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说课稿精选(精选25篇)
2024-11-23 20:06:34 1级文库
生物说课稿精选(精选25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认真拟定说课稿,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生物说课稿优秀,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生物说课稿精选 第一篇
一、教学目标
1、描述真菌的主要特点。
2、掌握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真菌,分析霉菌和蘑菇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的特点。
3、运用放大镜观察青霉和曲霉的形态结构,加强观察能力。
4、理解一些食用菌的养殖过程和方法。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
1、掌握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真菌以及它们的生命周期。
2、提高观察能力。
难点:真菌的繁殖方式的特点。
三、课前准备
教师:使用橘皮、馒头、面包片等材料培养青霉和曲霉,为每个小组提供带有霉菌的面包和果实;制作关于青霉、曲霉和蘑菇结构的多媒体教学材料,并指导学生制作孢子印和孢子传播模型。
学生:复习初中生物课程中的酵母菌结构知识;查询相关真菌的知识;制作孢子印。
四、课时分配
1 课时
五、教学设计
观察真菌结构并理解真菌的重要性
使用多媒体教学材料展示各种各样的真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维,介绍本节课的主题。
让学生根据观察多媒体教学材料以及实物标本,结合自己的日常生活经验和查询到的资料,相互讨论对真菌的理解。提供实物标本和收集的资料,参与学生的'讨论,及时评价和鼓励学生从日常生活和课本外获取信息的能力。
通过放大镜观察已经培养好的青霉和曲霉的形态结构,引导学生加强观察能力。观察新鲜蘑菇的形态。讨论青霉和曲霉在形态和颜色上的不同之处以及共同点。探讨在何时何地采集蘑菇最容易,从而了解真菌的生命规律。让学生观察青霉和曲霉以及蘑菇的结构,了解它们的形态结构。
回忆酵母菌的形态结构并结合最新的知识描述单细胞真菌的构造。酵母菌的图示将被用来与学生共同探讨与酵母菌相关的知识。
能了解蘑菇孢子的位置、形态和作用是必须的,这是观察真菌的繁殖良机。在课前,学生将获得制作新鲜蘑菇孢子印的指导。问题将由导师提出:真菌是如何繁殖后代的?真菌的孢子在何种环境下才能发育成为新个体?学生将深入了解真菌的繁殖特性。
模拟实验将会模拟孢子的传播过程。这将有助于学生巩固本章所学知识,也能让他们了解食用菌的养殖过程和方法。学生将和导师一起进行模拟实验"孢子的传播过程",并分析归纳总结真菌的繁殖方式。导师将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
生物说课稿精选 第二篇
一、教学目标
1.说出群落的垂直结构与水平结构。
2.通过观察讨论,运用归纳与概括,得出群落的空间结构。
3.能够利用群落的结构,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探究。
4.懂得合理开发利用生物资源。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概念。
难点:影响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的因素。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复习导入,提问:种群的空间结构包括哪些?
(均匀分布、随机分布、集群分布。)
2.追问:群落的空间结构有哪些?
(二)新课教学
1.垂直结构
(1)播放森林植物和动物的一段视频,观看视频后出示图4-11、4-12,让学生结合图片进行小组讨论,并提问:视频中植物有哪些?如何分布的`?
(森林中自下而上,分别由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形成群落。)
植物分布有什么特点呢?什么原因导致的?
(出现分层现象;由于光照导致。)
教师补充讲解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把这种分层的现象称为垂直结构。
(2)结合材料,提问: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为动物创造了什么条件呢?
(为动物创造了栖息空间和食物。)
展示植物不同分层,鸟类种类不同的图片,提问:植物的垂直结构会对动物造成哪些影响?
(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为动物创造了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因此动物也有类似的分层现象。)
2.水平结构
教师展示某草地群落水平结构的图片,讲解水平结构的概念。
展示某草原的分布图,组织学生同桌之间互相讨论:影响水平结构的主要因素?师生共同总结。
(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因素都是群落的水平结构的影响因素。)
(三)巩固提高。
出示热带雨林的一幅图片,学生描述动植物的分布以及导致这种分层的原因。
(四)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回顾群落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作业:回家搜集一下我国的立体农业资料。
四、板书设计
生物说课稿精选 第三篇
一、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包括地位和作用、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1、地位和作用
本节是下册开篇中的第一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可以引导学生以兴趣和生活经验为基础,从人与生物圈的关系出发,去探讨人类的食物来源,食物中的主要营养成分及其对人体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热情。本节中安排的活动有交流、演示、讨论等,主要目的是进一步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加工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并体验合作交流的快乐。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还可使学生从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本节的前一节已学过,后面将学习内容,本节的内容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从创设情景中提出问题,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积极获取知识,并从中获得情感体验,注重科学与社会、科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基于对教材的分析以及对课程理念的理解,我认为初中生物课程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作为对学生基本生物学知识的构建,我设定以下三维目标,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2)能力目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教学重难点
(1)重点(2)难点
二、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年级上册的学习,对于生物学方面的知识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学生年龄虽小,但已具备了初步的观察事物、收集整理信息、独立思考和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在教学中,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进一步培养学生主动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合作交流的能力。年龄在十三四岁的初一学生,喜欢表现自己,乐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适时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教法、学法
1、教学方法:本节课的教学策略是通过学生观察、体验、合作等方式使学生获得知识、
培养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利用启发性的语言和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探索人类食物的奥秘。通过探究、合作、交流等活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2、学法指导:在教师创设的情景中快迅地进入学习状态,在民主、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中仔细观察、认真倾听、积极发言、勤于思考。提高自身的分析、推理和归纳总结等科学思维能力,学会合作。
四、教学流程
包括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在约3分钟,2、 10分钟,3、分钟,4、分钟,机动教学5分钟。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五、反思
以上就是本人对整个教学过程的逻辑顺序安排。
教学的关键不在于教师教了多少,而在于学生学了没有。本节亮点在于抓住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特征,以活动为线索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营造一个民主、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在活动中积累经验,在推理中领会知识,在思考中构建概念。让学生们体验到学习的愉悦。
生物说课稿精选 第四篇
一、教学目标
1.描述细菌的基本形态,识记细菌的结构特点,通过比较推测出细菌的营养方式。
2.通过分类、对比等活动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认同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细菌的形态、细菌的基本结构及其作用、细菌的`特殊结构。
难点:区分细菌结构与动植物细胞结构的区别。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图钉不同放大图片,意识到细菌是很微小的,细菌除了小还有哪些特点?微小的细菌具有什么样的结构?通过这几个问题。顺势引出课题——细菌的形态和结构。
(二)新课讲授
1.细菌的形态
教师描述:十亿个细菌堆叠在只有一粒米粒那么大。提问:想观察到这么小的细菌需要借助什么结构呀?(高倍显微镜或者电子显微镜观察)。
在PPT上展示不同细菌的图片,引导学生对细菌不同形态进行描述,引出细菌的不同形态:球菌、杆菌和螺旋菌。教师讲授细菌多是单细胞生物,独立生活。
过渡:细菌具有不同的类型,但是它们为什么却都属于细菌?
2.细菌的结构
出示细菌结构模型,对照教材上的细菌的结构模式图,从内到外观察细菌的结构特点,以小组的形式共同归纳总结出细菌的基本结构。教师板画,请学生填写名称。
(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DNA、鞭毛、荚膜。)
通过多媒体播放细菌的运动的视频,提问:是否所有细菌都具有鞭毛和荚膜?鞭毛和荚膜具有怎样的功能?。
(并不是所有都具有,鞭毛可以帮助细菌进行运动,荚膜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还与细菌的致病性有关。)
随后引导学生将细菌与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进行比较,有什么不同?
