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1级文库 > 精选推荐 > 正文

《社会学》读书心得(最新20篇)

2024-10-26 17:47:33 1级文库

《社会学》读书心得

  当我们对人生或者事物有了新的思考时,可以寻思将其写进心得体会中,这样能够培养人思考的习惯。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社会学》读书心得,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社会学》读书心得

《社会学》读书心得 第一篇

  初读《社会学的想象力》这本社会学的名著,“不明白,混乱,沉闷,”充斥着我的脑海,慢慢开始品读一回,我又有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

  读完以后,我感叹作者的内容翔实,思路清晰,临界深度。虽然我对于这些例证的研究相当不足,不过其中的关键、哲学的见解让我觉得十分有趣,其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人的多样性。我很佩服作者用延伸的思维观察到了人类主体的'多样性,不同学科,不同重点在这里得到集中展现。

  由于我的职业也涉及到教育,所以对于治学我也很敏感。米尔斯的总结简易而独特,他列举了的七种方式刺激社会学想象力的方法堪称经典,也同时适用于我们的学习和生活。

  当然对于文章我也有很多我不明白的地方。例如,在第一章中,作者凭什么就断定我们的时代是焦虑和冷漠的?我认为这只是一个人偶尔的心情?作者也没有给出一个基础描述,这样的写作容易引发读者尖锐的批评,我觉得这是一点作者不够高明的地方。

  不过,细微的瑕疵在所难免,我们不能够单纯因为一点瑕疵全盘否定《社会学的想象力》的意义。《社会学的想象力》之中还是有很大内容,我们还需要慢慢揣摩,我希望更多的读者欣赏这部作品。

《社会学》读书心得 第二篇

  爱情是一门学问,囊括了很多东西,包括人的价值观、思维方式等等,孙中兴教授在台湾大学开设了“爱情社会学”,心理学中对于爱情也有所涉及,处理好爱情会受益颇多,由此可见,爱情是一门大学问。

  “谈及爱情,十有九悲”,爱情是人生的必修课,很多人学分却是不及格的。抖音上最近火了一句话,华晨宇说过:“我觉得爱情是你一定碰到了你喜欢的女生,你喜欢上了她你才会去谈恋爱,你才会想去谈恋爱。如果你没有女朋友,但是你每天想找一个女朋友,那只能证明你很寂寞。”“宁缺毋滥”用在爱情里面在我看来十分恰当,启示着我们这一代年轻人树立正确的择偶观。

  在我的以往生涯里,曾经被爱情困扰过,有过悲伤,有过迷茫。幸运的是自己的乐观主义作风战胜了悲观、失望,生活很快步入正轨。这些恋爱的经历,给我的人生上了一堂很重要的课,形成了一套属于自己的恋爱价值观。

  不少女生在失恋后会得出这样的结论:“男人没一个好东西!”当下一次爱情到来之际会以一种防备的心理去审视,不信任感导致下一段恋爱又以失败而告终,恶性循环。孙中兴教授在《爱情社会学》中指出“要把每一场恋爱看成是自己的初恋,面对现在的'自己,好好经营爱情”,而不是一概否认。

  当下社会有俩热门词汇叫做“渣男”“渣女”在社会学上有一个专属词叫做“游戏式爱情”,它的表现是不能专注其中一个伴侣,深究其原因可能与原生家庭有关,父母感情不好,童年的创伤使得他(她)以这种价值观为导向去伤害他人。另一种情况可能是在前一段恋爱经历中受到了以“游戏式”为导向的人的伤害而变成了“渣男”“渣女”,用他人的错让下一个人去弥补。

  爱情社会学中有一个理论叫做“难以到手”理论,适用于女生,讲的是女生越难追到手,男生就越觉得珍贵。例如:男生约女生出去散步,答应的太过干脆反倒不珍惜。爱情中的“欲擒故纵”技巧也如此,先晾着对方让对方好奇,然后再牢牢抓住。

  一直以来,周围其他人总是给我灌输一种思想:“谈对象要看家庭”,之前的我不以为然,认为对方足够爱我就好。直到最近愈发觉得这句话非常有道理。家庭生活中,父亲母亲夫妻间感情和睦,在此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爱情观一定不会太差。相反,在家暴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在童年时期遭遇创伤使得孩子的爱情观会出现偏差,甚至可能在以后成家后重蹈覆辙。当然也有父母虽未离婚,但不停的争吵会使孩子的情感不会很健康的情况,有些单亲家庭父母关系处理得很好,彼此之间友善交往,孩子的情感也很健康。

  一些女生在爱情中会遇到性别歧视,譬如:男方认为女方就应该在家操持家务、相夫教子,男方负责出去打拼、挣钱,这种思想显然是受古代“男尊女卑”、“女子必须依附于男”的思想影响,女性同样也可以成为职场上的女强人。

  在婚姻问题上,美国专家温格说过:“在这世界上,即使是最幸福的婚姻,一生中也会有两百次离婚的念头和五十次掐死对方的想法。”任何的亲密关系都存在着冲突与矛盾,这时需要双方沟通交流,接受对方的缺点而不是无限放大,没有天生的好女人也没有天生的好男人,需要夫妻双方不断磨合,学会欣赏彼此,多一些夸赞。

  爱情是一门学问,处理得好会受益良多,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你将会得到值得你挚爱一生的人!

《社会学》读书心得 第三篇

  因为秦晖作序所以买了这本书,到手之后才发现秦晖就写了四页的短序,而且序言本身相比他的其他文章来说也不算出彩,所以当时还颇有点犹豫是不是该看下去。所幸书的布头不大,所以才没在第一时间把它放下。

  而后面的阅读过程则让我颇为庆幸自己的决定。这绝对是一本有内容的小书,短短不到一百页的内容(中文部分)就讲一个学科的内在逻辑将的清清楚楚。而且不仅仅是理论层面的逻辑推演,二是能够结合大量的经典社会学研究成果来共同说明问题。由社会学的地位出发,引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组成,包括规范、角色、文化,结构化的人的组成……然后是关于社会学的研究结果——一种隐性的因果律,并给予社会学的理解来阐释现代社会。最后作者则想那些社会学的质疑者做出了回应,不管是意识形态偏见的职责,还是相对主义的怀疑,作者都给予了有力的反击。

  一本小书,一个简明的逻辑。

  读完之后颇让我惊讶的是人家的通识读本已经写到这种地步。

《社会学》读书心得 第四篇

  社会学,一个有点冷门的学科,却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因为社会学中,有着奴役与自由的本质。

  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社会对个人的全面控制。有人把社会比作一座大监狱,它利用人渴望被群体接受的心理,来操控人的思想和行为,让再桀骜不驯的人也得回归轨道。

  伯格是在社会学学科内外的广阔背景中引导着我们开始这趟旅程的。首先进入眼帘的风景是社会学学科的主要理论图景和社会学的视野,而这些可以启发并且丰富我们对日常平凡琐事的理解。伯格从人文视角出发,指出了这一学科与历史学和哲学的密切关系。

  然后,这趟旅程向我们展现了社会学的追求――"社会学的视野是放眼于人类生活的广博、开放的视野,是摆脱了束缚的视野"。

  第三站我们进入了社会的`微观层面,去看一看每个人是如何形成自我形象和世界观的,在这里我们发现我们的"自画像"不断在变化,因为"我们回忆过去的经历时往往反复进行新的解释。所以我们说,一个人有多少观点,他就有多少不同的人生经历"。

  接下来的几章"人在社会"、"社会在人"、"社会如戏" 联系甚为紧密,仿佛一串连环炮弹,一波又一波的冲击并重建着我们的三观。一番狂轰乱炸之后,心灵的世界仿佛清静了许多,社会原来这般摸样。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想想在你每次面临人生"转折点"之际,身边的人,尤其家长老师还有各种关心你的长辈,总会嘱咐一句,要学会适应新环境。当你毕业面临就业,走向社会那天,他们更是语重心长告诫你,一定一定要适应社会。所谓的适应就是,别管社会给你事先设定了什么跑道,你只管跟着大家跑就是。千万别脱轨,千万别偏离跑道,千万别掉队。

  我们每个人都可以问问自己:我们想做的事、想要的东西,真是完全自发、来源于内心吗?还是说承受着法律、家庭、职业、身份带来的重重压力,只是尽力表现出人们所期望的样子?仔细想想就会发现,这种控制无处不在。而意识到这一点,正是脱离控制、走向自由的第一步。

  这本书让我们时刻保持怀疑,反思“常识”,然后才能构建自己的世界。

《社会学》读书心得 第五篇

  社会影响与自由,宗教必将伴随我们成长!

