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1级文库 > 体裁作文 > 正文

国风读后感(最新25篇)

2024-08-30 21:30:05 1级文库

国风读后感(最新25篇)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国风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国风读后感

国风读后感 第一篇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

  豌豆我采了又采,即使采完了,又会长出来的,要不是因为猃犹的缘故,我不会镇守在边境地区,而是回到故土。这是《采薇》第一章大概的解释。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历史永久,搜集了从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的诗歌。《诗经》大概有300多首,都是由孔子和君吉甫从民间和皇室上收集并编制而成的。之所以称为《诗经》是因为汉武帝把诗、书、礼、易、春秋化为五经的缘故,就是大《采薇》是一首镇守边疆的士兵返乡的诗。讲述的`是一个士兵以采豌豆为开头来抒发相思之情。这首诗经专家考证创作于西周时期,不过,可惜不详,因为先秦时期的作家一般都是不留名的。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是六年级书中《采薇》的节选,被誉为诗经中写的最有名的诗句之一。写出了出征和回乡中的景物和情怀。被很多古人引用,是一段以乐景写哀情,又以哀景写乐情的典范。比照了出征前的杨柳依依和现在的大雪纷飞,来说明自己离家之久,思念之深。

  经常读诗带给我很多不同的感受,大概思念家乡和思念亲人是我们中国人永不褪色的记忆吧!

国风读后感 第二篇

  一读起来让民气酸心寒的故事。幼年时粗莽无知,却豪情洋溢,一见钟情就敢约婚,这样的果敢在其时的封建社会实属少见,在家长制度下,除非是心里真挚的情绪太剧烈,不然有几个体敢跟实际抗衡!然而汉子对女人的爱随着女人的老迈色衰也随着消磨殆尽。善良且认真任者不会再现出来,然则眼神里没了那抹炽烈,两个体都心知肚明,只是开不开诚布公的题目;亦有局部卑劣如"氓"者,不爱了便是不爱了,不会再多给你一丝恻隐。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行说也。"与汉子的寡情相对的是,大局部女人骨子里都是向往稳定的,不管他方是不是眼角已有皱纹,可能开始发福,不如年青时灵活,都市选择不去粉碎这份宁静,到底把最优美的岁月共享给了这个体,把最真挚的答应允许给了这个体,把最发自心里的情感交付给了这个体。最让我激动的仍旧最后一段,假使是在饱受"氓"的摧残以后,"我"依然会记得他对"我"好的时辰。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我们幼年的.时辰,我们的欢乐,我们的快乐。既然你违背誓言还不知反思,我也就算了吧!不知道诗歌的作者最后做出了什么选择,假使在如今,离异是不行制止的,然则在其时,女休男是没有先例的真是悲剧,只愿自后的我们肯定要以史为鉴!

国风读后感 第三篇

  茫茫人间,相各两边,我们若即若离。

  我问了流云,问了飞花,何解相思之苦。它们笑而不语,飘向你所在的方向。

  也许,只有你回来,才是唯一解药。

  青青子衿啊,那是藏不住的情,是爱过的痕迹。回忆缱绻,爱未搁浅。如斯眷念,使我失魂落魄。

  君知否,我盼望春风抚摸,给树上的绿叶带来满树璀璨繁花,就像你的青青子衿染上我脸上的粉黛,迎来我们的春天。

  君知否,每逢上元佳节,千灯亦如昼,恰似我心念念不忘。闪烁的灯火,凑成那子衿的轮廓,成了我心中不灭的你。

  君知否,檐上鸿雁来去几回度?你许一世情长不相负,把那鸳鸯写成谱,把那离别写诗,化作呓语,萦绕过我多少辗转反侧的`夜。我熬字为药,相思入了盅。梦里寻你千百度,只盼你在灯火阑珊处。

  我走在高高的观楼上走来走去抬眼望啊,望啊,望见那南山的风吹散了谷堆,北海的水淹没了墓碑,而你的爱荒废了我的韶华。

  我望着天边的流云,手捻一片花瓣,想把它们都关进我的梦里,投入思念之河,潋潋流去着,流到你所在的地方,流入你的心扉。

  陌上开花,可缓缓归矣。

国风读后感 第四篇

  悠扬而婉转的歌谣,唱尽了西周至春秋的风华,最为纯洁而美丽的爱情,由此被颂扬,我们应当庆幸这一部《诗经》的流传,因为读诗,能让我们的心灵纯净,回到最初的起点,无关于任何的事物,从此心境安宁,与尘世的浮华分离,独享着心灵一隅的心安之处。

  《诗经》可以说是一部“中国古代社会的百科全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诗经》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它风格朴实自然,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生活的风俗,并率真的表达了思想感情,有较强的现实主义精神。由此可见《诗经》是一部可读的可深入体会的儒家经典。

  孔子有云:“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诗经》中大量的阐述了纯洁的爱情,有朗朗上口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朗朗上口;“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深情;有“榖则异室,死则同穴”的无怨无悔,没有任何的掩饰,这就是爱情的纯洁与美好,而这恰恰反映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本质,我们的传统文化也同这爱情一般美好,无谓世事的变迁,它依旧与《诗经》一般富有深沉而又简单的含义,它是那样的熠熠生辉,仿佛是夜空中那颗明亮的星,照亮我们前方的路,指引我们前行。

