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毒隔离制度(精选4篇)
2024-05-21 19:18:02 1级文库
在社会发展不断提速的今天,制度的使用频率呈上升趋势,制度是各种行政法规、章程、制度、公约的总称。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制定制度而烦恼吧,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下是编辑帮大家分享的4篇消毒隔离制度的相关文章。
消毒隔离制度(精选4篇) 篇一
关键词:传染性疾病;消毒隔离;管理
由于众多传染性疾病在综合医院急诊科的首发率越来越高,因此,对急诊科传染性疾病进行消毒隔离管理是非常有必要的,它是做好医院感染管理的一个重要课题。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3年6月~2014年6月于我院急诊科就诊的传染病患者62例,其中男性患者35例,女性27例,年龄范围为14~65岁,平均年龄为32.8岁,所有患者都不存在传染病史。
1.2方法 通过急诊登记本的记录与传染病报告登记的记录,对急诊就诊的患者总数以及传染病的数目与种类进行统计分析。然后通过急诊科护理质量控制管理小组对科室进行消毒隔离护理质量控制检查,其中检查的方法为:确定科室内消毒隔离的重点环节进行质量的控制。最后总结并分析我院急诊科对传染性疾病采取的消毒隔离的管理工作。
2 结果
2013年6月~2014年6月这2年内于我院急诊科就诊的患者总数共计11752例,其中传染病发生的有9种类型,共计患者62例,占就诊总人数的0.53%。其中疾病类型主要包括甲肝、乙肝、细菌性痢疾、肺结核等,通过对科室内进行消毒隔离护理质量控制检查。
3 消毒隔离管理
3.1加强医护人员自身防护 对医护人员进行培训,强化医护人员"标准预防"[1]的概念以及意识,使每一位医护人员明确,并不仅仅是只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者是接触非完整的皮肤黏膜才需要采取一定的防护措施,患者的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都具有一定的传染性,同样需要及时的进行隔离等。因此,急诊室的护理人员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的预防。
3.1.1普及性预防教育 急诊科的医护人员每天在工作中会接触到各种类型的污染物,其被感染的危险性非常高,因此,对急诊室医护人员的普及型预防教育进行强化,使其职业安全意识得到加强,这对降低自身感染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院重视对医护人员的在职教育以及岗前培训等,通过多种方式对全科室的所有医护人员进行一定的安全普及性预防教育,通过定期考核的方式,加强他们的意识,同时,科室还选取数名监督员对医护人员的自我预防意识进行监督提醒,一旦发现有医护人员出现违规性工作,要对其进行及时的制止,同时对其进行一定的教育,使其意识到自身工作被感染的危险性,进而加强自身的防护意识,尽可能的降低甚至是避免因为自己的防护不当而导致的自身感染情况发生。
3.1.2普及性预防措施 在医院急诊科,预防传染性疾病最有效、最经济、最简单的普及性预防措施是洗手、戴手套,在必要的情况下需要佩戴防护眼镜等[2]。医护人员在进行医疗护理操作时,很容易触及到患者的血液、体液以及一些污染物,因此,医护人员在医护操作中要求其尽量佩戴手套以降低皮肤黏膜的接触是非常重要的,在必要时候还应当佩戴防护镜;在医疗操作结束后,需要进行彻底的洗手等。
3.1.3对个人着装进行重视 医护人员在工作时应当穿工作衣、戴帽子以及佩戴防护合格的口罩等。每4h需要对口罩进行更换,工作结束后要做好个人的清洁工作,如洗手、沐浴等。
3.1.4树立一定的危险意识 在医疗护理工作当中,医护人员接触患者血液、体液的机会相当高,因此,医护人员需要树立血液传播疾病危险的观念,加强自我进行防护的意识。
3.1.5对预防接种给予重视 医院应当对医护人员进行及时的预防注射,例如甲肝、乙肝等疾病预防接种。
3.1.6对锐器伤口进行有效的处理 医护人员在医疗护理工作当中,应当加强对锐器伤的预防,在使用以及传递锐器过程当中应当,需要佩戴一定的防护手套,避免不必要的刺伤。一旦发生被刺伤情况,需要及时挤压伤口并且要用生理盐水进行冲洗,然后再利用碘酒、酒精进行消毒[3],对于受伤较为严重的医护人员,应当及时的联系医院的感染中心,做好一定的监测工作。
