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的下午》读书心得
2024-07-11 23:24:07 1级文库
《理想的下午》读书心得
我们有一些启发后,写心得体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总结积累经验。很多人都十分头疼怎么写一篇精彩的心得体会,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理想的下午》读书心得,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理想的下午》读书心得 第一篇
《理想的下午》一书中,舒国治先生就自己的人生“旅历”来谈旅行、生活及理想。
以前看到过不少喜欢的博主推荐过这本书,自然而然地对它的期望值变得很高。但真正接触到这本书时,说实话,我是很难进去状态的。当然,也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我没有选择好环境来捧起这本书。但也有一部分原因是,舒国治先生谈到的一些点,我很难get到。比如在谈到某座城市时,一连串地谈及街区名称,这些部分我都是一目十行地跳过的。可如果是来过或即将来这座城市的旅人,捧起舒国治先生的这本书的时候,大概会很有意思吧。毕竟舒国治先生提到的点,之于旅人而言,都具体而有用。
当然,其中也有不少篇目,让我看得全情投入,兴致盎然。比如“再谈旅行指南”,舒国治先生在其中谈到了越发盛行反而鱼龙混杂的“劣质”旅行指南。一种东西盛行了,反而就不精了。他举了Luigi Barzin先生的例子:罗马一家本是菜肴味道极佳却不为人知的餐馆,因为Luigi Barzini先生邀请了几位美国记者去往此处吃饭,从此报纸、指南开始介绍它,甚至还出名到连航空公司的餐馆名单都登录它,自此以后这家餐馆不论是口味或是服务,都不复从前了。这个例子力证了舒国治先生“许多隐秘而美好的角落,指南都不该去提及,应当留给游人自个儿去探索和发现”的观点。这让我想到了自己的旅行,总是跟随网上各种旅行攻略的热门景点的旅游踪迹,踏着90%的人走过的路,手机上的'百度地图一旦指错方向就无比慌张。记得在前不久的x之旅中,我和朋友在某个地方等一点点奶茶,因为要等的时间太久了,所以决定和朋友百无聊赖地选择翻附近一边逛逛一边等待。在这之中意外地发现了一条风情小街。河的两边一边全是安静无比的火锅店、烧烤摊,人们不像平常一样撸着烤串大声喧哗,而是低声在诉说彼此的心里话,另一边是适合友人闲聊的甜品店和咖啡馆。一路走下去,别有一番风味。于是本打算买完一点点就回酒店躺尸的我们,决定在这条街上稍作停留。所以,以后在旅行过程中,也许我们可以选择那10%的游客走的路,留点时间去发现意想不到的惊喜。
还有“赖床”这篇,舒国治先生可以把常人看起来不怎么样的坏习惯说得一本正经的好,甚至还有理有据地谈论赖床的方法,如此可爱之人,恐怕只有舒国治先生了。
以及“如何经营民宿”这篇。舒国治先生从空间、塌、木板、床单、牙刷等很多很少人会关注却是重中之重的点来就如何经营好民宿提出建议。联想到现在这个时代更加飞速发展的民宿产业,人们越来越为了赚钱而经营,从前舒国治先生谈及的那些缺点,几十年后的今天非到没有改变,反而越发糟糕。
还有许多,如“割绝不掉的恶习”等,还请本人亲自捧起这本书看看,方能真正体会到舒国治先生这幅有趣的灵魂。这大概是我们这个时代无时无刻不在步履匆匆的人,一辈子都难以达到的境界吧。
如果可以,那么请你也在一个有理想河岸、理想的街树、理想的街头点心、理想的音乐、理想的阵雨、理想的黄昏的城市,捧起这本书度过一个理想的下午吧。
我想,只有具备这种种的环境,才能体会到舒国治先生的散文别具一格的古朴味。
《理想的下午》读书心得 第二篇
随着社会节奏的不断加快,快餐文化已走进人们的生活,这是一种只求速度不求内涵,只求其名不求其实的生活方式,如同吃快餐一样,只能填饱肚子,却没有太多的营养,吃多了有害健康。快餐文化的追逐者们往往追求一种即效反馈,如“抖音”“火山”“快手”这种10几秒的小视频能够在短时间内满足个人视觉和猎奇心理,同时即时地转发与点赞也会给发视频的人极大的心理满足。但无疑是时间的杀手,大部分人会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消磨了时间,所以说“中了抖音的毒”形容得非常贴切。同时,快餐文化还体现在人们追求速成的心理,比如精简版名著,5天速成班等。也催生越来越多地通俗小说、通俗影视剧、已成流星的流行音乐等精神和内涵空虚的作品,带来社会的浮躁。如何摆脱社会浮躁之气,寻找自己的本心?这就要求我们慢下来。
