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1级文库 > 规章制度 > 正文

外贸业务员管理制度范文通用11篇

2024-08-06 12:36:35 1级文库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问学必有师,讲习必有友,本页是敬业的小编枫为大伙儿整编的11篇外贸业务员管理制度的相关文章,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外贸业务员管理制度范文通用11篇

外贸业务员管理制度范文通用11篇 篇一

目前外贸企业档案工作

存在的主要问题

1.外贸业务档案工作得不到足够重视。在笔者调研中,95%的档案人员认为,当前外贸企业档案工作陷入困境的主要问题是“领导不重视”。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之后,中国企业又直面更为严峻的国际竞争。在市场竞争白热化的环境下,企业必须专注于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为此,企业将绝大部分资源与精力集中于能直接创造价值的业务环节,如生产管理、研究与开发、市场营销等,以及少数关键的管理领域,如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尽量精简不重要的活动与部门。由于领导干部对档案工作的不重视,档案部门 许多国有企业的档案机构与人员被大幅裁减。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外贸系统的档案管理人员几乎是70%的精简。许多公司在薪酬改革后,档案人员的薪酬水平远远低于其他部门工作人员,甚至一些具有中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档案人员也不再享受原有的相应职称待遇。这大大伤害了档案人员的职业自豪感和工作积极性,高学历、高层次的人才相继离开档案管理岗位。档案机构精简、档案人才流失所带来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企业档案管理水平的下降。20世纪90年代初,国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在全国开展企业档案目标管理认定活动,档案管理工作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当时,笔者曾在北京市一家大型企业负责档案管理工作,下属企业的档案管理90%达到国家二级水平,档案管理规范标准,档案查全率、查准率达95%以上。而今,这些公司大部分已无专人管理档案了。

2.外贸档案材料收集工作无章可循。据调研,目前90%的外贸企业只进行了文书档案管理工作。外贸业务档案与其他门类档案的最大区别是材料的形成渠道不同。也是由于这一原因,给外贸业务档案的收集工作带来很大的难度。文书档案的形成主要在本单位内部,一年一次归档。每年只要抓住了收发文件的部门,其档案收集工作就完成了90%。而业务档案的形成基本上是进出口贸易活动中来往的信件、传真、洽谈记录、单证、报表等,由业务部门或业务人员保存。由于项目大小不一,完成的时间也大不相同。有的也许是一个月或十几天,有的长达数年,归档时限难以控制,给保持档案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带来很大的困难。多年来,由于在外贸系统缺少适合本企业的业务档案管理办法,没有统一的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致使外贸业务档案收集工作无法正常开展,给企业带来的损失是无法估量的。某外贸公司在与东南亚一水泥厂提供成套设备时,由于该项目时间拉得比较长,业务人员只注重了合同协议的保管,忽视了信件、传真、洽谈记录等文件材料的收集整理和保管,导致一份更改洽商资料丢失,当水泥厂项目完成后进行结算时,才发现少了原始凭证,该企业不得不在时间和经济上蒙受巨大的损失。

3.外贸业务档案材料流失严重。在归档之前,对外贸易中形成的业务材料均掌握在负责各个项目的业务人员手中。由于业务人员的流动性很大,一些业务人员调离一个企业时,便将在这个企业工作中形成积累的材料(如:调查论证、申请立项、谈判记录、协议文书、审批登记、法律公证等)据为己有,随人带走,造成档案材料丢失、泄密,给企业带来经济损失。

解决问题的对策

1.要加大《档案法》普法宣传和档案行政执法检查力度。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企业由于着眼于利润与效益,而忽视了档案管理工作,其主要原因就是“法”的观念薄弱。要大力加强《档案法》宣传、贯彻和实施工作,加大对外贸企业档案行政执法检查力度,进一步增强档案意识。要采取多请示、常汇报的办法,首先让领导从思想上重视《档案法》,把档案工作放到日常工作中去。要把做好档案工作与经济效益挂钩,使其不得不重视档案管理工作。要组织全员进行档案知识竞赛,使员工都认识到保护档案是法定义务。要抓住在工作中发生的典型事例,强化对档案重要性的认识。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强对外贸企业的档案行政执法检查,对违反《档案法》的行为,要依法查处,真正树立法律权威。

2.要制定和完善外贸企业档案工作规章制度。目前,我国还没有制定外贸档案工作管理的具体办法。但我们可遵照其他门类档案的管理办法,制定出符合本企业实际的档案工作规章制度。比如:大中型企业,应以总经理或副总经理作为档案管理工作的主管领导,设立必要的档案管理机构,配备相适应的专职档案管理人员,档案实行集中统一管理。各(项目)部门应指派一名相对稳定的兼职档案管理员,负责完成本(项目)部门的收集、整理工作。专职人员应定期对各(项目)部门予以监督和指导。

外贸企业尤其要注重建立和完善业务档案规章制度。要制定外贸业务文件材料的归档范围,确保外贸业务档案齐全完整。如协议、签约、单证、商检、索赔、询价、成本核算、结算、信用证、各类发票、质量证书、派遣劳务人员的对外合同、劳务人员名册、劳务人员的情况考察、调查情况、标书、报告与批复、合同、图纸等,都是外贸企业业务档案的重要内容。

3.要充分发挥兼职档案人员的作用。由于外贸企业的特点决定了企业各项目、部门兼职档案员是外贸企业档案管理工作中主要力量。他们懂业务、熟悉项目、了解本部门业务人员的工作情况。能不能把外贸企业的档案工作搞好,关键在于能不能抓好兼职档案员的管理工作,在于能不能充分调动他们积极性。

要加大培训力度,以国家新近出台的档案法规标准、规范性文件作为当前培训教育的主要内容,认真学习,准确理解,吃透精神,科学应用并指导实践,提高档案工作质量。要选派责任心强,有一定档案管理知识的人员担负兼职档案人员的工作,并保持相对稳定。要重视兼职档案员的劳动成果,在条件、时间上都应给予兼职档案员支持和帮助。定期召开经验交流会,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4.要建立健全奖罚制度。对档案任务完成好的并且有成效的,应予以奖励,否则予以惩罚。档案工作做得好坏,应与档案专职人员、兼职档案员和全体员工的个人利益挂钩。在实现项目利润的过程中,兼职档案员对该项目完成情况及时进行监控,做到项目结束时,应归档的材料也收集整理完毕,财务部门在收到档案部门的档案移交接收通知后,方能核发奖金,有效控制企业的档案管理工作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进。

外贸业务员管理制度范文通用11篇 篇二

【关键词】外贸会计实务;特点;操作规范

随着经济持续发展对外贸会计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尤其是对外贸会计实际操作能力方面,要求操作人员不仅具备基本的外贸会计理论知识,还要掌握具体的操作技能。所以,认清我国外贸会计的特点、明确外贸实务操作规范的保障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一、外贸会计实务的特点

我们在分析外贸会计实务特点的时候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个是外贸会计实务技能的理论知识特点,一个是外贸会计实务技能的实际操作能力特点。这两点也是外贸会计熟练运用的基础。首先是外贸会计实务技能的理论知识特点,主要体现在外贸实务需要运用很多实例去了解会计核算的方式,而对于那些政策性比较强,操作难度比较大的报关的关税、消费品的消费费、增值税免抵退、出口退税等相关税收知识,以及对外管局和银行提供的财务报表、企业间的合并会计报表的编制方式等都有详细的介绍,具备很强的实用性。其次是外贸会计实务技能的实际操作能力特点,主要体现在外贸会计实务的操作流程,外贸会计不仅需要掌握内销会计的操作流程,还要了解用什么时候的汇率来计算外贸收入、退税额按国税局出口退税率中规定的对应税率来计算、收入汇率与实际收汇的汇率差额确认汇兑损益以及每个月向国税局申报出口退税等,加上外贸操作还具备很强的法律性,要掌握国际相关法律法规跟国内会计法律法规的差别之处。此外,还要对外贸会计实务的操作业务有个清晰的了解,不同的外贸会计实务操作人员由于自身业务的熟练程度不同也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外贸会计执行力。所以,这些也是影响外贸发展的因素之一,必须给予重视。

二、外贸会计实务操作规范的保障策略

1.加大外贸会计人员自身职能的转变力度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创新与发展,要认真看待外贸会计人员的职能转变训练模式。如何更好的对外贸会计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已� 积极开展职能转变之后的技能培训工作,有助于会计人员业务能力的全面提升,也能够更好的适应会计人员岗位可能发生的变化,运用最直接有效的方式来解决会计人员的业务培养问题,转变外贸会计人员的自身职能,强化外贸会计人员的应变能力。要从根本上提高外贸会计人员的实务操作能力,就要花费很大的精力培养外贸会计人员的岗位技能,还有国际化标准下的会计核算等工作,运用国际化的会计理论知识培养从业人员的岗位适应能力。根据具体的操作能力和岗位使用能力来判断个人的业务能力,对于综合性比较高、有提升空间的人员予以相应的激励。

2.建立健全外贸会计实训平台

对于外贸会计实务的学习人员来说,建立健全平台也就是加强其自身的实际操作能力,能够对外贸实务知识的学习和运用有个清晰的认识,在脑海中有个准确的衡量标准。要积极建立外贸会计人员的健康发展制度,明确其可持续发展规范。而各个高等院校在培养外贸会计人员的时候,可以开展校企合作,强化企业跟学校外贸会计人才的合作,打造外贸会计实务操作的训练平台,为学校外贸会计人才的实用性做好准备。在学校和企业合作共同培养的过程中尊重企业的意愿和实际需求。不影响外贸会计学生实际发展空间的前提下,有所吸收的采纳企业提供的用人建议和培养建议。在对外贸会计人员训练的时候要在每一个时间段开展一次实际训练,从而提高这些学员的积极主动性。事实上,在校企合作建立健全实训平台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在更深的程度上,可以适当考虑定向培养的方式,注重外贸会计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全面涉及,而企业的培养则可以适当的根据自身的用人需求进行调整,对学生的外贸会计实务实践知识进行培养。不断加强就业人员的责任感以及价值观,站在实用性这个出发点来考虑自身应用能力的改善,开展的发展规划也要具备应用价值,从而培养出一批具备规范性与可操作性的外贸会计人才。

3.建立健全外贸会计实务操作规范的监管制度

要想外贸实务得到更加顺利的发展,就要建立健全外贸会计实务操作规范的监管制度,从而更好的为进出口贸易服务,也能为对外贸易提供动力源泉。也可以说,外贸实务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健全的外贸会计实务操作规范的监管制度,这样才能更好的提高外贸会计实务操作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也能提高外贸会计人员对于资金的责任感。比如,在对外贸资金的监管制度中,就要对外贸会计实务的具体操作规划与责任进行规定,要建立相应的制度考核标准,用这个标准去考核外贸会计人员的工作指标,考评数据主要的来源是资金使用与出口退税的退回,之后从综合考评结果中把有用的信息提取出来,计算到考评体系中。强化外贸会计操作规范的监管,还要设立相应的奖惩制度,遵循激励原则,对于外贸会计实务操作的正确行为进行奖励,错误行为给予处罚,运用奖惩制度来激发外贸会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三、结论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在国际市场中的地位越来越高,扩大外贸产业已� 所以,要加强外贸会计人员的培养力度,提高他们的理论知识和实务操作能力,建立健全外贸会计实务操作规范的监管制度,

参考文献:

[1]薛见萍。外贸企业会计内控研究[J].现代商业,2012(29).

