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1级文库 > 精选推荐 > 正文

中国教师报征文(16篇)

2024-11-01 12:46:34 1级文库

《中国教师报》,让教师更加热爱孩子,更宽容孩子。

中国教师报征文(16篇)

中国教师报征文(16篇) 篇一

伴着轻快的音乐,手捧着她,端坐在办公室里,阅读着她的精彩文章,品味着她的清香油墨,她的这一切带给我充实而快乐的每一天。她让我视野开阔、抒发了人文情怀;她——《中国教师报》让我在工作中游刃有余,使我在生活中乐观开朗;对我来讲她不是报纸,而是一份引导我、帮助我、一生不可或缺的朋友。

她内容蕴盖丰富,栏目精彩纷呈,《新观察》、《特别报道》、《健康人生》、《深度访谈》、《区域教育周刊》、《海外》……每每读到她们,我都乐此不彼。在遇到困惑时,班级在线、教师论坛就成了我的最佳求助热线,寻求专家们、同行们的解惑妙方。教学中有了成功的案例和喜悦,我会向她发出以求共享的信息。《教师论坛》里的“老师,别剥夺孩子犯错的权利”、《海外》中的“课改,绕不过的是大问题”《班级在线》中的“当好班主任的五要素”等类似话题成为我茶余饭后和同事们讨论的热题, 《班级在线》让我感受到了班级工作需要从点点滴滴抓起,科学理智的去对待班级工作中的每一件事,用自己的爱心、科学的眼光来引导,成为学生灵魂的工程师。《家校彩虹》帮助我领会了和家长沟通的重要性和沟通方法。

悉心拜读,领会她关于教学的新课标,新理念,新方法。诸如:“发散思维”“和谐课堂”、“网络资源”、 “创新思维”令我耳目一新;江苏洋思中学、山东杜郎口中学、沈阳的立人学校、山西新绛中学的课改模式, 展现了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一幅幅壮丽篇章;杰出教师贺洁、茅卫东、陈小华、焦照峰、袁卫星等等,激发我许多真切的感受。放飞理想、轻松作文、激情课堂令我激情迸发。信任、宽容、尊重、民主等词语让我感到教育的希望;人生、讲台、灵魂之窗更让我感受到从事太阳底下最光荣的事业的尊严。

《中国教师报》贴近教学生活,事例生动,给人启发,可操作性强,是一份真正的“我们教师自己的报纸”。她其中许多指导性的文章都给我很多感悟,《解开心结,重在沟通》一文让我懂得在做学生工作时,要尊重孩子的独立性,增强孩子的自信心,要少埋怨孩子,多改变自己;《还孩子一片蔚蓝的天空》一文更是让我意识到:给学生施加过多的压力,又不注重身心的调解放松;看重了书本知识,反而远离了本色的生活,疏离了自然,这势必造成教育的顾此失彼;《中国教师报》使我真正意识到,教师对孩子要 “蹲下来跟孩子说话”、“注视孩子的眼睛,抚摸孩子的脑袋”、“给孩子一个拥抱”、“给孩子出错的权力”等一系列细节教育。她的一篇篇文章都很有指导性的告诉我,教师必须放下架子,以宽容的态度去对待学生,不是以成人而是以成长,不是以现在而是以发展的眼光來审视学生的问题。《中国教师报》使我深刻地认识到,教师只有真正爱上孩子,才会有“百花齐放”的收获。“热爱、宽容、解放学生”的理念激发我更好地提高、成长。《中国教师报》还让我深刻认识到。要适应当今的形势,仅靠学习到的一点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具有终生学习的欲望和理念,这一点《教师报》的阅读使我的教学思想理念不断变的清晰明了了。他让我清楚了教学工作的前进方向,就像茫茫大海之中亮起的领航灯。

中国教师报征文(16篇) 篇二

在我参加工作以来,《中国教师报》是我接触到的第一份教育刊物,和她两个多月的亲密接触,我深深地体会到,她犹如一位长者,引领我在工作业务中不断进取。更如一位智者,时刻为我解答着教育中遇到的种种困惑。

作为一名新老师,我可谓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站在小学课堂上,我以为自己一名堂堂本科毕业生,面对一群“小屁孩”应该能运筹帷幄,不在话下。然而,一切并非我想象的那样,小学科学的课堂,我面对的是无法压制的吵闹和不被重视的学习态度。这一切犹如当头一棒,浇灭了我内心的所有激情,于是,我茫然,困惑……

然而,就在一次无意的机会,我看见了静静躺在办公桌角落的《中国教师报》。一次随意的阅读,我被《中国教师报》深深吸引,像《现在课堂周刊》,《教育家周刊》等版块,字字句句鼓励着我,犹如海洋上的灯塔,指引我们教师前进的方向;又犹如喧嚣城市中安静的家,无时无刻都充溢着丝丝的暖意。

该报刊中,有六大板块,像《区域教育周刊》,《现代课堂周刊》,《幼儿教育周刊》,《教育家周刊》…每个版块都各具特色,有一定的针对性,从教学的不同角度给我指明前行的方向。最让我觉得受益的是特别报道《课改》,尤其是最近的几期中,我欣喜地看到,话题中不断地重申了作为一名科学教师的重要性和价值。很多的科学教育者始终在这条孤独的路上不断进取。像河南省安阳市举办的以“新教师,新课堂,新学校”为主题的“殷都杯”演讲比赛,让我明白作为一名小学科学老师,要在课改这条路上发挥先锋作用,要倡导变传统课堂的以“教”为中心,蜕变成新课改理念下的以“学”为中心。努力在课堂中相信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相信那样学生就会回报你无限的精彩…向着“以学定教、以学评教、以学促教”的新教师的目标孜孜不倦的努力。要有白居易铁杵磨成针的毅力。

首先,《区域教育周刊》版块主要报道了各个城市各个地区的教育实况、教育新闻,让我的眼界开阔,提醒不要局限于眼下的工作,应该跟上社会的需求,及时改进自己的业务,避免不必要的错误。其次,《现在课堂周刊》版块主要讲述了现在课堂的发展方向,在重视学生的参与,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凸显学生主体地位的大方向下,如何去组织自己的课堂。再有,《教师生活周刊》版块,展示了全国名师交流的经验,让我切身感受到团结的力量。明白我们的努力,我们的辛勤劳动,有那么多的人和我们一起感同身受,我们并不孤单。还有《教育家周刊》、《民办教育周刊》、《幼儿教育周刊》...每个版块都给我不同的感触。

