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劝学》说课稿(通用11篇)
2024-03-04 22:31:28 1级文库
《孙权劝学》说课稿(通用11篇)
作为一名老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孙权劝学》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孙权劝学》说课稿 第一篇
教学目的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通过多种方式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难点: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语文学习重在积累和运用,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意思是生命有限,学海无涯。而智出学海,希望大家能持之以恒,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地丰富我们的语言宝库,攀登学习的高峰,畅游知识的海洋。“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告诉我们学习需“勤奋”的真理。其实“学习”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有关“学习”这个话题的文言文。
2、简介《资治通鉴》及作者司马光
(1)司马光,字君实,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
(2)《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世之得失。”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的。
二、整体感知
1、听配乐范读,整体感知全文。
听完范读后,全班有感情地自由朗读课文。
2、对着课文注释和工具书来理解课文,不明白的地方相互讨论研究,自读理清课文情节。
在翻译文言文时,我们不要求字字句句直译,可以采用意译的方法来完成,即:翻译出文章的大意就可以了。本文主要讲了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乃始就学”,后其才略突飞猛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
以“提问”形式,落实文言实词、虚词和重点语句的大意。(板书重要字词,疏导理解)
请位同学复述故事大概内容
(板书)孙权劝学
吕蒙辞学——就学
鲁肃大惊——结友
3、全班有感情地齐读课文,再一次理清课文。
4、把本文改编为课本剧,请四位同学上台表演。(课前已做好准备)
三、课文研析
根据“自学导题”,以讨论方式自学课文。
(1)孙权为什么要劝说吕蒙学习(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2)孙权是怎样对吕蒙进行劝学?
(3)本文是怎样证明吕蒙学有成就的?采用了什么手法来证明?(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现)(侧面描写)
(4)试分析课文人物形象。(孙权—关心部下、耐心规劝,吕蒙—虚心接受听取别人的意见)
(5)这则历史故事有什么深刻意义?(通过这则故事可以告诉我们开卷有益,学习对健全人格的重要性。)
四、扩展训练
在课堂练习本上解释“吴下阿蒙” “刮目相待”并造句。
“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五、总结
《孙权劝学》是一篇自读课,故事性很强,本节课教学重点放在了朗读上,通过自由读、齐读、小组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理解课文,体会人物说话的语气,把握人物形象。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在这节课中得以体现。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表达、等方面的能力,此外有多媒体协助教学,课堂容量,内容得到了充分的补充。
这节课我为了充分地体现了《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我以“体验式的教学行为和理念,组织了较丰富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从学生的自我“体验“出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面对学习方式的变革,教者的'教学行为发生了质的变化,整节课主要是围绕学生在读上下功夫、让学生自我体验在进行。以学生为主体在这一节课的体现是突出的。特别是在“读出感情”这一环节的教学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了“体验”教学的特点,学生通过角色的扮演充分体验到人物的心理读出人物的语气。
当然,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并不意味着对教师主导地位的忽视。在这节课中,老师始终站在点拔者的位置,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获得学习方法的指导;正是教师的引导,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注意集中时间与精力对难点进行突破;正是教师的启发,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更多的人文启示。这样使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上都得到发展。
反思这一节课,既有可以说的优点,但是缺点也不少。我认为有以下几点是可以肯定的:
一、本节课体现了语文课堂上缺少的朗读。朗读一直贯穿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开展了以教师范读,教师点名读,让学生分角色朗读。以读带讲的效果很好。而且能读出了人物的语气语调。对人物的语言进行了读和评
二、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清晰,让人能够直观感受。板书比较简洁,有条理。
三、揣摩人物语气,活跃了课堂的气氛。使学生的综合能力从中得到了体现。也培养了学生的表演能力,以及口语表达的能力。
四、能对学生及时的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用方仲永和吕蒙进行对比,使学生在对比中进行反思,今后该怎么学,效果较好。
但是不足的地方也很多,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由于学生学习基础的把握不够,以至于在译读这一环节所花时间过多。忽略了其他该设计的教学东西,如对人物性格的分析不详细。
二、板书虽然简洁但是却忽略了对重点词语及句式的板书,文言字词讲的少。
三、对课文的人物形象分析不够,花的时间少,而且展开的讨论有限,没能展开来讲。对学生的观点做的评价不够全面。
四、没有给学生提供练笔的机会,没有留给学生更多的课外思考,缺少更多的生活体验的交流,当然这也和本文的内容有关。
《孙权劝学》说课稿 第二篇
【教学目标】
1、掌握几个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提高文言文的朗读能力与水平。
2、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材、详略得当,运用语言描写和侧面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3、学习规劝的艺术----善劝,培养善纳雅言的品质,明白学习的作用,重视学习,会学习。
【教学重点、难点】
1、积累孤、博士、见、但、乃等文言实词、虚词。
2、通过停顿、重音、语速、语气、语调的朗读训练,提升文言文的阅读能力与水平。
3、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材、详略得当,运用语言描写和侧面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内容及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分享材料 。
1、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稽古录》等。
2、《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
二、熟读全文。(学生齐读,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熟)
三、疏通文意,了解文章内容。
第一部分:运用语言描写详写孙权现身说法,从学习的必要性、重要性两个方面劝吕蒙学习。第二部分:运用语言描写从侧面以鲁肃大惊体现吕蒙的巨大变化,写出吴下阿蒙接受劝说就学后令人刮目相待。从而突出了孙权“善”劝。
四、文言知识积累 。
1、成语:
① 刮目相待(看):指别人已有显著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来看待。
例句:听了少管所的“现身说法”报告后,小明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你对他可要刮目相待。
② 吴下阿蒙:比喻人学识尚浅。
例句:你还不知道吗?小黄已贵为总经理了,可不再是吴下阿蒙了。
③ 士别三日:即读书人分别后三天,或说是有道德和才能的人相隔了一段时间,特指有了明显的长进,一般与“刮目相看”连用。也可以单独使用,褒讲久违的友人有能耐或者本事等等。
2、重要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整理归类。
实词:
(1)当涂---当权
(2) 辞---推辞
(3)孤---帝王自称
(4)卿---帝王对爱臣的称呼
(5)见---了解
(6)往事---历史
(7)孰---疑问代词“谁”
(8)及---到了
(9)过---经过、到
(10)更---变换、改变、重新
(11)见事---了解事情的发展情况
(12)拜---拜见
(13)治经:研究儒家经典
虚词:
(1)岂---反问副词“难道”
(2)但---只,只是
(3)乃、遂---于是,就
(4)大---副词,非常
(5)即---副词,就
(6)何---疑问副词,怎么
通假字:
① 卿今当涂掌事(“涂”通“途”)你现在掌握军国大事
②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通“耶”表疑问语气,相当于“吗”)我难道想让你成为一个研究经书的博学之人吗?
