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位》的读书心得(最新19篇)
2024-09-20 20:01:40 1级文库
《定位》的读书心得
当我们备受启迪时,有这样的时机,要好好记录下来,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总结以往思想、工作和学习。那么你知道心得体会如何写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定位》的读书心得,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定位》的读书心得 第一篇
《定位》,不仅仅是给产品找一个关键词、口号,更是要在预期客户的心目中占据独特的地位。
本书用了一些商业案例,说明了一开始的一个企业名字、一句简单的广告语,可能就能奠定产品和公司的成败简而言之,定位不仅仅是广而告之,其中的弯弯道道至关重要。
为什么需要定位?首先,我们正处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媒体渠道丰富,但信息并不对称,信息在无限膨胀,产品和企业的信息容易淹没在海量的信息中。其次,首因效应使人类大脑更容易注意到第一个联系信息。信息防御机制使人脑在第一信息和非第一信息之间建立起一道不可逾越的屏障。
有限的信息处理能力的大脑被困在由大量信息引起的混乱中。信息超载和大脑的限制使得定位变得如此重要。
那么如何定位呢?行业领导者在定位上具有内在优势。首因效应让消费者只看到第一名的领头羊。领导者想占据消费者大脑的位置很简单:分析市场和消费者空缺,争分夺秒填补空缺,用价值优势和品牌优势拦截竞争对手。
但是,领导要谨慎:不要盲目扩张,不要随随便便地扩大产品。商品和品牌的地位一旦在消费者心中形成,就很难改变。如果贸然扩张,很容易动摇原有的.地位,混淆原有的地位和新的地位。
如果原有的定位被打破,新的定位不明确,消费者很可能会转向其他品牌。作者建议,如果你想扩大产品,你必须建立一个新的定位,一个新的名称,从原来的产品分开,吸引新的客户。
首因效应为行业跟随者设置了一个不可逾越的障碍,行业追随者就没办法生存下去了吗?
不是。如果想要生存,就不要和领导者正面对抗——找到领导者没有占据的空档,在这个空档市场中争夺第一,使用与领导者不同的定位,将不同的定位信息植入消费者的头脑中。简而言之,建立新的职位,探索新的利基市场。
维珍集团从来都不是业内最好的,但不可否认,它利基市场独树一帜的一个。它能在多个行业存活下来,最重要的原因是其创始人文化的核心——永远不会一成不变。
维珍无论在哪个行业都做着出格的事情,给人出格叛逆的印象。正是这种独特的形象吸引着躁动不安的年轻人来到维珍,使其成为许多行业中一支独特的力量。
虽然这本书是市场营销学的必读书籍,但我仍然认为把一个企业的成败归结于它的名称和定位太绝对化了。毕竟,产品和企业的生命涉及到生产、营销、销售、运营等各个方面,没有一个名字可以抹杀它。
此外,我还有一个疑问:发展的车轮永不停歇,过于专注于自己现有的定位,会不会不到位?最后会不会因为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泯在尘土中?
《定位》的读书心得 第二篇
最近终于把看《定位》一书提上了日程,之前也不止一次的听人安利过此书,再加上其被称为"有史以来对美国营销影响最大的观念",想必应该不会是浪得虚名吧。
虽说"定位"理论自1972年提出,已经有40多年的历史了,其很多理念都其实都已经在各个行业领域所实践,但系统学习的一大好处就是在于可以将过往的一个个点连接成线。
何为"定位"
那么什么又是"定位"呢?其最新的定义是:"如何让你在潜在客户的心智中与众不同。"
一、这句话可以提炼出三个要素:
1、定位从产品开始,所谓产品可以是商品、服务、企业、机构甚至个人;
2、但定位并不围绕产品进行,不涉及产品改变;
3、定位围绕的是顾客的心智,通过对既有产品的包装,使其在顾客心中占有一席之地。
作为互联网人,尤其是产品和运营,初次接触定位理念或许会有所不习惯设置质疑。因为无论是产品还是运营,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贯彻始终的一直是”用户至上,挖掘满足用户需求。“”定位“则不然,它认为仅靠”满足需求“是无法赢得顾客的,进入顾客心智的定位知道才是赢得选择的有效方法。
笔者第一次看到这个说法,内心确实也有一丝的不敢苟同。但转念一想,发现确实如此。最典型的的例子莫过于支付宝和微信的社交之争。如果从需求层面来看,支付宝的聊天功能并不逊色于微信,甚至也一度推出过"圈子平台",但却一直不能被市场所认可。其最根本的原因无非就是定位,支付宝在用户心中的一直是"以支付功能为主的类金融工具",人们根本难以将他和社交联系起来,又如何能在用户的心智中占有一席之地。
那么可能有读者会问,那为什么微信这么一个社交软件能在支付领域占据头部位置呢?其实也是定位。微信支付刚推出的时候,一直不温不火,与支付宝简直是云泥之别。但因其通过春节红包异军突起,在用户心智中建立了"发(抢)红包神器"的定位,从而盘活了其社交网络的资金流转,有了用户资金沉淀引导其再触达支付环节自然就水到渠成了。
二、为何"定位"
从定位的定义中我们不难看出,成功"定位"的一个关键在于"与众不同"。而对于"与众不同"的定义,其实不同的时代是有所差别的`。
而当下信息的过度传播和人们心智的过度简化这两者的共同作用,是"定位"愈发显得重要,"与众不同"愈发显得困难。
1、信息过度传播
这点我想大家都已经深有感触。信息大爆炸,让我们每天每数以亿计的信息所包围。无论是各类站、社交媒体、娱乐平台还是线下的各式广告,各种信息以千奇百怪的方式千方百计地试图侵占我们的心智。而一个产品要想从这浩如烟海的信息大军中脱颖而出,进入人们的心智之中。其获得成功的唯一希望,便是要有选择性,聚焦于某一点集中火力进行突破。一言以蔽之,就是找准"定位"。
2、信息的过度简化
从人的心理角度来看,我们的心智其实自带防御机制,会潜意识的去屏蔽、排斥大部分信息,而偏向于接受那些和我们过往的知识经验相吻合的信息。
这恰恰就是在这传播过度的环境下,人的唯一防卫力量——过度简化的心智。
而与此同时,大部分人可以忍受别人给他灌输一些自己一无所知的事情,却不能接受有人试图去改变他们的固有想法。所以说:定位不是去试图改变人的心智,而是去找到人心智的薄弱点加以突破。
这突破的手段,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将信息尽可能的简化。就好像用一把刀将"信息之矛"削尖削利,这样才能切入人的心智。
(三)如何"定位"
因为此书笔者也并未完全看完。故此节仅是笔者对目前所看部分的一些思考。
