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1级文库 > 心得体会 > 正文

教育教学随笔心得体会【精选6篇】

2024-07-08 21:45:01 1级文库

在社会发展中,教师是人类文化科学知识的继承者和传播者。对学生来说,又是学生智力的开发者和个性的塑造者。本文是爱岗的小编帮大家找到的6篇教育教学随笔心得体会,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育教学随笔心得体会【精选6篇】

教育教学随笔心得体会【精选6篇】 篇一

信息技术课程由计算机课程发展而来,但发生了质的飞跃,已经由单纯的技能训练上升为全面的信息素养的培养,需要信息技术教师在认真研究课程特点的基础上,加强理论学习,结合教学实际,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具体心得有以下两点:

一、营造有利于学生主动创新的信息技术学习氛围

良好的信息技术学习氛围是有效教学的前提。要营造好学生课堂学习的环境,教师应在引导学生把握知识体系的基础上,适当放手,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掌握技术工具的操作方法与应用技巧,在过程中认识和理解相关概念和原理,陶冶心性,形成健康人格:教师要做好指导和调控,有计划地让每个学生亲历与体验需求分析、方案设计以及方案实施等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鼓励学生在过程中积极思维、大胆想象、勇于创新。

二、合理选用并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

首先,可以学习、借鉴其他科目的成功经验,根据教学需要恰当地采用讲解、观察、讨论、参观、实验等方法,做到兼容并蓄、取长补短。其次,可以吸收国内外信息技术教学的成功经验,在继承的基础上大胆改革,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

要从教学实际出发,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内容、对象和条件等,灵活、恰当地选用教学方法,并善于将各种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任何一种方法和模式的选择和使用,都应该建立在深入理解其内涵的基础上。譬如“任务驱动”教学强调让学生在密切联系学习、生活和社会实际的有意义的“任务”情境中,通过完成任务来学习知识、获得技能、形成能力、内化伦理。因此,要正确认识任务驱动中“任务”的特定含义,使用中要坚持科学、适度、适当的原则,避免滥用和泛化;要注意任务的情境性、有意义性、可操作性;任务大小要适当、要求应具体,各任务之间还要相互联系,形成循序渐进的梯度,组成一个任务链,以便学生踏着任务的阶梯去建构知识。

教育教学随笔心得体会【精选6篇】 篇二

从20xx年11月,我们有幸接触到了“生本教育”这一理念,随后,我们一起听了专家报告和生本示范课,初步感受了生本课,后来通过看观摩课、集体学习、和其他老师一起开始学着上“生本课”,结合自己的实践,简单谈一下自己的学习体会。

生本教育的核心就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是以生命为本,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在观摩课中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在生本教育的课堂上,学生们畅所欲言,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每一个看过观摩课的老师,都对课堂上孩子们的表现印象深刻。我也不例外,心想如果我班上的学生也能这样对学习充满热情,思维活跃,知识渊博,侃侃而谈该多好啊!

开始的'时候,我总怕学生自己解决不了学习中的问题,几次下来却发现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慢慢的我也在语文课堂上添加了适量的生本理念。首先,精心挑选前置作业,有些问题有些难度,尽量让学生经过思考、总结可以完成,而不是直接在书上找答案。尽量做到每课布置一个查找资料的问题,以读引读,让学生超越文本,开拓视野。其次,课堂上我尝试着让学生成为一名小老师,给学生充足的空间,把主动权循序渐进地还给学生,让孩子们自主交流、展示成果、互相质疑,在合作、交流、质疑中主动学习,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经过他们自己的实践获得的知识,学生特别有成就感,自信心也逐渐增强,在这种氛围中学习,他们得到了释放,对学习更加有兴趣了。你可以时常在课堂上看到学生给你带来的惊喜。

不过在生本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困惑、问题。上了一段时间的“生本课”,我最大的困惑就是不知道在课堂上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一开始总感觉本节课的知识点应该由学生来生成,自己尽量不敢多说话,但是学生有时总是绕着问题打转,就是说不到点子上,但是热情度又很高,让你不忍心打击他,但是后来才知道,老师应该学会恰当的去引导学生、做小结,并不是什么都不说,要把握好一个度,这一点还需要在今后的课堂上继续努力学习。期间遇到的问题有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所欠缺,问题的表述很不完整,有时学生也会很不合作,前置作业完成效果不好,这些都会让我感到失望、迷茫。

但是,变化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要有足够的耐心静待花开,相信孩子们的潜力是无穷无尽的。在教学中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调整运用生本教育的理念,那我们的学生也一定会乐学,会学,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育教学随笔心得体会【精选6篇】 篇三

浓情月光 浓情课堂——评王华英老师《月光启蒙》的教学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138

浓情月光浓情课堂——评王华英老师《月光启蒙》的教学

《月光启蒙》是本学期新选入教材的一篇课文,用以替代原来的《悲壮的一幕》。两篇文章相比,都是以情见长,但《悲壮的一幕》不免显得做作了些,(本来就是编造的嘛!)而《月光启蒙》更显情真意切。

王华英老师执教的《月光启蒙》,怎一个“情”字了得!我想学生会被感动,我们听课的老师也会被感动:一方面是被文本感动着,被月光母亲,被作者孙友田所感动;另一面是被课堂所感动,被老师,被学生的课所感动。浓情月光!浓情课堂!

