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1级文库 > 精选推荐 > 正文

美育云端精选8篇

2024-03-27 19:46:38 1级文库

有音乐、美术、舞蹈、戏曲四大领域,邀请全国的艺术家参演,为全国大中小学生上演了一场艺术盛宴。下面是1级文库美丽的小编帮大伙儿收集的美育云端精选8篇,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美育云端精选8篇

美育云端精选8篇 篇一

【关键词】小学数学 自主学习 能力培养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在教学中,如果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任何方法都是好的”。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在充分利用数学学科自身的优势,化有限条件为有利条件,拓宽思路,大胆突破,既尊重传统,又不要被传统所束缚。既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教学方法,又要探索出适合本校实际的方法,使每一节课都方法新颖,措施有力,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把课堂教学创造得丰富多彩、生动活泼,使学生愿学、乐学、会学。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切实推进素质教育,实现学生社会化、个性化的发展。

一、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求知欲。

恰当的诱发性的问题情境具有两个特点:1.处在学生思维发展水平的最近发展区,学生对其可望又可及,能刺激学生的学习欲望;2.有一定的情趣,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造愉快学习的乐学气氛,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探求知识。

二、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一般来说,如果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他就会深入地、兴致勃勃地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并且广泛地涉猎与之有关的知识,遇到困难时表现出顽强的钻研精神。因此,要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就必须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课,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展示数学丰富的美育因素(如形式美、概括美、简洁美、对称美、辩证美)等,都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极好手段。教师适时的表扬、鼓励,对学生学习给予肯定的评价,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

三、采取灵活多样形式,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生年龄小,自制力差,注意力易分散。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力求形式新颖,寓教于乐,减少机械化的程序,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一)教师要善于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事物趣味化。如色彩鲜艳的教具;新颖的谜语、故事;有趣的教学游戏;关键处的设疑、恰当的悬念;变静为动的电化教学等等,尽可能使学生感到新颖、新奇,具有新鲜感和吸引力,为学生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提供物质内容和推动力。(二)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联系,也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要解决的问题上。因此,在教学中,对教学内容要讲来源,讲用处,通过联系实际,解决学习、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样学起来自然有亲切感、真实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动机,产生学习兴趣。(三)用新颖有趣的教法诱发学习兴趣。如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我说:“今天老师要和小朋友们开展计算比赛,比一比谁算的又对又快,接着我出示了题目:3+3+3,7+7+7+7+7,8+8+8+8……+8(100个8)。看了题目以后,小朋友们马上投入到紧张的计算比赛中去,正在兴致勃勃的把数字一个一个的加,我却立即说出了得数。小朋友们觉得很奇怪。这时我说:“其实,老师做加法的本领并不比你们强,只是我掌握了一种新的运算方法,掌握了这种方法以后,算几个相同加数的加法时,速度就会快多了。这种运算叫乘法,你们想学吗?”正是这一举措,展示了乘法这一教学内容的内在魅力和巨大作用,无疑把学生紧紧地吸引住了,从而诱发了学生急切学习乘法的需要和强烈的学习兴趣。总之,教学上的艺术性、形象性、趣味性,都能使学生情绪兴奋,从而积极对待学习活动,自觉思考问题。

四、开展适当竞赛,提高学习热情。

适当开展竞赛,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小学生在竞赛条件下比在平时正常条件下往往能更加努力学习。竞赛中,由于小学生有着很强的好胜心,总希望争第一,得到老师的表扬,利用这种心理可以使学生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大增。教学中可以组织各种比赛,如“看谁算得快又对”,“看谁的解法多”,“比谁方法更巧妙”等,都能使学生“大显身手”。比赛形式多种多样,可以全班比赛;可以分男女同学比赛;可以分小组比赛;还可以将学生按能力分组比赛,使每个学生在各个层面上获胜的机会增加,激励的作用将会更大,参与的热情就会更高。

五、树立学习信心,让学生“愉悦”学习

当学生通过努力获得某种成功时,就会表现出强烈的学习兴趣。教师的责任在于相机鼓励、诱导点拨、帮助学生学习获得成功。当学生想独立的去探索某个新知时,要十分注意情绪鼓舞:“你一定能自己解决这个问题”、“你一定能行!”等。当学生的学习停留于一定的水平时,要注意设“跳板”引渡,使他们成功的到达知识的彼岸。当学生的学习活动遇到困难,特别是后进生泄气自卑时,要特别注意给予及时的点拨诱导,使他们“跳一下也能摘到果子吃”。这样,各种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体会到探索的乐趣和成果,他们定会更加努力,更加主动地学习。

美育云端精选8篇 篇二

首先,教师要读懂文本作者、绘图作者和编辑的意图,并睁大自己鉴赏的眼光,悟出插图的丰富底蕴,读出自己对插图的理解和感受。教师还要充分挖掘蕴涵在课文插图中的知识信息,思考如何利用插图引导学生品评鉴赏,透过插图画面探究和吸收更多的隐含的信息;思考如何利用插图来设计练习,发挥插图的最大功效。

其次,利用课文插图可以直观印证课文内容,有利于学生理解文本、感悟文本。我教文言文《童趣》时,先给学生欣赏插图:人物表情、白鹤的状态及整幅画的布局,然后让学生找出文中对应的文字。学生通过图文对照,体味到了“鹤唳云端”的图景,插图中画家用放大、夸张的手法描绘,与文字完美统一,直观地凸现了童真、童趣的纯朴美好。

再次,教学时,教师要注意交给学生观察的顺序、主次、细节等,通过指导学生观察图画,获得有关的表象和情节的依据,再联系课文文字内容,进行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以补充丰富画面的形象和文章的情节,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最后,利用插图,可以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中外文化名人、学者、民族英雄的插图凝聚着他们的人格美,教师引导学生欣赏他们的画像来感受他们卓越的思想、济世的抱负、旷达的胸怀,引起学生的景仰之情。

美育云端精选8篇 篇三

关键词:初中语文;挖掘文本;巧设课堂;实践体验;人文素养

一、基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要求和学情分析

语文课标中指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基于课标的要求,中学语文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而且还要引导他们观察生活,寻找美景,时时有美的体验和享受,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语文教学是语言教育和情感体验的结合,在教学中要注重方法引导和情感教育。

就本校对学生思想品德和审美情趣现状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有较强的正义感、爱国情感、责任心和自信心,但在升学压力下部分孩子的自私心理较重,耐挫性较弱,缺乏刻苦钻研的精神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体会不到学习的快乐和意义。家庭生活富裕,加上社会不良风气影响,中学生出现了一些流行审美标准和趣味,思想道德规范随之淡化。

作为一线的初中语文老师,应该思考:如何通过语文课堂学习,“提高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带着这个问题我进行了一些尝试和实践。

二、提高学生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的实践探究

(一)挖掘文本,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领域影响是深远的,学生对教材反应是多元的。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因此,课堂上我充分挖掘文本中潜在的智力价值和精神价值,利用文本人物、事理、事例来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情感体验,从而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道德感和美感,陶冶情操、净化心灵。

古罗马哲学家塞涅卡说过:未尝过艰辛的人,只能看到世界的一面,而不知其另一面。……真正的人生,只有在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之后才能实现。

【例一】

《音乐巨人贝多芬》是一篇抒写、感悟名人的好文章。在教学中我把“深入人物内心世界,在熏陶感染中培养学生顽强乐观的人生态度”作为教学重点,学生中很多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平常遇到一点挫折打击就痛哭流涕,选择逃避放弃,或是怨天尤人。因此在教学前,我让学生收集贝多芬的生平资料,在了解了他苦难的生活经历背景后进行导引。

师:围绕“命运给予了他不幸”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进行体味。(默读课文)

生1:第7、9段,十分陈旧甚至是不整洁的衣服,拖在衣服后面的早已失效的助听器,愁苦的脸,蓬乱的头发,印证着生活的苦难和压力。(肖像描写)

生2:第10、11段,遭受嘲笑和捉弄。(不耐烦,不想被人打扰)

生3:第15、18、20段,不被理解。(三个孤独,一株树,一个人)

生4:第26段:最后一次指挥。(彻底失去能力)

师生小结。

师:围绕“命运造就了他不屈”,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进行体味。(再读课文,小组合作)

生1:第5段,独自整理房间,自己做饭,尝试独立,与身体抗争。

生2:第6段,两肩宽阔,挑起生命的重荷。

生3:第9段,力量的脸,深邃的不可逼视的眼睛;紧闭的嘴,无比的生的意志。

生4:第22段,燃烧,头颅,拼命挣扎出来。

师生小结。

通过朗读、研讨、对话、感悟,使学生在文章的形象、情感、直觉、想象中感悟贝多芬的精神,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当学生感悟到贝多芬的伟大后,再引导学生关注题目思考:贝多芬仅仅是一个巨人吗?学生这时也明白贝多芬不仅是巨人,更是凡人!作者将贝多芬还原成一个有喜怒哀乐的普通人,一个身有残疾不健全的人。巨人其实是凡人,凡人通过不懈努力终将变成巨人,学生情感与作品人物产生共鸣,领悟到其心灵美和人格美,更受到精神上的震撼!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增强了学生的抗挫能力,懂得了乐观进取的重要性,更让学生学会如何抗拒痛苦,如何与痛苦共舞,甚至学会享受痛苦,树立起健康的生活态度。

