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教育工作制度(推荐12篇)
2024-04-14 17:54:53 1级文库
法律是无情的,只要你触犯了法律,你便回受到法律的制裁。通过法制教育提高法律意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下是1级文库爱岗的小编帮大家整编的12篇法制教育工作制度,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法制教育工作制度(推荐12篇) 篇一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为切实做好我局2024年法治宣传教育工作,成立局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常务副组长、局其他班子成员为副组长、各股(室、中心、大队)负责人为成员的应急管理局2024年法治宣传教育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协调2024年全局法治宣传教育活动。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局执法大队,由执法大队负责人担任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法治宣传教育日常工作。
二、集中宣传,突出重点
(一)1-2月份,重点围绕元旦、春节、“全国110宣传日”、疫情防控等集中宣传相关法律法规。
1.元旦、春节期间集中联合开展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宣传。
2.围绕“全国110宣传日”开展法治宣传活动。
3.开展森林防火法律法规宣传。
4.开展传染病防治相关法律法规宣传。
(二)3月份,重点围绕疫情防控、“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3·8国际劳动妇女节”、“世界水日、中国水周”、“植树节”、“世界森林日”、“放心农资下乡进村宣传周”等宣传相关法律法规。
1.开展突发事件应对相关法律法规宣传。
2.“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法治宣传活动。
3.“3·8国际劳动妇女节”法治宣传活动。
4.“世界水日、中国水周”法治宣传活动。
5.“植树节”、“世界森林日”法治宣传活动。
6.“放心农资下乡进村宣传周”法治宣传活动。
(三)4月份,重点围绕“全国税收宣传月”、“清明节”、“世界卫生日”、“世界图书和版权日”、“世界地球日”、“世界知识产权日”、“全国知识产权宣传周”、“4·15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疫情防控等宣传相关法律法规。
1.“全国税收宣传月”法治宣传活动。
2.“清明节”文明祭祀、森林防火法治宣传活动。
3.围绕“世界图书和版权日”“世界知识产权日”、“全国知识产权宣传周”开展法治宣传活动。
5.“世界卫生日”法治宣传活动。
6.“世界地球日”法治宣传活动。
7.“4·15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法治宣传活动。
8.开展野生动物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宣传。
(四)5月份,重点围绕“5·12防灾减灾日”、“科技活动周”、“5·20世界计量日”、“中国旅游日”、“全国助残日”等宣传相关法律法规。
1.“5·12防灾减灾日”法治宣传活动。
2.“科技活动周”法治宣传活动。
3.“5·20世界计量日”法治宣传活动。
4.“中国旅游日”法治宣传活动。
5.“全国助残日”法治宣传活动。
(五)6月份,重点围绕“6·1国际儿童节”、“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6·5世界环境日”、“6·9国际档案日”、“国际认可日”、“6·26国际禁毒日”、“全国节能宣传周和全国低碳日”、“安全生产月”、“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6·25全国土地日”、“6·29烟草专卖法颁布日”、“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中国文化遗产日”等宣传相关法律法规。
1.围绕“6·1国际儿童节”开展法治进学校活动。
2.“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法治宣传活动。
3.围绕“6·5世界环境日”“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开展法治宣传活动。
4.“全国节能宣传周和全国低碳日”法治宣传活动。
5.“6·25全国土地日”法治宣传活动。
6.“6·26国际禁毒日”法治宣传活动。
7.“安全生产月”法治宣传活动。
8.围绕“国际认可日”“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开展法治宣传活动。
9.“中国文化遗产日”法治宣传活动。
10.“6·29烟草专卖法颁布日”法治宣传活动。
11.“6·9国际档案日”法治宣传活动。
(六)7月份,重点围绕“7·11世界人口日”宣传相关法律法规。
(七)8月份,重点围绕“诚信兴商宣传月”宣传相关法律法规。
(八)9月份,重点围绕“教师节”、“九九重阳节”、“9·18全省防空警报试鸣日”、“国际保护臭氧日”、“全民国防教育日”、“全国质量月”“中国统计开放日”、“保密法施行纪念日”、“保密法法制宣传教育月”等宣传相关法律法规。
1.围绕“教师节”开展法治进学校活动。
2.围绕“九九重阳节”开展老年人权益保护法律法规宣传。
3.围绕“9·18全省防空警报试鸣日”开展人民防空法律法规宣传。
4.围绕“保密法施行纪念日”、“保密法法制宣传教育月”开展法治宣传活动。
5.“国际保护臭氧日”法治宣传活动。
6.“全国质量月”法治宣传活动。
7.“中国统计开放日”法治宣传活动。
(九)10月份,重点围绕“世界精神卫生日”、“世界粮食日”、“世界邮政日”、“世界标准日”等宣传相关法律法规。
1.围绕“世界精神卫生日”开展法治宣传活动。
2.围绕“世界粮食日”开展法治宣传活动。
3.围绕“世界邮政日”开展法治宣传活动。
4.围绕“世界标准日”开展法治宣传活动。
(十)11月份,重点围绕“11·9消防宣传日”、“反洗钱宣传月”等宣传相关法律法规。
1.围绕“11·9消防宣传日”开展法治宣传活动。
2.围绕“反洗钱宣传月”开展法治宣传活动。
(十一)12月份,重点围绕“12·4国家宪法日”、“12·1世界艾滋病日”、“12·2全国交通安全日”等宣传相关法律法规。
1.围绕“12·4国家宪法日”开展法治宣传活动。
2.围绕“12·1世界艾滋病日”开展法治宣传活动。
3.围绕“12·2全国交通安全日”开展法治宣传活动。
三、强化措施,保障实效
法制教育工作制度(推荐12篇) 篇二
在实际的教学当中,没有专门的法律课程,也没有专门的法律教育,这成为了初高中教学当中的一个缺陷和难点,在法制教育普及的今天,人人守法,人人利用法制,如果对法制不了解不明白,往往很难去生活,很难去应对,给自己的人生带来诸多不便,这就是一个教育的盲点,我们完全可以利用教学的过程,去渗透一种法制教育的思想,同时与所学的学科相结合,做到举一反三,协同提高,共同发展,将法制的教育利用到方方面面,这就是我们教育的一个切入点。
一、将学科教育与法制教育相互渗透集合
在语文教学的课文中,主要是通过对社会现象的剖解和分析来展开论述,在这个论述的过程当中,我们学会了一种价值观念,一种道德观念,一种明辨是非的价值观念,一种做人的道德观念,这样才能够提升我们的社会责任和意识,教师应该在实际的教学当中进行渗透和进一步的宣传教育,从课文的分析当中进行法制切入点的融入,结合课文给学生进行讲解,让学生明白“如何做人,如何做事”,这就是法制当中宣传的道德因素,以人为本。在语文的教学当中,教师可以在课文中插入法制的思想进行渗透教育,有一篇语文课文是《羚羊木雕》一文中,“我”把家里的贵重物品(羚羊木雕)在未得到家长同意的情况下送给了“我”的朋友万芳,以此来表示小伙伴之间的友谊。家长则因为物品的贵重而要求索回,这就形成了一个从道德与伦理角度都不容易讲清楚的问题。究竟是顾及孩子们之间有友谊重要,还是孩子应该听大人的话重要?教师通过这个案例,就可以讲解法律与道德的关系,让孩子们进行深度的认知。
除了语文学科,我们再来看数学学科,这门推理性较强的学科,虽然不是一种法制的说教,却内涵了一种自然规律在里面,通过实践的经验总结,来进行道理的推论和判断思考,来进行自我的感悟,知道运用什么样的概念与法则,结合题型的具体情况进行计算,教师要告诉学生这本身就包含着一个法制思想在里面,那就是遵循题干的规律,这就是规矩,国家也有国家的规矩,学生必须知道这些规矩,去进行遵守,就像知道数学的规律去计算一样,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遵守规律和法律的思想素质,培养一种大公意识,有利于以后的生活和发展。此外,像物理和生物化学这些课程,里面蕴藏的一个法制思想就是“合理利用”与“尊重人性”,这是我们国家提出的和谐社会,以人为本的体现,这些课程中的知识必须拿来为人类造福,制造出有利于大家生活的东西,而避免一种危害性与伦理的道德。
二、开展学科活动,提升自我法制意识
法制教育工作制度(推荐12篇) 篇三
关于高校法制教育的性质。现阶段主要观点认为高校法制教育不是单纯的法律知识教育,而是全面的法律意识教育,属于德育范畴。2005年、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及其实施方案中,明确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列为四年制本科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四门必修课之一。但实践中对这个问题还有不同的看法,主要观点有:(1)高校法制教育有其独立性,不应从属于道德教育。[1]张晓敏认为素质教育的理念下,应当还高校非法学专业的法制教育之独立性地位。[2](2)法制教育是公民教育的主要内容。刘颖认为法制教育确定了公民教育的主要内容,推动了公民教育的发展与实践,是公民教育行进过程中的重要环节。[3]关于高校法制教育的目标。主要观点有:(1)高校法制教育的目标主要是社会主义法制理念教育。[4](2)高校法制教育的基本目标在于培养知法、守法、护法的大学生,这是我国高校法制教育进行社会主义法制理念培养的前提和关键。[5](3)提升大学生的法律素质。[6](4)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终极价值目标应当是人的全面发展。[7](5)高校法制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法制观念,并帮助其树立法律信仰。[8]还有论者认为高校法制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育大学生的法治信仰。[9]高校法制教育的体系与内容研究关于高校法制教育的体系构建研究。代表性观点有:韩世强认为当代大学生的法制教育应当是兼容“意识”、“知识”和“行为”于一体的法律素质构建,其教育的真正发挥必须依赖一套健全完善的实现结合机制。[10]黄青燕认为应当建立法制教育的衔接机制,实现法制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心理教育相结合,课程教育与校园法制文化建设相结合,校园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11]高校法制教育内容,主要集中体现于“基础”课程之中。主要观点有:(1)高校法制教育内容要突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的核心地位。黄文艺认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在高校法制教育中具有核心地位,应致力于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培养法律思维习惯,形成坚定的法律信仰,增强依法办事能力。[12](2)应当调整法制教育相关教学内容。沈蓉等认为增加有关经济法内容的教学应当是高校法制教育的客观要求,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新经济形势下各种复杂问题的能力。[13](3)完善“基础”课教材中的法制教育内容,构建实用型的法制教育内容体系。教材中的法制教育内容应当能帮助大学生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提高法律素质和社会主义法制观念;还要能帮助大学生解决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法律问题。[14]
