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1级文库 > 精选推荐 > 正文

经济学和经济管理的区别推荐13篇

2024-04-14 17:59:17 1级文库

问学必有师,讲习必有友,下面是爱岗敬业的小编为大家整理的13篇经济管理的相关文章,欢迎参考阅读,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经济学和经济管理的区别推荐13篇

经济学和经济管理的区别推荐13篇 篇一

关键词:市场经济;公路运输;经济管理;经济发展;问题研究

1实施高速公路交通运输行业的市场化管理变迁的必要性和重大趋势

1.1公路交通市场经营管理体制改革工作是我国社会生产力进步的客观要求

市场经济是我国的商品经济在其社会化程度水平和其生产发展过程中所处于的社会化程度水平发展到某个阶段的必然结果,只要它们都是以我国社会化的大生产方式作为基础的一种商品经济,无论它们到底是我国所实行的主要生产资料的公有制还是私人所有制,二者都是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公路运输市场经济本身就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和社会化的大规模生产。因此,我国公路运输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方式是当前我国人民群众的生产能力高度适应社会化发展进步的客观要求与必然趋势。

1.2公路运输行业管理改革是公路运输企业经营机

制转型的一个客观需要运输企业本身就是运输基础性要素市场的组成部分,要想严格地落实运输企业的竞争和经营自主权,转换运输企业的竞争和经营机制,必须首先要建立起健全的运输市场作为后盾,只要我们拥有了健康的运输市场机制,才更加有可能把国家和地区的运输企业搞好,促进运输企业的竞争和机制转换,从而带动整个运输服务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1.3我国公路交通运输行业的市场治理体制改革

是现代化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健全和完善,一些大型国有企业,尤其是大中型民营企业在生产经营方式上的转变,激发了国有企业的创造性和积极性,提高了经济效益;同时,这种模式还更加有助于我们充分利用经济、法律、行政等方式,通过对税率、费率、物价等各项经济指标的调整,协助我们调控道路交通运输市场,从而有效地推动道路交通运输服务事业的均衡发展。现代社会对于我国公路运输的治理不能与其他公路运输相隔绝,良好的公路运输的市场治理体系建设是实现我国公路运输经济发展目标的一个根本保证,而对于其他公路运输市场治理需要不断创新,才能在实践中取得突破性的进步,进一步巩固我国公路运输经济持续、稳定地健康发展。

1.4公路运输的发展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

要想致富,首先要修路。发达国家和国内先进城市的发展历史如实证明了这一点。道路交通运输的便利性和安全保障机制的完备与否,直接关系到本地区对外贸易的水平,以及该地区经济的发展程度。公路建设正在带动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经济进步。因此,公路运输技术试验项目的建设将进一步加强公路沿线地区之间的对外联系,促进公路沿线经济发展。封闭区虽然资源丰富,但没有便捷的交通,落后的道路建设将严重阻碍当地的经济发展。相反,一个地区良好的道路交通条件可以吸引大量外商投资,带动该地区周边地区的发展,加强地区联系,促进相关地区的经济发展。

1.5公路运输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基础

道路运输是连接城市的中介,是各城市发展的基础。道路交通以其灵活、便捷、流通等特点,是现代交通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民经济的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都依赖于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交通的平稳程度反映了一个国家及其地区的经济增长水平。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公路运输市场形势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对公路运输企业的经营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着重分析了市场经济形势下道路运输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了公路运输与经济管理的必要性,提出了新时期如何改进道路运输和经济管理,促进公路运输的可持续发展。纵观全国各地的发展,经济落后地区大多是比较偏远、交通不便的地区,而一些沿海地区及其他国家中心城市的道路四通八达,给当地人带来了许多效益。因而道路交通运输对我们整个国民经济的繁荣与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随着我国高速公路建设与发展,我国的道路交通运输网络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其地位也越来越重要,成为了全国各地推动我们经济增长的重要基础性设施。

2公路运输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迅猛发展,公路交通运输在各个地区逐步对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并与各个地区之间经济的繁荣和发展也有着密切的联系。(1)对于内陆地区和一些欠发达的地方,公路运输是整个道路运输中的关键组成部分。随着我国高速公路建设和道路网络的日益完善,公路交通运输在我国占据越愈加重要的位置。公路已经成为支撑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基本条件。(2)公路交通运输的快速发展将直接影响到其周边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增长。一个地区性的公路网络的状态直接影响到当地和其他相关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公路工程建设的适度超前,会对其产生促进、支撑当地及其他相关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积极推动作用;而道路工程建设的滞后,将会严重妨碍经济的增长。(3)公路交通运输对于区域性经济的发展有直接影响。良好的公路交通运输能力,可以更好地吸引国内外投资,促进区域性地区和周边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以及与其他周边地区之间的经贸往来。为了有效支持、推动当地和其他相关地方的经济和社会建设可持续发展,高速公路的建设也一定要保持适度的超前性。(4)实施好高速铁路运输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将有利于维护和谐社会。和谐能产生积极的生命力,和谐能创造更多的需求。而作为公共交通在社会主义城市现代化建设中最基本的功能,我们也应该在实践中努力构建健康和谐的社会。解决和保障改善广大人民群众“衣食住行”的困难问题一直都是普通老百姓日常生活的主要目标和诉求,社会主义国家公路交通运输系统的形成,其根本宗旨就是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公路交通工具服务需要,以及如何推动我国建立一个和谐的社会主义公路交通运输体系。

3我国市场经济制度下的公路交通运输管理改革措施

公路运输的经济学和管理技术被广泛地应用于社会的发展,在充分适应当前社会和经济发展趋势的情况下,也紧紧地跟上了时展的步伐,在推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而在其他的改革政策和措施得到落实的过程中,就需要各级相关政府和部门紧密地结合当前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实践及发展情况,有针对性地加以完善,使之能够在其发展过程中建立起统一的系列化整体。针对我国市场经济制度下的公路交通运输和经济治理的各项改革政策措施,主要涉及以下几个领域。(1)完善的公路交通运输管理是我们实现公路交通运输企业经济管理工作的一个核心点和基础,同时又是确保公路交通运输企业经济管理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基础。在当前社会和市场经济不断稳定发展的形势下,传统的道路运输管理已经无法满足和适应当前社会和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要求,由此就必然需要各级相关行政主管部门能够紧密地结合当前我国道路的实践和发展情况,制订一套科学、完善的道路运输管理政策,以此为基础来推动和促进道路运输的健康可持续发展。(2)进一步加强对成本的管理和控制。在进一步加强对公路工程造价的管理与风险控制的工作过程中,编制了一套工程施工项目预算,其中最核心的就是要完善对施工项目的造价管理,并且要结合公路工程的具体实际和施工情况,使工程造价的预算在公路工程原有基础上更加全面、完善,在建立了责任、权能、利益三者相结合的基础上,要实现不同责任单位的工程造价预算制度,使之在公路工程原有基础上达标。通过监督、激励及资源分配等职责机制,完善施工企业内部普遍存在的经营管理问题,并完善施工企业的股东和法人治理机制。在我国高速公路项目建设的进行过程中,工程预算造价也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公路施工单位的平均造价水平。在整个公路建设项目计划成本控制建设过程中,结合我国公路工程建设的每一个环节,根据项目计划期间所提供的相关数据和资料,由项目有关部门技术人员按照规定在项目实际成本的发生前预先编制项目人工费成本控制方案、材料费成本控制方案、机械设备费成本控制方案、管理费用成本控制方案、临时性工程费成本控制方案。在我国高速公路工程的实际建设和施工中,每一项高速公路工程项目都需要专业的技术人员对其进行精心分析和预测,并在高速公路项目建设和开工前做好相应的技术和准备工作,并本着一切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的设计原则,精心挑选出合适的施工方案,严把建设和施工的原材料关,在有效确保工程施工过程和质量的同时,还能够尽可能地降低工程的造价和成本投入,为其今后的建设提供资金并打下基础。(3)积极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提高自身的管理能力和水平。在当前的道路管理中,多数公路已经广泛地使用了现代化的电子工程装置,在改善和提高道路管理服务质量的基础上,对公路交通运输的管理进行了完善和规范,为其今后的发展作出了良好的铺垫。(4)将道路的经济管理和执法行为有机地结合起来。我国道路在其修建的全过程中,具有工作量大、修建周期长以及各个施工环节较多等劣势,这种差异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着我国道路修建的质量和费用投资。除此之外,与其他对道路项目工程管理不同的是,由于道路具有社会性、公益化、规模化、非营利性、不可替代的特点,道路建设项目不可避免地具备投资金额大、费用回收慢以及项目管理和运营风险高等劣势。由此就必然需要各级人民政府和其他相关主管部门在加快推动我国高速公路工程项目的建设过程中,对其进行相应的专业技术指导和管理,并且给予特定企业垄断经营权,在充分符合我国高速公路经营和发展变化规律的前提下,充分体现和突破政府对于宏观经济建设的战略目标。(5)加强公路运输成本管理,实行全面预算。想要有效管理道路交通运输的成本,必须切实做好工程的全面预算,把项目建设的施工费用降到最低,提高道路交通运输和经济可持续性。全面预算管理理念是发达国家经济管理多年来形成的一个伟大的成功经验。工程造价预算作为企业的预算制度,通过整合各单位的权责,监督、激励、分配利益和职能,解决了企业内部控制问题,在一定意义上也反映了公路施工企业的成本水平。

4结语

党的十六大以来,公路交通运输的管理体制深入推进结构性改革,实现了重大科技创新,运输生产力也随之发生了深刻而巨大的转折,推动了我国交通运输生产力的提高。我国公路交通运输企业在投融资体制方面的改革上已经有所完善,并且已经历史性地取得了许多突破,探索和积累了构建我国现代公路交通运输现代化企业制度的宝贵经验。

参考文献

[1]赵璐。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路运输经济管理问题研究[J].全国流通经济,2018(29):82-83.

[2]刘宏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路运输经济管理问题研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9(04):197-198.

[3]王慧。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路运输经济管理问题研究[J].科技经济市场,2019(02):86-87.

[4]赵璐。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路运输经济管理问题研究[J].全国流通经济,2018(29):83-84.

