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1级文库 > 精选推荐 > 正文

三角形的特性评课稿(通用10篇)

2024-12-17 19:54:08 1级文库

三角形的特性评课稿(通用10篇)

三角形的特性评课稿

三角形的特性评课稿 篇一

  上周我听了龚老师讲的《三角形特性》这一课,收获很多,对我的启发也很大,课后我认真回想了整个教学过程,主要总结出以下几个方面我的思考,找出了值得我学习的地方,也找出了值得改进的地方。

  整节课的闪光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从生活中引入,感受数学之美。

  数学来源于生活,也运用于生活,所以在教学中要建立起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不能让数学课堂教学与现实生活脱轨,龚老师很好的做到了这一点,她处处联系生活进行教学活动,比如导课时展示的图片都来源于生活中常见的东西,有西瓜,流动红旗,风筝;还有再讲三角形稳定性的时候,举了自行车,衣架,篮筐支架等等常见的事物。整节课让学生感觉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

  2、在观察中探索,切身感受。

  学习活动中,孩子更愿意自己去经历,去实践。孩子或许会相信你告诉他的,但他更愿意相信自己所看到的、经历的事,这就是一种“体验”。三角形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三角形的稳定性是在抽象的概念基础之上探究出来的,有必要让学生经历特性得出的全过程。所以龚老师很有智慧,有发掘身边能够用的教具的潜能,因为条件有限,没有专门的教具,她就用三角形的日历和平行四边形的荣誉证书,不仅让孩子感受到了三角形的稳定性,还知道了它的应用,除此之外,还让学生了解了三角形稳定性相反的是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使得课堂不仅仅局限于课本和课标知识,还有新知的渗透和拓展,能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智力都得到充分发展。这样的课堂是一种艺术。

  3、注重基础知识和细节,重难点突出。

  引导学生认识三角形的特性,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她采用了通过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获得新知的方法,首先通过引导学生自己画三角形,初步感知三角形,认识三解形的各部分名称。通过出示图形,判断哪些是三角形,抓住“三条线段”、“围成”这些关键词,从而进一步学习巩固三角形的概念。这一教学环节,通过直观感受让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容易,掌握知识比较牢固。在教学本课的重、难点画三角形的高时,通过让学生看教师演示,用问题引导学生认识高和底及一条底边上的高的画法。

三角形的特性评课稿 篇二

  三角形的特性这一单元的内容知识点多、零散,许老师执教的这节复习课既全面整理和复习了知识,又教给了学生复习的学习方法,非常重视知识的融会贯通,引导学生学会梳理知识的方法。

  首先,许老师让学生整体回顾本单元的内容,如三角形的意义、特性、分类、三角形的内角和等知识,让学生有一个整体的知识框架,这样利于学生抓住主干、主要知识,然后再由主干到枝节,脉络清晰有条理,利于学生抓住知识之间的联系,将零散的知识点联系起来形成网络。

  其次,许老师按照主干知识分步骤进行复习。在教学中,教师仅仅抓住知识的重点、难点和易混点进行讲解。如:三角形的意义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凸显出“围成”的重要性;三角形的高和底的概念,特别是错例的对比和分析,指出底和高是互相垂直的关系;多边形的内角和的公式、三角形按边和角的分类情况等知识。通过这样复习,学生对于前面所学知识在教师的引领下能够更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能够清除知识中的盲点。此外,许老师还非常注重数学思想的渗透,让学生既学知识,又学方法。

  最后,教师针对知识中的重点、难点和易错点进行了练习,形式多样,由易到难,起到了巩固知识的作用,很好地达成了复习目标,做到了查缺补漏、进一步内化知识,从而形成更高层次的能力。

三角形的特性评课稿 篇三

  今天有幸听了我校骨干教师黄老师的一节《锐角三角比之解直角三角形复习课》。黄老师在这节课上,充分调动了每一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积极地参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努力地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学生始终保持着高昂的学习情绪,切身经历了“做数学”的全过程,感受了学习数学的快乐,体验成功的喜悦。下面简要谈谈自己的一些点滴感受:

  一、巧设情境,营造和谐气氛。

  黄老师以生活中旗杆高度设置情景,提出问题。积极的为学生营造了和谐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纷纷自觉投入到学习活动中。起点低,落点高,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

  二、巧妙引导,自主探究,尽展数学美。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

  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黄老师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在主动探索中回顾应用知识。黄老师从回顾研究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入手,先是给定两个直接元素(其中至少有一边)解一个直角三角形,然后是解有一个公共边的两个直角三角形,最后过渡到在已知元素不是完整的边时,提出设元、列方程的思想,以题引题变式教学,在变式教学中回顾知识点,题目设计合理、环环相扣,注重知识点的迁移。教师始终以引导这的身份引导学生思考、提升、归纳、小结。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尽显教育智慧,尽展数学之美。

  三、及时、精炼地评价和点拨,尽显语言美

  教学中黄老师通过精炼、精彩的语言不断地鼓励着学生、及时地点拨着学生、评价着学

  生,给学生以更多的思想和方法上的点拨和引领,精神和文化上的熏陶和浸润。如:阅读例题1(2)“D为直线BC上一点”时,提醒同学“这个条件中你认为关键是哪两个字?”等等。纵观整节课,大气中兼顾细节,美丽中透着数学凝练。在黄凯老师清新、自然、洒脱的课堂上,每一个细节都见理念、见价值、见文化、见魅力,她帮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数学学习中不断探究发现、交流感悟,引领学生通过学习感受数学的博大与精深,感悟数学的深刻与美丽,领略人类的智慧与文明。

三角形的特性评课稿 篇四

  对于三角形的特性这样一节知识点繁多的课,徐老师通过精心设计,把各个知识点巧妙地串连起来,使教学能有序、高效地展开。回顾全课,觉得以下几点值得称道。

  1、注重教材,揭示概念

  定义是揭示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徐老师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发挥教科书对概念叙述的规范作用,遵循概念教学的规律,及时地把学生头脑中形成的初始概念与教科书中的规范表述相对照,从而形成新的正确概念。学生知道了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很容易给三角形定义为“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的图形”,而这个定义是不严密的,这就要发挥教科书的解释、指导、示范作用。通过两读教材相关句段,并咬文嚼字,使学生体会到概念的确定性和严密性。

  2、注重实践,经历过程

  数学从生活中来,又应用于生活。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就在于它具有稳定性。为使学生亲身感受三角形稳定性这一特性,徐老师不是简单地让学生拉拉三角形,然后得出结论。而是先让学生拉四边形(学具),设法加固,猜想原因,再拉三角形(学具),让学生经历“问题――猜想――验证”的知识形成过程,做到“以思考指导实践,实践验证思考”的科学态度。学生从探索实践中得到的不仅是知识,更有思考的习惯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3、落实“双基”,适当拓展

  学生在获得基本知识、掌握基本技能之后,适当延伸拓展是这节的课的又一亮点。学生明确了底和高是对应存在的,有三条底边,就会有三条高。通过画一画,就会发现三条高相交于一点,而且不论是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无一例外。这种“三高交一点”的奇观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数学情感,也使体会到了数学知识是丰富多彩的。数学课堂教学,在落实“双基”的同时,适当拓展知识,只要适时适度,是有利而无弊的。

三角形的特性评课稿 篇五

  《三角形的特性》是人教版义务教育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内容。学生通过第一学段以及四年级上册对空间与图形的学习,对三角形已经有了直观的认识,能够从平面图形中分辨出三角形,吕老师和王老师的教学内容的设计都是在此基础上进行的。两位老师都在领会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关注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合理运用迁移,采取了创造性的教材处理,让我受益匪浅。

  吕老师在探索三角形的定义一环节,通过画三角形,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在活动中让学生直接感知三角形的基本特征,有利于概念的形成。进而借助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三角形需要哪些条件引导学生概括出三角形的定义,重点讨论理解“三条线段”、“围成”突破难点。从直观到抽象,经历数学概念形成的过程,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这一理念。

