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1级文库 > 精选推荐 > 正文

企业内保转正总结推荐2篇

2024-05-25 18:16:01 1级文库

以下是人美心善的小编帮家人们收集的企业内保转正总结推荐2篇,仅供借鉴。

企业内保转正总结推荐2篇

企业内保转正总结推荐2篇 篇一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基层人民银行;经济转型升级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428(2011)07-0117-03

十六大以来,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我们党提出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党的十七大进一步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完善了科学发展观的思想理论体系,基层央行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在经济转型升级中的发挥重要作用。

一、对照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浙江经济转型升级面临巨大挑战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不仅要深刻领会其丰富的思想内涵,重要的是结合好职能特点和现实要求,利用科学发展观分析解决问题,求得科学发展的实效。当前经济发展趋势和现实需求决定了经济转型升级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30年来,浙江经济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的跨越。但从发展环境和趋势来看,当前国际国内经济环境也正在发生一系列带有转折性、全球性的重大变化,需要认真对待。再考虑到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世界经济增速减缓。全球需求结构明显变化,以及国内发展模式粗放,能源资源瓶颈制约较大,自主创新不强等体制机制矛盾等因素,因此也可以说,浙江经济金融已经进入转型升级的关键期、攻坚期,还要处理好以下四个方面的矛盾关系。

(一)正确处理浙江经济现状与产业转型升级的矛盾

浙江经济具有“轻、小、民、加”的特点,产业结构中以轻工业为主,产业组织结构以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占绝大多数,产业价值链中大多处于低端、初级加工阶段。这样的经济结构在改革开发初期释放出巨大的潜能,对于搞活经济、扩大就业、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走出了一条浙江特色的经济发展之路。但近年来,浙江经济正处于从人均GDP6000美元向10000美元跨越、从工业化中期向中后期过渡的阶段,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浙江经济发展中的结构性问题日益突出,主要是经济发展缺乏新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高附加值产业主导,缺乏龙头企业引领和大项目带动,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和后劲不足,经济转型升级的要求日益迫切。金融业要抓住“十二五”期间发展方式加速转型、第三产业加速发展、消费结构加速升级的机遇,加快金融助推经济转型升级和金融业自身转型升级。

(二)正确处理促进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约束的矛盾

近年来,浙江省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总体看,经济单纯依靠规模扩张、能源资源消耗、低水平重复建设的路径依赖较强,粗放、低效的经济发展方式仍未得到根本的改变。但应该看到,浙江是资源小省,矿产资源不丰富、能源紧缺、土地面积狭小,再加上经过多年经济建设,生态环境脆弱,节能减排任务艰巨。因此,资源环境约束已经形成日益加大的“倒逼机制”,继续依靠粗放投入和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发展路径不再现实,_浙江必须走出一条资源、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的道路。在此过程中,金融业要充分履行发展绿色金融的职能,通过金融业务运作和产品创新,重点支持高新技术、绿色能源、低碳经济的发展,引导全社会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三)正确处理“引进来”与“走出去”的矛盾

浙江省多年来实行“出口导向”的发展思路,贸易出口连年大幅增长(除了2009年受金融危机影响下降),贸易顺差不断扩大,2010年贸易顺差达1075亿美元,在广东之后居全国第二位。应该看到,国际金融危机以后,全球经济增长模式面临重大调整,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国际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浙江外向型经济将面临更加艰难的发展环境。因此,浙江开放格局已经到了重要的转型期,要从“引进来”为主向“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转变。金融业要进一步支持实施“走出去”战略,在资金、外汇管理等方面支持企业扩大海外投资,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更好地带动浙江产业、企业和产品走出去,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

(四)正确处理多元融资需求与金融改革创新相对滞后的矛盾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改革进入攻坚期,各类市场组织形式不断丰富、数量爆发式增长,不同融资主体、相同融资主体在不同发展阶段对于融资的方式、成本、风险的需求都各不相同。特别是浙江即将开展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和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建设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中心、民间财富管理中心,更加要求金融体系提供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和融资方式。但总体看,浙江金融体系还过于单一,银行业在融资规模上一家独大,2010年浙江省贷款融资比例高达87.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2.4个百分点。金融资源过度集中于银行体系,不仅难以满足社会多元化的融资需求,而且巨大的贷款规模也增加了金融风险,给浙江金融体系的稳定埋下一定的隐患。因此,金融业要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丰富融资方式,大力发展直接融资,充分利用债权融资、私募股权、创业投资、保险资金投资等金融产品和金融资源,充分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融资需求。