经济学和经济管理的区别推荐13篇 篇二

【关键词】 萝岗区 农村集体经济留用地

一、萝岗区征地及农村集体经济留用地发展的现状

截至2013年底,中新广州知识城范围内征地共涉及18个村、1个社区,面积达到4090公顷(62350亩)。其中,征地面积处在第一档次(600~699公顷)的是何棠下村和枫下村,征地面积分别达到696.68公顷和661.53公顷;征地面积处在第二档次(300~399公顷)的是燕塘村、黄田村和佛村,征地面积分别是399.91公顷、360.66公顷和300.64公顷;征地面积处于第三档次(200~299公顷)的有四个,分别是凤尾村、汤村、长庚村和重岗村,征地面积分别达到273.58公顷、253.24公顷、248.58公顷和230.91公顷。

中新知识城征地空间分布主要以2024年为时间分界点,2024年以前规划征地面积为2024公顷(30360亩),而2024年以后规划征地为2066公顷(30990亩)。中新知识城2024年以前征地占整个征地规划的49.5%,而2024年以后征地占整个征地规划的50.5%。

1、中新知识城留用地规模划分

中新知识城留用地规模规划分为近期留用地布局、中期留用地布局和远期留用地布局。

近期留用地布局。萝岗区在征地的过程中,考虑到重点项目引进、产业结构升级、产业集聚等多重因素,规定各批次的征地过程中都可以使用留用地,前提条件是符合土地利用总规划、城乡规划。

中期留用地布局,又称2024年留用地布局。中新知识城规划2024年留用地共322.3公顷,其中符合2024年土地规划建设用地的留用地为189.2公顷;在已征地的4090公顷范围内的有153公顷。

2、中新广州知识城留用使用情况

留用使用主要包括留用地性质和留用地开发。中新广州知识城留用地性质主要分为工业用地、商业用地、商务用地和教育科研用地四种。一般而言,工业用地和商业用地规模较大。2024年留用地中工业用地和商务用地分别达到105.73公顷和122.75公顷,占留用地面积的比例分别为33%和38%;而远期留用地规划中工业用地和商务用地分别达到212.82公顷和162.30公顷,占留用地面积的比例分别为37%和28%。这充分表明,留用地的主要用途在于工业和商业。

二、萝岗区农村集体经济留用地利用存在的问题

1、留用地产权不明确

我国现行的《土地管理法》等文件中,对农村集体土地收益、增值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存在缺陷,导致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享有的集体土地行使权是不充分的。同时,地方性的文件规定,集体经济留用地不能以集体经济组织中的个人名义进行登记管理,而要以被征地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名义进行登记管理,且不允许政府和集体经济组织把土地分配到集体组织中的个人。

农村集体经济留用地的产权分割政策不明确。在《广东省征收农村集体土地留用地管理办法》和《关于贯彻实施〈广东省征收农村集体土地留用地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文件中,都没有明确农村集体经济用地的产权问题。只是规定留用地原则上保持集体土地性质,而在城镇规划范围内的留用地可以征收为国有土地。留用地使用权转让、出租或通过其他形式用于经营性项目和工业用地,可以参照国有土地使用权公开假意的程序和办法,通过招拍挂土地市场方式进行。

在政府实际操作层面,由于留用地产权不明确,致使村集体经济组织及村民个人在地方政府实际征地的过程中对留用地的地块选址、留用地价值等方面只有简单的知情权,没有实质性参与土地估价、议价和定价的过程,农民合法利益在一定程度上很难得到保障。

2、留用地规划不详细

广州开发区留用地规模只是根据征用地的10%进行保留,但是,没有对其用途、地块的选址等进行合理的规划。没有对留用地的规模进行详细的规划。从《广州市萝岗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0―2020)》中可以清楚看出,在土地规划中,严格控制城镇建设用地扩张规模,保障重点建设项目用地需求,大力推行城镇建设用地集中布局和产业集聚,总体上形成中新知识城与七个城区共同发展的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到2024年,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在1443公顷,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在10373公顷,城镇工矿用地总规模为8900公顷;而全区耕地保有量为5150公顷,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为4500公顷。而对经济留用地没有进行总体的规划和控制。

3、留用地政策不够细化

首先,国家层面的关于土地方面的法律和政策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法(第二次修订)》(简称《土地法》)、《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务院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其中《土地法》第二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但是没有进一步将集体土地在征收的过程中进一步细分为留用地和非留用地,留用地的土地性质、土地用途、开发性质等都没有相关的解释,从而会引起留用地在项目开发实际操作过程中较多的问题。《国务院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第十六条“要高度重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规划管理”中规定“利用农民集体所有土地进行非农建设,必须符合规划,纳入年度计划,并依法审批。严格禁止擅自将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严格禁止‘以租’将农用地转为非农用地”。《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第十三条“妥善安置被征地农民”中规定“对有稳定收益的项目,农民可以经依法批准的建设用地土地使用权入股”。以上的文件均没有明确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土地征用过程中的留用地问题,留用地如何储备、如何评估、如何入股、留用地开发、留用地项目处置、留用地项目的增值分配、留用地融资抵押等一系列问题均未涉及。

其次,广东省关于集体经济组织留用地方面的政策法规主要有《广东省征收农村集体土地留用地管理办法》、《关于贯彻实施〈广东省征收农村集体土地留用地管理办法施行〉的通知》、《广东省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管理办法》。以上的文件虽然对广东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留用地的留用规模、选址、补偿方案、开发模式等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规范,但是对于留用的性质仍然没有完全界定清楚。《广东省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管理办法》第六条规定,“留用地应当依法转为建设用地。留用地原则上保留集体土地性质;在城镇规划范围内的留用地可征收为国有土地”。这虽然在一定的程度上规定了留用的性质问题,但是还比较含糊,在实际操开发过程中,地方政府和开发商都不敢轻易开发留用地。

三、农村集体经济留用地有效利用开发的政策建议

为进一步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同时满足重点项目的用地需求,使萝岗区成为“知识经济先行区、自主创新示范区、智慧城市样板区、宜业宜居生态区”,要切实做好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极大限度地利用开发好农村经济留用地,使之既能有效统筹城乡空间资源配置,优化城市空间功能布局,保护好耕地资源集约节约可利用,保证经济留用地合理开发,又能确保国家、省乃至市县等重点项目的顺利实施,促使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1、进一步明确留用地产权

首先,要进一步明确留用地在国家征用的过程中产权转变问题,即由集体土地转变为土地的过程中,应该享有国有土地在市场上同等的待遇,不应该进一步区分为集体留用地和非集体留用地,应统一视为国有土地,按照市场价格统一在市场上流转。其次,明确留用地项目产权问题,主要指留用地开发的房地产项目的产权分割问题,产权分割问题又进一步涉及到房地产前期购买问题和后期转让问题。

2、加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留用地的规划管理

对经济留用地要严格按照可建设征地(符合“两规”)的10%返还留用地,同时结合中新知识城开发建设实际情况,采取“货币补偿、物业置换、实地返还”等多种方式,确保被征地农民合法利益得到保障。应按照中新广州知识城当前征地和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产业升级的需要,对农村经济留用地进行总量控制,并结合萝岗区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在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同时,也能保障国家建设用地需求。结合知识城发展的阶段和规划,按照“服从规划、同一部剧、合理安排、节约集约使用”的原则,对农村集体经济留用地的选址进行科学合理的统一安排。由萝岗区政府、广州经济开发区和中新广州知识城会同国土规划局等单位进行规划,鼓励各个村之间实现跨村选址、集中连片区留地。

3、加强农村经济集体组织留用地的开发管理

首先,要按照城市发展规划、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规划、重点项目发展规划等要求,对留用地进行有序开发,鼓励公益性项目,限制环境污染项目。其次,在对农村留用地的开发管理过程中,应该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城市功能、产业发展规划、重点项目引进计划等,将中新知识城合理划分为核心区、一般区和边缘区,分类对留用地进行开发建设。对核心区应该遵循城区标准进行规划、建设,从而提高城市规划和建设档次和品味。再次,对留用地要采取规划、开发和监管并重措施,有效盘活留用地,加快中心城区发展,同时有效壮大集体经济,在征地的过程中,要全面考虑留用地政策的适应范围、留用地指标核发、留用地指标管理、留用地指标使用等,从而能够合理对留用地的位置、规模等进行科学布局。最后,进一步完善留用地项目开发方式。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留用地出让开发应该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根据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自行选择。集体经济组织可以选择自主开发、留用地货币化、合作开发等模式。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可在充分考虑当地经济发展、产业升级、城镇规划的基础上,对集体经济留用地进行自主开发。同时,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留用地项目可以根据新建项目用地实际需求出发,参照国有土地出让方式,以招拍挂方式在土地市场上进行公开出让。为进一步规范集体经济组织留用地出让,可以先通过土地储备中心备案,通过土地评估机构对留用地进行客观评估,交易过程公正公平合理,使集体经济组织和个人的利益最大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可以根据自身实力和合作方的需要,共同开发农村集体经济留用地。

4、加强审计监督及土地监管

以土地出让收支为切入点,加强对经济留用地规划、供应、开发、融资等环节的审计监督,以进一步加强对土地的监管。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审计:对土地储备管理进行审计,以了解土地储备动态;依法加强土地出资金审计,追踪资金的来龙去脉;加强土地违法行为的责任追究;加强征地补偿金等方面审计,切实保障被征地农民利益。

【参考文献】

[1] 李一川、薛东:农村集体经济留用地开发模式与开发方案的研究[J].学理论,2010(15).

经济学和经济管理的区别推荐13篇 篇三

关键词:物流学 学科 物流管理 物流工程 物流经济

1 引 言

物流学是一门综合学科,物流产业是一个新兴聚合型产业,它的理论与实践必然在

二种设计方法:

在管理学学科门类下的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中设立一个二级学科——物流管理工程,该二级学科下可设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等多个研究方向。将物流经济作为经济学学科门类中应用经济学下产业经济学二级学科的一个研究方向。这种设计方法可鼓励多学科共同研究物流问题。物流学学科体系构建的这种意见见表2。

学科门类

一级学科

二级学科

研究方向

管理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

物流管理工程

物流管理

物流工程

供应链管理

物流系统分析

等等

经济学

应用经济学

产业经济学

物流经济

等等

在上面两种设计方法中,物流学学科体系的基本构成都是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三个子学科,有必要对这三个子学科作一分析。

3.1物流管理

美国物流管理协会对物流的定义为:“高效、低成本地将原材料、在制品、产成品等由始发地向消费地进行储存和流动,并对与之相关的信息流进行规划、实施和控制,以满足用户需求的过程。”西方物流(logistics)理论强调物流学科研究的重点就是对物流系统的管理。在我国,物流管理学科应该作为国内物流学的重点子学科进行研究。

物流活动是由物流组织来完成的,而“管理是一切组织的根本”。企业的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物流业务的具体运作、物流过程的控制、物流效益的考核与评估等都是管理,需要管理理论的指导。物流与许多的管理学专业有关,如工程管理、工商管理、信息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但物流管理学科有着自己的研究范围。

(1)物流管理学科的研究对象

物流管理学科的研究对象可以概括为:同现代生产经营、科技、经济、社会等发展相适应的物流管理理论、管理方法和工具。

(2)物流管理学科的内涵

物流管理研究的对象是物流系统,它是由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中物质资料(物品)的运动构成。物流管理研究的核心是社会经济活动中物品实体运动的客观规律,它包括物品运动的时间及时性、路径合理性、速度的经济性以及物品运动过程中的停滞和相关形质变化的必要性等。物流管理学科是研究以经济效益为目标,运用现代管理的理论、方法和手段来分析处理物流活动,设计建立物流系统,以及对物流问题进行决策的科学。因此,物流管理学科必须以经济学、管理学、运筹学为基础,以网络化的电子信息技术为支撑。

(3)物流管理学科的目标

物流管理学科的目标概述为:运用现代管理科学的方法与科技成就,阐明和揭示物流管理活动的规律,发展物流管理的理论、方法和工具,提高物流过程的运作效率。该学科作为一个专业,培养具备坚实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理论方法、管理数学及计算机应用等基础理论;掌握物流系统分析、物流管理方法等专业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物流计划、预测、决策、经营、管理等工作能力的专门人才。

(4)物流管理学科的特点

物流管理学科具有理论与应用并重的特点,将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应用于物流管理实践领域,通过分析宏观和微观物流发展的规律,研究发展适合宏观管理和企业管理特点的新的物流管理理论、管理方法和管理技术。

(5)物流管理学科研究的意义

物流管理实际是对物流活动的管理,通过这一管理使物品得以合理配置和运动,但是,“物流”或“物流系统”作为概念所反映的物质实体是“物”而不是“人”。物品是企业构成的三个基本要素之一,它的运动不仅存在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中,而且还由于它的运动,使社会经济主体之间形成供应链。科学地进行物流管理,不仅可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还可消除或缓解经济主体之间联结点上的矛盾。

