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读后感
2024-10-04 17:11:04 1级文库
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读后感
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读后感 第一篇
利用假期时间,根据个人的教学情况和面临的实际问题,拜读了《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教育专著。读完之后顿觉受益匪浅,在这些书中,作者力图将学生如何学习以及教师如何有效地教导学生、管理课堂的方法和信息提供给教育工作者,使我们能更易于把握新的研究成果和教学发展趋势,有效地形成和学生的互动,共同成长。作者多次强调了学生的优秀是教育出来的,告诉我们:“每个孩子都有其独特的天赋和可塑性,只要让他们置身于教育的氛围中,只要让他们感觉到是被需要、被爱的,即使是问题学生也能培养好的修养”。
在这本书中,作者可谓是站在教师的角度,推心置腹的和我们在讨论一个个教学管理中常会遇到的问题,细致地帮助每一位阅读者从问题入手剖析平时的管理。一遍通读,仿佛也在经历着一次重新认识自己、审视自己的过程。试问自己的工作中有没有在匆忙的工作中停下来看一看自己…在阅读中,发现原来在面对同样问题时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更有效的解决方法,开拓了新的思路,使原来觉得无从下手解决的问题处理起来也有章可循。不仅如此,书中所提供的55个细节从微处入手,却是处处切中要害,就像是为我们的教师管理提供了工作指南,如良好的学习习惯、社交礼仪、社会公德等方面的细节,将这些教育的细微之处罗列出清单,提醒我们在与孩子的相处中注意自己怎样以身作则,帮助我们在孩子的德育中一一落实。
最近也一直在读《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这本书,起初读这本书时感到有点吃力,总是抓不住书中的语句,但很快我就被书里生动的例子所吸引。我很容易就从这些例子当中体验到我在和儿子、学生相处时的一些感受,并进而反思这些时刻自己的表现。而这正是这本书的'魅力所在。凡当过父母的人都有这样的体验,我们总是对宝宝睡房的声音非常敏感,非常注意聆听,这难道不令人惊讶吗?即使我们的周围很喧闹,我们也总是能听到远处睡房里孩子在小床上的动静。但是,我们究竟听到了什么呢?哭声吗?叫唤吗?可即使没有任何声音的时候,我们仍然会决定去看看。我们以为孩子会安详着蜷缩着睡在小床的一角,可是,我们看到的竟然是一张完完全全地仰着的期盼的小脸。脸上放射出微笑,手臂舒展开来,一副憨态可掬的样子。没有一句话,没有一点声音,但是我们仍然听到了召唤!这是一种力量,这是每个孩子所拥有的征服那位能“听到”的人的力量。读到这里,我想到了《倚天屠龙记》里的金毛狮王谢逊,迷失本性,杀人如麻,正狂性大作,要杀人之际,一声婴儿的啼哭即唤醒了他。孩子这种召唤成人的力量究竟来自哪里呢?也许来自孩子的脆弱性和可能性。我们伴随孩子出生、发展、成长,孩子的柔弱性呼唤我们,使我们反思什么是对孩子好的,孩子发展的可能性呼唤我们反思,我们有能力使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使我们共同拥有的世界成为什么样子的。孩子们对我们而言就是世界,倾听孩子的呼唤即是倾听世界对我们的呼唤。而我们是否聆听到了孩子的召唤呢?所以,“教师替代父母”的关系可以帮我们更好的理解教师的职责和教育的本质,这是这本书所有理论展开的基础。那么,教师的责任来自哪里呢?就来自倾听孩子的召唤并在实践中做出对孩子好的行为来,这就是本书所要讲的教育机智的核心。家长们、教师们,你们听到了孩子内心的召唤吗?那其实也是我们心里的召唤。
所以作者说“不了解自己的儿童时代的成人是不可能理解孩子的”。孩子们的召唤帮我们了解自己,认识自己,明确自己的方向。所以“教育学意向不仅是我们生活哲学的表现,也体现了我们是谁,我们在做什么,我们是如何以积极思考的方式面对世界的。”那么我们该如何聆听孩子的呼唤,表现出怎样的行动来呢?当我们这样问的时候,便产生了教育反思。这也是这本书要教给我们的教育机智。反思与行动有什么关系?文章当中有一段生动精彩的描述足以说明这一点,引用如下:翁大铁在他的《紧紧地拥抱》的诗篇中描述了他的孩子是怎样在卧室一直召唤他过去行晚安吻的。父亲大喊‘好了,我就来’。但是他正快要做完手头的活儿,然后又做这做那,之后他过去回应孩子的召唤。
当翁大铁慢慢地走过卧室的门前时,他看到了他的小家伙:“他站在那儿,手臂张开,等待着一个紧紧地拥抱。咧着嘴笑着。”翁大铁对父母拥抱孩子的方式作了精彩的描述。接着,几乎是一种事后的反思,两行简短的句子结束了诗篇:在我走进去之前,他像那样,他在那儿站了多久?“教育学首先召唤我们行动,之后又召唤我们对我们的行动作出思考。与孩子们一道生活以及反思我们与孩子们生活的方式,这两者都是我们的教育性生存的表现。”
