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1级文库 > 精选推荐 > 正文

数码影视【最新6篇】

2024-07-29 13:08:55 1级文库

下面是细心的小编老李给家人们收集整理的6篇数码影视的相关文章,仅供借鉴。

数码影视【最新6篇】

数码影视【最新6篇】 篇一

[论文摘要]科技的发展引发了影视制作的数字革命。数字影视后期技术正逐步取代传统的影视制作设备和流程,在各个方面对影视产生了巨大影响。

“数字化影视”是一种将某些传统制片技术通过计算机与数字、音像、处理盘式记录以及网络等技术集合而产生的新的影视制作方式下制作出的全新的影视类型,它是一个从前期到后期到发行完整的流程。

数字化的出现一方面让我们看到计算机使影像创作得以复兴;另一方面看到各种兴起的市场,数字技术进入数字化使影视发生革命性变化,重新定义。计算机和软件在影视各方面得到运用,提高了生产效率。用计算机改变、增强和重新造型影片原始画面的实践活动稳步发展。计算机以数字方式和增强电影影像的方法创建出一个个神奇的画面:用资料影视作数字式棚外场景、数字式彩色校正、滤光效果和绘画、数字式影像的合成、数字式动画制作、数字式影片修复、数字式线痕去除、数字化影像增强、数字化缺陷消除、计算机生成素材和胶片拍摄素材的集成。

影视数字化从根本上改变了影视的命运:数字化影视创造娱乐设施的新时代。当影视观众被其他传媒所吸引的时候,影视只有进行再次革新才能有生存的可能。数字化运算创造出的多层合成的神气场景、震撼人心的音响效果,加上无幕框的特大银幕画面所形成的影院放映的临场感、真实感将是任何传媒无法比拟的。各种特殊效果的娱乐节目、动感电影、虚拟现场以及各种新型节目都会为活动影像节目生产注入新鲜血液。影视节目的制作和播放,由于数字化方式的加入,而变得更加多元化、随机化、全球化和可追求化。

数字技术从诞生之日起便对影视制作方式产生革命性的影响,他不可思议地扩展了影视表现空间和变现能力,创造出人们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甚至向所未想的视听奇观和虚拟现实。从而产生出新的叙事方式,并提出一整套新规则供我们理解,使用,突破。新的数字技术不仅产生了新的影像作品,更在培养着一代新的影像受众。

一。改变了传统影视制作方式

从制作层面来说,从剧本写作的电子化,素材传递的数字化,布景搭建、照明设想的数字化模拟,以及电子化的场记,现场的数字化录入,数字化编辑,都将大大提高影视视听质量和效果的精度、强度和感染力。同时又有利于导演更好的思考创作。

影视后期制作系统逐步由模拟制作系统转化为数字分量制作系统;数字信号的记录媒体也由单一的磁带记录转化为由磁带、磁盘存储的多元化的媒体存储方式;计算机工作站的介入,打破了由切换台、特技机、编辑控制器一统天下的制作模式;特别是以pc为核心的非线性编辑、2维动画、3维动画的逐步成熟,使影视后期的技术变得更加多样。

影视后期软件的操作界面越来越像电脑主机的配置,尽量做到板块化、集成化,这样看起来既美观而不显繁琐。传统的繁琐的影视制作流程,如剪辑、绘图、字幕、声音、特技等,被越来越多地继承到同一个后期制作软件中。例如digital fusion、aftereffects、combustion等软件比之间的版本相比,功能越来越多,越来越完善。而softimage ds则干脆把后期制作的几乎所有方面都集中到一起,具剪辑、合成、绘图、声音、特技等于一身。由于这些显而易见的优势,软件的集成化成了各大后期软件供应商的共同追求目标,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主要的后期制作软件都会集成各个制作阶段的功能,形成一个完整的后期制作系统。有利于影视后期制作人员“举一反三”掌握更多的影视后期软件。

新的媒体格式不断涌现。高清晰度电视hdtv的出现、网络的飞速发展对影视后期制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为适应这些变化,各软件厂商不断完善软件功能,紧给市场步伐。在after effects后期的版本中已经支持hdvd、mpeg4及real media格式的制作、其他各种软件也增加了新媒体格式的支持。伴随经济的发展,影视也在飞速发展,今后还会有许多新的音频格式、视频格式出现。

二。使影视进入个人化书写时代。个人dv作品

数字设备价格的下降,大容量硬盘的普及,个人编辑软件的大众化应用,使个人工作站的构架成为现实,影视越来越成为一种平民行为。掌握这种技术,任何人都可以独立拍出影片,而不需要过多的考虑资金的问题。时尚一族可以利用数码科技来宣扬自己的个性。从来和影视毫无关系的人。也可以亲自制作一部影视,过一会导演的瘾。有了好的构思,再也不会因囊中羞涩而束之高阁。dv自诞生以来佳作不断。穿入中国后也佳作不断《老头》、《铁路沿线》、《北京风很大》、《北京弹匠》、《群众演员》等都是一些错的片子。

数字化的dv已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一条新的大众传播方式。不可否认,数字化为扩展影视的想象力和感染力提供了广阔的技术和艺术潜力。但我们在正视数字技术给影视带来的革命性影响时,不应丢掉艺术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丢掉对本土生活的热爱、体验、思考和真诚。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带来的便捷,扬长避短,不应将数字技术用滥。我们需要数字技术,却不能完全依靠数字技术。

技术从来就不是唯一,正如影视是人的影视一样,电脑也是人的电脑。我们应该在注重技术的同时不忘对文化、现实的体验关怀。使数字化和影视真正结合,影视艺术发展和科技进步并驾齐驱,使影视获得更大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昱,周进。数字影视后期制作高级教程[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

[2]李涛,郝兵。combustion2.0[m].北京: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2002

数码影视【最新6篇】 篇二

关键词:数字技术 影视技术 计算机

中图分类号:TP3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8(a)-0032-01

数字技术(Digital Technology),是与电子计算机联系密切的一门科学技术,它是指借助一定的设备将各种信息,包括:图、文、声、像等,转化为电子计算机能识别的二进制数字“0”和“1”后进行运算、加工、存储、传送、传播、还原的技术。由于在运算、存储等环节中要借助计算机对信息进行编码、压缩、解码等,因此 数字技术也称数字控制技术,数字技术在影视作品中的应用大大的提高了影视作品的质量,从根本属性上改变了传统影视的特性,使影视制作有了一个全新的平台。使影视制作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由于数字技术的使用,影视作品的制作过程大大的缩短了,制作人员可以相对比较容易的进行摄影制作。可以更好的在作品中展现自己的创作理念,更充分的体现出工作人员的个性特征,从而扩大制作人员的发展空间。

