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制度措施5篇
2024-03-16 22:09:17 1级文库
这里是1级文库小编帮家人们分享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制度措施5篇,仅供借鉴,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制度措施5篇 篇一
食源性致病菌风险监测中,检出率最高的是禽畜肉(生)(9.7%),主要不合格项目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沙门氏菌,在72件样品中检出7件;其次是熟制米面制品(3.3%),主要不合格项目为蜡样芽胞杆菌,在30件样品中检出1件。
市售食品中指示菌风险监测中,超标率最高的是即食非发酵豆制品(66.7%),主要不合格项目为菌落总数,18件样品中有12件超标;其次是熟制米面制品(14.3%),主要不合格项目为大肠菌群,30件样品中有2件超标。
健康风险:
虽然即食非发酵豆制品和熟制米面制品的不合格样品中菌落总数、大肠菌群不合格,不过,菌落总数和大肠菌群是微生物污染的指示菌,对人体没有直接的健康风险。餐饮单位售卖的凉拌菜中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但肠毒素均为阴性,人体健康风险不大。生禽畜肉中检出沙门氏菌,只要烧熟煮透并且在加工中避免交叉污染,健康风险不大。
“五一”小黄金周食品安全消费提示
在即将到来的“五一”小黄金周,气温逐渐升高,雨水增多,温度和湿度适宜细菌的生长繁殖,再加上处于禽流感高发期,消费者在家烹饪或外出就餐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呢?
1.从正规渠道购买食品,购买时注意检查食品是否变质,不吃国家禁止供应的食品(毛蚶)和慎食高风险食品(牡蛎),尽量索取并保留相关单据;
2.食品必须烧熟煮透,饭菜应尽量做到当餐加工、当餐食用,吃不完的应及时冷藏;隔餐隔夜食品食用前要彻底加热回烧;
3.生、熟食品应严格分开放置,以避免交叉污染;同一场所或设施(如冰箱)内同时存放生、熟食品的,应按“熟食在上,生食在下”的方式存放,避免熟食受到污染;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制度措施5篇 篇二
关键词: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信息化;问题;优化
前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食品作为人类生产的必需品,必然会对人体的健康产生重要的影响。现阶段,我国尚面临着严峻的食品安全风险,各种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食品安全风险检测不仅是保障人民基本生活的必然手段,同时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1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的概念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对于我国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质量均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就食品安全而言,要求我国的食品均无毒无害,并且能够符合相关的营养学要求,对于人体健康不会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是慢性的伤害。尤其是在近些年来,我国已经制定出了相关法律法规开始对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进行了相应的规定。对食品化学污染物及其有害物质的监测也在2000 年开始实施。但在当时仅有国家疾病控制中心和9 个省级的疾病控制中心对食品安全的有害因素进行监测,同时监测的项目也仅限于重金属污染、儿童食品致病菌污染以及农药的残留。但经多年的研究,尤其是在正式开始实施《食品安全法》后,这种情况开始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变。目前我国在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方面的工作开展较好,几乎全部的省级、市级以及大部分的区县级疾病控制中心以及部分的食品检测实验室均可以进行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同时在监测的过程中,范围也扩大到了食品生产原材料、食品包装材料、半成品视频等,并且监测的项目也扩展到了兽药残留、有害元素污染物、半成品食品、真菌毒素、致病菌以及食品添加剂等,在指标上也扩大到了上百个。这些指标能够为我国各级部门科学的开展食品安全管理提供充分并且全面的科学技术依据,并且能够对我国的食品安全控制提供非常充足的资料。
2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信息化工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2.1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信息化工作现状