高校法制教育的现状和原因研究
在高校法制教育的现状和原因的探讨方面,许多学者都通过相关的问卷调查进行研究。1.高校法制教育的不足。颜素珍等对南京地区的高校大学生的法律素质进行了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15]郭先根认为,目前高校法制教育缺乏领导组织机构和合理规划,法制教育课程尚未作为一门必修课正式列入教学大纲“,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仍然持续存在。[16]孙勉认为各高校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重视道德教育,而忽视法制教育,表现为重劝导轻约束、重自律轻他律、重扬善轻抑恶,其直接后果是“站得高、行得低,说得多、做得少,口气大、效果小”。[17]2.大学生法治信仰的缺失。一些研究者通过深入实地的调研,结合调研数据深刻剖析了当代大学生法治信仰培育的困境及其根源。如谢山河、黄章华主持的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调查。[18]张雪芹对转型期大学生法治信仰的调查。[19]王美君以武汉市非法律专业大学生作为抽样调查对象,设计调查问卷,分别从基本情况、法律认知、法律服从及运用、法律权利意识、法律心理以及法治教育对被调查者进行调查。并运用统计分析软件,对大学生在法律意识上的共性特点进行了总结。[20]王西阁认为受传统法文化的影响,法律工具主义思想很难内化为主体对法的动力,传统“无讼”思想也导致了大学生思想意识中对法律的轻视。高校法制教育的不足,法制教育单一的途径和高校学生管理行政色彩过浓以及社会现实支持的欠缺都有碍大学生法治信仰的形成。[21]高校法制教育的方法和途径研究高校法制教育的方法途径是学界研究最多的问题。具代表性的观点有:1.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的观点在学界已形成共识。陈大文认为,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结合,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创新理论为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有机结合提供了理论依据。[22]余国政分析了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融合的客观基础,并从教育观念的变革、课程改革、教师素质结构的改善和思维方式的变革、“先德教”和“后法教”分层的教育等四方面来实现两者的融合进行了探讨。[23]2.不断创新高校法制教育的教学方法,深入研究比较教学法、讨论教学法和实践教学法等的开展。黄文艺认为除了法制教育中常用的案例教学法之外,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还可以采用比较教学法、讨论教学法和实践教学法。[24]王康康、徐延平认为,应当利用主流传媒对大学生进法制教育;充分利用大学课堂,发挥课堂教学在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充分利用大学校园环境,将无声的熏陶与有声的教育相结合;走出校园,开辟第二课堂。[25]3.开展比较研究,借鉴国外法制教育的经验。李俊杰比较研究了中美两国法制教育,认为在理论上可以借鉴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和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实践上值得借鉴的有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等经验。[26]车雷研究了英国的学校法制教育,认为其教学内容的选择侧重于与公民身份密切相关的法律,强调公民意识的养成;法制教育能够有效利用社会法律资源,为学生提供富有意义的实践教学机会,极富启示作用。[27]4.紧跟中国法治进程,及时调整更新教材内容。“05”方案之后“,基础”课教材经过几次修订,对法律基础部分的内容有所完善,使理论更加联系实际,贴近学生。陈大文认为,“基础”课教学应当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基本特征和内部关系,正确认识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不断增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使命感和责任感。[28]5.法制教育的方法途径应当体现人文精神。林国强认为,法治信仰的培育方式应当注重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29]蒲鸿志认为青少年法制教育面临人文精神缺失的困境,忽视青少年的主体地位,导致法制教育的功利化。法制教育方法的人文向度是一种创新,强调沟通、感悟、互动和体验。[30]6.重视法制教育网络化的研究和实践,主张利用网络这个新载体,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弥补传统法制教育的缺陷。任莉莎在硕士论文中详细论述了增强我国高校网络法制教育实效性的对策,并提出从三个不同的层面着手探索增强实效性的具体途径。[31]7.优化校园法制环境,营造校园法治氛围,突出高校管理中的法治取向。黄蔡芹认为校园环境对大学生的思想言行能产生强烈的致导作用,优化学校法制环境能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提高起到潜态的影响作用,提出了校务公开制度、学代会制度等途径。[32]王西阁认为目前我国高校管理中存在人治色彩浓厚、行政化趋向严重的现象,对法制教育产生不良影响。高校管理必须秉承法律至上、权利本位、民主自由等法治精神,依法治校,实现高校管理的法治化。要健全以大学章程为核心的内部管理制度,完善大学生权利救济制度等。[33]张庆旭则从诉讼法学的角度专门研究了高校学生处分申诉制度的修正与完善,为保障学生权利、实现校园法治提供了有益参考。[34]
高校法制教育的原则和规律研究
法制教育工作制度(推荐12篇) 篇四
我区现有青少年××余万人,约占全区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其中在校中小学生××万人。自“四五”普法以来,我们认真贯彻邓小平同志和同志关于青少年法制教育的指示,将青少年法制教育作为实施依法治国方略、培养造就新世纪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跨世纪工程来抓,作为消除不稳定因素、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实现我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工作。立足长远,务实创新,全面推进,形成了党委总揽、政府主导、部门配合、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组织领导体系和工作格局,青少年法制教育宣传教育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以上的区属学校被评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在校中小学生刑事犯罪率由××年的千分之××降为××的千分之××,全区刑释解教青少年重新犯罪率逐年下降。我们的基本做法是:一、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网络初步形成
经过多方努力,我区现已初步形成了由党委政府领导,人大监督,职能部门组织实施,学校家庭、社会三方联动的法制教育网络,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青少年学生的法制教育,多次听取汇报,明确提出要求,并把它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全区各法制宣传主管部门一直把青少年学生作为普法工作的重点,加强指导和协调。教育局把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充分发挥学校法制教育主渠道的作用。综治部门积极开展学校周边环境的整治专项行动,重点打击影响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的“黄、赌、毒”等现象,着力为青少年学生营造一个安全、和谐、健康的学习环境。学校、家庭、社会开展对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的网络初步形成。去年12月10日在区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由区综治办、区教育局、区司法局、区依治办、团区委、区妇联等6部门单位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的工作思路,也使这一工作逐步成为社会各界共同关注,各有关职能部门齐抓共管的系统工程。
二、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已在我区各类学校广泛开展
三、青少年学生法律意识明显提高
通过广泛开展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广大青少年学生增强了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如市××中,通过组织学生观看法制教育专题片,开展法律知识演讲比赛,设立法制宣传专栏,进行反“__功”千人签名等活动,学生遵纪守规的风气明显增强,先后被评为“普法先进单位”、“综治工作先进单位”、“安全文明小区”。青少年学生对危害社会的各类行为辨别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如××××××。近四年以来随着法制教育的逐步深入,广大青少年学生对法律知识的积累逐渐增强,他们在增强遵纪守法和依法维权意识的同时,更多的学生认识到,权利与义务是相辅相成的,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也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从而也为全区普法依法治理和公民依法履行义务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四、法制副校长工作初见成效,社会反响较好
自××年组织法制副校长工作以来,区综治委和区依治办先后开展了三次大的督查活动,从督查的情况看,全区××所学校都有聘请了法制副校长,这些同志在繁忙的工作中,为我区青少年学生法律素质的提高和学校周边环境的改善做了大量的工作。一是绝大部分法制副样长能认真履行职责,主动参与学校的有关工作,积极帮助指导制订依法治校工作计划和规章制度,在校园治安综合治理、普法依法治校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如原××联校法制副校长××、××职中法制副校长××经常在学校附近夜巡,确保了学校的良好环境,得到了教方的好评。原××中法制副校长××不定期走访学校周边的居委、村委和村民,将周边矛盾纠纷排除在萌芽状态。××中法制副校长××主动为学校排忧解难,。二是绝大部分法制副校长经常深入学校,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想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法制讲座、征文、图片专栏、以案释法等法制教育活动,提高了广大师生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如原××小学法制副校长××精心备课,积极开展青少年学生法制讲座,全年授课达××余场次,受到全校师生的一致好评,被评为全省法制副校长先进个人。××联校、××联校,××小学等单位的法制副校长针对周边毒源多的情况,给学生讲授禁毒知识,指出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危害,给师生以很大的启示。三是绝大部份法制副校长能主动与各学校配合,积极发动各职能部门对校园周边环境的集中整治。四年以来共拆除学校周边非法建筑××处,查处非法经商××家,取缔或关闭电游室、网吧××个,录像厅××个,卡拉OK厅××个,桌球室××个,查处非法摊点××个,维护师生合法权益××起,查处非法摊点××个,,并对几个屡教不改、为非作歹之徒给予了治安拘留和劳教处理,有效地保证了学校正常的教学和生活秩序,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赞誉。去年四月召开的全区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工作会上,对市××中、××联校、××联校、××小学等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和××联校法制副校长××、××联校法制副校长××、××××联校法制副校长××、市××中法制副校长××等先进个人予以表彰。全区形成了关注青少年法制教育事业,关心青少年成长的良好氛围。