【例二】

教学《散步》时引导学生抓住“生活细节”,体会文章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浓浓亲情。采用读与写(读与说)结合的方法抓关键句、反复咀嚼,从而领悟平易朴实文字下的深长意味。学生找出了“我母亲身体不好,我劝她多出来走走”“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前面是母亲和儿子,后面也是母亲和儿子”等等这些句子,通过反复朗读、体验,奶奶疼爱孙子,爸爸孝顺,妈妈善解人意,儿子天真聪慧,家幸福温馨,都深深映入学生心中。又通过对田野美丽春景的体验,让学生有了对“生命”深层次的理解!正如培根所言:“哺育子女是动物也有的本能,赡养父母才是人类特有的文化之举。”“老吾老及人之老”,通过本文的情感体验,不仅让学生感受到浓浓的亲情和尊老爱幼的高尚情感,更认识到关爱老人是每个人应尽的责任,增强孩子的社会责任感。课后,我布置了家庭作业:给妈妈洗一次脚,陪爷爷、奶奶做一次晨练,分担一份家务。学生都很乐于完成,并写了文章,分享自己的心理感受,一位叫小罗同学这样写道:“我原本以为妈妈不喜欢我了,因为在不久之前,我有了小弟弟,妈妈变得很忙碌,很没有耐心,对我不理不睬,昨天我给妈妈洗脚,妈妈感动得掉眼泪,说我是她最乖的孩子,我决定从今天开始多做家务,照看弟弟,孝敬妈妈!”课堂无声地渗透,让孩子思想提升,明白了自己的责任并付诸行动。

【例三】

《丑小鸭》这节课,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对学生人格的教育上,结合安徒生的身世,告诉学生:如此伟大的作家,童年生活非常艰辛,但他有远大理想,通过自己不懈努力,终于成为举世瞩目的童话作家。“有志者事竟成”“只要你是一只天鹅蛋,就算出生在养鸭场也没有关系”,学生感悟到只要有美好追求、不怕艰难的精神,终将会变成白天鹅。上完这节课,刚好学校组织了拔河比赛,班级口号就是“加油丑小鸭,冲向白天鹅”,全班学生士气高昂,团结协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在深入文本师生情感体验的实践活动中,这些生动形象的人物、事例潜移默化渗透、滋润着学生心田,让每一个学生智慧得到开启,思想得到熏陶,品德素养得到提升。

(二)巧设课堂,创新学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各种课堂形式穿插运用,使学生置身于自己喜爱并能满足自身心理需要的情境和活动中,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从而真切体会到文章所表达的情感,提高品德修养、提升审美情趣。

1.课堂表演法

初中阶段,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是老师讲,学生听,枯燥乏味,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而文言文博大精深,是我们民族精神的积淀。这些名家名文携带着沧桑的文化气息,给每一位读者以熏陶,把我们的目光引向古代,感受那一颗颗光彩夺目的星星。因此,让学生喜欢文言文,将枯燥乏味的课堂变得生动有趣,感受人物魅力并从中汲取精神营养,一直是我努力的目标。

《唐雎不辱使命》是一篇历来为人们所称道的爱国主义佳作,它流传甚广,文艺性很强,学生很感兴趣。我把“学习仁人志士的品格,从中汲取精神力量”定为情感目标,采用课本剧表演,引导学生寻找人物的“美”,感受唐雎坚持正义、勇敢无畏的高大形象,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全文短小精悍,全部用人物对话来叙写和展开情节,所以在分析唐雎与秦王两个人物的性格时,同学们推荐了擅长表演和朗读的小鹏和小峰,分别扮演唐雎和秦王,小鹏佩戴唐雎的剑,他们对故事情节进行合理想象和夸张,通过语言、神态、表情、动作等表演把秦王的傲慢、狂妄、嘲笑、恭敬,唐雎的不卑不亢、义正辞严诠释得淋漓尽致,对作品进行二次创造,带领同学们走进人物情境,深入人物心灵,与人物情感、思想相碰撞,在碰撞中发现人物美德,收获自己的感悟和思考。他们出神入化的表演,赢得了满堂喝彩,唐雎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不畏强暴和敢于斗争精神也深深地印刻在学生的心中,充满正能量,同时更让学生对文言文“刮目相看”!

又如《孙权劝学》,我也采用对话表演法展开课堂教学,让学生体验学有所成的喜悦和成就感。同学们踊跃参与表演,体验成功,拥有自信。再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我采用诵读表演法展开课堂教学,感受诗人情愿“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也要“广厦千万间”“天下寒士俱欢颜”的高尚品格,诗人舍己为人的博大胸怀和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感给学生很大的震撼力,激发了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

2.课堂辩论赛

采用辩论赛能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换角度看问题的积极心态,增强自信心。梁启超先生的《敬业与乐业》,我把这“业”的解释主体放在学业上,重点放在“敬业”两字,孔子说:“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教育大家心目中没有什么人不可教诲,独独对懒人却摇头叹道:“难,难!”可见,人一切毛病都有药可医,只有无业游民,大圣人也没办法。这篇文章征引儒门的这句话就是要证明人人都要有正当职业,人人都要不断劳作。针对班级部分学生在作业上比较懒惰的现象,围绕“百行业为先,万恶懒为首”这句话,我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辩论赛。正反双方各抒己见,学习热情空前高涨,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正方观点:懒惰使人退步。

反方观点:懒惰使人进步。

正方1:懒惰使人退步,人如果长期不用脑的话,思维会变得迟钝。

反方2:人类就是因为懒惰,才有了新发明,比如有人不愿意走路,就制造了汽车。

正方3:虽然制造了汽车,但人还是需要走路锻炼身体,否则会生病。

反方4:人有懒惰思想,才会发明各种各样的东西,比如不想洗衣服,就有了洗衣机;不想数钱,就有了点钞机……

……

学生对这个“懒”进行了热烈地探讨,对“懒”字有了很独特的见解。

我没有公布辩论赛结果,只是让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大家表情各异,有:骄傲、惭愧、迷惑,大悟……通过创新开放式课堂,学生懂得了做事要专心致志、心无旁骛,学习最高境界是“乐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每个学期,我都会安排两次辩论赛,如“开卷是否有益”“不求甚解的读书理念是否适合我们”“我想做邓稼先或杨振宁”等,在课堂上交流思想,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自信心,让受教育者拥有愉悦、奋进美的享受。

3.答记者问、扮演“小老师”、编手抄报

把竞赛机制引入活动中,凸显学生自我意识,诱发心理潜能,同时淡化考试,突破评价方式,注重平时的课堂表现,让课堂充满人文,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健康成长。

(三)引经据典,实践体验,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言为心声”,学生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情绪往往通过文字表现出来,一句话、一段文字、一篇作文都能反映学生的心灵世界,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通过对近几年作文考题的收集和研究,在教学实践中,我采用经典故事、名人语录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对一些材料作文进行审题立意方面的指导,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1.富含哲理的寓言故事:《庄子》中朱平曼的故事(略)

找关键句(请学生划出来):

立意:①树立目标要从实际出发;②要学有所用。

2.名人名言,如:

a.能登上金字塔的生物只有两种:鹰和蜗牛。(埃及谚语)

b.我贴着地面步行,不在云端跳舞。(哲学家维特根斯坦)

c.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列宁)

运用“求同法”选取最佳立意:

(1)脚踏实地走向成功;

(2)沉稳务实的人生最美;

(3)脚在大地,心在云端。

3.含义深刻的故事(省略故事)

通过“同中求异”的方法分析引导:

(1)学生回答。

同:在大难面前如何逃脱的问题。

异:结果不同。有组织指挥,先人后己,全部安全逃出;争先恐后,互不相让,全都葬身火海。

(2)学生归纳。

立意:要学会仁爱礼让。

(3)引导学生把眼光从学校、家庭投向社会,关注生活,寻找生活中的美。

(4)整理范文。

(5)学生分组,进行交流,小结收获。

《“等等”是最美的旋律》这篇作文讨论给学生的收获很大:景物描写语句优美、外貌描写生动传神、善于捕捉生活中感人细节、有社会视角、感情真挚……我又引导学生结合《散步》这篇课文,提出更好的建议:写老年人的幸福和从容,最好能写对生命的思考和感悟,这样使文章立意更深。