《中国教师报》它既是国家教育规划者和教育实施者沟通的桥梁,又是教育家传授经验的平台,还是教育工作者之间交流的舞台。报刊的编辑们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美德辛勤地工作着。我想对你们说:“辛苦了!我们知道我们在教育行业中的路还很长,我需要以铁杵磨成针的坚强意志不断地努力。”

中国教师报征文(16篇) 篇三

“对孩子的关心永远不变,为教育献身的初衷至死不改”这是一位普通的乡村教师的铮铮誓言。为此,她十年如一日地关心着、爱护着学校里的留守儿童。她就是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紫庄中学留守少年的“代理家长”——徐翠梅老师。

20xx年9月24日,《中国教师报》刊载了徐老师的事迹,也是从那一天起,我认识了这位爱心无垠的老师。11年里她担任过学校的语文老师,负责过留守儿童的主要工作,兼任了学校心理咨询师的工作,又充当过很多留守少年的“代理家长”,20xx年被评为江苏“最美乡村教师”。

她用老师的情、“妈妈”的爱滋养着在家庭教育中“营养不良”的留守儿童,陪伴他们度过了孤独、叛逆的青春期,她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深厚内涵,她是真正的“留守少年守护人”。在她的关爱和教育下,原本桀骜不驯、染上各种不良习气的小亚考上了技校,成为一个拥有一技之长的阳光男孩;在她的引领下,很多留守儿童看到了农民工炎炎烈日下挥汗如雨的劳动场景,深切体验到了爸爸妈妈的辛苦;在她的组织下,留守儿童们参加过“集体生日庆祝会”、“‘保护环境,爱

我母校’的义卖”等等多种多样的活动,丰富了他们的课余生活,美化了他们的心灵。

因为她的默默付出,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曾深度报道了这位优秀的“代理家长”。为此,她曾在大街上遭到很多家长的“围堵”,希望能得到她的帮助。这些让徐老师油然而生一种快乐感、自豪感,让这位“代理家长”更加坚定了做留守儿童的。守护人,为他们撑起一片晴空的决心,这是怎样的一种献身教育的精神啊!

徐老师还不断探索关爱留守儿童的方法和途经——她设立了心理咨询室,举办了家长学校,每学期还至少给学生做3场心理讲座,并定期召开家长会。在她的带领下,紫庄中学的很多老师都义务做起了留守少年的“代理家长”。

徐老师“献身教育,终生不悔”的精神不仅深深地影响了紫庄中学的老师们,也深深地印在我的心田上,让我清醒地认识到:作为一名二十一世纪的教师,首先要有献身教育,终生不悔的崇高境界。真正热爱教育事业的人,必然以教育为快乐。一个人只有从自身所从事的事业中感受到快乐,获得精神上的满足,才能更加热爱自己的工作,产生进步的原动力。教师要在平凡的岗位上实现自我,不断成长,就得有一种“千锤万击还坚韧,任尔东南西北风”的坚定的立场和崇高精神。

中国教师报征文(16篇) 篇四

回首往昔,我的生活、工作、学习、写作历程,《中国教师报》对我的影响非常之大,特别是在我开始热衷于撰写教育教学方面的文章后,《中国教师报》恰如指路明灯,给我指明了方向,适时指点了我的迷津。

学生时代起,就有写日记的习惯,自从我把教师这一行当定位为我的终身事业,我开始写教育日记,每天每时每刻,在校园,在我们身边,都在发生着各种各种的事情,这些事情有的是突发的,有的是预见的,有的是清晰的,有的是模糊的,有的是令人高兴的,有的是让人伤心的……但,无一例外,这些事情是活生生的,个性化的,独特的,它们组成了教师和学生的整个学校生活。另外,我还布置学生每天记日记,通过阅读学生的日记,我走进了孩子们的内心世界。我的情感和学生水乳交融,我会不由自主地或感动、或感慨、或舒心、或伤感,有时高兴和鼓舞,有时矛盾和焦虑,我习惯性地将之记录下来,并加以剖解、分析、反思,以见证教育的生命轨迹和个人的心路历程。

本世纪初,我有幸接触到《中国教师报》,我如获至宝,仔细研读,对特别感兴趣的文章不仅做了剪贴,甚至熟读成诵。彼时,我并没有想到要给她投稿,我觉得她太遥远,像天上的太阳,照耀我,温暖我,足矣,我没有奢望过,我也可

经常拜读《中国教师报》上的文章,我更加勤勉更加积极地撰写教育日记,并且开始自觉地将日记体转向笔记体。虽然只是一字之差,教育日记显得随意而闲散,而教育笔记,则带着有意识的探究和思考,应该是教育日记的提炼、归纳和总结。

教育日记其实就是教师记录教育的一种最普遍最生动最有效的方式,是一种个人的随笔式的记录。它很随意,不讲究格式和字数,三言两语或万语千言,全在自己心情。也没有内容限制,写读书感悟、课堂实录、教学反思、师生对话、家访实录都行,甚至与家长与同事沟通,校长和同行的赞誉或是批评,乃至于刮风下雨天气变化,凡所见所思所闻所感,统统可以记录在案,留待日后细细品味。

我认为,写教育日记是提升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和必由之路,有助于集中思想,对某一问题进行深入思考。著名教育家魏书生每天都写教育日记,他说“把一天的辛劳甘苦记在纸上。做着平凡的'事情,尽着平凡的责任,享受着平凡的快乐和幸福”。特级教师李镇西也说:“对教育的爱大家都是一样的,对教育的执着大家也是一样的,如果说我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仅仅是对这份爱与执着多了一点思考并用笔将其记录下来了。仅此而已!……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写作为我的教育事业插上了翅膀。”