二、发挥基层央行作用推进经济转型升级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金融是经济的核心。金融部门贯彻落实好科学发展观,关键是围绕转型升级这个工作主线,发挥好金融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作用。金融理论和实践已经充分证明,金融支持经济转型发展,大有可为。从金融理论研究看,新古典经济学派、货币主义学派肯定了货币对经济增长的作用,金融可以使资金从低收益部门流向高收益部门,最终转型升级部门获得资金优势,使得整个经济增长率显著加速。从国际经验看,历史上荷兰、英国、美国先后崛起,都与金融市场密不可分。西方工业化进程中,通过金融市场发行债券为铁路、纺织工业提供资金支持,通过股票市场引导资金流向主导产业、先导企业,加速了工业化进程。从国内实际看,金融支持转型发展已经取得初步成效。信贷投放“有扶有控”,“三农”、中小企业、节能减保、区域开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推动产业转移等的支持加强,严格管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放贷,严格控制对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的贷款,执行好差别化房贷政策。同时,积极稳妥推进金融创新。保持金融体系稳健,防范系统性风险,增强金融持续支持经济转型发展的能力。

人民银行作为中国的中央银行,贯彻落实好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正确履行好中央银行的各项职责,通过完善金融调控,建设现代化金融体系,提高金融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在金融支持转型发展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让人民分享到金融改革发展的成果。相应地,基层人民银行作为总行的派出机构。贯彻落实好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在总行统一领导下,贯彻好货币信贷政策,提升金融服务,推动地方金融发展,做到上下一盘

棋,切实形成金融推进转型升级的整体合力,积极打造有利于转型升级的金融大环境,为地方经济转型发展提供充分的金融支持。

三、有效发挥基层央行的职能作用。大力推进经济转型升级

结合浙江发展实际和当前宏观调控目标,基层人民银行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应抓好以下主要举措:

(一)管理好社会融资总量,增强货币政策传导的有效性

认真领会中央及总行政策意图,切实做好总量调控工作,承担起辖区货币信贷调控的责任和义务,确保稳健货币政策落到实处,为经济转型升级营造良好的货币环境。按照总量适度、节奏平稳、结构优化的要求,引导辖内金融机构把握好信贷投放的力度和节奏,特别要运用好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工具,加强对辖内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的信贷投放调控和引导。积极发挥利率工具、再贷款、再贴现工作对信贷投放的引导作用,更多地增加三农和中小企业的资金投入。更加注重扩大社会融资总规模,积极改善融资结构,加强银行间市场相关产品的推广,扩大企业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的承销发行量,争取在个案试点上有所突破。

(二)积极实施“有扶有控”的信贷政策,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将信贷政策的重点放在支持经济转型升级上,切实加大对重点产业调整振兴和转型升级的金融支持力度,支持扩大内需,支持传统产业自主创新、技术改造、兼并重组,继续深化科技金融合作创新试点,大力推动排污权抵押贷款业务的发展,深化绿色信贷和低碳金融产品创新。结合海洋经济试点省建设,着重抓好海洋金融发展工作。继续优化中小企业金融生态,大力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不断改进“支农”、“支小”的金融服务。继续推进金融产品创新,完善抵押担保方式,拓宽贷款抵押覆盖面。加强产业政策、信贷政策、财政政策协调配合,形成支持转型升级的政策合力。继续强化中小企业、房地产信贷政策效果评估,不断强化政策激励引导效果。

(三)强化重点领域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提升金融服务水平

以重点领域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继续强化服务经济发展的水平。全力推动中小企业、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协作机制,组织开发全省统一农户信用信息管理系统,继续扩大征信系统覆盖面,切实为中小企业和“三农”发展提供信用保障。继续深化“便农支付工程”,继续推动银行卡应用,力争县及县以下更多的企业和居民享受银行卡结算便利。继续加快新型国库建设,为国库与财政、税务及银行间的业务处理提供更加高效、快捷的服务。继续改善对低收人群众的金融服务,支持“低收入群众增收行动计划”,力争在支持弱势群体、大学生“村官”创业、助学工作方面实现积极进展,推动实现包容性增长。

(四)加快推动外汇管理改革,支持企业“走出去”

紧紧围绕支持企业“走出去”战略,坚持“个案突破、以点带面”,探索促进个人境外直接投资的便利措施。结合企业“走出去”迫切需要,抓紧出台金融支持“走出去”的实施意见、支持企业“走出去”的外汇管理政策指引等便利化措施。继续利用境外放款、资金池、境外上市等方式,为海外企业发展提供持续动力。继续实施进出口一体化核销改革、个人外汇结算账户参与远期结售汇交易、县域小法人银行机构远期结售汇试点,争取实现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快速发展。继续加大汇率宣传和避险服务,规范引导外汇资金流动。切实为外向型经济保驾护航。

(五)积极探索运用宏观审慎管理手段,着力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

积极探索基层人民银行的宏观审慎管理手段,加强对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的监测管理。加强金融管理,强化金融机构综合执法检查,落实金融机构金融管理与服务指引,开展银行业金融机构综合评价,促进金融机构合规经营健康发展。建立健全非法集资活动预警监测机制,加大反洗钱检查力度,严厉打击恐怖融资、银行卡犯罪、热钱流入等违法违规活动,切实维护良好的金融环境。

