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1级文库 > 精选推荐 > 正文

功利主义教育的反思【通用2篇】

2024-07-30 12:56:23 1级文库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下是爱岗的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2篇功利主义教育的相关文章,欢迎参考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功利主义教育的反思【通用2篇】

功利主义教育的反思【通用2篇】 篇一

关键词:功利主义;青少年教育;影响

引 言

目前中国的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学而优则仕”、“� 我们从刚上学一直到大学,父母就给我们灌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只要学习好,什么都搞到”的极其功利的思想,在这种环境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下,我们每一个人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带上功利的的应试教育的想法。为了获得一个好的成绩,我们不讲诚信,考试舞弊。为了拿到一个好的文凭,我们毕业论文造假等等。而对于老师而言,升学率与个人的经济利益直接挂钩,有些师德缺失的老师,不再去关注学习成绩差的“劣等生”,转而全身心的关注那些可能会给他们带来直接经济效益的优等生。整个社会的衡量标准都在发生严重的扭曲,这就直接导致了我们现代的中学生功利主义心态的滋生。

一、中学教育的现状

中国有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历史,所以导致了我们现在的中国人的文化基因中有很多的封建残存思想,比如“官本位思想”。在大学里经常可以见到这样一种领导,他们高高在上,“驾驭”着整个学校的未来发展。他们是权威,不容许任何人的质疑与挑战。仔细观察,你就会发现,他的下面有一群这样的官僚。他们在乎的不是学术的发展,而是学校的名气与直接的经济利益。在他们眼中,权利大于学术。有这样一种封建残存思想的大学里的管理者,几乎会不假思索的复制行政组织的管理模式,从而一方面使自己成为名副其实的“学术官僚”,另一方面又培养出只服从命令却不尊重学术的大小官僚。由此便会形成一个只以物质生产的标准作为衡量尺度的怪胎。从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当代大学生,就不可避免的带有一种“物质至上”的“功利主义”思想。他们一切行为的出发点都是以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利己主义”。

二、对功利主义的理解

功利主义作为一种伦理思潮产生于17世纪资产阶级革命之后,由哲学家培根和霍布斯等启其端绪,中经18世纪洛克、孟德威尔、休谟和斯密等思想家的诠释,到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英国哲学家边沁和密尔正式形成了系统的功利主义学说[1]。西方的功利主义,作为西方经院哲学禁欲主义的对立面,有其积极进取的历史功绩,西方物质文明至今仍然处于世界的领先地位,这种功利主义也是起到一定作用的[2]。但另一方面,它至少诱发了人们的“金钱至上”、“人欲横流”的消极面。翻开我们中华民族屈辱的近代史,我看到的史册上密密麻麻的写着几个血红的大字“卖国求荣”。“功利主义”蒙蔽了他们的双眼,让他们忘记了自己的责任。身为天之骄子的我们的当代的大学生难道还想重蹈覆辙吗?功利主义的最大危害性在于,它让人们变得目光短浅,只注意眼前的既得利益,而不去思考这样做的后果。功利� 不同于一般的伦理学说,功利主义不考虑一个人行为的动机与手段,仅考虑一个行为的结果对最大快乐值的影响。能增加最大快乐值的即是善;反之即为恶。边沁和米尔都认为:人类的行为完全以快乐和痛苦为动机。米尔认为:人� 功利主义哲学系统的基本原则是:一种行为如有助于增进幸福,则为正确的;若导致产生和幸福相反的东西,则为错误的。幸福不仅涉及行为的当事人,也涉及受�

这样,功利主义思维便不难理解。即人在主体能动地,连续性地获取各种环境信息,由特定的组织或组织体系对获得的环境信息和之前的运算结果信息进行一系列的运算,从人得出应对环境变化的方案的运动时,都会围绕着,如何做出“达到最善”的结果进行。