3.2物流工程

“物流工程”是一个技术含量很高的学科。大型的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一般都是高度自动化的物流设施,建设前需要大量的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分析和工程设计,建成后需要工程技术人员进行维护和管理;物流的载体——运输车辆、自动立体仓库、装卸搬运设施的建设等,也需要进行科学的规划和设计。物流系统分析、设计、实施都涉及大量的工程和技术,因此“物流工程”涉及到工学的许多学科方向,如机械、建筑、电子、信息、材料、交通运输等等。

在众多的理论研究中,“物流工程”有多种含义(见本文第一部分)。我们认为,“从工程角度研究物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是真正意义上的物流工程,国家也是把物流工程划在了工学学科门类下。

(1)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对象

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对象是多目标决策的、复杂的动态物流系统,主要从工程角度研究上述系统的设计和实现。

(2)物流工程学科的内涵

物流工程学科主要是对物流系统的规划、设计、实施与管理的全过程进行研究。设施设计是工程的灵魂,规划设计是物流系统优劣的先决条件。物流工程为物流系统提供了软件和硬件平台。一个良好的物流系统不能仅留在规划阶段,需要通过具体的工程建设来实现,物流工程的实施过程就是完成整个系统的硬件设计、制造、安装、调试等过程,同时也需要规划软件的功能。在进行物流系统分析、设计和实现的过程中,既要考虑其经济性指标,又要考虑技术上的先进性、科学性。因此,物流工程学科主要是以工学学科作为其理论基础的,它既是技术学科,也有经济学科和管理学科的渗透。

(3)物流工程学科的目标

物流工程学科的目标概述为:运用工学的理论、方法和工具,根据物流系统的基本要求,对复杂物流系统进行分析、设计和实施,以提高物流技术水平,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社会。

(4)物流工程学科的特点

物流工程学科具备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互交叉的边缘学科的特征。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方法,不仅要运用自然科学中常用的科学逻辑推理和逻辑计算,同时,也常采用对系统进行模型化、仿真与分析的方法。研究中常采用定量计算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

(5)物流工程学科的意义

物流工程学科的研究意义主要在于培养一批具有工科背景的物流人才。物流业的发展需要大批掌握物流工程同时掌握管理方面坚实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能够熟练运用现代物流工程理论、系统规划设计方法和计算机技术,具备独立从事大型物流工程项目规划、实施、管理等工作能力的专门技术人才。

3.3物流经济

物流学科研究大量的物流资源优化配置、物流市场的供给与需求、宏观物流产业的发展与增长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靠的是经济学理论,包括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理论在物流研究中的具体应用。

日本行政管理厅统计审议会对物流的定义是:“物的流通是与商品的物理性流动相关联的经济活动,包括物资流通和情报流通。物资流通由运输、保管、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以及运输基础设施活动组成。”日本的物流定义中强调了物流是一种经济活动,物流在日本的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从经济学科的角度,研究物流经济问题

无疑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1)物流经济学科的研究对象

物流经济的主要研究对象是物流产业的经济运行和资源配置问题。

(2)物流经济学科的内涵

物流经济学科应以宏观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和

(3)物流经济学科的目标

物流经济学科的研究目标为:研究物流产业发展政策及其同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关系,对物流业发展提出决策建议,成为有关决策部门和企业的思想库和参谋部;加强物流经济理论体系建设并与国际物流经济学科接轨。

(4)物流经济学科的特点

物流经济学科同样具备多学科相互交叉的边缘学科的特征。相关学科有运输经济、物流管理、物流工程、技术经济、信息经济和会计学等。该学科的特点就是要紧密结合物流业改革和发展的要求,从经济学的角度对宏观和微观的物流发展问题进行理论探讨。

(5)物流经济学科研究的意义

物流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物流不仅是国民经济的动脉系统,同时对实现资源配置具有重要的作用。物流还以本身的宏观效益支持国民经济的运行,改善国民经济的运行方式和结构,促使其优化。特定条件下,物流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一个新的物流产业可以有效改善我国产业结构。因此物流经济学科的研究必将促使国民经济向更加合理的、协调的方向发展。

4.对物流学学科体系建设和专业人才培养的相关建议

社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的,物流人才的培养应该满足多样化的需求。物流学学科的设置应立足于培养复合型物流人才。按照这一思路,对物流学学科体系的建设和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提出如下几点相关建议:

(1)保留现有某些按物流环节设置的物流类专业。这类专业有交通运输、油气储运工程、包装工程等,它们既是按物流环节设置的专业,也分属不同的行业。这些专业都有他的特定的领域适用性,不一定要全盘改造成为物流工程专业。

(2)尽快构建和完善物流学学科体系,进一步明确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等学科专业的内涵。

(3)加强高校、学术团体、企业之间的交流,对物流学学科体系问题进行不断的探讨,逐渐深化,求同存异,在适当的时候向国家提出调整学科专业目录的建议。

主要参考文献:

[1] 丁俊发,现代物流与中国经济发展,首届中国物流学会年会,2002,r

[2] 何明珂,物流系统论,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m

[3] 宋伟刚,物流工程及其应用,机械工业

出版社,2003,m

经济学和经济管理的区别推荐13篇 篇四

我国经济经过多年的高速发展,现已进入相对平稳增长的阶段。相对高速阶段,我们现在应该把重心转移到经济发展的质量上来。为了尽快实现这个目的,就要将财政经济手段与公共管理手段有机结合起来,双管齐下,互动协同。然而,目前各级政府的公共管理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管理效率低下、行政色彩浓重等。因此,需要各级政府从创新管理机制、推动政府转型和社会转型入手,不断提升我国经济发展质量。

一、公共经济管理的概念

在了解公共经济管理概念之前,我们应当明确,公共经济管理是一个综合性学科,它的内涵极广,涵盖了社会学、伦理学、法学、政治经济学、哲学、管理学等学科。从不同的学科视角可以形成不同的概念,因此多年来学者对公共经济管理的概念争议较大。国外学者以政府是公共经济管理主体为出发点,探讨公共经济管理中政府所发挥的管理和领导作用。而此后伴随着新公共管理运动的纵深发展,学者们又把新的方法引入公共管理,如市场调节机制、工商管理等。这样的改变,把公共管理的管理方式进行了创新,使得公共管理的主体进一步扩大,进一步推动了公共经济管理理论的发展。

二、经济增长质量与公共管理创新的内涵

有关经济增长质量的概念,至今观点众多。有的学者将其归入到政治经济学领域,把产量、质量和生产效率等综合因素的同步增长,构成经济质量的提高;也有学者将其纳入更广阔的范畴,将经济、社会、道德、环境、人文等多个方面加以综合考虑;有学者认为,经济增长质量应当侧重于量的积累,是经济长期发展的产物;也有学者认为,经济增长质量应当突出“质”的飞跃。总之,无论那种观点,都无外乎侧重于经济质量的主观方面。笔者认为,经济增长质量是一个宏观概念,要从政治、经济、法律、哲学等方面综合加以考虑,重点不是主观方面的量或者质增长,而是把整个社会系统有机融合进去。

相对经济增长质量来说,公共管理创新的概念较为清晰,是指公共管理创新的主体,为了公众利益,对公共管理制度的缺陷和不足加以改革完善,在此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合乎整个社会公共利益的公共管理制度。公共管理的主导者是政府内的公共组织或政府外的非政府组织。从公共管理的职能来看,两者是互动关系:一方面经济发展决定了公共管理的基本方向,要想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就需要以公共管理做载体并予以保障;同时,为了使市场作用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需要公共管理部门合理配置社会公共资源;另一方面创新管理机制也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要手段。从以往经验来看,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使经济增长的数量先于质量而行,导致生态和社会成本过高,经济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

三、我国目前公共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公共管理理念陈旧。为了使主体思想的观念更加规范,公共管理者在从事管理活动时秉承的价值取向和思想原则构成了管理理念。就我国公共管理来看,主要表现为两个突出的方面:一是“无限政府”理念。显而易见,计划经济以来,政府一直是公共管理的主体,行政色彩过于浓重,行政机关内部 “官本位”观念根深蒂固,政府更侧重于管理者的角色,而非服务者,行政色彩过于浓重,公民与政府处于不平等的地位,因此没有话语权;二是“唯GDP论”。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付出的代价也是很惨痛的,尤其是把经济增长看成简单的GDP增长,导致粗放型经济和社会发展失衡,GDP成了官员评定和管理绩效的硬指标。而对公共资源和产品的分配、环境治理、服务建设等缺乏关注,带来的社会问题非常严重。

(二)公共管理模式存在弊端。第一,市场经济的优势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小政府、大社会的理念还只是设想。要想实现这个理想型政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第二,政府主导管理。目前非政府组织发挥的管理作用有限,而我国政府内部机构等级制度明显,政府人员的权限和职责、领导的指挥方向、行政权力的运作、信息传递方式都有严格的规定,官僚体制明显;第三,为了提高管理效率,政府会在适当的时期和地域设立临时机构,并且雇用非正式的员工进行公共事务的管理,但这些临时机构和员工在高密度的工作和行政命令之下,注重的是按时完成任务,而对管理的过程相对放松,也导致了一些社会矛盾。

(三)公共管理体制落后。首先,如上所述,政府管理存在官僚制现象。由于管理体制中的层次划分清晰,上下级关系明确,导致官僚气息浓重。这种制度会导致公共资源浪费、工作效率低下,管理者责任心不强,服务意识较差;其次,政府供给与实际需求不符。在公共管理过程中,由于政府和公众的地位严重不对等,政府作为管理者,公众作为被管理者,导致严重的信息不对称,被管理者没有发言权,缺乏向政府提出要求的有效通路,因此被管理者无法选择管理者,只能被动接受管理,对管理者实施的管理方式也无法选择,从而导致供需不符,最终导致公共资源和公共产品分配不均。要想实现经济质量的提高,各级政府就应该加强对社会、环境、市场等方面的改进和完善,而政府却利用行政手段进行了不当干预,落后的管理体质导致管理效率低下、社会失衡。

(四)公共管理主体存在缺陷。首先,当前公共管理的方法比较落后。由于受到计划经济的影响以及官本位思想的约束,各级政府在公共管理的时候往往带有很强的主观性和强制性,信息不对称,信息的透明度较低,主要通过下达行政命令进行管理,缺乏管理手段的创新,导致公共管理的滞后;其次,当前公共管理供给的主体范围太窄,主体过于单一。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公共管理事务呈现多元化的趋势,随着经济的发展也越来越复杂,同时深化改革阶段也暴露出更多的问题,这就需要公共管理的主体也随之呈现多元化。传统手段和管理方式早已不能满足公众利益实现的需求。政府要学会放权,让更多的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管理,但是政府仍然利用权力掌握公共管理,成为了最大的“股东”,非政府组织的作用有限,使得公共管理的效率低下。

四、以公共管理创新机制促进经济增长质量

(一)将公共管理主体范围扩大,将非政府组织纳入到公共管理中来,与非政府组织协同管理。前期阶段可以以政府为主,非政府组织为辅,后期可以进一步扩大非政府组织在公共管理中的作用和影响力,以优化管理结构,此时政府应当逐步缩小公共管理中的权利范围,侧重于对非政府组织的服务与监督。