古今异义:
①孤 古义:古代王侯的自称。 今义:“孤单”“孤苦”。
②博士 古义: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官。今义:学位最高一级。
③但 古义:只。 今义:转折连词。
一词多义 :
乃:乃不知有汉(竟) 蒙乃始就学(才)
见:见渔人(看见) 见往事耳(知道)
特殊句式:蒙辞以军中多务(倒装句---状语后置)
3、译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您现在担任要职,不可以不学习!吕蒙以军中事务繁多为借口推辞了。孙权说:“我难道要您研究经典作品成为博士吗!只要您广泛阅读,见识从前的事情罢了。您说事务繁多,哪里比得上我呢?我常常读书,自己觉得有很大的收获。”吕蒙于是开始学习。到了鲁肃经过寻阳,跟吕蒙一道议论军事,非常惊讶地说:“您现在的才干谋略,不再是当年吴县的阿蒙!”吕蒙说:“读书人离别三日,就应该重新另眼相看。大多数哥为什么这么迟才改变看法呢!”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才辞别。
第二课时
五、课文赏析。
(一)齐读课文,思考问题:
1、课文写了哪三个情节?
(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
2、找一找:《孙权劝学》是一个著名的劝学故事。题目中最关键的词是“劝”。请找出孙权“劝”吕蒙学习的语句。
①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揭示学习的必要性)
②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学习的目的、方法)
③ “卿言多务,孰若孤?”→→(委婉的批评)
④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现身说法,读书的益处)
3、品一品:鲁肃赞学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你今天的才干和谋略,已不再是过去在吴县时的那个吕蒙!)→→语言描写
②“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与读书人分别多日,就要重新另眼相待,长兄你为什么看清事物这么迟呢?)→→语言描写
③“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于是拜见了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好友,然后分别了。)→→动作描写
(二)朗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①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② “邓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强调并不是要吕蒙研究儒家经典,当专享经学传授的'学官,而是有别的目的。)
③ “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句,否定吕蒙辞以多务的理由。要重读强调。)
④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感叹句,要读出惊讶不解的语气。)
⑤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
(三)精读讨论:
1、本文是怎样表现人物性格的?
(本文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仅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2、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3、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意合。 )
(四)分角色朗读,思考问题:
1、“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即吃惊,又情不自禁的发出赞叹。这句话从侧面反映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2、“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并非对鲁肃不满,而是表现出吕蒙对自己才略长进后感到很自豪、自得。)
3、与方仲永的变化相比,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样的启示?
吕蒙-――当涂掌事 乃始就学→→年长乃学、学有所成
方仲永――― 五岁能诗、文理皆有可观、贤于材人远矣→→少年不学、一事无成
六、 作业:
1、完成练习册中相关内容。
2、背诵全文。
《孙权劝学》说课稿 第三篇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孙权劝学》,下面我就从以下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设想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孙权劝学》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课文,本单元选取的文章都是有关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艺术家等为人类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的人物的生动感人、广为流传的事迹。《孙权劝学》讲的是孙权劝说东吴大将吕蒙认真学习的故事,选自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文章简练生动,用语不多,但能在寥寥数语中描摹出人物说话时的口吻、情态和心理,人物性格鲜明,跃然纸上,堪称人物语言描写的精品之作。同时文章宣扬了一种谦虚好学,重视阅读的昂扬向上的思想,具有极强的教育价值。
二、说教学目标
七年级下学期的学生经过初中一学期的学习之后,已经初步掌握了查阅工具书和利用课文注解疏通简易文言文的能力,所以,结合单元教学目标和本课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1)诵读课文,把握文意,并掌握重要的字词和文学常识。
(2)品味人物语言,分析人物性格。
(3)领悟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重点:诵读课文,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教学难点:读出人物语气,分析人物性格。
教学准备:学生利用工具书疏通文意,教师准备课件。
三、说教法、学法
根据本课目标和内容,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为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发展性格,我采用了一下教法学法:
1、教法:诵读法、讨论法、情景教学法
2、学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和圈点勾画法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先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然后由三国演义说起,引出吕蒙,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点歌)“说到三国这一段历史,正如这首歌中所唱‘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确实,在三国时代,涌现出了一大批叱咤风云的人物。话说当时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曾随周瑜、程普大破曹操于赤壁,后又袭破关羽,占领荆州,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孙权屡屡劝说,他总是推三阻四,不肯就学,这不,孙权又来劝说了,结果如何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看《孙权劝学》。(板书课题)
(二)介绍作者、出处
这一环节既让学生积累文学常识,又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司马光:
《资治通鉴》:
(三)辨读课文
要求:对照注释读准字音、停顿、节奏。分四步进行:
1、学生自由读,对照注释读通课文。培养学生看注释的习惯。
2、单个学生表演读,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点评。通过“生生对话”、“师生对话”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把握课文的朗读要求。在此环节中,教师充分发挥激发引导作用,让学生声情并茂,读出古韵古味。
2、教师范读,学生点评。
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同时让学生给老师的朗读提出点评,学生的热情和探究的兴趣可被充分激发