外贸业务员管理制度范文通用11篇 篇三

国有外贸行业在年代中后期逐渐进人调整期,原有的优势与传统领地已在逐步消失,而且各种弊端也日渐显现,人浮于事、权责不清、赏罚不明、大锅饭等现象屡见不鲜、尤其是业务骨干人员流失现象成为国有外贸企业的“黑色星期五”:如何增进国有外贸企业的发展后劲,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长期目标,已成为政府决策层、企业界和理论界关心和探讨的课题。很多外贸企业已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人手、进行了股份合作制或公司化改造,期望从中取得良好的效果。实际上,国有外贸企业经过股份合作制或公司化改造后,仅仅是相对明晰了产权,其中国有股占多数地位,国有股权的代表或利益主体本质上仍未明确。而在实行整体改制和设立职工持股会的外贸企业,由于改制的不彻底及平均意识的存在,员工普遍未能确立起长期投资观念,对企业的关切度、与企业的长期共生共存关系仍未通过资本纽带确立起来。尽管改制改善了企业的经营机制、激活了职工的积极性,但仍不可避免地滋生出新的弊端,也难怪有人发出这样的感叹:从大锅饭变成了中锅饭。尤其是外贸行业的特殊性—少数几个外贸骨干业务员的积极性与去留对于外贸企业的生存与可持续发展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大量的事实说明,要使国有外贸企业长期稳定发展、必须强化激励与约束机制,使得激励与约束两机制相互制衡,相辅相成,不仅保持对各类员工的短期激励与长期激励,又能制约各类员工对企业发展的不利行为。因此,强化激励与约束机制是外贸企业改制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企业可持续发展内在的原动力:

二,国有外贸企业激励机制的基本框架

企业激励机制主要包括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大量的研究表明,物质激励是激励机制的核心所在。

1物质激励机制

改制后实行了股份制或设立职工持股会的国有外贸企业、职工的物质激励大致分成工资、奖金、福利以及作为企业股东的利润分红等几个方面。吸收西方企业中的成功经验,与国际惯例接轨,国有外贸企业的激励机制不仅能提高员工的工资、奖金等货币收人、而且能改善其货币收人的结构、使得其货币收人与企业利润保持正相关关系、与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目标相结合,又使得其货币收人与企业的长远发展相结合,维持企业员工,尤其是外贸业务人员“爱企业如家”的长期工作动机。根据外贸行业的特殊性、企业在勾划物质激励框架时,更应注重长期物质激励机制,可以在企业员工的奖金收人与分红中分设出部分长期奖励,以企业的股票或股票期权来加以体现,优化员工的物质激励结构。

与企业员工,尤其是外贸业务人员的经营业绩直接相关的奖金收入,是员工的绩效收入。若完全现金化,则会使得企业员工的行为短期化,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国外的经验表明,奖金收人以员工物质收人的25%左右为宜,奖金发放可分为一次付清或分期付给,或者一部分以奖金的形式发放、余下部分可以转为股权。

改制后,职工参加持股会或直接参股于企业,成为改制后国有外贸企业的股东,参加对每个经营年度年终利润的分红,是一种股东对企业剩余利润的索取权。目前国有外贸企业职工中存在着早日返本的动机,希望尽快从分红等行为中拿回参股本金,这与国有外贸企业的长远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不一致。要使员工(兼股东)的动机与企业长远发展结合起来,最可取的方式是在利润分红中部分采取股份或股份期权的方式,既起到激励作用,又有约束效果。

为了弥补现金物质激励的缺陷,付给骨干员工或经营者的物质激励还应包括股票和股票期权,股票与期权的长期激励可以克服他们工作行为的短期化。国外的经验表明,股票或股票期权这种长期激励应是骨干员工或企业经营者收人的35%左右为宜。在改制后的国有外贸企业的激励机制中,应大胆引人这方面的经验,加以吸收与利用。

2.精神激励机制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表明,人是一个社会人,人的需要是多层次的,既有物质利益的需要,又有尊重、自我卖现、社会评价的需要。对国有外贸企业员工的激励,不仅应体现在物质利益的合理补偿上,而且需要给予精神激励。梢神激励的式和内容可以包括:根据考核评价结果,确定其等级、荣誉级别及任职资格,对业绩良好、表现优秀的员工在适当时候予以晋升,使其价值得到社会的承认与认可。对企业有特殊贡献者应给予相应的政治、社会荣誉称号,激励他们增进干好本职工作的使命感和成就感。

三、国有外贸企业约束机制的基本框架

激励与约束总是对等的,不可分的,在建立激励机制的同时,必须建立相应的约束机制。

1.权力约束机制

应根据《公司法》的规定建立规范的企业内部管理体制,即在公司内设立股东会、董事会和监事会。它们在运行机制上自主独立,权责分明,相互制衡,协调配合,权力、经营、监督“三权分立”。在这种管理体制下,企业经理或业务员的权力一方面受到其授权机构董事会或经理的约束,而且监事会也有权对经理或业务员违反法律、法规或公司章程的行为进行监督。

2.制度约束机制

根据行业的特点及目前的现状,国有外贸企业应建立健全业务经营决策制度、业务流程管理制度、企业内部分配制度、奖惩制度、内部监督制度、党组织生活制度等,特别要重点解决信息管理制度、人事管理制度薄弱的问题。建立信息管理制度,要按照外贸行业的特点,采用信息网络手段,从客户资料的整理、货源厂家的收集、产品价格的升降、市场行情的变化等方面入手。从而防止或避免公司的无形资产变为个人的私有资产。人事管理制度要重点建立一套使用—培养—管理的机制,防止业务员之间业务量差距过于悬殊的趋势,公司建立良好的业务员队伍的标准应是建立一种金字塔式的阶梯结构。

3.监督约束机制

对企业经营者和员工的监督来自两个不同的层面。对于经营者的监督来自于股东、职工和党组织的监督,而对于员工的监督则来自于企业的经营管理层。

股东主要是通过对外贸市场与业绩变动情况来了解和评价企业经营者的表现,在股东大会上运用自己的选举权与表决权向董事会施加压力,要求其任命或撤换某经理人员,改变企业发展战略或组织方式。股东的监督,迫使经理人员严格认真地履行自己的职责,以避免降 低报酬以至被解雇的危险。公司员工也可以通过工会及职工持股会对企业经理层进行监督,通过选举一定比例的员工代表以持股会的身份进人董事会、监事会的方式,参与企业的决策与管理,行使对企业经理层的监督权。企业党组织应以全方位渗透的方式融合于企业各领导层,发挥监督和保证作用。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完善的法律体系是约束经理人员的最有力规范和工具,可以真正起到约束和规范企业经理层的作用。

四、激励与约束机制的建立应以物质的激励和约束为主

作为经济人和社会人的员工,有许多个人追求的目标,如金钱、地位、荣誉等,能衡量自身价值的最直接的度量工具是货币,员工所关心的最重要的也是自身市场价值的多少。因此,激励与约束机制的核心也必须以物质利益为主。通过设定目标,超过有奖,或赠与股票或许以股票期权等种种激励方式,使员工的个人收入与其业绩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反过来说,如果他们业绩很差,这种激励机制通过克扣工资、奖金和风险基金等,又是一种约束功能。

外贸业务员管理制度范文通用11篇 篇四

关键词:国际贸易融资 风险管理 温州 商业银行

银行对进出口商提供的与进出口贸易结算相关的融资或信用便利是为国际贸易融资。国际贸易融资具有风险性小、收益性高、流动性强,能为买卖双方承担转移或化解风险、提供融资和金融服务等优点,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已成为现代商业银行新的效益增长点。近些年,温州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得到快速发展。

温州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发展现状

近年来,温州国际结算业务量呈现增长态势,贸易融资年度余额也呈倍数增长态势。2009年的12月份贸易融资余额更比2005年增长了618%。具体数据如表1所示。

2009年,贸易融资余额达到创记录的10.26亿美元,仅占当年银行本外币贷款余额的 1.34%,占当年进出口总额的7.7%。从国际银行业看,贸易融资一般占银行信贷的20%以上,发展中市场的贸易融资约占进出口总额的1/6。这说明,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在温州得到一定的发展,但同高速增长的进出口贸易相比仍相对滞后。这也说明了温州贸易融资业务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贸易融资业务存在巨大的市场潜力。

温州开展国际结算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商业银行主要以中资大型商业银行为主(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辅以中资中型银行(中信银行、华夏银行、广东发展银行、深圳发展银行、招商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兴业银行、民生银行)。中资小银行如浙商银行、温州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开展极少量国际贸易融资业务。

温州国际贸易融资风险管理现状

近些年,温州商业银行贸易融资不良率维持较低水平,远低于一般贷款不良率。温州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不良率较之全国来说是偏低的,这与温州相对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也有关系。但是随着国际贸易融资的快速发展,国际贸易融资风险还是不容忽视。并且较之发达国家银行,温州商业银行的国际贸易融资风险管理还是存在不足之处。

(一)温州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模式有待完善

在银行实务中,不同的银行对于贸易融资业务的风险控制模式不同,同一银行在不同时期采取的风险控制手段也不同。风险控制模式的选择和设置主要应看该模式是否灵活,在能够适应市场的竞争的同时,是否有效地增强控制风险的能力。

1.部门管理模式。温州大部分商业银行(包含贸易融资业务量最大的中资大型商业银行)都是采用以下管理模式,即国际贸易融资的操作管理由信贷管理、授信审批、公司业务、国际业务部门等多个部门分工协作完成。此种分部门分工协作的管理模式,加强了银行部门之间、岗位之间的风险监控,但是也存在一些缺点,即这种模式对各部门之间的协调与合作要求较高,业务衔接方面容易出现问题,容易影响整体竞争力的发挥。同时,大部分银行由风险管理部门主要负责国际贸易融资风险管理,而风险管理部门人员对国际贸易融资专业知识了解不够深入从而造成风险管理有时候有失偏颇。

