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1级文库 > 规章制度 > 正文

企业规章制度建设(通用10篇)

2024-04-01 20:02:36 1级文库

制度,也称规章制度,是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为了维护正常的工作、劳动、学习、生活的秩序,保证国家各项政策的顺利执行和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依照法律、法令、政策而制订的具有法规性或指导性与约束力的应用文,是各种行政法规、章程、制度、公约的总称。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该页是勤劳的编辑帮大家整理的企业规章制度建设(通用10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企业规章制度建设(通用10篇)

企业规章制度建设(通用10篇) 篇一

一、国家根据建设项目对环境的影响程度,按照下列规定对建设项目实行环境保护分类管理:

(一)建设项目对环境可能造成重大影响的,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对建设项目产生的污染和对环境的影响进行全面、详细的评价。

1、原料、产品或生产过程中涉及的污染物种类多、数量大或毒性大、难以在环境中降解的建设项目;

2、可能造成生态系统结构重大变化、重要生态功能改变、或生物多样性明显减少的建设项目;

3、可能对脆弱生态系统产生较大影响或可能引发和加剧自然灾害的建设项目;

4、容易引起跨行政区环境影响纠纷的建设项目;

5、所有流域开发、开发区建设、城市新区建设和旧区改建等区域性开发活动或建设项目。

(二)建设项目对环境可能造成轻度影响的,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对建设项目产生的污染和对环境的影响进行分析或者专项评价。

1、污染因素单一,而且污染物种类少、产生量小或毒性较低的建设项目;

2、对地形、地貌、水文、土壤、生物多样性等有一定影响,但不改变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建设项目;

3、基本不对环境敏感区造成影响的小型建设项目。

(三)建设项目对环境影响很小,不需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应当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

1、基本不产生废水、废气、废渣、粉尘、恶臭、噪声、震动、热污染、放射性、电磁波等不利环境影响的建设项目;

2、基本不改变地形、地貌、水文、土壤、生物多样性等,不改变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建设项目;

3、不对环境敏感区造成影响的小型建设项目。

二、未列入本名录的建设项目,由省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根据上述原则,确定其环境保护管理类别,并报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备案。

三、本名录所称环境敏感区,是指具有下列特征的区域:

1、需特殊保护地区:国家法律、法规、行政规章及规划确定或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的需要特殊保护的地区,如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生态功能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区、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世界遗产地、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保护地等。

2、生态敏感与脆弱区:沙尘暴源区、荒漠中的绿洲、严重缺水地区、珍稀动植物栖息地或特殊生态系统、天然林、热带雨林、红树林、珊瑚礁、鱼虾产卵场、重要湿地和天然渔场等。

3、社会关注区:人口密集区、文教区、党政机关集中的办公地点、疗养地、医院等,以及具有历史、文化、科学、民族意义的保护地等。

四、位于环境敏感区的建设项目,如其环境影响特征(包括污染因子和生态因子)对该敏感区环境保护目标不造成主要环境影响的,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是否按敏感区要求管理,由有审批权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征求当地环境保护部门意见后确认。

五、以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和调整产业结构为目标,用清洁生产工艺替代落后工艺,污染物排放总量明显减少,现有污染源排放符合国家和地方排放标准及总量控制要求的技术改造项目,经有审批权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后,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可适当简化。

六、纳入区域性开发的建设项目,如编制区域开发规划时进行了环境影响评价,其环境影响报告书已经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且建设项目的性质、规模、地点或采用的生产工艺符合区域开发总体要求的,经有审批权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后,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可适当简化。

企业规章制度建设(通用10篇) 篇二

在全区上下掀起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和自治区党委八届五次全会精神之际,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区社区党建工作会议,借此机会,我代表区委组织部,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我区社区党建工作的各级党组织、各单位(部门),表示衷心的感谢!向默默奉献在基层一线的广大社区工作者,表示亲切的问候!