三、功利主义对青少年的影响

功利化的教育重智育,轻德体;重特长,轻全面发展;关注成名成家,忽视如何做人。其结果,教育成了智育,学生片面发展。追求大学升学率乃至名牌大学升学率,成了中学教育者的座右铭;面向市场追求就业率,成了大学教育者的指挥棒,形成了“幼儿园学小学内容;小学生学初中内容;初中生学高中内容;高中生学大学内容;大学生却在学幼儿园内容”的教育怪圈。在教革和教研中,不少地方和学校,什么东西快就学什么,什么东西时髦就学什么,学校的课堂变成了各种流行理论的实验场,一些该坚持的东西没有坚持下去,而所谓新的东西又不能长久,对于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没有形成比较冷静、严肃和富有智慧的思考。

学校对学生的评价主要是以成绩论英雄,一些早早就能脱颖而出者就成为所谓的“神童”。但是,我们只视“天才教育”为智力开发而非对于一个特殊人才的完善培养。这种评价的狭隘性,一方面挫伤了许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误导社会的人才观,对培养创新型人才极为不利。许多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很高,他们不断地用“高分――升重点大学――找个好工作”的目标来诱导孩子,或采用超出正常需要的物质赐予的方式,用功利性的手段来强化这种功利性的观念。鼓励学生多动手,多思考,多发明创造,本应属于现代教育的重要内容,却被许多家长理解为“不务正业”。家长总是认为只要孩子分数考得高、能升入重点学校,那么,这样的学校、老师才是好学校、好老师。

教师常常面对着教育行政部门下达的很难反映素质教育的考核指标,同时还有家长与社会评价教师优劣的舆论标准。学校对教师业绩的评价,主要是以他所教授的学生的考试分数来衡量。在关乎他们前程的巨大压力下,为了使自己的业绩不断提高,他们经常是教学负担超载,心理压力过重,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的时间很少,让他们把主要精力投放到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中来是相当困难的。在繁重的教学任务和教学改革的重压下,教师呈现疲于应付、疲于奔命的状态。教师很难有冷静思考的时候,很难在工作过程中有自己的深刻感悟、体验和真正意义上的反思。

学生的全面发展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受教育者自身内在的需求。但是,功利主义把教育理想扭曲为“为分数而奋斗”的应试教育,剥夺了学生参加各种课外活动的时间,他们丰富的想象力没有生存的空间,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由于压抑而荡然无存,他们也没有轻松的心情去体验和感悟生活以及对人生进行哲理般的思索。教育功利性的取向,忽视了人的情感价值的培养。从小学到中学,智育是衡量人发展的重要因素,品德考核并不列入高考范围;升学率是衡量学校的重要标准,德育往往被忽视。功利主义的观念也深刻影响了未成年的中小学生,他们也用功利的标准作为评判社会的标准。

扎进书海中,以高考为终极目标;惟有学习成绩好才是人才的标准,使中国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心理调试能力不足。数学家丘成桐说,“在中国,望子成龙的心理更甚。一味追求功利的教育不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它使受教育者更看重教育结果而不是过程,它使学校更加看重商业价值而不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父母为了使孩子早日成材,不惜剥夺孩子的休息、娱乐时间,代之以各种课余学习,这让他们痛苦不堪”。另外,孩子读书的积极性应建立在学习兴趣和思想自觉的基础上,单靠功利的物质刺激,尤其是过度的物质刺激,只会扭曲孩子的心灵,不利于孩子健全人格的形成。

四、减少功利主义教育对青少年的影响

国际21世纪委员会指出,学会生存的准确含义是“更充分地发展自己的人格,并能以不断增强的自主性、判断力和个人责任感来行动。为此,教育不应忽视人的任何一种潜力:记忆力、推理能力、美感、体力和交往能力等”。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便是为学会生存开辟道路。教师应培养孩子的主人意识,自己的事自己做,自己可以决定的事情自已决定。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质,使其能够经受各种各样的挫折。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强调,应当把人作为发展的中心,接受教育不再是为了升学和谋生,而是为了个人能力的充分发挥以及个人的终身学 我国新的课程标准把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创新合作的意识、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作为教育追求的目标,其主题就是以人为本,这符合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和走势,也淡化了教育的功利色彩。素质教育观是面向未来的教育观,重视学生全面而和谐的发展,强调个人积极性、自觉性、主动性的调动,重视学生潜在能力的发挥,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以培养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创新意识,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要真正做到不仅重视知识、能力的培养,也重视品德的陶冶;不仅重视智力因素的培养,也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不仅重视学生的行为训练,也重视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以及身心发展的统一。