五、青少年的法制教育任务艰巨,责任重大
同志在前年纪念中国共青团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导出“马克思主义的政党只有赢得青年,才能赢得未来”。“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从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展的战略高度,认真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培养。”同志将青少年的教育培养提到了党委国家事业兴旺发达的战略高度,党中央还将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作为实现依法治国方略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并列入了“四五”普法的重要内容。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为搞好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提供了最为广阔的前景。但是,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新的形势对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加强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任重而道远,需要扎实工作和不懈努力。
1、要充分认识进一步加强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法制教育要从娃娃抓起”,今天的青少年学生,就是明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国国民素质的提高,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国家民主与法制的推进,寄希望于青少年学生。青少年学生法律素质的提高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关键,更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内容,我们必须把青少年学生的法律素质教育与培养,放在事关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的基础性地位,放到我们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重要位置,放在兴国强国的重大工程来理解和实施。
2、与时俱进,加强指导,积极推进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
(2)要进一步加强法制副校长工作,确保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有一个良好的环境。被聘任的法制副校长大都是政法各单位的业务骨干,有的还是领导干部,都具有较高的法律素质和较强的工作责任心,虽然不占学校编制,不拿学校工资,却肩负着光荣的历史使命,大家都象忠于自己的职责那样忠实于法制副校长工作;要象关爱自己的子女和同胞兄弟那样关心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要象维护法律的尊严那样,维护好青少年学生的合法权益,具体要做好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精心准备,结合实际讲好法制课。要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心理特点,因材施教,以生动活泼通谷易懂的语言,寓教于乐,逐步培养学生对法律的兴趣,确保每期和学校师生上法制课不少于二次。同时,要结合自身实践,选择一些典型案例对学生进行法制宣讲,让学生从小养成对法律有一种威严感,培养学生遵纪守法、依法办事的良好习惯。二是要积极协助学校开展依法治校工作,使学校的管理逐步纳入法治化轨道,要根据各学校实际情况,协助学校制定依法治校章程,对学校原有的与现行法律法规和政策相抵触的规章制度要进行调整完善,努力推进依法治校进程。三是突出整治学校周边环境,努力维护学校正常教学秩序。要摸清各学校周边环境,诸如“三室两厅”场所、违章建筑、小摊小贩等严重影响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的治安隐患,及时与 公安、工商、城管、国土、城建、文化、卫生等职能部门联系,协助他们处理好学校的治安问题,切实改善学校周边环境。四是要根据青少年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采取形式多样的法制教育。在低年级学生中采取讲法制课、问卷调查,法律咨询的方式开展法制宣传教育,使他们明白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做了有什么后果。在高年级学生中要采取传授法律知识与提高法制意识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思想教育与行为训练相结合,面上教育与重点教育相结合;普法与依法治校相结合的形式与方法开展法制教育。组织辩论会、模拟法庭等形式开展法制宣传教育。使他们明白什么是违法犯罪,怎样才能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并以此来影响其家庭,营造好的法治环境。五是帮助学校解决实际问题。除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外,法制副校长还要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学校提供法律咨询,帮助学校解决实际生活中发生的问题。如针对学校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通过排查,及早发现苗头,消除隐患,防患于未然;如果出现了突发事件,法制副校长要立即赶到现场,情法并用,及时进行处置或通知有关部门进行处理。
4、进一步加强部门合作,确保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工作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态度。
法制教育工作制度(推荐12篇) 篇五
一、普通中学现行政治课教材名称的缺陷
多数地方普通中学现在所用政治课教材(试用修订本,人教版)的名称,初中的叫《思想品德》,高中的叫《思想政治》。这样的名称对进行法制教育,主要有以下弊端:
1 体现不出法制教育的地位及其重要性
《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这样的名称,只表明了思想教育、品德教育、政治教育的内容,没有体现出法制教育在政治课中的地位和重要性,因而难以引起教师和学生对法制教育的重视。它所导致的一个直接结果是,教师和学生首先在思想认识上往往只把上述课程当作是品德、政治课来对待,从而淡化了对法制教育的关注程度。
2 限制了对法制教育内容的拓展和挖掘
上述教材的名称,本身涵盖不了法律知识,在其中渗进法律知识已名不符实。如果要把它们作为法制教育的骨干学科来对待,在内容上进行拓展和挖掘,这不但有损这些学科知识结构和体系的严密性,使其更加显得不伦不类,而且对教师来讲,在同一门课程所规定的课时内,既要完成品德或政治学科的教学任务,同时又要加强法制教育的分量,实在是难以兼顾和做到两全其美。
3 容易导致品德、政治与法律之间界限的混淆
把法律知识纳入冠以《思想品德》、《思想政治》名称的教材中,模糊了品德、政治与法律之间的区别,容易使学生产生三种社会现象是一回事的印象,不利于培养学生严格守法的观念。特别是高一教材,其名称叫做《思想政治》,但内容实际上却是经济知识和一些法律知识。这种现象,最终导致了经济、政治与法律之间界限在区分上的困惑,容易产生把经济、法律现象当作思想政治现象的误解。
上述教材名称存在的缺陷及其弊端,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法制教育的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关于中学法制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涉及法制教育方式、方法改革的较多,涉及法制教育内容调整的很少,涉及政治必修课教材名称变更的几乎没有。前两种做法,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法制教育的效果,但忽视了上述那些在思想认识、内容结构和知识特点等方面具有根本性影响作用的问题,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大的欠缺。
二、更改教材名称,突出和推进法制教育
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法制教育,是党和政府多年来一直予以高度重视的问题。中央有关部门为此下发了多个文件,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也制定了一些相关措施。比如,贵州省《全省教育系统开展普法和依法治教工作第五个五年规划》强调,为了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法制教育,要认真落实学校法制教育的教材,健全学校法制教育课程体系,使法制教育成为各级各类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为贯彻落实上述有关文件的精神和规定的任务,笔者以为,首先应从教材名称人手,使它充分体现法制教育的要求,从而为增强法制教育效果奠定良好基础。
1 教材名称应能引起师生对法制教育的关注和重视
教材名称好比店铺的一块牌子,像它对顾客的影响一样,不但直接影响着师生对教材的关注和重视程度,而且集中体现着教材的基本内容及其特点。作为实施法制教育的教材,其名称也应当能吸引师生的注意力,才能引起他们对该门课程和教学活动的兴趣和重视。通过调查发现,在高中阶段,那些对法律知识比较有兴趣的学生,在开设了《生活中的法律常识》课的学校,尽管这是一门选修课,但他们对该门课程的重视程度远胜于必修课。其首要原因就在于它的名称引起了学生的注意,他们认为可以从教材中获得对自己有用的法律知识。
法制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培养和增强人们的守法意识和法制观念,在社会生活中按法律规范行事。它强调的是用法律调整人们的行为,使法律成为人们生活中的行为规则。在《思想品德》、《思想政治》的名称下讲法律知识,总体上给人的是一种极为抽象的观念性的感觉,体现不出法律对人们行为的具体指导和规范作用。尤其是对中学生来讲,他们往往认为这样的课程只是一种空洞的说教,没有多大实际意义,因而不够重视。对教材中涉及的那些法律方面的知识,他们通常也是把它当作像政治常识那样进行背诵的知识来掌握的,并没有自觉地把它作为行为规范来指导自己的行动。因此,要提高法制教育的效果,首先必须在思想上引起学生对法制教育重要性的感性认识,然后才能通过教材中具体内容的讲述进一步增强他们的理性认识。这是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在法制教育中的具体体现,也是学生了解和掌握法律知识的基本途径。
通过更改教材名称,可以突出和彰显法制教育的地位,使学生从接触教材开始就关注和重视法律知识的学习,从而增强法制教育的实效。
2 教材名称应能体现和概括“法制”的内容
每门学科都有自己特定的研究对象,每门课程都有自己特定的内容。课程和教材名称应是其内容的高度概括,并使名称与内容相一致,这是学科分类和课程及教材名称科学性的要求。比如,高等学校原来的思想品德课和法制教育课是分开设置的,教材名称分叫《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后来将两门课程合在一起,教材名称则叫做《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就使教材名称与其内容达到了统一。同样,在中学阶段,要把思想品德、思想政治与法制教育结合起来,作为一门课程来开设也是可以的,但需考虑教材内容与其名称应当协调一致,这样才能一方面保证教材本身知识结构的科学性,另一方面又能与高校的教育内容大体吻合,从而有利于学生进入高校后接受相应的进一步的道德、政治和法制教育。