1 数字技术的特点

一般都采用二进制,因此凡元件具有的两个稳定状态都可用来表示二进制,(例如 “高电平”和“低电平”),故其基本单元电路简单,对电路中各元件精度要求不很严格,允许元件参数有较大的分散性,只要能区分两种截然不同的状态即可。这一特点,对实现数字电路集成化是十分有利的。数字技术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抗干扰能力较强、精度相对较高,由于数码技术传递加工和处理的是二值信息,抵抗外界干扰能力较强,不易受到干扰。数字技术的精度较高,由于数字技术采用增加二进制数的数位提高精度,精度相对于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数字信号比较方便进行长期存贮。数字技术的另外一个比较显著的特点就是保密性强,可以用数码技术来加密处理一些信息资源,以防止信息被窃取,这些特点都是数字技术应用到影视制作中的优势。

2 数字技术对影视技术的影响分析

2.1 影视素材创作数字化

数字化非线性编辑系统以及计算机合成技术的普及和应用,使得影视镜头中的景物可以由无数个独立拾取、记录和处理的影像元素来合成,进而加大了影视制作人员的创作想象力。

影视制作当中需要的素材都可以通过分解来进行实景拍摄,后期运用采集设备进行处理转化为数字影视需要的素材,可以根据需要进行专业的特效处理,还有一些影视素材是制作人员运用软件制作出来的,这些素材可以是动画,也可以是一些图像,还可以是声音素材,这些素材都是影视制作过程中主要的内容,制作人员可以通过拍摄、采集等形势将其进行数字化处理,制作成各种不同的效果,以丰富影视制作的素材。制作人员还需要掌握比较专业的绘画能力,可以熟练应该计算机图象处理软件,根据自己的需要自行创作,完全按自己的意愿进行,充分体现数字技术的特点。当前比较流行的创作软件主要有Photoshop、Painter、PaintBrush、Illustrator、CorlDraw以及PhotoDraw等等。

2.2 影视素材存储数字化

随着存储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的发展,视频、音频等数字化影视素材的处理手段的不断更新,原来记录在电影胶片、磁带上的声音、视频和图像将逐渐被存储在硬盘等数字存储设备上,使常规的胶片、磁带的存储转向数据硬盘存储,视频磁带录像机逐步被数字录像机所取代,这将是数字化发展的又一个飞跃。数字化存储设备主要有磁存储器(如硬盘存储器)、光盘存储器(如CD-ROM、DVD等等)以及半导体存储器。这些存储设备存储的素材都是数字素材,使用起来非常方便。3种数字存储器各有利弊,作为单个的存储器都不能满足影视级的存储需要。目前许多影视素材(无论是高清的还是标清的)是以视频、音频、图像等形式存储在硬盘阵列系统中的。通过网络技术将诸多影视编辑系统设备与硬盘阵列连接起来,各个编辑系统就可以通过网络连接设备访问硬盘阵列,从而形成在线数字素材库。

2.3 3D技术的广泛使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影视节目的制作水平逐渐提高,制作效果越来越丰富多彩,近年来3D技术在影视中的应用越来越多,给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视听效果。3D技术就是一种虚拟的三维技术,它是利用计算机和广播电视技术使我们在屏幕上看到视频图像或者是图片等物体时可以达到视、听和实际物体一样逼真的全新立体效果的一种技术,使观众感觉到物体的动态变化。最近好莱坞重新翻拍的《泰坦尼克号》就是采用了3D技术,制作人员可以用数字化技术制作出虚拟的数字海洋场景,通过虚拟技术观众可以看到在天空飞翔的海鸥,漂浮在海面上的冰山,可以领略到泰坦尼克号大般的雄伟。这种技术全方位冲击着观众的视听感受,使观众欣赏一种美,感觉到一种全新的影视艺术。新的科技手段越来越多的被使用到影视当中,新的科技手段将会创造新更多的银幕奇观,给人们带来更多的审美上的愉悦感觉。

3 结语

从最开始的黑白电视,到今天的数字3D电影,科技技术的每一次进步都促使影视技术的革命,如果没有数字技术的应用,我们就欣赏不到今天3D影视带给我们的绚丽画面,数字技术的使用使影视技术有了全新的发展,数字技术在电影电视中的应用改变了传统影视艺术的形态与生产方式,影视技术有了新的发展,影视技术与数字技术的完美结合一定可以为我们带来更多、更精彩的作品,使影视业有一个革命性的变化。

参考文献

[1]李兴亮。关于数字技术与影视创作观念的冷思考[J].社会科学家,2010(5).

[2]周彩瑜。数字技术的发展对影视制作的影响[J].电影文学,2009(6).

[3]张秋霞,周晓娟,张书霞。浅析数字技术对影视艺术发展的影响[J].现代电影技术,2006(10).

数码影视【最新6篇】 篇三

(一)水墨元素

水墨画源于自然,具有独特的视觉效果,画作外在的表现方式和内在所蕴涵的文化涵养浑然天成,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支持,最近几年来,我们常常可以在影视作品中看到变幻多样的水墨元素,水墨元素是从水墨画的形状、色彩、质感和留白所展现出来的艺术美中提取出来的,运用现代高科技的设计方式对其进行重新创作,已成为电影和电视艺术创作中的一种强有力的表现手段。

(二)数字视角下的水墨元素

数字媒体就是通过二进制的方式记录、解决、传播和获得过程的信息载体,文字、形状、声音、影像等感官媒介都属于这些载体。本文主要通过对水墨动画和数码水墨画两个方面的例子详细的分析来解释中国水墨元素在数字媒体中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1.水墨动画

水墨动画不仅是中国也是全人类文化的结晶,是由中国伟大的艺术家们创作出来的一种新型动画片,它的基础是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内涵的中国水墨画。水墨动画打破了传统动画片单线平面的绘制结构的旧形式,采用传统的创作水墨画的艺术技巧绘制人物和空间环境。这是水墨作品在艺术中的一次科技创新,而正是由于这种创新,水墨元素才能够被应用到数字艺术中去。

2.现代数码水墨画

数码水墨画和传统的水墨画创作有很大的不同,传统水墨画主要依靠笔墨纸砚进行创作,而数码水墨画则主要是依靠电脑和数位板这类数字介质进行创作。先进的数字技术和传统的水墨艺术相结合就产生了现在的数码水墨画,它的重点还是在绘图上,数字技术主要是起到改良创作工具和更新创作形式的作用,水墨画的意蕴依旧是数字水墨画追求的重心,所以,我个人认为,现代数字技术和传统水墨艺术相结合的数字水墨画也是水墨画中的一种形式,具有潜在的艺术价值和商业价值。