慢生活是相对于当前匆忙、纷扰的社会快节奏生活而言的另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生活态度,积极的心态。于舒国治而言,旅行真谛是一种散漫的“晃荡”,理想的下午是泛看泛听,浅浅而尝,漫漫而走,这种漫无目的地晃荡,这其实就是一种慢生活。这里的“慢”不是磨蹭,不是懒惰,而是一种生活的品味,意境和自然的回归。
在现代的快节奏生活中,人们往往用‘忙’的借口来回避生命的本真状态。米兰·昆德拉曾在《慢》反问:“慢的乐趣怎么失传了呢?古时候闲荡的人到哪儿去啦?民歌小调中的游手好闲的英雄,这些漫游各地磨坊,在露天过夜的流浪汉,都到哪儿去啦?他们随着乡间小道、草原、林间空地和大自然一起消失了吗?”这是他对回归慢生活的一种呼唤,他对‘缓慢’的发现,希望能警醒现代人重新审视生活观,重新建构一座轻与重的天平,汽车、别墅、权势、金钱各种名利场与真正宁静的心灵、自由的'空间、温馨的情感和从容的境界的天平到底孰轻孰重?
慢生活体现了我们对于理想生活的向往,而理想生活应当是一种回归,遵循本心,慢慢品味,漫漫而走,不断地体验与感知。如同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喂马、劈柴,周游世界”、“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诗意地栖息;如同木心的《从前慢》“记得早先少年时/大家诚诚恳恳/说一句是一句”、“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朴素、沉静而美好。
在这快速的时代,愿你我都能保有一颗沉静而不浮躁的“初心”。
《理想的下午》读书心得 第三篇
舒国治好像就是个闲不住的人,走过南闯过北。
看他的文章有种古风,却又没有那么冗繁难讲。行文简洁,下笔又不冷僻。很是让我欢喜过一阵。
首次接触舒国治的文字全依赖道长梁大哥的开卷8分钟。那时候介绍的《流浪集》和《穷中谈吃》听得我如痴如醉啊——自己随即到处寻觅舒氏之文字。
去年终于受不了,在淘宝买了一本台版《流浪集》,读完大呼过瘾。流浪的他文体松散,却炼字煅句一般,用简短的行文表达一种飘逸的情怀。
举例:
人能生得两腿,不只为了从甲地赶到乙地,更是为了途中。
言走路,是言其趣味,非言其锻炼也。倘走路没趣,何必硬走。-摘自走路
小雨时,淋著多麼舒服,避著不淋,多可惜。大雨,固令人全身尴尬,然身体有大郁结、心理有大愁闷者,偶得痛快一淋,最是有冲刷涤荡之无比功效。-摘自淋雨
短短篇幅,不过200来页。文字间隔不大不小,适合走路、坐车,无聊时打发时间。文中说的是闲逛,走路,喝茶睡觉等琐事。但琐事却也趣味多多,看后还纳闷:松垮的精神就那么和着他的用笔尖迈开的步子走了下。
前几日,得闻舒国治和西西的书登陆内地图书市场。无疑让这个春天里的假期更多了打败吃喝玩乐的信心。敛了个日子,抱着一本好书去过个松垮的下午多么让人神往。遂在网上下单,也快速的.收到这本书。
读这书的心情切忌那么多的迫不及待。虽然他的书早来,却也不必惊喜异常。用颗平常心,不必吆五喝六,不必心旷神怡。一个懒得出门的周末下 午:不用围炉,不用焚香洗手。歪在沙发上,双腿伸直或高跷,找个最舒服的姿势。如果有件小薄被正好搭上:双腿间不冷 ,脚上不热。捧着读来——打发时间刚刚好,没有刺眼的阳光就那么自然的任时光偷溜过去。
看舒国治谈瑞典人的生活之自立,自然;谈纽约客的地铁风光,廉价热狗。谈谈如何从北京租车旅行到各个北方名山或清冷小庙。谈谈赖床是如何 分上品和下品——我一直认为此书是舒国治在赖床时创作的,他说:“便因赖床,使人隐隐然想要创作”。也的确“赖床,是梦的延续,是醒着来做梦。是明意识却 又半醒半朦地往下胡思乱想,却常条理不紊而又天马行空意识乱流东跳西蹦地将心思涓滴推展”。谁又说这《理想的下午》不是他在半梦半醒的床第之间用刹那之间 的一点灵光在胸中翻滚数次如星火燎原般让我等神思梦想那?
