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潮》说课稿一等奖(通用16篇)
2024-10-19 17:35:33 1级文库
《观潮》说课稿一等奖(通用16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问题来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观潮》说课稿一等奖,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观潮》说课稿一等奖 第一篇
(一)、说教材
一、作为一个读者走进文本
《观潮》是一篇绘景文,作者以事物本来的发展变化作为观察顺序,用人潮相对,动静对比的方法,写出了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和潮来后的景象,突出展示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象,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全文共三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指出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奇观”指雄伟壮丽而有罕见的景象。“自古以来”是说钱塘江大潮自古就有。仅一句话,就突出了钱塘江大潮的“古”和“奇”。
第二自然段讲潮来之前的景象。先讲观潮的时间、地点,再讲潮来之前江面上的景色。这里有两点值得注意:一点是“江面上很平静”,这和潮来之时的“动”形成鲜明的对照;一点是“越往东越宽”,这实际上是简略的介绍了钱塘江口的地形。接着讲岸上的景象。“早已人山人海,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说明观潮的人非常多,人们早早赶来,盼望一睹钱塘江大潮的风采,也写出了观潮者的急切心情。
第三自然段绘声绘色绘形的描写了大潮到来时和大潮过后的壮观景象。作者把听到的声音和看到的景象穿插描述,在读者面前展现了大潮滚滚而来、奔腾咆哮的壮丽图景。写声音,先是“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而后“响声越来越大”,最后,“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写景象,大潮在远处时,“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大潮从远处涌来时,“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大潮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时,“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作者这些有声有色的描写,使人如临其境,感到响声越来越大,大潮越来越近,潮头越来越高,声势越来越猛。文章最后将潮头过后的景象,通过对余波的描述可以想像到潮头到来时的气势之大。“霎时”是时间极端的意思,说明了大潮来世之猛,速度极快。过了很久,江面才恢复平静,说明持续时间之长。最后一句讲江水上涨有两丈来高,这是从水量之大讲江潮的壮观。
二、以教者的身份走进文本
因为本课是篇文质兼美的写景记叙文,篇幅不长,但“天下奇观”的景象极为少见,因此,我将借助电教手段(录相、录像等)采用“情境教学法” 进行教学,即让学生入境界,进角色,动真心,吐真情来体会潮来时宏伟的气势,从而感受到大自然的伟大力量。
为什么称钱塘江大潮为“天下奇观”?主要是因为这一景象的“壮观”。这一壮观景象给人以震撼!引导学生加以想象,练习朗读文中从“午后一点左右”到“江水已经涨了两丈来高了”一段。钱塘江大潮被称为“天下奇观”的另外原因是他的“神奇”。每年只有一次,并在固定的日期,象是和人们的约会。让人们盼望、兴奋、激动、振奋。这一景象使人倍感神奇!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练习朗读“农历八月十八……等着、盼着”一段。在此教师提醒学生注意理解“一年一度”。
潮来时雄伟壮观的景象这一部分是课文的重点。引导学生注意钱塘江大潮这么神奇壮观的景象作者是怎样描写出来的,学习文章生动的语言。如:课文在写浪潮越来越近时,写道“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可以提醒学生注意句中的.分号。分号前是从势态来写浪潮,分号后是从声音来写浪潮。并体会“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飞奔”来形容浪潮的势态多么生动;“山崩地裂”“大地颤动”来烘托浪潮的声音之大是多么准确。
三、以学生身份走进文本
从学生的角度来理解教材,我采用了先假想自己是个学生,作为学生,对这篇文章理解了什么,哪些地方有所疑问。那些段落是很容易理解的,哪些是需要帮助才能理解的等几方面来考虑的。然后,我深入学生可前了解,从学生的反馈情况来看,让我获得了以下信息:
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乐于与人交流,但他们的生活经验毕竟有限,对文中描绘的钱塘江大潮的雄伟景象,仅凭想象难以深刻感受,需教师提供直观的图象帮助理解。
(四)以编者的身份走进文本
这篇课文是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以“寻求知识、获取智慧”为主题编排了5篇课文。《观潮》这篇课文描写的钱塘江大潮的自然现象学生特别是我们这个地区的学生很少见,大潮来临时是怎样的情景缺乏感官的认识。
此文的编写,可以让学生打开视野,领悟自然现象的神奇与壮观,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观察大自然、探讨大自然的情感。
(二)说主题
以上是教材的解读情况,本学期,我结合教学情况制定的教研专题是:“朗读训练中评价艺术的研究”。《课标》对1——9年级各学段朗读训练都有明确的要求,朗读是学习语言文字最重要的途径,他能有效的提高学生朗读训练在阅读教学中是多么重要,而朗读训练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评价。通过评价可以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并提供反馈信息,不断调节朗读训练的动态过程,使其向预定的教学目标逼近。第二学段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四年级学生在经过三年级的一年的学习训练后,能够将课文读正确、流利,但要达到有感情还差一步,并且学习语言能力还需提高。因此我选择这一专题。为了探索出这一主题的解决途径,我结合该课特点,在制定目标之前,进行了如下的教学设想,从抓住重点语句进行朗读评价训练。并采取了相应的教学策略:如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和学生间相互评价相结合,使评价成为教师、学生等多方面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
(三)说目标
依据课标的要求,教材特点及学生实际,制定以下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1、认读12个生字,掌握11个要求会写的字。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情感。
3、体会作者按一定顺序,抓住事物特点的观察方法。
4、感情读文。积累优美词句。
二、教学的重点、难点及处理方法。
1.教学重点:
潮来时的壮丽景象是教材的重点部分,也是教学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重点理解好这一段。
突出重点的方法:
(1)理清作者观察和表达的顺序。
懂得作者是按照“极远—渐近—再近—更近”的顺序观察和描述的。
(2)理解作者的表达途径和方法。
懂得作者是从声音、形状、颜色这三方面将大潮雄伟奇特的景象生动地描绘出来,从中体会作者赞美“天下奇观”的思想感情。
(3)重点理解比喻句。
引导学生分清本体与喻体,即把什么比作什么,在理解的基础上体会它们的作用,懂得这样比的真正含义。
(4)运用电教手段——录像,创造情境,激发情感。放录像— 画批—讨论—朗读多种教学手段优化组合。
将看、想、说、读有机结合。做到“图”“文”“视”“听”互补;“听”、 “说”、“读”、“思”互促。
2.教学难点:
由于学生没有感性认识作基础,对文中的一些描述如:“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形成一道六米多高的白色城墙”,“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等不易理解,易产生疑惑:这是怎样的一种景象?真是这样吗?因而对于作者基于真实,富于生动的表现方法也不易体会。因此只有让学生如临其境感受大自然的巨大威力,才能很好地理解体会作者生动形象的语言表现力。
突破难点的方法:
(1)借助录像,提供感性材料,帮助理解内容,释疑解难。
(2)朗读和品味词句相结合,朗读中品味,品味后朗读。
(四)说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请大家仔细听一段文章,看谁能听出这描写的是哪的什么景象?(钱塘江大潮涌来的景象)
师:想不想去欣赏?(想)让我们一起去观潮。请大家伸出手来,和我一起写课题。理解“观潮”的“观”以及“天下奇观”中的“观”。
二、检查预习。
1、师:课下大家都预习了,(出示生词)谁愿意读读这几个词语?注意红色字的写法。重点指导塘、昂、逐、蒙的写法。
2、师:(出示二类字)看谁能将这一组词读正确?注意有一个字颜色不同,看你从中能发现什么?(“号”多音字)
师:文中还与几个这样的字?(涨、闷)
三、品读文本。
1、师:看来大家生字掌握得非常好。不知课文读得怎样?谁愿意展示一下?(指一生)现在将主动权交给你,找几个人和你合作,给他们分分工。其他同学在他们读的时候,思考:作者先写什么,在写什么,最后写什么?(潮来前、潮来市、潮来后)
2、师:既然我们是来观潮的,你们一定会迫不及待的想看看潮来时的景象吧?那好,我们就先来学习这部分,大家自由读第3段,思考:潮来时, !
4、师:作者写潮来时是有一定顺序的,请大家默读课文,浪潮都有哪些变化?勾出相关的语句。
重点指导:
(1)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闷雷是什么声音?学一学。
(2)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师:人们一大早就来到这里等啊,盼啊,终于听到隆隆的响声,看到了潮水的影子,如果你是观潮的人,此时的心情如何?你会怎样做呢?
师:现在大家就是观潮的人,我们来演演看,(师高喊)潮来了!
师:当时那么多的人,大家都这样情不自禁的站起来喊呀,叫呀甚至跳起来,这种场面用一个词就是-----(沸腾)。还可以用一个成语来形容,就在这一段里。(人声鼎沸)
(3)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宽,横贯江面。
“横贯”一词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把“横贯”改成“横在”看看有什么不同?