今天早上,大家参观了良江社区、镇北社区,看到了他们抓社区党建的一些情况。刚才,镇北社区党支部书记田桂莲同志和良江镇组委邱鸿清同志作了典型发言,他们的做法与经验很值得大家学习和借鉴。他们的做法和经验归纳起来主要有四点:一是加强领导,精心组织。镇党委主要领导高度重视,分管领导及组委精心组织,社区党(总)支部齐心协力,制定有社区党建工作实施方案,并赋于实施;二是联系实际,突出重点。镇北社区根据城市建设发展的趋势,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居民的宗旨,突出服务工作,努力创建服务型社区。良江社区则以增加居民收入为重点,结合实施“五村、两规范、一带头”活动,积极建设小康型社区。通过抓好重点,促进社区党建工作的全面发展;三是整合资源,完善设施。充分利用社区原有资源,按照“五室、四站、二栏、一校、一场所”的标准完善社区建设;四是创新载体,提高服务。组建各种社会化服务机构和志愿者服务队,逐步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广覆盖的社区服务网络,提高了为民便民服务质量。为更好地抓好我区社区党建工作,推动社区工作的全面发展,下面我讲两个方面内容:

一、简要介*宾区两年来社区党建工作的一些情况

我区从20*年6月开始在7个镇建制成立15个社区以来,各基层党组织在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从讲政治的高度,把社区党建工作作为巩固基层政权和加快我区城市化进程的中心环节来抓。在15个社区设社区党组织15个,其中社区党总支8个,社区党支部7个,社区辖区内党员数为8372名,其中组织关系在社区的党员有764名。通过广泛的宣传发动和深入扎实的工作,初步形成了以镇党委为龙头,社区党组织为基础,广大党员为主体,辖区单位党组织积极参与的良好工作格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切实加强对社区党建工作的领导。

各级党组织对社区党建工作高度重视,认真履行职责,把社区党建工作纳入城镇经济和社会发展格局,统筹规划,同步实施。结合城市化建设改革发展的实际,科学制定了社区党的建设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明确目标任务,并坚持不懈地抓好落实,确保社区党建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

(二)选好配强社区组织领导班子。

各基层党委把加强社区党组织领导班子建设作为社区党建工作的首要任务来抓。以20*年换届选举为契机,推选党性强、作风正、懂经济、善经营的党员到社区党组织或社区居委会担任领导职务,以加强领导班子建设。

(三)加强制度建设,促进社区党建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四)着力创建社区建设示范点,为社区建设创造良好环境。

这一两年来我区着力抓好社区党建示范点工作,以带动其他社区的建设,在去年创建的迁江社区、来宾镇河西社区党建示范点(其中迁江社区是自治区20个社区党建示范点之一)的基础上,今年我区又重点抓了来宾镇镇北社区、良江镇良江社区党建示范点工作,严格按照“五室、四站、二栏、一校、一场所”的标准抓好社区硬件建设,不断完善服务网络,提高服务质量,社区党建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并以此带动全区其他社区建设顺利进行。

回顾我区两年来的社区党建工作,我们既要充分肯定已取得的成绩和经验,也要看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1)对搞好社区党建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还需进一步提高,少数组织和个人还存有消极应付的思想;(2)社区党建工作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有待进一步优化,共驻共建的内容和大社区、大党建的观念有待进一步深化;(3)新形势下基层组织建设中出现的热点、难点问题亟待解决等等。这些情况表明,我区的社区党建工作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还需要我们各级党组织共同努力,积极支持和参加。

二、加强社区党建工作的几点意见

(一)深化认识,增强做好社区党建工作的主动性。

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是当前深化我区社区党建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我们要注意解决好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解决干部的畏难情绪。从城镇党建向区域性社区党建扩展和延伸,无论工作领域、工作对象还是工作方法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无疑增加了新的工作难度是一个新的课题。但是也要看到,搞好社区党的建设,对于加强党对城市工作的领导,加快城市化进程都是必然的,也是适应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的内在要求。这是各级党组织的政治责任,也是执政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责无旁贷的工作,所以我们必须迎接挑战,知难而上,努力探索。