教师的工作辛苦而繁琐,困难而复杂。一个称职的教师要真正把教育当作生活的部分或全部,当成事业,当作精神寄托,并从中体会教育的快乐,那么写教育日记便是一条最好的途径。在课改不断深入的今天,在教育不断呼唤回归的今天,在人们越来越期望人文关怀的今天,守住心灵的平静,享受平凡的幸福,对于教师,对于每一个人都是十分重要的,写教育日记就能达到如此功效。

一边写着教育日记或笔记,一边读着《中国教师报》,有一种强烈的共鸣,使得我忍不住将我单独成篇的教育故事试着向我心仪的报纸或杂志上的栏目投稿,投着投着,还真的在省内外教育类报刊上开一朵朵小花。如,《从民师到名师》、《天使的倾诉》、《我写教育日记》、《孩子,天堂里热不热》、《有一种情感叫做相依为命》、《站在老师的肩膀上》、《乡村里的比喻句》、《我做老师第一天》、《我用我的眼泪赔你的眼泪》、《打造名师课堂》……

我关注我身边的学生,饱蘸师者之爱深情写下《守望的小孩》、《借读的小孩》、《爱睡觉的小孩》、《孩子,那是天籁》、《老师,抱抱我》、《我捐一个梦想》、《爷爷,你为什么哭》《老师,你什么时候去开会》、《为什么要多生一个哥哥出来》、《送栀子花的男孩》、《想做神仙》、《抱着公鸡上学的男孩》……

我钻研教科书,但并不迷信教科书,带着质疑和研讨写下《大禹为什么不回家》、《丑菊到底何时开》、《祁黄羊为什么不直接举荐祁午》、《一分钱是钱吗》、《公仪休拒礼》、《温暖而感人的细节》《夸父逐日相当于画蛇添足吗》、《机会如刘备》……

很欣慰,我的坚持有丰硕的回报,数十年来,《中国教师报》、《中国教育报》、《新民晚报》、《联谊报》、《北京青年报》、《北京晚报》、《扬子晚报》、《教师博览》、《特别文摘》、《特别关注》、《第二课堂》、《课堂内外》……都有我的教育教学类文章发表。

特别值得一提且令我无限自豪和骄傲的是,我在《中国教师报》上发表过三篇文章,其中两篇还是该版头条。 20xx年2月10日发表《你是我的小程》;20xx年2月24日发表《老师,您的教鞭呢》;20xx年9月1日发表《满街皆“孟母”》。多年来,对于社会教育现状的积极思考终于化为有形的文字,得到当代教育权威报刊——《中国教师报》的肯定,我非常激动。某种意义上说,能在《中国教师报》上发表文章,让我收获到真正与《中国教师报》共成长的欣喜与欣慰……

现在的我,每周都会在第一时间拿到《中国教师报》,教育教学之余,我一边贪婪地阅读,寻找着来自内心深处的碰撞与共鸣,一边密切关注社会现实以及教育现状,思索着如何撰写教育日记、教育笔记、教育故事,坚持记录每天的生活和思考,镌刻教育与教学的足迹,把玩事业的珍宝,体验生活的韵律。

《中国教师报》,犹如指路明灯,照亮我工作、生活、学习、写作的前程。感谢《中国教师报》,我感觉我每一天都不曾虚度,每一天都很精彩。

中国教师报征文(16篇) 篇五

一本好的书,犹如一盏指明灯,可以给迷茫的读者指明方向。同样,一份好的报纸也可以为迷茫的读者拨开云雾,重见光明。我是《中国教师报》的忠实读者,在拜读《中国教师报》的同时我收获了很多。也许一期《教研新举措》就为我解开了心中多年的教学困惑,使我豁然开朗;也许一期《决策者说》就为我指明了深化课改的方向,使我事半功倍;也许一期《教师生活》就使我明确了自身的发展方向,使我与时俱进。

每当我在教学中有了困惑时,我习惯翻开《中国教师报》寻找答案。现在我区正处在深化课堂改革的探索时期,深化课堂改革该怎么“深化”?课堂的结构该怎样变化?课堂中的老师该干些什么?课堂中的学生又该干些什么?一连串的问题压的我喘不过气来。《课改研究周刊》连载了多篇关于推动《第三代课改》的文章,通过仔细阅读、认真品味《教室的明天》、《遇见未知的教室》、《走向第三代课改》、《教育实验室图景》等一系列有关第三代课改的文章,使我收获颇丰。《课改笔记》里的一段话深深地触动了我深化课堂改革的心灵,正是这段话不断激励我努力践行课堂改革。每当我在课堂改革中遇到挫折,我就会拿这段话激励自己:往灰色的地带看教育总觉得朦胧一片,很难改变;向绿色原野看教育总觉得生机一片,正在改变。改天换地,不可能一蹴而就;改变一点点,却可立竿见影。

我是一名擦边的80后,到如今已工作16个年头了,已经过了爱做梦的年龄,更注重现实的成长。因为我知道:无论现实多么世俗,多么残酷,我们都不应该放弃自身素质的提高。自身素质的提高是我们深化课改的资本,是我们不被别人超越的资本,是我们赢得掌声的资本。我为了不使自己与时代脱节,我把《中国教师报》当成自己的辅导老师,跟她学艺,确保自己与时俱进。在跟辅导老师的对话中,我知道了自己该朝哪个方向努力;该以什么样的教师为榜样;该怎样提升自己的素质。通过长期拜《中国教师报》为师,不仅我感觉到了自身的变化,身边的同事也发现了我的变化:全区深化课改的讨论有了我的身影;年度论文获奖明显增多;所教班级的成绩大幅提升……

长期的阅读,使我对《中国教师报》有了深深的依赖,好品茶的人,一日无茶则滞,因为他对茶产生了依赖。我感觉自己就和好品茶的人一样,我是一日不读《中国教师报》则滞。这不是夸张,这是事实。因为我从《中国教师报》身上汲取了精神养料,她帮助我不断进步,不断提升,不断超越。她是我的良师益友,我想这样的良师益友你也不舍得抛弃吧?