4、全班齐读,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体验。
(四)析读课文
采用文白互读的方式,一学生读原文,另一学生用白话文进行解说。解说时要力求语言生动流畅,再现原文神韵。这样可避免传统逐字逐句翻译的机械和刻板,既可培养学生的文言理解力,又可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力。
在文白互读的过程中,教师、学生及时进行点评,加深学生对重点文言词汇的理解。同时,对常用文言词汇进行疏通检测。
(五)品读课文
提出问题:
本文主要讲了孙权劝吕蒙学习的故事,孙权为什么“劝”,是怎么“劝”的,“劝”的结果怎样?请仔细揣摩文章中人物对话的语气来谈。
①“不可不学!”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可置否,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
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
情和责备的意味。
③“卿言多劳,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说明:这番劝言,表现出孙权的善劝。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
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那种庄重而语重心长的神态斑然可见。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值不自禁地发出赞叹。
这句话从侧面反映目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并不是埋怨鲁肃。
(引导学生揣摩品味人物性格的语言,读出语气,进而体会人物形象。)
(六)请三为位同学扮演孙权、吕蒙、鲁肃,然后进行对话表演,要注意模仿人物语气,体会说话时人物的心境,演完后学生点评。
(这样,学生在自主的体验探究中就可以轻松的突破本课重点,学习并掌握富有情趣的对话描写。)
(七)体验反思
学了这篇文章,文中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对你有什么启示?(学生畅所欲言,既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能起到教育的作用。)
教师小结:
本文通过孙权劝吕蒙读书,吕蒙最终由“吴下阿蒙”变得令人“刮目相待”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希望同学们多读书,读好书,让好书伴大家健康成长。
赠言:读书好
好读书
读好书
《孙权劝学》说课稿 第四篇
一、说教材分析
(一) 课文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及单元特色
《孙权劝学》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该单元是一个名人单元,共五篇文章,《孙权劝学》处在本单元的最后一课。前四篇分别为《邓稼先》、《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音乐巨人贝多芬》、《福楼拜家的星期天》。这些文章人文内涵丰富,都各自有侧重地写出了名人的品格、气质和生活道路,颂扬了他们对人类的贡献。这些名人都是璀璨的明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本文在延续前面四课展现名人风采的同时,也有一些新的变化。
(二)本课教材分析
《孙权劝学》是选自《资治通鉴》的一篇小短文,通过写孙权劝导吕蒙学习及吕蒙接受劝告认真学习后发生的变化,点明了学习对于健全人格的作用。文章只有129个字,浅显易懂,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借助课文的注释和相关资料,应该可以很容易地理解故事大意。
本册教材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一是让学生感受吕蒙从一介武夫变为一名儒将的巨大变化,从而体会学习对健全人格的重要性;二是让学生能掌握阅读浅易文言文的方法。
(三)课标要求
20xx版课程标准对文言文学习的要求是: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另外,课程标准对朗读还专门做了规定: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
(四)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分析,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疏通字词,积累词汇;
2、反复吟诵,知人明理
二、说学情
进入初中以来,学生已学过《童趣》、《论语十则》《山市》等八篇短小的文言文,初步积累过“乃”“但”等文言词汇的简单用法,对一些文言句式、语感和朗读方法有了初步的认识。而且本文浅显易懂,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借助课文的注释和相关资料,应该可以很容易地理解故事大意。同时,七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对写人记事的文章比较熟悉,容易把握课文内容,教师可以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只给予方法技巧上的点拨指导就行。
三、说教学模式
1、多样化朗读法,这是我教学古文首先采用的教学方法。可以自读、听读、互读齐读,抑扬顿挫的读、情感再现读,这样反复朗读,古文的美感就会凸现,古文知识也会逐步积累,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也会逐步提高。
2、采用导学案教学法,这一直是我们学校的特色教学模式。这种师生共用的`导学案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线,注重对学生课前课中课后的导学过程,力求调动所有学生的求知欲,最大限度的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四、说教学设计
针对以上分析,我对教学本课的流程做了以下设计:
1.课前准备:
下发导学案,让学生结合导学,做好预习并积累有关学习的格言、名言。
2.导入新课(1分钟)
让学生齐读第一课课后补录“朗读的好处”,一方面提醒同学们本节课的学习重点是反复吟诵,另一方面提醒他们对这一类文言文,反复诵读,口耳并用,不仅利于理解和记忆,而且会大大增强阅读的形象感和情趣感。
3.反复吟诵
第一步:认熟,字正腔圆(5分钟)
(1)多媒体播放朗读录音,听录音朗读,要求:听准字音,听清楚人物对话的语气、语调,画出疑点。
(2)结合听到的录音检查课前导学训练中的读音和节奏练习,采用先自查后小组互查的方式。
(3)大声自读课文两遍,要求吐字清楚,速度适宜,做到准确无误,字正腔圆。
(4)小组内推选一名代表演示朗读,其他成员评价,以调动所有同学朗读的积极性。
第二步:译读,晓畅字句(15分钟)
(1)学生根据注释提示,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圈点勾画难词难句。同桌之间讨论交流,教师巡视,答疑解惑。
设计这一环节目的是培养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同时在自学中丰富积累,培养语感。
(2)结合导学案课堂训练题,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重点问题:全文分为两层:1 2
第三步:美读,入情入境(15分钟)
疏通文意后,学生对文中孙权、吕蒙、鲁肃等人已有了初步的认识。但要真正读懂他们,透彻的了解他们,我们还得继续深入到字里行间,穿越时空,身临其境,把自己想象成文中的人物,感受揣摩当时人物的语言、神态以及对待读书的态度,进一步明确文章的主题。可以说这是一种思考阅读,我设计了三个问题,涵盖了整篇课文的内容,而且又紧扣教学目标,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
1、 吕蒙乃一介武夫,要劝说他学习是何等困难,在这过程中孙权对此又是何等态度?
(让学生进行对话朗读,体味孙权当时的心态。吕蒙的话课本交待不多,可以根据课文进行改编)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严肃、恳切
卿言多务,孰若孤———责备
乃始就学——不情愿
2、 文章中没涉及吕蒙求学的过程,却让我们见证了他极大的变化,主要是谁的神情、态度让我看到了这一切?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理解吕蒙和鲁肃的对话,体会说话人当时的神态。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惊赞)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看(颇为自得,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
3、孙权的话与鲁肃的话情调有何不同?