我国关于食品安全风险管理的工作最早开始于2000 年左右,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食品安全风险管理起步较晚。在2013 年以前,我国的食品安全风险的监测是采取两个环节相互独立的管理模式进行,初级农产品的食品安全监测是由农业部门进行,而加工食品的安全风险管理则是由质监部门负责。现阶段我国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的信息化基础较为薄弱,统一性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系统尚未建立。
2.2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当前阶段我国在食品安全风险信息化监测方面的工作经验不足,同时由于经费不足等原因,整体的设计规划与基础设施建设还存在着较多的问题。
(1)食品安全监测信息化建设的整体规划设计存在问题
食品安全监测是一项较为艰巨的任务,涉及大量的数据收集与整理,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以信息化技术为依据,建立自动化的信息监测系统。但当前阶段食品安全风险管理的各个部门对信息化监测系统的规划存在着一定的误区,从而导致了信息化监测的效率不高。我国的食品安全风险管理信息化系统仍处于早期的规划设计阶段,每个部门都是从各自的角度出发进行相应的系统建设,缺乏横向的发展战略支持,这就导致现阶段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信息化系统在资源分配、发展战略、总体方案等方面都存在着严重的问题。
(2)食品安全监测信息共享严重不足
在我国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体系中,分离化的监测模式导致了不同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同时也未及时建立横向与纵向的信息交换机制,而各种数据资源也相对较为单一,缺乏相应的分析系统,无法为食品安全工作的开展及决策提供必要的依据。
(3)食品安全监测信息化硬件基础建设较为薄弱
当前阶段的食品安全监测信息化硬件基础设施都是由各个部门自主建立起来的,由于资金不足等原因的限制,导致了食品安全信息化监测硬件设备的基础较为薄弱,在网络带宽以及安全性方面都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同时也不能满足当前信息化管理软件的运行需求。同时,在信息化技术方面,采用的还是较为传统的信息化技术,未对云技术、大数据技术等新兴信息化技术进行充分的利用。
3优化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的信息化工作的有效策略
3.1重视信息化系统的规划设计
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统一预算,健全制度;统一管理,优化资源;统一标准,共享互通”的建设原则,充分利用现有信息资源,采取平台、主系统和子系统共同规划设计,各有关单位分头组织实施的方式,实现信息化系统的数据共享、系统智能、操作简便和功能完善,建立具有预测预警功能的风险监测系统平台。
3.2完善现有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系统
以卫生部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信息系统为依托,建立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样品数据库,为产品溯源和数据深度挖掘提供保障;增加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产品数据库,运用条形码、二维码等技术,自动录入采样信息中关于产品部分的信息,增加系统自动化、人性化用户体验,提高录入数据的准确性,为数据挖掘和统计提供可靠数据基础。
3.3加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信息化系统的基础建设
充分利用现有的系统,将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系统接入到相关的系统中去,不仅能够实现资源与信息的实时共享,同时也能避免资源的浪费。此外,在现阶段的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中,相关部门应不断加强对云技术、大数据等新兴网络技术的利用。
3.4深入数据挖掘, 提高监测结果的使用
食品安全监测过程中产生大量的数据, 我们需要将这些数据进行深入挖掘, 通过分析监测数据所表现的系统性食品安全风险。目前虽然各个部门同时进行食品安全风险监测, 然而各个部门通过独立的方式进行数据库结构和上报系统开展数据挖掘, 因此存在数据的深入和统一分析的障碍。此外通过提高工作人员的数据分析能力, 及时发现问题并尽快开展相应的处理工作, 防止这种隐患扩大。此外通过公开解读食品安全监测数据, 引导社会舆论向正确的方向进行, 增加数据监测的社会价值。数据挖掘工作作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中最基本的工作, 通过深入分析监测工作数据存在的问题, 来为今后的监测工作提供帮助。