中国教师报征文(16篇) 篇六

前些日子,当我了解到正在举行《中国教师报》读后感征文比赛时,内心一阵狂喜 ,心想终于能借此机会表达内心对《中国教师报》的钟爱与感激,它可是我的精神上的好食粮,生活中的好伙伴,或者说它已经是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吧。

我与《中国教师报》刚刚结识在去年的秋季。去年的9月,我满怀憧憬,满怀壮志来到了现如今任教的一所比较简陋的小学。这里的教室不是如我所憧憬的那般宽敞明亮,道路不是如我所预想的那般宽阔平坦,同事不是如我所期待的那般年轻有活力……实不相瞒,当时我的内心萌生了些许的失落,些许的彷徨,些许的迷惘,甚至些许的动摇,正当我心生“悔意”之时,我结识了《中国教师报》这位工作中的良师,生活中的益友,是它拨开了沉寂在我内心许久的那片乌云,拯救了我近乎绝望的灵魂,照亮了我并不宽阔的人生之路。

的确,读一份好报,就如同与一群高尚的人对话,这一点我是深有感触的,特别是对于我这样的初来乍到的`新任教师而言。每到一期,我都认真细致的研读,渐渐懂得了报纸所阐述的办刊理念“全国教师自己的报纸”。慢慢的熟悉了她的栏目和风格,我觉得这里是了解教育世界的一扇窗口,为教师专业化成长提供了一个思维跳跃展示的平台,在这里我可以驰骋思想,飞扬激情。

《中国教师报》“阅读” 、“健康人生”、“对话”、“新课程”、“校长峰会”等栏目上的一篇篇教师心得体会与经验之谈,让我受益匪浅,一个个体现新课程理念的案例,让我豁然开朗,一则则充满人问关怀的新闻报道,观点,让我不禁凝眸沉思。教育工作者的真切经历,班级管理心得体会、学生管理智慧精选等短小精悍文章深深的吸引着我,一次次与坛友对话,与编辑交流,似乎有了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

某次在《课改研究周刊》中我认识了一位可爱的校长,他就是浙江省杭州市安吉路良渚实验学校的王红军校长,他开设了“校长聊天课”在轻松的环境中体察学生的心灵,借助非正式教育手段游戏和以谈话形式为主的活动为学生营造一个积极宽松的表达平台。在王校长的文章中,我放佛看到了一位充满童趣的长者,作为校长,他没有高高在上,作为长辈,他没有让孩子们感受到任何压力,所有的孩子可以在“校长聊天课”中以新颖有趣的方式倾诉自己想说的话。王校长说在聊天的过程中,深刻的体会着教育的本真:相比于外显的身体健康,心灵的健康更为重要。这种新型的课程开发给我带来了很多反思,因为现在我们所处的还是更多的以分数讲质量的环境下,分数无疑成了衡量孩子的关键一项。因为有分数考评机制的存在,所以在我的课堂中,我也是避免不了的更关注孩子对于知识的把握,没有倾听孩子的声音,我做得很不好,看到了王校长的聊天课程以后,我忽然觉得很惭愧——孩子不是机器,很多孩子或许是迫于老师家长的压力才表现出一幅爱学习的样子,他真正喜欢的或许从不敢说出来。或许,我该经常换换角度了。有时候,孩子只是想要一个苹果,而我却倾囊卖来了一车香蕉,孩子怎么会快乐的吃掉呢?

是《中国教师报》给我反思的契机,给我成长的平台,我还年轻,需要的就是像《中国教师报》这样可以帮助我的好伙伴,感谢机遇能让我结识这样一位好伙伴,未来的路很长,《中国教师报》,让我们共成长!

中国教师报征文(16篇) 篇七

伴着轻快的音乐,手捧着她,端坐在办公室里,阅读着她的精彩文章,品味着她的清香油墨,她的这一切带给我充实而快乐的每一天。她让我视野开阔、抒发了人文情怀;她——《中国教师报》让我在工作中游刃有余,使我在生活中乐观开朗;对我来讲她不是报纸,而是一份引导我、帮助我、一生不可或缺的朋友。

她内容蕴盖丰富,栏目精彩纷呈,《新观察》、《特别报道》、《健康人生》、《深度访谈》、《区域教育周刊》、《海外》……每每读到她们,我都乐此不彼。在遇到困惑时,班级在线、教师论坛就成了我的最佳求助热线,寻求专家们、同行们的解惑妙方。教学中有了成功的案例和喜悦,我会向她发出以求共享的信息。《教师论坛》里的“老师,别剥夺孩子犯错的权利”、《海外》中的“课改,绕不过的是大问题”《班级在线》中的“当好班主任的五要素”等类似话题成为我茶余饭后和同事们讨论的热题, 《班级在线》让我感受到了班级工作需要从点点滴滴抓起,科学理智的去对待班级工作中的每一件事,用自己的爱心、科学的眼光来引导,成为学生灵魂的工程师。《家校彩虹》帮助我领会了和家长沟通的重要性和沟通方法。

悉心拜读,领会她关于教学的新课标,新理念,新方法。诸如:“发散思维”“和谐课堂”、“网络资源”、 “创新思维”令我耳目一新;江苏洋思中学、山东杜郎口中学、沈阳的立人学校、山西新绛中学的课改模式, 展现了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一幅幅壮丽篇章;杰出教师贺洁、茅卫东、陈小华、焦照峰、袁卫星等等,激发我许多真切的感受。放飞理想、轻松作文、激情课堂令我激情迸发。信任、宽容、尊重、民主等词语让我感到教育的希望;人生、讲台、灵魂之窗更让我感受到从事太阳底下最光荣的事业的尊严。