  人们对自己的定义,经历了一个从“主我”,到“客我”,再到“镜中我”的发展历程。社会对我们的影响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加深。最后,社会就像舞台,人就像演员,终其一生都在舞台上努力地和其他演员配合,演出最完美的自己。但是,社会对我们的影响不是绝对的,我们能够接触到的不同类型的文化和制度越多,我们受到社会的影响就越小。当今时代,全球化、互联网络把所有人连接到了一起,所有人都可以共享、交换、借鉴别人的文化和制度。社会影响变弱是一个必然趋势,我们会更加自由。这个时代最好的生存方式,就是珍惜这种自由,和所有人一起,重新塑造一个新社会。

  我们再来看看宗教。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和理性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宗教在不断萎缩,信教的人会越来越少,甚至从社会上消失。但是社会学提醒我们,宗教不仅不会萎缩,反而会不断壮大,最终,宗教会伴随着人类的历史永远存在。怎么理解呢?

  在开始理解之前,我们先得明确一下,什么是宗教?作者认为,宗教的定义是由三个条件构成的:团体、必须遵守的教条和让追随者膜拜的东西。比如说,基督教组织了一个团体,这个团体里的人被称为教徒。教徒们每天都学习《圣经》中的教条并遵守里面的教义。教徒们人手一个十字架,周末的时候会带着它去教堂礼拜。所以,只要有一个团体,这个团体中有必须遵守的教条和让追随者膜拜的东西,我们就可以把这个团体看成是一种宗教。

  比如,我们可以来看看足球运动符不符合宗教的定义。首先,它有一个团体,可以是俱乐部,也可以是粉丝群。在这个团体里面的人,大家称他们为球迷。另外,它有很多资料让球迷们去学习和遵守,甚至达到了狂热程度。有一些球迷在比赛开始前会制定一些规则,比如说“开赛那天不准穿红色衣服”“必须准时看完全场球赛”等等。如果自己心爱的球队输了,有些球迷会觉得是因为自己不守规则造成的,比如说自己开赛那天穿的衣服是蓝色而不是红色。最后,米兰的圣西罗球场就是大多数足球迷的圣地,每年都有大批球迷到圣西罗球场进行朝圣之旅。这样看来,足球运动具备了团体、必须遵守的教条和让追随者膜拜的东西三个条件,完全符合宗教的定义,那么在社会学的研究中,我们可以把足球运动也称为宗教。

  这样看来,很多事物,比如游戏、健身、旅游等等都可以称为宗教,或者正在慢慢变成宗教。事实也确实如此,宗教的形式可能发生了变化,但是宗教本身并没有消亡。在当今社会,人们更容易找到和自己理念相同的伙伴,结成团体,拿着让自己有归属感和自豪感的东西,共享自己的观念,遵守团体的规则。未来,各种大大小小的团体都会具有宗教的特征,而不同形式的宗教会越来越多,并伴随着我们不断的成长。

《社会学》读书心得 第六篇

  初步接触与兴趣激发

  初次接触《社会学》这本书时,我原以为它只是一门枯燥的理论学科,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逐渐被其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洞察力所吸引。书中通过生动的案例和深入浅出的分析,将抽象的社会学理论转化为易于理解的知识,让我对社会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社会结构与个体行为的`互动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社会结构与个体行为之间的密切关系。社会结构如同一张大网,将每个人紧紧相连,而个体行为则在这张网中展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书中通过多个实例展示了社会结构如何影响个体的职业选择、人际关系乃至价值观的形成,同时也强调了个体行为对社会结构的反作用,这种互动关系让我对社会运作机制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

  社会变迁与未来展望

  此外,书中还详细探讨了社会变迁的原因、过程及影响,让我深刻感受到了社会发展的动态性和不确定性。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全球化的加速,社会变迁的速度越来越快,新的社会问题不断涌现,旧的社会结构也在不断变化。这要求我们必须保持敏锐的洞察力,不断学习和适应新的社会环境。

  个人反思与行动

  通过阅读《社会学》,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了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和角色。我意识到,作为社会的一员,我有责任去关注社会问题,积极参与社会建设,用自己的行动去推动社会的进步。同时,我也明白了要想在社会中立足,就必须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包括知识水平、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等。

  结语

  总之,《社会学》这本书不仅让我对社会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更激发了我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我相信,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会继续运用社会学的视角去审视世界,努力成为一个有责任感、有担当的社会公民。

《社会学》读书心得 第七篇

  不得不说写这篇读后感不仅是在考验我的记忆力,同时也是在测验我有没有社会学想象力。虽然《新社会学想象力》部头不大,但抽象度很高,读后给人一头雾水的感觉,而就是这样难读和难懂的书,我竟然还将读后感的草稿弄丢了。所以,现在看到的这个读后感是我重新写的。除非记忆力非常好,能一字不漏进行叙述,否则第二次和第一次写出来的定然有很大差异。对于我这样一个记忆力不是很好的人来讲,第二次和第一次写出来的差异应该还比较大。没有完整读过《社会学的想象力》,就去读《新社会学想象力》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可能有很深的感触,也或许没有多大感觉,对我来讲,属于第二种情况,因为《新社会学想象力》和赖特·米尔斯的《社会学的想象力》没有什么直接联系,它们之间并既没有直接的继承和发扬关系,同时在内容上也没有多大联系,仅是在书名上有较多相似的词语而已。对于读者来讲,吸引其阅读兴趣的一定是书名或文章题目,从这个角度分析,《新社会学想象力》做到了,但是从其内容来讲,读完未必会有《社会学的想象力》给读者的冲击感。对于接触过社会学基本知识的人来讲,提到社会学想象力,首先想到的便是赖特·米尔斯及其著作《社会学的想象力》,但是社会已经发展到21世纪,社会学的想象力也应该有所发展,这并不是说社会学的想象力过时了,而是说应该运用社会学的想象力对当下世界进行新的解释。因此,《新社会学想象力》可以说是社会学想象力的运用,而不能将其理解成如何理解社会学想象力,即不能望文生义。