笔者一直说运营"有的放矢"很重要。那么关于"如何定位"自然也是基于"为何定位"的破局了。
首先,此书给出的"定位"的基本方法如下:
”不是去创造某种新的、不同的事物,而是去操控心智中已经存在的认知,去重组已存在的关联认知。“
其中”已经存在的认知、关联认知“,便是基于人们更愿意去接受与自身知识经验相吻合的信息这一客观因素。
这个在”定位“中典型的一个方法就是”非可乐“定位法。这是一种通过把产品和已经占据潜在客户心智的东西联系到一起的方法。
书中举了七喜的例子。当时在人们的认知中,第一是可口可乐,第二是百事可乐。七喜把自己定义成"非可乐"饮料,既借此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又将其和两大可乐巨头区分开来,通过差异化定位,避免和其产生直接竞争,销量急剧增长。
除了通过关联客户原有认知进入心智之外,另一个”定位“成功所面临的的难题就是”信息爆炸“了。
大家应该都知道,我们每个人能记住的信息是有限的。而我们往往容易记住一个领域中前三名的产品,最多7位(这已经算是对这个领域相当了解了。)比如说,我们自己回忆一下,现在电商平台这么多,但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能说的上来的综合电商也就天猫、淘宝、京东了吧。
而要想从万千信息中吸引客户,另一个方向便是进入潜在客户认知的前三,甚至是第一了。成为第一,是进入心智的捷径。就像我们只会好奇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谁,却从不关心第二个。
但大的市场,基本上已经被各方大佬所瓜分。而这也恰恰是现在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公司选择垂直领域创业的主要原因了。进入垂直领域的好处很多,但有助于"定位"的笔者觉得主要是俩:
1)垂直领域竞争少,如果你是第一个进入的,那么更有希望在潜在客户的心智中留下"行业第一"的印象;
2)大领域的领导者,不见得在垂直领域依旧是领导者。这是我们摆脱他们掣肘的机会。就像阿里的淘宝在C2C电商的地位无人能撼动,但到了B2C垂直领域,天猫不就逊色于京东了吗?
书未读完,暂且聊到这里吧。笔者之前总是觉得看完一本书,再写感悟比较合适。但现在想起当初运营公众号的初衷:不就是聊聊读书,谈谈感悟吗?那又何必执拗于看完再写呢?以后或许会有感即书,到时一本书写了三四篇读后感,诸位莫怪了。
《定位》的读书心得 第三篇
《定位》一书中阐述的理念犹如一把钥匙,为理解商业竞争的本质提供了全新的途径。
书中强调,定位不是对产品做什么,而是对潜在顾客的心智做什么。企业要做的就是在顾客心智中建立起一个“梯子”,让自己的品牌能够占据其中的一格。这一点让我对市场竞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例如,在汽车市场中,宝马将自己定位为“驾驶乐趣”,这种定位直接切入了消费者对于汽车性能和驾驶体验的心智需求。宝马并没有强调汽车的所有功能,而是聚焦于这一核心定位,通过一系列的营销手段不断强化这一概念在消费者心中的印象,从而吸引了那些追求驾驶激情的消费者群体。
同时,我认识到定位是一个基于竞争的`概念。企业必须要考虑竞争对手的定位,然后寻找差异化的定位点。比如在快餐行业,麦当劳以“快速、便捷、家庭式”的定位深入人心,而肯德基则以“炸鸡专家”的定位与之区分开来。两者在相互竞争的过程中,都明确地占据了消费者心智中的不同位置。这启示我们,无论是创业还是企业发展,深入分析竞争对手的定位策略是至关重要的。
从传播的角度来说,定位影响着企业传播信息的方式。如果定位不准确或者不清晰,那么企业在传播过程中就会浪费大量的资源。企业要根据自己的定位,用最简洁、最有力的语言向消费者传达核心信息。在个人职业发展中,这也同样适用。我们要明确自己的职业定位,是走专业技术路线,还是管理路线,然后在这个定位的基础上,塑造自己的形象,传播自己的价值。总之,《定位》这本书让我认识到定位是商业成功的关键因素,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都应该重视并精准把握定位。
《定位》的读书心得 第四篇
《定位》这本书为我们打开了商业竞争战略的新视野。
读完这本书,我深刻地认识到定位的核心在于在消费者的心智中占据一席之地。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产品和服务琳琅满目,企业如果不能明确自己独特的定位,就很容易被市场的洪流所淹没。书中众多的案例让我看到,成功的企业不是在产品本身的属性上做无尽的堆砌,而是聚焦于某个特定的概念植入消费者的头脑。比如可口可乐,它在消费者心中定位为经典的、正宗的可乐饮品。这个定位让可口可乐在众多饮料竞争中始终处于优势地位,即便有其他类似产品推出,消费者心中的这种定位也难以被轻易撼动。
从营销的角度来看,定位是一种对目标市场的精准把控。它不仅仅是找到产品的目标客户,更是要让产品在目标客户的心中产生独特的印象。这就要求企业深入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喜好以及他们对产品的认知模式。同时,定位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市场环境、消费者偏好的变化,企业需要适时调整自己的定位策略。这让我联想到苹果公司,它最初以创新、高端的'电脑产品定位,而后随着智能手机时代的到来,成功将定位延伸到高端智能手机领域,通过不断创新保持在消费者心中的高端、时尚、创新的定位形象。
在个人成长方面,定位也有着重要的启示。我们每个人就如同一个品牌,需要在社会这个大市场中找到自己的定位。我们要清楚自己的优势、劣势,明确自己的价值所在,然后向他人传达这个独特的“个人品牌定位”。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竞争激烈的职场、社交等领域脱颖而出。《定位》这本书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企业在商业海洋中航行的方向,也为个人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思路。
《定位》的读书心得 第五篇
读了好几本童大焕的书,买房的革命、中国大城市的死与生,穷思维富思维,包括这本定位中国,谈谈总体感受。
首先,童大焕的城市化研究,总体还是不错的。我所了解到的研究城市化的学者不算多,童大焕算是一个代表。他对城市化的研究比较集中和聚焦,认为大城市仍将进一步集聚,中小城市发展必然比不过大城市。他提出,人口300万以内的城市,基本不用考虑投资价值。这些观点与陆铭的大国大城不谋而合。