二是解决好满足“差不多”的思想。过去,我们有的同志干工作满足于一阵风,认为工作部署了,宣传了,也就差不多了。这是影响工作深入开展的一大思想障碍。因此,我们要看到社区党建工作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尤其在我们兴宾区面临难得发展机遇的情况下,抓好社区党的建设,促进城市化进程的发展更是一项长期的、带有根本性的战略任务。绝不能搭花架子、做表面文章,而是要长期不懈地坚持下去。工作中既要有阶段性目标要求,也要有长远的工作规划,步步深入,扎实推进。

三是协调社区党建和社区建设的关系。社区党的建设是加强党对城市工作领导的重要保证,一定要围绕社区建设和社区党建来进行,既不能用社区党建包办代替社区建设的各项工作,也不能脱离社区建设的实际来开展社区党建工作。因此,社区党建和社区建设二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否则,就党建抓党建,不是我们的目的,也没有现实意义。离开党建,社区建设也就很难抓好。

(二)正确把握社区党建工作的指导思想和目标要求。

社区党的建设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城市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紧密结合城市社区建设的实际,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核心,以服务群众为重点,构建城市社区党建工作新格局,提高社区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扩大党在城市工作的覆盖面,为创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区,促进城市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社区党的建设要努力实现“五个好”目标要求:(1)领导班子好。领导班子及其成员能够认真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密切联系群众,政治坚定,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廉政,团结协作。(2)党员干部队伍好。社区干部能够发挥骨干带头作用,共产党员能够发挥先锋模范作用。(3)工作机制好。社区党组织工作制度健全、运行规范,社区党建工作协调机制完善。(4)工作业绩好。社区各项事业协调发展,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明显,社区治安良好。(5)群众反映好。社区群众和驻区单位对社区党组织的工作满意,社区党组织得到社区群众的拥护。

(三)坚持把服务群众作为社区党组织的重要任务

开展社区服务活动。社区党组织要着眼于社区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特别是群众最关心、最急需解决、通过努力又能解决的问题,开展面向社区群众的便民利民服务,尤其是要会同有关部门,开展面向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服务,面向困难群众的社会救助和福利服务,面向流动人员的维权服务等,为社区群众排忧解难。

(四)增强和改进对退休人员、下岗失业人员、流动人员中党员的教育管理。

认真做好退休人员、下岗失业人员和流动人员中党员组织关系的接转工作。对在城市已有稳定职业和固定住所的党员,其正式组织关系不在工作所在地(单位)或居住地党组织的,应及时把他们的正式组织关系转入工作所在地(单位)或居住地党组织;对在城市无稳定职业和固定住所的流动人员中的党员,要在核实其党员身份后,及时把他们编入党的一个基层组织。要采取适当方式,组织他们过好组织生活,开展适宜的活动。社区党组织要在重视做好原有居民群众中发展党员工作的同时,重视做好在下岗失业人员和流动人员中发展党员工作,同时做好在其他社会阶层中发展党员工作。在发展党员工作中,必须认真贯彻“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

(五)建立和完善社区党建工作协调机制

根据工作需要,建立由社区党支部(总支)牵头,驻区有关单位基层党组织参加的社区党建工作协调议事机构,围绕辖区内的社会性、群众性、公益性工作,沟通情况,交流经验,研究、协调社区党建和社区建设工作中的重要问题。社区党组织要不断增强为驻区单位服务的意识,以共同需要、共同利益、共同目标为纽带,充分调动驻区单位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驻区单位基层党组织要自觉接受驻地社区党组织的指导与协调,大力支持社区党组织的工作和社区建设,并教育引导本单位的党员、群众积极参加社区建设。