(4)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用手做一做白浪翻滚。说明浪怎样?(大、猛)两丈是多高?
(3)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的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看画面感受,进行朗读比赛。
5、师:多么壮观的景象啊,多么精彩的语句呀!简直就是一首激昂的诗。气势如此雄伟的大潮,你们想不想亲眼看看?(想)大家的愿望可以实现,我们一起来观潮!喜欢画面的可以看画面,喜欢哪一句也就可以和老师一起读。请看大屏幕(故意等一会儿),你在等着观潮,此时心情怎样?(兴奋、激动)快看潮来了!(放录像)
6、这节课,我们如临其境,观赏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下节课我们接着来交流潮来前以及潮来后的景象,下课!
《观潮》说课稿一等奖 第二篇
一、说教材
《观潮》是四年级第七册第三单元的一篇阅读课文。本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是《注意积累写作资料》,它既是第二单元《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继续,又是第四单元《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的延续,同时还为完成第五单元《抓住事物的特点写》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篇讲读课文,按顺序抓特点通过“我”的耳闻目睹,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文中洋溢着作者强烈的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四年级是小学阶段由低向高发展的关键的阶梯,大纲明确要求:“能抓住重点词、句、段”,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课文是怎样观察事物,用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根据大纲目的要求,语文教学的规律以和《观潮》这一课的特点,应达到以下4个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使同学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同学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同学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3.学会生字新词,理解并运用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
4.给课文分段,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3、4自然段。
二、说教法
运用电教手段,采用情境教学法。
教学是科学,也是艺术。罗丹说过:“艺术就是感情。教育离不开爱,教学情为先。我充沛应用电教手段,把同学带到一个钱塘江大潮来临时雄伟壮美的景象中,使编者情、作者情、教师情、同学情融为一体,同学身临其境,情寓其中。从心理学角度来分析,认识是有意识心理活动和无意识心理活动的统一,是理智活动和情感活动的统一。我抓住同学和教师感情可以相互感染、相互影响的心理特点,采用情境教学法,不只可以培养同学的观察能力,而且能激发同学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还能启迪思维,发展想象,对开发同学非智力因素等方面有独到的作用。
三、说学法
教学是同学在教师指导下自觉主动的学习过程,要真正让语文教学的课堂从过去的“讲堂”变成同学的“学堂”,必需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益,把课堂这一个广阔的舞台还给同学,提高同学素质,遵循以同学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三为主”原则,同学采用:看、听、读、品的方法学习。
我说的是《观潮》一课的第二课时。
四、说教程
1.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观潮》一文,首先请同学们回忆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同学答后教师板书,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从整体入手,掌握文章的思路即观潮的顺序,为学习下文奠定基础。)
2.齐读第一段,投影出示:
a.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b.这里是观潮的好地方。
请大家读后说说“观”字各是什么意思。
(这样做的目的是引导同学抓住中心词“天下奇观”理解钱塘江大潮是雄伟壮丽而又罕见的景象,教给同学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重点词语的方法,让同学自身走上讲台,当小老师,同学体验到了胜利的喜悦,培养了同学的语言表达能力。)
3.江潮还没有来,作者看到了什么?大家轻声读第二段,然后同桌互说。
(同学通过读理解课文内容,因为每一节课教学效果的.好与坏,实际上是教师导、同学演“戏”的演出效果如何的体现。课堂教学不只在于老师的导,还在于同学的学。同学通过读书,理解了潮来前江面的平静,体会到“人山人海”观潮的热闹局面和人们期盼的心情。
4.那么,潮来时究竟是怎样的景象呢?今天让我们随着录像细细观赏一番,不过要边看边听边想: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此时此刻你又想到了什么?看完后前后桌四人小组讨论。
教师巧设疑问,引导同学进入角色,同学的情感一下子沉溺在钱塘江大潮滚滚而来,奔腾咆哮的壮丽图景中。同学看得如梦似醉,这就是情境教学法的作用。同时围绕单元重点训练这一个面,巧设三个点即三个小问题,由点到面,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强化课堂教学的语言文字训练,注意训练的坡度、难度。看完后,同学情绪激昂,兴致勃勃展开讨论,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同学有的说听到潮来时的声音从小变大;有的说先看见一条细白线,然后又看到白浪翻滚,还有的说我真想大喊一声“太美啦”,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同学眼睛看得细、耳朵听得真、讨论得热火朝天。播放录相掌握时机,将视觉手段和听觉手段紧密结合起来,有助于培养同学观察能力,发展同学的想象能力和动态形象的思维能力,同学见其形、闻其声。这样做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艺术水平,落实了本单元重点训练项目,抓住了本节教学重点,为突破教学难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5.教师趁热打铁,抓住机遇巧引导:
阅读3、4自然段,考虑:
a.作者观察顺序是怎样的?你是怎样知道的?
b.作者抓住了潮水的哪些特点来写?
c.用“”划出你认为最能体现潮水雄伟、壮观的词句。同桌可以讨论。
同学通过读、划、议,明白以“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白色城墙”、“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这些词语中,抓住潮来时的形状特点。在观看录相之后,再回到文中细品评,同学陶醉在有声有色有形的情景中,潮水越来越近,潮头越来越高,声势越来越猛的景象中,领略到大自然的美好,激发了同学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使同学受到了潜移默化的美的熏陶,落实了大纲要求,对同学进行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在课堂上给同学学习和考虑的时间,落实了“三为主”的教学原则。
6.引导同学美读3、4段。
让同学自身在读中学,学中读,如“横贯江面、山崩地裂、白色城墙、白色战马:浩浩荡荡”读得顿挫有力,语气由缓到急,语调由平静到高昂,读出了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来。通过教师导读,同学试读、领读、自由朗读、齐读、对同学进行了读的能力的培养,同学在学中读,读中品,品中悟,最后实现了“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7.再次观看潮来时的录象,深化理解,加深感受,看后说一说自身的感想。
把情境教学法和看、听、读、品的学习方法通过教师与同学的双边活动有机揉合在一起,把课文中语言文字所描绘的大潮滚滚而来,奔腾咆哮的壮丽景观和文中所表达的强烈的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教学艺术的境界,真是“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
8.学习第五自然段,读读,想想,潮过后是怎样的情形?
同学通过自身学习,明白潮过之后江面才恢复平静,江水涨了两丈来高。这从水量之大讲江潮的壮观,培养了同学的自学能力。
9.师生一起总结全文。
把你这节课所学到的知识讲给大家听(从写作、词句、思想等方面来考虑)。
同学想好后,自告奋勇说给大家听。在总结全文时,教师有意识从思想、知识、能力方面引导同学,变教师“一言堂”小结为面向全体同学,尊重同学个性发展的“课堂小结”。这种形式独特新颖,能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0.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同学加以概括、归纳、总结,有利于提高同学阅读理解课文的能力,提高同学布局谋篇的能力。
总之,在《观潮》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应用了电化教学的先进手段,发挥了课堂教学“三为主”的调控作用,围绕“注意积累写作资料”的重点,训练项目,教师注重导方法、导技能,发挥了同学的主体作用,在对同学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又渗透了思想教育,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当前,教育正面临着由“应试”转向“素质”教育的重大改革,信息革命的浪潮正加速着教育技术化的进程。全面提高同学素质必需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一定加强课堂教学如何实施素质教育的研究,不时提高自身素质,为培养跨世纪的人才而努力奋斗
《观潮》说课稿一等奖 第三篇
一、说教材
《观潮》这篇文章是国家统编教材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组的一篇讲读课文。作者向我们描绘了浙江省海宁盐官镇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课文结构清楚,作者按潮来前、潮来时和潮过后的顺序和大潮声、形由远及近的变化介绍了钱塘江大潮气势磅礴的景象,使人读后不禁发出感叹“钱塘江大潮不愧为天下奇观”。作者还介绍了观潮的人数之多,热情之高,从侧面表现了钱塘江大潮之奇。选编这篇文章的目的,一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学习课文体会大自然给我们带来的奇妙感受,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二是让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想象画面,通过重点语句段体会文章表达上的特点。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四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将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制定为以下几条: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4自然段。
3、边读书边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体会词语表达上的含义。了解本文的写作特点。
4、通过学习本篇课文,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受到自然美的熏陶,能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点: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受到自然美的熏陶。
教学难点:体会文中一些语句,想象课文中描绘的钱塘江大潮的景象。
三、说教法
四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日益增加,但他们的认知能力有限,对文字描写的景象难以形成深切体会,因此我采用创设情境法进行教学。上课时播放钱塘江大潮壮观景象,让学生结合文中的文字描写深刻感受。阅读教学中,朗读是最重要、最经常的练习,因为在朗读的过程中可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还可以培养语感。因此,我还将采用以读代讲法进行教学,组织学生进行朗读比赛,读一读,议一议,看谁能把潮来时的那种“浩浩荡荡、山崩地裂”的气势读出来。
四、说学法
