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1级文库 > 精选推荐 > 正文

《园丁与木匠》读后感(通用12篇)

2024-09-27 20:53:32 1级文库

《园丁与木匠》读后感

  读完一本书以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园丁与木匠》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园丁与木匠》读后感

《园丁与木匠》读后感 第一篇

  园丁和木匠的区别:在教养模式中,父母就像木匠,将子女当做手头的材料塑造出最初计划的产品,排除混乱和变异,精心测量,果断下手。而当父母是园丁时,他辛勤耕耘施肥,并不会直接塑造花朵的样子,而是给他提供一个充满爱和安全、稳定的空间,让花儿能蓬勃发展,虽然可能会有黑斑、锈迹和蚜虫。

  高普尼克论证了教养是一种糟糕的发明。由于童年的大脑还没有发育完全,因此混乱和充满探索的欲望,是童年的特质。应该给孩子提供条件,让他在漫长的童年时期,尽情地探索和学习,不要让经验束缚孩子的发展,未来不可预料,多样性是面对未知的利器。对孩子精雕细琢终归是徒劳。

  孩子总是在观察周围,“边看边学”是他的本领。孩子们拥有超越成人的模仿能力和创造力,父母要和孩子们一起“做”,而不是让他照你说的做。

  良好的亲子关系会让孩子更愿意听你说的话。成人的`说话方式在不经意间影响了孩子的思考方式和认知角度。成为一位稳定,且能提供可靠学习资源的照顾着,比成为一位直接教导式的照顾者更有价值。关系里最基本的信任比教学方法更重要。

  儿童在玩耍中也能学习到很多。玩耍让人学会应对意外,嬉戏打闹的玩耍可以帮助动物和孩子与他人互动,探索性游戏可以帮助动物和孩子了解事物是如何工作的,而假装玩耍可以帮助孩子思考可能性并理解别人的想法。

  作者还提倡边练边学,比如学徒制中,徒弟跟着师傅(本身擅长所教习的东西)在实践中学习,而不是像现在的学校,由本身不擅长写作的老师来口头教授。缺乏实践是现在孩子们的普遍环境。青少年在双体系大脑的控制下,从情绪性的慢慢转换成控制性的,其中就需要实践中的经验积累。

  在新科技时代,作者建议家长们顺其自然,承认技术和文化变革的必然性,把孩子的发展放手交给智能手机。但是文化与技术棘轮的前行同时取决于两代人。作文没有传统,就没有创新。虽然父母们不应指望孩子简单地复制上一代的传统,但如果父母们没有把自己的传统、技能、价值观和新发现传承给孩子,那下一代的创新也就不可能实现。

  所以,交出去之前,我们需要为孩子提供一个结构严谨的稳定环境,这正是保证他们自由无序、随心所欲地尝试和发展的前提。给他们一个世界,让他们重建。

  总结作者的观点,养育孩子旨在提供营养丰富、安全稳定的环境,旨在为孩子提供一个健康、强大、多样的生态系统。

《园丁与木匠》读后感 第二篇

  最近,偶得一本《园丁与木匠》这本书,它是一本带你走出传统“让孩子成才”的教养误区的儿童教养类书籍,直击当代父母焦虑的核心根源,给你教养思维的全面升级。养孩子不是套用公式,具体的教养方法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以及你与孩子的关系怎么样。高手父母与普通父母的根本分野,在于你是“园丁”,还是“木匠”。真正的高手父母,都懂得为孩子搭建成长生态。

  作者艾莉森·高普尼克,牛津大学心理学博士,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心理学系教授及哲学系客座教授,她是国际公认的儿童学习与发展研究专家,也是首位从儿童意识角度深刻剖析哲学问题的心理学家。高普尼克认为,相比于其他生物,漫长的童年就是人类专属的学习期,它使孩子成为最高级的`学习者,孩子是真理、爱和人生意义的最大来源。

  好父母的重新定义:成为园丁。

  成为父母,照顾一个孩子,是成为一种深刻而独特的人类关系的一部分,投入到一种特定的爱当中。因此,可以说:为人父母,本质是爱。确切地说,爱孩子的意义就是为那些无助的幼儿提供一个丰富、稳定、安全的环境,这个环境充满变化、创新和新奇的元素,可供他们无限发展。爱孩子并不是给他们一个目的地,而是为他们的旅程提供给养。要理解我们与孩子的特殊关系,最好借用一个古老的比喻:照顾孩子就像照顾花园,做父母就像做一个园丁。

  优秀的园丁致力于创造肥沃的土壤,以涵养整个生态系统,其中不同的植物具有不同的优势和美丽,同时也具有不同的弱点和生长困难。好父母不一定会把孩子变成聪明、快乐或成功的年轻人,但可以打造出强健、具有高适应性和韧性的新一代人,以更好地应对未来将要面临的不可避免、不可预测的变化。

  因此,父母的工作并不是要创造一种特定的孩子,而是要提供一个充满爱且安全、稳定的保护空间,让充满无限可能的孩子都可以蓬勃发展。我们的工作不是塑造孩子的思想,而是让这些思想去探索世界的所有可能;我们的工作不是告诉孩子该如何玩,而是给他们玩具,然后在孩子玩完后再把玩具捡起来;我们不能逼孩子学习,但可以让他们自己学习。

  对中产阶级的家长来说,“让孩子变成有用的人”的努力给他们带来了无穷的焦虑、自责和挫败感;对孩子来讲,父母无尽的期望反而是一种负担。人类会生出特点各异的孩子,他们的性格、能力、强项、弱点、智力水平、技能禀赋各不相同,千变万化,无法预测。这让我们在可进化性上具备优势,从而得以适应千奇百怪、不断更迭的文化和自然环境。