企业内保转正总结推荐2篇 篇二

关键词:财务比率;待购企业;偿债能力;负债压力;经营效率

中图分类号:F27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8-0193-04

中小企业是广阔的投资市场,为了降低企业收购的风险,必须逐个审核财务报表的各种账目。然而,仅仅分别核查每个账目是不够的,还需通过一定方法分析各个账目、各种会计数据之间存在的相互关系,才能全面了解待购企业的经营绩效和财务状况[1]。运用不同财务比率进行分析,可以把各个孤立的账目有机地连结在一起,从而使它们在彼此联系和相互影响中,显现企业以往的面貌和历程,并为企业的将来发展提供某些启示。财√★√务比率内容很多,它反映企业的偿债能力、负债压力、资本结构、经营效率、获利能力和投资收益等情况。对于企业收购者来说,应着重分析以下几方面财务比率。

一、分析显示偿债能力的财务比率

企业为了维持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必须保持资产具有较好的流动性。企业为了支付各种到期的债务和费用,必须持有数量足够的现金和银行存款,以便保持和增强偿债能力。收购者分析待购企业的偿债能力,主要可以通过反映企业资产变现能力和资金周转能力的财务比率来进行。

1.流动资产比率。这是全部流动资产除以全部流动负债得出的比率,用公式表示:

流动资产比率(倍)=流动资产÷流动负债

流动资产比率,是衡量企业资产流动性和变现水平的重要指标,它反映企业偿还短期债务和维持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能力。企业收购者可以用它分析:待购企业的流动资产是否足以偿付流动负债。从中国目前的资产运行状况来看,工业企业的流动资产比率,宜保持在2倍左右。可以说,这一比率达到和超过2倍,表明资产流动性是充分的;它在1~1.5倍之间,表明资产流动性是不足的;它在1倍以下,可能表明企业偿付债务已有较大困难 [2]。此外,水电、电话、煤气、暖气等公用事业部门,由于采取按月收取费用的方式,应收账款的周转速度比工业企业快得多,流动资产比率可以保持在较低水平。

收购者为了检验待购企业是否具有正常的资产变现能力,应先了解待购企业所在行业的性质和资产周转特点,以行业流动资产比率的平均数为基础,进行对比分析。如果待购企业的流动资产比率接近行业平均水平,显然是正常的。要是只有行业平均数的一半甚至更低,可能表明企业短期财务状况欠佳,流动资金偏紧,已难以满足支付必需的费用和到期的债务。假若高于行业平均数的一倍或者更多,可能也不是个好现象,尽管偿付债务没有什么问题,但它表明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在资金运作上过于保守,把过多的资金投向流动资产,将会丧失一些获利机会,也不利于增强企业的实力和后劲。

收购者还应清楚,企业需要维持的正常流动资产比率,究竟高低如何为宜,与其筹措短期资金的能力密切相关。在同一行业中,某企业重信誉,讲信用,赢得合作者的广泛支持,赢得供应商的普遍信赖,很容易筹措到短期资金,那么,它只需保持较低的流动资产比率,也可确保资产运行的流动性和安全性。反之亦然。

2.速动资产比率。不是用企业的全部流动资产,而是用速动资产部分除以全部流动负债得出的比率,叫做速动资产比率,其公式是:

速动资产比率(倍)=速动资产÷流动负债

速动资产,指可以随时快速用来偿付各种流动负债的资产。它主要表现为,在流动资产中减去存货、预付款和应收账款的倒账部分等。速动资产,是流动资产剔除流动性差、变现能力弱的资产后留下的余额,它可以快速地用于偿付短期债务和随时出现的开支。以它为基础形成的速动资产比率,相对于流动资产比率而言,是衡量企业资产流动性的一个更严格的指标,它可以更准确地反映企业快速偿付流动负债的能力。所以,收购者用它评估待购企业的偿债能力,要比流动资产比率得出的结果更精确,也更合理。

对正常运转的工业企业来说,速动资产比率以1倍为宜。这一比率达到1倍,说明企业的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和各种可快速变现的短期资产,与流动负债数量相当,不必动用存货就够偿付各种中短期债务和其他必要的费用,表明企业的偿债能力是较强的。速动资产比率过低或过高,可能都不是好现象。如果在0.5倍以下,说明企业短期资金偏紧,要是无法及时筹措到足够的现款,将会陷入无力偿付短期债务的困境。如果在2倍以上,则表明企业资产结构不够合理,低收益资产比重过高,会导致盈利能力减弱。