《中国教师报》贴近教学生活,事例生动,给人启发,可操作性强,是一份真正的“我们教师自己的报纸”。她其中许多指导性的文章都给我很多感悟,《解开心结,重在沟通》一文让我懂得在做学生工作时,要尊重孩子的独立性,增强孩子的自信心,要少埋怨孩子,多改变自己;《还孩子一片蔚蓝的天空》一文更是让我意识到:给学生施加过多的压力,又不注重身心的调解放松;看重了书本知识,反而远离了本色的生活,疏离了自然,这势必造成教育的顾此失彼;《中国教师报》使我真正意识到,教师对孩子要 “蹲下来跟孩子说话”、“注视孩子的眼睛,抚摸孩子的脑袋”、“给孩子一个拥抱”、“给孩子出错的权力”等一系列细节教育。她的一篇篇文章都很有指导性的告诉我,教师必须放下架子,以宽容的态度去对待学生,不是以成人而是以成长,不是以现在而是以发展的`眼光來审视学生的问题。《中国教师报》使我深刻地认识到,教师只有真正爱上孩子,才会有“百花齐放”的收获。“热爱、宽容、解放学生”的理念激发我更好地提高、成长。《中国教师报》还让我深刻认识到。要适应当今的形势,仅靠学习到的一点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具有终生学习的欲望和理念,这一点《教师报》的阅读使我的教学思想理念不断变的清晰明了了。他让我清楚了教学工作的前进方向,就像茫茫大海之中亮起的领航灯。

中国教师报征文(16篇) 篇八

这个寒假我读了《文明美德伴我成长》这本书,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文明礼仪竟有这么重要!这本书里有许多先进人物的感人事迹,读着这些事迹,我的眼眶不禁湿润了。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近五千年的文明历史。文明能反映一个人的品质,一个人只有讲文明,才能在这历史悠久的中国立足和发展;文明能反映一个人的修养,一个人只有讲文明,才能和别人交往、交友。文明表现在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哪怕是一句文明用语,哪怕是一声问候,哪怕是一个礼貌的动作,甚至是一个浅浅的微笑,都叫文明。世上就是因为文明,所以才这样和平安宁,才这样美丽富饶。文明不分地位、贫富、年龄,不管是伟人,还是平民百姓;不管是穷人,还是富翁;不管是年幼,还是年长,都得讲文明、懂礼貌!

我畅游在文明的海洋里,使我懂得了很多道理:读完《我有好习惯》这一课,我明白了“习惯养得好,终生受其福;习惯养不好,终生受其累”;读完《微笑面对每一天》这一课,我明白了“笑是无言的礼貌,一个微笑使你赢得整个世界”;读完《我们爱学习》这一课,我明白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完《老师,您好》这一课,我明白了“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其中有几则故事真是感人肺腑:勇敢的小英雄们和伟大的老师们在汶川大地震发生时,他们第一时间想到的不是自己逃生,而是救人!他们奋不顾身、舍生忘死,冒着生命危险把一个个同学就了出来,自己却被压在废墟里,永远地离开了这美好世界!还有个故事说一个乞丐把自己一天讨来的钱都捐给了仁爱传教修女会……

现在,尽管生活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但大家把“文明”二字抛到了脑后,忘得一干二净了。现在环境的恶历也正是大家不讲文明造成的:随地吐痰、乱扔垃圾、不爱护动植物、浪费资源。

读了这本书,我想对大家说:“讲文明就等于保护我们自己,让我们行动起来,让文明美德伴我成长!”

中国教师报征文(16篇) 篇九

读书看报是我多年的习惯。一卷在手,顿感精神百倍,神清气爽。在读师范时,常常看到熄灯铃响还舍不得放手,有时躲在被窝里用手电筒照看书。腹有诗书气自华,虽然我长得不够漂亮,但自认为多读了几本书,便也觉得多了几分韵味。参加工作后,因手上的事多了起来,那些大部头的书有点不敢看(怕一看就收不住手而影响工作、家庭),但那些诸如《读者》《教师博览》《小小说》《意林》《中国剪报》此类的书还是非看不可的。同事都笑我是小书迷。

与《中国教师报》结缘是一个偶然。有一次我去同学学校玩,见她坐在办公室看报纸,便悄悄地走过去,轻轻地拍了下她的肩膀,而她却全然不知。我便猛地一把夺过报纸,假装生气地说:“什么报纸,这么好看?连我来了也不理?”同学一看是我,便笑着说:“对不起。我真的没看到你来了。不过这报纸确实是值得看的。不相信你拿去看看!”我打开报纸,随手一翻,翻到了《杏林春晓》这一版面,立刻被那活泼灵动的、富有诗意的文字吸引,狼吞虎咽地看了起来。一个版面看完后,直觉得不过瘾,又把其它版面都一一细读。看完后对其中的有些文章还想再看,便趁同学不注意把报纸偷偷地放进了我的包里。

从此以后,我便与《中国教师报》结下了不解之缘。她成了我的良师益友,杏林春晓里一篇隽永的文字滋润了我的心灵;新观察以犀利的笔墨触动了现实教育的痛处;班级在线让我在班级管理中如鱼得水;我在《阅读》中找到了同感,在《政策直通车》里了解了教育时事…… 《中国教师报》对我的帮助是无法用几句话就能表达完的。凌宗伟老师的《关注课堂上的生命是教师的重要使命》让我懂得关注课堂上的生命存在,从唯智教育走向以人为本的教育(生命教育),告诉我教师要进入“忘掉教师之形,把自己与学生放在同一个层面,遵循着生命陪伴的法则,学会尊重,学会关爱,学会宽容,学会共同生活,师生共创平等和谐的教学环境,共享成长的快乐;忘掉教材之形,不拘泥于教材和教案,遇物则诲,相机而教,以自己的课堂及时引领、发现、点燃动态生成的火花和引子,以适应千变万化的'教学情况;忘掉课堂之形,将课堂视为一个小社会,当作师生互动合作的舞台。”这样的境界。通过不断阅读这样的文章,我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都有着明显的突破。 《中国教师报》——让教师爱上阅读。

很多时候我们都说没有时间,不去触碰书籍;都说买书费用大,很少走进书店挑选书籍;都说可以网上看看,忽视了纸质书籍,可“当教师认可教育这个工作是他的内在需求时,读书就自然成为他的内在需求;当他认可书籍对于一个人生命的意义时,他自然会选择� ”于是我爱上了阅读,爱上了纸质书籍。

《中国教师报》——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教师是做人的工作,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如果教育不能触及学生的心灵,教育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中国教师报》每天的谆谆教诲使我不断进步,日渐成熟,让我的心灵得到升华。让我更加热爱我的学生,使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是教师必须遵循的基本职业道德规范,是一切教育的前提和基础。教师爱学生,是一种信任,是一种鞭策,是一种激情,更是一种能触及灵魂、动人心魄的爱的教育过程。

《中国教师报》——教育是个良心活,是该平淡无奇的。

教育是个良心活,平淡无奇的教育才会自然。该上学时就上学,不必披着星光进校门;该放学就放学,学生可以“忙趁东风放纸鸢”;该出操时就出操,不必突击搞什么万人舞蹈;该上什么课就上什么课,而不能让主课老师把音、美、体这些课给“抓走”了。真正的教育就应当在生活中,在每一个教师、每一个孩子的生活里。如果说生活的本质是一种安静与平淡,那么教育就该是平淡无奇的一种过程,滋润每个日子,滋润师生的心灵。老把目光盯着奖状、奖杯的,最终都将跟良心活南辕北辙。

《中国教师报》——一份宣扬教师情感与智慧的报纸,是全国教师自己的报纸。

《中国教师报》帮助了我,改变了我。在今后的教学之路上,我会一直与你相依相随。感谢有你!