(细菌虽有DNA集中的区域,却没有成形的细胞核。细菌没有叶绿体,不能像植物一样进行光合作用,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并把有机物分解为简单的无机物。)
从而得出原核生物的概念,与植物细胞比较,得出细菌的营养方式为异养。
(三)巩固提高
结合着细菌的结构,思考细菌在生态系统中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属于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四)小结作业
师生共同总结本课的知识点。
开放性小结作业:细菌又是怎样繁殖后代的呢?下节课一起讨论。
四、板书设计
生物说课稿精选 第五篇
一、教学目标:
1、列举古生物学化石方面的证据说明生物是进化的;
2、简述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
3、形成生物进化的基本观点。
二、教学重难点:
4、生物化石的形成过程和化石记录的生物进化趋势;
5、地球上各类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出现的先后顺序;
6、达尔文提出自然选择学说的过程和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
三、课时安排:
3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导入】:
原始生命是简单的。原始生命又是怎样发展为复杂的丰富多彩的生物界的?
――通过生物进化
与原始生命起源一样,生物进化的'历程也是极其漫长的过程。现在地球上的丰富多彩的生物界是经过漫长的历程逐渐进化形成的。科学家是如何了解进化的历程的?科学家又是怎样知道地球是曾经生活过什么类型的生物?生物化石可以作为研究地球曾经生活过的生物的材料,通过化石了解生物进化的历程。
《二》、化石的概念贺形成过程
【教师活动】:
知道学生看书并提问
(1)什么是化石?——化石是指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
(2)化石是如何形成的?——生物化石的形成是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而形成的。
化石保留了古代生物原有的特点,所以被用来研究古代生物,它们可以直接或间接证明某种生物曾经在地球上生活过。
《三》、化石记录的生物进化趋势
【学生活动】:
观察化石图片并讨论
(1)通过对化石的研究,我们得知原始地球是没有生命的,生命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
(2)根据对化石的研究,我们知道了生物进化的总趋势——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的发展过程。
【教师活动】:
展示始祖鸟的图片,引导学生进行概述
【学生总结】:
始祖鸟的特征既像古代的爬行动物,又像现代的鸟类,说明了鸟类起源于古代的爬行动物。
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生物说课稿精选 第六篇
一、教学目标
1、参与调查动物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
2、举例说出现代生物科学技术-----生物反应器、仿生在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3、关注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调查动物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的实践活动,培养实践能力。
难点:调查活动的组织、开展与落实。
三、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写有调查活动内容提示的幻灯片。学生:收集生物反应器、动物与仿生的有关资料。
四、课时分配
两个课时
五、 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动物在现代生物科学技术发展中的作用
1、动物与生物反应器
2、动物仿生
阅读探讨课文资料分析的讨论题;阅读讨论有关动物与仿生的内容,提出疑问,相互交流,分析动物在现代生物科学技术发展中的`作用。
参与小组讨论,并进行适时的启发和点拨。鼓励学生积极提出疑问,学会交流,学会倾听。通过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分析动物在现代生物科学技术发展中的作用。
调查动物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并制定调查计划,编写好调查提纲,并在课上进行交流,小组之间对展示的调查计划进行质疑和评价,从而完善各组的调查计划。
课外调查。各组同学根据分工,认真收集材料,做好调查记录。
调查报告交流会(第二课时)。各组叙述展示各自的调查报告,并与其他组进行交流。
调查报告展览。课后各组整理调查报告及图片资料,以板报形式展出,同学之间互相观摩,从中吸取知识与经验。
幻灯展示调查内容提示,鼓励学生自主确定调查内容,参与小组讨论,巡视、指导学生编写好调查计划。在交流调查方案时,鼓励学生质疑,相互评价,完善调查计划。教师强调调查时应注意的安全问题。
教师在交流展示中起引导、帮助的作用,对学生的发言进行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师生共同总结动物与人类关系。
生物说课稿精选 第七篇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掌握本课所涉及的生物知识,包括基本概念、原理、实验方法等。
2.能力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物问题,具备科学探究和实验设计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细胞的基本概念和种类
2.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3.细胞的运动和分裂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细胞的基本概念和结构,并能够正确理解细胞的功能。
2.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细胞的运动和分裂过程,掌握实验方法和技巧。
四、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讲解和演示,让学生了解生物知识。
2.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生物现象和实验方法。
3.讨论法:通过讨论和交流,让学生思考和解决生物问题。
五、教学过程
1.导入环节:通过提问和引入话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2.讲解环节:通过讲解和演示,让学生了解细胞的基本概念、结构和功能。
3.实验环节: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细胞的运动和分裂过程,并掌握实验方法和技巧。
4.讨论环节:通过讨论和交流,让学生思考和解决生物问题,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
5.总结环节:通过总结和评价,让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理解。
六、教学评估
1.形成性评估:通过课堂讨论、实验报告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
2.总结性评估:通过考试和综合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估。
七、教学资源
1.教材:高中生物教材。
2.实验器材:显微镜、培养皿、载玻片、荧光染料等。
3.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
八、教学反思
1.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让学生积极思考和解决问题。
2.教学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实际,让学生能够体验和感受生物科学的魅力。
3.教学方法要多样化,结合讲授、实验、讨论等多种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生物说课稿精选 第八篇
一、学习目标:
1、了解藻类植物的种类,藻类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以及与人类的关系。
2、学会用放大镜观察衣藻和水绵,比较衣藻和水绵的形态结构特点。归纳藻类植物的特征。
二、学习重点:
水绵、衣藻的形态结构和藻类植物的主要特征
三、学习过程:
(一)情景引入:
思考西湖春色归,春水绿于染。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于蓝。这些诗句描写的是____植物。
(二)学习任务:
1、(自学课本p24)完成下列任务:
(1)生物圈中已经知的绿色植物,大约有____种。它们形态各异,生活环境也有差别,可以分为四大类群:____,____,____,____。
(2)淡水藻类常见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3)海洋藻类常见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观察衣藻和水绵(参照课本第5页,以小组为单位合作交流)并对照课本中衣藻和水绵的示意图,比较它们形态结构的异同点。
3、自学课本p5,完成下列任务:
a)____藻类植物的主要特征:
(1)藻类植物大都生活在____,少数生活在陆地上的.____。
(2)藻类植物的整个身体都浸没在____,全身都能从环境中吸收_________和___________,都能进行_____________,不需要有专门的吸收养料、运输或进行光合作用的______________。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结构简单,没有____,____,____的分化。
b)____藻类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1)释放____,
(2)可做____。
与人类的关系:
(1)可供____,
(2)可供____。
4、拓展反思:(小组讨论并交流,教师适当点拨)
(1)为什么海带是褐色的?
(2)将一块新鲜海带,(干的应提前浸泡1小时)放于盛有清水的烧杯中,用酒精加热,并把温度计插在烧杯中,随着温度的升高观察海带颜色将发生什么变化?
(3)鱼缸长时间不换水,缸的内壁上就会长出绿膜,水会变成绿色。这是什么原因?
(4)藻类植物生活在什么环境中?
(5)藻类植物的形态与你平时常见的陆生植物有什么不同?
