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1级文库 > 体裁作文 > 正文

学生《戏曲进校园》观后感(通用10篇)

2024-10-25 18:57:17 1级文库

学生《戏曲进校园》观后感(通用10篇)

  导语:中华民族艺术博大精深,源于它立世五千余年。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戏曲进校园观后感,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学生《戏曲进校园》观后感

学生《戏曲进校园》观后感 第一篇

  戏曲源远流长,是我国的经典,不同地方的戏曲有不同的风格和特色,它让人赏心悦目,其情节有的催人泪下,有的振奋人心,多姿多彩,出神入化。

  小的时候,看见自己的父母看戏曲时,我总认为他们实在太老土,赶不上潮流,打死我我都不会去看那老掉牙的玩意。 俗话说:“要知道梨子的味道,最好亲口尝尝。”不尝不知道,一尝吓一跳呀!今天的语文课上,当我珍惜仔细欣赏了中国别具一格的戏曲时,我真是为之震撼,原来我们中华民族的戏曲是那么的有艺术魅力呀!我真是井底之蛙呀!这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外国人又怎么能比得上?难怪呀,老一辈的人都是那么的热衷于这些戏曲,那么喜爱戏曲。

  我现在才感受到什么是“不看戏曲的人,枉做中国人”。不是吗?这些戏曲,就像我国的一部部历史,只有懂得欣赏它的`人,只有懂得关注它的人,只有懂得挖掘它的人,才称得上是真正的中国人。因为他们深深地明白一个道理,戏曲是我们的国宝,戏曲是我们的国粹,戏曲是我们的国剧呀!我们怎能忘记它们?如今的社会,我们这些青少年们的视野,已经转移到流行音乐、影视和网络,我们似乎已经忘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其实,当我们细心的欣赏我们的戏曲时,我们就会发现它们犹如一个个精彩的历史故事,将历史的画卷一一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将我们带入了历史的隧道,让我们身临其境,让我们感慨不已。

  戏曲的艺术魅力,我们怎可忘记?我们要多去欣赏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让它永远永远放光芒,让它世世代代流传下去!

学生《戏曲进校园》观后感 第二篇

  现在的青年朋友不大喜欢京剧,可我对京剧却十分感兴趣。 我对京剧感兴趣都是受了爷爷奶奶的影响。

  他们酷爱京剧,只要电视里有京剧节目,如《九州戏苑》之类的,他们总是要看的。久而久之,我也受到感染。我发现,京剧中有许多传统文化的精华。 可说实在的.,我对京剧知之甚少,只知道京剧讲究的是“唱念做打”,只知道京剧分为“生旦净末丑”五个行当。我常常把“正旦”和“花旦”混为一谈,甚至有时统称她们为“小旦”。完整的戏我只看过三部:《秦香莲》、《九江口》、《九道本》。

  现在文艺节目或是综艺晚会中所演出的京剧,大多是名剧名段,像这样的小段落我倒是看了不少。比较喜欢的是《锁麟囊》中“春秋亭外”一段,《徐策跑城》中“湛湛青天”一段,《玉堂春》中“苏三离了洪洞县”一段。 有人认为京剧节奏慢,听着不耐烦。其实不然,京剧节奏感强,速度有快有慢,但这都是根据剧情而定的。快,快得让你听都来不及听,还没弄明白是什么意思,它已经唱过去了。像《秦香莲》中“驸马爷近前看端详”一段,速度多快啊!如果电视机屏幕上不打字幕的话,那是根本听不清的。

  为什么这样快呢?就是为了表达包公愤怒的感情和急于让陈世美认下秦香莲的迫切心情。慢,慢得能一个字拖半分钟的音。像《贵妃醉酒》中杨贵妃的唱词多慢啊,这是为了体现杨贵妃那雍容华贵的气质和失落的心情。

  总之,京剧艺术极富魅力,只要细细鉴赏,就能发现无穷无尽的妙处来。我会继续看京剧、研究京剧的,并希望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朋友理解京剧,喜爱京剧。

