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1级文库 > 规章制度 > 正文

环境表面清洁与消毒的管理制度(精选4篇)

2024-10-23 12:40:22 1级文库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制度的使用频率呈上升趋势,制度是各种行政法规、章程、制度、公约的总称。到底应如何拟定制度呢?

环境表面清洁与消毒的管理制度(精选4篇)

环境表面清洁与消毒的管理制度(精选4篇) 篇一

1、车站消毒工作由综合部负责,卫生室进行技术指导。

2、车站安排专人,定期对车站进行消毒,尤其是重点场所(卫生室、洗手间、食堂等)。

3、负责消毒人员应尽职敬业,不得懈怠。

4、每次消毒后做好消毒情况登记,包括用药情况,消毒时间,次数等。

5、卫生室随时对消毒情况进行督促与抽查,并做好记录。

6、平时做好站内外的卫生工作,经常开窗通风。在传染病散发或流行时期,要加强消毒工作,避免交叉感染。

7、常规消毒与终末消毒相结合:常规消毒为每周一次,终末消毒为随时发现传染病疫情,随时消毒(一天2次)。消毒范围包括:办公大楼内的走廊地面与墙壁、楼梯扶手与窗台、厕所、办公室的门把手、窗台、桌椅等。

8、体温表等器材使用后,浸入浓度为1000mg/L的含氯消毒剂中;患者的呕吐物要用12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消毒后再进行清理。发生红眼睛、肝炎等接触性的传染病时,用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擦拭课桌椅,用1500mg/L的含氯消毒剂喷雾室内空间,并关闭门窗30分钟。发生流行性感冒、风疹等呼吸道传染病,应用食醋熏蒸,通风开窗。

9、消毒方法:稀释消毒液擦拭、喷洒等。

环境表面清洁与消毒的管理制度(精选4篇) 篇二

学校环境卫生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同时体现一个学校管理水平的高低。一个净、静、美的学校环境,蕴涵着全校师生员工的文明程度道德修养,展现出学校广大师生的精神风貌。为了进一步加强学校环境卫生工作,特制定本制度。

一、成立专门机构,做到齐抓共管

在校长的领导下,学校校园环境综合治理委员会和校园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要把环境卫生工作纳入全校工作计划,并作为学校工作考核、评比的内容之一。坚持定期研究、部署、指导、检查和总结卫生工作。还相应成立以各班生活委员为主的生活部。生活部门做到明确分工,各有侧重。学校综合治理委员会和校园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全校的教学卫生、生活卫生、环境设备、学生的生产劳动和体育锻炼等五个方面作总体部署。医务室负责全校卫生保健的教育与检查,生活部负责全校环境卫生特别是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的检查、监督工作,并对学生中出现的异常突发事件,要及时上报学校校园环境综合治理委员会和校园管理工作领导小组。

二、加强卫生常识教育,提高自律水平

加强卫生常识教育,努力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教会他们掌握基本的卫生知识和技能,培养他们良好的卫生习惯。通过开设卫生常识课和举办卫生知识讲座,组织参观和举办展览、橱窗、黑板报、彩灯、挂图等形式,结合《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加强对学生保健常识的宣传,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保健习惯。

三、建立健全规章制度,营造优美教学环境

1、制定各项卫生公约:教室卫生公约,寝室卫生公约,阅览室卫生公约以及学生个人的卫生保健要求等。

2、制定每日、每周和每月清扫制度;各教学班每天需派6名学生值日,寝室派2名学生值日。值日生负责当天教室、寝室内外的卫生清洁工作,以及饮用水的供应等。各班“晨扫”以教室内部环境为主,校内各条主干道由值日的班负责清扫、保洁、每周各派一个班组分段负责。

每个月底的'一个周,要求全校各教学班组彻底清除各自卫生责任区的“死角”。

3、分片包干,责任到人。

学校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学习负担量,将学校教学、生活环境划分为若干块卫生责任区。

4、定期和不定期开展检查,强化学生“卫生保洁”意识。

5、将卫生工作作为评优的重要条件之一。

学校教学、生活环境卫生工作做到每学期一小评,每学年一总评。每年级设立一面“卫生流动红旗”。采用教学环境与生活环境综合评定的方法进行评定。规定“先进班集体”必须获得本学年度的“卫生流动红旗”,凡无故不参加卫生扫除和有乱扔果皮纸屑的学生,不得评为“三好学生”和“优秀学生干部”。