3.2做好患者的消毒隔离管理工作 急诊科传染病最重要的感染源为患者,有一些传染病唯一的感染源就是患者,例如麻疹、水痘等疾病[4]。一些患者一旦被发现出现了可疑性疾病,就会被及时的送往医院进行进一步的观察以及治疗,因此,在急诊室应当有效的做好疾病感染的消毒隔离工作,同时,急诊科还担负着非常重要的责任。对感染源的消毒隔离工作进行加强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管理。
3.2.1加强与感染有关的消毒隔离等各种管理工作 医院的急诊室是一个复杂的科室,应当成立专门的感染管理小组,对一次性医疗用品、医疗器械、医疗废弃物等物质的使用情况进行定期的全面监督工作;对采购的预防感染、消毒的药品要进行全方位的监控,对产品的质量进行全面的保证安全;建立严格的机制对感染消毒隔离工作进行反馈,一旦发现出现问题,应及时督促相关部门以及人员进行处理;对一些传染患者或者疑似患者的分泌物、排泄物等进行严格的消毒。对于一些特殊的物质在给予一定的消毒的同时还要进行必要的高压灭菌,避免细菌感染[5];对科室污水进行定期监测,只有在完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才能进行排放。
3.2.2加强隔离防护的措施 对于一些病情复杂、传染性强、病情严重的患者单独给予安排,避免疾病的大范围传染造成严重的损伤,同时还有利于对患者的抢救以及隔离。可以安排疾病类型相同的患者同住一室,但是绝对不能将疾病类型不同的患者安排在同一室中,需要特别的对待安排。要对患者进行严格的要求,避免患者互串病房,互换食品、餐具、书报等,患者应单独使用个人的日常生活用品,对饮食的餐具等进行高温消毒,避免交叉感染发生。
3.3 加强领导对消毒隔离管理工作的高度重视 急诊室的消毒隔离工作只有获得了医院领导的充分认识以及支持,才能够加大投资力度进行消毒灭菌设备的购买,才能够不断的组织医院的医护人员进行必要的学习教育以及培训工作,获得医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以及高度重视对急诊科传染疾病消毒隔离管理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3.4 健全以及落实相关的法律制度 目前,一些综合医院急诊科虽然具有消毒隔离的各种相关制度,但是,在面对一些死灰复燃以及急剧增加的传染疾病,很多制度以及消毒隔离措施已经不能满足疾病控制的要求。因此,本院严格按照国家卫生部下发的《消毒技术规范》中对疾病发病源消毒的要求,在急诊科原有的制度基础之上,继续完善以及补充了部分消毒隔离的制度,例如《隔离观察室消毒隔离制度》、《急诊科环境消毒隔离制度》等,给消毒隔离的实践工作奠定一个理论基础。
对于医院急诊科传染病的预防,落实相关的规章制度才是关键问题。对于相关的消毒隔离措施,急诊科的管理人员应当做到有重点、有规律的落实监督,措施要落实到人、制度要落实到人、措施也要落实到人。医院的感染中心应当定期或者不定期的对急诊科进行检查,并且要将对急诊科的检查结果纳入到医疗质量评估当中,直接与科室的效益关联。
3.5避免医院感染 急诊科应当设立隔离诊室,如果发现患者带有传染病应及时送到隔离诊室;对于疑似传染患者要进行初步的检查,急诊科护士应当每天都对就诊患者进行提问测量,病史咨询,做到初步检查的目的,做到早发现、早处理;对相关物质表面进行消毒,对急诊科的地面、桌面以及仪器表面等都进行2次/d的消毒,早晚一次。对患者使用过的轮椅、平车以及诊断床位等都要进行擦拭消毒,避免疾病的交叉感染;对急诊室的空气做好消毒,医护人员要对空气的消毒给予重视,空气消毒最好的方式就是通风换气。每天利用过氧化氢等进行气溶胶喷雾消毒,抢救室、治疗室等每天用紫外线消毒;在医疗护理操作当中要注意无菌条件,在实际的操作过程当中要注意无菌观念意识;对急诊科消毒灭菌的相关制度要严格的给予执行,对使用过的物品、仪器等要进行严格的灭菌处理等,传染病患者、死亡患者以及出院患者使用过的用品以及床单要给予严格的消毒,对患者使用过的垃圾要进行彻底的处理。
4 讨论
急诊科患者流动性大,除急性传染病外,还有一些正在潜伏期的患者和故意隐瞒病史的患者,此外急诊科还有大量来自外科系统外伤性出血,来自内科系统消化道出血和妇产科出血的患者,这些患者均来不及做血液检查,而血液中潜在的具有传染性的病毒因子就有十多种[6],致使急诊科医护人员常在患者未明确诊断前便对其进行抢救和处置,从而使他们暴露在这些危险因素中。因此,加强急诊科消毒隔离管理,认真执行消毒隔离措施,切断传染链条,同时要有高度的防护意识并应用一定防护手段进行自我防护,才能有效控制传染病在医院内的传播和引发的医院感染。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医院感染管理规范[S]. 北京: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1,6(8):14-16.