孙权比较低严肃、认真(君臣之分)
鲁肃则有调侃意味(朋友之情)
设计意图:在本文中,写鲁肃、吕蒙 的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性情和融洽关系,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是全文的精彩之处。所以这些对话我引导学生反复的读,朗读就是理解,朗读就是发现。在反复的朗读中,有所体验和感悟。
“文章不是无情物”,语文与其它学科最大的不同,就是语文中蕴涵着非常多的感情因素。“文章中的思想感情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靠学生通过读,通过联系生活体验去感悟出来的。”
在此基础上我组织学生举行分角色朗读比赛,背诵比赛这样的游戏,目的是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知识的积累,此环节可保持学生高涨的热情,有利用记忆的巩固。
第四步:悟读,知人名义(3分钟)
通过以上环节的设计,学生已经能够体会到文章的深层次内容和意义,对于自身的读书有了进一步的明确,可以说有了教育意义。为了巩固所学,加深印象,我设计了这样的主问题: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体验,谈自己独到的见解和看法。课堂上交流,共同提高。
第五步:比读,感悟提升(5分钟)
将本文与《伤仲永》一文做比较阅读,看两文的异同点,并谈谈你的感悟。
目的还是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端正学习态度。
4.小结:齐背课文
师做结: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我们同学们积累的这些名句格言都是我们的祖先用实践证明了的真理,是我们民族文化沉淀下来的精髓,愿我们谨记之,奉行之!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是整个教学过程的高度浓缩,要体现出程序性、概括性、艺术性
我的板书设计是
孙权劝学
孙权劝学 重才 善劝
吕蒙治学 虚心 听劝
鲁肃叹学 真诚 敬才
六、课堂评价
1、朗读的评价: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以从语音、语调和语气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重点是读出愚公、其妻、智叟的不同语气。评价有感情的朗读,要以对内容的理解与把握为基础,要防止矫情造作。
2、对人物形象分析的评价,着重考察学生感受形象的水平,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
七、课程资源的开发
课前:让学生搜集整理有关学习的名言格言。
课中:与《伤仲永》一文的比较阅读。
课后:结合我们学校的校本教材《古诗文诵读》,结合我校的校本教材《古诗文诵读》,让学生自读《蜀鄙之僧》、《孟母断织教子》等劝学的文章,让学生从根本上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端正学习态度,养成健康积极的学习习惯。
《孙权劝学》说课稿 第五篇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孙权劝学》,下面我将按照说教材、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确立、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这几个环节来加以说明,恳请各位同志多多指教。
一、说教材
《孙权劝学》选自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十五课,这个单元选取的文章都是有关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艺术家等为人类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的人物的生动事迹。《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文章通过写孙权劝导吕蒙学习及吕蒙接受劝告认真学习后发生的变化,点明了学习对于健全人格的作用.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一是让学生感受吕蒙从一介武夫变为一名儒将的巨大变化,从而体会学习对健全人格的重要性;二是让学生能掌握阅读浅易文言文的方法。《孙权劝学》安排在这里,是要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在学习历史人物的同时体会学习的重要性。
二、说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该课放在名人单元,而且又是一篇文言文,所以对人物的体会必不可少;对文言文的教学还应重视落实字词和朗读,可以说是文言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决定的。所以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运用多种形式的朗读,理解文章内容,积累文中的一些常用文言词语,掌握并能运用文中的成语。
(2)能力目标:揣摩人物的语言,分析对话,体会人物形象。
(3)情感目标:理解“读书求知的可贵”
根据上述目标,我把疏通文意,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熟读课文;明确吕蒙接受劝告后发生的巨大变化,从而体会学习的重要性.确立为教学重点;把品味人物对话的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分析人物性格,确立为教学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
我主要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比如齐读、诵读、自读、对话朗读等以加强对文言文的理解。其次,我采用探究交流的方法,以分组探究的方式疏通文章大意,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助于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根据本课的特点和学生的学习习惯,我为学生设计这样的学习方法:多读书,提问题,善交流,勤思考.要以学生为主体,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自己解决难词难句、重要字词,并由学生互相解答,教师“引而不发”,只把获得结论的途径指给学生,促其自求,使其自得,从中悟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说过程(见教学设计)
首先我用讲述故事的方法导入,这样既引发了学生的`好奇,激起学生的兴趣同时又介绍了写作背景,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中去。
教学的第二个环节重点朗读,朗读是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手段,引导学生采用个读、听读、齐读等多种形式朗读。
1、教师示范朗读的方式,让学生听清读音,注意句读。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和句读。
3、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认真听指出读音和句读方面的错误。
4、学生齐读。
第三个环节:合作探究,披文入情。这一环节我给学生安排了两个步骤:一是品味探究,二是人物分析。让学生以合作探究的方式自己解决。
(一)品味探究
1、找出孙权劝说吕蒙的语句,说说孙权是怎样劝说吕蒙的。(先力陈必要,再现身说法。)
2、小组讨论这些句子该用什么语气读,为什么用这种语气读?
引导明确: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气坚决果断,神态郑重严肃,既严于要求,又充满期望。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2)“孤岂欲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前一句表反问语气,对吕蒙辞学有责备、恼怒之意,后一句则说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足见其对吕蒙的关心、爱护。)
(3)“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从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谈,现身说法,神情激动,语气殷切。)
3、吕蒙读书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是通过谁的所见所语来写的?
