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艾滋病日演讲稿三分钟(通用5篇)
2024-11-27 11:37:36 1级文库
世界艾滋病日演讲稿三分钟(通用5篇)
世界艾滋病日演讲稿三分钟 篇一
艾滋病其实离我们的生活并不远。
我们身边其实有相当一部分艾滋病人。庞大的人口基数使得我们国家患有艾滋病的病人数量居高不下,已经影响到了我国的经济发展,是造成社会动荡的一个主要诱因。
由于我们对艾滋病的不恰当理解和对艾滋病病人的盲目排斥,使艾滋病有了一个形象的别名“社会病”。患有艾滋病的病人对生活彻底失去信心,对未来不抱希望,致使这部分人群开始封闭自我。像是蚕茧一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身体状况的逐渐恶化和情绪的持续低迷,让他们渐渐“与世隔绝”,甚至脱离社会。导致最终的自暴自弃乃至放弃治疗,而这正是现代医学和社会最不愿看到的结果。
对于健康人而言,由于媒体的强烈渲染和大力宣传,以及艾滋病的传染性和不可治愈性,让这部分人对艾滋病患者极度排斥,像老鼠见到猫一般,惟恐避之不及。殊不知,这样做反而大大加深了艾滋病患者的自卑和孤独感。从某种角度上来说,这样的伤害比病中的苦痛更加严重,是肉体与精神上的煎熬。这是很难让人去承受的。
所以,我们要行动起来,关怀这个敏感而孤独的群体,真正了解艾滋病的传染方式,不盲从。事实上,在普通交往中,非皮肤粘膜破损性的接触都是不会传染艾滋病的。我们大可不必像见了瘟疫一样拒之于千里之外。了解,才能做到关怀与参与。
我们要积极防范个人卫生问题,讲究良好的生活习惯,不要在没有医疗卫生资质的医院输液、献血等,从而阻断艾滋病的传播途径。
作为一名健康的社会成员,我们应当担负起责任,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在将来的生活中处处留心,积极联合他人预防艾滋病。不要等到病痛上身才方知蓝天的辽阔无垠、绿草的活力生机和阳光的温暖美好!让我们一起共参与,预防艾滋病,将薪火传承下去!
世界艾滋病日演讲稿三分钟 篇二
各位领导、朋友们:
今天的主题,内容很深刻,但是话题很沉重。如果大家听了今天的讲座以后你会对生活生命健康更加呵护,我觉得非常有必要。因为今天的主题是如何预防艾滋病。最近大家有没有注意,广东有一户人家,找了一个越南花钱买来的妻子,生了三个小孩以后,那位妻子突然走了。因为农村家庭很困难,结果他们说越南来的妻子比较便宜,用钱买了一个。当地生活不知道情况下就结婚了,结婚以后,他妻子走的时候还不知道什么毛病,但是很不幸的时候,三个孩子和她的老公全部诊断为艾滋病。大家知道艾滋病是一种严重危害生命健康的疾病,而且一旦感染了以后,可以讲现在国际上没有非常有效的药物可以治愈它。谈癌色变,但是反过来讲,这项疾病每一天在我们生活中需要防范和注意。
大家知道,感染艾滋病有多种途径,其中最主要感染艾滋病途径来源,也是高发的,就是性生活的传播。不良的性生活等等方面情况,很容易感染艾滋病。情况依然是严峻,不容忽视,依然每一年有很多的人感染艾滋病。而且感染艾滋病最危害的是,在你不知道的情况下,你还会感染,如果一旦感染还会感染给别人。没有很好的药物现在治疗它,所以危害的程度很大。大家知道,曾经有一个艾滋病患者报复社会,把自己病情全部隐瞒,继续传播艾滋病,使不少和他有过关系的性伙伴都感染了艾滋病。所以今天的话题很沉重,会引起更多警惕。
今年12月1日世界第27艾滋病日,行动起来,向零艾滋迈进。零死亡,零感染,我们现在整个民众对艾滋病认识并不是那么高,有很多很不科学的认识,包括在吃饭的时候会不会传染艾滋病,到街头去纹身可不可以传染艾滋病,或者我们打针献血的时候有没有风险。我们要借助今天的教育活动,让广大人民群众了解艾滋病危害,掌握预防知识,消除对艾滋病患者的歧视,为艾滋病防治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使人们的生活生命健康得到更多保障和美好,谢谢大家!