4对食品安全L险监测信息化的其他问题与建议
随着我国对于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信息化问题的不断重视,诸多的问题开始得到了解决。首先在人员问题上,可以加大对于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单位的人力和财力投入。在人力资源方面,其主要的部门需要按照疾病控制系统人员的配置标准对其进行增加编制的处理。尤其是可以着重引入高素质高学历高知识水平的检验专业人才,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明显提升检验专业人员的比例。另外可以提升检验专业人员的工资待遇水平,通过这种手段能够留住这些检验专业人员,并可以明显的激励检验专业人员,让他们有着工作的动力,并能够爱岗敬业,自觉的学习新技术并开展新项目。有关部门可以加大对于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实验室的拨款,让实验室能够采购一些全新的检验仪器,提升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检验效果。
结语
综上所述,食品安全是关系到民生的重大问题,加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的信息化建设对保证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食品安全有着重要意义。在本文中,笔者对现阶段我国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信息化建设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要论述,希望对我国的食品安全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制度措施5篇 篇三
【关键词】 食品安全;致病菌;监测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9.621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5296-02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根据《2011年广西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实施方案》[2]的要求,为全面掌握和分析浦北县食品中主要污染物及有害因素的污染水平和趋势,确定致病危害因素的分布和可能来源,及时发现食品安全隐患,为开展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制定食品安全标准和采取有针对性的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3]。浦北县疾控中心对10类食品安全风险致病菌常规抽样检测分析。2011年对集贸市场、商店商场、餐饮服务业、学校食堂、食品加工小作坊共采集10类食品共96份样品进行监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监测内容及方法
熟肉制品、蛋制品、速冻熟制米面制品、即食非发酵性豆制品、婴幼儿配方粉/婴幼儿谷基辅助食品、糕点及饼干、鲜榨果蔬汁、米粉、盒饭等8类食品进行微生物等13个项目的常规监测。
1.1 检验方法 《2011年食源性致病菌监测工作手册》[3](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
1.2 监测项目 《2011年广西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实施方案》要求的检测项目。
1.3 评价 实验室接收样品后,按工作手册规定的检验方法检测,并对检出菌株进行鉴定,保存好食源性致病菌分离株,填写分离菌株信息登记表,及时上送省级CDC微生物检验科复核,用于后续的食源性致病菌耐药监测和溯源分型分析。按照国家或国际相应食品安全限量标准进行评价。
2 结果分析
3 分析讨论
从监测结果可以看出,合格率最高的是蛋制品和婴幼儿配方粉/婴幼儿谷基辅助食品,100%合格;其次是速冻熟制米面制品和米粉及盒饭,83.33%;第三是即食非发酵性豆制品为58.33%,最低的是熟肉制品、糕点及饼干和鲜榨果蔬汁。食品安全风险致病菌主要来自菌落总数、大肠菌群和霉菌。主要问题食品品种为:熟肉制品、糕点及饼干、鲜榨果蔬汁。菌落总数超标也意味着致病菌超标的机会增大,食品的菌落总数严重超标,将会破坏食品的营养成分,加速食品的腐败变质,使食品失去食用价值。消费者食用微生物超标严重的食品,很容易患痢疾等肠道疾病,可能引起呕吐、腹泻等症状,危害人体健康。大肠菌群数的高低,表明了粪便污染的程度,粪便内除一般正常细菌外,同时也会有一些肠道致病菌存在(如沙门氏菌、志贺氏菌等),因而食品中有粪便污染,则可以推测该食品中存在着肠道致病菌污染的可能性,潜伏着食物中毒和流行病的威胁。霉菌在食品中生长可使食品腐败变质,还可破坏食品的色、香、味,使食品产生不良气味、颜色改变等。霉菌和酵母能合成有毒的代谢产物(霉菌毒素),可引起急性或慢性食源性疾病;黄曲霉毒素等霉菌毒素具有强烈的致癌性;或能促进病原菌生长。