生物说课稿精选 第九篇
一、教学目标:
【知识】:说明细胞的分化(理解水平)
举例说明细胞的全能性(理解水平)
【技能】:收集有关干细胞研究进展和应用的资料
【情感与态度】:探讨干细胞技术带来的社会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细胞分化的概念和意义、细胞全能性的概念;难点-细胞分化的机理、细胞全能性的概念及实例。
三、教学用具:
PPT幻灯片、有关植物组织培养的视频片断。
四、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引入及细胞分化的概念
通过复习有丝分裂的意义——保持了遗传的稳定性。提出问题:有丝分裂后产生的两个子细胞应该在形态结构上相同的,但事实上呢?例如组成人体的所有细胞,都是由一个受精卵进行有丝分裂产生的,这些细胞的形态结构都一样吗?展示人体不同形态的细胞。
引出细胞分化的概念,可以用板画的形式解释细胞分化的动态过程。强调细胞分化的稳定性和分化的基础。
思考老师的问题,根据初中学习过的内容和实际的生活经验作出回答。再在老师的'引导下,说出同一生物体内不同形态结构细胞的例子。
(二)细胞分化的意义与机理
利用反向思维法,提出问题:如果组成多细胞生物的那些细胞形态结构功能都是一样的,会出现怎么样的现象呢?引出细胞分化的意义:是个体发育的基础。
提出问题,细胞核是细胞的遗传和代谢的控制中心,那么组成生物体的细胞中的遗传物质是否一样?如果是一样的话,为什么这些细胞会出现这样的差异呢?解释细胞分化在分子水平上的原因。
思考、讨论问题,作出回答:生物体各部分不出现功能的分化,生命活动的效率低
思考问题,作出回应
(三)细胞的全能性
提出问题,既然分化后的细胞内遗传物质和受精卵是一样的,受精卵能分裂发育为一个个体,那分化后的细胞可以吗?讲述斯图尔德所做的植物组织培养实验,证明植物细胞的全能性。引出细胞全能性的概念
动物细胞全能性的表现:目前只能体现出动物细胞的细胞核具有全能性。动物的干细胞概况。适当补充干细胞技术的研究前沿以及引起的社会问题。
根据课外知识,对问题作出回应。
(四)课后练习
生物说课稿精选 第十篇
教学目标
①举例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②举例说出生物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③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习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④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能够认真观察和记录,并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
难点和重点
重点:
①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②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习控制
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难点: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能够认真观察和记录,并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
课前准备
学生:各小组准备鼠妇10~16只,湿土,纸盒,纸板,玻璃板(或透明本夹),表,笔,一份实验报告用表。
教师:鼠妇若干只或鼠妇图示。
教学过程:
1、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引导学生根据经验举出影响生物生存的`例子,并通过分析,帮助或引导学生归纳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各小组通过教师的引导,以各自收集鼠妇为背景,分析、讨论、归纳出探究的一般过程。
2、制定实验方案及设计实验方案
各组讨论并制定方案,根据方案中出现的问题引出变量和对照实验。
充分放权,让学生自学,但注意把握学生对变量和对照实验的理解。
实验探究
结果交流
教师可在巡回指导中选出有代表性的小组进行后面的结果交流。
总结:教师选出有代表性的小组进行交流,并引导其他同学发现问题,吸取经验。除了探究光这个条件外,还有无其他条件?
布置课后作业:
有兴趣的小组可在课下对其他影响鼠妇生活的因素进行探究。
教学反思:
对于有些班,捉鼠妇的兴致比较高的,可以利用这样的班级多捉几只,在其他没有捉到的班上可以作为示范。也可以叫这些捉鼠妇能力介绍经验,让学生了解到鼠妇的生活环境。每个班准备鼠妇情况不一样,有些一个班只捉到一只鼠妇,很难开展活动。但这节课还得上。只能利用课内十分钟让他们到一些易找的地方找,如果没找到,这个实验只能通过画图和想像完成了。但也得尽量提醒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到校园寻找,既可以了解到它们生活的环境,又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捉鼠妇的过程,培养他们的科学兴趣。
生物说课稿精选 第十一篇
一、说教学设计思想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
(1)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的探究实验。
(2)过模拟实验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
教学难点是“由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
本节设计了一个材料分析过程和一个模拟探究过程,这两个过程有助于学生对“生物进化原因”的获得。因此,第一课时主要完成“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这一部分。课程进行的方式可以通过活动、讨论、谈话的方式完成。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简述英国曼彻斯特地区的两种桦尺蠖的数量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的事例。
2、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
能力目标
1、通过对事例的分析,提高运用生物知识分析生活中现象的能力。
2、通过模拟“保护色形成过程”的活动,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对生物进化事例的分析,形成环保意识,以及环保的重要意义。
三、说重点难点
重点:
1、简述英国曼彻斯特地区的两种桦尺蠖的数量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的事例。
2、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
难点:
由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媒体:有关英国曼彻斯特地区桦尺蠖颜色变化的图片及资料的多媒体课件;有关保护色的多媒体课件;彩色布料或彩纸(单色);彩色小纸片(大量)。
四、说教学策略
对于生物进化的原因的分析,首先让学生阅读英国蔓彻斯特地区的两种桦尺蠖的数量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的真实事例,让学生分析:
1、在1850年,为何浅色桦尺蠖的数量多?这于环境有何关系?
2、在1950年,深色的桦尺蠖为何占多数?这时环境有何特点?与环境有什么关系?
然后结合科学家的实验,通过学生讨论,加深对生物进化的认识。
组织学生开展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的探究活动,进行探究活动时:
1、组织同学严肃认真、相互配合,统一听从组长的指挥。
2、彩色布料最好采用单一的布料,有利于结果的分析。
3、彩色小纸片的选择应该多样化,其中之一最好与彩色布料的颜色一致或相近。
4、实验时要把自己当成捕食者,选取彩色的小纸片时,一定不要特意寻找某一种颜色的小纸片。
并保证实验活动的`成功,通过探究,从感性上认识生物进化的过程和原因。
五、说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生物进化的大致历程,对于生物进化的大致过程我们有了简单的了解,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复习上节课的有关内容。
注:教师打开投影片
投影片:
根据动植物进化的大致过程,试总结生物进化的一般规律。
(学生回答)
学生1:一般来说,生物进化的总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水生到陆生,从单细胞到多细胞,从低等到高等的。在漫长的进化教程中,既有新的生物种类产生,也有一些生物种类绝灭。各种生物在进化教程中形成了各自适应环境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
注:对学生的回答未完整的,教师可让其他同学完善、补充。最后对全体回答问题的同学给予鼓励性、赞赏性的评价。
[讲授新课]
教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生物进化的过程中,不断有新物种的产生和老物种的灭绝。这是为什么呢?
注:教师播放多媒体课件,并板书。
多媒体课件:(有关内容)
先播放对照图片,图下为相关资料及讨论题。
(资料内容)
18世纪的英国曼彻斯特地区,山清水秀,绿树成荫,那里的森林及农田生活着一种桦尺蠖(huà),其成虫是一种飞蛾,其名为椒花蛾。它们夜间活动,白天休止,通常栖息在有地衣覆盖的树干和石块上。到1848年,有关椒花蛾的报道都是浅色的。直到1850年在英国工业中心曼彻斯特才第一次报道有黑色型突变。随着英国工业化的日益扩大,烟尘和废气开始污染工业城市和近郊,使地衣不能生长而树皮裸露,椒花蛾栖息的背景由浅色地衣变为深色树干,于是黑色椒花蛾逐渐增加,在曼彻斯特达到90%以上,而在未受污染的农业区主要仍是浅色型。科学家们做了这样一个实验:他们先数量相等的浅色的桦尺蠖和深色的桦尺蠖同时放到树干上,然后用望远镜观察到树干上所发生的情况。一群爱吃桦尺蠖的鸟儿飞过之后,他们发现,浅色桦尺蠖所剩无几,而大部分深色桦尺蠖却逃过了这场灾难。
讨论题:
1、黑色桦尺蠖的出现对于后代的生存有何意义?
2、黑色桦尺蠖的数量由少数逐渐变为多数,而浅色桦尺蠖数量的减少,主要是受什么的影响?