3.应收账款周转率。这是一个衡量应收账款转变为现金速度的指标,它反映企业资金的运行效率,也体现企业的偿债能力。应收账款较快转化为现金,它可以用作投资获得更多盈利。应收账款转变为现金的速度较慢,企业流出的现金相应较多,需要筹措的短期资金量就得增大。应收账款无法收回,企业为了保持必要的支付能力,不得不增加借款,将造成更多的利息支出。应收账款周转率可用下述公式表示:

应收账款周转率(次)=赊销净值÷平均应收账款净值

(1)

上式中的赊销净值,是销售收入减去现金销售收入和销售折扣,再减去退货价值和赊销商折让等形成的余额。平均应收账款净值,等于期初平均应收账款净值,与期末平均应收账款净值相加,再除以2得出的数字。其中应收账款净值,是应收账款总值减去倒账价值的余额。有时,企业的销售收入很难划分为现金销售收入与赊销收入两块,可以采用变通的办法,以“销售收入”代替“赊销净值”,这样就形成公式二:

应收账款周转率(次)=销售收入÷平均应收账款净值

(2)

以上两个公式,都能反映应收账款的周转状况。但企业收购者必须清楚,由于被除数不同,它们得出的数值是不一样,相对而言公式一的准确性更高一些。收购者为了更全面地了解待购企业应收账款的周转现状,在可用公式一计算的条件下,应再用公式二复验一次,分别把两个数字,与同行业的平均水平进行比较,看看是否正常。

用上述公式为基础继续推导,把一年的天数除以应收账款周转率,可算出收取应收账款的平均时间,这一公式是:

应收账款平均回收时间(天)=一年(365天)÷应收账款周转率 (3)

应收账款回收时间的多少,取决于其周转速度的快慢。应收账款周转速度快,它的回收天数就少,反之亦然。不过,企业收购者必须清楚,应收账款周转率与回收时间,没有一个全国统一的计量标准。因为不同行业的企业,商品的品质、功能和效用千差万别,各地市场交易存在不同的行为习惯,宏观环境和竞争状态也有一定差异,所以它们应收账款的周转速度是不一样的。收购者为了核查待购企业应收账款的运行状况,可先取得该企业所在行业的应收账款平均周转率和平均回收时间,再算出待购企业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大体有三种情况:(1)待购企业的应收账款周转率和回收时间,完全符合或基本接近行业平均水平,属于合理状态。它表明企业销售产品的货款回收迅速,应收账款倒账损失少,催收账款的成本低;也表明企业资产的流动性大,偿债能力强。(2)与行业平均水平相比,待购企业的应收账款周转率过低,回收时间过长,它可能透露出两种信息:其一,客户没能按时支付赊购货款,信用状况欠佳,企业将面临较大的倒账风险;其二,企业经销人员对回收货款缺乏有效方法,催款力度不够,致使较多营运资本被束缚于应收账款中,降低了生产经营效率。(3)与行业平均水平相比,待购企业的应收账款周转率过高,回收时间过短。这也不一定是好现象。它可能表明企业对赊销产品提出了过于苛刻的条件,这在短期内尽管可以获得应收账款的高速运转,但从长期看将会影响销售收入和利润的较快增长。

二、分析显示负债压力的财务比率

企业承受的负债压力如何,是债权人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企业收购者需要分析的一项基本内容。企业借入的贷款在资产中所占的比重,可以大体反映企业的负债压力。此外,长期负债占固定资产的比重、利息支付状况、债务本金偿还状况等,也可以从不同角度反映企业所面临的偿债压力。收购者通过分析显示负债压力的财务比率,可以了解待购企业债务负担是否合理,能否继续从银行获得贷款等。

1.负债比率。企业债务总值与企业资产总值之比,就是负债比率。可用如下公式表示:

负债比率=债务总值÷资产总值×100%

上式中的资产总值,仅指有形资产的全部价值,不含无形资产部分。如果企业财务报表把无形资产也统计在资产总值内,那么在计算负债比率前,应先将其减掉。负债比率高,说明企业承受的负债压力大,需要偿付的利息和债务本金数量多,可以自由灵活使用的流动资金少。还说明债权人提供资金的安全程度低,他们的权益可能已经难以得到有效保护,不愿意继续为该企业提供资金,这样,企业的融资能力将会受到很大影响。与此相反,企业负债比率低,债务负担轻,贷款的安全性高,谁都愿意为它提供资金,于是企业的融资能力也会随之增强。

2.长期负债比率。这是把企业长期负债除以企业固定资产得出的数值。其计算公式是:

长期负债比率=长期负债÷固定资产×100%

企业拥有的机器设备等固定资产,可用自有资金和盈余积累来添置,也可通过贷款、借债来购买。而企业获得的长期贷款,一般总是用来购置固定资产的。长期负债比率,显示企业固定资产中长期负债占有多大比重,它反映固定资产对长期负债的依赖程度。如果这一比率高,表明来自固定资产方面的负债压力重。由于固定资产不易流动,变现能力弱,于是会降低债权人权益的保护程度,他们可能不愿再给企业提供长期资金。如果这一比率低,表明长期负债产生的压力不大,企业还有较大的借债余地和潜力。

