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1级文库 > 精选推荐 > 正文

【经典】《认知觉醒》读后感18篇

2024-07-04 20:15:07 1级文库

《认知觉醒》读后感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认知觉醒》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认知觉醒》读后感

《认知觉醒》读后感 第一篇

  如果用一些词来形容我读完《认知觉醒》的一个感受的话,我觉得用受益匪浅,醍醐灌顶等都不足以完全表达我的一个感受,好久没有这种被文字的力量震撼到的感觉了。

  之所以能够引起我的共鸣,是因为它不像我之前读到的一些心理、励志的书籍一样,一味的引经据典,一味的列举名人事迹,每每读完都会给人一种要想出类拔萃就得付出别人几倍的努力,而那些有所作为的人都有着超越常人意志力的感觉。这些书在刚读完时确实能给人以一剂强心针,于是我们开始制定一个“宏伟”的目标,想要确确实实作出一些改变。但是时间一长往往发现自己难以坚持下来,这个时候我们往往会把问题归咎于自己意志力不够,不够勤奋等主观原因,几次三番以后,我们发现自己很难做成一件事,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甚至开始陷入自我否定,自责的漩涡。从此不敢制定什么计划,或者在潜意识认为自己制定了也完不成。

  针对上述问题我在《认知觉醒》里找到的两点启示是:

  1、你面临的问题是整个人类都会面临的问题。首先我们要建立一个新的认知,即人的大脑由本能脑、情绪脑、理智脑组成,而在人类进化史中本能脑和情绪脑一直占据主导,毕竟人类真正解决生存问题到现在这个时间长度在整个人类进化长河中不值一提。所以理智脑目前进化的程度最弱。这也是我们时常做选择时不够理智的原因。避难趋易,降低无谓消耗是自然生存法则。所以不要再归咎于自己意志力不够或者不够勤奋,你面临的问题是整个人类都会面临的问题。

  2、在“舒适区边缘”提升自己。舒适区边缘就是做一件事的难易程度刚好在超过我们感觉到舒适一点点的状态。这个难易程度下,我们的本能脑和情绪脑才不会那么“排斥”,而当我们完成时情绪脑也会获得一些正向反馈,慢慢的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当我们做一件事是由情绪脑驱动时,我们会感觉到轻松并且快乐,也更容易坚持下来。如果一开始无法找到自己的舒适区边缘,这里有一个方法可以借鉴,设定一个超低的下限,而不设上限。切忌好高骛远让自己一下跳进困难区。在痛苦折磨里最后放弃,又进入一个恶性循环。

  另外我觉得书中提到的关于如何提高自己的专注力、学习力、行动力、情绪力上也给我很大启发。说几个感触最深的点:

  1、做什么就在想什么。这看上去像是一句废话。但我们可以回想几个这样的场景,一边跑步一边想着待会吃什么,而一边吃饭一边又在刷剧等等诸如此类的行为,我们看似具备了一种更强的能力可以双管齐下更高效的做一些事,然而慢慢的我们却开始丢失自己的专注力。所以吃饭时就全身心体会吃饭这个行为,跑步时就去感受自己的呼吸,感受迎面吹来的微风。活在当下活在生命的每一秒。这将大大提升我们的专注力。

  2、不要陷入量化式满足的误区。如今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人们都想着各种方式来提升自己,今日阅读一小时,今日背了五十个单词,今日跑步五公里……我们可能会时常满足于自己给自己设定的种种“打卡”行为里不能自拔,不可以说这种方式不好,只是当我们设定了这些量化的指标时,我们的关注点会不自觉的由原本这项活动而转移到那个量化的指标上。无形中相当于我们放弃了发掘这项活动原有的乐趣。甚至当我们有几次完不成“打卡”时还会陷入自责之中。

  3、用积极反馈来应对焦虑。竞争激烈的环境下各个年龄段的'人都会有自己的焦虑。面对焦虑我们不要让它一直埋在自己潜意识里,而要360度刨根问底式的去寻找焦虑的点,以及可以影响焦虑的因素,当我们一点点解决掉这些因素时,我们也会一点点收获正向反馈,当这些正向反馈足够多时,我们会突然发现自己早已不再焦虑了。

  4、“从现在开始”。当我们想要发生改变,想要有所行动时,不妨用这句话提醒自己,不要纠结什么现在开始是不是太晚了之类的,因为现在不开始,你会把现在开始也错过,可能十年二十年之后你还是老样子。任何我们学到的动西如果没有行动上的改变都等于零,读了一波鸡汤感触满满,发个朋友圈配上自己见解。好像自己收获了很多,然而时间一天天过去,突然发现自己生活还是没有任何转变。于是开始感慨,“读了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所以任何改变最后都要落实到行动!

  “输出”是提高学习力的一个好方法,它标识着你正在把这一块东西内化成自己的东西,这也是我写这篇文章的一个目的,我觉得《认知觉醒》这本书很适合那些想要改变却总是坚持不下来或者找不到好方法的人。另外书中还提到关于反思和冥想的一些话题,推荐感兴趣的朋友阅读一下。

《认知觉醒》读后感 第二篇

  在精进营半周时间里,读完了周岭老师的《认知觉醒》,以及享受到周岭老师一次群里答疑分享(虽然自己只是旁观,但也感触颇多),自我感觉这本书值得多遍复读,周岭老师的分享太值了。

  同时心理也很懊恼:怎么到这时候才读到这本书,真想扇自己两大巴掌。

  我是93年白羊座,网上说白羊男做事欠条理,四肢发达头脑简单,读书不认真,长大易冲动,做事不够仔细,情绪易外漏,淡定不够。我自我对比一下,形容很是贴切。

  回顾自己这29年来,一直都是懵懵懂懂,孩子气居多,任由自己情绪行事,即使长大成人,也还是如此作为。

  小时候家境还算不错,(更客观的说,是由于父母太忙碌,无暇顾及),给了我太多的自由,任由我肆意生长。

  自己知道父母辛苦,想上进拼搏,①奈何不得其法,只是死脑筋学习,不懂变通,属于还没开蒙状态,②自己急于求成,希望快速看到成果,导致自己头脑发热,冲动行事,③自己性格懦弱,不敢做决定,不爱说话,把心事都憋在心里,造成了乖巧老实的现象,以前觉得挺好,现在觉得好难受。

  这几项害处经年累月的叠加影响,造就了现在的我,一个迷茫,一事无成,拧巴的自我。

  你们说,父母有错吗,我认为父母有,错不在养,错在育,对我太放心了,但他们的错真的不怪他们,他们真的太忙碌了。

  主要问题还是在自身,不从外找,要从内求,自身从开始上学识字开始,完全有机会去修正调整,但自己从来没有,或者说,做了几天努力,又放下了。我可以说拒绝别人帮我决定,我也可以说我可以完成,我一样都没有。

  自我的认知真的太糟糕了。过去过得真的很痛苦,尤其看到亲人操劳而自己一无所成更加痛苦,自己的年岁虚增,这意味着我的长辈们人生旅途离终点越来越近。

  这种痛苦在我大学毕业后慢慢开始强烈,我觉得自己真的特别需要认知开悟觉醒,我是需要去改变的,基于此,买书,买课,知识付费我买了很多,什么都想学,什么都没怎么学,最后书积灰,课到期,脑袋空,钱包空,自己愈发焦虑,缺乏耐心,学不进去,脑子一片空空,工作身体精神都不好。