首先,政府职能需要彻底转变。当公共管理主体范围扩大,实现多元化,政府职能势必削减,在微观经济上,政府要适当减少干涉公共管理的力度,不能成为管理的主导。政府应当以提高社会效益为目的,由社会变量来决定政府的决策机制、权利运行和组织结构,丰富管理层次;其次,扩大公共管理主体范围。从经济角度来看,非政府组织在资源配置上较政府有一定的优势,体现在可以有效节约经济成本。另外,非政府组织的管理较为灵活,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开展公益活动,吸纳社会闲散资金,化解政府通过财政手段划拨资金进行公共管理的困境。同时,广大民众也可以通过这些通路参与到公共管理中来,一方面提高了管理效率;另一方面也节约了社会成本,提高了公众参与管理的积极性;最后,扩大非政府组织的管理职能。尽管非政府组织在管理上具有一定优势,但其弱势也比较明显,因此应当与非政府组织共同管理以实现治理资源的优化,形成政府、社会力量的多元参与和良性互动格局。

(二)以法治思维提高公共管理创新水平。首先,将法治思维运用到公共管理中,处处以法治为前提。各级政府要做到依法行政,依法提高服务质量,从管理制度的拟定到实施全部实现法治化,不断提升管理水平和服务意识;其次,应当进行行政制度的创新,按照阳光行政、责任行政的要求,通过公共管理手段实现公平正义,进一步优化行政管理环境;最后,注重风险预防和监控。任何管理政策及管理制度的出台都存在着一定的实施风险,要求公共管理的主体要在政策出台之前做好充分的调研,对政策实施进行可行性分析,尽量降低实施风险,结合民意和实际情况,促进创新过程管理水平的提升。

(三)创新管理体制,转变治理方式。要实现提高经济增长质量、转变政府职能的目标,就必须转变社会治理方式,健全、创新管理体制,通过节约市场交易成本,实现公共经济和资源的高效配置。应当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来创新管理体制:首先,评估机制进行完善。引入专业评估机构对公共管理事务进行有效、公开、合理评估,通过推动经济发展实现制度创新和良性互动;其次,市场引入竞争机制,回归经济规律本身,充分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设立公共管理网络平台,将公共管理涉及到的各项信息向社会公开,加大执法力度和公众监督力度,优化民众的建言通路,做到及时沟通,及时解决,切实提高公共管理效率。

(四)营造优良的创新政策环境,保障经济质量持续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改革的深化,我国已经进入了创新驱动的新阶段。在2006年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上,国家明确提出:科技发展要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这个中心任务,必须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创新体系。2007年10月15日召开的党的十七次代表大会,再次重申上述思想并明确提出,要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问题,必须推动企业成为创新主体。高科技必须与传统产业全面结合。2012年11月召开的党的第十八次代表大会也明确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因此,各级政府应当以会议精神为导向,在公共管理过程中充分发挥执政智慧,通过产业孵化区和高新产业园区等基地建设和政策扶持,将创新理念落到实处,真正扶持企业自主创新,为其创造良好的创新环境,通过鼓励、激励政策以及税收优惠,使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我国经济质量的可持续发展。

(五)创新公共管理理念,促进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就目前的公共管理现状来看,由于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各级政府的公共管理还带有比较浓郁的官僚色彩,社会管理模式比较陈旧。由于长期以来,行政机关以经济建设为主要目标,忽略了社会管理;政府在公共管理中居于主导地位,没有将非政府组织纳入到管理主体中来,社会力量参与度不高;管理过程中主要是出现问题,解决问题,忽视了源头治理;管理手段陈旧,法律思维运用不足,行政色彩浓重。这些问题制约着社会的发展,因此当前的重点应当将社会管理进一步创新,提高层次,扩大视野,更新观念,以人为本,服务优先。在公共事务管理及公共产品和公共资源的分配上处处以群众的利益为先,切实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提高公共管理水平,优化管理结构,把服务群众落到实处,使社会运行安全有序,促进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

经济学和经济管理的区别推荐13篇 篇五

关键词:市场经济管理;消极经济管理;积极经济管理;关系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政府在对经济进行管理的过程中,消极经济管理与积极经济管理成为了其重要的管理手段,消极经济管理与积极经济管理的相同点是都是政府根据法律、经济手段的方式进行的管理方式。政府进行经济管理的主要目的不仅仅是实现经济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同时还需要考虑其他社会目标的实现,即是现实经济已经与古典经济理论模型假设非常接近,经济管理已经自发实现了一定财产权利和人身权利体系基础上的资源最优化配置,但是这个资源配置效率并未达到政府的理想。这样的情况就出现了政府经济管理分为消极经济管理和积极经济管理两个部分的必要性。只有通过对消极经济管理和积极经济管理的深层次分析,了解其成因、目的以及手段等,才能不断完善经济控制体系,为政府经济管理提供科学的指导。

一、经济管理问题的提出

在新的市场经济环境下,政府的主要工作职能是实现对市场经济的合理有效管理,但是具体的操作过程、手段和管理方式,经济管理的主要目的等一系列问题的提出,使得我国经济控制理论的内容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1]这些理论为政府对经济的有效管理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持。同时在实际过程中有效提高了经济管理的水平和质量,对国民经济的快速和稳定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经济管理的研究,中西方社会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和问题,其中西方经济学指出,政府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主要职能是纠正和处理市场经济中的不良现象,从而确保市场中的人身财产安全,优化资源配置,但是从实际工作情况来看,政府的工作除了对市场资源进行管理外,还需要确保市场经济的安全性。在保证市场经济稳定的基础上实现对资源的合理分配。在现代市场经济管理中出现了新的管理手段,即积极经济管理和消极经济管理。其中,积极经济管理主要是利用法律法规的形式对经济中的产权及人权进行管理,同时将经济向更好的发展方向引导。而消极经济管理就是政府通过一定的法律政策等手段对经济进行制度的约束。

二、消极经济管理

(一)消极经济管理的形成原因

消极经济管理方法的出现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消极经济管理形成的原因是现实的经济违背古典经济模型假设,即违背市场经济假设、完善市场经济假设以及价格弹性假设。[2]完善市场经济假设是以市场经济假设为基础的,只有市场经济才存在是否符合完善市场经济假设的问题,而价格弹性假设则是对完善市场经济的补充。西方经济学通常的观点是,一个经济体在一定的财产权以及人身权权利的基础上,如果符合市场经济假设、完善市场经济假设和价格弹性假设,则商品的边际转换率与边际替代率相等,经济达到了帕累托最优,近而该经济体的经济活动是在一定的财产权和人身权权利体系的基础上实现了资源的最优配置。但是现实经济与上述三个假设不符,因此,经济无法实现在一定的财产权和人身权权利体系基础上的效率最优。这样就必然需要引入消极经济管理,通过消极经济管理使现实经济财产权和人身权权利体系基础上更加接近古典经济模型假设。

(二)消极经济管理的目的和手段

消极经济管理的主要目的是使现实经济向古典经济理论模型假设靠近,从而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经济。消极经济管理的措施包括法律手段、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3]通过法律手段明确保护特定的财产所有权、占有权、经营权、收益权以及支配权,明确保护特定的劳动者的人身权、劳动力所有权和占有权。准确、及时、完整的公布相关的宏观经济信息数据,制定各类经济活动的信息披露法。坚决破除区域经济封锁及行业封锁。对各类存在外部性的经济活动征收一定的赋税,同时也给予一些必要补贴。生产必要的公共物品或者代表公众购买一定的公共物品,并将这些公共物品按照一定的原则进行分配,同时还需要制定必要的反垄断法。针对市场经济中的垄断行为,这里主要指的是生产性垄断,学术界产生了一定的争议,主要观点认为垄断破坏了市场的自由竞争,因此,必须对其进行抑制,垄断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产物。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垄断对生产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不需要对其采取特别的措施。垄断对经济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能够发挥规模经济的效应,促进技术的发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行计划制经济,避免资源的浪费。因此,存在垄断的经济可能是高效的垄断经济,而不存在垄断的经济则可能是低效率的自由经济。垄断对于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也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当国外大公司大举进入时,我们则必须组建和发展我们自己的大公司与其对抗,这就必然会导致垄断的发生。因此,对待垄断是一个综合各个方面有利和不利因素平衡的过程。

三、积极经济管理

(一)积极经济管理的成因

积极经济管理的出现也与市场上很多变化因素有直接关系。如:市场有限资源的优化配置,经济安全管理等。[4]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资源的总量是有限的,怎么使有限的经济资源发挥出更多的经济价值,优化资源配置是目前政府利用积极经济管理的主要目的。虽然市场经济本身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但是这种调节能力是有限的。所以需要政府参与其中,利用一定的管理手段进行调节,促进经济中的资源合理化配置。站在市场经济安全的角度进行分析,目前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之间的往来日益密切,为了确保我国市场经济在与世界经济接轨的过程中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我国也需要政府采取积极的经济管理手段对我国的经济进行管理。

(二)积极经济管理的目的和手段

积极经济管理的目标为:实现政府偏好的最大化。要想实现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效益两个方面的目标,政府部门就需要通过财政和金融手段,以平等经济主体的身份参与到经济活动中,提供或者消费部分商品,通过对市场的供需关系进行影响,近而影响市场价格和经济结构,以实现对经济的速度和效益进行优化的目的。同时,政府在进入市场时也会向社会发出政府的偏好信息,近而诱导私人经济活动向政府偏好的方向发展。要想保证经济安全,就需要政府运用国家主权,对国内经济进行一定的保护,对外资以及国外产品进入到国内市场进行一定程度的限制,从而使我国的资本输出以及产品出口处于有利位置,政府出面保护资源、发展教育以及科学技术。要想实现经济的人权性目标,则需要政府部门通过对法律、行政以及司法手段的综合运用,以公共利益代表的身份重新设定和坚定财产权及人身权利体系。同时,这也会对经济的发展路径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四、消极经济管理与积极经济管理的关系

(一)成因与目的方面的关系

对消极经济管理与积极经济管理的成因和目的进行综合分析,消极经济管理主要是在经济受到客观条件影响时,导致原有的经济目标难以实现,同时站在一定的人身权和财产权的基础上,优化配置现有的社会资源。因此,政府需要通过消极经济管理方式调整市场经济的发展。反之,积极经济管理的出现主要是由于政府需要促进整个社会的全面发展。政府在对市场经济进行资源优化配置的过程中,还需要综合考虑其他社会发展目标的实现,但市场经济的发展与政府的管理倾向通常会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政府的这种管理倾向难以通过市场经济管理措施很好的实现。站在消极经济管理的成因和目的角度进行分析,经济经济管理的成因中包含了消极经济管理的成因,因为消极经济管理的目的是实现市场经济资源的最优化配置,从而实现市场经济利润的最大化。这一目标实现之后,需要对原有的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体系进行重新设计,此时,这种最优化的目标也并非是最理想状态,改变经济运行的原有模式使市场经济进行自我调控,并在此基础上使市场经济达到最理想的状态。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政府以一种平等的经济主体的身份参与到市场经济中,然后通过发挥自身的优势以及对经济的带动作用引领整个市场经济供需关系的发展,并促进市场经济结果的进一步调整,带动商品价格体系的变化。市场经济结构和价格机制均会产生相应的变化,实现整个市场经济的良性发展,同时也是积极经济管理的最终目的。综合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政府在对市场经济进行有效管理的过程中,积极经济管理方式需要以消极经济管理为基础,以消极的市场经济管理为依据,在对市场经济进行积极经济管理的过程中,不能破坏原有的经济平等原则,也不能扰乱市场运行秩序。反之,积极经济管理的人身权利体系和财产权利体系的变化也是为了进一步促进消极经济管理的发展和进步,消极经济管理和积极经济管理的相互配合对于促进市场经济的全面发展非常重要,因此,政府需要高度重视。

(二)管理手段上的关系

消极经济管理和积极经济管理的构成元素基本相同,主要包括经济计划、决策以及协调组织等,但是他们内部的构成元素也存在一定的相对性,这种相对性需要在实际应用中才能体现出来,同时也只有在实际应用中才有界定的必要性。任何一个大的经济管理体系都包括了多个小的子模块,但是也存在以下这种情况,就是某种经济管理来说,其主要职能是指挥和协调,但是对于其他经济管理来说却发挥着决策和控制经济的主要职能,在这两种不同的模式之间,通常所采取的管理手段包括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三类。虽然消极经济管理与积极经济管理的手段和方法不同,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很难进行准确的划分。相对于一个具体的管理职能来说,可能同时属于消极经济管理和积极经济管理。也就是说,政府在对市场经济进行管理和调整时,消极经济管理与积极经济管理相互配合,缺一不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需要结合具体情况,保持消极经济管理和经济积极管理的共存,从而共同促进市场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

五、结语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看出,消极经济管理与积极经济管理都是政府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进行经济管理的重要手段,均对促进市场经济的稳定、快速发展至关重要。尤其是两者的相互配合使用,对于推动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相关政府部门应该不断优化和完善经济管理职能,健全市场经济体制,实现市场经济资源的最优化配置以及政府经济最大化目标,引导市场经济不断前进和发展。

作者:刘战友 单位:河南教育报刊社

参考文献:

[1]宋晨亮。消极经济管理与积极经济管理的关系[J].现代经济信息,2014(18):103+119.

