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1级文库 > 体裁作文 > 正文

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朱彦夫观后感(最新16篇)

2024-04-18 21:44:14 1级文库

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朱彦夫观后感(最新16篇)

  当观看完一部作品后,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吧,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观后感了。快来参考观后感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朱彦夫观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感动中国人物朱彦夫观后感

感动中国人物朱彦夫观后感 第一篇

  看完感动中国人物颁奖仪式,不由引起万端感慨,我由衷的敬佩这些感动中国的人们,他们让我感受到平凡中的爱和奉献亦是同样伟大。而这其中,我更愿进一步看清我的前辈朱彦夫那平凡可爱的面庞。

  “冰雕”战士、“时代楷模”“感动中国人物”,他身上的光芒,朴实而耀眼,让人沐浴其中。

  回顾朱彦夫伟大又艰辛的人生,我一路震撼,一路感动。

  曾经,那残缺的躯体一度让朱彦夫绝望崩溃,那个肢体健壮、身经百战的革命军人,没有了双手双脚,没有了一只眼睛,成为特等残疾军人,还能干什么呢?陷入绝望的朱彦夫看不到人生的意义,甚至尝试了结生命。但冷静后的朱彦夫意识到,在残酷的战争过后,只要活着就好。他要让生命活得更有价值,活出共产党员、退伍军人的本色。他在日记中写到:“与其腐烂,不如燃烧!”如果放弃医生历经艰辛奋力抢救过来的这条生命,谁来记录全连兄弟们的战争经历,谁会知道他们流过的鲜血和眼泪,谁会记得历史上真实发生的惨烈战斗,谁来传承他们保家卫国的爱国热情和不怕牺牲、勇敢奉献的伟大精神?

  “对党忠诚,燃烧生命,爱国为民,甘于奉献”,是朱彦夫人生的真实写照。朱彦夫从头开始学习吃饭、穿衣、洗脸、戴假肢,数不清摔坏了多少碗,打翻了多少次盆,磨坏了多少副假肢,朱彦夫终于能够自己吃饭穿衣,自己穿戴假肢。朱彦夫钢铁般的精神激励着乡亲们坚持不懈地与贫困战斗。张家泉村从一个贫困村变成了乡里的先进村。

  纵览朱彦夫不屈又坚韧的'经历,我带着感动,再次出发。

  我从他身上感受到一个平凡人发出的无限光芒,他给我们树立了榜样,指引着我们向光前行。他不追求令人艳羡的权利财富,不向往万众瞩目的地位荣耀,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他始终默默奉献,完成着自己朴素又崇高的使命。

  身边的伟人,使我在震撼之后倍感自豪,在自豪之后,更会以踔厉奋发的姿态,笃行不怠的意志,深耕三尺讲台,托举更多孩子的未来!

  作为一名园丁,我深知“老师”这个称谓背后所承载的寄托与期盼。我愿跟随朱彦夫的脚步,在自己的岗位上倾注最大的热忱,担起作为一名“老师”所应肩负的责任。戒子纳须弥。一件看似平凡的小事也可以折射出人性中最伟大的力量。就像朱彦夫,坚持无私奉献,把平凡的事做到极致,就是伟大的美丽。

  师道如此,人生亦然。在生命的途中,无论处于什么位置,都应虔诚地坚持自己的信仰,做好分内的工作,握住“爱”的手,一路平淡,一路充实,于奉献中寻找“感动”的真谛,实现“感动”的价值。

感动中国人物朱彦夫观后感 第二篇

  抗美援朝战场上,朱彦夫因伤昏迷,大大小小手术47次,四肢被截掉,属于一级伤残,但他拒绝躺在功劳簿上享清福,1958年开始担任山东淄博市沂源县西里镇张家泉村党支部书记,1982年因身体原因卸任,担任村支书25年。

  即使四肢健全,现实中村支书也不是一份轻松的差事,何况是一级伤残的朱彦夫,但朱彦夫硬是靠“咱是党员,咱不带头谁带头的”信念与“干就干好”的实干,赢得群众交口称赞。

  “张家泉村第一个办夜校,第一个架电,第一个整大寨田,第一个打井取水……张家泉村是远近闻名的先进村!老朱了不起!”说起老支书朱彦夫带领家乡父老脱贫致富的旧事,村民仍会竖起大拇指,语气中满是自豪。

  朱彦夫1956年从荣军院回乡后,仍经常需要外出看病,有关部门曾安排专车方便其就医。对此,朱彦夫表示感谢,但坚持“作为党员不能搞特殊化”,一直不愿接受。

  据朱彦夫的儿子朱向峰介绍,有一次骑自行车带父亲去20里外的医院看病,当时还是沙土路,父亲在一个下坡处从车上跌下,摔得血肉模糊。儿女都埋怨朱彦夫为什么不要个车?朱彦夫总说:“光要车,县里还能正常工作吗?”

