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说课稿(通用12篇)
2024-11-30 18:09:09 1级文库
水调歌头说课稿(通用12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水调歌头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水调歌头说课稿 第一篇
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水调歌头》,它是人教版八年级(下)第五单元中的一首词。这首脍炙人口的中秋词,为作者醉后抒情,怀念弟弟苏辙之作。全词运用形象的描绘和浪漫主义的想象,紧紧围绕中秋之月展开描写、抒情和议论,从天上与人间、月与人、空间与时间这些相联系的范畴进行思考,把自己对兄弟的感情,升华到探索人生乐观与不幸的哲理高度,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无限热爱。
通过这首诗的教学,我准备达到以下目标:
1、抒情诵读。新课标提出:7-9年级的学生“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情、诗理和诗味,体会不同情境下的语气、语调、节奏的变化。因此,这也是本诗教学的重点。
2、品味诗句,感受意境。这一目标的制定是根据新课标要求学生“能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3、了解作者的情感境界。新课标要求学生“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这样才能将诗的解读升华到更高的层次。囿于年龄和经历的差异,这方面的理解会成为难点。
在教学思路和理念上我遵循以下几点:
1、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我国的当代教育家魏书生、钱梦龙等人的教学论都特别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法。在本课教学中,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2、语文学习要与时俱进,引导学生充分正确地利用网络资源,培养学生查资料的能力和习惯,并且在网上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全面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按照以上思路,在本课教学中我主要运用了以下几种教法:
1、自主学习法要求学生自主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如课前预习、课上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课后及时复习巩固等。经过自学,应基本读准字音、理解课文内容。
2、诵读品味法要求学生在,扫清文字障碍,初通文意后,能通过反复朗读,读出文中的韵味,还课堂以朗朗书声。通过读可以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热爱优秀文化的精神。
3、创造性学习法要求学生有丰富的想象力,大胆创新的精神。
我的教学过程主要安排这样几个板块:
1、导入古往今来,明月牵动了多少文人雅客的情思,我们信口就可拈来几句。比如…教师的一句话就可激起学生诗情的波浪。教师继续引导:大家记不记得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中就由优美的月色引发了对人生的感慨。然后让学生回忆原文。之后自然导入新内容: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仍然是苏轼对月抒怀的诗
这样的导入既联系了旧知,又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还让课堂一开始就有了浓厚的文学氛围。
2、倾听作品,创设情境
列宁曾十分强调情感对人的认识和逻辑思维的调节作用,他说:
“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由此可见,情感与知识的双向交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在教学中我力求酝酿出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感与情绪。文章的flash朗读兼具美丽的画面和声情并茂的朗读,对于学生读准字音进入情境非常有效。
3、反复诵读,走入文本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此,我先请几名学生朗读,在此过程中组织学生听读、评议,然后集体朗读。在这基础上,让学生配乐朗读。(乐曲明月几时有就是专门为这首诗配的乐,因此,意境与诗非常和谐),这首乐曲节奏舒缓而有力,正好适宜这首诗的基调)我设计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感悟,初步把握诗的语气语感,为进一步理解诗奠定良好的基础。
4、与文本对话,赏析诗句
现代教育理论主张在课堂上抛出一个主问题来带动学生对全篇进行质疑、分析、探讨,即一石可以激起千层浪;而不是象从前一样用一个个琐碎的问题来牵着学生鼻子走。因此,我就问学生“你喜欢哪一句或几句,喜欢的理由是什么?”
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这样一句话:“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进步。”因此,我在教学中注重方法的传授。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总结过赏析诗词应从词语、句子含义、修辞、展现画面、思想感情、相关诗句等方面进行。因此,他们可以轻车熟路地进行分析。
新课标指出“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上述活动是让学生们合作探讨进行的。
通过这个环节,就理解了诗的艺术特征和诗人的感情、胸襟。
5、与诗人对话,主题升华
教师阐述:整首诗中,诗人既有出世思想,又有恋世情怀。但最终还是能够勇敢地面对人生,你们能从中受到启示吗?学生能总结出:在我们人生的'路途中总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只要我们保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热爱生活、情怀旷达,就一定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新课标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这一环节环环相扣,一方面揭示了诗的主旨,另一方面又培养学生对文章内涵的拓展延伸。
6、解读作者
新课程标准主张中学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人文素养,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精神。初中古诗教学,则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与语感为主,使学生对中国古文学作品作家有所了解。所以我要求学生结合他们所了解的苏轼的生平及作品写一段关于苏轼的介绍(体裁可诗可文)。这个小练笔的设置,既合乎读写结合训练的要求,又真正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7、网络大看台
我在网上摘取了一些网友回复《行路难》的帖子,(用多媒体出示)同学们可以看出它们是形式内容不同的读后感。然后,我就要求学生们也试着写回复帖,等到微机课上发上去,大家共赏。
8、自检自测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探究,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我让学生自己就这首诗出题,题型也由学生自己总结。多媒体出示:难度由小到大依次是:直接默写上下句;根据提示默写上下句;语境默写。
这项如果课上时间不足,可以留作课下作业。语文应注重基础知识与素养能力的双重提高。这几项练习、作业都符合这个要求。
水调歌头说课稿 第二篇
尊敬的评委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苏轼的一首咏月词--《水调歌头》,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及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水调歌头》是苏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民俗风情"中的一首词。 这首词可谓脍炙人口,前人评论说:自东坡咏月词一出,余词尽废。同样给予这首词很高的评价,
《水调歌头》是苏轼政治失意。怀念弟弟苏辙之作,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对于引导学生树立乐观、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具有重要意义。
2、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的感知特点和这首词的特点,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作者苏轼的生平及其代表作品,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诵读这首词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疏通词的大意,体味作者蕴含其中的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学习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
其中我将第1、2点确立为教学重点,第3点确立为教学难点。依据是诵读品味体悟是新课标关于诗词教学的要求,其次,初一学生人生经历和感知特点使得他们对于人生态度的理解相对困难。
二、说教法
古语有云:教学相长也,可见教学是教与学的互动,因此我采用引读法和点拨法作为本课的教法指导。
三、说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本课我采用诵读体悟法、自主合作探究法、读说结合法作为本课的学法指导。
1、诵读体悟法
这首词语言优美。感情真挚,需要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去细细品味。
2、自主合作探究法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标志性的学习方式,这样能使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认识更加深刻全面。
3、读说结合法
这样能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渗透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四、说教学设想
考虑到这首词的特点和学生的领悟能力,我将本课的教学设计为一课时,并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说教学程序