中国教师报征文(16篇) 篇十

中华上下五千年,各种经典也是枚不胜举。其中我最喜欢的是《论语》这一中华经典。它从我记事起,便一直陪伴着我。

看完了《中华上下五千年》,使我感觉:宇宙真是茫茫无边,在过去的岁月中,我们的世界,经历了无数风风雨雨的洗礼,经过了多少沧海桑田。在我们所站立的土地中,对于今天的故事,明天才知道结果。我们匆匆而过,只是它的一个过客。但是,就算是匆匆,在人类的智慧下,它仍然被记载。在千百年的磨砺后,这些记载下的过去,就成了我们所见的历史。

历史犹如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它沟通了过去与未来。作为一个中国子民,为了追寻我们国家悠久漫长的文明历程,审视千百年来的坎坷和辉煌,感受国家的发展与前进,我捧起了《中华上下五千年》,去探寻历史中的奥秘。

中华民族上百万年的历史,特别是被称之为有文字记录的五千年文明史,其历史文献资料浩如烟海,实物依循犹如银河繁星,不计其数。自彩陶文符号、甲骨文记事,到司马迁的《史记》、诸家史书以及各种史书、史稿、通志、通鉴、通典、图书集成等等。它们都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文化瑰宝。还有大量不可移动的古建筑、石窟寺、古遗址、古墓葬、摩崖造像、石刻以及博物馆、图书馆、文史馆、研究所、文物保管所、文物经营单位和民间收藏中所保存的各类文物藏品,充分印证了中华文明悠久的历史。这样一部历史恢弘的巨书,值得我们这些炎黄子孙孜孜地去探求、学习。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普及历史知识,让人们了解祖国悠久的历史文化,进行爱国主意教育,实在是一件至关重要的事情。

《上下五千年》让历史在我的眼前重现。我从中看见了一幕又一幕激动人心的场面,看见了中国过去灿烂而伟大的文化,看见了古代那些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这些历史的见证,都让我感觉到,我们的祖国是拥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并传承着一种雄健的精神。它令我感到自豪且敬佩。

中国教师报征文(16篇) 篇十一

“每一粒微尘”都有自己的能量,无数的微尘汇集成一片光明,照亮我们的强国之路。我们正值青春年华,正值国家之盛,作

遥想王安石,纵使阻挠巨多,仍不改其志;遥想五四青年前仆后继,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抛头颅、洒热血;遥想邓小平等领导人作出改革开放决策时,抵住万难,开创前进之路。孙中山曾言“吾心信其河行,则移山填海之难,终有成功不日。”作

强国之路有我们,我们应用奋斗助推发展。

刘禹锡有诗音:“以不息为体,以日新为道。”时代潮流滚滚向前,“不息”是世界前进的态势,而“日新”是时代发展的动力。毛泽东有言“孤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自后他奋进努力,开创了中国;黄旭华,30年隐姓埋名,将默默无闻的平凡化作海底蛟龙,让核潜艇威震四方。没有目标的人生,就犹如没有罗盘的航行。作

强国之路有我们,我们应用奋斗打造未来。

中国教师报征文(16篇)

梁任公曾言:“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吾辈少年更应勇担强国之任,站在顶峰呐喊: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用坚定的步伐,以豪迈的姿态,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

中国教师报征文(16篇) 篇十二

自从选择了教师这一行业以来,我始终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要求自己,尤其是当我发现并阅读到《中国教师报》这份属于教师自己的报刊时,更是坚定了自己的信念。

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前不久认识了《中国教师报》。一次学校召开每周例会后,本校语文组教研组长叫住我,让我写一篇有关《中国教师报》的文章。我一听傻眼了,还有这份报纸?我可从来都没听说过。她让我去网上看看。

找到一个合适的时机,我静下心来,在网上找到这份报纸读完后,心底油然而生一份喜悦之情。这份报纸果然是一份“全国教师自己的报纸”,大部分版面刊登的都是一群象我们一样工作在基层一线教师的作品,反映的都是我们这些广大教师真实的生活、真实的工作,真实的教学,切实贴近我们的实际。许多文章,都令人耳目一新,作为一线教师中的一员,这样的报纸让我感动既亲切又感动!

它亲切自然,平易近人。它给人一种极其的亲切感,站在教师理论与实践的前沿,反映了我们这群工作在基层一线教师工作动态:我们的教与学,我们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通,我们的对话,我们对教育与教学的反思、总结。它感情真挚,贴近现实,反映了我们一线工作者的喜怒哀乐,我们一线教师对自身生存状态与权益的关注,对教学、工作、生活、家庭各方面的反思,对人性的思考。它具有时代气息,它紧跟我们当前教育改革大趋势,紧随对如何提高教师素质,如何加强继续教育、都有自己的一己之思之察,对当前的新课程改革、教师专业化发展、基础教育、教师教育等热点焦点问题都有不同的切身体会与独到见解,读后令人颇为受益,反思多多。另外,它还具有科普性与知识性。它促进我们对教育教学知识的积累与提升,促进了我们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以其为参照物,从他人的实践与总结中,我们不断汲取有益营养,获得更多的教学理论与间接知识;同时,以其为参照物和理论指导,它促使我们从自身实践中寻找不足,形成从理论指导实践的回归,向其看齐,最后形成良好的互动循环。

