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1级文库 > 精选推荐 > 正文

此心安处是吾乡——读《苏东坡传》有感(最新14篇)

2024-10-18 21:10:27 1级文库

此心安处是吾乡——读《苏东坡传》有感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此心安处是吾乡——读《苏东坡传》有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此心安处是吾乡——读《苏东坡传》有感

此心安处是吾乡——读《苏东坡传》有感 第一篇

  他,北宋大文豪,一生创作了四千多首诗词;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不仅是个美食家,连西湖十景之一的“苏堤春晓”也与他有关。他,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苏东坡。

  苏东坡善写诗词,会作画,才华出众,但是几乎一生都被卷入政治漩涡中。按理说,无论是谁遇到这种境地,一定会心灰意冷,郁郁寡欢。可是,苏东坡却和别人不一样,即使屡屡遭贬,也能悠然自得地写出像“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样的好诗,还能抒发出“回首向来潇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人生感慨,这难道不是一个乐观主义者开朗旷达的表现吗?

  看完林语堂先生写的《苏东坡传》,我默默地反思我自己:我若是苏东坡,遇到那么多的挫折,我还能像他那样的乐观吗?No!曾经,我就因为一次语文考试考砸了,还闷闷不乐了好几天,甚至有点一蹶不振的`样子。现在想来,这点挫败跟苏东坡比起来,算得了什么?那简直是小巫见大巫,不足挂齿啊!考砸了,找出原因,吸取教训,重头来过嘛!人家苏东坡曾经受他人之事牵连而受难,可他也没因此埋怨生活,抱怨他人,反而从无趣、乏味之中找乐子,那道著名的美食--东坡肉不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吗?

  我的心顿时像明镜般敞亮,仿佛心结找到了秘钥,是苏东坡面对人生的一次次挫折,依然保持乐观、豪迈的人生态度感染了我!我告诉自己,以后若是遇上什么困难、挫折,我不要再去自怨自艾,要相信自己有能力去克服它、战胜它,因为我很幸运,我“遇见”了我的榜样——苏东坡!

此心安处是吾乡——读《苏东坡传》有感 第二篇

  星光熠熠的大宋文坛,苏东坡是最耀眼的一颗星,照亮了大宋的整个天空。苏轼出生于四川眉山,父亲苏洵、弟弟苏辙都是散文大家,我们后来所熟知的唐宋八大家其三便是他们父子,于是有了“一门三学士的美誉”。

  “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林语堂先生在书上如是评价道。苏东坡先生他身兼多职,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等等。或许正是因为他的多才多艺,天妒英才,他的一生并不顺遂,可是,他并不悲天悯人,忧患来临,一笑置之,真的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

  1057年,苏轼进京赶考,主考官是当时鼎鼎大名的欧阳修,他对苏轼的文章极为赞赏,苏轼至此平步青云,却也没有想到,这也正是他一生浮沉的开始,北宋后期最大的问题是党争,新党为王安石为首,要变革;旧党以司马光为首要守旧。在新旧两股势力间,苏轼显得那么不合时宜,在他看来,哪一种都是偏激的,要不得,所以两边都看不惯他,后他因言获罪,他被捕入狱,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也是他一生的转折。

  苏轼的一生跌宕起伏既有庙堂之上的纵横,又有江湖之远的豁达。

  从政四十年,他就被流放33年,但是也开启了他开挂般的诗意人生。

  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他带着家人开垦城东的荒地,自号“东坡居士”也正是这个时候,他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这样的千古名篇。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这是何等的气度,但这是谁又能像此时的他正经历着人生最低谷的黑暗时刻,这个时刻他还写下了《寒食帖》这一幅书法作品,被后世誉为“天下第三行书”。

  大家都说,苏轼的一生不是被贬,就是在被贬的路上。可是苏轼却是不是在吃,就是在吃的路上。

  被贬杭州,为了治水,修了如今著名的`苏堤,他还将猪肉切成方块,烧的红酥,然后分送给百姓吃,这就是东坡肉。

  被贬惠州,朋友写信安慰她,他却写道:“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被贬儋州,地处海南,荒凉之际,他却发现了生蚝的美味,给儿子写信说:“无令中朝”生蚝这么好吃,可别告诉那些当官的。被贬的人郁郁寡欢,而苏轼有心情开玩笑。在他去世的前两个月,他还曾写道:“问汝平生工业,黄州、惠州、儋州”

  回首一生,21岁出仕,22岁丧母,28岁丧妻,29岁丧父,43岁入狱47岁丧子,50岁后一贬再贬,在65岁的时候走到了生命的尽头,总是磨难多于喜乐,但是世界以痛吻他,他却报之以歌,“莫听穿林打叶声,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罗曼罗兰曾经说过: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后,还依然热爱生活。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去看看《苏东坡传》,了解他的一生,有一天我们会明白快乐也好,悲哀也好,这都是我们生命中的一部分,我们可以用豁达的心态去度过每一天!