  在认识三角形的高一环节两位老师都能够从生活情境(选择长颈鹿的家)入手,把三角形的高自然的融入生活之中。出示三幅图,先让学生直观感受三角形的高,然后对后两幅图进行辨析,让学生对三角形的高形成初步的感知并引导学生总结三角形高和底的概念。学生在自主探索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为突破教学难点做充分的铺垫。

  在总结三角形高的画法上王老师通过“比,平移,画,标”简短的概括再加上老师和课件的示范更容易让学生熟练掌握。但吕老师讲解不同类型三角形高的`位置各不相同,使学生更全面地了解三角形高这一难点。

  在认识三角形“具有不稳定性”这一特性时两位老师都通过创设游戏情境,牢牢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在亲历数学探究活动中,感受三角形的稳定性,学会应用三角形的稳定性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会到发现知识和应用知识的乐趣。

  以上这些都是我值得借鉴和学习的地方,我要把上述亮点运用到自己的课堂上使自己的课堂更加民主更加生动有趣。

三角形的特性评课稿 篇六

  听了靳老师的课,靳老师教学风格的大转变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影响,现谈一下我的具体感受:

  靳老师由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物体导课,让学生看了图片后,谈感受,由此带我们走进了今天的学习。接下来,让学生画你喜欢的三角形,标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而与此同时,紧扣课题“特性”二字,让学生知道特性就包括特征和性质两部分的学习,由此展开学习不仅学生思路清晰,而老师及时、有效的板书,更为本节课增色不少;接下来在三角形的命名环节,靳老师班上孩子用自己名字的首字母来命名三角形,从这个环节就看出了孩子在玩中学数学的思想,而这也看出了靳老师平时的教学风格是活泼的;而接下来对三角形定义的理解,靳老师改变了传统的教学风格,并没有把学生生拉硬拽的来理解其定义,而是在学习三角形特征的基础上先让学生说你认为什么是三角形,接下来靳老师通过及时的练习,一次次让学生判断、思考、分析、修改......

  随着题的结束,学生也清楚的得出了三角形的定义,一切都是那么的顺其自然,让人有一种很顺畅的感觉;最精彩的部分我觉得要数对三角形画高部分的处理上,靳老师对教材进行了大胆的处理,抽丝剥茧般的把本是很抽象的话变成填空题,让学生通过自学再填空,这样一来,不仅让学生对所学知道的学习得到了思考,而且也教给了学生一种好的学习方法,我认为此种教学方法很妙,很值得我学习。

  建议:在三角形稳定性的学习时,由于上学期已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不妨在此基础上展开学习,让学生动脑思考既然平行四边形不稳定那经过怎样处理就能变得稳定呢?学生就会自然想到在它的对角地方固定一下,这样就变成了三角形,在这种情况下再让学生亲自去拉一拉,学生就会明显感觉到三角形真的具有稳定性。

三角形的特性评课稿 篇七

  《三角形的特性》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数学学习是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是自我建构的过程。本节课中,我精心设计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努力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活动中,在活动中产生深刻的体验,从而更好地掌握知识。这节课知识点多,包括三角形的概念底和高的概念、各部分名称,还有三角形的重要特性:稳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从课题看,特性无疑是重点。而底和高的概念、及高的作法是难点。势必会耽误大量时间。如何在一堂课中完成教学任务?我采用了复习铺垫、交流探究、实践应用的模式来教学。

  一、联系生活,关注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合理运用迁移

  生活是数学的源泉,数学离不开生活。教材的编写意图是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情境来认识三角形。丁老师在领会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先让学生说生活中自己见到的三角形,再让学生从主题图上寻找三角形,使学生获得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将图上的三角形请到黑板上,这样从直观到抽象的展示知识的来源,符合孩子的认知规律。

  二、给学生探究时间,在操作中体验、感悟

  新课程倡导操作、体验的学习方式,重在让学生亲历体验与探究。本节课教师让学生观察教师示范画高,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在自己试画中感知三角形的特点,在画中探究三角形高的特征,并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深度延伸,明确直角三角形高的特点。

