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方案(推荐12篇)
2024-05-11 20:05:09 1级文库
当我们受到启发,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时,可以记录在心得体会中,这样有利于我们不断提升自我。怎样写好心得体会呢?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本页是敬业的小编为家人们整理的12篇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文章,欢迎参考阅读,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方案(推荐12篇) 篇一
首先,语文教材可为心理教育的实施创造良好的条件。在学习教学中,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学科,是学生必须要学习的一门主要科目。语文在小学教育中所占课时较多,课程中包含的内容也极为丰富。因此该门课程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均为心理教育的实施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更为重要的是语文是一门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学科,课程教材中蕴含的丰富内容能够更加有效地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1]。同时,该门课程教材中蕴含丰富的人文精神能够对学生进行更好的情操陶冶,使学生的性情不断发生变化。因此,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更容易实施心理教学。其次,教材资源可为心理教育的实施提供丰富的资源。在学习阶段中,语文一门基础性学科,主要教学目的之一体现为对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进行训练和培养。同时,该门课程又重视对学生文学素养进行培养,为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课程在教材上蕴含了丰富的对学生的思想进行教育和启迪的内容。这些内容便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用资源。在小学语言教材内容上有不辱使命又顾全大局的蔺相如、有为国家利益不怕牺牲的等诸多正面素材。这些英雄认为是学生学习的楷模和榜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这些教学素材适当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正面形象所具有的感召力对学生的思想认识产生积极地影响,进而促进学生心理超健康方向不断发展。同时,在语文教材中,还存在一些唯利是图、心胸狭隘等反面形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能够对这种反面人物所具有的不健康心理进行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人物的人格缺陷,培养学生分别是非善恶的能力,也可有效促进学生的心理不断朝健康方向发展。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心理教育的具体措施
1.实施生活化教学,在生活中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课本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方式及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主要途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需用心专研课本知识,挖掘教材与学生生活的契合点,联系生活,将课本知识点拓展到生活中,让学生联系生活对课本知识进行学习,教师可在生活化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实施心理教育[2]。例如:苏教版语文第五册《第一次抱母亲》教学。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让学生分别来扮演“我”、“母亲”、“护士”三个角色来对课文进行朗读。旁白部分由教师来读。让学生在角色的扮演中体会文中各种人物的不同思想情感。通过对课文精彩语句地品读,营造母子情深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课堂气氛中走进作者和母亲的内心世界,自己去品味“我”的思想情感。借助语言文字体会让学生充分领悟母爱的伟大,激发学生对母亲感激和爱戴之情,进而实现对学生进行情操的陶冶。在这样一个前提背景下再进行语文教学,既能降低学习难度,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课文知识,同时还可实现从生活实际中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促进其形成健康的心理。
2.实施悬念式教学,在知识探索中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悬念式教学的实施,可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悬念是活跃学生思维的火把,是激发学生求知欲的有效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个性特征及生活,精心设计悬念进行知识地讲授。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例如在《诚实与信任》的教学中,导入可设为:大家有没有听说过“狼来了”的故事呢?让一个学生再讲述一遍这个故事。提问:这个孩子为什么会有这么凄惨的下场呢?先让学生自由回答,然后老师进行总结:这个孩子喜欢撒谎,得不到别人的信任,所以……只有讲诚实的人才会得到别人的信任,从而进入新课学习。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设置问题让学生自主体验,感悟诚信。问题可设为“为什么小红车的主人还要感谢他?”、“让小红车主人感动的仅仅是这张字条吗?”、“小红车的主人通过这件事真正明白了什么?”等。给学生设置一系列悬念,让学生在对问题进行分析的过程中逐渐认识诚信的意义。最后,然后通过自由举手发言的形式,让学生将自己的学习感受进行讲述。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既能够为学生创造充足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机会,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同时又能够在互动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认识诚实与信任,使其能够深刻体会到在实际生活中应该做一个诚实的孩子,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别人的信任。
三、结束语
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方案(推荐12篇) 篇二
一、"习以为常"的现象--现状的缩影
让我们先来重新审视一下这些在我们平时教育教学中司空见惯的现象:
现象之一:学生家长对老师说:我的孩子就交给你了,不听话你你就打!没问题!而老师也感到这样的家长真是通情达理,对老师信任,跟老师配合"。
现象之二:老师对学生说:今天晚上的家庭作业谁要完不成,明天早晨你就别进教室了!"第二天早晨,果真有的学生被拒之门外,有的明知"进了门",干脆呆在家里不来了或逃学了。
现象之三:老师对考试考糟了的学生说:"你怎么这么笨!真是没救了!全班的成绩都被你一个人拉下来了!"这个学生低着着,忍受着教师的指责和全班同学投来的"怨怒"的目光。
现象之四:老师对反驳自己的学生说:"你这是什么态度?竟敢和老师顶嘴?你还想不想念书了?!"在老师的呵斥中,学生满腹委屈但不再讲话。
现象之五:老师规定:"作业错一次,罚做50遍,再错,罚做100遍,依次翻番"。结果一位五年级的学生因一错再错而老师又不给他"指点述津",被罚做2000遍!这样一个近乎天文数学的庞大作业量,使这名学生再也不敢上学了!
现象之六:一位学生因作业没完成,被老师用小树枝抽打左手心,导致学生的左手肿得像小馒头,家长要找老师论理,学生还极力阴拦不让家长去学校。
这些都是笔者所耳闻目睹的真实事件,在农村小学,这些现象可谓见怪不怪,大家都"习以为常"了,诊断是小事一桩,"不值一提"。而这些现象,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来,也可以说是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的浓缩。
二、看不见的危害--心理伤害
上述这些现象,已不是简单的体罚和变相体罚的问题,而是一种心得上的惩罚,心灵上的伤害,这些现象的共同特点是:
1、不尊重学生,使学生的心理受到伤害。
对学生的体罚、讽刺、挖苦以及家长式的"霸权主义"作风,使学生感到自己不被尊重,不被理解,不被信任,不被宽容,从而产生了羞愧、自卑、不思进取、委屈、失望、说慌、无助、失落、对老师疏远,逆反心理等心理现象,使学生的心理受到伤害。
2、不讲究科学,使学生的心理产生障碍。
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不研究学生的心理,不讲究科学,跟着自己的感觉走,滥用不正确的惩罚措施,例如前文提到的罚做2000遍作业,这样做的结果,就是使学生产生了心理障碍,如厌学、考试焦虑、学校恐怖、自卑感、受挫感、丧失自信、缺乏兴趣、忧郁、压抑、胆怯、畏难、自我形象降低。
总而言之,这些我们"习以为常"的"小事情",其实不平常,它们造成了我们看不见的伤害却是更深的伤害--心理伤害,破坏了儿童的健康的心理状态。而这个问题恰恰就是长期被我们广大教育者尤其是农村小学的教育工作者所忽视的问题。
三、原因探究
造成这种农村小学面积大学生心理频受不同程度的伤害,从而产生各种心理障碍,严重影响教育教学的健康发展、影响学生个人素质的完善与提高的根源何在?也就是说为什么会发生这些令人"习以为常"的小事?为什么学生的心理状态不能引起教师、家长的重视?我想,原因大致有以下几方面:
1、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认识不清。提起心理健康教育,很多人想当然地把它理解为思想教育,品德教育,认为思想健康,品德高尚就是心理健康。其实,根本就不懂得心理健康是怎么一回事,就更谈不上心理健康教育了。
2、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也有一些教师,朦朦胧胧地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并不等同于思想品德教育,但却也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可有可无,与己关系不大,与教育教学关系不大,那不是自己该研究和能研究的,而是专家学者的事。
3、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的缺乏。也有部分教师,切身体会到了心理健康对于学生、对于教师、对于教育教学的重要性,但是当他想认认真真地来做这方面事情时,才发现,原来这方面的专业知识是那么缺乏,无力支撑,心有余而力不足,没办法操作。
4、小环境的过低要求纵容了教师的"懒惰"和"无知"。
农村的信息比较闭塞,家长的文化水平从整体上来讲相对较低,所以农村很少有人知道什么是"心理健康",诸如"心理障碍"、"心理疾病"、"心理咨询"、"心理治疗"这些名词更是闻听未闻,也无人对此提出什么要求,而在家长群体中和一定范围的社会舆论中被普遍接受的论点是:"师生如父母,教师地学生没有坏心,打两下也没关系","教师总是对的,无论怎样批评学生都应该的和可以的,对老师的语言、方法态度不能苛求","教师地学生的惩罚是必要的,那是对学生负责任的再现,不以规矩不成方圆"......而家长和舆论却从不考虑这"打两下"批评"惩"是否已对学生的心理构成了伤害?给学生的心理造成了障碍?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教师也就开始"打两下"、"批评"、"惩罚"......对于什么是心理健康教育,什么是心理伤害,什么是心理障碍等也就懒得问津了,自认为"省事无事",却不知是贻害无穷?
