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1级文库 > 心得体会 > 正文

《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读后感

2024-05-24 20:44:52 1级文库

《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读后感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读后感

《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读后感 第一篇

  这是一本相称好的专业书,它是浙江教育出版社所出“课程学科教学论丛书”之一,总主编钟启泉,主编孔企平,皆是教育或是数学教育界中的人物。随录如下:

  第一章是小学数学课程的改革与发展.它的第三节论及“近年来国际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特点”,所归纳的数学觉得完备而合乎我现有的认识,内容如下,一是强调数学的现实性;二是重视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三是与信息技术的结合;四是重视教育过程的`个性化与差别化;

  五是关注与其他学科的综合。p9日本的新数学学习纲要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舒畅感、充实感应该是与数学内容有本质联系的。这次数学课程改革应该让喜欢数学的学生多起来。”我也相信,光有快乐没有数学的课堂不是数学课堂.p10谈到教育目标的差别化与教育设计弹性时,阐述极少,可见“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实现之难,当然,这也是个热点、待开发点。

  第二章是小学数学新课程的理念与目标.照录一段提纲挈领的话,p13“本次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改革,强调从以获取知识为数学教育首要目标转变为首先关注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培养,同时使学生获得作为一个公民适应现代生活所必需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终身可持续性发展,是学校数学教育的基本出发点。”p27在新教材中,每个知识点编排按照“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结构。

  第三章小学数学学科的几个基本问题.p31,好句子:“学生太早地、过度地被教师们安排在象征符号堆里,满脸数字印痕却不知数学在生活中有什么用。”p33,在解决街头数学问题中,儿童用的是自己的口头语言甚至是直觉的方式,而学校所教授的是书面和符号方法。这两种符号系统之间的差异是街头数学和学校数学之间的本质差异,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困难所在。p34、p15都论及小学数学所应当具有的特点是,“第一,小学数学具有现实性质,数学来自于现实生活,再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第二,学生应该用积极主动的方式学习数学,即学生通过认识的现实生活,自己逐步建构数学结论,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

  第三,要通过数学教育,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p44,“数学的学习要超越概念、步骤、运用。它包括数学素养,把数学看做一种强有力的审阅情境的方式。素养不仅指态度,而且指具有思索的倾向和积极的行动方式。学生的数学素养体现在他们是否能够自信地接近目标,

  乐于探索,具有意志力和爱好,以及能否有反映他们自己思维的倾向性等几方面。”

《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读后感 第二篇

  大学毕业以后,有人问我是什么专业的,我就会告诉他,我是数学专业的。而今,我参加小学数学教育已经4年有余了,有人问我是干什么的,我会回答,我是从事小学数学教育的。阅读“小学数学学科”这一内容,我受益匪浅。在我原本的认知理念中,作为科学的数学和作为教育的数学就是一回事儿,他们都是数学。而今,我才知道,原来作为科学的数学与作为教育的数学是不完全相同的。

  从事小学数学教育教学工作之后,我也一直没有放弃学习一些数学理论知识。想着某一天可能会对我的教学有所帮助。也想着可能会高屋建瓴,视野更宽广。而今,我体会到作为教育的数学与作为科学的数学这两者之间有一定的联系。它们能够互通,却又不得不区分异同。

  生活数学观、儿童数学观、现实数学观,这三个“数学观”简单概括了人们对小学数学(儿童的数学)的根本认识。

  我对P8内容中“生活数学观”的研读有了一些体会。原文为:

  数学教育的目的`应该是使学生能够认识、理解、判断、运用数学,并经常能在社会活动中运用数学,特别是要在对学生的个人、社会及职业生活有实际意义的背景中运用数学。因此,中小学数学不应是外在的知识,让学生感到陌生,而要处于学生的文化和生活现实中。正如杜威(JohnDewey)所说,必须填平儿童的兴趣和经验与科学之间的鸿沟,儿童的经验和文化应该成为其在校学习的基础。