他有点像杰克?克鲁亚克笔下的达摩流浪者般的生活,只是更绝于他的在路上——完全没有牵挂。走路吃饭,睡觉打盹,全不为了什么。让我们知道理想的生活:是不是路上的风景?不在于你口袋中的Contax T3或背包里的“无敌兔”。
《理想的下午》读书心得 第四篇
舒国治,这个名字念起来真舒服,又好听,而且总带着一股熟悉的味道。然而,我分明是第一次读他的作品。
这本书是谁介绍的呢?还是我在哪个书店的书架上看到过并随手翻了一两页觉得还不错便默默的在想买的书单中添上去这个书名的?日子一久,我已忘了。反正这本书的书名一直躺在我的欲读的书单中。它不知躺了多久,我的姐姐便真给我送来了这么一本书。
书的封面真好看呀!呈淡蓝色,材质是布,摸起来很舒服。一打开书,简洁的排版亦让我生出了淡淡的好感。我便这样一页一页地翻阅。
这本书是由一篇一篇的散文构成的。这些散文读起来都特别让人心生愉悦。因为它们很真实,很认真。《赖床》一篇中就老老实实地写赖床,写得很有道理,我也受其影响,认为晚睡早起不是一件能让人快乐的事。晚睡就应该搭配着晚起嘛,赖床总是一件好事情。它代表的意涵很多。一个不赖床的'人肯定不能体验到赖床带来的好处。比如:赖床使人想象力更丰富,赖床使人常常得以回味童年赖床时的美妙。舒国治还认为,赖床是有技巧的呢!读来煞是有趣!更让我感兴趣的是,舒国治竟然因为晚睡而喜欢赖床(也需要赖床)而不工作。我想,他这个人该有多么率性和崇尚自由呀!
谈及舒国治的散文,不得不提的是他独特的笔风。他的笔风有一种深远的古意。清新又怀旧,读起来可谓是赏心悦目。不知为何,我总认为舒国治的笔风和名字极其搭配,这两者之间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联系。
读舒国治的散文,总是能读出一股强大的对生活的热爱之情所产生的力量。这么一个人,这么热爱生活,然后把自己的生活态度付之于笔端,读者们读着这个作者的热爱,不由得从心里生发出对生命的感激。
我想,如果我以后写散文,该也是要有自己的独特笔风的,该也是要有自己的生活态度的,该也是写什么就认认真真地写什么的。
《理想的下午》读书心得 第五篇
如果给你一个理想的下午,那会是什么样?不论是什么样,我相信,所谓理想的下午,应该会是你认为轻松自由的一个下午。你可以去想去的地方,见相见的朋友,做想做的事,在这个下午你感觉不受束缚,没有上司的指示,没有业绩的压力,没有客户的咨询,没有商务电邮,没有会议和报告,只有你和你自己,还有让你舒服的人和事。
这样的一个下午,让喜欢自在闲散的人欣喜,让想要舒缓压力的人欣慰,让街头的花色忽然鲜艳显眼,让爱人的笑眼闪亮而深邃,让城市天空的闲云忽然恢复了流动的生机。