4、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参考:困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民的眼光看待人和事,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5、请解释“吴下阿蒙”。(“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由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孙权劝学》说课稿 第六篇
一、教材分析
(一)课文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及单元目标
《孙权劝学》选自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该单元是一个名人单元。这些文章人文内涵丰富,都各自有侧重地写出了名人的品格、气质和生活道路。教学这一篇课文,应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和方法,知识和能力这三个方面着手。要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涵,以及给我们的启发意义。熟悉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语,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在反复诵读中,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确立(该课总得来说在名人单元,而且又是一篇文言文,所以对人物的体会必不可少,对文言文的教学我们应重视落实字词和朗读的培养,可以说是文言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决定的。)
(1)知识目标:运用多种形式的朗读,理解文章内容,了解一些文言的实词、虚词的意思。
(2)能力目标: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分析对话,体会人物形象。
(3)情感目标:理解“读书求知的可贵”(开卷有益)
二、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运用
1、总得来说,“教学千法,朗读为本。”朗读法的运用不可缺少,同时应在课堂中教学形式多样,齐读、诵读、自读、对话朗读等等相结合。文言文教学新课程标准提倡新的教学理念和教育教学思想,但是却不能忽略了“双基”教育,这对文言文教学可谓是一大挑战,注重朗读,以读会意,可以加强对文言文的理解,同时给予文言文准确的定位很重要。对学生来说能够阅读浅近的文言文,注重工具性、人文性的统一,这是学习它的目的,要注重学生字、词、句的积累,因为它是学生举一返三,阅读的基础。
2、情境设置法,充分利用课件展示创设情境,让学生深入课文。
3、讨论法,这是学生掌握运用,实践能力培养的一种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来自行解决问题。教师则引而不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则诱发探索,通过探索,可能发现真理。
三、学法的指点与指导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的方法往往采用串讲法,师授生法,字字落实。重视了文言文的工具性,但不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更忽略了文言文的人文性。怎样把文言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恰倒好处的结合起来,是语文教学课堂应训练和实践的。
我国古代的教育文献《学记》曾强调“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对注入式、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从教与学两方面进行点拨,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学法具体: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方面的共同发展。
第一方面,在诵读基础上,让学生提出词法方面的难词难句、重要字词,并由学生互相解答,教师“引而不发”,只把获得结论的途径指给学生,促其自求,使其自得,从中悟出解词的方法。
第二方面,让学生提出对课文思想内容理解方面的疑难问题,教师组织课堂讨论,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第三方面,感知文章的主题,对求知的正面宣传和教育意义。
四、教学过程的设计
主要分三步:初读—精读—品读。以读贯穿始终。
(1)导入新课:三国时期,孙权手下有一大将军叫吕蒙,英勇善战因此孙权十分器重,但他却不爱学习,每次孙权劝他学习,他都推三阻四,这不今天孙权又来劝说他了,那么我们一起走进《孙权劝学》去看看,以讲故事的形式来引发好奇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
(2)整体感知
学生朗读 ,朗读是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手段,古人曰“熟读百遍,其义自现。”应反复进行,要引导学生采用个读、听读、竞赛读等多形式朗读,以读带动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感到以读为乐。(在朗读的基础上,简单回顾。可以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培养质疑问难的情绪。),所以可以设置第三个问题。
1、齐读课文,对文中的生字、词、句进行解疑。
2、请部分学生朗读,找出认为特别需要重视的文言字词。
a.如:岂,难道。辞,推托,当涂:当道,当权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道授业的学官,等等。
b.吕蒙面对孙权的劝说,有没有接受?他后来的结果怎样,你从哪里看出来?
不可不学———辞+就学 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3)协作质疑
(朗读课文,同学之间合作、讨论、探究)学起于思,思起于疑,要有怀疑精神。通过对文章的品读,这一教学环节主要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要求学生借助注释、资料,运用自学法阅读课文,提出疑问,师生共同解答,这两个问题的设计意在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让我们从一前一后先明的感受到主人公的变化。
1、文章题为“孙权劝学”重在“劝”字,他是如何来规劝的。
2、吕蒙的改变,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鲁肃的论议:(一问一答)
(4)品味赏析
精读课文使学生进入情境,感受揣摩当时人物的语言、神态以及对待读书的态度,进一步明确文章的主题。可以说这是一种思考阅读,这四个问题的设计涵盖了整篇课文的内容,而且又紧扣教学目标,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
1、吕蒙乃一介武夫,要劝说他学习是何等困难,在这过程中孙权对此又是何等态度?
(请学生进行对话朗读,体味孙权当时的心态。吕蒙的话课本交待不多,可以根据课文进行改编)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严肃、恳切
卿言多务,孰若孤———责备
乃始就学——不情愿
2、文章中没涉及吕蒙求学的过程,却让我们见证了他极大的变化,主要是谁的神情、态度让我看到了这一切(朗读吕蒙和鲁肃的对话,体会说话人当时的神态)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惊赞)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看
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而别”?
3、孙权的`话与鲁肃的话情调有何不同?
孙权比较低严肃、认真(君臣之分)
鲁肃则有调侃意味是(朋友之情)
通过这一环节的设计学生已经能够体会到文章的深层次内容和意义,对于自身的读书有了进一步的明确,可以说有了教育意义。在此基础上经过反复诵读和品析语言,对课文内容应相当熟悉,可以开展类似于背诵比赛这样的游戏,目的是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知识的积累,此环节可保持学生高涨的热情,有利用记忆的巩固。
(三)拓展迁移
有人说过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所以要学以致用。这两个问题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对已学的知识是否可以做到拓展和迁移,做到巩固新的,复习旧的,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提高和知识的积累。可以感受读书事实正反两面的例子,也可以从两文的写法特点上进行比较。对文言文字词的理解和掌握学习方法都是一种锻炼。
①与《伤仲永》进行比较阅读,合作探究这两篇文章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②既然读书如此重要,请同学们列举和读书有关的的名言警句。
(四)师生小结,可以在学生总结的前提下,老师进行补充,也可以在此基础上提高,拓展学生的纵深思维。形式也可以是“当庭陈讼式”、“新闻采访式”。让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能有一定的成就感。
(五)作业布置,比如抄写字词解释,可以巩固学生已学的知识,另外作业的布置主要是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作训练。
五、 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
孙权 不情愿 鲁肃
劝 自豪 论议
严肃 惊赞
责备
吕蒙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孙权劝学》说课稿 第七篇
一、教材分析