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中,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老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合作者,老师任务不仅仅是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使他们在自主能动的学习过程中发现学习的快乐。因此在这堂课中我将运用自主探究式学法。“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为什么这么说?“奇”在哪儿?让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说说自己对钱塘江大潮的了解。语文课堂应是开放而有活力的,因此我还将采用合作交流式学法,组织学生之间互相交流自己的独特感受,议一议文中的哪些词和句用得好。
五、说教学过程
《观潮》这篇课文结构非常清楚,作者分别按潮来前、潮来时和潮头过后这三个方面向我们详细介绍了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课文的第一自然段为总写,重点描写了潮来时的景象。这篇课文不仅可以让学生积累好词佳句,还是一篇写作的好范文。为了使本课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质疑导入,激起探究兴趣
导语“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观潮》这一课。”(教师板书课题后质疑课题,什么是观,什么是潮?师生交流后回到课文中。)请同学们齐读课文第一段“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提问“读到这儿,你有什么要问的?”学生会质疑“为什么说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奇在哪儿?”让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资料再结合课后的资料袋说说钱塘江大潮形成的原因。{意图: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中来,激起学习新知识的欲望,为下一步的学习做好铺垫。}过渡语“同学们,我们知道了这儿的潮水是由于特殊的地形而形成的,那它究竟是什么样的呢,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感受感受。我们先把课文的障碍—生字扫除掉。”
(二)初读文章,整体感知
1、学生分四人小组朗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找出不理解的词、句,小组成员合作解决问题。
2、小组成员讨论这篇文章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介绍钱塘江大潮的,重点写了哪一部分?(意图:小组之间互相讨论交流,有助于带动学生的思维,在文中找出问题,发现问题,共同解决问题,也促进了成员之间的团结。)
(三)品读课文,深入感知。
这篇文章结构非常清楚,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很快就可以明白文章是按潮来前、潮来时和潮头过后的顺序来写的,老师就按照这个顺序来组织教学。
1、指名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说一说这一段给我们介绍了什么?潮来前江面是什么景象?结合课文插图看一看人们都在干什么?这么多人都来看潮水说明了什么?他们现在是怎样的心情?如果你也在场会是什么心情?“这么多人来观看潮水,我们也来亲眼看一看”。
2、播放潮来时录像,师生之间交流感受后再回到课文。学生自由朗读3、4自然段,想一想作者又是按什么顺序描写潮来时的景象的,抓住了哪些特点来具体描写的?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按由远及近的顺序和声、形变化的特点来描写潮水来势汹涌的。指导朗读3、4自然段,特别是第四自然段。指名让学生读,小组齐读,比赛读,看谁能把那种山崩地裂、万马奔腾的气势读出来。再播放潮来时录像,请学生当解说员,按照顺序和声形变化介绍潮来时的景象。评一评,哪位解说员解说得最好。
3、霎时,潮头就奔腾西去,这时江面又是怎样的景象?潮水西去后有什么变化?人们此时又会是怎样的心情?你要发出怎样的感叹?(意图:利用影像资料进行直观教学,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是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第一次播放录像让学生有初步印象,在这个基础上结合课文学习,使学生很快地把刚才看到的画面在头脑中重现一遍,从而更深地理解课文内容。第二次播放录像,让学生不看书,直接对照画面做现场解说,利用孩子好胜的心理,积极调动孩子的思维,使课堂气氛活起来。)
4、总结:钱塘江大潮为什么被称为天下奇观?(学生在学完课文后很快就能回答上来。)
(四)回顾课文,加深印象。
这个环节让学生在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部分朗读,并给予时间让学生展示自己。这样既巩固了学生的感受,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五)课后练习,拓展运用。
1、把今天看到的钱塘江大潮的景象和感受讲给家长听,既锻炼了学生运用词汇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2、小练笔。让学生以《观潮》这篇课文做范文,按照一定的顺序写一处你印象最深刻的景观。学会了的方法,应及时运用,这样有利于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
《观潮》说课稿一等奖 第四篇
说教材
《观潮》是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要求:多诵读,读出感情,读中进入情境,在读中浮现画面,根据课文特点,继续练习了解叙述顺序,抓住主要内容,对于课文中的的重点词句,多读多想,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这篇课文是第六单元的略读课文,描写了大自然的奇观钱塘江大潮,作者通过手中的生花妙笔,描写了钱塘江大潮汹涌澎湃的气势,不需要亲眼所见,读着这些清新激昂的文字。一股豪迈之情油然而生,让人不禁赞叹: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祖国语言文字的独特表现力。
作者先用一句话总起: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接着写了潮来之前在江边的等待,通过对江边、江上景色的描述,表现了观潮人盼潮来时的望眼欲穿和翘首期盼。接着用细腻的笔法表现了潮来时雄伟壮观的景色。通过看潮势,听潮声,眼观其排山倒海的巨浪,耳听其震耳欲聋的呼声,胸中激情回荡,最后是潮头过后的`余波,尽管潮头已去,但仍感力不减。
经历过与钱塘江大潮的亲密接触,我们惊呼:好一个天下奇观,好一篇写景美文。
说教法
阅读教学,读占鳌头。以读为生线,是我在这节课中准备采用策略。如果讲授这篇课文,我会采用五读法,这是我经过实践和提炼得出的一种阅读教学方法。
五读法操作规程及其解读:
1.默读,了解大意。齐读课题之后,你能围绕课题提出哪些疑问。带头这些疑问来默读课文,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热情,培养生动学习的能力。
2.寻读,发掘内涵。学生对哪些内容印象深刻,最喜欢哪些段落或句子。找出来读一读,实现与文本的对话,提倡有个性化的读书新体验。
3.朗读,读出特色,分层推进指导朗读,先指导学生把字音读准,再练习读熟练,读出感情,加上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课文中不同的内容采取适当的形式,读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指各读,分组读,赛读,配乐读,男女生交替读,全班齐到等形式都可以尝试。
4.诵读,当堂积累。语文教学应重视语言的积累,尢其是小学生在现有认知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多读多背优秀课文,背诵重要段落,培养语感,在抑扬顿挫,形式多样的诵读训练中培养他对语言文字的热爱。
5.默读,回归整体。与课文激情对话后,静下心来梳理一下文章的脉络,留给他们品味的时间和空间,做到动静相宜,张弛有度。
说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老师很喜欢旅游,也很喜欢听你们说旅途中的所见所闻,你能把自己到过哪些地方,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景点跟老师说说吗?学生各抒己见,点燃他们的激情。
一、揭题导入。
齐读课题(指导读出雄壮的气势),面对课题,你想了解些什么?
二、初步感知,大潮之奇。
1.头疑问默读。
2.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地方不懂。
三、深入须司,大潮之奇。
1.课文哪些段落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找出来读一读(估计绝大数同学选择要求背诵的第二、三、四自然段)。
2.有针对性,分层推进指导朗读。
多种形式相结合,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3.当堂背诵积累。
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感受书声朗朗,接受人文熏陶。
四、心潮澎湃,倾情对话。
默读课文一遍后静下心来思考:你想对钱塘江大潮说些什么?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写诗赞美,当堂朗诵,夸一夸我们的钱塘江大潮,快板,顺口溜等,或者用一个词语表达心里的感受。在经历过祖国语言文字的洗礼后,想必他们是有话可说,情真意切。
五、语言积累,妙词佳句。
摘录优美词语和句子,打下扎实的语文功底。
六、课外拓展: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1.把你心中最想说的话写下来,工整地抄写在《心语录》
2.用上你学过的妙词佳句,用上你掌握的写景妙法,把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一处景点写下来,一定要表现出特点。
《观潮》说课稿一等奖 第五篇
说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十分优美的写景的文章,描写了被成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文章分为四个自然段,先总写,然后从“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三个方面具体刻画了钱塘潮的雄伟壮观,有声有色,有景色的正面描写,也有观潮人的侧面烘托,是很好的进行朗读训练的文章,同时,也是进行写景类文章写作训练的典范。
说设计理念: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构建的目的。基于此认识,我创设了“为钱江潮制作音乐风光解说片”的学习环境和探究主题,促使学生积极地研究课文,理解、收集、整理、运用有效信息,最终达成问题解决。
说教学目标:
基础目标:
1、小组合作,制作音乐风光解说片,凭借问题情境解决,感受钱江潮的壮观,展现钱江潮的壮观,从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进行朗读训练。
发展性目标: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培养合作、交往的能力以及信息检索、处理、重组、应用的能力。
说教学重难点:
1、重点:充分利用网络优势,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在实践活动中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感受钱江潮的壮观。
2、难点:能把搜集到的`信息,进行有效地筛选、整理、并整合成具有学生思维特色的导游词。
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让学生走进文本。
1、播放录象,教师进行充满感情的介绍:钱塘江它是我们浙江省的第一大河,它位于浙江省北部,全长605公里,河域面积五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百分之四十三,是我国东南沿海的一条著名江流。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钱塘江边一睹为快。
2、看了这潮水,听了这潮潮声你觉得钱塘江潮怎么样呢?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说得真不错,这篇课文的作者在他眼里的钱塘又是怎么样的?自由读课文,找出一个你认为最能体现钱塘江特点的词语。(让学生让黑板板书)
3、你们认为哪个词是“元帅”?(板书:天下奇观)理解奇观。
二、师生交互,让学生感知文本。
多么壮观的钱塘江大潮,作为一个浙江人,我们为之感到骄傲和自豪,现在有很多的国内外游客慕名而来,我们是不是应该尽一尽地主之意,为他们做一下导游。(任务驱动:编写导游词)
1、自由选择一个自然段,同时可以上网浏览图片。你准备怎样介绍,可以边看图边介绍,也可以通过读来介绍。
2、师生交流,品读。
在这个环节,教师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朗读来体会钱塘江来前的平静、美丽,来时的汹涌、雄伟,去时的余威未减。同时,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浩浩荡荡、山崩地裂”等词义,体会作者运用比喻、对比等手法。
三、成果展示,让学生体验文本。
在有了图片和课文中的这些内容以后,你还想在你的解说词中加如写什么?