(一) 课前准备
为了更好的`辅助与促进教学,我在课前布置让学生搜集查询有关苏轼的生平资料及其名篇代表作。
(二) 导入新课
导语设计为:
同学们,请大家认真听老师读一段文字:有这样一个人,
他,才华盖世,贡献卓著。散文与韩、柳、比肩;诗与黄庭坚相齐;词与辛弃疾并举;书法、绘画也属开山之尊,在他所涉及的领域里,都作出了创造性的贡献。
他,勤政爱民,造福苍生。历仕四朝,屡任地方官。所到之处兴修水利,赈济灾民。百姓拥戴,有口皆碑。并多次向朝庭进言,革故鼎新。显示了封建士大夫以天下为己任的雄才大略。
他,乐观豪迈,睿智旷达。政治上的失意令许多封建官僚深陷泥淖而无力自拔,发出英雄末路之叹,而苏轼则失意不失志,一曲"大江东去",千古绝唱唱到今,显示了古代知识分子的情感魅力。
同学们说,他是谁,(苏轼),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词《水调歌头》(板书标题作者)请大家把课本打开到第111页:
这里导语设置语言精练优美,富有人文气息,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作者简介
首先让同学们自由说出自己搜集到关于苏轼的一些情况,而后教师以课件的形式作补充和明确。具体如下:
明确: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故事典故;被贬黄州,躬耕于村东)唐宋八大家之一(三苏、韩柳、王安石、曾巩、欧阳修)眉州眉山人,作品有词集《东坡乐府》等。
生平简介:苏轼,22岁便中进士,入世做官后,因新旧党之争,先后被贬到杭州、密州、徐州、潮州做地方官,45岁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后来又相继被贬到惠州、琼州、儋州。所以苏轼在自题画像中说过: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另外,苏轼可谓是一位艺术天才,在诗、词、文、书法、绘画等方面都造诣极高。
(四) 背景简介
对苏轼写作这首词的背景做一个简要的介绍:
这首词创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当时,苏轼被贬在密州做地方官,政治失意,而此时他与弟弟苏辙已经有七年没有见面了,这一年的中秋之夜,苏轼把酒望月,有所思,有所想,写下了这首词。
在介绍完写作背景之后,正式进入课文的学习阶段,在这个阶段我分为:读词、说词、品词、拓展迁移和总结全文五个部分。
(五) 读词
可播放背景音乐营造气氛
分为学生读、教师范读、学生齐读几个环节,读的过程中教师强调朗读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教师范读时,力求读出感情以感染学生,范读如下: 《水调歌头》--苏轼
(六) 说词
(1) 首先,讲解小序
小序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说明写作时间和写作目的(板书)
(2) 说词大意 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之后分句说说这首词的大意,教师给出示范:
如说首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先读出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在说大意是:明月什么时候出现的?(我)端着酒杯问青天。
并以课件的形式对这首词的大意进行展示明确:
(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明月什么时候出现的?(我)端着酒杯问青天。不知道天上的神仙宫阙里,现在是什么年代了。
( 我欲乘风归去,)
我想乘着风回到天上(好像自己本来就是从天上下到人间来的,所以说"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 , 高处不胜寒。)
只怕玉石砌成的美丽月宫,在高空中经受不住寒冷(传说月中宫殿叫广寒宫)。 (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
在浮想联翩中,对月起舞,清影随人,仿佛乘云御风,置身天上,哪里像在人间! ( 转朱阁, 低绮户, 照无眠。)
月光从朱红色楼阁的一面转到另一面,低低的洒在窗户上,照着不眠之人 .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明月不该有什么怨恨,却为何总在亲人离别时候才圆?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但愿离人能平安康健,远隔千里共享月色明媚皎然。
(3) 概括大意
疏通大意后,让学生思考这首词的上下阙分别主要写了什么?
明确:上阕:月下饮酒
下阕:对月怀人
(七) 品词
(1)具体设置问题为:通过诵读学习这首词,你从苏轼身上学习到了什么? 教师总结概括:手足情深、乐观旷达
(2)苏轼的乐观旷达可谓是一种可贵的品质,我们在前面学习他的《浣溪沙》时,也感受到他的热爱生活,乐观旷达,大家记不记得《浣溪沙》中下阕的名句? 明确: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之后,教师稍作总结:古代诗论家关于这样说诗词,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又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可见,诗词中总是蕴含着作者的情感,需要我们去细细体味。
在这一环节中,注重前后知识的联系,以温故而知新。并贯彻授之以鱼不如授之
以渔的教学理念,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触类旁通。
(八) 拓展迁移
穿越历史
假设你穿越历史,回到宋代,看到了此时正在月下饮酒,思念弟弟的苏轼,你们之间会产生怎么样的对话呢?(要求对话内容积极向上,不偏离词的主题。)
(九) 音乐欣赏
播放王菲歌曲《但愿人长久》,让学生在优美音乐中聆听感受这首词,最后,让学生齐背这首词。
(十) 作业布置
苏轼面对一轮明月吟诵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千古祝愿,前面学习《十五夜望月》中王建发出了"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的感叹,可见月亮成为古代文人墨客情感的一种寄托,课后请大家搜集整理写月的诗词名句,每人至少五句,多多益善。
(十一) 总结全文
结余设置为: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苏轼的《水调歌头》,在诵读中体味到了苏轼虽遭贬谪,仍然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是啊,客观事物无法改变,但是我们可以去改变对生活的态度,老师衷心的希望大家,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困难、挫败,都不要气馁不要退缩,时刻保持着一种乐观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最后,呈现我的板书设计,请评委老师批评指正!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北宋)苏轼
小序:交x写作时间与写作目的
上阕:月下饮酒 手足情深
下阕:对月怀人 乐观旷达
水调歌头说课稿 第三篇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板书以及教学反思这八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
1. 地位与作用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首词。本单元以“古典诗词中的生命与情怀”为主题,旨在引导学生品味诗词之美,体悟古人情感,传承文化经典。这首词作为苏轼的代表作之一,既有奇妙瑰丽的想象,又饱含深沉复杂的情感,融情、景、理于一体,上阕写中秋赏月,下阕借月抒怀,在对月的咏叹中展现出词人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对培养学生诗词鉴赏能力、丰富情感体验以及领会传统文化精髓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堪称千古绝唱,是诗词教学的经典篇目。
2. 文本特色
词开篇“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起笔突兀,直抒胸臆,以问句开启对宇宙、人生的'哲思追寻,气魄豪迈。“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想象奇崛,将神话传说与现实心境巧妙融合,借虚幻之境表内心矛盾。下阕“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以月之圆缺喻人事变迁,富含哲理,通俗易懂又深刻隽永,最后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由对亲人的思念升华至对天下离人的美好祝愿,情感真挚深沉、豁达超脱,意境雄浑阔大又清幽空灵,尽显苏词豪放与婉约兼具的独特风格。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在之前已经积累了一定量的古诗词,对诗词的基本体裁特点、常见意象和情感表达有初步认知,具备基本诵读能力与初步赏析诗词语言、意境的能力。然而,对于像《水调歌头》这般情感层次丰富、哲理蕴含深刻、艺术手法精妙的经典词作,理解其深层意蕴、体会词人复杂心境及领略独特艺术魅力仍有难度,在诗词炼字、借景抒情与以理悟情手法的把握上需教师引导,且初中学生情感体验相对单纯,要真切领会苏轼历经仕途坎坷后仍能超脱旷达的情怀,需借助情境创设、资料补充等方式帮助其走进词人内心世界。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能准确、有感情地诵读全词,背诵默写重点词句。
理解词中重点字词、语句含义,掌握常见文言现象,明晰词的基本内容与结构层次。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反复诵读,品味词中优美词句,体会其精妙意境,提升诗词鉴赏语感与能力。
借助小组合作探究、情境还原、资料解读,剖析词人情感脉络与哲理内涵,学习借景抒情、化用典故等表现手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苏轼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体悟其对亲人思念、对人生思考之情,培养学生在困境中积极面对生活、珍视亲情友情的价值观,增强对古典文化热爱。
四、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精准把握词中丰富情感,包含对胞弟苏辙的思念、仕途失意的惆怅以及超脱旷达的情怀转变,体会“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蕴含的哲理。
品味词中生动传神的语言,如“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的细腻动态描写,领会借月景写人情的妙处,感受苏词豪放且婉约的风格特点。
2. 教学难点
深刻理解苏轼于中秋佳节,在政治挫折与手足分离双重情境下,如何从初始的抑郁惆怅过渡到最终旷达超脱心境的复杂心路历程;领会词中借月所构建的虚实相生、情景交融艺术境界与人生哲思的完美融合,感悟古典诗词超越时代的精神价值。