[2]刑红霞, 张红英, 武建英, 等。 医务人员手卫生现状与管理[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2,12(8):639-640.
[3]杨美兰。 手术室消毒隔离管理在医院感染控制中的作用[J]. 医学信息, 2010, 5(4): 339-340.
[4]彭文伟。 传染病学[M] . 第5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 9(11): 17-20.
消毒隔离制度(精选4篇) 篇二
【关键词】产房;消毒隔离;产房感染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6-3521-02
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落实各项产房消毒隔离规章制度,给无数个家庭带来欢乐与幸福,为新生命的到来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清洁环境,减少了疾病的发生。因此,控制和预防医院感染十分重要,医院感染工作被列入等级评审的一项重要内容,我院成立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全院的各项消毒隔离制度都做了重新修订,使原来的消毒隔离制度更加完善。自从创建等级医院以来,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经常举办医院感染知识讲座,组织人员认真学习,督促落实使全体医务人员充分认识到医院感染的危害性。要确实做好医院感染管理,减少感染率,就必须制定一系列消毒隔离制度,并制定确实可行的措施,而产房是发生医院感染的主要场所之一,应该制定严格的消毒隔离制度与措施。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对医院两间产房实行分组,设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1.2 实验组在常规护理工作基础上采用科学性的专门的消毒隔离护理工作,对照组只实行常规的产房护理工作。观察6个月,并对6个月间实验组、对照组进行产房感染度调查。
2 实验组护理措施
2.1 环境卫生 工作人员进出产房都要更换衣服鞋子,带好帽子手套及必须的眼镜。接触病人前后,要用消毒液洗手。产妇进入产房也要更换衣物,个人物品禁止带入产房。产房要求布局合理,严格划分无菌区、生活区、清洁区、工作区、污染区。每天用消毒液擦拭产房的门窗、桌椅、床、早晚各一次,并且对病室进行每日通风、紫外线照射。
2.2 制度管理 对医护人员进行严格的制度管理。要求医护人员学习《医院感染管理办法》、《消毒技术规范》、《传染病管理办法》等条例,并安排护士长对护理人员考核。
2.3 消毒隔离要求 医生、助产士进入分娩室接生前要刷手,清洗用具要一人一用一消毒。接生时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接生后所有孕妇使用过的物品都要严格进行消毒。产床也要进行严格的消毒清洗,待产床上所有物品都换掉后才可以继续使用。对于有传染病如艾滋病、乙肝的产妇要设置隔离产房,对隔离产房使用过的物品更要进行严格消毒处理。无菌物品一人一用一消毒,过期重新消毒。消毒液要进行检测并记录。对垃圾处理要分装并封闭运送。
3 结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产房感染发生率对比结果如上表所示。
表 实验组与对照组产房感染发生率对比(‰)
由上表可知,产房感染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
4 结论