二、水墨元素与影视艺术的互动

(一)水墨元素与影视艺术之间的关系

我国传统的水墨画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它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尤其是在影视作品创作中的使用使其显得更为真实,因此,它渐渐成为越来越多的影视创作人关注的元素。在现代,我国独特的水墨元素越来越广泛地运用到了电影创作过程中,这样的电影最具中国特色,同时也更符合我国人民的传统的审美心理。电影创作者通过水墨元素的运用使得电影中的人物、背景和画面更具美感和真实感,进而向世人展现出了我国电影中所表现出的人性美。因此,将我国传统的水墨元素应用于电影创作之中,对我国影视业的发展有着很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这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传统的艺术形式对中国影视业发展有重要的影响,而作为我国重要传统文化之一的水墨元素在影视作品的创作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电影作品中的水墨艺术不仅能将东方国家的神秘感完美地呈现在人们的面前,还可以使中国的传统文化和艺术得到更好的传播和发展。

(二)数字时代下推动水墨元素与影视艺术互动的必要性

在我国漫长的历史中,传统的艺术形式经历一代又一代的变迁和发展,最终深刻地融入了现代影视作品的创作之中,作为一种单独存在的审美形式,它一方面以现实中人们的生活状态作为载体,另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又高于现实生活。近几年来,中国电影行业开始越来越追求中国传统特色,发展和开拓具有中国传统意义的影视作品已成为电影产业追求的重点,传统的艺术形式对中国影视业发展有重要的意义,而作为我国重要传统文化之一的水墨元素在影视作品中的创作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和影响。电影作品中的水墨艺术不仅能将东方国家的神秘感完美地呈现在人们的面前,也可以使中国的传统文化和艺术走出中国,走向世界。随着我国影视业的迅速发展发展,传统水墨画中的众多元素在影视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婉转流动的线条以及神秘朦胧的韵味是其他电影元素永远替代不了的。水墨元素的采用使电影的内涵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尤其是对我国国产的电影和动画片的创作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好的电影是创作者艺术的灵感和他长期累积的生活实例的完美结合。随着水墨画中的越来越多的元素在被运用到电影创作中,电影作品在选择材料、故事背景、角色以及故事情节上都在很大程度上展现了我国传统厚重的文化概念。所以,水墨元素对于我国电影的创作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能否更加充分地发挥水墨元素在影市作品中所呈现的效果对我国电影业以后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数字视角下水墨元素在影视艺术中的运用

(一)水墨元素在影视角色设计与创作中的运用

随着电影制作的发展进步,水墨元素也逐渐演变成一种新型的电影形态。在电影制作中,角色制作指的是一个角色在影片中的构成方式,即电影角色的性格塑造。一般情况下,电影制作者的构想和灵感决定着角色的设计与塑造,然而,水墨元素的使用为角色的塑造带来了新鲜的血液,赋予了其新的生命力。它不仅有利于展现影片中的人物构成,满足电影制作者丰富的想象力,还可以使传统的中国绘画发扬光大。一部优秀的电影作品中一定包含着一个成功的角色塑造,他或许是影片的主角,或许是影片的配角,也或许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角色,但是他会深深地留在观众的脑海中,甚至会演变成中国传统人物塑造的典型。以熟知故事背景和掌握情节发展为依托,创作者在进行角色塑造时不再采用传统的人物刻画模式,而是将水墨元素应用到角色设计与创作中,根据特定角色做出独具特色的描绘方式,这不仅使观众对水墨电影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与认识,还可以使影片中角色的定位得到更好的诠释。例如,水墨电影《大闹天宫》,水墨元素在其中的装饰性应用上一直让人赞不绝口,堪称我国动画电影的经典之作。水墨元素应用于我国的传统动画电影便是从这一影片中孙悟空的角色开始的,这是我国电影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在中国传统电影的发展过程中,水墨元素的应用可谓锦上添花,也正是因为水墨元素在角色设计和创作中的应用,影片中的人物造型才会活灵活现、形象逼真,中国动画电影才能上升到新的高度。

(二)水墨元素在影视场景设计中的运用

一部优秀的动画电影不仅要包括鲜活的人物塑造,还要包括优秀的场景设计,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配合的。水墨元素不仅在角色设计与创作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在影片的场景设计与画面衬托上的作用也不容小觑。场景设计是一部影片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水墨元素的应用为影片制作者带来了新的灵感,他们可以利用不同的水墨色彩来勾勒不同的故事背景,从而塑造出更鲜活、更深入人心的人物形象。例如,水墨电影《小蝌蚪找妈妈》,影片背景主要以黑白色单色调为主,轻柔细腻,圆润质朴,使人遐想无限,电影中的小蝌蚪在层层流动的背景衬托下栩栩如生,水墨元素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与此同时,水墨元素也反复应用于电影中的山水背景,使得青山更青,绿水更绿,宫殿宝塔更加宏伟壮观、金碧辉煌。现今,水墨元素已应用到电影创作的每个环节之中,带动了中国传统动画电影的发展变化,通过不同传统元素的对比与应用,将影片中的人物塑造、视觉享受和场景设计有机结合起来,共同服务于电影主题。

(三)水墨元素在影视视觉传达中的作用

数码影视【最新6篇】 篇四

[关键词]数字技术;影视广告;后期制作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高速发展,为影视广告行业创造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尤其是在影视广告后期制作上,数字技术的应用和推广能提高影视广告的展现效果。我国影视广告行业在不断发展,人们对影视广告的展示效果要求越来越高,绝大多数影视和商业广告都需要进行后期制作。数字技术的应用,可以将影视素材与数字相结合,简化影视广告后期制作难度,提高影视广告画面感,增加影视广告的特效处理。许多优秀影视作品和广告都进行过数字技术的后期处理,比如增加画面的特效感、进行大容量存储等,数字技术有着广泛的发展前景,对多媒体行业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影视广告现状解析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多媒体已�

1.影视广告的优势

影视广告不同于传统报纸、广播等广告方式,相对而言,影视广告的可持续性更强,它通过可视化的影视作为载体,不仅有声效传播,还包括影像展示,影视广告传播效果更好,视觉感受更加直观生动,能给人们带来强有力的冲击感,人们接受程度更高。对于企业而言,通过影视广告的传播方式和展现手法,可以更加形象生动地展示企业产品的效果,更具传播性。如今,影视广告已经具有一定规模,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2.影视广告后期制作

