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向美而生》读后感
2024-06-10 18:28:36 1级文库
《教育,向美而生》读后感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育,向美而生》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育,向美而生》读后感 第一篇
有幸拜读了郑英女士的两本书《教育,向美而生》和《班主任,可以做得这么有滋有味》。郑英,何许人也?她是一名正高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浙江省德育特级教师、浙江教育十大年度影响力人物等,她的头衔很多,著作和论文更多。去年十月十九日,郑英老师来祁门一中作了讲座,听说反响特好。我虽未曾有缘亲临现场聆听,但从许多听过其讲座的同行的言谈和交流中都深深地感受到了。后来有幸获赠她写的书,我如获至宝,心情异常激动。我即刻就阅读起来,真是爱不释手。我似那干渴的庄稼,恰逢雨露的浇灌。两本书很快就读完了,可是放假之前我还是把书带回了家,好书是值得用心欣赏、
慢慢品味的。为预防新型冠状病毒传染,这个漫长的假期哪儿也不能去,不得不静心地呆在家。我重拾书卷,从书里找到一些最有价值的、能助我一臂之力的内容,阅读、品味、反思,郑英老师的文章在我心中荡起涟涟心漪。
《教育,向美而生》和《班主任,可以做得这么有滋有味》是郑英老师多年来教育思想和教育智慧的总结,具有实用性、可操作性和启迪性,尤其是管理班级的教育技巧和策略,我非常喜欢。希望在今后的班主任工作中,郑英老师的教育策略和技巧能够为我所用,在面对真实具体的教育问题时,能给予我启迪和帮助。
我尽管有着二十多年的工作经历,可班级管理经验很有限。工作至今,我只当过两届初中班主任。说来也好笑,这两届班主任都是中途接班的。第一届记得是从20xx年到20xx年,那时七年级有两个班,到了八年级两个班并成一个班,学校把重担压在我身上,让我来当班主任,我可是只有一年的班主任工作经历。可想而知,合并后的班级管理比以前难多了。
20xx年又再次接手七年级班主任工作,这届学生整体素质高一些,学习等各方面比原来那一届要好一些,所以管理起来相对轻松多了。可谁曾想又因工作调动换了一个学校,好在接手的班级就是八年级。初到这个学校,了解到这个班现状:基础差,纪律不太好,学习习惯不好,尤其是英语这门学科全县倒数第一。学校又给我安排一门从未带过的地理课。三重压力,真是压力山大,我该如何是好?如何管理好这个班级,带好这帮孩子,如何带好这两门课?
一路跌跌撞撞地走来,有成功,有失败,更有困惑。直到读了郑英老师的书才豁然开朗。她的书中有许多成功的教育案例、教育策略和技巧,这些都可以为我今后的管理工作指点迷津。并不是每个孩子都是天生优秀的或天生就是坏孩子,我们可以用心唤醒孩子内在的力量,帮助他们变得强大。我们需要用一双慧眼发现孩子的特质,扬其所长,补其所短,帮助他们成为最好的自己。
郑英老师说得好,我们需要在工作的细微处用心。说起来简单,做起来不易。班级管理表面上差不多,无非就是考勤、卫生、纪律那些事。事实上有许多细节,不同的班主任经营起来,价值也就相差甚远。怎样把“米”酿成“酒”,这很关键。需要我们班主任用所遇到的种种问题或困难来发酵,用一颗执着的教育心来升温,加以教育智慧来勾兑。这些细微处体现在与科任教师的合作艺术上,与家长的合作艺术上,更重要的是与学生之间合作的艺术,包括奖励的艺术和惩戒的艺术。
谈到奖励,这一点我深有体会。日常管理工作中,我也知道少批评,多鼓励。有时也会来一点奖励,但收效甚微。现在想想,可能是走到了奖励的误区,没有真正掌握奖励的艺术。奖励的目的其实是为了激励学生积极表现,并且为其后续的行为注入恒久的动力。所以对奖励的.时机、方式、分寸的把握也是一门艺术,同样的奖励方式,最后效果也会因人而异。郑英老师说奖励要注意“发行量”,从而保证其“含金量”,只有做到得体适度、恰如其分,才能在平淡中见精彩,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状态。惩戒也是一种教育手段,是一把双刃剑。在实施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到可行性和科学性,否则就不能起到教育的作用。如今,大部分的孩子个性都强,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是行不通的,惩戒必须与其他教育方法如说理、沟通、感化等结合起来,才能做到既严厉又包容,既有刚性又具柔性。
从没见过一本描述班主任工作像这么细致、全面、实用的书。回想我以前的班会课走过场的多,流于形式的多。今后我必须深思:怎样上班会课才能既有实效又有长效?怎样给学生营造一个温馨、浪漫的诗意的学习环境?学生的思想工作怎样做才有实效?如何让学生爱上劳动?学生的评语如何书写?一份好评语,犹如一面反光镜,它能决定一个学生在假期中的幸福指数,有时甚至能影响学生成长的轨迹。评语的作用可见一斑了,每个孩子都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评语自然不能生搬硬套,要突出孩子的个性。
一个人无论干什么,首先要有一颗热爱之心,热爱本职工作,热爱生活。扪心自问,这两者我都具备。当一名人民教师就是我儿时的梦想,我亦是一个热爱生活之人,喜欢做公益,喜欢走走拍拍,喜欢用手机留下一切美好的事物。如郑英老师所说,“师者,当怀一半诗心一半匠心。诗心是仰望星空,匠心是脚踏实地;诗心是提升境界,匠心是印证境界;诗心是致其广大,匠心是致其精微;诗心是向美而生,匠心是让美成真。”我要以郑英老师为榜样,努力追求向美而生的教育,把教育做得有滋有味,做真正走心的教育。用心做教育,做教育的有心人。
《教育,向美而生》读后感 第二篇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育的根本在于教师。教师每天面对那些活泼可爱的孩子们,她们的可塑性极大,要始终站在“为国育人,为党育才”的职业高度,教好每一个孩子,尽心尽责关心每一个孩子,春风化雨般的点滴浸润,用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去寻找身边的美好,把平常每一天的教书生活变得有滋有味。
一、美在发现
教育从了解学生开始,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家庭情况、学习基础……做到知根知底,方能百战不殆。每一个学生都有属于自己的闪光点,等待我们去发现与挖掘。
书中作者介绍自己遭遇到惹事生非的“红孩子”,一开始让她痛苦万分,到动员他转学,到最后唤醒一颗柔软心。其实作者就是给予时间的等待,暗地里对他时时留意、处处留心,捕捉一些他身上的优点,逐步地放大,适时地表扬。
问题生需要抓反复,反复抓。相信每一个小宇宙都有爆发之时,需要我们找到那个点燃点,善于发现,美就在身边,教育中的每一次的山重水复疑无路,过后都有可能让人觉得云淡风轻。
二、美在关爱
教育是爱的事业,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对学生的关爱和关心,能够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能够让学生喜欢上你的课,自然而然上课就会认真听讲,课后完成作业,成绩也不会差哪去。
书中作者介绍自己帮助一位“低起点”的孩子确定向上向善的信念。从点滴的话语里感受到关爱:“你也是别人的环境”、“你是一块发光体”、“你有能力改变”、“你很重要”,帮助孩子一步步地找到自信,教育在于唤醒,更在于让孩子感受到你的爱与尊重。
关爱在于一句鼓励的话语,在于一个赞许的眼神,在于一次真诚的谈心,比如:早上老师站在本班级门口迎接学生相互问好,给考试成绩不理想学生一次握手,给深受打击孩子的一个拥抱,陪伴着她们的成长,自己慢慢地变老,感受岁月的静好。
三、美在坚持
我不是因为看到了希望而坚持,而是因为有了坚持才看到了希望。做任何一件事,贵在开始,难在坚持。坚持可以让你变得不一样,一事精致,足以动人,一事坚持,便是成功。