通过这些材料的实践体验,学生收获很多立意,如“做事要脚踏实地,日积月累,切忌急功近利”“欲速则不达”“既要有‘走自己的路’的坚定信念,又要‘常问路’的虚心精神,才能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一个人要想成功,既要胸怀大志,又要能做到脚踏实地”“人生价值不在于外表光鲜,而在于对社会所作贡献”等等。实践过程,不仅能锻炼学生读写合一的能力,又能培养学生多向思维能力,而材料往往蕴含深刻的人生哲理,借此喻彼、借古讽今、借小喻大、寓深刻道理于简明的故事中,促进学生高层次的认知与思考,提高学生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三、实践的收获和反思

笔者在初中语文课堂中进行了深入文本的情感体验,采用了多样化的创新学法和结合经典的实践体验,学生在乐学、思学过程中,情感得到熏陶,思想得到启迪,审美得到提升。课堂点点滴滴地渗透,如春雨般悄无声息地浸润学生的心灵,用文字和情感代替枯燥的思想道德说教,在学生心中种下阳光的种子,努力不让他们被社会的功利所淹没,成年后仍拥有一颗“初心”。

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需要良好的社会道德风气,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和优化的学校教育,三者齐头并进,前两者是教师所无法掌控的,而后者以“老师为‘考’而教,学生为‘考’而学,学校以升学为本”的应试教育大气候下,我们的课堂压力很大,困难重重,虽然教师能安排课堂,却无法掌控教育,这也是我们战斗在一线教师的无奈和悲哀。学生平时对学习和生活的观察、思考、体验、感悟、实践和反思也是至关重要的,所以课后的交流和跟进有待更合理、更细致地思考和实践。

语文教学是一个长期持续、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分离、分段、分块。课堂应不执着于中考成绩,应更关注学生的终身素养。语文老师不仅要提高自身各方面的素质,还要尽力还原课堂人文素养教育的基础职责,给学生终身的思想道德教育和审美情趣留下印记,努力为社会输送较高人文素养的学生,它比多培养几个高分生更有教育价值。

参考文献:

[1]张洪忠。课堂教学如何实施素质教育[J].教育教学论坛,2014(3).

[2]许澄。从我国教育的历史发展状况看当前的教育改革[J]. 商情,2010(8).

[3]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美育云端精选8篇 篇四

一、自觉走别于数量发展的质量发展之路,圆普通高中优质之梦

自觉走别于数量发展的质量发展之路的实质就是走坚持以人为本、自觉遵循规律、提供适合教育、精心呵护成长的优质之路。衡量普通高中教育是否优质关键是看其能否滋润学生自然成长、激励学生自主成长、引领学生自由成长、实现学生自觉成长。

(一)滋润学生自然成长是圆普通高中优质之梦的落脚点。“教育即自然成长”,就如马克思曾言教育是“自然历史的过程”。裴斯泰洛齐曾说:“人的全部教育就是促进自然天性遵循它固有的方式发展的艺术。”叶圣陶视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其意是指教育切忌抄近路、违背规律、拔苗助长,切勿走捷径、急功近利。学生的自然成长应寓于卢梭在《爱弥儿》中所期待的“不作为就是最理想的教育”之中。“不作为”是指平静平和“不强为”,“流水下滩非有意,白云出岫本无心”;细致细腻“不过为”,莫让“鱼在水中,鸟在青天”变成“鱼在青天,鸟在水中”;耐心耐性“不私为”,“知足常足,终身不辱;知止常止,终身不耻”。学生的自然成长既需要我们具有“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平和理性,也需要“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淡定豁达,更需要“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恬静,真正做到“勿傲、勿暴、勿怠,宜和、宜静、宜庄”,“本真、唯美、超然”,“质朴大气、真水无香、倾听天籁”。

(二)激励学生自己成长是圆普通高中优质之梦的切入点。首先,认识自己是自己成长的前提。古希腊人把“认识自己”作为铭文刻在德尔裴神庙上,莎士比亚笔下的李尔王在极度愤怒和痛苦时喊道:“谁能告诉我:我是谁?”尼采认为:“聪明的人只要能认识自己,便什么也不会失去。”其次,自己成长既不能替代,也不能重复,更不能复制。苏格拉底主张:“思想应当诞生在学生的心里,教师应当像助产士那样办事。”由此,他强调“每个学生身上都有太阳,教育应是能把学生内心太阳释放出来的努力”,这种努力的最有效方法“不是告诉学生答案,而是向学生提问”,启发学生“他之所以被认为是最聪明的人,不是因为他有知识,而是因为他知道自己无知”。再次,自己成长需要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当学生在元认知、动机和行为三个方面都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时,其学习就是自己学习”,“其成长就是自己成长”,达到“知我者谓我心忧”,防止“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三)引导学生自由成长是圆普通高中优质之梦的关键点。学生的自由成长需要外在自由来保证。陶行知就此早就呼吁教育要实现“六大解放”。爱因斯坦认为“一切伟大的精神创造者身上都鲜明地保持着两种特质”,即“神圣的好奇心”和“内在的自由”,而“这两种特质要靠‘外在的自由’来保证”。而外在的自由就如马斯洛曾说的,“只有在真诚、理解的师生人际关系中,学生才敢于和勇于发表见解,自由想象和创造,从而热情地吸取知识,发展能力,形成人格”,“发现了天才,就应为其创造顺应天性成长的条件,使‘金子’在最合适的条件下发光”。钱穆在常州中学读书时,历史老师是继清代赵翼后的常州籍史学大师吕思勉。有一次考历史时,钱穆信马由缰,下笔不能自收,考试结束时,四道题仅完成第一道。等到卷子发下来,他发现得了100分。而在卷子的下面三道题外,吕思勉用铅笔洋洋洒洒写的评语竟然比他答题的文字还要多。

(四)实现学生自觉成长是圆普通高中优质之梦的制高点。学生的自觉成长就如孔子所言“从心所欲,不逾矩”,就如西方哲学家尼采所提出精神成长有骆驼、狮子、婴儿之“三变”那样:骆驼所听到的是“你应该如何”,狮子面对的是“我要如何”,婴儿意味着“完美的开始”,拥有无限的“生长可能性”。钱伟长在报考清华大学时,数理化3门得25分,英文为0分,但中文和历史均为100分,顺利进入清华大学历史系学习。当他从收音机里听到日本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后,拍案而起,他说:“我要转学物理,制造飞机大炮,振兴中国军力。”吴有训被其诚意打动,让其试读一年。钱伟长废寝忘食,克服了英语听课和阅读的困难,一年后数理成绩均超过了70分,从此迈进了自然科学的大门。

二、自觉走别于趋同发展的多样发展之路,圆普通高中特色之梦

“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趋同发展,犹如温水煮青蛙,不知其灾;多样发展,犹如万类竞自由,不失其福。哈佛大学前校长科南特曾说:“如果世界上的学校都成了哈佛,那社会就会崩溃;如果培养出来的学生都拿诺贝尔奖,那社会也要崩溃。”就如同绘画灵活使用原色、间色、混合色构成万紫千红的画卷一样,普通高中的发展也是如此。

(一)构建“一方池塘”显特色。美国思想家梭罗认为“好学校”是“一方池塘”,这方池塘“最生态”。首先,它荡漾着自由之波。自由是“教育的必然目标之一”,马克思视其为“全新文明状态”,内含“闲暇的时间的自主支配”,“一切发展创造潜能迸发而个性张扬”,“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其次,涌动着创新之泉。马利坦认为“没有诗的帮助,亚里士多德不可能凭经验完成他的关于菱形基本定义的推断”,钱学森认为创新“源于形象思维,终于逻辑思维”。想象力则是形象思维的核心,列宁强调“成功的创造发明都离不开想象力”。想象力与审美教育密不可分,“美育正是帮助学生的美好天性自然生成的最好方式”。加强美育就是为创新之泉注入不竭的“源头活水”。再次,游弋着快乐之鱼。潘光旦认为教育就是让学生“像小鱼那样在池塘中快乐游弋”,就如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程颢、程颐言“学至于乐则成矣”。只有让学生“诗意地栖居”在校园里,书声琅琅,笑声琅琅,歌声琅琅,才能打造充满着爱、洋溢着情、体现着乐的高效课堂,才能营造出名师出高徒、兴趣出高分、激励出高兴的良好氛围。

(二)点燃“一束火焰”创特色。苏格拉底认为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就普通高中而言,首先是点燃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火焰。西塞罗说:“生活的全部高尚寓于对责任的高度重视,生活的耻辱在于对责任的疏忽。”在我国现阶段,社会责任感的基本内涵就是对核心价值观的自觉践行。普通高中教育要善于引导师生自觉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终身学习、人人成才的“教育梦”而努力奋斗,在大爱无言、大德无痕、大责无疆、大智无价的氛围中,让学生成为自己的自己、更高大的自己、对人类有更大贡献的自己。其次是点燃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火焰。坚持因材施教,改变接受性学习;坚持学思结合,拓展研究性学习;坚持知行统一,增加体验性学习。通过更新教育观念、改变教学方式、合理设置课程、加快建立以课程标准和学生全面发展标准为主的评价体系,让学生真正地具有时展所需要的创新精神。再次是点燃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火焰。实践能力是保证个体顺利运用已有知识、技能去解决实际问题所必需的能力。杜威认为“只有把教育与儿童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我们的教育才有意义”。点燃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火焰就是让实践满足学生对真理的渴望,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到运用的乐趣。