3、请你试着解释桦尺蠖体色变化的原因?你从中受到哪些启发?
生物说课稿精选 第十二篇
一、 教学目标
1、 说出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
2、 尝试采用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3、 小组成员间相互交流、合作,共同完成探 究活动,体验与人的合作与交流;
4、 认同严谨求实、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
二、 重点难点
重点:
1、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
2、探究活动“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
难点:探究活动中小组成员要做好分工,在规定的时间内做好观察记录。
三、 课前准备
教师:
1、变质的牛奶、各种真菌(木耳、香菇、灵芝等)长霉的馒头、面包,腐烂变质的水果;
2、实物投影仪;
3、培养菌落实物;
4、琼脂、培养皿、烧杯、甜豆浆、酒精灯、吸管、三角架、无菌棉棒、镊子、放大镜。
学生:预习细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
四、 课时分配
一课时
五、 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引入新课
积极思考、踊跃提问
展示变质的牛奶,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认识大型的真菌和真菌中的霉菌
仔细观察,从实物中获得有感性认识。
展示大型真菌及霉菌实物。
细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
请两个同学讲解和演示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提问并解答。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同探究解决问题。
区分细菌和真菌菌落分布的特点
观察菌落实物、区分其分布的特点。阅读教材。
将课前培养的菌落实物分发给各小组,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并及时点评并给予鼓励。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范围
通过对实物、图片的观察总结出细菌和真菌的分布范围。
展示实物、图片,引导学生说出细菌和真菌的分布范围。
制定探究活动的方案
制定实施方案、交流活动的计划及展示观察记录的表格
下课后半小时内将在各自环境中已接种的培养皿密封好,送回教室后排的空桌上。
布置设计探究方案,提醒学生注意设计对照组。巡视和指导、参与设计,及时激励。
每组发给两套有培养基的培养皿。
生物说课稿精选 第十三篇
教材分析
在学习了血液循环系统的有关知识后,进一步让学生学习与输血、血型有关的知识,对于学生进一步认识循环系统的功能是十分重要的,对学生能健康地生活也是非常有必要的,而且能培养学生珍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的情感,树立健康的成年公民应积极参加无偿献血的观念。
教学目标
1、例举abo血型的类型;概述人体的'血量以及输血与血型和血量的关系;
2、参与关于血液制品与人类生活关系的调查;
3、认同我国的无偿献血制度;培养珍爱自己和他人生命的情感,树立健康的成年公民应当积极参加无偿献血的观念。
重点和难点
1、说出abo血型的类型及输血的原则;
2、认同我国的无偿献血制度。
课前准备
凝集原和凝集素的模型
教学法
小品表演、谈话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创设情景:发生在一百多年前欧洲战场上的怪事…
思考、回答问题。设置悬念,引起学生的兴趣。
二、abo血型划分展出自制的凝集原、凝集素的模型(如图),介绍abo血型。
观察、思考利用模型辅助教学,既增强了学习的乐趣,又能较好地解决了下面几个问题:
①四种血型及其划分的依据;
②凝集原和凝集素的对抗关系
;③凝集反应的基本原理。
三、小品表演(输血原则)
1、展示输血关系表。
2、通过提问,让学生明白输血原则。
1、学生表演,分别扮演医生、病人、护士,给病人输入不同血型的血液,导致不同的结果。
2、小组讨论,分析原因。创设情景,把理论知识生活化。
四、关于血液制品与人类生活关系的调查组织学生汇报调查结果
1、第一组主题:献血,输血与传染病。
2、第二组主题:无偿献血教育。
3、第三组主题:明星怎样看待献血?
4、第四组主题:广州市需血和献血情况调查。让学生充分发挥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精神,培养学生资料搜集、整理和分析能力。
五、无偿献血
1、播放与无偿献血相关的影片。
2、提出问题:同学们长大后愿意参加无偿献血吗?
1、观看影片,思考问题。
2、进行思想汇报。认识到无偿献血的重要性和光荣性。
六、课外阅读指导阅读,布置作业
阅读资料:心血管病与心血管病医生。扩展知识,关注生命。
七、总结提出问题:我们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吗?思考,回答锻炼学生总结能力和语言描述能力。
生物说课稿精选 第十四篇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目标:描述出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和功能;概述血液循环;概述人体的血量以及输血与血型和血量的关系。
过程和方法目标: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调查、收集和分析资料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知识方面:描述出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和功能;概述血液循环;
(2)科学方法、能力方面: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调查和收集资料的.方法;
(3)科学价值观方面:形成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结构与功能统一的思想,养成关爱生命的良好品质。
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1.用美国红十字会主席伊丽莎白说过的一句话的引导学生,启发学生思维。
2.过渡语:输血对人类有
重要意义,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那么,血液有什么作用呢?它的成分是什么?引入课题,并举例说明血液与人类的关系。
二、解读血常规化验单
1、让学生说出验血过程,引出血常规化验单的作用。
2、投影一张血常规化验单,并指导学生解读,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意见。
投影血液各成分正常值,对异常值作简要说明。
三、血液的成分
1、演示实验——血液的分层。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推断和归纳。
提出问题:为什么把血液称做“流动的组织”?(铺垫)
四、血液各成分的主要功能
1、组织学生表演或观看小品——血管中的奇遇。
2、解释贫血、化脓和伤口处血液逐渐凝固等相关知识。
3、小结比较血浆、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功能。
五、实验——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
1、指导学生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巡视、检查。
2、显示正确的显微镜下血细胞图,小结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形态特点
3、提出问题,引导分析,积极评价。
六、课外阅读——造血干细胞和干细胞的研究
1、指导学生看课外阅读,与学生一起探讨热点话题。
2、布置作业:63页课后练习题。
生物说课稿精选 第十五篇
教学目标:
尝试综合评价自己的健康状况。关注健康问题。全面理解健康的定义,并认识心理健康的意义,学会调节情绪,保持心理健康。
教学重点、难点:
尝试综合评价自己的健康状况,学会调节情绪,保持心理健康。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你们的身体健康吗?你们真的健康吗?
二、新授
㈠给你的健康评评分
完成P89—90项目测试,看看你能得几分?健康状态如何?
归归类,测试项目中有哪些与身体、心理、社会适应密切相关?
与身体健康相关:第2、5、7、9、13、14、16、21、23
与心理健康有关:第1、3、4、6、7、17、18、20、24、25
与社会适应相关:1、3、8、10、11、12、15、19、22
讨论:如何保持健康?
总结:健康的生活不仅需要加强体育锻炼,搞好个人卫生,还要保持愉快的心情,积极向上的心态,同时还应当学会与人相处,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想一想:你觉得自己的健康有什么问题?如果有,应该怎么样解决这些问题?如果有些问题自己解决不了,应当寻求家长、老师或师生的.帮助?
㈡保持愉快的心情
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核心—心情愉快
积极的健康状态—良好的情绪和适度的情绪反应。
讨论:如何调节自己的情绪?
转移目标
调节情绪的方法宣泄法
酸葡萄精神
讨论:宣泄法中应该注意什么?