作者连续七年担任两个班的班主任,班上的科任老师生病或怀孕,她就去“填空”,做替补,结果赞誉爆棚。每天处理完班级繁杂的事情和繁重的教学任务之后,还坚持写作,至今已出版个人专著三本,这是何等的毅力,实在让人佩服。
坚持不光对教学专业成长上的孜孜不倦地追求,还对教育的热爱顺带着那份憧憬和情怀。面对着单调乏味的重复工作,她丝毫没有懈怠,反而更加的坚定,坚信着教育是向美而生的。
四、美在思想
教育不光是传授知识,还在人格塑造、思想引领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学习的知识若干年之后可能会遗忘,但留下的思想却可以深远。
教师的内在华彩,取决于其思想的丰富。思想的高度不但决定了自己的人生高度,还会影响到学生的'精神高度,只有教师自身思想丰富,他的学生才有可能思想丰盈。
一个思想丰富的教师,本身就是一本活的教材,对世界有自己独立的看法,对知识有自己独到的理解,对育人有自己坚定的信念,从而使自己思想熠熠生辉。教师要努力做精神的巨人和思想的富者。
用仪式感擦亮一些重要的时刻,用热爱欢迎每一个孩子,过好每一个日子,让教室成为学生的向往之地,怀一半诗心和一半匠心,带上自己的初心,行走在教育人生路上,从早上到黄昏,从年少到花甲,从热爱变成喜爱。
教育可以如此的动人、有趣而美好,我心向往之。
《教育,向美而生》读后感 第三篇
最近有幸拜读了郑英老师的《教育,向美而生》,她是一名正高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浙江教育十大年度影响力人物等,她的头衔很多,著作和论文更多。我校的王校长给老师们推荐这本书,细读下来,如获至宝,心情非常激动。真是爱不释手。我似那干渴的庄稼,恰逢雨露的浇灌。所以放假回家我还是把书带回了家,好书是值得用心欣赏且慢慢品味的。
《教育,向美而生》是郑英老师多年来教育思想和教育智慧的总结,具有实用性、可操作性和启迪性,尤其是管理班级的教育技巧和策略,我非常喜欢。希望在今后的班主任工作中,郑英老师的教育策略和技巧能够为我所用,在面对真实具体的教育问题时,能给予我启迪和帮助。尽管有着二十多年的工作经历和班主任的管理阅历,可面对的学生一届又一届,性格不同成长环境不同,老方法不能适应新同学。
从青年走到中年,一路上教育故事跌宕起伏,有欣慰,有失落,更有困惑。直到读了郑英老师的书才豁然开朗。她的书中有许多成功的教育案例、教育策略和技巧,这些都可以为我今后的管理工作指点迷津。并不是每个孩子都是天生优秀的或天生就是坏孩子(残障孩子也不例外),我们可以用心唤醒孩子内在的力量,帮助他们变得强大。我们需要用一双慧眼发现孩子的特质,扬其所长,补其所短,帮助他们成为最好的'自己。
郑英老师书中有句话说得好:我们需要在工作的细微处用心。说起来简单,做起来不易。班级管理表面上差不多,无非就是考勤、卫生、纪律那些事。事实上有许多细节,不同的班主任经营起来,价值也就相差甚远。怎样把不同的“米”酿成不同的“酒”,这很关键。需要我们班主任用所遇到的种种问题或困难来发酵,用一颗执着的教育心来升温,加以教育智慧来勾兑。这些细微处体现在与科任教师的合作艺术上,与家长的合作艺术上,更重要的是与学生之间合作的艺术,包括奖励的艺术和惩戒的艺术。
谈到奖励,这一点我深有体会。日常管理工作中,我也会少批评,多鼓励。有时也会来一点奖励,但收效甚微。现在想想,可能是走到了奖励的误区,没有真正掌握奖励的艺术。奖励的目的其实是为了激励学生积极表现,并且为其后续的行为注入恒久的动力。所以对奖励的时机、方式、分寸的把握也是一门艺术,同样的奖励方式,最后效果也会因人而异。郑英老师说奖励要注意“发行量”,从而保证其“含金量”,只有做到得体适度、恰如其分,才能在平淡中见精彩,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状态。惩戒也是一种教育手段,是一把双刃剑。在实施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到可行性和科学性,否则就不能起到教育的作用。如今,大部分的孩子个性都强,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是行不通的,惩戒必须与其他教育方法如说理、沟通、感化等结合起来,才能做到既严厉又包容,既有刚性又具柔性。
这是一本描述班主任工作细致、全面、实用的书。回想我以前的班会课按上级要求的多,流于形式的多。今后我必须深思:怎样上班会课才能既有实效又有长效?怎样给学生营造一个温馨、浪漫的诗意的学习环境?学生的思想工作怎样做才有实效?如何让学生爱上劳动?学生的评语如何书写?一份好评语,犹如一面反光镜,它能决定一个学生在假期中的幸福指数,有时甚至能影响学生成长的轨迹。评语的作用可见一斑了,每个孩子都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评语自然不能生搬硬套,要突出孩子的个性。
一个人无论干什么,首先要有一颗热爱之心,热爱本职工作,热爱生活。扪心自问,这两者我都具备。当一名人民教师就是我儿时的梦想,我亦是一个热爱生活之人,喜欢做公益,喜欢走走拍拍,喜欢用手机留下一切美好的事物。如郑英老师所说,“师者,当怀一半诗心一半匠心。诗心是仰望星空,匠心是脚踏实地;诗心是提升境界,匠心是印证境界;诗心是致其广大,匠心是致其精微;诗心是向美而生,匠心是让美成真。”我要以郑英老师为榜样,努力追求向美而生的教育,把教育做得有滋有味,做真正走心的教育。积极做教育,做教育的有心人。
《教育,向美而生》读后感 第四篇
很有幸听了名师郑英的讲座,听她娓娓道来,字里行间都体现了她对教育的执着和热情,打心底被她的教育智慧折服。于是讲座结束之后立即拜读了《教育,向美而生》这本书,延续自己对大师膜拜和虔诚向大师“取经”之路。书中,郑老师为广大教育人呈现了一个个“教育,可以如此生动、有趣”的鲜活而深刻的案例,无不激励着广大教育人:向美,从修好这颗心开始,在细微处落地发芽,在自我革新中生长。感触颇深是以下几点:
一、注重自身修养和仪表
教师的特殊在于对学生有种长久而不着痕迹的熏陶和感染。而学生,是教师的精神后裔,教师精神世界的丰富程度极大地影响着学生对精神世界的追求。郑老师认为要想学生朝着美善的方向成长,自己先要成为美善的典范。一直把“形象上的悦目”“气质上的赏心”“灵魂上的高贵”作为她努力的目标。每天清晨换上一身知性套装,浅浅淡妆出现在孩子们面前;班会课上会和孩子们一起聊服饰美、仪态美;设计手抄报、班级阵地时,会跟孩子一起聊审美元素、色彩搭配、版面设计,而不仅仅是简单评价。在许多细碎的教育生活中,也经常用仪式来表达内心的庄重和虔敬。经常会在学生活动时拍下精彩感人瞬间,在活动后诗意地再现重温,点亮学生心中的那盏灯;复习阶段会在孩子的作业上画上大大的爱心,让孩子在上面郑重写下自己努力过程中的优势品格,点燃孩子的热情;会用和孩子一起约定他们喜欢的鼓励方式,把奖励变成更有意义的尊重与爱的表达;当她被感动时,我会真诚地向学生表达我的赞叹和敬佩等等,这样把生活的庸常、细碎,注入有仪式感的教育情怀,原本平淡的日子也会变得光彩熠熠。怀一半诗心,怀一半匠心,过着有品的生活,过着有趣的生活,过着有情的生活。
二、合理和科学的布置教室
郑英老师把教室布置成名符其实的.有诗意的地方,他认为向美而生就是从看得见的美开始的。净化、美化、绿化、书香化是我对教室的布置要求。她的教室不大,所有的装饰或展示品都应该有一定的教育价值。每换到一个新教室,她都会和孩子们一起重新规划布置教室。首先会带领孩子清除教室所有无意义的物品和装饰。然后会和学生一起规划教室的各个文化区角:公告角、图书角、劳动角、文化阵地角等。接下来会和学生一起清理卫生死角,巧妙修补遮盖无法修补的角落。经过一番折腾,赏心悦目具有教育情怀的教室打造完毕。她的目的希望孩子走进整洁有仪式感的教室时,会不自觉做出跟环境相匹配的行为,从而把整洁有序的习惯,转化为自觉的行为美感。通过这样在实践中体验做事的条理和方法,同样会迁移到学习中,促进学生成长。
“树从根上起,水自源头来”教育本就是一条随着时间逐渐延伸的路,每个人都可以是起点,但没有人会成为终点,唯有把自己的心安在当下,安在身处的教育环境,在压力与前进中找回自己作为一名教师的初心,走出一条专属自己的教育路。从郑英老师的书中我们感受到了郑老师与学生之间的那份美妙的师生情。教育就是遵循孩子的天性,守护他们的天性,要追求完美,也要包容不完美。有幸读到这本书,感谢郑英老师,感谢这本书带给我的感触震撼,如此愉悦,如此独特,如此有力量!