(三)敲打“一块燧石”增特色。马克思说:“最好把真理比做一块燧石,它受到的敲打越厉害,发射出的光芒就越灿烂。”敲打“一块燧石”,不是孤立地突出一点。在苏格拉底的心中就是“点燃火焰”,在柏拉图的眼里就是“心灵的转向”,在亚里士多德的话语间就是“人性的改良”。敲打“一块燧石”,不是片面地标新立异。孔子将其定位于“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孟子的解释逻辑是“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许慎则赋予其起点意义在“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敲打“一块燧石”,不是浮华的外在装饰。坚持以学生的生命存在为本,坚持以学生的人格尊严为本,坚持以奠基绝大多数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为本的教育,体现“心灵与心灵的沟通,灵魂与灵魂的交融,人格与人格的对话”,让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

(四)推开“一扇大门”强特色。黄全愈认为教育“重要的不是往车上装货,而是向油箱注油”,秦文君比喻教育“应是一扇大门,推开它,满是阳光和鲜花”。强化普通高中教育的特色,一是推开“普通教育”的大门,实现再生产“普通人”的目标。对学生进行完整的普通文化教育,采取“为人”与“属人”的教育方式,注重启发,强化体验,促进交往。二是推开“高层次基础教育”的大门,实现为“未完成人”终身发展奠基的目的。强调实效而不求形式,强调长效而不求速成,强调熏陶而不求倒计时式的紧张与急迫。三是推开“大众教育”的大门,实现九年义务教育后移进程中的普及高中教育的追求。让普通高中不仅是人人应该接受的教育,也是人人能够接受的教育。四是推开“预备教育”的大门,实现主动适应受教育者升学与就业需要的目标。将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放在重要位置,防止偏离教育方针、违背教育规律、片面追求分数、压抑个性发展。基于准成年人的身心特征,创设丰富生动的教育生活情境,为学生提供多层次多种类的发展选择。

三、自觉走别于重点发展的协调发展之路,圆普通高中公平之梦

我省普通高中教育正处在由办好部分重点普通高中向努力办好每所普通高中转变的关键阶段,力求让每所普通高中在不同类型、方向、领域、学科实现各自的卓越。这就要求我们既要以有教无类促进起点公平,突出为了一切学生,提供面向全体的公平教育;也要以因材施教促进过程公平,突出一切为了学生,提供适合多样的优质教育;还要以人尽其才促进结果公平,突出为了学生一切,提供相互衔接的全面教育。

(一)素质教育是圆普通高中公平之梦的重要阶梯。素质教育是最大的教育公平,推进素质教育就是保障最大的教育公平。素质教育的出发点是立德树人,着力点是提升素质,切入点是激发兴趣;素质教育的载体是课程,阵地是课堂,渠道是教学;素质教育的吸引力源于活泼生动,驱动力源于师生互动,生命力源于自觉主动。这就要求每所普通高中,坚持因材施教、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着力“一个不能少”。一方面善于打造适合每个学生、富有个性的“盆景”,另一方面更要善于建造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都能由此受益的“百花园”。坚持能力为重、着眼全面发展的教育,着力“一门不能缺”。克服短期行为和功利驱动,纠正事实上存在的轻视、忽视、无视体育艺术教育的倾向,走出可有可无、可轻可重、可要可不要的认识误区。坚持系统培养、立足全程优化的教育,着力“一环不能弱”。既要注重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基,做好不同学段的相互衔接;又要注重促进学生自主成长、快乐成长、健康成长,保证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坚持整合资源、突出全方位渗透的教育,着力“一方不能偏”。既要创新育人模式,充分发挥学校育人的主阵地、主渠道的作用,又要促进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形成素质教育的合力。

(二)信息化是圆普通高中公平之梦的重要手段。面向未来国力竞争和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应努力为每一名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终身学习的信息化环境和服务。开发应用优质数字教学资源,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全面深度融合,以信息化引领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创新,努力做到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以支持学习目标、方式和方法的创新为应用方向。有效支撑发现问题、构想方法、解决问题等探究学习活动,让学生主动、愉快、高效地学习。以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全面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为应用重点。围绕信息技术条件构思最佳学习过程,科学选择软件,利用网络学习空间开展教学教研活动。以建设有效的支撑软件和网络学习空间为应用手段。在建设校园网络学习空间的同时,构建个人网络学习空间,重点建设学科工具软件和仿真实验室、应用学科工具支持备课和交流活动的支撑系统、按照工作流程支持管理与信息监测、汇总、分析、预警与决策的控制系统。

(三)加大投入是圆普通高中公平之梦的重要基础。犹太人以占世界0.2%的人口,获得了29%的诺贝尔奖,涌现出马克思、爱因斯坦、弗洛伊德等一大批杰出人才。以色列建国之初制定的第一部法律就是《义务教育法》,规定5至16岁的孩子必须接受义务教育,高中阶段为免费教育。以色列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建设人力资源和人才强省需要普通高中教育的支撑,办好每所普通高中离不开必要的物质保障。有钱未必能办好普通高中,但没钱肯定办不好普通高中。普通高中发展是不能等待的事业,也是不能欠账的事业。这就要求各级政府坚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普通高中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普通高中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普通高中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当前,随着普通高中“三限生”的比例逐步降低,加之经费保障机制还不够健全,相当部分普通高中经费吃紧,运转困难,迫切需要继续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加大财政投入,集中力量化解普通高中建设债务,把校长从沉重的债务负担中解放出来,精心抓质量,全力促公平。

四、自觉走别于粗放发展的集约发展之路,圆普通高中持续之梦

我省普通高中正在由单一注重规模扩张的粗放式发展向系统关注内涵提升的集约式发展转变,集约发展的核心是以“知国家大事尚可为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为责,以“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让校园焕发绿色的生机,让环境放射人文的光芒”为基,以“嚼得菜根,做得大事”、“身心和谐,文理综融,个性舒张”、“理必求真,事必求是,言必守信,行必踏实”为魂,推动普通高中持续发展。

(一)圆普通高中持续之梦仰于名师和校长。中国古代老聃、孔丘、墨翟等都有成群的学生相随,古希腊之苏格拉底、柏拉图亦然。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在现代科学史上的地位无可匹敌,其原因在于古今l00位影响最大的科学家中有8位在该校工作过。教育家夏丏尊非常推崇李叔同,他说:“李先生教图画、音乐,学生对图画、音乐,看得比国文、数学等更重。这除了人格作为背景的缘故外,是因为他的诗文比国文先生更好,他的书法比习字先生更好,他的英文比英文先生更好……”“一名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美国前总统杰弗逊墓碑上的铭文是:“这里埋葬着托马斯·杰弗逊,他是《独立宣言》的作者,《弗吉尼亚州宗教信仰自由法案》的起草人,弗吉尼亚大学之父。”杰弗逊在他的墓志铭中,没有强调自己曾经担任过的国家公职,他认为“自己的一生三大成就都超过做美国总统,而且都是思想创新方面的工作”。蔡元培深造于洪堡大学,他最早将洪堡精神和制度带到了中国。蔡先生的伟大之处在于,他把“学术自由”发展为“思想自由”。在他任北大校长后不久,欧洲就有人评价“中国虽无一流大学,但已有一流大学校长”。张伯苓针对当时中华民族“愚、弱、贫、散、私”的五大积弊,在南开学校实行德、智、体、美、劳全面施教的教育方针,力图培养和造就具有良知、良德、良能的栋梁之才。他每周亲自为学生讲授修身课,一次当他讲不许学生抽烟时,当场有学生发问:“您不许我们抽烟,为什么自己抽烟?”张伯苓说,“从今天起,我和同学们一起戒烟”,并真正做到身体力行、率先垂范。

(二)圆普通高中持续之梦根于文化和坚守。斯普朗格曾说“教育是一种文化过程”,文化是教育存在的标志、教育本质的反映、教育传统的体现、教育发展的核心,是“流淌在师生心中的一股清泉”,既是一种气质,也是一种气魄,更是一种气韵。明代张大复在《梅花草堂笔记》中说:“茶性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则茶亦十分矣。十分之茶,以八分之水试之,则茶亦八分耳。”龙应台曾说:“文化其实体现在一个人如何对待自己,如何对待他人,如何对待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在一个文化厚实的社会里,人懂得尊重自己——他不苟且,因为不苟且所以有品位;人懂得尊重别人——他不霸道,因为不霸道所以有道德;人懂得尊重自然——他不掠夺,因为不掠夺所以有永续的生命。”文化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普林斯顿大学校园里有一组雕塑是一群没有头的人,其寓意就是希望学生从学校毕业后,不要成为没有头脑、没有思想的人。