而且,按照、教育部、司法部、全国普法办于2007年7月联合制发的《中小学法制教育指导纲要》的要求,《思想品德》、《思想政治》作为法制教育的骨干学科。要在教学中挖掘法制教育的内容,以增强法制教育的效果。但实践中要这样做,在目前法制教育本来就只作为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辅助内容来安排的情况下,必然使现已存在的同一教材中法律知识内容与上述学科知识内容体系的矛盾更加突出。要解决这一问题,在现行教材名称的框架内是无法实现的。因为,任何一种知识的拓展和挖掘,都应当是在特定学科所能包容的范围内进行,否则,便会损害学科知识结构及其内容的内在统一性和严谨性。
鉴于此,笔者认为,解决这一矛盾的最简单、最实用的办法,就是在上述教材名称中分别加上“法制”一词,这样就便于在教材内容的安排上,将法律知识与品德、政治知识构建成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的体系,使其形成合理的结构;同时又能为挖掘法制教育内容提供广阔的空间,使教师在教学中游刃有余。
3,教材名称应能体现品德、政治与法律之间的关系
品德、政治与法律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这种关系应在教材名称中体现出来,才能避免教学中不自觉地将它们完全割裂或相互混同的现象发生。在我国,品德、政治与法律虽然在阶级本质、基本内容等方面有其一致性,但它们毕竟是各不相同的社会现象,各有自己的特点和要求,分属于不同的范畴,不应笼而统之地揉合在一个名称之下。
现行中学《思想品德》、《思想政治》教材由于其名称的局限性,其中法律知识的内容无法形成相对独立的体系,只能在介绍有关经济、政治和文化的知识中添加进去,因而呈现出一种分散、零乱的状况,造成了不同学科知识在内容上的混杂,导致学生对品德、政治与法律各自的特征及其区别难以分辨。这种情况在中学生进入高校后仍有明显表现。本来是中学阶段就应初步解决的问题,进入高校后还需从头进行讲述,影响了教学任务的完成及其效果。这是在设置中学政治课知识结构时需要考虑的一个问题。
法律作为一种特殊的行为规则,它具有明确的规范性和强制性,这种特征就集中体现在法律制度上。如果在教材名称中加上“法制”一词,就能鲜明地体现出法律的基本属性,让学生对品德、政治与法律的关系有一个总的认识。
法制教育工作制度(推荐12篇) 篇六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和一中、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和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围绕“十四五”发展目标任务,按照全面推进依法治区的新要求,深入推进统计法制宣传教育与统计法治实践相结合,充分发挥统计法制宣传教育在依法治统中的基础作用,为全面提升统计工作水平,更好地服务区委、区政府科学决策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二、主要目标
统计法治宣传教育机制进一步健全,统计法治宣传教育针对性有效性进一步增强,形成学习统计法、知晓统计法、遵守统计法、执行统计法的浓厚社会氛围,为进一步建立健全现代统计调查体系、加快推进统计现代化、科学有效组织统计工作、推进依法统计依法治统、提高统计数据质量奠定扎实基础。为此,必须以关于深化统计改革、加强统计法治、提高统计数据质量、提升统计服务水平等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中央深改组关于统计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精神为引领,深入学习宣传宪法、国家基本法律,深入学习党章和《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等党内各项法规,深入学习宣传统计法律法规,不断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引领推动统计改革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三、工作原则
(一)坚持围绕中心,服务统计工作大局。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工作大局和“十四五”时期统计改革发展目标,着眼于深化国民经济核算改革、加大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夯实统计基层基础等重点任务,深入开展统计法治宣传教育,推动统计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坚持服务人民,践行统计为民宗旨。把统计法治宣传教育与做好统计工作紧密结合,以群众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方式,讲清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在统计调查中的权利义务;以满足社会公众不断增长的统计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推进统计公开透明,不断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着力做好公众统计服务,切实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合法统计权益。
(三)坚持学用结合,全力推进依法治统。把统计法治宣传教育与推进依法统计依法治统紧密结合,通过不断提升统计人员法律素养和社会公众统计法治观念,有力促进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组织统计调查、维护统计秩序、深化统计改革、推动统计发展。
(四)坚持分类指导,突出宣传教育重点。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对象的实际和特点,分类实施统计法治宣传教育;在全面普法基础上,突出抓好各级领导干部、政府统计工作人员和统计调查对象的统计法治宣传教育,切实增强统计法治宣传教育的针对性。
(五)坚持注重实效,不断创新方式方法。适应新时期法治宣传教育工作新特点和统计工作新形势,拓展领域、完善机制、创新方法、丰富载体,注重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发挥微信、微博等新媒介新平台的作用,把抓好日常统计普法宣传教育与集中开展有一定声势的统计普法宣传活动紧密结合,不断提高统计法治宣传教育的实效性。
四、工作任务
(一)深入学习宣传关于全面依法治国重要论述和统计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
深入学习宣传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深刻理解全面依法治国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中的重大战略意义,不断坚定法治理念、巩固法治自觉,更好地发挥法治在统计工作中的引领和规范作用。深入学习宣传关于深化统计改革、加强统计法治、提高统计数据质量、提升统计服务水平等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指示批示精神引领统计法治宣传工作。深入学习领会并认真贯彻执行中央关于统计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精神和要求,用法治思维和方式深化统计改革,不断提升政府统计法治水平。
(二)深入学习宣传宪法、国家基本法律和党内法规。
坚持把学习宣传宪法摆在重要位置,弘扬宪法精神,树立宪法权威。深入学习掌握行政法、行政诉讼法等法律法规,了解民商法、经济法等国家基本法律,努力掌握法律基本知识,始终恪守职权法定原则,自觉养成依法办事习惯。深入学习宣传党章和《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等各项党内法规,使全市统计系统党员干部始终绷紧纪在法前、纪严于法这根弦,做党章党规党纪的自觉尊崇者、模范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三)深入学习宣传统计法律法规。
深入学习统计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等,深刻理解、系统掌握基本内容、核心要义和实践要求,以此为准绳科学高效组织开展统计工作。大力宣传统计法律法规,弘扬统计法治精神,努力提高全社会统计法治观念,增强全社会支持配合程度,保障统计工作顺利进行。
(四)全面推进依法统计依法治统。
认真贯彻党的和一中、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关于全面依法治国新要求,严格统计法治实施,加强统计法治监督,强化统计法治保障。全区统计系统工作人员要争做学法用法、遵法守法、宣法讲法、执法护法的先进,结合具体工作岗位,认真学习宣传人事、财务、政府采购、保密、公文、档案等相关法律法规,严格依法管理统计系统人、财、物、数,打造廉洁高效法治机关。不断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引领推动统计改革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五、对象和要求
全区所有政府统计活动的参与者,包括各级领导干部,政府统计工作人员,统计调查对象以及社会公众。重点对象是:各级领导干部、政府统计工作人员和统计调查对象中的重点企业负责人和统计人员、调查户。
(一)着力推动领导干部学法用法。
(二)突出抓好政府统计工作人员学法用法。
1、完善党组中心组学法制度。把统计法律法规和党内法规列入党组中心组学习计划,组织开展集体学法,每年不少于4次。党组书记作为执行统计法的第一责任人,带头讲统计法治课,做学法表率。将学习和掌握统计法律知识水平和依法决策、依法管理、依法办事能力作为统计系统领导干部考核、考察和任用的重要内容之一。
2、健全日常学法制度并建立考核机制。推动学法经常化,把统计法律知识列为统计人员岗位知识培训的一项重要内容。组织统计法治讲座,利用国家宪法日、统计开放日、统计法颁布纪念日等开展学法活动,确保统计干部每人每年学法时间不少于40学时,其中集中学习时间不少于16学时。
3、组织开展统计法治培训。把统计法治教育纳入干部教育培训总体规划,明确统计法治教育培训的内容和要求。把统计法列入各种形式的统计培训班学习内容。落实会前学法制度,各专业组织开展的各项专业会议、专业培训,都要在会前进行《统计法》的学习。组织好对乡级统计机构负责人、首席统计员和辅助统计员的统计法治教育培训。
4、加强对统计执法人员的培训。健全统计执法上岗培训、定期轮训制度,把统计法律法规和统计执法相关知识列为执法人员上岗培训、考试的重要内容。
(三)认真做好统计调查对象学法用法。
把统计法的主要内容纳入统计调查制度中,在组织实施统计调查过程中强化对统计调查对象的统计法律意识的培养。围绕各项普查和大型调查、常规调查,采取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方式,深入持久地进行统计法治宣传教育。加强对联网直报等重点企业负责人和统计人员的统计法治宣传教育,利用联网直报平台等载体,把统计法治宣传教育渗透到统计报表布置、统计人员培训、统计数据采集、数据质量核查、统计资料公布等统计调查工作全过程。继续推行统计法律告知书制度,进一步明确统计调查对象报送统计资料的种类、时间、方式以及权利、义务和法律责任。
(四)积极推动社会公众学法用法。
积极开展统计法律法规“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单位”活动。充分利用统计法律颁布日、中国统计开放日等重要时点,有针对性的开展主题宣传活动。每年12月上旬,结合“12•4”国家宪法日、“12•8”《统计法》颁布日,集中开展以统计法为主要内容的统计法制宣传教育活动。积极发挥电台、电视台、报刊、杂志、网络和现代传媒等媒体作用,开展形式多样的统计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充分利用政府统计门户网站平台、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等开展统计法制宣传教育。
法制教育工作制度(推荐12篇) 篇七
[关键词]高校;民族团结;法制宣传;路径
一、高校民族团结法制宣传教育重要性
(一)民族团结与法制的良性互动关系