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读后感 第二篇
《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的作者是加拿大作家马克斯·范梅南。这本书既能作为教育学的经典,又能避免被各种各样的传统和现代教育学理论术语所困扰,是教育专家和学者、普通教师、儿童心理工作者、家长以及那些与年青一代成长息息相关的成年人都感兴趣的好书。阅读完给我最深的感受是教育情境,要用心为之。
教育学是迷恋他人成长的学问。教育其实随时随地都可以发生,而不是一定要在课堂,或是遇到事情了,专门停下来和教育孩子。教育学的影响是情境性的、实践性的、规范性的、相关性的和自我反思性的。教育有效必须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生。我们始终都处在某个情境之中,但并不是所有的情境都可以成为教育情境。只有在情境中,教师或家长能触摸到孩子的心灵,感知到孩子对你的召唤,对孩子的反应作出积极负责的反应,在情境中培养出孩子某种优良的品质,这样的情境才能成为教育情境。
比如,孩子不小心打翻了一瓶牛奶。妈妈声嘶力竭吼孩子,责怪孩子做事不小心。孩子想为自己的不小心和妈妈解释一下,而妈妈却不给机会,不想倾听孩子的心声,也不接受孩子打翻牛奶紧张的情绪。只看到牛奶被打翻这件事的结果,而看不到孩子。这种情境不能成为教育情境,因为孩子不但没有在妈妈的引导下对自己的行为有反思,而且对妈妈的言行很反感。
在这个情境中,妈妈可以什么话也不用说,先拥抱一下孩子安抚他打翻牛奶紧张的情绪,然后带着孩子一起把打翻的牛奶擦掉。孩子打翻牛奶紧张的情绪在妈妈有爱的行为中很快得到安抚。孩子在心里也会对自己许下期诺,以后做事小心点。这样的情境就是教育情境,在这个教育情境中,孩子感受到了妈妈的爱与宽容。当孩子以后遇到身边的小伙伴犯错误时,他也会像妈妈一样宽容小伙伴。
孩子在此教育情境中生长出爱与宽容的优良品质,这种品质也会在另一个情境中生根、发芽、开花和结果。
又如,下班回家看到孩子在看电视,把作业置之脑后。此时,家长可能会心中窝火,即将开启动鸡飞狗跳模式,不是训斥就是狂吼,整个屋子弥漫着紧张的气氛。孩子看到满脸不快的爸爸妈妈,刚刚还沉醉在电视的情境中,此时一定无比困窘忐忑。在父母的`训斥下,他们不会意识到自己行为的不妥,孩子的脑海里只会留下父母声嘶力竭的样子。他们更不会为自己的行为自责,因为你已经责怪过他了。这样的情境不是教育情境。
在这个情境里,如果家长这么做,育儿才会有效果。家长下班后看到孩子不写作业在看电视,可以询问孩子是不是很累啊?先认同孩子的情感,打开与孩子的沟通通道。然后问孩子作业有多少,大概需要多长时间,侧面提醒他还有作业没写。最后问孩子电视还要看多长时间?趁机约法三章电视收看规则。以此引导孩子学会自我管理电子产品。
我们要相信相信的力量,相信孩子在我们的引导下能管理好自己,虽然有时我们的信任让我们失败过。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项长期工程,家长要耐心为之。在家长的用心下,在这个教育情境里,孩子慢慢会养成时间规划能力与电子产品管理能力。
生活无处不教育,生活即教育。只要和孩子待在一起,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要有教育情境意识,要努力把每一个情境营造成教育情境。这就要求老师和家长,对孩子的情绪与情感要有洞觉能力,并能在孩子的感召下,作出积极的回应。哪怕一个倾听,一个微笑,一个安抚的动作,一句简单有爱的言语,都能使孩子从糟糕的情绪中走出来。
有时糟糕的情境在老师或家长的用心下,能成功转换成教育情境。比如,下班后看到孩子闷闷不乐地坐在沙发上,很沮丧。此时,刚进门的你就要洞觉到孩子糟糕的情绪,先拥抱下孩子或摸摸孩子的小脑袋。与父母的肢体接触很能让孩子减压并得到抚慰。先解决情绪问题,再处理具体事情。然后再询问孩子怎么了?需要帮忙吗?对孩子遇到的具体问题引导他怎么做。
教育的关系是一个成人和孩子间的意向性的关系。最好的教育关系是在父母和孩子,或者职业教育者与学生之间的那种孕育了某些特殊品质的关系。教育者的权威不是以武力而是以爱护、情感和孩子内在的接受为基础,成人才能对孩子有教育的影响。
教育意义上的权威是孩子们给予成人的责任。我们要及时洞觉孩子的情绪与情感,真诚地倾听孩子的心声,善于在生活情境中用心创设多种教育学情境,培养孩子各种优良品质。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知行合一,用心为之,教育智慧必如满树繁花!
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读后感
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