此心安处是吾乡——读《苏东坡传》有感 第三篇

  很同意林语堂的观点:“知道一个人,或不知道一个人,与他是否为同代人没有关系。主要的倒是对他是否有同情的了解。归根结底,我们只能知道自己真正了解的人,我们只能完全了解我们真正喜欢的人。”林语堂喜欢苏东坡,未必我就不能够再接着喜欢。而且他写这本书的根本目的,也是让更多的人喜欢苏东坡自由自在的灵魂和平和宽宥的态度。

  读林语堂著的这本《苏东坡传》时,我是怀着欢喜的。以为苏东坡的那句“放眼天下竟无一个不好之人”的话可甚合我,我看人向来是只看优点,而只看到一点缺点的,从东坡居士这里我可以为自己的智商和眼光找回一些自信。

  我一直以为,一本好书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感观上的享受,更是合卷之后的回味与思考。更高一层的意义是,我肯定这是一本好书,但具体好在哪里,却无法一言以蔽之,需要时时拿出来翻动,使主角的灵魂不时地浮现出来,给我们以营养。林语堂著的《苏东坡传》给我的印象就是如此。

  苏东坡的文字一定落有本人甚至更久远的历史的痕迹,而林语堂也必定会在苏东坡的身上落上林氏思想的痕迹,翻译者张振玉当然也会在适当的时候加入自己的思想,因此我手中的这本《苏东坡传》至少融合了三位名家的思想精华在里面。这三位名家共同打造出来的苏东坡,更具有时代的特点,更具备亲和性和适用性。

  读过《苏东坡传》之后,我最强烈的感受便是:时代的痕迹太轻了,甚至可以忽略。精神的力量太大了,这巨大力量的控制权完全在于我们自己。每个人的一生一世都不可能都是一帆风顺的,而我们所遇到的挫折与不幸,如果放远了看,只是自身的一种感觉而矣。这种感觉可以糟糕可以美妙,完全在于我们的味觉。

  苏东坡最为可爱的原因也在于他的感觉异于常人,他合乎天性,自然朴素,没有成熟世故的老练,却有着遇到不平之事不吐不快的爽直,有着遭到报复能够永远谈笑风生的`坦荡性格,他把每一处流放地都当成家来热爱,使得他的敌人因为总是看不到他的痛苦而痛苦万分。一个强大的人是不需要仇恨的,仇恨只是无能者的表现,苏东坡是当然的强者,他的这种强大来自于灵魂和精神。

  苏东坡的惊世才华固然来自他的博闻广记,但我以为更多的是大自然给了他宽阔的胸怀和无穷的灵感。只有在山野里,大树下,脱掉了官服赤着膀子睡在躺椅上时,才是苏东坡最为本真的时刻。他乐于回归这样的本真,他的敌人也总是用流放这样可爱的报复方式使得苏东坡顺利达到自己内心的安宁。虽然流放的岁月过于漫长和频繁也使得苏东坡会产生安定生活被随时打破的担心,使他所赚不多的薪水总是在各个流放地安家落户时花个精光,以至于偶尔会受到饥肠辘辘的困扰,但苏东坡不以为然,他永远能够活在当下,并给自己正确的定位。他总是在与人民的交往中,在山林的游荡中,寻找到不竭的灵感。他的诗文之所以美妙,完全是因为他的心里全是美妙。正可谓“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耳听到而成声,目看到而成色”。

  如果常人所认为的坎坷与磨难在苏东坡的眼中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那么还有什么可以使得这位才华横溢的大诗人难过呢?只有真情。他爱他的亲人们,他会为与弟弟子由的分手而伤感得夜夜失眠,会为爱妾朝云的离世而难过得痛哭失声。他因为心地的善良而见不得百姓流离失所……所以苏东坡的文字是用来书写真情的,是用来为百姓疾呼的,受到大家的热爱也是自然的。

  林语堂在谈到苏东坡的书法与绘画成就时,提到了节奏与率动,他的观点是书法与绘画中的美,来源于自然界动物在运动过程中的爆发反映,这样透彻的讲解,非常有利于我们欣赏中国的书画艺术。而我以为书法和绘画之美,更源自纯真自然,一个心存杂念的人的手下,是没有佳作产生的,文字也是如此。

  有~爱~。~自然~。具备这两个要素的人,即使缺少苏东坡的旷世才华,也必将是一个内心安宁,充满幸福感的人 程林

此心安处是吾乡——读《苏东坡传》有感 第四篇

  屋内昏黄的灯光下,我寂寥地看着自己投在墙上又长又孤独的影子,惆怅而又不安。唉,考试又失利了......

  窗外灰白的月光越过矮墙,闯进书房,也飘进了我苦涩又无助的心。微风拂过,再次翻起《苏东坡传》,那幽幽的诗香,恰似那生命微寒中一缕温煦的阳光。我又开始想你了,我亲爱的东坡先生。

  初遇你在那淫雨霏霏的西湖边,吟唱着“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我心开始震颤,不自主地想追寻着你的足迹,感受波诡云谲的人生中的从容与豁达。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我艳羡于你年少风光,凭借一篇文章受欧阳修赏识,名声大噪;你才华彰显,仕途顺畅;而密州盗贼满野、狱讼充斥,你却仍风度不减,立志“挽雕弓”,“射天狼”。你告诉年幼的我,环境影响人生,而命运却由自己决定。我懵懂地看向你,你却淡然一笑。