其次,童大焕的理论游离在主流之外。中国政府的城市化思路是均衡城市化,鼓励发展中西部和中小城市。过去的一段时间,总体思路是东部先发展起来,先富带动后富。现在是第二个阶段。所以童大焕的理论注定不被中央所欣赏,也与政策和施政方略大相径庭。
再次,童大焕的理论过于简单化。城市化的过程是错综复杂的,并没有统一的路径。大城市会集聚,中小城市也能快速发展。典型的'如瑞士达沃斯,美国很多小镇等。总体来说,城市化是多头并进的,大城市的集聚和小城镇的发展并不是非此即彼。
第四,中国的最大特点是人口。国际城市化经验有参考价值,却不可照搬照抄。中国城市化的最大国庆是人口巨多,需要更多的城市去承载。国内一线城市在10-12个应该比较合理,当前的二线城市很多具有发展成新一线的潜质,未来的增速冠军可能会在这个群体里产生。城市化也有个边际效应问题,发展到一定阶段,边际效益会递减,虽然总体仍将进一步发展,但速度必然有所放缓。
第五,谈一谈投资的选择。房产投资,城市选择非常关键,然后是资金和操作方式。原则上来说,投资没有固定的模式,比如一定要投资一二线,三四线就不行么?那也不是。三四线可以投,但你要选对城市,把握进出节奏,要求很高。最简单的是买入一线装死,稳赚不赔。想要赚得多,还得多学习。还有,资金少的,一开始玩不起一二线,那就可以从三四线起步,有什么关系,但如果什么都不懂,还从三四线起步,那只能自求多福吧。
《定位》的读书心得 第六篇
这本书买了好久,一口气看了好多章节,唯独最后两章今晚才看完。所以前面说什么基本已经内化了,其实就是不记得哈哈哈。
但是还是觉得学到了东西,主要就是说要成功最好的途径并不是靠自己,而是要擦亮眼睛多倾听多观察,去发掘那些好的创意(不是发明),或者可以嫁个有钱人,利用家族优势等等。而绝不是靠自己的才能白手兴家,这是少数的神话,不适合每个人去效仿。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的想法基本上可以抛弃,从今天起不必再纠结自己适合做什么,要成为一个怎么样的人。你要做的是发现并毫不犹豫地骑上一匹赛马。所以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去观察去发现谁是下一个继计算机之后的新领域。
这里说一下我的见解,我还是觉得一个人在还没遇见他的赛马之前,应该准备好自己,不仅多听多看,还应该多学多思考,完全抛弃个人也是不对的。学习和思考的过程会使你的思路更加清晰,才能更容易及时发现赛马,不仅也不能无所事事地去等着,时机会到来,关键你是否有眼光识别。当然你并不能完全准备好,这个世界没有完全准备好的人和事,当时机到临,人的机制自然会加速融入到新领域中去,并快速吸收新知识。
还有针对品牌定位的.建议就是将定位尽量细化,从一个行业到一个点,使人能够马上在脑海中出现的独一无二的选择。就是如此精细化的定位,将来的竞争将是品牌定位的竞争,谁先占领谁就是王(当然要保证好质量过关,质量是所有之基本)。这是一个少即是多,多即是少的时代,懂得舍弃,才有专一,要把一切不能让你成为第一名的东西统统丢掉,抵抗内心的贪婪自大,忍痛割爱做到极致,专心做好一件事,才能最终获得成功。
这本书适合时时翻阅,警惕自己。
《定位》的读书心得 第七篇
学文的人看到这类的书总是会不屑一顾,不就是些冷酷、无情、无聊的成功定律嘛,然后啪地盖上成功学的标签,抖落到一摊畅销书中去了。是的,很多学文的人是不屑看的,这是个毛病,我也有,得改。
很多有追求有情怀的人都会觉得这类书充满着铜臭,而且讲的都是些显然一件而无聊的道理。是的,这本书的确通篇都是教人如何忘掉自己,看清事态,然后抓住每一个能骑上适合骏马的机会,策马奔腾,迈上实现小康甚至大康的康庄大道。里面有一句话:“梦想的问题在于,它们往往不是现实,它们不过是想象的组成部分,而赛马却奔驰在现实世界。”
冷静、准确、符合逻辑。于是好多人火了,什么?那么我的梦想在哪里?我的远方在哪里?我的春暖花开风花雪月诗酒茶花香在哪里?于是愤然怒斥看这本书简直是侮辱了自己高贵清白的`人格和追求。好了,请停一停吧。
当然,书中的确充斥这对成功极端的渴望,以及金钱衡量一切的价值观。然后,我们都是会思考的好么?这不正是学文人自持的优势么?好的,假设我们都是学生,请告诉我,当你在外潇洒或奢华,或小清新,或穷游的时候,是什么在支持着这一切?如果你拍拍胸脯说花的是自己挣得钱的话,那么我敬佩你。但如果用的是父母钱的时候,先不论对不对,请告诉我你能确保一直花下去么?
如果可以,好了,握个手祝你好运常在。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只要不是靠自己能力赚的钱,都是不可靠,不稳定的。这里的能力,不仅是指个人才学,素质,而是指包括一个人情商智商机遇运气等综合因素。请不要否认,其实人和人差距没想象中那么大,只是你能否能认清自己和环境,准确创造和把握每个机会罢了。因此,在无法确保你能有一定经济来源情况下,请你一定要提高自己这种能力。
当然,这当然不是写给怀揣梦想,宁愿沉溺其中也不愿醒来的人看的。因为我想幸福,而在这个时代,我必须有一定能力来支持我的这种幸福。我想带父母去旅行,而不是花他们的钱;我想牵着爱人的手去看风景,虽然若他执意付出我不会拒绝,但希望背包口袋里有一张自己的卡,里面有能支撑即使他丢了钱包也能让我们继续开心旅行的钱;我想做自己喜欢的事,买自己喜欢的东西,即使这些都没有必要,不实用不好看,但只要我开心,我能够理直气壮地说,这是靠我自己赚来的钱。
因此,如果你也想做这样的人,请有时间还是看一看这本书吧。虽然看完并不能马上日进斗金或者实现梦想,但确实能让人认清一些东西,虽然你可能不愿看到。
《定位》的读书心得 第八篇
《定位》,作者艾·里斯/杰克·特劳特,豆瓣评分8.3分,书的封面宣传语是“有史以来对美国营销影响最大的观念。”
作者所理解的“定位”最原始的概念是,抢占用户的心智资源。即大部分企业最初做是从“产品”出发,不断的打磨自己的产品,让产品本身成为一个完美的主角。而定位理论从“用户”的角度出发,产品是什么样子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产品在用户的心智中是什么样子,占据什么样的位置。
那么企业要“定位”,实际上是和其他同类企业进行竞争,想尽办法使自己的产品在用户心中占据一个特殊的独一无二的好位置,而不是自顾自的捣鼓自己的产品从产品上找办法。
为了写更多的书,做更多的讲座,本书作者也是绞尽脑汁,用无数个案例来论证和套用到理论中来,以至于后来这个理论被滥用了。我需要再次强调的是,定位理论最核心的思想并不是差异化,而是逆向思维,从占领用户的心智资源出发回溯到我该做什么样的产品,或者我的产品该如何宣传,等等。
那么,这本书值得去看吗?