法制是民族团结的重要制度保障。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以及各个国家领导人皆对民族团结法制思想做过相关论述。2014年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中强调:“用法律来保障民族团结。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①这一思想与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交相辉映,一脉相承。民族团结是维护民族关系的重要保证,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关键所在。在当今全球化时代背景下,我国各民族整体呈现出和睦相处、同舟共济的态势,但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不同国家、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交融更为密切的同时,由于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不同,导致各民族间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矛盾与纠纷。长期以来,国外敌对势力蓄意扩大民族发展中客观存在的问题,肆意宣扬不实言论,从未停止对中国的意识形态渗透战略。基于国内外形势以及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客观事实,民族团结的加强必须靠强有力的法律作为支撑,需要对破坏民族团结的所有行为都进行依法打击,这样才能保证各项工作有法可依,各种问题矛盾得到妥善处理。同时经过几十年实践,有力证明了民族区域自治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的颁布是非常正确的,其为民族团结提高了制度保障和法律依据,得到人民的拥护。民族团结为法制落实创造有利条件。法律是国家制定和规范的,具有一定的强制力和约束力,其更好地实施需要人民从内心真正去拥护,主动去学习法律,做到知法、懂法、守法。举办形式多样的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坚持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能够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增强人们的民族认同感、自豪感和凝聚力,从而促进对民族文化、法制等的理解认同。民族团结促进国家稳定发展,巩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为国家法制的建设营造了良好的氛围,从而民族团结方面的立法也日趋完善,内容和形式都更加丰富,更加顺应民心。任何人都有义务维护民族团结,进而通过民族团结创造的有利社会条件发展法制。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社会主义法制的进一步加强。②民族团结与法制二者相辅相成,协同发展,共同完善民族团结教育理论,促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为维护新型民族关系和合理解决民族关系提供隐形力量和法理依据。
(二)高校是进行民族团结法制宣传教育的主要阵地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主要阵地,该阶段的学生思想活跃,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不同的思想、文化、性格进行交流和碰撞,使其树立独立而自豪的民族感、向心力、凝聚力的同时,也易产生摩擦和矛盾。国外敌对势力常借助高校这一平台通过教育对下一代进行思想文化渗透。高校对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法制宣传教育,培养高层次高素质型人才,担负起适应新时代民族团结法制教育工作布局调整的探索者和引路者职责,有助于同学们确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文化观,是促进国家教育事业稳定发展的需要,是维护国家稳定、民族统一、社会和谐、边疆稳固、培养各民族优秀干部的关键,关系国家的长远利益。党和国家十分重视民族团结法制教育的宣传发展,以期维护和解决长期客观存在的民族关系和民族问题,共圆复兴梦想。
二、创新高校民族团结法制宣传教育路径
(一)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作用
对于民族院校,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是整个高校教育系统中推进民族团结法制宣传教育顺利开展的主干课程。2015年8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要求高校普遍可设党的民族理论与政策课程。该课程在完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内容和职责的同时,对学生确立正确的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其帮助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辨别民族问题,认识民族团结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使同学们能够互相包容,彼此理解,有意识地促进民族团结法制宣传教育。但就教学实际而言,需注意如何以学生为主体,将理论化的东西生活化,让学生从内心接受和理解这个课程所传授的内容,并为之践行。学生需要被鼓励,被恰当引导,在授课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学校的民族特质、少数民族文化、学生所属民族或周边家庭社会环境来进行问题设定或者导入。除借用视频、PPT、动画等吸引同学外,教师也可借助自己的实践经历或相关的实物来激发同学们的兴趣,让大家更好地理解知识里面所要表达的真正内涵。比如介绍各民族一律平等这一法制内容时,可以用一个实物或者绘画作品天平来进行导入,中间轴寓意法律的支撑,两边臂分别挂着一个盘,只有两个盘中所赋予的东西重量一致,天平才能保持平衡,借此来表示法律赋予各个民族的权利和义务都是平等的。随后,让不同民族的同学根据他们的生活实例反映这一主题,让大家在趣事中探讨,明白民族平等这一主题的重要性和主要内容。或者直接将课堂设置为一个法庭,选出原告、被告、法官、辩护人、鉴定人等,设置一个主题,让同学们自由发挥,使课堂生动有趣。对于非民族院校,主要体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相关专业课的教育。③通过这些隐性课程进行民族团结法制宣传教育研究,让学生将民族团结法制思想与其他课程内容结合起来,深刻思考学习其精神内涵。在思政课方面,主要是从《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四门课堂中适当融入民族团结法制教育。各门课程有自己的特点和侧重点,比如在第一门课中,可以借用中央领导人关于民族团结法制的论述来表明其重要性和内涵。在第二门课中,可以结合中国近展的历史讲述各个民族在这段奋斗岁月中所发挥的作用,进而挖掘革命为什么会胜利,各民族为什么会团结一致对外,在这个过程中,除了民族认同和国家危难的因素外,法律束缚或者条例规定有没有起到一定的作用,这些都是可以带着同学们思考的问题。在民族法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其是加强民族团结的根本,同学们可能都有所了解,但没有多少人真切明白这一法制的确立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及所体现的现实意义,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运用比较法对一个地区或者一所高校进行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前和颁布后的发展对比,让大家直观感受到该条例的重要性。其他《宪法学》《民法学》等专业课,也是进行民族团结法制教育的重要环节,在法律课中融入民族团结教育,重点培养大家在民族团结意识下的法律意识和信仰,维护法律的尊严,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
(二)三方共同协作,推动实效落实
教师作为社会的一大主体,担负着培育祖国人才的重任。在社会新形势下,针对教师的教育教学目标及个人素质能力要求不断提高。从自身角度讲,教师必须与时俱进,主动加强对民族团结法制宣传教育相关知识的学习了解,充实自己各方面的知识,对教学模式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提升学习能力、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提高教学质量。从学校角度讲,应建立和逐步完善民族团结法制宣传教育的学习机制。④增加相关学科教师的配额,提供资金支持,扩大民族团结法制教育教师队伍,同时,需要对各部门领导干部及教师进行定期培训并考核成效,从法制化轨道考虑保证教师方面知识的准确性、信息获取的快速性、主管态度的积极性,这样才能从顶层设计方面防范部分老师对国家相关法规不理解,对学生进行一定的误导。师生是互相促进、相互学习的两个主体。为更好地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定的奖惩机制是非常必要的,教师的课时以及授课情况等都应该算入绩效成绩,学校应成立一定的组织机构负责课堂的巡查和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调查,以考察教师方面的授课情况。要求教师尽量避免对学生强制性的作业布置、视频学习等,以防同学们产生抵触心理,结果得不偿失,可以多与学生谈心,在日常聊天中了解他们对民族团结法制知识的了解,也可采取一定的奖励制度,在课堂中如果大家想发表或者是想针对某一个问题谈自己的见解都可以适量增加平时成绩。从学生角度讲,应明确自身学习的目的,了解民族团结法制宣传教育的重要性,在日常生活中充分挖掘相关案例及思考疑惑点,积极与同学、老师沟通学习,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激发好奇心和创新点,全面发展自身,提升自己学法、懂法、用法的能力。在接受教师课堂教育的同时,要尽量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多关注党和国家关于民族团结法制的相关报道和文献资料,利用好网络和就近的图书馆资源。总体来说,需要学校、教师、学生三位一体的通力协作,责任到人,准确落实法制宣传实效开展。学校是开展民族团结法制宣传教育的基础保障,教师是进行相关教育的传播主体,学生是进行宣传教育后备力量和志愿服务的主要活动群体,每一环节都至关重要,不可或缺,“三位一体”的模式共同推动民族团结法制宣传教育的开展。
(三)建设校园文化,营造浓厚教育氛围
人创造环境,环境反过来也影响人的塑造。⑤通过学生每天接触生活的校园建设来进行民族团结法制宣传教育是非常必要的。从显性上看,首先,可以举办相关法制讲座、民族团结法制知识竞赛、征文比赛、歌唱舞蹈比赛、文艺汇演、宣传板报比赛、辩论赛等提高大家的认识,在准备比赛的过程中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借助图书文献资料丰富自身对民族法制的了解,学习所得更加深刻。其次,在当今快速发展的时代,新媒体的力量不可忽视。校园广播、QQ、微信、微博,甚至抖音、快闪软件上好的例子都可以成为借鉴和发挥作用的平台,传播优秀的民族团结法制事例,讲好民族故事,讨论热点问题。但在这个过程中需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同时,学校可以借用民族团结宣传月、“壮族三月三”、彝族火把节、瑶族盘王节、蒙古族那达慕大会等节庆活动,通过民族服装体验、绣球连连看、打铆球、彩运接福、阿色色格、同填对对碰、毽羽纷飞这些游戏了解各民族文化,在互动中感受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互相理解的和谐理念,加强对民族团结法制制定的理解。法学院可以借助自身特点,成立相关社团或者组织机构,开设模拟法庭,选定民族团结主题进行模拟演习,邀请不同专业学生参与和观看,同时可以拍摄成纪录片,在学校各个播放屏上定期播放,一方面既丰富校园生活,另一方面又可以带动其他同学参与学习。从隐性上看,可以将课本内容与校园的环境、“中央民族工作12条”对应进行翻转课堂的探索。通过游记或者情景剧的演绎让同学参与其中。第一,可以在校园的树木或者花草上设置二维码纸片,通过扫描即可进入一个地级市,通过角色带入游览这个地级市的各个地方、民族,了解他们的文化和生活方式,看他们面临民族矛盾和纠纷时如何处理,或者自身在进入那个角色中会采取怎样的措施。在游览结束后,整个过程自己收获哪些知识,又有哪些参与感受可以再次编辑录入,整个系统就如一棵树木的主干,参与的人愈多,树木的枝干就越多,看起来更加茂盛。第二,可以将民族或者地区的故事围绕“中央民族工作12条”中的任一主题,由大家发挥创造力和想像力编写出来一个话剧剧本,根据剧本人人参与,共同演绎主题,在实践活动中开心快乐地接受知识,接受民族团结法制教育。第三,可以借助民族文化墙、艺术走廊、书法墙等张贴法制海报、描述民族团结法制历史及主要内容、写“法”大字,让同学们在通过或者偶然驻足中增强对民族团结法制知识的学习与认同。通过这种自然而然的方式进行民族团结法制宣传教育,既不被学生所排斥,又能收获良好的效果,不失为值得做的一种尝试。