(应注意宣泄的对象、地点和场合;方法也要适当,避免伤害别人。)
阅读:P93心理咨询师
三、练习
1、与同学交流保持心情愉快的方法,相互学习借鉴。
2、运用本节所学知识和方法,对家人或亲友的健康状况作出评价,并提出改进建议。
四、作业
完成课课练相应练习
板书:
第一节评价自己的健康状况
身体转移目标
健康心理保持情绪方法宣泄法
社会适应酸葡萄精神
生物说课稿精选 第十六篇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能够举例说出查阅生物检索表的方法。
2、能力目标
尝试根据生物检索表对生物进行分类;
尝试根据一定的特征编制分类检索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认同学习生物分类知识在生活中的作用。
二、重点、难点
1、重点:
尝试根据生物检索表对生物进行分类;
2、难点
尝试根据一定的特征编制分类检索表。
三、教学方法
讨论法、讲述法
四、教学过程
(一)尝试检索
先让学生自己摸索去查阅苔藓或者桃是属于哪一类生物,是否能够发现规律,如果不能教师再提示、引导。
检索表
1、能进行光合作用,自养
2、能开花结果,用种子繁殖…………………………………种子植物门
3、种子有果皮包被…………………………………………….被子植物
3、裸子裸露…………………………………………………….裸子植物
2、不开花结果,用孢子繁殖
1、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异养
2、身体被鳞片,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鱼纲
2、身体不被鳞片,不能生活在水中,用肺呼吸
3、身体被羽毛,卵生…………………………………………鸟纲
3、身体被毛,胎生…………………………………………….哺乳纲
(二)给农贸市场的生物分类
1、让学生课前分小组到农贸市场进行调查和统计;(要注意安全,卫生、礼貌等问题)
2、客上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共同编制检索表;
3、每个小组再把自己的成果在班上发表!(教师应该多鼓励)
4、讨论题:
(1)你们组对各种生物进行分类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答:可以是生物的来源,可以是加工的方法,还可以是人体对营养物质的需求量等。
(2)在你调查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现属于国家级保护的生物?如果有,该怎么处置?
答:向有关部门(例如野生动物保护组织)举报。
(三)根据叶片的特征,编制检索表(先按从左到右的顺序给四张叶片编好字母,分别为A、B、C、D)
单叶
2、有叶裂
2、无叶裂……………………………………………………B
3、叶扇形……………………………………………………C
4、叶掌状…………………………………………………….D
5、复叶………………………………………………………..A
生物说课稿精选 第十七篇
一、说教材
《开花和结果》是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七年级第三单元第二章第三节的教学内容。“开花”是被子植物一生中非常重要的时期,是形成果实和种子的前提,通过本课的学习,不仅解答了种子的由来,回应了第一节的内容,还可以让学生完整地了解被子植物的一生,对于学生全面认识绿色开花植物起着关键作用。因此本节课是本章的重点,也是教材的重点,在教材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说学情
初中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植物六大器官方面的知识,他们乐于交流、讨论,课堂参与的积极性比较高,很有利于本节探究课的积极组织和展开。但是本节课知识内容学生司空见惯,因此,教师一方面要设置疑问,引发其兴趣;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说教学目标
1、描述花的结构;阐述花、果实和种子的关系。
2、通过观察多媒体动态课件和制作标本,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逐步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3、认同花、果实、种子对被子植物传宗接代的重要意义,培养爱花、爱自然的环保意识。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花的结构、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难点:传粉和受精、果实和种子的形成的过程。
五、说教法学法
为了较好的达到学习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结合本节课的实际特点,以及学生的基本情况,我选择以创设情境法、直观演示法、提问法相结合,用多媒体的展示来激发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鼓励并引导他们自主学习。为了让学生成为学习上真正的主人,在本节课指导学生学习的时候,我将着重强调观察思考、分析讨论、归纳总结,以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六、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教师呈现学生课前收集的花朵(桃花、百合、梨花等),随后在屏幕上呈现水稻花的图片,让学生思考为什么都称之为花,花又有什么样的结构呢?导入新课《开花和结果》。继而引出课题。
设计意图:初中学生的学习往往带有感情色彩,有了学习的兴趣才会产生学习的欲望。如果直接进入主题,学生往往会觉得不感兴趣,就不会去主动的探求知识。
2、新课展开
第一部分:花的结构
花的结构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部分,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将采用设置问题串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并结合学生动手绘画花的结构图进行突破本课的重点。
教师设问:①花是由什么芽发育成的?②花都有艳丽的色彩和香味吗?③不同的花它们的大小、形状和颜色一样吗?请学生讨论,进而让学生明确:虽然花的大小、形状和颜色各不相同,但它们的结构却基本相同。
再继续引导学生思考:花的基本结构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探究自己手中的花的基本结构,尝试画出喜欢的`花,并标出各部分结构名称。思考:对于植物繁衍后代来说,花的哪些结构是最重要的?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思考题,尝试解决。教师巡视指导,对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给予点拨。
通过本环节的。设计,培养学生开动脑筋,敢于说出自己的见解和猜想,团结合作、讨论交流、形成共识、领悟开窍、再加上教师的及时鼓励,激励信心,从而使学生学习兴趣更浓。
接着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这些结构与果实和种子的形成有什么关系?”过渡到下一个内容传粉和受精的学习。
第二部分:传粉和受精
教师播放蜜蜂在花丛中飞舞的片段,问:蜜蜂在花丛中飞来飞去在做什么?什么叫传粉?传粉的方式有哪些?学生带问题自学课本内容,解决问题。
之后设疑:花粉落到雌蕊柱头上以后,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教师播放受精的过程动画,让学生观看,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受精的过程。
播放动画视频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不至于走神,调节课堂气氛,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同时还能培养学生观察和思维能力
第三部分: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这部分是重点内容也是难点内容,它的难不仅体现在教师教的难,学生理解的难,还体现在从时间分配上看,这段内容正是初一学生容易出现情绪低落、注意力分散的时候。因此,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强化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我首先提出问题:受精完成后,花的各部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引导学生观看幻灯片中花瓣、雄蕊、柱头的凋谢和子房的发育过程,启发学生探究子房的发育与果实和种子形成的关系,并让学生通过挂图连线归纳总结,同时指出花开花落是自然界的生命现象,凋落是生命的需要,也是一种美丽。接着让学生总结被子植物的生命周期,使学生获得知识保持连贯、系统。
第四部分:人工辅助授粉
提出问题:你是否知道我们平时吃的玉米穗有缺粒的现象、向日葵的籽粒有空瘪的现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吗?怎样弥补呢?学生自由交流,引出人工辅助授粉的知识。并能认同花、果实、种子对被子植物传宗接代的重要意义,养成爱花的习惯。
3、小结作业
在课程即将结束的时候,我将请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不足之处我将给予补充。
针对七年级学生素质的差异,作业布置我进行了分层训练,这样做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可以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
七、说板书设计
这就是我的板书。为了直观体现教材的知识点,便于学生理解掌握,我设置了如下的板书。
生物说课稿精选 第十八篇
一、教学目标
1.说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区别和联系。
2.培养分析、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学会从个性中归纳共性的科学方法。
3.认同科学探索是一个曲折渐进的过程。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区别和联系。
难点: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区别和联系。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水华与多种蓝藻图片,简单介绍水华与蓝藻之间的关系。淡水水体富营养化会使得蓝藻生长过度,导致水华的产生,影响水质和水生动物的生活。教师提出问题:那蓝藻是一种什么样的生物呢?
(二)新课讲授
1.教师分别出示蓝藻细胞和植物细胞的`亚显微结构图,让学生识图、辨认、归纳和总结。提问:
(1)相较于植物细胞有成形的细胞核,蓝藻细胞有什么不同?(蓝藻细胞无成形的细胞核,无核膜,植物细胞有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2)蓝藻细胞的细胞质中有什么结构?植物细胞的细胞质中有哪些结构?(蓝藻细胞的细胞质中只有核糖体,植物细胞的细胞质中有核糖体和线粒体等多种细胞器。)
2.教师分别出示蓝藻细胞和细菌细胞的结构图,提问:二者在细胞结构上有何共同特点呢?