《教育,向美而生》读后感 第五篇
最近有幸拜读了郑英老师的《教育,向美而生》,她是一名正高级老师、全国优秀老师、浙江教育十大年度影响力人物等,她的头衔许多,著作和论文更多。我校的王校长给老师们推举这本书,细读下来,如获至宝,心情特别感动。真是爱不释手。我似那干渴的庄稼,恰逢雨露的浇灌。所以放假回家我还是把书带回了家,好书是值得专心观赏且渐渐品尝的。
《教育,向美而生》是郑英老师多年来教育思想和教育才智的总结,具有有用性、可操作性和启迪性,尤其是管理班级的教育技巧和策略,我特别喜爱。盼望在今后的班主任工作中,郑英老师的教育策略和技巧能够为我所用,在面对真实详细的教育问题时,能赐予我启迪和关心。尽管有着二十多年的工作经受和班主任的管理阅历,可面对的同学一届又一届,性格不同成长环境不同,老方法不能适应新同学。
从青年走到中年,一路上教育故事跌宕起伏,有欣慰,有失落,更有困惑。直到读了郑英老师的书才豁然开朗。她的书中有很多胜利的教育案例、教育策略和技巧,这些都可以为我今后的管理工作教导迷津。并不是每个孩子都是天生优秀的或天生就是坏孩子(残障孩子也不例外),我们可以专心唤醒孩子内在的力气,关心他们变得强大。我们需要用一双慧眼发觉孩子的`特质,扬其所长,补其所短,关心他们成为最好的自己。
郑英老师书中有句话说得好:我们需要在工作的微小处专心。说起来简洁,做起来不易。班级管理表面上差不多,无非就是考勤、卫生、纪律那些事。事实上有很多细节,不同的班主任经营起来,价值也就相差甚远。怎样把不同的“米”酿成不同的“酒”,这很关键。需要我们班主任用所遇到的种种问题或困难来发酵,用一颗执着的教育心来升温,加以教育才智来勾兑。这些微小处体现在与科任老师的合作艺术上,与家长的合作艺术上,更重要的是与同学之间合作的艺术,包括嘉奖的艺术和惩戒的艺术。
谈到嘉奖,这一点我深有体会。日常管理工作中,我也会少批判,多鼓舞。有时也会来一点嘉奖,但收效甚微。现在想想,可能是走到了嘉奖的误区,没有真正把握嘉奖的艺术。嘉奖的目的其实是为了激励同学乐观表现,并且为其后续的行为注入恒久的动力。所以对嘉奖的时机、方式、分寸的把握也是一门艺术,同样的嘉奖方式,最终效果也会因人而异。郑英老师说嘉奖要留意“发行量”,从而保证其“含金量”,只有做到得体适度、恰如其分,才能在平淡中见精彩,使同学处于一种乐观向上的情感状态。惩戒也是一种教育手段,是一把双刃剑。在实施的过程中肯定要留意到可行性和科学性,否则就不能起到教育的作用。如今,大部分的孩子共性都强,简洁粗暴的教育方式是行不通的,惩戒必需与其他教育方法如说理、沟通、感化等结合起来,才能做到既严峻又包涵,既有刚性又具柔性。
这是一本描述班主任工作细致、全面、有用的书。回想我以前的班会课按上级要求的多,流于形式的多。今后我必需深思:怎样上班会课才能既有实效又有长效?怎样给同学营造一个温馨、浪漫的诗意的学习环境?同学的思想工作怎样做才有实效?如何让同学爱上劳动?同学的评语如何书写?一份好评语,如同一面反光镜,它能打算一个同学在假期中的幸福指数,有时甚至能影响同学成长的轨迹。评语的作用可见一斑了,每个孩子都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评语自然不能生搬硬套,要突出孩子的共性。
一个人无论干什么,首先要有一颗喜爱之心,喜爱本职工作,喜爱生活。扪心自问,这两者我都具备。当一名人民老师就是我儿时的幻想,我亦是一个喜爱生活之人,喜爱做公益,喜爱走走拍拍,喜爱用手机留下一切美妙的事物。如郑英老师所说,“师者,当怀一半诗心一半匠心。诗心是仰视星空,匠心是脚踏实地;诗心是提升境界,匠心是印证境界;诗心是致其广阔,匠心是致其精微;诗心是向美而生,匠心是让美成真。”我要以郑英老师为榜样,努力追求向美而生的教育,把教育做得有滋有味,做真正走心的教育。专心做教育,做教育的有心人。
《教育,向美而生》读后感 第六篇
读了郑老师的《教育,向美而生》这本书,读出了美的教育姿态,温暖的师者仁心,读出了敬畏生命,让其符合自然规律自然而然的成才。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有以下几个感悟:
书中的一个个小故事都在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教育是一件充满人文精神的爱的互动。我们不要把教育作为一件工具,当作一门技术,因为我们面对的对象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有思想有灵魂的人。
《教育的情调》认为,每一个教育情境都是独一无二的,教育情境稍纵即逝,在一种情境下适用的方法,在另一种情境下则不一定了,所以,教育者要培养教育的敏感和机智。
让生活充满仪式感。仪式感有人会觉得离我们的日常生活很遥远,尤其跟我们的教学生活很遥远,其实不然。书中,郑老师把这种仪式感渗透到生活和工作中,在繁忙的工作中也不忘仪式感,用仪式感擦亮课堂,擦亮心灵,在传承文化和滋养灵魂的同时点亮生命,怀一颗虔敬之心有意识的让某一刻与其他时刻不同。这种教学姿态让我对她肃然起敬,原来生活可以这般美好,教育可以这样有情怀,深深感受到爱的力量,这是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对工作的热爱,对学生的热爱,这种真挚的热爱之情透过文字传递到我的内心深处。是啊,人生并不会因为一场仪式、一次交流、一堂课而突然发生改变,因为人的成长绝非一日一时之功,但是只要我们带着对生命敬畏之心,对学生关怀之情,对人生负责之态怀着教育者的赤子之心,我们的教育必定向美而生,向善而行。
郑老师的教育意识无处不在,涉及到生活及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她在教育的过程中运用了很多哲学的智慧。我们应该营造和谐、愉快、宽松的课堂氛围。老师带着愉快的心情,面带微笑走进课堂,老师的心情会影响到每个学生,让他们以轻松的心情融入到课堂学习中。如果老师每堂课总是板着一张脸,一脸严肃,学生一定会感到紧张和压抑,很难与老师有很好的配合,教学效果也不好。如果老师的讲课风格诙谐幽默,那么学生就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学习,师生互动更好,学习的效果会更佳。
郑英老师在自己的教育历程中也同样遇到过很多“巨石”和“险滩”。在应对的过程中,她真切地感受到这些困难让她挫而弥坚,也让她对教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她认为困难是教师成长最好的教科书,教育也并非想象的那么艰难。
细细一想,当我们面对大量琐碎的、令人不快的教育小“问题”时,要学会缩小,而不是夸大问题的难度。正确的方法就是告诉自己这问题是不值一提的,总有办法可以解决的。最终,所有的事情都会过去。当我们面临艰难的选择时,永远不要忘记:生活就是机会,当我在一件事情上遭遇到失败时,在另一件事情上却很有可能是顺利的;要相信“当上帝关了这扇门,一定会为你打开另一扇门。”完全失败的生活是不存在的,而智慧就在于要永远保持乐观的态度。
同样,面对资质平平的学生,无论有多少种办法,若想看到效果,关键在于坚持。而能否坚持,虽离不开老师的智慧、方法的改进,但说到底考验的是老师的耐心。偶有的叹息可以舒缓内心的压力与急躁,是必要的,是情有可原的,但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更需要的是平心静气。只要学生不犯原则性的错误,老师们都没有必要让自己的情绪受到较大的干扰。要做到莫急、莫燥、莫烦,这样才不会轻言放弃。当然,若能在细致的观察中看到学生的点滴进步,不论是学习上的,还是做人上的,都会成为我们继续努力的动力。
因此,在工作之时我们要学会笑,每天要调整心态,振作精神,把快乐带进教室,用自己的快乐感染学生,以利学生学习中信息的积极反馈。正如乐观的心态像太阳,照到哪里哪里就亮。要做好教育工作,必定会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请记住:有困难,不可怕,在做事中磨炼,在工作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挑战,但这同时也是提升自我的良好契机。
她重视培养学生的欣赏力、创造力、匠心等,让学生成为一个有品的人。她认为,有品,是对美的深度认识,用审美的生活方式和人生态度,发现世界的美,或是创造出新的美。“在教育中,我们应当成为一个有品的教师,让自己富有美感和质感,同时培养有品的学生,让他们变得不俗、有风度。”如果你有机会去郑英的学校,不妨去看看郑英的班级。郑英所在班级的教室,是一个名符其实的有诗意的地方,向美而生就是从看得见的美开始的。
最后,我想用书中最喜欢的话作为结束语:在时间的流产中,许多东西会消亡,许多东西会退化,唯有一样东西永恒不老,那就是“美”;教育,是一项向美而生的事业,我们应当成就教育的美。今后我要以郑英老师为榜样,努力追求向美而生的教育,把教育做得有滋有味,做真正走心的教育。用心做教育,做教育的有心人!