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概念的界定及儿童心理健康的标准。
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的教育的一项内容和整个教育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的一门全新学科,是心理学理论的技术体现,属于应用心理理解范畴,是直接服务于人心理健康的一门独特的理论与技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并不等同于单项的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但它包涵了心理治疗、心理咨询的某些理论与手段,而更多的则是心理教育与训练。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也不等同于思想品德教育,但体现、开拓了情感教育,思想转变,行为训练的新方法、新思路。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动态的心理教育活动的影响、启发、引导、提高学生对自身探索的自知力,对自身调节的自控力,从而帮助他们的心理健康地成长、发展。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心理健康的标准和心理学专家的结论,小学生健康的心理状态应该是"乐观向上,积极进取,自强自立,勇于尝试,敢于创新,不畏艰难,对知识有浓厚的兴趣,对自我充满成功的信心。
五、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教育体系具有战略性意义。首先,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助手,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良好的心理素质既是一个人的全面素质的不可或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又是学生成长发展载体。据有关统计资料表现,87%的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不是智商与学习能力的问题,而是心理状态的问题,也就是说,87%的学生学习困难,是因为他们的心理处于不健康状态。这也足以说明了心理健康教育在素质教育中所占的伤量之重。其次,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它的新观念、新手段还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法实效,真正取得"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效果。再次,教师在引导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调节、自我突破的同时,也促进了自身的成长变化。既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教师也接受了心理健康的教育,这样就形成了良性循环,使心理健康工作开展得更好。
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任务
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有两个目标,一个是发展性目标,即发展学生的个性,发挥学生的潜能,使学生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另一个是防治性目标,即预防学生的心理障碍,矫正心理偏差,使学生达到心理健康。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围绕发展性目标和防治性目标来开展工作,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教育和训练,使学生的个性和潜能得以健康发展,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预防学生的心理障碍,矫正心理偏差,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
在当前的农村小学,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主要有学习困难的问题,如厌学、考试焦虑,学校恐怖,注意力障碍等;高年级的学生有青春期烦恼的问题,如体征引起的烦恼,异往的烦恼的以及情感误区的烦恼等;心理品质与行为的问题,如儿童强迫症,学习能力缺失、说谎、孤独、嫉妒、自卑、抑郁、多动症,以及极少数学生因受环境影响和不良影视剧的影响而产生的自暴自弃,厌世轻生,玩世不恭的念头和行为。对这些问题的克服,也是我们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
七、农村小学怎样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首先,要对教师进行必要的业务培训,使教师知道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和意义,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技能。作为农村小学,不可能配备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那么就需要普通教师来"兼职",所以,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是必不可少的。
其次,应坚持以下几项原则:
1、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一切围绕学生一切为了学生。
2、发展性原则。以发展的眼光和宗旨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一切为了使学生的心理得以健康的发展。
3、活动性原则。这是一条很重要的原则,在整个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一定要以活动为载体,因为活动中,学生的心理才展示出真实的一面,这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最好的机会。
4、协同性原则。心理健康教育最讲究协调一致,双向互动,切不可一厢情愿地说教或以某此手段施压那样的结果只能是造成更大的心理障碍和心理伤害。
再次,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尝试通过以下一些途径:
1、渗透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这应该是应用最广泛也最有效的途径。
2、开展专题教育,如讲座、报告会等,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3、开展心理咨询活动。使学生有发泄的渠道,减轻心理压力。
4、创造条件,开办家长心理学校,或利用家长会向家长传授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知识,这样可以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与家庭互相配合,达到更好的效果。
5、利用社区资源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例如德育基地等。
6、自我教育。学生通过自我矫正、自我诊治、自我训练、自我修复心理障碍,这样也最锻炼一个人的心理素质。
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方案(推荐12篇) 篇三
关键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体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804.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07)03-0092-03
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和心理的发育,思维方式趋向成熟,但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产生许多心理问题,如抑郁、焦虑、病态人格等,如得不到及时解决将会对他们的成长产生不良影响。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能够产生积极影响的观点已有不少文献。季浏指出身体锻炼不仅可以改善情绪、增强自我情感,而且能够减轻或消除心理疾病。《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不仅突出了身体健康的重要性,也突出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已经作为《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五大目标之一。因此了解中小学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仅能够为心理健康教育与管理工作以及体育教学提供依据,也有助于更好地配合我国学校体育改革和新课程标准的顺利实施。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从河南省参加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的学校中,选取3种不同层次城市有代表性的学校共12所(城市3所中学、3所小学,农村3所中学、3所小学)。在每所小学四到六年级、每所中学初中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各随机抽取2个班作为调查对象。男生3133人(城市1323人,乡村1810人),女生2970人(城市1346人,乡村1624人),共6103人。
1.2 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采用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周步成等。修订的含中国常模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为调查工具。量表构成:学习焦虑倾向、对人焦虑倾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共8项。在整个问卷项目中有10项组成效度量表的项目,如果它们的得分合计起来在7分以上,则可以认为该受测者是为了获得好成绩而作假的,所以测验结果不可信,对其进行重新测试。该测试工具的折半信度为0.83~0.88,重测信度为0.663~0.870,效度大于0.76。发放调查问卷6103份,有效回收5 812份,有效回收率95.2%。
(2)评分标准:根据学生的年龄把原始分换算为标准分,8个内容量表的标准分大于或等于8分者为有焦虑倾向;8个内容量表原始分之和查表得出总焦虑倾向标准分,总焦虑分在65分以上,为高焦虑水平,属于心理不健康者。
(3)数据处理:采用SAS8.2统计软件予以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焦虑问题检出情况
河南省5812名中小学生总焦虑倾向标准分是45.1分,其中高焦虑水平学生(总焦虑倾向标准分>t65分)检出率为3.8%(220人)。8个内容量表中,检出率最高的为自责倾向(9.02%),其次是对人焦虑倾向(8.66%)。
2.2 城乡男女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由表2可见,城区男生的心理困扰前3位的问题分别是自责倾向、冲动倾向和对人焦虑;城区女生的心理困扰前3位的问题分别是对人焦虑、恐怖倾向和自责倾向。困扰乡村男生心理问题前3位分别是对人焦虑、自责倾向和恐怖倾向;而困扰乡村女生心理问题前3位分别是恐怖倾向、自责倾向和对人焦虑。城市学生中冲动倾向较突出,乡村学生恐怖倾向较突出。值得注意的是,与其他影响心理健康因素比较,学习焦虑困扰在中小学生中不突出。
心理健康状况的性别比较,男女生的心理焦虑具有明显的性别差异,各内容量表中,城市女生除了孤独倾向和自责倾向外,其余各项与男生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乡村女生除了对人焦虑和孤独倾向外,其余各项与男生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说明女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如男生。
心理健康状况的城乡比较,通过地方比较,城市和乡村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有明显差别。各内容量表中,城市男生较乡村男生各内容量表除了自责倾向和过敏倾向外,其余各项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城区女生除对人焦虑和孤独倾向外,其余各内容量表差异均有显著性,提示乡村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差于城市学生。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河南省中小学心理健康不良人数和检出率较2000年有所增加。在河南省中小学生中,无论男女,无论城乡,都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偏常或心理障碍。调查发现,自责倾向和对人焦虑倾向是中小学生主要存在的焦虑问题,体育教学过程中应针对这些问题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来减轻或消除这些因素。
