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实创新(推荐6篇)
2024-05-28 20:44:36 1级文库
下面是可爱的小编帮助大家收集的求实创新(推荐6篇),欢迎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求实创新(推荐6篇) 篇一
一、坚持思想理论建设,建立一支奋发有为的队伍
多年来,我们坚持发挥党组织在学校的政治核心作用,坚持以先进的政治思想理论武装人,在党员中开展“
一、
三、五”形象工程建设和“七个一”活动,提升广大教工的政治思想素质和师德修养,涌现出了一大批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党员示范岗”、“师德标兵”、市、区“园丁奖”、“青年岗位能手”等先进个人。
我校十分重视组织广大教工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和先进教育思想,积极开展“二期课改”实践,通过学习交流、观摩研讨、科研考察、专业培训,提升了广大教工的业务水准、实践能力。通过研究优秀教师成长规律,加大人事制度改革的力度,现已初步形成了一支敢为人先、勇于创新、争做教育教学改革排头兵的骨干教师和名师队伍,拥有上海市名校长工作室及普陀区语文、物理、生命科学、英语等学科名师工作室,学校的教育优势逐渐扩展到全区乃至全市。
二、坚持教育创新和内涵发展,发挥示范校的引领作用
2005年我校被命名为上海市首批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学校发展实现了历史性突破。为避免出现“同质化”以及“高原现象”,学校不断更新观念,探索新思路、新载体、新方法、新机制,提出了“和而不同、异峰突起”的工作思路,从学校内涵发展(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和外延扩张(曹杨二中教育园区建设)两个方面整合学校工作,坚持“错位发展”,走特色立校、个性化发展之路,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状态,使曹杨二中成为代表普陀乃至上海基础教育水平的海上名校。
第一,坚持德育工作常创常新,打造学校德育新品牌。
坚持以德育为核心,树立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理念,形成了“主体性、体验式、活动化”的德育实施形态。通过教学攻坚,发动教师发掘学科德育功能,积极渗透《两纲》精神,对六项重大社会实践活动作了系列课程化研究,深化德育课程化建设。成功举办上海市民族精神月大型现场会、“走进人大”模拟常委会等活动,上海市科教党委副书记翁铁慧同志给予高度好评。南京生存训练活动被全国文明办评为二等奖。加强班主任队伍的选拔、培养和建设,建立班主任工作指导委员会,加强对班主任工作的研究指导评价,形成家访工作和教育教学上的家校结合机制;精心设计班主任育德能力大赛,加强德育科研,全面推动德育工作。学校成为十所首批“上海市行为规范标兵校”之一。保持了德育领先的良好势头。
第二,突出课堂课改,狠抓质量不放松。
为使更多的普陀学子享受优质教育,我校持续扩大办学规模和班额人数,学校高考成绩稳步上升,为普陀教育贡献了力量。我们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主战场,以“课堂?课改”为主题词,深化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建构了富有二中文化特征的学校课程体系,实行了四项整合、开展了七轮课堂教学攻坚活动、进行了六项研究,向全市召开“观赏周秦汉唐文物,解读民族文化精神”语文实践活动大型展示会、“民族精神与主题教育”现场研讨会、“聚焦教学关键事件,开展有效教学设计”大型研讨会、“好课标准讨论”课改推进现场会等教育活动,全国校本教研大型研讨会、市区校本研修研讨会等成功举办,贯彻了“二期”课改的精神,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学校重视利用信息技术加强教学精细化管理,开展网上教研、推广视频观课,关注教学微细胞——备课组的建设,力求做到教学管理科学化、民主化,使教师、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通过几年的努力,全校教师专业化程度显著提高,在2005年区教学大奖赛中,我校六门学科全部出线。“文理相通、人文见长”的办学理念提出十年来,学校教学质量显著提高,一本升学率已突破了70﹪和75﹪两个重要节点,并先后出了三名上海市高考文科状元,一大批学有专长的学生走向世界一流大学、国内一流名牌大学,一大批学生在语文、化学、数学、生物、物理等学科重大竞赛中屡获大奖,得到社会各界普遍认同和好评。
第三,坚持管理与时俱进,推进学校发展。为适应学校发展需求,率先实行二级管理的改革,年级部真正成为管理实体,学校各项工作取得新进步、实现新跨越。二级管理(★)所取得的经验在区内和市区得到广泛的应用和推广。注重建设学校内部自我监控、主动发展的工作机制,开展校内督导、学科教学视导工作,兵在部分学校进行推广。
三、坚持品牌发展战略,探索优质教育园区的新格局
求实创新(推荐6篇) 篇二
在与各市县人大工作者和读者的交流中,我们深深感觉到,一方面在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人大期刊大有可为;另一方面,报刊市场竞争十分激烈,要想参与竞争、扩大影响,人大期刊必须加以改进。为了适应当前发展变化的新形势,更好地宣传人大制度,宣传社会主义民主法制,2006年我们将《江淮法治》由月刊改为半月刊(上半月定位为“人大版”,下半月定位为“法制版”)。《江淮法治》也成为省级人大期刊中最早推行半月刊的人大刊物。