  以上是我的一些经历描述,虽然过去自己是如此不堪的一个人,在阅读了周岭老师的《认知觉醒》之后,感觉又看到了一些光芒,可以带领我走出那片混沌的迷雾。

  周岭老师强调《认知觉醒》本书的核心是元认知,元认知重点在于觉知——自我反思,自我反思能力可以通过冥想进行训练加强。

  如果自己脑子里是混沌一片或者思绪众多,没有重点,不如通过写作,给自己脑子清清脑,把思绪/问题都通通写下来,再去找线头,再去找重点。

  养成早起的.习惯,可以让自己比别人多出很多时间来自我改变。

  通过锻炼,提高自身活力,增强身体抗风险能力,为自己改变打好基础。

  最后,一定有多读书,增加自己的输入,对于自我反思与写作有正向作用。

  周岭老师在本书推出早冥读写跑五件套,我觉得从行动上给了我极大的指引作用,本书基于此前面内容重在内化,我需要再去看看(说实话阅读一遍,我比较有印象——行动力,情绪力,早冥读写跑五件套),五件套重在外敷,可以按照书里方法去模仿。

  我也看了其他人的精彩读后感文章分享,每位都很有自己的见解,内容都很有深度。

  相对而言,自己对于本书的理解还不是很足,文字见解方面还不是很行。需要继续努力了。

  感谢各位看我碎碎念。

《认知觉醒》读后感 第三篇

  自我认知和改进是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需求,因此相关类别的书籍经常出现在畅销书榜单上。阅读《认知觉醒》这本书,让我更深入地了解到人们追求自我提高的动因,以及实现自我提升的方法。在接下来的内容中,我将分享自己对书中提到的动因和“刻意练习”方法的理解。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自我提升的动因。为什么大家都想变得更好?我认为,这与社会的飞速发展以及竞争日益激烈有关系。人们意识到,只有不断学习、成长、提升自身能力,才能在这个充满挑战的时代中保持竞争优势,并实现自己所追求的目标和梦想。其次,书中提到的“刻意练习”方法也值得我们关注。所谓刻意练习,就是针对某一具体技能或能力进行高强度的、有针对性的训练,并不断寻找反馈和改进的机会。通过反复练习和不断完善,逐渐提高自己在该领域的能力和水平。这种方法需要我们有足够的毅力和耐心,同时也需要不断地调整和改进自己的训练方式,以达到更好的效果。最后,我认为自我提升是一种持续不断的过程,需要我们始终保持对自己的反思和审视。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自己的价值和梦想。

  一、认识焦虑

  (1)焦虑的本质在于欲望超过能力,同时缺乏耐心。很多人都会感到自己“明明知道,但就是做不到”,比如明白读书重要,却无法放下手机刷短视频;了解跑步有益健康,但只跑个两圈就懒得继续。有些人甚至会陷入“打鸡血、摆烂、自我批评”的恶性循环。其实,焦虑程度的高低取决于欲望与能力之间的差距。 然而,想要解决焦虑问题,首先需要正确地认识自己。正向面对焦虑,勇敢承认自己的不足是必要的。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缺乏耐心、喜欢舒适区等行为都是大脑的天性,并不必因此否定自己。只要树立正确的.认知,我们才能更好地掌握自己的能力和欲望,更好地处理焦虑问题。

  (2)直面焦虑想要解决焦虑的难题,我们首先要能够坦然接受,接受自己缺乏耐心的实际情况,面对人人都会遇到的难题,我们要学会解决办法,俗语常说迎难而上,但我们更需要迎刃而解,掌握正确处理问题的方法。

  二、觉醒动作-刻意练习

  刻意练习是一种广为人知的学习方法,很多人都听说过。而读过《刻意练习》这本书的人,则通过它学习到了更多专业的练习技巧,成功地达成了自己的目标。在此基础上,书籍《认知觉醒》则提出了如何进行“有效”、“高效”的刻意练习的建议,为我们的学习之路提供了更深入的探讨。

  (1)建立明确的目标。如同KPI与OKR的设置原则,刻意练习的目标一定是明确清晰的,与达成结果相关的任务一定是可量化的。模糊不清的目标会让我们在完成目标的过程中分不清重点与方向,例如我们在日常带领团队的工作中,经常遇到一些无从下手的难题,如果我们给团队设立的目标只是单薄的一句解决问题,那么整个团队会陷入散乱无序的状态,通过将大问题拆解为团队中各小组的量化目标,就能将解决方案设计的更全面,同时在执行过程中如果需要修改计划,也能有效的将时间成本、沉没成本降至最低。

  (2)保持高度专注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关键。现如今,网络上流行着这样一句话:“你只是看起来很努力”,意味着很多人虽然花了大量时间在学习上,但却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虽然我们听说过“一万小时定律”,并且刻意练习也强调了练习的时间长短,但我们是否真正利用好了每一分钟?例如,在开会时,你是否一边讨论议题一边处理其他工作?或者在给孩子讲绘本故事的时候,是否一边刷手机一边敷衍地讲述?实际上,专注的程度直接影响着学习效率。因此,如果我们已经愿意投入时间,则需要全神贯注地学习,把精力集中在学习上,这样在短时间内投入100%的精力,比长时间投入90%的精力更具有性价比。

  (3)获得有效反馈。总是一味投入长时间的练习,不去输出结果无法获得有效反馈,会从心理上降低我们坚持练习的积极性,是会通过月度、季度跟进执行进度,通过这些有效的过程反馈,我们一方面可以收获练习带来的进步,另一方面也能够检验练习的方向是否正确,强度是否到位,付出与检验结果是一种良性循环。

  (4)在学习过程中,我们不能一直停留在已经掌握的技能上,这只是一种自我安慰。但是,如果我们制定目标脱离实际,也会带来挫败感。因此,我们应该找到拉伸区,跳出舒适区,但不要制造不必要的焦虑。学会在拉伸区刻意练习,通过时间的积累逐步达到目标。就像我们制定的“卓越目标”,既不能让团队停留在舒适区,也要控制前进的步伐在合理范围内。

  除了反复练习,本书还介绍了如何获取自我认知的能力。只有主动观察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才能够持续地提高并开启快速成长的可能性。另外,本书还提供了一些技巧来帮助我们锻炼和提升自我控制力、执行力和专注力,从而克服欲望,勇敢面对现实。当我们面临各种挑战时,最重要的是认清自我,并不断提高自身能力,这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认知觉醒》读后感 第四篇

  近年来一直听很多人在说“你赚不到你认知以外的钱”,“用你的认知,在股票帮你赚钱”。

  趁着假期看完这本书,慢慢理解“认知”代表什么。我自己的理解,认知即是自己大脑底层看待这个世界的方式,也就是程序中的“抽象”,越是抽象,就越能解释很多事情,越是底层,他就能从本质上去解决更多的问题。