五、教学方法
1. 诵读法:“三分诗七分读”,安排多次诵读,初读正音读顺,再读品析节奏韵律,精读体悟情感,以读促悟、以读代讲,让学生沉浸于词的音韵美与情感氛围中。
2. 问题引导法:设置系列环环相扣、层层递进问题,如“词人为何把酒问青天”“欲乘风归去又为何恐”等,引导学生思考探究,梳理诗词脉络、挖掘深层意蕴,激活学生思维。
3. 小组合作探究法:针对重难点问题,组织小组讨论,如探究词中哲理、分析情感变化原因等,促进学生思想碰撞、分享见解,培养团队协作与自主学习能力。
4. 情境教学法:借助多媒体展示中秋月夜图、讲述苏轼生平故事、播放古乐等,营造古典文化情境,还原创作背景,助力学生跨越时空,共情词人情感。
六、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3 分钟)
运用多媒体展示多幅精美的中秋月夜图,配以悠扬古典音乐,提问学生:“中秋之夜,明月高悬,此景常引发大家怎样思绪?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多有吟诵,大家能忆起哪些写月诗词?”在学生回答基础上引出苏轼这首望月怀人、千古传唱的《水调歌头》,激发学生对古人如何借中秋月抒别样情的探究兴趣。
2. 新授知识(25 分钟)
作者及背景介绍(3 分钟):简要介绍苏轼生平,突出其仕途坎坷,多次被贬,历经人生起伏;点明本词创作于中秋佳节,苏轼与苏辙兄弟七年未见,政治上不得志,在密州任上借月抒怀这一背景,助学生理解词人复杂心境,为解读情感奠基。
初读正音,读通读顺(5 分钟):学生自由朗读,标注生字词,教师正音,如“阙(què)”“绮(qǐ)”“婵娟(chán juān)”等,随后教师范读,要求学生跟读,注意字音准确、节奏停顿,如“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体会词的韵律之美,再让学生分组朗读展示,互评互纠。
再读释义,理解内容(7 分钟):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工具书,自主翻译词意,圈点疑难字词,小组内交流探讨,教师巡视答疑,重点讲解“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等蕴含深意、翻译易错语句,引导学生梳理上阕赏月饮酒、下阕怀人悟理内容层次。
精读品味,体悟情感(10 分钟):提出问题“词人望月产生哪些情感变化”,学生默读思考、勾画词句,小组讨论汇报。起始“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显豪迈好奇与对宇宙探索渴望;“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流露仕途失意想归隐又眷恋尘世矛盾纠结;“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回归现实无奈;下阕“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见因思念亲人失眠愁苦;“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悟人生哲理后的释然;“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达对天下离人祝愿的旷达乐观,借助反复诵读,体会情感递变,教师适时补充苏轼类似贬谪经历资料深化理解。
3. 巩固练习(10 分钟)
背诵挑战:限时 5 分钟,学生自主背诵,之后小组内互背检查,推选代表在班级背诵展示,强化记忆,内化词文。
诗词赏析:展示含炼字、情感、手法分析类的练习题,如“赏析‘转’‘低’二字妙处”“本词如何体现苏轼旷达情怀”,学生书面作答,教师点评反馈,巩固课堂所学鉴赏知识与技能。
4. 课堂小结(5 分钟)
回顾苏轼望月抒怀历程,梳理从借月问青天、表矛盾心、诉离别苦到悟人生理、寄美好愿情感脉络,总结词借景抒情、化用典故、以小见大表现手法,强调苏轼在困境中坚守乐观旷达对当代生活启示,升华学生对古典诗词价值认知。
5. 布置作业(2 分钟)
书面作业:背诵默写全词,并用现代文改写词内容,要求保留原词情感与意境,锻炼语言转化与文字表现力。
拓展作业:搜集苏轼其他中秋诗词或写月佳作,制作手抄报,对比赏析情感异同,拓宽诗词阅读量,深入探究苏轼诗词风格。
七、教学板书
中间主板书: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
上阕:赏月
明月——把酒问青天
欲归——恐高寒
起舞——在人间
(豪迈、矛盾、回归)
下阕:怀人悟理
照无眠——思亲人
难全事——悟哲理
共婵娟——寄祝愿
(愁苦、释然、旷达)
左侧副板书:重点字词释义
右侧副板书:艺术手法(借景抒情、化用典故、虚实结合)
此板书依诗词结构层次、情感脉络设计,条理清晰,突出重点词句与情感变化,辅以字词、手法注释,助学生直观把握全词内容,强化记忆理解。
八、教学反思
整堂课以诵读为基、问题为线、情境为翼,多种教学法融合,学生参与积极,较好达成教学目标。但教学中亦存不足,如小组讨论深度广度把控欠精准,部分学生理解浅尝辄止;在引导学生体会苏轼旷达心境跨时空共鸣上,手段稍显单一,后续可引入更多生活实例、相似文学案例强化感悟。同时,对学生诗词个性化解读鼓励有余引导不足,应在尊重多元同时,依文本特质纠偏,引领学生更精准品悟古典诗词韵味,提升文学素养。
以上便是我的说课内容,感谢聆听!
水调歌头说课稿 第四篇
各位评委老师好!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题目是《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我将本次说课内容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是说教学设计、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教学过程以及说效果分析。下面我将分别介绍其具体内容。
第一部分,说教学设计
依据新课标突破陈旧的教学模式的要求,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主阵地,让学生在快乐中“冲锋陷阵”,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培养人文素养,同时,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为此,我将教学设计理念归纳为以下几点:
1、丰富学生的文学知识,这是本课教学的一个基本要求,学生每接触一个新的内容都要获得一些新的文学常识。
2、培养学生对文学的探究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提高了学生的探究欲望,自然能学好这门课程。
3、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文化修养,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修身养性”的文化传统,学习文学,同时也是陶冶性情的最佳方式。
4、调动学生的团队合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人不可避免地要和形形色色的人接触,学会团队合作不仅是学好本课的要素,也是学生将来踏入社会必不可少的条件。
5、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是一个我将重点强调的地方,文学没有唯一的解读,所以学生要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见解,独立于形式的框架之外。
由此,我归纳出我的教学理念核心:海纳百川,凸显个性。
第二部分,说教材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人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诗歌。本单元为古文单元,学生在学习本词之前已经有了一定的古文知识积累,本词又是五首诗词中的第四首,通过学习《赤壁》等三首诗词已经对诗歌具备一定的欣赏能力,也为后来的诗词的鉴赏打下了基础。
另外,本词是自古以来中秋词中的上品,语言自然生动,学习难度不大,读来朗朗上口,不失为提高学生对于宋词兴趣的一个良好基点。此外,有别于苏轼词一贯的豪放风格,本词别有一番清新雅致的风味,品味本词有助于学生全面地了解苏轼的词风。同时,考虑到初中学生对于流行元素的爱好,而本词亦被融入多种流行元素如歌曲及影视等,可结合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在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引导学生比较本词在不同时期的不同意义。
第三部分,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对三维目标的要求以及前面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为以下几点:
1、积累文学常识,了解相关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
2、掌握几种常见的表达方式如移情、情景交融等,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在理解词意的基础上进行背诵。
4、充分发挥具有创造性的想象力,对词情词境产生自己独到的见解或感悟。
5、由此及彼,通过对本词的鉴赏学会鉴赏同类词的一般方法。
其中第2点和第5点是重点,第4点是难点。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我们都知道语文是一门培养人的感悟理解能力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了解客观的文学常识,还要使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自己的情感体验去感受和理解。教师的主要作用不在于讲解而在于引导和启发,使学生能真正获得自己的独特感受。
基于本节课内容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预习加复习
2、视频加音频
3、讲授加讨论
4、朗读加写作
下面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第四部分,说教学过程
流行视窗,头脑风暴(5-8分钟)
导语:我们都知道,古代的诗词都是可以唱出来的,比如《诗经》就是古代的流行歌曲,只不过那些乐谱都没能保存下来,我们不能大饱耳福。但现代人也挺聪明,翻唱了很多古诗词,大家听过《水调歌头》的流行版吗?有人听过,但估计很少有人听过粤语版吧?下面我们来看一段视频,看看粤语版的水调歌头是个什么风味。
(用多媒体播放《秋香怒点唐伯虎》中以粤语歌唱《水调歌头》的视频片段)
大家都听懂了吗?没听懂不要紧,粤语对于咱们来说还是有点难度的,但至少应该看出这首词的中心词是哪一个了吧?对啦,是“月”,那么现在就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学过哪些有关于“月”的诗词呢?让头脑风暴来得更猛烈一点吧!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5分钟)
同学们刚才回忆了许多有关于“月”的'诗词,那么本词写的“月”与别人写的“月”有何不同呢?要知道这一点,我们首先要攻克字词这一关,大家既然已经作了课前预习,那么再花2分钟左右浏览一遍词文,并攻占这样几个领地:
1)消灭生字词;
2)找出本词的写作时间和背景。目标明确,行动快速!