“法制版”的功能定位则是:传播法制新闻,记录法治进程;打造法制文化,弘扬法治精神;致力普法维权,服务社会大众。力求凸现传播法制新闻、传扬法制文化、服务本刊读者三项功能。读者定位为:主要面向各级人大代表和各级人大机关、行政执法机关、司法机关、法律服务单位、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尽快扩展到具有高中以上文化水平的城乡居民。内容定位为:敏锐关注法治热点事件,深度报道各类典型案件;细致刻画涉法典型人物,生动讲述百姓法律生活;轻松营造法制文化氛围,诚意提供法律咨询服务。
在宣传报道中,我们特别注重创新方法,突出特色,在增强实效上下功夫。一是找准切入点,会议报道有深度。我们坚持在做好程序性报道的同时,着力拓展人大新闻报道的空间,在深度和广度上开掘,并力求形式活泼,生动可读。我们注重加强策划,人代会宣传报道更全面;注重抓住重点,常委会会议报道更深入。二是突出特点,工作报道有新意。我们坚持结合人大工作特点,对地方人大立法、监督、重大事项决定等各项工作进行典型性报道,进一步推动新闻报道向广度和深度拓展。三是聚焦典型,代表宣传有分量。我们更多地宣传各级人大代表中的典型人物和事迹,特别是各级人大代表在履行职责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和做出的积极贡献,充分展现了新时期人大代表的精神风貌。特别是在人代会的密集报道,使代表宣传形成声势;闭会期间的系列报道,使代表宣传面更宽。四是面向社会,民主法制宣传有实效。我们大力加强法制宣传,通过透视法治热点、剖析典型案例、传递学界声音、弘扬法治理念、提供法律咨询,为广大干部群众学法用法服务。
作为一本优秀的期刊,我们认为《浙江人大》有以下几点值得同行学习和借鉴:
一是定位准确,栏目设置较好。《浙江人大》定位准确,办刊风格和特色比较鲜明、稳定。栏目设置科学合理,注重把强化策划作为提高刊物质量的突破口,把策划专题报道作为一个“重头戏”,这一点在“特别报道”栏目体现得比较到位。在栏目设置上,《浙江人大》大体分为人大、社会、法治等几大块,较好地适应了人大工作者和社会公众的不同需求,期刊内容也更加广泛、充实,期刊的指导性和可读性也大大增强。
二是注重策划,宣传声势较大。组织宣传报道策划,是拓展新闻报道深度广度的必然要求,也是做好人大新闻宣传工作的必然要求。从《浙江人大》采编情况看,坚持策划为重是一大亮点。特别突出的是,每期策划一个主题,对有关立法、监督、代表等工作作专题报道,做深做透、做大做实。如每期的“特别报道”都是用心策划的结果。总之,无论是深度报道,还是重点报道,《浙江人大》在策划水平、宣传声势上都有着较大突破,有着较好的宣传效果。
三是报道针对性和实效性较强。人大及其常委会是人民的代表机关,行使国家权力,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从宣传报道上看,《浙江人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把坚持正确导向和通达社情民意统一起来,切实增强了人大新闻宣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报道对象聚焦人民群众和人大代表;报道内容和视角与百姓民生贴得更紧,备受社会公众关注。
四是报道内容丰富,报道形式较活。在宣传报道上,《浙江人大》讲求内容丰富、形式新颖、方法多样。从中可以看出,刊物注重突出人代会的报道,突出常委会会议和重要活动的报道,突出对各级人大代表的宣传,突出民主法制的宣传。在报道形式上,根据不同内容的特点,灵活运用各种新闻表现形式和体裁,把人大新闻做得更活、更深,也做出了精品,做出了声势,做出了影响。
求实创新(推荐6篇) 篇三
然而在当今的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还停留在“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角色中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课堂教学活动成了一种单调乏味、简单重复的“机械运动”。传统的教学模式使教师沦为只会机械操作,缺乏创新意识的“教书匠”,长期被动的学习和记忆方式更使学生丧失主动探究和勇于创新的精神,束缚了学生创新精神的养成和创造能力的发展,沦为只会死读书的“高分低能儿”。那么我们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应该怎样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
一、营造民主氛围,激发创新意识
创新理论认为,创造意识包括强烈的创造激情、探索欲、求知欲、好奇心等心理品质,也包括具有远大理想、坚韧的意志、敢于挑战的勇气等非智力因素。因而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要重视学生的思维,使其敢想、能想、会想。具体说来,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民主平等,激趣创新
“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唤起学生兴趣、促进师生情感联络,实现高效课堂的关键因素。在教学过程中,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敢想、敢问、敢说,课堂才能营造活跃、激情的课堂氛围。学生的创造之火被点燃,创新的见解和思维自然就会不断涌现出来。当然教师仍要发挥教学的主体作用,若一味地让学生“创新”而不加以操控和引导,那么学生的“天马行空”可能会偏离创新而导致课堂混乱。
(二)因材施教,引导创新