  我的思考: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如何减小杜威所说的鸿沟。儿童数学来源于生活,而数学生活化的普遍现象又是不争的事实。小学数学阶段孩子们所接触到的数学,他们的出发点是一样的,就是生活。因此学习数学,就必须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培养数学学习兴趣。数学实践活动、数学故事、学生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等,这些都是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的出发点。也是在日常教学中经常运用到的方法和技巧。同时,在进行兴趣培养的过程中,将数学思维,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等融入其中,就是我们当前在做的数学教育。外加引导、评价体系的建立,这些是站在儿童数学观的角度去对待成人数学世界和儿童数学世界之间的差异。读懂儿童的心理,激活最近发展区,让学生经过思考、讨论、尝试等一系列的探究活动,由兴趣入手,激发学生经验归纳、直观操作、建构数学知识,形成并非严格的数学概念。如此这般,小学数学教育也能在未来学生接触到数学科学起到好的作用和影响。

《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读后感 第三篇

  近日,继续精读了杨庆余主编的《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中小学数学课程目标的章节。

  都说课程目标是课程的灵魂。近日的阅读让我静下心来去了解数学课程的灵魂,去追溯数学课程的起源,让我对平日的数学教学有了进一步的反思。

  从新世纪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小学数学课程目标及特点,到我国小学数学课程目标的演变与发展的阅读,我更加深刻体会到每节课中每一项教学目标的深刻含义。而《课程标准》对数学课程总体目标的论述采取了一般与具体相结合的方式。一般目标包括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需要的重要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应用技能;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在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体会数学与自然以及人类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得到发展。

  只有了解了我国小学数学课程目标的起源、发展与演变,对比了世界发达国家小学课程目标的内容,才能在教学中有深刻体会,从而运用。

《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读后感 第四篇

  这是一本相当好的专业书,它是浙江教育出版社所出“课程学科教学论丛书”之一,总主编钟启泉,主编孔企平,皆是教育或是数学教育界中的人物。随录如下:

  第一章是小学数学课程的改革与发展.它的第三节论及“近年来国际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特点”,所归纳的数学觉得完备而合乎我现有的认识,内容如下,一是强调数学的现实性;二是重视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三是与信息技术的结合;四是重视教育过程的个性化与差别化;五是关注与其他学科的综合。p9日本的新数学学习纲要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愉快感、充实感应该是与数学内容有本质联系的。这次数学课程改革应该让喜欢数学的学生多起来。”我也相信,光有快乐没有数学的.课堂不是数学课堂.p10谈到教育目标的差别化与教育设计弹性时,阐述极少,可见“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实现之难,当然,这也是个热点、待开发点。

  第二章是小学数学新课程的理念与目标.照录一段提纲挈领的话,p13“本次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改革,强调从以获取知识为数学教育首要目标转变为首先关注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培养,同时使学生获得作为一个公民适应现代生活所必需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终身可持续性发展,是学校数学教育的基本出发点。”p27在新教材中,每个知识点编排按照“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结构。

  第三章是小学数学学科的几个基本问题.p31,好句子:“学生太早地、过度地被教师们安排在象征符号堆里,满脸数字印痕却不知数学在生活中有什么用。”p33,在解决街头数学问题中,儿童用的是自己的口头语言甚至是直觉的方式,而学校所教授的是书面和符号方法。这两种符号系统之间的差异是街头数学和学校数学之间的本质差异,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困难所在。p34、p15都论及小学数学所应当具有的特点是,“第一,小学数学具有现实性质,数学来自于现实生活,再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第二,学生应该用积极主动的方式学习数学,即学生通过熟悉的现实生活,自己逐步建构数学结论,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第三,要通过数学教育,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p44,“数学的学习要超越概念、步骤、运用。它包括数学素养,把数学看做一种强有力的审视情境的方式。素养不仅指态度,而且指具有思考的倾向和积极的行动方式。学生的数学素养体现在他们是否能够自信地接近目标,乐于探索,具有意志力和兴趣,以及能否有反映他们自己思维的倾向性等几方面。”