1、我的感受。
(1)结合课文中描写人物的句子。
(2)鼓励学生谈出自己的感受:注意安全,感到自豪等等。
2、还可以加入一些音乐。
3、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挑选一个方面在网上制作解说词。
交流反馈。
四、拓展延伸,让学生超越文本。
我们的祖国,我们的家乡有着太多太多这样的壮观景象,回家后上网收缩有关内容,制作成幻灯片,将举行一次宁波江东中心业余小导游的竞选活动。教师提供有关搜索网站。
《观潮》说课稿一等奖 第六篇
教学要求:
1、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伟,激发探索大自然的热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引导学生从中学习怎样积累材料;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训练说话能力。
教学重点:
重点理解“潮来之时”部分,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
教学准备:
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课件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引出新课:
1、导入:我们的家乡在下沙,作为一名下沙人,如果一个来下沙参观旅游的游客要你介绍下沙,你会怎么来介绍,我们都知道有下沙开发区,那么还有吗?(钱塘江大潮)
你们看到过钱塘江大潮么?(有些有,有些没有)
2)播放录象。(创设情境,想象我们已经随着观潮的.人群登上了海塘大堤,大堤上早已是人山人海,我们等啊,盼啊,等啊,盼啊。可是大潮迟迟不肯来,同学么着急么?)
3、过渡:看完之后,请你来谈谈感受?(真壮观;真雄伟;真有气势;我被深深的吸引了)
二、学习“潮来之时”部分:
1、我们小作者把这么雄伟壮观的景象用他优美的语言记录了下来,请同学们自己读读第2.3自然段。
那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你觉得喜欢的,就多读几遍,努力把它读好,待会读给同学们听。
2、学生自由朗读。
▲从远处传来,闷雷滚动。(课件演示“闷雷滚动”)
▲顿时人声鼎沸,什么变化。(课件演示,鼎沸→人声鼎沸)
▲过了一会儿,一条白线…沸腾起来。(借助图片理解“一条白线”。)
▲那条白线,横贯江面。(课件演示理解“横贯江面”。指导朗读)
▲再近些,白色城墙。(通过对比理解比喻句,知道知道朗读。)
▲浪潮越来越近,飞奔而来。(课件演示,比较句子ABC。老师A句,小组读B句,全班读C句。自由读、师范读、个别赛读、齐读)
▲那声音,颤动起来。(课件演示,比较词语,潮远,声大而闷,潮近,声巨而烈。指导朗读)
▲小组赛读。(小组选一精彩片段,自己安排,开展比赛)
3、理清写作顺序,是怎样把这些语句连起来。(边演示边练习说话)
4、根据提示,创设情景,练习说话。(课件出示(图片):闷雷滚动越来越大山崩地裂看看作者
一条白线白色城墙千万匹战马)
5、小结:闭上眼睛回想一下你认识的钱塘江,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声音气势)
三、观看录像,激发情感
1、观看录象,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请同学们动手写几句想对钱塘江大潮说的话)
2、激发探索大自然的兴趣。(现在钱塘江大潮还没有被科学家利用,等你们长大后可以去研究)
3、课外延伸:介绍书籍,网站,鼓励学生自主探究。
《观潮》说课稿一等奖 第七篇
知识目标:
1、识记重点字词;
2、熟读课文,准确地翻译课文。
能力目标:
通过朗读正确的翻译本文内容,体会本文的创作特点,体会作者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育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豪情,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重点难点:
能力目标
策略与方法:
讨论式、启发式、分析
教学媒体:
投影仪、录音机
教学设计:
课前二分钟演讲。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我现在提问大家一个问题:中国第一大潮是什么潮?它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古代描绘钱塘大潮的文章《观潮》。
二、整体感知:
简介作者:周密,字公谨,宋代人。听录音,疏通文意。对照注释,解释下列重点字词熟读文章的第一自然段,提出疑难问题。
回答问题:
1、本段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本段的说明顺序是怎样的?
2、本段的描绘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三、揣摩体味
熟读全文的第二了三文四自然段提出疑背问,回答揣摩与体味熟读全文的第二三四自然段提出疑问。問題點
熟读全文的第二、三、四自然段提出疑难问题,并回答问题:
1、这两段主要运用的'表达方式是什么?每段主要从侧重于哪些方面描绘钱塘江大潮?
2、阅读文后的《酒泉子》,它描绘的内容本文哪个自然段中有详细的描绘?
3、本文的第四自然段属于什么描写?人们看钱塘江大潮的原因有哪些?
四、拓展延伸: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在客观上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与进步,你对此有何看法?如果你是当地的负责人,在今天,你又将如何利用好这一旅游资源?如何更好的实现它的可持续性发展。
五、布置作业:
熟读全文,并且将《酒泉子》这篇文章改写成一篇记叙文。梳理本文的知识要点。组织学生进行识记导入新课讲授知识要点,指导学生回答问题组织学生学习知识要点组织学生朗读全文,指导、点评学生回答问题朗读课文,然后在全班范围内进行交流组织学生识记重点知识。
课后记:本文应该从修辞上入手,帮助学生理清全文的思路,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准确翻译全文,力求让学生通过文字的解读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
《观潮》说课稿一等奖 第八篇
一、说教材和学情
《观潮》是山水游记的佳作,南宋文学家周密用精妙纯熟的语言,形象逼真的描写,将南宋时期钱塘江海潮的景象和观潮的盛况展现在读者面前。课文节选自《武林旧事》,编入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这个单元所选用的篇目都是以描写自然山水为主题的古代诗文,单元要求“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内容大意,在反复的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在七年级里,学生已学习了近十篇文言文,还阅读了一些课外文言短文,学生对文言知识 和文言文学习方法有了一定的认识。根据以上内容,我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能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赏析文中的优美词句,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3、了解钱塘潮雄伟壮观的景象,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而其中,在理解的基础上品析课文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二、说教法
人们常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就是告诉我们教学方法要针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以及教学对象等因素进行合理的安排。为此,在这堂课里我选择了以下教学方法:
1、激趣导入法
文言文的字词句和现代汉 语有很大的不同,与学生的知识水平,语言习惯距离较大,学生较难读懂,这是他们对文言文不感兴趣的原因之一。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首先 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堂课里,我利用小学四年级的一篇同名课文,通过现代文方便理解的特点,让学生对文章描写的情景有初步的了解,并通过古人与今人对观潮的热情和看法导入课题。
2、小组竞赛法
据研究表明,大脑处于竞赛状态时的效率要比无竞赛时的效率高得多,学生因渴望竞赛取胜而产生间接兴趣,也会使他们忘记事情本身的乏味而兴致勃勃地投入到竞赛中去。为此在这堂课中,我让学生以组为单位,开展了难易结合的朗读、译读、赏析和表演竞赛,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参与。通过竞赛活动,既活跃了课堂氛围,又激发了学生的团体荣誉感,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竞赛中主动的获取了知识。
3、实践巩固法
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提出:“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积极开展各种有助于学生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发展智力和个性、展现才能的活动。”在这节课里,我安排了一个“学做主持人”的环 节,要 求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前提下,模仿主持人来介绍钱塘潮的盛景、水上的表演以及观众的反映。这不仅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而且可以极大的激发他们学语文的兴趣,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4、多媒体辅助法
心理学告诉我们: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感觉器官越多,它们的作用发挥得越充分,对学习的知识就越容易理解和巩固。钱塘江大潮离我们的生活比较遥远,借助多媒体可以变抽象的文字叙述为优美壮观的画境,它能带给学生在听觉、视觉等感官上极大的享受。这一感官上的享受,也能更好地促使学生深刻地体会散文语言文字的优美。
三、说学法
中国有句古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文言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会他们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学习这篇课文,我要求学生使用以下学习方 法逐步地掌握课文内容:
1、借助文下注释、工具书排除文字障碍。
文言文言简意赅,即使有一定功力的人阅读时也很难一目了然,中学生养成阅读注释、查阅 工具书的习惯,不仅能够初步达到“了解内容”的要求,还可以为课外阅读开拓广阔的天地。
2、反复诵读,积累语言材料,培养语感
在文言文教学中,要让学生读通课文,理解文意,必须让学生反复诵读。俗语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通过反复的诵读,自然而然就能积累语言材料,提高朗读能力,形成一定的语感。
3、用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阅读课文。
即不动笔墨不读书。 好的阅读方法,能使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让学生自行阅读、自己注解、自我圈点、自我评注,直接在阅读材料上画上思索的轨迹,打上认知的烙印。这种学习方法可以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习惯,还可以拓展他们的思维,提高写作水平。
四、说教学程序
(一)开讲激趣、导语引入。