[2]张蔚冉。论积极经济管理与消极经济管理[J].中国集体经济,2015(24):39-40.

经济学和经济管理的区别推荐13篇 篇六

一、农村经济管理概述

在农村经济管理的过程中,主要是以农民利益为中心,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其主要工作内容包含五个部分。首先,必须要积极响应国家的各种惠民政策,降低农民的负担,让农民能够在从事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实现经济利益的保障;其次,必须要积极的完善各项管理体制,尤其是对农村财务的审计工作必须要严格监督,对于出现的问题要严厉处理,从根本上保障农民的利益不被侵害;再次,必须要做好土地承包的管理工作,确保土地能够正常的流转,最大程度的发挥土地的价值,这对于保障我省粮食供应具有战略意义;然后,必须要强化政策的支持,加强各项政策的宣传,让更多的农民能够了解到国家的相关信息,推进我省新农村的建设工作;最后,必须要强化教育管理工作,提高村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从而转变作风,切实为发展农村经济做出自己的贡献。

二、农村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省非常重视农村经济的发展,并且将其提到了战略层次,但是由于受到农村环境的影响,很多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并不顺利,从而导致政策的落实情况不佳,没有切实改变农村经济的发展现状,为此,我们必须要找出问题所在,才能够采取有效的针对措施。

(一)对农村经济管理的认识不足

在农村经济管理过程中,由于受到学历、文化等因素的限制,很多工作人员对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认识不足,没有意识到加强农村经济管理对我省现代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所以在相关问题方面,都是采取瞒报的策略。对于农民切实存在的问题,很多基层领导为了能够讨好上级领导的欢心,都是采取报喜不报忧的态度,从而导致很多问题并没有真实的反映到相关的上级单位,导致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没有落到实处。

(二)相关法规建设不够完善

我省在各项管理中,都是遵循相关的法律法规,每一项工作都能够确保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但是关于农村经济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却不够完善,导致很多管理漏洞的出现。在农村经济管理中,土地的相关承包工作、农民的监督管理工作、农村财务的审计工作都需要借助相关的法规制度,才能够得到落实。但是在实际管理工作中,很多的法律法规都不完善,导致农村经济管理中,出现土地合同纠纷等类似事件时,都不能给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与国家倡导的农村经济管理目标不相符。

(三)相关工作的权利和义务对等

权利和义务是我们每个公民都必须履行的责任,对于农村经济管理而言,它对建设现代化农村,确保农民收益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是从更深层次的角度分析,由于农村经济涉及的因素很多,导致工作面非常大。在农村经济管理中,倡导农民负责监督的职权,可是在现实工作中,农村经济管理的地位并不高,在对农民利益进行维护时,常常不受重视,这样大大打击了相关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但是一旦出现管理问题,那么上级领导就会实施问责,在这样的情况下,权利和义务完全处于不对等的状态。

三、强化农村经济管理的措施

农村经济对于促进我省的经济建设,尽快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了能够实现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加强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是非常重要的途径和措施,为此,我们必须要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科学的措施,切实提高农村经济管理的工作效率。

(一)加强思想建设工作,提高工作认识水平

在现在形势下,想要彻底的改变农村经济管理现状,加强基层干部的思想建设工作,提高他们对工作的认识水平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因为基层干部是与人民大众直接接触的干部,可以更为深入的体会民情、民生,所以针对农民的需求问题进行工作汇报时,必须要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让上级领导通过基层干部,能够真实地收集到有用的信息,从而通过层层汇报的方式,让政府能够针对农民的需求,制定相应的惠民政策,促进农村经济管理水平的提高。

(二)完善法规建设工作,实现依法管理目标

农村经济管理中,法规建设工作极为重要,是解决农民矛盾冲突的重要工具,尤其是我国是一个以法为主的国家,所以针对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我省需要完善现有的法律法规。比如农村财务的审计工作、农村土地承包工作、农民的监督工作等,都必须要在法律法规中有所体现,才能够确保在实施相关行为时,符合法律法规的需求,实现依法管理的建设目标。

(三)加强管理工作职能,确保各项工作实施

由于农村经济管理涉及的内容非常烦琐,工作任务非常的繁重,而在实施相关管理工作时,因为缺少职能支持,所以影响工作效率的提高,不利于提高农村经济管理水平,保障农民利益不受侵害。为了能够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要针对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实施职能划分,并且采取绩效考核的方式,提高工作效率,确保农村经济管理的各项工作都能够顺利实施。

四、总结

自古以来,云南就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省,但是由于改革开放以后,云南的城市化建设成为政府工作的重点,导致农村经济的发展受到了影响。近些年,国家再次将农村建设工作纳入战略计划,对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战略性影响。为此,我们必须要针对农村经济,采取科学的经济管理模式,提高管理效率,切实改变农民的收入问题,为保障国家的稳定发展,尽快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王志达 夏俊 单位:云南农业大学

参考文献:

[1]陈雷。完善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保障农村经济健康发展[J].吉林农业,2015.

经济学和经济管理的区别推荐13篇 篇七

关键词:新形势;医院;经济管理

一、医院经济管理的重要性

经济管理在医院的经营和管理活动中占据至关重要的位置,能够更快的提高医院的综合实力,在医疗行业站稳脚跟,进而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再者,有利于医疗体制改革的需要。科学、合理的经济管理方案能再一定程度上降低医院的部分成本,充分利用有限资源的价值,为更多的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最后,有利于控制医院的成本。经济管理理念的不断更新,管理方式的不断进步,能确保各部分的成本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利于医院的长远可持续发展。

二、医院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新形势下,我国大部分医院的经济管理思想和方式仍然没有摆脱传统思想的束缚,忽略新技术和新模式的更新,进而大大降低经济管理效率。部分领导将新时代管理重点放在加强医疗服务质量和提高医院经济效益中,没有重视医院经济管理的有效开展。再加上部分领导对经济管理的内容和本质了解不透彻,很难发挥经济管理的效用,更无法重视经济管理,造成系统中经常出现信息不对称、过时等现象,不能对医院的实际情况进行真实的反映。(二)经济监督体制亟待完善。当前形势下,我国的大部分医院更加看重经费的多少,反而不太注重实物的价值和数量,看重购买而不是管理,导致资产不能物尽其用,形成资源的浪费,这就可能会滋生一些腐败现象。在集上医院的财务核算工作基本由财务科统一完成,经济管理的方式相对比较传统,而预算管理、成本管理等方面的经济管理工作还没有落到实处,导致经济管理的内容比较繁杂,难度在不断的增大。(三)经济管理人员素质有待提高。任何工作都需要工作人员具有良好的综合素养,因为素质的高低对工作的水平有直接的影响,也是工作效率高低的重要体现。但我国存在大部分医院在进行人员招聘的过程中,更多看重的是医护人员的素养和能力,往往忽略和忽视经济管理人员的招收,这就导致经济管理人员的选拔和展品不严格,很难为医院物色和招收到能力极强、综合素养极好的工作人员,进而使得一些素养低、管理水平不高的人员进入经济管理部门,降低医院整体的经济管理水平,不能充分发挥经济管理对医院经营的重要性。

三、新形势下加强医院经济管理的措施

(一)优化和更新医院经济管理理念。新形势下,医疗行业的竞争激烈,这就需要医院更新和优化自身的经济管理理念,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满足医院的经济目标的要求。在引进和优化经济管理理念过程中,要不断结合医院的实际情况,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理论指导实践”。医院经济管理的理念要服务于医院的整体目标,秉承着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不断推动医院的经济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二)完善经济监督机制。健全和完善的经济监督机制能够掌握资产的运转,有利于资产透明性的提高。而医院管理层内审意识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监督管理机制的完善性,这就需要医院能够建立起独立的内审机构,以便于能够为患者提供更多、更加优质的服务。近年来,民营医院的比例在不断上升,致使医疗行业的竞争空前激烈,只要发现经济状况和政府管理的标准出现偏差,一定要严加检查内部的贪污腐败问题,提升资金的使用效率,进而为公众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提升医院的社会效益。(三)提高经济管理工作的素质。医院经济管理人员的素质决定经济管理工作水平的高低,以此对招聘进来的每一位经济管理人员要进行岗前培训,在开展工作前对经济管理有一定的了解,掌握一定的方法;然后还要定期进行在职培训,不断更新和拓展工作人员的知识体系和范围,优化其管理观念,提高其业务能力;最后,经济管理的工作人员要不仅仅懂得管理知识,还要了解和具备一定的医学知识,主动吸收和汲取国外先进的管理方式和方法,不断提高医院的经济管理水平,为医院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建设性的意见。

参考文献:

经济学和经济管理的区别推荐13篇 篇八

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在经济文化发展和社会结构优化当中发挥的现实意义不容忽视,并且它在自然资源与社会资源的管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也应该受到充分的重视,因此,我们对其内涵应该有足够的理解,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阐释。

1、以家国同构思想为基础

由于农业在我国古代一直以来就是国家经济发展命脉所在,也是其发展的基础,加之封建制度的长期影响,所以就形成了“金字塔”式的管理结构。同时,父系社会在不断发展以及演变过程中形成了君主制,这是有着显著家国同构思想的制度,并在接下来的两千年里一直延续着,于是以亲缘为核心的管理机构就在封建君主制度之下形成,其中宗教、教育、经济等领域都包含在了这个机构之中,并且以不同宗族为顺序进行排列,渐渐地就形成了中央集权的社会管理机构,该管理机构具有明显的家族意志。

2、重农抑商的管理思想

我国最早的传统经济管理思想里的重农抑商思想可追溯到春秋战国,在古代,我国传统经济管理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重农抑商思想。虽然过去的法家与儒家各自持有不同的价值观,可是二者均有着重农抑商这一共同的思想,其主要原因在于那个时期农业完全成了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该思想对我国古代的社会与经济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古代经济的发展。

3、儒家和墨家思想的教化作用

古代的社会与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尤其是其注重三纲五常与三从四德的伦理教化思想方面的影响。我国古代社会存在很大的贫富差距,所以有许多思想家企图用传递思想的方式改变这一现状,其提倡的其中一个基本思想就是人人平等、“均平富”,但是现在看来,此类思想明显违背了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规律。