  很久很久之前,就记得在某个地方看到一句话,你学到的东西,就是在那么多年之后,你还记在脑海里,潜移默化影响自己的行动的,这就是学到的东西。

  这本书也有一段对阅读的理解:就是看完一本书,有感触,有触动的那些知识片段,没必要追求所有的文字都理解。因此,我只记录总结一下自己有感触的地方,不会是一个详细的读后感。

  拆解任务的力量

  拆解任务的力量非常巨大,大至我们的整个人生,小至每一日的任务安排。之前会觉得“时间不够用”,很焦虑,这个季度要做这么多任务,怎么做得来呢?然后秦粤大佬说,用甘特图把几个月要干的事情列出来,自己规划一下。列完之后就发现,原来糅在脑海里的那么多活,经过几个月的“排期”,一下子又变得目标可达了。一旦任务太多,人就会焦虑,就会慌,实际上我就是缺乏了拆解任务的能力。拆解的力量是很强大的,比如在写一个复杂的程序,复杂的逻辑,如果只是一句简单的'“完成这个功能”,很可能每次看到这个任务,就会退步,不知从而而做,也不知怎么搞。

  这个也跟演绎思维一样,在面对困难的时候,一步步拆解,而不是不拆解就想着开始搞。

  消除模糊

  如何提升行动力,其实这个知识很多地方都有讲到,比如如何提升到达目标,就是把目标最大可能的细化,最大可能的衡量,这样达到这个目标就更快了。

  平时每日给自己定的目标,每天的工作计划,都是越详细,消除模糊,才有可能做到。

  享受当下

  我们本以为一心三用是一件很牛逼的事情,殊不知,这样会大大降低生活质量。因为大多数情况下,我们脑海里想的另外一件事,实际上要么是后悔过去,要么是忧虑未来。实际上都是无谓地担忧。还不如最大可能的享受当下,如果正在跑步,就全身心地感受身体的变化。如果是在逛街,就全身心地体会身体。如果是在学习,就高度深度地学习。

  脑海里不要同时想太多事情,不要同时想干太多活,因为那样不仅干不完,还会让自己更加焦虑,连当下的事情都干不了。

  元意识的觉醒

  每次我们可以试图分出另外一个自己,告诉自己去做--事情,分出第三个自己去监督自己,告诉自己要享受当下,把自己的杂念消除掉。

  心流区域

  学习一个东西,或者准备开始一个东西的时候,我们要让自己从心流阶段开始启动,而不要一畏地设置一些高难度的事情来达成。什么是心流阶段,就是在 枯燥重复的区域往上走一点,在困难的区域往下走一点,就是心流区域。

  精力

  每日早起,我们的精力是重新启动的,因此可以在早起的时候做一些稍微需要精力的事情,这样我们的精力是往上走的,他是有一个惯性,这样就不容易往下去走。

  给自己每天的时间段划分区域,每个时间段干什么事,做什么,都分配好,最好每个时间段干的活不一样,这样效率会更加高。

  认识大脑

  大脑真的是很神奇的一个东西,或许我们的所有情绪,都是因为某个激素的起伏,我们所有的拖延症,都是大脑某个激素控制的。接下来继续找大脑相关的视频和文章学习,更清晰地认识自己

  最近情绪比较崩溃,尽管很多事情我不愿意相信,但它还是发生了,你相信命吗?我有点开始相信,冥冥之中,自有定数……

《认知觉醒》读后感 第五篇

  近年来,随着教育理念和时代变迁的悄然而生变化,学生们的觉醒逐渐成为教育领域的一种热门话题。在这个信息发达、高速推进的时代,学生们不仅需要掌握知识,更需要具备觉醒的眼光和思维方式。读书作为成长过程中重要的一环,对于觉醒学生来说意义重大。我本人从小醉心于阅读,通过接触不同主题与类型的书籍,逐渐感悟到了觉醒年代学生读书的心得与体会。

  首先是对知识的开拓。教育的本质是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而读书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佳途径之一。在读书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阅读各类书籍,拓宽视野,了解不同领域的知识。比如,科学类书籍能够满足学生对科学知识的需求,培养正确的科学观念;文学类书籍则能够增长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学生对社会问题的敏感度。通过不同类型书籍的选择,学生们能够打开心灵的窗户,丰富自己的思想内涵,有效提高自身的素质。

  其次是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在信息的冲击下,学生们往往被过多的信息和观点所影响,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而读书则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最佳途径。通过阅读书籍,学生们能够了解作者的观点,并且学会对其中的观点进行思考和分析。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读书的方式,提出自己的见解,并且能够用理性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这种独立思考的能力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还能够在学习中提供更深层次的.思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第三是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作为交流的工具,语言表达能力一直被教育界所重视。而阅读对于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阅读好的书籍和文章,学生们可以学到不同媒介下的语言表达方式,丰富词汇量,提高语言的流畅性和丰富性。有趣的故事和动人的描写正是通过书籍中的语言实现的,读书使我们对语言的表达能力产生了强烈的渴望,从而激发起语言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第四是增强社会责任感。在觉醒的年代,学生们除了注重个人发展,也要承担起社会责任。读书对于培养学生们的社会责任感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读懂历史、洞察现实,并联系到自己所处的时代,学生们可以从书籍中汲取智慧和勇气,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并有所作为。书籍中的社会问题和现实题材能够引导学生们去观察社会,思考社会问题,并积极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

  最后是释放情感。在日常生活的压力下,学生们常常面临情感与压力问题。而读书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释放情感的空间。当学生们陷入大量的阅读当中,可以尽情地与书中的角色情感共鸣,将自己的情绪和压力通过阅读中所感受到的情感得到排解与宣泄,从而提高自身的情感管理和情商。

  综上所述,觉醒年代学生读书的心得与体会是多方面的。在知识的开拓、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社会责任感的增强以及情感的释放等方面,读书能够对学生的成长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读书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方式,更是学生们觉醒的过程。作为觉醒的年代学生,读书成为我们成长道路上的必备良药。

《认知觉醒》读后感 第六篇

  花了一周时间读完了认知觉醒,书中很多内容有些能吸收,有些还在尝试中。例如作者经常提到的,通过阅读和高维度人群进行思维碰撞,通过写作总结自己的认知。在当下快节奏的文化中,有时候慢才是快,少即是多,只有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的才是能够供给自身的养分。

  我也在看这部书后尝试写计划清单虽然执行的不咋地,但是毕竟还是有了个开头,万事开头难,迈了第一步就坚持走下去吧。也开始尝试每天的反思,让心浮气躁的自己每天晚上能够总结总结自己。让自己每天有哪怕一点点的进步都可以,最起码不要原地踏步。

  今天的计划清单只执行了一半,还有一半未执行,原因是自己对于想要输出的.内容过于急于求成,想输出一篇供应链票据的文章,但是自己对于很多概念都没搞清楚,在输出的过程中又发现很多以前没关注的知识点,重新开始扫盲,先把基本概念搞懂后再开始输出内容吧。不然搞出来的不够严谨,这样给读者的观感也不好。