  孩子对世界的运作方式总是有一箩筐的想法,他们经常在这些不同的想法之间跳来跳去,如果你拿一个相同的问题反复去问一个还没上学的孩子,很可能每次得到的答案都不一样。这可能正解释了为什么孩子如此擅长学习。稚嫩的大脑比成熟的大脑有更多的神经连接,更加可塑、更加灵活。一岁孩子大脑中的神经元连接数目是成年人的两倍。不止于此,年轻的大脑还拥有更多连接的可能。这些连接很弱,已有的连接可以根据新的经历更迅速、更容易地发生改变,因此,年轻的大脑可以毫不费力地随着环境的变化而改变。

  人类的学习能力在反馈循环中代代更迭,这是一种范围很宽泛的学习演进和文化传承。这些能力可以帮助我们发展出许多不同的、新颖的,而且通常是前所未有的认知技能。

《园丁与木匠》读后感 第三篇

  今天读完了这本《园丁与木匠》,里面的很多观点我都非常认同,甚至不谋而合。也感谢这本书给了我在育儿方面更多的启发,有了相应的知识和科学依据,再去面对孩子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的一些表现的时候,我也能够更加的淡定和从容,因为已经提前大概的,模糊的了解到在不同时期的孩子会有大概怎样的情况出现。

  对于要不要生孩子这个问题,可能在当今的社会下,已经慢慢的变得和从前不同了,在我们父母的那个年代,好像基本上没有人选择结婚不生育的,除非是个别特殊的原因,无法生育,区别只是在于生几个的问题。

  而当下,随着出生率的不断下降,年轻人的生存压力不断增加,也有很多人选择不结婚,不生孩子的,这也慢慢的变得很正常,应该尊重每个人拥有不同选择的权利。

  但是,一旦你选择了生孩子,那么,你的人生就会因为多了这个孩子,成为父母,而变得更加的多元化。因为新生命的加入,会直接影响着你之前的生活方式,生活状态,考虑问题的方式,以及整个家庭未来的发展。

  为人父母能让一个全新的生命走入这个世界。每个新生儿都是前所未有、独一无二的,都是由各种基因、经验、文化和运气组合而来的复杂产物。在呵护和照料下,每个孩子都将成为独一无二的人,创造属于他自己独一无二的生活,充满了快乐与悲伤、成功与失望、骄傲与遗憾。如果说他们的生命非常值得度过,那它一定是所有这一切的结合。我们对孩子那特殊的、无条件的爱,也意味着我们要对孩子的独一无二表示尊重和支持。

  001混乱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混乱是必不可少的的主题,是孩子生活的主旋律。只有给孩子足够的空间去探索和摸索,再来调整,孩子才有了成长和进步的空间,也是一代又一代人得以延续和发展的基础。如果都是在保守的范围内成长,也就无法取得突破和进步。

  002 言教不如身教

  孩子会从身边的人,家里的人身上学到各种各样的能力,包括那些眼神,动作甚至能意会到你没说出来,但是却能感受到你背后想要表达的含义。所以,言教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你做给孩子看。

  笑来老师之前也说过,帮助孩子更好的过渡青春期的方法是从父母那里获得更多的尊重,孩子自然就会少了一分叛逆,多了一分尊重。当看到父母都在持续进步的时候,孩子也很难无动于衷。

  003 合作,分工、谈判,妥协和利益。

  每个人长大的过程中,都少不了要经历以上的这些过程。包括从很小的时候在父母的呵护下,在全家人的注视下,关注焦点基本上都集中在孩子身上。

  慢慢地,上了幼儿园上了学以后,当生活的群体和范围不断的扩大,接触到的人越来越多,自然需要学习如何和更多的各种各样的人去相处。

  去观察,去学习,去沟通,去交换。这个其实不仅在孩子期间很重要,也会是受用终身的技能。不论在哪,都需要和人打交道。如何去平衡,如何尽量的双赢,绝对是一门需要刻意练习的技能和艺术。

  我觉得孩子小的时候会讲条件,会讨价还价不是坏事。很多事情其实都没有严格的标准,你怎么知道如果不去争取,就肯定得不到呢?之前所谓的“规定”又是否永远没有可能被突破呢?不试试,怎么知道呢?

  004尊重孩子的选择

  在这一点上,不仅我自己的受益者,同时,我也会把它传递给我的孩子。关于如何做选择同样是一生中非常重要的课题。每时每刻每个人都在面临着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选择,只是有些出于惯性和本能,好像已经习惯了那么去选,也就不需要动用主观能动性去特意的思考,对比后再去做出选择。

  昨天带小宝去商场,他看中了一样玩具,最开始说,妈妈,我可以买三个吗?我说当然不行。

  后来同意他买一个。然后他就从三个里面挑选出两个,放在地上做对比。

  说一个是他喜欢的,另外一个是有难度的,能够提升能力的。然后,问我的建议。我说选你喜欢的那个。

  然后他就自己在那叨咕说,如果选那个难的可能会后悔没有选自己喜欢的,如果选那个喜欢的又错过了提升能力的机会,不过最后,他还是选择了自己喜欢的那个。

  我觉得不论孩子多大,其实都可以培养孩子让他自己去做决定,因为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唯一责任人,既然这样,未来你也无法代替他去做决定,为什么不早点就让他从小事入手,开始培养自己做决定的习惯。选好了,就没什么可后悔的。

  005让孩子重建自己的世界

  重要的学习都发生在教室之外,随着社会的发展,会越来不以单一维度的看待成绩的好坏,因为在学校里的成绩好并不能代表他能过好自己的'未来,真实的社会中所需要的技能学校里真的不太教,更多的需要孩子在长大的过程中靠自己去摸索,姐探索,去解锁。

  孩子在玩耍的过程中会学习如何配合,如何竞争。当孩子离开父母保护的环境,也要需要如何靠自己去单打独斗的采取行动。

  父母能做的就是为孩子提供一个安全、稳定的环境,也尽量为孩子提供更社会化的环境,去真实的世界中去打拼。

  006表达爱

  我觉得这一点不论是孩子还是大人,都需要去学习和练习。而小孩子出于天真和单纯以及无邪,会比大人在如何表达爱这一点上做的更好。

  每天晚上睡觉之前,我都会收到来自小宝的爱的表达,会跟我说,妈妈,我太爱你了!