  《新社会学想象力》,由(美)史蒂夫·福勒著,施丽华译,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出版。《新社会学想象力》分为三篇,共计十四章内容,第一篇讲“21世纪对社会学的拼命寻求”,社会学自诞生之日起,就意味着其大有用武之地,它是时代的产物,必然要解决时代的问题。进入21世纪,社会学对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依然有巨大作用,同时社会现实也对社会学提出了新的挑战,使社会学陷入认同危机,而之所以对社会学要进行拼命寻求,无非是要摆脱对社会学的认同危机。对中国来讲,这种危机更为严重。所以,中国社会学从恢复重建到现在已经近40年,但大家对它的认可度依然不高,甚至不知道社会学毕业生能做什么,或者说能挣来多少钱。社会学能解释很多问题,或者说用社会学解释问题有助于对问题有更新和更清楚的认识,不过遗憾的是,现在依然有很多人不明白这个学科的重要性,只喜欢短视的看待社会学。第二篇讲“社会科学的生物学挑战”,这篇内容相信有不少读者都会觉得不可思议,因为作者竟然认为,“当今,区分社会学和生物学至关重要”,我想如果我告诉学生或者其他老师,社会学和生物学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甚至难以区分,大家会是一种什么样的表情。无论怎样,社会学与生物学有着密切关系,这是客观的,甚至不需要再争论什么,而我们要做的就是注意这种区分,比如说生物学上的进化论,就是在人为政策的干预下,被变成了社会学理论,但是生物学上的进化论与社会学上的进化论是有区别的,而我们要做的工作就是进行区分,不能将二者混为一谈。第三篇讲“人类是我们这个时代濒于灭绝的物种”,人类是世界上数量最多的物种,也是最伟大的物种,因为人在创造着这个世界,并不停地在改造着这个世界。无论人类的出发点是怎样的,都不得不承认人在追求进步的同时,也一步步将人类推向灭亡的深渊,当人类行为造成的恶果超出了其解决能力时,人类是不是就变成了疯狂的纳粹。诚如作者所说“如果希特勒没有奉行大屠杀,纳粹很可能创造一个绿色的乐园”,这就如同人类如果能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不是今天的文明世界就不会有如此多的问题。

  《新社会学想象力》并不是要告诉读者什么是社会学想象力,或者社会学想象力与新社会学想象力有什么联系和区别,而是从当下的世界发展来分析社会学面临的`危机以及运用社会学想象力如何理解现存世界。《新社会学想象力》就是要让读者自己思考,思考社会学想象力到底有没有用,思考社会学想象力到底是什么?即运用社会学想象力想象“社会学想象力”。为帮助读者阅读和理解,书的附录专门罗列了文中的一些抽象名词,并对这些词语作了简单解释,以供大家参考,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新社会学想象力》非常抽象和难懂。对于这样一本难以读懂的著作,并不意味着其价值和意义不大,因为要读懂它,必须要拥有丰富的学识作为基础,对我来讲,这显然是不具备的。所以,对我来讲,读这本书只能算作略读,不当理解,还请大家批评指正。批评者和作者实际上处于不平等位置,批评者可以任意批评任何观点,即便批评者的观点是不妥的,甚至是错误的,他依然可以这样做,而作者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就不可能做到这样任性,作者总是希望将自己的思考清楚表达给读者,而且希望读者能够理解。“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也许自己读自己写的都会有当初写作时不一样的看法,又怎么能让别人不表达异样的声音。因此,不同的声音容易发现问题,而思考并探索问题之间的潜在联系才能培养人的社会学想象力。

《社会学》读书心得 第八篇

  引言

  在阅读《社会学》这部经典著作后,我深刻感受到了社会学作为一门研究社会结构、社会关系及其变迁的学科,其独特魅力与深远意义。本书不仅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去审视我们所处的社会,更让我对社会现象背后的深层逻辑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理论框架的构建

  书中系统介绍了社会学的理论基础,包括社会结构理论、社会功能理论、冲突理论等,这些理论框架如同一把把钥匙,帮助我解锁了复杂社会现象背后的密码。我尤其对社会角色理论印象深刻,它让我意识到每个人在社会中都在扮演着特定的角色,这些角色既受社会结构的影响,又反过来作用于社会结构,形成了一种动态的平衡。

  社会现象的解读

  通过社会学的视角,我开始尝试用更加客观和全面的态度去解读日常生活中的社会现象。比如,对于贫富差距的问题,我不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不平等现象上,而是开始思考其背后的社会结构、教育资源分配、职业机会差异等多重因素。这种分析方式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社会问题的.复杂性和多维性。

  个人成长的启示

  此外,社会学的学习也让我对个人成长有了新的认识。我意识到,作为社会的一员,我们的行为、观念乃至价值观都深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因此,要想实现个人成长,就必须学会在社会环境中寻找自我定位,同时也要有勇气去挑战和改变那些不利于个人和社会发展的因素。

  结论与展望

  总之,《社会学》这本书不仅为我提供了一套分析社会现象的工具,更激发了我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未来,我希望能够继续深入学习社会学相关理论,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为解决社会问题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社会学》读书心得 第九篇

  《社会学》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是一次知识的探索,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它让我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理解人性、社会与文化,以及它们之间的复杂关系。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社会学对人类行为和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书中通过丰富的案例和深入浅出的分析,揭示了社会规范、社会角色、社会冲突等概念背后的'深层含义。这些概念不仅帮助我理解了社会运行的机制,更让我看到了人性在社会环境中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社会角色理论让我意识到,每个人在社会中都有多重身份和角色,这些角色不仅影响着我们的行为方式,也塑造了我们的自我认知。同时,我也认识到了社会规范在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中的重要作用。它们不仅约束着人们的行为,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共同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

  此外,书中对于社会冲突的分析也让我深受启发。社会冲突并非全然负面,它往往是社会变革和进步的动力。通过冲突,人们可以表达不满、争取权益,进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这种视角让我看到了社会冲突的另一面,也让我更加珍惜和平与稳定的社会环境。

  在阅读过程中,我还深刻体会到了社会学对于个体成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它教会我们如何以更加包容和理性的态度去面对社会现象和人际关系,如何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和价值。

  总之,《社会学》这本书不仅让我收获了丰富的知识,更让我对人性、社会与文化有了更为深刻和全面的理解。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继续运用社会学的视角去观察和思考世界,不断追求真理和智慧的光芒。

《社会学》读书心得 第十篇

  这本书是去年在“金陵读书会”被伏龙安利的。伏龙是社会学专业的,介绍这本书时说是社会学的入门之作。他讲的过程中,透彻的针砭时弊尤其是对“科层制”的批判引起了我很大的兴趣阅读这本书。

  但书买回来却屯了半年,最近才拿出来读。虽说是社会学的入门之作,但这本大作却和其他的人文学科的学术论著一样读起来非常吃力,作为对人文学术研究零基础的小白读者读了两遍,才渐渐理出一些头绪。

  首先介绍下,作者赖特米尔斯,他被称为美国当代著名的批判社会学家,著有《白领,美国的中产阶级》《权力精英》和本书《社会学想象力》,而《社会学想象力》被视为他的集学术之成的大作,在社会学家占有重要的地位。

  本书主要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对社会学想象力的概述

  第二部分是对美国社会学界的批判

  第三部分是谈论如何发展社会学想象力

  第四部分是论述如何将社会学作为一种学术职业

  在作者看来,现代社会变化太快,每一刻都迅速成为历史,而作为个人则经常感受到滑入陷阱的感觉,我们来不及拥抱和理解,就已经被时代所弃。这是因为我们缺少一种心智品质,可以帮助我们利用信息增进理性,从而能看清世界,以及我们周围发生的事情的清晰全貌,这种能力被作者定义为“社会学的想象力”。它要求从个人与时代,个人与历史和个人与社会全方位去认识个人所处的环境,不断的转换视角,从而获得一种新的思维方式,经历对价值的重新评估,从而获得一种心智能力。

  每个人都会有个人的困扰,当环境与我们的内心产生冲突时,困扰变产生了,但是,个人的困扰却是私人的.,只是自己所珍视的价值受到了威胁。但我们经常遇到的情况是,所有人都有一样的个人困扰,这就成了社会结构中的公共论题。个人的困扰的解决有赖于对社会公共论题的讨论和解决,社会学所关注的正是公共论题的讨论与解决。

  而经常遇到的情况下,公众对很多公共论题很漠然,因为公众感受不到威胁,另外一方面,很多时候公众感受到不安,却不知道来源于什么威胁,因为他们不清楚自己所珍视的价值是什么。社会学的另外的任务就是搞清让公众漠然和不安的论题。