  采访愈深入,朱彦夫严于律己、心系群众的形象愈清晰。在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进行之际,朱彦夫“任何时候不搞特殊、不忘群众”的优良作风永不过时,值得学习,尤其是与广大群众面对面的基层干部,更要以朱彦夫所言所行为镜,找差距、查不足,见贤思齐,努力发挥好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更好地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职责。

  “家里有个特等残废,不能再有特殊公民。”朱彦夫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朱彦夫的6个子女像其他人一样到田里干活,间苗、拾棉花、摘黄烟叶。但刨花生时,朱彦夫却坚决不允许子女去。“他怕俺们吃了生产队的花生,造成损失。”女儿朱向欣说

  朱彦夫1949年入党,“为人民服务”是他的口号,也是他的行动。他始终把群众放在第一位,一心为民,不谋私利。当了25年村支书,朱彦夫不仅没从村里报销一分钱,还时常拿出自己的抚恤金接济群众,村里困难户大多接受过他的帮助。早年间,朱彦夫常常被各种单位邀请去做事迹报告,他不要纪念品,而是趁机为村里争取化肥、农机等生产资料,帮助村庄发展。

  更让人钦佩的是,尽管朱彦夫没有受过多少教育,他对群众的感情、对群众路线的理解却很独到,他曾说:“自己既然是负责人,那就等于我和群众角度不同,这就需要同情群众、理解群众,群众的疾苦也是自己的疾苦,群众的困难也是我的'困难。群众出了问题,不解决、不同情、不理会,这实际上也是自己的一种耻辱、自己的丑陋、自己的过失。”

  这番话,振聋发聩!针对当前一些党员干部身上存在的“四风”痼疾,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要紧关口,可以说,朱彦夫是一本与群众保持血肉联系的鲜活教材,他严于律己的道德情操、一心为民的公仆情怀促人深省,使人奋进。

感动中国人物朱彦夫观后感 第三篇

  今天上午,在政府礼堂,我们认真聆听了朱彦夫同志的先进事迹,朱彦夫同志就是基层党员的一面旗帜,学习他的事迹,很受鼓舞。“前,我通过《极限人生》这本书,了解了朱彦夫同志的感人事迹。那时我参加工作不久,怀着满腔激情投入到工作中,遇到困难的时候,就会拿出《极限人生》看一看,每看一遍都会有不同的领悟,这本书成为我人生道路上的一盏指路明灯。”

  朱彦夫同志是基层党员的一面旗帜,特别是像他这样的基层党支部书记,更应该学习朱彦夫与民心贴心,为民办实事的精神。听了报告后,自己会结合本村的实际情况,调整工作思路,带领村民一起建造更美好的家园。朱彦夫同志始终满怀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无怨无悔,无私奉献,反映了一名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和追求。我们党员干部要自觉转变作风,凝神聚力,真抓实干,为建设生态和谐文明的现代化临淄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自己深深地感觉到,与朱彦夫同志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在以后的工作中,一定要向榜样学习,找到自己的不足,不断调整思路,进行改进。在朱彦夫的现实人生中充满了艰辛与困苦,但在他的人生字典里却从未有失败和苟且。他外在的残缺无妨内在的完整,他内在的完整成为这个时代最为打动人心的抒情。与其说朱彦夫高尚,不如说他已早早地感悟到了精神之自由对于活着的乐趣。对于我们这些凡胎肉骨而言,我们眼中的幸福恐怕与朱彦夫内心所理解的幸福相去千里。笔者想,朱彦夫一定自认为他是幸福的,他的.幸福,来自凡夫俗子望尘莫及的高度,来自他以强大内心启发他人的参悟,来自以坚韧的创造生命奇迹的英雄主义,来自他的审美人生激发着更多的人进行一场生命的反观自照。

  朱彦夫作为一名残疾人,能够有这种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非常让人敬佩,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作为一名基层党员,我将在今后的工作中实实在在为老百姓办事,实践一个人民公仆的忠诚誓言。

感动中国人物朱彦夫观后感 第四篇

  近日,中央宣传部授予朱彦夫同志“时代楷模”荣誉称号,并于3月31日,中央宣传部会同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民政部和总政治部在中央电视台向全社会公开发布“时代楷模”朱彦夫的先进事迹。

  鲁迅说过:不幸是一所最好的大学。而朱彦夫,又是这所大学中灾难最为深重的人。就是他,不论在任何情况下,他始终保有对党的坚定信念,靠着对党无限的忠诚精神,靠着自己非凡的毅力,自强不息,用生命谱写了一曲美的人生价值的奉献之歌。他的精神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是我们每个共产党人学习的'“精神粮仓”。

  首先,要学习他始终保有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

  其次,学习他始终自强不息奋发进取的精神。当昏迷几十天的他醒过来时,发现自己没有了四肢,没有了左眼,但他没有被困难吓倒,而是选择了做人生的强者,挑战人生的极限。为了减轻国家的负担,为了不让别人照顾,他毅然要求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凭着对生命的热爱,他学会了生活自理;凭着对家乡有热爱,他奋发图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凭着对知识的渴望,他自学知识并写出了《极限人生》和《男儿无悔》代表作。他的生活历程,就是一部自强不息奋发进取的历程。

  再次,学习他始终坚守老百姓这块阵地的执着。他回到家乡后,那一天,全村8名党员齐刷刷地举起手,选举他为张家泉村党支书。很多人眼里他是一个传奇,但他说:“我这个条件只能是一个字:拼!为百姓,就是守住阵地!”为了改变家乡的贫困落后面貌,在村党支部书记的岗位上,一干就是25年;“从那时起,他肩负重任,又捧出了一篇篇描山写地的绝世文章!他拄着双拐,爬山头,到田间,访贫问苦到家院;他用残臂、用假肢支撑着大干苦干,开山劈岭,治山改水,打机井;他躺在地里,跪在沟里,育苗、拔草、浇水;他带领村民,千方百计,历经艰难,把光秃秃的荒山,变成了绿山果园;向瘠薄的土地,要出了高产;修道路、搞副业,全村用上了电……”在他的带领下,一个穷山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先进村。他坚守老百姓这块阵地,也就坚守了一个共产党的精神高地,永远值得我们共产党人学习。

感动中国人物朱彦夫观后感 第五篇

  朱彦夫是山东省沂源县张家泉村人,他14岁参军,16岁入党,参加了孟良崮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战役,三次立功。1950年11月,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入朝作战。