企业规章制度建设(通用10篇) 篇三

物业服务企业参与人民调解机制是一种积极探索

物业纠纷是困扰物业服务供需双方的复杂问题,诉讼,对于物业纠纷的解决,当然是非常重要的方式,但并非是唯一的渠道。近年来,发挥人民调解制度的作用来解决物业纠纷,日益受到重视。

在我国,人民调解,是当事人在人民调解组织的主持下,以非诉讼方式解决纠纷的法律制度。

诉讼,是法官运用国家审判权,通过判决的作出和履行来解决纠纷。

非诉讼方式解决纠纷的各种途径,被概括为对诉讼方式的替代,即所谓替代性纠纷解决机制(ADR)。

重视非诉讼方式解决纠纷,不再把诉讼看做纠纷解决的唯一途径,如今日益成为一种世界潮流。

在我国,以非诉讼方式解决纠纷,具有悠久的文化传统,而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对法治建设的不懈探索和努力,替代性纠纷解决机制的现代制度体系已经建立起来。

调解是替代性纠纷解决机制的重要方式,调解,是由调解主体,说服当事人,通过沟通、谅解等协商的方式消除纷争。与法院调解,行政调解不同,人民调解的实施主体是人民调解组织。人民调解组织本身不是行使公权力的组织。人民调解组织具有民间性,社区性,基层人民调解组织,是居民委员会的组成部分,其人民调解员来自社区,扎根社区。

从属地性特征看,城市中人民调解组织的设立,通常分为三级,即社区、街道、城区。

近年来,针对物业纠纷的高发性问题,出现了依托人民调解组织体系设立物业纠纷调解委员会的做法。这是一种制度创新的探索。

北京市朝阳区香河园街道,在2005年,就已经在设立物业纠纷调解委员会方面作出尝试,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他们很重视吸收物业服务企业参加物业纠纷调解委员会。这样就使得物业服务企业参与到人民调解机制中来。

物业公司参与人民调解机制可以有多种方式,例如:

1作为纠纷当事人请求调解组织调解纠纷或接受调解组织的调解,

2作为调解组织的特邀成员参与对其他主体之间物业纠纷的调解,

3作为相关单位为物业纠纷的调解提供专业性意见,

4以调解机制为平台加强与社区治理体系的沟通和联系。

人民调解制度的功能优势

1 人民调解是通过非诉讼途径解决纠纷的正式法律制度

人民调解制度,与诉讼、仲裁一样是解决纠纷的正式法律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和《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条例》等法律法规早已对此作出了明确规定。人民调解的组织,程序,效力等都受到法律的调整与规范,从而成为我国纠纷解决制度体系中的正式法律渠道。人民调解法的制定将使人民调解制度的法律渊源更加系统完善。

2002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的《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的意见》,对人民调解工作应遵循的原则有如下规定:

1依据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及社会主义道德进行调解;

2在双方当事人自愿平等的基础上进行调解;

3尊重当事人的诉讼权利,不得因未经调解或者调解不成而阻止当事人向人民法院起诉。

以上规定表明,是否接受调解是当事人的权利。进而言之,调解协议的法律效力,对于当事人是否选择这一渠道解决纠纷,必然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事实上,调解协议的法律效力问题,在一个时期里,也确实是影响人民调解制度充分发挥作用的瓶颈。但是在2002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人民调解协议的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的出台,带来重大的转折,其第一条规定,经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达成的、有民事权利义务内容,并由双方当事人签字或者盖章的调解协议,具有民事合同性质。当事人应当按照约定履行自己的义务,不得擅自变更或者解除调解协议。

在该司法解释中,调解协议的法律效力问题得到了明确肯认:对于在人民调解委员会主持下达成的调解协议,一方当事人反悔而起诉到人民法院的民事案件,凡调解协议的内容是双方当事人自愿达成的,不违反国家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损害国家、集体、第三人及社会公共利益,不具有无效、可撤销或者变更法定事由的,人民法院应当确认调解协议的法律效力,并以此作为确定当事人权利义务的依据,通过法院的裁判维护调解协议的法律效力。

