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石原文及赏析【通用13篇】
2024-09-06 20:13:59 1级文库
赏析的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本文是爱岗敬业的小编沧海红颜帮大伙儿找到的竹石原文及赏析【通用13篇】。
竹石原文及赏析【通用13篇】 篇一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译文」
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
经历成千上万次的折磨和打击,它依然那么坚强;
不管是酷暑的东南风,还是严冬的西北风,它都能经受得住,还会依然坚韧挺拔。
「注释」
①竹石: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诗人是着名画家,他画的竹子特别有名,这是他题写在竹石画上的一首诗。
②咬定:比喻根扎得结实,像咬着青山不松口一样。
③立根:扎根,生根。
④原:本来,原本,原来。
⑤破岩:破裂的岩石。
⑥磨:折磨,挫折,磨炼。
⑦击:打击。
⑧坚劲:坚定挺拔。
⑨任:任随。
⑩尔:你。
「赏析」
《竹石》这首诗的作者为清代郑燮(又称郑板桥),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质,是一首赞美岩竹的题画诗,也是一首咏物诗。
《竹石》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诗,竹石的诗意在于,作者郑板桥托岩竹的坚韧顽强,言自己刚正不阿、正直不屈、铁骨铮铮的骨气。
开头用“咬定”二字,把岩竹拟人化,已传达出它的神韵和它顽强的生命力;后两句进一步写岩竹的品格,它经过了无数次的磨难,才长就了一身英俊挺拔的身姿,而且从来不畏惧来自东西南北的狂风的击打。郑燮不但写咏竹诗美,而且画出的竹子也栩栩如生,在他笔下的竹子竹竿很细,竹叶着色不多,却青翠欲滴,兵权用水墨,更显得高标挺立,特立独行。所以这首诗表面上是写竹,实际上是写人,写作者自己那种正直、刚正不阿、坚强不屈的性格,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风傲骨。同时,这首诗也能给我们以生命的感动,曲折恶劣的`环境中,战胜困难,面对现实,像在石缝中的竹子一样刚强勇敢,体现了爱国者的情怀。
《竹石》这首诗的语言简易明快,却又执着有力,一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具体生动地描述了竹子生在恶劣环境下,长在危难中,而又自由自在、坚定乐观的性格。竹子在破碎的岩石中扎根,经受风吹雨打,但它就是“咬定青山不放松”。一个“咬”字,写出了竹子顽强的生命力和坚定的信念。最后一句中”任尔东南西北风“的一个“任”字,又写出了竹子无所畏惧、慷慨潇洒、积极乐观的精神风貌,总体描写了竹子、以及作者郑燮的高风亮节。
竹石原文及赏析【通用13篇】 篇二
原文如下: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这首诗的翻译如下:
竹子紧紧地咬住青山,毫不放松,它的根深深地扎在岩石缝中。无论经历多少磨难和打击,它仍然坚韧有力,任凭你刮东西南北风,都无法撼动它的决心。
这首诗首先以“咬定”二字开篇,形象生动地描绘了竹子坚韧不拔的性格。一个“咬”字,既表现了竹子扎根的牢固,又寓意着它顽强的生命力。而“不放松”三字,则进一步加深了这种坚韧不拔的'形象,使得竹子的个性特征表露无遗。
接下来,“立根原在破岩中”一句,更是衬托出竹子生命力的顽强。竹子不仅能在肥沃的土壤中生长,更能在贫瘠的岩石缝中扎根生长,这种生命力让人惊叹。
后两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则进一步表现了竹子面对恶劣环境的坚韧不拔。无论风吹雨打,无论酷暑严寒,竹子都能屹立不倒,它的坚韧和顽强让人深感敬佩。
这首诗不仅是对竹子的赞美,更是对一种精神的颂扬。它表达了无论环境多么恶劣,都要保持坚韧不拔的精神,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和立场。同时,也体现了诗人自身坚韧不拔的性格和面对困难不屈不挠的精神风貌。
总的来说,《竹石》是一首充满力量和坚韧精神的诗篇,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深深打动了读者的心灵,让人在欣赏诗歌的同时,也感受到了生活的力量和希望。