结 语

只有和谐的教育才能培育和谐的人。和谐教育的重要体现就是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教育实践的有机结合,就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以及青少年自我教育等各种教育因素的和谐共生。我们应充分发挥政府对教育的正确的主导作用,改变与素质教育相背离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评价标准,提升家长的育人方法,净化青少年成长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张林英。当代大学生功利主义倾向的成因与对策研究[J].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第03期。

[2]穆勒。功利主义[M].上海:商务印务馆。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4]魏宇。当今教育与功利主义[J].当代广西,2004第01期。

[5]胡良人,韦光军。克服功利主义端正入党动机[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1:6.

[6]王润生:《西方功利主义伦理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6页。

[7]罗尔斯:《正义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页。

[8]舒远招、朱俊林:《系统功利主义的奠基人――杰里米・边沁》,河北大学出版社,2005.

[9][英]诺曼・巴里:《福利》,储建国 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7页。

[10][英]边沁:《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58页。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 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河南 郑州 475004)

功利主义教育的反思【通用2篇】 篇二

【摘 要】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带给人们丰富多彩的物质生活的同时也导致了人们精神的迷失。道德教育失去了应有的地位,淹没在功利主义教育的浪潮里。然而,人们应当清楚教育的本真意义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让人们警醒于逐渐扭曲的功利主义教育的一种手段,道德教育起着不可磨灭不能替代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道德教育 功利主义 教育观

社会发展至今,科技不断进步,人类改造世界的力量不断提升,随之而来的却是人类精神领域的道德迷失现象日益严重。诚然,社会的进步人类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而教育的方向却渐渐偏离其本真目标朝向经济功利的走向前进。人们在追求发展的同时选择性的忽视了这种功利主义氛围下的教育所带来的道德缺失后果,然而在结果难以接受时,又反过来斥责纵容这种现象产生的社会发展趋势。两方矛盾相向的局面不得不让我们反思,以后的教育应该怎样做?面临种种精神和道德危机时应该怎样做?这是我们必须要面对并为之努力去解决的问题。

一、偏离教育本质的功利主义教育

马克思指明人类全部力量的全面发展成为目的本身,表明了教育是要使 而在功利主义教育影响下,人们所理解的教育只是将青年人培养成有用人才,是为了职业做准备。一门科学在社会中的实用性与创造财富的功能成为了衡量这门科学的标准,人们对于所谓的热门趋之若鹜,而忽略了教育本身应具有的意义。当今的教育却是从根本上偏离了它本真的意义,成了一种在工具理性操作下的功利主义教育。也即是说,这种教育的目的是经济功利,用以实现这种目的的手段是工具理性。早在70年代,雅斯贝尔斯已就当时的教育的状况这样提出:“人们已忘记教育为何物”。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功利主义教育授受知识的唯一标准就是实用性。这种教育观深刻影响了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在培养目标上,片面强调以人才的标准化、规范化和职业化的要求来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也造成了现如今受教育者的创新意识缺乏,成为一种“量产”的产品;在课程设置上,偏重理工科,注重学生学科专业技能的培养,却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正是在这种教育观的影响下,时下的大学生衡量某一课程重要性的唯一标准是该课程对自己将来从事某一职业是否有用。这种选择意识有可能会使受教育者在得到丰富物质生活的同时丧失了来自精神世界的饱足感,逐渐演变成当下所说的精神迷失现象。

在这种日趋偏离教育本真意义的功利主义教育影响下,人们遗忘了道德教育的重要意义,忽视了道德教育的真正价值,抹杀了道德教育的存在作用。德育是教育称之为教育的基础,然而功利主义教育里的德育却鲜现踪迹。这种现状的形成究其原因不是因为德育重视度不够,而是在教育的总的功利取向中,德育找不到自身的位置被摈除在这个圈子以外,因而根本无所作为。所以,想要改变这种教人而不教心的状态,只能从根本着手,回归德育。