  社会学如此的重要,从创立之后却发展出了不好的趋势:

  一、倾向于一种宏观的理论,概念的组合和分解,过于抽象化和概念化,而缺乏对真正问题的踏实的感受。宏大理论试图系统性解释所有问题,但最后脱离了具体的,经验性的问题。

  二、倾向于某种方法论和抽象的经验主义,局限于方法和技术手段将导致技术专家的产生,从而扼杀了创造性和富有活力的思想。

  三、倾向于各种各样的适用性,社会学与意识形态和科层制结合,从而失去了社会学的中立和自主性。

  四、社会学服从于科层制,从而形成了不同的学院派系,社会学失去了自由发展的环境。

  针对这些趋势,米尔斯提出对社会学发展重要的几个方面:

  一、重视科学的方法,避免僵化的程序

  二、关注人类的多样性

  三、对历史的正确运用

  四、注重理性和自由

  五、对政治责任的关注

  最后一章,米尔斯论述了作为一个将社会学作为自己学术职业的学者,如何进行学术研究,包括议题选择,档案建立和如何写作。

  这本书对于研究社会学并以社会学为职业的学者而言,的确是一本值得放在枕边经常翻阅的书。米尔斯的批判给真正的社会学研究指明了方向。

《社会学》读书心得 第十一篇

  社会效应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现象和规律,是某一人物或事物的行为或作用,引起其他人物或事物产生相应变化的因果反应或连锁反应。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时会出现一些让人感到困惑的现象,其实这只不过是契合了社会中的“效应”罢了。掌握它们你就会发现事物的真相,揭开行为背后隐藏的秘密,更深刻地认识社会和人性。

  本书介绍了28个有趣实用的社会效应和定律。将每个效应分成三部分进行讲解:由来与发展,日常小故事,生活启示。这些我们很多人经历过却从未当回事的社会学定律,会让你对日常生活、工作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帮助你积极的面对人生,完善自我。

  比如“羊群效应”这个定律,最早是股票投资中的一个术语,指的是投资者在交易过程中存在的互相学习与模仿现象。羊群是一种很散乱的组织,一旦有一只头羊动起来,其它的羊也会一哄而上,全然不顾前面可能有狼或不远处有更好的草。因此,“羊群效应”也被称为“从众心理”。有这样一个关于羊群效应的小故事:一位专家在化学课堂上向同学们展示一瓶药品,他声称瓶子打开后药品会散发出扑鼻的清香,只有对化学药品敏感的人才能闻到。接下来,他打开了瓶子,并让同学们就药品的味道发表自己的看法。大多数的同学都声称能闻到药品的味道,并没有同学表示出不同的看法。而实际上专家所谓的药品只是普通的水而已,这就是从众行为,也就是羊群效应的体现。羊群效应带给我们的启示是:不要跟风,要保持自己独立的思考和判断;对事物要有敏感性,减少损失带来的.伤害;注重对信息的筛选和把握;要有创新的能力,创新可以使你站在羊群的前列,成为羊群效应的受益者。

  爱因斯坦说过:“我们一来到世间,社会就在我们面前树起了一个巨大的问号:你怎样度过自己的一生?”读读这些神奇的社会学定律,它们将帮你揭开行为背后的秘密,帮你塑造自我,影响他人!

《社会学》读书心得 第十二篇

  社会学在我们的生活中究竟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对这个问题的答案,我刚开始觉得很模糊。在我看了理查德·谢弗的《社会学与生活》后,对这个问题的答案也越来越清晰了。其实,社会学是一门包罗万象的'科学,它不但涵盖性别、种族、阶层、年龄等议题,更是许多生活化知识的积累。它试图揭示了是什么原因使得工作机会从美国转移到中国等第三世界国家,它评估计算机技术与互联网的普及对社会的影响,以及如何增加或减少社会的不公平等。

  这本书一开始吸引我的是它的书名,因为我想多了解社会学与我们生活的关联。后来我翻开一看,发现里面图文并茂、版式新颖,剧照、海报、漫画、图表生动地穿插在行文之中。作者在这边书中简洁分明地定义与分析社会学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注重功能理论、冲突理论和互动理论的平衡阐释,强调社会学家检验与质疑人们日常生活行为的独特方法,教导读者如何运用社会学的想象力来探讨自己生活情境中的社会议题。在全球化的视野下使用跨文化的实例说明性别、年龄、种族、族群和阶级等社会区隔及其影响,并提供最近几年来社会学重要议题的最新研究成果。

  在阅读了这本书后,更加激发了我对社会学的兴趣。如中研院社科所杨文山研究员所说,《社会学与生活》这本书虽然在社会学研究华人社会本土化的进程中或许无法提供一些明确的方向,但是,这一本内容相当充实、讨论广泛的基础社会学的学生和一般社会读者有关社会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思考脉络,以及近年来社会学在西方社会与全球各地的重要经验和研究成果。

《社会学》读书心得 第十三篇

  作者米尔斯是美国社会学家,他深受德国古典社会学理论和米德的实用主义社会学的影响,在政治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领域内颇有建树。米尔斯批判了50~60年代在社会学领域占主导地位的学说,分别是以帕森斯为代表的结构功能主义“大理论”和以拉扎斯菲尔德为代表的“抽象的经验主义”,指出当代西方社会学正面临着深刻的理论危机。而这本出版于1959年的《社会学的想象力》,是其非常有代表性的社会学著作。

  该书分共十章,分四部分。

  第一章是承诺,对“社会学的想象力”的涵义及意义做了总体阐述。

  第二至六章批判了社会学科几个久而成习的偏向,分别是宏大理论、抽象经验主义、各种实用取向、科层制的气质、各种科学哲学,点出社会学研究中脱离实质性问题而沉浸于概念王国中,或因受制于方法论的规制而背离社会学研究的初衷。

  第七至十章是提出自己对“社会学研究”的理解,人的多样性、历史的运用、论理性与自由、论政治,这是作者的对研究社会学的新方法与新视野。

  最后一部分是附论:论治学之道,其核心内容是米尔斯独特的社会学方法论。

  诚然,我认为对我们初学者来说,比较实用的就是部分就是“附论:论治学之道”,值得敬仰的思想家们并没有把自己的工作与生活割裂开来,而是希望让两者相得益彰。也就是说,在我们的学术工作中,要学会运用个人的生命体验,并坚持不懈地加以审视和解释。通过这一章,可以看到米尔斯全书的写作逻辑和行文思路,更为重要的是,米尔斯的治学之道,对我们初学者来说,是完全可以参考他的理论方法的,他一步步告诉我们做学术研究的具体步骤:

  1、建立学术档案。在这种档案中,个人体验和职业活动彼此交融,鼓励捕捉“边角闪念”,甚至是梦境。档案可以用来核查避免重复工作,也能节省精力。

  2、维护学术档案。维护学术档案本身就是一种学术生产,通过维护学术档案,并由此培养自省的习惯,学会保持内在世界的清醒。

  3、定期回顾笔记。在社会学科的研究中,应该出现三类中间讨论——关于问题、关于方法、关于理论,并重新导回研究。

  4、阅读他人的笔记作为补充。总体来说,我觉得附论部分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细读吸收并且运用的。

  下面是我自己基于个体和社会的一些思考。

  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我们每一个个体都是生活在特定的时空里的,都是社会人,你是社会人,我也是社会人小佩奇,我们就会不同程度的'参与到对社会的改造过程,参与到时空变迁的发展过程。诚然,每一个个体的存在,于整个历史洪流来说,犹如蜉蝣之于沧海,渺小又短暂。那么,我们身处的社会,到底以何种形式、在何种程度上影响我们的生活?我们短暂的个人又是如何参与到社会的建构中,二者又是以怎样的方式发生着怎样的关联?我觉得这是社会学研究比较有意思的点。