  在研究三角形稳定性这一环节中,教师拿实物去演示,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中感受三角形的稳定性。并让学生经历独立思考、讨论交流,探索三角形稳定性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以外在的动,促进了思维内在的动,使认知更为完善,促进了学生知识的主动建构,对培养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能力应该是有好处的。

  三、信息技术手段的合理运用

  我觉得在本节课的几个教学环节中,信息技术的辅助作用很好。比如在三角形高的一环中,教师黑板上已经做了画高的示范,学生也基本明白高的画法后,教师又用课件演示并辅助语言讲述了一遍三角形高的画法,我觉得这是在重复讲课的内容,没有起到必要的作用。如果此环节教师能让学生根据观察,自己总结高的画法,那么这个教学重点就会真正的内化为学生自己的思维,高的概念也就会真正的建立在孩子头脑中。

三角形的特性评课稿 篇八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学习线段、角、平行线、垂线知识和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三角形在平面图形中是最简单的也是最基本的多边形,一切多边形都可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并借助三角形来推导有关的性质,所以掌握三角形的特征是很重要的。学好这部分内容,不仅为学习其他多边形积累了知识经验,还可以为进一步学习三角形的有关知识打下了良好基础。但学生对三角形已经有了直观的认识,能够从平面图形中分辨出三角形,并说出它的各部分名称。由于三角形的高只能从顶点来画,所以正确画出已知底边上的高对学生来说难度较大。但是学生可以将画平行四边形、梯形高的经验和四年级学习的过点画已知直线垂线的经验都迁移过来,降低画高难度。基于以上分析,我在设计这节课时侯,力求用足用活本课教学内容,做到以下几点:

  1、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找三角形,列举生活中的三角形,唤起旧知,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丰富了三角形的表象,同时体会三角形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在画三角形、说画法、辨析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围成”的含义,概括三角形的含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在说、指、写三角形各部分名称的活动中,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建立三角形表象

  4、通过自已阅读教材了解三角形底和高的知识,在动手操作尝试画高、辨析交流、学生尝试的过程中,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学会画三角形的高。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动手操作能力。

三角形的特性评课稿 篇九

  本周五,我们聆听了张冰老师准备的一节“教学评一体化”的数学课《三角形的特性》。在张老师的课堂中,她有条理的教学安排、有温度的评价语言、有层次的教学梯度都深深的打动了我们,在课后邀请到王校长参与了我们的数学教研,对本节课,和我们的数学课堂进行了引导。

  在听完这节课和老师的点评后,其实我的心里还是糊涂的,在我心里这节课其实挺难的,老师在肯定张老师的课堂后,也提出了很多小的.建议,但是建议说完,对这个课堂还是模模糊糊的,总觉得这节课挖的没有那么深,但是又说不出来到底是什么原因,或者也说不出来怎样才能更好,在王校长给大家指导前,他没有对这节课说什么,只是让按照年级分成了三个小组,给了四个问题,分成小组讨论,这4个问题分别是:

  1、我上这节课与张老师这节课的相似度是多少?

  2、本节课的重难点是什么?如何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我觉得张老师这节课达成度是多少?张老师了解到学生的达成度是多少?

  3、本节课张老师教师和学生学的时间比例是多少?我的课堂中教师和学生的时间比例?理想中的课堂教师和学生的比例是?

  4、本节课的数学学科思想是什么?要发展的学科素养是什么?