《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读后感 第五篇

  杨庆余老师《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中第二章小学数学课程结构与目标的变革中“小学数学教育的历史沿革”的部分,让我颇有感触。

  数学教育在价值追求上的变革,使我更加懂得数学!国际上小学数学的教育,从通过学校教育使未来的劳动力获得必要的、基本的科学文化知识,到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再到关心一般民众的数学教育,强调数学的实用价值。这些价值追求上的变化与当时的历史、政治社会属性都分不开。可见,我们的数学教育就是现实中的数学,要从学生的现实出发,要源于生活从而高于生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国,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新数运动”但学生不能接受大量不切实际的数学内容。“新数运动”的失败又让其重基础而让学生感到数学的枯燥乏味。这些历史告诉我们,数学教育要符合孩子们的认知规律,要符合孩子们的认知发展特点,要从现实出发,同时也要进行数学心理学的研究。

  书中,还提到了关于我国数学教育中的经典问题,鸡兔同笼、银行利息计算、工程、流水、行程等问题的改革,在我的小学阶段就接触过这些问题,前几天又刚刚讲过鸡兔同笼的问题!我国数学教育的改革在这些问题的删减,更改上都有体现!作为教师,我们更应该多学历史,尤其是小学数学的历史,为自己今后把握教学方法,形成自己的教学模式奠定基础,少走弯路!

《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读后感 第六篇

  最近,我阅读了《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第九章“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第三节“儿童建构数学概念能力的培养”的相关内容。通过阅读,我了解到影响儿童建构数学概念的主要因素有儿童的经验、儿童的语言发展、儿童的认知结构和认知方式和儿童的思维水平。其中经验对儿童学习概念的影响,既有积极的正效应,也有消极的负效应。

  如在学习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分一分与除法》第一课“分物游戏”时,学生已有了每人分得一样多的经验,知道当每人分得一样多时是比较公平的分法,在学生已有的经验基础上引入平均分,有助于学生理解平均分的意义,平均分就是指分的每份一样多,每份分的一样多就是平均分。在这里,学生的经验对平均分的.概念有着积极的正效应。又如在四年级上册学习第二单元《线与角》画垂线这一内容时,有学生总是会出现把边的垂线画成竖线的错误,现在想来应该是学生已有经验对垂直这一概念消极的负效应。

  通过本次的学习,对我今后概念课的教学有很好的指导作用,让我对学生在概念学习中容易出现的错误有了更清楚地认识。

《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读后感 第七篇

  这是一本相当好的专业书,书是浙江教育出版社所出“课程学科教学论丛书”之一,总主编钟启泉,主编孔企平,皆是教育或是数学教育界中的人物。闲话不提,随录如下:

  第一章 小学数学课程的改革与发展

  第一章第三节论及“近年来国际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特点”,所归纳数点觉得完备而合乎我现有的认识,内化如下,一是强调数学的现实性;二是重视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三是与信息技术的结合;四是重视教育过程的个性化与差别化;五是关注与其他学科的综合。

  p9日本的新数学学习纲要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愉快感、充实感应该是与数学内容有本质联系的。这次数学课程改革应该让喜欢数学的学生多起来。”我也相信,光有快乐没有数学的课堂不是数学课堂。

  p10谈到教育目标的差别化与教育设计弹性时,阐述极少,语焉不详,可见“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实现之难,当然,这也是个热点、待开发点。