  怎么爱你都爱不够!

  你生气的时候我也爱你!

  我对你的爱整个宇宙都装不下!

  都不知道怎么稀罕你好了!

  …….

  如此一来,真的会带给你那种发自心底的爱的流动,会感受到来自孩子对你最真实的爱。

  为人父母就像在园子里种花,旨在提供一个营养丰富、安全稳定的环境,让各式各样的鲜花茁壮成长;旨在为孩子提供一个健康、强大、多样的生态系统,让他们自己创造具有无限可能的未来。每一对父母和子女之间都会形成非常特别的爱,这是一种长期、风险的爱,没有任何附加条件。

  父母给了我们过去,我们也会留给孩子属于他们的未来。

《园丁与木匠》读后感 第四篇

  自从有了娃,就对“教养”这个词感受颇深。当你的孩子在别人面伴前很有礼貌,会被夸奖“有教养”。当老一辈看到孩子的进步感到开心,你也被夸成“会教育孩子的妈妈”,间接地说明你的教养不错。而这本《园丁与木匠》里面讨论的教养和前面的教养含义有点出入,这里的教养是由“parenting”翻译过来的,是教育和培养之意。作者在这本书里用了一些进化论方面的知识和科学实验数据来告诉我们:培养孩子要怎样去付出爱让其成才,而不是依葫芦画瓢地雕刻他们的人生。

  在引言里,我们就了解到“关于好父母的重新定义--成为园丁”:优秀的园丁致力于创造肥沃的土壤,以涵盖整个生态系统,其中不同的植物具有不同的优势和美丽,同时也具有不同的弱点和生长困难。好父母不一定会把孩子变成聪明、快乐或成功的年轻人,但可以打造出强健、具有高适应性和韧性的新一代人,以更好地应对未来将要面临的不可避免、不可预测的变化。作者认为“教养”(按固定模式把孩子培养成一种特定的人)是一种“糟糕的现代发明”,是徒劳。他指出,“是进化让我们育儿”,“无序”(混乱)是孩子生活的主旋律。

  在发育神经科学的研究中,我们开始了解到人类早期基于玩耍的学习是如何转变为后来以目标为导向的集中计划性学习的。童年天然就是一个极具可变性、可能性且充满了探索、创新、学习和想象的时期。尤其是人类的童年那么漫长,那么人类照顾者必须传承传统,同时还要鼓励孩子创新。我们的工作是让孩子的思想去探索世界的所有可能,是给他们玩具,然后在孩子玩完后再把玩具捡起来。

  无论是对于大脑、婴儿、机器人还是对科学家来说,混乱都有其价值。如果孩子拥有一个受保护的、需求可以被持续且无条件满足的.幼儿时期,他们就获得了混乱、变化和探索的空间。最新科学研究发现,孩子的混乱天性为人类的可进化性做出了特有的贡献。在孩童时期,人类变化和探索的能力都达到了顶峰,这是给孩子喘息的时间,以掌握他们今后作为成年人生存时所需的知识。通过会做“白衣烤肉串”乌鸦有两年童年时期的例子,作者证实:“童年越漫长,智力越发达。”

  “成为一位稳定且可以提供可靠学习资源的照顾者要比成为一位直接教导式的照顾者更有价值”,这个科学观点间接提醒我要成为一个持续阅读自我成长的妈妈,这要比成为一个爱唠叨的妈妈更有意义得多。作者同时也提出,“亲子关系中最基本的信任要比教养方法更重要。”

  因为成人讲话方式的微妙变化会影响孩子对事物的思考方式,我们可以多用“通用语言”跟孩子沟通。在倾听孩子的时候,多问一些“为什么”,也多回答一些“为什么”,都可以帮助孩子茁壮成长。让孩子有机会近距离地观察很多不同的人是怎么做事的,是帮助他们通过观察来学习的最好方法;让孩子有机会与很多不同的人交谈,是帮助他们通过倾听来学习的最好方法。

  作者还有一些蛮有趣的观点:“婴儿可能比成年人更适合做科学家。成年人总会关注那些已知的东西,而忽略那些可能会动摇我们先入为主的观念的东西。”试图定义玩耍的生物学家指出来玩耍的五个特定:

  一、玩耍不是工作,实际上它什么也没有完成。

  二、玩耍是有趣的,会带来欢乐、愉悦和笑声。

  三、玩耍是自愿的,不是因为被教导或做了会得到奖励。

  四、玩耍是建立在环境的安全性和内心的安全感基础之上的。

  五、玩耍有一种特殊的结构,一种重复和变化的模式。

  实验证明,幼时玩耍过的老鼠的大脑中有些区域变得更加复杂,有些则变得更加精简,从而有助于保持大脑的可塑性,能帮助他们学会以更灵活、更多样的方式做很多事情,这与不曾玩耍的老鼠是不同的。

  和《游戏是孩子的功课》一书里提到的观点类似,作者也提到了探索游戏可能带来的好处。“其实,假装与人类的另一种特殊能力密切相关,即假设或反事实思维能力,即思考世界可能存在的其他方式的能力。反过来,这也是人类强大的学习能力的核心。”同时,假装给予孩子们安全的空间去练习更高层次的心智技能,更喜欢假装的孩子在理解他人方面有明显的优势。