  在与美军的殊死搏斗中,他和战友们冒着零下30度的严寒,三天三夜颗粒未进,打退了敌人一次次疯狂反扑。全连战士除朱彦夫外全部牺牲,朱彦夫被炮弹击中头部,左眼被弹片炸飞,昏死过去。

  朱彦夫被兄弟部队从雪地里扒出来以后,昏迷了93天,全身先后动手术47次。由于冻伤严重,他的双臂和双腿被截掉。

  朱彦夫曾经想过自杀,但医生的鼓励和社会的关爱,让他重拾生活的信心。1956年,不愿意让人服侍的朱彦夫,离开了衣食无忧的泰安荣军所,主动要求回到了故乡。

  回家以后,凭着坚强的意志,朱彦夫苦练自理能力。经过成千上万次的练习,他学会了自己吃饭,学会了装卸假肢、上厕所、刮胡子、划火柴……

  1957年,24岁的朱彦夫以伤残之躯,挑起了村党支部书记的.重担。

  那个时候的张家泉村,是出了名的穷村,自然条件非常恶劣。他拿出自己的抚恤金,办起了图书室、夜校,希望通过文化改变村里的落后面貌。他拖着17斤重的假肢,走遍了村里的每一座山头,每一条山沟。张家泉村山穷地薄,他就带领群众造梯田;缺少水源,他就领着打井、修建水渠。残肢磨破了,化脓流血了,他就爬着走、跪着走,甚至滚着走。朱彦夫说:“我用这半块躯干,不管是滚,不管是爬,都要尽上我的职责。”

  担任村支书的25年里,朱彦夫兴办学校、发展教育;发动群众填沟造田、兴修水利、架电修路、种植林果,千方百计发展农业。他和张家泉村的干部群众历经艰难,终于走上了致富之路,过上了温饱殷实的日子。

  1982年,一场大病之后,朱彦夫主动辞去了村支书的职务。为了完成当年指导员临终前的嘱托,朱彦夫开始了艰难的写作。他用嘴含着笔写,用残臂夹着笔写,用铁圈套着笔写。胳膊翻书不方便,他就用嘴唇翻,用舌头翻。他每天只能写几百个字,写了整整7年,反复修改了7遍,33万字的自传体小说《极限人生》终于出版。

  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国防部长的迟浩田为之题写书名,并题辞:“铁骨扬正气,热血书春秋”。

  1996年11月,在一次报告会上,朱彦夫由于过度劳累,突发脑梗,导致偏瘫。面对命运的又一次劫难,朱彦夫没有屈服,1999年,由他口述、他人代笔的自传体小说《男儿无悔》出版。

  2014年3月,中宣部授予朱彦夫“时代楷模”称号。2024年,朱彦夫获得“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

  朱彦夫一生都在挑战生命的极限。作为一名军人,他献出了自己宝贵的身躯;作为一名残疾军人,他自强不息,顽强拼搏;作为一名农村党支部书记,他牢记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他用一名共产党员的坚定信仰和钢铁般的意志,谱写了一曲绚丽的生命之歌。

感动中国人物朱彦夫观后感 第六篇

  俗语说,“榜样的气力是无穷的”。大海航行靠舵手,线路学习看榜样,党的干部看彦夫!朱彦夫是时代英雄,当代楷模。朱彦夫18岁时作战受伤,在烽火中失往了四肢和一只眼睛,作为一个普通人来讲,他就成了英雄,成了可以躺在战功簿上享受以后光荣生活的普通一位兵士了!但他没有这样想,更没有这样做。在他24岁时任村支书,领导全村人民脱贫致富。将其本来可以停止的人生延长到极限与无穷。虽然他的身躯是残缺的,但他却成了完善的灵魂播火者,虽然他的四肢其实不健全,但他是健全的心灵引导者。

  朱彦夫是我们党员干部的一个精神坐标,也是我们基层普通党员的一面旗帜,更是村中父老乡亲的贴心人,是子女心中照亮前进道路的.明灯,是我们每个寻求真善美的教育工作者精神高地的坚守者。我们所有的基层党支部书记或村长干部,学习朱彦夫与民心贴心、为民办实事的精神更有指导意义与实践价值。我们每名教师,都可以从身旁往找到含有朱彦夫精神的典型、榜样,我们每个教研员,都可以增强为群众服务的意识,可以从身旁小事做好为人民服务的具体事情。

  听着他的事迹,我被深深地感动着;看着他那残废的身体,我被极大地震动着;想着他的精神境地,我布满了感慨与惭愧;想象着他给他人带来的人格鼓舞与帮助,我暗自检讨着自己的工作,思考着自己的差距。

  1、他本是个普通人,如何成了钢铁战士?

  为何伤痛和残疾并没有磨灭他钢铁般的意志,反而激起了他挑战生命极限的无穷气力?由于它有坚定的人生信念与克服困难的韧性。看来,朱彦夫是经历了人生巨大的风雨与磨难,才在其人生的天空中显现了美丽的彩虹与云霞!与其腐烂,不如燃烧!自己则缺少坚定的意志,略微有一点困苦就轻易灰心丧气,自然界的凄风苦雨常常就令我感冒难耐,昏昏沉沉,工作效力低下,难以有鲜明的成效。

  2、他成了众人眼中的神,如何接近普通的民众?