  后来,你自钱塘移守胶西,虽服车马之劳,蔽采椽之居,适桑麻之野,“一哺糟啜璃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你仍以乐观心态淡然处之。你对我说,以乐观的心态面对苦难的`人生,方能苦尽甘来。那时的我并不能彻底领悟,只是觉得,这些话,给了我某种力量。于是我拨开阴霾,再次踏上征途。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你只是想唱唱歌,写写诗来表达自己的情志,却招那么多莫须有的罪名。“乌台诗案”是一块没有痊愈的伤疤。寂寞,无法自遣。庆幸有友人,同道不相弃,“相与步于中庭”,消遣了寂寞,圣洁了岁月。一句“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的感叹,让身在困境中的人,自觉光明无处不在。

  你抬头赏月,月光甩下洁白的水袖,照进庭院,飘过窗台,罩着那时的你,也罩着如今的我。循着那洁白的月光,我仿佛看到了你。

  月光下的你,似乎还有仕途不顺的不甘,还有壮志难酬的无奈。但在这凉风飕飕的夜里,你已让自己释怀,“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是的,心有阳光,不惧风雨无畏烈日,生活中的坎坎坷坷,又算得了什么?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一叶扁舟,二三好友,便是东坡赤壁。“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既然无法改变境遇,那便不如求于内心的充盈。所以,《赤壁赋》既是一种旷达,也是一种对自身困境的消解。寄情于山水明月,才能出离于世事坎坷。“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便是自然给予人生的哲学。

  你再次看向那轮月,微微一笑。你说,“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你说,“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你尽世间沧桑,阅尽人世无常,却仍如此热爱生活。没有粥米果腹,你就开荒种粮;没有美酒下肚,你就亲自酿造;没有地方落脚,你就搭建雪堂。你深情地注视着人间,把理想主义置换为温暖的人间情怀。

  回首一生,你引以为傲的不是高居庙堂的光辉,而是被贬黄州、惠州和儋州的流离岁月。世界以痛吻你,你却报之以歌。如林语堂先生的评价:“他最大的魅力,不是让内心被环境吞噬,而是超出环境,以内心的光亮去照亮生活的路。”

  追着你的足迹,我寻到了自己。

  抬头,看向你,却只剩一缕轻柔的月光洒在我身上。又想起那年,西湖初遇,那个年少无知的我,已不见踪影。此时,收拾行囊,跨上马,向着你的方向,我疾驰而去。

此心安处是吾乡——读《苏东坡传》有感 第五篇

  在我所知的诗人中,李清照时时刻刻婉约,杜甫日日夜夜叹息,李白太过理想主义,陶渊明消极避世渴望隐居,苏轼是最为亲切和蔼的一个。故有“天上李白,桃源靖节,人间东坡”的说法。

  他是一位大气的诗人。

  他一生沉浮,几进几出。在升和降的交替中,他的足迹遍满了大江南北。然而不论是降还是升,他总共是保持着那份大气和乐观。东坡肉,烤羊脊背,东坡饼……单是与他有关的菜肴,就可以摆成一桌宴席。

  他的达观,他的大气,甚至在笔间流露出来。被贬杭州时,他依然谈笑风生,写下了“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名句。

  他大气,他乐观,他潇洒。“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他的豪放;“天涯何处无芳草”是他的.达观;“不识庐山这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他的智慧。他用文字告诉我们,如何看淡挫折,如何笑对人生。

  苏轼的一生充满了希望和浩然正气,不论何时何地,他总是保持着他的初心。正如林语堂先生所言“他如一阵清风过完了一生”。

  他也是一个柔情的诗人。

  为了百姓的生计,他与大权在握的当权者据理力争,却几遭贬谪。他的人生奋斗目标是定在百姓身上的。他不断向朝廷上书,请求免除因王安石新法造成的欠款,并放粮救济。他的双眼,从不关注自己的腰包,而是关注民间的疾苦。

  面对自己的妻子,他“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青春年少的他独在异乡,千里之外的妻子好久不见,此时的他才表露其柔软之心。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世间已无苏东坡,世间仍有苏东坡。

此心安处是吾乡——读《苏东坡传》有感 第六篇

  后来有很多人读过他的词,却没有感受过他那艰辛的过往;后来有很多人知道他的事迹,却没有走过他那漫长的旅途;后来有很多人研究他的思想,却没有学会他那旷达的胸襟……时光匆匆流逝,从一处又一处的历史残影前走过,苏东坡的身影,总是能够让人得到一些安慰。无论是江水边的文赤壁,浙江杭州西湖旁的苏堤,抑或是海南的五公祠,九州之上,到处都是苏东坡的足迹。在那个交通闭塞的时代,苏东坡一直在路上。

  路上总是苦的。远在他乡,在古人看来是最苦的。

  “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苏东坡年少时便富有才名。学而优则仕,苏东坡一身才气,自然也想在朝堂之上大展抱负。但天不遂人愿,年轻的苏东坡刚刚步入朝堂,就碰上北宋历史上的一件大事——王安石变法。因为反对变法,苏东坡的恩师欧阳修已经被外放出京,而同样反对变法的'苏东坡处境也十分尴尬。