  关于学习,从童年早期到中期的转变过程中,孩子自然而然地从一种更广泛的注意力转移到一种更集中的注意力上。将孩子从探索式学习转移到掌握式学习的大脑变化也同样改变了孩子关注事物的方式。

  最近的研究表明,在生活环境中,婴幼儿的注意力总是被他们最有可能学到东西的事件吸引。而针对大一点的孩子,在学龄期最伟大、最具挑战性的转变就是以照顾者为中心的生活过渡到以同伴为中心的生活,这些同伴包括朋友、敌人、领导者和追随者,以及将会主宰我们成年生活的爱人和竞争对手。青少年要做的则是离开受保护的环境,真正靠自己去行动,他们最需要的是社会性奖励,尤其是同龄人的尊敬。

  为人父母是成为一座桥梁,沟通过去和未来。研究指出美国青少年普遍被动地沉浸在数码世界里。在社交媒体不断代替面对面交流的日子里,父母也有了更多担忧和焦虑,LED屏幕会损害大人和孩子的睡眠。在新技术和新发明层出不穷的时代,作者说:“阅读是门新技术。”孩子需要从小就开始热爱阅读,那么他们就会不知不觉中掌握阅读能力。父母,特别是祖父母,他们的重要任务之一是给下一代提供文化历史感和延续性。

  我很喜欢作者在后记中写的这句话:“为人父母是在一系列矛盾中寻求平衡的艺术。”就像我们自身为孩子提供各种玩耍的空间和资源并不指望玩耍能马上带给我们回报。父母给了我们过去,我们也会留个孩子属于他们自己的未来。

  园丁与木匠,身为父母,你要做哪一个?

《园丁与木匠》读后感 第五篇

  作者艾莉森·高普尼克,是国际儿童学习研究泰斗级专家,儿童学习和发展研究领域的领导者,首位从儿童意识的角度深刻剖析哲学问题的心理学家。代表作《摇篮里的科学家》、《园丁与木匠》以及《宝宝也是哲学家》广受好评。

  作为人类历史上少见的“科学家和哲学家奶奶”,作者艾莉森·高普尼克在《园丁与木匠》这本书中向我们介绍了2种不同的教养模式,“木匠式育儿”和“园丁式育儿”。

  “木匠式育儿”的场景,相信你一定不陌生。这些父母像不像是在把孩子培养成一种特定的产品,就好像木匠在打造一把好椅子。

  与之相反的是“园丁式育儿”,高普尼克在书中用进化理论和近代科学研究成果说明,如果父母能像园丁那样,提供一个充满爱且安全、稳定的保护空间,孩子就能获得适应未来的能力。

  文章中的很多观点都给我诸多的启示。

  人类拥有一个非常漫长的童年,比其他任何物种都要长得多。这并不是巧合,漫长的童年为我们提供了探索的良机。——(引自《园丁与木匠》P30)。

  漫长的童年孕育着智慧。有句话说的好:“童年越漫长,孩子越聪明。”人类拥有一个非常漫长的童年,比任何其他物种都要长得多,这是有意义的,漫长的童年为我们提供了更多探索的良机。所以,在孩子童年时期,家长给与孩子充分足够的玩耍时间,给孩子提供安全良好的环境,让孩子充满无限的遐想,给孩子无限的包容、陪伴、支持,不干预,不打击,不限制,那么,你的爱让孩子的智力发展成为可能。

  孩子们对世界的.运作方式总是有一箩筐的想法,他们经常在这些不同的想法之间跳来跳去。如果你拿同样的问题反复去问一个还没上学的孩子,很可能每次得到的答案都不一样。——(引自《园丁与木匠》P32)

  可惜的是,教养确实是一项糟糕的发明,它不仅没有改善孩子和家长的生活,还在某些方面让生活变得更糟了。对中产阶级的家长来说,“让孩子变成有用的人”的努力给他们带来了无穷的焦虑、自责和挫败感;对孩子来讲,父母无尽的期望反而是一种负担。

  对这个问题的经典解释是著名的“囚徒困境”。想象一下,两名涉嫌银行抢劫的犯人邦妮和克莱德被捕了。警察分别告诉他们:如果你把另一个人供认出来并且自己认罪,你就会获刑5年。如果你保持沉默而另一个人供认不讳,你就会获刑20年。但是,如果你们两个人都保持沉默,那么因无法对你们两人定罪,你们两个都会被无罪释放。邦妮和克莱德都应该想到,保持沉默比出卖对方更好,但在只考虑自己的情况下,他们每个人都应该认罪。可是,如果两个人都认罪了,他们最终会比两人都信守承诺、保持沉默要更糟糕。而从进化的角度来看,只考虑自己的基因更容易被保存和遗传。——(引自《园丁与木匠》P80)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事物有它们存在的位置,找准自己的位置,找准自己的定位,才能占得一席之地。不能说树叶就好,也不能说草就不好,就像中高端市场与下沉市场,只是存在的不同状态。影院要做的就是找准定位,突破原有的思维模式。市场不是“一锅炖”,没有明确的定位只会落得下游,且市场细分也是整个市场经济成熟的重要表现之一。

  如今人们观影兴趣还没激发,观影频次不高,影院面对经营压力。小规模影城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更应互相合作,根据自己的定位,为大众提供更多的选择,探索影院差异化经营之路。这就是“囚徒困境”给我们的启示。