《孙权劝学》是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讲授内容。文言文《孙权劝学》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奉劝下“乃始就学”,其本领很快就有惊人的上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故事,本文注意以对话体现人物,讲授过程中引导学生重复朗读,领会文中三位人物各自语言时的口气、样子容貌形状和神态。
二、讲授目的简析
“阅读浅显的文言文,能借助解释和东西书明白根本内容。背诵好诗文80篇。”这是新课程尺度对初中文言文讲授的根本要求。它在第三部分中,夸大初中阅读讲授的重点是“造就学生具有感觉、明白、欣赏和评价的本领”。文言文讲授作为阅读讲授的重要部分,应与当代文讲授配合《孙权劝学》作为一篇简练的文言文,是让学生积聚文言知识,造就阅读文言文本领的好文章。其简练生动的翰墨,本性光显的对话,极富特色。从课本的编排体系来看,把它放在七年级下册的第三单位中,紧扣住单元讲授中对学生学习名人的风格、态度与精力这一要求,同时新课本将文言文疏散在每一单元中,也有利学生循规蹈矩地学习与积聚文言知识,进步本身的文言阅读本领。有鉴于此,我把本文的讲授目简直定为: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朗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理解内容。
2、品味人物对话的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分析人物性格。
过程与方法:
1、朗读体验。让“读”贯穿课堂始终,让学生在读中体验故事情节、人物个性。
2、探究交流。通过质疑、小组讨论的方法掌握重点词语,疏通文意。
情感态度价值观:
明确读书的重要性,勉励学生重视读书,养成读书的好习惯。
三、教学设想
在这一节课的教学中,我想体现一种新的文言文教学思路。新课程理念下的文言文究竟应该怎么教?本人的理解和做法是:坚持“吟诵为本、注重基础、品味探究、拓展延伸”的十六字方针。“吟诵为本”,即抓住文言文的特点,让“读”贯穿课堂始终,激发学生兴趣,还文言文课堂书声朗朗的本来面目。而且,文言文的朗读必须读出“古味古韵”。本节课我将通过学生多层次、多角度朗读把对文本的理解逐步推向深入。“注重基础”,即关注学生文言文学习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让学生通过扫清字词障碍,增强文言文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品味探究”,即不把文言文当古汉语来教,而把文言文当美文来学,让学生增强文学欣赏能力。“拓展延伸”,即让学生能根据文章的情节、内容、人物性格等信息进行合理的想象、推理,对文本进行创造性阅读。本文作者为了突出“孙权劝学”,对材料进行了剪辑处理,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为学生的创造性阅读提供了条件。
其次,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自主的体验、探究,让学生自主的与文本、教师和其他同学进行对话。整个课堂,教师预设大致程序,许多具体内容教师可根据课堂生成灵活驾驭和调控。
四、教学过程
第一、激趣导入,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
教师由《三国演义》说起,引出孙权,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教师在介绍时采用说书的方式,激活学生的兴奋点。
第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节奏。
1、教师范读,教师声情并茂的吟诵把学生带入情景,加深学生对文本的体验。
2、学生自由读,对照注释读通课文。培养学生看注释的习惯。
3、单个学生表演读,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点评。同时让学生给学生的朗读挑刺,学生的热情和探究的兴趣可被充分激发。
4、友情提示,归纳学习方法,教给学生学生字的方法。
通过“生生对话”、“师生对话”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把握课文的朗读要求。对难句的朗读老师要抓住契机调动学生进行探究,不可轻易放过。在此环节中,教师充分发挥激发引导作用,让学生声情并茂,摇头晃脑,拿腔拿调的读,读出古韵古味。
第三、再读课文,读懂文意:
1、学生四人小组交流:参照课下注释或借助工具书,把预习中的疑难交由小组讨论,疏通文意。
2、小组代表提出组内的疑难问题进行全班交流。教师给予补充。
3、通过翻译句子,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4、友情提示,归纳学习方法,教给学生翻译文言文的方法。
第四、三读课文,读出语气。
1、学生齐读课文,通过思考问题,完成从疏通文意到分析课文的过渡。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明确重点,进入品味人物语言的过程。
2、抓住本文的.切入点,《孙权劝学》中的“劝”,以此为基础进行分析。让学生找出文中孙权劝吕蒙的语句,并读一读,体会语气。
3、教师引导学生解决难点,体会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4、学生运用教师教的方法,品味鲁肃与吕蒙的对话。
学生模仿人物的地位、身份、口吻、情态、语气等进行朗读,揣摩品味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学生读的时候要引导他们细细品味文章语言。这样,学生在自主的体验探究中就可以轻松的突破本课重点,学习并掌握富有情趣的对话描写。
第五、综合感悟,回顾反思。
1、文中出现的这几个人物,你最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通过第一个问题,让学生从人物的身上谈谈自己所得到的启示。通过第二个问题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有个总结。
第六、布置作业:
(一)、你知道本文有哪两个成语吗?请解释并造句。
(二)、想象一下吕蒙学习的过程是怎样的?他怎样学有所成的?写一个简短的想象文。
接受美学认为,读者对文本的阅读不应是被动的,而应参与到对文本的再创作活动之中。文中有多处空白,为学生的创造性阅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蒙辞以军中多务”,一句话省略了许多未说的内容;“蒙乃始就学”,如何学,本文没说,尽可以让学生去想象,去补充。
《孙权劝学》是一篇自读课,故事性很强,本节课教学重点放在了朗读上,通过范读、自由读、齐读、小组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理解课文,体会人物说话的语气,把握人物形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在这节课中得以充分体现。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表达等方面的能力,加以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课堂气氛比较活跃。
《孙权劝学》说课稿 第八篇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孙权劝学》。
下面我将按照说教材、说教学设想、说教学目标、说教学准备、说教学过程的几个环节展开说课。
第一、 说教材
本单元选取的都是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艺术家等为人类历史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生动感人、广为流传的事迹。《孙权劝学》讲的孙权劝东吴大将吕蒙读书的故事。本文语言简洁精练,寥寥数语种描摹出人物说话时的口吻、情态、心理,人物个性鲜明堪称人物语言描写的精品之作。同时文章宣扬一种谦虚好学,重视阅读的昂扬向上的精神,有较强的教育价值。
第二、 说教学设想
在这一节课上,我想坚持十六字方针:“吟诵为本,注重基础,品味探究,适当运用”,让读贯穿课堂,还文言文课堂书声朗朗的本来面目。
第三、 说教学准备
为了扩大学生视野,陶冶学生情操,让学生搜集《三国演义》的人物图片,名闻轶事,课堂上展示。
第四、 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 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掌握并运用本文中的成语。
2、 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熟读课文,做到当堂背诵。
3、 品味人物对话的.语气,揣摩想象人物的神态、心理,并能进行创造性阅读。
过程与方法目标
1、 朗读体验。让读贯穿课堂,在读中感知故事情节,品味人物个性。
2、 探究交流。让学生与文本对话,与学生对话,与老师对话,达到知识的互补与提高,有助于营造和谐民主的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谦虚好学,追求进步,重视阅读的精神。
第五、 说教学过程
一、 视频导入,激发兴趣
播放《三国演义》的片首曲把学生的思绪带到群雄纷争的三国时代,认识叱咤风云的乱世英才,辨别与本课有关的三国人物,导入本课。
二、 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1、 个人自由读,培养学生看注释读书的习惯。
2、 分角色朗读,读准字音,把握节奏,初步品味人物对话语气。
3、 老师示范读,让学生听清字音,听清节奏,进一步加深对文本的体验。
三、 合作交流,展示自我
首先小组分工,各司其职。我先把学生分成7个小组,每组明确分工。每组的任务依次是:理解字词、翻译句子、复述课文、品味语言、揣摩心理、分析个性、讨论写作特点。组长再给每个人分工除以上工作外,每人讲一个跟三国有关的故事或说一个跟三国有关的成语、格言、俗语、歇后语等。
其次,探究交流,展示成果。小组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老师巡回指导,为学生指点迷津。轮流展示成果时,其他组同学可随时纠正、补充,老师适时点拨。
为强调重点,加深印象,适时练习,通过投影本文重点进行梳理。
四、 分组演示,创造性阅读