由于工作的关系,我需要去看一些关于品牌推广、市场营销等方面的书籍,而这本“有史以来对美国营销影响最大的观念”一书成为我的选择之一。
在看这本书的过程中,最开始我觉得这个观念很新颖,特别是在作者所处的年代有这样的想法是很了不起的;后来,慢慢的觉得书里面的某些内容写的有些牵强,我的脑海中出现了很多反驳作者的案例;读完这本书,我有点混乱了,甚至有点觉得花那么多时间把一本书看完有点浪费啊,明明就是说的一句话。
现在,我觉得,这本书还是值得去看看的。
尽管我对本书有诸多的不满,但一个多月的现在,这本书给予我的一个新的思考方式——逆向思维,以及新的概念——心智资源,为我的大脑加入了新元素。而且,在看书的过程中,书里面某些思想的光明确实能激发你对现实工作和生活的思考,说不准就能产生新的点子,启发你的'行动和改变。
除了这本书的内容给予我东西外,看这本书的心路历程也让我对看书这件事情有了新的态度。
以前看书,我总是希望所看的书能满满干货,看完之后浑身充实。书中的内容,我也希望它是有理有据有权威的,能成为指引我生活的方向牌。而事实上,现在看书,越发发现,很多书并不都能完美到让自己满意。正如这本《定位》,我觉得啰嗦且稍显逻辑混乱。但,没有关系啊,起码他的核心思想它打开了我思维中的某一扇门。也许,这一扇门外的路也并不是通往正确的方向,但我多了一个选择,要不要走就看我自己了。
以后看书,我希望自己能对书的作者多一份宽容,去尽量倾听和感知作者想诉说的内容是什么,观点有哪些。也许作者说的可能让你想反对,也许有点思维不清,但既然选择了看一本,就客观的去找寻最核心的内容。如果过分的抱怨书的缺点而忽视了它真正光辉的东西,那就有点可惜了。
以后看书,我希望自己能带着怀疑的态度去审视作者的思想,但也不要排斥和否定作者的想法。摘取它,把他放到自己的大脑思想库里,某一天说不定会用到,再拿出来,这样自己的思想将会越来越充盈,且你也将会拥有更多的思想选择权。
《定位》的读书心得 第九篇
“定位”就是你在预期客户头脑里如何独树一帜。这在商界举重若轻的言论,影响深远。
综观这本书,第一章节杰克特劳特便根据定位的概念列出许多大公司所普遍犯的九大错误。这些错误令那些巨头们付出了昂贵的代价,作者的意思,原本这些错误可以避免的,但执意所为的后果是损失惨重。如果想避免迷茫,少走弯路,想突出特色而独树一帜,想在市场营销战中获胜,清晰定位是绝对有必要的。看吧,那些超级公司正是犯了定位模糊的错误,被分为九大类,让人们吸取其中的教训。瞧,人们心智中对你的产品的看法,对你公司的看法影响着他(她)们的行为方式。作者告戒人们要放弃改变人们心智认知的行为,最重要的是强占预期客户头脑并独树一帜。我个人甚至相信这个方法也适用于人际关系的交往。一个独特的与终不凡气质的人总是容易让人记住,这是因为这个人在那个人心中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形象,和普通人区别开来,产生了强烈的个性。如果从改变自己的角度上来说,来一个重新定位不是非常棒吗?但很难,人的习惯行为是很难改变的,更何况从内涵气质上的.改变。而此时我们所犯的错误,和一些机构臃肿,不愿意随便改变自我的企业又有什么两样。所以说要想做好企业,先做好人先。企业是由人构成的。
通用汽车公司,杰克劳特劳形容二十世纪初的通用“一团遭”。很混乱的原因是品牌随便延伸,各种牌子概念混淆不清,加上没有价格的区隔,通用无法统一管理好众多汽车品牌,导致,可以有巨大发展潜力的牌子发展缓慢,劣势品牌也没有得到很好的改良。基隆深刻理解了这样的问题,费尽心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塑造品牌,区隔概念,终于通用又慢慢强大起来,但很可惜他的接班总裁不管是唐纳还是罗杰都走向二十世纪初所犯的严重错误,无视区隔汽车概念,甚至放弃了汽车设计的专长,同一性几乎让通用喘不过起来了。作者针对这些错误总结三大教训,第一,警惕成功,言下之意是通用因为自大而不讲定位,硬把自己一厢情愿想法强加到顾客身上;第二,领导者必须封锁竞争,美国汽车市场被日本汽车拿下,或许它的自大,忽略了竞争对手的猛烈性,没有树立良好品牌形象,在人们心智中独树一帜而失去市场;第三是,不要与前线失去联系,市场竞争状态是企业必须了解的,忽视对手的行为而盲目行动必然付出昂贵的代价。
杰克在第四章写关了于AT&T公司的衰落主因。AT&T进军电脑业和有线电视领域而不主张拿下擅长的通讯行业,结果是大量资金投入却没有得到相应回报。试问有谁有足够的实力去撼动IBM这样的电脑巨人?有线电视又碰上小贝尔及定位清晰专业级的竞争对手。AT&T公司的多元化战略失策导致错过了很好的发展时机,对业务定位不清晰。作者得出的教训这一是关注现实世界,强大不代表可以为所欲为,成长是有极限的。如果能重新回到AT&T公司的主业务上来,焦点聚集在自己是通讯公司的定位上来而不要再妄图做改变人们心智的傻事。
AT&T公司衰落还不算最坏,如果从世界顶级公司到死亡,那就让人充满了遗憾。人们更多的是把这些现象视为极好的研究对象。数码设备公司就是这样的一家公司,象一到璀璨的流星。IBM同样是数码设备公司的强大对手,很可惜强大就会陷入傲慢,低估竞争对手,市场定位严重错误,以为迷你电脑才是主流。结果残败最后被康柏收购了。事实上所有的大型公司都会犯下傲慢的错误,以为市场是自己的可以为所欲为。市场是谁的决定权永远在消费者手上。
从此本书中不难看出,杰克虽然列出好几个事例来说明不同的问题,但核心问题就是定位错误。那些大公司总以自己认为的那样来争夺市场,而不考虑这些行为在消费者头脑形成的影响,结果付出昂贵代价甚至消亡。我想我们的人生也真的需要认真考虑如何正确定位的问题。
《定位》的读书心得 第十篇
阅读《定位》这本书后,我对企业运营和个人成长中的定位概念有了更为深刻的感悟。