  1、玩耍是一种自发的行为,并不是为了完成任何事情而设计的。

  2、再强大的计算机也无法与最弱小的人类婴儿相匹敌。

  3、若生活一切安好,那“安全第一”的保守策略当然更容易成功;但当风暴来临之时,冒险精神便变得重要,到那时,过去赖以生存的策略都不再管用。

  4、当每一代人将信息传递给下一代时,他们所能做的事就会有质的进步。

  5、婴儿可能比成年人更适合做科学家。成年人经常受到“确认偏误”的困扰,我们会关注那些已知的东西,而忽略那些可能会动摇我们先入为主的观念的东西。

  6、教学时一把双刃剑。孩子对他们所受的教育非常敏感,但教学似乎阻碍了孩子去发现玩具所能提供的一切其他可能性。

  7、成年人需要为孩子建造一个支架,这个支架能帮助孩子自己建构知识。

  8、重要的学习发生在教室之外。童年中期一些最重要的学习根本不发生在教室里,它们发生在午餐时间、课间休息时间、走廊上和乘坐公交车的时候。

  9、孩子在学龄期最伟大、最具挑战性的转变就是从以照顾者为中心的生活过渡到以同伴为中心的生活,这些同伴包括朋友和敌人、领导者和追随者,以及将会主宰我们成年生活的爱人和竞争对手。

《园丁与木匠》读后感 第六篇

  如果父母们把养育孩子看作一种职业,就会面临选择养育工作和其他工作的问题。尤其是母亲,她们会变得越来越紧张,不知道如何平衡好妈妈的角色和事业的成功,甚至被迫做出降低母亲角色重要性或放弃事业的选择。即使对于父亲,他们也会遇到类似的难题,但由于父亲角色相对较少受到重视,因此他们可能更加困惑。

  养育孩子就像是一项工作,目的是培养一个成年人。但这项工作却没有加班费和福利,而且需要长时间地投入精力,还有很多体力活要做。更让人感到焦虑和愧疚的是,在孩子成长的20年里,我们无法确定自己是否做得足够好。

  作为父母,孩子成绩优秀、获奖得杯,或是毕业典礼、婚礼上的表现固然令人欣喜,但最重要的奖励却不在这些。真正让人心满意足的,是和孩子一起生活时所感受到的幸福和愉悦,以及与孩子共度的每一刻美好时光。

  爱没有目标、爱是一种有意义的情感,它不是为了改变我们所爱的人,而是为了给予他们发展的空间和条件。我们爱的意义在于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梦想和目标,让他们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我们不应该为他们规划命运,而是帮助他们寻找自己的路,即使这条路与我们所期望的不同,也不应该干涉他们的选择。

  在孩子的早期阶段,我们必须对他们的生活细节进行全面的控制和照顾。因为在这个时期,几乎所有关于孩子的事情都需要父母或者照顾者的介入和决策。但是,如果要成为一个好的家长,我们不能试图去控制孩子成年后的生活。

  虽然大家都认为孩子需要有时间玩耍,但在规划孩子的生活时,往往会优先考虑学习安排而忽略了玩耍时间。

  照顾孩子就像照顾花园,做父母就像做一个园丁。

  好父母不一定会把孩子变成聪明、快乐或成功的成年人,但可以打造出强健、具有高适应性和韧性的新一代人,以更好地应对未来将要面临的'不可避免、不可预测的变化。

  来自发展心理学的育儿建议恐怕很无聊:关注你的孩子,并爱他们。

  家长或其他抚养者应该承担起保障下一代安全成长的责任,为他们提供一个自由探索与实践的环境,让他们能够毫无束缚地尝试新思维、新行动。

  模仿有助于孩子学习两件重要的事情:一方面可以了解物体是怎么工作的,另一方面可以了解人是怎么工作的。

  幼儿并不只是模仿任何发生了的行为,他们模仿的是导致有趣结果发生的行为。

  孩子的思维方式与成年人不同,孩子可能更善于想象和探索未知的可能性,而成年人则更倾向于依赖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分析问题。因为成年人已经积累了很多关于这个世界的信息,所以会更多地利用这些已知的信息来进行思考和决策。

  观察他人采取行动的方式可以教会孩子有许多不同种类的人,也可以帮助他们决定自己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孩子就像海绵,但他们并不是随意的海绵,从很小的时候开始,他们就会判断其他人是否可信和可靠。随着他们越来越了解别人,也学会了调整自己相信或者怀疑他人的程度。

  当你在解释一些事情时,你通常会给出一个关于事件如何发生的因果故事。当你解释一些特定事件并能从这些事件里得出新的结论时,因果解释在这个过程中是非常有用的。

  当孩子在解释事件时,即使只是解释给自己听,也会让他们对事件有更深入的了解。

  父母对孩子的成长影响至关重要。孩子从父母和其他照顾者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无论是通过观察还是倾听。孩子们会细心地观察父母做事的方式,也会认真倾听他们所说的话。与孩子进行沟通并耐心听取他们的想法,多问一些“为什么”问题,同时也让孩子明白事情的来龙去脉,这些都能够促进孩子的成长。

  教学是一个双刃剑。孩子对他们所接受的教育非常敏感,然而教学却可能限制了孩子探索玩具所带来的多样性体验。孩子更容易跟随老师的指示来模仿,而非自行探索。

  成年人通常认为大多数学习是教学的结果,而探索式的自发学习是不常见的。但实际上,自发学习更重要。

《园丁与木匠》读后感 第七篇

  在《园丁与木匠》中,国际儿童学习研究泰斗——艾莉森·高普尼克,引领着我们如何解读孩子看似不可思议的行为背后的学习规律,并引用大量经典而富有创造性的实验,向我们剖析了孩子在看、听、玩、做的时候,都是怎么学习的,以及他们在幼儿期、学龄期、青春期不同阶段的学习特性和习性。