  孔子又云:“不学诗,无以言。”《诗经》带给我们的不仅仅只是那纯洁美丽的爱情,更甚于来自于心灵深处的碰撞,《诗经》也教会了我们为人处世的道理。君子处事,应当投桃报李,如“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作为君子应当有如美玉一样温润的性情,如“言念君子,温其如玉”;当我们面对困难时,应当同仇敌忾,如“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诗经》中的品质,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品质,它犹如傲雪寒梅,在风雪之中傲然挺立,这是来自于中华民族骨子中的不屈不挠。我们的传统文化由先人传承,历经曲折,却依旧没有埋没于历史的长流,因为我们的传统文化具有深远的影响,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也许就在一词一句中传承下来的,由诗至词而曲,漫长而悠远的历史岁月中,慢慢传承、几经沉淀。而以现代来讲,传统文化是璀璨的,但传承是艰难的,因为现在的人们,由于生活在这繁华而喧嚣的城市中,浮华早已改变人们,于是,人们的内心的浮躁毁了一切。所以,传承传统文化便越来越艰难,心中的平静越来越难求,但读《诗经》便可抚平人们内心的浮躁,因为《诗经》是最初始的。它没有任何的华丽的装饰,可它依旧是璀璨而华美的,依旧有着一种神奇的魔力,因为这就是它的本质,有文化传承意义的本质,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对于传承传统文化来讲,初心是最为可贵的,亦是最难得的,若初心不忘,传统文化便不会中断。

  《诗经》这一本书中,也许有着我们从未见过的字,有着难懂的意思和深远的意味,但也许就是这些造就了它的不朽。静心读诗,你会有更深入的体会,会有来自于心灵深处的碰撞,这将给你的人生带来一笔最为可贵的精神财富

  四字成诗,四字成言,言尽一切,悠扬深远,唯愿这一切美好如初。

国风读后感 第五篇

  本书的毛病主要有两点,一是水,二是偏。

  说他水,全篇看下来,每篇文章的套路不过三五八卦配三五图片。八卦也多是从《文史资料选辑》之类的回忆资料里摘出来的。此外,绝少个人见解。不同人物之间的描写也颇不均衡,大概是有的人资料好找,有的人资料难查吧。这种文章,写着费翻书的时间,但应该不怎么耗费脑仁儿。当然,资料的汇编也不是全无意义,要在两三页纸介绍清楚人物经历、风骨面貌,确实也不是容易的事,但本书的“水”字总是逃不了的了。

  说他偏,则是与选人有关,民国历史色彩纷呈,但无论如何绕不过共产主义及其同路人。而作者在这个问题上的处理简单又粗暴,把相关人等一概剔除。谈徐伯昕而不谈邹韬奋,就是个再显然不过的例子。或许作者要狡辩说邹韬奋、瞿秋白之类的人物以往多有介绍,无需赘言。但说实在的.,现在的一般读者有几个能知道邹韬奋的事迹风骨呢?剔除此类学人,最终呈现在读者,绝说不上是完整的民国风度,顶多是去共产化的民国风度。这么做当然可以迎合当前对党失望、对国怀念的情绪,但展现的民国风度真不真实、全不全面就很难说了。

  还有一点也令人诧异,说是民国风度,但某些文章不讲传主在民国时期的作为而讲其解放后的经历,是要作为民国遗老来展现还是懒得查其早期的材料?

国风读后感 第六篇

  她依旧难以忘记他那镶着玉的衣带,那青绿色的衣领,他的一举一动无不在扣动着她的心弦,她是多么期待与她再度相遇啊!

  可此时此刻,她却一人伫立于城楼之上,双眼含泪,脑海中一遍遍地勾勒着他那离别时的身影,于那斜阳相伴相依。

  又是一天,她弹了弹衣服上的.灰尘,抬起那玉手轻抚被吹乱的鬓角,高兴而急切地向那城外望去。顺着她的目光望去,哦,路上出现了几个赶路之人。可认真看看,却迟迟不见恋人的身影。随着时间的流逝,手中篮子装的点心也在渐渐变凉,她抿了抿嘴,心中油然升起几分惆怅,可依旧没有收回那目光。

  恍然之间,她似乎看见了恋人那青绿色的衣带,腰间的玉佩在风中“叮叮”作响,她欢喜的再度望去,可太阳却已经落至半山腰,目光也被城墙所拦,她不甘心地跑到城下,却发现没有任何人。

  她失落地回到城上,心中生气道:他若是有什么急事来不了了,也不曾托人给我捎个口信吗?早知如此,我也不来了……不对,他定不是故意的……

  “哎,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她轻叹着,拎着早已凉透的点心,一步三回头的下了城楼在。

国风读后感 第七篇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蒹葭》的起头便给人们丰富的想象,很像现今的朦胧诗派,朦朦胧胧,不知所指,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于是这首诗千百年来,每一个人对它都有不同的理解,“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蒹葭》亦是如此。“伊人”是谁?千百年来,人们给出了千百种答案。

  从前读的时候,总是觉得这应该是一个男子对心上人的执着追求,读来充满了清清的甜,又有种清清的苦楚在里头,真的是千回百转,万种滋味。这次再读,我突然觉得有了种不一样的情调。这会不会是一个人对于理想的苦苦追寻呢?会不会是追梦者的苦苦的呓语呢?

  每一个人都是追梦者,每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都会做梦,想当医生想当科学家想当诺贝尔奖获得者,可是等到四处碰壁的时候,等到生活磨平了我们的.棱角,我们的生活中便只剩下了柴米油盐酱醋茶,只剩下了银行账户升职加班,这时候的我们,又怎么会像年少轻狂的那时候,为了一个梦想而苦苦追寻呢。“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这样的热情,我们还有吗?