造成自责倾向的原因可能是这样的:孩子依赖父母――父母严厉惩罚孩子――孩子对父母抱有反感的敌意;当这种反感和敌意表现出来时――父母越发严厉惩罚孩子――孩子失去了憎恨的目标――自责倾向形成。自责倾向的基础是对失去别人的爱的不安。因此,指导自责倾向较强的人,首先就要让他实际体验到别人对他的爱,以解除他的不安。在《体育与健康》教育中,开展合作学习、体育游戏等教学方式可以减轻学生的自责倾向,也可以通过体育运动过程中的一些必要的互帮互助,如体操教学过程中的保护与帮助等,让自责倾向的学生能体验到别人对他的保护和关心,从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给予受到别人承认的机会,以提高他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引导他改变依赖性格,养成自己有主见的性格。
对人焦虑倾向是在众人面前感到不安。有的学生从小受到父母严厉管教,形成了提心吊胆、软弱的性格。为解决因经验不足引起的对人关系上的问题,必须把本人放在集体之中加以训练。《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个集体活动项目,有很多运动项目可以让学生选择,当对人焦虑倾向的同学能够发现自己喜欢的项目并发挥出特长时,同学们、老师和双亲是喜欢他、承认他的,使其树立自信心和安全感,同时加上体育教师对其在人际关系的态度和技术方面进行指导和训练,可以减轻或消除这些学生的对人焦虑倾向。
城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差异的原因之一是农村学校尤其是山村的学校无论师资、办学条件还是生源都无法与城市学校相比,而农村学生也特别渴望能够通过求学这条途径来改变自己将来的命运,动机过强,心理压力过大。男女学生在心理问题的发生率和总体心理健康水平上是存在显著差异的,这种现象的产生应该归因于男女性别角色的心理差异,一是社会期待不同,社会对女性的角色期望一般是要温顺和贤淑,在学校里要学习成绩好,而对男性则宽容得多,在社会化过程中,男、女两性在自觉不自觉内化这些期待。二是身心发展,在少年期,由于生理上的变化,使女性的角色意识更加强化,同时在心理上,女孩的体验更加细腻、敏感等,但是在目前学校教育中,因性施教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实施,在这种环境中女性就容易比男性体验到更多的恐怖和焦虑,女孩子的责任心也会更重一些,自卑意识更强一些。
体育是没有城乡之分的,无论哪里的学生都有享受体育乐趣的权利,无论男女都有享受体育乐趣的权利,也可以通过体育手段实现心理健康的目的。体育是人们沟通情感的一种形体语言是语言无法代替的体育艺术,通过优美的旋律、韵律或形体语言,给人们带来人类的融洽、和谐的情感体验和甜蜜,优雅的生活情趣,从而弥补现代人的心理缺憾。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师生心理是处在动态之中,体育教学的实践性、紧张性、竞争性、公开性、协同性和集体性等特点决定了体育教学对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起着特殊的作用。师生心理是复杂的、多变的,处于主导地位的教师应明察秋毫、审时度势,利用教学艺术,因人因材施教,满足学生的生理心理需求,促进他们运动能力的提高,并且调节情绪情感、陶冶情操,磨练意志,培养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完善个性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发展。
4 结论与建议
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方案(推荐12篇) 篇四
一、了解并掌握小学生存在的心理障碍是教育成功的前提
学生都有个别差异,作为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该时刻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教育,切忌一刀切,否则教育过程本身就变得枯燥乏味。并且,在实际生活中,家长和教师往往给学生设计了他们想象中的发展方向,如果学生的发展稍有偏差,就会受到责难,无形中给学生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压力。关注和发展学生的个性不但有利于因材施教,而且有利于根据学生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经过长期的观察,我发现小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主要是下列这几方面:
1.情绪不稳定,喜怒无常。当其情绪喜悦时,学习积极性高,与别人相处和谐;当其情绪烦躁忧郁时,学习积极性低,与别人难以友好相处,甚至出现逃学、打架等现象。
2.意志自制力差,易受暗示。当其情感冲动时,自制力较差,不能正确对待自己和控制自己,当外界诱因强烈时,容易动摇;当学习中碰到困难、生活中遇到不顺心的事时,就表现为悲观、失望,甚至退缩、破罐子破摔。
3.性格表现在三个方面:自私狭隘型,常为一点小事而跟别人闹意见,斤斤计较,并且在很长时间内不能解脱,甚至耿耿于怀;自大自负型,自以为是,瞧不起人,缺少对别人的欣赏与尊重,且受挫能力差;自卑怯懦型,这类人较为孤僻,不合群,做事优柔寡断。
二、有规律的正常的生活是学生心理健康的保证
学习生活要有节奏,要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如按时上学上课,按时就餐,按时参加学校、班级的各项活动,按时放学及时回家。小学生要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在校尊敬老师,友爱同学,助人为乐,热爱学习和劳动,遵守校纪校规,合理安排好学习和休息时间,做到劳逸结合。现代生理学家提倡的“积极的休息”指的就是教育“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学生一旦形成了良好的有规律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就会有良好的心理状态,就会对其所进行的学习产生兴趣,形成一种自觉性,并把学习看作是一种享受,就会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反之,会产生“人长大了为什么要读书,做作业多累呀”的厌学情绪,出现逆向心理现象。
三、对症下药、开展积极的活动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
在工作实践中,我结合小学生的特点,采用以下的几个方法帮助小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提高自我保护、自我调节、自我控制的能力,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1.开设“知心热线”。学生有了心理障碍,或受了委屈、遇到了挫折,不愿意当众提问或书面提出,特别是一些敏感问题,如对异性产生了好感怎么办,或偶犯错误,受到批评,丢了面子,自尊心受到伤害等。这时,学生急需与老师进行个别交流。于是,我就利用电话,在班上设了一条“知心热线”。在“知心热线”中,学生可以与老师敞开心扉,得到老师真诚的帮助,从而解脱苦恼和压力,使思想得到解放。如有个课代表,二年级时偶犯错误,被撤销了课代表职务,她感到丢了面子,思想上有了包袱,很长时间振作不起来,甚至产生了转校的念头。在“知心热线”中,她把自己的遭遇和想法说了出来,我耐心开导她,让她正确地对待自己的过失,相信同学也会正确地对待她,使她又重新振作起来,再次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信任。
2.再现法。在平时的学习中,有学生因对自己的成绩过于紧张,反而影响了成绩。针对这种情况,我让学生编了一个小品,题目叫“可贵平常心――谈从容应考”。由两个同学分别扮演考前紧张和考前放松的同学,另两个同学分别扮演他们的母亲。同学们通过看小品表演,懂得了考前应该保持一颗平常心,懂得了考试就是检查自己的学习情况,自己和自己比,没有过重的负担和压力,反而发挥得更好。
3.激励法。要充分肯定成绩,强化进取信心。在帮助落后者进步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肯定他们所取得的每一点成绩,尤其是对那些落后程度比较严重的学生,更应该用“放大镜”去寻找他们淹没于问题与缺点之中的“闪光点”和细微的进步,及时地给予肯定、鼓励、赞扬。这样就能使他们重新点燃自尊心的火种,获得克服缺点、发奋进取的勇气和自信。对于年幼的小学生来说,教师的表扬、肯定、奖励等外部手段往往有更大的作用。
4.疏导法。即竞争合作互补,优化人际关系。“竞争”是指个体或群体为充分实现自身的潜能,力争按优胜标准使自己的成绩超越对手的过程。“合作”是指学生群体为了共同目的而相互协助以完成某项任务的过程。在教育过程中,这两者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由于认识上的偏颇,以前对小学生强调竞争多了一点,而忽略了合作的重要性。
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方案(推荐12篇) 篇五
辅导缘由:
该生老有一种难以言状的苦闷与抑郁,总感到前途渺茫,对一切都不顺心,老是想哭,但又哭不出来,即使遇到喜事,也毫无喜悦的心情,过去很有兴趣去看电影,听音乐,但后来就索然无味。长期将自己关在房子里面,不敢和其他人接触。对家人的关心没有任何反映,尤其害怕她的哥哥,不相信任何人。在学校不喜欢和老师、同学接触,喜欢独来独往。
成因分析:
(1)家庭因素。
这是造成该生内向问题的障碍的主要因素。其父亲参与,欠下多笔债款,家庭负担非常重,使他们更缺少时间和心情去照顾孩子;再次,其哥哥一向被认为是家里最有出色的孩子,父母的重心自然移到哥哥的身上,她哥哥也长期借口叫她干这干那,一不顺心便殴打她。由此该生感到家庭冷落自己,她增加了自卑的感觉,感到自己是家庭当中的一个没有用的人。
(2)学校因素。
她在学校中找不到可信任的老师和同学,心中的话无从倾吐,老师不能找到帮助她的根本原因,反而对她的行为感到莫明其妙,对她加以训斥和批评。导致该生畏惧心理和自卑心理发展到学校里,这包括对老师的教育方式感到不满。另外,与同学间的关系不良,班里没有人与她交朋友,这也导致她缺乏温暖的主要原因, 青少年阶段最需要的是同龄人的关心和帮助,但她正缺乏了这样的对象。故此,她老有一种难以言状的苦闷与抑郁,总感到前途渺茫,对一切都不顺心,老是想哭,但又哭不出来。
解决策略与经过:
可通过谈话帮助患者提高认识,了解自己的行为带来的危害,逐步培养起对家庭,对社会的信任感。再次,使她了解自己情况,使其对辅导产生信心,鼓励该生积极配合辅导。增强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为达到这个目的,用以下方法进行辅导:(1)家庭探访,与家人保持联系,更深入地了解家庭背景。结合家庭的教育,对她进行必要的帮助。(2) 随时观察她的上课情况,有意及无意地让她知道她是被关心和被注意着的。(3)利用同伴的力量,结交益友,让她感受学校的温暖。(4)鼓励她应该建立对社会,家庭的责任感,多体贴父母及家人,不能把父母对哥哥的关心看成是对自己的不公平,要让她知道关心她的人是很多的。(5)教育她哥哥要疼爱自己的妹妹。(6)建议父母亲带她看专业的心理医生。摸平她留在心理底层的童年阴影。
辅导结果
通过辅导该生对家人的关心没有任何反映,尤其害怕她的哥哥,不相信任何人等现象基本消失。
辅导感悟:小学阶段必须把保护小学生的生命和促进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放在首位,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观,确保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1.学校要创设和谐的教育环境
1.1 校园文化建设。学校要建有文化长廊,布置好名人名句,名师观点等,多开展各种艺术、文化、体育、科技和学习名人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兴趣,活跃学生的身心,美化生活,改善学生的心理环境。
1.2 校园物质建设。学校应打造一流主环境建设,教学楼以崭新、整洁、明亮、美丽为主题,学校的活动场所应当是洁净卫生,充满绿色和生机的场合。学校周围应多种名花异草,茂林修竹,唤起学生对生活的热爱,陶冶小学生的情操。
1.3 学校“”的建设。学校要打造一个良好的校风、班风、教风、学风的建设,提升学生的智力和能力,使小学生信任学校,喜欢学校,让学校成为他们学习成长和感到温暖快乐的地方。
1.4 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尊重每一位学生人格,成绩,能力,隐私,做学生的学习楷模,让学生有亲师感。引导学生学习,交往,明白是非。使学生懂得为人处世,为祖国为集体争光的思想。
1.5 一位学生。我们教师不但要关心学生的学习和成绩,更要关心他们的行为和生活。平时要多走进学生的生活,用儿童的目光,结合正确的认知,多了解学生的生活,走进儿童的心理世界,对学生的日常行为生生活加以指导,帮助他们解决困惑和烦恼。帮助他们形式良好的心理品质。
1.6 平对待每一位学生。“金无赤足,人无完人。”每个人的思想,智力,成长都是有差异的,我们教师更要用正确的眼光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让学生感到教师的亲信的人,让学生感到老师的爱,感爱老师的辛劳就是为了他们,让他们健康成长。
2.展个别心理辅导