  米尔斯在开篇就谈到什么是社会学的想象力,他认为:

  社会学的想象力是一种心智的品质,一种帮助利用信息增进理性,看清世界、分析事件全貌的能力。

  其最大的作用就是区分了“环境中的个人困扰”和“社会结构中的公众议题”,这是一种视角的转化能力,即个体到现象级,由特殊性到普遍性。

  这种社会学的想象力,简单理解就是不能让所谓的“专业”的界限、“学科”的界限来阻碍这一思维能力在一般社会大众生活中的发展与运用。也就是说,社会学、历史学、文学、哲学所给予我们的内容的意义,在于培养一种能够超脱个体的思维能力,就像是站到一定的高度,高屋建瓴一般从云层来俯瞰芸芸众生的世间百态,同时又要从高处走下来找到我们在这个社会中的位置,去探寻人与人、人与社会、各个社会角色之间的关联,去参与现实和历史的建构。

  形容的再简单形象点,就像我读这本书的痛苦感触一样,先把我的灵魂先抽离出来让它飘在半空中,去审视这个叫“小可爱”的人,她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她是怎么形成她这个性格和人格的、在她的成长过程中是什么力量使得“小可爱”是“小可爱”,而不是别的谁。进一步,她与在座的人的联系是什么、彼此之间如何沟通关联。再进一步,我们这群人为什么会坐在这里、我们的沟通交流为什么是这样的一个状态。更进一步,我们所处的这个社会又是什么样子的、在人类历史上处于什么位置,是什么力量在推动它的变迁、它的存在又有何意义。再发散一下,离开社会学的框架,人类的存在又有何意义,宇宙的终极真理是什么,宇宙的存在和人类存在的意义是什么,而意义又是什么。

  当灵魂回归这个躯壳之后,“小可爱”还是该完成“小可爱”的个人使命,走完人生这场宿命。作为个人,我们只有通过置身于所处的时代中,才能理解自己的经历并有能力把握住自己的人生走向,不至于在社会历史洪流里无所安放而感到茫然。

  用作者的话来说,社会学的想象力相当程度上就在于有能力从一种视角转换成另一种视角,并在此过程中培养起对于整个社会及其组成要素的充分关照。它是一种“社会文化生活的共同尺度”,帮助我们面对“正在发生的各个社会结构的非人性的急剧变化”,并通过“控制在其身后发生的结构性变迁的方式”来处理个人生活中面临的种种困惑,帮助我们找到“所珍视的价值”,以及“威胁到这个价值的要素”,以避免冷漠和焦虑的滋长。

《社会学》读书心得 第十四篇

  整本书读下来,我的感受是晦涩难懂,一时间很难理解人们为什么会把这样一部理论性和专业性较强的书作为入门书籍,难道他们没考虑到社会学初学者或者是社会学知识匮乏的人的感受吗?难道他们没考虑过这样做会沉重打击社会学初学者吗?我就是怀着这样一种怀疑的态度读这本书的,这样的态度使我慢慢理解这本书被作为社会学入门书籍的原因,也使我逐渐加深对社会学的认识。

  难归难,但安静地读下去也不至于什么都获得不了。从这本书中我获得了三点心得:社会学的想象力的含义及其运用,对本书内容和结构的整体把握以及本书的现实意义。以下作简单阐述:

  书籍简介与含义

  这本书由美国社会学家、文化批判主义代表人物米尔斯撰写,被视为米尔斯一生学术精华的大成之作,自1959年首次出版以来,已经逐渐成为全世界社会学教学中备受推崇的入门经典。在这部书中,米尔斯运用知识社会学的观点并结合自身在社会阶层的研究经验对美国社会界的成果和传统学科的抽象与僵化界限进行了批判,并以此强调了社会学的想象力的重要性。

  对于社会学的想象力这一定义,作者在第一章伊始就做出了解释:它“是一种特定的心智品质,这种品质能够有助于他们运用信息,发展理性,以求清晰地概括出周边世界正在发生什么,他们又会遭遇什么。”对于这一含义,我是这么理解的,社会学的想象力是一种思维方法、思考的方式,它要求我们从历史变迁和制度矛盾的大角度来看待问题,既要能够将自己的生活模式与世界历史的进程相联系,又要能把握人与社会、人生与历史、自我与世界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就是我们要有站在宏观立场看待问题的思维。我一度将它视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维方法,而且它也确然与之雷同,即,用联系的、发展的和矛盾的观点看待问题。仔细想想,社会学的想象力竟然还蕴含着哲学的味道!

  至于它的运用,米尔斯在书中也有所涉及,“社会学的想象力使我们有能力把握历史,把握人生,也把握这两者在社会当中的关联。”“借助社会学的想象力,人们现在可以期望把握世事进展,理解自身遭遇,并视之为人生与历史在社会中的相互交织的细小节点。”作者的意思已经很明确,社会学的想象力的运用有助于个人更理性更深刻更全面地理解和思考问题,使个人更有能力透过纷繁多样的情景捕捉到社会结构中的复杂观念。

  对本书内容与结构的`整体把握

  本书结构很简单,我们完全可以按照“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做”的经典套路解读。本书共有十章,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章是第一部分,也就是“是什么”部分,那么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也就是论述什么是社会学的想象力,除此之外,作者还对写作背景进行了说明。第二章至第六章是第二部分,也就是“为什么”部分,这一部分是本书的主体部分,也是我将要重点论述的部分,在这一部分中作者对当时比较流行的几大趋势进行批判进而强调社会学的想象力的重要性。第七章至第十章是第三部分,也就是“怎么做”部分,在这一部分中,作者对怎样运用社会学的想象力和怎样研究提出几点建设性意见。其实按照我的构想,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完全就是多余的。从本书书名来看,我想大多数人的写作思路应该是,对社会学的想象力解释一番即可,再不济举例说明就是了。但是我们完全没想到,作者其实是在借助解释社会学的想象力对当时美国社会学界流行的几大趋势进行批判进而对社会学未来的发展做蓝图规划。不得不说,作者的格局很大,非一般人可比。

  米尔斯以批判当时美国社会学界的主要成果为全书讨论的主题,也就是第二部分,作者对当时美国流行的五种趋势的批判,即作者所说的“久而成习的偏向”。这五种偏向分别是:宏大理论、抽象经验主义、各种实用取向、科层制气质和各种科学哲学。下面简要说明作者对以上五种趋势的批判观点:

  第一、宏大理论。“所谓‘宏大理论’,也就是概念与概念之间的组合与拆解”,它“究竟只是一堆胡乱堆砌的繁文冗词,还是究竟有些深意蕴藏其间?我的答案是:确实有些干货,虽然埋藏很深,但毕竟不乏洞见。”我们不难看出,作者对宏大理论的批判:对问题的分析停留在概念层面,既有以概念解释概念,理论晦涩难懂之嫌,又有以静止的观点看待社会的问题,缺乏历史观的思维,看不到社会变迁。

  第二、抽象经验主义。“他们研究了抽象经验主义的问题,但对于那些问题和回答的陈述都只是囿于任意武断的认识论中那些奇怪的自行强加的限制。”“作为一门学派,它是新的;作为一种方法,它的确有待时日检验;而作为一种研究风格,它现在还在逐步扩散到更全面的‘问题领域’。”作者批判这种趋势脱离实际,忽视对社会现象的深入观察,而对以往的研究结果做机械堆积、增加,缺乏方法论的指导。