  年轻的苏东坡不是个成熟的政客,却是一个耿直的文人。他因诗文名动京城,却也因乌台诗案险些掉了脑袋,最后狼狈离开这个他曾经向往的地方。但也正是因为他离开了那个诡谲复杂的名利场,在之后的几十年里,他才没有辜负祖国的万里河山以及他的才华。

  在黄州(现湖北黄冈)的四年里,他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名作。要说苏东坡完全没有怨怼之情自然是不可能的,这些反而激发他心中更广阔的情绪与更丰富的才思——与天地相比,自己的困苦实在不值一提。后来,仕途不顺显然不是他最重要的烦心事,他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起的。困苦至此,苏东坡却始终没有辜负自己的才华。

  黄州不是苏东坡的终点,而是他的起点,后来苏东坡又先后去往了多地,一条千山万水的长路,走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词文巨著。这条路苏东坡越走越淡然,越走越旷达。

  等到浙江杭州的时候,苏东坡已经是第二次被贬出京。在杭州,苏东坡自然不会像在黄州那样抑郁,而是在自己力所能及的地方做更多的事情。他一边写着“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样的传世名句;一边动员农夫兴修水利,修筑苏堤,造福后人。直到今日,西湖十景里还有一景为“苏堤春晓”。

  等苏东坡到海南儋州的时候已经62岁了,北宋的江山苏东坡已经用自己的一双脚丈量过,再也没有比这天南海北更远的地方了。人上了年纪,总是会更容易抑郁伤感。苏东坡却不作这样凄苦哀怨的诗,反倒越活越精神了。“沧海何曾断地脉,珠崖从此破天荒。”在儋州,苏东坡与当地居民一起搞建设。儋州至今还有东坡村、东坡井、东坡田、东坡路、东坡桥、东坡帽等等,表达了人们的缅怀之情,连语言都有一种“东坡话”。

  回看苏东坡的一生,不可谓不艰辛,他虽境遇艰难却鲜少自怨自艾,经漂泊却无凄凉惆怅之感。他在困苦飘零的人生道路上,偏偏要大吟豪放诗词,而豪放,说到底也是乐观旷达。漂泊一生、辗转千里、远离家乡,最后还能淡然地说一句“此心安处是吾乡”的,也只有一个苏东坡了。

此心安处是吾乡——读《苏东坡传》有感 第七篇

  苏轼,这位北宋的文学巨匠,他的一生充满了曲折与坎坷,但他的乐观态度和对生活的热爱,却像一股清泉,滋润着后人的心田。暑假花费很长时间,终于在一个安静的午后,合上这本书。读完《苏东坡传》,我被苏东坡那曲折坎坷的一生深深吸引,同时也被他的乐观与豁达所打动。

  苏东坡的一生充满了波折,他曾历经官场的风云变幻,从高位跌落到低谷,但他从未放弃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艺术的追求。在被贬谪到黄州的`日子里,他并没有沉溺于悲伤和自怨自艾,而是以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的困境。他在那里创作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展现出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命运的挑战。

  苏东坡的乐观并非天生,而是在历经磨难后逐渐形成的。他曾在《临江仙·送钱穆父》中写道:“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他对人生的理解和态度。他明白,人生就像一场旅程,充满了未知和变数,但只要我们保持乐观的心态,勇敢面对困难,就能在逆境中找到前进的动力。

  《记承天寺夜游》则是苏轼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赞美的体现。“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他在月光下游走,欣赏庭院中的月影,感叹生活的美好。这让我意识到,生活中的美好往往就隐藏在平凡的日常之中,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就能发现它的存在。

  苏东坡的诗词,更是他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他的诗中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赞美和对人性的洞察。他的诗句如“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让我感受到了他对人生百态的深刻体悟。而他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则展现了他对美的独特见解和追求。

  读完《苏东坡传》,我深感苏东坡的一生是对“乐观”二字的最好诠释。他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生活虽然充满了挑战和困难,但只要我们保持乐观的心态,就能在逆境中找到希望和力量。同时,他的诗词也让我明白,诗词不仅是艺术的表现,更是作者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让我们以苏东坡为自己的人生指南,勇敢面对生活,追求美好,创造精彩。

此心安处是吾乡——读《苏东坡传》有感 第八篇

  余秋雨贴地穿行一千多公里,横跨欧亚版块,探微究深于源远流长的华夏文明,与各古文明。荒野的冷井,沉默的风雨阁,阳关塞外凄迷纷飞的风雪,收归于他的《文化苦旅》。其间,他特意从书里挖出一块空白,盛放启迪他的林氏《苏东坡传》,与深思之后感知到的,苏轼身后醇和而圆熟的生命形态与厚重从容的文化面貌。

  动容之余,心生好奇,遂取《苏东坡传》,细细读来,念罢掷笔,我沉默而满足。

  我向早已溘然长逝的大师深深致敬。林语堂先生本人博闻强识,通晓古今,故引经据典,旁征博引毫不费力,着实令人难以望其项背,而同时,又秉承着对苏轼这位大文豪的一派热忱与景仰,为其笔耕不辍,以一只灿然生花的妙笔,行文腔调诙谐轻松,一字一句又压得端庄肃穆,使整本书并不流于富艳轻浮,也不过分地板正迂腐,将苏东坡本就波澜壮阔的一生,写得更添风起云涌,顿生心生望洋兴叹之感。