2.授信管理模式。温州大部分商业银行主要采用将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纳入统一授信管理模式。目前,银行对客户授信额度的审批更多注重财务报表的资产负债、抵押担保等,而对贸易现金流等体现贸易型企业的数据资料,关注产品的市场状况、销售的分布等具体因素关注不够,也就是贸易融资授信的实效性和灵活性还不够。

(二)事前、事中、事后控制有待完善

事前控制主要包括贸易背景真实性、客户资信状况的调查、审查、审批等控制措施。很多银行常常比较重视对国内客户的资信调查,但对国外贸易商、国外银行的资信缺乏风险控制手段。很多银行贷前授信更关注的是企业的财务报表、抵押物,没有对企业的贸易背景和上下游情况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目前,温州部分企业利用假贸易融资来套取资金进入楼市、股市,给银行带来很大的金融风险。同时,近几年温州转口贸易发展迅速,而转口贸易下贸易真实性很难监管。同时,近些年来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频繁,银行相关人员需要对融资企业的产品紧紧盯住,否则容易造成风险。但是在真正实施中,紧紧“盯”住有难度。

事中控制主要包括对担保的合法性和有效性,对申请材料和合同的真实性和完备性,对贷款金额、利率、期限的合规性等方面的审查、审批等控制制度和措施。温州有些进出口企业融资担保合法性、有效性不足。信用证项下银行对信用证收汇期限监管不到位造成表外信用证变为表内信用证,从而使银行遭受风险。

事后控制主要包括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和交易进展情况进行动态监控,建立对物流、单据流和资金流的跟踪监控制。贷后管理中,多数银行主要是通过资金流、单据流实施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贷后监控,但对物流的监控手段较少。特别是温州近些年转口贸易发展迅速,此种方式下物流监控难度更大。

促进温州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风险管理的对策

(一)建立科学的内控机制

银行需要系统地梳理商业银行业务和管理流程,对流程中的各类风险进行系统排查,有必要针对不可接受风险制定控制措施。在系统防范操作风险的基础上,实现对信用风险和其他风险的全面控制;从零散的、静态的、被动的风险防范措施向建立系统的、动态的、主动的风险管理体系转变,向监管部门、社会、市场提供一套透明的、规范的、可验证的控制体系。

(二)打造风险文化

努力营造“诚实守信、审慎科学”的风险文化,认真做好每一笔国际贸易融资业务。银行要引导员工树立对风险管理的认同感。倡导用理念统一人,用制度约束人,用文化培养人,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风险管理队伍。银行要强化制度执行力,严格防范道德风险隐患,使风险意识真正融入每个部门、每位员工的行为规范中。

(三)建立风险监控和评价机制

1.改革授信管理制度。客户授信额度的审批不能仅仅注重财务报表的资产负债、抵押担保等,应更关注贸易现金流等体现贸易型企业的数据资料,关注产品的市场状况、销售的分布等具体因素。同时,需要加强贸易融资授信的时效性和灵活性,快捷的审批流程是市场竞争的关键。对于单笔金额较大的贸易融资业务,可以通过参与企业的贸易流程来确定临时授信额度。根据业务类型不同,风险度不同,可以调节风险系数,采取不同的风险控制措施。摒弃“重贷前、轻贷后”的惯性思维,通过实施授信的执行情况和使用效率评价,加强对贷后管理的监控。

2.加强事前、事中、事后贷款控制。在事前贷款控制中,银行需要对市场风险、国家风险有更严格的评估制度。加强对市场的监控,对大宗商品价格、行业景气度等保持时时跟踪。同时增强对国外贸易商、国外银行的资信调查,提高事前控制力度。这类资信资料可通过专门的咨询公司进行,以及通过行调查国外客户资信情况。要建立产品评价系统。对每一业务种类的融资业务,研究其各自系统内的风险因素,尽量使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办法,做到既科学又灵活。大宗商品价格波动比较频繁,有时波幅比较大。银行一定要密切关注商品价格,不仅要关注当前的价位,还要进行历史数据比较,并且对未来的走势做出判断。

办理融资后,应当联合会计部门共同把关,监督其资金的使用方向,防止企业将资金挪作他用,要紧盯风险敞口。同时积极参与企业经营管理,帮助企业组织好生产、发运、资金运用等环节。跟踪监督基本客户的进出口授信额度,实行分级管理权限、完善业务操作规程。在事后控制上要增加对资金流、物流的管理。事后控制可以着手增强对物流的监控,建立对物流、单据流和资金流的跟踪监控制。对物流的监控,可通过现场检查客户备货、生产过程、跟踪了解货物出运、到港及提货情况进行物流监管。必要时可以引入第三方监管方式,如与船代公司、港口或者仓储公司、物流公司合作,代替银行进行质押物的监管和处理,以降低银行成本和市场风险。同时,银行要加强对授信使用的评价。

3.建立科学、客观的评级标准。现金流量是国际贸易融资还款的第一来源,对客户进行评级时可多参考其结算量大小,并考察其业务往来中的客户业务能力、交易对手资源及客户履约的信用记录等,因地制宜地建立科学、客观的评级标准。

4.建立专业评审机构。鉴于国际贸易融资有别于一般贷款的特殊性和专业性,银行国际贸易融资风险管理应不断提高专业能力和水平,实施专业评审,打造贸易融资评审委员会,提升提高评审人员的专业能力和水平,进而逐步形成“专家型”评审。

(四)改善风险监测与控制的技术手段

银行需要改善风险监测与控制的技术手段,加强各业务决策层次的合作,实时监控,及时预警,化解风险。可以引进成熟安全的信息技术,全面构造商业银行统一的管理信息系统、风险控制系统、决策支持系统。此系统可以覆盖银行各项业务前、中、后台全过程操作,以及业务调查、执行和资金划拨的权限控制,将风险控制从事后监测转为实时监控,能及时预警。通过银行决策系统和支持系统能提高业务部门综合分析国家经济、产业和金融政策的能力,加强对客户技术、产品的生命周期预测;通过建立信息化的风险控制系统可以使得银行内部人员的违规行为在计算机技术限制下无法操作,加强风险控制。

(五)和信保公司加强合作并转嫁风险

联合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的短期出口信用保险,通过同出口企业的协商与参保将有关保险赔款权益转让至银行,确保银行贸易融资的安全。针对温州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而中小企业又存在自身信用不足的问题,与保险公司加强互动,将银行融资与保险公司的信用保险紧密结合。银行凭借交易单据、保单以及赔款转让协议等文件,在保险公司承保范围内,为企业提供贸易融资。利用保险公司承担风险能力较强的优势,转移风险,提升银行风险承担能力,扩大中小企业融资的能力。

(六)对贸易融资风险管理必须延伸到对结算业务的风险管理

由于国际贸易融资与进出口贸易紧密联系,因此国际贸易融资的风险与贸易纠纷紧密联系,在化解贸易融资风险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国际金融、国际结算、国际贸易以及国际法规方面的知识。由于所涉及关系的复杂性,使贸易融资业务风险管理的内容比一般贷款业务复杂,因此,对贸易融资的风险管理必须延伸到对国际结算业务的风险管理。

(七)提高商业银行融资业务管理人员素质

提高贸易融资管理人员的素质,增强防范风险的意识和能力是项重要的工作。银行须定期对从业人员进行外汇政策和外汇业务管理的培训,以提高业务经办人员和管理层的业务素质、思想素质和政策水平,减少操作失误和违规行为。

参考文献:

1.胡丹。国际贸易融资业务风险管理自议。中国农村金融,2010(5)

2.章虹芳。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风险管理的思考。财贸研究,2008(8)

3.汪超,丁建棕,桂芬,孟明莲。浅谈商业银行在国际贸易融资中的风险防范。改革与开放,2009(1)

外贸业务员管理制度范文通用11篇 篇五

关键词:管理信息系统;系统化;人力资源管理;业务流程

中图分类号:TP3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00(2012)007007602

作者简介:张玲(1965-),女,山东海阳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育技术中心工程师,研究�

1信息系统监控架构的设想

信息系统必须加入管理的思路,不再是简单的人工业务的模拟。要对业务流程做系统化需求分析,并对系统运作进行监控,工作内容繁多。但是人类思维及处理问题的过程是线性的,也就是说工作要一步一步完成。基于此,提出一种流水线式的系统化思想(如SAP的提出),在系统化的基础上对整个系统进行监控。

下面以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为例,介绍信息系统监控架构的组成以及如何实现对人事管理制度系统化和对业务进行监控。系统的整个流程来源于某些固定的人事管理制度,系统是以这些制度为框架设计和构建的。

对人力资源系统的考核是一个核心部分。系统化的考核过程和完善的监控功能最大程度地保证考核是在公平的环境下按照既定的标准进行,使考核更有意义。系统化和监控还可以保证考核结果的及时和有效使用,不仅可以把结果应用到工资和福利中,还可以应用结果来改善实际工作,并对员工发展起指导意义。

这里仅以图1中的绩效考核子系统为例,介绍监控子系统的构成以及怎么与其联系。系统各部分与监控子程序均进行数据交换,交换的数据就是监控提示记录,当系统各部分的业务结束时,监控提示记录就会变成监控完成记录。

作为监控主程序,需要有记录的处理功能,包括向各个子系统收集监控提示记录和监控完成记录,计算监控提示记录的优先权,把记录保存下来;需要有记录显示功能,包括自动把所有未完成的监控提示记录按一定顺序显示出来并带有查询功能;需要有编辑功能,包括对记录的编辑和对显示的编辑。因为显示子程序会按业务员的需要显示记录,不同的业务员需要看到的记录有所不同,通过显示的编辑可以修改业务员最需要的显示记录类型,从而方便业务员工作。

总结上面的叙述,将监控子系统的设计分3个部分:记录处理、显示子程序和编辑功能。其中,记录处理包括收集记录、保存记录和计算优先级;显示子程序包括自动显示与记录查询;编辑功能包括编辑记录和编辑显示。

各自功能描述如表1所示。

通过监控系统的这些功能,人事部各员工可以随时了解哪些业务尚未处理完,哪些业务需要马上处理以及处理过程中需要进行哪些步骤。而人事部主管可以实时了解到该部门正在进行的或将要进行的业务,各个正在进行的业务进展如何,涉及了哪些报表以及部门各人员正在负责什么业务。

2系统化和监控化的特点

(1)监控深入各子系统的每个子模块。从示例绩效管理子系统的组成图中看到,子系统内几乎所有的模块都与监控系统有数据交换。这个特点保证了系统可以对业务的每一个步骤进行监控并做适当的记录,使监控与系统化后的业务流程紧密结合。

表1监控子系统的功能

功能[]说明

自动显示功能[]1识别员工号,记录该员工需要的工作提示类型2按需要的提示类型读取所有未完成的记录3按所有记录的时间和优先级排序,然后显示出来4点击各显示记录时可以自动跳转到相应的页面