国风读后感 第八篇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古印度、古埃及、古巴比伦这三个古国的文明早已衰落并消失,只有古中国的文明保留了下来,并得到了发展,在经过长期的历史积后淀形成了今天的中华文化,因此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在这无边的中华文化大海中,有一颗金子之重在闪闪发光,不曾黯淡,那就是——《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经总集。现存的《诗经》共收录诗歌305篇,包括西周初年都春秋中叶共500余年的名歌和朝庙乐章,传统上分为风、雅、颂三类。西周到春秋中叶的民风较为开放,人们一般都用诗歌直白的表达自己最真实的情感,因此从《诗经》中可以窥得当时的民风民情。其中最为人们所喜欢的是他的.爱情诗。

  《关雎》是为人们所主旨的一首诗,“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美好的女子是青年的好妻子,为此青年“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结果“求之不得,寤寐思服”、“辗转反侧”。这首是描述了一个男子为追求心爱美好的女子使劲浑身解数,表达了男女之间最为纯洁的爱情。类似表达纯洁爱情的诗歌还有《静女》、《木瓜》等,当然爱情不都是美好的,因此也有《氓》这类的怨妇诗。

国风读后感 第九篇

  很久没有碰到一本让我这么激动的书了,天天揣着,边角都让我磨的不整洁了,只好去下了一本电子书。可是屏幕的感觉怎么能跟白纸黑字的.感觉相比呢。

  从没有给一本书照过这么多的相片,呵呵,以前都是抄书的,现在果然是懒了,或者是时间变得宝贵了吧,有点悲哀。

  “那批学人生活在一个很不一样的时代:新旧交替、中西碰撞、风云际会,因而形成一种与今天的学人迥然不同的风度、气质、胸襟、学识和情趣。他们的个性或迂或狷或痴或狂,可谓千人千面,但里内全不失风骨、风趣或风雅,底子上都有一个‘士’字守着。”

  “曾经有那样一个时代,曾经有那样一批人物。他们那样地想着,那样地活着。他们离我们今天并不遥远,但他们守护、在意、体现的精神、传统、风骨,已与我们相距甚远。读着他们,我们感到恍然隔世;抚摸历史,我们常常浩叹不已。”

  “我们这些自由而无用的灵魂,不会感应那些老先生的。”

  反观自身,单薄如秋天的落叶,好凄凉啊

国风读后感 第十篇

  在《诗经》《楚辞》这两大中国文学的发端鼻祖中,我们很少看到后世诗人们最常爱的花,而只是草木。自由生长的草木犹如大地伸出的'触角,曲折蜿蜒,绵延不息。歌之咏之如同古人自然的生活。《楚辞》是士大夫所作,咏物言志寄托情怀,他们不需亲自下田,只把农人采摘下来的香草制成的香囊配带在身上,香草美人喻君子,杂草恶木似小人,但词意深奥,如果破不了文字障,诗人的内心很难亲近。相比之下,《诗经》中的草木要来得自然生动得多,劳作中的人们身边有什么就唱什么。草木在这里更多地被真实地还原,自然地咏唱。

  “何草不黄,何日不行!何人不将,经营四方。”什么草儿不枯萎,哪儿有一天不奔波。这是《小雅》的最后一篇。忧中有了愤,堪堪乱世,人不如草木。草木还有春来发新伢的机会,我离开家乡离开你,却可能再也不能回来。生长在《诗经》中的草,因了我们想象的泉水不停地灌溉,在书本的字里行间伸展出每一个叶片,郁郁葱葱,蔓延过我们荒芜的心田,为我们充当最恰当的精神食粮。

国风读后感 第十一篇

  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兄弟三人,同时到一家制衣厂打工。不料,在一天晚上,老二得了严重的胃穿孔,急需3000块钱的医药费。制衣厂老板得知后,不但帮忙付了3000块钱的医药费,还亲自把老二送回家,给了老二生活费和后期的医药费。工厂的员工得知后,非常感动,把工厂当成了自己的厂子,于是工厂的效益马上好转了起来。第二年,当制衣业因为行业不景气而纷纷倒闭的时候,兄弟三人组织起公司其它员工,大家齐心协力,减少了工厂不必要的开资,创造了更多的效益。制衣厂老板因此感叹道:“去年救了一个普通的员工,反过来却救了自己啊!”

  这是一个发生在一家制衣厂的真实故事。其实,这样的故事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一个人受到了别人的帮助,要懂得回报他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很多人可能觉得,我受了他一点点帮助,在我有条件的时候,把那点帮助还给他就行了,如果像《国风·卫风·木瓜》中说的,受人木瓜,回报美玉,那我不是亏大了吗?现代人哪还那么傻啊。

  可是,在你遇到困难的时候,一点点的帮助,都有可能帮你走出困境;在别人风平浪静的时候,得到的`再大的回报,也只是锦上添花。大家应该能掂量出在沙漠里一杯水的价值和在平原上一桶水的价值哪个更大。一桶水的分量肯定要大于一杯水,可它仅仅是一桶水,而沙漠里的一杯水呢,它很有可能救活一个因干渴而频临死忙的人的命啊。

  更重要的,是一份心。就像《国风·卫风·木瓜》所说:匪报也,永以为好也!一个在你遇到苦难时候曾经帮助过你的人,你必须回报人家。不是为了那份礼物,而是表达的那份心意。当你再遇到苦难的时候,你很可能再次得到帮助。一个不知回报别人的人,终有一天会走到穷途末路。当他再次伸出手去寻求帮助的时候,是不可能再有人去帮助他的。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再次度读到这句话的时候,感受到的只有古人的睿智与伟大,他们在三千年前就为我们点出了做人做事应该有的品德。而我们在现实的生活中,却常常不懂得投桃报李,结果最后害了自己。

  受人木瓜,回报美玉;受人滴水,回报涌泉;是一个人应有的品质,更是一个人生存的根基。在生活中,我们一定要牢记住:受到了人家的帮助,就一定要懂得回报他人!