定位的核心是在顾客心智中建立差异化。在商业世界里,同质化的产品越来越多,如果没有差异,就很难吸引消费者的注意。书中提到的许多企业都是通过寻找独特的定位来打破市场僵局的。比如沃尔沃汽车,它定位为安全性能最高的汽车品牌。这个定位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沃尔沃多年来在汽车安全技术研发上的'持续投入和成果体现。这种定位深入消费者的心智,使得消费者在考虑汽车安全性时,首先想到的就是沃尔沃。这就告诉我们,定位需要有真实的支撑点,不能仅仅是一种营销噱头。
从传播的角度来看,定位影响着企业的信息传播策略。一个明确的定位能够让企业的宣传更加有的放矢。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定位确定宣传的重点、渠道和受众。如果一个品牌的定位是高端奢华的,那它的宣传渠道可能更多地会选择高端杂志、时尚活动等,以精准触达目标受众。
对于个人而言,定位是自我认知和职业规划的关键。我们需要清楚自己的独特之处,并且思考如何将这些独特之处转化为价值。例如,一个擅长文字创作且富有创意的人,可以将自己定位为创意文案策划师。在社交和职场中,通过展示自己在文案创作方面的独特能力和成果,来强化这个定位。而且,定位也要求我们懂得取舍,不能妄图成为无所不能的人,而是要聚焦在自己最有优势的领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像那些成功的品牌一样,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在自己的领域内建立起独特的“品牌价值”。
《定位》的读书心得 第十一篇
《定位》是一本充满智慧的商业书籍,阅读之后收获颇丰。
书中强调,定位是从产品开始,但并非是围绕产品进行,而是围绕潜在顾客的心智进行的。这一观点让我对市场营销有了全新的理解。企业不能仅仅关注产品的功能和特性,更要深入探究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和认知模式。例如,当我们想到高端智能手机时,苹果手机就会立刻浮现在脑海中,这就是苹果在消费者心智中成功定位的结果。它不仅仅是销售一部手机,更是在售卖一种高端、时尚、便捷的`生活方式。这种定位使苹果手机能够与其他众多品牌区分开来,吸引了众多追求高品质生活的消费者。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定位成为了一种战略武器。一个精准的定位能够帮助企业避开激烈的正面竞争,开辟出属于自己的蓝海市场。就像七喜汽水,它将自己定位为“非可乐”饮料,这种独特的定位使得它在饮料市场中获得了一席之地。它没有与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在可乐市场中正面较量,而是通过重新定义自己,满足了那些不想喝可乐的消费者的需求。
对于个人发展而言,我们也要学会定位自己的“品牌”。我们要思考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和价值,明确自己的优势和特长,然后将其放大,形成自己独特的个人品牌定位。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人际交往、职场竞争等方面脱颖而出。同时,我们也要不断强化这个定位,通过持续的行动和成果来巩固它在他人心中的印象。
《定位》的读书心得 第十二篇
定位,什么东西要定位?如何定位?定位的基本方法,不是去创造某种新的、不同的事物,而是去操控心智中已存在的认知,去重组已存在的关联认知。
很多人把这本书看做是营销的指南,也有人在这本书中看到了人生的定位,没错,其实不只是产品,我们每个人或许都需要定位。
我现在做的工作其实就是从入门开始自己摸索的,曾经拍短视频,自己没头没脑的策划、写文案、拍摄、剪辑,这里面没有一样是我擅长的,最多是感兴趣,于是一边学习,一边拍摄。
开始以为没什么大不了,自己一个人参与所有环节,但是后来才知道,根本不容易,结果也是差强人意的,完全达不到起初的预想,并且,通过这个过程才发现自己的能力是那么的小。
《定位》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想就是,一个人应该有自己的定位,专注打造自己的强项能力。就像在团队中,我每个流程都想自己做,但是没有一件做得好,假如专注一个方面,把一个环节做好,在这个团队中才能发挥自己的价值,这应该就是大家所说的'专业吧!
也有人觉得,人生不应该被定位限制啊,人生不应该是有无数种可能的吗?是啊,在过去的成长经历中,你一定没少被人定位,被家长定位、被老师定位、被陌生人定位......有时会被这些定位限制,但那一定是因为,你从没思考过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从未认真给自己定位。
难道学历低每个月就只能领不到三千的月薪吗?难道长相平凡就不能找个帅哥谈恋爱吗?难道家里没有矿就只能怨天尤人吗?不是吧!就算别人给你这样定位,你也只会嗤之以鼻,内心不服,凭什么!所以说,我们需要的是自己给自己一次认真的定位,不给自己限制,这才是人生有无数种可能!书中说,“定位”的最新定义是:如何让你在潜在客户的心智中与众不同。
学会认识自己,给自己重新定位,并且相信外部力量的强大,就是一种心智的转变,老人总说一句话“等你长大就知道了”,说的不是个子长大,而是心智的变化,可想而知,心智的转变是可以影响一个人的行动的。
那么,就从第一个问题开始思考吧!我是什么样的一个人?一起来重新定位自己吧!