  林先生剖析他的一生已经非常全面了,少时才华横溢,得到当时文坛泰斗欧阳修刮目相看,以至于因福得祸,科举中屈居第二。慷慨陈词,直言不讳,针砭时弊,非但没有被"察纳雅言",反而触怒新近,囿于囹圄之间几陷于死也,众友力挽狂澜,免其一死,而后,又屡屡卷入云谲波诡的政坛时局,一边流离着为生计奔走,一边自得其乐地纵情逍遥,一直到客死异乡。

  生命的终了,是一抔黄土,三两凄凄哀哀的啼哭,几缕悠悠荡荡的青烟缭绕不绝。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这世上所有所有的人,终究难逃生死两个大字,不过,能用他晚年最倾心的五柳先生的诗去歌咏他的一生,也堪称圆满,苏轼若泉下有知,定会欢喜异常,取酒醉饮。

  笔尖在此徘徊,墨水在纤薄的纸张上晕染出一个黑黑的圆点。这是篇读后感,这样有读无感,寥寥几笔,猝然结尾,显然不行,无形中令人觉得态度敷衍而轻慢。

  我轻轻地拨开记忆,慢慢思索着我眼中的苏轼,苏子瞻,苏东坡。

  有一句庸常的话可用以描摹,"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正如苏辙点评,"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

  苏辙真是太了解他的哥哥了。苏轼的文章如此浑然天成,他的笔端如此行云流水滔滔不绝,他的想法如此洞若观火针砭时弊。毫不夸张,苏轼悠游地握住了一个时代的文脉。小人在浓稠绵密的黑暗恨得牙痒痒,眼发红,疯狂地想鞭挞摧毁他的灵魂。即使苏轼并没有很主动地涉及朝廷政事,他的诗名早已让他沾染了一身的是非,也注定了他人生的并不乐观的走向。

  这同时是一个时代的悲剧,纵容小人为所欲为,而让怀揣家国情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天下开太平的.有志之士被淹没,被吞噬。古中华文化脉络中缺乏明辨真与假的弊端,就在此逐渐显露,一呼而天下应和,云集景从,然而没有自我辨别的前提,文字就变成相互攻伐的利刃,伤得人体无完肤,着实是一种不太明智的文化面貌,多少沉冤由此而生,东坡侥幸得雪,那么除此之外的其他人呢?

  言归正传从细微处看,苏轼被一代又一代朴实的人铭记。其伟大之处,恰恰不在于他的伟大,——当然他遭的罪都是源于为民请命——而是他的真实,可爱,可亲。

  他是如此鲜活的在十丈红尘里摸爬滚打,却不是摆在神坛上慈孝温文的圣人。东坡尝过战栗的滋味,钦差奉旨前来提他时,他栖栖惶惶,藏匿于屋里不敢出来;他也手足无措,对家人的安危忧心忡忡,几欲投江以解当前困境。这是他性格中非常平凡的一面,乃至于每个人能从中窥探到曾经狼狈的自己。

  但某些人自诞生那日呱呱啼哭,便一生学不会沉默,苏轼恰算是其中拔尖儿的。记得满城风雨的"乌台诗"案,泼得他满身脏水,拉得他锒铛入狱,身心俱疲。然刚踏出牢狱,酒香浓郁,穿巷而来,他顿时忘乎所以,挥毫泼墨"毕生文字为吾累,此去声名不厌低。塞上纵归他日马,城东不斗少年鸡。""塞翁失马""曹操窃禄"的暗讽,辛辣更胜往昔!直教人血气上涌,仰天大笑,不愧是苏东坡!

  苏轼固执并且超然地保持着自我,保持着深层的生命自信,虽自嘲曰"无药可救",窃以为正是他人格魅力之所在。故而他能脱出常人碌碌无为,日复一日生活轨道,抛弃欲望的追求,唾弃名利的缠绕,从而获得个体的独立,逃离人生的困境,纵使尘满面,鬓如霜,也能同岁月一起悠悠变老,同生命并肩走到白头。

  ,念苏诗,高唱赤壁赋,追溯时间汹涌的潮水逆流而上,文藻词句的浓郁芬芳刹那间馨香满怀,东坡巉巉矗立,云深沾衣,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此心安处是吾乡——读《苏东坡传》有感 第九篇

  第一次一次打开这本书时,我真的很困惑,我读了它,所以我暂时忽略了它。但现在我想起了苏东坡,我渴望认识他,所以我又打开了这本《苏东坡传》。

  苏东坡这辈子吃了不少苦头,所以我叫他苦了一辈子的诗人。但是,虽然生活艰难,他总是豁达乐观,所以他无与伦比的阳光心态也是因为吃了太多苦头。

  1036年12月19日,这位伟大的诗人诞生了。苏轼十岁时已经能写出奇怪的诗了。他的父亲苏迅去北京参加考试,但他在孙山很出名。苏迅在需要相当艺术情感的.诗歌中失败了,苏东坡比他强。果然,蓝胜于蓝!