国风读后感 第十二篇

  这是一本太轻太轻又太重太重的书。

  合上书,有一句话在我脑中不停地回响:“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句从两千多年前传来的话,轻盈而浪漫,一如书中描写的那些长袍的袍角,在历史的风尘与炮火中,亭亭而立,却又飘得潇洒而轻盈。

  书中描写的大多是民国时期的文人雅士,初次遇见这些陌生的名字,加上每篇一千多字的叙述,这些人的身影仅能在文字后留下的大片思想的.飞白中隐约呈现。他们所处的年代,离我们并不远,但那些身影却仿如隔世。并且,在那些如磐石般墨黑的身影里,有什么,已经或许永远定格在历史中,成为人们永远的怀念和无法企及的优雅。但,不知为什么,初见这些沉默的背影,我想到的第一个词居然是:轻盈。

  是的,“思想使人轻盈,金钱使人沉重”,在我眼中,这群老先生最美最优雅的地方,正是在于,在那样一个沉重的年代,他们能用思想漫步云端,在阳光下,专心地吹着自己心爱的泡泡,像孩子追赶风筝般,用纯粹的“喜欢”,去追逐一项常人看来无比沉重的事业。这就是所谓的“赤子之心”吧,在刀光剑影血肉横飞的年代,“心如澄澈秋水,身如不系之舟”,能像孩子一样用心追逐、保护自己的学问,能像孩子一样,用纯净得没有一丝杂质的眼去环视天下,能像孩子一样固执、坚持,与“权势”争得面红耳赤,甚至把生命置之度外,只为那份正直与纯净,没有世故,没有做作,那种纯净得没有一丝杂质的“文人风骨”,慷慨,正直,自由,纯净,执著……美得让人无所适从。

  那个纷乱的年代,用自由两字,孕育出了这样一代人:他们用骨子里的“士”字,让那个年代升腾旋转到一个让人无比向往的高度,与春秋战国魏晋遥相呼应;也用一个又一个小小的力量,汇成一片没有杂质的自由天空,让文化的鸟儿自由飞翔,不受伤害。鲍鹏山评价庄子是“一棵孤独地在深夜里守护心灵的树”,而这些百年前的身影却足以让我感觉到,庄子并不孤独。他们执著守着的,都同样是,中国人最原始的纯真与轻盈。

  而正如老子所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让人心发狂”,在这样一个“五光十色”的年代,我们每个人都在战车上奋力拼杀,我们不知道在追逐什么,也渴望找回那份纯真。但那些背影化成鲜血淋漓紧攥着的拳头,化成一声重重的叹息,化成遥不可及的距离,让我们在黑暗中迷茫无措,只好一次又一次眺望那些守着月亮的遥远的树,叹息着在寻求生存的道路上与他们越走越远。我们是失去翅膀的孩子,我们在黑夜里,在迷乱的霓虹灯中找不到月亮的方向,我们太重太重,这个时代因为金钱和欲望也在不断下沉,只有千百年前这些自由的灵魂,用同样固执的手,死死钩住这个沉重民族的灵魂。

  这一刻,不知为何,那份轻盈,忽然重得让我想落泪。

国风读后感 第十三篇

  《诗经》,发源于那古老而神秘的源头,仿佛悠远流长的母亲河,从古至今,滋润着先民们的灵魂,滋润着文人墨客的情怀,滋润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灵。舒心的原野、山川与河流,顿觉心旷神怡。

  春暖花开,是时候远离下高楼大厦、灯火通明了,带着一本《最美不过诗经》,去郊游,不妨当个手摇木铎的'采诗官,奔走于千顷沃野,弯下腰,采摘着属于自己的快乐、忧伤,生活的每一个片段,不加修饰,都能吟出动人的乐章。

  始终相信,带本书去郊游,是人生中最华美的奢侈,也是最光灿的自由。《最美不过诗经》(官方读者群24642192),很美的一本书,陪伴一次很美的旅行。

  春暖花开,带本《最美不过诗经》去郊游吧!

国风读后感 第十四篇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从小便朗朗上口的诗经,为我的童年增添了一点又一点烂漫温馨的色彩。

  读“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似是目睹了女子在城墙边守望,日复一日,落花飘零,却终是等不到心上人的到来,一次又一次的寻找借口,企图再给自己一些希望。品“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起初想着,这是怎样的深情绵绵,爱之入骨,才能许下终生的.诺言,后来才明白,这是兄弟间永不改变的仗义,在最危难的时刻,定下一句永不分离的约定。

  一直认为《诗经》就是关于爱情的诗歌,其实不然,世间情有万种,每一种都是牵绊在心头,无法替代的情愫。一句很短,却是暖入心间的画,是那逝水额,浮生于缱绻,是窗边的一缕微风,舒卷起不知几时散落在天边的云彩,是那渭水河畔,你翩翩白衣,回眸浅笑的温柔。《诗经》对我来说就是美的代名词,用心去感受,用灵去描摹。秋日的午后是一年中最令我沉沦的时光,那时,你总能见到《诗经》中东边的渔舟灯火,西边的坎儿井流,梨园里小童咿呀唱着,纤音入云。或是在天边,或是在梦里。

国风读后感 第十五篇

  《诗经》是贵族教育中普遍的文化教材,孔子云:“不学诗,无以言。”秦始皇时期被焚毁,但由于它易于背诵,古人普遍熟悉,又得以流传。

  读了这篇文章我感受到了:读诗有很多好处,可以传承中国古代文化,可以开阔视野,可以学到丰富的知识,读诗还可以励志。就像孔子说的':“不学诗,无以言。”