《定位》的读书心得 第十三篇
《定位》仿佛是一本读不完的书,而且常看常新,每次都会新的体会,好的作品大抵如此吧。
看完书脑海中会不断的想,如何定位呢,我觉得这一定是在对现状认知极其清晰的条件下才可以操作的。看见当下才能想象未来,对当前情况的把握程度,决定着定位的精准程度。一定要脚踏实地,认真研究在潜在客户中已存在的认知。
现在社会信息传播速度非常快,但是不乏传播过度的情况,而对于信息的选择与分析则变得至关重要。定位其实就是市场选择,其实就是不断的将市场细分,再细分,找到属于自己的发展领域。
不禁想起以前认识的一位老师,喜欢钓鱼,开着价值不菲的进口皮卡,在冰面上一待就是一整天。我们和几个小辈被拎着一起去陪他钓鱼,本来也没什么兴趣,然后开始看运河边上来回的行人和路边停着的各位渔友的坐骑。那会儿还不流行SUV,基本都是紧凑型的私家车,老师的座驾显得尤为突出。后来回去的路上大家还调侃老师不应该开这车出来钓鱼,应该带我们去跑个山。可老师却说开这车钓鱼特别实用,鱼竿渔具还有后来钓上来的两箱子罗非,都毫不费力的放在了车上。
后来入职皮卡事业部,多多少少了解到一些场景化营销的情况,又看了些“对家”的'营销策略。由衷感慨,对于市场的细分,对于产品的定位,其实就是让自己的产品在潜在客户的心智中与众不同。
如何让自己的产品在潜在客户的心智中与众不同,我浅薄的认为应该就是让客户第一时间知道拥有这个产品,他们可以某些特定的事情,并且达到特别的效果。
我不知道自己这样说是否可以被理解,那就打个比方吧。比如,去超市买洗碗用的手套,有一款手套上有像刷子一样的塑胶凸起。我马上就能想象到,当我用它洗碗的时候,就不用在拿着其他东西刷碗了。这款手套最终出现在了我的厨房了,并且很好的完成了我需要做的事情。
同样的道理,是不是我们的产品定位也是如此呢。如何让产品在潜在客户的心智中变得与众不同,如何让客户可以直观地、毫不费力地看到产品的特定用途和价值,这是值得进一步思考的事情。
这本书断断续续的读了很久也还没有读完,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合上书思考比打开书阅读,花的时间要长的多。
《定位》的读书心得 第十四篇
《定位》这本书给我带来了许多关于商业运作和竞争策略的深刻思考。
读完之后,我意识到定位其实是一种对消费者认知的争夺。消费者的心智是有限的,他们很难记住太多关于产品的复杂信息。因此,企业必须抢占消费者心智中的有限空间。就像在咖啡市场中,星巴克成功地将自己定位为高端、舒适、社交化的咖啡体验场所。它在消费者心中建立起这样的形象后,消费者在想要享受高品质咖啡和舒适的社交氛围时,就会首先想到星巴克。这种定位使得星巴克在众多咖啡品牌中脱颖而出,并且具有较高的品牌忠诚度。
书中还提到了定位的起点是市场细分。企业需要找到适合自己进入的.细分市场,然后在这个细分市场中确定自己的定位。例如在护肤品市场,有针对不同肤质、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等多种细分市场。兰蔻定位为高端女性护肤品,它针对的就是追求高品质、愿意为护肤投入较高成本的女性群体。它通过产品研发、包装设计、广告宣传等一系列手段,强化自己在这个细分市场中的定位。这让我懂得了企业在制定战略时,必须先进行细致的市场调研,明确自己的目标细分市场,然后才能进行有效的定位。
在团队合作和项目管理方面,定位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一个团队或者项目需要有明确的定位,每个成员也应该清楚自己在这个定位中的角色。如果团队整体定位模糊,成员角色不清,就会导致效率低下、资源浪费等问题。对于个人而言,我明白了自己需要在社会和职场中找到独特的定位。这个定位应该基于自己的特长、兴趣和价值观。只有找到这个定位,才能在成长和发展的道路上更有方向感,才能像那些成功定位的企业一样,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定位》确实是一本能给人带来诸多启发的好书。
《定位》的读书心得 第十五篇
今天,“定位”一词已成为最重要的、使用最广泛而频繁的战略术语之一。本书出版于1981年,两位作者均以当时的美国社会作为背景对传播以及定位进行了分析。三十多年前的美国作为世界超级大国,已然是一个媒介众多、产品丰富、宣传手段层出不穷的社会,出现了传播过度导致信息大量流失的问题,宣传的产品想要在人们脑中留下深刻印象已经很难,更何况是商品经济极度发达、世界市场愈发广袤的今天呢?因此,本书在出版三十多年后的今天仍然具有重要价值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它提出了一个不仅仅在当时,甚至在今天和往后未来几十年都仍然适用的营销法则:定位。
那么何谓“定位”呢?我们常常觉得定位无非是公司和企业本身对于自己所在位置的认知,却忽略了公司和企业在预期客户心目中的地位,而这恰恰是最为关键和重要的。本书为“定位”做出了一个概念性的解释,即:在预期客户的头脑里给产品定位。事实上,正是由于信息流通速度大大的加强,人们接受信息过多,才更加需要一个鲜明而简短的定位来稳固企业的位置。在大脑备受骚扰的情况下,人们会在脑中有意识地形成产品阶梯,将脑中记得的产品分为一二三等。例如可口可乐是可乐中的龙头老大,百事与七喜排名二三,而其它并不鲜明的汽水品牌则淹没在众多产品里无出头之日。
因此本书提出,要想在我们这个传播过度的社会里取得成功,企业必须在预期客户的头脑里占有一席之地。这个一席之地不仅包括企业的短处和长处,还包括其竞争对手的优点和弱点。争当第一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人们永远会记得第一,第二却极其容易被视而不见。除了书中所举的第一个飞越太平洋的例子外,今天中国也有类似的例子。“真功夫”是我国第一个定位为“蒸米饭快餐”的,它也许不是第一个蒸米饭快餐品牌,却由此占领了预期客户心目中第一个蒸米饭快餐的定位。这正对应了书中所点明的,不需要事实上你是否是第一,只需要人们认为你是第一即可。这也正是本书反复提出的,在预期客户的头脑里给产品定位在中国的典型案例。
能够成为领导者自然是最佳选择,然而领导者也并非凭借第一的名气便能处处得志。如书中所说,在任何产品类别中,第一品牌的销量总是大大超过第二的品牌,然而一旦在营销中领先的公司在新产品类别中没有争得第一,该产品通常就会败在别人手下。好比可口可乐虽然已经是汽水的领导品牌,它旗下所推出的运动饮料却无法和“第一”的运动饮料品牌竞争,正是由于人们不仅对品牌有其相应定位,也对该品牌所代表的一类产品有相应定位导致的。肯德基和麦当劳是数一数二的快餐品牌,但它们针对中国市场推出的米饭和粥却十分不受欢迎,因为这不符合肯德基和麦当劳在中国顾客心中“美式快餐”的定位。这也是许多企业存在的一个误区,认为企业的实力决定了产品的实力,事实上这种由内而外的思维是行不通的,企业必须更加重视思维的客观性,形成一种“由外而内的思维”,必须明白企业的实力来自产品的实力,来自产品在预期客户头脑里占据的地位。这样才能更有针对性地进行产品宣传。
对于追随者来说,它们则要更见缝插针地寻找人们头脑里还未被定位的部分,或者想方设法为竞争者重新确立定位。不需追求人人满意,只要预期客户明白你能够给与他们什么就够了。例如五谷道场将自己定位为“健康的、非油炸方便面”,不仅简单明了,且将其它油炸方便面都重新定位为了非健康食品,达到在方便面市场中突出重围的效果。