创新能力是人类所共有的一种心理能力,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正常人从儿童时期开始就具有创造力。因而创新应该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而不是优生的“特权”。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平等面对所有学生,开发和利用其一切可创造的资源,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值得注意的是,创新不仅仅局限于对未知领域的探索,比如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利用已学知识对新知识进行创造性地转换吸收,并获得“新的感悟”,这也是一种学习上的创新。
二、创设质疑情境,锻炼创新思维
创新源于质疑。古人云:“学贵有疑”。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教师提倡和鼓励学生进行质疑和思考,激发学生提出与众不同的想法,逐步锻炼其创新思维。同时,想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质疑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认真创设质疑情境,使学生产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浓厚兴趣,从而锻炼其创新思维。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教学过程就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提倡学生表达富有个性的见解,鼓励学生对教师和文本进行超越。同时,将学习的空间和时间归还给学生,实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局面。培养学生创新精神,首先要提倡创新学习,强调富有个性化的学习过程。这就要求转变传统的教师单向“满堂灌”的教学方式,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个性化的创新领悟。还要激励质疑,教师应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鼓励自主实践,培养创新精神
新课改要求改变传统的接受式教学方式,通过研究性学习、参与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等,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也就是说,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在大量的语文创新实践活动中才能完成。因而在组织课堂教学时,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多开展研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等语文实践活动。要实现语文学习和社会生活的衔接,从而形成课内与课外、学习与生活、读书与实践相互融合的大语文教育,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创新精神。
(一)自主学习,培养创新
教学的最高境界就是不教。即教师不教,而引导学生自学。陶行知先生曾经主张“六大解放”,实则就是对束缚学生创造力的绳索进行松绑。当今我们正在倡导自主合作的学习课堂,旨在把握新世纪课堂教学改革的脉搏,推动课堂教学的研究和完善,这与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不谋而合。创设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强调在课堂中学生是主体,其根本目的就是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应鼓励自主学习,培养发散思维,充分相信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开展活动,实践创新
思维的活跃与活动密切相关。在活动中,学生更容易主动学习,激活创新思维,激发创造欲望。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语文教学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每个学生都有自己潜在的优势等待教师发掘。因此,因势利导、扬长补短地组织开放性的语文实践活动,对学生创造精神的培养意义重大。教师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拓宽学生学习语文的形式、内容和渠道,在实践活动中,逐步培养学生学习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
求实创新(推荐6篇) 篇四
2008年起,该区就以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为目标,全面推进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2009年1月,顺利通过省级“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验收。2009年2月,以中残联副秘书长王乃坤为组长的国务院残工委前来视察时,对镜湖区残疾人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要求乘势而上,争创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为此,镜湖区投入了大量财力物力,公共财政确保辖区居民每人每年0.3元的社区康复工作经费,近两年全区用于康复工作的经费达150多万元。对于专项康复项目,如残疾人免费体检、贫困白内障免费手术、购置和维修康复器具、社区康复站建设等等,区政府也予以大力支持。目前,镜湖区80%以上社区都建立了30平方米的康复站,其中24个建在社区居委会,25个建在社区卫生服务站,从硬件方面提供了强力支撑。