竹石原文及赏析【通用13篇】 篇三
竹石
郑燮〔清代〕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竹石原文及赏析【通用13篇】 篇四
这首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质。是一首赞美岩竹的题画诗,也是一首咏物诗。开头用“咬定”二字,把岩竹拟人化,已传达出它的神韵和它顽强的生命力;后两句进一步写岩竹的品格,它经过了无数次的磨难,才长就了一身英俊挺拔的身姿,而且从来不畏惧来自东西南北的狂风的击打。郑燮不但写咏竹诗美,而且画出的竹子也栩栩如生,在他笔下的竹子竹竿很细,竹叶着色不多,却青翠欲滴,兵权用水墨,更显得高标挺立,特立独行。所以这首诗表面上是写竹,实际上是写人,写作者自己那种正直、刚正不阿、坚强不屈的性格,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风傲骨。同时,这首诗也能给我们以生命的感动,曲折恶劣的环境中,战胜困难,面对现实,像在石缝中的竹子一样刚强勇敢,体现了爱国者的情怀。
它还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诗,托岩竹的坚韧顽强,言自己刚正不阿、正直不屈、铁骨铮铮的骨气。
这首诗的语言简易明快,却又执著有力,具体生动地描述了竹子生在恶劣环境下,长在危难中,而又自由自在、坚定乐观的性格。竹子在破碎的岩石中扎根,经受风吹雨打,但它就是“咬定青山不放松”。一个“咬”字,写出了竹子顽强的生命力和坚定的信念。最后一句中的一个“任”字,又写出了竹子无所畏惧、慷慨潇洒、积极乐观的精神风貌。总体描写了竹子、以及作者的高风亮节。
竹石原文及赏析【通用13篇】 篇五
作者:郑燮
朝代:清代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坚劲一作:韧)
竹石原文及赏析【通用13篇】 篇六
宋代梅尧臣
溪上枕部龙卵石,蕲匠簟制蛇皮纹。客从东方一持赠,竹色蒸青石抱云。
磨沙斲骨自含润,饱霜吊节无留尘。京师贵豪空有力,六月耐此炎蒸剧。
旱风赤日吹热来,大厦高檐任雕饰。头颅汗匝无富贫,虽有颁冰论官职。
官高职重冰则多,日永冰消难更得。唯公扫室施枕簟,迎凉自感东方客。
东方客应非俗昏,能使贤人心体适。贤人何以偏伏人,天下才名方赫赫。
我吟困穷不可听,昼夜蚊蚋苍蝇声。蝇如远鸡耳初感,蚊若隐雷空际鸣。
葛厨顶绽屋蝎堕,菅席中裂麻经横。平生赋分只煎炒,安有禄玉琉璃清。
犹胜昔年杜子美,老走耒阳牛炙死。因思杨恽废时言,但愿人生行乐尔。
公今事业在朝廷,去就尤当慎终始。待公睡足秋风来,去奉高谈挥麈尾。
竹石原文及赏析【通用13篇】 篇七
一、案例
《竹石》是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练习中的一首古诗,练习要求“读读背背”。学生对这首诗兴趣很浓,读得有滋有味。
师: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
生:知道,诗的后面写着呢,他叫郑燮(yán)。
师:(板书:燮)这个字他读对了吗?
生:这个字我们没学过。
师:对,这个字你们是没学过:但你们有办法把它读准确。
生:可以。
生:用部首查字法。
师:这是个好办法。我们祖国的文字多得难以计数,如果光靠老师教,你们一辈于都学不完。遇到不认识的字,就可以。
学生纷纷拿出字典,查到这个“燮”字读“xiè”。他们大声读着“郑燮”,脸上洋溢着成功的喜悦。
不一会儿,学生都已流利地背出了这首诗。《竹石》这首诗人人会背了,可同学们并不尽兴。关于郑燮这个人,他们仍有许多疑问。
生:他是个怎样的人?
师:读了这首诗,你们能猜出郑燮是个怎样的人吗?
生:他是个诗人。
生:从诗中我发现郑燮很喜欢竹子。
生:他一定是个像竹子一样不怕风吹雨打的人。
师:诗人常常以物言志。你能从诗中的竹联想到诗人本身,胜人一筹。
师:郑燮就是郑板桥,他的诗写得好,画比诗更好。猜猜看,郑燮最擅长、最喜欢画的是什么?
生:竹,肯定是竹。
师:你们真聪明,一猜就着。
生:有一部电视剧中有他的故事,可我忘了。我想知道更多有关他的故事。
师:老师也想知道关于郑燮更多的故事,用什么办法去搜集郑燮的资料呢?
生:去看有关他的书。
生:可以上网搜索。
生:我爷爷知道许多古代人的故事,我可以问问爷爷。
师:原来办法这么多,老师也去搜集一下。下星期三我们一起来交流,好吗?