在先前的印象中,王老师好像并不是一个煽情高手,那她又如何在毫无做作的质朴中让学生沐浴在浓情月光之下,徜徉在浓情课堂之中的呢?我想是得益于体验式式学习方式的成功运用。

反复“焐”文,让体验层层深入。

文字背后的情感,往往要通过反复的、多层次的品读才能为学生所体悟。这堂课的语文味很浓,王老师通过引导学生对一些重点语段的反复的“焐”,焐出了味,焐出了情。如在教学“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她那芳香的音韵。”这一语段时,王老师共安排了四个层次的“焐”文:第一个层次,王老师抓住“三月的和风”这一比喻,唤起学生曾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感受歌谣的轻柔;第二个层次,她抓住“芳香”这一通感,让学生由嗅觉的体验转移至听觉的体验,感受歌谣的动听;第三个层次,她不失时机地引出“母亲忙完了一天的活计,洗完澡,换了一件白布褂子,在院中的干草堆旁,搂着我,唱起动听的歌谣。”一句,让学生回忆自己儿时被母亲搂抱的经历,感受歌谣中所蕴藏的母亲的深情。第四个层次,她引导学生联系“母亲把故乡给予的爱,亲人给予的爱,溶为伟大的母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等句,让学生感悟到歌谣中所蕴含的“启蒙”。教师引领学生一次次和文本做亲密地接触,就一次次走近了母亲,让学生体验到那浓浓的母爱、质朴的启蒙。

媒体辅助,创设情境促体验。

本课所采用的媒体手段,并不复杂,一个ppt课件,画面也就那么三幅,没有动画,但它却实实在在地起到了创设情境的辅助作用。三幅画主要的一幅就是课文中的插图:在如水的月色中,母亲正搂着作者在唱歌谣。这一画面,配合了课文的重点语段,反复地呈现在学生眼前,文字、形象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坐在课堂中的学生也如沐浴在那如水的月色中,聆听着母亲那轻柔、甜美、深情的吟唱……第二幅画面,是母亲苍老甚至于有点丑陋的面容。学生乍一看,有人竟不禁笑出声来。教师没有制止,而是满怀深情地朗诵起本课原文的开头“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失去了记忆。我赶回老家去看她时,她安详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和蔼、慈祥,但却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不再谈她的往事,不再谈我的童年,只是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 “微风吹乱了母亲的满头白发,如同故乡的天空飘满愁絮…… 坐在面前的母亲忘却了她给我的那份爱。故乡的天空不会忘记。是母亲那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民间文学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让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的才华启迪我的想象。”课堂里的笑声不觉停了,而取而代之的是深深的感动。此时,教师适时地出示了第三幅画面:一只慈爱的大手握着一只柔弱的小手。学生的感动、共鸣油然而生。

三、课后练笔,将体验进行到底。

本课的作业设计别具匠心,让学生给自己的妈妈写封感恩信,或制作一张感恩卡。作文是学生最头疼的事,而这样的练笔学生却喜闻乐见,不仅是因为它生动活泼的形式,更主要的是学生对母爱是有体验的,而通过本文的熏陶感染,他们很需要把自己的情感倾注于笔端。

;id=730

教育教学随笔心得体会【精选6篇】 篇四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怎样才能把教师的外部指导内化为学生的能动活动?怎样才能唤起学生更深层次地思考?如何才能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究新知识上下功夫?如何适时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怎样才能使学生不仅长知识,而且能力也得到训陈和培养?

要做好以上这些问题,我认为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准确地理解教材,驾驭教材。否则,都是空话。这是因为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教科书不同于一般参考材料或其他一些课外读物,它是按照学科系统性结合儿童认知规律,以简练的语言呈现数学知识的。知识结构虽存在,但思维过程被压缩。学生看到的往往都是思维的结果,看不到思维活动的过程,思想、方法更是难以体现。这就需要教师对教材内容的呈现进行精心设计和加工,通过教学实践,体现数学本身那种令人倾倒的丰满的内容,体现思维过程和思想方法。为此,作为数学教师,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书本上看得见的思维结果,更要让他们参与那些课本上看不见的思维活动过程。