  第二章 小学数学新课程的理念与目标

  照录一段提纲挈领的话,p13“本次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改革,强调从以获取知识为数学教育首要目标转变为首先关注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培养,同时使学生获得作为一个公民适应现代生活所必需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终身可持续性发展,是学校数学教育的基本出发点。”

  p27在新教材中,每个知识点编排按照“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结构。

  第三章 小学数学学科的几个基本问题

  p31,好句子:“学生太早地、过度地被教师们安在象征符号堆里,满脸数字印痕却不知数学地生活中有什么用。”同时,很有意义的一个例据是,在幼儿教学中,教师是非常注重实际操作的。

  p33,在解决街头数学问题中,儿童用的是自己的口头语言甚至是直觉的方式,而学校所教授的是书面和符号方法。这两种符号系统之间的差异是街头数学和学校数学之间的本质差异,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困难所在。

  p34、p15都论及小学数学所应当具有的特点是,“第一,小学数学具有现实性质,数学来自于现实生活,再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第二,学生应该用积极主动的方式学习数学,即学生通过熟悉的现实生活,自己逐步建构数学结论,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第三,要通过数学教育,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

  p35,为什么在中学只要1年就可以完成的学习内容,要在小学通过5~6年去完成呢?答案很明确,在小学学习数学,不光是为了掌握那些数学知识,而(更重要的)是为了锻炼学生的思维与情感品质,是为了“德育”,是为了学会做人。这个论述对有的人认为可以取消小学一年级的数学课的论调是个很有力的反击。

  p38,苏联学者克鲁切斯基认为数学能力主要划分为①使数学材料形式化(抽象)的能力。②概括数学材料的能力。③运用数学和其他符号进行运算的能力。④连续而有节奏的逻辑推理能力。⑤简化推理过程的能力。⑥逆转心理过程的能力。⑦思维的灵活性。⑧数学记忆。⑨形成空间概念的能力。

  p38,数学素养,狭义指数学的读写能力(numeracy),广义指更广泛的数学学习积累(mathematicaldisposition)。

  p40,数学素养内涵之一的逻辑思维能力,例如皮亚杰逻辑-数量原则表上的守恒原则和传递原则。

  p41,数学素养内涵之二的约定法则(文化创造),例如汉语系统中所天然具有的十进制计数方法为儿童的数学学习造成的方便。

  p43,数学素养内涵之三是情境应用,儿童用数学眼光来看世界,并有意思且适当地运用数理思维。

  p44,“数学学习的收获应该包括:①专业领域知识;②发现法;③元认知知识与技能;④信念、动机等情感影响因素。”

  p44,“数学的学习要超越概念、步骤、运用。它包括数学素养,把数学看做一种强有力的审视情境的方式。素养不仅指态度,而且指具有思考的倾向和积极的行动方式。学生的数学素养体现在他们是否能够自信地接近目标,乐于探索,具有意志力和兴趣,以及能否有反映他们自己思维的倾向性等几方面。”--美国数学教师国家委员

《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读后感 第八篇

  最近,我阅读了《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第九章“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第二节“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组织的策略”的相关内容。通过阅读,我了解到概念的引入有四种策略,分别是生活化策略、操作性策略、情境激励策略和知识迁移策略。这四种策略是我们在概念教学中会经常用到的策略,而且我觉得这些策略经常会同时使用。

  如三年级学习“认识分数”,在引入分数这一概念时,我会给学生创设比较生活化的情境:老师这里有4个苹果,要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分几个?让学生结合学具动手摆一摆,学生很容易得到每人分2个。如果老师这里有2个苹果,要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分几个?再让学生结合学具摆一摆,学生也会很快得到答案——每人分1个。如果老师这里只有1个苹果,要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分多少?学生会说每人分一半苹果。怎样表示一半呢?于是我会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表示出苹果的`一半,并在学生展示交流的基础上引入分数的概念。在这一过程中,我觉得分数概念的引入既采用了生活化的策略(分苹果是学生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也有操作性策略(从用学具动手把4个苹果平均分成两份,到用学具把2个苹果平均分成两份,再到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表示出苹果的一半),还有情境激励的成分(当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不知道用什么表示一半的时候引入分数概念)。

  通过本次的学习,让我对自己的数学教学有了更高层次的认识,开始从理论层面来认识、分析自己的教学工作,收获很大。

《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读后感 第九篇

  这是一本相当好的专业书,书是浙江教育出版社所出“课程学科教学论丛书”之一,总主编钟启泉,主编孔企平,皆是教育或是数学教育界中的人物。闲话不提,随录如下:

  第一章 小学数学课程的改革与发展

  第一章第三节论及“近年来国际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特点”,所归纳数点觉得完备而合乎我现有的认识,内化如下,一是强调数学的现实性;二是重视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三是与信息技术的结合;四是重视教育过程的个性化与差别化;五是关注与其他学科的综合。

  日本的新数学学习纲要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愉快感、充实感应该是与数学内容有本质联系的。这次数学课程改革应该让喜欢数学的学生多起来。”我也相信,光有快乐没有数学的课堂不是数学课堂。

  谈到教育目标的差别化与教育设计弹性时,阐述极少,语焉不详,可见“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实现之难,当然,这也是个热点、待开发点。

  第二章 小学数学新课程的理念与目标

  照录一段提纲挈领的话,“本次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改革,强调从以获取知识为数学教育首要目标转变为首先关注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培养,同时使学生获得作为一个公民适应现代生活所必需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终身可持续性发展,是学校数学教育的基本出发点。”

  在新教材中,每个知识点编排按照“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结构。

  第三章 小学数学学科的几个基本问题

  好句子:“学生太早地、过度地被教师们安在象征符号堆里,满脸数字印痕却不知数学地生活中有什么用。”同时,很有意义的一个例据是,在幼儿教学中,教师是非常注重实际操作的。

  在解决街头数学问题中,儿童用的是自己的口头语言甚至是直觉的方式,而学校所教授的是书面和符号方法。这两种符号系统之间的差异是街头数学和学校数学之间的本质差异,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困难所在。

  都论及小学数学所应当具有的特点是,“第一,小学数学具有现实性质,数学来自于现实生活,再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第二,学生应该用积极主动的方式学习数学,即学生通过熟悉的现实生活,自己逐步建构数学结论,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第三,要通过数学教育,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

  为什么在中学只要1年就可以完成的学习内容,要在小学通过5~6年去完成呢?答案很明确,在小学学习数学,不光是为了掌握那些数学知识,而(更重要的)是为了锻炼学生的思维与情感品质,是为了“德育”,是为了学会做人。这个论述对有的人认为可以取消小学一年级的数学课的论调是个很有力的反击。

  苏联学者克鲁切斯基认为数学能力主要划分为①使数学材料形式化(抽象)的能力。②概括数学材料的能力。③运用数学和其他符号进行运算的能力。④连续而有节奏的逻辑推理能力。⑤简化推理过程的能力。⑥逆转心理过程的能力。⑦思维的灵活性。⑧数学记忆。⑨形成空间概念的能力。

  数学素养,狭义指数学的读写能力,广义指更广泛的数学学习积累

  数学素养内涵之一的逻辑思维能力,例如皮亚杰逻辑-数量原则表上的守恒原则和传递原则。

  数学素养内涵之二的约定法则(文化创造),例如汉语系统中所天然具有的十进制计数方法为儿童的数学学习造成的方便。

  数学素养内涵之三是情境应用,儿童用数学眼光来看世界,并有意思且适当地运用数理思维。

  “数学学习的收获应该包括:①专业领域知识;②发现法;③元认知知识与技能;④信念、动机等情感影响因素。”

  “数学的学习要超越概念、步骤、运用。它包括数学素养,把数学看做一种强有力的审视情境的方式。素养不仅指态度,而且指具有思考的倾向和积极的行动方式。学生的数学素养体现在他们是否能够自信地接近目标,乐于探索,具有意志力和兴趣,以及能否有反映他们自己思维的倾向性等几方面。”--美国数学教师国家委员

《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读后感 第十篇

  杨庆余老师《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中“小学数学学科的性质与任务”的部分,受益匪浅。