  朱彦夫领导群众们脱贫致富,功绩卓著。以坚韧的创造生命奇迹的英雄主义精神建立了一座丰碑;作为一位残疾人,却能有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自然是我们普通

  群众、普通党员心目中的神。可为何能够不脱离群众呢?为何没有出现“离亲叛众”的现象,也没有“众叛亲离”呢?由于他俯下身子当群众,眼中有民生的疾苦,心中有乡亲们!我们为何本身就是普通人,就是一位普通教师,为什么却有一种盛气凌人的样式?为什么不能接近一线教师与学生?我们要争取更多的时间到学校往,深进课堂,接触学生,才能将学习落实到实处。

  3、传承精神因子,成绩出色人生。

  近期的群众线路系列学习,是本人入党以来的一次重要学习活动,使我对党的熟悉有了有一次全面而具体的熟悉洗礼,是本人进步熟悉,进步政治觉悟与政治素养的一个重要载体。这攸关本人的专业发展提升,是另外一种情势的专业技能鋳炼。反思“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更是非常的汗颜与惭愧!只有勇于传承朱彦夫等人的伟大精神因子,在我们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成绩出色的人生。

感动中国人物朱彦夫观后感 第七篇

  1996年11月1日下午,朱彦夫在临淄作报告。没想到,他突发脑梗塞晕倒在现场;更没想到,那竟是他44年间,作的上千场报告中的最后一场。

  那年,他,63岁;我,33岁。作为见证人,回想当时的情景,直到今天,我的心情都难以平静。

  我知道,为了作报告时不上厕所,朱彦夫不敢喝水,每一次都讲得口干舌燥,头昏眼花。讲到沉痛处,他和听众一起落泪;讲到激昂处,他恨不得和听众一起呼喊。

  我知道,每作一场报告,朱彦夫就像又到死神门口挣扎一回,就像又和战友生离死别一次,回到家就像大病一场。可为了战友的嘱托,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他们曾经的苦难与辉煌,珍惜他们用生命换来的和平与美好,朱彦夫觉得,值!

  作报告,直观、亲切但有局限,朱彦夫又做出一个抉择,他要把战友们的事迹写成书。

  为了写书,朱彦夫翻烂了四本字典。他用残臂翻页,有时干脆把脸贴在字典上,用舌头一页一页地舔……

  刚开始,他用嘴含笔写字,每天只能写十几个或几十个字,口水连着汗水,泪水和着墨水,弄得字迹模糊。后来,他用残臂夹笔,每天能写上百个字,甚至五、六百字。儿女们劝他口述,但他坚持自己写,他早已把写作当成磨砺意志、自强奋进的一种方式。

  整整7年,2500多个日日夜夜,一天学没上过的朱彦夫,用掉半吨稿纸,先后七易其稿,终于写成了33万字的长篇小说《极限人生》。他,竟然从一名战士、一个重残人,变成了文化人、变成了作家!

  拿到新书的当天,朱彦夫把自己关在屋里,轻轻打开书的扉页,在上面恭恭敬敬写满了牺牲战友的名字,然后,颤抖着划着火柴,将书点燃。他的思绪又回到血肉横飞的.朝鲜战场,他的耳边又响起指导员的临终嘱托:“一个连的消亡,在战争史上或许不算什么,但你要想法把它写下来,传给今人后代,我们就死而无憾了……”朱彦夫哽咽着说:“指导员,你交给的任务,朱彦夫完成了,你和战友们,安息吧……”

  革命历史,传承着共产党人的优秀基因。它既是“定位仪”,也是“平面镜”,更是“教科书”。朱彦夫始终以战士的姿态,理直气壮地讲革命传统,理直气壮地写革命传统,理直气壮地歌颂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他像坚守250高地一样,坚守着这片精神高地!

感动中国人物朱彦夫观后感 第八篇

  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大海航行靠舵手,路线学习看榜样,党的干部看彦夫!朱彦夫同志是时代英雄,当代楷模。朱彦夫同志18岁时作战受伤,在战火中失去了四肢和一只眼睛,作为一个普通人来说,他就成为了英雄,成为了可以躺在军功簿上享受以后光荣生活的普通一名士兵了!但他没有这样想,更没有这样做。在他24岁时任村支书,领导全村人民脱贫致富。将其本来可以停止的人生延长到极限与无限。尽管他的身躯是残缺的,但他却成为了完美的灵魂播火者,虽然他的四肢并不健全,但他是健全的心灵引导者。朱彦夫同志是我们党员干部的一个精神坐标,也是我们基层普通党员的一面旗帜,更是村中父老乡亲的贴心人,是子女心中照亮前进道路的明灯,是我们每一个追求真善美的教育工作者精神高地的坚守者。我们所有的基层党支部书记或村长干部,学习朱彦夫与民心贴心、为民办实事的精神更有指导意义与实践价值。我们每一名教师,都可以从身边去找到含有朱彦夫同志精神的典型、榜样,我们每一个教研员,都可以增强为群众服务的意识,可以从身边小事做好为人民服务的具体事情。

  听着他的事迹,我被深深地感动着;看着他那残废的身体,我被极大地震撼着;想着他的精神境界,我充满了感慨与惭愧;想象着他给别人带来的人格鼓舞与帮助,我暗自检讨着自己的工作,思考着自己的差距。

  1.他本是个普通人,如何成为了钢铁战士?

  为什么伤痛和残疾并没有磨灭他钢铁般的意志,反而激发了他挑战生命极限的无穷力量?因为它有坚定的.人生信念与战胜困难的韧性。孟子曾经说过:“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看来,朱彦夫同志是经历了人生巨大的风雨与磨难,才在其人生的天空中显现了美丽的彩虹与云霞!与其腐烂,不如燃烧!自己则缺乏坚定的意志,稍微有一点困苦就容易灰心丧气,自然界的凄风苦雨往往就令我感冒难耐,昏昏沉沉,工作效率低下,难以有鲜明的成效。

  2.他成为了众人眼中的神,如何接近普通的民众?