二、德育危机的产生

(一)经济主义的影响

我们应当承认的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经济活动的作用是不可比拟的,重视物质财富的增长与积累,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和价值,它曾推动了人和社会的发展。可是当整个社会把物质财富的增长与积累作为生存的唯一目标时,人类的精神和道德发展自然就被放逐而沦亡。当代心理学家罗洛・梅在他大量临床经验的基础上指出,20世纪中期以后,人们主要的心理问题是空虚感和无意义感,自由的,丰富多彩的物质生活没有将现代人导向积极愉悦的方向,相反,现代社会的人常常扪心自问,人生的意义何在?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究竟为了什么?一种迷失方向的空虚感,使人感到生活失去了它的意义。

(二)科学技术功能的夸大

当人们改造世界的能力被不断肯定时,科学技术作为其改造的工具被不断的增加砝码,不断渲染其重要性。物的成就感被不断放大,精神上的饱足感却随之消失。因而,这种行为使得我们要面临种种恶果:过度开发所导致的生态失衡,工业化带来的环境污染,当然还有信仰缺失的道德危机。人们在科技包围的环境下需要反思的是,这些行为带来的后果并不能通过科技进行解决,那么,应该怎么办?

(三)由社会本位到个人主义的转变

边沁说:“社会利益又是什么呢?――它就是组成社会之所有单个成员的利益的总和。”概言之,注重个人利益是西方功利主义的本质特点,不同于中国古代以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这种个人本位的思想随着改革开放以及个体经济的繁荣而逐步取而代之。此外,张扬自我,利己至上的时代气息又助长了这股思想的发展与延伸。人们惯于以自我为中心,以自我的经验去衡量是非善恶,这种极端主体性必然要否定人与人之间的共同性与普遍性,从而也就从根本上动摇了道德存在的基础。这是因为道德无论人们对它作出何种界说,必以共同的普遍的价值

三、召唤德育的回归

功利性也好,甚至实用性专业训练也好,都不是大学的本质目的或活动。教育是育人的活动,是为培养个性完善的人而提供的有指导性的活动。而德育在这种培养人才的活动中的重要性不容质疑。道德教育指向的是人自身,它的主旨在于导人以善,使人在善的、道德的追寻中活的更有意义,与他人、与自然相处得更为融洽和谐。人的自我发展、自我提升、自我意义的建构都需要德育思想的谋划指导。

当代教育所面临的问题就像是黑格尔曾经说过的那句话:“太忙碌于现实,太鹜驰于外界。”应当承认,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人在征服自然创造物质方面的能力大大提高,获取了空前强大的力量,但另一方面,人却越来越不能把握好自身,逐渐挣脱了有力的约束力量,失去了应有的清醒警惕。而这种约束我们经常泛化为道德约束,一种正逐步演变为口头言语、空乏无力的约束力量。因此,加强道德教育对于改善目前已然失衡的教育现状,帮助人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是积极的。在当前功利主义教育大行其道的状态下,道德教育的回归无疑是使教育还原其本质的有力手段。

因此,呼唤德育的回归,矫正现在偏向一种极端的功利主义教育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需要明白,德乃人之根本,德性的存在是规范人的行为模式的一种内限力量,可以帮助人们做出正确的决定从而才能取得应有的效果。

【参考文献】

[1]Bowen James.A History of Western Education[M].Vol 3.New York:St.Martins Press,1981.

[2]鲁洁。 教育的反本归真――德育之根基所在[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1(12).

[3]穆勒。 功用主义[M]. 商务印书馆,1957.

[4]肖丹。 我们需要怎样的功利主义教育观――J.S.密尔的应答[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

[5]〈德〉雅斯贝尔斯 什么是教育[M]. 三联书店,1991.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46卷(上)[M]. 人民出版社,1979.

功利主义教育的反思【通用2篇】

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to-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