  通过这些问题,这节课问题所在马上就很清晰,反思我的课堂,每节课的重难点,我对学生达成度了解吗?我又是如何了解的呢?我的目标和评价做到一体化了吗?我们在课堂中总是急于想把自己知道的一切讲给学生,很大程度占用了学生学的时间,自己很清楚的知道,可是每次又不知道如何把时间还给学生,尤其是最后一个问题,我真的是有愧,每节课好像老师总是觉得知识点把学生教会就行了,很少去研究课标,这节课或者这单元要发展学生的数学思想和素养是什么,我们只是让学生停留在了知识的表象,知识表象背后,我们很少关注,这就导致孩子学完不会灵活运用,知识点也要不停的复习才能巩固,变成了真正的死学,学生也很难从课堂中体会到数学的魅力。王校长针对这些问题,给我们进行了一一解析。

  一、要给学生搭好学习的台阶

  本节课的重难点是让学生画高、找出三角形的高,可是通过课堂反馈,这些知识并不是学生的难点,而难点是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三角形的特征和表述出三角形的高,难在了学生的数学语言,王校长给出的方法是要跳出角度的本身,从另外一个角度去观察它,找方法,我们可以给出描述概念的关键词,给出学生数学语言的框架,在这个框架中,给出的关键词中让学生去选择,去分析,去理解概念,降低难度,其实学生心里清楚,只是缺少一个把他正确描述出来的途径,而我们不给学生一个正确的线,只是“你再想想?”“还可以怎样说”学生只是从这个模糊到那个模糊,而给出关键词,给学生搭好学习的台阶,让学生明确方向,用语文的角度去让学生理解词语,用数学语言去描述数学概念,主动的登上知识的高峰,获得学习的成就感。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数学现象,自行生成数学概念,发展数学思维。

  二、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

  课堂中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获得成就感,拒绝“断层式任务”老师的问题要有层次,有要目的,要注意知识的连接性,让学生主动去建构知识的本身。所以老师的问题一定会要有层次性、及时性。

  三、小组讨论的价值

  小组讨论在我们现在的数学课堂中用的很多,但是我们总是让孩子进行小组讨论,但是没有引导孩子怎么说,怎么讨论,也没有深入到小组中了解到孩子6个人到底讨论的怎么样,王校长指出,要留给学生自我思考的时间,有框架的有任务的让学生先自我梳理,再进行有效的分享,小组合作要提高参与度,扩大参与面,每个人对于问题都深入思考,所有人都要参与,让每个孩子都有发言的机会。要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老师不要成为一个入侵者,小组活动之前,亮明身份,在他们活动的时候,你会去做什么,让他们提前知道,要改变入侵者的身份,变成“圣诞老人”带来奖励。

  王校长的引导让我们对我们的数学课堂中多了一些思考,让我们明白我们应该如何成为一个专业的数学老师,修炼的路还很长,不过我觉得有这么好的一位引导者,为我们指明方向,提供方法,我们的六一的教学路会走的越来广阔。

三角形的特性评课稿 篇十

  一、 亮点

  1、注重从生活中的素材创设情境。庄老师在教学中,搜集了自行车、房屋、电线杆等素材,让学生对于三角形有初步的认识。在接下来的教学中,通过出示三组图形,让学生进行判断,哪组是三角形,学生都能较好地进行判断。

  2、注重动手操作,理解三角形的特性。在教学中,庄老师首先让学生用三根同样长的小棒进行拼摆,再用四根小棒同样长的小棒拼摆,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发现三根同样长的小棒,只能摆出一种三角形,而用四根小棒可以摆出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两种,从而说明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特征,这对于学生的深层次理解三角形的特性是非常重要的。

  二、建议

  1、三角形的概念理解不是特别深刻,还应围绕三角形概念的特点:一是三条线段;二是围成的图形(每相邻两个端点相连)。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初步感知三角形后,让学生画一画三角形,从而知道三角形不仅有三条线段、三个角、三个顶点,而且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也就是每相邻两个端点相连。然后通过出示不同的图形,让学生具体判断哪个图形是三角形,为什么,从而明确三角形的概念。这样,对于巩固加深三角形的概念是非常有必要的。

  2、教师要教给学生正确的画三角形的高的方法。如何画三角形的高,具体画法是:把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与三角形的一条底重合,另一条直角边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重合,然后沿着三角形的顶点向底边画一条垂直线段,顶点与垂足之间的距离就是三角形的高。

三角形的特性评课稿(通用10篇)

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to-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