由于在拍摄过程中会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制,使得影视广告的初始素材在产品感官和声效上难以达到良好的效果,需要经过后期制作来完善,一般影视广告的后期制作包括素材的剪切、编辑、特效处理等。通过后期制作可以提高影视广告的创意感和视觉冲击力。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影视广告在我国发展的时间较短,相关技术研究较为落后,设备也较陈旧,在后期制作和特效展示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提高影视广告的后期制作效果,能够更加全面细致地描述产品,给消费者带来更好的体验。数字技术对影视广告后期制作的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影视广告已� 传统的影视广告后期制作技术陈旧,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人力,通过线性剪切和素材修饰来完成影视广告后期制作的方式较为生硬,而且艺术展示效果较差。数字技术的应用可以结合拍摄素材和广告创意进行二次创作,提高展示效果,满足人们需求,为影视广告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撑。数字技术采用非线性编辑方式,对影视广告进行后期编辑、整合和特效处理。相对于传统的影视制作方式,数字技术的处理方式更简单、易操作,可以达到传统影视广告无法达到的视听效果。影视广告后期制作中,数字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不仅可以提升影视素材的艺术效果,还可以提高影视广告后期制作的工作效率,对影视广告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影视广告后期制作中数字技术的应用

数字技术在影视广告的后期制作中起到重要作用,数字技术是通过数字化处理,对影视广告进行三维影像呈现和特效处理,提高影视广告的艺术效果。通过应用数字技术,可以提高影视广告的展示形式和展现技巧,在短时间内体现商品特质,提高人们的关注度。本文通过以下几个维度介绍数字技术在影视广告后期制作中的应用。

1.片头和字幕的处理

片头和字幕的处理是影视广告后期制作的基础,片头和字幕是展现商品特性的基础文字方式,人们通过文字介绍可以直观了解到产品的相关信息。后期制作人员在进行字幕和片头处理时,首先需要了解产品特性,然后通过数字技术对文字进行编辑、设计,提高产品内涵,赋予产品生命。

2.广告内容多维度呈现

由于在拍摄过程中会受到天气、技术、人员等因素的影响,影视广告最终展示效果很难达到预期。在影视广告中,图像、文字、动态效果的展示需要契合影视广告的整体效果来体现。通过数字化技术,可以对表格和图形进行绘制,提高影视素材的展现效果,弥补由于受到拍摄天气、摄影技术等影响造成的不足。通过影视广告后期制作中的数字化处理,可以提高作品的表现形式,优化图形和表格形式,提高用户观看体验。

3.广告动画制作

在影视广告中加入动画效果,除了能提高广告效应、吸引人们注意力外,还能丰富产品的表现形式。在实际拍摄环境的限制下,一些优秀的广告创意难以有较好的表现效果,传统的后期制作方式对创意效果的提高不明显。影视广告后期制作人员可以通过数字技术设备,制造出逼真生动的动画效果,提高影视广告的吸引力,突破传统影视广告制作的局限性。数字技术的发展和运用,不仅能提高广告动画的制作效果和效率,同时对广告展现形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4.广告特效处理

影视广告是通过生动的视听效果向人们传输产品信息,一般影视广告的时间较短,需要强有力的视听效果才能吸引人们的眼球。通过实际的影视广告拍摄,难以表现一些恢弘的场面。通过数字化技术处理,可以在影视广告的后期制作中对素材进行抠图、剪切、合成等处理,对实际场景进行虚拟化,将广告创意体现得淋漓尽致。数字技术的应用,突破了传统的表现形式,制造出逼真的动画效果,使影视广告后期制作效率得到提高。

5.镜头剪切和声效处理

一个成功的影视广告作品需要良好的视听效果,也就是说在视觉感官和声音效果上,都要进行修饰和处理。根据广告创意,首先需要进行初期的素材采集,然后按照创意要求进行后期制作。通过数字技术可以对素材进行剪切、整合、编辑、重组等非线性编辑,使影视广告画面感更强、连贯性更好。通过计算机软件,对影视广告的音频特效进行处理,实现音频和声音同步,使广告的视听效果达到最佳。在影视广告中,所有的特殊处理方式都需要通过数字技术来实现,数字技术为影视广告带来的不仅是便捷,更是对广告视听效果的升华。

6.数字化存储

胶片和磁带是传统影视广告存储的主要载体,存储空间有限,容易受到人为的损坏,而且不易保存。数字化存储技术相对于传统存储方式而言,更加便捷、保存时间更长、存储空间更大、不易受损。随着计算机科学的不断发展,数字化存储技术也越来越先进。数字化存储依托计算机系统,通过视频压缩技术、云存储技术对影视广告材料进行存储。数字化存储是一种虚拟空间的存储,不仅可以提升存储空间,而且不易丢失或损坏,具有良好的稳定性。数字化存储对影视广告素材的保存起到重要作用。

结语

数码影视【最新6篇】 篇五

一、电影中的数码特效

电影诞生以来,始终存在着摆脱“物质现实的复原”,由创作者发挥巧思奇想的电影特技传统。如电影先驱者梅里埃原先是魔术师,他出于职业习惯,首创了停机再拍、多次曝光、叠印、倒放等特技手段。在中国电影史上,张石川热衷“接顶”特技也是出了名的。1925年女演员张织云访美归来,向他谈起好莱坞名导演刘别谦运用“接顶镜头”在摄影棚里制造海滨场景的见闻。张石川听后立刻着手模仿,将接顶镜头玩得得心应手,还情不自禁地夸耀:“上海什么都有,就是没有山,连一个土堆都没有,从此可以高枕无忧,什么泰山、黄山,全都可以请画家搬到摄影场里来了!”[3]

电影特技的本质,说到底是一种“以假乱真”的艺术。在影片生产过程中,摄制组常会碰到某些在现实时空中难以再现的场景,这就需要采用特技手段在银幕上玩弄障眼法,将不可能拍到的画面变为可能。数十年来,电影特技师们施展聪明才智,掌握了模型摄影、模型接景、绘画合成、放映合成等一整套传统特技方法。到了20世纪80年代,随着计算机高科技的介入,电影特技产生了质的飞跃。在数字化进程中,1991年是个重要年份,柯达公司在那年研制成“Cineon”数字电影制作系统,运用具有900万像素、4096线的CCD扫描仪,先将电影胶片上的影像转换成数字信息输入计算机图形工作站,经加工处理之后,再通过激光印片器将影像转录到电影底片上。Cineon把电影和计算机的优势结合在一起,在催生数码电影方面功不可没。数字化不仅提高了电影生产的速度与效率,还大大扩充了电影艺术的表现空间与表现手段。尤其在数码特效领域,三维虚拟场景、角色动画、影像逐帧修改等先进手段的应用,为导演们提供了“只怕想不到,不怕做不到”的强大技术后盾。