(三)圆普通高中持续之梦依于管理和改革。华盛顿的国会图书馆的天花板上写着“秩序,是天国的第一条法则”,而秩序需要规则来保证,规则源于科学管理,教育也不例外。规则不是天然而生,而是博弈的结果,规则的制定和完善是对人性弱点的充分估计。遵守规则并不抹杀个性。因此,“五严”规范不能忘,“五严”要求不能降,“五严”落实不能虚。孙子曰:“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这就要求每位校长做到“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坚持以人为本,自觉遵循规律,合理配置资源,调动积极因素,提高管理水平。古人云“尊新必威,守旧必亡”。深化普通高中办学体制和机制、考试评价制度、人才培养模式等改革时不我待,扭转“学生拼性命、家长拼财力、老师拼时间”以及“小学累、初中苦、高中拼、大学玩”的不良现象刻不容缓,改善托马斯·埃里奥特批评的“有形而无式,有影而无色,有臂而无力,有势而无为”的薄弱环节尤为迫切,我们应以“物含妙理总堪寻”的执着、“境自远尘皆入吟”的超脱,向管理要效益,向改革求质量。

我省普通高中走过“雄关漫道真如铁”的昨天,跨越“人间正道是沧桑”的今天,正迈向“长风破浪会有时”的明天。罗素说“文明的首要特征是远虑”,“远虑”要求我们“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我想:作为一名校长,应牢记马克思“人只有为自己同时代人的完善,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他才能达到自身的完善”的教导,像维特根斯坦所说那样——“我贴在地面步行,不在云端跳舞”,自觉“走内涵发展之路”,智慧“圆普通高中之梦”,致力把“每个学生都培养成为有用之才”,进而达到自身的完善。

美育云端精选8篇 篇五

关键词:信息技术;音乐教学;音乐本体;starC教学平台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15-0032-05

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为音乐课堂教学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基础和可能。音乐教育是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对于陶冶情操、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文化素养与审美能力、增进身心健康、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相对于传统音乐课堂教学模式,现代信息技术的多媒体集成所具有的声音、画面的动态呈现功能,能为音乐课堂教学提供更为灵活、生动的传送系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捕捉流动的音响素材、定格音乐的瞬间进行细致全面的分析,同时提供直线式和分支式的教学方案,为音乐学习个性化互动的特殊要求提供多样的解决方案,能弥补当前音乐课堂教学模式存在的诸多缺陷。

我国教育部2011年版的《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新课标)在第四部分的“实施建议”中明确提出,要“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和“提倡开发多媒体教学辅助软件”以提高音乐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1]。合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来支撑和实现音乐教育的内涵,已成为当前音乐教育的必然发展趋势。深入探索使用信息技术创新音乐教学方法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出适合于不同教学环境的音乐课堂教学模式和平台,对我国未来中小学音乐教育模式的发展显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一、信息技术与音乐教育相结合的国内外现状

教学与计算机技术结合始于美国心理学家普莱西(S. L. Pressey),其于1924年设计了配合程序教学的教学机器。20世纪50年代后期,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著名心理学家、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创始人斯金纳(B. F. Skinner)把动物实验的操作条件反射和强化理论应用于教学,再次提出了程序教学的建议。由此程序教学开始被尝试应用于音乐教学之中,并逐渐渗透到音乐教学内容的许多方面,如乐理、视唱、练耳、作品分析及表演技术的训练。20世纪60年代初,在美国科学基金会的资助下,伊利诺大学开始研制自动教学操作程序逻辑系统(PLATO),并从1969年起将音乐软件的制作纳入到该系统之中。20世纪80年代,随着 MIDI(Musical Instrument Digital Interface)音频技术和数字化音色采样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化音频制作技术,音频信号数字化采样技术以及新型电子乐器的产生,标志着音乐艺术开始进入数字化发展阶段。新的技术改变了音乐艺术传统的教育、创作以及传播模式,出现了许多专业从事制作音乐教学软件和设备的计算机公司,美国一些高校也相继开设了计算机音乐教学课程,内容以中小学音乐教学软件的评价和应用为主。在中小学及幼儿园,包括音乐在内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已基本成为美国学校课程的组成部分[2]。

我国开展数字化音乐教育研究较晚,直到1987年,中国音乐学院才首次提出了艺术高校推进数字化音乐教育的方针和原则。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计算机技术与MIDI技术的融合发展,传统的音乐教育模式受到了数字音乐技术更大的冲击和挑战。面对不断成熟的软件技术和数字信息技术,我国音乐教育界逐渐认识到数字化音乐教学的发展趋势已不可逆转,由此越来越多的综合性大学开始开设数字音乐专业,并配备以先进的数字音乐课堂、数码钢琴集体课教室、数字录音室、音频制作室等。此外,许多综合性大学、中小学的音乐教师受到其他学科与数字技术紧密结合的启发,积极地将现有的数字音乐技术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创新性地将各种音乐制作软件融入到了课堂教学之中。比如使用Sibeilius、Overture等曲谱制作软件进行乐理和声课程的教学;使用Sonar、Cubase、Nuendo等音频软件进行配器、作曲的教学;使用Aurelia、Ear Master fissional 软件进行视唱练耳教学等等[3,4]。

此外,也有一些音乐教师在音乐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发表了大量基于数字化音乐软件进行课堂教学的研究论文,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关于数字化音乐教学模式的设计发展方案。例如,杨建提出了音乐表演实践研究的计算机可视化音响参数分析方法,并指出经过高斯窗(Gaussian Window)算法平滑处理后的速度曲线、力度曲线和微观律动曲线等计算机辅助的可视化分析能够很好地凸显音乐演奏中十分重要的有机连贯性和分层结构等与艺术构思紧密联系的音响参数特征[5]。这种“可视化”分析的设计能以最直观的表现形式,帮助学生从宏观的角度来观察音乐创作的整体结构以及演奏风格的变化,有利于音乐专业的教学实践从过去带有很强的主观性和经验性的教学向目标明确、数据严谨、论证充分并有着良好认知反馈的数字化教学模式过渡。而徐登峰则综合现有的数字信息技术和已有的音乐软件提出了数字技术支撑下的音乐课堂教学、课后练习、相关音乐知识拓展三个环节的立体设计方案[6]。

这些探索充分地说明,我国信息技术融入音乐课堂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已由最初的专业化数字音乐教育研究转到数字化教学模式如何与音乐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教学实践研究阶段。但是,在技术的发展推动教育模式转变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技术本身并不能解决所有的教学问题,若要真正借助信息化数字技术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研究关注重点应该是如何将现有技术更充分地应用于教学过程中,做到有计划、有组织、有目地的对教学信息传递、互动过程进行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使其符合音乐课堂教学的规律和特点,有效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从而更快更好地实现音乐课堂教育模式从传统的教学模式向数字化、信息化教学模式的转变。

二、我国基础音乐教育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学校是音乐教育的重要基地,基础音乐教育是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基础音乐教育的目标在于通过音乐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1.我国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及其现状

音乐学科的特殊性决定了其课堂教学所面临的复杂性。目前,我国基础音乐课堂的教学模式可分为大班教学、小班教学以及“一对一”教学三种模式。其中,大班教学模式占据着主体地位,而其它两种教学模式较为少见,仅在经济较发达地区得以实现。音乐教学质量与师资配比密切相关,“一对一”授课质量最高,小班次之,大班最差。随着我国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国家对音乐学科本体价值的认识也由其仅作为“美育教育的手段”而逐渐转变为对音乐学科本位价值的重新发掘,并提出通过信息教育技术的发展改变传统音乐教学现状的新要求。在这种发展趋势下,按照目前我国中小学普遍采用的传统型的音乐教学模式,在具体的课程实施过程中仅仅依靠教师讲解、范唱、教唱、组织学生合唱、合奏、钢琴伴唱等形式难以全面生动地展示音乐课程设计的全部意图,更难以在教与学的互动中实现较好的音乐训练效果。音乐的动力来自于时间的流转,传统的聆听和语义讲解很难帮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实时针对不断流动的声音,为学生建立一个正确的捕捉声音规律的途径,启发学生找到音乐进行的动静之法、流动之规、和音之律。音乐转瞬即逝的艺术呈现特点不仅容易导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无法兼顾宏观与细节的讲解关系,而且还使得教师无法为学生提供一个具象的呈现分析方式,导致课堂教学中教师只能采用模式化、语义化的音乐欣赏似的讲解来实现学生对音乐本体的理解和掌握,而缺乏宏观与细节的综合解析,导致学生常常不是陷入到过度依赖语义化支撑的音乐审美中,就是陷入到毫无头绪的音乐曲目的听赏堆积中。以我国现有传统音乐课堂教学模式和有限的师资及教学经费,大班教学在实现音乐本体教学中的识谱、视唱、听音环节的教学就已困难重重,至于声乐、器乐、音乐编创能力的实践教学要求则更是无法获得有效的落实。