在学生探究合作,老师强调的基础上,学生掌握得怎样,为了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每小组抽四人,一人读旁白,三人分别扮演孙权、吕蒙、鲁肃,模仿三人的地位、身份、口吻、情态、语气等进行角色朗读,可以适当带上动作。在读的过程中,可补充文中空白。如“蒙辞以军中多务”,省略了许多未说的内容。“蒙乃始就学”,如何学,本文没说,尽可让学生发挥想象;最后,吕蒙究竟谈了些什么让鲁肃大惊?这些内容尽可以让学生去想象,去补充。在补充时可用文言可用白话,也可以文白夹杂,教师都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解读。
五、联想链接,精神内化
本文给了我们什么启示?请用一句名言、俗语、古诗文等进行解释。如: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求知可以改变人的天性
书到用时方恨少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
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
开卷有益
《孙权劝学》说课稿 第九篇
教学重点:
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
可通过朗读来揣摩领会人物形象,让学生进行讨论来理解课文。
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课文导入。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二、简介作者作品。
1.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
2.《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的。
三、学生齐读课文。
1.掌握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但当涉猎:只见往事:知道以为:认为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2.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应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以:拿,用,介词。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长兄怎样知道这件事这么晚啊!何:怎么,为何。
四、学生自读课文,理清课文情节。
1.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劝学。
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
辞十就学。
3.课文是怎样表现目蒙学习的效果的?
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现的。
4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
结友。
5.概括情节:劝学~就学一议论~结友。
6思考:课文在情节的处理上有什么特点?
理解:
①详写“劝学”、“议论”,尤以“议论”为甚;“就学”、“结友’测一笔带过。
②正面写“劝学”经过,通过“议论”之后用鲁肃的惊叹,从侧面写吕蒙学业的长进。
③情节以人物对话为主。
五、分析对话,体会人物形象。
1.请一位同学朗读孙权的话。
思考讨论:
①“不可不学!”写出了怎样的口气?表现了怎样的心理?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可置否,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达了怎样的心态?
“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初中一年级语文教案《《孙权劝学》教案设计》。
③“卿言多劳,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
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说明:这番劝言,表现出孙权的善劝。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那种庄重而语重心长的神态斑然可见。
2.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蒙、肃对话,要求尽量读难说话时的语气语调。
思考讨论: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值不自禁地发出赞叹。这句话从侧面反映目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并不是埋怨鲁肃,“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3.齐读全文,思考: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调上有区别吗?清说明。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的关系;蒙、肃皆为同僚,对话则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
六、背诵课文。
(可当堂检查)
七、说话训练:
谈谈你学了这篇课文后有何感受。
要求:注意语言表达要清楚,有条理。
八、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一、二。
《孙权劝学》说课稿 第十篇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对于教材的深入解读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所以,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要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一、说教材
《孙权劝学》位于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4课,文章通过记叙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开始学习,并大有进步的故事;赞颂了孙权关爱下属、循循善诱,吕蒙虚心受教,努力学习的行为。引导学生明白“开卷有益”,并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说学情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是教师授课的依据与出发点,我所面对的初一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但由于接触的文言文较少,仍需要教师的帮助和引导。
三、说教学目标
从课程标准中“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出发,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通过小组讨论,分析孙权的劝学艺术和吕蒙的人物形象。
3、理解“开卷有益”,养成热爱学习的行为习惯。
四、说教学重难点
结合本单元的教学要求,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确定,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难点是: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知识,通过语句分析孙权和吕蒙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理解“开卷有益”,培养学生热爱学习的行为习惯。
五、说教学方法
新课程教学中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基于此,我将引导学生采用以下的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朗诵法;讨论法,情境创设法。
下面我将着重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核心的环节。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好的导入未成曲调先有情,能够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不但使学生了解这节课所要学习的课题和内容,还应建立学生的阅读期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会通过和学生的谈话进行问题导入:今天上课之前老师有个问题要问问大家:日常生活里,有人苦口婆心地劝过你学习吗?老师听到有同学说:一天一共只有二十四个小时,其中的1140分钟都有人在劝你学习。无独有偶,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这个人优点很突出:武艺高强;同样缺点也很突出:他不爱学习。这不,他的顶头上司孙权又来劝他学习了。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孙权劝学》,看看领导说话究竟管不管用。接下来我将顺势写下板书:《孙权劝学》。
(二)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是赏析文章的前提,通过初读,可以使学生初步了解将要学到的`基本内容,了解文章大意及思想意图,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形成初步认识。
首先,播放名家范读,让学生感受文章断句、语调和大的情感基调,并通过多媒体的形式将文章中的生字词出示在大屏幕上,以开火车的形式检查预习效果。
其次,我会请自读课文,根据名家范读,读准字音,读对节奏和断句。
最后,再次朗读课文,并且能够简要谈谈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和之前的学习能够说出本篇文章讲述了孙权劝吕蒙学习的故事。为接下来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深入研读
深入研读,意在通过文中的细节来反映整篇文章,并且能够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内容。我会这样开展本堂课的深入研读:
1、学生在初步把握文章之后,我会请学生再读文章,通过具体语句分析孙权是如何劝吕蒙学习的?