《教育,向美而生》读后感 第七篇
读完这本书,我用了将近一个学期,原因有二,书籍的理念魅力让我边读边写感悟,一个词、一段话、一个班级管理方法都可以成为我当日的读书片段反思;书籍的语言魅力让我每一句、每一段、每一页都反复斟酌品味,有时,在读完本页之后,还会翻开前页进行对比思考。也正是读这本书的“深功夫”和“真功夫”,让我在这个学期的班级管理中多了思路和方法。
一、语言之美,浸润我的心灵,提升我的境界
拿到这本书时,被封面郑老师的优雅形象和具有诗意的书名所吸引。翻开此书,被目录中同样诗意的题目所震撼。在读完一部分时,我已深深沦陷,“爱上了”这本书。于是,这本书一边成为我睡前静心之书,一边成为我管理班级的工具之书,更被我封为生命之中神圣的“百科全书”。哪天若未读这本书,就感觉自己的生活少了点什么,不管多晚,都会静心去品读几页郑老师的书才得安然入睡。它之所以能有如此大的魅力吸引着我,是因为在品读语言中,我的心灵得到净化,境界一次次提升。让我顿悟,这本书不仅教会我们如何和孩子们相处,更教会我们如何和自己相处,和这个世界相处。在相处过程中,彼此成全,共同成长。同时,读完这本书后,我的眼界大开,书中诸如修辞手法、排比句式、古文的运用、专业术语的呈现等我都尽收眼底。无形中我的文学功底也由此上了一个台阶。
二、方法之妙,重塑我的教育观,激发我的教育情怀
在本书的后半部分,郑老师分享了如何和三位不同特质的孩子们交往的过程,其中不乏心酸和苦楚,但最终都被郑老师的耐心、爱心、细心所突破。她的教育妙方,让我对教育有了新的认识。在自己的从教生涯中,不乏“芥末型”的和“红孩儿”型的,芥末型的也许我会努力去感化,而对于“红孩儿”型的`,似乎在第一轮的“交涉”中我已俯首投降并用“我不是救世主”来为自己开脱。现在想想,自己错失了多少成长的机会,和这样有特质的孩子交往,才能更加体现教师的教育智慧,才能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和方法,才能在教育的长河中不断探索其奥妙,成就一名有诗心和匠心的老师。读完此书后,我不再抱怨“红孩儿”的难教,也不再让“芥末型”的孩子任其发展。我深刻认识到,每个孩子都是含苞待放的花蕾,由于花期不同,花的色彩不同,从而要求种花人要精心呵护,加之耐心和细心来成就百花齐放的那一刻。正如教育的本质,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作为一名教育教育者,要有摇动树,推动云,唤醒灵魂的气概和情怀。
用心之细,感动我的内心,激活我的柔软心
书中郑老师分享的,在端午节和孩子们一起戴花绳和香囊庆祝节日;在教师节和孩子们一起约定好为任课教师群发祝福;为孩子们举行集体生日并送上量身打造的礼物;每月进行“星光灿烂”活动;每周进行“我最赞美谁我最佩服谁”活动,激发孩子们的善心;和孩子们一起打造优雅有品的班级文化。这些种种活动,无不体现郑老师对班级的用心,对孩子们的热心,对教育的大爱之心。当我读到郑老师精心组织,为生日的孩子送祝福、过生日时,我深深的被感动,美好的画面也随之浮现。不仅感慨,能做郑老师的学生实属幸运啊!当看到郑老师每周的“我最赞美谁我最佩服谁”活动时,我结合班级情况,稍作修改,在班里实行,效果显著。被赞扬的孩子眼中的光芒更加明亮了,心中的力量更加坚定了;学会欣赏赞美别人的孩子们,内心的善意被激活,更加宽容友爱了;就连班里最调皮捣蛋的孩子,也在悄悄告诉我,我要努力成为被赞美的对象。这样以来,班级中和善友好的氛围水到渠成的被激发出来,好人好事不断涌现。作为班主任的我,也被孩子们的温情所包围,乐在其中,享受其中。也切实实现了那句话,教育就是最大限度的激发自我管理。诸如此类的细微之举在本书中一次次震撼到我,最终,激活了我内心的柔软之心,让我对教育的认知有了很大的改变。记得刚上班时,对于严和爱拿捏不准,导致和孩子们打成一片,影响教学效果。随着教龄的增加,我的教学风格也在不断的更新,但最终定格在了严格要求上。多年来,一直严格要求孩子们,虽然教学成绩优良,但孩子们对待我这个严师也只能“敬而远之”,错失了很多和孩子们一起欢乐的美好时光。读了这本书后,我不仅感慨,师生关系平等友好和教学成绩优良是可以同呼吸共命运般的存在的。我苦苦在教育中奋战多年,似乎在那一刻找到了平衡,内心被点燃,下定决心要做一名有爱的老师,进行最美的教育———师生间相互启迪,彼此成全。只是,现在的我还略显苍白,要不断用知识来填充自己的空白,早日实现自己的梦想。
这本书虽已读完,但继续拜读第二遍,第三遍甚至更多遍的心情是迫切的。读完此书,犹如一粒幼小的种子,在经历了萌芽期、成长期、成熟期之后收获了沉甸甸的果实。它点燃我对教育的热情,激活我内心的柔软之心。也无形中拓宽了我生命的宽度,增加了我生命的厚度;打开了我的眼界,提升了我的境界;重塑了我的教育观,激发了我的教育情怀。使我在育人的追梦之路上多了份勇气和底气。
《教育,向美而生》读后感 第八篇
与名家对话、与大师对话、与自己对话,锻造自己的教学风格,完善自己的教育理念,生成自己的教育思想,“读别人的书,想自己的事”,这是我读书的目的。
——题记
最近,我有幸与郑英老师的《教育,向美而生》相遇,书中的教育观点如一股股清流润泽我心。细细读来,既兴奋于自己曾一直追求的美的教育,与名师共鸣,又激动于郑英老师把班主任工作描述得如此生动美妙,让自己更加心生向往。
教育在于发现
在教育的国度里,发现,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每一个学生都有属于自己的闪光点,等待我们一一地去发现,去挖掘。书中郑英老师介绍自己遭遇到惹事生非的“红孩子”,一开始让她痛苦万分,甚至为了早点摆脱噩梦还动员他转学,到最后终于唤起一颗柔软心。其实,郑老师就是给予他时间的等待,善于捕捉他的优点,并逐步地放大,适时地加以表扬。每一个问题生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他们都需要我们反复抓,抓反复,我们要始终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绽放之时,最重要的是找到那个“点”。教育的意义在于发现,教育者应力求去发现每个孩子的“源动力”所在。我想,只要我们善于发现,美就在我们身边,教育中的每一次“山重水复疑无路”,都只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铺垫。
教育在于唤醒
教育是一项爱的事业,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对学生发自内心的关爱,能够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能够唤醒孩子内在的力量,帮助他变得强大,这是一个教师最大的善。书中郑英老师介绍自己如何帮助一位“低起点”的孩子确立向上向善的信念。“我也是别人的环境”“我也是一块发光体”“我有能力改变”“我很重要”,这些点点滴滴的话语让我们感受到了郑老师对孩子的关爱,也帮助涛涛一步一步地找到了久违的自信。教育在于唤醒,更在于让孩子感受到你的'爱与尊重。关爱在于一句赞美的话语,在于一个赏识的眼神,在于一次平等的交流,在于一个温暖的拥抱,在于一次真诚的握手……我想,这点点滴滴的关爱既陪伴着孩子们的成长,也让我们在这陪伴中感受着岁月之美。
教育在于坚持
有人说,一个人不是因为看到了希望才去坚持,而是因为有了坚持才会看到希望。我想,我们做任何一件事情,都贵在坚持。坚持可以让我们变得跟别人不一样,如果我们能把一件事坚持做下去,便是成功。郑英老师连续七年担任两个班的班主任,班上的科任老师生病或怀孕,她就去做替补,结果赞誉爆棚。每天处理完班级繁杂的事情和繁重的教学任务之后,她还坚持写作,至今已出版个人专著三本,这是何等的毅力,实在让人佩服。坚持不光是对教学专业成长路上的孜孜不倦的追求,还有对教育事业的憧憬与情怀。面对着每天单调乏味的重复性的工作,郑老师没有丝毫的懈怠,反而更加坚定地行走在教育之路上,坚信着教育是向美而生的。