  第三、各种实用取向。说实话,这一章看的是连一知半解都算不上,只是作者感觉在批判:当时部分学者急于求成、贪图利益而不追求科学真谛的浮躁风气。

  第四、科层制气质。“从事应用型社会研究的社会学家通常不会以‘公众’作为自己的受众。”“要界定什么是‘好的研究’,就是看它如何契合于特定的流派,因此学术上的成功往往有赖于主动接受占据支配地位的流派的信条。”这种趋势具有迎合逢迎的官僚作风,其学者在学术研究中往往对政治迎合,丧失了自主性。

  第五、各种科学哲学。“任何对于某个问题的充分解答,都将包含寻找战略干预点,即寻找据此维持或改变结构的杠杆,并对那些有能力干预却没有这么做的人做出评估。”作者批判这种趋势采用科学办法的教条模型而失去了研究的灵活性和创新性,阻碍了社会学的发展。

  这五种趋势在本质上是相同的,都脱离了社会学研究的本真——观察社会现象,研究社会问题,提出解决措施,服务社会。它们或脱离实际,或缺乏方法论,或被其他事物束缚,总之它们已经无法真正完整地完成社会学研究的任务。作者正是看到这一点,才出手批判以指明社会学的发展道路。

  本书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于本书的现实意义,我想就是它对于我国社会和社会学及其他社会科学的发展的启示作用和借鉴意义。米尔斯明确表示“社会科学将日渐成为我们这个文化时代的共同尺度,而社会学的想象力也将日益成为我们最需要的心智品质。”社会学的想象力不仅为社会学提供思维方法,也可为其他社会科学借鉴、应用,从而为其它社会学科学提供新的方法指导,推动它们的发展。

  对于作者在书中提到的美国社会学的发展问题我不敢妄言它们在中国也存在,但从中美社会学发展历史来看,相同或者是类似的问题必然会在中国发生甚或已经存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扩大开放范围,尤其是近几年来,我国深化改革,持续扩大开放范围,进入新时代,面对新矛盾,必然会出现以往没有出现的社会问题,那么,我们该怎样应对,如何做出处理措施。我想社会学的想象力一定是解决问题的必不可少的心理品质,虽然它无法提供确切的、具体的解决方法,但它至少为我们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以及能帮助解决问题的类似的案例。

《社会学》读书心得 第十五篇

  临近年底,各种杂事把时间挤得密不透风,担心自己这个月完成不了读书群的任务,犹豫着要不要请假。转而想到鲁迅先生的话:“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你愿意挤,总是会有的“,于是,我咬咬牙,一月份又报了书目,且是社科类足足四百页的书——《每天读点社会学》。

  我这人一向以文艺女中年自诩,文学类的书读多少都不厌,其他学科则是一读就犯困,简直是催眠药。可是,我好像听某位名人说过,读书要多选择自己喜好以外的,这样可以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拓宽自己的视野。选《每天读点社会学》这本书,是对自己发起的一个小小挑战。

  既然这本书介绍的是社会学,那我就首先要明白社会学是个什么东东。

  社会学创立于十九世纪的欧洲,是近代的产物。那时候欧洲正经历一场历史性的变革——工业化。工业化使得欧洲国家相继从传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而在这个过程中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迁,不论从物质方面如社会经济、政治体制、城市发展等;还是从精神层面如宗教信仰、社会道德、民俗民风等,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这个改变是如此迅速,使得当时的人们还没有做好准备就步入一个与以往(往往是几十年前)完全不同的世界(这与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是何等相似)。社会学产生的目的,就是研究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的不同,并且讨论人们在现代社会中面对的种种问题。教会现代人以开放的心态来看待问题,学会从多个角度来思考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用更开阔的视野去认识问题。

  通过读《每天读点社会学》这本书,我的思维仿佛被打开,社会中的百科万象,在这本书中都有涉猎,虽然都是蜻蜓点水式的介绍,但已足以提高我的认知度。这本书的`内容包罗万象,从社会学的产生发展到各种流行现象,从心理学到风俗习惯,从职场生存到沟通交往,从个体行为到社会环境、社会变迁,从自然经济到政治经济等等,令你每天都有新认识,每天都有新见解。我的思维以前是竹筒子倒豆直来直去,不会拐弯,学了社会学,我发现自己的逻辑思维大大增强,在生活中遇到问题,会从多个角度去考虑,做出最佳选择,这在以前,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社会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广泛的社会科学,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社会学通过研究人类在社会中的各种社会生活、社会交往、社会工作、社会结构、社会发展等方方面面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使人们更清楚地了解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在这种环境中各种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从而形成对社会整体的认知。对自己所处的社会有了清楚的认知,就会令自己脱离小我,把自己放到整个社会的背景下来考虑问题。这样带来的好处就是我们能更理智,更清醒的去辨别事物,处理问题,久而久之,就会让自己的视野不断拓宽,洞察能力与分析能力不断增强,让个人综合素质有质的提高。

  读不同的书,就如与不同的人交朋友。开卷有益,多读点与自己兴趣相左的书,更是十分有益!

《社会学》读书心得 第十六篇

  首先说什么社会学。其实整本书都没有明确给社会学下定义,但是第一章和第二章中有许多相关的句子可以给我们提供线索。比如社会学尝试的是理解社会;社会学价值无涉的;社会学是论述进步的学说,是神学的世俗继承者,是统驭各门学科的学问;社会学问题永远是去理解社会交往中正在发生的事情。作为社会学研究对象的社会活动并非人类社会某一个隔绝的领域我们可以利用这些零散的信息拼凑出一个我理解的社会学定义:社会学是以社会活动为研究对象,中立地揭示社会真相的学问。

  本书的第四章,就人与社会的.关系这个问题进行了说明。第四章提出了社会决定论:社会如同监狱,人如同囚徒。社会对人的囚禁主要通过社会控制和社会分层两个方面。社会控制包含但不仅限于暴力,羞辱、嘲讽、规劝和议论都是控制机制。关于社会控制,可以用这样一个比喻来说明,想象自己是一组同心圆的圆心,每一个圆圈代表一个社会控制体系。最外层的圈可以理解为政治和法律,内层的圈就是职场,朋友,家庭。由此可以比较地理解,一个人置于社会中意味着处于许多力量的拘束和控制之下。所以我们在生活中时常会产生置于的念头:好像全社会都压在我头上。另一方面,社会分层把社会塑造出一个等级体系分明的金字塔。阶级是其中一种分层类型,阶级社会中,人的社会地位基本上由经济标准决定。在这样的社会里,人的地位并非固定不变,许多人一生的社会地位是有变化的,好坏起落的变化都有。阶级地位生产出某些可能性或机遇,甚至是个人能够预期到的在社会中的命运。

  既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就是监狱和囚徒的关系,那么我们到底有没有可能逃脱这一关系,成功越狱呢?

  书中告诉我们:能。

  本书的第六章,介绍了抵制社会控制系统的三种手段:变革、超然和巧妙利用。

  所谓变革,说白了就是革命,一个人不承认当前社会的的权利界定,并且有一群人追随,就是革命。

  所谓超然,就是成为隐士,像陶渊明、释加牟尼那样,逃离当下社会体制。

  显然,以上两种方法,对普通人并不适用。

  真正实用的,只有巧妙利用:在当前条件下,积极看待人生,做最好的自己。

《社会学》读书心得 第十七篇

  本书围绕个人、社会、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这三个方面分析社会学。其中,作者首要阐述的问题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即关注我们的行动如何塑造了我们周围的世界,我们又是如何被我们生活其中的世界所塑造。在此基础上,社会学是一个动词。我们对于自我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及差异性后果的正确评价,可以让我们做出更加明智的选择,更好地塑造未来。