(四)重视校外实践,提升理论知识转化能力
民族团结法制宣传教育不能仅停留在校园,应通过校外实践活动进一步深化,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组织学生走访相关法制部门,接触实际案例,了解事件的发生和解决过程,学习其中所体现的法律知识,正确看待不同性质的案例,学会独立思考,辨别是非。并采访本地区优秀民族团结法制宣传工作者,倾听他们的故事,感悟他们的成长,学习他们的精神,做成采访录编订成册,供其他人学习借鉴。另外,可以带领学生去博物馆、革命遗址、纪念馆等民族团结教育基地,让学生感受各民族的光辉历史,宣传爱国主义教育、各民族团结友爱教育、维护社会稳定和社会主义法制教育。对于法学师范专业的同学,可以到当地人民法院进行实践教学活动,参观法院审判庭、法制宣传栏等,使同学们了解审判过程,感受法庭的庄严与肃穆,体会法律实务中体现出的公平与正义,提高大家的法制意识和法制观念。同时,积极鼓励学生参加民族团结法制宣传教育的志愿服务活动,借用寒暑假、“三下乡”活动及每年12月4日全国法制宣传日,走进周边村寨,走进每一户家庭,向他们耐心讲解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及法制案例,必要时发挥村干部力量,借助村寨相关活动室积极举办法律情景模拟剧或者法庭技巧知识讲座,为村民普及法律知识,利用自身所学帮助他们解疑答惑。从学校到村寨,从学生到社会,从闭塞空间走向开放社区,相互连接,将民族团结法制宣传教育范围和影响力不断扩大。
三、结语
法制教育工作制度(推荐12篇) 篇八
宋光兴指出,全省教育系统要充分认识教育法制建设的重要性、大力推进依法行政、切实推进依法治教、提高依法治校水平、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按照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要求,进行深刻的观念更新与制度变革,重视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各方面的问题和困难,切实提高教育系统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依法治教、依法治校的能力和水平,让教育法制工作努力为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保驾护航。
培训中,教育部法制办副主任王大泉作了题为《依法治校的目标与任务》的讲座。同时还分别邀请了从事依法行政、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学校法律纠纷处理、领导干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能力提升等方面研究的省内外专家、教授到会授课。参加这次培训的学员,有来自各地教育行政部门的干部,也有来自中小学一线的校长和普通教师。通过培训,学员们一致认为,教育工作者应当明晰依法治教的重要性,应当用法律法规来充实自己,学会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更好地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
教育部严肃处理河南杞县、通许县高考替考舞弊案件有关人员新华网消息 教育部7月30日通报,对今年高考替考涉案违规违纪党员干部、公职人员和失职、渎职考试工作人员已作出党纪政纪处分;对已查实的被替考考生已给予取消各科次考试成绩、暂停参加各种国家教育考试3年的处理。
教育部有关负责人介绍说,对于杞县、通许县发生的高考替考舞弊案件,教育部高度重视,派出工作组赴河南省指导督办调查,并请公安部指导有关地方公安机关立案侦查。经查,该事件是一起中介人员在武汉部分高校招募替考“”,在杞县、通许县联系被替考考生家长并收取费用,与个别考务工作人员串通进行替考作弊的案件,目前犯罪嫌疑人中介人员王某某、张某某已被抓获,并移交司法机关。
根据通报,河南省有关部门对充当牵线人的杞县大同中学、通许县第一初中、实验小学、育英小学、下洼中学的5名教师和职工给予开除公职处分,并移交司法机关处理:对主动交代配合的杞县大同中学、通许县第一高中、第一初中、实验小学、育英小学、下洼中学的8名教师给予降低岗位等级处分;对没有尽到职责造成完成替考的45名监考老师给予记过处分:对被替考考生家长中5名分别在通许县残疾人联合会、通许县供电局、通许县孙营乡供电所、杞县新华书店、杞县财险公司担任公职领导职务的,给予处分;对5名一般公职人员给予行政降级处分;对负有直接领导责任的杞县教体局党委副书记、副局长,杞县教体局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杞县教体局党委委员、工会主席,杞县教体局党委委员、大同中学校长,通许县教体局党委委员、副局长,通许县教体局党委委员、副局长兼通许县第一高中校长给予撤职处分。对杞县高招办主任和通许县高招办主任、通许县城关镇下洼学校校长给予撤职、一年处分;对负有主要领导责任的杞县教体局局长、通许县教体局局长给予党内严重警告处分;对负有重要领导责任的杞县、通许县分管县领导和开封市招办主任等3名处级干部给予党内警告或行政记过处分,其中开封市招办主任被免职。
同时,河南省招办依据《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对经公安机关确认的替考“”已给予暂停参加各种国家教育考试3年的处理;其中属于在校大学生的,依据《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已分别由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武汉科技大学、青岛科技大学等高校给予开除学籍处理。
教育部负责人说,高校考试招生公平公正关系到广大考生切身利益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对于破坏考试秩序、组织替考作弊等违法犯罪行为,将坚决依法严厉打击;对于考试管理不力、违规等行为,将一律严肃处理,绝不姑息。
2014年特殊教育补助经费达4.1亿元
法制教育工作制度(推荐12篇) 篇九
关键词:公民教育;公民法制教育;公民教育路径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2)05-0040-03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我国传统的思想品德教育已经逐渐转型为公民教育。作为公民教育的重要内容,学校理应将公民意识、公民权利作为公民法制教育的核心。为此,我们有必要对中小学生法制意识的现状进行深入调查,以准确把握中小学生公民法制意识的现状,从而为提出有效的教育干预措施提供参考。
一、传统型法制教育与公民法制教育
传统学校法制教育是指,通过传授法律知识,提供法律案例等途径,教给学生法律知识,帮助学生了解法律常识,学会遵从法律制度的教育。这样的教育强调对社会的遵从和对法律的依赖。而公民法制教育则是基于“权利――义务”的法律关系,不仅让学生了解法律,更要唤醒他们督法、立法意识的教育。知识经济、信息网络化、经济全球化对我国当前普法教育的内容产生了深刻影响,[1]我国的法制教育必须适应时展,拓展教育内容,以应对时代的挑战。公民参与是支撑法治运行的主体力量,对我国法治运行的各个环节都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尤其是对立法、执法环节的推动作用。公民参与立法能够表达与平衡多元化的利益,推动法律的民主化进程,提高法律的合法性;[2]公民参与执法有助于提高法律的实效性,增强法律的开放性及其自我修正机能。
要推动现代公民社会的发展,实现法制教育由“管理型法制”向“权利型法制”的转变,[3]就必须区分二者在目的、理念上的不同。“管理型法制”是指强调社会管理的法律制度及其理念的总称,这样的法律是治民之法,强调对社会的管理;所谓权利型法制,是指通过“权利――义务”的平衡来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承认公民享有基本权利的基础上,实现对社会关系的调整。尽管我国已开展数次大规模普法,但是在实施过程中,法制教育往往流于形式,相当多的地方只是简单发放法律宣传画册或者举行法制教育的讲座,观摩一两次法庭审判等。同样,学校法制教育的理念也比较落后,注重知识的灌输,只让学生了解法律规定了“不能做哪些事情”,而不是让他们明白法律规定的“你们有哪些权利”或者“你们可以做些什么”。可见,学校贯彻落实公民法制教育的新理念,将公民法制教育的模式从“传统法制教育”转变为“公民法制教育”,从小让学生树立良好的法制观念,逐渐培养守法、督法、立法的意识,已刻不容缓。
二、调查对象的确立
课题组对杭州市11所中小学(含职业中学)的在校生进行了抽样调查。调查总人数为4134人,回收有效问卷4063份,其中小学1466份,初中1973份,高中624份。本调查参考《中国公民意识调查问卷》[4],将公民意识划分为国家认同感和自豪感、公正意识、法律意识、权利意识、责任意识五个维度。每个维度设计相应问题,调查学生的态度和看法。回答分为非常赞同、赞同、不赞同、说不清四个等级。问卷回收后进行数据编录并运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本文的讨论主要集中于问卷中“法律意识”维度的内容。
三、调查结果的分析
法律意识不仅表现为公民知法、懂法、守法,而且体现在公民参与法律的制定过程、监督法律的执行过程中。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是我国实现法治社会的观念基础,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中小学生初步具备运用法律保护自身利益的意识
调查显示,中小学生已初步具备运用法律保护自身利益的意识(见表1),其中对“如果你发现学校某项规定不符合《未成年人保护法》,你愿意提出质疑”这一问题的回答,小学生和初中生选择“非常愿意”或“愿意”的比例分别达到87.2%和81.8%;对“如果很多人都不遵守某项法律,你也可以不遵守”的选择,持“不赞同”观点的高中生比例达75.8%。由数据分析可知,中小学生已形成了一定的法律意识,懂得遵守法律,懂得运用《未成年人保护法》保护切身利益,在学校规定与法律相悖时,懂得提出质疑,维护权利。
(二)小学生较初中生更愿意举证好朋友违反校规,法律意识存在年级差异
对“如果你的好朋友违犯了校规,你愿意举证他吗”这一问题的回答,如表1所示:小学生表示“非常赞同”或“赞同”的比例是75.7%,初中生所占比例仅有56.9%,表示“不赞同”或“说不清”的小学生比例是24.3%,而初中生却是43.1%。
面对朋友犯规,小学生较初中生更愿意举证,这与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有关。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表明,9-15岁儿童的同伴关系处于亲密的共享阶段,这时的友谊有强烈排他性,孩子们懂得忠诚、理解是友谊的基础,经常互相倾诉秘密、互相帮助。同伴相处时间已超过家庭及别的一切社会关系,集体作为同伴互动的社会背景,重要性日益增加。因此,初中生更看重同伴关系,而选择不举证违反校规的好朋友。
(三)中学生宪法意识较薄弱
从表1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分别有41.4%和48.9%的初、高中学生认为,在特殊情况下政府可以超出法律的规定范围处理问题,另有17.2%和13.8%的初、高中学生无法做出判断。有将近一半的学生赞同这一观点。宪法第五条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可见,当今中学生的宪法意识比较薄弱。这与我国长期以来的封建传统思想观念有关。在中学生甚至在成年人心中,“法律高于一切”的信念尚未完全树立起来。