教育在于引领
教育的最好方式是引领,引领,意为带领、引导。教育不只是传授知识,还在人格塑造、思想引领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学生学习的知识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地遗忘,但我们给予他们的思想却可以深远至未来。教师要努力做精神富有,品位高雅的人。因为,教师思想的高度不但决定了自己的人生高度,更会影响到学生的精神世界,唯有教师自身思想丰富,他的学生才有可能思想丰盈。一个思想丰富的教师,本身就是一本行走的教材,对知识有自己独到的解读,对世界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对育人有自己坚定的信念,使自己的思想熠熠生辉的同时,也努力让自己的学生们站在了思想的最高处。
我想,一个人无论干什么,首先要有一颗热爱之心。教育中,我们要学会用仪式感擦亮一些重要的时刻,使之在岁月深处始终闪着微光,带给我们一生温暖的回忆。让我们怀一半诗心和一半匠心,用诗心指引,用匠心行走,从早上到黄昏,从年少到花甲,从热爱变成喜爱。我愿意以郑英老师为榜样,努力追求向美而生的教育,把教育做得有滋有味。
《教育,向美而生》读后感 第九篇
今年暑假十分有幸成为了“XXXXX名班主任工作室”中的一员。成为这个大家庭成员之后,最大的幸福就是工作室给我们每个人送来了精神食粮——《教育,向美而生》这本教育专著。
拿到书后,第一时间我们便在汝阳县外国语小学的多功能厅里静静地共读了半小时,又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在共读中,在分享时,我深深地爱上了这本书,因为它让我精神抖擞,它让我面目一新,它让我单调的假期不再无聊,我暗暗给自己定下计划,每天读一个章节,每天坚持分享读书心得,接下来我就谈谈这本书带给我的感悟。
书共分两辑:第一辑——教师,首先要让自己成为一个美好的人。第二辑——教育,要懂得成人之美。从这两辑里我们就可以感受到教师要想教育好学生,首先得先学会做人。即教师自己成为一个美好的人,那么才能给学生带来美好的教育,才能创造美好的课堂。
在第一次共读时,书中这句话就深深地点燃了我。“农人耕作的对象是庄稼,他们有着各自的生长规律,稻麦桑麻,形态不一;教育施行的对象是学生,他们有着各自鲜明的特性,每一个都是世间的孤品。”“农人犁田,师者耕心。对农人来说,不管种什么,最要紧的一步是耕耘,让土地变得柔软,才能孕育出无限生机;对教师来说,教育耕耘的是心田,只有深深耕耘,去除杂草,种下良善的种子,才能耕耘出心灵的沃野良田”说得多好啊,形象地道出了教育的本质。农人耕作的对象是土地,是庄稼,他们一年四季忙着翻地,播种,除草,浇水……最后为的就是庄稼有一个好的'收成。那我们教师呢?对象不一样而已,我们耕耘的对象是学生,他们有思想,有主见,有活力,有生命,他们是独一无二的孤品。每每接到一个新的班级,我们都要认真对待“庄稼”地里的每一颗秧苗,他们有坏习惯啦,我们要帮忙去除杂草;他们渴了,赶紧给浇浇水,(课堂上耐心地灌输思想,讲解知识);他们倦怠了,成长速度慢了,我们要对症下药,该施肥的施肥,该打药的打药……为了使每一颗秧苗都能茁壮成长,这就更需要我们教师课堂上的巧妙引导,耐心讲解,课下的疏通引导,交流沟通,针对每一颗秧苗,倾注不同的心血,使他们在自己的一方庄稼地里茁壮成长,开花结果。做一名美好的“耕心”人,便是我的最大收获。
之后我又连续读了几个章节,书中郑英老师为学生做的一件件繁琐而用心的事情深深地震撼着我。比如在“用仪式感擦亮一些重要时刻”这一章节,郑英老师每次接手新的班级,都会在开学报到那天让孩子们一个个大声说出自己的名字,并讲述名字背后的故事;每学年结束时,会隆重的给孩子们拍一些视频;每个节气会与孩子们一起看校园里的一草一木,并用相机定格,用文字记录;每逢学生生日,都会组织全班为他制造惊喜,听学生发表成长感言,见证他给父母打亲情热线的温情时刻;每年元旦会组织学生在大红的心愿卡上写下自己的新年愿望;每一节课都会提前五分钟走进教室,打开课件,投影仪,拉上电脑桌边的窗帘……用郑英老师的话来说:“春天,她会和学生一起看花浪滔滔,明媚的装点世界;夏天,她会和学生一起看星光点点,闪烁于晴朗的夜空;秋天,她会和学生一起听虫儿声声,歌唱着金色的岁月;冬天,她会和学生一起看雪花片片,积蓄着季节的思念。”
同为教师的我们呢?同为22年班主任的我呢?读到这里,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一年有365天,天天重复同样的日子,繁琐重复到怀疑人生。一个月有四个星期天,每一个星期都是从周一上到周五,作为教师,只要开学那天接手新班级,接到新课表之后,好像以后的每一天都计划好了,一周几节课,每天上什么课,日子仿佛也一下子望到了头,于是便有了很多的职业倦怠。当我今天看到这句话,我心中顿时豁然开朗。回想22年的语文教学,我也从没有感到过烦,因为每天我都会以每一届学生为对象,打造属于她们的仪式感,每一年都会留下不同学生的精彩难忘瞬间。虽然我的教学没有书中郑英老师那样的精致,我的课堂仪式感没有那么的庄重,但对于每一届学生我也加了一点儿情怀。比如:科技节的制作,秋天的树叶贴画,元旦的手势舞,国庆节的诗词朗诵节目。再比如每一届学生的练字卡,班级文化墙布置……
教育的意义在于唤醒,仪式感能唤醒孩子对美的向往。仪式是什么?他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生活庸常、细碎,需要手动加一点儿情怀,这种情怀需要一点儿外部加持,而这种加持就是仪式。的确如此,如果没有这些加持的仪式感,我们的生活就是一潭死水,毫无生机。
“教育的意义在于唤醒。”而我想说,《教育,向美而生》这本书唤醒了我。这本书我读的还不到三分之一,但每一天读的一个章节我都用心地拜读,圈画,做笔记,写心得。我想等这个暑假结束,我会自信地告诉大家,我的思想在蜕变,我的精神在超越,我的内心在强大,我的未来更值得期待。
《教育,向美而生》读后感 第十篇
与名家对话、与大师对话、与自己对话,锻造自己的教学风格,完善自己的教育理念,生成自己的教育思想,“读别人的书,想自己的事”,这是我读书的目的。
——题记
最近,我有幸与郑英老师的《教育,向美而生》相遇,书中的教育观点如一股股清流润泽我心。细细读来,既兴奋于自己曾始终追求的美的教育,与名师共鸣,又感动于郑英老师把班主任工作描述得如此生动奇妙,让自己更加心生憧憬。
教育在于发觉
在教育的国度里,发觉,本身就是一种制造。每一个同学都有属于自己的闪光点,等待我们一一地去发觉,去挖掘。书中郑英老师介绍自己遭受到惹事生非的“红孩子”,一开头让她苦痛万分,甚至为了早点摆脱噩梦还动员他转学,到最终最终唤起一颗松软心。其实,郑老师就是赐予他时间的等待,擅长捕获他的优点,并逐步地放大,适时地加以表扬。每一个问题生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转变的,他们都需要我们反复抓,抓反复,我们要始终信任每一个同学都有绽放之时,最重要的是找到那个“点”。教育的意义在于发觉,教育者应力求去发觉每个孩子的“源动力”所在。我想,只要我们擅长发觉,美就在我们身边,教育中的每一次“山重水复疑无路”,都只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铺垫。
教育在于唤醒