一星期后的课堂上,他们畅所欲言,讲了“胸有成竹”的。典故,讲了“难得糊涂”,讲了郑板桥不畏权贵的故事,朗诵了郑燮的诗,带来了郑燮的画(当然这是印刷品)。我被孩子表现出来的高涨的学习热情所感动,不得不佩服他们的学习能力。
二、解读
知识是无穷无尽的,我们所学的永远只是沧海一粟。由此看来,如何让学生有兴趣、有信心、有能力独自获取更多的知识,是每个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分析以上案例,我们不难看出学生对学习的态度是越来越积极,对学习的信心越来越强。这是因为教师打破课时、教材的束缚,扩大学习空间,整合利用有利因素,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一)巧用教学资源,使学生想学
新课程告诉我们:教材不但不是惟一的课程资源,而且其作用呈相对下降的趋势。语文学习的材料,不仅仅是课本学习,也可以是教材内容的拓展和延伸,可以来自于课内外其他方面学习资源的摄取。课堂中当学生对郑燮这个人感兴趣时,教师及时抓住这一问题巧妙展开,丰富了教学资源,使学生想学:虽然“郑燮是个怎样的人”不是本堂课的教学内容,但它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能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所以它是有效的教育资源。教师必须积极对待,及时抓取。
在我们日常的教学中,还会出现一些突发事件,如麻雀飞进教室,学生群起而观之;如准备写字时学生因窗外的雪花而雀跃;如学习《石头书》一课时学生对矿石产生了兴趣……这些事件乍一看是不利因素,是出乎意料之外的,是与本堂课的教学目标无关的,但是它也是教学资源。因为它是学生想了解的,只要教师好好利用,它就能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课堂教学要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强烈愿望。
(二)关注学习情绪,使学生乐学
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情绪。在你的课堂上,学生是愉悦还是愁眉苦脸的?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教师要把个人的生活经验、体验感受以及对学生的爱融人课堂,不断鼓励学生,使学生永远处于乐学的积极状态中。
教师要做学生乐于学习的培植者。像案例中让学生读读诗,说郑燮是个怎样的人,再根据诗说说郑燮爱画什么。教师一步步、小心翼翼地培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断地激励他们,使学生一直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中。
教师做学生乐于学习的培植者,就必须尊重学生,时时激励学生,让学生永保轻松愉悦的学习情绪。有位美术教师的做法很令人称道。当他发现一位学生画的是方苹果时,问:“苹果都是圆的,你为什么画成方形的?”学生说:“我在家看见爸爸把苹果放在桌子上.一不小心,苹果就滚到地上烂了。我想,如果苹果是方形的就不会掉下来了。”教师听了,鼓励说:“你真会动脑筋,祝你早日培育出方形苹果来。”
试想,如果该老师认为学生的想法荒唐,或木讷地对待,不加询问,该学生还会乐于学习美术吗?
另外,教师要放下架子,做学习的参与者。如“老师也想知道更多的,用什么办法去搜索郑燮的资料呢?”“老师也去搜集一下,下星期三我们来交流。”简单的几句话,体现了教学的民主与平等。在这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是愉悦的、积极的。
课堂教学要让学生保持学习的兴趣。
(三)点拨学习方法,让学生会学
教是为了不教。教师没有办法把知识全部教给学生,必须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学会搜集,学会运用。当然教学中教师也不是纯粹地把教学方法传授给学生,而是利用暗示、点拨,让学生学会寻找并且运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当学生读不准“燮”这个字时,教师没有简单地告诉,而是引导他们用学过的知识“部首查字法”来解决。以上案例中,教师无时无刻不在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让学生会学。如“读了诗你们能猜出郑燮是个怎样的人吗?”“诗人常常以物言志。”“用什么办法去搜索郑燮的资料呢?”