  朱彦夫同志领导群众们脱贫致富,功绩卓著。以坚韧的创造生命奇迹的英雄主义精神树立了一座丰碑;作为一名残疾人,却能有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自然是我们普通群众、普通党员心目中的神。可为什么能够不脱离群众呢?为什么没有出现“离亲叛众”的现象,也没有“众叛亲离”呢?因为他俯下身子当群众,眼中有民生的疾苦,心中有乡亲们!我们为什么本身就是普通人,就是一名普通教师,为何却有一种盛气凌人的样式?为何不能接近一线教师与学生?我们要争取更多的时间到学校去,深入课堂,接触学生,才能将学习落实到实处。

  3.传承精神因子,成就精彩人生。

  近期的群众路线系列学习,是本人入党以来的一次重要学习活动,使我对党的认识有了有一次全面而具体的认识洗礼,是本人提高认识,提高政治觉悟与政治素养的一个重要载体。这攸关本人的专业发展提升,是另一种形式的专业技能鋳炼。反思“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更是无比的汗颜与羞愧!只有勇于传承朱彦夫等人的伟大精神因子,在我们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成就精彩的人生。

感动中国人物朱彦夫观后感 第九篇

  “生命于你不只一次,士兵于你不只是经历。没有屈服长津湖的冰雪,也没有向困苦低头。与自己抗争,向贫穷宣战,一直在战斗,一生都在坚守。人的生命应当像你这样度过。”

  3月3日晚,朱彦夫这个名字,再一次震撼着我们的心灵。这位生命不息、冲锋不止的战士,入选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

  颁奖典礼现场,接过沉甸甸的荣誉奖牌,朱彦夫的女儿朱向欣非常激动,她说:“今天我来给父亲领感动中国奖,感到很荣光,我被感动中国人物感动着,被父亲的精神鼓励着。作为一名教师,我回去要本本分分,干好本职工作,尽最大努力教育好我的孩子,把父亲的精神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时代楷模、全国模范伤残军人、人民楷模、最美奋斗者……集众多荣誉于一身的朱彦夫,为什么感动了中国?

  朱彦夫14岁参军,经历过无数次战斗。在朝鲜战场上,他浴血奋战,舍生忘死,在战斗中失去了四肢和左眼。回国后,他毅然放弃荣军院的特护待遇,回到了家乡。靠着顽强不屈的意志,实现了生活自理。

  战场上,他扛起枪杆子,与敌人英勇作战;在家乡,他抱起锄杆子,带领群众向贫穷宣战;退休后,他夹起笔杆子,向人生极限挑战!用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写就极限人生!

  命运打不倒心中有光的人。

  朱彦夫当书记25年,光假肢就磨坏了7副。他带领乡亲们棚沟造地,在贫瘠的山地上造出了一块块旱涝保收的“小平原”,每年增产粮食几万斤;他顶住压力大搞副业,改善了村民生活;他带领林业队,种植苹果和花椒,千亩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

  能够抗衡时间、改写命运的,唯有执着信念。

  朱彦夫没有忘记战场上指导员牺牲前对他的嘱托,他要把战争的壮烈写下来,传给后人。但是写书,对于失去双手的朱彦夫来说,困难之大可想而知。刚开始,他用嘴含笔,口水连着汗水,泪水和着墨水,不一会儿就弄得字迹模糊,只得换纸重写。后来,他尝试用残肢抱笔、手腕绑笔,残臂磨破了,他贴上胶布,忍着剧痛再写。这样一撇一捺,一点一滴的坚持,持续了整整7年,他以惊人的毅力,写成33万字的自传体长篇小说《极限人生》。

  朱彦夫曾经说,“在别人眼里,我似乎没有什么幸福可言。但我认为,幸福是有层次的'。奋斗着,就是幸福的。”朱彦夫从未停止过奋斗的脚步,创造了感天动地的英雄壮举。

  看了颁奖盛典,淄博市博山区源泉中心医院院长亓庆良说,“我被朱彦夫的事迹感动着、感染着,朱彦夫的精神是淄博的宝贵精神财富,我要把感动化成行动,幸福地奋斗,为打造‘厚道齐地、美德淄博’贡献力量。”

  沂源作为沂蒙革命老区的一部分,是山东省平均海拔最高的县,被称为“山东屋脊”,朱彦夫就是这屋脊上的精神高峰。如今,他又成为凝聚奋进力量的全国精神高峰。

  朱彦夫一心向党,全心为民,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成为淄博党员干部对标先进、检视问题的一面镜子,担当作为、狠抓落实的一把尺子,激励着470万淄博人民,在打造“九个现代化新淄博”的跨越中勇往直前。

感动中国人物朱彦夫观后感 第十篇

  看完感动中国,我早已热泪盈眶。朱彦夫的事迹深深打动了我,他是人民楷模之一,是当代的"最美奋斗者",是守卫祖国的一棵松,是坚韧不拔的一种魂。

  战场上的他,不畏严寒与危难,殊死搏斗,为战友赢回了信心,为国家赢回了尊严,与死神擦肩而过。退伍后,他一心为民,带领群众同甘共苦,不懈奋斗,硬是把一个“连地瓜干都吃不饱”的穷山沟变成了远近闻名的先进村。“与其腐烂,不如燃烧。”朱彦夫还用自己的残臂,写下了一本又一本人生之书,将他的精神代代相传。

  他用一生奋斗,告诉了我门什么叫做勇敢与毅力,什么叫做责任与担当。他的名字,点亮了革命的'历史,更点亮了后世青年的精神追求。我们学生应当将这些精神发扬光大,为实现自己的梦、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感动中国人物朱彦夫观后感 第十一篇