二、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对当代经济管理的启示

1、对现代农业生产的启发

农业在我国经济中的主体地位由来已久,它是我们的立国之本,因此,农业生产始终在经济管理思想中作为社会生活的基本。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说明:第一,要想稳定我国农业社会结构,就需要相应的思想对其进行有效管理和指导,而这样的经济管理制度一直以来都在我国存在的,就算是现代社会也是如此;第二,我国的农业生产在同小农经济紧密结合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中庸精神”,而它在管理方面首先体现在经济管理行为上,也就是管理行为自始至终都不会出现过分偏离的现象,始终保持稳步前行,农业经济发展一直以平衡的思想为主导,因此,这也促进了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以及进步。其次就是体现在经济管理方法上,农业生产一直以来就对实践、经验非常重视,并将管理活动切实放在了农业管理中。为了采取更为科学、高效的措施对农业进行管理,我们必须从全局出发,从整体上来关注事态的发展与变化。

2、对货币金融管理的启发

我们从供需及管理的角度来考虑,决定将货币与金融放在一起,货币金融管理与供求关系、管理之间既相互深入,又各自独立。我国传统货币金融管理当中备受人们关注的当然就是价格问题,在这里我们以官方价格为例进行说明,人们定价始终还是以“谷米是基础”这样传统的观念进行的,由此以来粮食价格成为了农业与商业谁更重要的争论中长期依赖的依据。我国古代经济管理思想中的货币管理具有极为丰富的内容。春秋时期,单旗所主张的废轻而作重,将官作为中心,使得百姓货币出现了贬值,这样做法是非常不可取的。之后的秦朝秦始皇将货币统一,并把私铸取消掉,而接下来的一段历史时期里禁止与同意私铸反复着出现,直到元朝纸币成了主要的流通货币,明清时期银钞则成了通货。而我们能在这些我国古代的货币管理思想里面归纳、总结出一套正确的理论体系。对于现代社会来说,经济活动极为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借贷与利息,借贷的存在就是由货币所决定的,高利贷早在我国古代社会就兴起了,而通常当时的官府就是利贷的主管机构,它也成了制约经济发展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要解决此问题必须要由国家来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以及政策。

3、对供求活动的启发

在经济活动中可以说供求是其最为主要的特征,依据经济活动,供求活动管理应涉及到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四个层面的内容。社会分工在社会经济发展当中极为重要,也就是说对于不同的行业我们应该有所平衡,不能长期偏重于某些行业而抑制其他的行业,否则会给经济的整体运行带来严重的影响,从而导致产业结构的严重失衡。通过过去的经济政策,我们不难发现,在流通领域当中运用平均与均输措施,能够有效实现“民不失职,民齐劳逸,平万物而便百姓。”与此同时,我们应该注意不能简单地对生产与流通的管理得出结论,经济放任与干涉应根据具体的条件来加以使用,通常情况下,在对富民有所考虑的时候就使用经济放任,而对富国有所考虑的时候则使用经济干涉。但值得一提的是,富民并不是一定要放任自由,富国也不是必须要政府干预,合理、科学地对二者加以运用才能让生产与流通更为顺畅。

4、对现代企业经济管理的启发

上世纪美国著名管理学家、经济学家费雷德里克•泰勒提出了企业管理学,并著有《车间管理》、《科学管理原理》等,由此人类凭借行事的行为模式并依照科学的规范来管理企业的格局拉开来了序幕。在这之后还有很多学者也根据不同的管理理论,在不断地进行发展以及创新,然而其基础并没有发生改变。纵观企业管理的发展的历程,它经历了古典理论阶段向行为科学阶段的发展过程,再到如今的现代管理理论。而企业管理学的科学性非常强,它的发展离不开传统经济管理学思想,可以说传统经济管理思想是其发展的基础,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不断的创新最终演变而成。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整个世界的经济环境有了非常大的变化,特别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我们企业经济管理方面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企业管理必须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不断的创新和发展,才能适应时代的新变化和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

5、对国家政治经济管理的启发

政府在治理国家的时候都必定要借助财力、军力、人口等这些与人产生联系的资源,而我们也正是从国家治理的意义基础上来理解国家政治概念的。起源于我国古代西周“量入为出”财政原则具有极为深远的影响,其强调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就是征税,也就是说税收是我们产后进行分配的一项较为重要的内容。对于收入来说更加需要进行开源,而对于支出来说则与之相反,需要进行节流,并由此提出了“节其流,开其源”这一财政原则。户籍管理在我国古代很早就出现了,它成了赋税最为主要的依据,其中以此作为基础进行征税自北魏一直延续到了清朝。

6、邓小平经济管理思想对当代经济管理的启发

邓小平经济管理思想就扎根于传统经济管理思想中,其实质就是在对传统经济管理思想的精华内容进行概括、归纳、总结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而形成的非常优秀的经济管理思想。这一思想在很大程度上让我们的经济管理实现了现代化与科学化,其中主要强调了客观评价人类文明的一切理论成果,吸取其中的精华,剔除糟粕。邓小平经济管理思想现已成为了指导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的重要思想,经过一个长期的实践,对此有了极其有力的证明。我国的经济管理改革在邓小平经济管理思想的正确引导下,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并在宏观、微观经济管理中发挥出了非常大的作用,由此国家在企业的管理方面也逐步转向了间接管理的方式,促使了以市场作为基础,并辅助以各种经济手段进行行政管理的新局面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社会发展。

三、结语

经济学和经济管理的区别推荐13篇 篇九

关键词:传统经济管理;现代经济管理;启示

当下,随着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加强,国内不同行业、领域都处于改革与创新中,而经济管理便是其中一项不可忽视的核心内容。就我国经济管理实践而言,我国经济管理工作者逐渐将现代西方的主流经济学理论、管理学理论巧妙地融入其中,优化了现代经济管理,使其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作用。但并不意味着要抛弃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它仍然具有某种参考价值,也是现代经济管理理念无法比拟的,必须正确认识二者,总结、归纳传统经济管理,更好地利用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具有的价值,促使当代管理质量不断提升。

一、传统经济管理思想概述

就传统经济管理思想来说,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沉淀下来的宝贵财富,受到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比如,传统社会结构,逐渐形成一种独具特色的管理思想风格,特别重视对政治的影响,体现在不同方面,比如,家国同构观念、教化理念。首先,教化理念。自古以来,教化都是儒家思想强调的重点,三从四德等理论教条对当时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严重的影响,而在先秦时期,我国古代社会的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为了改变当时的社会现状,思想家们纷纷做出了很多努力,但并没有缩短该经济和现实之间的距离。其次,家国同构观念。在封建社会中,农业是整个国家得以生存发展的首要前提,而自给自足又是其显著特征。由于受到封建等级制度的影响,贵族在血缘关系影响下,逐渐形成家国同构理念。进而,构建了政治管理体系,中央集权政治意识成为强调的重点。最后,重农抑商观念。它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是古代经济政策的关键性组成要素,得到儒、法两家的认可,而在一定程度上,儒家具有的权威性进一步加快了古代经济发展的速度。

二、传统经济管理对当代经济管理的启示

(一)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对当下农业生产的启示

就我国而言,属于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始终是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所在。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产业结构都发生了质的变化,但农业的核心地位并没有受到任何不利的影响。自古以来,以农业为根本的思想都是我国经济管理不可或缺的组成要素,在社会发展形势作用下,出现了农业中庸思想,但中庸思想太过于保守,必须进行合理化的调整、创新,要能和我国农业生产发展相协调,才能进一步巩固我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促进其持续发展。此外,就传统经济管理思想而言,农业生产实践是其强调的重点,而管理理论、管理理念才是现代经济管理理念强调之处,忽视了实践管理的重要性,并不利于农业生产的长远发展。因而,必须把传统经济管理思想、现代经济管理理念相融合,使其更好地发挥作用,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管理效率、质量。

(二)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对金融管理的启示

自古以来,货币、金融这两大元素紧密相连,货币是在社会市场中的供求关系理论中应运而生的。在传统货币管理过程中,金融活动的价格指标才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在传统一系列金融活动中,大都要以粮食为衡量标准,制定出具体化的价格,而这也是金融活动逐渐向农业倾斜的重要原因。而在传统化的经济管理思想中,研究的重点内容始终是货币的管理,比如,在春秋时期,母子相对论广为流传,要求由国家来决定流通于社会市场中的货币是贬值还是升值,实际上这种做法违背了社会市场运行规律,又比如,在秦始皇统一货币之后,主张不能流通私钱,这些对当下经济管理都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当下,借贷、收取信息是金融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而高利贷是自古以来就存在的金融形式之一。在古代,高利贷是政府有效调节社会经济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政府官员经常借此来谋取私利,剥削百姓,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发展。而就现代金融管理来说,必须全方位分析各种影响因素,制定可行的法律、法规,避免同样的问题再次出现。

(三)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对当代企业经济管理的启示

在新时代下,传统经济管理思想正处于持续发展中,不同行业、领域企业在经济管理方面大都有了合理化的经济管理参考依据。随着自身不断发展,企业进一步创新、融合了传统经济管理思想,使其能够更好地满足新时期企业管理客观要求。从某种角度来说,我国现代经济管理理念是建立在传统经济管理理念基础上的,在为现代经济管理理念提供便捷条件的同时,也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在金融货币经济管理方面,价格已成为考虑的首要元素,但在金融货币经济管理日益变化、发展中,其内涵日渐丰富,影响着我国经济活动借贷形式等。为此,我国相关部门必须制定统一化的流通价格、流通方式,灵活运用传统经济管理理念,约束传统经济管理理念,确保金融活动经济市场的稳定、健康运行。

三、结语

总而言之,就传统经济管理思想而言,需要坚持“一分为二”看问题的原则,要站在客观的角度去认识它。在当代一系列经济活动中,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存在各种问题,但在历史长河中,它对经济持续发展所做出的贡献是无法磨灭的。换句话说,传统经济管理思想的科学性、适用性特点对当代经济管理工作也是能起到一定启示作用的,在我国很多行业、领域中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比如,金融管理、企业管理。为此,在未来发展道路上,需要优化利用传统经济管理思想的精华,巧妙地融合到现代经济管理中,确保现代经济活动顺利进行,不断促进我国不同行业、领域的持续发展,促进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

作者:倪雨辰 范均 单位:南昌理工学院财经学院

参考文献:

[1]张威。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对当代经济管理实践的启示[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4,09:2.

[2]李皆染。传统经济管理思想对当代经济管理实践的启示[J].财经界(学术版),2011,07:49+51.