好莱坞是数码特效的策源地,据统计,在全球票房超过2亿美元的100部好莱坞影片中,共有53部采用了数字技术。[4]随着数码特效的频繁应用,人们的理性认识也深入了一层。美国数码技术专家科林。布朗指出:“有两种特技效果存在,一种是展现在你面前的、可见的特技效果,产生震撼惊叫的效果,这就是《侏罗纪公园》的恐龙和《异形》的外星人等等;还有一种是不可见的、隐性的特技效果,为影片增加许多叙事成分。”[5]这种区分很有指导意义,如果说“看得见的特技”更多适用于科幻、魔幻、神话、动物等题材,那么“看不见的特技”适用面更广,在各种常规题材中都有用武之地。例如在《阿甘正传》中,由1000名群众演员出演的反越战示威场面,被复制成有5万人参加的浩大规模;扮演中尉的演员穿一双“蓝色遮蔽袜”,不费吹灰之力就达到了“双腿截肢”的造型效果。又如《泰坦尼克号》所展现的各种气候条件下的海洋,乃是依靠Arete公司开发的软件,动用300台SGI工作站生成的“数字海”,在银幕上不露一丝破绽!当然,数码特效的制作成本目前还居高不下,《泰坦尼克号》投资2.5亿美元,数码特效的开支差不多占了一半。正是这一因素,致使不少业内人士将数码特效视作“高不可攀的奢侈品”,认为资金短缺是制约中国数码电影发展的瓶颈。其实未必尽然。

数字化是电影制作的必由之路。与好莱坞相比,中国电影数字化的进程大约滞后了十多年。原因之一是80年代以后,由于电影票房滑坡,不少电影制片厂的特技车间纷纷下马,制片人为省钱,能不用特技的尽量不用,致使国产片里的特技元素日益萎缩。原因之是中国电影编导对高科技感兴趣的人并不多,对数码特效的应用热情不足。而好莱坞却拥有专攻数字电影的专业户,如詹姆斯。卡麦隆以平均两年1部的速度,成功地导演了《深渊》、《终结者II》、《真实的谎言》、《泰坦尼克号》等四部数码大片。在中国影坛,张建亚导演是孜孜不倦探索数码电影的第一人,他最初的尝试始于1995年,运用电脑特效来制作《大闹天宫》,后因资金原因而搁浅。但他并不气馁,四年后终于成功地执导了首部国产数码大片《紧急迫降》。张建亚对电影有着独到的见解:“我觉得电影就是运动的艺术,电影离不开各种有趣的运动形式,因而也离不开技术。中国电影从《孤儿救祖记》以来就太注重道德伦理兴趣,结果把运动细胞都退化掉了。”[6]正是这种集体无意识,长期来稀释了中国电影的科技含量。

1999年是中国数字电影的起飞之年,一下子涌现《紧急迫降》、《冲天飞豹》、《横空出世》三部运用电脑特效制作的故事片。美国SONY数码电影中心技术副总监观摩《紧急迫降》之后,认为中国同行的制作“已达到好莱坞同类影片的中上水平”。国内学者的评价更为积极,倪震指出:“《紧急迫降》在电影工业拓展上的意义远远超出了它的思想艺术价值和票房价值。它表明了中国电影作为工业系统在科技理念和工艺技术方面的突破,是一个民族崇尚科学、展望未来的精神体现。”[7]值得称道的是,上海电影制片厂当年审时度势瞄准数码电影的目标,为投拍《紧急迫降》斥巨资从海外引进先进设备,成立了“上影计算机特技制作中心”。现累计投资达8000万元以上,已正式亮出“上影数码”的品牌,决心打造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数码电影生产基地。“上影数码”的最新出品是张建亚执导的大制作《极地营救》,该片的数码特效涉及泥石流、沙尘暴、雪崩、高空救险等惊心动魄的场面,以及“瞬间浓缩”古格王国由鼎盛至衰落的奇观。电脑特效总量占全片镜头数的60%,比例大大超过了《紧急迫降》。此外,《极地营救》的部分镜头还首次采用2000线高清晰度数字摄像机拍摄,力求以超一流的视听效果让国产数码电影跃上新的台阶。透过片尾字幕长长的工作人员名单,我们欣喜地发现了中国影坛第一个专事电脑特效制作的团队,他们操练了一整套包括三维建模、动作捕捉、材质渲染、合成数字人的生产工艺,构建了一个可持续发展的高科技电影制作平台。

国产数码电影下一步应尽快开拓题材面,在风格样式上寻求新的突破。以张建亚导演的两部影片来看,无论《紧急迫降》还是《极地营救》,均是依据真实事件为原型的正剧。其实,在纪实题材中电脑特效的用武之地颇受局限,难以达到淋漓尽致的程度。现实生活和艺术想象是艺术创造的两个源泉,电影编导“超凡脱俗”的想象力借助电脑特效更能得到异乎寻常的发挥。人们期待着,诸如科幻片、神话片、魔幻片等新颖样式,以及《西游记》、《封神演义》等传奇名著的改编,在银幕上掀起国产数码电影的第波高潮。

、纯数码电影

数字视频有三个来源:一是通过数字设备直接获取(如数码摄像机、数码相机、CD-ROM光盘、因特网下载等);是靠计算机软件创建生成(如Photoshop、Maya等软件);三是经模数转换的其它素材(如胶片、录像等)。一部影片如果完全由前两种数字视频构成,便可称作“纯数码电影”。目前观众所接触到的纯数码电影,主要是3D动画片。

在动画电影史上,法国的雷诺被尊为创始人。但动画片真正诞生始于1907年,以美国的勃拉克顿发明“逐格拍摄法”作为标志。中国动画电影的拓荒者是著名的万氏四兄弟,他们受聘“长城画片公司”,于1926年制作了我国第一部动画片《纸人捣乱记》。该片描绘躲在墨水瓶里的纸人偷偷从瓶子里溜出来,同正在写字的真人捣乱,弄得真人火冒三丈,其新奇效果当年轰动沪上。