(两者均没有以核膜为界的细胞核,是拟核。细胞器方面,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
3.教师总结:科学家根据细胞有无以核膜为界的细胞核,将细胞分为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那蓝藻细胞、细菌细胞和植物细胞中,哪个是真核细胞?哪个又是原核细胞呢?(蓝藻细胞和细菌细胞为原核细胞,植物细胞为真核细胞。)
4.教师提问:同学们总结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区别与联系,完成下面的表格。
(三)巩固提升
教师讲解蓝藻有个“藻”字,它能不能也能光合作用呢?答案是肯定的。作为原核细胞,没有叶绿体,蓝藻是如何进行光合作用的呢?请同学仔细观察蓝藻模式图,看看有什么新发现。引导学生发现蓝藻虽然没有叶绿体,但是有藻蓝素和叶绿素,依旧可以进行光合作用。
(四)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
作业:学生课下查阅有关水华的资料。
四、板书设计
生物说课稿精选 第十九篇
一、说教材
本课是人教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章第六节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动物的结构与功能是相适应的。本节将继续探究鸟是如何与飞行生活相适应的,主要是通过对鸟的形态结构、生理、行为等的观察与探究,概括出鸟类适于飞行的特点。通过了解鸟与人类的关系,增进学生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情感。
二、说学情
鸟类在日常的生活中经常容易看到。学生对鸟的相关经验比较丰富,但归纳总结还不够。八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观察分析和探究的能力,但能力尚且不足,不能独立完成,需要老师的指导和帮助。因此,对于本节的两个活动,教师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参与到观察、探究来。
三、说教学目标
1、概述鸟的'主要特征。
2、通过“观察与思考”活动,确立鸟的身体结构与功能相统一、鸟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3、关注鸟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形成爱鸟护鸟的情感。
四、说教学重难点
课标要求能够概述脊椎动物的主要特征,在《鸟》的这一节中,此处就是在完成此要求。同样也是学生应该掌握的重要概念。通过掌握鸟的特征,可以为生物进行正确分类。所以设置为教学重点,了解鸟的多样性本身不是难点,难点在于学生要从“观察与思考”活动中得出鸟的身体构造是与其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建立认识的过程是非常困难的,所以,此处为难点。
五、说教法学法
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者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采用“启发式”的教学,并运用多种媒体增加教学的新颖性,同时我还采取活动探究法、讨论法,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六、说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创设情境导入:通过“想一想,议一议”引入,思考与讨论为什么鸟儿可以自由飞翔?为什么人类安装人工翅膀还不能飞翔?除了翅膀以外,鸟还有什么特征是适于飞行的?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引出课题。
2、新课教学
接着是第二部分内容,对于鸟的外部形态,我将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观察家鸽活体,并思考鸟的外部形态是什么样的,具有怎样的作用?全身布满羽毛又有什么样的作用?翅膀是什么形状具有怎样的作用。接着师生共同总结得出鸟的外部形态特征即呈流线型可以减小空气阻力鸟的羽毛能够保温,并且翅膀成扇形能够扇动空气。接下来我会追问鸟通过翅膀的扇动能够在天空中飞行,所以与运动系统有关,那运动系统具有怎样特征呢?引入运动系统,对于第二部分运动系统,我会首先引导学生拿出课前分发的骨骼标本进行观察从而总结得出骨骼中空能够减轻体重,接下来我会在多媒体当中播放图片以及引导学生们查阅相关资料总结得出鸟的胸肌发达并且具有龙骨突能够扩大胸肌的着地面积。而对于鸟的呼吸系统我将首先利用图片帮助学生认识气囊,之后我会继续提问气囊是如何辅助肺进行呼吸接着多媒体当中呈现鸟吸气和呼气的视频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得出鸟呼吸的特点及双重呼吸。而对于鸟的消化、视觉等知识我将同样采用多媒体辅助学生自主讨论的形式展开,在这里不多加赘述。基于此,还需让学生掌握恒温动物和变温动物这两个重要概念。鸟是学习的第一个种恒温动物,所以需要老师的归纳总结体温的恒定对生物活动影响,以及从进化的角度分析其重要意义。最后一部分是鸟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学生之前已经学习过其他动物与人类的关系,所以学生可以自行根据教师提供的图片或视频资料进行讨论分析:鸟与人类有什么关系?在学生讨论交流之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认识鸟是生物圈的重要成员,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伙伴,养成爱鸟护鸟的习惯。
3、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4、布置作业
课后作业是收集当地养鸡场的相关资料,进行社会调查。本阶段可以在梳理本节内容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巩固本课所学。利用信息化课程资源和社区资源,丰富学生学习生活。
七、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我板书利用了概念图,这样可以帮助学生理解鸟的有关内容,同时有助于学生清晰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生物说课稿精选 第二十篇
教学目标:
1、了解水生无脊椎动物的常见类型。
2、探究鱼类的运动和呼吸方式,并概括鱼类主要特征。
3、说明水生动物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
4、关注水生动物的生存环境。
重点:探究鱼类水中生活的特点。
教材分析: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两个“观察与思考”、一个“探究”实验、 一个课外实践等活动,来认识鱼类在水中是如何运动、呼吸的,从而总结出鱼适于 水中生活的特征。
电教手段:多媒体观看录像片断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回顾“生物圈Ⅱ号”实验,分析其失败的原因:
2、生物的多样性(观看录像片断)
①
②
③将你熟悉的动物分别填入下表:
二、新课:水中生活的动物
1、观看录像片断:《海洋中的生物》及《淡水生物》思考:
如果陆地上的生物(如猫)到水中生活会遇到哪些问题,鱼等水生动物是如何解 决这些问题的?鱼类等在水中生活须具备哪些条件?(游泳和呼吸)
2、游泳
①观察与思考(课本P3)
②由上可知有些问题仅凭观察难以得出结论,这时就需通过实验来探究。
③实验:探究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
㈠提出问题
㈡作出假设
㈢讨论探究思路
a、用捆扎鱼鳍的方法进行探究
b、用模拟实验的方法
㈣制定并实施计划
(用捆扎鱼鳍的方法进行探究由课后学生自己完成,注意:捆扎时不要过于用 力,以免使鱼受伤。)
用模拟实验的方法(教师演示,学生认真记录和分析探究过程和结果,得出 自己的` 结论)
㈤表达和交流
①以小组为单位,将各小组的结论在全班进行交流,并对同学提出的质疑给予 答辩。
②总结出鱼的各鳍在游泳时所起的作用。
⑷完成课本P6“讨论”
3、本课小结(略)
三、作业:用捆扎鱼鳍的方法进行探究并写出实验报告
四、教后感:
生物说课稿精选 第二十一篇
教学目标:
1、能制定出较完整的观察计划。
2、能通过观察发现生物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一些特点。
3、能归纳出生物的基本特征。
4、能根据生物的特征判断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
5、能通过多种途径搜集与生物相关的资料。
重点:
制定较为完整的观察计划,总结和归纳生物的主要特征。
难点:
制定较为完整的观察计划,总结和归纳生物的主要特征。
教学准备:
生物与非生物图片、记录纸、笔、画笔。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你见过小鸡的生长过程吗?你见过一个小小的婴儿会长大吗?你见过蝴蝶是怎样变化来的吗?你知道一粒种子是怎样长成植物的吗?这些都是小小的生命,生命是美妙的,生命是生物所特有的,让我们尊重生命,了解生命,珍爱生命吧!(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1、观察记录周围的生物。
(1)师:要了解生命,首先要观察周围的生物,就要制定观察计划。
(2)学生制定观察计划,教师进行适当的指导。
(3)汇报观察计划,教师提出观察要求。
(4)学生开始观察周围的生物,并进行记录。
(5)小组在全班汇报观察记录情况,汇报共发现了多少种生物。
(6)交流观察到的.生物,选择两种生物向全班同学介绍它们的特征和生活环境。
(7)讨论:我们怎样判断研究对象是有生命的还是没有生命的呢?也就是说,生命有哪些主要特征呢?