2.基础音乐教育中音乐本体教育缺失的问题

长久以来,与其他学科教育相比,音乐教育所受到的重视程度及课程的推进考核程度一直相对较弱。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音乐课程为非统考科目,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挤压,音乐教学被排斥在应试学科之外,得不到根本的重视,成为“被遗忘的角落”[7];另一方面,人们常常忽视了音乐“本体教育”的价值,而过分强调音乐的“非本体”价值,从而导致音乐教育失去了原有的价值和意义。

在一般的音乐理论表述中,所谓“音乐本体”,通常是针对“音乐形态”而言,即音乐作品构成中的各种音响元素,它包括节拍、节奏、音高、音色、旋律、速度、力度、调式、和声、曲式、复调、配器等音乐元素[8]。即使是在有着良好音乐教育传统的西方国家,音乐的“非本体”价值,即音乐能够实现音乐“本体”以外的功能,也常常凌驾于音乐教育的“本体”价值之上,而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如1838年,美国学校音乐教育之父卢尔・梅森之所以能够成功地将音乐课程引入到波士顿学校的课程教学中,是因为他提出了大量证据让波士顿教育委员会相信音乐课程具有能培养记忆力、注意力等智力因素,有助于让人们保持幸福感、愉悦感;并有利于身体健康等[9]。沃尔夫则通过研究得出音乐教育具有克服口吃的功效,其有效率高达92%[3]。此外,还有研究者指出音乐教育具有提升学生的合作能力、表达能力,增强学生的表演欲望等功效。这些音乐学科“非本体”能效的研究在为音乐学科的存在提供更多合理性解释的同时,也弱化了音乐“本体”教育的必要性和科学性,使音乐学科“本体”教育的独立性和完整性由主导地位颠倒至从属地位,甚至出现了“音乐审美的培养是可以在脱离‘音乐本体’的前提下进行的”这一错误的观念。

事实上,正确的音乐学科教育体系,应是建立在音乐本体学习基础上的审美能力的培养。音乐本体学习是实现音乐的潜在意义与人的审美认知、审美情绪之间不可或缺的中介。如果没有必要的音乐学习,音乐的应有意义就不能通过对其应有的感知、思维、想象以及综合体验,在听赏者那里得到足够和充分的实现,成为现实意义[10]。所以,科学有效的音乐学科教育应该立足于音乐本体的教学与长期有效的实践与练习。随着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不断深入发展,应将信息技术引入到现行的音乐课堂教学中来,针对音乐学科教学的特点和教学需求研发出操作便捷、交互性好的数字化音乐教学工具,并在此基础上提炼出更符合时代需求并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新的音乐教育教学模式,以解决当前音乐教育模式中存在的不足,提升音乐本体教学效率和效果,扩大音乐本体教育的覆盖面,促进我国音乐学科向更为科学、合理的方向发展。

三、基于信息技术的音乐教学应用研究

信息技术能为音乐课堂教学提供声图并茂、视听并举的教学环境,帮助教师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模式下,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提高音乐课堂教学质量,凸显音乐本体教育的价值,实现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的根本转变。传统音乐本体教学的难点在于,如何通过静态的曲谱为学生讲解音乐动态的变化规律。使用一些曲谱编辑软件和音频编辑软件如Sibeilius、Cubase进行音乐课堂教学,虽能给教学带来很多便利,但由于这些软件并非为课堂教学所设计,因而不能满足音乐课堂灵活多变的教学需求。

starC是一个云端一体化的课堂教学平台,具有云、端无缝对接、资源双轨展示、资源关联展示、基于活动的教学、移动授课等功能。提供多种课堂交互方式,支持多种教学资源同时呈现,提供丰富的学科教学工具等。目前,在starC教学平台上针对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数字化音乐课堂教学工具(如图1所示),为信息化技术与音乐课堂教学的结合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并为信息技术融入音乐课堂教学提供了思路和借鉴。

starC教学平台上的数字化音乐课堂教学工具,可以很好地完成音乐构成原理的分类解析。该教学工具所具有的曲谱与音响同步功能,即动态曲谱“所见即所听”的功能,能够很好地支持对节奏、音高、音色等这些具象化的音乐本体组成元素的解析。教师可根据教学所需,设计不同的音乐片段和音符动态呈现模式。动态曲谱能支持教师对每一个音符、每一个节奏型的变化进行细致的解析。所有的讲解和举例过程,都能支持点击发音,使学生能直观地看见并听见音高或节奏变化的形态和音响,亲身感受曲谱和音乐之间的密切联系。此外,数字化音乐课堂教学工具还具有音乐曲谱的实时编辑功能。通过修改音高、节奏、和声配置等各种音乐的组成元素,使谱面和音响产生联动变化,从而有效地帮助学生了解音乐创作中各种音乐元素的组合规律及其变化对音乐风格、音响色彩的影响。该工具不仅极大地方便了师生的教与学,也很好地满足了音乐课堂对教学互动与实践参与的特殊要求。不仅如此,该工具还支持动态曲谱的自定义播放,包括光标跟随、在任意指定区域播放、循环播放、实时变速播放等,特别适用于曲式分析讲解时不同主题的分析讲解。同样,教师在对动态乐谱进行讲解时,不但可以设置乐谱的实时播放,也可以对乐谱的播放进行对比修改,如增加或减少旋律反复播放的次数、改变乐句播放顺序等,从而帮助学生从全局的角度观察音乐作品的乐句结构。还可以通过改变旋律的调性、速度,帮助学生了解调式概念。数字化音乐教学工具所开发的这些支持实时变化的功能,可以不断为学生创设新的音乐情景,支持学生在动态的环境中探索音乐本体变化的规律和方法,为学生音乐创作提供思路和实践经验,使其真正体验深度参与音乐的乐趣,激发学生对音乐本体知识的求知欲。

随着赏析作品的复杂性增强,在赏析大型交响乐作品时,可以通过starC平台提供的电子双板教学工具来调用Cubase、WaveLab等大型数字音频编辑软件,借助这些音频软件的部分功能,更好地帮助教师进行音乐作品配器技巧的解析教学。

(1)Cubase的虚拟乐器功能可以完美地模拟多种乐器的演奏技法、音色特点及音域范围,并为每一种乐器分配一条波形轨道。当需要对某一乐器的音色特点、演奏技巧、在全局音乐中的地位进行具体分析时,教师可以同时调出该乐器音轨的音波形态、动态曲谱、钢琴卷帘窗以及各种表情曲线,为其讲解提供更为多元立体的对比素材(如图2所示)。

(2)Cubase的虚拟乐器具有灵活的多轨编辑与编组功能。在虚拟乐器的波形轨道中,各个音轨相对独立,所播放的音乐都是可以进行任意编组、独奏或齐奏的,并支持曲谱、波形、钢琴卷帘窗多种展示界面。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需要选择不同的展示界面。

在演示完整个作品之后,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大胆地对分离出来的各个音轨进行个性化的组合尝试。如随机抽取不同音轨重新编组播放,改变原有音乐的乐器配置,减少或增加其它乐器音色,改变节奏、速度等等。所有的改变都能及时地在图形、谱面以及音响效果上体现出来。借助编组功能,学生可以轻松地参与到配器的学习实践中来。通过音频编辑软件让学生参与配器实践,能帮助学生在没有器乐学习基础的前提下,变枯燥的字面解析为活泼生动的实践参与,让学生对各种乐器的音色特点、演奏技法、最佳音域等关键知识点获得身临其境的学习效果。

(3)音乐作品力度结构分布的教学解析。以法国著名作曲家莫里斯・拉威尔(Maurice Ravel)《波莱罗舞曲》为例,《波莱罗舞曲》是中小学音乐欣赏课比较经典的课例。该作品旋律主题清晰,节奏主题简洁,配器手法丰富,是一部管弦乐配器的“百科全书”。在这部作品中,乐曲的力度分为pp、mp、mf、f、ff六个等级。例如,乐曲开始处各声部均为pp,经过五次力度的递进达到结尾处的ff,这种阶梯式递进的表达形式独树一帜,成为该作品最与众不同的特点之一。力度直接与响度产生关系,而对于响度的把握正是数字音频技术最容易把握的部分,同时也是数字音频技术能够准确量化的部分。

运用WaveLab软件的3D频谱分析功能,通过对音频的计算分析生成3D图形,更生动的展示乐曲的频率变化和动态分布(如图3所示)。图形的横轴(X)为频率,纵轴(Y)为时间,空间轴(Z)为该点平面位置上的声音能量,颜色越深代表该点频段上的能量越大。如此一来,借助直观形象的3D波形图,学生们就能很快地了解整体音乐作品的力度布局了。

结束语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我国中小学的音乐课堂教学提供了更好的学习环境与技术支持,与传统的音乐课堂教学模式相比,信息技术环境下的音乐教学变得更为生动、直观,信息量更大,互动性更强,并实现了个性化的音乐教学。信息技术,特别是教育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为信息技术融入音乐课堂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创新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依托学科教育平台研发的数字化音乐教学工具也为音乐学科教育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如何能更好地将音乐教学与日新月异的数字化技术进行融合并探索出适用于我国中小学音乐本体教育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使教师和学生都受益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仍有待音乐教育工作者们在理论创新与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曹理。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

[3]金元宇。谈数字化音乐在师范院校视唱练耳教学中的运用[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0(5):188-189.