企业规章制度建设(通用10篇) 篇四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中共市区委《开展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实施意见》的文件精神为指导,认真落实《关于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有关要求的通知》的具体要求,按照于法周延、于事简便的原则,围绕解决“四风”方面突出问题,着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固化于制,坚持边查找问题、边整改落实、边完善制度,加强顶层设计、系统规划,坚持突出重点、整体推进,继承传统、大胆创新,构建内容协调、程序严密、配套完备、有效管用的制度体系,把握制度建设工作重点,修订完善已有制度,建立健全新的制度。逐步健全和完善党员干部贯彻为民务实清廉的长效机制,努力巩固教育实践活动的实践和制度成果,以加强和改进区发改局领导班子作风建设为主要任务,健全符合我局科学发展的制度体系,确保改进工作作风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

二、基本原则

一是突出重点、聚焦“四风”。以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省市十项规定要求为切入点,紧扣解决“四风”突出问题,分析原因,找准症结,抓紧修订完善已有制度,建立健全新的制度,通过对关键性制度的完善和突破,最大限度地堵塞滋生“四风”的漏洞。

二是科学管用、简便易行。注重制度建设的实体性规范与保障性规范相结合,严格落实中央和省市的统一要求,紧密结合具体问题实际,加强调研论证,提出务实管用的措施和办法,防止内容繁杂、空洞无物,确保建立的制度可执行、可监督、可检查、可问责、能长期管用。

三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坚持从解决具体问题入手,需要什么制度就建立什么制度,什么制度紧要就抓紧建立什么制度,切实回应干部群众的关切和期盼。坚持经常抓、长期抓,严格党内生活锻炼,坚持贯彻民主集中制,提高密切联系群众的觉悟和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形成促进党员干部坚持为民务实清廉的长效机制。

三、具体规划

结合我局工作实际,对已有制度进行一次全面梳理,列出清单,认真做好废、改、立工作。对于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群众认可的制度,要予以重申,着力抓好落实;对于不适应密切联系群众、加强作风建设要求的,要予以废止;对于与新形势、新任务要求不相适应的,要予以修订完善;对于制度缺位的,要抓紧研究建立新制度,切实形成便于遵循、便于落实、便于监督的制度体系。

(一)制定和完善各类学习制度

制定《区发改局党组理论学习制度》、《区发改局机关党支部基层党组织“”制度》、《区发改局党员干部学习制度》等三项。进一步提高局机关人员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构建学习型政府部门,学习内容包括政策、法律、业务等方面,落实责任部门和责任人,确保学习不走过场,着力提升干部职工的综合素质,全面提升服务水平。

(二)建立健全基层调研制度

制定《领导干部调查研究工作制度》,对区发改局党员领导干部调研时间、纪律、成果作出规定,每年年初确定我局全年调研重点,分解到每一位领导、每一个部门,区发改局党组成员每年至少完成1篇有份量、有价值的调研报告;完善重要决策调研论证制度,重大调研课题由主要领导亲自主持。下基层过程中,不能为基层增填不必要麻烦,严格践行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市十项规定。

(三)健全安全风险应急响应机制

制定《区发改局机关安全风险监测评估实施方案》,加强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和分析评估,形成风险监测、研判、预警和快速处置工作机制;健全完善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加强应急演练,不断增强快速反应能力。同时条件允许情况,邀请公安、消防等公共部门为全体干部职工开展公共安全、消防等知识教育。

(四)建立“四风”专项整治长效工作制度

以“四风”为重点,制定专项整治方案,责任到部门和相关人员,狠抓工作落实,加强机关党员干部的作风建设,提高服务意识和廉洁自律意识,尤其对我局一些与群众直接面对面服务的部门,并对此进行重点监控。

(五)建立重点工作督查制度

建立健全我局重点工作督查制度,对局党组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的重点工作,实行制度管理,明确责任部门、责任目标、责任人、完成时限,进行跟踪督促检查,对相关责任人、责任单位进行跟踪考核,真正做到有始有终、善做善成。