镜湖区是“全国社区卫生服务先进区”,通过整合境内医疗卫生资源,成立区残疾人康复辅助器具供应站,又很快建立起以医疗卫生机构为支撑、社区康复站为骨干、家庭康复为依托的社区康复服务网络。并通过举办专题讲座、现场示范等形式,开展对全区康复工作的培训和指导。与之同步推进的是落实残疾人医保、大病救助、精神病服药补助等基本医疗保障政策,开展免费残疾人体检,扶助贫困残疾人接受康复服务。
据统计,镜湖区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为14069人,康复需求筛出率为60%,均建立了残疾人康复档案,建档率达90%以上。康复员根据残疾人康复需求,制定康复服务个案计划。措施一是在康复员指导下社区康复站的集中训练,主要服务对象是轻症肢体残疾人,肢体残疾人参与率达90%。措施二是对一些需要连续跟踪服务的重点康复对象定期上门指导,包括检查指导精神病患者合理用药,精神病患者监护率达98%。措施三是广泛开展残疾人家庭康复训练,通过普及宣传康复知识、发放家庭康复训练小器具、协调员上门联系等途径,鼓励残疾人家属密切配合。镜湖区还积极做好专项康复工作,100%完成上级下达的免费白内障复明手术,共计143例;假肢安装率100%,捐赠轮椅206部、盲杖50根。
在推进社区康复工作中,镜湖区不断探索新形式、新路径。一是将社区康复与创建“残疾人工作特色街道”有机结合,让各个街道充分利用各自资源优势,帮助更多残疾人参加康复活动。二是率先制定政府“花钱买服务”政策,对社区康复服务给予经济资助,仅此一项每年投入达50多万元。三是在社区康复中大力推进残疾人社区信息化建设,将社会爱心人士捐助的12台笔记本电脑全部赠给各街道残联。2010年,又为全区58个社区残协配备了电脑,总投资达20多万元。
求实创新(推荐6篇) 篇五
学校1958年创建于北京,原名北京电力学院。1969年由北京迁至河北,先后更名为河北电力学院、华北电力学院。1995年华北电力学院与北京动力经济学院(含华北电力学院北京研究生部)合并组建为华北电力大学。2003年,在国家电力体制改革中,学校由国家电力公司划转教育部管理,同时组建了由国家电网公司、中国南方电网公司、中国华能集团公司、中国大唐集团公司、中国华电集团公司、中国国电集团公司和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组成的理事会与教育部共建华北电力大学。2013年,华北电力大学理事会换届,理事会成员单位包括七大电力央企和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华北电力大学等九家单位。
半个多世纪以来,学校承载着为国家能源电力事业培养高素质人才与推进科技进步的历史使命。进入新世纪以后,学校贯彻“学科立校、人才强校、科研兴校、特色发展”的方针,抓紧机遇,加快发展,实现了跨越式快速发展。
学校设有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能源动力与机械工程学院、控制与计算机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可再生能源学院、核科学与工程学院、数理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外国语学院等十大学院,设有59个本科专业。学校拥有“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热能工程”2个部级重点学科、25个省部级重点学科,有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5个一级学科、30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3个一级学科、123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此外,学校具备MBA和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形成了培养本科、硕士、博士的完整教育体系。
学校拥有一支积极进取、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师资队伍。现有专职教师1810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双聘院士5人、国家“”6人、国家“青年”2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2人、“973”首席科学家5人、部级教学名师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7人、“长江学者”4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9人,39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4支团队列入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
学校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形成了“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求创新”的人才培养特色,成为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培训计划”实施高校。学校现有6门部级精品课程,2个部级教学名师团队,11个部级特色专业,3个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部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2个部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以及10个省部级实验教学中心,学校以“优秀”成绩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