(请2-3个学生分别回答,老师评价并补充总结)本文的生字词较少,要注意的是“胜”的读音及意思有别于我们通常的认知。很显然,本词是写在中秋之夜,而且是在怀念作者的弟弟子由,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对,小序,所以大家以后鉴赏诗词的时候可不要小看了小序的作用,它通常会介绍诗词的写作背景及缘由。(老师补充关于作者苏轼及其词风的相关介绍)
通过这两个部分,在引起学生兴趣的情况下完成了文学常识积累的任务,同时也为进一步赏析全词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完成了教学目标的第1点。
3、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1)读出味道(6分钟)
☆ 既然同学们已经了解了本词的写作背景,而本词的词意也不生涩,那么就请大家根据自己的理解选择一种情感来朗读本词。
☆ 请两位同学示范朗读一下,并说说自己是以何种感情来读的;老师也朗读一遍,大家可以选择不同的情感,可以是怀念,可以是旷达,可以是感伤,也可以是其他,但必须能说出合理的缘由。
2)品出技巧(10分钟)
☆通过朗读,大家都对这首词融入了自己情感,应该也都爱上了它,那么,它是如何打动你的心的?除了情感的真情流露外,也需要一定的写作技巧,那么我们就一起来品一品,请大家带着这样几个问题仔细阅读分析本词:
⊙上下阙的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怎样联系起来的?
⊙词中的景物经历了怎样的转换过程?通过哪几个关键词转换的?有什么作用?
⊙景物的转换体现了词人情感怎样的变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或性格?
请大家分组讨论,4-5个人一组,每组任选一个问题讨论,请几个小组的代表发言,老师做指导性的归纳总结。总结中提到移情的用法以及情景交融的技巧,并由此归纳出鉴赏同类诗歌的一般技巧。
这一部分完成了教学目标的第2点和第5点,同时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背出水平(5分钟)
经过了情感的融入,又疏通了词意技巧,大家对这首传诵千古的名词还有什么理由不背下来呢?我们不仅要背,还要背出水平,我们不来死记硬背的那一套,咱们一起来学一学这首词的流行唱法。(播放《水调歌头》音频)完成教学目标第3点。
4、养兵千日,用兵一时(10分钟)
大家读也读了,品也品了,背也背了,现在该写写了。当然,写也要写出特色。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尝试复原某一场景或创设另一与之相关的场景写下来。换句话说,你把这首词看作一个完整的经历,像放电影似的在你脑海中过一遍,然后截取某个你非常感兴趣的片段写下来;也可以不直接写本词,比如你写被怀念的苏辙,等等,能体现本词的意境即可。最重要的是,一定要写出你自己的情感体会,能够与打问号苏轼产生思想碰撞那自然是再好不过了。(老师选取几篇范本念读,大家相互浏览观看)
这一部分完成教学目标的第4点,也是本课的难点。
5、课后演练场
1)《水调歌头》是苏轼的代表词作,请大家课下搜集苏轼的其他代表诗词并背诵,每人至少2首;
2)在学习本词过程中,触动你心灵的情感体验在哪?写下你对本词最独特的情感体验,字数文体不限。
6、板书设计
上阙—望月(写景)
过渡—(转 、低 、照)移情
下阙—怀人(抒情)情景交融
第五部分,说效果分析
本节课我根据初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结合各种流行元素,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地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但由于学生具体情况的不可知以及实际课堂条件的限制,比如多媒体的运用及效果等等,可能与实际教学情况存在一定的差异性,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相关调整。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水调歌头说课稿 第五篇
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选自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是传统名篇。新大纲对文言文的学习阅读要求是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基本内容,背诵一定量的文言文。本课的学习是使学生在行云流水般的语言和美妙的意境中,体会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和深邃的哲理趣味。另外,积累一定的文言文字词,为理解鉴赏古代文学作品打下一定的基础,提升文化素养。
2、学情分析
本班共有42人,他们的文言文基础相对薄弱,对古诗文的理解却是个好一定的方法。因此对文章思想主题的把握应循序渐进,有浅入深,适当取舍。
3、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诗词。
2、通过反复朗读,把握诗歌意象,进而了解词中的意境,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联系作者身世处境,结合词中的描写、抒情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4、培养学生积极、健康、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掌握重点实词,并能准确翻译课文。培养学生朗读、理解、鉴赏能力,.通过朗读、理解、鉴赏体会情感。
教学难点: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及其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
(二)说教法
情境导入法,问题点拨法。
(三)说学法
自主学习法,诵读品味法。
(四)说教学设想
我的教学步骤分为导入、整体感知、细部研读、拓展延伸四部
(一)导入
播放王菲的《水调歌头》,教师导入。
(设计意图:为上课营造一种诗意的氛围)
(二)初步感知
1、请学生介绍本词的写作背景,老师补充介绍。
2、老师带大家一起唱王菲的《水调歌头》,要求唱出感情。
3、请学生翻译重点字词:把天上宫阙何年琼楼玉宇
不胜清影何似朱阁绮户无眠恨何事
4、请学生自主翻译全文。(可讨论,可向老师提问)
5、学生质疑(可提出不会翻译的字词句,先由学生互相解答,再不会的再由老师解答)
(三)细部研读
1、讲解小序
①齐读小序
②提问:小序的作用是什么?