首先我在屏幕上展示小学课文《观潮》,让学生欣赏。这篇现代文会将学生与文言文的《观潮》拉近距离,同时,也会引发他们的好奇心:相隔几个世纪的钱塘江大潮有多大变化呢?古人和今人观潮的热情是不是一样呢?然后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回顾了小学课文《观潮》,现在我们要学习南宋文学家周密的`一篇散文,题目也是《观潮》。这两篇文章作者不同,写作的时间更不同,但他们所描绘的都是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让我们来看看古人和今人眼中的钱塘江大潮有何异同。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顺利过渡到对新课的学习。
(二)朗读课文,了解大意。
朗读分为三个步骤:首先是学生试读,这是对学生预习情况的一个检测;其次是教师范读,这是对学生朗读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纠正;最后是学生仿读,这也是一个学习与改进的过程。通过反复地朗读,学生可以读准字音,读顺句子,对课文内容也会有一个大概印象。紧接着我给出一道思考题:这篇课文描绘了哪几幅画面?经过分析可以看出课文中的四个自然段 ,刚好描绘了四幅画面。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可归纳成:海潮图、演习图、弄潮图、观潮图。这样,学生对于文章内容 就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
(三)小组合作,分析课文。
我把全班分为四个小组,一个组分配一个自然段,即一幅画面。要求四小组以竞赛的方式完成两项任务:
1、找出本段的重点字词,能够用自己的话翻译句子。
2、选择你最喜欢的语句,试做简要的赏析。这两项任务由小组成员合作完成,依据他们答题的情况、小组参与面与课堂上的表现计团体得分。
这个环节是这堂课的主体部分,教学的重难点都在这里得到解决。采用小组竞赛的方法,目的是让学生在团体荣誉感和好胜心的驱动下,积极主动的去学习。找出文中的重点字词和翻译句子是一项非常简单的任务,学生借助文下注释和工具书就能较好完成,而赏析文中优美的语句则是一项略有难度的任务,可以提示学生从修辞手法、表达方式和感情色彩等方面加以品析,这样就可以降低这道题的难度系数。文中可圈可点的地方比较多,比如海潮图中对潮水的描写,运用了不少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像“如银线”“玉城雪岭”“如雷霆”“吞天沃日”几句,就 将潮水形、色、声、势几方面的特点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再比如观潮图中,描写观潮人群的密集,实际上是从侧面衬托江潮之势和水上表演之精彩,这些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都值得学生去揣摩和品析。为了收到良好效果,我安排了几分钟的时间让学生思考、讨论,要求他们并运用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为答题作好准备。只要学生说得言之成理就可以得到认可。
这种竞赛活动不光可以增强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意识,也能让课堂充满活力,让学生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作为教师的我,在课堂中扮演的角色,我 觉得应该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
(四)能力延伸,拓展训练。
当两轮紧张激烈的竞赛结束,同学们极有可能意犹未尽,可以利用他们的这种心理给出一道创新题:七百多年过去了,人事已非,而钱塘海潮盛景依旧。如果你是 观潮盛景的直播现场主持,请根据学完本课后印象,用自己的语言向观众介绍最打动你、最吸引你的一幅画。(
为了让 学生尽快地进入角色,我在屏幕上展示钱塘潮的图片,配上背景音乐《春江花月夜》,来创设情境,营造氛围。优美动听的旋律、直观形象的画面 ,加上学生精彩的解说,一定会让我们身临其境,感受到这大自然的神奇与壮美。
最后对以上的比赛作小结,计算出总成绩,评出优胜组给予鼓励,也要对表现突出的学生加以表扬。但我想,这个时候胜败已经不是很重要了,只要在整个活动中,学生们积极地参与、全心地投入、收获了知识,那么他们都是胜利者。到这里,这堂课的教学目标基本上已经达到了。
(五)复习巩固、布置作业。
我再次和学生一起回顾课堂内容,梳理知识要点。之后布置作业:比较两篇《观潮》在内容上和语言上有何异同?我设计这道题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比较阅读,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并学习其写作技巧。由于时间的关系,这道题可以在课后完成。
《观潮》说课稿一等奖 第九篇
一、 说教材。
《观潮》这篇课文是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组第一课。这组课文是围绕自然奇观的专题来写,《观潮》是这组课文的第一课,起着非常重要的引领作用。本文通过作者对潮的生动描写,让我们看到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更让我们领略了大自然的魅力,体会大自然那种魔术般的神奇。编者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为了使学生通过阅读感受钱塘潮之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二是为了引导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想象画面,并通过品味重点词句、重点语段,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根据农村中年级学生的特点:知识内容广泛了,很多事情都处于好奇,似懂非懂,开始有独立性,自尊心逐渐增强,思想从单纯走向复杂,开始有自己意向。根据我对新课标的理解,我认为完成这篇课文的学习应该达到以下几个目标:
1、 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受到美的熏陶,能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
2、边读书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地3、4自然段。
4、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宽阔、笼罩、薄雾等词语。
为了完成以上的教学目标,我要突出引导学生感受钱塘潮的神奇壮观这个重点,突破体会课文中有关语句,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景象这个难点。
二、 说教法。
四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日益增加,但他们的认识能力有限,对文字描写的景象难以形成深切体会,因此,我采用创设情境法、多媒体辅助法进行教学。阅读教学中,朗读是最重要、最经常的练习,因为在朗读的过程中可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因此,我还将采用朗读法进行教学。
三、 说学法。
在新课标的理念中,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老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合作者,老师的任务不仅仅是教是知识,更主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使他们在自主能动的学习过程中发现学习的快乐,因此,我将让学生采用自主探究法进行学习。
四、 说教学过程。
根据我对农村学生的了解,我认为本课可分为两课时来完成。第一课时的教学任务是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体讲了什么,引导学习生字,并且学习第3、4自然段。第二课时的教学任务是引导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读懂重点词句,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受到美的熏陶,同时学习作者的描写方法。由于时间关系,我着重谈谈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意图。
(一) 质疑导入,激发兴趣。
课一开始,我就提问:同学们,你们见过潮吗?因为我们这里远离大海,可能大部分学生没有见过,所以我就以课件的方式播放钱塘江大潮的画面,让学生形象地感知。教师解说:我们刚才看到的就是钱塘江大潮,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想知道为什么吗?今天老师就带着大家一起来学习《观潮》这篇课文,找出答案。
板书:观潮 (齐读课题)
俗话说: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利用悬念激人好奇,催人思索,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疑问、矛盾的心理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思维,是启发学生进行思维活动的有效途径,为下一步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 检查预习情况,学习生字。
中年级的课文篇幅比较长,如果让学生按照教师揭示的教学目标及学前指导进行课前预习,这样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我让学生在课前养成预习的学习习惯。预习的基本内容是这样的:
1、大声朗读课文,边读课文边画出本课的生字,遇到难读的多读几遍。
2、遇到不认识或不懂的词语, 通过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还不能解决的做个记号请教老师或同学。3、思考再读课文边读边想,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过渡语:昨天老师已经布置预习了,预习得怎么样?老师来检查检查。
1、采用多媒体的.形式出现本课的生字词,以检查的形式,指名学生读一读,当读到罩时教师强调翘舌音读到位,读到鼎、崩时强调后鼻音读到位。接着,让学生齐读巩固字音。
2、让学生说说那个生字记起来有困难,如鼎字,笔画复杂,字不常见,我用字理来讲,鼎是古代煮东西的锅,上部装东西的部分演变成目,下部的三根支架演变成下部分,如果不用字理来讲的话学生很难理解。
3、让学生通过开火车读、赛读、男女生读等多种形式进行巩固生字词。这样,多种形式的读,既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又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三)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过渡语:刚才同学们的生字掌握得太棒了,老师真高兴!接着让老师看看你们更棒的表现,好吗?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认真听,正确听出节奏、停顿和速度。
因为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有些地方不读好就不能理解好课文内容。有时朗读还可以营造气氛,让课堂气氛达到最高点。这就需要教师本身研究朗读,朗读好课文,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师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
2、学生模仿老师朗读的方法进行朗读,要求读出正确的节奏、停顿和速度。
3、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同时要求其他学生认真听,然后评一评同学读得好不好?好在哪里,不足在哪里?