3.利息保付率。企业当前可用来付息纳税和自行支配的收益,与本期应付利息支出相比,所得的倍数,叫做利息保付率。其公式如下:

利息保付率(倍)=付息纳税前收益÷利息支出

上式中的付息纳税前收益,等于企业收入报表中的销售毛利,减去营业费用总额和折旧费的余额。这部分收益,用于支付利息和缴纳所得税后,留下来的便是企业可自行支配的纯收益。利息支出,是给债权人所持债券的报酬。企业通常按月支付利息,直接从当月的销售收入中扣除。每月的利息保付率,可从每月收入报表显示的数据算出。季度收入报表或年度收入报表,也能相应算出一季或一年的利息保付率。

利息保付率,是衡量企业本期收益能否确保支付本期利息的指标,它反映企业所承受的付息压力有多大。企业的付息压力,是其负债压力的一个直接而具体的表现。如果一个企业连支付利息都有困难,它怎能偿还债务本金呢?利息保付率,与企业的付息压力成反比。利息保付率高,说明企业的利息负担轻,反之,则说明它的利息负担重。利息保付率高低如何,也关系到债权人收益的安全性大小。为了确保债权人投入资金的安全,要求企业达到一定高度的利息保付率。由于行业的性质差别,不同行业要求达到的利息保付率是不一样的。工业企业要求保持较高的利息保付率,一般需达到6倍左右,而公用事业和服务性部门则可以稍低一些,但通常也需达到3倍以上。收购者把待购企业的利息保付率,与本行业的平均水平进行比较,可以了解待购企业的付息压力和债务安全程度。

4.债务保付率。企业可用流动资金与到期债务之比,即为债务保付率。用公式表示就是:

债务保付率(倍)=可用流动资金÷到期债务

上式中的可用流动资金,等于付息纳税前收益,加上折旧费,再加上用于公益事业或各种赞助支出的摊提费;如果属于煤炭、石油等资源型企业,还得加上资源枯竭补偿费等。到期债务,指长期负债的到期部分,它是需要偿还的债务本金。收购者审查待购企业的财务报表时,可以发现,资产负债表有长期负债的数量,但没有到期债务及其偿还情况的记载。这需向待购企业的会计作进一步了解,若有必要,可让其编制一份企业近五年偿还到期债务的细目表。

债务保付率,是用来衡量企业偿债压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它表明,企业可用流动资金,能在多大程度上满足偿还到期债务的需要,从而显示企业近期承受的偿债压力。债务保付率与企业的偿债压力成反比,而与企业的偿债能力成正比。债务保付率高,说明企业的偿债压力轻,偿债能力强,企业很容易偿还到期的债务本金,也说明债权人所持中长期债券的安全系数大,他们的收益是有保证的。收购者可在算出债务保付率后,参照本行业的平均值,分析待购企业偿债压力究竟处于什么水平。

三、分析显示经营效率的财务比率

同样资产在不同企业中,可以形成大有差别的产出结果和销售收入。企业利用各种投入的资产而形成的产出收入业绩,就是经营效率。收购者通过分析显示经营效率的财务比率,可以看出待购企业的是否实现优化配置各种资源,是否存在提高产出和销售收入的潜力。经营效率是企业业绩管理的基本内容,也是财务分析的重要目标 [3]。显示经营效率的财务比率,带有较大的综合性,它需要把资产负债表与收入报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通过计算不同报表中的相关联数据,分析企业资产的运转状况,揭示其配置资源的效率。

1.存货周转率。存货周转率是把收入报表中的销售收入或销售成本,与资产负债表中的平均存货相比较而得出的比率,用公式表示:

存货周转率(次)=销售收入÷平均存货 (1)

上式中的平均存货,是期初存货,加上期末存货,除以2得出的商。也可由一年内月平均存货相加算出。收入报表中的销售收入,除了销售货物成本外,还包括各种营业费用和利润,是一个内容较复杂的概念。当企业对产品成本加价政策存在一定差异时,用它除以平均存货算出的存货周转率,会有一定偏差。销售收入中的销售货物成本,其主体部分是存货的价值,它的数据是在产品销售过程中形成的,不会受其他因素的影响而变动。如果在上述公式中,用“销售货物成本”取代“销售收入”,其计算所得结果,将会更准确地反映存货的周转速度,这样,就有了以下公式:

存货周转率(次)=销售货物成本÷平均存货 (2)