③指名回答
2、讲解上下阙
3、总结全文
①听录音读全文
②提问:词中作者的'感情有哪些变化?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胸襟和感情?(设计意图:是想通过分析作者的感情变化来理解其博大的胸襟和积极、乐观、健康的生活态度,以突破难点)
(四)拓展研伸
1、多媒体出示胡子和王国维对苏轼评价,展示苏轼的其它名句,请学生自主读,找出自己最喜欢的一句,并说说理由。
2、自己曾经遭遇过的不如意的事情,用简洁的语言把事情的经过以及自己当时真实的想法说给大家听听。
3、们在人生的旅途中将会遇到许许多多的不顺心、不如意的事,学习了这首词后,从中受到了哪些启发呢?谈谈自己的看法。
4、学生齐读教师寄语
5、齐读苏轼的名句
6、结束新课
(五)作业布置
背诵全文。
水调歌头说课稿 第六篇
一、说教材分析:
第六单元所选的课文都是历来传送的名家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咏中秋最著名的作品。苏轼通过行云流水般的语言营造了天上人间的清冷意境,写出了心中的徘徊矛盾,而最终以乐观旷达情绪作结。全词蕴涵深邃的哲理趣味。
二、说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分析:
根据新课标提出的“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等要求,本课教学目标设定如下:
1、能有感情的朗读诗词,疏通大意,落实背诵要求。
2、理解苏轼因政治失意、手足分离而心情抑郁惆怅,最终心胸开阔豁达的心理变化过程。
3、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感悟诗词创设的完美意境。
其中联系苏轼的生平经历,品味词中包含的人生哲理意味,理解苏轼旷达心胸为教学重点;理解词中所表达的作者想回朝廷而又心怀恐惧的矛盾思想是教学难点。
三、说教学构思:
新教材入选这首诗歌,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体会作者强烈的苦闷心情和豪放自信的性格特点,培养学生品读诗歌意境,提高审美情趣。所以我把这节课定位于鉴赏诵读课。设计了分层推进式诵读——拓展积累式鉴赏的板块教学模式,安排了赏月诵月——品月写月的教学环节
四、说教法学法分析:
新课标指出“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因此,在课堂上,我十分重视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以引起他们的切身感受,在体验学习和探究学习中整体把握作品,从而达到提升个人语文素养的目的`。
1、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
2、交流讨论法深入体会作者情感。
3、揣摩意境,将词改写成散文,提高写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力求让学生更多的直接接触课文材料,还学生大量的课堂活动时间,体现新课标“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的理念,通过多层次诵读、多角度比较、艺术性创编等课堂实践活动来带动教学流程步步推进,在读、说、赏的层进训练中落实教学目标。
五、说课时安排:
一课时
六、说教学过程:
第一步:赏月诵月——
(一)知识积累导入新课:
“小时不识月呼做白玉盘”,而长大后,天上那一轮明月,却寄托了人们太多的情感。请欣赏一组月亮的图片,齐读古人为我们描写月亮的诗句。
在老师娓娓道来的过程中,在学生齐声朗读的情境中,调动学生情绪,烘托课堂气氛拓展知识积累,并为下面理解本诗的情感底蕴奠定了基础。
(二)分层推进式诵读:
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法,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在教学主体步骤的起始阶段很好的烘托了教学气氛。
1、朗读:听朗读正音,亮开嗓门齐读。
2、译读:分组对照课下注释读懂全诗,圈点出不懂的地方全组讨论,老师解疑。
3、品读:以“月”为中心词,从词中挑选一些动词放在“月”的前面组成一个短语,看看苏轼对月都做了什么想了什么?(问、归、怨、共……)
老师介绍苏轼的生活经历,学生选择诗句以老师的问题为开头谈谈:“透过……诗句读到了……”(读到了苏轼对月亮的向往、读到了苏轼天上人间的徘徊矛盾、读到了苏轼怀念兄弟的抑郁惆怅、读到了苏轼积极豁达的胸怀……)。
4、自读:把自己假想成政治失意远离亲人的苏轼,以人生独白的方式朗读。回答问题——用一组或几组反义词填空:《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一曲______而不失______的音乐。(抑郁而不失旷达,惆怅而不失乐观……)从而把握诗歌朗读的感情变化应该是抑郁——旷达。
5、竞读:男女生比赛,自己说说朗读效果、情感的处理,
6、齐读:女生齐读上阕诗句,男生齐读下阕诗句。
7、背诵:
叶圣陶说过:“美读得法,不但了解作者想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了,无论品味方面或是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通过层层推进的朗读吟诵的教学环节,激活学生的情感共鸣,在吟读中入情入境入心。
第二步品月写月——拓展积累式鉴赏:
我设计了“听——读——说——找——写”五个小环节,漫步古代咏月诗篇中,通过比较阅读老师搜集到的同类诗歌,让学生做一下横向的比较,从而感受到中国古典文学中月的永恒魅力。
1、听:老师朗读这两首诗歌,学生做标注。
2、读:自己朗读,对照注释读懂全诗,圈点出不懂的地方分组讨论,老师解疑。
3、说:以“我欣赏______诗句,因为______”的句式谈谈自己的理解。
4、找:对比三首诗歌,找出意境相通的诗句。
5、写:通过拓展赏析,让男女生分别将本词的上下阕改写成写景抒情的散文片段,交流朗读。
语文课堂应该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探索,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这个环节主要训练学生独立把握领悟诗歌风格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中进行抒情性的语言表达训练,全方位的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水调歌头说课稿 第七篇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板书、教学评价这八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首词。本单元所选的古代诗词,都是脍炙人口的经典之作,旨在引导学生感受古人的生活情趣与情感世界,领略古典文学的魅力。这首词是苏轼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词人运用形象描绘的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把自己对兄弟的思念之情,升华到探索人生乐观与不幸的哲理高度,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又表现出他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思想深度,对培养学生诗词鉴赏能力、体悟情感哲理意义重大。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古诗词积累,对诗词的基本体裁特点、常见意象有初步认识,也掌握了一些诗词赏析的基本方法,如从内容、情感、手法等角度分析诗句。但对于词中蕴含的复杂深沉情感,以及如何透过词句精准把握作者豁达超脱背后细微的情感波澜,还需要教师进一步引导启发;在诗词诵读技巧上,虽能读通顺,可读出词的韵味、节奏以及情感起伏还欠火候,这为本课教学提供了起点与方向。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准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词,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理解词的基本内容。
了解苏轼及其词作风格,掌握词牌特点、上下阕结构等相关文学常识。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反复诵读,品味词中优美词句,体会作者情感变化,提升诗词鉴赏能力。
学习借景抒情、想象联想等表现手法在诗词创作中的运用,培养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词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感悟词中蕴含的旷达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滋养学生面对生活困境的精神力量。
四、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把握词中的意象,理解词人由赏月到怀人,进而思考人生哲理的情感脉络。
品味词中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富有哲理与深情的词句,体会其精妙之处。
2. 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苏轼在词中展现的复杂矛盾又最终达观超脱的内心世界,领会其乐观旷达人生态度背后历经仕途坎坷后的深沉感悟,让学生能共情并汲取精神养分。
五、教学方法
1. 诵读法:“三分诗,七分读”,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个别读、配乐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词的韵律美、节奏美,体会情感。
2. 问题引导法:设置环环相扣、层次递进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深入理解诗词内涵,激发学生思维主动性。
3. 小组合作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疑难问题、分享见解,培养合作精神与团队意识,碰撞思维火花,拓宽理解视野。
六、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3 分钟)