归根结底,定位的关键还是在于简单化、明确化、客观化。企业不能将自己的愿望当作定位强加于顾客头脑中,那只会使预期客户产生排斥心理。
许多企业依赖自己建立起的品牌地位进行产品延伸,大多数企业都将产品延伸看作良好的战术,本书却把产品延伸归类为“陷阱”,归类为短期有益长期不利的下策。因为产品的实力决定了企业的实力,在人们头脑中拥有巩固地位意味着某个品牌变成了通用名称的代名词,过多的.产品延伸只会让人们混淆而产生厌烦。一个合适的名字便尤为重要。一个含义不好或是会与原产品混淆的名字,很容易使产品走上销售的下坡路,因为名字就是把品牌挂在预期客户头脑中产品梯子上的钩子,实际上打入人们头脑的是产品的“名字”。而坏名字自然会产生坏名声,一个坏的产品名字极有可能影响到企业本身。
定位不只是对产品而言,在本书看来,对公司、对国家、对服务甚至对一个人自己都可以进行定位。以个人来说,定位要求我们职业专长化,选定某个具体的位置与自我联系起来,树立专家地位。其次要勇于与竞争对手搏斗,然而要尽量避免与领先者正面交锋。其三树立坚持的理念,确定基本定位战略之后就要坚持下去。最后是懂得限制创造性,这是定位思维的重点。这些不仅是个人通往成功的关键,更是企业、社会、国家成功的关键。
“创新精神本身毫无价值可言,它只有在为定位目标服务的时候才能发挥其效应”,广告也许需要的并不是彻彻底底的创新,而是与现实相联系的定位。定位定义了一种崭新的传播方式,即在纷乱嘈杂的传播环境中,简介明确地确立在客户头脑中的地位。定位,实则定义的是存在在客户头脑中的对产品的概念。
对于个人而言,定位就是对自己的认知,只有足够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需求,才能更好的找到自己的定位。
《定位》的读书心得 第十六篇
《定位》这本书为我们在商业竞争乃至个人发展领域打开了一扇新的思维大门。
读完这本书,我深刻认识到定位的重要性。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市场上充满了各种各样的产品和服务,如果一个企业或者品牌没有明确的定位,就如同在茫茫大海中没有航向的船只。书中众多的案例让我看到,那些成功的品牌往往都有一个清晰而独特的定位。比如可口可乐,它定位为正宗的、经典的可乐饮品,这个定位深入消费者心中,使得它在饮料市场中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这种定位不仅仅是一种产品属性的定义,更是一种对消费者心智的占领。
从个人角度来看,定位也有着极大的启示意义。我们每个人都在社会这个大舞台上竞争,明确自己的定位有助于我们发挥自己的优势。就像在职场中,如果我们能够精准地定位自己的技能、性格适合的岗位,就能更高效地发展自己的职业生涯。而不是盲目地跟从他人或者随波逐流。同时,定位也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根据环境的.变化和自身的发展不断调整。
此外,定位需要简洁和聚焦。过于复杂的定位往往难以被大众所理解和记忆。书中提到的一些品牌因为定位的模糊不清而失败的例子让我警醒,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都应该用最简洁的话语概括出自己的独特之处,以便在受众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定位》的读书心得 第十七篇
平时耳闻目濡,经常听到各种公司大谈特谈“定位”,但常常听不出所以然。最近看了艾·里斯(AlRies)和杰克·特劳特(JackTrout)著的《定位》(Positioning)一书,该书是一本改变了传播——营销的书。它讲述了什么是定位,并提出定位是广义的成功战略,定位技巧可应用于包括“政治、战争和商业,甚至追求异性”;
时代可以分为:产品至上时代、形象至上时代和定位时代。在产品时代只需拿出“更好的捕鼠器”并且有钱去推销它就行了,但仿效产品毁掉了产品时代。在形象时代,声誉或者形象比任何一个具体的产品更加重要。但拾人牙慧的公式同样毁掉了形象时代。在定位时代,创新不再是通向成功的关键。要想取得成功,企业必须在预期的客户头脑中占有一席之地。这个一席之地不仅包括企业的长处和短处,还包括其竞争对手的优点和弱点。在定位时代,光靠发明或发现新东西是不够的,甚至没它也行,但你必须是第一个打入客户的大脑才行。
人脑有一个针对现有信息量的防御机制,它能拒绝无法“计算”的信息,只接受与其内部现状相称的新信息,其他东西则一概过滤掉。政府、企业或产品都需要有正确的定位。定位不是以自我为中心,要在预期客户头脑里占有一个适当的位置。
“缺乏适当定位”至今是许多本土企业及非赢利组织在竞争中的瓶颈,是营销中的突出问题点。对于个人来说何尝不是一个重要问题呢?
做事没有重点,希望人人满意,得到所有人的满意,结果是没有人满意。值得做的事情非要等到尽善尽美才去做,结果很可能永远做不成。如果你试过多次,并且偶尔取的成功,你在公司里的名声可能会很好。我们经常会有“宁做鸡头,不做凤尾”的想法,却没想到不管是鸡头还是鸡尾他终究是鸡,成不了凤凰。泰坦尼克号上最好的船员到头来也得和最差的水手上同一救生艇,而且他还得有幸露出水面才行。我们还经常会试图做一些根本就不可能成功的事情,所谓好高骛远。这特劳特都可谓是定位不当。
每个人都必须有一个正确的、远大可行的'目标。在此基础上,给自己进行正确定位,并努力达到你的目标。首先,得给自己下个定义。你是什么样的人?你得对自己有充分的了解,至少要对自己能干些什么事要了解,不要以为自己能为所有的人干所有的事。人人满意等于没人满意。当然,每个人对自己的认识能力有限,这要求我们不停的审视自己,经常给自己下定义。其次,要不停观察我们所处的环境,思考他的特点和利弊,看他对我们自身的发展是否有利。一个环境在一定的条件下可能对你有利,但过一段时间又可能会抑制你的发展。环境包括社会、公司、你的上司,也包括你的朋友。对社会,我们必须努力去了解他,适应他。公司和上司是可以选择的,要选择真正对你有利的。如果你上了失败者的船,无任你多么出色都无济于事。不要只问你能为公司和上司做些什么,要问他们能为你做些什么。朋友要多交,但光交朋友还不够,你还要牵出友谊这匹马,间或操练他一番,否则的话,你需要的时候,反而用不上。总之,你必须不停的去适应环境,使之为你服务。最后,要敢干,要有信心。任何值得一做的事情都值得去乱做一气,要敢于犯错误,并勇于承担由此产生的后果。不打算冒风险,不打算受到纷至沓来的非议,就不会第一个提出新点子或新概念,就很难取得成功。
个人定位和产品一样,就是要在预定客户的脑子里占有一席之地。不要在产品里,甚至不要在你自己的脑子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要在预期客户的头脑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把你的想法用合适的方法表达出来,传达给你的“客户”,让他们知道你的追求是什么。在他们的头脑里给你自己定了位,就有可能把你往你希望的方向推动。
总之,你所做的一切必须为你的目标服务,小不忍则乱大谋。Hitchyourwagontoastar!通过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最终必然会取得成功!