经济学和经济管理的区别推荐13篇 篇十

1、经济上,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西方出现严重的财政危机,各个银行通货膨胀,货币贬值,银行面临倒闭,金融业发展相当滞后,这便严重影响了西方国家的整体财政收入,国家利益得不到维护,人民的权利也得不到保障。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西方出现了石油危机,企业的发展出现了严重的问题,资源成本过于昂贵,导致很多企业的运作无法进行下去,这一现象给国家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因为国有企业国家经济发展的命脉,如果国有企业发展出现了问题,那么整个国家的经济将会随之衰落,国家的整体发展结构将会混乱。经济是国家发展的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基础都没有打好,那么上层的建筑也会相当的不稳定,就像一个国家没有雄厚的经济支撑,那么这个国家的政治、文化发展将不能很好的继续下去,自然而然,国家的综合国力也不会强大,在国际竞争中也不能占据有利地位。所以,西方国家对于出现的财政问题引起了极大的重视。

2、政治上,西方国家社会福利制度出现问题,政府出现丧失人民群众信任的危机。西方国家在面对财政危机的严峻挑战下,为了解决这一严重问题,西方国家彷徨与税收与福利,让人们应该享受到的福利权利受到侵犯,以增加税收来增加财政收入,这一做法,侵害了他们的权利,让人们对于西方国家政府的工作能力提出了怀疑,让人们对于政府的信任逐渐丧失,政府这一决策,不仅没有解决财政危机,更重要的是加剧了社会矛盾,破坏了国家内部的稳定,国家政府一但失去了人民的信任,那么政府对于整个国家便不能起到管理的作用,民族危机进一步促进了新公共管理理论的产生。

3、文化上,传统工业文化得不到创新,传统的模式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让社会矛盾日益尖锐,人们对工业文化的失望,让文化在世界发展领域中处于劣势地位。

二、新公共管理理论的显著特点

1、政府的管理工作与公共管理环境的改变相适应。新公共管理理论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公共管理环境出现了变更,传统的公共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社会矛盾日益尖锐,政府的管理工作出现了问题。所以,在新公共管理理论里,要求政府的管理工作与公共管理环境的改变想适应,这样所制定的公共管理理论才会紧跟时展的步伐,政府根据公共管理环境的变更,灵活的采取措施。

2、政府的工作理念以人民为中心,如何改善公共服务质量,必须从政府的工作理念、工作态度下手,一切行动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与落脚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真心实意为人民办事,让大众更加服从于管理。

3、强化政府的服务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注重培养政府的工作能力,丰富政府的人才资源,人们享受着政府的服务,同时,人们也会履行自己政治义务,政府的高度责任感,让人民体会到国家的危机,自己也会努力国家尽一份宝贵的力量。维护国家的利益就是维护自身的利益的观念深入民心。

三、新公共管理理论给我国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的启示

1、调整政府的职能,注重培养政府的工作能力,强化政府的服务职能。在新公共管理理论中,调节了政府对市场、社会的之间的关系,提高政府的工作水平,让政府的工作能力更加高效。打破政府垄断市场的不利局面,让市场正常的运作下去,形成合理的竞争体制,促进经济的稳定发展。

2、人民地位的合理定位,在西方税务与财务危机中,西方政府损害人民的权利,最后面临着失去人民信任的严重危机,让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新公共管理理论强调人民的地位,挽回了人民的信任,一个国家,取信于民是非常重要的,失去了人民的信任,那么整个国家的凝聚力是非常的低的,不用其他国家的侵入,他们就会自己毁灭的。

经济学和经济管理的区别推荐13篇 篇十一

近年来,国民经济学专业取得了飞快的发展,从原来只有8家高校开设的本科专业到现在本科阶段已有30多所高校开设,国民经济学专业已经悄然走入考生的视线。

国民经济学=宏观经济学?

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还从未出现“国民经济学”这个概念。“国民经济学”的概念是1980年由厦门大学的钱伯海教授提出的。目前的分类上,国民经济学与国民经济管理学并无本质上的差别,然而,国民经济管理学究竟属于哪个学科,一直以来存在很多的争议,有的认为应该属于政治经济学,有人认为属于应用经济学,还有人认为属于管理学,因此各个高校也有不同的称谓。

其实,目前真正开设国民经济学(国民经济管理学)本科专业的高校为数不多。1986年辽宁大学在全国率先开办了国民经济管理本科专业,随后全国有8家高校相继开设了类似专业,主要是北京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四川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山西财经大学、辽宁大学、江西财经大学,2008年安徽财经大学也新增了该专业。虽然它们的专业名称各有差异,但是在经历了很多的争议和摸索后,大家都对两个不同名称的专业的学科性质有了较为统一的认识。

“国民经济学”是经济学门类中“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下设的二级学科,是综合性较强的应用经济类专业。它是从宏观、战略的角度来研究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问题,并对国民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做出预测与规划。它是一个比经济学更为广阔的领域。它有很多的亲戚,如管理学、宏观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等。正是因为国民经济学的跨学科属性,所以到目前为止,国民经济学还是一个有着很多争议的学科。不过,国民经济学与它的亲戚们有着很多的区别。例如国民经济是个宽泛的概念,那么它可以与宏观经济画等号吗?宏观经济指的是经济运行的总量现象,如怎么计算GDP,国家怎么决定国民的收入,又该如何分配国民收入;还有投资、消费和进出口规模问题等都是需要研究的对象。而国民经济则包罗万象,比宏观经济宽泛得多。它不但涉及全部的宏观经济,还包括被称之为“中观经济”的产业经济和区域经济,如“小灵通引发电信与政府的博弈”“某市煤炭资源枯竭,出路何在”等案例,甚至包括已形成群体现象的厂商行为和消费者行为。同样,单个的企业经济、农户经济、家庭经济、个体经济等微观经济现象本来不进入宏观经济分析的视野,但它可以作为群体现象成为国民经济分析的对象。

培养模式“三分天下”

根据不同的专业名称和高校性质,国民经济学的学习和培养模式也有些不同。大致说来,国民经济学的主要学习内容和培养模式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注重宏观经济。从宏观的角度去理解经济,如产业行业地区等,所以需要学习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宏观经济数量分析。如中国人民大学国民经济学专业侧重经济发展战略与规划、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侧重国际贸易管理与发展等。

第二类注重经济学的知识,更多地与金融学、财政学、统计学等有关,包括股票、债券、房地产等财产性收入的相关知识的学习。按照投资学模式进行培养,着重财政税务、银行投资、证券投资等方面。如中央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暨南大学、辽宁大学等的国民经济学专业(投资管理方向)。另外还有西南政法大学侧重国际贸易与投资、西北大学侧重资本市场的投融资等培养模式。

第三类注重管理学,主要侧重于国民经济的管理。专业课程包括如管理学原理、管理经济学、国民经济管理学、国有资产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战略规划与管理、统计分析和财务管理等辅助课程。北京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和四川大学侧重管理,辽宁大学侧重国民经济管理和区域经济发展。

就业正走向学科融合

国民经济专业的就业方向主要包括各种管理部门、市场公关、营销人员、投资与咨询顾问、对外贸易等,因为开设院校少,竞争也不多,总的来说还是非常不错的。

经济学和经济管理的区别推荐13篇 篇十二

一、校企合作概述

校企合作,是指高校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构建相应的合作模式,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措施,为企业培养专业化的高素质人才,满足企业岗位需求。校企合作高度重视人才培养的实效性,兼顾在校学习与企业实践,强调对学校资源和企业资源的充分利用,实现学校与企业的信息共享和双赢。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方式深入考察了社会需求和市场需求,基于市场导向,能实现对学生实践技能的有效培养[1]。

二、经济管理教育中校企合作方式的应用意义

校企合作方式在经济管理教育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1.能有效深化。高校经济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在高校经济管理教育中,对校企合作方式进行应用,有助于高校深入了解企业对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具体需求,并基于企业需求,设置科学的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同时,有助于高校基于企业岗位需求对经济管理专业进行有针对性的课程设置,进而实现对高校经济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有效深化[2]。2.能有效推动高校经济管理。教学内容创新。加强校企合作方式在经济管理教育中的应用,有助于高校实时掌握企业对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动态,进而增强高校经济管理专业教学内容的实时性和创新性。3.能有效强化对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校企合作方式为高校经济管理专业学生提供了企业岗位实践的机会,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经济管理专业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

三、经济管理教育中校企合作方式的应用策略

1.构建实验教学基地和实训平台。加强校企合作方式在经济管理教育中的应用,要构建校企合作实验教学基地和实训平台,有效增强校企合作方式应用的实效性。高校要加强与企业的紧密结合,综合考察社会需求和企业岗位需求,秉承信息共享和校企双赢的原则,强化校企沟通交流,构建专业的校企合作实训基地。通过校企合作实验教学基地和实训平台,有效开展经济管理课程教学,并强化各类实践训练,诸如经济业务核算、企业岗位实习等,有效增强学生对经济管理相关知识的深入理解,并强化学生对经济管理专业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高校可承接企业相关研究项目,借助现有设备和专业师资队伍,带领学生开展经济管理相关项目研究,强化学生对经济管理专业知识的深入理解和实践应用。另外,高校要通过实验教学基地为学生提供企业岗位实习机会,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并借助相关企业案例开展经济管理教学,引导学生对企业实际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构建校企合作管理委员会。在经济管理教育中,对校企合作方式进行应用,要构建校企合作管理委员会,对经济管理教育中校企合作方式的具体应用进行科学管理和有效协调。校企合作委员会要督促高校充分借助先进技术和各项资源开展经济管理教学,并深入考察当前社会对经济管理人才的需求和企业发展现状,对经济管理教学内容和相关知识点进行拓展延伸,使学生深入了解和全面掌握经济管理行业的相关信息和企业具体的业务流程,有效增强经济管理教育的实效性。校企合作委员会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高度重视企业实践机会,要督促学生严格遵循企业岗位的具体要求,加强自我约束和砥砺,积累企业岗位实践经验,强化对经济管理专业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校企合作委员会要加强与企业的紧密合作,邀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经济管理人员为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开展相关讲座,或者组织学生对各项经济管理事务进行模拟,有效改善经济管理教学效果[3]。3.构建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定向培养制度。高校要构建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定向培养制度,为企业培养专业的经济管理定向人才。当前,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日趋激励,企业的良好发展有赖于专业的经济管理人才。高校要基于企业对经济管理人才的定向需求,设置经济管理专业定向教育班,对学生开展企业文化和经济管理业务流程以及企业制度的相关培训,使学生在牢固掌握经济管理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全面熟悉企业经济管理业务流程和各项规章制度。

四、结语

综上所述,校企合作方式在经济管理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应用意义,能有效深化高校经济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并推动经济管理教学内容创新,且能强化对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培养。因此,要通过构建实验教学基地和实训平台、构建校企合作管理委员会、构建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定向培养制度等策略有效加强校企合作方式在经济管理教育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1]邓黎。经济管理教学中校企合作模式路径选择分析[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7,30(14):42-43.

[2]郭晓南。经济管理教学中校企合作模式的路径研究[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6(39).