记录查询功能[]

查询所有未完成的、已完成的和被中止的记录。若查询的是该部门经理,在选择对该纪录进行修改

记录处理功能[]1对各子系统的每步骤完成情况进行记录,并把这些记录收集2对收集的记录按一定公式计算其优先级3按类型保存这些记录

记录编辑功能[]人事主管可以改变记录的步骤、优先级和操作人员,或者把记录中止

显示编辑功能[]1人事部员工可以新增一个提示需要和排序记录2人事部员工按自己工作的需要编辑需要显示的记录和记录显示的顺序3删除不需要的提示需要和排序记录

(2)工作提示。所有人事部的业务员进入系统时,页面马上显示监控提示记录。这些记录表示所有未完成的业务,点击那些记录就可以进入相应的页面。这就方便业务员进行业务处理,并为业务员提示未完成的业务,还能要求业务员按着固定的步骤处理业务。工作提示还能解决人事部主管的业务审批问题。当许多业务需要人事部门主管审批时,主管可以按工作提示的记录排序审批业务。通过工作提示,主管就可以合理安排自己的工作。

(3)入口惟一。各业务子系统只有惟一的固定入口程序,入口程序产生监控提示记录。需要进入下一步程序时,不能再从业务子系统的固定入口程序进入,而只能通过监控子系统进入以提高系统的安全性。

(4)系统单向性。所有业务子系统的业务流程都是单向的,这种单向性由监控子系统控制。监控提示记录包含固定的页面跳转属性,控制了页面跳转的方向,保证业务的单向进行。如果有某些步骤出错,必须通过人事主管修改监控提示记录(只有主管有此权力),返回到前面的步骤重新处理。

(5)单步完成,不跳转。由于单向性和入口惟一性,业务子系统中某一步骤完成后不会马上跳转到下一步,系统只会修改监控记录的时间和步骤属性。该记录显示时就会排在后面,这就保证业务员需要尽量完成监控子系统中显示靠前的记录。

(6)利用优先级管理业务。监控提示记录有优先级和时间属性,显示的排序是先按优先级再按时间先后的。假如某业务需要紧急完成,人事主管可以修改优先权,使该记录在最前显示,提示业务员需要紧急完成该业务。

外贸业务员管理制度范文通用11篇 篇六

关键词:财务管理;外贸财务管理

随着我国外贸体制的改革,进出口权逐步放开,对于外贸公司而言,不仅原有的政策优势荡然无存,而且要面临着日趋复杂的国际、国内宏观环境和日趋激烈、白热化的市场竞争环境。这对外贸企业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考验,也给外贸企业财务管理带来了极大的压力。虽然国有外贸企业多年推行改革,已取得了可喜成果,在财务管理上投入了大量的精力,财务管理较以前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由于历史积弊和改革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反映在财务管理上的弊端还是很多,大部分企业的财务管理仍处于记账管理阶段,与市场经济的主体要求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一、外贸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财务管理意识淡薄,观念滞后

尽管外贸企业已经被推入了市场经济的大潮之中,然而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观念和习惯却不能很快改变,虽然也树立起了一些市场经济的风险意识和危机感,但在财务管理上的风险防范意识和有效防范措施却十分滞后。

以前,企业把财务管理仅仅理解成是借钱、付款、执行财务纪律,是财务部的事情,财务管理游离于经营活动、经营管理举措之外,财务管理根本称不上管理,已丧失其本来意义。

现在,国有外贸企业进行改革,不管是整体改制,还是分离改制,都是向业务骨干倾斜,大部分的业务员成了公司的股东和主要领导,又形成了所有权与经营权的高度统一,投资者同时就是经营者,和以前不同的是,企业领导不仅独权,而且家族化管理现象严重,领导层都是业务出身,对业务比较熟悉,因而,在日常决策和工作中,不自觉地偏向业务方面,存在重业务、轻财务、重融资、轻管理的情况,形成了效益是业务做出来的,而不是的财务管理出来的观念,财务管理没有纳入企业管理的有效机制中,使财务管理失去了它在企业管理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

(二)资产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外贸企业资产管理中的突出问题是不良资产多,不良资产产生的原因有多方面,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而企业管理不善是其产生的主要根源。面对架子很大而实际质量不佳的空壳化资产,许多外贸公司已经意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开始关注资产质量,但不良资产的趋势并没有得到有效遏止,集中体现在:

1、应收款项欠亏的趋势没有得到有效遏止。应收款项管理体制没有质的改变,应收款项清欠的呼声很大,得力措施却很少,边清边欠、前清后欠的现象普遍存在。近几年来,外贸公司为解决应收账款问题制定了许多措施,如明晰资金管理权限、限制结算方式风险大的业务等,这些政策一定程度上堵塞了逾期收款产生,但也导致公司业务贸易机会的流失,形成应收款项管理与业务开拓难以调和的矛盾。这种一味“堵”的做法,使外贸企业不能形成一套完整、可行的管理措施,在控制风险的能力上十分薄弱,如在赊销时缺乏严格、科学的调查程序;销售后对对方的监控不力;货款拖欠后保全债权的行动迟缓等等。

2、投资能力弱,成功的少,失败的多。外贸竞争压力越大,外贸企业就越急于寻找多种经营的路子,但由于在投资领域缺乏经验,方向难以把握,投资盲目,失误较多。二是由于自身规模较小,投资所占的比例较大,成百上千万的资金投入项目,造成资金大量积压和沉淀,企业面临的风险也更大。三是在投资领域缺乏专业管理人才,即使投入巨资占领控股权,但经济效益却每况愈下,如果再加上投资合作伙伴选择不当、银根紧缩筹资不利、投资监督不力钱权交易等情况,损失就更加惨重,企业很容易限于困境。

(三)筹集资金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以前,外贸企业因各种主、客观原因造成企业自有资本很少,外贸经营使用资金主要依靠银行贷款进行周转。目前,外贸企业面临的是困难,资金严重不足,形成了越不能贷款,业务越无法进行,越不开展业务,越无法贷款的恶性循环。

1、融资方式单一,争取银行借款困难。异常激烈的竞争环境,使得外贸行业目前在商品和价格竞争的余地越来越小,付款方式作为竞争的重要手段在国际、国内贸易结算中所占的份额越来越大,利用商业信用周转的时空越来越狭小,因自身原因,又不能通过发行债权或股票进行融资,只能从银行融资,融资方式单一。而争取银行借款又十分困难,主要原因:一是规模小,风险大,企业信用等级低,资信相对较差;二是外贸属于流通企业,竞争激烈,很难找到借款担保,就连贸易项下融资,如开立信用证、银行承兑汇票、押汇等往往也是通过抵押或担保都相当困难,更别说一般流动资金贷款了。2、资金运用不当,缺乏融资成本观念。企业盲目上项目,挤占流动资金,在资金运营上往往流动比例下降,影响正常周转。另外,企业对融资成本的观念比较淡薄,资金报酬率低,业务利润仅仅够支付银行利息。(四)财务监控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管理层的内部控制薄弱。企业改制后,越来越重视内部控制。但对决策层的控制仍是个难点和盲点。管理层把控制看成是对下属员工的管理手段,不自觉地把自己凌驾于内部控制之上,使得公司股东形同虚设,监事会制度更是流于形式,董事长和总经理缺乏有效的分工和相互制约,争权夺利,没有科学的决策机制,个人说了算,缺乏有效的监督控制。

2、会计核算只有反映,没有监督。对财务人员的挑选,以是否“听领导的话”为标准,财务人员对经理言听计从,不敢监督。整个业务流程只有业务员知道,别人插不进去,收购商品和结汇都是滚动的,一笔出口的采购应该与哪笔销售收入、出口费用相对应,只有业务员才清楚,财务人员只是根据业务员的“配单”来做账,对实际发生的业务活动无法进行有效的跟踪,业务过程,只有到收汇时才能看出,这时再谈控制风险已经晚了,根本谈不上对业务的监督。

3、财务核算失真。有些外贸公司有业务,为了逃税等目的,常常做一些“真自营假”、“假自营真”的花账,有些外贸公司自身业务没有一笔,仅仅靠提供服务生存,为了提供“优质服务”,帮助实际业务人拿到出口退税和业务利润,违反会计真实性原则,将做成自营,财务账面所反映的不是经济业务的实质,表面上亿元的自营收入,都是过账,其实质是收入,所以,很多财务分析指标失去其真正意义。外贸企业只是一个票据流转中心,一台收汇机器、付款机器、退税机器,帮助业务人逃避税收的机器。

(五)财务人员管理水平不高

由于外贸企业多年动荡、改革,一些有经验、有能力的财务人员跳槽选择了更稳定、待遇更好的单位,造成财务人员队伍不稳定。另外,财务人员仅仅注重会计核算方面的知识和经验,没有将工作重心由对凭证账簿的管理转移到对业务环节和原始业务信息的管理上,对财务管理的各个工作阶段所应具备的专门知识,包括财务预测、决策、预算、控制、分析等方面以及筹资、投资和分配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十分匮乏,不能适应企业财务管理的要求。二、改善外贸企业财务管理的思路

外贸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既有历史的积弊,也有新生的问题,既有宏观的因素,更有企业自身的原因,而一套有效、科学的、完善的、灵活的财务管理制度也不是一朝一夕、一个财务部门就能搞好的,需要企业根据自身的资产结构、产品结构、经营方式等实际情况,不断创新管理方式和手段,建立相关财务管理体系。所以,外贸企业的财务管理不能搞简单的“一刀切”,没有包治百病的通用方法。

企业建立财务管理体系的手段和思路可能是多种多样的,不管具体的思路和措施是什么,要想建立有效的、可行的财务管理制度,首先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企业要形成财务管理是生产力的共识

财务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上下要纠正财务管理只是算账、报账的观点,要树立财务管理是利用价值形式,对企业的资金管理、经营决策、风险控制、盈利分析、偿债能力、内部监督等实施管理的活动,有其他任何管理无法替代作用的观念。只有从思想上重视,才能在行动上形成前进的动力。

(二)明确财务管理的目标

只有目标明确,做事才能有的放矢。财务管理目标是财务管理体系运行的方向。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财务管理的目标在成本效益原则的指导下,应兼顾股东、员工、合作伙伴等与企业关系密切的利益主体,这样企业才能长久发展,否则,忽视其他相关利益主体,必然导致矛盾冲突,最终损害企业的价值,导致失败。

(三)财务人员的业务素质是财务管理的基础

外贸业务员管理制度范文通用11篇 篇七

关键词:中小外贸企业;财务风险识别;财务风险成因;风险防范

中小外贸企业是有从事对外贸易并拥有进出口经营权、年进出口贸易额在2800万美元以下的企业。财务风险是指公司财务结构不合理、融资不当使公司可能丧失偿债能力而导致投资者预期收益下降的风险。近年来,中小外贸企业利润空间缩小,竞争日渐激烈,财务风险管理成为公司财务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中小外贸企业财务风险识别