值得注意的是,对“遇到违法案件能私了就私了”这一问题的回答,有5.8%的高中生表示“非常赞同”,15.7%的高中生表示“赞同”,从中可以看出,我国公民的法律意识明显受到了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高中生较初中生、小学生而言,其社会化程度更高,受到传统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更深,选择赞同私了违法案件就不足为奇了。
四、引导学校公民法制教育的主要路径
(一)教学路径
在加强公民法制教育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认清公民法制教育的目的,树立公民法制教育的新理念。教师在法制教育的过程中,要不断唤醒学生公民权利意识,培养学生的法律技能,即遵法、督法、立法的意识,并以此作为学校公民法制教育的根本目的。教师更要清醒地意识到,公民法制教育目的的实现,不是仅靠背熟法律条文、开展法律知识竞赛、观摩几次庭审就可以的,它需要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实现。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之间的交往,教师向学生传授法制知识的同时,还要教会学生如何维护自己的法律权利,唤醒学生督法、立法的意识,促进学生公民权利观念的形成,使学生能够认识到每一个公民都是法律的权利主体,而不仅仅是义务主体。
(二)管理路径
在学校管理层面上,给学生提供更多机会参与学校各项制度的制定和日常管理,是实现公民法制教育的主要途径,这对于学校公民法制教育的开展会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学生参与学校立法能更好地促进学校管理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提高学校法规的权威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有助于提高学校法制教育的实践性,增强实效性;学生参与监督法规的实施,有助于加强法制教育的参与性,提高法规的修正机能。比如,设立校长信箱、学生法制委员会、学生智囊团等都是很有效的手段,能为学生今后积极参与社会法律管理奠定基础。
(三)生活路径
学生通过参与实际法律生活介入社会管理,一方面可认识到自己的主人翁地位,提高立法、督法的权利意识;另一方面,基于管理者、参与者的角色,对社会管理、法制运行会产生更为深刻的认识。学生普遍具有强烈的参与法制管理的热情,但由于条件限制而缺乏有效的参与途径。因此,学校如能为学生提供走进生活,践行法律的机会,对学校公民法制教育的有效开展会起到很大的推进作用。例如,在公共设施保护、公民环境治理等领域,可以适当组织学生参与管理、配合、监督法制工作人员等活动。 尤其是学校所在社区,更是学生生活实践的场所,学校要努力取得社区人员的配合,让学生参与到社区的法制建设中去,在实践中感受法律的权威性,切实体验作为公民在立法、督法方面的责任。
公民参与途径的拓宽与参与权利的保障,是实现公民法制教育的重要前提。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投身公共管理,不但能提升其公民参与热情,而且能更好地培养其公民法制意识和法制技能。
参考文献
[1]赵俊林。时展与我国公民法制教育内容的拓展[J].中国司法,2006,12.
[2]李泽。公民参与法律推动法治秩序的运行[J].法学与实践,2009,1.
法制教育工作制度(推荐12篇) 篇十
一、指导思想
“六五”保密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紧紧围绕国土资源工作中心、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大局,按照依法行政、以法治密的要求,紧密联系不断发展变化的保密工作实际,增强保密法制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把保密法制宣传教育与保密管理工作有机地结合,努力提高广大干部群众遵守保密法律、法规的自觉性,为我局保密工作法制建设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二、工作目标
“六五”保密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主要目标是:服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心工作,根据国土资源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对保密法律法规知识的实际需要,结合保密法制建设的新进展新成果,通过深入扎实的保密法制宣传教育,巩固“五五”保密法制宣传教育成果,推进“六五”保密法制宣传教育各项工作的落实,使广大干部职工特别是领导干部、人员的保密法律意识和执行保密法律法规的自觉性明显增强,依法保密、依法管理的能力和水平显着提高。
三、工作原则
“六五”保密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应坚持以下原则: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紧紧围绕张掖市委、市政府确定的中心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组织安排和落实好保密法制宣传教育的各项任务,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为国土资源保密事业的发展服务。
突出重点,分类指导。要从不断发展变化的保密工作实际出发,根据不同对象确定国土资源保密法制宣传教育的重点内容和教育方法,制定国土资源保密法制宣传教育年度计划,提高国土资源保密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质量和效果,提高国土资源保密法制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与时俱进,求实创新。要结合国土资源保密形势和保密法制建设的新进展、新成果,改进宣传教育的内容和方式,明确具体要求,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宣传教育。在运用行之有效的传统宣传教育形式的同时,注重运用现代传媒手段,努力营造具有国土资源特色的保密法制宣传教育良好氛围,增强宣传教育效果。
学以致用,学用并举。通过学法,要在用法、规范执法行为上下功夫。通过国土资源保密法制宣传教育,推进国土资源保密工作依法定密、依法检查、依法管理的实践活动,加快国土资源保密管理法制化进程。
四、主要任务和基本要求
(一)切实加强对领导干部的保密法制宣传教育工作
1、加大对干部职工的保密法制宣传教育力度。促使各级干部职工重视国土资源保密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把国土资源保密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列入工作计划,并带头学法、用法、执法,依法开展保密工作。
2、进一步发挥“6.25”土地日、“12.4”法制日等保密宣传教育平台的作用,协调安排好各类保密宣传教育资料和形式,努力做到活动有计划、内容有安排、形式有创新,确保宣传效果。
3、把保密法律知识纳入干部选拔的考核范围,并把执行保密纪律、落实领导保密责任制的情况,列入干部考核内容。
4、积极探索在干部职工中开展国土资源保密法制宣传教育的有效途径和办法,多渠道、多形式,使国土资源保密法制教育制度化、规范化、经常化。继续做好党组理论中心组保密法律知识学习,使领导干部不断提高对保密工作的认识,自觉落实保密工作责任制。
(二)切实加强对保密要害部门、部位人员的保密法制宣传教育
1、增强计划性。要根据保密要害部门部位岗位工作人员的基本情况,制订具体的保密宣传教育计划,使人员掌握必要的保密法律知识、保密技术防范要求和知识,自觉履行保密责任和义务。加强对人员上岗、在岗的保密教育培训和离岗前的保密教育管理工作,逐步建立起人员保密宣传教育制度、考核制度以及跟踪检查制度。
2、提高针对性。充分发挥各部门的作用,紧密联系国土资源工作的特点和需要,着力拓展广度和深度,进一步提高保密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加强指导性。加强对保密要害部门部位人员保密宣传教育工作的监督检查,注意总结经验、树立先进典型,及时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交流和研讨活动,推进国土资源保密宣传教育工作的深入
开展。
法制教育工作制度(推荐12篇) 篇十一
法是什么,简单理解就是公平公正,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规定公民权利和义务,对社会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
说道规范,说起来简单,做起来似乎就有些身不由己了,比如说早上上班赶公交车,对面正是你要乘的车子而且是最后一班车,但是现在正巧红绿灯跳在红灯上,不过马路上一辆车子也没有,你说怎么办?很简单,我们应该等绿灯,走斑马线,但是生活中绝大多数人会冲过马路,尽管我们都懂得“生命诚可贵”,都了解交通法,可有些时侯,情愿不自由也就自由了。所以说,知法、守法应从我们身边的小事情做起。
我们正值人生中最幸福的时候,有太多美的向往,在对美好梦想追寻的同时,不要忘了自己的方法,我们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新一代青年,应当在今后继续认真学习法律法规,爱法,懂法,知法,守法,做一个守法的公民并利用法律来保护自己。做好自己应当做的事,遵纪守法,成为一个阳光,积极向上的青年。
在平时的生活中,每一寸的点点滴滴都应该要用心去做。 注意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无论是大事还是小事,都应当三思而后行。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我们应当增强法制观念,提高法律意识,懂得法律的重要性与普遍性。
目前,青少年的犯罪率急剧上升。由于学业,家庭等各方面的压力,许多学生的心理问题也急剧恶化。从开学到现在,报纸上关于学生犯罪的报道各个都让人触目惊心。这更说明了学法,用法,守法的重要性。我们都还未成年,还有很多美好的事物等着我们。不能因为一时的糊涂,而葬送了一生的幸福。目前一些地方未成年人成长的文化环境不容乐观,一些非法经营者利用网吧、电子游戏机房、危害未成年人身体健康,引诱毒害未成年人。我们正处于从无知到有知,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转变时期,易受到外界的诱惑和侵犯。我们青少年应当学会辨认是非与自控,为了自己,也为了父母和老师,不要做违反法律的事。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让我们做一个人生的计划——不做浪费时光的事,不做自己后悔的事,不做伤害别人的事;做对自己有益的事,做对别人有益的事,做可以创造价值的事。总之,我们要对生活充满向往,正确地规划自己的未来,努力创造生命的价值。
法制教育心得(2):
在我校升旗广场进行了长寿区青少年普法教育活动,作为班主任,我始终随学生一道认真听讲,收益颇多。这次活动使我坚定了学法与用法相结合,努力提高自己的法律素质和依法管理学生的信念。在学法过程中,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使我充分认识到了学法用法的重要性。作为班主任,要做到依法施教、依法育人,必须自觉学习法律知识、宣传法律知识、贯彻法律知识。当然,前提是要增强自己的法制观念、提高法律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在学生中带好头。班主任如果带不好这个头,自身法制观念不强,会直接影响到班级的管理水平和班风的形成。
二、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严格依法办事。这是学好法、用好法的关键。学法是前提,用法是目的。只有将学法与用法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做好教书育人工作,使学生健康成长。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把遵守法律贯穿于班级管理的全过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同时,还要坚持依法解决问题。班里的学生出问题是正常的事情,一旦问题出现,必须严格按照学校的管理制度进行教育和处理,不搞“土政策”,使学生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做到防微杜渐。