小学生心理辅导的内容包括人格辅导、学习辅导、生存辅导三方面。让学生感受爱,接受爱的情绪体验,在和同伙,老师交往时懂得基本的交往原则,对尊重、合作、帮助等良好交往品质有初步的体验,有初步的真、善、美的感受能力,能以此来衡量别人和自己的行为,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形式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初步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自主意识等。更要向家长宣传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让家长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向学生家长介绍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内容和操作方法,使他们配合学校的心理教育。并通过家访,了解小学生在家的真实表现,进行分析和总结,指导家长掌握教育小学生的科学方法。
总之,小学阶段是人生长发育初期,这一时期生理发育很快,而心理则几乎从零开始,尽管孩子入学前受到家庭的一些影响,但是这与学校教育阶段相比,则显得微乎其微,小学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必将奠定孩子的心理健康基础,一个人的性格、情绪、意志品质、人格、兴趣爱好及各种技能等都将在这一阶段初步形成,人的潜能(想象力、创造力、记忆力、思维力、注意力等)也将初步得到开发。我们只有从小抓起,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使他们初步形成健康的心理,才能为孩子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方案(推荐12篇) 篇六
关键词:小学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小学时期是人一生中生理和心理刚刚步入学习的重要阶段,刚刚从家庭的生活走向学校,不可避免的会遭遇各种不适应的心理。家长期望过高,以及过度的溺爱、刻薄、指责或打骂等行为,都给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带来了不良影响。其次课业过分繁重、生活单调、竞争压力巨大等,也是造成青少年心理失衡和焦虑的重要社会原因。再就是应试教育过分功利化的导向,导致部分家长和老师无暇顾及对孩子在人格和综合素质方面的培养。要预防、减少和解决青少年的这些心理健康问题,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就离不开心理健康教育。因此,要让学生健康成长,不仅要引导他们加强体育锻炼,搞好个人卫生,还要帮助他们保持愉快的心情、积极向上的心态,学会与人相处,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具体做法为:
一、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
“后进生”通常是纪律散漫,思想意识差,学习成绩不理想,而且也是班级管理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个难点,做好转化工作,我觉得在课堂教学、各项教育活动、班主任工作中,都应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例如,我班的蔡小宝同学,课堂上经常拉拢同学讲话,每次作业都欠交,不愿读书背书,不肯接受老师的批评教育,脾气大,成绩很差。可以说真拿他没法子。但偶尔的几次早上却让我发现他原来很关心集体的,他每天早上一到学校,就抢着帮同学值日,把卫生区打扫的干干净净。因此,我抓住这机会找他谈心,教育他如果做作业也能像扫地这么认真的话,我相信他的成绩肯定会很棒的。为了使他增强学习动机,我几次的跟他谈话及疏导他的心理和做心理游戏等,同时和他一起寻找学习成绩差的原因,帮助他树立学习目标,改变自卑心态,重拾学习信心。现在,他真的变了,作业很少不交了,而且成绩也有所进步。
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正常的人际交往与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人的社会化与人格健全的发展的必经之路,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指导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要积极组织好集体活动。组织活动时,充分考虑到男女同学在性格、兴趣、意志等方面,各有特点,想方设法发挥出各自优势,产生相互影响促进,促进人性的全面发展。通过集体生活,减少学生们的孤寂、空虚、恐惧、痛苦的情绪体验,宣泄出心中的愤怒及压抑情绪。重点引导并鼓励心理上存在障碍的学生积极参加,让他们在与同伴的交往中获得解脱与发展。其次是,教给他们交往的方法。教育他们在交往时,应真诚,举止文明,热情大方,做到自尊、自重,尊重他人,善于自持,大方地对待异性同学,与异性的交往应在集体活动中,尽量避免时间过长、过晚或单独约会等。
三、运用健康法保持愉快心情
良好的情绪和适度的情绪反应,表示身心处于积极的健康状态。但是在紧张繁重的学习生活当中,学生往往都会或多或少地出现一些情绪问题,如紧张、生气、烦恼,甚至感到焦虑、抑郁等,当出现这些问题时,尽可能地试着用以下三种方法来调节他们的情绪。(1)当发现某个、某些,或集体情绪不好时,有意识地转移话题,或者引导他们做点别的事情,如听音乐、看电视、打球、散步等,以分散注意力,缓解不良情绪。(2)允许发泄,提供发泄机会,建立“发泄室”,让他们诉说,甚至大笑、大吼,或者用摔枕头、打沙袋方式,把积压在内心的烦恼宣泄出来,这样有利于身心健康。(3)巧用“精神胜利法”。告诉学生,当他们想得到一件东西,或者是想做某件事而未能成功时,为了减少内心的失望,可以找一个适当的理由来进行自我安慰,这样可以帮助他们在挫折面前接受现实,保持较为乐观的态度。
四、加强学生与家长的沟通
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方案(推荐12篇) 篇七
(1)心理辅导室情况
目前,巴镇地区学校(以下数据都以巴镇地区学校数量为依据)心理辅导室存在三种情况:①心理辅导室与医务室、教师办公室合用的学校5所,占27.8%;②心理辅导室与教师办公室合用的学校8所,占44.4%;③心理辅导室简单划分功能分区的学校5所,占27.8%。
(2)心理健康教育器械设备情况
心理健康辅导室装备分为:通用设备、办公家具、心理辅导器械、心理专用仪器、心理辅导软件。据调查,没有配备心理健康辅导器械设备的学校12所,仅配备心理沙盘的学校5所,配有心理专用仪器的学校2所,配件率和配项率达不到自治区的配备标准。
(3)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情况
巴镇地区中小学设专职心理教师的学校有5所(占27.8%),只有兼职教师的学校13所(占72.2%)。曾参加过沙盘培训的教师占72.2%,其余27.8%的教师没有参加过相应培训。
(4)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目前为止,有5所学校定期对不同年级开设课程,其余学校根据学生个体发展分年级以公开课的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所有学校都在不同程度地开设心理咨询,咨询记录和档案资料做到保密存放。教材方面,有2所学校用《心理健康》,有1所学校用《心理发展》,有2所学校用校本教材,其余学校没有具体教材,通过网上查找资料、下载视频来讲课。
2存在问题
(1)教室设备问题
学校没有专用心理辅导室,与医务室、办公室合用的多,只有27.8%的学校有专用心理辅导室。学校心理辅导器械、心理专用仪器、心理辅导软件配备少之甚少。
(2)专职人员问题
①专职教师少。专兼职教师担负其他学科教学任务,专兼职教师不是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的。②心理辅导是一项科学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而现存在有些教师未参加过相关理论培训,急需专业的培训和继续教育机会。③从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和资金考取相应的资格考试。培训资费、从业资格考取费用很高,暂时不能得到报销。
(3)开设课程教材问题
各学校开课形式多元化,没有统一的教材内容,大部分学校还没有课程建设,主要以公开课的形式分年级做心理健康教育。大部分心理咨询时间设在下午活动时间,兼职教师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心理咨询学生的后期辅导。
3建议全面推进、巩固和深化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加快制度建设、课程建设、心理辅导室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积极拓展心理健康教育渠道,建立学校、家庭和社区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和协作机制,全面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科学发展。在学校普遍建立起规范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
(1)加强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和管理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切实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制定规章制度,明确责任部门和负责人,支持和指导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各地和学校要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结合教育教学实际,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时间,课时可在地方课程或学校课程中安排。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列入年度工作计划,纳入学校督导评估指标体系之中,教育督导部门应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专项督导检查,可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示范校创建活动。
(2)加大心理辅导室及设备的投入力度
心理辅导室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开展个别辅导和团体辅导,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生活和成长中出现的问题,排解心理困扰的专门场所,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在心理辅导过程中,教师要树立危机干预意识,对个别有严重心理疾病的学生,能够及时识别并转介到相关心理诊治部门。根据内蒙古自治区中小学心理辅导室装备配置标准对心理辅导室建设、设备的配备加大投入力度,依据本标准和规范,做出统一规定。
(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必须大力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各地各校要制订规划,逐步配齐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专职教师原则上须具备心理学或相关专业本科学历。每所学校至少配备一名专职或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并逐步增大专职人员配比,其编制从学校总编制中统筹解决。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健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职务(职称)评聘办法,制订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价标准,落实好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职务(职称)评聘工作。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享受班主任同等待遇。
(4)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
组织专家制订教师培训课程标准,分期分批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员和骨干教师进行部级培训。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纳入教师培训计划,分期分批对区域内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进行轮训,切实提高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水平。要在中小学校长、班主任和其他学科教师等各类培训中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内容,建立分层分类的培训体系。
(5)要重视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关心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从实际出发,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减轻教师的精神紧张和心理压力。要把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师教育和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方面,为教师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提供必要的条件,使他们学会心理调适,增强应对能力,有效地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