6、建立学生义务卫生劳动档案。

对于经常主动承担学校公共场所卫生清扫的班级和个人(包括学生所在班级的班主任),学校公开表彰并记录在案。

环境表面清洁与消毒的管理制度(精选4篇) 篇三

一、制定和完善内镜室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并认真落实。

二、从事内镜诊疗和内镜清洗消毒工作的医务人员,应当具备内镜清洗消毒方面的知识,接受相关的医院感染管理知识培训,严格遵守有关规章制度。

三、内镜的清洗消毒应当与内镜的诊疗工作分开进行,分设单独的清洗消毒室和内镜诊疗室,清洗消毒室应当保证通风良好。内镜诊疗室应当设有诊疗床、吸引器、治疗车等基本设施。

四、不同部位内镜的。诊疗工作应当分室进行;不同部位内镜的清洗消毒工作的设备应当分开。

五、工作人员清洗消毒内镜时,应当穿戴必要的防护用品,包括工作服、防渗透围裙、口罩、帽子、手套等。

六、根据工作需要,按照以下要求配备相应内镜及清洗消毒设备:

1、内镜及附件:其数量应当与医院规模和接诊病人数相适应,以保证所用器械在使用前能达到相应的消毒、灭菌合格的要求,保障病人安全。

2、基本清洗消毒设备:包括专用流动水清洗消毒槽(四槽或五槽)、负压吸引器、超声清洗器、高压水枪、干燥设备、计时器、通风设施,与所采用的消毒、灭菌方法相适应的必备的消毒、灭菌器械,50毫升注射器、各种刷子、纱布、棉棒等消耗品。

3、清洗消毒剂:多酶洗液、适用于内镜的消毒剂、75%乙醇。

七、内镜及附件的清洗、消毒或者灭菌必须遵照以下原则:

1、凡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或者经外科切口进入人体无菌腔室的内镜及附件,如腹腔镜、关节镜、脑室镜、膀胱镜、宫腔镜等,必须灭菌。

2、凡穿破粘膜的内镜附件,如活检钳、高频电刀等,必须灭菌。

3、凡进入人体消化道、呼吸道等与粘膜接触的内镜,如喉镜、气管镜、支气管镜、胃镜、肠镜、乙状结肠镜、直肠镜等,应当按照《消毒技术规范》的要求进行高水平消毒。

八、内镜及附件用后应当立即清洗、消毒或者灭菌。

九、内镜及附件的清洗、消毒或者灭菌时间应当使用计时器控制。

十、内镜室应当做好内镜清洗消毒的登记工作,登记内容应当包括,就诊病人姓名、使用内镜的编号、清洗时间、消毒时间以及操作人员姓名等事项。

十一、软、硬式内镜的清洗与消毒具体详见卫生部《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按《规范》的要求进行清洗消毒或灭菌。

十二、做好内镜消毒灭菌效果监测

1、消毒剂浓度必须每日定时监测并做好记录,保证消毒效果。

2、消毒后的内镜应当每季度进行生物学监测并做好监测记录。消毒后的内镜合格标准为:细菌总数〈20cfu/件,不能检出致病菌。

3、灭菌后的内镜应当每月进行生物学监测并做好监测记录。灭菌后的内镜合格标准为:无菌检测合格。

环境表面清洁与消毒的管理制度(精选4篇) 篇四

一、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工作衣、口罩、帽子穿戴整齐,操作前要洗手。

二、凡进入人体组织所用的各种穿刺针、导管、注射器要绝对无菌,采集标本时应执行一人一针一筒一带一垫,使用后的一次性物品要浸泡消毒或统一焚烧、处理。

三、各种检验后的废弃标本的处理:微生物培养器皿应高压蒸气消毒后行清洁,血液、体液等标本应与消毒液混匀后一小时,再倒入下水道,实物集中焚烧处理。

四、直接用于标本检测的。器材,如玻片、吸管、试管、各类容器等,使用后必须先在消毒液中浸泡消毒,然后用流水冲洗,再进行消毒、烘烤。

五、检验报告单保持规范、清洁,避免与标本、容器及其它污染物接触。

六、实验台及地面应每天进行清洁,有污染时应随时消毒,可用有效的消毒液抹拭、拖擦。

七、工作环境保持清洁,每天下班后进行空气消毒,用紫外线照射30分钟。

环境表面清洁与消毒的管理制度(精选4篇)

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to-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