  面对他残缺而又衰老的身体,听完他震撼心灵的故事,你会强烈地感觉到,老人的背后,分明矗立着我们的民族之魂、兴国之魂。朱彦夫,这位留下无数壮举的英雄模范,这位历尽坎坷却从未向命运屈服的耄耋老人,用他一生的忠诚与执着,奋斗与奉献,生动诠释了我们这个民族历经风雨却始终生生不息、昂扬向前的精神因子,是践行伟大中国精神的一面光辉旗帜。

  真正支撑起一个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是精神的力量。这种精神看似无影无形,却蕴含着凝心聚力、攻坚克难的强大能量,是一个国家的民族之魂、兴国之魂、强国之魂。放眼人类历史进程,那些在世界舞台上产生重要影响的国家和民族,在发展繁荣的道路上,无不有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把无数个体紧紧凝聚在一起,形成一股蓬勃向前的精神伟力。回首我国近代以来的历史,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些熔铸在无数中华儿女血液之中的理想追求,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努力奋斗拼搏、不惜流血牺牲,历经百余年的艰辛探索,赢得了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找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正确道路,不可逆转地开启了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进军。展望民族复兴的灿烂前景,把十三亿中国人紧紧凝聚在一起、团结在一起的中国精神,是我们战胜前进道路上一切艰难险阻的底气所在,志气所在。

  朱彦夫是伟大中国精神的践行者。作为横跨革命、建设、改革三大历史时期的英雄模范,从革命战士到一级伤残军人,从农村党支部书记到退休老人,朱彦夫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人生角色不同,具体的先进事迹不同,但蓬勃向上的精神力量却是贯穿他整个生命历程,激励他不断挑战人生极限最可依赖的力量源泉。品读朱彦夫的事迹,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不仅是一个个具体而微的细节,更是那么一股子遇难而上、永不服输的劲,那么一股子敢想敢干、战天斗地的气,是那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无比忠诚与热爱,是那充盈在天地之间无比坚定的精神信仰。跌倒了,再爬起来,失败了,再重新来过,朱彦夫几十年来用钢铁般的意志创造了人生奇迹,靠的就是这股劲、这股气、这种精神。我们今天要战胜改革发展道路上的种种风险和挑战,将“两个一百年”的美好蓝图变为现实,同样需要这股劲、这股气、这种精神。纵览朱彦夫精神的各个维度,无论是崇高的信仰,坚定的信念,还是无私的奉献,勇敢的担当,都是中国精神在具体层面的鲜明投射,是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具有穿越时代的持久价值魅力,值得全社会永远珍视学习。

  学习朱彦夫,就要学习他无比坚定的理想信念。“革命理想高于天”。朱彦夫四肢全无、左眼失明、右眼视力仅有0.3,如此残缺的身体却能迸发出如此强大的精神能量,创造出如此感天动地、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靠的就是一名共产党员的理想信念。正如朱彦夫所言,“我心里要不是装着个党,不装着个共产主义,我老朱早就死了。”理想信念,是一切精神的精神源头,是一切价值的价值原点,是解决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的关键,有什么样的理想信念,就会有什么样的精气神,有什么样的行动表现。当前,个别党员干部不信马列信鬼神,对社会主义前途命运丧失信心,有的贪图虚名、脱离实际、脱离群众,高高在上,有的信奉金钱至上、名利至上、享乐至上,心里没有任何敬畏,行为没有任何底线,出现这些问题,说到底是理想丧失了、信念崩塌了。理想信念是共产党员的“钙”,没有理想信念,或者理想信念不坚定,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就有可能导致政治上变质、经济上贪婪、道德上堕落、生活上腐化。向朱彦夫学习,首先就要学习他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坚定信仰,就要像他一样为信仰去拼搏、去奋斗,去献出全部精力。

  学习朱彦夫,就要学习他一心为民的高尚情怀。朱彦夫对群众的感情是真诚的,是实实在在的。群众有苦,他自己难甜;群众受穷,他心里难安;群众有难,他慷慨相助。正是由于心里装着群众,关心群众胜过关心自己,他才能把父老乡亲紧紧地团结在自己的周围,带领群众同甘共苦、不懈奋斗,硬是把一个“连地瓜干都吃不饱”的穷山沟变成了远近闻名的先进村。正是由于对群众有真感情,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朱彦夫才赢得了父老乡亲发自肺腑的信任、拥护与爱戴。当前,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正在深入推进,做好群众工作,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朱彦夫为我们做出了表率。广大党员干部要把朱彦夫作为一面镜子,对照朱彦夫查一查问题,找一找差距,树一树形象,以朱彦夫的为民情怀为标尺度量一下自己与人民群众的感情,以朱彦夫的务实清廉为标杆查摆自己的“四风”问题,用朱彦夫视民如伤的境界来匡正自己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应当看到,朱彦夫与人民群众的真感情并非无法复制,朱彦夫的为民情怀并非高不可攀,身为残疾人的朱彦夫能够做到,每一名党员干部更能够做到。

  学习朱彦夫,就要学习他敢于担当的实干精神。功崇惟志,业广为勤。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来的,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都没有。面对家乡的落后面貌,朱彦夫没有去“等靠要”,没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而是勇于担当,挺身而出,拿出了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与群众一块苦、一块过、一块干,几十年如一日地艰苦奋斗才换来“山上松树带帽、山下林果缠腰”的张家泉。为了记录、传承战友们在战场上英勇悲壮的历史,朱彦夫拖着残躯义务作了千余场报告,苦熬七年一字一句为后世留下百万字书稿。朱彦夫的故事告诉我们,一切难题,只有在实干中才能;一切机遇,只有在实干中才能抓住;一切愿景,只有在实干中才能实现。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展望新征程,全面深化改革,推动发展转型,化解社会矛盾,保障改善民生,哪一项都需要我们甩开膀子真抓实干、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推进。实干是一种精神,一种境界,更是一种责任,一种担当。只要我们像朱彦夫那样把坚定的理想信念与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结合起来,把心思放在实干上,把劲头放在实干上,踏踏实实,稳扎稳打,就一定能够干出成绩,干出实效。