(8)阅读科学在线,了解科学家判断生物与非生物的标准。
(9)检查观察过程中的生物与非生物是不是正确。
(10)师:判断38页图中,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
(11)小组交流自己的分类结果和理由。
2、认识更多的生物。
师:利用课下时间,通过图书、报刊、广播、电视、网络以及实地考察来认识更多的生物,收集有关生物在生长过程中变化的资料并记录下来。
(三)巩固练习:
通过本课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10周围的生物
生物
自然界
非生物
生物说课稿精选 第二十二篇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探究活动,学会制作酸奶的方法并能解释原因;尝试利用发酵技术制作食品。
2、能力目标:描述酒精发酵过程,明确发酵原理;通过实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生物的浓厚兴趣;通过对祖国传统工艺的介绍激发学生爱国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1、学会制作酸奶的方法并能解释原因。
2、认识发酵现象是由微生物引起的,说出发酵技术的应用。
3、举例说出发酵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
4、发酵过程的控制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相关图片、动画、视频资料
2、学生做预习
3、相关实验材料的准备
四、教学过程
1、教师描述:我们在平时吃早饭时会吃腐乳,学校楼下还经常会有人叫卖桂花酒酿(板书)(酒、醋、酱油、馒头等)
教师:刚才我在黑板上写下的这些食品都有一个共同点,大家知道是什么吗?
问:我们经常会听别人说到发酵,究竟什么是发酵呢?
(发酵:某些微生物厌氧呼吸的'一种方式)
教师描述:果酒暴露在空气中为什么会变酸,水果放久了为什么会有酒味,发酵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答:发酵指的是某些微生物在缺乏氧气的情况进行的一种特殊的呼吸。通过这种呼吸不同的微生物会产生不同的产物。
教师描述:比如在果酒中含有乳酸菌,在缺乏氧气的情况下,乳酸菌会发酵产生乳酸,使酒变酸。而水果中的酵母菌发酵会产生酒精,所以水果放久了会有酒味。
以上这两种情况是我们所不希望发生的,大家可以想一下乳酸菌和酵母菌的这两种发酵产物我们可以如何加以利用呢?
1、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相互之间的交流。
2、教师提问果酒的制作过程以及原理。
3、学生自己看课本后回答问题。
4、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做出点评和补充。
5、教师演示果酒的制作过程,在时间和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可以请学生上台尝试。
6、教师提问不同风味的腐乳的制作过程并向学生展示他们的不同,引起学生的兴趣。
7、学生根据课本回答问题。
8、教师补充一些课本上没有的知识。
9、教师向学生发酵的基本原理以及发酵过程中所涉及到的一些菌种和其它物品。
10、布置课外作业。
学生调查最感兴趣的与发酵技术相关的一种职业,如面包师、制药厂技术员、食品厂技术员、酿酒厂技术人员等,了解该职业主要的工作内容和职业特点。
生物说课稿精选 第二十三篇
一、教学目标
1.能够运用结构和功能观认识有丝分裂的过程。
2.基于有丝分裂的事实,能够运用归纳和概括的方法进行总结。
3.在学习有丝分裂的过程中,能够动手画出分裂期各个时期的图像。
4.感受生命的奥秘。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有丝分裂四个时期的特征。
难点:区分各个时期染色体的变化。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展示大象和老鼠的图片。提问:象与鼠个体大小差距悬殊的原因是什么?
(有的'说是细胞大小,有的说是细胞数量的多少。)
教师讲解:动物个体的大小大多取决于细胞个数的多少。细胞分裂可以产生新细胞。细胞分裂有三种形式包括:有丝分裂,减数分裂,无丝分裂。有丝分裂有怎样的特征呢?导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
1.细胞周期
展示有丝分裂细胞周期图和不同细胞的细胞周期持续时间表,提问:细胞周期可以分为几个阶段?细胞周期的概念?
(一个细胞周期包括两个阶段:分裂间期和分裂期,分裂期又可以分为前期、中期、后期、末期四个时期。)
(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为一个细胞周期。)
2.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
展示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显微照片,提问:四幅图片显著的不同之处?
(有的细胞的染色质绕成一团,有的染色体已经开始分离,有的则快要形成两个细胞。)
展示高等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的图解,提问:各时期特点?小组讨论。
(前期:染色质变成染色体,核膜逐渐消失,核仁逐渐解体,细胞两极出现纺锤丝构成纺锤体,染色体散乱分布在纺锤体中央。)
(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纺锤丝连接在着丝点的两侧,此时染色体形态稳定,数目清晰。)
(后期:染色体着丝点一分为二,在纺锤丝的牵引下开始向两极运动,使细胞中两极中各有一套染色体,两套染色体相同,且和亲代染色体也相同。)
(末期:子染色体到达两极,染色体变成染色质,核膜出现,核仁重建,赤道板中央出现细胞板,将细胞一分为二。)
教师总结口诀:膜仁消失现两体,形定数晰赤道齐,点裂数增均两极,两消两现重开始。
(三)巩固提高
有丝分裂哪个时期,染色体数目开始加倍?
(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移向两级。)
(四)小结作业
1.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作业:课后尝试自己动手画出细胞分裂不同时期的图示。
四、板书设计
生物说课稿精选 第二十四篇
各位专家领导,大家好!