教育是一项爱的事业,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对同学发自内心的关爱,能够让同学亲其师、信其道,能够唤醒孩子内在的力气,关心他变得强大,这是一个老师最大的善。书中郑英老师介绍自己如何关心一位“低起点”的孩子确立向上向善的信念。“我也是别人的环境”“我也是一块发光体”“我有力量转变”“我很重要”,这些点点滴滴的话语让我们感受到了郑老师对孩子的关爱,也关心涛涛一步一步地找到了久违的自信。教育在于唤醒,更在于让孩子感受到你的爱与敬重。关爱在于一句赞美的话语,在于一个赏识的眼神,在于一次公平的沟通,在于一个暖和的拥抱,在于一次真诚的握=手我想,这点点滴滴的关爱既陪伴着孩子们的成长,也让我们在这陪伴中感受着岁月之美。
教育在于坚持
有人说,一个人不是由于看到了盼望才去坚持,而是由于有了坚持才会看到盼望。我想,我们做任何一件事情,都贵在坚持。坚持可以让我们变得跟别人不一样,假如我们能把一件事坚持做下去,便是胜利。郑英老师连续七年担当两个班的班主任,班上的科任老师生病或怀孕,她就去做替补,结果赞誉爆棚。每天处理完班级繁杂的事情和繁重的教学任务之后,她还坚持写作,至今已出版个人专著三本,这是何等的毅力,实在让人佩服。坚持不光是对教学专业成长路上的孜孜不倦的追求,还有对教育事业的向往与情怀。面对着每天单调乏味的重复性的工作,郑老师没有丝毫的懈怠,反而更加坚决地行走在教育之路上,坚信着教育是向美而生的。
教育在于引领
教育的最好方式是引领,引领,意为带领、引导。教育不只是传授学问,还在人格塑造、思想引领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学学习的学问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地遗忘,但我们赐予他们的思想却可以深远至将来。老师要努力做精神富有,品位高雅的人。由于,老师思想的高度不但打算了自己的'人生高度,更会影响到同学的精神世界,唯有老师自身思想丰富,他的同学才有可能思想丰盈。一个思想丰富的老师,本身就是一本行走的教材,对学问有自己独到的解读,对世界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对育人有自己坚决的信念,使自己的思想熠熠生辉的同时,也努力让自己的同学们站在了思想的最高处。
我想,一个人无论干什么,首先要有一颗喜爱之心。教育中,我们要学会用仪式感擦亮一些重要的时刻,使之在岁月深处始终闪着微光,带给我们一生暖和的回忆。让我们怀一半诗心和一半匠心,用诗心指引,用匠心行走,从早上到黄昏,从年少到花甲,从喜爱变成宠爱。我情愿以郑英老师为榜样,努力追求向美而生的教育,把教育做得有滋有味。
《教育,向美而生》读后感 第十一篇
教师之美
第一个是教师的自我修为,倡导三重境界:始境,形胜;又境,气胜;至境,格胜。行胜就是教师要注重自己的形象,这即是对学生的尊重,更是对自我对教育的尊重。我们见过听过很多不修边幅的老师,似乎觉得有才华的老师就应该随意洒脱,其实不然,教师的形象,就是教育的标签,有了教育形象之美,才能有教育的未来之美。气胜则是教师要注重提升内涵,优雅从容的气质,是要用隐形的丰富来支撑悦目,就是要多学习,多思考,腹有诗书气自华,正如那句话,在你的气质里,有你读过的书、走过的路。格胜则是灵魂的高贵,做教育的行者,追求教育人生的长度;做教育的学者,拓展教育人生的宽度;学会哲学思考,探索教育人生的深度;提升人格修为,铸就教育人生的高度。唯有这四个维度都不断增加,教师的教育人生才算丰盈。
如果说“教育即生长”教师最大的使命就是力所能及为学生提供好的环境。什么是好的环境?美好的教师自身既是。每个教师身上都有一种无形的气质,能对学生产生长久的熏陶和濡染,学生是教师的精神后裔,会传承教师的某些精神基因。若想学生朝着美善的方向发展,教师自己先要成为美善的典范。
第二个是关于教师工作与生活的态度,郑英老师推崇积极工作、快乐生活。似乎在大家的`印象当中,一名教师尤其是好教师就应该永远把蜡烛精神、春蚕精神放在前面,多付出少索取。可郑英老师却这样说,把生活过成千般风情,不是矫情,而是深爱和深情,不管在哪里、无论从事什么职业,都能在劳作之余过一种富足的精神生活。而她更是积极践行者,即便奋斗在教育最辛苦的第一线,带班、上课、带徒、做各种杂事,都不妨碍她过自己想要的生活。郑英老师有一个观点,我很赞同,一个有品的人,才是在生活,而不是在生存。她工作业绩突出,同时,她把生活打理的丰富多彩,富有诗意。
学生之美
作为教师,要唤起孩子们对美的期待,追慕美好。郑英老师的聪明与睿智,让学生如春风拂面。她的幽默与风趣,往往给学生带来由衷的快乐。她不唯利只唯情,把繁琐的教师工作当成一生追求的最美事业,我感觉她的教育天地就仿佛是一片一望无际的大草原,在那里面有蓝天白云,有绿草如茵,有花香鸟语,有牛羊成群,充盈着自然美、意境美,美不胜收。
她主张,“教育”一词的重心不在“教”,而在“育”,其目的是向人传送生命的气息。教育,是向美而生的事业,从“育”开始,致力于培育出一个个有趣、有品、有情、有思想的活泼的人。
教育的过程就是与孩子一起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过程,这是教育的任务,也是教育的价值所在。
她曾与孩子们相约在校园的二十四节气里,曾在每个节气走进八卦田,并拍下美好的图片,与孩子们一起分享,着意于引导孩子用一颗审美的心去审视周围的世界,去发现世界的美好,或是创造新的美好。
她每月开设一期“百家讲堂”,过一种有主题的教育生活,班级每个月开设一期,把各行各业、身份各异的人请进教室,与孩子们面对面互动交流,如同把社会生活的不同场景和截面挪到了班级,打开了孩子们观看社会的视窗,延长了教育的时空维度,让孩子们看见了更辽阔的美,大大开阔了他们的视野,也提升了他们对事物的慧解。
她引领学生阅读,阅读让人知道“光”在哪里。教室的书柜里,有国学丛书,让孩子们轮换着阅读,然后签上自己的名字。待毕业时,每人挑走自己喜欢的一本,权当是她的一份小小纪念品。郑英时常用带有精神成长媒介的物品当奖品,既传递了知识,又传递了感情,更传递了一种品质。
郑英老师班上一位女孩为她写下的颁奖词就概括了她的执着追求:
“她,自比教育农人,春耕秋收,守望教育的一方农田。一路彷徨,一路风采,采撷细节,不疏点滴。两个班级,年复一年的班主任,她始终坚持像第一天那样工作,从容打理好每一株麦苗。她乐于与学生促膝长谈,善于在学生困惑时以廖寥数语指点迷津。她身上蕴含着诗人的浪漫,话语间透露着智者的清明。她以教育的艺术、个性的魅力,濡染一届又一届的学生,感化一颗又一颗冥顽不灵的心。她留给我们的,是一抹执着的背影,和一份挥之不去的坚定。”
女孩用诗意和浪漫的语言来描绘她的老师,不仅不想辜负老师的不俗气质,更不辜负老师的横溢的才华与卓越唯美的教育情怀。
教育向美而生,教师学生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我们的事业,要有千千万万郑英老师这样的教育有缘人,才会有未来美好的教育,我们国家才会有更美好的将来。
《教育,向美而生》读后感 第十二篇
有人说班主任是世界上最小的主任,也有人说班主任是学校里最苦的岗位。是的,班主任意味着烦、杂、碎、累,既要教好学科知识,又要管理班级事务。小到班级值日,大到学校活动,无一不是班主任的日常工作。如此看来,幸福似乎与班主任工作相矛盾。闲暇时间,捧起郑英老师的著作《教育,向美而生》,掩卷深思,感慨颇多。