经济学和经济管理的区别推荐13篇 篇十三

(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郑州 451464)

关键词 : 航空经济;发展策略;郑州航空港

中图分类号:F5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26-0038-03

基金项目:河南省科技厅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142400410272)。

作者简介:朱晓燕(1983-),女,河南周口人,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管理学硕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企业管理。

1 航空经济概述

1.1 航空经济的提出

2014年9月,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大卫在郑州召开的国际民航组织航空货运发展论坛上提出,郑州航空港区已从“临空经济”走向“航空经济”,这既是经济活动的新形态,也是经济成长与发展的新动力。

目前关于临空经济的研究已比较完善,较常见的概括是依托机场设施资源,通过航空运输行为或航空制造活动,利用机场的产业集聚效应,促使相关资本、信息、人口、技术等生产要素向机场周边集中的一种经济形态。临空经济发展形态在国内外已有较多成功的例子,如韩国的仁川、爱尔兰的香侬等,国内首都机场的天竺,以及正在发展中的西安阎良、湖北襄阳等。为进一步促进我国临空经济示范区发展,国家发改委、民航局于2015年7月3日《关于临空经济示范区建设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据统计,截至2014年底,我国已有62座城市依托54座机场,规划了63个临空经济区,充分反映了临空经济在我国的火热。

但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民航业及电子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临空经济的优势主要体现在物流成本低,通关效率高,非常适合周边建有保税物流和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机场,但它的局限性也逐渐显现,如无法涵盖在全球航空网络平台上进行的物流活动和在互联网平台上进行的信息流活动。而航空经济因其布局不局限于临空,而是在更广域的空间展开,因此其发展受到社会期待。

1.2 航空经济研究现状分析

从世界范围来看,航空经济并不是一个新名词。早在1965年美国著名航空专家 Mackinley Conway就已经提出了航空经济这一名词,并认为在未来航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航空经济会对城市产业区的设计及大都市圈的建设产生重要影响。国外关于航空经济的研究主要围绕着航空经济形成机理、航空产业、航空经济区管理等角度来展开,对航空经济区政府土地管理、规划制度、政府管理模式等方面的研究已比较成熟。国内关于航空经济的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

一是关于航空经济概念的界定。夏兴华(2011)认为,“航空经济”是以民用航空业为战略依托形成的一种在逻辑上并列于陆地经济和海洋经济的经济发展形态,是从产业的角度对航空经济发展特征进行了把握,并对航空经济的基本内容、实际范围、主要特征等进行了概述;朱前鸿则认为航空经济就是空港经济,并认为它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产物和助推器;中国民航局局长李家祥认为,航空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发展形态;而李建(2005)、曹允春(2006)、肖李春(2006)、张军扩(2008)等人认为航空经济即是临空经济,并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临空经济的定义和内涵描述。

二是关于航空经济与临空经济的区别。丁勇,苟大舜(2013)从产业链的视角,借助产业链模型,对临空经济和航空经济在产业链的内涵、产业链的形成机制和产业链的发展模式三个方面分别进行了比较,最后,从概念、产业、形成机制等三个角度对临空经济和航空经济进行了区别分析;李宏斌(2014)对航空经济的提出背景、航空经济的现有概念进行了综述,并对航空经济、机场经济、航空港经济、临空经济、民航经济、航区经济等相关临近概念进行了区别分析。

三是关于航空经济产业特征及建设。刘涛(2013)分别从时间特征、距机场距离的远近、对航空运输和机场资源的需求和利用程度等角度对航空经济产业特征的规律性进行了研究;施进发,金真,田雪(2014)对航空经济发展协同创新体系的发展现状和面临问题进行了分析,对航空经济发展协同创新体系框架进行了构建,并提出了相关建设建议;刘怀庆(2015)认为通用航空经济发展的首要驱动因素是机场的先行投资建设,对河南省通用航空经济滞后的根源、通用机场的独特的优势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针对性建议和对策。

1.3 航空经济的概念

随着国内对航空经济认识的不断深入,其概念的演变和提出过程也先后经历了几个阶段,如从航空港经济、临空经济到航空经济等概念演变,同时,还先后出现了一些如航天经济、临空港经济、低空经济等相近、容易混淆的相关概念。政府部门、行业协会、高校研究部门、企业界也分别从不同角度给出了航空经济的概念,本文认为,航空经济是一种依托于航空枢纽的发展,以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支撑,集合与集成航空制造业、航空服务业、航空旅游业、民航运输业、民航保障业、通用航空业等行业,提供高时效、高质量、高附加值产品和服务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

从内涵来说,航空经济至少还包括以下几个层次:首先,航空经济是一个区域概念。航空经济的发展是依托于枢纽机场,服务于区域经济,强调整体规划空间布局,其发展与航空大都市的发展过程相辅相成。其次,航空经济是一个产业概念,即航空经济是以与航空关联度高的航空产业发展为核心。另外,航空经济是一个新经济形态和发展经济学概念。

2 郑州航空港区航空经济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民航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据民航局的《2014年民航行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4年,我国民航完成运输总周转量748.1亿吨公里,比上年增加76.4亿吨公里,增长11.4%,其中,国内航线完成运输周转量508.0亿吨公里,比上年增加46.96亿吨公里,增长10.2%,国际航线完成运输周转量240.1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29.4亿吨公里,增长14.0%。另外,旅客周转量560.3亿吨公里,比上年增加58.9亿吨公里,增长11.7%;货邮周转量187.8亿吨公里,比上年增加17.5亿吨公里,增长10.3%。我国民航旅客运输量同比增长率远高于其他交通运输方式,在国家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民航旅客周转量的比重已上升到21.1%,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民航仍将是增长速度最快、增长潜力最大的交通运输方式。

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获国务院批复后,河南省省委政府着眼大格局,立足大市场,把握大逻辑,建设大郑州,在进一步推进郑州航空港区建设过程中主动适应新常态,积极作为,围绕民航业在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走势谋划发展,更好地发挥民航业对区域经济社会的富集效应。目前,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航空经济发展现状如下:

2.1 区域性枢纽功能不断增强,抢抓历史新机遇

2014年,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13亿元,增长18%;固定资产投资401亿元,实现翻番;外贸进出口总额388.2亿美元,占全省的60%。郑州机场旅客和货运吞吐量分别达到1580.5万人次和37.0万吨,分别增长20.3%和44.9%,增速在全国前20个大型机场中排名均居第一位,特别是国际货运量达到20.6万吨,呈现出国际货邮运输量超过国内货邮运输量、全货机承运量超腹舱承运量、进出港货邮运输量趋于平衡的良好态势。这些数据标志着作为内陆城市的郑州已经迈进了对外开放的新高地,航空产业正迅速改变着、引领着这个城市的发展,是河南省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

2015年,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规划中重点提到了以郑州为例的多个节点城市,充分说明郑州独特的地理位置将在“一带一路”中发挥其重要作用,同时其南北纵横、东西贯通的交通优势更加凸显,郑州航空港试验区的发展赶上了历史机遇。

2.2 政策优势明显,自上而下带动性强

近年来,河南省省委省政府把河南省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寄托于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发展上,自2013年国务院正式批复《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规划(2013-2025年)》后,在全国27个省(区、市)的51个城市,先后提出的54个航空经济区中,郑州成为唯一一个部级的航空港综合实验区。在中央的宏观政策引导和支持下,河南省配套了强大的政策优势,在土地管理、财税、金融等方面均有布局。

在财税政策方面,河南省财政围绕着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三区”建设的总体部署,从2013年开始每年均安排大量省级财政资金,用于支持郑州机场客货运民航发展,郑州航空港实验区基础设施以及教育、医疗、卫生、保障性住房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及机场二期拆迁等实验区重大公益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等。同时,结合河南省实际,建立了实验区与省财政直通车制度,对于郑州航空港实验区重大招商项目,按“一事一议”原则研究财政支持办法,并设立实验区建设专项资金,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实验区建设,推动央企、省属企业和民营企业等各类投资主体,扩大财政资金引导和杠杆作用。

在金融支持方面,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和带动作用,建立健全郑州航空港区金融体系,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据统计,截至2015年7月,中行以郑州航空港区十大招商项目、十大产业项目和十大要素平台项目为重点,已累计向河南机场集团、富士康集团、兴港投资、智能终端(手机)产业园、台湾科技园等提供新增授信143亿元,为郑州航空港区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金融支持。

2.3 综合交通体系高效衔接,基础配套设施日趋完善

2014年出台的《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综合交通规划》提出,未来5至10年,郑州航空港实验区将加大投资和建设,以郑州机场构建国际航空枢纽建设为引领,构建市域地铁、省域城轨、国内高铁的综合交通系统,来吸引河南乃至全国的旅客前来郑州机场乘坐飞机出入境,实现中原大枢纽由“国内”向“国际”的转变。经过近几年的大力建设,郑州目前全方位打造米字型高速铁路,也就是意味着郑州八个方面连接,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八个方面,同时,“井”字形高速路网和“四纵六横”快速路网也在紧锣密鼓的建设中,“铁、公、机”多式联运体系的搭建也进一步完善。

2015年郑州市政府全面推进航空港实验区建设,全力推进相关路网、生态水系、学校、医院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在引进和留住高端人才、完善公共交通项目等方面制定了具体可行的政策。2015年全年将安排重点建设项目279个产业项目,项目总投资共计3868亿元,涉及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多个领域。其中,139个重大产业项目总投资3042亿元,数量占据“半壁江山”。此外还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项目94个、社会事业项目23个,日趋完善基础配套设施。

3 郑州航空港区航空经济发展策略

当前河南省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等特点逐渐显现,经济发展面临许多新变化新情况新问题。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规划的历史机遇背景下,围绕实施《河南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战略纲要》,郑州航空港区抓住历史机遇,引领带动全省转型升级的现代产业基地、内陆地区对外开放高地,承担加快河南省经济发展中的“新动力”和“增长极”角色,打造经济发展的战略突破口,全面、健康、快速发展郑州航空港区航空经济。

3.1 做好宏观布局,打牢航空经济发展根基

发展航空经济,首先要做好机场、航空枢纽谋划工作,打牢航空经济的发展根基。全面推进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探索以航空经济促进全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新模式,全方位构建航空、公路、铁路三网联合、多式联运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吸引、促进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集聚实验区落户发展,推动物流、贸易、投资、通关、监管便利化,建设陆空高效衔接的国际物流中心及航空物流中心。进一步加快机场二期工程建设,提高机场运输周转量,并结合河南省实际,做好航空线路规划,更好解决回货问题。

3.2 加强政策支持,形成促进航空经济发展的多方合力

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统筹协调、规划引领的作用,加强政策支持,形成多方共同推进的合力。一是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把服务国家大局、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和加快航空港区自身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争取在“一带一路”中发挥郑州航空港区更重要的作用、取得更重要的经济地位。二是争取河南省政府和郑州市政府对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相关政策支持,在土地审批、规划,财税政策,金融政策,招商引资等方面争取更多政策支持,并争取政府支持构建国际、国内航线网络,在培育发展基地航空公司以及建立航空枢纽建设协调机制等方面给予大力的支持。

3.3 持续扩大对外开放,为航空经济发展注入活力

开放程度决定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水平,对发展航空经济影响甚远。坚持扩大开放,积极参与全球产业分工格局重构,推动更高水平、更宽领域、更大规模对外开放,构建适应经济全球化新趋势的开放型经济体系,为航空经济发展注入源源活力。一是做好开放平台建设。加快推进新郑综合保税区业务拓展、郑州特种商品进口指定口岸和经开综合保税区申建工作;推进通关通检机制创新,着力构建以电子口岸为载体的“大通关”体系,完善“一站式”通关服务平台,进一步做好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试点提质增量。二是积极拓宽开放领域。吸取其它地区如上海自贸区成功经验,向社会资本推介一批服务业、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等领域的重大项目,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推动加工贸易扩大规模、提高质量,鼓励优势企业开展国际合作。三是认真开展大招商工作。在做好富士康、正威、天语、酷派、中兴、统一、花花牛乳业、好想你等企业招商入驻的基础上,总结经验,进一步做好 “三力型”项目的引进工作。

发展航空经济,目前已成为很多内陆地区打破传统发展方式模式,快速提高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突破点,但其成功发展并不是像拿一块地、引入一些企业、建个机场那么简单。就郑州航空港区航空经济发展而言,除上述三点之外,还需要进一步提高企业科技、商业模式等创新驱动能力,做好产业结构调整、布局、优化、升级,科技创新载体平台的构建,航空经济管理等相关人才的培养与引进等相应工作,以保证郑州航空港区航空经济发展的后续动力。

参考文献:

[1]刘涛。航空经济产业特征的规律性研究[J].商,2013,20.

[2]施进发,金真,田雪。航空经济发展协同创新体系构建研究[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14,12.

[3]刘怀庆。河南通用航空经济的首要驱动问题及对策[J].中原工学院学报,2015,4.

经济学和经济管理的区别推荐13篇

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to-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