(一)信用风险。信用风险是指交易对方不履行合同约定而给公司带来损失的风险。外贸企业的业务范围涉及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从国际市场来看,金融危机对国外进口商的影响并未完全消除,使得国外进口商购买力减弱,信用度下降,从而要求更高的信用额度和更长的信用期限。据统计,目前中国企业对外出口80%以上采用赊销形式,欧美国家的买方付款信用期一般在交货后90天,有的长达120—150天,拉美地区甚至长达360天,这对资金本来就很紧张的中小外贸企业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此外,一些国家的政治、经济、贸易政策处在不断变化中,给与之交易的中小外贸企业带来更多不确定因素;同时,部分涉及国内客户的交易也存在着巨大信用风险。一方面表现为客户的“信用经营风险”,即国内进口商经营不善,缺乏偿债能力;另一方面是客户不愿偿还债务而产生的“道德风险”

(二)融资风险。中小外贸企业融资风险是由企业融资引发的风险,既包括不能按需募集到资金的风险,也包括募集到资金后不能按期偿付及使用不能达到预期的风险。中小外贸企业在拉动国民经济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融资难”一直是制约中小外贸企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而造成融资难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融资风险大。一方面,随着我国外贸行业日渐成熟,相同行业中小外贸企业产品差异化逐步缩小,结算方式成为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与此同时中小外贸企业商业信用周转空间狭小,使得企业营运资金不足,发行股票与债券的门槛较高,更多依靠银行贷款,融资方式单一。外贸企业融资特点是融资数量少、频率高,而银行对中小外贸企业信用等级要求高,审查时间长,融资成本高。在此情况下中小外贸企业可能很难在短时间内筹得资金从而丧失一笔业务。另一方面,中小外贸企业重视筹集资金而忽略了融资结构,致使资产负债率很高,加之外贸企业的利润空间在不断缩小、大量应收账款难以收回使得流动比率较低,当出现支付危机时,逾期风险立刻涌现。

(三)流动资金不足风险。中小外贸企业维持日常经营运转、偿还债务都需要流动资金。从外贸企业上游———制造商来看,我国制造行业多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利润空间较小,难以承受原材料市场价格急剧变动。若原材料市场出现变动,上游制造商将成本上涨压力转嫁给外贸企业,使得外贸企业利润空间不断缩小;再如上文所述中小外贸企业信用风险加剧了应收账款回收难度、融资风险大使得企业难以获得充足流动资金;订单减少、出口产品质量出现问题导致存货积压,企业流动资产周转率下降,都加剧了中小外贸企业资金链断裂的风险。

(四)汇率风险。汇率风险是由于汇率变动而导致以外汇结算业务交易结果不确定的风险。一方面,人民币升值使得我国丧失出口价格优势,对出口贸易额产生一定影响,也就导致了外贸企业利润额的下降。另一方面,外贸交易的结算都涉及到货币之间汇率的换算,而外贸交易又多采用信用收款模式,给予进口商一定的信用期限,在这段期限内产品已销售而没有收到货款,或者签约完成的长期订单,一旦出现货币汇率的变化将直接影响交易商品价值的变化,汇率上升则换算为人民币后的应收账款实际价值下降,产生了汇兑损失,也增加了企业的财务风险。

二、中小外贸企业财务风险成因

(一)外部因素。外贸企业交易涉及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国际经济形势、国内经济政策、经济状况都会对外贸企业发展产生影响。例如,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外贸企业产生了很大冲击,长三角、珠三角地区许多中小外贸企业受其影响资金链断裂致使倒闭;我国经济体制明显偏向国有企业,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产业调整政策、市场环境、法律环境也是引发中小外贸企业财务风险的重要原因;此外,目前缺少对中小企业完备的法律支持体系,且司法程序烦琐,若中小外贸企业遭遇恶意欠款时,因为诉讼的成本费用高、而且可能涉及到国外法律,难以用法律手段捍卫权利,致使应收账款难以收回被迫转为坏账,带来财务风险。

(二)内部因素。1.中小外贸企业规模小,信息透明度低,信用等级低。如前文所述中小外贸企业资金来源很大程度上依靠银行,而大多数的中小外贸企业不对外公开财务报表,存在银企关系不对称和逆向选择、道德风险。银行为了降低风险,对中小企业借款设立了较高门槛。中小外贸企业资信水平低、管理水平不高,固定资产少,难以提供融资所需的抵押和有效担保。即使被接受,这些抵押物的折价也相当低,近半的金融机构反映贷款额与抵押物的价值之比低于50%,而以设备作抵押物的,获得的贷款金额甚至只有设备原价值的约10%,一些金融机构根本就不接受申请。2.中小外贸企业资本结构不合理。部分中小外贸企业在筹资过程中为了降低融资成本多采用债务融资,忽视了融资结构问题,认为只要能筹得资金即可,由此致使公司资产负债率在50%以上,负债期限安排不合理,增加了公司支付利息的压力。公司偿债压力过大,由此引发财务风险。3.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缺乏风险管理意识。中小外贸企业由于规模较小,财会部门设置简单,企业管理人员缺少风险管理意识,没有建立对财务活动进行风险预测、识别、分析与控制的专门机构,简单地要求会计部门承担财务预测分析职责,有的会计部门也没有健全的会计核算体系,会计资料不齐全、记账不规范,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资金管理混乱、使用效率低下,从而很难进行风险预测与防范。

三、中小外贸企业财务风险防范措施

(一)树立风险意识,建立信用风险管理机制。通过专业机构,及时、全面获取海外交易客户的资信状况、偿付能力,对于往来客户根据对其的调查建立信用档案,并对其信用状况进行评级,给予不同信用期限。对于风险较大的业务,须经管理层批准。同时强化业务员风险意识。多数中小外贸企业中业务员为了增加业绩,重点关注订单数量与额度,忽视后期账款的追回工作。中小外贸企业由于自身规模、人力、财务的限制,很难设立专门信用管理部门,而外贸业务员全程负责客户的联系、合同的签订、货物的出口,对于客户和订单的情况比较了解,因此企业应该培养业务员的信用管理意识,提升他们的信用管理能力,并将收账、催账作为一项业绩考核内容,使得业务员主动从客户信用调查、合同签订、账款回收这事前、事中、事后三方面对信用风险进行控制。

(二)优化资本结构,拓宽融资渠道。根据优序融资理论,企业融资的顺序依次为内源融资、债务融资、股权融资。因此中小外贸企业首先还是要不断提高自身盈利能力,积累内源资金。目前我国中小外贸企业筹资主要来源于债务融资,不论是银行借款还是民间借贷,都要按资金需求量和用资时间来确定合适的筹资规模和期限,短期与长期借款合理配合,降低资产负债率,优化负债结构。同时要规范企业会计账簿,增加透明度,与银行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按期偿还债务。采用多元化的融资方式,充分利用信用证、进口押汇、出口押汇、打包贷款等新型国际贸易融资方式缓解资金困境;依靠其上游大型制造商的信用实力进行供应链融资获得发展所需资金。

(三)控制资金占用量,保持资金流动性。一方面,控制应收账款与预付账款数量,合同签订过程中增加预收账款比例谈判。对于应收账款要及时催收,建立合理的坏账准备预提制度。另一方面,根据订单量增加企业存货,选择信誉好的优质供应商同时做好货物质量检查,及时交货,以防因违约造成存货的积压,占用过多流动资金。此外还要做好预算编制工作,保持流动资金合理持有量,以应对突发状况。

(四)加强出口结算方式的灵活性,多种结算方式相结合。随着竞争的日渐激烈,利润空间的缩小,产品差异化变小,外贸企业力争在结算方式上获得优势来留住客户,货到付款、远期付款交单、远期承兑交单以及延期付款信用证成为目前中小外贸企业出口结算的常见方式。然而进口商信用度下降、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企业流动资金不足也增加了中小外贸企业财务风险。因此中小外贸企业在出口选择计价货币时要选择对交易有利的货币。同时要采用多元化的结算方式,例如采用信用证与托收、信用证与汇付相结合的方式,还需要重点考虑国际保理业务、福费廷和银行保函等附属结算方式降低收汇风险。

(五)加强内部控制,建立风险管理制度。首先,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对财务风险进行事前预测,由于中小外贸企业规模、人力等限制,主要利用构建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通过运营过程中的财务数据进行分析,及时向管理层汇报存在的风险。其次,通过与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合作,对风险高的交易投保,以此来分散、转移风险;对原材料成本较高的产品,建立国外进口商、国内供应商及自身共同承担价格风险的方式,提高采购商预付款比例,加速资金和物流周转,形成互惠互利、风险共担的机制;最后,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完善内部监督,不相容岗位相分离,各部门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在企业内部建立良好的风险防范意识。

参考文献:

[1]高磊。A外贸企业资金运行和风险管理探索[D].上海交通大学,2009.

[2]黄阳阳。基于内部控制视角的高速公路企业财务风险防范问题探析[J].商业会计,2015,(23).

[3]陈天美。浅议外贸企业财务风险及管理[J].财经界(学术版),2013,(15).