作为教师,要唤起孩子们对美的期待,追慕美好。郑英老师的聪明与睿智,让学生如春风拂面。她的幽默与风趣,往往给学生带来由衷的快乐。她不唯利只唯情,把繁琐的教师工作当成一生追求的最美事业,我感觉她的教育天地就仿佛是一片一望无际的大草原,在那里面有蓝天白云,有绿草如茵,有花香鸟语,有牛羊成群,充盈着自然美、意境美,美不胜收。她主张,教育的过程就是与孩子一起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过程,这是教育的任务,也是教育的价值所在。她曾与孩子们相约在二十四节气里,每个节气都走进八卦田,拍下美好的图片,与孩子们一起分享,着意于引导孩子用一颗审美的心去审视周围的世界,去发现世界的美好,或是创造新的美好。她每月开设一期“百家讲堂”,把各行各业、身份各异的人请进教室,与孩子们面对面互动交流,如同把社会生活的不同场景和截面挪到了班级,打开了孩子们观看社会的视窗,延长了教育的时空维度,让孩子们看见了更辽阔的美,大大开阔了他们的视野,也提升了他们对事物的慧解。教育向美而生,教师和学生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我们的事业,要有千千万万郑英老师这样的教育有缘人,才会有未来美好的教育,我们国家才会有更美好的将来。
仔细是老师对每一个孩子充满关怀,仔细是一个人做事的方法。然而对于一个教师来说,仔细并不局限于平时的教学工作和事物管理,而是要真真切切地落实到学生中去。试问,作为一个老师,你认真观察过班级里的每一位学生么?你认真了解过每一个人么?你挖掘过每个人的闪光点么?我想,很少有老师能够做到这么仔细地对待每个学生,而这也正是我对郑老师最大的佩服之处。从郑英老师的实例中我感受到了她用心对待每一个孩子的'精神。教学能力或许可以随时间的流逝而提高,但对学生的态度却并不会与日俱长。幸福的班主任不仅在于对学生成绩的提高感到幸福,而是让每个人都发挥特长,找到自己的闪光点而感到幸福。
向美而生,做幸福班主任,也许没有做出轰轰烈烈的感人事迹,那就让我们用手中的三寸粉笔书写好人生的责任,用脚下的三尺讲台奉献出自己的爱心吧!我们的人生也会因教育而幸福。
《教育,向美而生》读后感 第十三篇
近期学校组织了全校老师阅读《教育,向美而生》,阅读后也真实体会到教育理念、方法、策略给教育效果带来的差异。特殊是郑英老师提到的“老师的意义在于以诗心和匠心成就教育的美,同时成就于教育的美。”对我启发很大,做为老师要阳光欢乐的工作、健康充实的生活,同时引导同学阳光欢乐的学习、健康充实的成长。
这本书让我明白教育的美是自然而然的,正如春雨般“随风潜入心,润吾细无声”。教育要懂得成人之美,将读书体会与班主任实际相结合,谈一下平常是如何借鉴郑英老师的思想、理念管理班级的。
要培育有思想的人,通过班会课,我常常给同学播放与当前社会契合度与热点比较高的励志视频,比如“最强大脑、一站究竟、非你莫属、成语大赛、诗词大赛”等等。今年6月24日高考成果发布时我给同学讲,今日肯定有很多欢乐很多泪,并且泪水要比欢乐多,大家想想这是为什么。并再次让同学回看了20xx年诗词大赛冠军上海复旦中学的武亦姝的精彩视频。武亦姝的志向是考入清华高校,当年夺得冠军后武亦姝便谢绝一切采访,用心致志学习。功夫不负有心人,20xx年高考她以613分(总分660分)被清华高校以“古今贯穿、中西融汇、文理渗透”为宗旨的清华试验班新雅书院录用。由此激励同学要想胜利先要有远大志向,然后还要通过个人不懈的努力与追求,拼个青春无悔。
教育之法本于天性。高一分层教学后,各班同学重新组合到一起,许多同学对原班级满是美妙的回忆与留恋,而对于新班级的一切都带有挑剔的眼光。如何将他们尽快融合到一起是比较困难的事情。所以在开班会时,我让同学将教室里讲台前拉出一片空地,摆上八个凳子,然后找一个宿舍同学,指导他们坐好,然后沿一个方向依次躺到另一个同学腿上。这时问他们,若将凳子抽掉,他们会怎样?得到的答案是倒地。通过几组同学的尝试,最终支撑不倒时间比较长的接近三分钟。并找参加的同学谈体会、谈感受。通过活动既能使同学尽快融合,又能让他们意识到团结的重要性,并进一步的体会到有些事情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
教育也可以有童话般的浪漫。有段时间我发觉部分同学对于上高校的.重要性熟悉不到位,认为上不上高校对人生的成长影响不大。在某次开班会时,我请全部同学闭上眼睛,利用三分钟的时间,想象出一个必需是以前没有听过、看过、见过的全新的事物。结果同学们越用劲想大脑里越是一片空白。这次想象体验,让同学意识到个人的创新、思维与个人的学识、经受、环境息息相关,没有凭空而来的好创新与好办法。
用仪式感擦亮一些重要的时刻。做更好的自已、成就完善人生不仅是一句口号,更多的是成为同学生活、学习的一个指导,激发同学的潜能,不断进步,成就自已最好的幻想。以这个思想为指导,班内按时进行每周一期“感动班级人物”的评比,在班会上要进行致颁奖词、领奖、发表获奖感言,并将其照片、事迹、颁奖词撰写人、获奖感言张贴在教室外宣扬栏内公开表彰。通过有仪式感的表彰过程,让表现好的同学得到应有的敬重,对未获奖的同学也是一种激励,让班级多些正能量,并在学习与生活中布满活力与激情。
让教室成为一个诗意的所在。根据学校对教室文化“指向高考、指向学业、指向育人”的要求。我班教室内外做了醒目的班级文化主题标语展现,比如“做更好的自己、成就完善的人生”、“静下了筑我实力、拼上去亮我风彩”、“阳光欢乐的学习、健康充实的成长”、“摒弃侥幸之念,必取百炼成钢;厚积分秒之功,始得一鸣惊人”等。并通过教室外的宣扬栏与荣誉室对活动、学习等方面表现突出的同学进行准时的宣扬、表彰。回顾这两年,也可以发觉校内内外正悄无声息的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校内景致越来越美了,校内文化成为学校的一大特色、亮点,生活在校内内的同学们的心情也越来越好了,笑脸多了,见面一个微笑、一个手势、一声老师好,让人感觉无限满意。
最美的教育,莫过于师生相互启迪,彼此成全,为了同学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同学,最好的教育就是适合同学的教育,能让同学成长、受益的教育;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同学信服的方法,最好的沟通就是笑脸相迎、笑着喊你的名字、心与心的沟通。我信任随着学校“静以修身、志以成学”教育理念进一步的落实,校院内的笑脸会越来越多,师生的心情会越来越好,学校育人的幸福花朵会遍地开放。待到山花烂漫时,咱在丛中笑。
《教育,向美而生》读后感 第十四篇
最近我读了郑英老师的一本书——《教育,向美而生》,这本书的内容分为两部分:一是教师首先要让自己成为一个美好的人;二是教育要懂得成人之美。这两部分文章的内容,都紧扣向美的主题。从郑英老师的文字中,我读到了她对教育之美的享受。
享受教育之美,源于直面教育中碰到的问题。所谓优秀的教师,并不是因为他们遇到的学生有多么优秀,他们的学生不会出现各种问题,而是在他们的学生中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时,他们能够直面这些问题,并且会非常智慧地巧妙地给予解决。
很多老师都有这样的体会与感悟,正是那些问题学生才成就了老师们。我们处理问题的方式决定了我们的教育成果。也决定了我们教育人生的幸福指数。教育无小事,无论是科任老师还是班主任,在与学生相处的时候,都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当问题出现的时候,逃避肯定不是办法,把问题推给学校、家长,也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有敢于面对问题并想办法解决,才是我们应该秉持的态度。也才能取得较为理想的教育成果,从而丰富我们的教育智慧。
享受教育之美,源于对学生教育日常的疏导。大禹治水最核心的词语是疏导。在教育过程中,如果遇到问题想办法解决,固然能体现教师的责任心和智慧。但是如果说在事情发生之前,老师通过仔细观察发现了问题发生的苗头,及时对学生进行劝说分析疏导,从而避免问题的发生。如果能在此基础上再指引学生向更高更好的层面发展,那岂不是更为省力和高效的教育方式?