问题食品熟肉制品、糕点及饼干、鲜榨果蔬汁、米粉、盒饭,主要出现在集贸市场和食品加工小作坊中。不合格原因主要是一些加工小作坊和销售场所由于场所简陋、卫生设施缺乏、从业人员卫生意识低、卫生习惯差等原因致使食品生产、包装、贮存、流通过程中的某个受到致病菌污染有关,以及以散装称重方式售卖时易受到微生物污染以及部分食品未在冷藏条件下销售熟制食品。所以下一步要加强食品流通环节的保存卫生、销售卫生,防止霉变、质变,相关监管部门要加强食品的日常监测,监督监控规范其经营行为,确保老百姓吃到放心安全食品。同时要加强食品安全信息收集和管理,及时通报食品安全风险信息。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完善食源性疾病信息报告和主动监测系统,逐步建立实现食源性疾病监测、调查、报告、数据分析机制,收集分析可疑食源性疾病信息报告,进一步提高各级卫生部门的食源性疾病调查能力和水平。同时积极建立部门间信息沟通平台,实现信息的互联互通,资源共享,提高信息管理水平和综合利用效率。进一步完善食品隐患的预警机制,做到早发现、早调查、早预警、早处理。
参考文献
[1] 2011年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S].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制度措施5篇 篇四
1前言
民以食为天,食品是人们生活及社会发展的根本保障,是人类得以生存和不断发展的一个重要先决条件。因此,为了保证食品安全,必须高度重视食品安全检验、检测工作。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食品安全检验、检测新技术和新设备不断涌现,多数先进技术及设备的出现为食品安全检验、检测工作的有效实施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促进食品安全检验检测工作效率及质量不断得到提升。因此,在食品安全检验、检测过程中应积极使用各种先进技术和设备,加强对食品进行安全检验,确保食品安全。
2我国食品安全思维风险监测过程中的问题
当下不少食品的进货渠道比较混乱,在食品质量方面有着严重的问题部分自办食堂能够按照相关标准来制定配送制度与索证索票,最大限度的公开食品材料具体的来源。只是部分社区以及个人营业食堂与小吃的摊位因为没有严格进行监控,且进货过程中往往比较重视成本与支出,对于食品生产的产家条件与食品质量合格情况并不关注,通常是只要货源的价格低就会选择购买,也就是最大限度的获取自身利益,基本不会考虑到食品质量。这也就导致难以判断流动摊点的食品材料来源,特别是食品的保质期、生产的产家与生产的日期更难以判断,也就容易出现食源性的疾病与食物中毒等情况。例外部分食品摊位与小卖部面积不大,部分食品更是随意进行堆码、没有顺序可言,这样容易导致食品交叉污染的现象,对消费者人身安全非常不利。
2.1部分消费者的消费意识比较低,且经营者的食品安全保证思想相对薄弱
从过去调查过程中发现大部分小餐馆经营者学历比较低,普遍是高中以下的学历,其文化教育的水平普遍较低,基本没有受过任何食品安全的教育,在食品安全方面的意识比较低。如:一些流动性较大的摊点,大多都是经营麻辣烫与油炸食品等,这些食品的经营者只是重视食品味道,并不重视食品制作的过程、食品的原料采购与加工过程。而且不少消费者没有较强的自制能力,也没有较高的食品卫生的安全意识,在食品选择过程中经常是按照自己喜好情况来选择,并不重视食品质量。
2.2食品卫生的环境比较差,以及资金的投入了比较少
在调查一些小卖部、规模较小的超市与食堂过程中容易发现,当下部分经营单位私营化与商业化的现象比较严重,不少商家为最带限度的获得自身利益,在运营的过程中会降低成本与支出,在某种意义上也就减小了相关设备资金的投入,这样容易造成食品卫生不能满足卫生部门标准。如:部分食堂处理食品的工作间面积不大以及房间的数量也不多,经常在同一个地方洗碗与洗菜,且污水排放通道不多。此外,更甚者部分餐馆并没有装置消毒柜,相关食堂的工作人员只是简单清洁餐具,消费者会在不知情情况下使用餐具,对于消费者自身安全也就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同时从调查中可以得知百分之六十的消费者不满意周边食品的卫生,可见食堂卫生需要改进的地方比较多。
2.3缺乏监测能力
当下国内食品安全的风险监测过程中检测设备还比较缺乏,以及检测能力高低不一等诸多问题,尤其是西部地区,相关监测设备比较缺乏,而且许多监测的技术人员能力明显不足,以及缺乏从事食品的安全风险管理与监测的专业性工作人员。虽然政府在经费投入方面的力度有所加大,但是按照国内食品安全的现状看来,目前食品安全的监测阶段经费投入比较少,导致食品安全的风险监测工作不能更好的开展。
2.4目前食品安全的风险监测过程中信息共享的程度比较低
按照我国食品安全法中的规定,食品安全管理需要相关卫生部门统一进行协调,通水使其他部门可以分段实行管理。而食品的安全风险管理与监测主要包含环保、农业、质检与卫生,以上的环节中都很容易出现食品安全的隐患,这些信息的来源则是卫生管理的部门,也就会导致食品安全的风险问题。就目前而言,信息共享的平台还处在完善的过程中,和发达国家比起来还存在差距。因为当下广大的消费者与社会公众在食品安全问题上并没有较高的认识,这样公众也就不能真正参与食品的安全分析。
3食品安全的风险监测制度改进的措施