学生《戏曲进校园》观后感 第三篇

  戏曲,是中国人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艺术的博大精神,源于它立世五千余年。

  在这个星期二的下午,我们学校迎来了戏曲进校园的活动。同学们都一个个怀着激动之心来到了现场,在学校搭起来的舞台上,演员们一个甩袖犹如一道和煦的春风,将京剧的气息撒至校园的每个角落;一个迈步仿佛让人身临其境般,掉入了京剧的大殿。我们在演员们身上看到了戏曲的魅力,不是想象的那么乏味,而是令人沉醉于此。同学们的'目光紧盯着舞台上的演员,眼中充满了赞叹的神色,好美丽啊!原来京剧也可以演绎得这么洒脱,富有虚实的色彩。舞台上演员的一招一式,如行云流水,不愧为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演员们汗水的背后除了努力,更是坚持,演员们的唱、念、做、打看似信手捏来的,却在台下付出了不知道有多少的汗水。演员们精彩的表演结束,台下同学们的掌声犹如阵阵波涛,席卷了整个校园,叫好的声音一浪高过一浪。演员们谢幕的微笑,沐浴在同学们的赞美声中,也表达了他们内心的喜悦之情。

  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历史,艺术的瑰宝,是珍贵的,需要大家的不懈努力去延续这份辉煌,我相信,中国的京剧必定会闪耀出它璀璨的光芒。

学生《戏曲进校园》观后感 第四篇

  上午,我们秋浦小学迎来了戏曲进校园活动。这是我第一次近距离地感受到戏曲的魅力。

  第一个节目叫《天女散花》,一位衣着华丽的大姐姐在台上挥舞着长长的、五彩斑斓的水袖,犹如清波荡漾,美极了!接着,一位英俊的大哥哥在台上耍起了宝剑,好不威武!主持人让一个同学上台试着模仿大哥哥的样子,可总是显得很笨拙,惹得我们哈哈大笑。然后,我们听到了一些黄梅戏中比较经典的'片段,比如:《打猪草》、《女驸马》等等。最后一个节目虽然也是以歌唱为主要表现形式,但与前几段委婉动听的唱腔相比,略显粗旷。

  每个节目结束后,主持人都会同我们探讨戏曲文化,以及唱戏的人应该具备哪些方面的才能。

  这次观看,不仅让我懂得了怎样欣赏戏曲,还让我增长了不少知识。戏曲是我国传统艺术的瑰宝,是珍贵的,作为青少年的我们,只有多接触和学习,才能更好的延续和传承这份辉煌。

学生《戏曲进校园》观后感 第五篇

  戏曲源远流长,是我国的经典,不同地方的戏曲有不同的风格和特色。例如:我们河南的是豫剧,北京的是京剧,四川的是川剧,河北的梆子,安徽的黄梅戏……

  俗话说:“亲身下河知深浅,亲口尝梨知酸甜”,不尝不知道,一尝吓一跳。XX月3号下午,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迫不及待地去后操场观看豫剧。主持人不但为全校师生讲解了豫剧的基本知识,还带领大家欣赏了四大板式的节奏和传统曲目,如:《花木兰》、《抬花轿》、《三哭殿》、《铡刀下的红梅》……中间主持人请同学们上台跟着老师学动作,一个多小时的.演出,演员们精彩的表演,赢得了师生们一次次热烈的掌声。

  戏曲进校园活动,不但让我感觉戏曲是我国传统艺术的瑰宝,是珍贵的,而且需要我们大家不懈努力,去延续这份辉煌。

学生《戏曲进校园》观后感 第六篇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戏曲文化的影响也越来越广泛,现在越来越多的戏曲文艺粉丝把戏曲融入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甚至是进入了校园。对于我们年轻的学生来说,戏曲的文化魅力是不容忽视的。最近,我校开展了“戏曲进校园”系列活动,我有幸观看了其中的一场精彩的表演,受到了很大的启发和感动。