世界艾滋病日演讲稿三分钟 篇三
各位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很荣幸能够站在今天的演讲席上,带着我的热忱和关爱,为预防艾滋病,构建健康和谐的社会献上我的一份微薄之力!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预防艾滋,关爱生命”。
有这样的一群人,他们没有同伴,只能在漆黑的路上踽踽独行;有这样的一群人,他们体会不到拥抱的温暖,只能在寒夜蜷缩颤抖;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害怕身体的创伤,更害怕旁人的歧视,只能在他人欢笑后流下两行清泪。
对,他们就是艾滋病病人。
或许,你对艾滋病人第一印象是脏、绝症、道德沦丧;或许,你在与艾滋病人交流时会全副武装;或许,你认为艾滋病人并不会出现在你的生活中。
或许或许,对于他们来说我们有太多的顾忌,有太多的害怕,生命之于浩瀚的宇宙只是渺小的个体,它薄如蝉翼,或许晃眼间就消逝不见。而艾滋病就好比暗潮汹涌的黑夜,在一点点吞噬我们的生命之光。
有这样一些令人头皮发麻的数据。目前,全世界有四千多万艾滋病毒感染者,每年新感染人数高达五百多万,死亡三百多万。截止去年__年10月底,我国已确认的hiv病毒感染人数为319877人,__年为264302人,但实际感染人数可能接近74万,这其中可能有44万人不知晓自己已经被感染。有专家预测,在__年,中国的艾滋病人数将达到100万。
100万艾滋病人是个怎样的数量我不知道,但我知道如果艾滋病感染者继续以每年40%的速度增长,那么不久后的今天艾滋病将成为全国的灾难抑或是世界的灾难。而我们却仍然在歧视互相歧视中消磨并不多的时光。
有这样一部电影叫《颖州的孩子》,他讲述了一个感染了艾滋病的小男孩高俊的真实的生活状态,父母因艾滋病导致的去世,唯一与他相依为命的奶奶又相继“离开”,叔叔因怕别人的岐视而不愿收养,最后在阜爱协会的帮助下走入艾滋家庭,在那里开始了他短暂而快乐的儿童生活……因为贫穷而去卖血,又因为卖血而感染上了艾滋,一切都没了,大人没了,小孩也渐渐的没了,就剩下空无一人的破落的房子,伫立在原地。艾滋病就像一个诅咒,让一代代人摆脱不掉它的印记。在他们身边没有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没有亲人,没有谁对他们给予关注和关爱,他们被孤立,不能上学,没有明天也没有希望。除了这些孩子,还有更多的艾滋病患者,年老的,年轻的,以及刚刚出生的无辜的孩子都在弥漫着死亡气息的环境里苦苦挣扎。
我们能轻易说出艾滋病传播途径,甚至知道如何与他们生活,可我们就是在艾滋面前却怯步,不敢握住他们的小手,不敢与他们交流。难道我们就一直冷漠旁观下去?难道我们要用更多的白骨去换取更多人生命的权利?
不!我们要行动!
世界艾滋病日演讲稿三分钟 篇四
亲爱的老师们、同学们:
早上好!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心系红丝带”。
明天是12月1日,是第22个世界艾滋病日。1981年的12月1日世界上第一个艾滋病病例被诊断出来,1988年1月世界卫生组织召开“全球预防艾滋病”会议,定每年的12月1日为“世界艾滋病日”,旨在提高公众对hiv病毒引起的艾滋病在全球传播的意识。世界艾滋病日的标志是红丝带。
1991年以纽约画家帕特里克为首,成立了一个叫“视觉艾滋病”的组织,希望创造一种视觉象征,以示对艾滋病患者的同情,该组织制作了3000个红丝带,发给在百老汇参加颁奖仪式的明星与观众,呼吁关注艾滋病患者,此举引起轰动。在此后的一次世界艾滋病大会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齐声呼吁人们的理解,一条长长的红丝带被抛向会场上空,支持者们将红丝带剪成小段,并用别针将折叠好的红丝带别在胸前。红丝带从此成为艾滋病防治的象征,它象征着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的关心与支持,象征着对生命的热爱和对平等的渴望,象征着要用“心”来参与艾滋病防治工作。
从医学上讲,aids只是一种疾病,它只有血液、性、母婴三种传播方式,其传染性远远低于肝炎。
作为中学生,艾滋病似乎离我们很远,但我们即将走上社会,我们应该有预防艾滋病的意识,其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同时,我们应该同情和理解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他们的身心已饱受疾病的折磨,而且有些感染者可能是被动的、无辜的。我们应该努力为他们营造一个更加友好、温馨,没有歧视、充满关爱的社会环境,增强他们战胜疾病的勇气和信心。
亲爱的朋友们,“艾”与被爱,连着红丝带,愿我们每个人心中有条红丝带,只有相互关爱,才能共享生命!
谢谢大家!
世界艾滋病日演讲稿三分钟 篇五
你,如同一粒尘土,悄悄地侵临在不辛者身上。
你,如同一个恶魔,凶恶地使不幸者悲痛欲绝。
你,如同一位死神,无情地剥夺了绝望者的灵魂。
艾滋病,已成为全世界人民共同关心的一个话题。怎么预防艾滋病,也就成了点技能更为关注的话题。大家都知道艾滋病的可怕,的称它为“魔鬼”。那么艾滋病到底是怎样的“魔鬼”呢?通俗地说,艾滋病就是人体免疫系统被一种叫“HIV”的病毒所破坏,因此身体丧失了抵抗力,不能与那些对生命威胁的病菌战斗,从而使人体发生多种不可治愈的感染和肿瘤,最后导致被感染者死亡的一种严重的传染病。
据联合国艾滋病规划部门估计,1998年全世界有超过300万的儿童和青年人感染了艾滋病病毒,其中包括59万15岁以下的儿童和250万15-24岁的青年人,据估计全球艾滋病感染者中约有一半的人在15-24岁期间患上艾滋病病毒,而且12-19岁青少年感染艾滋病病毒的比例在不断的上升。
正是青少年的这些生理和心理的特点,决定了他们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愿意并尝试各种想法和行为,其中也包括一些与“HIV”感染有关的行为,如:性行为和吸毒等。在此,值得我们注意的是:青少年不仅仅只是一个易感人群,他们更是一种资源和力量,他们不仅是世界的未来,更是迎战艾滋病的生力军。
当一部分青少年掌握了正确的相应的知识和技能后,将成为很好的信息传播者,使周围人受益,如果给青年人一个机会,让青年人直接参与艾滋病的防治活动,是有效地动员社会艾滋病的策略。
艾滋病,我们相信最后是以你的灭亡而告终,但同时,我们也要呼吁所有人清新地看着你,既不堕落和疏忽,也不会被你所吓倒,即使你的名字叫艾滋病。
世界艾滋病日演讲稿三分钟(通用5篇)
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