  从小学一年级到现在,我已经学了很多首古诗,吕老师非常重视古诗词积累,现在我们已经进阶到第三阶段。

  诗是最精简美丽的语言。“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它把我带到了风景如画的春天,我欣赏并沉醉在美丽的春光中;“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我感受到了:战争带给人们的灾难;每当我玩得停不下来时,我就会想到“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我们的老师就像辛苦劳作的园丁,栽种希望,收获芬芳,“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对老师无私奉献精神的真实写照。

  学习古诗能使我们变得灵秀、开阔视野,好的诗能使我们终生受用,我要好好学习古诗词,月底完成三阶段古诗背诵。

国风读后感 第十六篇

  第一次接触《诗经》,应该和大多数人一样,从“我的淑女,绅士”开始,这首熟悉的诗甚至几岁的孩子也能背诵,但很少有人真正理解它的内涵。事实上,除了专家学者,有多少人能真正像安一样从书架上随意摘下《诗经》,平静地阅读,然后平静地与他人交流他们的收入?这也是我欣赏和钦佩她的原因。正如她自己所说:知道如何接近,可以想象它的艺术理念,看到的不仅是文本本身,而且是一种真正的触摸,仿佛鼻尖轻轻触摸。如此聪明的话语,非亲身经历无法表达。

  文字就像一个独立的世界。当你站在门前,你可以看到喜怒哀乐就像季节一样清晰。在此期间,爱与欲望像花海一样蔓延,自然而无拘无束地呈现在天地之间。

  我真的注意到了《诗经》,欣赏她是从《芦苇》开始的。这是一个多么高的.境界?“芦苇苍苍,白露为霜,所谓的伊拉克人,在水边。”这句话写爱,达到了一定的极端,比如看着另一边的莲花——渴望接近和不可得的绝望。这个在水边的伊拉克人,无论男女,她(他)的孤独,都是罕见的。

  这本书一直反映了安的独特见解。精辟的评论、精彩华丽的文字和句子都把我们带到了她的世界,和她一起漫步在300首诗的海洋中,和她一起欣赏诗中英雄的羞怯、悲伤、痛苦和幸福。毫无疑问,《思无邪》超越了普通读诗者的共同范畴,给我们带来了很多不同的感受,让我们逐渐享受到300首诗带来的美。细细品味,安所写的精彩之处就是这么多,仿佛一段也是经典。不管诗有多难,在她的作品中似乎都是生动的,分析是如此的到位,如此的准确,如此的赞不绝口。只有真正读完之后,才能有所体会。

  淡淡的书香,朴素的气质,随着手中页数的缓慢增加,我仿佛看到了下午温暖的阳光,轻轻拂过的柳叶,还听到了山坡上低低的歌声。诗经,没有波澜壮阔;也不是很弱。在我眼里,有的是下午的清澈,有的是风的抚摸。虽然枪林弹雨中有烟花,但没有尖锐。虽然有桥流水般的思想,却淡去了娇嫩。

国风读后感 第十七篇

  奔波在路上的艰辛、无奈与酸楚一读《周南.卷耳》

  这是一首结构很特别的歌。

  第一部分只有一小节,用第一人称,唱出家中妻子的无比思念:“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寘彼周行”,妻子挎着浅浅的筐子采野菜,采了许久都不满筐。为何会这样?因为她的心思并不专注在采野菜,而是在思念奔波在外长久未归的丈夫,竟不由自主地走到大路边上,放下浅筐,呆呆地望向路的尽头,希望能看见丈夫的归来。

  第二部分却有三小节,也用第一人称,唱出奔波在外的丈夫的艰辛和无奈:“陟彼崔嵬”、“陟彼高冈”、“陟彼砠矣”,突现出遥远的归途山高路险、阻隔重重。“我马虺颓”、“我马玄黄”,强调马已跛足并已呈现病态,只能挣扎而行,这是无休无止、强行赶路的必然结果。“我马瘏矣”、“我仆痡矣”,终于,病马躺在路旁,劳累过度的.仆人也无法迈步(这时的主人,又能好到哪里?)“我姑酌彼金罍,维以不永怀”、“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同样疲惫不堪的主人只得借酒浇愁,反而激起更强的思念和更浓的悲伤。这里不同于四字的基本句型,出现了六字、五字的句型,为的是强调那种无力后的无奈,那种无助中的辛酸。

  特别的结构分出两个彼此独立的声部:

  夕阳西下的土路,一个失望的女声滑落在草丛深处。

  暮色渐浓的山道,一个无奈的男声回荡在陡峭深谷。

  期待安居,却常常奔波在路上;渴盼相聚,却常常天涯各一方。

  两个声音遥相唱和,倾吐生命奔波在路上的艰辛、无奈和辛酸,三千年后,又双双穿越岁月的尘埃,在我们心中回荡。

国风读后感 第十八篇

  蒹葭大概是离爱情最近的草了。那些诗词曲调是如何忧伤地在锦瑟无端五十弦里流淌了千年,那些依依的情愫,霏霏的愁思,是如何在浔阳桥头缠绵了千年?把目光抛进朦胧的水雾中,寻访那在水一方的婉约伊人。

  在荻花弥漫的深秋,她就站在大片的芦苇里,巧兮倩兮,温柔委婉。只一抬眼,就寻到了那个隐约的身影。水气氤氲,我看不清她的容貌。一条河,是世上最遥远的距离,我在这边,你在那头,河水惆怅地流过,我们就这样对视着整章的《秦风》。一种草,是世上最忧伤的心事,我望过你抚过的获苇,我抚过你望过的芦花,我经过你经过的温柔。蒹葭在爱情里等待了千年,等不回一个对视的瞬间。

  那些君子,那些伊人,那些在河岸对望了千年的爱情的萌芽。你回头,你转身,你蹙眉,你轻笑;我呆立,我痴望,我失神,我看到你转身走出我的视线。获花飞荡,你的身影隐于蒹葭之后,水袖残留在《诗经》泛黄的扉页上。