外贸业务员管理制度范文通用11篇 篇八

企业价值观,简单来说就是企业的每一个员工对于一件事情或者一种行为的好与坏、对与错、以及是否应该效仿的判断标准。举个例子,汇孚集团是一家历史悠久的传统进出口贸易公司,它辉煌的业绩离不开每一名业务员的“跑客户”。“跑客户”是传统外贸业务员做的最多的工作之一,他们通过积极参展、多跑工厂、多联系客户来寻找最佳供应商和最佳客户,寻找最佳的差价赚取最大的利润。在信息并不对称的过去,这种外贸手段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效。然而在互联网蓬勃发展的今天,买个鸡蛋都能在淘宝上比价十多家,“跑客户”似乎是不太明智的选择。因为信息不对称的时代已经不复存在,同时,传统外贸业务员这一“中间人”的身份,正在被互联网所排斥和取代。于是互联网的转型,是不是意味着要推翻传统进出口企业汇孚的核心价值观?外贸业务员这一曾经是“对”的传统职业,在互联网时代难道意味着的是“错”?当然不是。传统外贸业务确实不景气,但是跨境电商正在逐步崛起。外贸不是不能做,而是需要转型。转型的第一步,就是要把企业核心价值观给修正过来。从企业文化上来看,汇孚的高层管理者们积极鼓舞员工,摒弃“外贸行业将没落”的观点,大力灌输互联网转型思想,让员工们认识到外贸行业依然可以辉煌下去,只是需要一个很大的转变。原先的传统外贸手段在当今时代并不吃香,那么就要塑造新的企业价值观,塑造全新的外贸手段——跨境电商。拥抱互联网,而不是把互联网当敌人。要融合,而不是对抗。要改变员工们的价值观,汇孚集团从企业内刊开始改革,从传统的报纸媒体,延伸到微信、微博、门户网站等新媒体。同时大力建设微信多功能服务号“汇孚家人”,增加跨境电商和互联网精品文章推广,积极召开员工线上讨论会,丰富员工见闻,让员工畅所欲言,做到领导和员工共商互联网时代的战略,实现全体价值观的引导和转型。

2.企业精神在转型中最容易延续

企业精神,其实也是这个企业的领导者精神。企业的领导者们把自己的优秀品质(诸如探索、求实、高效、创新)灌输于整个企业,形成了独具一格的企业精神。在传统企业转型中,企业精神是最容易延续的,也是企业文化作用最直接的一部分。在互联网时代到来之前,汇孚集团的员工们一直秉承汇孚集团“开拓、务实、团结、高效”的扎实苦干企业精神,每一位外贸业务员都能自觉奋战到夜里十点甚至通宵达旦。这种高效的团队合作精神,在互联网时代依然是必不可少的。然而汇孚集团的领导者,只是顺应新时代的潮流,在企业精神里增加了一个词:“创新”。“不创新,无未来!”汇孚集团董事长多次在全体员工大会上强调这句话。而付诸于企业文化之中,汇孚集团开创了独特的“员工DIY”活动,一扫传统企业沉闷的工作习惯,主动邀请全体员工参与每月的DIY活动。员工们围坐在一起,有时候做一些甜美的糕点,有时候做一些创意的家居,有时候做一些精美的首饰。创意就在这里迸发,是企业文化引导了转型的精神大潮。延续了传统企业的扎实苦干,学会了互联网企业的创意四射,企业文化在这里做了领航人。

3.企业制度是转型的关键之一

企业制度是企业文化的一个方面。一个企业的管理制度,不同程度上也代表了这个企业的文化趋势和导向。以互联网行业为例,崇尚“创新”的互联网企业大多鼓励员工“弹性工作制”,不用朝九晚五掐着表上班。同时淡化上下级关系,扁平化管理结构,下属见了领导不必恭恭敬敬,有话可以直言,把传统企业该有的条条框框全都抛之脑后。传统企业有着几十年的文化沉淀,要想一下子把这些条条框框都去掉,企业非得垮了不可。汇孚集团利用企业文化的引导作用,在人力资源部门设置员工意见投诉箱,同时在微信服务号里增设互动版块,积极听取员工意见,制定了许多人性化的管理制度,比如修改考勤方案,加班后可以调休,迟到在可接受范围内免责,一个月3次无条件免责等。人性化管理已经是这个互联网时代的主题,因为循规蹈矩过了头,只会限制更多创意的产生。

4.企业文化环境是企业转型的催化剂

企业文化环境,就是有些管理者脑海里片面的“企业文化”。这也是最浅显易懂,最名副其实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环境包括很多方面,但不外乎企业刊物、文体活动、照片墙、企业装潢等。说到底,这始终是一个比较容易理解而且相对狭义的概念。企业文化环境在企业转型中,起到的是催化剂性质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它是企业核心价值观、企业精神和企业制度的一种文化载体。企业文化环境本身不具有指向性,而能赋予企业文化价值的,往往是企业核心价值观本身。通俗的说,企业的领导者将企业的价值观进行了修正,但是如果没有企业文化环境这一基本文化载体,企业价值观的修正也就难以进行下去。企业文化环境的神奇之处就在于它能在员工看似平常的日常工作中,潜移默化地改变员工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举例来说,汇孚集团创刊以来经历了20多年依然人气旺盛的企业内刊《汇孚报》,在互联网大环境下也做出了相应的转型和改变。《汇孚报》往电子刊物发展只是转型中的冰山一角,从采编到内容再到版式的转型才是山海巨变。从最初的自上而下的新闻式撰稿方式,到现在的鼓励员工投稿,加大投稿奖励,重赏创新文章的基层采编做法,给予了全体员工最大的发挥空间和创作激情。同时,增设互联网版块,在传统媒体上大力分享和宣传互联网思维和互联网精品文章,给员工一次又一次精神洗礼。除了刊物以外,汇孚集团的企业文化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在传统企业里,白墙绿桌,干净整洁就是企业环境优美的典范。但是在互联网企业里,企业的装潢设计更注重创意性和激励性,振奋人心的标语和让人忍俊不禁的吐槽随处可见,员工的桌面摆设也自由多变,随心所欲。创意的环境才能孕育创新的人才。汇孚集团董事长深谙此道,特地花重金举办“企业文化墙和桌面创意设计大赛”,邀请专业设计师亲临指导,鼓励每一位员工参与设计与评比,力求激发每一位员工的创作热情和创新灵感。在传统行业做了十几年的员工们又惊又喜,惊的是一向严肃的董事长居然有如此大胆的想法,喜的是自己满腔的创作激情终于得以释放。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企业文化环境在转型中的作用,仅仅是一个载体,但又不仅仅发挥载体的作用。董事长一个好的点子产生,如果没有企业文化环境的烘托和渲染,恐怕也难以得到升华,转型这一重大举措也无法加速实施。企业文化环境在企业转型中,起到了催化剂的推动作用。传统企业在互联网环境里转型,这是一个看似复杂但又有章可循的课题。每一位传统企业家如果仔细研究一下自己的企业文化,也许能从这里面悟出只属于自己企业的,独一无二的转型秘方。企业文化会从多个方面引导和推动企业转型,而能不能准确地抓住这些转型的关键,就要求企业家们具备更加敏锐的观察力和更加果敢的决断力。汇孚集团并不是特例,我相信还有很多这样不甘落后的传统企业家们,正在自己的领域里用自己的方法去扭转大局,争创辉煌!

外贸业务员管理制度范文通用11篇 篇九

一、造成我国出口货款被外方拖欠的原因

从国外统计数据上我们可以分析一下造成我国出口货款被外方拖欠的原因:

1.从国际贸易拖欠案起因结构看,我国对外贸易客户信用风险的直接起因以恶意欺诈为主。具体结构为:有意欺诈的拖欠款占60%;产品质量、数量或交货期有争议的占25%;属于我方外贸企业交易严重失当及管理失误的占15%;交易人员私下默契台底交易占2.5%;其他性质占2.5%。我国对外贸易的过半货款拖欠是由客户的恶意欺诈引起,而非人们通常理解的主要是由诸如产品质量或货期等贸易纠纷引起。

2.从国际贸易拖欠案件所涉及的海外公司看:(1)海外华人公司(包括我国港、澳、台公司)占50%;(2)不良外籍公司占20%;(3)纯为货物有争议的公司占20%;(4)驻外机构占5%;(5)其他占5%。

3.从外贸企业性质结构看,我国对外贸易客户信用风险导致的国际拖欠所涉及的企业以国内的全资中资企业为主体。具体结构为:80%来自国内的企业,其中的50%为国有外贸企业,30%为私营外贸企业;另外20%来自三资企业。

4.从客户新旧特征看,过半数的国际货款拖欠由老客户造成。而非人们通常理解的国际货款拖欠主要由资信不良的新客户造成。

二、外贸业务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几年来人们经过对几十起不同类型国际贸易拖欠案件进行调查,发现在外贸业务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不重视对外商资信调查。资信调查是我国外贸公司对外成交不应缺少的一个环节,外商资信状况直接关系到外贸公司能否严格履行合同,安全收汇、收货。有些外贸公司在进出口贸易中,对外商既不做资信调查,又轻率采用对出口方具有极大风险的付款方式(D/A、T/T),给国外一些不法商人欺诈行骗造成可乘之机。在对外贸易中,即使多年合作的老客户资信情况和经营状况也并非一成不变。当老客户付款出现异常时,如果缺乏警觉,不及时进行资信调查,了解其目前营运状况,便会丧失避免风险的机会。

2.货物质量有问题,履约不严肃。出口中不按时交货,货物品质、数量、规格与合同不符,导致外方索赔现象时有发生。

3.合同条款有纰漏,业务操作不规范。有些合同货物品质规格不具体,违约责任不明确,支付条款不对等,出现争议难以解决。在信用证条件下的交易中,由于不严格审证,操作不慎,出现单证不符,遭对方拒付货款的不乏其例。

4.不重视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正当权益。在对外贸易中“重关系,轻索赔”是十分普遍的现象,宁可国家利益受损失,也不愿或不善于拆诸法律,有的公司选择国外不良讨债公司追款,反受其害。

从上述现象和存在的客观问题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国际贸易拖欠的形成,既有国外原因又有国内原因。就国外原因而言,海外一些不良公司利用我国开放之际,积极扩大对外贸易,但相应的法律体系尚不健全,外贸公司业务人员与管理者还未完全熟悉国际操作规范,又有急于求成的心态,用人情或小恩小惠等方式,将我外贸公司仅有的一些原始警戒攻破,或在合同条款和操作方法上设下圈套,为今后拖欠制造理由。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企业逾期未收汇属于国外方面诸多原因中,进口商信誉差和我驻外机构有意拖欠约占50%的比重。另外,造成我国外贸企业风险损失的原因除了企业主体信用管理观念的严重缺乏外,来自企业产权制度的影响也是至关重要的。

三、我国外贸企业客户信用风险的成因

具体来说,我国外贸企业客户信用风险成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外贸公司体制与现代化的国际经贸发展要求不适应。我国外贸公司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公司制,虽经转换经营机制,扩大自,但在经营、企业管理、财务制度等方面没有建立一套健全的制度,对业务人员和业务活动缺少必要的监督和制约,因此既不能及时发现问题,又不能妥善解决问题。外贸企业产权不明晰,使得很多国有外贸企业管理者为了应付上级主管部门业绩考核,不顾企业长远利益,盲目赊销;有的企业迫于市场竞争压力,单纯追求销售额增长,盲目打价格战。这些行为导致了企业应收账款上升,销售费用上升、负债增加,呆账坏账增加,效益下降,偏离了最终利润这一企业最主要的目标。强化企业信用管理,就是要在销售收入增长和风险控制这两个目标之间寻求协调一致,保证最终利润这一根本目标的实现。

2.相关部门缺乏信用风险管理意识,由于从政府到企业信用风险管理意识都比较淡漠,对信用管理工作重视不够,导致政府对企业缺乏政策引导和有效支持;有的企业虽然感到信用风险管理需要,但苦于所知不多无从下手,且成本较高,在本来利润率不高的情况下不愿为此支付费用,进而产生畏难情绪,甚至干脆漠视不管。目前中国出口企业的坏账率超过5%,而发达国家企业却只有0.25%至0.5%的水平,国际平均水平也只在1%左右。中国企业出口中遇到的很多困难,一开始并不是对方存心拖欠,而是中国企业自己出现制度和管理失误。