《定位》的读书心得 第十八篇
最近一两天连续阅读《定位》,由里斯和特劳特一同编写的。其中给我最深的理念是营销就是要把产品植入顾客心智之中,并开创了“胜出竞争”营销之道。(之前还看了阿尔里斯的《公关第一广告第二》,真是大为感触:原来是公关一直在扮演着塑造品牌这个角色,而广告只是在维护塑造好了的品牌,保持它的力量,使这个品牌充满活力,不衰败,所以公关就被提到最前线,而广告是后于公关,被退到第二的地位,起着保护和维持作用,这两者不能倒换顺序,也不能缺少某一个,一个品牌或是公司以及个人,只有将公关和广告很好的运用,他才能立于不败之地。)看书一向很慢的我,今天终于看完了这本书。大师不愧是大师,当时他们写这本书得出这样的观念的时候还有很多人都骂他们是胡说八道,说他们的观点不正确,就包括营销大师大卫奥格威都不赞同他的观点。但是任何好的理念都是能经受的住时间考验,这样的理论才是时代所趋的。
直到20xx年,美国营销学会评选有史以来对美国营销影响最大的观念,结果不是劳斯。瑞夫斯的USP、大卫。奥格威的品牌形象,也不是菲利浦。科特勒所架构的营销管理及消费者“让渡”价值理论,不是迈克尔。波特的竞争价值链理论,而是艾。里斯与杰克。特劳特提出的“定位”理论。
(1)一个企业只有在它这个行业成为第一,树立行业第一的服务或是第一的`位置,并且真正做到了第一(所谓第一是先于竞争对手提出),你才能牢固的树立你第一品牌的形象,你才能不被竞争对手打败,所以时机很重要,更重要的是你公司的定位一定要准确,在之前一定要经过深入的市场调查,做到真正的了解自己的产品,自己的位置,以及竞争对手的动向,你才有针对性。
(2)但是现实中很多产品并不是在行业中排名第一第二,有的甚至是第二百名,即使这样我们也不惧怕,只要找准自己的定位,为自己的品牌取一个好的名字,因为名字中间就隐含了你的定位,最为重要的是定位信息一定要简单,在现代社会信息纷繁的年代,你只有极为简单又富有创意的信息才不会被信息的海洋给淹没,才能让受众记住你;还有你的产品一定要有针对性,要有目标受众,而不是人人都兼顾,否则你的目标群体会丧失。
(3)很多企业都喜欢用产品延伸线来给产品定位,这是一种错误的做法。很多公司的管理人员都觉得采用产品延伸来定位可以降低成本还能扩大影响,没错,这是广告公司的想法,因为广告公司是喜欢做同一个品牌的案子,如果他们做一个新的品牌则会遇到更大的压力和竞争力,而且广告预算也更大,所以这又回到公关第一,广告第二来了。要是将一个新的品牌交给公关公司并且运用公关的手段也就是第三媒体,并且采用舆论传播为导向,那么不用花费多少预算就可以在公众心中建立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等到这个品牌成熟之后再交给广告公司来维护企业的形象。
(4)有的公司受不了延伸产品利益的诱惑,而延伸出一些新的产品,从短期来看,确实能给公司盈利,并且能降低生产成本,但是从长期来看,这是致命性的伤害,当你在很多方面都获得一点点的市场份额的时候,你会发现你已经丧失了你在某一个领域领先的优势,把这种优势拱手让给了你的竞争对手,并且你的延伸产品的市场份额也是永远竞争不过对手的优势品牌的,这样你的品牌就会慢慢的从市场中退出,最后消失。
《定位》的读书心得 第十九篇
定位这本书其实有一点点《品牌》的反面教材,其实也挺有道理的,品牌延伸的陷阱,并不是任何一个品牌,只要延伸就能够获利的,而是要看怎么延伸,延伸好还是保持品牌单一性比较好。虽然西方的书多有自吹自擂的嫌疑,例子也都是西方的,读起来不是很过瘾,但是起码前几章还是有干货的。
很多经理人认为,胜负见于市场,其实并非如此,胜负在于潜在顾客的心智,这是定位理论中最基本的概念。
今天我们发现,开创并主导一个品类,另你的品牌成为潜在顾客心智中某一品类的代表,是赢得心战的关键。
保持品牌的狭窄的聚焦
营销的竞争是异常关于心智的竞争,营销竞争的终极战场不是工厂,不是市场,而是心智。心智决定市场,也决定营销的成败。
定位的基本方法,并非创造某种新的,不同的事物,而是调动心智中已有的认知,重现链接已经存在的联系。
顾客心智为了防御海量的信息传播,会筛选和排斥大部分信息,心智只接受与之前的知识和经验相一致的信息。
不要试图改变心智,成为定位理论的原则之一
一旦顾客心智中拥有了一个词,你就得利用它,否则就会失去它。
事实无关紧要,重要的是人们心智中已有的认知。定位的思维的精髓在于,把认知当做现实来接受,然后重构这些知识,已在顾客的心智中建立你想要的“定位”。
每一种媒体的出现非但不会取代原有的媒体,反而会改变和改造原有的媒体。
定位是一套系统的寻找心智空位的方法。
成为第一是进入心智的捷径
如果你不能再某个品类中争取第一,那么就开创一个你可以成为第一的品类。
领导地位是最好的差异化,是品牌成功的'保障。
高价策略成功的秘诀在于:首先你必须是第一个建立高价定位的品牌,其次,必须有一个有效的品牌故事,最后,选择一个顾客能够接受的高价品类,否则高价只会把顾客吓走。
高价必须以真正的差异化做支撑,差异化能够合理解释为什么值得人们花更多的钱。
时至今日,各公司还是致力于制造产品而不是主打品牌,产品制造在工厂,而品牌打造则是在心智中。取个好名字至关重要。
心智一旦形成很难改变,消除负面的影响的更好的策略是换一个名字。
如果你是第一个进入心智的,取任何名字都可以,如果你不是第一个,又没有挑到一个合适的名字,将面临巨大的风险。
《定位》的读书心得(最新19篇)
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