(6)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材料的管理
各种有关心理健康教育材料的编写、审查和选用要根据教育部指导纲要的统一要求进行。据《指导纲要》要求,凡进入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材料必须经省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组织专家审定后方可使用,并统一地方教材。
(7)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研究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指导,增加经费投入,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育科学研究规划,积极组织相关课题申报和优秀成果评选。要积极引导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开展相关研究,为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要建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制度,各级教研机构应配备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员。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组织专家学者、教研人员、一线教师和学校管理人员结合实际情况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研究,在实践中丰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科学化水平。
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方案(推荐12篇) 篇八
1 中小学心理辅导室的硬件特色化装备
1.1 功能区域
《指南》将功能区域分为基本和拓展两种类型,其中拓展功能区域就是特色装备,应区别于最常见的个体心理咨询室等基本区域,设计更多的拓展区域可以满足学生心理辅导的差异化需求。《黑龙江省中小学校心理辅导室建设指导意见》将拓展区域分为心理活动室和心理阅览室两类。《江西省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基本条件标准(试行)》更明确指出,拓展区域可以是“团体辅导区、心理测评区、心理宣泄区、沙盘游戏区、心理放松区等”,同时还提出特色化功能区域设置方案:多个功能区组合,即“个别辅导区+办公区+团体辅导区+其他功能区”的模式,面积在100 m2左右。
1.2 专业设备
《指南》提出:“依需要和条件建设配备学生心理测评系统和心理健康自助系统等工具,沙盘类、绘画类辅助辅导器材,放松类、自助类器材等。”这就为引进特色心理专业设备提供了依据,每个学校可以按需添置,彰显本校心理辅导专业特色。《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及管理指南》规定专业设备配置包括:学生心理健康检测系统(包括心理档案系统)、心理学设备管理系统、团体心理辅导箱、艺术心理辅导箱、游戏心理辅导包、沙盘游戏成套设备、放松椅、心理学专业用书、放松音乐光盘、心理学电影、心理学挂图、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玩具饰物等。《乌鲁木齐市中小学心理辅导室标准化建设指导意见(试行)》建议选配的专业设备更加先进,如:动景盘、立体镜、混色轮、动作稳定仪、皮肤电仪、手指灵活性测试仪,并要求逐年增加专业设备。
2 中小学心理辅导室的软件特色化装备
2.1 环境氛围
心理辅导室环境氛围的营造有利于来访者敞开心扉,解除心理防御机制,从而把心理辅导室当作心灵港湾,与心理辅导教师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南京市学校示范心理咨询室建设及评估标准(试行)》用了极其凝练的5个词语指出了环境氛围营造的要点:舒适、温馨、宁静、保密、安全,而不限定具体营造氛围方法,为心理辅导室营造特色化环境氛围留下了广阔的拓展空间,仅房屋色彩搭配方面就可以有多种方案。各学校可以因地制宜,通过在心理辅导室摆放花卉盆栽、张贴温馨话语和悬挂窗帘等方式,想方设法营造兼具专业性与特色性的环境氛围。
2.2 专业人员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标准(试行)》(以下简称《特色标准》)规定:“学校对小学、初中、高中每个学段至少配备1名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并根据学生人数需要配备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有相关心理学教育背景或取得相关资格证书,经过岗前培训,能够胜任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各个省市对此要求更加量化,明确了负责特色心理辅导室的专业人员所应达到的标准。《山西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创建评估细则》规定了配备比例:“要配备一定的专职心理健康教师,其师生比例是1∶1 000,不足千人的学校要配备1名专职或一定数量的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甘肃省中小学心理咨询(辅导)室建设标准(试行)》制定了心理辅导室的A、B、C三级标准,其中A级是最高标准,可视为特色心理辅导室的装备导向。在A级标准中,规定高中心理辅导室专业人员配备标剩骸芭浔2名教育学或心理学专科以上学历并具有教师资格证书,同时持国家心理咨询师二级以上证书,并在近5年来,累积参加省心理健康指导中心举办的培训40课时以上的专职心理健康教师和3~4名兼职心理教师”;规定初中心理辅导室专业人员配备标准:“配备教育学或心理学本科毕业且具有教师资格证2名,其中1名持国家心理咨询师二级证书和1名持三级证书,并在近5年内累积参加省心理健康指导中心举办的培训30课时以上的专职心理健康教师和3~4名兼职心理教师”;规定小学心理辅导室专业人员配备标准:“配备2名教育学或心理学专科以上学历并具有教师资格证书,同时持国家心理咨询师三级以上证书,并在近5年来累积参加省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举办的培训20课时以上的专职心理健康教师和1~2名兼职心理教师。”可见专业人员特色化装备在数量和规格上都要达到硬性要求,并且从高中到小学,要求逐级降低。《上海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达标校和示范校评估指标》对示范校的心理辅导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心理辅导教师为区骨干教师或学科带头人、或名师工作室主持人等。”
3 中小学心理辅导室的制度特色化装备
3.1 档案管理制度
完善的心理档案有利于动态监控学生心理发展状况,及时预警学生心理问题。《特色标准》提出,要完善档案管理制度。《上海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达标校和示范校评估指标》对特色示范校档案管理做出了专门规定:“定期对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进行分析调研,对学生心理咨询个案有总结和后续跟踪。”《南京市学校示范心理咨询室建设及评估标准(试行)》明确了特色心理辅导室档案的记录和保管方式:“有心理档案管理软件、簿册和资料橱柜。”
3.2 工作制度
特色心理辅导室应保持一定的心理辅导工作时间,《特色标准》规定:“心理辅导室定期对学生开放,每周不少于10 h,主要用于对有需要的学生进行个别或团体辅导。”作为特色心理辅导室,应严格制定工作制度,确保心理辅导教师按时到岗,做好值班记录,保证一定的工作量,以便随时呵护学生心灵健康成长。
3.3 伦理规范
《特色标准》规定:“心理辅导要在学生知情自愿的基础上进行,保证辅导质量,依法保护学生隐私,谨慎使用心理测试量表或其他测试手段。”可见特色心理辅导室有着明确的伦理规范,心理辅导教师应努力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服务,避免学生受到伤害。
4 中小学心理辅导室特色化装备建议
4.1 特色心理辅导室装备要植根于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反映着师生总体精神面貌,是每个学校长期积累所形成的独特文化,“是学校科学发展的灵魂”。心理辅导室的装备只有与校园文化密切相关,才能保证独创性。心理辅导室的布置要与室外环境相和谐,形成校园立体环境,充分净化学生心灵。
4.2 量力而行,智慧打造特色心理辅导室
各学校根据自己经济实力采取相应的特色装备方法,避免走入“投入资金多才能办出特色”的误区,有时候可以采取一室多用策略,例如阶梯教室也可当做团体辅导活动室。
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方案(推荐12篇) 篇九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中小学学生在校期间正常生活、学习、交往和发展的重要保证。在教育界日益重视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今天,班主任等教育工作者在进行班级管理的过程中应着力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将心理健康教育与班级管理相结合,引导中小学学生健康成长,不断提高班级管理工作实效。
关键词
心理健康教育;中小学;班级管理;应用
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引入班级管理中,是新时期基础教育阶段班级管理工作的有益尝试。班主任在进行日常班级管理的过程中,应努力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与班级管理工作相互交融,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论和方法论,这对于提高班级管理工作实效,形成良好的班级管理工作秩序尤为重要。
一、心理健康教育与中小学班级管理
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班主任等教育工作者利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等学科理论和知识,从当前学生心理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入手,通过解决学生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实际的心理问题,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的教育过程。现在中小学学生大多来自独生子女家庭,或者是来自与城市生活有着较大地区的农村地区,他们或许家庭背景有别,生活方式不同,但或多或少地都存在着一些一般性的心理方面的问题,而这些正是制约和影响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尤其是班级管理工作高效有序开展的关键因素之一。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持续稳步推进,班级管理的内容开始逐步延伸,从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学习管理、课外活动的指导到对学生的体育、卫生以及各种与教学活动有关的管理,班主任所从事的班级管理工作也日趋复杂化和具体化,而当下的中小学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一些心理问题尤其是群体性的心理问题极有可能对班主任的班级管理工作带来显著的干扰,这就要求班主任要因地制宜,做好细致的思想工作,摸清学生心理发展规律,有效利用各种活动、班集体等组织形式,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班级管理有效结合起来,推动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和班级管理工作稳步发展,共荣共生。
二、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小学班级管理中的应用策略
实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班级管理工作的相互融合,就是指班主任要切实以抓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心理健康教育为抓手,充分发挥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加强班级管理过程中的影响和作用,为此,作为班主任,应在实际工作中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高认识,明确心理健康教育在班级管理过程中的积极意义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不少班主任在进行班级管理的过程中并未能清晰地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在班级管理过程中的积极意义,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重行为管控而忽视心理疏导,其结果只能是班级管理工作效率长期低效,因此作为班主任,首先应努力提高认识,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在班级管理过程中的积极意义,认识到中小学学生正处于人生价值观、认识论等形成的关键时期,一些学生在班级管理过程中产生的各种问题和不良行为正是源自于他们不能正确地对待外界事物以及正确看待自我而形成的心理问题所致,进而从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引导入手,切实改进班级工作的思路和方式方法,提高班级管理工作效率。