  秦国的风流浪了千年,白露在风中结成了寒霜。传说中的.伊人,在梦的一方。

  又何必提袖掩面,月隐青山,你的身姿早已模糊,抛进水雾的目光,在这个白露为霜的季节,垂钓出一生的思念。

  我打开《诗经》的封面,牵出一串悠长的获花——蒹葭苍苍。

国风读后感 第十九篇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在暑假的闲暇时光里,我读了《诗经》这本书。《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无疑是美的。中国的诗歌,历来有“诗画一体”之说,《诗经》中的一些诗就体现了诗中之画的意象美。《诗经·蒹葭》中有言:“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青青的芦苇,郁郁葱葱地长在河边,深秋的露水凝成了白霜,而我思念的那位女子,好像就在那河岸旁。在白雾蒙蒙中,芦苇点染了一抹绿,心爱的姑娘在远方更显美丽。那一方溯洄曲折的河水也好似一座可以通往意中人的石桥,什么也不能阻挡我的脚步了。在意象与情感的交融中,《诗经》向我们展示了最淳朴的最真挚的爱情。只有敢于表达我们的情感,用自己的心去感受万物,才能够真正领略生命的美。

  人生有“四喜”,即“久旱逢甘露,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周南·桃夭》中说道:“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易林》曰:“春桃生花,季女宜家。”《诗经》用最简单的语言成就了最伟大的爱情。无论谁读过之后,眼前便不由自主地浮现一个像桃花一样鲜艳的女子形象。嫩嫩的桃枝,鲜艳的桃花,姑娘今朝出嫁,把欢乐和美带给她的家。人只有对生活满怀深情与热爱,才能在纷繁的时间为自己、为别人带来一份宁静祥和的温馨。

  问征人,几经风雨何时归。“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寒冬腊月,陌上的野草已经枯萎,征人走在归乡的路上,风雪掩埋了地上的脚印,看不清前方的'路,白茫茫一片,好似没有尽头。战士为了国家义无反顾地走上战场,背井离乡几十年,终于又回到了故土。爱家,亦爱国;守国,亦守家。《采薇》中这位拥有赤胆忠诚的铁血男儿让我想到了疫情时的抗疫战士,在危难时毅然决然地奔赴一线,与死神殊死搏斗,只为了人民和国家。他们也有家人,但他们和这位士兵一样,以一颗拳拳赤子之心勇往直前。

  君子如玉,怀瑾握瑜。“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君子的自我修养就像加工骨器,切了还要磋;就像加工玉器,琢了还要磨。君子应当有高贵的品质,严格要求自己的行为规范。不仅是千年前的古人,现今的青年也应追求君子如玉般的品质。“君子如玉,温润而泽”。宽和待人,加强自身修养,敦善行而不怠。为人处世,应像天一样,刚毅坚卓,发愤图强,永不停息。

  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读了《诗经》,内心有如头顶湛蓝的天空,广阔辽远,深邃不可触摸。它是文字的圣典,是文学的瑰宝。

国风读后感 第二十篇

  读过诗经,其中简练精致的句子让我回味良久。每个句子都是一个简约唯美的画面,无须多言,深意自在其中。读完,你会感觉妙不可言。

  还记得那个驾四马行路的游子,眼含“翩翩者,载飞载止,集于苞杞”吗?游子身带公务在外行役,沿途花鸟纷飞,孤寂的旅途中,眼见此番生机蓬发之景,怕是一分百无聊赖,两分心旷神怡,七分离愁别恨吧?看了四周之景,继而“驾彼四骆,载骤骎骎”接着行路,这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呢?虽然心系家乡亲人,但是公务缠身,不得不离开家乡亲人,也许这是一种无奈,或者是一种释然,一种畅达。而从这一句中更能看到荒凉的道路上,一架孤单的马车不停的行驶,孤独而旷远。

  还有鹿唔鸣之什中,一句“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耳熟能详,连曹操也曾引用过它来表达对贤才的渴望,一场安乐其心的宴会,绝对不只是口舌之欲,而是君臣之间的交流望,贤明的君主让群臣心悦诚服,才能化乱为治。我们祖先的.古老智慧和现在的民主政治的思想可以说是大同小异。唯有听取民意,才能创立太平盛世,独裁专制往往会迎来国家的瓦解毁灭。也许这就是祖先藏于歌谣中流传下来,对我们的告诫和启示吧!

国风读后感 第二十一篇

  《诗经》一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记载了从早期部落联合到周朝建立的一段历史,其中蕴含着数不尽的智慧、情感以及艺术魅力。《诗经》的读后感是每个读者无法忽视的一部分,下面将从几个方面展开阐述。

  首先是《诗经》中的爱情。《诗经》中最经典的爱情诗莫过于《离骚》。这首诗歌以王者离骚、思妇相思之痛苦为主题,表达了诗人对于爱情的挚爱和不离不弃的信仰。诗中情感深刻,点滴细腻,令人陶醉其中。不仅如此,《诗经》中还有许多爱情诗皆为经典之作,它们都将爱情的美好表现的淋漓尽致。他们用自己的笔墨书写出了对爱情无尽的.感触。

  其次是《诗经》中的仁爱。《诗经》里记载很多关于仁爱的诗篇,表现出古代中国的思想道德。这些詩詞破格塑造人物,真实地描写了人民贫穷困苦的生活,展现了古代中国的人性和人情。比如《小雅·衣锦》:“衣锦夜行,涉渭滨兮;赤车备马,悠悠我心。我心揽险,恐雕弓兮;不见六人,终踟蹰兮。” 此诗反映了一个富裕家庭子弟的想法,在面临困境的时候,他会怀念起贫苦人民的生活,以此来调整自己的心态。从这种诗歌创作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代中国人民的良知,他们把自己孤独、寂寞、迷茫等情感真实地表现出来,我们看到了一个个个性鲜明、富有生机和感情的古代人物。