产房感染的发生率由外源性和内源性两种。外源性感染主要是来自环境和外界病原体通过衣物、手术器械、体液、血液、皮肤等媒介进行传播。防治此类感染的措施就是进行环境卫生的治理以及对无菌操作的严格要求。医护人员在进行接产操作时需要对各种接产需要用到的器械进行严格的消毒,并要求医护人员在手术操作的各个环节认真细致,注意不被器械弄伤,若出现伤口要及时处理。内源性感染即正常孕妇在生殖器官附近或者身体其他部位寄生的病菌在接产时发生继发感染,此时如果操作不当,医护人员在手术过程中很有可能也被感染上的疾病。在助产过程中要严密观察,减少不必要的接触到病菌的手术操作,在进行阴道操作的前后医护人员要及时消毒。因此,需要医护人员掌握基本的自我防护知识,并了解到基本的产房防止感染的制度。护士长针对产房的护理干预定期进行评测,并对不合理的现象做出纠正。接产过程中为了避开交叉感染使用一次性物品,处理时要分类。对于需要反复使用的物品则消毒需彻底,并定期消毒,过期后重新消毒。现将我的措施总结如下:
4.1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根据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规范》、《消毒技术规范》和《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等法规文件,按医院感染管理规范的要求,制定了产房工作制度、分娩室制度、产房保洁监控措施、消毒隔离制度、无菌技术操作原则、一次性医疗废物管理制度等,并制订成册,人手一册。通严格执行规章制度,预防感染的发生,使控制产房感染工作形成制度化、规范化。
4.2 产房的环境
产房室内保持空气清新,温度26℃,湿度50%―60%。布局合理,严格区分限制区、半限制区、污染区,各区域之间标志明确,做到洁污分开。地面湿式清扫,定时通风换气,产房桌面、地面每用含氯消毒液擦拭,且必须用专用抹布、拖把,有明显的标志,每日用后清洗、晾干备用。使医务人员从区域划分上强化医院感染意识。
4.3 进入产房前准备
工作人员进入产房须戴帽子、口罩,穿专用工作衣,换拖鞋,非工作人员未经允许不得进入产房,孕妇及家属进入待产室说明注意事项,戴帽子、口罩,换拖鞋,拖鞋要求每日刷洗,用含氯消毒液消毒,晾干备用,污染时随时更换。
4.4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和无菌技术操作规范
每天专人检查无菌物品有效期,到期重新灭菌,所有无菌物品、消毒物品一人一用一消毒灭菌。严格会阴冲洗消毒,接产时严格无菌技术操作,产包为一次性,用后装入黄色塑料袋进行处理。产床每次使用后用含氯消毒液擦拭。接产器械用后先清洗然后送至指定的地方进行高压灭菌。
4.5 隔离产妇的管理
对疑似患有传染病的孕妇,应在隔离待产室待产,分娩时在隔离分娩室,按隔离技术规程护理和助产,所有物品严格按照消毒灭菌要求单独处理。用后的一次性物品以及胎盘必须放入黄色塑料袋内密闭运送。产房严格进行终末处理,彻底切断传染源和传染途径。
4.6 严格执行手卫生制度
产房护理人员经常接触产妇的血液、羊水、分泌物等,很容易被感染,因此,产房护理人员在执行各种操作时,必须严格执行消毒洗手规范,养成自觉按规范洗手的良好习惯。使用非手触式流动水洗手装置,操作前后使用洁芙柔消毒凝胶进行手消毒,接生时要求做到外科手消毒,并每月监测手消毒效果,以预防与控制感染的发生。
4.7 被锐器刺伤的防护
工作中不慎被锐器刺伤或发生职业暴露后,应立即采取相应保护处理措施并上报,同时进行血液性传播疾病的检查和随访。
体会:通过加强产房消毒隔离以及医院感染的管理,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提高了工作人员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使工作人员转变了观念,达到了产房清洁、消毒、隔离的目的,防止了疾病的传播,保障了母婴和医务人员的健康,提高了医疗质量,保证了医疗安全,有效地降低了医院感染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 蒋林平。 产房舒适护理对助产质量和产房内感染率的影响。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09年 06期
[2] 于风华,韩君。加强产科质量预防产房内感染的措施探讨。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年35期
[3] 苏兰若, 赵敏。护理部与感染监控室在医院感染管理协同作用。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年04期
消毒隔离制度(精选4篇) 篇三