  一、个体与社会的关系

  社会学家通过关注背景和地位的重要性,来解答我们为什么会想我所想,为我所为。个体在社会结构中所处的地位,决定着对资源的获取,也决定着能否做出切实可行的选择,即我们所处的地位决定了我们是谁。从杜波依斯的种族研究理论可以发现:有色人种和白人之间的社会地位差距,肤色会直接影响社会资源的获取。相比社会强势群体,较少获得社会资源的弱势群体拥有不同的观念、行为和机会。米尔斯在社会学的想象力中,充分展示了美国社会权力的分布不均和社会结构的不合理,社会阶层对百姓生活的影响。社会地位的不同决定了拥有不同的物质经济资源、社会资源、文化资源等。从而这些因素影响着个人的态度、观念、行动。例如,那些控制了阶级和地位资源的人,通常可以拥有更多不同的选择,并且更好地组织起来确保他们的意愿得以实现。乔恩威特在社会结构三层次理论中谈到:地位不同,所承担和社会期望的角色不同。同一地位结合成群体,相互联系。而制度正是为社会群体以及他们的地位和角色服务,实现某些领域的社会需要。

  从涂尔干、马克思和韦伯“三巨头”那里,我们了解到塑造生活的动力机制,这些机制包括社会整合、劳动力与技术革新、权力与资源等因素。在极大程度上,“三巨头”是以一种“自上而下”的角度来进行社会学分析,他们认为可以超越或者存在于社会之外并能为人们提供认识“正在发生什么”的绝佳视角。但,强调个人行动而非社会的重要性也是非常关键的视角。社会作为实体并不存在,它是由集体观念、信仰、知识及个体行动等构成的。

  当关注点转向个体及其行动时,我们就会更直接关心个体和社会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样的。社会学家彼得伯格提出“世界建构”三阶段模型——建构文化、建构自我、建构社会。这一模型认为,个体与社会之间是相互依赖、相互关联的。我们创造出物质文化、认知文化和规划文化。它将我们与外在环境联系起来产生意义,但同时也会限制我们所能见到的现实和所做的选择。比如,在个体的“社会化”中,个体通过社会互动和镜中我,了解自我、经历社会化。每个人置身于不同的宏观文化背景和社会地位,习得不同的思维和行为方式,继而塑造出个体的独特性。最后,我们分享与他人共同创造的文化,在历史的变迁中,这种文化失去了个人的控制,成为共识的文化结果,变成了一种环境、一种社会世界、或者我们生活与其中的结构。

  二、个体与社会的纽带

  家庭和教育是联结个体与社会的纽带,在我们的生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值得深思的是,二者是以什么样的方式塑成了个体的选择。后现代家庭中,爱情是社会和文化的产物,这些力量促成了个体对伴侣的选择。家庭的主要功能演变成了社会网络功能和个人需要功能。家庭通过传承社会地位,新家庭形成以及家庭的'再生产将个人和社会网络整合在一起。我们出生时获得的社会地位,影响了我们对资源的获取。长大后我们择偶,组建新家庭,家庭关系把我们和其他人联系起来,扩大了我们的网络联系。当有新生命加入时,对整个家庭日常生活和结构也是一次重要改变。家庭是我们获得生存必要的社会和文化资源的场所,在家庭中,我们学会必要的文化技能,接受了群体价值观和规范,知道了如何进行社会互动。

  根据涂尔干的观点,由于社会分工不同,要求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岗位上掌握不同的技能。学校则负责为这些不同的岗位选择和培育人才,并在这一过程中教授相应的价值观以使人们共同合作。教育对我们的生活产生积极和限制性影响。孩子在学校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语言、规范、价值观等社会行为方式和人格特征。为不同的职业筛选出最合适的学生。在现实教育体制内,社会控制、分轨制,造成差异性教育资源分配。从某种程度上,这些制度维护了社会不平等。往往大多数公办学校都教育孩子,应该接受权威,按照老师所讲内容思考,批判思考事物是不乖的表现。由此学校造就出一辈又一辈驯良的学生,使他们成为易于管理的员工。私立学校则没有那么多教条规章,学术氛围洋溢着活力,教学理念崇尚给予孩子想象力。两种教育模式的差异性后果在孩子的成长发展中逐渐现现。分轨制依然存在诸如此类的问题。学校以其所认为的能力相近为基础,把学生分到不同的班级。但并非所有的孩子都有同样的机会获得成功。孩子们带着不同的文化资源进入学校,这从一开始就影响了他们的成绩。很难想象,那些没有学到与聪明孩子相同课程的差生如何赶上来。那些被分到低级组别的孩子自尊心软弱,认为自己愚笨,从而失去了积极性,最终学业成绩差似乎成了自我实现的预言。不可否认的是,学校肯定并强化了那些既有的社会差距,从而使学生社会纵向流动变得更加困难。

  三、讨论与总结

  作者在全书着重强调着一个观点:塑造个体生活的一个最重要的结构因素就是源自我们的经济地位,并与经济资源的分配息息相关。但我们也看到,社会阶级所涉及的不仅仅是经济资源不平等,它还反应了重要的社会和文化差异。从一开始,有关社会阶级的话题就一直受到社会学家的关注。它是马克思分析社会关系的中心问题,韦伯在论述权力和社会控制时也将其视为重点。从古至今的社会分层制度,奴隶制、等级制、种姓制以及阶级制都说明社会结构的不平等以及这种不平等对个体获得机会所产生的深厚影响。阶级不仅仅是一种外在于我们的事物,还内在于我们的头脑之中,形塑着我们的需求、希望和梦想。

  书中P25写到:决定社会地位最重要的因素是我们的父母是谁。对此,我笔者持有不同的观点。社会学要求我们,分析问题需要退一步,全方位地看一看历史,又要再向前走近一些,关注到个体意识。欧洲中世纪,还是先赋因素为主的社会流动机制,社会阶层基本是固化的,社会流动主要是阶层内部的流动。贵族的子女还是贵族,平民的子女还是平民。我国改革开放前,六十年代家庭成分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社会资源,它决定了你能否参军、能否上大学。而在改革开放后的市场经济,家庭成分就成了一个无关紧要的社会资源。现在的时代,是一个以自致因素为主的高流动率社会机制。我们确实基于自己的社会地位而继承了优势和劣势。它们可以限制某些人的机会,而给予另外一些人以权利和特权。与此同时,我们也可以避开先赋因素为主的环境,从优势社会资源突破,选择更易向上流动的领域。比如:个人能力提升、努力工作、人脉关系构建等。我们所处的社会赋予了我们许多选择权利,让我们的人生和选择并不会单一的受固有文化的影响。在我们塑造自己美好人生的过程中,也在为建设更美好的社会而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社会学》读书心得 第十八篇

  在踏入社会学这片广袤的知识领域之前,我对社会的认知更多停留在日常生活的直观感受上,未曾深入探究其背后的运行逻辑与深层结构。而《社会学》这本书,如同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理解社会现象、洞察社会变迁的大门。

  阅读过程中,我被书中对于社会结构、社会功能、社会变迁等概念的阐述深深吸引。尤其是社会结构理论,它让我意识到,看似杂乱无章的社会现象背后,其实隐藏着一种有序性和规律性。人们在社会中的位置、角色以及他们之间的互动,共同编织成了一张复杂而精妙的社会网络。这种网络不仅影响着个体的行为选择,也塑造了整个社会的运行轨迹。

  此外,社会功能主义的分析视角让我对社会的各个组成部分有了全新的认识。每个社会结构、制度或习俗都有其存在的`功能和意义,它们共同服务于社会的整体稳定和发展。这种视角让我学会了从更宏观的角度去审视社会问题,不再局限于个人的视角或局部的利益。

  通过阅读,我还深刻体会到了社会学作为一门科学的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实证调查、案例分析、统计分析等手段,为社会学家提供了揭示社会现象本质的工具。这些方法的应用,不仅增强了社会学研究的严谨性和可信度,也为我们理解社会提供了更为客观和科学的依据。

  总之,《社会学》这本书不仅拓宽了我的视野,也让我对社会有了更为深刻和全面的认识。我相信,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会继续运用社会学的视角和方法,去观察和思考社会现象,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社会学》读书心得 第十九篇

  不得不说,这本书让人看了昏昏欲睡。我靠它在地铁上,靠在床上睡了好几觉,质量都很好,很不错。

  就这么断断续续的读着,直到第三章,这本书才发挥了自己的威力,展现出毁人三观的力量。从第三章开始,与社会学同游从一本细致而耐心的讲述社会学本身与社会学理论的催眠神书摇身一变,变成了一本恐怖小说。所有故事都是根据真实生活提炼,所有人都是书里的逃不掉的小角色。毫不夸张的说,简直比贞子传递到你面前的电视机还吓人!