  在这次活动中,我观看了一场名为《霸王别姬》的精彩表演。这部剧作品源自于黄河文化,讲述了春秋时期的霸王项羽和他的舞姬虞姬之间的动人故事。整个表演过程非常优美,充满了深厚的文化内涵。演员们将经典的剧本融入到表演中,让观众们深刻体会到了戏曲文化的魅力。

  在整个表演中,我最为钦佩的就是演员们对角色的完美诠释。每一个演员都将自己的个性与角色深度地融合在一起,使得角色更加丰满、立体、灵动,让观众沉浸在戏曲中难以自拔。虞姬作为舞蹈演员的代表,她用灵巧的舞步和高度的表现力展现出了自己人物的柔情和优美,令人难以忘怀。而项羽在剧中则是一个英雄角色,演员通过精湛的技巧在表演中充分展现了他的热血豪情和不屈意志,让观众感受到了真正的'英雄气概。

  除了演员的精彩表演,整个舞台布景也让我感到非常惊艳。大气磅礴的舞台布景、华丽的道具和服装、精湛的灯光效果,在整个表演过程中为观众提供了一个不同凡响的视觉享受,让观众沉浸在戏曲的魅力中。

  通过这次观演,我深深感受到了戏曲文化的魅力和震撼力。相信每个观众都能从中收获不同的心灵感受,更进一步地体会到古老文化中所包含的精神内涵。我觉得把戏曲文化带入校园,开展相关活动,是一个很好的教育方式。通过戏曲文艺的价值感染,能够增强我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总的来说,“戏曲进校园”是一个很有意义的文化活动。它不仅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接受戏曲文化,更能够通过戏曲表演的形式将传统文化融入到现代社会,使人们更好地体会到我们中华民族的魅力和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蕴。我相信,在这个新时代的背景下,我们也一定能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再掀新高潮。

学生《戏曲进校园》观后感 第七篇

  一旦失去文化记忆,我们便难以找到回家的路。

  闲暇时提出皮影上上油,哼一段唱词,是75岁的淮派皮影戏艺人任其安最大的享受,但这种享受往往会悲从中来……

  淮派皮影戏源自100多年前,传到任其安已是第七代。“几十年前,一开唱周围几亩地里就站满了人,上千老乡将戏台团团围住。谁家有个红白喜事,骑车串场子是常态。”如今,每每念及今日境遇,,他痛心不已,“淮派皮影,只剩这一个戏班!”

  由于学戏苦收入又少,想从事戏曲行业的新人也越来越少。河南安阳的大锣戏也同样受到了巨大的冲击。

  大锣戏是安阳市的汉族戏曲剧种之一。其起源的准确年代暂无文字可考。据老艺人代代传说,始于唐朝,在宫中演唱。一开始称眷戏,随着戏曲发展,由丝竹伴奏又增加了锣鼓打击乐器,又叫眷锣戏,以后逐渐推向民间。因为该剧种稀少,有的山锣戏、眷锣戏先后都被当地剧种同化了。

  大锣戏因为源自宫廷,又流传到汉族民间,可以说它综合了“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各方面的特色。

  在全国、在河南诸多剧种中,在冀鲁豫边区这一带戏曲密集之乡的环境下,大锣戏能长期保留下来,并代代传承几百年,没有独特的戏曲特长,是很难遗存的。

  来自文化部门的权威数据显示,1959年我国尚有368个剧种,目前只剩下286个,相当于平均每两年就有3个剧种消失;全国有74个剧种只剩一个职业剧团或戏班,处于几近消失的边缘。

  在民间艺术一点点消亡的今天,厚重的戏曲文化也逐渐淡出视野。在河南成立的首家戏曲声音博物馆,馆内不仅收藏了一些与戏曲相关的老物件,还收录了300多位民间老艺人的8000余段原声唱腔,通过声相、影音等方式呈现于世,将广博的戏曲资源留存下来。