一、一般隔离消毒要求
l、传染病与一般病房(或其他建筑物)应当保持一定或有严密的隔离措施,以防止交叉感染。传染利、结核科和小儿科,均应设有单独的出入口,小儿科门诊,应设有专人进行
预检,遇到传染病可疑有立即隔离。
2、医院的手术室、分娩室(产房)、婴儿室、传染病房、隔离观察室、血库、注射室、药剂制剂室、检验室、供应室以及可以成为传染源的处所等,均应有严格的消毒制度。医
院的门诊和一般病房也应有定期的消毒制度。
3、传染病房应备有单人房间,以便收容需要观察的病员。
4、传染病员所住的病房,应按时进行消毒;用过的家具、器皿、被褥、碗筷等用具必须经过严格消毒后再用。
5、传染病员的排泄物和分泌物,必须经过消毒或净化后再排入下水道。
6、工作人员进病房和诊前,必须穿工作服,在传染病房应穿隔离衣、戴工作帽和口罩(条件许可时应穿特备胶鞋),但不得穿出传染病房。接触病员后应及时洗手。
二、门诊防止交叉感染
l、门诊发现传染病员时,必须按规定上报疫情。
2、在门诊或急诊室发现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的,应立即就地隔离,进行消毒,并根据情况将患者送入传染病院,传染病或隔离病室。
3、传染病员离开或死亡后,室内床单等应一律更换,并进行终末消毒(方法视病种而定)。
4、传染病流行期间,设立临时检疫岗,对每一个就病员,必须经过初步检查后才能挂号,可疑者进行隔离处理。
5、放射线科及理疗科应将门诊及病房病员的治疗和检查时间严格分开。
6、病员应在指定地区候诊、检查和治疗,不得在门珍各处走动,以防止交叉感染。
7、门诊应设肠道传染病员的专用厕所。
三、住院防止交叉感染
1、住院防止交叉感染。
(1)病员进入病房前应根据情况沐浴或擦澡(危急病员须先进抢救,以后在病房内进行)、理发、剪指甲。
(2)病员进入病房前应测体温,如遇发热的病员应判明发热原因。决定是否进入病房或入隔离待查。
(3)病中的服装应进行清洁处理,如条件许可,病员更换的鞋、袜、衣、裤不得与医院准备之干净服装接触。
(4)无接诊室或住院处者司以进病房后当日进行卫生清洁工作。
2、病房
(1)病员在住院期间,如发现传染病,应按隔离消毒原则处理。
(2)病房经常保持整洁,住院病员应按期沐浴或擦澡、理发、洗头或剪指甲等。
(3)患者用过的便盆、便壶应进行消毒,有传染病的患者(如滴虫阴道炎、肠道寄生虫病、肠道传染病等)应固定使用。脸盆、澡盆,每次用后应及时擦洗与消毒。
(4)患者餐具用后消毒,茶具固定使用并按期消毒。
(5)被脓、血、排泄物所污染的敷料和布类等应采用可靠的力一法进行浸泡消毒后洗涤。必要时再进行煮沸消毒,小件敷料可焚烧处理。
(6)患者的衣服、被单、枕套等应定期更换,必要时随时更换。
(7)有传染病可疑的衣物或污脏之大衣、毛毯、.被褥、枕套及报纸、书刊等应用日光曝晒或用其他方法消毒。
(8)打扫厕所的清洁工具,与打扫其他场所的工具,应严格分开。
3、传染病房(或隔离病室)
除严格执行病房的各项有关规定外。
(l)传染病房的设立应尽量集中,不得与居民住宅或职工宿舍设在同一院内。
(2)遇有急性传染病,应暂时隔离,并尽快转送传染病院,“与地无传染病院的应按急性传染病隔间措施处理。
(3)每病房只能收治同病种的传染病员,如确有困难,可安排在病房一角,。用屏风隔开,同时实行床边隔离。
(4)患者小能随意离开病房。得到医师许可者,可在指定范围内活动。
(5)传染病患者一般禁止探视,特殊情况须经医师或护士长决定。
(6)进入传染病房须穿隔离衣,遇不同病种应更换隔}离衣。
(7)胃肠道传染病员的便盆,遇不同病种应更换隔离衣。
(8)传染病房的地面和墙壁应注意消毒,病员出院或死亡后,病房和用具须作终末消毒(处理方法视病种而异)。
(9)工作人员应定期进行大便化验、大便常规检查、咽喉培养。工作人员患有传染病,特别是呼吸道传染病,须隔离观察,直到检疫期满为止。
四、病员衣物用品污物清洗消毒
1、污物应放置于指定地点,污物箱、痰杯等应带盖,并经常消毒。处理人员应注意安全,避免感染。
2、各种污物应经指定路线送出。传染病房的痰及大便纸、一律焚毁。脓、血污物的敷料应用可靠的方法进行消毒,必要时可焚毁。一般病房可倒入带盖垃圾箱内。
3、化验室、病理解剖室等检验物、标木、尸体及接种动物的处理,均应严格遵守隔离消毒制度。
4、传染病房污衣、被服等必须包好,再送洗衣房,先经过浸泡消毒冲洗后,再进行煮沸消毒。