  作者艾莉森·高普尼克(AlisonGopnik是)国际公认的儿童学习与发展研究泰斗级专家,牛津大学心理学博士,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心理学系教授及哲学系客座教授,推翻了经典的白板说,还是心理理论创始人之一。首位从儿童意识角度深刻剖析哲学问题的心理学家。对于孩子的心智、大脑和学习方式,没人比她更了解。在《纽约时报》、《卫报》、《科学人》等各大媒体发表了大量科学文章和评论,TED演讲点击量过300万次。

  高普尼克以其毕生的研究深刻地揭示出,每一个孩子都是天生的学习高手,如果你想做有远见的父母,那千万不要让孩子过早进入成人学习模式,更不要用成人的思考模式给孩子设限。

  在读到《边玩边学》这个章节时,我的印象特别深刻,也不免思绪万千。在此章节的开端,高普尼克摘录了狄更斯小说《远大前程》中一个滑稽又让人感到可怕的片段:疯狂的郝薇香小姐坐在她那凄凉的豪宅里,命令可怜的'孤儿主人公皮普去玩耍。郝微丽小姐可能是个极端的例子,但狄更斯那令人不寒而栗的喜剧反映了一些关于玩耍的深刻谜题。如果玩耍的形式是由一个成年人想要达成的目标来决定的,那么它还能算作玩耍吗?即使我们不是郝薇丽小姐,你能命令孩子去玩耍吗?

  这让我想起了平时在我们的课间休息中,我所观察到的一些孩子的表现:那些被释放的、迫不及待地冲出教室奔向操场的男生们,好像这类的孩子特别机灵,但学习成绩并不拔尖。不过当我说要注意安全时,无论他们怎么急切,都会小脸涨得红红的大声回应我,尽管每每回教室时,都是各种告状,而我总是在心里发笑,因为下一节课后,他们几个关系居然会更密切,这种每天每节课都上演的“重蹈覆辙”的玩耍方式,常常令我啼笑皆非。孩子比我聪明、敏感,他们往往能从我的神情中捕捉到我接下来会如何处理并处置,也无外乎叫嚣“各打五十大板”而已。

  高普尼克认为,打闹是一种社交演练。打闹的游戏包含满地打滚、摔跤、轻咬、压制等动作,以及我们常常在男孩子身上看到的“闹翻天”。其实在小男孩的世界里,打打闹闹是友谊最明确的标志。科学证明孩子们是对的。在人类儿童中,早期的打闹游戏与长大后更好的社交能力有关。当然,这种相关性可能指向很多东西。所以,我们这些成人,无论是父母还是教师,都要学会区别孩子的打闹和真正打架,用科学的眼光和态度来看待孩子成长过程中一些“不可思议”的、无从理解的行为和心理。

  或许,你的孩子总爱胡乱地打闹?其实,他在学习社交互动;或许,你的孩子在安静地玩玩具?其实,他在探索世界奥秘;或许,你的孩子因为无聊缠着你问为什么?其实,他在寻找答案……

  我们的孩子在玩的时候,究竟在学什么?他们又是怎么学的?孩子能从父母身上学到什么?

  《园丁与木匠》指引我们走出传统让孩子成才的教养误区,告诫我们,养育孩子不是让他成为另一个你。什么样的教养方法和方式其实并不重要,关键在于,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以及你与孩子的关系怎么样。高手父母与普通父母的分水岭在于——你是园丁,还是木匠。真正意义上的高手父母,他们一定懂得为自己的孩子构建利于孩子成长的和谐亲子关系和科学养育方法。《园丁与木匠》直面当代父母焦虑的核心根源,给予了我们养儿育人中教养思维的全新升级。

《园丁与木匠》读后感 第八篇

  总是在给孩子设定任务,是时候给自己设定任务了。前几天听说读书会本周需要递交第一次的读后感,实话说,我内心是拒绝的,我觉得我的纸质书还没有到,我不习惯看电子书,我想大家不会那么及时交作业吧,或者干脆第一次我请假不交了,各种不想交稿子的理由在脑子里打转,然后想着时间还有几天,再说吧。直到昨天周六,看到第一位群友上交了。这时才觉得这是没退路的,任务是一种压力,也是一种动力,这是逼自己学习的一个好方法呀,所以在限定的时间里去完成任务是唯一要做的。很多时候,当我在给孩子设任务的时候,那种居高临下,孩子你必须第一时间完成,我是父母我做主的感觉真是好棒喔,经常为完不成任务和孩子闹别扭,让自己生气焦虑,原来面对自己不善长,自己还没有准备好的事情上,我和孩子是一样的。

  这是一本写给父母的书。从科学的角度来解释了如何养育孩子。她解释了现在流行的像木匠教养方式是最大的谎言,教育的结果是不会成功的。而理想中的父母,应该像园丁一样。给孩子提供足够的`营养、空间,时不时根据需要进行修剪,任由孩子生长。即便结果不是预期的,也许会收获不一样的惊喜。

  为什么孩子不听你的话?

  孩子听不听你的话,首先取决于你们之间的关系,孩子听不听你的话,其次取决于你行不行。如果你本人的一举一动都很有教养,心地善良做事稳生,你的孩子也会是这样,所以,你是什么人,比你对孩子做什么更重要。

  家中男孩,目前上初一,这本书关于青春期的部分很有趣,特别接地气。

  青春期:“游走在冲动与控制之间”

  青春期,使得父母与孩子之间与生俱来的紧张关系变得更加显著,十几岁的孩子会把你逼疯。

  他到底想些什么?