《中国教师报》帮助了我,也改变了我。教育不能没有爱,但真正做到以爱育爱并不容易。由此我想到自己,有时在课堂上看见学生交头接耳、心不在焉,就不知是哪来的无名火蹿上来,很冲动,忍不住想发火。可是我读了《中国教师报》后,让我改变了以前的急躁和冲动。以前我很容易对学生生气,总是埋怨学生不好管,感觉自己容易激动,也很消极,觉得烦心事儿很多。通过学习,我的教学方式有了很大改变,虽然偶尔还会动怒,但我已经学会换个角度思考问题了

我想,每一位教师在教育教学生活中都会遇到一些令人深思的小事,它们犹如散落在沙滩上的一枚枚可爱的贝壳,也许不经意间就被我们踩在脚下,冷落在一边,可是,如果我们俯下身去,悉心的将它们拾起、收藏,就会渐渐发现它们的美丽,发现它们身上留下来的教育的真实痕迹,追寻着这样的痕迹,或许我们就能寻找到改善教育行为的有效途径。教育改革的过程需要全体教师共同交流,一起参与,一起推动,愿每一位教师都能够拥有自己的思考,发出自己的声音。愿《中国教师报》越办越好,真正成为每个教师的精神家园!

中国教师报征文(16篇) 篇十三

纵使海浪翻滚,亦能逆身前行;纵然迷雾缭绕,亦现非凡曙光;身肩国之重担,回眸仍是少年。国家的新新前途,民族的兴兴希望,在强国之路上,吾辈当行前!

不畏云翳,踏破荆棘所及之处。君可见寒门学子庞众望,小小年轻就挑起家庭重担,自强不息,不向困难低头,伊始前路已明,摒除痛感杂念。强国时代,一个崭新的节点,总会有些无形藤蔓缠绕在你的双足上,让你欲行却止,对待它的最好办法就是斩断,踏破!

不言放弃,锤炼坚强拼搏之力。“青春,在追求中曝光,在拼搏中显影。”诚如斯言,君可见南仁东二十年如一日的用自己的岁月见证了天眼的成长;君可见黄旭华隐姓埋名,将默默无闻的平凡化作海底蛟龙,让核潜艇威震四方;君亦见百年前的五四青年奋力救国,力挽狂澜,至于如今的新时代青年,接受先辈们的涤荡,生而无畏,战至终章,亦可用拼搏增添远航的动力,不言放弃,谱写青春辉煌。

繁花芬芳了整个世界,被花团锦簇的新青年挥洒青春热血,共同筑梦民族未来!

不甘平凡,升华青春峥嵘梦想。恰如《南方周末》中落墨:“小人物从来不是新时代的被动接受者,每一个小人物的努力,融汇成巨大时代的洪流。”民族的希望因奋斗而升华,这便是基于每个人因梦想而做出的努力,这梦想多少与民族都是息息相关的,由此而观之,“中国梦”便可 有樊锦诗一生守护敦煌,只为国之文明,亦有武亦姝满腹才华,引领青年成长。

“抱怨身处黑暗,不如提灯前行,你要成为一束光,照亮着世间的一角。”梦想是一盏灯,一豆烛火,所照之处始终光明温暖。

青年如种子,国家如厚土,种子在甘雨的滋润和肥沃的厚土中孕育而生,冲破阴霾,顺着骄阳的韵律正潜滋暗长,或微风习习,由着蓝色布景酝酿出霞,正欲绽放的花苞挣脱开束缚,终馈予厚土果实。

刹那的烟火虽引得短时间的注目,而后却是永久的消耗殆尽,终不及东升的朝阳,迎见那一抹曙光。诚然,我们是被历史选中的一代,伫立在新的坐标之上,我们更应清楚地看到,国际风云依旧变幻无穷,乱云飞渡,风吹浪打,但我们仍响应“青年担纲,不负韶华”的号召。

作为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希望,新青年的我们,应有理想、本领、担当,不畏云翳,不言放弃,不甘平凡,以此熏陶自己的爱国热忱,青春峥嵘,勇赴漫漫征途,强国之梦,余路吾辈当行前!

中国教师报征文(16篇) 篇十四

刚入一年级的时候,学校的课程表上安排上了象棋课,那时候的我还小,懵懵懂懂,每次老师去上课都会抬来一个教学象棋的板,识字不多的我看着那小格子好奇,上了第一节象棋课,才知道这是我国的象棋,认识了车马象士将炮卒,认识了棋盘中所谓的楚河汉界。就是这样的一节象棋课打开了我兴趣的大门,让我和象棋有了不解之缘。

象棋像是给我施了魔法一样,让我很着迷,我感到象棋是那么的神秘,让人很难参透期中的奥秘,它像是一部平淡无奇又变化莫测的兵书,看似一模一样却又大相径庭。因为对象棋情有独钟,在学校设立象棋社团的时候我积极的报名参加,我在这里找象棋的秘密。

随着年龄的长大,在象棋老师的点拨指导下,我的棋技在不断地进步,在社团里也还有许多和我一样热爱象棋的同学,每到中午课外活动的时候,我们这些象棋爱好者齐聚学校餐厅,在这里切磋棋艺,如果有人挑战那就热闹了,你会看见里三层外三层,像包包子一样,对阵双方各有自己的粉丝团,对决开始,炮轰,马杀,车进攻各种招数让你看的眼花,高手对决比的不仅是棋技,招数,比的是沉着,冷静,比的是心态。当然,到了最后关头双方都会十二分的小心,两方粉丝团都屏住呼吸,似乎空气凝固了一样。从对战开始到双方激烈厮杀,粉丝没有指指点点,他们懂得观棋不语真君子这个道理。经过几年的经验积累。我在象棋社团 我们学校的另一个学生是第一名,为他高兴之余,我也会反思自己,让自己更好。

我很开心,因为我的校园生活不再因单一的学习而感到枯燥,在学习之余,我可以在象棋社团中寻找快乐,在象棋的学习中,我也知道学科学习和想起一样需要技巧与方法,纸上谈兵是空话,只有不断地实践,总结才会提高。还让我懂得凡是要认真到底,越是接近成功越不能有所懈怠,要不然就是,一招不慎,满盘皆输。