  伟大的梦想呼唤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支撑伟大的梦想。朱彦夫以一生奋斗拼搏忠诚践行了伟大的中国精神。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需要我们像朱彦夫那样高扬理想信念旗帜,永不停息地奋斗,以每一个人的努力拼搏,形成推动时代进步的巨大力量,去赢得民族复兴的伟大辉煌。这就是朱彦夫光荣事迹的时代价值所在。

感动中国人物朱彦夫观后感 第十二篇

  朱彦夫同志14岁参军入伍投身革命,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失去了四肢和左眼。在和平建设时期,他主动放弃荣军休养所的特护待遇,回到家乡山东省沂源县担任村党支部书记长达25年,把一个贫穷落后的小山村,建成远近闻名的先进村。退休后,他用嘴衔笔、残肢抱笔,创作完成了自传体长篇小说《极限人生》和《男儿无悔》。他的先进事迹生动诠释了共产党员为民务实清廉的.价值追求,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

  “时代楷模”发布活动以“我们的价值观、我们的中国梦”为主题,现场发布了朱彦夫的先进事迹,播放了朱彦夫的视频短片,采访了朱彦夫所在村原村委会主任和村民代表等,朱彦夫的女儿朱向欣领取了中央宣传部颁发的“时代楷模”纪念章和荣誉证书。发布单位有关负责同志,朱彦夫的亲属及同事代表,首都高校师生和新闻媒体记者等约150人参加了发布活动。

感动中国人物朱彦夫观后感 第十三篇

  春天来了,沂河岸边的一座小院花红柳绿,生机勃勃。八旬老人朱彦夫尽情享受着眼前的春色,脸上写满笑意。老人总爱重复一句话:“我很幸福、很满足,我的人生很美好!”

  1950年12月,朱彦夫在抗美援朝战场失去四肢和左眼。那一年,他刚满18岁。从18岁到81岁,漫漫63年“无肢岁月”,老人经受的人生磨难说不完、道不尽。那么,他的乐观、他的满足、他的幸福感到底从何而来?

  相守55年,妻子甘当丈夫的“拐杖”

  2010年2月27日,是朱彦夫一生最寒冷的日子,相守55年的妻子走了,他第二次失去了“手”和“脚”。

  下葬那天,77岁高龄的朱彦夫执意要给妻子披麻戴孝,因为在他看来,妻子不光为他生育了6个子女,而且还是他的“四肢”和“拐杖”,母亲般呵护着他的生命。他哽咽道:“她就像照顾自己的孩子一样照顾着我的生活。”

  那年春天,朱彦夫在康复医院邂逅了一位姑娘。她叫陈希永,刚好20岁,身材高挑,面庞白净漂亮。第一眼看到朱彦夫这个奇怪的“肉轱辘”,她吓坏了,看都不敢多看一眼。

  那是一个崇敬英雄的年代。善良的陈希永听人说,朱彦夫是抗美援朝的功臣,便动心了:能为英雄做点什么呢?

  陈希永有个姑父叫武宪德,时任沂源县民政局局长,正张罗着给这位战斗英雄找对象。

  “既不能嫌弃残疾人,还得善良勤快会持家。”按这个标准,武局长一连说了好几个都没有说成。一个偶然的机会,武宪德想到了他勤劳聪慧的内侄女陈希永。

  憋了好几天,武宪德试探着给内侄女做媒,没想到,陈希永竟然爽快地同意了,理由很简单:“朱彦夫是人民功臣,没人照顾不成。”

  爱情来得有点突然。1955年9月,陈希永与朱彦夫喜结连理。第二年,她跟着这个“无肢青年”回到了贫瘠的小山村。

  陈希永万万没有想到,婚后的生活会如此艰难。

  每天天不亮,她就得起床,为丈夫熬药、穿衣、洗脸、装假肢,帮丈夫如厕,伺候完丈夫还得伺候年迈的婆婆。上工号一响,她又要和村民一道下地干活挣工分。

  别的媳妇怀孕了有人照顾,陈希永怀孕了还要照顾丈夫和婆婆。她前后生了6个孩子,每次临产前,都要挺着大肚子,把水缸挑满,把衣服洗完,备好猪食鸡料,再摊上几十斤煎饼……

  1960年的春天,村里遭遇大饥荒,陈希永把能吃的.东西先端给婆婆和丈夫,再端给孩子,自己则背着家人大把大把吃槐花,脸肿了,眼睛只剩下两道缝。朱彦夫心疼她,每次吃半碗留半碗,让陈希永吃,可她说啥都不肯吃。

  最苦的还是心里。或许是因为头部留有弹片,朱彦夫性格有时比较暴躁,往往会因为一些小事发脾气。一次写作时,因妻子进门打断了他的思路,他趴在床上大喊大叫。有人私下替陈希永叫屈,她却说:“我再苦,还能有老朱苦?”

  “妻子这辈子没享过一天福,她把自己的青春、热血和健康全都献给了这个家,她守护我的生命,为婆婆养老送终,一手带大了6个子女,她是我们朱家的恩人。”这是朱彦夫对妻子的评价。

  受母亲言传身教,子女们都很孝顺。只要有时间,他们就会聚到老人身边。

  生活在这样的家庭,即便身体残缺也幸福!