  这些话说得太贴切了,这就是目前我家的状态,经常被他逼疯,有些可能只是家长的一句话,或一个动作,他也会莫名发火,情绪激动,很多时候,做为家长的我是失望的,生气的,更是无助的,不知道怎么办,真想放弃,强硬吧,风雨只能是更猛烈,好好说吧,没作用,所以我经常是冷处理,或者更合适的叫冷暴力,发现这反而有些作用,有时我会暗暗得意,发现自己还有办法能对付,但我知道,这其实很危险,不是好的办法如同书中所说,你是什么人,你的一举一动影响着孩子的以后。

  特别容易理解的一句话,青春期“如同一辆车子,动力系统已变得很活跃,控制系统却如同一辆车子,还没准备好”,不要失望,控制系统是可以训练的,试错就是个好办法 ,所以做为家长的我们学着让孩子试错吧。

  GOPNIK说她也是焦虑的中产阶级一员,读看完这本书,至少在当下,我也没那么焦虑了!

《园丁与木匠》读后感 第九篇

  《园丁与木匠》是艾莉森·戈普尼克的最新作品,作者用非常形象的比喻来说明父母和孩子的关系,你是否希望像木匠一样“打造”一个你定制的孩子,还是像园丁一样,通过悉心照料,辛苦付出,虽然最终和你预想的有很大的区别,但依然健康可爱。

  以下是书中的一些触动我的摘录:

  一、为人父母的职责

  为人父母,不是工作,不是木匠做桌子,重要的不是技巧;为人父母,是园丁种花,本质是爱;这种爱的目的,是给予他们成长所需要的一个安全、温暖、自由的环境,使孩子成为一个独一无二的自己。

  二、不要做一个木匠父母

  这本书从科学的角度来解释了如何养育孩子。解释了现在流行的教养乃是最大的谎言,是像木匠一样,按照精美的图纸将孩子打造成特定的样子,即使手艺再精湛,教育的结果也是不成功的。而理想中的父母,应该像园丁一样。给孩子提供足够的营养、空间,时不时根据需要进行修剪,任由孩子生长。即便结果不是预期的,也许会收获不一样的惊喜。

  什么是木匠思维?即木匠是一种工作,是根据我的想法、我的品位、我的'技术、我的蓝图,制造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个书架,制成品的优劣可以用来判断木匠技能水平的好坏。园丁思维则是不去改变孩子,而是给予他们成长所需要的一个安全、温暖、自由的环境,或者说一个“花园”,在这个花园里面,一个生命层层绽放,最终他会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条路,他会塑造自己的命运,成为独一无二的自己。尽量不要用成人的视角去看孩子看到的世界,因为我们不了解他们的视角。

  三、如何看待玩和学习“大人”眼中的技能

  其实孩子需要从玩中学习,家长必须允许孩子玩耍,同时还要促进孩子工作;所谓工作是孩子创造时候的不打断,创作可以是一幅画、一个沙堆,一个乐高,让孩子在玩中学习。

  四、不要把天然流露的爱抚变成了精心准备的计划

  基本的作业是要完成的,孩子注意力分散也是正常的,学习是枯燥的,无论伪装得多有趣。这些事情是可以计划的,但是教育本身不应该把和孩子的相处变成to do list.身为父母,只要我们都能像园丁一样,去努力创造一个生态系统,只是保证土壤肥沃,空间安全,花园的花草就能以各种我们预想不到的方式自行应对环境的变化,进行任何事情的时候要用爱作为底色,否则会本末倒置。

  正如作者所说:爱的意义不是塑造我们所爱之人的命运,而是帮助他们塑造自己的命运;不是为了向他们展示道路,而是为了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道路,哪怕他们所走的道路不是我们想选的,也不是我们能为他们选择的。

  五、三个关键让父母回归理性和从容

  第一个关键,尊重孩子

  尊重孩子的自然发展规律,理解并支持他们按照天性来认知和学习。

  第二个关键,修炼自己

  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比你用什么方法养育孩子重要得多。

  第三个关键,建立联接。

  养育是一种关系,而不是一种技巧。我们要关注的,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联接。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做家长本身也是一场修行,教育没有固定模式,最好的教育是言传身教,让孩子在行动中,在家庭环境中学习。让孩子冷静的最好方式是家长不要太焦虑。

  总结一句就是鸡娃不如鸡自己!

《园丁与木匠》读后感 第十篇

  最开始是被题目吸引,养育孩子是像园丁一样为孩子搭建好的成长环境,顺其自然发展?还是像木匠一样一丝不苟的按标准雕琢?

  这本书的作者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心理学系教授,也是一位承担隔代养育孩子责任的奶奶。她以双重身份,介绍了孩子的天生学习家能力,也反思了当代盛行的教养方式。书中有一些内容还是非常有启发意义的。

  好父母的重新定义

  父母的工作不是为了创造一种特定的孩子,而是要提供一个充满爱且安全、稳定的'保护空间,让充满无限可能的孩子都能发展。

  孩儿的天生学习能力

  边看边学

  孩子会主动解读并试图理解人们在做什么,以及为什么这样做。他们会以复杂的方式将信息与他们的经验结合起来。对于孩子来说,观察和模仿技术娴熟的父母或其它人也是一种教育。

  边听边学

  非常年幼的孩子,也会对他人说话的细节很敏感,并且可以从他人所说的东西中学习。

  边玩边学

  打闹是一种社交演练,幼时的玩耍有助于保持大脑的可塑性。假装促进建立反事实思维,是想象力与创造力之源,有利于更好的理解他人。玩耍教会孩子如何应对意外。

  边练边学

  学龄前孩子尽可能探索各种可能性,婴儿和最聪明成年人一样擅长探索式学习。学龄孩子像更小的孩子一样观察和模仿。当他们和技能娴熟的成年人在一-起不断尝试和犯错的独特循环中互动时,他们会学得特别好。

  家长要调整思维,和孩子一起做,而不是“照我说的做”。跟孩子讲话,给孩子读书是有好处的。与孩子沟通并倾听他们所说的,多问孩子一些为什么,也多回答一些问什么。成为一名稳定且可以提供可靠学习资源的照顾者比成为以为直接教导式照顾者更有价值。成年人不需要为孩子构建知识,而是建造一个支架,帮助孩子自己构建知识。给孩子安排更多的学徒训练机会,而不是给他们更多的学校经验。书的译者后记写得很好,这是一本从育儿内核出发的书,当下的我们,确实把太多注意放在外层上了。

《园丁与木匠》读后感 第十一篇

  当我捧起《园丁与木匠》这本书时,我没有像以往顺页读起,而是首先被多彩的书皮所吸引,我想这也是一种心理暗示吧,当你捧起书的那一刻,你将走向“园丁”式教育。目前咱是园丁还是木匠?值得我们思考。我赶紧刷刷翻腾一通,最后被后记吸引,于是先读了后记又去读引言。感叹真是一本顶级心理学书籍!