  第三是《诗经》中的文化底蕴。《诗经》中的文化底蕴十分深厚,完整地记录了古代中国的风俗习惯、社会制度、生产生活等诸多方面,这些都是我们学习和研究古代文化的重要材料,它们蕴含着古代中国的独特魅力。我们可以通过《诗经》了解到古代中国的音乐、舞蹈、礼仪等多方面文化艺术,这些文化遗产丰富了我们的文化底蕴,也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文化的发展进步。

  总之,《诗经》作为一部珍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文化瑰宝之一,有着非凡的历史和文化价值。读《诗经》更能了解中华民族文化的底蕴和智慧,更能深化我们的历史认知和文化素养。无论是从文学、历史、文化等多方面,都有着丰富的价值,因此,读《诗经》永远是一项有益的学习和研究,值得我们每个人去推荐和借鉴。

国风读后感 第二十二篇

  孔子曰:“诗三百,思无邪。”

  寒假期间我重温了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诗经》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三百篇》。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才称为《诗经》并沿用至今。 ”百度百科这样形容这部伟大的诗集,而在我看来,诗经有着更深刻的文化内涵。

  诗经如彼岸花,虽然无法摘取,却可常存于心。《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和《楚辞》一样,对历史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后世很多文人都从《诗经》中汲取营养进行创作。相对《诗经》来说,后世的诗文更易学易懂。所以结合后世之诗文,进行诗意与诗意,诗境与诗境等等的对比阅读,对于加深对诗意的理解无疑是个方便之门。在这里安意如告诉我们,与诗词的理解,要有一种邂逅。早年她看《神雕侠侣》,程瑛救了受重伤的杨过,却不以真面目示人。当杨过醒来时,看见程瑛在纸上反复写着一句话:“既见君子,云胡不喜。”如今读《郑风风雨》:“既见君子,云胡不喜”。那种欲言又止,眼波流转的韵致近现眼前。从风雨如晦到白居易“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她看到了“读诗经就有这种好处,它告诉你所有的艺术都有迹可循,无谓过度迷信崇拜,只是语言的天才,他会将文字表达得落花无声,踏雪无痕。”白居易踏雪无痕,我们的安意如却明察秋毫,凄凄的《风雨》就有了明亮的色彩。

  妙龄少女怀春,翩翩少年钟情,可谓文学史上一个永恒的主题。一首《周南 关雎》热烈而浪漫地表达着作者对一位窈窕采荇淑女的好求之心,有悠悠的欣喜,淡淡的哀伤,男女之情的率真与灵动表现得恰到好处。因为爱情,普普通通的芦苇也成了极具风致而焕发神采的植物,“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水中央的梦中伊人象征了多少人心中爱情的完美境界。对于所爱之人,可望而不可即,几多愁苦,几多思念。

  征夫怨妇向来是古代诗歌中的一道独特景观。征伐徭役苦不堪言,远离故园的周人任命运摆弄,对家乡的思念,对个人命运的感慨,对入侵敌人的痛恨,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种种情感在《小雅 采薇》中皆能吟唱出来。“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其雨其雨,杲杲出日。愿言思伯,甘心首疾”“振振君子,归哉归哉”,妻子的呼唤饱含着相思的痛苦,无望的期盼,如何能排解萦绕于心头的忧思?“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誓言在生离死别的现实面前显得如此苍白!

  古往今来,人们一直对美貌之人津津乐道。男子之美,重在其英武气概和健康体魄,“羔裘豹饰,孔武有力”,“简兮简兮,方将万舞。日之方中,在前上处”。在女子方面《诗经》则是精雕细琢,《硕人》一诗盛赞庄姜美丽绝伦,“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硕人敖敖”,堪称千古绝唱。“女执懿筐,遵彼微行,援取柔桑”,一种姿态,万种风情!

  残酷的剥削几乎是中国古代社会惊人的`相似之处,堕入腐败泥沼中的统治者荒淫享乐,苛捐杂税猛于虎,无视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中发出的“硕鼠硕鼠,无食我黍”的控诉。 封建社会,女子深受非人礼教的压制,却也不乏一些敢爱敢恨的叛逆女子。“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狱?虽速我狱,室家不足”中包含着对男子强行逼婚的怨,对男权至上的怨,对一夫多妻的怨??

  兄弟友情亦是文人创作的源泉,就如《棠棣》中的“常棣之华”,“兄弟阋于墙,外御其务”,完美的旋律奏出无比珍贵的人间真情。

  马克思指出:“在不同的所有制形式上,在生存的社会条件下,耸立着由不同的情感、幻想、思想方式和世界观构成的上层建筑。”在《诗经》产生的年代,我们的先人在自然条件相当艰苦的黄河流域以宗法制度为核心建立起一个农业社会。这个社会为了生存发展,需

  要强大的集体力量,需要内部秩序的稳定与和谐,而相应地需要抑制其社会成员的个性自由和与之相联系的浪漫幻想。正是在这种“生存的社会条件下”,形成了《诗经》的思想和艺术特色。并且,由于中国——尤其中原社会的基本特点维持甚久,作为中国文学重要起点、又被奉为儒家经典的《诗经》,其特色对于后代文学的影响,也就非常之深远。

国风读后感 第二十三篇

  最近经历了不少事情,收获就是懂得了自己平时所学的文化知识是有用的。在没有认识他们之前,自己以为懂得的文化在同年龄段里的是多的了,见了平辈中的高人,才真正体会<庄子,秋水>“望洋兴叹”的典故。有点浮躁的心有重新平静下来,从重读古籍开始。