存货周转率反映存货的运行速度。它表明存货通过销售转化为货币资金的快慢如何。收购者可用存货周转率,分析待购企业销售能力的强弱,以及存货是否合理;也可以用它分析待购企业的投入产出效率,以及流动资产的运转效率。一般来说,存货周转率高,意味着存货周转速度快,表明待购企业营销能力强,束缚于存货中的营运资本少,商品没有出现库存积压或滞销现象,销售成本低而盈利多,存货的经营是富有效率的。要是存货周转率低,意味着存货难以顺利卖出去。这可能有三种情况:一是存货在性能、功用、使用年限等内在质量,或在平整、光洁、色泽等外在质量方面有缺陷,不受消费者的欢迎。二是存货数量过多,市场需求有限,造成较严重的供过于求。三是企业销售力量单薄,营销网络不够完善,无法迅速而有效地拓宽市场。存货周转率低,周转速度慢,表明存货变现能力差,将会降低企业的经营效率。

存货周转率是衡量企业经营效率的一个重要指标。不过,收购者需要明白,尽管存货周转率与企业经营效率成正比,但并不是说,存货周转率越高,企业的经营就一定越好。存货周转率的高低,只有在一个合适的范围内,它才与经营效率相一致。如果存货周转率过高,超过了合理的范围,可能是企业经营效率下降的表现。因为存货周转率过高,可能是由于原材料库存被过量压缩,难以保证正常生产的需要,会出现停工待料的状态,降低了生产效率。也可能是由于库存待售的制成品数量太少,无法维持正常供货的需要,会出现市场脱销的状态,降低了销售效率。收购者还需明白,重工业与轻工业,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与其他轻工业,由于原料来源、生产周期和销售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它们各自要求的存货周转率是大不相同的。也就是,不同行业,存货周转率的合理范围,有不同的标准。收购者在分析待购企业的存货周转率时,可以把它与同行业的平均水平进行比较,看看这家企业存货周转率,跟本行业平均值存在多大差距,是否在合理范围内。

以上述公式为基础继续推导,把一年的天数除以存货周转率,可以算出存货的平均周转时间。于是,形成以下公式:

存货平均周转时间(天)=一年(365天)÷存货周转率(3)

存货周转时间,也叫做存货供应时间,表明企业卖掉代表存货的物品需要花费的天数。它反映企业能否顺利销售产品,并及时收回货款。它与存货周转率一样,不同行业有不同的要求,相应有不同的平均值。

2.固定资产周转率。把收入报表中的销售收入,除以资产负债表中的固定资产算出的数值,就是固定资产周转率。这一财务比率表明单位固定资产能够形成多大销售量,它是衡量企业厂房、机器、设备、工具、家具什物等劳动资料使用状况的指标,收购者可用它分析待购企业固定资产的运行效率。其公式是:

固定资产周转率(次)=销售收入÷固定资产总值 (1)

固定资产是按照磨损程度通过提取折旧的形式,收回投资,实现周转的。它的构成成份复杂,各部分的有形磨损和无形磨损存在很大差别,折旧时间也长短不一。厂房可使用五六十年,而某些工具仅能用五六年;有的设备刚刚开始提取折旧,有的机器已提完折旧却仍在运转。所以,用固定资产原始价值总额,计算固定资产周转率,其结果可能与实际情况存在较大差距。为此,需对上式作点修正,用“固定资产净值”代替“固定资产总值”,形成以下公式:

固定资产周转率(次)=销售收入÷固定资产净值 (2)

固定资产作为劳动资料,是为改造特定劳动对象而形成的。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特有或专用的固定资产,并与其他行业相区别,这是不言而喻的事。然而,就同一行业来说,不同企业固定资产的现存总值或净值,也是大有差别的。因为不同企业固定资产的原始价值有高低,存续时间有长短,折旧费提取有多少,很难形成一个行业内的统一标准。因此,固定资产周转率,不同于应收账款周转率和存货周转率,它没有行业平均值可以作为基准参照系。收购者用固定资产周转率分析待购企业经营效率时,很难与其他企业作横向比较,只能通过该企业不同年份的纵向对比来进行。

3.总资产周转率。把收入报表中的销售收入,除以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总额,其计算结果即为总资产周转率。它表明企业投入的每一元资产在一年内能产生多大的销售量,反映企业投入产出的整体情况,是衡量企业全部资产运行效率的指标。用公式表示:

总资产周转率(次)=销售收入÷资产总值

上式的资产总值,是指企业全部有形资产的价值,不包括无形资产。如果待购企业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总值含有无形资产,收购者应将其扣除之后再进行计算。总资产周转率,显示企业的整体经营效率,它与企业的投资效益成正比。一般来说,总资产周转率越高,企业全部资产的运行速度越快,带来的投资效益越大。反之亦然。但是企业收购者必须清楚,不同行业对资本投入的需要量,存在巨大差别。例如,相同规模的企业,资本密集型行业所需的投资额,往往是劳动力密集型行业所需的几倍,甚至几十倍。资本密集程度越高的行业,总资产周转率便越低。由于这一原因,不同行业之间,总资产周转率几乎没有什么可比性。当然,本行业内总资产周转率是可以比较的。收购者用总资产周转率分析待购企业的经营效率时,不要作跨行业比较,只宜在行业内进行检验,看它是否接近本行业的平均值。

参考文献:

[1] 张明龙。降低收购企业风险的对策[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4,⑺.