  1948年,打从郑州人民广播电台的前身——大众广播室成立之时,他们就为这些声音建构了艺术宝库,保存了这些艺术家们在各个时期的`美妙声音,其中包括上个时期三四十年代,上海百代、胜利唱片公司为陈素真、赵义庭、常香玉、刘朝福等灌制的豫剧第一批唱片。

  近几年,郑州人民广播电台的文娱广播的同志们,利用业余时间,历时5年,驱车遍及豫、鲁、苏、皖、鄂、冀、陕、甘等省份,跨市串县,甚至深入到乡镇,走访了百余位分散在各地的豫籍名老艺人,录制下他们的声音资料。有些老艺人,在刚刚留下音响资料后不久,便溘然仙逝,这些资料的珍贵性由此可见一斑。

  当我们走进这座宝库,聆听到他们的演唱时,一股鲜活、清新的感觉扑面而至,那是一种天籁般的听觉享受,我们能从中寻窥到生衍在黄河两岸边的那个族群的种种人文信息,以及一种历史感、沧桑感、厚重感,收获一种超越时空的审美愉悦与惊喜,并能隐约触摸到我们整个河南地方戏演化进程的脉动。

学生《戏曲进校园》观后感 第八篇

  今天,一个风和日丽的上午,我搬着椅子来到操场上等着观看今天的活动戏曲进校园。

  活动刚刚开始,一个穿着白色纱裙的女人走上舞台,没错,它就是今天的主持人,他的衣服在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光,她仿佛像一个仙女一样。第一个节目开始了,名字是《一家人欢欢喜喜把我请》虽然我坐在最后一排,但是我依然能看见台上表演的人们。听他们那些奏乐的人,把乐曲做的高低起伏,加上他们的表演真是精彩极了!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节目是《花木兰》花木兰刚刚开始,只见一个身穿淡蓝色服装,头戴金色发饰的人走了上来,我猜它一定就是花木兰,他在台上来回走动,时不时的抬下脚,表情非常投入,好像他真的就是当年那个花木兰,她仿佛让我看到了当年的花木兰非要上战场的决心,他不怕死。也不怕为国牺牲。

  今天看了这个活动让我明白了许多,比如花木兰为什么非要上战场?因为他想证明与子不是不如男女子也可以像男人一样上战场打仗,而且是打胜仗。他去参军的路上遇到了一个和自己一样餐具的女人,可他们是不一样的,那个人知道这次如果去的话那就必须要上战场,上了战场就必死无疑,他说:“咱们走慢点儿,万一可以迟到一下不去上战场呢?”可花木兰坚决不后退,它反而加快了脚步,说:“你怕死我可不怕,我要证明女人可以比男人活的更潇洒,可以和男人一样打仗,打胜仗可以得到世人的赞美!”花木兰抱着一颗不死不回归的决心,而这些决心被演员们演的绘声绘色,栩栩如生,真的'让我看到了当年的花木兰这些演员们,他们真的很专业,我妈妈曾经说过一句话,因为专注所以专业,这些演员们专注学习豫剧,演出来的戏曲让人们看着特别开心。

  今天让我见识到了这些演员的功夫,他们真的很厉害,让我真的很敬佩。

学生《戏曲进校园》观后感 第九篇

  中国戏曲,对于年轻人的我们未必十分关注,但我戏曲还是很关注的,从小受爷爷,我对戏曲也有点兴趣了,在大学,没想到我可以选到这样的课,我根据我的爱好就选了,通过这个课程的学习我学到很多关于戏曲的知识,我通过查一些资料,自己写了一些对该课程的感悟。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它不仅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从盘古开天辟地,到如今的现代科技飞速开展,中华文化也从几千年前的单调,开展到现在的辉煌。戏剧,无疑是能够很好地表达中华民族传统、精神和特色的一项文化。

  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是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各种因素综合而成的。它历史悠久,早在原始社会歌舞已有萌芽,在漫长开展的过程中,经过八百多年不断地丰富、革新与开展,才逐渐形成比拟完整的戏曲艺术体系。戏剧的开展可以说是随着文明的出现就出现了,虽然原始的戏剧很粗糙,也可能称不上是戏剧,但任何一项文明的开展都是要经历刚开始的粗糙,才能逐渐得趋于完善的。原始的戏剧为后来完美的戏剧打下了坚实的根底。