感动中国人物朱彦夫观后感 第十四篇

  朱彦夫,一位书写人生极限的特残军人,一位深刻改变家乡面貌的农村党支部书记,一位震撼无数人、感动无数人的退休老人。他的事迹正在全社会广为传颂,他是当之无愧的时代楷模,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致敬。

  朱彦夫身上所展示出来的.精神品质,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典型性和代表性。在长达几十年的奋斗历程中,朱彦夫的人生角色不同,先进事迹不同,但贯彻始终的,是一名共产党员的坚定信念和崇高追求,是身残志坚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是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奋斗精神。学习朱彦夫,就要像他那样坚定理想信念,不断强化精神之“钙”,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断去拼搏、去奋斗、去奉献;就要像他那样一心为民,时刻把群众的冷暖放在心上,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就要像他那样自强不息,勇于拼搏,不断书写精彩人生。

  当前,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正在全面展开。广大党员干部要以朱彦夫同志为榜样,把为民务实清廉的价值追求深深植根于思想行动之中,要紧密联系自己的工作实际和思想实际,把朱彦夫当成一面查摆问题,寻找差距的“镜子”,以朱彦夫为标尺量一量与人民群众的感情,以朱彦夫为标杆查一查自己的“四风”问题,把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进一步树立群众观点、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牢记宗旨,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努力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为加快经济文化强省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感动中国人物朱彦夫观后感 第十五篇

  朱彦夫在朝鲜战场重伤回国,入院治疗初期,一直是“活死人”。没有人知道他的姓名、籍贯、部队番号。他所在部队确认他所在连队已经全部阵亡,被确认为“烈士”。

  他伤势严重,昏迷不醒,医院采取抢救措施——截肢、剖腹。而且,不止一次地截肢、剖腹。主治医生叹息道:“他如果能够活上三年,就是奇迹!”

  截肢手术以后,他各部位伤口深度感染。高烧不退,出现中毒性化脓症状。历经反复抢救,他的病情仍然没有起色。医院将他从“特号床”,转移到了“太平室”。“太平室”专门为危重伤员设立,接近于太平间。唯一不同的是躺在床上的人呼哒着一口热气,由两位经验丰富的护士专门守护。

  他那不足一米长的躯体躺着一动不动,似乎已经油枯灯尽。伤口渗出的脓血浸入被褥,腥味扑鼻。唯有腮下和嘴角微微颤动的神经,证明他没有死去。

  志愿军各部队派人到医院查寻本单位伤员,他所在团的查寻人员到“太平室”看到他却根本没有认出来。

  进入“太平室”93个日日夜夜之后,他出乎所有人意料地复活了!

  他的意识渐渐恢复,看清楚身边的护士,用微弱声音茫然问道:“这是什么地方?我在这里干什么?”守候他的护士高兴极了,一边用湿毛巾为他擦拭眼睛,一边趴到他耳边说:“这是在医院的`病床上,你主要是太劳累了。你已经睡了很久很久,也该醒来了!”

  他的意识继续恢复,感知到伤口的疼痛。他举起两只胳膊,发现手腕以下没有了双手。他动动双腿,发现膝盖以下没有了小腿和双脚。他癫狂了,拼命挣扎,狂撕乱咬包扎胳膊的绑带。

  院长和主治医生听到喊声跑过来,看到从上帝手里夺回来的这条生命发出复活的信号,兴奋异常。他愤怒而又绝望地大喊大叫:“为什么把我的手和腿都割掉了?没有腿咋走路?没有手咋扣扳机?你快给我找回来!”

  主治医生向他解释:“你伤口的深度和面积都很罕见,如果不截肢,就有生命危险,绝对活不到今天!”他仍然狂喊:“没有了手,没有了腿,我活着还有啥用!” 院长耐心地对他说:“你能够死而复生,就是很大的奇迹。你现在还能够呼喊,这已经很好啦!有什么要求你就说,也可以把心里的憋屈难受释放出来!”

  他从“太平室”重新搬回“特号床”,终日郁郁寡欢。他想结束生命解脱自己,又想到指导员高新坡的遗嘱,想到战友杜玉民、万中祥、徐风明等烈士的托付……他在生与死的抉择中,苦不堪言。

  主治医生认真地对他说:“像你这种情况,有勇气活下去才是英雄!轻生是自私,自杀是孬种!”这些话像一把重锤敲击着他的心,使他打消了轻生的念头。他在医院先后经历47次手术——颅脑取弹、面颊植皮、腹内排异、眼部摘取弹片、四肢反复截取……

  他以超常的生命力不断地创造着奇迹:坐起来了;会大声说话了;手术部位愈合了……痛楚渐渐远去,大脑日趋清醒……

感动中国人物朱彦夫观后感 第十六篇

  看完节目之后,内心十分感动,尤其是朱彦夫同志以无手之臂书写人生传奇,以坚定信念创造人生辉煌,以实际行动践行誓言,为党、为人民挥洒热血的光辉事迹,感动人心更鼓舞人心。

  感动更要见行动,南麻作为“西部宜居新城”“南部产业新城”建设的主阵地,下一步,我们将认真学习朱彦夫精神,高举理想信念的大旗,不畏艰难、不懈奋斗,按照县“66966”工作体系,紧紧围绕“五个进位攀高”目标定位,聚力打造“六个高地”,实现“六个走在前列”,充分发扬“单项工作争第一,全面工作创一流”的南麻精神,始终保持一往无前的.干劲、冲劲、闯劲,在产城融合上拼突破,在城乡建设上拼发展,在果业振兴上拼创新,在平安建设上拼落实,在队伍建设上拼作风,争做“沂源铁军”的排头兵,拼出南麻新高度,以奋斗致敬楷模!

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朱彦夫观后感(最新16篇)

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to-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