企业内保转正总结推荐2篇 篇三

――张逢春

张逢春,一位兼具国际风范和中国国有企业领导特色的矛盾人物,就坐在我面前。

他来自甘肃贫困山区,是农家子弟出身。本科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财政系(现改为商学院)、研究生毕业于清华大学经管学院的学历背景,以及3年留校任教、3年中央政府部门公务员、被派往中央驻港企业营商17年的职业经历,造就了他身上多重矛盾气质,连口音,都带着浓浓的北方香江韵味。

张逢春身居中国港中旅集团公司(以下简称“港中旅”)董事、总会计师之职,分管集团财务、信息化、物流、电力和总务多方面的工作。他秉承敬业务实、进取创新的精神,坚持与企业共成长、共荣辱的理念,言语中表现出对企业的责任感、敬重感。

港中旅创立于1928年4月,是驻港四大中资企业之一。经过几代人的开拓经营,现已发展成为以旅游为主业、以实业投资(钢铁)一房地产一物流贸易为支柱产业的海内外知名大型企业集团,是中国产业要素最齐全、产业链最完整、业务规模最大、竞争实力最强的跨国旅游企业,也是中央直接管理的国有重要骨十企业。

作为国际化经营的现代企业,港中旅的经营和发展面临着转型,作为集团董事、总会计师,张逢春关注的焦点、工作的重点,亦在转型。

三个阶段的跳跃

张逢春谈财务,先从历史谈起来,先是港中旅将近百年的风雨历程,而后是改革开放和香港回归,这才施施然从历史转入经济。

“香港回归前后,企业面临着机遇,也面临着挑战,企业经营和发展都面临转型。”此前,港中旅的业务支撑点在香港,那里是金融中心、商贸重镇;香港回归后,集团业务的发展扎根香港、依托内地、面向海外,适度多元化经营和发展。此后,发展与转型就成为港中旅前进道路上的主题词。

2000年,港中旅制订了第一个十年发展战略规划并付诸实施,经历了调整整顿、全面优化、快速发展3个阶段。其时张逢春先后担任集团财务部总经理,集团董事。那时候的财务人员,更像是“账房先生”和“欠账先生”,财务工作重点是记账出报表、融资保生存。他对财务人员提出的要求是“吃苦耐劳、忍辱负重、坚守准则、进取创新”。张逢春回忆那段日子。笑容中有自强不息和坚忍不拔的精神:“当时那种企业治理和生存环境下啊,财务人员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吃苦耐劳。辛苦和委屈是不可避免的,经常加班或受委屈是正常的,不加班或不受委屈才是不正常的。”

经过几年的努力,港中旅逐步步入全面优化和健康发展的轨道,为适应企业经营和发展的需要。财务工作重点转向核算和管控系统建设。逐步由核算型向管控型转变,他对财务团队的要求也变成了“工作紧张、心情愉快、手段先进、效率为先”。

2011年,是我国“十二五”开局年,也是港中旅第二个十年发展规划的开局年,集团将未来10年分为两个阶段,确定了战略目标、实施办法、相应保障体系。作为分管财务工作的领导,张逢春提出,财务工作要从管控型。向战略管理、价值管理、成长管理转变。

围绕这一转变,张逢春组织财务主管们调查研究,重新梳理财务工作的追求、目标、举措,明确集团财务队伍核心价值观为“操守为重、专业为本、敬业为基、创新为魂”;明确集团财务工作的战略追求为“创价值、促成长、控风险、求融合”;明确集团财务工作战略指针为“以控制财务风险为前提、以促进企业成长为主题、以创造企业价值为主线、以实施预算管理为手段、以构建信息平台为保障,实现业务与财务的融合互动,为实现企业持续、健康和快速发展提供业绩贡献和服务保障”;明确集团财务工作战略目标为“成长管理能力、价值创造能力、决策支持能力、风险控制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财务管理信息化、集约化程度,资本运营和财务绩效水平行业领先、央企前列、国际一流”。

“以前我们注重于核算系统的建设。工作主要围绕会计信息化系统建设,会计科目、会计报表、会计政策的统一。以及内控制度建设、财务制度建设等。现在我们的工作重点转移到决策支持、促进发展、价值创造和风险控制上。财务不光要为业务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而且要从资金运作、资本运营、产融结合、金融业务多方面寻求创造利润和价值的渠道,为企业提供利润贡献。”张逢春举例说。港中旅在制定第二个十年规划配套的财务战略和策略时就提出了量化目标――财务系统创造价值,为集团提供的业绩贡献要达到集团利润10%以上。