学会,重在掌握知识,以提高解决当前问题的能力;会学,重在掌握方法,主动探究知识。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学生在学校获得的知识到社会上已远远不够用。只有让学生会学,才能不断更新知识,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课堂教学要让学生具备独立学习的能力。
如果把孩子的学习阶段比作一条长长的跑道的话,那么每堂课都是一道起跑线,它提醒、激励学生永远向前,迈出踏实的每一步。而教师,就像是他们的教练员,教给他们方法,培养他们的意志,鼓励他们不要停下脚步,但是永远无法伴着他们跑完全程。
竹石原文及赏析【通用13篇】 篇八
《竹石》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注释:
1、竹石: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诗人是著名画家,他画的竹子特别有名,这是他题写在竹石画上的一首诗。
2、咬:在这首诗里指的是紧紧扎根在土里。
3、咬定:比喻根扎得结实,像咬着青山不松口一样。
4、立根:扎根,生根。
5、原:本来,原本。
6、破岩:破裂的岩石。
7、磨:折磨,挫折。
8、击:打击。
9、坚劲:坚韧、刚劲。
10、任:任凭。
11、尔:你。
译文:
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
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
经历成千上万次的折磨和打击,
不管是酷暑的东南风,还是严冬的西北风,它都经受得住,仍然坚韧挺拔,顽强地生存着。
赏析一:
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质。是赞美了岩竹的题画诗,是一首咏物诗,也是一首题画诗开头用“咬定”二字,把岩竹拟人化,已传达出它的神韵;后两句进一步写岩竹的品格,它经过了无数次的磨难,长就了一身特别挺拔的姿态,从来不惧怕来自东西南北的狂风。郑燮不但写咏竹诗美,而且画出的竹子也栩栩如生,用他的话说是“画竹子以慰天下劳人”。所以这首诗表面上写竹,其实是写人,写作者自己那种正直倔强的性格,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傲风骨。同时,这首诗也能给我们以生命的感动,曲折恶劣的环境中,战胜困难,面对现实,像岩竹一样刚强勇敢,体现了爱国者的情怀。
赏析二:
这首十是一首题画诗,题于作者郑板桥自己的《竹石图》上。这首诗在赞美岩竹的坚韧顽强中,隐寓了作者藐视俗见的刚劲风骨。
诗的第一句:“咬定青山不放松”,首先把一个挺立峭拔的、牢牢把握着青山岩缝的翠竹形象展现在了读者面前。一个“咬”字使竹人格化。”咬”是一个主动的,需要付出力量的动作。它不仅写出了翠竹紧紧附着青山的情景,更表现出了竹子那种不畏艰辛,与大自然抗争,顽强生存的精神。紧承上句,第二句“立根原在破岩中”道出了翠竹能傲然挺拔于青山之上的基础是它深深扎根在破裂的岩石之中。在作者郑板桥诗、画中的竹又往往与“石”是分不开的。有时侯,石构成竹的对立面,如“画根竹枝插块石,石比竹枝高一尺,虽然一尺让它高,年来看我掀天力”;有时候石成为竹的背景,如”秋风昨夜渡潇湘,触石穿林惯作狂;惟有竹枝浑不怕,挺然相斗一千场”。在这首诗里,竹石则形成了一个浑然的整体,无石竹不挺,无竹山不青。这两句诗也说明了一个简单而深刻的哲理:根基深力量才强。
有了前两句的铺垫,很自然地引出了下面两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首诗里竹有个特点,它不是孤立的竹,也不是静止的竹,而是岩竹,是风竹。在作者郑板桥的诗画中,竹往往是高尚品行和顽强意志的象征,而风则往往是恶势力的代表,如前面提到的`“秋风昨夜渡潇湘”这几句,又如:“一阵狂风倒卷来,竹枝翻回向天开。扫云扫雾真吾事,岂屑区区扫地埃。”在这首诗中同样竹子经受着“东西南北风”一年四季的千磨万击。但是由于它深深扎根于岩石之中而仍岿然不动,坚韧刚劲。什么样的风都对它无可奈何。诗人用”千”、“万”两字写出了竹子那种坚韧无畏、从容自信的神态,可以说全诗的意境至此顿然而出。这时挺立在我们面前的已不再是几杆普通的竹子了,我们感受到的已是一种顽强不息的生命力,一种坚韧不拔的意志力,而这一切又都蕴涵在那萧萧风竹之中。
诗中的竹实际上也是作者郑板桥高尚人格的化身,在生活中,诗人正是这样一种与下层百姓有着较密切的联系,嫉恶如仇、不畏权贵的岩竹。作者郑板桥的题画诗如同其画一样有着很强的立体感,可作画来欣赏。这首诗正是这样,无论是竹还是石在诗人笔下都形象鲜明,若在眼前。那没有实体的风也被描绘得如同拂面而过一样。但诗人追求的并不仅在外在的形似,而是在每一根瘦硬的岩竹中灌注了自己的理想,融进了自己的人格,从而使这竹石透露出一种畜外的深意和内在的神韵。
这是一首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诗,也是一首咏物诗。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质,托岩竹的坚韧顽强,言自己刚正不阿、正直不屈、铁骨铮铮的骨气。全诗语言简易明快,执著有力。