  苏轼和苏澈刚二十多岁的时候,他们和父亲已经是朝廷的命官了。然而,此时,苏东坡刚刚进入官场,还不够成熟和成熟。他的妻子帮了他很多忙。苏太太可以看到别人的缺点。苏东坡做不到,所以他也听了妻子对苏东坡的忠告。苏太太可能明白了君子之交淡如水,恶棍之交甘若橙的道理。

  伟大的诗人苏东坡最喜欢的是乐观。因此,小人章敦和看苏东坡不顺眼的人都很烦恼,他们也无奈苏东坡。当苏东坡只剩下破房子的时候,就更自在了。苏东坡写的短文《记承天寺夜游》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句话叫月色入户,可见房子破了,连月光都投进来了。但下一句话是欣然起行,苏东坡竟然满心欢喜,像老朋友来家坐坐一样,起床,踏着月光,找朋友张怀民去。所以你看,这位诗人有多独特!

  苏轼,让我叫你的名字。虽然你是昙花一现,但你留给我们的记忆和记忆不会淹没在时间的海洋中。你将永远生活在人们的心中,这朵美丽的花将永远不会枯萎。

此心安处是吾乡——读《苏东坡传》有感 第十篇

  当合上《苏东坡传》时,我内心深受触动。苏东坡的性格、行为与内心世界,在这部书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展示。林语堂笔下的苏东坡,既是一位“千年英雄”、旷代伟男,又是当下世人的左邻右舍。字里行间浓墨重彩跳跃着的苏东坡血肉丰满。

  苏东坡是中国历史长河中的一个特殊的存在。他的文学才华在北宋时期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诗词、散文、书画等领域的成就都登峰造极。他同时也是忧国忧民的政治家,为官四十余载,始终与民同在,他筑苏堤、抗瘟疫、治蝗虫、治洪....除此之外,他还是充满情趣的生活大师,视茶如命,无竹不欢,发明了“三沸水”,自创了东坡肉、东坡饼等美食。

  但最让我敬佩的,是他的豁达潇洒与如大海般广阔的胸襟。即使苏东坡经历了妻子、父亲、恩师的相继去世,在“乌台诗案”中受到小人迫害,从高位跌落低谷,人生几次大起大落,他依然披着蓑衣,悠然道:“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即使是王安石,也在大起大落中心灰意冷了,而苏轼依然豁达,这份超然是多么的难得啊!而更令人敬佩的是,在经历“乌台诗案”后,苏轼仍能冰释前嫌,原谅曾经加害于他的人,坦然接受对方的道歉。这宽阔的胸襟非常人可比,纵观古今,有几人可做到?

  反观当下,有些人在经历了一次小打击之后就一蹶不振,有些人在经历了一次小失败之后就心灰意冷,有些人因为一点小事就起争执,有些人因为一点过节就将对方视为仇人,有些人....作为新时代国家与民族新生力量的`我们应该用这种心态面对人生中的浮沉吗?不,我们应当学会拥有苏轼那样的豁达与广阔的胸襟。在面对困难与挫折时,找回一些生命的主动性,让所有困难与挫折成为我们成长路上的垫脚石。

  建中靖国元年,苏轼之死,山河同悲。一代伟人就这样结束了自己的一生,道大难容,才高为累,他一生都在大大小小的风波中飘摇跌宕,但他一蓑烟雨任平生。虽然苏轼已经成为了历史长河中璀璨的一颗明星,但他的精神与气魄都值得我们学习。

  成长的路上,希望我们得意时不骄不躁,失意时淡然处之,以宽阔的胸襟迎接属于我们的肆意人生。

此心安处是吾乡——读《苏东坡传》有感 第十一篇

  如果说有谁最与百姓为友,谁的诗最朴实,谁最生性爱开玩笑,谁是最仁慈的官员,那便是苏东坡了。苏东坡亦名苏轼,一生可谓坎坷,青年时中进士,后又因王安石而谪居黄州,元祐年间因太后摄政,步步进升,是朝庭的翰林学士,后又因反对派掌政,一贬再贬直至海南儋州谪居,穷苦之至,太后再次摄政,用她独具慧眼发现了苏东坡的才华,在徽宗年间,调升至常州,因已垂垂老已逝世在途中。

  整部书,记载的是一个诗人,画家,以及老百姓之挚友的事迹。其中我能读出他的品性。他思想透彻,善于思考,但有时候又口不择言,心直口快。这不禁令我不解,这似乎,是矛盾,然而这矛盾,却又塑造了这么个伟人。或许,矛盾就是他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吧。

  我佩服苏东坡,在玄学上,他是个佛教徒,他知道生命的真谛,但他却不接受人生是重担,是苦难的说法。他用印度教的思想学习玄学,但气质上确是地道的中国人。从第一次读苏东坡的诗词开始,我便被这个谜一样的大文豪给吸引了。他将至情融化为笔端流畅的华彩;他用豁达凝练成笔上洒脱的旋律;他将痛楚压抑成意识奔涌的篇章。总之,他的作品里总是饱含着情思,总是充溢着豁达,总是蕴藏着深沉。自此我便对这位乐天派大诗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查阅了一些他的资料,找来了一些他的作品阅读,尽管有些我不明白,但这并不影响我对他的喜爱。