从总会翻CFO

张逢春对财务部门和财务领导者定位的转变,并不只基于港中旅的发展。

2007年。国资委颁布《中央企业总会计师工作职责管理暂行办法》。其中规定。总会计师是指具有相应专业技术资格和工作经验。在企业领导班子成员中分工负责企业会计基础管理。财务管理与监督、财会内控制度建设、重大财务事项监管等工作,并按照干部管理权限通过一定程序被任命(或者聘任)为总会计师的高级管理人员。

这一规定与现代企业制度中的CFO职责存在着诸多差异,但在张逢春看来,新的形势和环境,要求现代企业总会计师须由理财者、管控者向价值管理者和战略管理者转变,其职责权力、知识结构、专业技能、沟通技巧、管理能力、协调关系、运筹运作、商业意识和策略思维等有了新的挑战和更高要求、“中国特色的总会计师与国际上比较流行的CFO正在逐步趋于统一。”

张逢春认为。这种统一趋势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

首先是“称谓”类同。为了与国际接轨,中国总会计师协会在其第三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上将英文名称从GARSC(TheGeneral Aecounlanl ResearchSociety or Chins)改成了℃ACFO(China Association of Chief Financial Officers),中文名称保持不变。这样,中国总会计师的英文名称就由General Acxountunt变成Chief Financial Officer,简称CFO。正如原中国总会计师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丁平准先生所讲,“总会计师和CFO就好象是‘1公里=2华里’”。

其次的“地位”类同。总会计师和CFO均位于企业决策及运营系统的关键部位,是价值链的核心或关键环节,也是企业经营管理层的核心成员之一。CFO位于CEO之后,是CEO的合作伙伴和工作助手。

再次是“权力”类同。总会

计师和CFO均要组织、协调和领导企业收购、兼并、重组等资本和财务运作;组织、协调和领导企业财务和会计工作;实施企业价值管理和风险管理。

最后是“责任”类同。两者都要实现顾客价值最大、员工利益最好和股东收益最高。经营责任、融资责任和内控责任结合。执行法律法规和准则,确保财务和会计信息真实、完整、准确和及时。

结合自己多年在财务领导岗位的工作经验,张逢春认为,现代企业总会计师职责正面临着6项转型。

1 向实施战略管理转型:主要

职责和重点工作由会计核算、监督控制向参与企业发展战略及其规划的制定和实施转变,组织制定。督导实施与企业发展战略相适应的财务战略,提升企业战略管理水平。

2 向履行决策职责转型:主要

职责和重点工作由提供财务信息、进行财务分析向进行决策支持、发表决策意见和建议、参与企业各项决策转变,不断提升企业决策的科学性。

3 向推进资本运营转型:主要

职责和重点工作由以支持和保障业务经营进行资金筹措、安排资金使用转为以资本为纽带,进行收购兼并、资产和债务重组、上市集资(IPO)、批股和配股、发行可换股债券等资本运作,调整企业资产结构和资本结构。实现快速扩张和发展。

4 向落实风险管理转型:主要

职责和重点工作由内控制度的检测评价、风险评估检查落实向组织制定并落实全面风险管理转变,工作重点转向企业风险信息搜集确认和评估、风险管理策略和措施的制定和落实,以及有关制度和措施的检查落实。特别是组织制定并修定财务风险静际,定期组织财务风险分析并制定防范财务风险、化解财务危机的措施是现代企业总会计师或CFO不可缺少的工作。

5 向推行今面预算管理转型:

主要职责和重点工作由组织制订并落实企业财务收支预算向推进企业全面预算管理转变,组织落实企业全过程、全要素。系统性预算指标的制订、落实、分析和考核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也是总会计师或CFO的主要工作之一。

6 向创造价值,提高企业业绩

转型:主要职责和重点工作由降低资金成本、控制财务费用向践行产融结合、开展金融业务、提供业绩贡献、创造企业价值转型。通过财务资源的科学配置实现企业效益的最大化。同时探索企业产融结合,拓展企业金融产品和业务,实现产业和金融的有机结合。这也是现代企业总会计师或CFO重点工作之一。

总之,无论你的头衔是总会计师。还是CFO,都必须牢记“和谐的关系能形成凝聚力、向心力和推动力、也是企业重要的生产力”,注意处理好与股东的关系、与企业监事会的关系、与董事会的关系。与总经理及其他经营班子成员的关系、与有关职能部门的关系、与所属公司的关系、与政府部门的关系、与审计机构的关系、与监管机构及基金经理和市场分析员的关系、与金融机构的关系等。

CFO的四大能力

企业内保转正总结推荐2篇

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to-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