学校以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为己任,积极参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现有3个部级科技创新平台、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7个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和研究基地;近年来,学校在新能源发电、特高压、智能电网、高效洁净燃煤发电技术、核电技术等重要领域都取得了巨大成果。“十五”以来,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973”、“86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纵向课题1900余项,获部级、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73项。新世纪以来,学校科研经费快速增长,科技论文国际三大检索排名在教育部直属高校中排在前列,工程学进入ESI国际前1%行列。
学校作为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副理事长单位,同时依托大学理事会平台,不断深化产学研合作,与国内外三十余家电力、煤炭、电信、装备制造大型高新技术企业达成战略合作关系,共同承担重大研发项目,共建实验中心、研发中心、博士后工作站、研究生工作站,加快科技成果开发与产业化,年均与科技创新主体的企业签订科技项目760余项,连续两次获得“国家电网公司特高压交(直)流试验示范工程特殊贡献单位”称号;学校多方位构建校地合作平台,拓展合作渠道,北京、河北、江苏、内蒙、新疆、青海、山东等地方政府成为战略合作伙伴,围绕新能源、智能电网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深化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在促进区域科技创新、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上取得显著成效;学校积极推进校际合作,作为主要发起单位参与组建由11所行业特色型大学组成的北京高科大学联盟,实现高校之间的优势资源共享互补,促进校际协同创新。
求实创新(推荐6篇) 篇六
选编游戏教材,必须根据各年级学生的年龄、知识技能程度以及体力状况。凡成人的和难度大、规则过严的游戏不宜用于儿童。儿童用的游戏,大都富有情节,故事性较强,游戏者大多扮演一定的角色。同时每个游戏都要有明确的主题思想和较高的锻炼价值。游戏内容应尽可能丰富多彩,知识性也应强一些。因为小学生不仅从书本上学得知识,也在游戏中增添智慧,若不按具体情况,从实际出发去创编和选用游戏,是难以收到实效的。
在某报刊上刊登一则“夜行军”的儿童游戏,其内容与方法是:在地上竖立儿排砖,每排十块,参加游戏的儿童蒙住眼睛,绕过前面地上的十块砖。这谈何容易?连成人也难以办到。这不仅会降低儿童对游戏的兴趣,而且也易发生伤害事故。万一碰倒了砖块,或踩在砖上,人易摔倒,脚易受伤。若分四组比赛,起码要搬四十块砖,也易损坏。凡创编一个游戏,最好深入到教学实践和儿童生活中去仔细观察,反复试做,发现问题即作修改。如果闭门造车,光凭想象杜撰,不考虑实效,是难以创编出好游戏的。近几年来,发现不少游戏的内容与做法雷同。有的只是改头换面,巧命题目,换汤不换药,千编一律,谈不上有新意。可见,依葫芦画瓢,搞临摹的手法较易,立意创新实难。当然,用翻新改编的方式去进行游戏创编,不是不可以,但也要颇具新颖别致才好,应力求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和深化。如能胜过原来的游戏则更好了。凡是一个好的游戏,能经得起长期流传,孩子们屡做不厌。也有的游戏孩子们做过一次之后,第二次再做就不感兴趣了。我国的民间儿童游戏不少,如“老鹰抓小鸡”、“捉迷藏”、“猫捉老鼠”、“造房”、“丢手绢”、“攻城”、“猜领头人”等多种传统性游戏,其中有的远在我国清代就开始流行了。我们祖先、我们的父兄和我们自己在童年时就做过。如今,我们的后一代和学生们仍在做这些游戏。在现行的《小学体育教学大纲》里就已选入了其中一些类似的民间传统游戏作为教材。如果当作教材选用或专集汇编,把这些世代相传的好游戏编入是无可非议。
有的游戏翻新得颇好。如近见某报刊上刊登一则“顶竿拾花”的儿童游戏,是依据早年的“持秤竞走”,一则游戏翻新创编的。翻得颇具新意。原来的“持秤竞走”,是以一手心顶起竖直的一根竹竿比赛快走,比较简单。而“顶竿拾花”是以一手顶竿,以另一手去拾起地上的若干个纸花,这就比原来的游戏深化了。趣味性也更浓了。经过采用试做,很受儿童欢迎。
如何使游戏得以创新或翻新?游戏的创编犹如文学艺术的创作一样,也应体现着时代的气息,要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形势的要求。但又不能牵强附会,穿靴戴帽俗化。应从体育科研的角度和方法去思考、发掘。
游戏的编撰,贵在实效与创新。社会进化很快,例如,过去的交通工具和生产劳动用具,现在的儿童就未曾见过,如果现在仍用“推土车”、“牛拉犁”作为游戏教材,就远远落后于时代了。现在的儿童游戏中有“拍电报”、“传电话”、“起重机”、“线路装修”、“驾飞机”等内容,就是时代的进化。
求实创新(推荐6篇)
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