  想做的事情还是太多了,该给自己做一下减法,让自己从最简单的事情入手,先把习惯培养出来,再提高数量。人生不是要做加法,而是减法,只做必要做的事,非必要的没做到也不用焦虑,把握住主方向即可。再立一个flag,1个月后在回头看计划清单还有没有再执行。人生不是要做加法,而是减法,只做必要做的事,非必要的没做到也不用焦虑,把握住主方向即可。

《认知觉醒》读后感 第七篇

  我认为这本书是个人成长书类中的启蒙书籍(这里不是说内容不够深)

  我只记录我记住并且能理解的内容图片

  上篇内容讲的方法论多一些,下篇部分内容我记忆比较深刻,里面涉及了一些我能用上的点。

  书中讲述了人类大脑的进化(本能脑、情绪脑、理智脑)、引入了在舒适区边缘学习进步最大和提升元认知等等概念。引用了很多其他书籍中的优质观点,来佐证他描述的方法论并用他自己的理解描述出来。然后他也说了很多自己实践中用到的方法,而我也学习了一些。

  列举一下我从书中学习到的方法

  读书,读好书,好读书

  写作,为自己写作

  反思,吾日三省吾身----曾子

  运动,四肢发达,头脑更发达

  冥想,下面详细说

  这里单独列出来说,因为我还没开始读这本书之前就接触了冥想,是真的`很有帮助,无论你是一个怎样的人,只要你坚持去训练冥想都可以让你变得更加优秀,感兴趣的同学可以上B站搜索"李冉在冥想",建议先学免费的21天课程(这不是广告)

《认知觉醒》读后感 第八篇

  看完《认知觉醒》最后一页,我闭上眼睛思考了很多。看这本书的过程,经常是每看一个观点,掩卷陈思,然后在生活和工作中去尽快实践。

  毫无疑问,这是一本适合所有处于迷茫、焦虑的人、甚至是我们每一个人去阅读以致让人觉醒的“工具书”。

  之所以用“工具书”来形容,是因为我们确实应该把这本书带在身边,放在包里,时常把自己的思考、行为方式与书中对比。

  作者总能从不同的角度、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把本来深奥、抽象的道理,解释的非常容易理解。这使得本书的行文风格非常自然流畅,给人一种如沐春风、行云流水的感觉。

  从作者最开始提到的“大脑”“潜意识”“元认知”的相关概念,到“专注力”“学习力”“情绪力”“行动力”的关键概念,再到最后提及的几大习惯——“早冥读写跑”,作者系统地阐述了非常独到的观点,启发读者各方面的`“认知觉醒”。

  以“作品思维”看《认知觉醒》,作者通过这本书的创作,使他自己成为了畅销书作家,本书中引用了几十本对他带来影响的书籍,作者这也是属于以实际的个人实践成果,诠释了“读书、写作”带给一个人巨大改变的可能性。

《认知觉醒》读后感 第九篇

  作为一名高中生,我一直认为读书是一种知识的获取和享受的体验。但是在最近几年,我的阅读习惯逐渐改变了。通过加强自我的意识和思考,我开始关注自己阅读行为的认知过程。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在认知读书方面的一些体会和心得。

  第一段:对阅读的认知变革。

  在之前的阅读时代,我的读书目的只是为了学习知识或是过度消遣。但是当我开始考虑自己在读书时产生的思考、意见和感受时,我就开始了对自己的.认知变革。我开始更加关注自己的情感、认知和体验,并逐渐将它们结合起来,构建自己的阅读体系。

  第二段:认识自己的阅读行为。

  我意识到了阅读其实是一种思考过程,它并不仅仅是简单地阅读文字。当读者阅读一本书时,他们必须理解作者想说的话,而这意味着在阅读的过程中必须思考,而不是只是单纯的信息获取。为了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这本书,我开始朝着每一章节之后录入自己的感想或总结,并且尝试给自己的思维带来些许的挑战,从而使读书的体验使我感到愉悦,也在逐渐提高自己的能力。

  第三段:关注自己的思考方式。

  在我的大部分学习生涯中,我的阅读习惯更多的是被动的,也就是说,我只是阅读内容,而不去思考其中的思想或者观点。随着意识和认知的改变,我学会了关注自己的思考方式,并尝试将自己的思考方式从被动转换为积极地思考。这种转变需要大量的时间和耐心,但最终我已经掌握了这种思考的方式,并且在今后的读书中也能够更加得心应手。

  第四段:开阔视野。

  在开始更加关注自己阅读行为之后,我注意到在阅读过程中不仅可以获得知识,更可以开阔自己的思想和视野。我开始探索陌生的领域、遥远的地方或者不同的文化背景,逐渐让自己站在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去看待和分析书中的内容。我也发现阅读可以有另一个层面上的收益和意义,它可以让我在生活中更加理性、丰富和充实。

  第五段:呈现价值。

  我的认知读书经历教育我一些重要的价值观,例如:培养自我意识,积极探索,开阔自己的视野,以及理性地看待和分析不同的问题。借助这些经验,我开始逐步发掘自己的潜力。我所学的不仅仅是如何阅读,更是人生领域的品质和技能。然而,认知读书需要时间和努力,同时需要你的心理调适和自我意识,以便最大限度地发挥其良好的理论结构和实践价值,也需要你细心、思考、沉浸,从而使您的阅读体验更加丰富和有意义。

  总之,我的认知读书之旅让我受益匪浅,并帮助我学会了如何更好地阅读一本好书。所以我想鼓励每个人都去尝试用这种方法去发掘自己的阅读能力,探索阅读活动带给我们的更多价值。

《认知觉醒》读后感 第十篇

  《认知觉醒》这本书是作者周岭所写的关于成长的书。他从重新认识自己,摆脱焦虑到外观世界,向外接力前行,一步步向我们解读了一些基本概念和具体能力的使用方法,揭示了开启自我改变原动力的密码。

  与其他成长类书籍不同的是,这本书的实用性很强,使用范围广泛。

  比如,作者在学习力这一章一开始便告诉我们,学习不是一味地努力,而是应该在舒适区边缘不断深度学习。

  “舒适区边缘”是适用于万物的方法论,好的成长是始终游走在“舒适区边缘”。

  作者多次提到的“舒适区边缘”的概念,书中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它是这样描述的:

  “最佳的学习区域在拉伸区内、舒适区边缘,在这个区域,我们既有成就又有挑战,进步最快。”

  文章通俗易懂,每一章都有对我们有启发性的知识,为我们提供了很多有用的.方法。

  在遇到这本书之前,我一直处在舒适区里而不自知。读完这本书之后,我开始跨出舒适区,在舒适区边缘学习,每天都有进步,自己也越来越自信。

  当然作者写这本书的目的并不只想传授知识,而是希望我们能够将这里面的方法运用到我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帮助我们成长。

  想要改变,任何时候都不算晚,“现在”永远都是开始的最好时机。

  从今天开始,行动起来,哪怕读一页书,练一页字,日积月累,终将有所收获。

《认知觉醒》读后感 第十一篇

  当我看着自己书架上成排的书时,再看我手中的这本《认知觉醒》,心中无限感慨,书不在多一本足矣。

  我把和《认知觉醒》的相遇当成是自己的一次缘分,在此时此刻遇到它遇到作者,对我来说是种拯救。他拯救了一个内心渴望成长、提高自己却陷入知识的汪洋之中不堪重负,那个小脸蜡黄奔波各个课场的我。

  上进本没有错,但我错在没有方向和方法。而《认知觉醒》此时来到我的生命中,你说这不是缘分又是什么呢?