享受教育之美,源于教师视野的无限拓展。我们常说,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三尺讲台如何能安放得下教育的千钧重担?所以说教育不仅指老师们在课堂上的言传身教,他还应该有更广阔的外延空间。当老师把教育的`视野拓展拓宽后,教育也就变成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美是到处都有的,同样,教育之美也是到处都有的。我们要善于发现生活之中的美,善于发现教育之中的美,从而享受教育之美。
享受教育之美,不仅是教师之幸,更是学生之幸,教育之幸,这是理想的教育,也是我们教育的理想,让我们一起追寻这样的理想,享受这样的教育。
我希望自己也能成为一个美好的人,热爱生活,热爱教育,富有诗意,追慕美好,向美而行。愿我们怀一半诗心和一半匠心,用诗心指引,用匠心行走,从早上到黄昏,从年少到花甲,从喜爱变成宠爱。愿我们的眼里,日常工作和生活不是什么“苟且”,同样可以成为“诗和远方”。愿我们以郑英老师为榜样,努力追求向美而生的教育,用心做教育,做教育的有心人。
《教育,向美而生》读后感 第十五篇
第一个是老师的自我修为,提倡三重境界:始境,形胜;又境,气胜;至境,格胜。行胜就是老师要注意自己的形象,这即是对同学的敬重,更是对自我对教育的敬重。我们见过听过许多不修边幅的老师,好像觉得有才华的老师就应当随便潇洒,其实不然,老师的形象,就是教育的标签,有了教育形象之美,才能有教育的将来之美。气胜则是老师要注意提升内涵,优雅从容的气质,是要用隐形的丰富来支撑悦目,就是要多学习,多思索,腹有诗书气自华,正如那句话,在你的气质里,有你读过的书、走过的路。格胜则是灵魂的名贵,做教育的行者,追求教育人生的长度;做教育的学者,拓展教育人生的宽度;学会哲学思索,探究教育人生的深度;提升人格修为,铸就教育人生的高度。唯有这四个维度都不断增加,老师的教育人生才算丰盈。
假如说“教育即生长”老师最大的使命就是力所能及为同学供应好的环境。什么是好的环境?美妙的老师自身既是。每个老师身上都有一种无形的气质,能对同学产生长期的熏陶和濡染,同学是老师的精神后裔,会传承老师的某些精神基因。若想同学朝着美善的方向进展,老师自己先要成为美善的典范。
其次个是关于老师工作与生活的态度,郑英老师推崇乐观工作、欢乐生活。好像在大家的印象当中,一名老师尤其是好老师就应当永久把蜡烛精神、春蚕精神放在前面,多付出少索取。可郑英老师却这样说,把生活过成千般风情,不是矫情,而是深爱和深情,不管在哪里、无论从事什么职业,都能在劳作之余过一种富足的精神生活。而她更是乐观践行者,即便奋斗在教育最辛苦的第一线,带班、上课、带徒、做各种杂事,都不阻碍她过自己想要的生活。郑英老师有一个观点,我很赞同,一个有品的人,才是在生活,而不是在生存。她工作业绩突出,同时,她把生活打理的丰富多彩,富有诗意。同学之美
作为老师,要唤起孩子们对美的期盼,追慕美妙。郑英老师的聪慧与睿智,让同学如春风拂面。她的幽默与风趣,往往给同学带来由衷的欢乐。她不唯利只唯情,把繁琐的老师工作当成一生追求的`最美事业,我感觉她的教育天地就仿佛是一片一望无际的大草原,在那里面有蓝天白云,有绿草如茵,有花香鸟语,有牛羊成群,充盈着自然美、意境美,美不胜收。
她主见,“教育”一词的重心不在“教”,而在“育”,其目的是向人传送生命的气息。教育,是向美而生的事业,从“育”开头,致力于培育出一个个好玩、有品、有情、有思想的活泼的人。
教育的过程就是与孩子一起发觉美、观赏美、制造美的过程,这是教育的任务,也是教育的价值所在。
她曾与孩子们相约在校内的二十四节气里,曾在每个节气走进八卦田,并拍下美妙的图片,与孩子们一起共享,着意于引导孩子用一颗审美的心去端详四周的世界,去发觉世界的美妙,或是制造新的美妙。
她每月开设一期“百家讲堂”,过一种有主题的教育生活,班级每个月开设一期,把各行各业、身份各异的人请进教室,与孩子们面对面互动沟通,犹如把社会生活的不同场景和截面挪到了班级,打开了孩子们观看社会的视窗,延长了教育的时空维度,让孩子们观察了更宽阔的美,大大开阔了他们的视野,也提升了他们对事物的慧解。
她引领同学阅读,阅读让人知道“光”在哪里。教室的书柜里,有国学丛书,让孩子们轮换着阅读,然后签上自己的名字。待毕业时,每人挑走自己喜爱的一本,权当是她的一份小小纪念品。郑英时常用带有精神成长媒介的物品当奖品,既传递了学问,又传递了感情,更传递了一种品质。
郑英老师班上一位女孩为她写下的颁奖词就概括了她的执着追求:
“她,自比教育农人,春耕秋收,守望教育的一方农田。一路彷徨,一路风采,采撷细节,不疏点滴。两个班级,年复一年的班主任,她始终坚持像第一天那样工作,从容打理好每一株麦苗。她乐于与同学促膝长谈,擅长在同学困惑时以廖寥数语教导迷津。她身上蕴含着诗人的浪漫,话语间透露着智者的清明。她以教育的艺术、共性的魅力,濡染一届又一届的同学,感化一颗又一颗冥顽不灵的心。她留给我们的,是一抹执着的背影,和一份挥之不去的坚决。”
女孩用诗意和浪漫的语言来描绘她的老师,不仅不想辜负老师的不俗气质,更不辜负老师的横溢的才华与卓越唯美的教育情怀。
教育向美而生,老师同学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我们的事业,要有千千万万郑英老师这样的教育有缘人,才会有将来美妙的教育,我们国家才会有更美妙的将来。
《教育,向美而生》读后感
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