信她是个男孩,然而最后真相还是暴露了。导演想四顾环问的,并非是些人“顺理成章”的疑问,例如为什么个女生会变成男生,或者其他什么关乎人性关乎取向的探讨,而是事情就是如此,这是种自然的选择。“男孩”沉默,影片也沉默。就像股暖流,流过之处就是小女孩性别认同追寻的痕迹。

《危险方法》A Dangerous Method

导演:大卫・柯南伯格

主演:凯拉・耐特丽/维果・莫腾森/迈克尔・法斯宾德

制片国家:英国/德国/瑞士/加拿大

上映日期:2011-09-02(威尼斯电影节)

因为看过的弗洛伊德《梦的解析》,令我对这部电影十分感兴趣,因为影片和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有关。但这部电影真正的主角并不是弗洛伊德,而是一位名叫萨宾娜・斯皮勒林的犹太裔俄罗斯女子。作为弗洛伊德和荣格的病人,这位女子给了两位心理学家极大的启发,却也促使荣格最终在理念上与恩师弗洛伊德分道扬镳。关于弗洛伊德与荣格师徒反目,是因为梦的分析时,荣格坚持要把与梦相关联的事实背景全盘托出,而弗洛伊德却在某个时刻拒绝说出与自己相关联的事实。但毕竟电影是一种艺术,戏剧性的成分自然免不了。

《一天》one Day

导演:罗勒・莎菲

主演:安妮・海瑟薇/吉姆・斯特吉其斤/萝玛拉・嘉瑞

制片国家:美国/英国

上映日期:2011-08-19(美国)

“如果一有天你离开了,我能假装你仍在身边吗?”这样的言语似乎奠定了这个故事的基调:浪漫而温柔。电影改编自英国作家大卫・尼克尔斯的同名畅销小说。他还曾写过同样被拍成电影的校园爱情故事《恋爱学分》。与讲述六十年代的《成长教育》样,《一天》的时代背景也显得特别突出。故事从1988年起,刚刚从学校毕业的Emma和Dexter初次相识,为了一个约定,他们在以后的20年中,每年都在特定的一天、特定的地点见面,只见面,聊聊彼此的生活。故事没有太大的起伏,但对于热衷于柔软爱情故事的人来说,这部电影一定会很对味。

Nirvana

《Nevermind(Super Deluxe Edition)》

风格:摇滚

发行时间:2011-09-27

为纪念Nirvana乐队经典专辑Nevermind发行20周年之际,9月份华纳唱片将再版发行一系列的该专辑豪华版。此次发行的纪念版分为2CD豪华版,以及4CD+DVD的限量Box Set。其中2CD豪华版中除了原专辑中的12首歌曲外,还收录了B-Sides和Demo以及3首BBC现场录音和1首MIX。而4CD+DVD的限量Box Set中除了收录了2CD中的内容外还收录了原专辑中11首歌曲的Mix,还有Live At The Paramount Theatre的现场录音,DVD中则是收录了乐队1991年万圣节在西雅图的演出,还有这场也是乐队早期唯图像与音效达到发现要求的现场视频。

Four Tet《FABRICLIVE 59》

风格:独立

发行时间:2011-09-19

了解Four Tet要从他给Radiohead混音算起,用诗人来形容这位音乐人很恰当,因为他的音乐总散发着股独特的味道和气质。与很多电子乐相比,我认为它更独立而不群,几乎可以说,一听到类似这种氛围的电子,Four Tet这几个字眼就会自动闪现出来,就是他!Four Tet树立了跨种新音乐的指针,2003年新专辑《Rounds》后,开始足迹遍布英国、欧洲、美国、日本,香港巡演。正是在这一年,他分别替Radlohead Doves Kings of Convenience、Tori Amos等乐队制作混音,Four Tet的音乐拥有跨越单一乐种的视野。《FabricLive,59》是2011年新专辑,这张专辑是作为Fabric现场混音系列的部分而发行。

Danid Gaede

《真空管四季》(TACET's Four seasons)

风格:百典

发行时间:2011-04-02

从恬静而蕴含生机的“春”、激昂的“夏”、庄重的“秋”到祥和的“冬”,TACET最知名的“真空管系列”演出了Vivaldi的四季。运用的是经典的全真空管的设备,TACET的王牌录音师Andreas Spreer将最自然清澈的音质完整呈现出来了,各种乐器似乎都发挥出各自蕴含的情感,显得非常感人。专辑完整有致且充满诗意,除此之外,专辑还收录了另外两首协奏曲,Danlel Gaede的小提琴独奏在里面有更出众的演出,是一大亮点。跺动过后,这种清澈的音质绝对是一种清醒剂,这种刺激舒适得恰到好处。

田志仁

《呼唤黎明》

风格:世界音乐

发行时间:2011-04

真空爱情故事【精选8篇】

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to-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