(六)健全严格的干部管理工作机制

全面推行岗位责任、首问负责等制度。严格落实我局下发的《区发改局首问责任制》、《区发改局限时办结制》和《区发改局一次性告知制》,修订完善竞争上岗、交流轮岗和干部考核评价制度,开展绩效评价调研,健全完善干部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坚持在重大关口、重要项目、重点工作中考核干部,抓好领导干部、关键岗位干部及优秀年轻干部的培养选拔。

(七)完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

严格践行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市十项规定。深入抓好行风建设、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和廉政风险防控。对机关干部面对群众吃拿卡要、参加服务对象的宴请、出入茶楼、大操大办婚丧事宜进行规范并出台相关惩戒措施。

(八)完善机关会议文件管理制度

完善《区发改局精简规范公文的若干规定》、《区发改局会议制度》,坚决取消不必要的会议、公文、简报等,努力创造节俭干练的文风环境。

(九)完善“三公”经费公示制度

修订完善《区发改局机关接待制度》,细化公务接待规格和标准;修订《机关人员差旅费报批规定》,按照标准乘坐交通工具和住宿,严格财务审核。

(十)规范办公设备配备使用

完善《机关小车管理规定》、《机关办公用品管理制度》。局机关统一配置办公设施设备,规范公务用车。

四、实施步骤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制度建设工作由区发改局教育实践活动办公室负责组织协调,各部门具体实施。时间安排从7月下旬开始,到9月底前基本结束。

(一)制定方案(7月下旬)。要对照中央、省委和市委关于作风建设方面的有关要求,对照“四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分层分类列出制度建设的清单。同时,认真研究第一批教育实践活动期间上级行业系统已经制定出台的制度规定,提出具体贯彻落实措施,努力把作风建设方面的政策规定落实到基层“末梢神经”。各部门、单位党组织要将这两方面情况进行汇总,在此基础上,研究提出制度建设计划,明确制度建设方向、建设目标、制度名称、完成时限和责任单位等。

(二)拟定制度内容(7月下旬—8月中旬)。由各相关部门负责草拟相关制度,既要注重制度的系统性,使各项制度相互衔接、系统配套,又要注重制度的可操作性,使各项制度明确具体,务实管用。

(三)制度内容审核(8月下旬)。各相关部门拟定制度初稿经分管领导把关、提交党组会议审核研究。形成规范性文件后,报区纪委(监察局)、法制办进行廉洁性和合法性审查。

(四)制度执行(9月下旬)。按照“成熟一个、一个、执行一个”的原则进行。注重对制度执行情况进行跟踪问效和督促检查,对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要进行责任追究;对新制定的制度规范进行效果评估,对效果不佳、执行不畅的部分及时进行微调或修订完善。

五、保障措施

(一)高度重视。要提高思想认识,将制度建设工作作为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摆在突出位置,纳入我局工作的重要日程,切实抓紧抓好。

(二)落实责任。各相关部门要认真履行工作职责,对于每项制度,都要安排专人具体负责,组织研究讨论,按照内容要求与时间节点,保质保量完成制度拟定工作。分管领导要严格把关,督促抓好工作落实。

企业规章制度建设(通用10篇) 篇五

1.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为完成受托责任而建度。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现代企业规模的扩大,会计信息市场出现了产权、股权分散、多人共有产权的局面,而社会分工的进一步专业化,使得产权所有者、投资者把控制权交给拥有相关知识的人,最终产生了两权: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投资者成了委托人,经营者、内部控制人成了当然人,在委托关系中,经营者为了完成受托责任,必须建立或依靠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加强企业经营管理,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2.随着委托人对人控制程度的越来越间接,经营管理活动日益成为公共物品,内部会计控制外部化趋势也将越来越显著。从专业性、权威性角度看,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都是要靠企业外部的政府或其他社会机构解决或促进的。我国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是财政部对内部会计控制问题制定的相对原则性的规定,并使之上升到了法规高度。