3.企业内部职责不明确,在我国外贸企业现有的管理职能中,应收账款的管理职能基本上是由销售部和财务部这两个部门承担的。然而在实践中这两个部门却常常职责分工不清,不能形成协调与制约机制,容易造成外贸企业在客户开发、信用评估、合约签订、资金安排、组织货源、品质监督、租船订舱、制单结汇等诸多贸易环节出现决策失误并导致信用损失。外贸企业内部职责不明确已成为企业账款拖欠趋势得不到有效抑制的根本原因。

4.一些公司管理水平低和业务人员素质差是造成国际贸易拖欠的直接原因。近年来,过分强调国际市场开拓,忽略了国际市场的复杂性和对风险的防范;过分强调开拓面和追求成交额,放松了对国际拖欠的管理。对外商进行资信调查在我国外贸公司中没有制度化,业务过程中随意性大,在调查的案件中,我外贸易公司以D/P或D/A成交的占50%,以T/T、银行转账形式成交的占25%。

5.对外贸企业运作中的行为规范管理不严格。有些外贸公司以承包、放权为名,实际是放任自流,致使内外串通、损公肥私、的事件屡禁不止。

6.法律意识淡薄。一些企业负责人和业务人员习惯于用行政手段处理问题,不敢于、不善于动用法律手段解决对外贸易中的问题。有的公司在明显是外方违约或欺诈,使公司遭受重大损失的情况下,也不采取有效的法律措施。

7.国有资产自我保护机制不健全。在财务和考绩制度上不能及时反映企业逾期未收汇的状况,对造成损失的直接责任者也无相应的惩治措施。主管部门不了解国际拖欠的问题,因而无法设立预警线,难以制定行之有效的监管措施。

8.信用管理方法落后。目前我国外贸企业业务人员信用风险防范意识薄弱,信用风险防范手段单一,没能掌握或运用现代先进的信用管理技术和方法。对客户的信用风险缺少评估和预测,交易中往往是凭主观判断做决策,缺少科学的决策依据。在销售业务管理上,由于缺少信用额度控制,在一定程度上给企业销售人员违规经营、违章操作,甚至与客户勾结留下可乘之机。在账款回收工作上更是缺少专业化的方法。

由于经营和管理体制上存在缺陷,国际贸易拖欠问题不断发生,被拖欠的企业不愿意将事情暴露,所以问题难及早发现,形成一个逃避监管的死角。如不及早研究和解决国际拖欠问题,必然会给国家造成重大损失。

四、避免和解决国际拖欠问题的对策

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有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改革中,深化我国外贸体制改革,加快外贸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步伐,使外贸企业的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得到彻底改善。对此,应完善制度,强化管理,制定防范措施,最大限度地避免国际拖欠案件的发生,并逐步建立起国际贸易风险的预防、监控、治理机制。

1.提高外贸业务人员素质是当务之急。有关部门应加强对国际贸易风险的研究,外贸企业要注重业务人员防范国际拖欠能力的培训,对刚刚从事外贸工作的人员和近年来取得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尤为重要。外经贸院校也应开设有关课程,同时各进出口商会应对本行业进出口公司提供国际市场开拓与风险管理的咨询服务。

2.建立外贸风险管理的规范操作程序。加强内部管理和对外商资信调查,是避免发生国际拖欠的主要措施。尤其以D/P、D/A成交的贸易,需要进行严格的评审和有关部门出具的资信调查。从实际经验看,坚持对新客户先资信调查后成交,对老客户定期进行调查或发现疑点及时调查,可使境外拖欠案件下降50%。我国外贸企业对信用风险的防范一直是进出口业务风险防范中一个较为薄弱的环节,特别是在出口贸易中,我国外贸企业因诈骗而受到的损失是很大的。所以,今后我国要新增设信用管理部门,从规范客户资信管理体系入手,多角度、多方位、动态了解客户状况,统一整理分析客户信息资源,评定客户资信类型或等级,并随所掌握信息的变化及时更新评估结果,尽量做到知己知彼。接着要完善客户信用控制体系,对不同资信类型或等级的客户应在预付款、信贷担保、货款拖欠时间等方面予以不同的对待。

3.外贸公司在无法确定交易风险程度的情况下,应向保险公司办理出口信用险;货款逾期三个月,一定要有追索行动。发现对方逾期不付款,如三个月自己追收不回,应积极寻求外部途径解决(包括仲裁、诉讼等法律途径)。国际贸易经验表明,在货款逾期三个月时即进行追索,损失可以减少70%左右;外经贸管理部门应对外贸企业逾期未收汇问题进行专题调查;加强对国际经贸法律的宣传教育,增强法律意识,学会运用法律手段处理和解决问题。从事国际贸易涉及到广泛、复杂的法律,贸易的每一种方式,交易的每一个环节,合同的每一个条款,都是一种法律关系的体现,涉及不同的权利与义务。因此,在对外贸易活动中,必须依法办事,严格遵守合同,注重发挥律师的作用,这是被国际贸易实践证明了的成功经验。

外贸业务员管理制度范文通用11篇 篇十

[关键词]出口收汇;风险;防范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49-0185-02

1 企业遭遇出口收汇风险的原因分析

1.1 内在原因

对进口商信用的估计不足或国际结算方式选择不当,容易造成收汇风险。资信调查是外贸企业对外成交不应缺少的一个环节,外商资信状况直接关系到企业能否安全收汇、收货。如外贸企业在进出口贸易中,对外商既不做资信调查,又轻率采用对出口方具有极大风险的付款方式给国外一些不法商人欺诈行骗造成可乘之机。在对外贸易中,即使多年合作的老客户资信情况和经营状况也并非一成不变。当老客户付款出现异常时,如果缺乏警觉,不及时进行资信调查,了解其目前营运状况,便会丧失避免风险的机会。

由于合同条款存在漏洞,有些合同货物品质规格不具体,违约责任不明确,支付条款不对等,出现争议难以解决。在信用证条件下的交易中,由于不严格审证,操作不慎,出现单证不符,遭对方拒付货款的不乏其例。

企业收汇风险管理制度不健全也给公司顺利收汇带来了一定的风险。目前,绝大多数外贸公司仅仅依靠业务员个人经验与领导的能力去解决具体问题,没有上升到系统防范的科学层次。如如何了解外商资信;对不同收汇方式采取不同防范措施;如何利用出口信用保险、保函、外汇保值等方式;出口商如何有效控制货物避免钱货两空等。

业务人员专业水平的高低也影响到企业是否顺利结汇。近年来,一些外贸公司过分强调国际市场开拓,忽略了国际市场的复杂性和对风险的防范;过分强调开拓面和追求成交额,放松了对货款拖欠的管理。有些业务员对外贸业务有很多似懂非懂之处,造成了收汇风险。再加上有些外贸业务员自身素质不高,做业务时责任心不强,钻研精神不够,对于新出现的问题解决能力不强,对于可能出现的收汇风险估计不足,问题出现后又未能及时妥善地解决,给公司带来坏账。

1.2 外在原因

在国际贸易出口收汇案例中,有一部分是由于进口商有意欺诈造成的。进口商往往利用出口企业急于成交、急于发货、有利可图等心理因素,与出口企业签订不公正待遇的合同或在合同、信用证中暗设陷阱;利用熟人、朋友、老客户等关系使公司放松警惕;或用伪造、变造的票据等进行欺诈活动。

进口商无力支付也占据了一定的百分比,有时公司在履行合同的过程中并无欺诈,业务均很正常,但由于进口商的经营能力有限造成其破产或濒临破产而无钱可付,造成事实上的坏账,给公司带来损失。

在货物质量没有完全达到约定要求或在履行合同的过程中有些问题如包装不符或交货不及时、信用证项下提交的单据不符合并且无法修改或来不及修改等原因,进口商便有可能故意拖欠付款,或要求出口方降价处理,这一类问题,出口公司往往很难处理。由于产品质量或其他由于产品本身所引起的缺陷,进口商行使拒付权利,造成企业面临收汇风险。

2 外贸公司应对出口收汇风险的措施

2.1 加强对进口商资信调查

对对方资信情况的调查是保证企业顺利收汇的重要前提条件。对客户的调查范围主要应包括:经营范围、经营能力、产品的市场行情、以往的资信状况等。出口企业应该对进口商的资信尽可能的通过多种途径进行调查,在了解进口商注册资料或商业登记资料并确定买方的真实身份和合法地位并掌握了进口商的注册资本和实投资本及经营状况下,可以估计其的规模大小和支付能力,以此预测其发展前景。

2.2 选择合适的国际结算方式

合适的国际结算方式是外贸企业降低和规避出口收汇风险的重要保证。在业务谈判时,业务员应尽量选择有利于该公司的结算方式。对初次成交的客户应采取谨慎的态度,原则上应采用即期信用证结算,在采用信用证方式时,应注意单据的正确制作,尤其在信用证条款的审核上,对于不利于该公司的“软条款”,一定要修改后才可发货。在采用托收时,要正确认识托收业务中存在的风险,明确其属于商业信用,出口企业能否收回货款取决于进口商的信用。除非是非常有把握的客户,尽量不要使用承兑交单(D/A)和赊账方式,以降低收汇风险。出口商在选择结算方式时,应根据具体业务所处的具体情况,针对不同的交易产品和交易条件,综合考虑和评价与交易方的关系,确定合理的结算方式,以最大程度地减少自己负担的信用风险。

2.3 严把合同单证关

事实证明,很多出口收汇风险,是由于出口企业的管理者或从业人员思想麻痹,防范意识淡薄,在对外销售过程中管理存在疏漏而造成的。所以,只有在思想上重视,才会在行动上加强管理,研究对策,有效防范和化解出口收汇风险。

公司在签订外销合同必须把好外销合同签约关,合同条款的内容要全面具体,表述准确。一般外销合同均应注明:出口货物品名、规格、包装、数量、单价、金额,交货时间、地点及价格条款,以及违约和争议的处理方式等,切不可粗心大意。此外,保质保量及时交货是执行外销合同、安全及时收汇的基础。因所签的外销合同不规范或质量不合格,会给日后执行合同过程中发生贸易纠纷和收汇风险留下隐患。

出口企业应严把审证关,加强对信用证条款的审核,确保信用证与合同的完全一致。发现信用证与合同不一致或存在出口企业难以兑现的条件,必须及时与国外客商联系修改,在未收到对方修改或文字通知前,不能贸然发货,以免被动,加大收汇风险。