(二)积极利用激励机制,营造良好的班级管理氛围
心理学上有着大量的关于激励机制在促进学生进步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如著名的“教师期望理论”“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等,在实际的班级管理工作过程中,班主任应努力利用一些心理学理论,优化班级管理工作的方式方法,在有效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同时推动班级管理工作向前发展,例如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制定明确的赏罚激励办法,扩大期中期末讲评中关于班级日常表现等内容,及时发展和强化学生的进步,调动学生积极配合和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达到保持健康的身心的目的。
(三)积极组织班级活动,进行活动引导
没有自我教育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班级组织是中小学生的基本组织形式,也是发挥组织育人功能、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有效阵地,班主任在进行日常班级管理的过程中应注重班级体的建设,积极组织相应的活动,注重在活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热爱班集体的团结协作能力、集体主义精神以及分享意识等,扎实通过相应的活动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和能力,激发学生参与班级管理活动的主体性和积极性,在集体教育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班级管理工作水平。
三、总结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小学班级管理过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作为班主任应积极通过各种有效措施,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班级管理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班级管理相互依存,协调推进。
作者:谢静静 英玉杰 刘晓晨 单位:山东省临沭县大兴镇启明完小
参考文献:
[1]靳丽华.谈心理健康教育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J].教育与职业,2006,(20):50-51.
[2]曲坤.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5,(32):69.
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方案(推荐12篇) 篇十
一、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历史回顾
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相对来说起步较早,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初步形成了一定规模。这十多年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一)自发尝试阶段
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浙江省杭州、宁波等市的一批中小学德育工作者和班主任就自觉地开展了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他们在工作中发现,对学生的一些心理问题,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收效甚微,有时甚至起反作用。而当教师应用心理学原理帮助学生时,不少心理问题便迎刃而解。这激发了部分教师学习心理学的积极性,他们通过自学,请专家做讲座和参加学术交流会的方式丰富心理学知识,结合实际工作摸索心理辅导的规律。该阶段的特点是没有上级领导部门的行政干预,教师凭热情学习和工作,缺乏系统的培训和指导,工作的科学性不强。
(二)经验累积阶段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浙江省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展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一些市(县、区)的教育管理部门也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例如:到20世纪90年代末,杭州市普及了中学心理辅导站,开通了“西泠青春热线”;宁波江东区普及了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富阳市启动了“区域性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计划”。在十多年的实践中,浙江省初步形成了一支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从开始的由兼职教师负责转向由专家、专门工作者负责,现又形成了专家指导下的以校长、德育教师、班主任、心理教师为骨干的全体教育工作者共同参与的工作模式。与此同时,不少教师和单位积极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出现了一批有影响的科研成果。
(三)全面推广阶段
1999年国家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后,浙江省开始全面推广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育管理部门和高等院校以及学术团体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工作。2000年8月,浙江省教科院组织本省专家编写出版了《浙江省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指导纲要(试用本)》,并举办了由200多名教师参加的首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骨干培训班。
2001年2月7日,浙江省教育厅颁发了《关于认真贯彻教育部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强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提出逐步建立和完善省、市、县、学校四级心理健康教育组织网络,并于2001年8月底成立了以厅领导直接负责,各有关部门领导共同参加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各地、市、县也相应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由此,心理辅导中心建设便有步骤地从省示范性普通高中和省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开始向各级各类学校推广,计划在2005年底所有初级中学都建立“心理辅导室”,各市(县、区)建立区域性心理辅导中心,工作覆盖面达100%。2002年4月17日,浙江省教育厅又颁发了《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上岗资格证书管理办法(试行)》和《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岗位职责(试行)》,进一步推动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二、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研究方面的问题
1.理论研究比较薄弱。
首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哲学基础几乎没有研究。哲学是心理学的重要理论基础,缺少哲学指导的心理健康教育很难获得深层次的突破和发展。其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概念和范畴比较模糊,如心理健康教育、心理素质教育、心理辅导、心理咨询等概念需要更确切的界定,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与外延及其与五育(尤其与德育)的关系有待进一步澄清。
2.应用研究存在不足。
从已发表的论文和学术会议交流文章看,应用研究中“方法中心”现象比较突出,即运用心理测量法的调查研究比较多。具体问题有:重复性调查多,有新意的研究不多;对学生(尤其是初中生和小学生)的干预研究多,对教师和家长的干预研究少;采用心理因素取向的研究比较多,采用生理、心理和社会因素相结合的立体取向研究少;运用国外量表多,自编量表少;横向研究多,跟踪研究少;实证研究和人文研究相结合的少;取样范围小,跨地区协作研究缺乏;对弱势群体如民工子女、残障学生、贫困地区学生等的研究少;对少数民族学生的研究很少。
(二)实践方面的问题
1.市(县、区)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不平衡。
杭州、富阳、舟山普陀区等地建立了各级心理健康教育组织,但有的市(县、区)进展缓缦,不少学校处于应付层面,一些学校尚未开展工作。发展不平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原有的工作基础、领导的重视程度、教师的工作兴趣和热情等。心理健康教育要想得到良好发展,必须要有领导的支持,要有满腔热情的教师。
2.心理健康教育大多是针对人格和生活心理问题展开的,相对忽视学习和生涯的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目的包括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发挥学习潜能,培养学生选择未来发展方向的能力。所以,忽视学习和生活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是片面的。
3.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化和专业化水平不高。
虽然许多学校已采取了诸如上课、讲座、学科渗透、热线电话、咨询信箱、个别咨询和团体咨询等活动,但由于缺乏系统规划而使心理健康教育在不少地方游离于学校整体教育工作之外,表现为心理辅导教师“孤军奋战”,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被其他教育活动随意取代,“心理辅导室”有牌无人等现象。有的活动过于形式化,如大面积建心理档案、搞心理测量;有的活动过于成人化、课程化、知识化,把心理健康教育变成了心理学知识的学习。此外,市场上各种教材和读物良莠不齐,有些是匆匆组织“”编写而成的。这些都不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和学化和专业化水平提高。
4.对教师和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够。
调查表明,浙江省中小学教师心理问题检测率为10.60%,中学生父母心理问题检出率为13.16%,小学生父母心理问题检出率为2.97%。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与父母的心理健康存在显著相关。因此,开展教师和家长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目前,杭州市已开展这项工作,如开通教师心理热线等,但其他地方尚未启动。
5.负责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素质参差不齐。
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短缺,在职培训是目前提高心理教师素质的主要途径。有的地方(如杭州、富阳等)培训比较系统,教师的素质比较好。但大多数地方只进行讲座式或观摩式的培训,个别学校甚至把不能胜任教学工作的“编余”教师用来应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这就影响了教师素质的提高。
(三)管理方面的问题
1.行政立法欠缺,管理体制尚不健全。