运用多媒体展示中秋佳节阖家团圆、赏月吃月饼的欢乐图片,提问学生:“中秋之夜,本应是团圆时刻,倘若亲人远在他乡,不能相聚,你会有怎样的心情?”引导学生分享自身感受,顺势引出苏轼在中秋之夜写下的这首望月怀人佳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激发学生探究词人彼时心境的兴趣。
2. 作者及背景介绍(3 分钟)
通过 PPT 呈现苏轼简介,涵盖生平经历、仕途坎坷(“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等关键事件)、文学成就等内容,重点突出苏轼一生多次被贬,却始终保持豁达乐观心境,让学生对作者有初步认知,为理解词中复杂情感奠基。同时简单介绍本词创作于密州任上,彼时苏轼与弟弟苏辙已七年未见,中秋望月,思念之情愈发浓烈,从而切入文本解读。
3. 初读感知(7 分钟)
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标注字音、划分节奏,注意“阙”“绮”“婵娟”等易错字音,示范词中长短句停顿,如“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展现韵律节奏。之后学生自由朗读,同桌互听互评纠正读音与节奏问题。接着挑选两到三名学生进行个别朗读展示,其余同学认真倾听并评价,最后全班配乐齐读,初步感受词的悠扬意境与情感基调。
4. 文本解读(20 分钟)
上阕解读:引导学生默读上阕,思考问题“词人开篇为何要‘把酒问青天’?描绘了怎样一幅画面?”学生自主思考后交流回答,教师总结归纳,点明此举展现苏轼豪放不羁、超凡脱俗气质,冲破俗套,对月发问,一个在月下举杯独酌、仰头问询苍天的孤高形象跃然眼前,勾勒出空灵澄澈、皓月高悬之景,饱含对宇宙奥秘探寻渴望。再追问“‘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蕴含何种情感?”引导学生体会词人对天宫仙境向往、对人间尘世感慨,虚实结合,拓展想象空间。
下阕解读:过渡至下阕,抛出问题“下阕由望月怀人,词人情感如何层层递进?”组织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分析“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中月的动态,体会词人因思念弟弟辗转难眠,月光似也通人意,洒在不眠人身上,满是惆怅。探讨“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以反诘语气凸显怨念无奈,可又于无奈中自我宽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将个人离情别绪融入自然规律,感悟哲理豁达。重点赏析“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小组代表分享对这句词理解,教师从用词、意境、情感传递角度深入剖析,赞其用词质朴却深情满溢,借明月传递对亲人祝愿,跨越空间距离,彰显乐观旷达胸怀。
5. 艺术特色赏析(5 分钟)
引导学生回顾全词,从表现手法、语言风格等维度总结艺术特色。点明借景抒情贯穿始终,明月为线索串联情思;巧用想象,穿梭天地人间、月宫尘世;句式长短错落,音韵和谐优美;语言质朴自然又饱含深情,尽显苏轼豪放与婉约兼具词作风格,加深学生对诗词艺术魅力认知。
6. 拓展延伸(5 分钟)
展示古今文人墨客中秋怀人思乡诗词片段,如杜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等,学生分组讨论异同,体会不同诗人笔下中秋月承载情感共性与个性,拓宽文化视野,强化对传统中秋文化内涵体悟。
7. 课堂小结(3 分钟)
回顾全词内容,梳理词人情感脉络从望月发问、怀人惆怅到悟理超脱,总结苏轼以乐观豁达直面人生聚散,启示学生珍视亲情、以宽广胸怀应对生活波折,升华情感教育。
8. 布置作业(1 分钟)
要求学生背诵并默写全词,完成一篇 300 字左右赏析短文,任选角度(如情感表达、艺术手法)剖析《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精妙之处,巩固课堂所学。
七、教学评价
1. 过程性评价:在课堂诵读、小组讨论、问题回答环节,密切关注学生表现,及时给予鼓励性评价,纠正读音、节奏、理解偏差,以肯定激发参与热情,以引导完善思维表达。如“你朗读时对‘何事长向别时圆’的语调处理,很精准传达出词人怨念,非常棒!不过下一句的节奏可稍放缓,再试试”。
2. 终结性评价:依据作业完成情况,从背诵准确性、默写规范度、赏析短文内容深度、逻辑条理、语言文采等维度综合评定,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能力提升程度,针对问题个别辅导反馈,强化教学效果。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感谢各位聆听! 首先明确说课稿的基本框架,包括教材分析、学情分析等八个方面。在教材分析中,结合单元主题阐述这首词的文学价值和思想深度。根据九年级学生的诗词基础和能力确定学情。教学目标从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设定。教学重难点围绕词的情感脉络和富有哲理的词句确定。教学方法采用诵读法、问题引导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过程依次为导入、作者背景介绍、初读感知、文本解读、艺术特色赏析、拓展延伸、课堂小结和布置作业,每个环节都有明确的目的和引导方式。最后设计教学板书和教学评价,全面涵盖教学的各个方面。使整个说课稿内容完整、逻辑清晰,能够有效地指导教学。
水调歌头说课稿 第八篇
1.对本节教材进行分析
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是人教版初中八年下第五单元二十五课的内容。本单元是文言文和古诗词单元,着重培养学生在大致读懂课文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体验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了解古人写景、叙事、议论的特色、同时积累文言词语,增强语感。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之中,有一定的古诗词学习基础,将为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节内容是在初中诗词整体的学习中,占据重要地位。更为今后学习苏轼的文章打下基础。
2.学情分析
虽然本地区划分为农村学校,但是如今的网络资源丰富,我结合大学的知识和上班几年来的教学经验,在七年和八年上学期对学生进行过持续的诗词训练。因此学生对本文的解读并不是很难。
教育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关于苏轼的文学常识,本文的写作背景,积累实词(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朗读诗歌的能力和利用写作背景分析诗歌主旨和表达思想感情的能力(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旷达的胸襟和健康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以及确定依据: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结合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重点: 实词的理解和依托背景分析诗词的思想感情
难点: 培养学生深层次的理解,并树立旷达胸襟和乐观的人生态度
3.下面,为了讲清重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课设定的目标,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说教法
3.1 教学手段: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我在教学中采用朗读法、小组探讨法、个人思考法,结合多媒体的方式进行教学。这主要是因为:学习诗词必须要尽可能的.让学生广泛阅读和理解,在此基础上,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根据学生的知识能力,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小组合作探究教学法。在学生看书、讨论的基础上,在我的启发引导下,积极进行知识的交流、重组、汇总、统一。在回答问题时,各组回答不同的问题或者同一问题。特别注重答案不一致的问题,鼓励、启发学生从多个角度的进行思考,解读出自己的思考成果。我也要积极的予以指导和导引。使之朝着积极乐观的方向前进。
3.2 学生学法:以朗读、小组合作研究为主。符合当前课改精神,也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4.接下来我来具体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及设想:我的授课过程大致可以分为引入,朗读,整体感知,细处分析,结合背景,深入主题,及时反馈等几部分。
4.1 引入。由 "北宋诗歌评论家胡仔评中秋词,自"水调歌头"一出,余词皆废引入:把对本词的高度评价直接提出,目的在于给学生一种精神上的震撼,将注意力集中到本课的学习中来。
4.2 朗读。首先由我进行范读,强调朗读的要领,如停顿、重音、平翘舌、语速、情绪等。然后请举手的同学分别朗读,合作朗读。并请学生指出朗读的学生的优缺点,尤其是优点。主要是因为学习诗词必须让学生尽可能的参与和充分朗读,这是理解的前提,面对参次不齐的朗读水平,指出缺点,及时改正,指出优点,符合课改精神,鼓励学生,发现学生的长处,从而增强其自信心。
4.3 解读字词。请各小组学生分别讲解课文出现的实词。目的在于积累学生的文言基础知识,为以后更深入的学习其他文言文打好基础。
4.4 翻译。请各小组学生分别翻译自己承担的段落内容。对于学生无法解释句子,我做相应的指导。我想无论是哪里的学生,都要重视基本的能力的培养,古典诗词离我们和久远,任何一篇古典诗词或者文言文的理解都离不开对内容的深刻理解上进行结构和思想上的分析。因此,翻译课文无论难易,都要当作一个重点的步骤进行。
4.5 具体的教学分析。首先,我出示问题,由各组学生合作研究,汇总信息。如A 本文的小序的作用是什么? 文章的上下阙都写到了一个事物是什么?用了哪些句子来进行描写?其中"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表达着作者什么样的心情?"高处不胜寒"的深层含义又是什么?这些问题由简入难,由浅入深,不停的追问,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一种连续的思考当中,问题的答案也从开始的文中可寻到后来的结合背景方可解释。在上课的前半程没有把介绍北京单独拿出,其目的就是避免教学的程式化。在文中结合背景更显出背景对于分析诗词的重要价值。