  本书给我最大的触动就是触动学习法,无论是看书还是学习还是反思,都要从最触动自己的那个点出发,然后去行动,最后去改变自己,让改变当下发生。

  当我看书的时候,从最触动自己的点开始,一本书我不需要全部读完,我过去为什么焦虑?因为自己拿到一本书就想从头读到尾,书里的点太多,自己很想全记住,但是又做不到,因此我很焦虑。

  看完整本书后,我坐下来开始思考我自己,我为什么要看书?我看书的目的是什么?没错,我想提高自己的认知,我想让自己变的更强大,但是此时此刻的我有那个能力将所有的点吸收并做到吗?当然不能,我此时的水平是固定的,我没有那么大的能力能将它们看到并附身上体。世间事物的发展规律也是循序渐进的,人也不能一口吃个胖子,凡事要慢慢来。

  同时,不是所有的点也适合自己,而往往是最触动自己的那个点才是最适合自己的当下,凡是能想起的就是缘分,那就从最触动自己的那个点开始吧。

  当我有了这样的想法之后,对一本书的要求不再是追求记住整本书的内容,而是找最触动自己的那个点,这样是不是就减少了很多量,自然焦虑感也会减少,压力也会减少,也不用再像过去那样自我责备,为什么我读了这么道理我的生活依然如旧?

  读书关键的不是做思维导图也不是搭建知识树,而是从自己最触动的那个点,让自己行动起来,最后让自己改变起来。

  同理我在听课时也会这么思考,有时一节课有1—2个小时,有的更长有的稍短,我不再要求自己一定要将课中的点全记住,我只取最感动自己的那一个点就好,然后在生活中去实践并让自己的生活发生改变。

  再说反思日记,每天的日子似流水,我也要将触动自己的那一个点用反思日记的方式记录下来,记录触动自己产生情绪的背后事情发生的过程,思考这件事情发生的原因,为什么自己会激动、高兴、悲伤、情绪冲动等各种情绪,找出来背后的原因,最后提出改进措施或者总结出来一个可以为自己用的知识点。

  找到最触动自己的那个点,触动自己的那个点就是最适合自己的点,再结合在舒适圈边缘练习,让自己在这一个点上持续行动,最后让自己发生改变,从而不断的提高自己的认知,最后实现自己的认知觉醒。

  带着这样的认知,我已经开始上路,我开始用触动法看书,比如本书,我找到最触动自己的点然后自己开始用起来,我用书中的“工”型清单法开始给自己一天的工作学习做计划,我开始用自己的`语言将自己读书内容写出来,比如本篇。我开始记录自己的反思日记,有一天有位朋友在群中赞美我,然后我开始观察自己的情绪变化,并深挖自己的情绪变化的原因,并想出解决方案。

  我曾经遇到困难第一反应就是退缩,当我想起书中的情绪脑和本能脑,我就笑了,我要理解它们,它们是为了保护我,我不是责备它们而是调用自己的理智脑和它们一起对话,不确定的事情未必是坏事,为什么不去试试,说不定会有不一样的结果在等着我呢,去尝试下。

  我们不要被事情限定,不要为了做事而做事,为什么不换个角度想呢?我不是为别人做事,而是为自己做事。我不是在为老板辛苦工作而是为了锻炼自己的能力而工作,我不是在看书而是在和作者聊天,我不是看书架而是看看我书架上都有那些朋友。我不是在做这件事而是在游戏,在做自己可以掌控的游戏。

  这是我今年遇到的最好的一本书没有之一,在此感谢作者为我们分享他的心路历程和追求认知的经验。作者写的很用心,通过字里行间能感受一股“真”气,这种真实足矣感动所有看过本书的人,书中没有太多的说教,像面对面跟一位兄长在推心置腹的聊天,也像在听一位恩师谆谆教导。所有的遇见皆是缘分,所有的相遇皆机缘,也感谢人民邮电出版社为我们出版了这么接地气的一本书,希望它能拯救更多像我这样的人,这也是造福于人类。

  我把我的触动点分享出来,你的触动点会是什么呢?请你来认真看看《认知觉醒》,它值得你一读再读。

《认知觉醒》读后感 第十二篇

  花了一周时间读完了认知觉醒,书中很多内容有些能吸收,有些还在尝试中。例如作者经常提到的,通过阅读和高维度人群进行思维碰撞,通过写作总结自己的认知。在当下快节奏的文化中,有时候慢才是快,少即是多,只有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的才是能够供给自身的养分。

  我也在看这部书后尝试写计划清单虽然执行的不咋地,但是毕竟还是有了个开头,万事开头难,迈了第一步就坚持走下去吧。也开始尝试每天的反思,让心浮气躁的自己每天晚上能够总结总结自己。让自己每天有哪怕一点点的进步都可以,最起码不要原地踏步。

  今天的计划清单只执行了一半,还有一半未执行,原因是自己对于想要输出的`内容过于急于求成,想输出一篇供应链票据的文章,但是自己对于很多概念都没搞清楚,在输出的过程中又发现很多以前没关注的知识点,重新开始扫盲,先把基本概念搞懂后再开始输出内容吧。不然搞出来的不够严谨,这样给读者的观感也不好。

  想做的事情还是太多了,该给自己做一下减法,让自己从最简单的事情入手,先把习惯培养出来,再提高数量。人生不是要做加法,而是减法,只做必要做的事,非必要的没做到也不用焦虑,把握住主方向即可。再立一个flag,1个月后在回头看计划清单还有没有再执行。人生不是要做加法,而是减法,只做必要做的事,非必要的没做到也不用焦虑,把握住主方向即可。

《认知觉醒》读后感 第十三篇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的生活获得了极大的便利,可是精神的负担丝毫没有减少。一天好不容易结束了工作,我们又极为迅速地投入了手机的怀抱里,在手机上阅读各种热点新闻,极力使我们的精神放松。手机上五花八门的信息,颜色鲜明的界面,各类的图片视频,使我们接受了感官的刺激,获得了一瞬的快乐。但这种做法,使精神愈发空虚,很难获得真正的快乐。时间一长,生活中目标的影子变得虚无,梦想也就成了空想,日子过得就像一潭死水一样,掀不起波澜。

  在工作的最初,也许自己也对生活充满了期待,试图学习工作两不误,活到老学到老,尽力跟上时代的步伐。可渐渐地,自己立的flag常常被打破,次数多了,连自己也不相信自己能够拥有不一样的生活,开始焦虑,开始自责,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

  这种焦虑,是来自自己无能的愤怒,也是自己没有真正做成一件事的不满足感。而产生焦虑时,手机还在手上拿着。为了逃避这种自责的痛苦,依旧选择玩手机不去面对,痛苦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

  飞速发展的科技,带来了舒适的物质生活,但是也索取了余下的闲暇时间,麻木了精神。

  厌倦了这种生活的`人该怎么逃离呢?