中国教师报征文(16篇) 篇十五

漫溯历史长河,猛兽般无情的洪水淹没令人扼腕的过往,却留下中华民族在困境中无畏坚强,逆流而上。

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面对帝国主义的威胁,钱学森毅然回国,他不怕狂风飞沙,不怕酷暑严寒,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东方红一号”一飞冲天,一切都是白手起家,举步维艰。正是有了这么多的爱国人士,才使我们的相国一点一点的强大。他们把自己的热血洒在中国的土地上,共同孕育出今天的中华。作

凝聚新生力,奋进新篇章。中国的大门已经大开,爱国青年已经涌现,从1958年毛泽冬提出要造自己的卫星,蹒跚起步;到2024年载人飞船实验安全升空。中国正在加速奋进的奔路,而我们也应该砥研前行。无论浪潮如何席卷,总有星星点点不灭。这是我们的时代,理应见证我们的燃烧,英国诗人约翰。多恩说:“没有人是自成一体,与世隔绝的孤岛,每个人都是广袤大陆的一部分。”所以我们更应该不断奋斗,去贡献自己的一部分。

奋进之力,爱国之心,强国之梦。新青年最不缺的就是奋进的力量,爱国的心需要我们日日坚守,日日瑾记,强国的梦需要我们不断努力实现。中共一大召开时毛泽东28岁,雷锋牺性时年仅21岁,守岛的王继才第一次登上开山岛时26岁,航天报国的嫦娥团队、神州团队,北平团队平均年龄只有30岁,他们都有爱国的情怀。作为新一代的青年,也应具有这伟大的情怀,不断去努力,不断去创造,不断去奋进。

新的征程,定会有乱云飞渡,有急流险阻,我们看到中美关系的空前承压,也看到世仇难解的阿拉伯诸国与以色列的风波诡谲,但我们仍相信‘山川导域,风目同天”的感动,仍相信“青年奋进,不负韶华”的号召。

拿破仑曾说:中国是一条正在沉睡的巨龙,一旦醒来,将会震撼世界。如今的巨龙已经醒来,但它仍需我们这些爱国人士,爱国青年的奋进,才能震憾世界。所以我们要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努力学习奋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国教师报征文(16篇) 篇十六

读一份好报,就如同与一位挚友互诉衷肠,它表述着你想说却未曾说出口的,它直接抚慰着你的内心,让你觉得那么亲切舒适。“让中国教育因你而改变”,正如你所宣扬的那样,从我接触你的那天起,便对你有了一份非凡的亲切感,多少个日日夜夜,你成了我在这个学校最独特的陪伴。虽然你在我身边不声不响,可却填补了我内心里那份孤独。

翻看你时,我已习惯在一杯茶时,习惯了读的同时进行标记和摘抄,可这一次,我控制不住自己的内心,我想记录下来我的所思所想。在第586期的“总编七日谈”中,写到了怎么帮“下乡”的新教师,虽然通篇文字不多,可却深深地刺了我的心,文中所写的是那么的真切。

读着读着,我的思绪回到了20xx年的那个秋天。怀揣着满腔的教育激情,带着还未褪去的学生稚气,来到了“彭塔”这个地方,这个我在23年前从来没听过的地方。一路上,我激动万分,在行驶了将近两个小时后,车停在了一个旧旧的大门前,这大门,分明就像我小学时的母校,一眼望去,整个校园没有我所期待的活力的气息,真的是满目凄凉。就在那一刻,我的心透心凉,我无法想象我将怎么在这开启我的教学之旅。看着父母的车消失在眼前,泪如雨下。正如文章中所提到的几“缺”,活生生

的生活,样样都缺的生活。而就是在办公室等待安排时,我们有了此生的`第一次相遇。五年了,如今的学校有了些许的改变,学生们住上了崭新的宿舍楼,有了干净宽敞的食堂,吃上了营养餐,作为老师的我,又有了什么改变呢?五年了,我已成家,因为距离的关系,我还如从前依旧过着单身的生活;已从“两扇门、四扇窗”的大屋搬进了“一扇门、两扇窗”的小屋;每月拿着1500多块的工资,坚守在我爱的地方。

五年了,很多事情都变了,可不变的是你的陪伴,在最初的时光里,在思家情绪最浓时,在两次经历丧子之痛时,把你捧在手心里,一滴滴眼泪打在你的身上,湿了一大片,虽然你无声无息,可你说得都一次次敲打在我的心上,使我有勇气坚持下去。在别人眼里,网络的时代,一份报纸能带来什么?对于别人也许你只是信息传递的一种手段,对于我,你是一种陪伴,更是一种无法割舍的情怀。

我没有那么伟大,我只是一名平凡的特岗教师,我现在什么都缺,但唯一不缺的是想把我的学生带出去的决心,我们没有城市教师有利的条件,我们却丝毫不输对教育的那份爱,面对生活太多的曲折,我选择将自己的精力全部放在我的学生身上,想方设法让自己的学生能够快乐,能够学有所成。

在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时代,什么都在不断的变化着,可我习惯了静下心来看看自己走过的和正在走的路,我喜欢拿着一份报纸一杯茶的时光。有太多的行业令人趋之若鹜,人们看到的

更多的是其所包含的利益价值,可还有这样一个群体,它叫“特岗教师”,虽然只占教师队伍的一小部分,可却付出自己所有,待在一个什么都很缺的地方,努力创造着什么都不缺的生活,脸上显露的是不与年龄相符的成熟,过着单调的生活,却依旧笑容满面,因为我们的心是幸福的。

谢谢你,中国教师报,谢谢你一直的陪伴,谢谢你在迷茫时为我指点迷津,谢谢你让我吐露自己的心声,我承认现在的条件很艰苦,我承认我所经历的痛,已让我的心千疮百孔,可我知道我还能站起来,看着我的学生,他们身上有着太多太多的故事,他们离不开我们,而我也离不开,选择这个职业,我无怨无悔。中国教师报,选择了你,我愿你能一生相伴,我愿你为我的教育生涯继续保驾护航!

中国教师报征文(16篇)

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to-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