在这评价的过程中,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他们为了评价别人而主动学习,既掌握了知识,又锻炼了学习的能力。
4、教师及时肯定:同学们读得真不错,接下来让我们找找文中描写得具体形象的句子,再来读读好不好?作为一个教师,我们不要吝啬自己赞美,赏识的语言,多给学生表扬,激励。因为教师正确使用激励语言,能更好地挖掘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如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想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的飞奔而来。这些句子让学生展示读,教师再指导读。
5、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读书方式自由朗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从整体入手,把握文章的思路即观潮的顺序。
(教师随机板书:潮来前 潮来时 潮头过后)
这样让学生谈谈自己的阅读感受,理清课文的脉络,知道了作者是按照潮来前、潮来中、潮来后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我们知道每个同学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对课文都会有不同的感受,所以他们汇报的过程就是一个充满个性化的,体现他们自己从课文获取知识的过程。
在这个环节,通过教师范读、学生模仿读、指名读、自由读、展示读等多种形式指导朗读,这样层层深入,保证了读的时间,保证了读的形式,保持了读的兴趣。这样的读为深入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四)品读重点段,深入感知。
1、指名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说一说这一自然段讲的是什么?
让学生找出文中表示时间、地点、人物的词语。
2、引导学生结合第一幅插图理解人山人海的意思,并说说人山人海说明了什么?
3、再读:体会江面的特点和人们此时的心情。
(五)感情升华,拓展训练。
想想假如你在场会是什么心情?
这样一来,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六)指导书写。
中年级的教学目标主要是:
1、独立识写课文生字,能掌握大部分生字;
2、通过老师指导,能够掌握难写、易错的字。所以,在这一课我就重点指导蒙、薄、昂这三个字,蒙中间的短横不能丢,薄不能写成左右结构,昂下半部分的左边不能加点。
《观潮》说课稿一等奖 第十篇
一、说教材
《观潮》这篇课文是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组第一课。这组课文是围绕“自然奇观”的专题来写,《观潮》是这组课文的第一课,起着非常重要的引领作用。本文通过作者对潮的生动描写,让我们看到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更让我们领略了大自然的魅力,体会大自然那种魔术般的神奇。
二、说学生
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富于想象,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但学生生活阅历有限,对文中描绘的雄伟景象缺乏直观感受,需要老师提供直观的图像帮助。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识记生字词,抓重点词句进行品味,注重语言积累。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通过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使学生受到壮阔美和力量美的感染,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的感情。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课文3、4自然段,体会大潮的`磅礴气势。
难点: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五、说教法
在本课中主要采用情景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法和朗读法进行教学。通过展示课件让学生身临其境,情寓其中,从而感受大自然的伟大力量,并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品味,更好地理解课文。
六、说学法
在新课标的理念中,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老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合作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三为主原则,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七、说教学过程
(一)运用多媒体,直观感受,激发情感和兴趣。
运用多媒体,让学生直接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磅礴雄壮的气势,学生的激情马上被调动起来,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利于学生理解词句。
(二)检查预习情况,学习生字。
中年级的课文篇幅比较长,如果让学生按照教师揭示的教学目标及学前指导进行课前预习,这样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我让学生在课前养成预习的学习习惯。
(三)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教学时我抓住文章重点,围绕“观”(观奇观)这个中心词,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思路,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首先引导学生思考:课文按照什么顺序来写观潮的,作者抓住了什么来体现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然后,让学生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潮水雄伟、壮观的词句。最后小组讨论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所看到的和听到的景物。
(四)创设情境,体会观潮人的感受
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设身处地的体会到观潮人的急切、激动的心情。因此,我设计这么几个问题:如果你就是观察人中的一员,想到就要见到大潮了,你心情如何?你会怎么做?观潮的人群又是怎么做的呢?
(五)通过“读、悟、议、赏、再读”,重点体会潮来时壮观景象。
潮来时雄伟壮观的景象这一部分是课文的重点。抓住重点词句品味是难点。学习这一部分时,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充分读,体会,并发动学生相互评议、补充,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身的基础上得到提高。
(六)结束
学完全文后,我再次让学生自由读自己最喜欢的地方,并给予时间让学生展示,这样既巩固了学生的感受,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读书的兴趣。
(七)作业设计
让学生把自己观赏到的钱塘江大潮的景象及感受讲给家长听,既锻炼学生运用词汇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观潮》说课稿一等奖 第十一篇
一、学习目标
⒈过理解钱江潮的壮观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⒉习作者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和描写景物的方法。
⒊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文章的语言美。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二、学习重点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三、四自然段,学习作者按顺序、抓特点、运用准确生动的词语描写景物的方法,并背诵课文三、四自然段。
三、学习难点
学习作者按顺序、抓特点观察和描写景物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
(一)回顾第一课时内容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了解了课文按时间顺序写了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壮观景象。观看了大潮到来时的录像资料,并写下了自己看到的潮水的样子。
(二)了解学情,确定学习目标
⒈你在练笔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了解学情)
⒉确定学习目标:
学习课文第三、四自然段,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文章的语言美,从而学习作者是如何将钱塘江大潮描绘得有声有色、惊心动魄的。
(三)学习课文第三、四自然段,感悟语言,体会写法。
⒈读课文,想象课文是从那几方面写大潮到来时的`景象的?画出写潮形和潮声的语句。 ⒉习写潮声的语言。
⑴自由读要求:努力读的精彩些。
⑵指读听他读你有什么感受?
⑶练习读表现声音的变化与气势
⑷汇报读学生评价
⑸老师范读
⑹齐读大地真的在颤动吗?还有那些词语用的好?
⑺分工读把你的感受写在脸上。
同学们读起来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感受呢?(感悟写法)
(在读中品味语言,感悟作者按顺序、抓特点、运用准确生动的词语描写声音变化的方法。)
⒊运用所学知识,学习写潮形的语言。
⑴组学习交流,根据所学潮声的写法,说说作者是怎样写潮形的?你是从哪些词语体会出来的?做些批注。(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
a、白线城墙战马(形状变化)
b、只见很快地再近些越来越近(由远而近变化之快)
c、出现移来形成飞奔(变化之多动态之美)
⑵练习朗读写潮形的语言,想想应该怎样读?