竹石原文及赏析【通用13篇】 篇九
1、竹石: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诗人是著名画家,他画的竹子特别有名,这是他题写在竹石画上的一首诗。
2、咬:在这首诗里指的是紧紧扎根在土里。
3、咬定:比喻根扎得结实,像咬着青山不松口一样。
4、立根:扎根,生根。
5、原:本来,原本。
6、破岩:破裂的岩石。
7、磨:折磨,挫折。
8、击:打击。
9、坚劲:坚韧、刚劲。
10、任:任凭。
11、尔:你。
竹石原文及赏析【通用13篇】 篇十
阅读古诗,答题。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诗歌大意】竹子把根深深地扎入岩石的缝隙,紧紧地抱住青山不放松。任凭风吹雨打、电闪雷鸣,竹子历尽千次万次的折磨和打击,依旧像铁一样坚硬,傲然挺立。
1、选择正确的答案,将序号填在括号里。
这首诗的作者是清朝的( )。
A、郑燮
B、张继
C、杜牧
2、根据诗歌内容填空。
(1)这首诗中赞美竹子顽强不屈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中说明竹子“千磨万击还坚劲”原因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A
2、(1)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2)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竹石原文及赏析【通用13篇】 篇十一
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质。是一首赞美岩竹的题画诗,也是一首咏物诗。
开头用“咬定”二字,把岩竹拟人化,已传达出它的神韵和它顽强的生命力;后两句进一步写岩竹的品格,它经过了无数次的磨难,才长就了一身英俊挺拔的身姿,而且从来不畏惧来自东西南北的狂风的击打。郑燮不但写咏竹诗美,而且画出的竹子也栩栩如生,在他笔下的竹子竹竿很细,竹叶着色不多,却青翠欲滴,并全用水墨,更显得高标挺立,特立独行。所以这首诗表面上是写竹,实际上是写人,写作者自己那种正直、刚正不阿、坚强不屈的性格,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风傲骨。同时,这首诗也能给我们以生命的感动,曲折恶劣的环境中,战胜困难,面对现实,像在石缝中的竹子一样刚强勇敢,体现了爱国者的情怀。
这首诗里竹有个特点,它不是孤立的竹,也不是静止的竹,而是岩竹,是风竹。在作者郑板桥的`诗画中,竹往往是高尚品行和顽强意志的象征,而风则往往是恶势力的代表。诗人用”千”、“万”两字写出了竹子那种坚韧无畏、从容自信的神态,可以说全诗的意境至此顿然而出。这时挺立在我们面前的已不再是几杆普通的竹子了,我们感受到的已是一种顽强不息的生命力,一种坚韧不拔的意志力,而这一切又都蕴涵在那萧萧风竹之中。
这首诗的语言简易明快,却又执著有力,具体生动地描述了竹子生在恶劣环境下,长在危难中,而又自由自在、坚定乐观的性格。竹子在破碎的岩石中扎根,经受风吹雨打,但它就是“咬定青山不放松”。一个“咬”字,写出了竹子顽强的生命力和坚定的信念。最后一句中的一个“任”字,又写出了竹子无所畏惧、慷慨潇洒、积极乐观的精神风貌。总体描写了竹子、以及作者的高风亮节。
竹石原文及赏析【通用13篇】 篇十二
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
经历无数磨难和打击身骨仍坚劲,任凭你刮酷暑的东南风,还是严冬的西北风。
竹石原文及赏析【通用13篇】 篇十三
题竹石牧牛黄庭坚
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①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
野次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
阿童三尺棰③,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
年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注]①伯时:宋著名画家李公麟的字。②野次:郊野。③棰:鞭子
(1)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它们分别写了什么内容?4分
(2)� 4分
参考答案:
答:(1)分为两个层次。前四句为第一层次,分别写了石、竹、牧童、老牛四个物象,构成一副完整的画面;后四句为第二层次,写了作者由画中的内容而生发出的感想。
(2)答:一种自然平和的田园生活。表面上作者似乎是“厚”竹而“薄”石,但实际上作者对石与竹同样怜爱;因为在作者心目中,竹、石都代表着一种田园生活,无论是牛角砺石还是牛斗残竹,都是作者不愿意见到的。
竹石原文及赏析【通用13篇】
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