[4]沙晶莹。浅析数字化音乐技术在视唱练耳教学中效果体现[J].职教探索,2010(3):126-127.

[5]杨健。音乐演奏实践研究的计算机可视化音响参数分析方法[J].音乐艺术,2008(4): 54-62.

[6]徐登峰。音乐技能计算机辅助系统与数字化教学新模式研究[J].艺术百家,2010(6):230-233.

[7]周梅红。当前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浅析[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4(11):44.

[8]朱金凤。回归音乐本体,活跃欣赏课堂[J].新课程研究,2012(11):74-76.

[9]郭声健。音乐教育价值观的历史演进[J].大舞台,2010(3):4-5.

美育云端精选8篇 篇六

为颠覆传统学校教育,创造教育公平,教育研究者苏伽特。米特拉在2013年TED大会上提出了一个让人耳目一新的方案:构建一种“云端学校”(the School in the Cloud),那里没有教师,只有学生和电脑,以及身处互联网另一端、引导孩子自学的退休老奶奶们。

方案提交人:苏伽特。米特拉(Sugata Mitra)(印度)

米特拉的“云端学校”设想并非横空出世。出生于孟加拉家庭的他,是英国纽卡斯尔大学的一名教育技术学教授。14年来,他一直在试图探索出基于云思想且易复制的自主性学习方式。

早在1999年,米特拉便进行了一项“墙中洞”实验(又称“凿壁上网教育”)。他在新德里贫民窟离地约1米高的墙壁上凿了一个洞,并嵌入一台已联网的电脑。4小时后,当他抱着“熊孩子肯定把电脑拆出来砸坏了”的心情回到原地时,却惊奇地发现那些从未接触过英文、电脑和互联网的孩子们竟自发学会了浏览网页、录制音乐和使用画图软件。

这让米特拉意识到:当成组的孩子在一起时,他们可以自学使用电脑和互联网,任何地方的任何孩子都可以。循着这个思路,米特拉在2007年启动了名为“SOLEs and SOMEs”的自学课室项目,致力为孩子们提供接有联网电脑的自主学习空间,这亦成为“云端学校”的雏形。

方案点点看

米特拉设想的“云端学校”,几乎是一所没有管理人员的机构。一切管理工作,包括灯光的开关都依靠计算机和网络进行。基于目前的自学课室项目,届时建成的“云端学校”将由一个个经过特别设计、无外界干扰的自学空间组成。每个房间里放置9台已接入高速宽带的电脑,孩子们按照4到6人一小组的形式自由使用电脑。

“云端学校”的教学模式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自主式学习”,学生自由使用电脑进行上网、玩游戏、学习电脑软件等;另一种是“引导式学习”,通过Skype网络电话,担任“辅导员”角色的退休老奶奶每周会和学生进行1小时的视频聊天。这些充满活力的老奶奶是由米特拉召集来的英国志愿者,大多数为退休老教师,她们被亲昵地称作“云奶奶”(Granny Cloud)。与传统教师不同,“云奶奶”不直接传授知识,而是提供话题、“制造”问题,引导孩子们自学。

在与孩子们的交谈中,“云奶奶”可以通过分享自身经历来引发孩子们思考——当对话中出现陌生的食物名词或其他知识时,孩子们需利用互联网搜索功能自行寻找答案。此外,“云奶奶”也可以直接向孩子们提出各种有趣的问题,譬如:“机器人有意识吗?”“当我很伤心的时候,为什么我的眼睛会流泪?”等等。当然,“云奶奶”还会发挥她们最擅长的本领:不断给予孩子们鼓励。经过试验,米特拉发现孩子们不仅提高了英语水平,连在校的考试成绩也一路飙升。“他们学得越来越快,而且都是靠自学。”

在米特拉看来,学校的教育形式起源于约300年前大英帝国的维多利亚时代,最初是为了向帝国的行政体系输送“协调一致”的人才而生。但对于当下而言,这个培养同质化人才的体系早已过时。“我倾向于构建一个主要由网络连接、协作以及激励组成的自主学习环境。教师启动教育的发生,然后退到后面观察学习的发生就可以了。”

美育云端精选8篇 篇七

关键词:云课堂;开源技术;平台架构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19-0020-04

一、引言

从云计算开始落地以来,云在教育领域的发展便受到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美国、法国、韩国等都将教育云作为云计算的核心应用领域,先后启动了教育云建设计划。美国从2009年开始大规模推行政府云建设,资助并要求各州政府在信息化预算中提出教育云方案。2011年,韩国颁布了“智能教育推进战略”,强调普及电子课本,推动教育云服务。法国则启动了高等教育云信息项目,推动云计算的应用。我国教育部也于2012年3月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4年)》,明确提出采用云计算服务模式,形成资源配置与服务的集约化、效益化、优质化发展途径,构建稳定可靠、低成本的国家教育云服务平台[1]。

从技术上,云计算是分布式计算、虚拟化等传统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融合与发展的产物,具有计算弹性化、资源池化、按需服务、服务可计量化和泛在接入等特点,实现了“互联网即计算机”的构想,用户只需连上互联网就可像使用水电一样使用计算或存储资源。从应用上,云计算大大提高了IT 基础设施、软件和服务的经济性、可伸缩性、可访问性与可扩展性,能够以较低的成本为企业、机构或学校等潜在用户提供一种新的信息化解决方案[2]。

近年来,云计算在国内教育领域的应用已非常广泛,从国家、区域到学校等不同层面都在积极地开展教育云实践。如以“班班通”工程建设、教育云服务平台构建等为代表的部级教育云工程。在区域或学校层面,关于教育云的实践更加多样化,从教育私有云、公有云到混合云,从教育云IaaS层、PaaS层到SaaS层,从云课堂、云资源、云管理到云空间,在技术应用和模式创新两方面都开展了大量的工作[3][4]。

本文着眼于云计算在教育领域的应用研究,结合云课堂的共性需求,提出一种基于开源技术的云课堂构建方案,并通过技术实现和示范应用来积累教育云的实践经验,同时也为建设本地云或校园云的潜在用户提供参考。

二、相关开源项目介绍

开源软件具有开放、灵活、安全、成本低等优点,目前在云计算和教育领域都有多个开源项目可供选择。如著名的开源云平台就有OpenStack、CloudStack和Eucalyptus等,开源学习管理系统则有Sakai、Moodle和EDX等。采用开源技术来构建教育云平台是一种经济而又灵活有效的思路。为此,本文选择了OpenStack、Hadoop、Mahout和Sakai等几个典型开源项目来开展研究,具体介绍如下:

1. OpenStack

OpenStack是一个由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和Rackspace合作研发的,以Apache许可证授权的开源云计算项目。Nova和Swift是该项目的两个主要成员。其中,Nova是NASA开发的虚拟服务器部署和业务计算模块,Swift是Rackspace开发的分布式云存储模块。OpenStack使任何人自行建设和提供IaaS云服务成为可能。

2. Hadoop

Hadoop是一个由Apache基金会管理的分布式处理开源软件平台,无需开发者了解底层分布式细节就可开发分布式应用。HDFS和MapReduce是Hadoop的两个核心成员。其中,HDFS是一个具有高容错性、可靠性和伸缩性的分布式文件系统,是Google文件系统的开源实现,能够处理PB级数据。MapReduce是一种并行计算编程模型,主要操作是Map和Reduce函数。开发者只需要针对特定任务实现Map和Reduce两个接口,即可实现对TB级大数据的计算。

3. Mahout

Mahout也是Apache基金会旗下的一个开源项目,提供了一些易于并行化处理的数据挖掘和机器学习领域经典算法的实现,包括聚类、分类、推荐过滤、频繁子项挖掘等。由于Mahout可构建于Hadoop之上,因此与普通开源数据挖掘软件的最大区别是,Mahout解决了算法并行运算的问题,能够更高效地扩展到云中,帮助开发者更容易地构建基于云或大数据的智能应用。

4. Sakai

Sakai是由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密西根大学、斯坦福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于2004年发起的一项开放源码的课程与教学管理系统开发计划。从功能上,Sakai是一个提供了课程管理、学习资源管理、协作学习和各类常见在线学习工具的LMS系统。从技术上,Sakai是一个基于JavaEE技术框架开发的Web应用系统,采用微内核、组件式、面向服务的体系架构,每一个学习工具就是一个组件,以服务的方式向上层或第三方系统提供接口调用,这种架构特点使Sakai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易于二次开发。