其次,对于下阙内容。第一个提出的问题是"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是描写什么事物的?或者这个句子的主语是什么?接下来,承接着这个景物,深入分析作者为何无眠?无眠的时候又有怎样的感触和思考。诗词的最终落脚点是什么? 纵观整个诗词。作者借月要表达的主要是思想什么? 通过层层的深入分析,由景入情,不仅指导了学生写作上的层次和结构,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由表及里的分析诗词的能力。
这些问题基本上是抛给学生小组合作解决的。如遇到难点,学生无法解答的问题,我再予以相应的指导。学生的诗词能力是自己一步一步培养出来的,因此,相信基本上可以解决的很好。
4.6 总结全文,说出体会(可作为作业在自习课检查)。总结的内容一方面是诗词写作思路的分析,还有思想的深刻,即苏轼在被贬官的时候保持的旷达胸襟和寄情兄弟,期盼团圆的心情。课后我的个性理解更多的是侧重这个方向写作的。
5.及时反馈
在自习课检查学生的实词和诗词的背诵理解情况,还有写的读后感。因本篇诗词的重要,所以强化学生的理解。
水调歌头说课稿 第九篇
一、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文言文阅读的要求
新大纲对文言文的学习阅读要求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基本内容,背诵一定量的文言文。
2、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
二、学生情况分析
我班语文基础相对比较差,特别体现在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与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因此对文章思想主题的把握应循序渐进,有浅入深,适当取舍。
三、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
根据以上对教材和学生情况的分析,我将此文的教学目标确立为:
1、知识目标:了解苏轼的有关文学常识及本文写作背景。掌握重点实词,并能准确翻译课文。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朗读能力,.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情感。引导学生理解本文主旨。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积极、健康、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是掌握重点实词,并能准确翻译课文。培养学生朗读能力,.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情感。
教学难点是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及其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
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运用
“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叶圣陶语)。本文是短篇精品,内容丰富。字词句方面,根据学生已经学过的`基础文言和课文注解,大致能理解。因此能以一得引多得的自学辅导设计进行教学,使学生认识精品,喜欢精品,在理解的基础上,融会贯通,并联系实际,有所启发。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用圈点批注、朗读、讨论、质疑、课堂练习等方式使学生动起来。
五、学习方法指导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应该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
六、教学程序设计
一、导入。
二、复习:
1、课题。
2、作者。
三、介绍写作背景。
四、初步感知:
1、正音。
2、指导朗读。
五、疏通全文:
1、小序。
(1)重点词语讲解:达旦 子由
(2)指导翻译。
(3)作用。
2、上阕。
(1)重点词语讲解:把 天上宫阙 何年 琼楼玉宇
不胜 清影 何似
(2)指导翻译。
3、下阕。
(1)重点词语讲解:朱阁 绮户 无眠 恨 何事
全 婵娟
(2)指导翻译。
六、合作、探究:
1、如何理解词的上阕?
2、如何理解词的下阕?
3、试分析这首词的写作特色。
七、巩固练习(小结)。
八、作业:
1、背诵这首词 。
2、小作文:以“月”为话题,说自己想说的话。
板书设计:
《水调歌头·中秋》
上阕: 把酒问月-----追求美好生活-----积极乐观
下阕: 望月怀人-----探求人生哲理-----旷达胸襟
水调歌头说课稿 第十篇
一、教材分析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选自初中语文第四册第五单元。本单元教学重点是诵读古代诗文,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本课的重点是训练学生朗读诗词的能力,借助联想和想象在古代诗词中的运用训练学生合理、大胆、独特的联想和想象能力;领会诗词所表达的强烈的真挚的情感,培养积极、乐观、健康的生活态度。
依据: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基本理念、课程总目标以及第四学段(7-9年级)阅读目标的相关内容阐述和初中语文第四册教学参考书中对此课的`教学重点提示。
二、教法
情景创设法、设疑导思法、讨论法
依据:教育学、心理学理论中兴趣学习观、主体性学习观以及启发性学习原则。
三、学法
自主、合作、探究
依据:《语文课程标准》中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的学习方式。
四、教学设想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联想和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训练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朗读能力和联想、想象能力。通过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学生培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积极、健康、乐观的人生态度。
依据:根据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和课程目标要求。
(二)教学重难点
训练学生朗读能力,借助联想和想象在古代诗词中的运用训练学生合理、大胆、独特的联想和想象;联想和想象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依据:根据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和人本主义学习观。
(三)课堂结构
趣味导入、诵读感知、;深入理解、品味感悟、拓展延伸、熟读背诵,合作配图
(四)教具
收录机、朗读带、多媒体(在有条件下)
水调歌头说课稿 第十一篇
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选自初中语文第四册第五单元。新大纲对文言文的学习阅读要求是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基本内容,背诵一定量的文言文。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本课的学习是使学生积累一定的文言文字词,为理解鉴赏古代文学作品打下一定的基础,而且使学生学习和继承祖国的优秀的文化遗产,受到思想教育和美好情操的陶冶。
2、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的文言文基础相对薄弱,因此对文章思想主题的把握应循序渐进,有浅入深,适当取舍。
3、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了解苏轼的有关文学常识及本文写作背景。掌握重点实词,并能准确翻译课文。
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朗读、理解、鉴赏能力,.通过朗读、理解、鉴赏体会情感。引导学生理解本文主旨。
③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积极、健康、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掌握重点实词,并能准确翻译课文。培养学生朗读、理解、鉴赏能力,通过朗读、理解、鉴赏体会情感。
教学难点: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及其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
说教法
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用圈点批注、朗读、唱歌、讨论、质疑、等方式使学生动起来。
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应该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
说教学设想
我的教学步骤分为导入、整体感知、细部研读、拓展延伸四部
(一)导入
大家上课很累了,我们来放松一下,听首音乐,王菲的《水调歌头》。
(放王菲的《水调歌头》)(这首歌我是偶然在《爱音乐》电子期刊上听到的.,就把它下载下来,放在这节课的开头,目的是为上课营造一种诗意的氛围)
(二)初步感知
1、请学生介绍本词的写作背景,老师补充介绍。
2、老师带大家一起唱王菲的《水调歌头》,要求唱出感情。
3、请学生翻译重点字词:把 天上宫阙 何年 琼楼玉宇
不胜 清影 何似 朱阁 绮户 无眠 恨 何事
4、请学生自主翻译全文。(可讨论,可向老师提问)
5、学生质疑(可提出不会翻译的字词句,先由学生互相解答,再不会的再由老师解答)
(三)细部研读
1、讲解小序
①齐读小序
②提问:小序的作用是什么?