动画片创作历经手绘动画、计算机辅助动画、计算机生成动画这三个发展阶段。计算机生成动画亦称计算机生成图像(CGI),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每年获得奥斯卡最佳视觉效果奖的影片无不采用CGI技术。CGI无需摄影机的介入,而是依靠计算机创造出一种“虚拟现实”,一种亦真亦幻的三维空间。因此“拍电影”的说法已不能成立,确切地说,是通过计算机工作站“做电影”。1995年,好莱坞推出第一部3D动画片《玩具总动员》,片长77分钟,制作周期历时4年,一共动用110台计算机,耗费80万个计算机工作小时才完工。该片由1561个镜头组成,合计76个角色、366种对象,在主角安迪的头顶上据说生有12384根头发。在3D动画界,毛发的根数、皮肤的质感、物品的纹理等等,很快成了你追我赶的竞争指标。2002年迪斯尼公司与Pixar公司联合制作3D动画片《怪物公司》,运用专门设计的Fizt动画软件,给怪物主角苏利文全身平添300万根飘逸的蓝色柔毛,其逼真效果与《玩具总动员》相比,后者堪称小巫见大巫了。值得一提的是,在《怪物公司》中,首次出现了“中国娃娃”(或称“东方娃娃”)黑头发黑眼睛的可爱造型,这是山姆大叔为抢占亚洲电影市场作出的精心策划,以此来博得东方观众的欢心。

3D动画片使人大开眼界的同时,也暴露出某种先天性不足,即动画艺术的创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计算机软件的开发。今年2月,日本动画片大师宫崎骏的新作《千与千寻》荣获第52届柏林电影节金熊奖,这是国际著名电影节首次将最佳影片奖项授予一部动画片。在计算机动画已成为时尚的潮流之中,宫崎骏仍固守手工制作动画片,成为第一个对3D动画片说“不”的人,他的忠告是:“技术看起来使人自由,其实分工过于精细,很容易使独具匠心的制作变成流水式的生产。”

近年来,海内外开始流行“动漫”这一新概念,它有别于传统的漫画和卡通,而与流行时尚、新媒体、电子游戏交错互动,形成了规模庞大的动漫产业。上海市从2000年开始举办《动漫画展》,参观人数一届多于一届,成为动漫爱好者盛大的节日。动漫的忠实受众是青少年群体,根据年龄结构分析,他们属于“看动画片长大的一代”,对动漫有着天然的亲近感,以及不同于长辈的理解力和欣赏力。这个群体与计算机的关�

“纯数码电影”还有另一种涵义。在物质载体方面,纯数码电影的影像和声音不再记录拷贝在胶片上,而是将数字信号记录在计算机磁盘上;在节目传输方面,纯数码电影不必经过远距离装运或跑片,而是通过通信卫星、有线光缆等渠道定向传送至电影院的接收终端;在放映设备方面,纯数码电影通过内置光学芯片的投影仪显示高清晰度的画面与立体音响效果,使观众获得超一流的视听享受。1999年3月10日,美国举行了第一次纯数码电影演示,此举宣告着“无胶片电影时代”(filmless)的到来。同年5月,美国出现4家数字电影院,据行家预测,未来五年内数字电影院将普及全美国。现在看来这一预测未免乐观了些,截止2001年统计,全世界建成的数字电影院仅有32家。

2001年10月,我国首部纯数码电影《青娜》(谐音CHINA)在北京旅游景点中华世纪坛首映,该片长度仅5分钟,实际上是一个娱乐节目,不是正规的电影作品。2002年4月30日,中国第一家数码电影放映厅在上海永乐电影城开张迎客,首映片目是姜文主演的《寻枪》,但该片并非纯数码影片,而是通过“胶转数”形成的数码版。此前,中国电影集团公司董事长杨步亭已向外界宣告,将通过资本运作筹措巨资改造全国电影院,要在十年之内实现电影的数字传送和放映。这个时间表现在已进入倒记时,同时也预示着纯数码电影未来巨大的市场份额,将吸引各路人马竭尽全力角逐中原。

三、电视电影

美国电影学者J.莫纳科写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怎样看电影》一书,字里行间留下了对影、视合流亦清醒亦朦胧的认识:“到了1980年,情况已经变得很清楚,我们所谓的电影与我们所熟悉的录像和电视,不再可能截然分开了。时至今日应当把它们看作是一个统一体的组成部分,我们确实需要一个能够包括影片与录像带的新词汇。……从现在起,‘电影’成了一个尚无新名称的、包括艺术与技术而组成的行业,姑且名之为‘电影电视’吧。”[8]

类似的情况也在中国发生。从8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中国电视业超常规的发展,占去了人们大部分的休闲时间,中国电影票房收入连年递减。进入九十年代以后,中国电视迎来新一轮扩容高潮,由无线电视、有线电视、卫星电视所覆盖的家庭接受环境,在不少地区已多达数十个频道。各家电视台之间展开激烈的收视率大战,电影似乎无力招架,悄然退出同电视竞争的地盘。然而,就在中国电影业整体不景气的处境中,却存在着一个闪光的亮点,那就是中央电视台于1996年1月开辟的电影频道。在全国媒体利润排行榜上,电影频道后来居上,排名名次已跃居第五位,其收视率之高、传播范围之广,无形中已成为全国观众敞门入场的“中华第一大影院”。据统计,1998年国内电影院共放映414.9万场次,观众数量仅为5.7亿人次;而同年度电影频道的观众却达到4.3亿人次,两者几乎平分秋色。从表面上看这4.3亿人次分流了电影院的上座率,实际上他们所欣赏的依旧是电影。这种现象在国际上具有普遍性,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关委员会在一份调查报告中指出的那样:“尽管大多数西方国家中去公共影院看电影的人次有显著下降,更加多的观众还是通过电视看到了影片。这两种交流工具之间的结合也越来越亲密,而且不断发展的盒式磁带录像工业将为电视和家庭放映提供更多的影片。”[9]

电影频道开播以后,为保证节目源,几乎买断了1949年以来各家电影厂生产的所有故事片及建国前摄制的大量老电影。但不到三年时间,就把库存的近3000部国产片统统播放了一遍。为开拓片源,电影频道自1998年开始投资拍摄低成本的“电视电影”。1999年春节期间,第一部电视电影《岁岁平安》与观众见面。此后三年,电影频道每年投资6000万元,总共拍摄了约400部电视电影。今年电影频道继续加大力度,计划投拍和购买的电视电影数量将达到200部左右。透过数量看本质,我们不难发现电影频道这个面向全国观众的播映平台,不再满足于承担“下游”功能,即购买、回放各家电影厂出品的电影;它依靠自身的策划组织能力和经济实力,已成为中国电影的“上游”企业。

那么,电视电影与数码电影是不是一回事呢?