三、注意研究青少年犯罪的成因,预防我班学生出现违法犯罪现象。当我听到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犯罪率每年以10%左右增加时,很是吃惊。因此,加强法制教育,增强青少年法律意识尤为重要。
那么导致青少年犯罪率如此之高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主要是由于他们正处于青春期年龄不成熟,他们的生理和心理正在走向成熟但又未完全成熟,心理上充满着独立性、依赖性、自觉性、反抗性的矛盾,起伏比较大、易冲动、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做事情欠缺考虑;而且他们的人生阅历浅,社会环境却又非常复杂,所以如果没有正确得法的引导,他们很容易走上歧途,甚至违法犯罪。
法制教育工作制度(推荐12篇) 篇十二
一、进一步认识依法治教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依法治教是21世纪我国教育事业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逐步完善,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以法制为基础的教育体制和运行机制;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不断深入,要求完善教育法律制度,保障公民的受教育权和人民群众参与教育事业管理的权利;依法行政,建设廉洁、勤政、务实、高效政府的目标,要求教育行政部门进一步转变职能,正确行使权力,严格依法办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和造就21世纪的一代新人,根本上要靠法治、靠制度保障;教育改革和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要求更多地运用法律手段予以调整、规范和解决。因此,教育领域必须按照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要求,进行深刻的观念更新与制度变革,加强法制建设,全面实行依法治教。
二、我国教育法制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保障。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先后制定了《学位条例》、《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教育法》、《职业教育法》、《高等教育法》,以及《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有关教育的法律,国务院制定了16项教育行政法规,各地制定了100余项地方性教育法规,初步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法律法规体系。教育法律的实施与监督工作,越来越受到各级人大、政府的重视。教育普法工作广泛开展,行政执法与执法监督工作不断推进,教育法制工作的机构、队伍建设得到加强,为今后全面推进依法治教奠定了良好基础。但从总体上看,教育法制建设还不能适应依法治国、依法治教的要求;教育系统的法制观念还比较薄弱;依法行政、依法治校尚未成为教育行政部门、政府有关部门及学校的自觉行为;教育法律的配套性法规、规章尚不完善;法律规范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需要进一步加强;行政执法与执法监督不力的现象较为普遍。
三、进一步明确加强教育法制建设的目标。从现在起,到*年或更长一段时间,教育法制建设要以党的*大精神和宪法确定的基本原则为指导,遵循社会主义法制统一原则和“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基本方针,将教育事业的管理与发展全面纳入法治的轨道。形成与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相适应的,层次合理、内容完备的教育法律法规体系;逐步完善教育行政决策和管理制度,做到严格、规范地履行法定职责,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建设一支具有较高素质的教育行政执法队伍,形成公开、公正、公平的教育行政执法与执法监督制度;落实各级各类学校的办学自,做到依法自主管理学校;努力提高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法制观念和法律知识水平,使依法办事成为共识。
四、完善和加快教育立法。要按照法制统一的原则和法定的立法权限,进一步推动教育法律法规体系的完善,加快教育法律的配套性法规、规章的制定。适时提出《义务教育法》、《学位条例》的修改草案;积极配合做好《民办教育法》的立法工作,逐步完善促进民办教育发展和规范管理的规章、规范性文件。要依据教育法律法规的规定,针对社会普遍关注、影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若干重要问题,制定有关的部门规章及规范性文件;依照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原则,建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规章和制度。要积极推动教育法律、行政法规的实施细则等配套性地方法规及规章的制定,加快地方教育立法的进度。对教育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而国家尚未立法予以规范的,可以依据法律确立的原则,根据地方实际制定暂行规定,使之成为国家教育法律法规的有益补充。
要进一步提高教育立法质量,增强立法的系统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要加强立法的前期调研工作,做好拟制定的法律法规草案及规章的可行性论证,广泛听取意见,深入调查研究,准确把握党的政策和有关法律规定,实现教育立法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要建立规章、规范性文件的制定程序和合法性审查制度,健全备案制度;重视现行规章、规范性文件的审查、清理工作,对不符合改革的原则与精神,或与上位法相抵触的,要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及时修改或废止。
五、严格做到依法行政。依法行政反映了行政机关运作方式的基本特征。教育行政部门、政府有关部门依法行政,是实现依法治教的关键。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努力转变领导方式和管理方式,转变已经不能适应依法治国、依法行政要求的观念、工作习惯、工作方法,善于运用法律引导和保障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尊重、落实和维护学校的自。严格依据法律法规的规定,明确本部门及各职能机构行使行政权力的权限与程序,保证行政决策、行政行为符合法律的规定与原则。逐步实行政务公开,将涉及群众切身利益事务的办事规则、程序及监督途径向社会公布。依法理顺政府与学校的关系,明确各教育主体的权利和义务,依法管理学校。促进学校法人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并逐步建立健全对学校的监督与评估机制。依据保障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的法定原则,积极推动落实教育经费“三个增长”、提高教师待遇等法律规定。要依据有关的法律法规,明确对社会力量办学的管理职责,健全审批程序,规范管理行为,保障社会力量办学的健康发展。
加大教育行政执法力度。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自觉履行教育行政执法主体的职责,健全以行政领导责任制为主的执法责任制,明确行政执法程序,依法处理、纠正教育活动中的违法行为。切实保障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坚决制止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特别是损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发展的违法行为,保障学生的健康成长。要与政府有关部门相配合,依法整治校园内部和周边环境,维护学校的正常教育教学秩序。建立健全处理教师申诉、学生申诉的程序与机制,加强与人民法院的沟通,运用司法手段解决各种教育纠纷,保护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合法权益。
六、积极推进依法治校。各级各类学校特别是高等学校要提高依法管理学校的意识,依据法律、法规的规定,尽快制定、完善学校章程,经主管教育行政部门审核后,按章程依法自主办学。要依法实施教育教学活动,保证教育方针的全面贯彻执行。建立校务公开制度,明确学校重大事务和涉及教职工切身利益事项的议事、决策与监督程序,发挥教职工代表大会在学校民主管理和监督中的重要作用。依法规范校内各种管理制度,切实保护学校、教职工和学生的合法权益,积极协助有关部门对侵权行为进行查处。认真配合教育行政部门依法进行的督查和评估,不断提高依法治校水平。
七、完善教育行政执法监督机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行政执法监督工作,推行评议考核制,建立行政执法错案赔偿制和行政执法人员过错责任追究制。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的通知》(国发[*]10号)的要求,建立、明确本部门受理行政复议案件的机构与程序,做好行政复议工作,切实做到有错必究。依法加大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对下级教育行政部门行政执法工作的指导、监督力度。各级教育监察部门要依法强化对行政执法机构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督,保证其负责、正确地履行职责。继续完善教育督导制度,各级教育督导机构要加强对教育法律执行情况的督导检查,在继续进行“两基”督导检查的同时,强化对有关素质教育的法律规定执行情况的督导检查,推动建立实施素质教育的保障机制。教育行政部门要主动配合人大、政府法制工作部门和其他行政部门依法进行的监督检查,逐步建立和完善教育执法接受群众和舆论监督的制度。
八、加强教育普法工作,为依法治教创造良好环境。要把对教育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普及作为全面依法治教的基础性工作,按照普法规划有组织、有步骤、有重点地开展。教育行政部门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和教育行政执法人员,要首先带头学法,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熟悉教育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分批对地方负责教育工作的领导、学校负责人等进行教育法律法规和法律基本知识的培训,并形成制度。要将教育法律、法规和法律基本知识,作为教育行政部门工作人员、学校负责人培训考核的重要内容。加强对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普法工作的指导,在广大教师、学生中开展法律、法规学习和法制教育,并面向社会,采取多种形式宣传教育法律,促进形成知法、守法、依法履行职责和规范行为的社会氛围,为全面实施依法治教奠定基础。
九、加强教育法制工作机构和教育行政执法队伍建设。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按照国务院机构改革中加强政府法制工作的精神,进一步建立健全本部门的教育法制工作机构,充分发挥法制工作机构在立法、普法、行政执法与执法监督等法制工作中综合协调、归口管理的职能作用,并按照实施各项法定教育行政执法制度的要求,配备政治、业务素质较高的人员充实到法制工作岗位,使教育法制机构的设置和人员的配备与教育法制建设任务相适应。建立健全行政执法人员的培训、考核和持证上岗制度,切实提高行政执法人员的政治素质和执法水平。要加强教育法律服务工作,支持社会中介组织开展教育法律咨询与服务,探索建立教育法律援助制度,促进教育法律服务体系逐步健全。
法制教育工作制度(推荐12篇)
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