今天我将要为大家讲的课题是: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病毒。
一、指导思想
生物科学不仅是众多事实和理论,也是一个不断探究的过程。因此本节课的指导思想是:走进新课程,运用探究性学习,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
1、本节内容在全书及章节的地位:《病毒》是人教版幼师教材全一册第二部分微生物中第三章。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前两章细菌、真菌等有关微生物的知识,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节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及将来的幼教工作息息相关。因此,在教材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2、教学重点
(1)病毒的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的特点。
(2)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3、教学难点
病毒的结构和繁殖。
三、学情分析
本节的教学对象为学前二年级学生。通过第一部分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生物体的基本结构,植物的形态、结构、生命活动等知识;已学会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等研究生物学的方法。具备了独立学习本节部分内容的知识和能力基础。她们对本节课涉及的有关病毒与人类关系,在生活中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病毒的形态结构、生命活动的知识,难以理解。
四、教学目标设计
1、基础知识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病毒的形态结构特点。
(2)通过学习让学生识记病毒的生命活动特点
(3)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病毒对植物、动物和人体的'危害以及病毒在生物防治上的作用。
(4)通过学习让学生识记细菌病毒——噬菌体的有关知识。
2、能力训练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具有进一步获取课本以外的生物学信息的能力。
(2)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3、思想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五、教法设计
1、直观教学法
通过动画课件等直观教学手段,创设生物微观世界,激起学生的感性认识,获得生动的表象,使学生能比较全面地掌握知识,比较深刻地掌握和理解教学内容。
2、探究式教学
使学生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发展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的科学探究能力。
六、学法指导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
本节课采用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让学生在课前以组为单位,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通过多媒体网络技术查找有关资料,进一步通过小组讨论、协商,得出研究报告。最后在课堂交流。
七、教学程序设计
1、教师设疑: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成为"猜想",继而紧张地沉思,期待寻找原由。
2、教学内容分为四部分内容:病毒的发现;病毒的形态、结构、生命活动;病毒与人类的关系(有害);病毒与人类的关系(有利)。
(1)学生的主体活动为:学生代表阐述本组的研究报告;做好听课纪录,思考并提出相关问题,讨论得出结论;展示本组设计的《健康周报》。
(2)教师的主导作用:引领教学主线,创设问题情景,聆听学生讲解,归纳教学内容。完成学生的测评。
八、媒体的选择
本节课的知识较为抽象,难以理解。因此我们采用网络、课件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集文字、声音、图像于一体,把抽象的问题直观化、形象化、立体化、动态化;把学生看不到、摸不着的病毒结构及生命活动的动态变化过程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使难点迎刃而解,重点得以突出,充分体现了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
生物说课稿精选 第二十五篇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光合作用的发现”是人教版高中《生物》第三章第三节第一课时的内容。教材呈现的是科学史教育,是对众多科学家关于光合作用探究过程的简介。但同时,教材介绍的经典实验还蕴含着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好素材。因此,对本节教材的再加工和深度开发,可以为高三实验设计的教学奠定基础,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精神,突出了生物学科重视科学探究能力培养的学科特点。
2、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分析,结合大纲要求,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特点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通过研究经典实验,从而认识人类探索光合作用的历程;了解经典实验的方法及结论;能说出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场所、条件等。
(2)过程与方法:体验前人设计实验的技能和思维方式;经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初步学会合作交流、建立模型、控制实验条件、设置对照等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科学家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激
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培养学生敢于大胆质疑,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探究光合作用原料、产物、场所、条件的方法;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难点:光合作用发现过程中经典实验的原理和方法;运用原理设计简单实验。
二、教法设计
课堂教学应该尽可能让学生多动脑想、动手做、动眼看、动嘴说,让学生亲自去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参与课堂问题解决的习惯。所以本节课采用了“过程式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设疑质疑,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并得出结论,使学生在积极参与的基础上强化科学思维,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三、学法指导
良好的学习方法是学习成功的必要条件,在课堂教学中我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进行指导,使其学会学习。结合本节课内容的特点,指导学生主要采用以下学习方法:
1、自学法
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学生进行有目的、有侧重地阅读教材,自主获取知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2、归纳法
引导学生对相关素材进行观察、对比、归纳,使所学知识系统化、完善化。
3、讨论法
创设课堂论坛,使学生具有展示自我的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同时,在讨论中也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习惯。
四、教学过程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以知识为载体,思维为主线,能力为目标,我设计了如下四个教学环节:
(一)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初中已经学习过,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水和二氧化碳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氧气的过程”。这看似简单的结论其实是许多科学家长期不懈探索的结晶。在探究光合作用的道路上,科学家们是如何做的呢?他们的巧妙做法对我们有何启发呢?今天我们就循着科学家探究光合作用的足迹,学习科学设计实验的方法,并初步揭示光合作用的奥秘。
(二)高屋建瓴,讲授新课
首先向学生展示本节课的主题思路——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提出问题
作出假设
设计实验
结果分析
得出结论
利用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统领本节课的教学,将教材介绍的经典实验置于这个科学探究过程的共同模式中,使学生通过对经典实验的学习和分析,初步建立科学探究的能力。
探究一:探究植物对空气的.影响——普里斯特利的实验
提出问题
得出结论
结果分析
作出假设
设计实验
植物可以影响空气成分吗?
植物可以影响空气成分。
植物能产生动物呼吸和蜡烛燃烧所需要的气体。
植物可以更新空气(后来的研究表明“更新”的实质是吸收C02释放O2)。
1、在光照充足的地方将小鼠和点燃的蜡烛分别放在一个密闭的玻璃罩中,不久小鼠死亡,蜡烛也熄灭。
2、在光照充足的地方将小鼠和点燃的蜡烛分别放在有绿色植物的密闭玻璃罩中,则小鼠不易死亡,蜡烛也不易熄灭。
普利斯特利的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问题:氧气是植物在什么条件下、在哪种结构中形成的呢?
探究二:探究绿色植物释放氧气条件和场所——恩格尔曼的实验
提出问题
得出结论
结果分析
作出假设
设计实验
黑暗中
明暗对照
光束对照
1、好氧型细菌在黑暗中是均匀分布的;在光照下分布在被光照射到的叶绿体的部位
2、好氧型细菌分布在被极细光束照射到的叶绿体部位
光照下
植物释放氧气的条件和场所分别是什么?
氧气是植物在光照条件下由植物的叶绿体形成释放的。
绿色植物产生氧气需要光照条件,反应场所是叶绿体。
提出问题:光合作用产生氧气中的氧是来源于反应原料中的水还是二氧化碳呢?
探究三:探究光合作用释放氧的来源——鲁宾和卡门的实验
提出问题
作出假设
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是来自于水还是二氧化碳?
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是来自于水(或者是二氧化碳)。
得出结论
结果分析
设计实验
A气体无放射性,B气体具有放射性;而且等体积二者的质量比为8:9 。
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来自于水,而不是来自于二氧化碳。
以上三个实验向学生展示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学生应该能形成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在此基础上,给学生提出自主探究的问题——以萨克斯实验为素材,让学生按照以上讲述的思路,探究光合作用的其它产物。
课堂探究:光合作用的其他产物------萨克斯实验
根据所给材料,按照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即: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结果分析→得出结论的思路,设计实验证明“淀粉是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
实验材料:天竺葵、暗箱、烧杯、酒精灯、铁架台、
黑纸片、蒸馏水、酒精溶液、碘液等
实验步骤:
结果预测及分析:
解析:本实验的学习是以探究式实验题型的形式出现,同学们借鉴上面几个实验的方
法和原理,通过分组讨论,不难得出相应现象、结果和结论,然后师生再共同总结归纳。这里要强调实验步骤设计的因果关系和需要注意的实验细节,以及实验原则的应用。
实验步骤分析:
Ⅰ
①对正常植株暗处理
消耗原有营养物质
②叶片一半曝光一半遮光
体现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
③光下再培养一段时间
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
④酒精加热脱色
防止绿色对实验现象的干扰
⑤用碘液处理脱色后的叶片
原理:碘遇淀粉变蓝色
⑥观察叶片颜色变化
萨克斯的实验归纳总结:
提出问题
作出假设
设计实验
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除氧之外还有什么?
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还有淀粉。
碘液处理
酒精脱色
得出结论
结果分析
曝光一侧的叶片经过碘液处理后变成蓝色,而遮光一侧的叶片经过碘液处理后不变蓝。
植物在光合作用中产生了淀粉。
(三)梳理归纳,简要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总结出了科学家进行实验探究的一般方法和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结果分析→得出结论→再提出问题→……
结合教材中的四个经典实验我们探究得知: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条件是光能;产物有淀粉和氧气;而且知道氧气中的氧全部来自于反应物水、
(四)反馈练习,作业延伸
1、如图某植物经过暗处理后,其上的叶片再由光照射一段时间,然后脱色并用碘处理,结果有锡箔覆盖的位置不变蓝,而不被锡箔覆盖的部位呈蓝色、该实验证明()
①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②光合作用需要光③光合作用需要叶绿体
④光合作用放出氧⑤光合作用合成淀粉
A、①②
B、③⑤
C、②⑤
D、①③
2、如图甲是绿色植物在有光照条件下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的装置图;乙、丙和丁是另外三个实验装置图、则验证绿色植物是否在有光照条件下释放出氧气的对照实验装置图和验证在有光照条件下是否由绿色植物释放出氧气的对照装置图依次是()
A、乙和丁
B、乙和丙
C、丙和乙
D、丙和丁
3、设计实验证明“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
实验材料:天竺葵、暗箱、烧杯、酒精灯、铁架台、
NaOH溶液、蒸馏水、酒精、碘液等
实验步骤:
结果预测及分析:
此题的用意在于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实验设计的基本思路,掌握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其学以致用意识。
五、板书提纲
生物说课稿精选(精选25篇)
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