  试着做计划。计划,是对一天时间如何规划的方式。对我们严格把控时间的意义也非常重大。如果做好了一天的规划,就不容易被一大堆事情绊住,也乐于在某个时间段做好某个时间段应该做好的事,不会因闲暇时间多而盲目选择玩手机。

  但是计划不是做了就一定能完成,对某些人来说,选择开始执行计划时就很难。比如一天之始,在已经做好的计划和手机之中做出选择,部分人最后还是选择了手机。因为手机更好玩,更不费力,而那部分人会告诉自己只玩十分钟,但是到了十分钟之后,手机舍不得放下,又是十分钟,最坏的结果,可能是一天结束了,才恍然若失,自责于计划没完成。

  手机拿起来容易,放下来难。所以那一秒的选择要特别注意。它可能决定了你一天如何度过。

  试着在选择节点多花点时间,学会延迟满足。

  既然今天定下了要完成这个任务的计划,先完成计划再玩手机,比先玩手机再学习,快乐多了。玩手机对前者来说,是完成计划的奖励。后者则会因为任务没完成,在享受的同时更加焦虑,玩手机也玩得不痛快。正如一句话:玩就痛痛快快地玩,学就痛痛快快地学。如果把两者掺杂在一起,做a想b,不仅是什么事情都做不好,也是做什么都不快乐。延迟满足,不是不允许自己享乐,而是先把一天重要的事做完之后再享乐。

  在周岭的著作中,“延迟满足”对日常生活的帮助极大,同样,“消除模糊”也有着洗涤心灵的意义。

  如果地上的一团垃圾看得你很不舒服,但是这是大家的公共区域,你不需要对这团垃圾负责,因为迟早有人要清理它。但是它影响到你的情绪了,一走过这里,你就会因为糟糕的环境而感觉不舒服。这个时候,你会不会主动清理它呢?

  它影响的是你自己的情绪,我建议你主动请理它。如果生活中突然有些琐事侵占你的头脑,或者一个想法一瞬而过,我也建议你先处理它或先记录它。

  因为有些烦恼,它不是出现一次,以后就再也不出现了。比如,和朋友聊着开心的事情,但是突然她说的一句话让你哽住,你很在意这点,但你不明白为什么很在意,之后就淡忘了这件事。这件事,下次还会出现,还会在某个时机,再次让你不快,只要你没去解决它。而正确的方式,现在去解决它,或者立即用备忘录记着,回家第一件事就是解决它,分析自己为什么不快,挖掘自己内在的情绪,不断地问自己为什么,给自己提供解决这种情绪的方法。这样,烦恼就会慢慢变少,精神也变得轻快了起来。毕竟烦恼着我们的事,部分是小事、琐事,解决一件就少一件,就像把沉积了淤泥的池子慢慢洗干净的过程,最后,池子干净了,清澈可见底。

  当然,周岭教给我的不止这些,学习,读书,运动,冥想,反思等。我获得了很多,正如书中所说的,一本书,使你改变了,那它就是有意义的一本书。

《认知觉醒》读后感 第十四篇

  看完《认知觉醒》最后一页,我闭上眼睛思考了很多。看这本书的过程,经常是每看一个观点,掩卷陈思,然后在生活和工作中去尽快实践。

  毫无疑问,这是一本适合所有处于迷茫、焦虑的人、甚至是我们每一个人去阅读以致让人觉醒的“工具书”。

  之所以用“工具书”来形容,是因为我们确实应该把这本书带在身边,放在包里,时常把自己的思考、行为方式与书中对比。

  作者总能从不同的角度、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把本来深奥、抽象的道理,解释的非常容易理解。这使得本书的行文风格非常自然流畅,给人一种如沐春风、行云流水的`感觉。

  从作者最开始提到的“大脑”“潜意识”“元认知”的相关概念,到“专注力”“学习力”“情绪力”“行动力”的关键概念,再到最后提及的几大习惯——“早冥读写跑”,作者系统地阐述了非常独到的观点,启发读者各方面的'“认知觉醒”。

  以“作品思维”看《认知觉醒》,作者通过这本书的创作,使他自己成为了畅销书作家,本书中引用了几十本对他带来影响的书籍,作者这也是属于以实际的个人实践成果,诠释了“读书、写作”带给一个人巨大改变的可能性。

《认知觉醒》读后感 第十五篇

  认知觉醒是一本探讨人类思维和意识的重要著作,第二章承接了第一章对于认知觉醒的基本概念的介绍,进一步深入探讨了人类思维的产生和发展。通过阅读第二章,我对于人类思维的本质和特点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同时也有了对于意识的一些新的思考。本文将从五个方面阐述我在阅读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首先,第二章强调了人类思维的多样性,并提出了思维的演化理论。在我看来,人类思维的多样性是我们作为人类的独特之处。通过观察和思考,我们能够解决问题、创造新的概念和理论。同时,思维的多样性也带来了许多挑战。不同思维方式的人们往往会产生分歧和冲突,但正是通过讨论和辩论,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尊重彼此,并共同进步。

  其次,第二章讨论了人类思维的`产生和发展。通过对早期人类思维的研究,书中指出了思维的产生与人类的生存环境息息相关。在面对不同的生存挑战时,人类开始发展出各种思维方式来适应环境。这一点使我想到了现代社会中的挑战。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我们也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思维方式,以适应新的环境。只有不断学习和创新,我们才能在竞争激烈的时代中保持竞争力。

  第三,第二章探讨了意识的概念。作者将意识定义为“对外部和内部信息的感知和认知”。通过对意识的解释,我意识到意识是我们理解和认知世界的关键。我们的意识使我们能够思考、学习和感知自己和他人。正是通过对意识的研究,科学家们才能发现意识的脑部基础,进一步推进神经科学领域的发展。

  第四,第二章还讨论了思维与语言之间的关系。作者指出,语言是思维的一种表现形式。思维通过语言的工具进行表达和共享。这使我想到了语言的重要性。语言不仅是人类最重要的交流工具,也是我们思考和理解世界的方式。通过学习不同的语言和文化,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和理解其他人的思维方式,从而培养全球化思维。

  最后,第二章还讨论了人类思维的局限性。作者指出,人类思维受限于我们的感知和记忆,并易于走入思维定势。这使我意识到我们在思考问题时往往存在的盲点和偏见。只有意识到我们的思维局限性,我们才能更好地进行思考和决策。在解决问题和推进科学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更加谦虚和开放,不断质疑和探索,以求得更准确和全面的答案。

  在读完认知觉醒第二章后,我对于人类思维和意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对于思维的多样性和意识的作用有了新的认识。我将继续深入学习和探索人类思维的奥秘,不断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并应用于实践中,以推动个人和社会的发展。

《认知觉醒》读后感 第十六篇

  田园园同学给家人每人买了一本书,这本书估计到现在为止,除了我,其他家人还没开始看吧。我看到了121页,一本很对应我目前需要的书。不知道正在看我的文字的你目前在想什么,而我想的最多的却是,怎么样找回我的健康。