我们认为,数字化使信息和载体的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在数字域,影像信息和声音信息在形式上都表现为“0”或“1”,信息对载体的选择变得灵活多样,突破了传统业务分割的界限。从理论上说,数字化介入电影或电视并无质的不同,两者同质同源,都是在数字化环境中完成作品的前、后期制作。尤其在非线性编辑系统中,电影与电视的区别仅表现在电影属于“胶转数”,电视属于“磁转数”,一旦扫描、上载完毕,在计算机中处理的都是“0”或“1”。此外还有必要强调,中国的电视电影一般采用数字Beta摄像机拍摄,而非国际上惯用的16毫米电影胶片摄影机。因此,中国的电视电影虽然启动较晚,技术基础却是一步到位建立在数字化平台上,这也是我们将电视电影纳入数码电影看待的一大理由。

从制作角度比较,数码电影胜过胶片电影的优势在于节省成本与生产周期,能收到多快好省的效益。中央台电影频道目前投拍一部电视电影的平均预算为50万元左右,采用了稳妥的低成本策略。有关人士对此直言不讳:“在现在非常不规范、不成熟的电影市场环境下,与其投资上千万拍一部血本无还的影院电影,不如用上千万投拍20部有经济保障的电视电影。”[10]当然,电视电影也不全是小制作,例如《大沙暴》便动用8台NT工作站机群(16个CPU),制作了大量三维特效镜头,为电视电影进一步向高端数字技术靠拢积累了经验。

据中央电视台收视率调查统计,一部电视电影在电影频道播出,基本收视率稳定在2000万-3000万人次,传播速度与覆盖面相当惊人,任何一部电影在电影院首映都是无法与其相比的。不过,也有一些人士为此而担忧,认为电视电影客观上使观众养成“足不出户看电影”的习惯,会逐渐与影院疏远,对中国电影的发展来说,终究是“权宜之计”而非长久之计。其实,这种看法颇似因噎废食,少拍、少播电视电影未必就能提高影院的上座率。何况电视电影作为传播电影文化的有效载体,既为国产片维系了难能可贵的观众“人气”,又为编导们提供了更多的创作机会。

目前集结在电影频道周围拍摄电视电影的主要是一批青年导演,他们从专业院校毕业不久,非常珍惜独立执导作品的机会。然而,他们对电视电影的看法并不一致。如管虎认为:“现在的电视电影就是电视剧,但商业操作氛围不象电视剧那么重,制作上跟电视剧完全一样。电视电影这个概念区别于电影,也区别于长篇商业性电视剧的优势就在于实验性。电视剧、电影能完成的个人化、独特化的东西少,电视电影应该往这方面推。”[11]从这番话里,不难听出先锋派的余音。另一位青年导演郑大圣的观点有所不同,他认为“电视电影与影院电影比较,最大的不同就是通过大众媒体传播。如果说影院电影自我表达的因素更多,那么电视电影风格上更多的是大众性。”郑大圣还认为,拍摄低成本电视电影“是民族电影生存的一种策略,它就象个蓄水池,能够养起一大批新秀导演,为民族电影发展打下基础。从长远来考虑,也是培养民族电影观众的途径。”[12]

我们对电视电影的前景相当看好。电视电影有望成为中国影视艺术新的生长�

四、个人DV作品

对数字技术诱人的前景,著名导演卢卡斯曾作过乐观的预言:“最终会导致出现一个更为民主的制片环境,每个人都能够制作电影。要不了多久人们就可以在自己的PC机上干电影这一行了。”[13]他的话音刚落,日本研制的第一款DV数码摄像机(DigitalVideo)就于1996年问世,其画质水平解像度达500线以上,与价值不菲的Beta摄像机不相上下,性价比很适合个人消费者的购买能力。同DV摄像机配套的是非线性编辑软件,将数字信号输入PC后可以很方便地进行后期编辑。尤其微软公司在1997年推出Softimage3.7版本之后,标志着在个人计算机上也可制作电影特技画面了。这样一来,就突破了制作影视节目企业化、集体化的陈规,从前期拍摄到剪辑合成,全部可以由创作者一个人独立完成,揭开了DV影像文化的新纪元。

目前采用DV拍摄作品的基本上有三类人员——

其一是职业电影导演,如伊朗著名导演阿巴斯携“掌中宝”DV深入乌干达,拍摄了一部考察当地儿童与社会状况的纪录片《A.B.C.到非洲》。阿巴斯在谈及这部DV处女作时,称自己经过试用,已习惯将DV摄像机当作“笔”来写作,使用期间常常被影像丰富的“变化与惊喜”所感动。[14]又如中国新生代导演贾樟柯,也用DV拍过一部《公共场所》,他的体会是“想特别贴近人,想跟人有互动的电影,DV是一种非常合适的方法”。其是从事其它门类创作的作家、艺术家,如大陆作家朱文自编自导的DV电影《海鲜》,在第58届威尼斯电影节上获得了“当代电影”竞赛单元评审团特别奖。朱文认为,“拍电影没有专业和业余之分,每个人都可以搞,职业一点也不重要,关键取决于人有没有想象力和创造力。艺术首先就是业余的,那样才有生命。”这番话说得十分洒脱,其物质基础正是由低成本的DV奠定的。

其三是人数众多的DV爱好者。近年来,随着DV摄像机在视觉文化发达地区的畅销,京、沪、穗等地已有不少DV发烧友尝试拍纪录片,有些作品如《老头》、《北京风很大》等已遐尔闻名。纪录片最大的魅力来自作者“在场”的影像纪录,由于DV的普及,将使纪录者“在场”的概率大大增加,

DV的潜力不容低估,但DV的反响还很有限,主要原因是DV作品缺乏足够的展示渠道。在国内,目前DV的传播方式大致有两种。一种方式是小群体观摩,相互切磋,“自娱自乐”。2001年9月,由《南方日报》社、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联手举办的“首届独立影像展”,便吸引了来自北京、上海、广州、沈阳、武汉、香港等地的DV爱好者自发赴会,总共有109部作品参展参赛,成为难得一见的民间影像观摩盛会。另一种做法是由电视台提供播出窗口,在大众媒体上公开亮相。如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开辟的《新生代》专栏,对外征稿启事:“社会上任何人只要使用DV摄像机拍摄长度为10-20分钟,能够鲜活表现当代人生活和情感状况的纪录片都有可能在荧屏播出,欢迎方方面面的纪录片发烧友共同参与。”又如凤凰卫视中文台发起“中华青年影像大奖赛”,鼓励的年青人拿起DV摄像机来纪录和传递自己的所见所闻。在最近一次“命题作文”《我的父亲母亲》展播中,一名中央戏剧学院大一女生拍摄的处女作朴实感人,获得了该项比赛的大奖。大众媒体以如此积极的姿态向个人DV作品敞开大门,是值得载入中国电视史册的。