然而这样的一个下午,也可能会让人局促不安,因为它是如此稀有而奢侈,让人不能不心存疑虑和担忧。这个城市,每一天,新的创意层出不绝,无数新的产品在上市,新鲜的面孔出现在屏幕上……这样的一个下午,客户也许正好有需求,上司也许又需要一个方案,周遭的人还在上班,城市还在高速运转,而我们却躲在这一片忙碌与慌乱下,闲闲淡淡地走路、发呆、聊天,多么不应该。最最关键的是,这个下午,我们价值什么都没有创造,闲谈完了,然后呢,有什么结论吗?没有;有什么收益吗?也并没有。这会是一部分人的内心,所以他们在这样的下午,也会忍不住看手机,查电邮,follow那些让他们不放心的项目,让自己重新进入状态;或许在片段化的社交网路上刷一下,让自己跟上最新的资讯。他们理想的下午,总是无法理想——不敢理想,好像,也无需理想。
以前的我隐约有感觉,但总说不上来,在这本书里终于清晰了——敢于过理想的下午的人,是任性的;而敢于用这样的心态和做派来过一生的人,那该是何其任性。这并不是我的批评,而是书的作者舒国治先生的自我认定。况且,我慢慢也体会到,任性,其实不一定是批评,而是一个中性词,有时候甚至是让人敬佩的褒义词。
倘若人人都需要一个理想的下午,那么为什么有人会不敢?这种不敢听起来也许辛酸,但也很实际。不敢,其实就是害怕和担心,认为自己不具备那样的条件。他们心中充满着各种预设,虚荣一点的说法有“如果我不表现得很忙碌,那怎么显示出自己的尊贵和重要呢?”,朴实一些的说法也有“如果我不能为公司或者社会创造价值,那应该会被社会所抛弃吧”,他们为了社会的认可而压抑自己的需求——一个理想下午的需求,也有可能是为了自己的需要压抑了这些需求——需要通过忙碌来获取物质、金钱和名望,这样才能在这个城市获得好的生活资源。这些完全是无可非议的,所以舒国治的任性才让人吃惊——做你自己,生活自然会供养你。为什么?凭什么?真的可以吗?为了能够懒床和逃离令人呼吸不畅的格子间,辞掉工作,成为“无业游民”或“自在闲人”,这是他任性地为自己选择的生活方式。他旅行,晃荡,去过无数想去的地方,过了无数个理想的下午,在这本书里才终于回答我们,也是回答当初的自己——这样,原来是可以行得通的。
有人会说,他之所以这样敢,是因为有良好的物质条件作为支撑。又说,这样的下午过了多少遍,也没有创造出什么价值出来。我没有了解过舒的背景,从他本人的阐述来看,应该不是大富之家;不过从历史上看,物质条件不佳却仍能从心而活的人,已多有例证。想起阳明先生说“心外无物”,又想起x临隐寺茶园里的一句“莫向外求”,可见很多时候敢与不敢,不在于你有什么条件,而是在于自己的认知。作者本人所希望的生活条件就很简单,几件衣服,颜色朴素,数量足够来回换洗即可;一个居室,可以摆得下一张榻和些许行李即可,也不需要冷气,正所谓“居无余物,心不寄事也”。他是土著x人,至今租房住。对他来说,衣服是用来蔽体,住所是用来睡觉的。得体,舒服,就可以了。睡醒了,自可以起来,去闲逛,溜达,找找吃的。这一观点很像一本书里看到的x佛教信徒的想法,他们把躯壳看做是灵魂来世间寄居的屋子,所以不会费力张罗它,就像我们去旅行所住的房间,绝不会为它多费心思布置装扮,也不会对它有太多的感情投入。这样的人,活得有些随意,有些散漫,有些出世,也有些佛性。至于说他没有创造价值的人,我觉得闲散的价值有时和人文的价值一样,是难以考核和估量的。有时候,孕育、播种和耕作是可见的,有时候它们是不可见的,但是不可见,不等于不存在。而世上的一些东西正应了那一句——“以为得,无所得;无所得,即是得。”