  这本书我看的很慢,像蜗牛在地上爬行一样,蜗牛慢慢地爬,我慢慢地看,而且我一边看一边练习,经常还回头看看,这个叫“炒剩饭”吧。这两年闲了很多,有了一些时间阅读,但大多阅读,都是以考试为目的,这本书是目前唯一壹本不以考试为目的而看的书,所以才看的这么从容吧。

  书里有很多观点,都能给到我启发。到目前为止,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收回感受,让感受回归行动”。我大概回忆了一下,我是什么时候养成了习惯,做事情总喜欢超前呢,是小学还是初中?好像都是。我这里说的超前,就是做A事情的时候,已经进入了B的状态。比如,假期的`时候,我总是提前结束假期的状态,让自己提前就进入紧张的学习状态;比如吃饭的时候,总是想着接下来要做的事情,所以我吃饭总是很快的;在工作中,我也总是做这个事情,想着后面的事情;做家务的时候,想着工作的事情,那就更是经常了,等等。现在这样快节奏的生活,每个人都似乎很赶时间,总是忙不停,总觉得事情永远做不完,时间永远不够用,我的状态是不是也是很多人的常态呢。

  曾经总是听到人说“身心合一”,身心合一原来它的道理很简单,就是收回你的感受,让你的感受回归到你当下的行动上来,把注意力放在你正在做的事情上来,去感受你当下正在做的事情,让感受和身体的行动一致。说实话,这么看似简单的道理和方法,执行起来实则非常困难。我最近一直在练习,真的不容易。比如:跑步时,把感受收回来,悉心体会抬腿臂、呼吸吐纳和迎面的微风;睡觉时,把感受收回来,悉心感受身体的紧张与松弛;吃饭时,把感受收回来,感受每一口饭菜的香甜,体会味觉从有到无的整个过程不要第一口还没吃完就急着往嘴里塞第二口饭菜。不信,你也试试,看看是我觉得不容易,还是真的大家都觉得不容易做到呢。

  今天的文字的最后,我要跟你分享一个书中的小故事:

  一位行者问老和尚:“您得道前在做什么?”老和尚说:“砍柴、担水、做饭。”

  行者问:“那得道后呢?”

  老和尚说:“砍柴、担水、做饭。”

  行者又问:“那何谓得道?”

  老和尚说:“得道前,砍柴时惦记着挑水,挑水时惦记着做饭;得道后,砍柴即砍柴担水即担水,做饭即做饭。”

《认知觉醒》读后感 第十七篇

  在企业家、投资人、文人三重身份著称的周玲先生所作的畅销书《认知觉醒》里读到一句话:每一次克制自己,就意味着比以前更强大。

  周玲说:无反馈,不学习。想办法尽快产出点什么,以获得反馈。

  在我的内心深处,我非常想“成为一名精致的互联网民工”。于是就要像周玲先生所说的那样“想办法进行关联、互动和强化”。

  这就导致了已坚持了若干天早起的我坐在这儿边喝着咖啡边码着字;我也得要有自己的认知,把从别人那儿学到的东西揉入到自己的思想意识以及语言体系当中。写出自己的东西是比读别人写的东西稍稍有点困难的事,但是我们必须要这么做,以获得自我提升。

  不论早起、阅读学习,还是运动,“与时间做朋友”,都能体现它坚持的意义,复利的`效应,和得到耐心的奖赏。这是我这段时间以来攻读《认知提醒》这本书所得到的启发。

  并且这本书让我联想到我个人实际的感情生活,即便百般矛盾,我还是知道要跟适合的人在一起,而非与有感觉的人在一起,有感觉但不适合在一起。

  “曾经心痛为何变成陌生我只想要和你一起飞翔管它地久天长只要曾经拥有我是真的这么想……”就在今天大约四五点钟的时候,一阵伤感、悠扬的爱情歌曲把我唱醒了。我,又想他了。

  《认知觉醒》里说,我们需“拆解烦恼,消除情绪模糊。”

  “回避痛苦并不会使痛苦消失,反而会使其转入潜意识,变成模糊的感觉。而具体事件一旦变模糊,其边界就会无限扩大,原本并不困难的小事,也会在模糊的潜意识里变得难以解决。”

  我就是在对那份奇怪的情感上一拖再拖。不想“正视它、看清它、拆解它、化解它”,任由其“进入潜意识”,给它“变模糊的机会”。我知道它早已经进入了潜意识,然而却并没有想要将它挖出来。我的心里有说不清、道不明的难受的感觉,但有时那何尝不又是一种美好、幸福和享受?说不清道不明的美好、幸福和享受。我找到了自己的症结所在,以便在以后抓住时机对“症”下药。

  这段时间,我边循规蹈矩地上班,边严苛地要求自己,尽可能在自己“舒适区的边缘”一点点地延伸,不断提升自己、精致自己。我也尝到了甜头,特意制订了专属的“蓝蝶宝贝作息时间”;所有的碎片时间用来听书熏耳朵;记录以半个小时为一单位自己在做什么;注重“践行和改变”,把每天运动一小时调整为只运动半个小时,另半小时改用来亲手给自己做减肥餐;并且慢慢在以后的日子里将更合理安排利用好时间,断舍离,让家居环境越来越优雅敞亮,拍视频、精进专业技能、加快输出,提升认知,越来越优秀……

  这段时间自己以为最大的进步莫过于习惯了在规定时间进食,把注意力放在除“吃”以外的所有事情上。吃也是要耗费时间和精力的,如此我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从容与踏实。爱吃、贪吃是人的天性。一吃毁所有。用觉知力约束天性,认知越清晰,行动越坚定。

  在此特意推荐《认知觉醒》这本书,这是本特别接地气、工具书级别的好书。我想在以后漫长的人生路途中,不断重复研读它,直到它每一字每一句融入我的骨子里。

  周玲先生写出来送给他女儿的这本书,浅显易懂,百看不厌,我每学习一次都有所收获。在我们人生遇到问题的时候,总能从中找到些启发。读他的书,就像与一位向你娓娓畅谈人生,满脸堆笑、亲切友好的告诉你些什么的人生导师面对面聊天那样惬意。

  查看先生的资料,居然与我的老爸同岁,既是一家企业的董事长,同时又是一名投资人和文人。周先生说,我们阅读、学习,要想办法产出点什么以获得反馈,凡事不预不立,预则立,“想办法”是关键,无反馈不学习,可想获得反馈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

  那会使我们得到一种动力持续更进从而获得长足的进步。人的天性懒惰、贪吃、没耐心诸如这些缺点,我们要用不断学习到的知识去战胜它,克服它,认知越多越清晰坚定,我们就越能成为我们想要的自己、更好的自己。

  《认知提醒》这本书里说,运动,我们身体里的生态系统就如同一汪生水,不运动反之,我们的身体就如一潭死水;运动最大的意义其实不在于健身,而在于健脑,这个认知让我更坚定了每天早起运动养成一辈子习惯的决心。

  “食不过饱,酒不喝太高。”