⑶汇报读,评读。
(感悟语言,进一步体会写法)
2、声形交织,领略潮来之势,回归整体。
看录像并感情朗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表达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四)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积累语言。
(五)学习第五自然段。(略读)
(六)谈感受,运用语言,修改课前练笔。
(七)作业: 1、继续修改练笔 2、推荐相关网站,搜集、积累古今名人咏潮的诗、词、篇章。
《观潮》说课稿一等奖 第十二篇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观潮》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第六单元得一篇讲读课文。这篇精读课文写得是作者耳闻目睹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得景象,写出大潮这一壮丽得“天下奇观”,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感情。在这篇课文中,作者运用生动细腻得词语、生动得比喻紧紧地抓住大潮得声音、景象两个方描写,逼真得再现了大潮那雄奇壮阔、动人心魄得气势。
2、说重点
本单元得重点训练是要继续培养学生“抓住主要内容”得能力,要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得特点,了解叙述得顺序,抓住主要内容。抓住大潮得特点—声音大、气势壮,抓住声音和形态是怎样变化得来理解词句是本课得教学重点。
3、教学目标
依照教学大纲要求,和本课得教材特点,我制定了三点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得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山河得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按照观潮顺序记叙景物得写作。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得习惯。
(3)学会生字新词;通过语感训练,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4、说教具:在本课教学中,我采用了录音机、投影片、录像等教学教具,目得是充分用电化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入情入境,理解课文内容,缩短教学时间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二、说教法
教学中采用情境教学法,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把学生带到一个钱塘江大潮来临时雄伟壮美得景象中。让学生身临其境,情寓其中,从而感受到大自然得伟大力量。
三、说学法
根据教材得特点和学生得认知规律,这节课我将引导学生“边听边看,边读边思”得方法来学生,即引导学生在观看录像时要用心看,仔细听,在阅读文章时要一边读、一边想,并能做到联系上下文,读后想前,边读边想,学生采用听、看、读、思、品得方法学习。
四、说学情
我班学生虽没去钱塘江,也没观赏到千军万马奔腾得潮水,但他们思维活跃,善于发表个人观点,敢于创新、想像丰富,而且对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心,所以我在教学中,根据他们得特点,采用了多种生动得教学方法和电教育教学手段进行教学,从而达到最佳得教学效果。
五、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观潮》一文,首先请同学们回忆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得?(结合学生得回答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
(二)逐段分析课文
1、学习第一自然段
学生齐读第一自然段后,我紧接着提问:钱塘江大潮在世人眼中是怎样得一种景观?(依据学生得回答板书:天下奇观)
“天下奇观”四个字说明了什么?从哪里知道?(我这样做得目得是引导学生抓住中心词“天下奇观”理解钱塘江大潮是雄伟壮丽而又罕见得景象,教给学生在具体得语言环境中理解重点词语得方法。)
2、学习第二自然段
在学生经过合作交流,他们对“天下奇观”得体会后,我随后用充满激情得语气说道:“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就被称为“天下奇观”,那一定壮丽、雄奇、令人神往得。遗憾得是老师没见过,你们见过吗?想不想去看看?”好,那我们就做好准备。(接下来我以快速得动作放好投影片,用语言渲染气氛。)学生兴趣勃勃地,迫不及待地观看录像。
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得观潮日,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市得盐官镇,据说这里是观潮最好得地方。我们随着观潮得人群,登上了海塘大堤。这时潮来了没有?我们看到了什么?随着录像得播放,我用生动语言向学生介绍,并提出问题,让他们思考。
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提问:说说你知道了什么?(依照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江面很平静……)
3、学习第三、四自然段
(1)同学们,潮来时究竟是怎样得景象呢?现在让我们随着录象细细观赏一番,不过要边看边听边想,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此时此刻你又想到了什么?看完后小组讨论。
(2)这种惊心动魄得场面,作者抓住了潮水得哪些特点描写得?(板书:声音、形状)潮来时是先听到得?还是先看到得?为什么?声音是怎样变化得?请用“”在课文中划出有关词句。(依照检查学习情况,相应板书:“闷雷滚动——越来越大——山崩地裂”)
(3)江潮由远及近滚滚而来,它得形状又是怎样变化得?是怎样描写得?学生轻声朗读课文。并按要求用“____”在课文中划出有关词句。学生自由组合检查,老师根据学生得汇报并相应板书:“一条白线——白色城墙——白色战马”。
(4)指导朗读第三、四自然段。语气由缓到急,语调由平静到高昂,读出潮由远到近,由小到大得声势来。并引导学生把自己得真情实感通过读表达出来。
4、学习第五自然段
大潮奔腾而去,这时得江面又是什么情景呢?学生带着问题自由读第五自然段。
学生通过学习读、划、议,明白潮过之后江面才恢复平静,江水涨了两丈来高。
(板书:恢复平静)
5、总结全文
刚才我们一起去观看了钱塘江涨潮,那种惊心动魄、奇异壮观得景象,真不愧为天下奇观。
6、布置作业(略)
六、说板书
好得板书是一篇文章得袖珍版,是一种直观得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中师生双边活动得缩影,反映课堂教学得全部过程。本篇板书我按照观察得顺序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设计得。
《观潮》说课稿一等奖 第十三篇
一、说教材
《观潮》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组第一课。这是一篇十分优美的写景的文章,描写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全文共5个自然段,先总写,然后从“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三个方面,描写了大潮由远而近、奔腾西去的全过程,刻画了钱塘潮的奇特、雄伟、壮观,有声有色,有景色的正面描写,也有观潮人的侧面烘托,使人读后不禁发出由衷的赞叹: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自古以来的“天下奇观”!可以说这是一篇很好的进行朗读训练的文章,也是进行写景类文章写作训练的典范。
二、说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正确读写“宽阔、笼罩、逐渐”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3、边读书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
4、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受到自然美的熏陶,能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
重点:积累语言,引导学生感受大潮的神奇壮观。
难点:体会课文中的重点语句,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景象。
三、说学情。
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乐于与人交流,但他们的生活经验有限,对潮汐的.形成原因,和文中描绘的钱塘江大潮的雄伟景象,仅凭想象深刻感受,需要教师提供直观的图像。
四、说教法学法。
基于对文本的把握和对学生的学情分析,我采用“创设情境法,多媒体辅助法”进行教学,努力为学生创设情境,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将自己想象成观潮人群中的一个,身临其境地融入学习活动中。同时我还采用了“朗读法”,因为阅读教学的重点要通过不同形式的读,实现理解内容,体会感情,领悟表达的方法的目的。
在新课标的理念中,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合作者,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教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使他们在自主能动的学习过程中发现学习的快乐,为此,我采用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学习方法。
五、说教学过程。
我将本课分为两课时来完成。第一课时的教学任务是反复诵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写作顺序,弄清钱塘江的地形特点,感受钱塘江大潮的神奇雄伟。并引导学习生字。第二课时的教学任务是引导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读懂重点语句,积累语言,学习作者的描写方法。下面我主要说说第一课时的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情境导入
1、出示钱塘江地形图。
教师进行介绍:我国有许多名山大川,今天老师就给大家介绍一条有代表性的河流,那就是钱塘江。钱塘江是我国浙江省的第一大河,位于浙江省北部,全长605公里,河域面积五万平方公里。与南美洲的亚马逊河、南亚的恒河并称为“世界三大强涌潮河流”。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到钱塘江边一睹涌潮的景象吧。
2、播放钱塘江大潮视频,板书“观潮”
看了这潮水,听了这潮声你觉得钱塘江潮怎么样呢?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在作者眼里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找出一个最能体现钱塘江潮特点的词语。
3、理解奇观
教师板书“天下奇观”,并引导学生理解“奇观”
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图片和视频资料,给学生形成视听冲击,让学生直接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磅礴雄壮的气势,学生的激情马上被调动起来,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顺理成章地引出关键词“奇观”。
(二)检查预习,学习生字
1、采用多媒体形式出现本课生字词,指名读,重点强调“罩”“鼎”“崩”三个字的读音。再齐读巩固字音。
2、让学生那个字记起来有困难。帮助学生解决难字。
3、多种形式读,如开火车读、赛读、男女生读等,进一步巩固生字词,这样既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又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设计意图:预习是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教给学生自学方法的有效途径。但预习一定要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更要有指导,预习的基本要求是:
1、用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圈出生字,画出词语,遇到难读字多读几遍,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不能解决的画问号。
2、大声朗读,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3、边读边想,提出不理解的问题。程度好的学生还可以将自己的读书体会、感受写下来。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认真听,听出节奏、停顿和速度。
设计意图:在语文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好的朗读可以营造气氛,让课堂更有感染力,也可以通过正确的朗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实现以读代讲的目的。
2、学生模仿读。
3、指名读,然后进行评议,看好在哪儿,不足在哪儿,如何改进?
设计意图:评价的过程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因为只有自己入情入境地读了,才能评价别人,这样既掌握了知识,又锻炼了学习的能力。
4、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适时板书:潮来前 潮来时 潮来后
设计意图: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对课文的把握不同,会有不同的感受,所以他们的汇报过程正是体现他们独立获取知识的过程。
在这个环节中,我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循序渐进地走进文本,逐步提升学生的感悟,这样不仅保证了读的时间,读的形式,还保持了读的兴趣,更为深入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四)指导书写
中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书写能力,能独立识写大部分的生字,教师只需指导难写、易错字,为此,本课我重点指导了“罩”“顿”“震”三个字。
六、作业设计。
听了狮子妈妈的话,还有小朋友的话,懒狮子会怎么想,怎么做?请你说一说,想一想,画一画。选择完成一项作业:
1、爱编故事的你,可把这个童话故事,继续往下编,讲给同伴、老师、家人听。
2、假如课文有第3幅插图,会画些什么?爱画画的你,请接着往下画。
3、假如课文有第8自然段,会写些什么?爱写文章的你,请试着写一写。
《观潮》说课稿一等奖 第十四篇
教学内容:
《观潮》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学习课文3、4自然段,了解钱塘江大潮到来时的雄伟壮观。
2. 理解,积累描写潮水的语句,熟读成诵
3. 体会作者留心观察,抓住事物特点有顺序的描写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积累课文中描写潮水的句子;了解抓住事物特点有顺序的描写方法。
教学难点:
感悟领略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钱塘大潮录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观看录像,感受壮观。
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感受这一天下奇观。
2、朗读课文第1、2自然段。
3、词语认读
二、学习3、4两段
1、师:自由读读3、4自然段,哪些描写潮水的句子你特别喜欢的,用波浪线划出来,努力地把它读得精彩些,待会儿读给大家听。
生:(自由读)教师了解情况,并做适当的个别指导。
2、指名说说读读(配多媒体)
生:我特别喜欢:“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师:你来读一读。
师:看到那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人们当时的心情怎样,会有什么动作,会说些什么,咱们表演表演。
生:(跳着,叫着,挥舞着手,有的喊:“噢!”有的喊:“快看,潮来啦!
师:这样的场面就是——
生:(齐答)人声鼎沸。
师:我们读出这种沸腾的感觉来。师朗读指导(个别读、小组读、范读、自由读、展示读)
3、师:谁再来说一个自己喜欢的句子?