  戏剧从原始社会开展代中国古代,经历了一个重大改革。中国古代戏剧因以“戏”和“曲”为主要因素,所以称作“戏曲”。戏曲进校园作为国家文化复兴战略的组成局部,其意义在于通过创造戏曲与年轻人的交集,对戏曲事业的振兴和青少年精神培育两方面同时产生深刻影响,让青少年因亲近戏曲而变得高雅,让传统戏曲这一中华文化瑰宝得到延续。

  当前,对中华文化的自信自觉开始强化,西方文化仍然存在,两种文化的冲突正影响着成长中的孩子们。文化的寻根之旅不只存在于漂泊在外的华侨华裔后代,也广泛存在于国内校园的在校学生中。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的年青一代应具有中国人独特的精神世界,具有千百年来积淀而成、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

  戏曲作为集中表达中华传统文化的.艺术形式,融合吸收了、音乐、舞蹈、美术、服饰、武术等艺术精华,可以很好展现中华美学风范。通过戏曲传艺、传神、传德,讲述中国道德故事,表扬家国情怀、优秀品格、善良人性,引人向真、向善、向美,可以很好地传承中国精神。因而,戏曲进校园将为学生们架起文化上联通过去与未来的桥梁,让孩子们自觉地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从优秀传统文化中获得思想修养和价值支持,进而带动整个社会向善向上。可以说,戏曲进校园为校园文化教育质量的提升和学生精神世界的塑造提供了无限可能。

  最近两年来,全国范围的系列利好政策正助推戏曲繁荣,戏曲界应顺应变化,努力将多年传承积累的成果转化为全社会的价值资源,主动将传播作为阶段重点,在中小学普及戏曲常识,讲述戏曲所承载的中国故事,科学引导孩子们看戏、听戏、学戏、唱戏、爱戏,培育更多年轻观众,修养更多的戏曲人口,从根本上解决戏曲事业开展后继乏人这个瓶颈性问题。可以说,戏曲进校园政策为戏曲的传承与传播提供了面向未来的无限可能。

学生《戏曲进校园》观后感 第十篇

  10月21日上午,全体高一年级学生前往风雨操场参加“戏曲进校园”活动。

  首先演出的是《贵妃醉酒》,唯美的唱腔诉说着长安往事,杨贵妃与唐玄宗沉睡千年的故事被世人知晓。古代戏曲中很多题材都是才子佳人,《梁祝》这个节目的精彩表现带领我们跨越千年,我们为他们相遇而高兴、又因他们离别而惋惜。《小镇小城》、《红灯记》、《打龙袍》、《大圣归来》等淮剧、京剧无不令我们眼前一亮,但我最喜欢的还是《绣红旗》这个节目,主人公是大家熟悉的江姐,讲述了在解放前期被看管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大牢里听到了令人振奋的消息,牢房的女同志们拿出了稀有的红色布料以及黄色针线,每个人夜以继日、一针一线绣出了这面国旗。这不仅是一面鲜艳的国旗,更是她们对这片广袤土地深沉的爱呀。节目最后,她们闭上眼睛将脸紧紧的贴在这面崭新的国旗上,或许她们知道自己也许看不到共产主义的旗帜插遍全中国的那一天,但她们知道这一天一定会到来。此刻我才明白原来政治书上那些看似枯燥乏味的理论,真的是先辈们视作一生的'信仰。

  戏曲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做自信的中国人,就要坚持文化自信,“戏曲进校园”这个活动就是在播撒热爱戏曲的种子,让我们高雅的情趣和美学素养得到培养,让戏曲艺术之花在学校生根发芽,绽放异彩。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戏曲定能迎来它的高光时刻且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学生《戏曲进校园》观后感(通用10篇)

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to-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