  我敬仰苏东坡是因为他有着无可比拟的才华。因为他的才华横溢。他的诗,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激昂豪迈。有“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深情款款。有“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清新雅致,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人生哲思。他的诗,带我领略了中华文化的一角的韵味,令人回味无穷

  林语堂先生说:“我理解苏东坡,是因为我喜爱他的缘故。”我想,这也是我选读苏东坡传的原因吧。从小,就一直听着他的名字长大,不断的幻想他是什么模样,缺又不断更新他的模样。我喜爱苏东坡,是因为他有着豁达乐观的胸襟和积极处世的态度。苏东坡异常坎坷的一生,也是豁达乐观的一生,纵然经历“乌台诗案”,宦海沉浮,然直面挫折,化解痛苦。在苏东坡的一生中,似乎没有什么是可以真正使他止步不前,有所畏惧的,他不忮不求,随时随地吟诗作赋,批评臧否,纯然表达心之所感,至于会招致何后果,与自己有何利害,则一概置之度外。如此积极乐观之人,难怪林语堂会如此评价他:“他的一生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忧患来临,一笑置之。”正是因为苏东坡人格中那种豁达乐观的一面,他的诗词才会如此奔放灵动,豪迈不羁。他那种身处逆境却始终保持“成固欣然,败亦可喜”的'超然态度,像他的诗词文章一样千载有余情!经万古流不尽!

  我赞美苏东坡,是因为他有着至情至性的品格。苏东坡一生交友无数,知己遍天下。兄弟对他情深厚重,妻子对他关爱有加。他对亲人、朋友更是有着深厚的情义。我赞美苏东坡,是因为他有着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仅在美食方面,就有轶事、传说数桩。苏东坡爱好游山玩水,吟诗作文,还常饮酒作乐,生活十分惬意!

  诚如林语堂所言: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心灵的喜悦,是他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苏东坡的一切精神和思想,都将如同他的诗词一样永垂千古!

  诚如林语堂先生所说:“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他留给我们的,是他心灵的喜悦,是他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苏东坡的浩然之气,也将如他的诗词一样永留千古!”。

此心安处是吾乡——读《苏东坡传》有感 第十二篇

  忙碌中偷得一丝清闲,断断续续“啃完了”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这本书中偏僻生字太多,东坡居士的古诗词文,读之不太明白所以然,捧之又心生敬畏,品之才恍然明白,那“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是他对亡妻王弗的无限思念,那“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是他任杭州太守时,对自己亲自设计并实施完成西湖改造的成果珍视,那可以浅吟低唱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寄托了他对弟弟子由的牵肠挂肚……苏东坡的一生,可谓跌宕起伏,多灾多难,但丝毫不影响他“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坚韧与豁达。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他有幸福的童年,美满的家庭,孝敬的儿郎。他出生在宋仁宗景佑三年(1036年),仁宗一朝,政治清明太平,百姓安居乐业,经济文化繁荣,科技发达,加之苏轼出身中产之家,所以他的`童年很幸福,虽然父亲功名晚成,母亲却知书达礼,时常教诲他们人生哲理。苏轼十八岁娶王弗小姐为妻,一生三任妻子,他一生的成就和美名都离不开三任妻子的默默支持。王弗是进士之女,和苏轼算门当户对,他们虽是“父母之命”的婚姻,却很幸福。据说王小姐可以帮丈夫辨认官途中的至交和损友,因此,王弗小姐去世多年,苏仍念念不忘,为其写下经典惦念词《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之后的王润之是其中年伴侣,王朝云则是其晚年依靠。苏轼一生四个儿子,小儿未满周岁夭折,儿子们都很孝顺,特别是老大苏迈在父亲被贬到蛮荒之地——海南岛时,相伴数年,膝下孝敬。

  苏轼的家庭幸福美满,但仕途却坎坷多舛。21岁中“进士”,40岁之前官途还算平顺,他一心为民,受百姓爱戴,但其出众的才华时不时遭政敌忌惮。43岁左右,在李定为首的政敌弹劾中入狱,后来被贬黄州。一生共贬三次,后两次皆因政敌章惇复相位。章惇此人阴险狡诈,两人之前曾是好友,共同游山玩水,苏轼曾戏称“章惇胆子很大,以后会杀人的”,章惇复相位之后先把苏轼贬到惠州,后又贬到更不适宜居住的海南岛。好在苏轼有一个无比乐观的心态,无论身在何处,他都可以随性而居,与鸿儒谈笑,与贫农并肩,所以他交友广泛,粉丝众多,是北宋时期彻彻底底的公众人物。

  苏轼一生兴趣爱好也很多,流放之时,他自己制墨,造酒,习瑜伽术,和朝云共谈“长寿仙丹”,写医学笔记等,这些都算是他的副业。在他为官期间,他反对王安石变法,为贫下中农找寻生机,他修建西湖,苏堤上的“三潭印月”更是自然美的表现。他心系百姓,以民为重,修建工程,引水灌溉,荒年平定物价,丰年充盈物资。在他为官之时,各项工作都完成得很出色,他总是竭尽所能护一方百姓安宁。