那是否人人都需要一个理想的下午呢?有人很喜欢工作和忙碌的感觉,有人喜欢挑战和刺激,闲散对于他们来说,太过平淡,甚至是有些压抑了。的确,人与人之间差别巨大,价值和信仰也不尽相同,如果着眼于成就,那么理想的下午自然就是在纵横捭阖、运筹帷幄之间度过的。但不知为何,中国人,尤其中国文人,总以“闲”作为很多情感抒发的主题,“偷得浮生半日闲”“闲等小楼看新晴”“何处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二人者尔”……“闲淡”是大家的来处—— “我本是卧龙岗上散淡的人”,孔明闲在x田间,因而得以研读经书,周游各地,他对局势的研究分析甚至比天天忙碌处理案牍的各家“主公”都要深入而彻底;“闲淡”也是大家的'归处——富春山居图的后段《无用师卷》中,历经一生绚烂跌宕,老人已隐入山林,得其真趣而几不可见。因为这一份“闲”意,苏东坡的精神旨趣和人生态度成为后人的慰藉和寄托。林语堂、沈从文、汪曾祺这样的“闲人”,也让我们看到真正懂得享受人生的“生活家们”是怎样忙里偷闲,苦中寻乐,在狭隘处求得自在的。林甚至不无狡黠地在书里说“这个世上有那么多事,自会有那些喜欢做事的人去做好”。蒋勋说,忙就是心的死亡,是一切生活美学的对立面。我非常认同,会生活的人,需要会“闲”。这种“闲”不仅是生活的调剂,更是生活的养分来源,甚至到一程度上,成为生活的意义。
是否任何人都需要闲,都需要一个理想的下午?我本来是持有一些怀疑的。这个世界上,也许就是有那么一些亢奋的灵魂和不懈奋斗的因子呢,毕竟正是他们在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文明呢。在我心中,美国和x是这样的代表,快节奏,快消费,高压力,高回报。这在他们看来是那么自然而习以为常。一天,忽然看到一个访问,是关于x著名经纪人霍汶希的。她是英皇公司的金领,带出了很多风头无两的头牌艺人,一手发掘、包装、培养、打造和经营他们,还要随时应对处理他们的任何公关风险和演艺风险,艺人们既怕她又敬她。这样的一个人,说话永远抓住重点并且滴水不漏,在复杂的媒体关系中永远牢牢把握主动权,20年手机从不关机。在访谈中她谈到,自己是一个单身妈妈,一直以来都没有安全感,所以一直在尽全力做好工作。难忘的是最后一个问题,访谈问道,如果有空闲时间想要做什么。她的回答是,希望能够不用24小时开机,和女儿去做一些采摘。不知内容是否出自真心,但是想来,任何人,不论富有、尊贵、要强与否,都需要一个理想的下午吧。毕竟,这个理想的下午,我们是和真正的自己在一起。
然而这种宝贵的任性,需要一些自省和缘分,任性到,只愿意听从自己的内心,只选择自己真正的需要,只为生命中真正璀璨的光华付出青春和情感。不愿为现代文明的物质追逐压弯了自己精神的脊梁,不愿被快速发展带来的焦虑慌乱裹挟一生,这种任性,又何尝不是一种醒悟呢?