  原来每个人都是这个社会的囚徒,它如此严密的控制着你,你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穿衣打扮、能力智商……你会爱上谁,你会相信什么,你度过什么样的人生……简而言之,你没有自由,你只是一个被社会控制的可怜虫。你不光被囚禁其中,还不得不应对层出不穷的状况,如同川剧变脸一样的变换角色,小心再小心的不被剧情丢到后面。你所有相信的,都是假的,是你周围的社会想要你相信。你所有以为自己努力改变的,都是假的,是你周围的情境让你改变。你生活得一只弱不禁风,没有五官,只懂把周围的东西扒拉到嘴里再拉出来的单细胞生物,一旦阳光照射便拼命的往黑暗潮湿的地方蠕动而去,苟且偷生。

  如果你想逃出这可怕的,完全禁锢着你的一切呢?

  其中有一段小说似的描写,吓得我难以入眠。一个男人从半夜惊醒,他恍然间脱离了这个光怪陆离的社会牢笼,摆脱了社会给予他的所有面具。他真实的看到了自己,他什么也不是,他清晰的闻到死亡缓慢靠近的臭味。是的,我们都是不自由的,那也是因为我们同样无法面对真实到残酷的自由——我们在一个个,孤独的,不可逆转的走虚无的死亡,那是永恒的黑暗。当你看到了人生的真相,你只想逃回社会这个牢笼,扮演好你的角色,不管不问。

  好在与社会学同游的作者是个有良心的`作者,清楚自己总结出来的理论是多么的恐怖,后两章开始他讲述了个体的人并非手无寸铁,我们的手中依然是有着选择的权利。打破了人们面前不得不去做的社会谎言,提供了一个游离于尘世的视角可以看清楚人们所面对的一切。好在我们并不是蠕虫,尚有机会看清楚这只操纵着人们命运的巨手——一只由过去与现在共同塑造的,充满了谎言与真实的手——我们也是造就它的一员。

  社会学家的工作和物理学家真的是有相似性的,社会学理论如同原子弹,研究它的人只管把它做出来,但却无法把握它落到谁手里的命运。多懂得一点的人,便多了一份力量,不论是在面对牢笼,还是要做一点别的什么。

《社会学》读书心得 第二十篇

  赖特·米尔斯是上个世纪美国著名的批判社会学家,他所编著的《社会学的想象力》充满了批判的色彩,在当时的社会学界引起了强烈反响。该书主要探讨了什么是社会学的想象力,并结合1950年代美国的社会背景,指出了传统学科的抽象与僵化和社会学的想象力的重要性,以及他对社会学前景的看法等。

  值得一提的是,米尔斯的这部著作不仅给社会科学家们提出了在学术方面的努力方向,同时也分析了当时美国民众所存在的个人焦虑和漠然问题,并试图帮助解决这一现状,这也体现了米尔斯的人文关怀精神。

  在本书的前言中,米尔斯十分鲜明的指出社会学的想象力“是一种心智的品质,这种品质可以帮助他们(普通人)利用信息增进理性,从而使他们能看清世事,以及或许就发生在他们之间的事情的清晰全貌”。然后他又指出社会学的想象力是一种视觉转换的能力,从自己的视角切换到他人的视角。而这种想象力能够让我们思考自身所处的社会环境,掌握世界的动向,理解我们所遭遇的事件,同时我们可以获得一种新的思考方式。通过运用这种方法,就可以发现个人在不安定状态中隐藏的困难,发现公众的冷漠态度里包含的社会问题。

  在接下来的部分里,米尔斯分别批判了当时社会学存在的问题,主要出现在五个方面:宏大理论、抽象经验主义、实用主义、科层制、科学哲学,分别在第二章到第六章进行了阐述。米尔斯大胆地批判在但是社会学领域占有重要地位的帕森斯,以《社会系统》为例批判宏大理论。他认为,宏大理论家们过于迷恋句法意义,并构造出一个不现实的概念王国,宏大理论的术语无法对任何一个本质问题进行清晰的陈述。针对当时“抽象经验主义”的盲目崇拜,他认为抽象经验主义对时间、机构和金钱的特殊需求也极有可能使社会科学的'研究堕落为一种行政职能,发展出一整套恐怖的科层制体系,并为整个社会的科层化服务。在米尔斯看来如果社会科学家同科层制结合起来就会使得学术受到各种各样来自组织、政府、社会的干扰,研究的氛围就会变得不纯粹,反而影响社会学的发展。

  在第七章的开篇米尔斯就表示“现在我想回到更富于建设性的,甚至是纲领性的社会科学前景的思想上来。”以下的内容显而易见,米尔斯提出了他对社会学的抱有的前景,主要涉及这几个方面:人类的多样性、历史的运用、理性与自由、科学家的政治职责。米尔斯想通过这几个方面来呼吁社会学经典传统的回归。在谈到人类的多样性时,米尔斯认为社会科学的研究必须正视人类社会的多样性。社会科学研究应当以有序的方式来理解这些多样性。其中两个重要的的分析单位是社会结构和民族国家。要理解和认识社会结构,必须运用尽可能多的学科、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经济学和政治学。米尔斯特别强调历史的重要性,作为社会科学家要懂得历史知识,通过不同时期的对比来获得更多的信息和灵感。面对逐渐令人担心的社会学界,社会学的想象力是米尔斯进行批判的工具之一,它不仅昭示了社会学的缺失,也饱含了社会学的希望。虽然社会学的想象力是米尔斯独创的语汇,但它蕴含的意义在社会学成为一门学科之初,甚至可以说在18世纪的启蒙运动思潮之初就已经存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米尔斯的《社会学的想象力》代表了对社会学经典传统的一次重要的回归,他也因此被称为“古典社会理论的最后一人”。

  通过阅读《社会学的想象力》,我认识到了要想认真钻研学术一定要思路开阔,米尔斯正是向我们展示“社会学的想象力”来告诉每一个社会科学家都应当掌握社会学的想象力以及培养这种能力。一方面要多接触社会,了解所处的时代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也要懂得历史知识,因为在研究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对比历史来获取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虽然这本书是《社会学的想象力》,但是它的思路也适用于其他学科,当然也包括传播学。回过头来反观自身,我发觉我已经偏离了米尔斯的思路,在学习和思考的过程中总是一味的寻求一种固定的模式,比如研究方法、论文写作等等,而这样的结果只能导致思维越来越固化无法在学术上取得进步。米尔斯的这部著作在关键时刻警醒了我,也对刚刚跨入学术门槛的初级学者们提出了若干要求,包括如何研究、怎样写作等等,为正处在迷茫时期的我们指明了一个方向。另外,他还表示要提高自信和创新精神,同时不能盲从,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批判”和“质疑”的精神是研究学术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任何学术理论都不会十全十美,需要我们在研究的过程中不断摸索和验证并及时发现和提出问题。任何学术的研究都不是为了研究而研究,应该是为了给人们创造更好的生活并提供相应的思路,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一个更美好的世界。

《社会学》读书心得(最新20篇)

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to-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