  “自律,是比在血肉之躯上刻字更使人痛苦的事。”即便如此我们仍然要自律。人是高级动物,何况通过学习精进自己我们可以让自律不那么痛苦。

《认知觉醒》读后感 第十八篇

  我读完了《认知觉醒,开启自我改变的原动力》,作者是周岭。

  我读这本书时,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了自我改变,现在我已经无比确信读书将是我持续一生的事情。我已经没有了书中提到的趋易避难、三分钟热度、焦虑、压力等问题。对于未来我有了比较清晰的目标和路径,对于人生有了比较清晰的认知,并能做到延时满足。但是这本书的内容,引起了我的共鸣,我确信这本书确实能给人带来改变,是名副其实的“开启自我改变的原动力”。

  书中章节很多,前面的内容,都是在尝试向人们解释为什么会有这些问题。

  人们为什么比较短视?人类有三重大脑本能脑、情绪脑、理智脑。理智脑虽然高级,但是力量弱小。明明知道,但就是做不到;趋易避难、急于求成;只选择容易的,不选择对的,这是一个普遍现象。例如:读书重要,却刷起视频;运动重要,却躺在床上......大多数我们以为在思考,其实只是对自身行为和欲望进行合理化。我们做出的大多数选择,也是如此。

  焦虑,焦虑来自于欲望太多,欲望大于能力。王小波:“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很多人,每天都在忙。各种事,停不下来,做完一件又一件,有的人甚至感觉很充实。也许这些事情中,可能有一些初衷是为了学习。但是事情太多,注定无法深入;想做很多事,又想急于求成,这就产生了焦虑和压力。实际上,只有做的事情少,才能把这些事做好。我们要站在一生的角度考虑审视对自己重要的是什么。人们普遍倾向于一头扎进具体的事情中,对于哪些事情重要,哪些事情可以不做,完全没有想法。处于焦虑情绪中的人,很少会把事情想清楚,习惯于不动脑子、直接行动,用饱和的行动感动自己。想与做的`时间比差距悬殊,有的人连一丁点深入思考的时间都不愿意花。任由本能和欲望来支配自己。

  受苦比解决问题来得容易,承受不幸比享受幸福简单。王兴:“多数人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愿意做任何事情”。压力还会使人们过度关注眼前事物,而没有长远目标,难以保持耐心和专注,在面临选择时不自觉地偏向那个最安全、最快速见效的选择,即趋易避难,选择容易的而不选择对的。人们普遍有缺乏耐心、易分心、无法专注、做不到自律、没有自制力......等等问题,其实都可以理解为认知问题。

  比如,缺乏耐心。如果我们做事时,有正确的认知和清晰的目标,并能清楚知道自己目前所处的位置和阶段,我觉得绝大部分人都会更加耐心。

  比如,易分心,无法专注。容易被周围的人打断,容易被其他事物吸引。这说明改变的初衷是情绪决定的,只是决定要努力,要学习。这是在用自制力来强迫自己坚持。我们应该将情绪驱动改为理智驱动,想清楚为什么要做,怎么做,以及预期会遇到的问题等等。我们把这些问题想得越清楚,做得越好。阅读、跑步、写作......做事情也更容易坚持。

  我在刚开始看书时,都是强迫自己看书,低效且不专注,总是有一些东西在诱惑我,游戏、动漫......我主要是通过两种方法改变的。第一:看可以看得下去的书。我看的是:解忧杂货铺、追风筝的人、小狗钱钱等等。第二:长时间坚持。在凭兴趣开始后,慢慢就可以沉浸进去,进而扩展阅读面。

  在开始时确实难一点,只能在诱惑少的地方看,例如:地铁中,在家中看不下去;慢慢地发现可以沉浸下去了,只要感兴趣的书,都可以看下去。目前,最适合我的地方是咖啡馆。在这里哪怕再吵闹我也能沉浸进去。

  学习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在真正发现读书或者学习的乐趣后,由乐趣驱动,看书就会像打游戏、刷视频似的,不需要花费什么自制力、自控力来要求自己。要勤反思。论语中说过“吾日三省吾身”。苏格拉底也说过“未经省察的人生不值得度过”。不能只靠阅历替代反思,这过于被动,是碰壁或者经过社会毒打后,为了更好地适应这个社会做出的改变。要避免单一视角,尽量用多角度看待问题。

  过去的我,在情绪不好时,很容易冲动,将自己的假设当成事实,在没有确定对方想法时,直接把情绪宣泄了出去。现在已经通过反思等行为,尽量注意了,希望以后能摆脱这种冲动。

  写作,把自己的情绪捋清楚,就能更客观地看待这件事,也就更加可以客观地看待给我们带来这种情绪的人。想一想有没有自己做得不好的地方,这个人对我们重要么?不重要的话值得生气么,如果重要,要因此事产生矛盾么?

  阅读,带来思考,付出行动,发生改变,这才是真正的阅读。只有阅读,没有思考,是最浅层的阅读,并不会带来认知的改变。万维钢:“考试得了高分,不叫有知识;茶余饭后能高谈阔论,这也不叫有知识。这些场合下,知识虽然有用,但是这些知识都不太牵扯到具体的得失,所以只是智力游戏。只有当局势不明朗、没有人告诉你该怎么办,而错误的判断又会导致一些不良后果时,你要是因为有知识而敢于拿一个主意,这才算是有知识。请注意,这不是在说,实用的知识才是知识,而是再说,而是再说只有知识能够帮助你做实际决策时,它才是你的知识”。

  其实觉得书中的很多观点其实都是交叉重复的,很多是换个角度分析。我认为如果下决心要做出改变,最开始要把目标定得小一点,尽量要由兴趣驱动,不可能一蹴而就。这个改变的过程不仅仅是学习知识的过程,更是一个改变习惯的过程,哪怕学到的知识并不多,但是养成了好习惯,就是一个成功的开始。我觉得也不用完全按照书上的来,适合自己最好。

  刚开始读完这本书时,我心很大,想通过读后感把这本书概括清楚。我甚至做了几千字的笔记,把每一章节触动我的地方记了下来,但是在写读后感过程中,深感无处下笔,无从写起。过了大概两个小时,我放弃这种想法了。我再一次认识到了自己水平有限,写不出来。所以,我只针对我曾经主要遇到的问题,做了简单的记录。

  强烈推荐每一个想要改变自己的人,读一读这本书。

  我现在的生活(工作之外)主要是三件事,投资、阅读、运动。我喜欢懒洋洋地坐在咖啡馆,远离工作和生活中的烦恼,当一个闲人,锻炼我的思想,不用管别人怎么看待我,也不用对别人解释什么。

  知道的越多,越觉得自己渺小,越觉得自己无知。知识的岛屿越大,无知的海岸线越长。

  如果不读书那么我们获取知识的渠道大概就只有从现实社会,这会非常片面。首先,你的朋友圈、工作圈是有限的,注定无法深入、无法全面地获取知识。其次,当今社会信息太多太杂,人们往往没有能力分辨哪些是信息,哪些是知识,甚至连信息真假都无法分辨。然后,从现实社会获取的知识,是否永远有用呢?我认为不是,现实生活中的可能更加适应于现在,但世界变化很快。书中知识都是经过锤炼与时间考验的,大概率比生活中的大部分知识更加具有普适性。如果只是被动地从现实社会接受知识,那么可能就是我上文说的“未经省察的人生”,可能只有经历社会毒打后才会明白!

【经典】《认知觉醒》读后感18篇

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to-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