虽然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明确规定了各市(县、区)教育部门在教委的统一部署下于2001年8月前建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组织系统,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以确保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有组织、有领导地稳步发展。(注:方展画。浙江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形势与任务[J].浙江教育科学,2001,(3).)但由于缺乏相应的比较具体的行政立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还没有从根本上纳入学校教育体系,不少地方的组织管理工作或不到位,或处于虚设状态。
2.人事制度不到位,教师职称无法解决。
从2001年起,浙江省教育管理部门开始根据教育部的有关精神,着手解决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职称问题,但具体的人事制度还没有出台。目前中小学还没有“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这个编制,意味着这类教师还没有合法的地位。
3.缺乏有效的评估机制。
中小学的其他教育活动都有比较完备的评估机制,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评估机制还不成熟。因此,这项工作到底做得怎么样,目前还没有一个为大家认可的评估方法。这一问题不解决,即使人事制度到位,也无法对教师的工作进行科学的评价。
三、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战略目标
(一)总体目标
一是方向问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走科学道路,以学校心理学为理论和方法的依据,从本省各级各类学生的心理发展的客观情况出发,努力培养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避免德育化、学科化、医学化、形式化等不良倾向。
二是发展问题。尽管广大师生和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非常迫切,但作为一项科学工作,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不能在没有条件或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一哄而上,搞假大空。掌握好发展规模和速度是确保心理健康教育稳健发展的必要措施。
三是行政立法问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成为学校日常工作的一部分,必须有相应的法规作保障。有了行政立法,就有了设岗、考核、奖惩的依据,工作就有了合法的地位,一切相应的措施就能名正言顺地得以落实。
四是机制问题。要建立培训和监督机制,使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分地区、分层次接受系统的培训,明确省市县区各级培训的任务,并通过监督、评估,引导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向,提高教育水平;引进竞争机制,对心理健康教育岗位实行动态管理,优胜劣汰;建设对科研与创新的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创造性地研究和解决学生的实际心理问题,在教育活动中研究,在研究中开展教育工作,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
(二)具体目标
根据存在的问题和总体目标,我们认为,到2010年为止,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努力实现以下八个具体目标。
1.加强基础理论研究,积极参与建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体系。
基础理论问题包括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哲学基础、科学基础、对象、任务、目的、方法、内容、原则、途径、师资培训、效果评价等等。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体系需要同行的协同努力,浙江省应积极参与,力争在该领域内发挥重要作用,在理论上有所建树。
2.加强应用研究,形成“问题为主,方法为辅”的研究风格。
由于大量的研究流于方法中心,为矫枉过正,必须强调“问题中心”,形成“问题为主,方法为辅”的研究风格,以解决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实际问题为核心,开展科研工作。至于应用研究中的一些具体问题,科研管理部门可以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引导,如对创新性研究、长时期的研究加大投资等。
3.发展多元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从心里健康教育的实践来看,学校—家庭—社会全员参与模式、家长—班主任—心理辅导教师合作模式、班级心育模式、学科渗透模式以及心理辅导活动课为载体的心育模式都有其行之有效的一面。我们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建构应该考虑学生的特征、教师的特征、教育内容、学校的环境条件等因素。如游戏模式适合小学生,但不一定适合高中生;活动课模式不一定适合每个教师(注:蒋建民,等。农村中小学心理辅导站工作现状调查报告[J].浙江教育科学,2001,(5).);小组练习适合提高交往技巧,但班级讲座可能是性教育的最佳方式;有的乡镇妇联与村委会合作组织家长学校,与家长的一些经济利益挂钩,效果很好,但城市学校这样做比较困难。这些差异决定了心理健康教育应该走多元化道路。
4.建立“以班主任为基础”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
从某种意义上说,班主任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天然”资源,建立以班主任为基础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是现实的,也是必要的。
5.培养一批“研究—实践型”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
从浙江省近年的情况来看,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者主要是高校教师和科研机构人员,实践者主要是中小学教师,两者合作时,实践者对研究者的依赖性比较强,而研究者没有时间和精力做过多的指导,以致常常出现这样的局面:以编书或写调查论文的形式结题,课题结束了,研究工作甚至心理健康教育也就终止了。所以,发展一批“研究—实践型”教师对于推动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的稳健发展是极为有利的。
6.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化。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可由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主持建设,各市(县、区)网站由相应的指导机构建设,学校根据自身的条件建立网站,各级网站相互联系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网站内容可以根据年级、性别、问题等分类,并使用个人密码,保证不同年龄的人进入合适的网站。
7.建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质量管理制度。
浙江省已有专家在研究心理辅导活动课的设计和评价问题,(注:刘宣文。心理辅导活动课的设计与评价[J].中国学校卫生,2002,(4).)心理健康教育的其他形式如个别和团体辅导的效果评价也需要研究。只有确立了有效的评价指标和方法,质量管理制度才能建立起来。
8.加强对弱势群体学生和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弱势群体学生主要有三类:民工子女、贫困地区学生和残障学生,他们特殊的生活环境和自身条件必然会对其心理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此外,浙江省有49个少数民族,他们的经济、文化和社会地位的特殊性会使学生心理发展有别于汉族学生。因此如何根据他们的特点建构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四、浙江省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战略目标的对策
(一)行政立法,使心理健康教育有法可依
根据浙省的实际情况,制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行政法规,使心理健康教育合法化,同时解决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人事编制问题,消除教师的后顾之忧。
(二)整合各方面力量,系统培训心理健康教育教师
在浙江省心理健康教育领域起引导作用的力量有:高等院校、教育科研机构、教委教研室、学术团体。目前这些力量之间的合作不多,没有形成合力,广大中小学领导和教师感到“山头太多”,无所适从。对此,有关部门可组织分级培训,如省级培训(高级培训)、地区级培训(中级培训)和县(区)级培训(初级培训)。要确定培训教师的资格,制订培训大纲和考核方法。同时,结合培训工作可以组织科研活动,共同研究具有浙江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模式。
(三)加强宣传和普及活动,消除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种种误解
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提高人们的心理素质和预防心理障碍的发生,其次是帮助少数人治疗心理疾病。但有人以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是治疗心理疾病,结果使人敬而远之。此外,也有人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的一种特殊途径,其功能是“感化”或“教化”那些常规教育无能为力的“差生”。还有人认为心理健康教育都是老师给学生提供解决各种心理困惑的标准答案,这使学生对老师期望过高。要消除这些误解有赖于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普及。
(四)以点带面,促进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的繁荣
杭州、富阳、舟山普陀区等地区的心理健康教育经验可以推广应用于其他地区,尤其是富阳在农村开展的区域性推广经验值得广大农村地区中小学借鉴。落后地区要主动邀请发达地区的教师去传授知识经验,或到发达地区观摩学习;管理部门可以有组织地安排学习交流和观摩活动,促进心理健康教育有系统有步骤地向落后地区推进。
(五)设置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和方向,培养专业人才
目前浙江省只有杭州师范学院、浙江大学和浙江师范大学等有心理健康教育类专业或方向,浙江省自学考试办公室设立了心理健康教育专科和和本科专业,但培养的人远远满足不了中小学的需求。从长远看,高等院校设置这类专业或方向是心理健康教育向科学化和正规化发展的必由之路。如果各地区的师范院校能在今后3至5年内开始招收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或方向的学生,则到2010年就会有一批良好专业基础的心理健康教育人员。
(六)加强对外交流,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本土化
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方案(推荐12篇) 篇十一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要求和特征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心理活动在本身及其环境许可的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一般来讲,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要求和特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具有稳定的情感;2、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3、具有符合其年龄特点的多种心理特点;4、智力正常;5、意志力发展好,自控力较强,有较好的适应能力。
二、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师运用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的有关理论,根据小学教育的特点和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通过课堂教育教学、游戏、活动、辅导等各种教育途径,帮助小学生获取心理健康的初步认知,唤起小学生自我认识、自我保健的初步意识,并对已经出现心理偏异或形成障碍的学生提供一些简易有效的心理服务,以促进小学生身心正常发展,提高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教育活动。其基本内容可分为3个层次:
(一) 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
这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基本素质的教育内容。具体包括:
1、智能训练,即帮助学生对智力的本质建立科学认识,并针对智力的不同成分,如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等而设计不同的训练活动等;
2、学习心理指导,即帮助学生对学习活动的本质建立科学认识,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积极的学习态度、学习动机,训练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等;
3、情感教育,即教会学生把握和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学会有效控制、调节和合理宣泄自己的消极情感,体察与理解别人的情绪情感,并进行相关技巧的训练;
4、人际关系指导,即围绕亲子、师生、同伴三大人际关系,知道学生正确认识各类关系的本质,并学会处理人际互动中各种问题的技巧与原则,包括解决冲突、合作与竞争、学会拒绝,以及尊重、支持等交往原则;
5、健全人格的培养,即关于个体面队社会生存压力应具备的健康人格品质,如独立性、进取心、耐挫能力等;
6、性心理教育,即关于性生理和性心理知识的传授与分析,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性别观念和性别认同,指导学生认识和掌握与异往的知识和技巧。
(二) 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矫正
这是面向少数具有心理、行为问题学生而开展的心理咨询、行为矫正训练的教育内容,多属矫治范畴。具体包括: 1、学习适应问题,主要指学习活动而产生的心理行为问题,如考试焦虑、学习困难、注意力不集中、学校恐怖症、厌学等;
2、情绪问题,主要指影响学生正常生活、学习与健康成长的负性情绪问题;
3、常见行为问题,主要指学生生活、学习中表现出来的不良行为特征,如多动、说谎、胆怯等;
4、身心疾患,主要指因心理困扰而形成的躯体症状与反应;5、问题,主要指由于儿童的性无知而产生的性游戏行为。
(三) 学生心理潜能和创造力开发
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小学时期是心理潜能开发的最佳期。心理潜能的开发与创造力的培养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它主要包括对学生进行判断、推理、逻辑思维、直觉思维、发散思维及创造思维等各种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同时,还包括对学生自我激励能力的训练等,以提高学生的自主意识与能动性。
三、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培养21世纪人才的需要,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关注和努力。一个真正的老师不应只是传授知识的教书匠,而且应该成为学生的保健医生,学生人生道路的引路人,成为育人的艺术家。
(一)加强交流,了解学生
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一些学生难得向老师白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这就要求每一个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要经常深人班级,利用适当的机会和场所,让学生自由自在地表达思想情感,从中了解学生的心理现状,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如在作文教学中布置《写给老师的话》等题目,使一些较内向的学生或有“难言之隐”的学生通过书面形式与老师交流思想。老师则应该对此做好保密工作,并针对不同性格的学生区分具体情况,选用适当的形式对学生进行个别帮助。另外,与学生谈心,是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有效方法之一。通过个别谈心,可以发现、掌握某些同学的不健康心理,再“对症下药”,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调节,帮助他们克服缺点,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要使个别谈心取得良好的效果,班主任只有做学生的知己、朋友,才能取得学生的信任,学生才能将自己的烦闷向老师倾诉。当一些学生在学习上遇有困难,家庭生活受挫折时,他们心情苦闷,情绪失衡时,老师要及时帮助他们,安慰他们,开展谈心活动,老师应以诚恳的态度耐心倾听他们的诉说,让他们把心里的积郁情绪渲泄出来,摆脱不良情绪的困扰。
(二)尊重学生,关爱学生
作为教师,应时刻牢记,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尽管角色不同,但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应在保证教学工作正常进行的前提下,民主治班,平等对待学生。“该生是否尊重师长”是班主任评定一个学生品行的首要条件, 而作为班主任是否问过自己“我尊重学生了吗?”尊重学生包括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劳动,尊重学生的成绩,尊重学生的隐私等。那些有心理障碍的学生,他们常常感觉不到自己的价值。这些学生只有被人接受,才能接受自己,如果教师不尊重他,他也感觉不到自尊,对那些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要坚持正面教育引导,尽量不要当众批评。实践表明,只有从尊重出发,学生才能打开自己的心扉,心理教育措施才能奏效。
(三)创造环境,多样教育
为了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除了常规教育外,还要注意在耳濡目染中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这主要有赖于学生所处班级心理环境的状况。老师在教学实践和日常生活中,要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保持积极向上、平和开朗的心境,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方案(推荐12篇) 篇十二
一、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联系和区别
所谓德育就是在日常教育过程中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和道德?M行全方面的教育,其主要涉及到集体主义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两个方面。其中,集体主义教育主要包括思想品德教育和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侧重于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整体素养。其中,虽然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之间并没有非常明显的区别,可它们之间也存在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其中,一方面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目的和教学内容方面都需要全面关注小学生的心理活动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道德品质,以便更好的达到育人的目的;另一个方面,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的教学方式和教育途径基本相同。其中,课堂教学过程、班主任工作、校园文化宣传和课外实践活动等都是展开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方法和途径,所以在小学教育阶段中,对于学生的道德品质问题可通过心理教育的方式积极进行解决,而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又需要德育途径进行全面疏导。因此,在当前小学德育教学中,可合理的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旨在提升小学德育的教学水平。
二、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在小学德育教学中的策略
(一)在学生日常生活中将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进行融合
在小学德育教学过程中,为了能够更好的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便需要老师积极的走进学生的实际生活,全面了解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习惯和规律。然后,在此基础上积极组织学生开展丰富的课余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深入感受德育学习的乐趣。例如,老师可组织学生以小组和班级为单位,积极展开与德育生活化相关的大讨论和沙龙活动,引导学生深入社会,感悟实际生活中的欢乐和苦恼;组织学生开展“我是小交警”、“我是清洁工”、“参观工”、“绿色环保小卫队”等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锻炼自己,从而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在学校教育中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小学德育进行融合
1、以主题班会的形式,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到德育中
班主任是一个班级的重要教育者和指导者,是将各个任课教师和学生之间联系的重要纽带,也是一个学校与家庭、社会教育力量有效连接的重要桥梁。这样班主任的一言一行都直接影响着小学生的道德和心理发展方向。因此,为了能够更好的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在小学德育教学中,班主任可通过班会、课外实践课和课外交谈等方式来强化小学德育教学,以便让小学生在思想品德课程教育中受到熏陶的同时能够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其中,老师可以主题的班会的形式让学生能够在班级组织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释放自己的情绪,让同学之间相互讨论、相互沟通,促使小学生真正学会理解他人和关心他人,引导小学生能够更加积极健康的成长。
2、强化小学德育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塑造良好的品格
德育课堂是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形式。因此,在小学德育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始终以课堂教学案例为中心,注重学生的人格塑造,让学生能够在全面深化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中保持心理健康发展。同时,老师还可以结合德育教学内容,指导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让学生能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受到积极的影响,逐步提升小学德育的教学效率。
3、以校园文化为载体,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校园文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其中,小学的共青团和少先队可组织学生积极开展积极向上、丰富多彩的体育、舞蹈和书法活动,让“心理健康教育”合理的渗透到小学德育文化活动中,或者组织学生积极开展“学雷锋做好事”、“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等一系列的活动,以便学生能够逐步养成讲文明和懂礼貌的好习惯,充分激发小学生不断上进的精神,从而促使小学生的个性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
(三)通过与家长相互配合来促进心理健康教育与小学德育融合
学生的整个成长过程离不开家长和学校两个载体,所以为了能够更加的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到小学德育中,便需要学校与家长多进行沟通和交流,全面了解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如父母之间是否和谐、家庭对孩子的成长态度等。同时,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和家长积极开展亲子活动,让家长们能够在亲子活动中更加全面的了解孩子,以便于家长一起来强化对学生的心理与品质教育和指导。
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方案(推荐12篇)
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