  后记译者提到一个“黄金圈法则”,非常有意思。由内向外分别是:Why-How-What。

  1.内层是外层的驱动,外层是内层的体现。2.外层更容易评估。3.越外层越容易改变,越内层越难以改变。

  作为家长或者老师往往忽视内层“为什么”,而对外层“做什么”非常敏感,关注,总想把孩子塑造成自己想的样子,孩子考了多少分,考上了什么大学,参加了什么工作等,一旦不合乎自己就会不开心,把这些作为衡量一个孩子的好坏,家长是否合格。所以我们经常听到家长或者老师和孩子大嚷大叫,甚至父母怀疑自己生错了孩子,怎么有这样的孩子,目前也出现起“神兽”一词。造成这种原因,就是因为我们在育儿中出现了本末倒置行为了。

  父母在教养孩子中像一个木匠,按图纸打造成符合自己的作品,在精致的打造中,必然会伤害到孩子的特质风格和心理内核,这就是木匠式父母。记得有一次我的丈夫要求我女儿写计划,我女儿说不想写,计划我已经写好了,就在脑子里,自己安排好了怎么做。而我丈夫非让女儿写,为此女儿大哭,说他爸爸把思想总强加于别人。大吵一顿,弄得父女俩很不开心。试图有意识地将你的孩子塑造成某种特定的`样子,是徒劳的,也会产生很强的自我挫败感。

  要想改变孩子,减少我们的焦虑、狂躁、不安,让孩子身心健康发展,我们需要改变认知,多从内层发掘,要学会放手,让孩子以他自己的方式成长,作文父母或者老师要像照顾花园一样,适时浇水、施肥、捉虫、修枝剪叶,也就是说要为孩子提供一个温暖、有爱、安全的环境,在孩子成长中出现明显问题时候我们也要裁剪,做好园丁式父母,咱的孩子会蓬勃发展。

  书中写到“混乱是草地的荣耀”“优秀的园丁致力于创造肥沃的土壤,以涵养整个生态系统,其中不同植物具有不同的优势和美丽”就如我们常说的“一条鱼满锅腥”实则不然。在我们的班级中允许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班级中有几条“泥鳅”“海虾”班级才富有活力。没有他们班级反而成了一片“死水”没有了比,没有了向上的冲劲儿。

  “好父母不一定会把孩子变成聪明、快乐或成功的成年人,但可以打造出强健、具有高适应性和韧性的新一代人,以更好的应对未来将要面临的不可避免、不可预测的变化。”我们养育孩子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也有意外枯萎的痛苦。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都不是完美的。我们要学会收放。

  每个孩子都有特性,让我们学习园丁式育儿来陪孩子一起长大吧!

《园丁与木匠》读后感 第十二篇

  《园丁与木匠》是艾莉森·戈普尼克的最新作品,这本书的内容是说:为人父母,不是工作,不是木匠做桌子,重要的不是技巧;为人父母,是园丁种花,本质是爱;这种爱的目的,是给予他们成长所需要的一个安全、温暖、自由的环境,使孩子成为一个独一无二的自己。这是一本写给父母的书。从科学的角度来解释了如何养育孩子。她解释了现在流行的教养乃是最大的谎言,是像木匠一样,按照精美的图纸将孩子打造成特定的样子,即使手艺再精湛,教育的结果也是不成功的。而理想中的父母,应该像园丁一样。给孩子提供足够的营养、空间,时不时根据需要进行修剪,任由孩子生长。即便结果不是预期的,也许会收获不一样的惊喜。全文先介绍了什么是父母,什么是孩子,爱的三面手(父母、祖父母、异亲)的教育意义,进而又从看、听、玩、练四个角度说明了如何教育孩子,最后结合现状——科技,讲述了科技与孩子的关系。一些观点非常新,也许并不一定很实用,但是从理论或者理念上带来些启发。

  什么是木匠思维?即木匠是一种工作,是根据我的想法、我的品位、我的技术、我的蓝图,制造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个书架,制成品的优劣可以用来判断木匠技能水平的好坏。园丁思维则是不去改变孩子,而是给予他们成长所需要的.一个安全、温暖、自由的环境,或者说一个“花园”,在这个花园里面,一个生命层层绽放,最终他会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条路,他会塑造自己的命运,成为独一无二的自己。尽量不要用成人的视角去看孩子看到的世界,因为我们不了解他们的视角。

  让我感觉比较震撼的是书中对童年的解读,让我有了新的认知。我们每个人都知道童年的重要性,也知道要让孩子童年快乐的成长,但是为什么会有童年呢?用罗胖的话说,“什么是童年?童年期是整个文明,整个社会,对于人生一个阶段的赦免”。身为父母,只要我们都能像园丁一样,去努力创造一个生态系统,只是保证土壤肥沃,空间安全,花园的花草就能以各种我们预想不到的方式自行应对环境的变化,从进化论的角度看,这就是童年的意义所在。

《园丁与木匠》读后感(通用12篇)

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to-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