5、传染病房污衣物、被服等附上明显标志,与一般衣服分开放置和处理。
6、芽胞细菌(破伤风、炭疽、气性坏疽等)感染患者的衣物应用间歇灭菌法消毒。
7、供应室必须将清洁无菌与污染物品绝对分工,凡经传染病员或可疑者使用过的医疗器械应包好并有鲜明标记,及时进行单独消毒处理。对高压消毒器应每次进行指示剂消毒效
果检查,定期进行细菌培养测定。
消毒隔离制度(精选4篇) 篇四
人员
1、必须认真学习、严格执行《医疗机构口腔诊疗器械技术操作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防治法》、《消毒管理办法》、《上海市医疗废物卫生管理规范》、《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等,并定期做好质量考核监控工作。
2、工作人员衣帽整洁,不戴手饰,不留长指甲。牙科世界报告之医疗服
3、医务人员必须严格遵守消毒隔离及无菌技术操作规程,操作时必须穿工作衣、戴帽子、口罩、手套,可能出现病人血液、体液喷溅时应当戴防护镜。
4、每次操作前、后应该严格按“六步法”认真洗手,戴手套操作时,做到治疗一个病人更换一副手套,防止交叉感染。
5、不能把私人物品放于诊疗场所。
6、诊所专职负责人应定期监控质量及制度的落实,定期召开工作人员会议,反馈督查情况,提出整改意见并做好记录。
物品
1、物品清洁、消毒、灭菌、保管有一定制度,要为病人负责,定期消毒,定期检查,严格区分清洁区、消毒区和无菌区,包装的灭菌物品保持清洁、完好,应按日期顺序分类存放于固定清洁专柜内,要有明显标签,写明灭菌日期及有效期,各种治疗包、检查包、敷料包应备用齐全、质量合格,以确保医疗安全。
2、凡进入病人口腔内的所有诊疗器械必须达到“一人一用一消毒或者灭菌”的要求。
3、凡接触病人伤口、血液、破损粘膜或者进入人体无菌组织的各类口腔诊疗器械,包括牙科手机、车针、根管治疗器械、拔牙器械、手术治疗器械、牙周治疗器械、敷料等,使用前必须达到灭菌。
4、凡接触病人完整粘膜、皮肤的口腔诊疗器械,包括口镜、探针、牙科镊子等口腔检查器械,各类用于辅助治疗的物理测量仪器、印模、托盘、口杯等,使用前必须达到消毒。
5、凡接触病人体液、血液的修复或正畸模型等物品,送技工室操作前必须消毒。
6、牙科综合治疗台及其配套设施应每日清洁、消毒,遇污染应及时清洁、消毒。
7、对口腔诊疗器械进行清洗、消毒或者灭菌的工作人员,在操作过程中应当做好个人防护工作。
8、 无菌用品、灭菌药液启用应注明日期、时间,启封抽吸的各种溶液、棉球、纱布贮槽不得超过24小时,现用现抽,提倡小包装。
9、灭菌后存放于无菌容器中备用的器械一经启用有效期为4小时,过后重新灭菌。如有污染随时更换,开启者签名并注明开启时间。
10、凡不耐热的器械应浸泡于2%戊二醛中10小时以上,使用前用无菌生理盐水冲洗。
11、口腔专用药液应置于避光瓶内,防止污染,用后盖好瓶盖,用完后加药液前应消毒容器。
12、技工蜡块、在膏模型及各种修复体用紫外线消毒。
13、诊疗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医疗废弃物按《上海医疗废物卫生管理规范》要求处置。
14、门诊发现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病员时,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要求过行隔离、消毒,上报疫情。(对传染病、疑似传染病患者或病原携带者使用过的医疗器械应及时严格处理)。
15、牙科综合治疗台及其配套设施应每日清洁、消毒,遇污染应及时清洁、消毒。
16、认真、正确做好每天常规清洁消毒工作,以及每周各环节总消毒工作,并记录。
17、 定期做好口腔诊疗器械消毒灭菌的监测与保养工作并做好记录。
环境
1、布局合理,符合功能流程,设有口腔候诊、诊室、技工室、X光室、清洁区、消毒区、无菌区等,各区域整洁,物品分类放置有序。
2、保持室内环境清洁,每天定时用紫外线灯管照射消毒2次并做好记录(紫外线灯每周用75%酒精清洁一次)。
3、每天用含氯消毒液擦拭工作面、治疗椅、操作台、门把,用消毒液拖地。
4、保持流水痰盂清洁,每治疗一个患者后均应冲洗干净。
消毒隔离制度(精选4篇)
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