出口单证必须根据合同及信用证有关规定制作,把好出口单证关,不能有丝毫疏忽,所出具的全套单证必须做到正确、完整、整洁、及时,并要确保单单相符,单证一致。因为在国际贸易中,根据国际结算的有关规定,银行履行付款责任的依据只凭单证而并非货物。从某种意义来讲“单证就是外汇”,是出口企业用于收汇的重要依据。如果单证有问题,对方银行就可以拒绝履行付款责任。

2.4 建立收汇风险管理制度

由于国际贸易业务的复杂性,出口企业应建立自己有效的收汇风险的管理制度,侧重于风险的防范,从公司的管理角度来宏观上把握,避免或减少收汇的损失。

首先,要建立与完善出口收汇跟踪监督制度。出口合同与传真的备案制度,以便以后处理纠纷提供依据。出口收汇过程中管理要规范,要建立风险预警制度。参考国际惯例,对应收款逾期10天的,进入预警程序;超过20天的要汇总情况研究处理。一旦进入预警程序,应及时听取公司法律顾问的意见,启动防范措施,注意传真来往和对货物的控制。此外,还要注意外汇汇率变动带来的风险,出口企业也应出台相关的制度规定。

其次,建立业务员风险防范培训与责任制度。出口企业针对新情况、新问题对业务员进行与收汇风险防范相关的业务培训,定期请有关专家、律师等来对实践中的问题和趋势进行讲授和探讨,掌握最新动态。还应注意业务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把好进入关,对于内外串通损公肥己的业务员一定要严肃处理,建立过错责任和个人利益挂钩的奖惩制度。此外,还应全面提高信用管理人员的素质,培养和引进具备信用风险管理的基本知识和技术专业的信用管理人才。

最后,公司应严把产品质量关,保证出口产品的质量,避免因货物质量没有完全达到合同双方约定要求,或在履行合同的过程中由于产品质量或产品缺陷而致使进口商拒付货款,这样既影响该公司由于买方拒付而无法收到款项,同时也影响该公司的产品形象与企业的信誉。

综上所述,保障出口收汇的方法和环节众多,在实践中需要出口企业管理层和业务员共同努力,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针对性的措施,防止出口业务中的坏账、呆账的出现。

外贸业务员管理制度范文通用11篇 篇十一

一、当前服装外贸企业跟单工作的现状

根据广东省纺织服装行业协会的企业用工信息汇总以及广州市劳动力人才市场的招聘信息反馈显示,广东省服装外贸企业跟单工作的现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服装跟单从业员专业对口率低,外语能力素质与服装专业知识素质两者兼优者居少”,“服装外贸企业跟单阶段岗位划分不一”,“服装外贸跟单从业员流动性较大”。

(一)服装跟单从业人员专业对口率低

服装跟单是一门综合性的学问。它要求跟单从业人员不仅要了解服装造型设计和面料、辅料的选择,还要掌握服装样板设计、生产工艺、国际贸易知识、外语及计算机应用等多方面的知识。在珠三角地区,当前纺织服装外贸企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服装跟单从业人员的岗位能力素质不全面,可持续发展受到客观条件的制衡:(1)懂外语、国际贸易知识的,缺少纺织服装专业化知识和技能;(2)懂纺织服装专业知识的,又因外语水平、外贸能力而制约着工作地开展。经企业走访、问卷调查、行业协会信息等渠道获悉,当前服装外贸企业的跟单从业人员的岗位能力素质结构比例如下:服装贸易专业对口从事服装跟单员工作的比例占16%;由纺织服装技术员、服装制作中高级人员转型为服装跟单员工作的比例占34%;由外贸专业人员直接转行从事服装跟单员工作的比例占47%;其他人员因素所占比例为3%。集中凸显了两个极端尖锐的问题:懂外语与国际贸易事务的不懂服装专业知识,而懂服装专业知识的又不懂外语与国际贸易事务。

(二)当前服装外贸企业跟单阶段岗位划分不一

当前企业对跟单阶段岗位的划分不一,但基本可将其工作划分归类为业务员、业务跟单(理单)、生产跟单、质检(QC)四个环节,各企业基本是在这四类中进行删减组合,但大部分企业是将这四个环节完全分开,由四个部门或四个环节协作工作。四个环节(岗位)其主要分工为:业务员侧重于负责与客户沟通、谈判、接单、签订合同;业务跟单(理单)侧重于负责将业务员接来的订单进行翻译和整理及客户的意见反馈;生产跟单侧重于负责订单的生产和质量货期;质检(QC)侧重于负责所有货物的质量检查。当前服装外贸企业跟单岗位缺乏专业型综合人才,把服装外贸跟单岗位设置细分为业务员、业务跟单、生产跟单和质检(QC)四个岗位,从表面上看,让各个部分分工合作,各司其职,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但由于服装企业生产存在着复杂性,在实际中事与愿违。由于多岗位操作一个项目,工作衔接过程中出纰漏、互相推卸责任的情况时有发生。或者由于业务员、业务跟单只懂外贸、不懂服装及生产,不能正确理解客户的要求,只是照客户订单字面意思来生硬地理解,而下一环节的工作人员看不到或看不懂客户的原始资料,从而造成资料在传递的过程中不准确、不及时,最终导致生产错误或生产延期。

(三)服装外贸跟单岗位需求较大、从业员流动性较大,基本处于供不应求状态,企业难以留住优秀人才

具备对外出口经营权的生产企业是我国外贸进出口的主体之一,随着我国参与全球经济的步伐加快,具有外贸经营权的生产企业越来越多。而跟单人员的产出与企业的需要并没有成正比,构成了需方市场的紧缺。各企业之间为了争夺人才,高薪高福利高待遇成为了优秀跟单人员跳槽的利益诱因,部分企业甚至不遵循市场规律,造成就业市场的恶性竞争,跟单从业员流动性较大。

二、当前服装外贸企业跟单工作现状的原因分析

造成当前服装外贸企业跟单工作现状的原因是多样的、复杂的,但焦点原因集中于“优秀的服装外贸企业跟单员资源稀少”这一关键点上。具体分析如下:

(一)“服装跟单从业员专业对口率低”的现状分析

造成“服装跟单从业员专业对口率低”的主要原因是开设服装贸易专业(或方向)的院校不多,在高素质人才培养方面,服装外贸跟单人才的产量、人才输出量远远低于企业需求量。在社会办学的众多培训机构中,因人才供求关系的利益驱动,不乏有开设外贸跟单课程的培训班,同时参加此类课程培训的学员也并不缺乏,但参加培训的学员又因接受教育层次较低,外语基础不扎实,又遇到了外贸英语不过关的学习瓶颈,大浪淘沙之后,培训机构培训出来的服装外贸跟单人才合格率廖廖无几,同样并没有给众多需求的企业留下太多选择的空间。

(二)“当前服装外贸企业跟单阶段岗位划分不一”现状分析

造成“当前服装外贸企业跟单阶段岗位划分不一”的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东莞的众多服装企业属于私营经济,大多数沿袭着家族式的管理模式,管理僵化缺乏规范,没有现代企业管理的制度与理念。第二,岗位整合不具备条件,缺乏专业型综合人才。第三,在服装工业化生产的工序岗位细化过程中,一味追求产量的最大化,忽视了配套条件保障———科学的制度与规程,影响着协调地发展。第四,邯郸学步,东施施颦,不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照搬成功企业的经营模式,短期发展无大碍,但长期不思改进,影响企业的发展后劲。

(三)“服装外贸跟单从业员流动性较大”现状分析

造成“服装外贸跟单从业员流动性较大”的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珠三角地区私营企业管理缺乏人性化管理,私营老板存在着“暴发户”的劣根性,对员工缺少人文关怀。第二,因优秀的服装外贸跟单员一人难求,资源供应短缺的现状造成了企业间对优秀人力资源抢夺的恶性循环竞争。第三,公民素质不高,员工的职业道德有待加强。

三、解决方法与对策

针对以上现状,笔者对学校、企业、人才市场进行了调研,与教师、企业高级管理人员、跟单从业员进行了访谈,经过整理调研数据,得出以下解决方法与对策。

(一)从人才培养的源头来寻找解决“服装跟单从业员专业对口率低”现状的对策

从人才培养的源头提高跟单员从业员的岗位素质要求,具体途径有三:第一,与相关开设纺织服装类专业高等院校(本科、专科层次)合作办学,以“订单式培养”、“委托代培”、“共建企业冠名班设立奖学金(助学金)”等形式,培养适合服装外贸企业的服装外贸管理专业或专业方向人才。课程分校内课程与企业课程,校内课程由院校专任教师承担授课任务,企业课程在企业实践环境中进行,以生产实战的真实环境,由企业技术骨干担任授课主体,对学员进行实战训练,培养学生的外贸跟单能力素质。第二,在高等院校外语类专业中,或国际贸易专业中挑选优秀学生,在服装企业各流水工序轮岗实习半年,初步了解企业的生产流程以及对服装大生产各工序的质量要求,然后再次择优选派优秀实习生到有良好资质的培训机构进修服装专业知识,以达到“外语”与“服装专业知识”均达标的外贸跟单员。第三,注重现在职在岗的外贸跟单员的知识更新,由企业技术部门与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共同制订员工外出进修、外出参观交流等一系列计划,提高外贸跟单员的能力素质。

(二)“以制度指导岗位划分,以人才保障岗位整合”解决“当前服装外贸企业跟单阶段岗位划分不一”现状

1.服装企业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所有权与管理权分开,由优秀的管理层根据企业自身实际情况,坚持“科学的制度规程”与“合理的岗位划分”的有效统一,由科学的制度指导细化的岗位划分,让制度规程做好“岗位划分”的保障,杜绝因责任不明的推卸行为的出现,更好地保障工业大生产的有序进行。

2.对岗位设置进行有效整合,根据企业自身情况,可将跟单阶段四职合一。随着服装外贸行业竞争的日益激烈及国际纺织服装发展的新动态、新要求,我们国内的服装外贸企业要想能够生存并得到很好地发展,除了要不断开发新产品,创建新品牌,更要加强对跟单流程的控制与管理,提高跟单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即将业务员、业务跟单、生产跟单、QC四职合于一人之身。一份订单由一人专门负责到底,既避免了中间环节传递造成的误解及责任的推卸,又方便了与客户的沟通与交流,同时还能够节约成本,正确且按时地完成客户的订单。这一作法能得以有效实施的前提条件就是该服装企业必须具备有高素质跟单人才。

(三)“服装外贸跟单从业员流动性较大”的现状对策

1.建立有人文关怀的企业管理制度,“待遇留人、事业留人、感情留人”,从根源上控制服装外贸跟单从业员流动性。

2.政府、行业协会对企业进行普法教育,规范企业招聘行为。

3.企业加强对员工的职业道德教育。

四、结论

外贸业务员管理制度范文通用11篇

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to-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