3.1关于食品安全的风险监测工作还要进行规范
在二〇一〇年,因为国内食品的安全风险管理监测工作是出去大范围的展开,所以,食品安全风险的监测工作需要一般规范一边建设,为了更好的展开食品安全风险的监测工作,需要对各种环节进行质量控制与规范性的操作,例如:数据上报、监测采样、数据的审核与检验等环节,同时强化数据的监测,并及时的上报与通知。
3.2严格监管经营主体的资格,以及控制食品的来源
相关食品监管部门应该严格监测全部地区各种食品经营商的资格,尽可能达到各种户口资料完好无缺、数字准确与情况如实,还要使用疏导与取缔结合的方法,对于一些没有证件的经营户,必须勒令停业,只有获得相关营业执照之后才可以营业。此外,还要加强各个地区食堂、小卖部日常的经营活动监督,还要加设专用食品卫生的设备,严格保证食品的安全。例如:部分社区需要建立食品统一管理的系统,对一些流动性较大的摊点进行规范管理,或者是构建流动摊点食品卫生的管理制度,尽可能从食品销售与采购等环节进行管理。
3.3加大食品安全宣传的力度,提升消费者食品安全风险的意识
部分食品安全部门应该实施与组织健康教育类各种食品安全知识竞赛,食品安全研讨会和其他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通过食品卫生安全知识来指导消费者识提高食品安全的意识,然后实现消费者对食品消费的合理性,合理饮食,自觉抵制不合格的食品,提高食品安全意识。
3.4完善各项监管制度,以及规范食品的销售行为
提高食物的系统开始从以下方面:首先,不合格的食品处理过程中,严格防止过期食品在市场中流动,相关操作员一旦发现销售过程中食品的变质,坚决不能让食品上架,其次构建食品控制的系统,检查食品经营者的资格证书以及原材料供应商的合格证书、运营商销售食品的合格证书、生产日期等,只有这样才可以真正保证食品的质量。
3.5构建社会监管体系加大执法的力度
应在政府统筹安排下构建出一个新型的由质检、城管、卫生、文化及工商等部门参与,学校及其周边食品安全管理部门协调的社会监管体系,进而打破各自为战局面,加大执法的力度,确保和控制食品的质量和安全。此外,还应借助群众力量,或是利用12315网络平台披露相关食品安全的问题,举报有质量问题的部门,实行举报有奖,进而确保食品的安全。
4结束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食品安全检测的技术及设备均在不断改进和更新,越来越多先进技术和设备被应用于食品安全检验检测工作中,为食品检验检测工作的开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因此,在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中充分应用相关先进技术和设备,可以使得食品检测效率和质量得到不断提高,进而为食品安全提高保障。同时还要保证食品检验检测结果数据的可靠性、客观性和完整性,保证检验结果能够真实反映被检食品的卫生及质量情况,只有这样才能确保食品安全检验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作者:高云 单位:广东省食品检验所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制度措施5篇 篇五
一、工作任务
2015年市级食品安全监督抽检和风险监测任务共1759批,其中:食品生产环节909批(含风险监测100批),食品流通环节500批,食品消费环节350批(含风险监测115批)。食品生产环节以粮食及其制品、炒货及坚果制品、糕点、食用油、茶叶、肉制品等为重点品种,食品流通环节以婴幼儿配方乳粉、豆制品、糕点、炒货、节令食品(粽子、绿豆糕、月饼)等为重点品种,食品消费环节以熟肉制品、凉拌菜、盒饭等为重点品种。保健食品监督抽检和风险监测任务另行安排。
二、工作分工
三、抽样检验
(一)时间安排。原则上全年均衡分配,部级、省级抽样时间拟安排于第二季度、第三季度、第四季度的首月即4月、7月、9月三个月抽样(节令性食品,如绿豆糕、粽子、月饼除外),市级抽检食品生产、流通环节分季度安排,食品消费环节分月度安排。2015年12月10日前完成全市食品监督抽检和风险监测任务(附件1、2、3)。季节性生产销售的食品或存在季节性质量安全风险较高的食品在相应季节增加采样量。节令性食品应在节前1个半月开展。专项整治抽检及抽检计划调整,由市局按有关要求另行发文通知。
(三)样品规定。采样时应严格遵照省局《食品安全监督抽检和风险监测工作规范(试行)》以及《省2015年食品安全抽检监测实施细则》规定,采样量应满足检验、复核、留样需要。抽样时,原则上1个食品生产企业在同1个获证单元内抽取1批次样品,最多抽取3个不同产品各1批次样品;对于乳制品生产企业可根据任务情况合理安排增加抽样频次。1个食品经营单位原则上最多抽取3个不同产品各1批次样品。1个餐饮服务单位只抽取1批次样品。
四、工作要求
(三)市食品药品稽查支队执行部级、省级抽样任务时,应与县区(开发区)建立良好的沟通平台,及时(一般食品每月,节令食品每周)上传抽样信息(包括被抽样单位、样品名称、生产批次等信息)以供县区(开发区)食品抽样人员查询,避免同企业、同品种、同批号食品的重复抽样。各县区(开发区)根据企业生产许可证副页及实际生产的食品品种,补差补缺,负责辖区食品生产企业的全覆盖。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制度措施5篇
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