生:我喜欢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这个句子。
师:你欣赏他读的哪些地方?
生:流利、正确,不太有感情。
师:你能比他读得有感情吗?
生:能。学生读
师:他读地有感情吗?
学生评议。
师:拉长、变粗、横贯江面,语气逐渐加重,他读出远到近的气势。我们大家像他那样读一读。
学生齐读、个别读
4、生:老师我喜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六七米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师:你们也喜欢这句吗?
很多学生都叫起来:“我喜欢!”争先恐后地举手。
师:好根据提示小组合作学习。
(1)、作者是按( )顺序来描写潮水的;抓住了大潮的()和大潮( )描述出了大潮的雄伟壮观。
(2)、( )比作( )
三、指导背诵:自由读,集体背,个别背,配乐背。
四、课堂小结: 钱塘奇观天下传,闷雷滚动出白线。潮头怒吼贯江面, 山崩地裂城墙现。同学们,过几天就是农历八月十五了,有机会去欣赏欣赏钱江潮雄伟壮观的景象吧。如果不能亲临现场,也可以观看电视直播或上网观看。
《观潮》说课稿一等奖 第十五篇
一、说教材分析
《观潮》是五年制第七册第八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作者以生动的语言展示了钱塘江大潮的雄伟与壮观。这篇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是先总的介绍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然后按照“潮来之前”“潮来之时”和“潮退之后”的时间顺序,描写看到和听到的壮观景象。在重点部分“潮来之时”又按从远到近的顺序,抓住潮声、潮形写出了潮来时的惊心动魄。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的有关情况,激发学生热爱自然、探索奥秘的情趣,同时,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使他们学习按照事物发展的顺序记叙事物的写作方法。
因为本单元是本学期最后一个单元,所以在组织学生学习《观潮》这篇课文时,应指导学生练习综合运用在本期的三个训练重点所学到的知识与技能,能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分清文章的主次,揣摩句子里含着的意思,并且能质疑、交流、积累语言。根据本课的特点及在全册中的地位,确定教学目标为:学会11个生字,正确读写生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4自然段;用边读边想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受到热爱自然的教育,增强环保意识;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教学重点是背诵第3、4自然段,理解词句,想象句子所描绘的潮头如万马奔腾的景象,体会观潮人的惊喜之情;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教学时间为二课时。
二、说学法指导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学不只是单纯的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和技能,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因此,设计教学方法如下:
1、读、思、议结合。让学生在读中积累语言,感悟情景,入境生情,自悟自得,在读中思考,读中讨论,读中理解。
2、自主、合作、探究。让学生在学习中共同探讨,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达成共识,使全体学生主动、有效地参与到学习中。
3、质疑问难法。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课堂教学中,运用恰当手段,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能激发学生浓厚的思考兴趣和创新思维。
4、想象品味法。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培养学生把语言文字转化成画面的想象力。
5、多媒体直观法。利用电教手段,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能更好更快地把握课文重难点,从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三、说教学设计及理论依据。
1、谈话,导入新课,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都游览过哪些风景名胜?今天老师带你们去看看素有“天下奇观”之称的钱塘江大潮。播放钱塘江大潮音像,把学生带入情境之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获取知识,培养创造思维的巨大推动力。激情导入新课,为理解课文主旨,突破重难点做了铺垫,激发了学生的情感,达到“课伊始,趣亦生”的目的。且水到渠成,揭示了课题,并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识的欲望。)
2、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鼓励学生课前的预习搜集,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通过交流,实现资源共享,让学生在交流中获得成功的感受,进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提出要求:根据预习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达到生字读音正确,语句流畅。然后想一想,课文描写了一种什么样的景象。
(2)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
(3)检查读书情况:抽读课文,纠正读音,并说说读后的感受。
4、再读课文,自读自悟。
(1) 运用边读边想的方法再读课文,勾画出自己喜欢的句段,并想一想,你从课文中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作上记号。
(2)自由汇报自学情况,并质疑,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整理归纳。(这是一个自主探究的过程,使学生通过动口、动脑、动手,了解课文内容,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及独立思考能力,激活学生思维,变“要我知”为“我要知”。)
5、精读课文,品味想象。
(1)学生自由组合,分组学习课文,讨论刚才提出的问题。教师巡视指导。(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合作意识。)
(2)反馈,交流,引导。各组汇报学习情况,教师根据学生发言,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品读、想象课文所描写的大潮的声音、样子,体会潮水的壮观及观潮人的心情。同时辅以多媒体音像画面再现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内容,突破重点,弄清文章叙述顺序,指导背诵有关段落。
(3)欣赏体验,品读全文。(在读中感悟语言美,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6、谈谈收获,总结全文。
7、拓展。请同学们学习课文中作者的观察和写作方法,观察一处景物,按一定的顺序写一篇短文。
《观潮》说课稿一等奖 第十六篇
一、 说教材
《观潮》是人教版第七册第一组的一篇讲读课本,本单元共四篇课文,分别是《观潮》、《雅鲁藏布大峡山》、《鸟的天堂》、《火烧云》都是展现大自然的神奇课文,让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体会作者生动的描写。本篇课文通过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向我们介绍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课文结构清晰,作者按潮来前,潮来时,超过后的顺序以及大潮声音形状由远及近的变化介绍了钱塘江大潮的气势磅礴景象,使人读后不禁感叹“钱塘江大潮不愧为天下奇观”,作者介绍了观潮人数之多,从侧面表现了大潮的奇观,选篇课文目的在于让学生们通过课文学习感受大自然给我们带来的奇妙感受,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之情,根据课程目标要求了四年级学生教学特点,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认识七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2、3自然段
边读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实际来理解体会字词的含义。
感受大自然壮观,受大自然美丽熏陶,能把自己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根据学生认知水平,结合教学目标,我计划用2课时来完成本课教学任务,第一课时是让同学们学会生字生词,理解部分词语和课文的意思,学习课文第一段。第二课时主要任务是继续学习课文,理解作者描写观潮的写作手法,真切地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今天重点讲述的是第二课时的教学,根据教学目标要求及教学特点,我拟定了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抓重点词进行品味,注重语言积累。
过程和方法: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描写方法,培养学生观察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和雄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课文所写的“大潮来时”的内容为课文学习重点部分,让学生学习作者是怎样留
心周围事物和积累材料的。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表达方法,充分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观察领悟是突破难点关键。
二、 说教法
采用“情境教学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入境界,进角色,动真心,吐真情,体会大潮来时的宏伟景象,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并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体会品味,更好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三、 说学法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觉主动地学习,遵循以学生为主,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原则,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主要运用合作交流法和自主探究法,便学生在自主能动学习过程中发现学习的.乐趣。
四、 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理清顺序
上节课,我们读了《观潮》一文,谁能说一说作者是按着什么顺序来描写钱塘江大潮,从整体入手来把握课文的思路和观潮的顺序,(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 自主读书,感受奇观
交流学习方法
你准备用什么方法读这篇文章,感悟大潮的壮观(学说出自己喜欢的读法,教师也说出自己的读书方法,供学生参考)
设计意图:以问题引导探索,让学生对比分析,自由质疑情景而探索,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宽阔、更活跃的探究平台,不断专研,最终形成积极探究的心里想法(江面平静) 学习第一自然段,理解“天下奇观”的意思,区别“观潮”的观与天下奇观的观的不同意思
学习第二自然段,感受江面平静,观潮人多
江潮还没有来,作者看到了什么?
学生读课文想象人们观潮的热闹场面,体会作者多的手法
设计意图:自由宽松的课堂气氛才会引起学生智慧的波澜,教师要允许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用自己的头脑思考,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获得自我满足,教师不再是传道授业解惑者,而更像一位专业的主持人
(二)、品读重点领悟奇观
看录像,初感奇观
潮来时是怎样壮观的景象?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走进钱塘江大潮,让我们边看边想你看见了什么?引导学生进入角色,调动其情趣。(天下奇观声音形状由远及近)
感情朗读 感受奇观,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文章字里行进流露出作者的情感,表现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教师范读,学生朗读,背诵喜欢的段落)
学习结尾段,引导学生通过“漫天卷地”、“风号浪吼”,体会潮过后水势之大的奇观(恢复平静(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三)、总结课文、归纳升华
江潮景美,作者文更美,为什么作者会写得如此生动形象?
(四)、课外延伸,积累运用
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并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写一处自己喜欢的风景。
五、说板书设计:
观潮
观潮之前 江面平静
观潮之时(天下奇观) 声音形状(远近)
观潮之后 恢复平静
(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六、说理论依据: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教师、与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依照本篇文章的写作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我在教学中做到“以读代讲”,“从读而悟”,因此,我主要采用了
情景教学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的同时又渗透了思想教育。
《观潮》说课稿一等奖(通用16篇)
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