③指名回答
2、讲解上下阙
①先请学生分男女分别读上下半阙,老师提问五个问题:上半阙中最能表现作者矛盾心情的是那几句?“高处不胜寒”的言外之意是什么?“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无眠人是谁?为何无眠?哪些语句是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你从中读出什么?词中哪句话抒发了作者对亲人的思念和美好祝愿?(这五个问题是我从2009年第七期《中学语文教学》电子期刊的一篇《水调歌头教学实录》里看到的,就把它们摘录下来,并加以归纳,学生可自主思考,也可讨论作答,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理解鉴赏能力,以突破重点)
②老师指名回答
3、总结全文
①听录音读全文
②提问:词中作者的感情有哪些变化?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胸襟和感情?(是想通过分析作者的感情变化来理解其博大的胸襟和积极、乐观、健康的生活态度,以突破难点)
(四)拓展研伸
1、多媒体出示胡子和王国维对苏轼评价,展示苏轼的其它名句,(这是我从《古典文学知识》电子期刊的2010年第五期的的一篇《谈苏轼》的文章中摘录下来的)请学生自主读,找出自己最喜欢的一句,并说说理由。
2、自己曾经遭遇过的不如意的事情,用简洁的语言把事情的经过以及自己当时真实的想法说给大家听听。
3、们在人生的旅途中将会遇到许许多多的不顺心、不如意的事,学习了这首词后,从中受到了哪些启发呢?谈谈自己的看法。
4、学生齐读教师寄语
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时常会遇到很多的不如意的事情,那我们怎么去迎接生活的挑战呢?我们应该是:失意时,莫伤悲;苦闷时,莫彷徨;失败时,莫气馁。正视失败,迎接挑战,我们的人生,定会成功。
5、齐读苏轼的名句
6、齐唱《真心英雄》结束新课(整个拓展过程过程把课堂交给学生,老师只是穿针引线。这样安排,能让学生由课内到课外,由文本到生活,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理解、鉴赏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积极、健康、乐观的人生态度,更培养了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精神。)
(五)作业布置
1、熟读背诵
2、根据对词的意境的理解,给这首词配一副画(可与同学合作)
水调歌头说课稿 第十二篇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以及教学反思这八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
1. 地位与作用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首词。本单元以“诗词三首”为主题,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古代诗词,感受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诗词的艺术魅力。这首词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它既饱含了词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又蕴含着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意境深远,情韵悠长,在词史上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对于培养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提升文学素养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
2. 文本特色
全词开篇设问,奇崛突兀,将对明月的赞美与向往之情喷薄而出。上阕写词人把酒问月,幻想乘风归去的超脱之态,又因“高处不胜寒”回归人间,虚实相生,尽显浪漫奇思;下阕由月及人,借月圆月缺抒发聚散离合之感,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以豁达超脱之胸怀,将对亲人的思念升华至对天下离人的美好祝愿,词中情感波澜起伏,笔法开合自如,既有优美的语言、丰富的意象,又有深邃的哲理,极具感染力与艺术张力。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量的古诗词,对诗词的基本体裁特点、常见意象有初步认知,具备一定的诵读能力和理解文意的基础。但对于词中复杂深沉的情感把握,如苏轼在仕途坎坷背景下交织的出世与入世矛盾、对亲人思念与旷达情怀的融合,以及词中蕴含的人生哲理感悟,尚需教师引导,通过深入文本细节、结合背景资料、品味词句内涵等方式,帮助他们突破理解难点,提升鉴赏层次。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能准确、流畅、有感情地诵读全词,背诵默写重点词句。
掌握词中重点字词的含义,理解词的基本内容与主旨。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反复诵读,品味词的语言美、意境美,体会作者情感变化。
学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表现手法,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词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领悟其豁达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培养学生珍视亲情、笑对生活波折的价值观。
四、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有感情诵读,体会词中复杂情感,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深层意蕴。
把握词的情景交融、虚实结合写作手法,品味词句精妙之处,如“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等。
2. 教学难点
领会苏轼词中蕴含的关于宇宙、人生的哲理思考,体悟其在仕途失意却能超脱旷达背后的精神境界,理解词人如何将个人情思与普世情怀相融合升华。
五、教学方法
1. 诵读法:通过多种形式诵读,让学生从字音、节奏、韵律中初步感知词的音乐美,沉浸于词境,为深入理解情感奠基。
2. 问题引导法:设置环环相扣、层次递进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探究,挖掘词中意象、词句背后隐藏的情感脉络与哲理内涵。
3. 小组合作法:针对重难点问题,组织小组讨论交流,促使学生碰撞思维火花,分享见解,培养团队协作与批判性思维能力。
4. 情境教学法:借助多媒体展示明月当空、古乐悠扬画面,营造中秋月夜氛围,帮助学生具象化理解词境,拉近与古人情感距离。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3 分钟)
1. 多媒体展示中秋月夜阖家团圆、共赏明月图片,提问学生:“中秋佳节,在这月圆之夜,大家会有怎样的思绪?是对团圆的欣喜,还是对远方亲人的牵挂?”引导学生分享自身感受,顺势引出古人对中秋月的独特情怀,开启苏轼《水调歌头》学习之旅。
(二)背景介绍(2 分钟)
简要介绍苏轼仕途坎坷,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与胞弟苏辙分离多年,在中秋之夜,他望月怀人、借酒抒怀写下此词,让学生了解创作背景,为理解词中复杂情感做铺垫。
(三)初读感知(5 分钟)
1. 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标注字音、划分节奏,重点提示“阙(què)”“绮(qǐ)”等易错字音,以及“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等节奏划分。
2. 学生自由诵读,熟悉文本后,推选代表进行朗读展示,其他同学倾听评价,从读音准确、节奏把握、情感初步表达等方面互评互鉴,教师适时指导纠正,确保全体学生读准、读顺。
(四)文本解读(20 分钟)
1. 上阕解读
提问:“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开篇这一问,妙在何处?引导学生思考词人对明月的好奇、急切探寻之情,体会其浪漫豪放气质,奠定全词奇思遐想基调。
探讨“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组织小组讨论:苏轼为何想“乘风归去”,又因何“恐”?结合背景,理解“归去”暗含出世隐居、回归朝堂两种矛盾心态,“不胜寒”既指月宫清冷,更象征官场艰险,展现内心挣扎纠结。
赏析“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让学生描述画面,体会词人虽有仕途波折,却能在月下独舞、安于人间的洒脱,感受其情感从矛盾向眷恋尘世的转变。
2. 下阕解读
分析“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提问词人“无眠”原因,引导学生联系上文思念亲人、感慨身世作答,明确此句衔接自然,将月景与人情紧密相连。
解读“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探讨词人对月“埋怨”背后深层情感,是对聚散无常、命运弄人的无奈宣泄。
重点品味“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小组讨论其蕴含的美好祈愿,理解苏轼跳出个人悲欢,将思念化作对天下离人祝愿,彰显博大胸怀与旷达情怀,教师适时补充古往今来引用此句表达情谊的案例,加深学生感悟。
(五)艺术特色赏析(5 分钟)
引导学生回顾全词,总结艺术特色。从表现手法看,上阕虚实结合,幻想月宫与立足人间交织;下阕借景抒情,以月之圆缺衬人之离合。语言上,词句凝练优美,如“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以月喻人,富含哲理,对仗工整,朗朗上口,增强艺术感染力。
(六)拓展延伸(5 分钟)
展示古今文人中秋诗词片段,如杜甫《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其一》“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等,学生自主阅读比较,分析异同,从情感侧重、表现手法等角度谈体会,拓宽诗词视野,强化鉴赏能力。
(七)课堂小结(3 分钟)
师生共同回顾《水调歌头》内容、情感与艺术成就,强调苏轼在困境中对亲人眷恋、对人生旷达态度,鼓励学生汲取精神力量,珍视亲情、乐观处世。
(八)布置作业(2 分钟)
1. 背诵并默写全词,巩固记忆。
2. 以“中秋月”为主题,创作一首现代小诗,抒发个人独特情思,锻炼写作能力,深化对中秋文化内涵理解。
七、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诵读环节有效调动学生初步感知热情,问题引导与小组合作促使学生深入思考、积极交流,情境营造助于理解词境。但部分学生对苏轼复杂哲理感悟稍浅,后续可补充苏轼同期作品、生平故事强化认知;拓展延伸比较诗词时,时间把控可更精准,给学生充足自主发言机会,提升其独立鉴赏水平,优化教学效果。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内容,感谢各位聆听!
水调歌头说课稿(通用12篇)
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