三、基于开源技术的云课堂平台体系架构

在线课堂平台是为支撑学生开展在线学习活动的软件系统,一直以来都是教育行业的核心业务系统。云课堂是在教育云和教育大数据的背景下,利用云理念和云技术打造的一种在线开放课堂。其特点包括:

(1)可有效利用IT资源,包括充分利用历史遗留IT资产和实现IT资源的按需服务;

(2)可支持同时开设大规模课堂和海量用户同时开展在线教学活动;

(3)可利用云存储技术实现学习资源的统一存储、组织、管理和访问服务,支持学习资源的极大丰富,支持个人云存储业务,如网盘或备课空间;

(4)可利用云计算开展教育大数据分析,推动在线学习模式和学习情景的创新,最终实现智慧课堂;

(5)可较好支持多终端接入,尤其是对于移动学习终端,实现云端一体化的云课堂平台。

1.总体思路

本文的目标是利用开源软件,构建一个开放、灵活的云课堂平台,除支持传统的在线学习业务功能外,还具有上述因云计算而带来的特点和能力。

按照云的三层结构模型来设计,基本思路为:首先,在IaaS层利用OpenStack构建一个云基础设施,为所有上层服务或应用提供虚拟机和云存储服务。其次,在PaaS层利用Sakai系统和Hadoop/Mahout平台来构建云课堂的核心业务逻辑,并以服务的方式向上或对外提供调用。最后,在SaaS层,通过调用PaaS层或IaaS层的服务,实现面向不同类型用户终端的云课堂视图。

其中,IaaS层和PaaS层均采用RESTfulAPI的方式来提供服务,这种方式可保障整体架构的简单性与可扩展性。同时,RESTful API的无状态特性使PaaS层服务的负载均衡部署变得非常简单,有利于提高架构的可伸缩性。

2.体系结构

综合以上讨论,基于开源技术的云课堂平台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

从图1可看出,该体系由3个云服务层加上用户访问终端共4部分构成。各部分具体功能介绍如下:

(1)教育云IaaS层

作为云计算的核心服务,IaaS层主要提供硬件基础设施服务,为用户按需提供虚拟化的计算、存储和网络等IT资源。需要强调的一点是,教育云IaaS层同时也可为除云课堂以外的应用,如云管理、云空间等提供统一的基础设施服务。

(2)云课堂PaaS层

在本文所提的云课堂体系中,拟通过抽象云课堂的核心业务逻辑,以服务的方式部署在PaaS层,目标是打造成云课堂的公共服务,对上层应用或第三方系统提供统一的PaaS级别服务。因此,对PaaS层进行了重点设计。

一方面,通过提炼传统在线课堂业务的共性需求,构建云课堂的基础服务,具体包括课程管理、课程资源、在线作业、课程论坛、课堂测验、课堂成员、课程通知、课程大纲、教学日历、课程信息设置等。另一方面,结合云课堂面向大规模用户的现实需求和未来智慧课堂的发展趋势,有必要对在线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海量数据进行采集、分析和利用。这也属于教育大数据的范畴,是未来云课堂的核心要素[5]。因此,本文在PaaS层设计了大数据分析引擎,提供大数据的采集、分析和可视化呈现等服务。

在具体实现上,云课堂PaaS层的基础服务基于Sakai系统来构建。Sakai系统本身具有的功能已经囊括了大部分上述PaaS层的基础服务。对于不具备的功能,可以在Sakai的技术框架下扩展开发,或者完全自主开发。对于大数据分析引擎,可利用Hadoop和Mahout平台的接口来实现大数据分析服务,数据采集和可视化呈现服务可自主开发。

(3)云课堂SaaS层

通过服务的聚合实现统一的云课堂视图,直接面向用户提供服务。同时,可在SaaS层为面向不同类型的用户终端定制应用。

(4)用户访问终端

云课堂支持多种学习情景和主流终端接入,包括云端教室、PC机、笔记本、Pad和手机等。

四、应用实践

根据以上所提的云课堂体系架构和开源技术框架,研制了云课堂软件平台,开发了PC端(如图2、图3和图4)和移动手机端两个版本(如图5和图6)。此外,结合华中师范大学开展学历教育慕课教学的需求,为其定制了专门的云课堂版本,即华大云课堂,在华中师大面向全校本科生开展云课堂的应用实践。

截至到目前为止,华大云课堂上已开设500门以上课堂,用户数(包括教师、学生和助教)超过1万人。从近一年来的实际运行情况来看,基于开源云技术架构的华大云课堂运行稳定且可靠,较好地支撑了教学业务的顺利开展。此外,由于云课堂在IaaS层和PaaS层所具有的高可伸缩性和高可扩展性,使其能够较好地满足未来业务的扩展和用户规模的增长。

五、结束语

当前众多开源云技术的流行使学校或相关机构建设自己的教育云平台变得越来越容易,本文设计了一种利用开源技术来构建云课堂的体系架构,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软件实现和展开了应用实践,验证了该体系架构的有效性。后续随着应用的持续开展和业务的不断扩展,云课堂平台上积累的数据会越来越丰富,这为下一阶段围绕教育大数据展开深入研究提供了平台和数据基础。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4年)[DB/OL].http:///ewebeditor/uploadfile/2012/03/29/20120329140800968.doc,2012.

[2]Mell P, Grance T. The NIST Definition of Cloud Computing[R].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s and Technology,2011.

[3]杨宗凯。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展望――未来教室、未来学校、未来教师、未来教育[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1(18):14-15.

美育云端精选8篇 篇八

一、深度挖掘教材中的生态美育资源

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相得益彰,当然也渗透着人类将要面临的生态危机和精神危机,品读其间,从审美角度看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人文品味和诗意情怀,从生态角度看能够促进学生营造一种“绿色的人生”。

1.人与自然

人与自然是平等的,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挖掘文本材料中反映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的元素并渗透到课堂教学之中,让学生感受到人与自然的生命关联性,萌生对自然和生命的热爱。

2.人与社会

文学总能够反映历史的变迁,历史长河漫漫,一个好的文学作品总是与一个时代的繁华或落寞紧密相联,不过这些都只有相对的意义,品鉴期间要引导学生感受到社会和谐的重要性,只有和谐的社会环境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人与自身

每个人自身有一种调整和平衡的能力,学习过程实际是学生原有知识与新知识不断作用,最后重新走向平衡的过程,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要灌输、强塞,而应该让学生与学生互动,在互动过程中相互尊重,合作共生,然后在学生互动合作学习的基础上,教师和学生一起归纳总结,实现提升。

二、课堂上实施生态美育的策略

课堂实施美育还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作用,注重策略,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有效揭示文本中所隐含的价值意义和生态美学思想。

1.反复诵读欣赏美

自然美离不开美的语言的描写,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能够将书面化语言转变为生动的画面,实践经验表明,抑、扬、顿、挫的朗读更能催生美感,激发儿童阅读和语言学习的兴趣,实现情景交融。

例如,古典诗词短短的几句话,将自然美景描述得淋漓尽致,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下中的《望庐山瀑布》,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能够读出“香炉峰高耸入云端被太阳光照射为紫色的美丽景象”,“飞流直下”四个字将瀑布的流速和形态描写得栩栩如生,让人眼前浮现出“崇山峻岭中一条瀑布倾泻而下的壮丽图景”,感受到“九霄外的银河从天而降的气势”,诵读其间,感受李白语言精准的同时体会到大自然巧夺天工之美。

2.细细体味感受美

理论分析和实践经验表明,把审美教育渗透到语文教育中去,透过语言文字,儿童仅凭自己的自觉就能够触及事物外在的某些特点,细细品味,对语言文字进行反复推敲,便能感受和领悟文字深处内在的意蕴,不仅仅习得了知识,还能品味出“真善美”、“假恶丑”,学生的语言能力与审美能力、道德情感均获得提升。

例如,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珍珠鸟》教学,要在学生诵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细细地品读课文,体会文本深处所蕴藏着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强烈愿望,这不仅仅是解读课文,更是将一种生态意识培植于学生的心灵深处,继而在儿童从小就塑造珍惜和呵护自然生态的健全人格。再如,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去年的树》教学时,学生透过文本可以感受到友情的珍贵,理解作者感伤的真正原因。

在教学实践中重视和融入生态美育,绝不是应景文章、权宜之计,而是一种让学生得到生态美的情感陶冶、生命体验和心灵感化,提升学生生态意识、审美能力和精神境界的教学改革。小学语文教材有着丰富的人情美资源,学生可以在对教材的欣赏中不断提升自己的精神力量,净化自己的心灵,培植自身明确的人生理想和坚强的人格。审美实践是无界限的,形式不一而足,除了要求学生诵读、体会以外,还可以通过许多不同形式的实践,在实践中感受美、创造美,如办手抄报、成语竞赛、古诗词背诵比赛、历史名人事迹总结、上街找商铺错别字、对对联等,教师可以因地制宜,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选择恰当而有效的实践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感觉美、创造美,从而显现语文教育的和谐之美。

美育云端精选8篇

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to-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