  今天在朋友这里浏览了<诗经>,原本不知道诗经总共有多少首。牡丹亭。春香闹学中腐儒陈最良说过“<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泛读后,找到了几篇自己最喜欢的。

  考盘在涧,硕人之宽。独寐寤言,永矢弗谖。

  大体意思是:木屋建好在山涧旁,隐士的胸襟多么宽广啊!一个人独自快乐的睡下,梦里说话都快乐无比,这样的生活一定要矢志不移地继续下去。

  这首较早的'隐逸诗中,不但有隐士的居住环境,更描写了隐士豁达的隐逸心态。此种生活方式自此就为历代隐退文人所推崇。以前逛网师园,小山丛桂轩旁边的小溪驳岸石头上就能看到“盘涧”两个字,如今才解其中味道。也许自己也只能心里想望此种悠闲生活了!

国风读后感 第二十四篇

  《诗经》是以抒情诗为主流的。除了《大雅》中的史诗和《小雅》、《国风》中的个别篇章外,《诗经》中几乎完全是抒情诗。而且,从诗歌艺术的成熟程度来看,抒情诗所达到的水准,也明显高于叙事诗。而与《诗经》大体属于同时代的古希腊的荷马史诗,却完全是叙事诗。正如荷马史诗奠定了西方文学以叙事传统为主的发展方向,《诗经》也奠定了中国文学以抒情传统为主的发展方向。以后的中国诗歌,大都是抒情诗;而且,以抒情诗为主的诗歌,又成为中国文学的主要样式。

  《诗经》里大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加强了作品的形象性,获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所谓“赋”,用朱熹《诗集传》的解释,是“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这包括一般陈述和铺排陈述两种情况。大体在《国风》中,除《七月》等个别例子,用铺排陈述的较少;大、小《雅》中,尤其是史诗,铺陈的场面较多。汉代辞赋的基本特征就是大量铺陈。虽然从《诗经》到汉赋还间隔许多环节,但说其原始的因素源于《诗经》,也未尝不可。“比”,用朱熹的解释,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诗经》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也富于变化。如《氓》用桑树从繁茂到凋落的变化来比喻爱情的盛衰;《鹤鸣》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来比喻治国要用贤人;《硕人》连续用“葇荑”喻美人之手,“凝脂”喻美人之肤,“瓠犀”喻美人之齿,等等,都是《诗经》中用“比”的佳例。“赋”和“比”都是一切诗歌中最基本的表现手法,而“兴”则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兴”字的本义是“起”。《诗经》中的“兴”,用朱熹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

  《诗经》表现出的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直接影响了后世诗人的创作。

  《诗经》的语言形式形象生动,丰富多彩,往往能“以少总多”、“情貌无遗”(《文心雕龙·物色》)。但雅、颂与国风在语言风格上有所不同。雅、颂多数篇章运用严整的四言句,极少杂言,国风中杂言比较多。小雅和国风中,重章叠句运用得比较多,在大雅和颂中则比较少见。国风中用了很多语气词,如“兮”、“之”、“止”、“思”、“乎”、“而”、“矣”、“也”等,这些语气词在雅、颂中也出现过,但不如国风中数量众多,富于变化。国风中对语气词的`驱遣妙用,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和生动性,达到了传神的境地。雅、颂与国风在语言上这种不同的特点,反映了时代社会的变化,也反映出创作主体身份的差异。雅、颂多为西周时期的作品,出自贵族之手,体现了“雅乐”的威仪典重,国风多为春秋时期的作品,有许多采自民间,更多地体现了新声的自由奔放,比较接近当时的口语。

  《诗经》不单是诗还是史,她记录了春秋以前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对先秦正史的有益补充。同样的,结合当时的历史资料读《诗经》,对正确理解诗意也是必须的。这里说史,不单有正史,也有野史,甚至有些是传闻和猜测,但只要合理,都可以把诗解的相对圆满。《新台》等近十篇里都讲了卫国的一件事,把这些不同的诗,用同一历史事件串连起来,反复吟咏,我们就能感受诗中厚重的思想感情。在这里,安意如并没有拘泥《左传》《国语》等正史而进行简单复述。历史总是人写的,总有人的感情好恶,价值取向。这在里安意如以独特的女性视角,对被历史唾骂了几千年的宣姜予以同情,这就更加难能可贵了。

  诗言志,歌永言。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文化中,曾有这么一段时间,人们围炉煮茗,赏花谈月。

国风读后感 第二十五篇

  初初接触到这本书,以为这本书只是人物群像而已,细细的读才发现,这本书是有着时代意义的。

  书中提到的各个教授,学者,他们不仅学识渊博,而且就是有着士的精神在守着。这种士的精神被徐百柯用比较沉重的'文笔写出来了,表达的是作者对当今士之精神缺乏的一种叹息以及对过去老一辈人的风骨的追忆。里面的各个人物有血有肉,有着各自的性格,或狂或绢,或憨或沉,但他们身上就是有种风骨,一种为时代而担当的精神,一种自风流的精神。

  书的附录后面的几篇文章都非常发人深省,发着与当今时代截然不同的论调。我觉得当今时代就是太浮躁了,太过表面化了以致于我们忽略遗忘了一些宝贵的精神。我觉得要想对抗这种断裂,遮蔽与遗忘,一方面社会精神要大力弘扬与宣传,而且要用有趣新引人的方法,另一方面要改革制度,特别是教育制度,大学制度等。

  有人或许认为,这帮人是民国时代的人,现在他们的精神品质已经不适用了。其实不然,假如能振作当年的精神,我相信从学术界到社会界一定会焕发出不一样的生机出来。

国风读后感(最新25篇)

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to-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