《理想的下午》读书心得 第六篇
舒国治先生《理想的下午》这本散文集,应该是2010年就在大陆出版了。
上个星期五,也就在刚刚过去的2016年的12月30日,我下班后百无聊赖逛书店,刚好赶上舒先生在单向空间讲座的尾声,结果即随手买了他的一本作品。
我想,我的这种懒散、自由地逛书店然后随手买书的态度,应该是他所推崇的。因为他自己也说嘛,“那种信步而行方能获得高品质的自由、心灵安静下深度满足的自由”。
我大概是用不到半天的时间读完这本不长的集子的。我敢说,如果是在5、6年前,我一定会把它奉为圭臬,尤其正赶上我当时到x去做交换生,体验的生活与书里描写竟能不谋而合。
我斗胆下个判断,舒国治先生应该算是非常有代表性的生于上个世纪50、60年代的x作家。
那一代的x作家,尤其是x或北部经济更发达地区的作家,既带有从中国大陆沿袭而来的典型中国文化符号,又深受西方和少量日本文化的影响,观察、眼光常常是囊括世界;另外,由于二战后世界格局的影响,中国大陆锁闭,而x经济腾飞,这些作家在带有对自身和x经历抱有深情的同时,也有着一定的文化优越感。
这种优越感,在我看来,其中有一部分,是带有非常传统的中国文人气的。就好像中国传统的描写景物、山水的散文、小品文,作者追求的往往是一种意境、一种心绪,而并不十分明确地表达自己的判断、观点。而像舒国治先生那一代的x作家,或者即是他本人,在描写时还能常常带有那种闲适、悠然之感。
不能不说,这种闲适、悠然和独立于世界之外的感觉,让人羡慕。我自己在x做交换生时,几乎也是在实践着这种人生。每天手握一本旅行地图和指南,研究着有哪里可以去逛逛。x真是文艺清新,好多书店、电影院~啊!这个周末要去垦丁,下个周末要去花莲~x真像是一座老电影里的`城市~他们都说x有很多的小吃……
在x的半年,可以说,我整个人都变得没有那么焦虑了。最让我觉得放松的,说出来可能觉得可笑,是我觉得在x,做一个文艺青年,是不大会被歧视和嘲讽的。因为,连医学教授在上课时都会分享自己与初恋女友的故事,好像真的少有人会评价你这样是“矫情”之类的话。对于我这种玻璃心,也很是受用。
……扯远了。所以,我是想说,人文关怀,或者说是闲适悠然,很容易地会从x人、尤其是x作家身上体现出来。在2008年大陆正式开通赴台自由行的前后,内地媒体对x的宣传,多偏向正面,大陆人普遍也对x产生一种向往之情。“x最美的风景是人”、“小确幸”是一种生活态度等等,在部分年轻人中间受到推崇。
而这样的年轻人也是要长大的,要面对这个社会的。x也在变化,过去的优越在一点一点地消失,年轻人需要抗争、需要机会,他们也越来越喜欢更加笃定的言辞。
不知是如今政治局势的变化,抑或是互联网的崛起——现在的我会觉得,散文也好,“理想的下午”也好,舒国治先生式的任性与懒散也好,在当下,都是逐渐式微的。现在的人,对于追求某种意境,尤其是言之无物的种种,似乎越来越怀疑和挑剔了。
这不仅仅是发生在大陆,狂热的微博用户们开始对明星、对公众人物越来越多的挑剔和讨伐。在x、在世界各地,平心静气早已不是什么流行词语,从美国总统大选、韩国总统“闺蜜门”等这些政坛事件,再到各种流行影视剧集内容的权谋、算计,媒体、杂志文章的批判……人们开始变得越来越精明,发声渠道的多元也让他们越来越沉不住气。
舒国治先生在书中说,“我对当日发生的事情,奇怪,不怎么想即刻知道”,“我对眼下的真实,从不想立时抓住。我总是愿意将之放置到旧一点。”他把这些概括为自己的“懒”,也承认,“懒”是他这辈子最大的缺点,也可能是最大的资产。
他还概括了“自由”,说“只有极度的空清,极度的闲散,才能获得自由。且是安静的自由。”
但他也说,“人生际遇很是奇怪,我生性喜欢热闹、乐于相处人群,却落得多年来一人独居。”
我是羡慕这种生活的,曾经也认同他所说的对自由的态度。但在现代社会,更多人是在更加主动、更加积极的追求自由。
也是在我刚刚工作时,有人对我说,你可以追求自由,但这个自由是建立在你把手边的事情尽量做好之上的,当你的能力足以掌控这些,你才能获得自由。
我现在无法判断哪一个是对的。
也许是环境变了,让人迷惑了。也许只是我庸人自扰,或单纯地变老了。
“理想的下午”,当然是真实的。但我担心它会慢慢地消失。
《理想的下午》读书心得
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