学生通过分析句子和教师引导得出:“卿今涂掌事,不可不学!”运用双重否定:语气坚决,神情肃穆,语重心长的点名重要性,表明孙权期许他能担此大任。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前一句反问语气,对吕蒙不学习表现出恼怒、责备;后一句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表现出孙权对吕蒙的关心。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用自己举例,言辞恳切,更有说服力。
2、顺势我会提问第二个问题,孙权劝学的效果如何?
同学通过对文章的再次朗读发现文章通过鲁肃的赞扬反映出吕蒙的学习效果:“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侧面写出吕蒙知错就改,耐心学习,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也可以看出鲁肃为吕蒙的进步感到惊喜。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感叹语气,证明从学习里获得了成就感。
3、接着,我会布置最后一个任务:带着感情再读文章,四人为一小组讨论:你从这个故事中明白了什么道理。学生通过再次阅读明确:开卷有益。
通过以上几个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问题,在培养学生逻辑思维,挖掘学生内在潜能的过程中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全面提高学生的有语文素养。
(四)拓展延伸,小结作业
语文教学没有明确的终结点,而是引导学生从这个问题走向另一个问题。促使学生将学习延伸到课外,构建起大语文学习观。所以我的拓展延伸和小结作业环节设计为:
1、学习孙权劝学的艺术,同桌之间选一个话题进行“劝说”,准备好后进行小组分享。同时明确要求:表达清晰,礼貌倾听,合理建议。
2、请同学回顾全文,想一想学习了《孙权劝学》之后有什么收获。
重点文言词汇:通假字,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通耶,表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古今异义: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治,古义,研究;今义,治理。
劝说要讲究循序渐进,生活中要多读书,力求做到开卷有益。
3、背诵全文;课下阅读《伤仲永》,探究二人结局不同的原因。
七、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能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它是教学内容的浓缩。通过板书,学生能直观抓住要点摒弃繁琐,我的板书就力求做到这一点:
以上是我今天说课的内容。谢谢各位考官。
《孙权劝学》说课稿 第十一篇
《孙权劝学》一文是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最后一课。在延续前面四课展现名人风采的同时,又产生一些新的变化。就内容而言,本文情节简单,语言通俗易懂,是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绝佳教材。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借助课文的注释和相关资料,应该可以很容易地理解故事大意。同时,由于本文的主题与学生的学习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对于解决学生在学习上的态度和方法问题,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因此,教育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树立学习上的自信心,也是教材设置这一课的主要目的。
【说教学目标】
针对前面提到的教材设置目的,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几点:
1、简单了解《资治通鉴》及其作者司马光,了解故事中三个主要人物的生平及相互关系;
2、借助课下注释及相关资料,疏通课文,了解故事大意;
3、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学生自己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和习惯;
4、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用语言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写法,并学以致用;
5、思考吕蒙前后变化的原因,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以上五个目标,我觉得第二和第三个目标应该是本节课的重点,也就是掌握字、词、句,掌握阅读方法,是我们学习文言文的最主要目的,至于第四个关于写法的学习,我觉得在课文详略安排这一环节的学习上,可能存在一定的难度,有些同学呢,无法理解课文为什么这样安排,有些同学可能理解,但不一定能够将这种妙处说出来。设置这一目标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引导学生理解,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文章这样写的妙处,并能将这种写作思想渗透到自己今后的写作中去。
【说教法学法】
这一课里我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第一,诵读法;文言文只有多读才能深入理解文意,如果连文章都读不熟,很难想像学生会懂得文章的意思。第二,点拨法,主要是针对一些学生能回答上来,但不一定能意识到的问题,通过逐步的启发和点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问题;第三,讨论法,关于这一方法的作用我想就不用多说了。最后,角色扮演法,刚开始设计本课的时候,我想用课本剧的形式来演,但后来发现如果要想在一堂课内解决所有的问题,恐怕很难做到,而且课文当中一些情节作者省略了,比如吕蒙努力学习这一环节,怎么演?不是一下子能解决的`问题,因此,后来我改用记者招待会的形式,而且我自己认为,这种形式好操作,效果也比较理想。
【说教学设计思路】
语文新课标对于初中阶段的文言文学习只提出了最基本的要求,即要求学生:“具有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章大意”。因此,在教学文言文的时候,我们老师的做法,一般也都是将重点放在对文言文字词的掌握、句子的翻译以及对课文主题思想的基本认识上。我觉得,就传统课型而言(不包括我们大家尚不能熟练操作的前卫课型),一篇自读文言文,如果没有30分钟的时间来读课文,疏通字词,翻译句子,这堂课的目标和重点可能就会发生偏移。因此,在设计本节课时,在前30分钟,我基本上是按照我们常见的教学步骤来做,导入、字词、句子翻译、课文内容理解,在分析课文,赏析课文环节上,我想尽可能地用一些问句来逐步引导学生,帮助学生来理解文章,因为新时期有新的教育理念,我们老师除了当好老师,还应该学着当一名导演。最后,在理解课文主旨方面,我觉得与其一本正经地总结课文主旨,板起脸来给学生讲大道理,倒不如让学生自己来说,让学生们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接受教育。
总的来说吧,我觉得我这堂课是老瓶装老酒,虽然外面贴上了新的标签,但有经验的品酒师还是一下子就能品出其中的味道。或许是经验主义作怪,或许是时尚思维作崇,虽然我也想努力地带来一些新的东西,但总感觉有些力不从心。在此,恳请各位同仁能提出宝贵的意见!
《孙权劝学》说课稿(通用11篇)
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