我们留意到,个人拍摄DV也引出某些异议。有位学者提出了“视像艺术凡俗化进程已经开始”的看法,他认为“视听器材的普及意味着复制的泛滥。复制有两重含义:一是机械复制,指视像艺术作品出于种种目的合法地大量转录;

是题材复制,一部作品一旦成功,立即招致大批拙劣模仿之作,将导致视像艺术的贬值。”[15]这种担心是可以理解的,但言之过重了。当我们面对个人DV这一新生事物时,没有理由不为之鼓与呼。

让我从新浪网的《第三届全国大学生录像短片竞赛宣言》中,摘录一段洋溢青春激情的文字作为结束语——

“DV为个人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和广阔的影像写作空间,不仅专业人士可以借此尽情自己任何狂野、冒险的想法,而且常人也可打破媒介对影像的长久垄断,从而拥有记录自己和他人日常生活的权利,甚至可以拍摄属于自己的‘电影’。我们呼唤个人影像时代的来临,目的只有两个,一是看到越来越多的人创造突破模板、颠倒惯有模式的作品,使影像的可书写性大大提高;是团结国内青年同仁,推动合作交流,为中国影视建立人才库,使 ”[16]

注释:

[1]邵牧君《西方电影史概论》,中国电影出版社1982年版,9页。

[2]参见2001年第六期《电影艺术》。

[3]刘思平《张石川从影史》,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年版,90页。

[4]转引自1998年第一期《北京电影学院学报》,37页。

[5]转引自《第九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36页。

[6]《张建亚访谈录》,1999年第三期《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6页。

[7]倪震《加入WTO和中国电影生产力的再定位》,2002年第一期《当代电影》,11页。

[8]J.莫纳科《怎样看电影》,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336、339页。

[9]转引自孙沛然《影视文化导论》,浙江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117页。

[10]张卫平《从电影发展战略谈电视电影》,同[5],340页。

[11]、[12]均引自2001年第五期《电影新作》。

[13]A.Ohanian&E.Phillips《数字化电影制片》,中国电影出版社1998年版,6页。

[14]参见2001年9月12日《中国时报》。

[15]周毅《传播文化的革命》,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234页。

[16]《呼唤个人影像时代》2002年4月15日

[内容摘要]:数字化是影视制作与传播的必由之路。数码影视体系内存在着交互与分野。本文依据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材、传受关系等要素,将数码影视划分为四个方面:即基于普通影院放映的、含有“数转胶”电脑特效的电影大片;基于数字影院放映的纯数码电影(包括3D动画片);基于数字化制作的电视电影;基于个人化制作的DV作品。在此基础上考察中国数码影视的现状及发展机遇。

[关键词]:数码影视电脑特效电视电影DV作品

数码影视【最新6篇】 篇六

【论文关键词】  数字化  影视制作 软件  个人化

“数字化影视”是一种将某些传统制片技术通过计算机与数字、音像、处理盘式记录以及网络等技术集合而产生的新的影视制作方式下制作出的全新的影视类型,它是一个从前期到后期到发行完整的流程。

数字化的出现一方面让我们看到计算机使影像创作得以复兴;另一方面看到各种兴起的市场,数字技术进入数字化使影视发生革命性变化,重新定义。计算机和软件在影视各方面得到运用,提高了生产效率。用计算机改变、增强和重新造型影片原始画面的实践活动稳步发展。计算机以数字方式和增强电影影像的方法创建出一个个神奇的画面:用资料影视作数字式棚外场景、数字式彩色校正、滤光效果和绘画、数字式影像的合成、数字式动画制作、数字式影片修复、数字式线痕去除、数字化影像增强、数字化缺陷消除、计算机生成素材和胶片拍摄素材的集成。

影视数字化从根本上改变了影视的命运:数字化影视创造娱乐设施的新时代。当影视观众被其他传媒所吸引的时候,影视只有进行再次革新才能有生存的可能。数字化运算创造出的多层合成的神气场景、震撼人心的音响效果,加上无幕框的特大银幕画面所形成的影院放映的临场感、真实感将是任何传媒无法比拟的。各种特殊效果的娱乐节目、动感电影、虚拟现场以及各种新型节目都会为活动影像节目生产注入新鲜血液。影视节目的制作和播放,由于数字化方式的加入,而变得更加多元化、随机化、全球化和可追求化。

数字技术从诞生之日起便对影视制作方式产生革命性的影响,他不可思议地扩展了影视表现空间和变现能力,创造出人们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甚至向所未想的视听奇观和虚拟现实。从而产生出新的叙事方式,并提出一整套新规则供我们理解,使用,突破。新的数字技术不仅产生了新的影像作品,更在培养着一代新的影像受众。

一。改变了传统影视制作方式

从制作层面来说,从剧本写作的电子化,素材传递的数字化,布景搭建、照明设想的数字化模拟,以及电子化的场记,现场的数字化录入,数字化编辑,都将大大提高影视视听质量和效果的精度、强度和感染力。同时又有利于导演更好的思考创作。

影视后期制作系统逐步由模拟制作系统转化为数字分量制作系统;数字信号的记录媒体也由单一的磁带记录转化为由磁带、磁盘存储的多元化的媒体存储方式;计算机工作站的介入,打破了由切换台、特技机、编辑控制器一统天下的制作模式;特别是以pc为核心的非线性编辑、2维动画、3维动画的逐步成熟,使影视后期的技术变得更加多样。

影视后期软件的操作界面越来越像电脑主机的配置,尽量做到板块化、集成化,这样看起来既美观而不显繁琐。传统的繁琐的影视制作流程,如剪辑、绘图、字幕、声音、特技等,被越来越多地继承到同一个后期制作软件中。例如digital fusion、aftereffects、combustion等软件比之间的版本相比,功能越来越多,越来越完善。而softimage ds则干脆把后期制作的几乎所有方面都集中到一起,具剪辑、合成、绘图、声音、特技等于一身。由于这些显而易见的优势,软件的集成化成了各大后期软件供应商的共同追求目标,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主要的后期制作软件都会集成各个制作阶段的功能,形成一个完整的后期制作系统。有利于影视后期制作人员“举一反三”掌握更多的影视后期软件。

新的媒体格式不断涌现。高清晰度电视hdtv的出现、网络的飞速发展对影视后期制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为适应这些变化,各软件厂商不断完善软件功能,紧给市场步伐。在after effects后期的版本中已经支持hdvd、mpeg4及real media格式的制作、其他各种软件也增加了新媒体格式的支持。伴随经济的发展,影视也在飞速发展,今后还会有许多新的音频格式、视频格式出现。

数码影视【最新6篇】

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to-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