因此,我的体会是教师必须熟练地掌握教材。通过教材,使自己先受到启发,把教材的思想内化为自己实实在在的思想,把教材读活。让自己从书本中精练的定义、公式以及叙述等的背后,看到数学本身本来丰满的面容,找准新知识的生长点,弄清它的形成过程。这样,我们才能使学生不仅获得真理的条文,而且更能使我们的教学过程真正成为人与人、前辈与后代、数学家与学生之间的活生生的思想与情感的交流。否则,教师自己头脑里没有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没有思维过程,把课本当成一本死书,照本宣科,那么就不可能把知识的来龙去脉搞清楚,不可能把知识的形成过程很好地展现开来,那学生也只能是死记硬背、机械模仿。这样的教学也一定是既没有生机,也没有深度。不可能使学生的知识形成网络,更谈不上让学生主动建构了。

总之,教师读活教材,熟练地掌握教材,是我们备好课、上好课的前提和保证。有了这个前提和保证,我们才能把知识的形成过程弄清楚,讲清楚,才能给学生设计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为他们主动构建认知结构奠定基础。有了这个前提和保证,我们才能了解知识形成过程中所运用的思想方法,才能有机地渗透给学生,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全面完成小学数学教育任务。

教育教学随笔心得体会【精选6篇】 篇五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61

魏旖 发表

《泉城》……一篇篇情文并茂的散文,展现了我们伟大祖国不同的地方、不同的美姿。文章语言清奇秀丽,颇具诗意,让人读了如临其境。教学中我加强了单元的整体教学,重点放在朗读训练上,同时抓住文章细笔细绘的特点引导学生仔细品味,使学生的习作水平也有一定的提高。学习描写景物的散文,首先通过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咀嚼推敲,来领会它们精彩的写法和表现的情景美。二是加强思维和语言的训练。帮助学生对课文进行分析,明确课文写了些什么,从哪些角度描绘的,哪些词或哪些句子用得特别精当,描绘时主要用了哪些方法。最后,带领学生有感情地背诵课文。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诗一般的意境,使学生陶醉于优美的情境中,受到了美的陶冶。在语文能力方面,学生把理解、口述、朗读结合起来,收获同样颇丰。”

(第一范文 www.第一范文。com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泉城)

此问转载

教育教学随笔心得体会【精选6篇】 篇六

学习内容:《月光启蒙》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

学习小组:________                  学习小主人:________

学习目标:

1.学习本课9个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认识多音字“落”和“混”。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3.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资料链接

孙友田,当代诗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作家协会理事,文学创作一级,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主要著作有诗集《煤海短歌》、儿童长诗《带血的泥哨》、《矿山鸟声》等10部,儿童知识读物《在黑宝石的家里》等。作品多次获奖,诗歌《我要演一个童工》被选入《少年朗诵诗选》,诗选《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散文《月光启蒙》均被编入全国小学语文教科书。

自主合作

孙友田出生在安徽北部的一个小乡镇上,八岁进了镇上唯一的一所小学。父母都是文盲,但对他的学习却抓得很紧,因为他们吃够了没有文化的苦。母亲只要见他放学回到家,第一句话就是“写字去!”写什么字她不管,只是守着他,看着他拿着铅笔在本子上画。本文写的就是作者在母亲的影响下,爱上了民间文学,爱上了写作,从此走上了文学之路,成长为一名著名的作家。

一、生字我会学。

1、生字我记牢,我会写。

熟读下列词语,接着通读全文,做到字音准确,有困难的要回读,直到读通顺为止。(注意用多种方法巧记字形易错字,并交流识记方法)。

bɑ          chen         zǎo        lǒu         fènɡ

篱笆        时辰         洗澡         搂着        凤凰

ɡē               shāi                 jiào         zhànɡ

割荆草           筛大米            坐花轿         红帐子

2、把上面词语中容易读错、写错的字划出来写在横线上

易错音:_____________________易错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准多音字在文中的音,并写出它另外的读音,并组词。

____(     )                           ____(     )

落 ____(     )                       混  ____(     )

____ (     )

二、生词我理解

1、我能读好课文。对子互读——选择展示。

2、默读课文,划出不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批注在文中。展示汇报以下词语的意思。(我能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词语)

歌谣         童谣         芳香         混沌

豁然开朗     天资聪颖     高深莫测     莲花落

三、课文内容我知道

1、我能正确、流利地朗读文中的歌谣、童谣。(对子互读,小组pk)

2、小组内互读课文,思考课文内容:

本文是一篇淳朴优美、感情真挚的     。作者回忆了自己童年时,在夏夜月光的沐浴下,母亲给他      、      、      和     的情景。

3、我能读懂。(用文中的原句回答)

“月光启蒙”就是

“月光启蒙”就是

“月光启蒙”就是

展示汇报

温馨提示:

1、每组选择一个学习内�

总结存疑

这节课我们初步感受到“月光启蒙”的含义,但作者为什么用“月光启蒙”作为课题?下节课再探讨。

教育教学随笔心得体会【精选6篇】

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to-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