  在如今的社会,数学日益成为公民必需的文化素养,数学教育大众化成为时代的要求,所以发展公民数学素养已是小学数学学科教育的基本任务。作为数学教师的我们有责任更有义务,让孩子们懂得数学的价值,对自己的数学能力有自信心,学会数学交流,用数学的思想方法思考问题。

  对于数学素养的培养,我们又需要注意很多问题,首先是数学思维的培养,而数学思维的培养又需要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观察与比较,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判断与推理。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学生分析与综合能力的培养,书中一语中道,孩子们许多问题解决的障碍可能并不在于问题解决的策略不当或者过程有误,而往往在于关于问题性质的认识与问题表征上存在的某些问题。也就是孩子们对于问题解决中的分析问题的能力,需要我们去培养去提高。计算规则的学习可以培养孩子们的分析与综合能力,审题能力的培养也是我们应该重视的地方。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就应该帮助孩子们读题、辩题、审题,甚至在必要的时候让孩子出些错误,来提高审题能力,进而提高学生分析与综合的能力。

  普通知识与现实特殊情境的联系,是孩子们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遇到的老大难,书中强调,我们既要认识到这一基本事实,尊重孩子的认知发展规律,不揠苗助长,又循序渐进地帮助孩子从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的角度帮助孩子。

《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读后感 第十一篇

  最近,我阅读了《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这本书中第九章“小学数学概念学习”的第一节“小学数学概念学习概述”的相关内容,读完之后颇有收获。

  从本次阅读内容来说,这一章节是纯理论的学习,读起来的确不好理解,多亏了书上的几个例子,才让我对所学内容有了更深的认识。读这部分内容,感觉对数学老师的专业素养很有帮助,特别是数学教师的理论素养,能够得到很大提高。读这本书,好像让自己又回到了学生时代,书中的专业术语,突然感觉自己站到了一定的高度来理解数学,思考数学中的一些概念。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关于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相关介绍。对于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这两个名词我并不陌生,但对这两个词的含义却并不是很清楚,通过本次阅读,我对这两个词的含义有了清楚的认识。我了解到概念的内涵是反映事物与对象本质属性的总和,表示概念反映的是什么样的事物,外延是反映事物与对象本质属性的类,表示概念反映的是哪些事物。如:等腰三角形这一概念,其中等腰、三角形是这一概念的内涵,那么一般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就是这一概念的外延。

  在本次的阅读中,我真正感受到了读书可以增长知识!

《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读后感 第十二篇

  日常教学评课中,我经常用的一句评语是:这位老师的课上得十分流畅,听着十分舒服。在继续阅读杨庆余先生的《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后,我把这句话改成了:这位老师的课堂教学组织策略得当,教学方法适合孩子学习本节课内容。不单单因为专业的数学语言让评课语言更为准确贴切,也让我更加注重自己的课堂教学组织的策略与方法。

  从创设数学情境谈起,我的小学数学学习一直都是平铺直入的,不管是计算还是应用题,在记忆里一直都是枯燥无味的,倒是让我十分羡慕如今的孩子,无论哪门课程,都会有合适有趣的情境。乔纳森在《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对“情境”这样描述:情境是利用一个熟悉的参考物,帮助学习者把一个要探究的概念与熟悉的.经验联系起来,引导他们充分利用这些来解释、说明、形成自己的科学知识。弗赖登塔尔认为,丰富的情境包括场所、故事、设计、主题和剪辑。因此,真正能支持儿童充分运用哪些已经建立的有关数学或数学活动的经验的情境就应具有现实性、生活性与问题性等特征。在课堂上,我通常是出示主题图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创设情境,或者是数学小故事,或者是自己的生活经验,一来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二来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自信,效果破佳。问题情境不仅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更重要的是,问题情境能帮助学生形成学习任务,并帮助学生进行探索。所以,创设适当的数学情境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课堂开一个好头。

  一节好课依赖于教学组织策略的构建与抉择,要能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强化学生在学习中的体验、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鼓励学生合作交流。因此,教师要选择有利于促进学生数学素养发展的、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

《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读后感

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to-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