  “予一半烟火谋生活,许一半诗意得清欢”坚定信念而不随波逐流,柴米油盐而不忘诗和远方,在充满烟火气的生活中,提笔挥洒诗情画意。愿我们都能习得苏轼的这份心境,历经浮沉,褪去的是浮躁,留下的是淡然,逆境中不妄自菲薄,顺境中显自己本色,愿我们都能获得人间清醒,风来不惊,雨来不惧。

此心安处是吾乡——读《苏东坡传》有感 第十三篇

  生而渺小,好像释然了但又没完全释然,一方面,觉得人生苦短,应该及时行乐,另一方面,觉得总要作出些什么让自己不留遗憾,自然要付出艰辛和承受痛苦,但又害怕做无用功,还不如从未开始,一直游戏人生,寻乐的为好。

  可是,细想想,这两种状态也并不对立,人往往容易在一切顺利时得意忘形,然而,失意时就不会忘形吗?有些人一旦失意,却连人都不愿意见,自卑情绪充斥脑海,抑郁状态也接踵而至。

  苏轼始至南海,环视天水无际,凄然伤之曰:“何时得出此岛?”再豁达乐观的人,遭遇困境也不免凄然一番。倘若哲学有何用处,能使人自我嘲笑一番。

  苏轼有登龙之术,也有谦退之道,不追求政治,却为政治所追求,参与政治,爱好权谋的人,热衷政治这台戏,对那些不爱统治别人的人而言,丧失人性尊严而取得的那份权力和虚荣的代价付出并不值当。苏轼作诗有道“腐鼠何劳吓,高鸿本自冥”透露出对小人争权夺利的不屑。

  林语堂在文中写道,读书人过多,而朝廷可给的官位太少,但中国多年的积弊便是认为,一个优秀的读书人必然要学而优则仕,如果这种想法不改的话,全国教育普及则国家将亡。反观现在,我国的教育普及,但内卷严重,古代“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的场景在现在应该罕见了吧,虽然双减政策下来,但焦虑的父母和小孩不乏愁上眉头,难寻上扬嘴角,鸡娃都从幼儿园开始,没有童年的生活其实可悲。

  社会氛围如此,我们该如何安置心灵,找一片栖息之所,慢下来,躺平。苏轼的生平,以及他留下的诗词歌赋或许能给我们答案。

  苏轼年少时便看透人生了,早期写了一首关于传说中白鹿的诗,诗首句“日月何促促,尘世苦局束”。此外,《贾谊论》的'论述视角独特,肯定贾谊的才华的同时,指出其自身弱点,怀才不遇而英年早逝的悲惨局面是其自身造成的,因其“不善处穷”。正所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如不得志也不能伤害自己,走向抑郁无助于事,更应该“独善其身”,如苏轼所指点“默默以待其变”。

  有些小事,很容易做,但很多人只想到要去做却不曾做,苏轼则肯去做,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受百姓之爱戴,留青史之书载。

此心安处是吾乡——读《苏东坡传》有感 第十四篇

  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一阕《念奴娇.赤壁怀古》光耀千年,世人赞叹。每每读到苏东坡的诗词文章,总是叹息不已,感叹天赋奇才,唯有仰望。读完林语堂的《苏东坡传》,才知道原来并非完全如此,苏东坡除了天赋异秉,更有过人的努力,才有如此辉煌的文学成就。天才非天成也。

  苏东坡从小聪明绝顶,可是他并没有因为自己秉赋颖异而在学习上有所松懈,还是像普通人一样认真读书,甚至比一般人还要努力许多。

  古时,为了应付考试,学生必须熟读经史诗文至能背诵,发愤努力的学生则把书上的文字整篇背过,这种背诵记忆实在是艰难而费力的苦事。而苏东坡不仅熟读背诵,还会将经书和正史抄写一遍,因为将一本书逐字抄写之后,对那本书的理解要比仅仅阅读多次深刻得多。所以,每当苏东坡向皇帝进谏或替皇上草拟圣旨之际,或书写诗词文章之时,就能引经据典,信手拈来,不会茫无头绪。而且苏东坡还利用抄写经史之时练习书法,成就了一手好字。

  天资聪颖、家学渊源如苏东坡,尚且如此努力,何况我们这些普通人呢?唯有更加努力,方能有所收获。小学时,我在陈岳叔叔处学国学,陈岳叔叔要求每课必须背诵,期末时进行统一考试。同学妈妈看我每次考第一,便说我遗传了父母的好记性,其实她不知道我每次上完课都会很认真地反复诵读课文,直至出口成诵,烂熟于心,期末考试前还要把一学期的课文全部集中背诵一次,所以决不只是因为遗传的好记性。背书的时候的.确很枯燥,那些拗口的字词,晦涩的诗句,都会花去我许多的时间和精力,却很好地锻炼了我的记忆能力,也让我更深地体会到古典文学恒久悠远的魅力所在。

  爱迪生曾说过“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南极的漂泊信天翁天生一对鸟类中最大的翅膀,也要经过两周的艰苦练习才能学会飞翔。所以,所有的天才都不是天成的,唯有不懈的努力和百分百的认真才能化茧成蝶,展翅翱翔。

此心安处是吾乡——读《苏东坡传》有感(最新14篇)

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to-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