3.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设计、执行和评价都是由人来完成的,并反过来影响着人的行动,因此,内部会计控制制度非常强调“人”在组织中的重要性。内部控制人和被控制人都应对内部会计控制负有责任,而不仅仅把它看成是董事会、管理层的事,此目的在于强调企业的团队精神,发挥全体员工的“主人翁”意识,以形成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构成企业内部会计控制重要的控制环境。

二、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应遵循的原则

一是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建立,首先必须遵循国家法律法规,力求将每一项经济业务活动控制在合法合规的范围内。

二是符合企业规模大小、行业特点、经营方式等实际情况。不能脱离企业实际而一味求大,应该根据本企业实际情况,分析其制度实施的可能性,制定出最适合本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三是不相容职务分离。应当保证单位内部机构、岗位及其职责权限的合理设置和分工,确保不同机构和岗位之间权责分明、相互制约、相互监督。

四是成本效益原则。控制点的设置必须考虑成本与效益的关系,以合理的控制成本达到最佳的控制效果。

五是要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完善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三、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

1.对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检查、监督不力,部分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弱化

目前有不少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执行、检查流于形式,稽核的范围有限,以偏概全、以点带面,缺乏完整性和全面性;执行的好坏也缺乏一个赏罚有度的奖惩制度,有的单位虽然也有一些奖惩制度,但没有完全制度化,致使部分人员认为执行与否无关紧要,加之无相应的检查、考核内部控制制度实施情况的得力机构,使执行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大为削弱。

2.对内部会计控制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无章可循或有章不循的现象较为严重

目前仍有不少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基础薄弱,相当一部分单位的领导对建立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不够重视,对内部会计控制建设持冷漠态度。有的并未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有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残缺不全,甚至有的单位负责人超越内部会计控制行使职权,不支持会计工作,使内部会计控制执行起来大打折扣,失去了应有的刚性和严肃性。

3.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难以发挥应有的功效

目前虽然有些单位建立了相关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但从总体上看,仍缺乏科学性与合理性。一是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不健全,某些单位受利益驱动,重经营轻管理,自我防范、自我约束机制尚未建立起来,内部会计控制的组织网络不健全,控制制度的健全让位于业务的发展,以至于既定的内部会计控制失效;二是偏重于事后控制,事前的内部会计控制从总体上来看基本上属于以补救为主的事后控制,而事前控制和事中控制相对较弱;三是重钱财等有形资源的控制,轻人员素质、信息等无形资源的控制,重钱轻物现象严重,从而导致内部会计控制失去了应有的效力。

四、完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对策

1.切实提高单位负责人对建立和完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重要性的认识

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化,单位负责人支配的权利与承担的责任比以前都有显著增加。在设立内部会计控制时,单位负责人的认识和态度至关重要。只有单位负责人不断提高自己执行财经法纪的自觉性,切实加强对本单位会计工作的领导,理顺会计工作关系,才能保证本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合理设置和有效执行。所以尽快提高单位负责人对内部会计控制的认识,取得单位负责人对内部会计控制的理解和支持,对建立和完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显得十分重要。

2.注重对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执行人员的选用和培养

内部会计控制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其执行上,一项制度制定得再完善、再合理,如果没有负责的、称职的人来执行,其作用将大打折扣,甚至没有作用或起反作用。所以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内部会计控制的作用,发现并制止各种不合理、不合规定情况的出现与存在,我们必须重视对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执行人员的选用、培训和考核,提高这部分人员的素质。

3.内部会计控制需要有相应的内部监督,同时强化外部监督,形成监督合力

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必须通过纳入管理制度及相应活动来实现。因此为了确保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被切实执行且效果良好、内部控制能够随时适应新情况,企业应设置内部审计机构或建立内部控制自我评估系统,加强对本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监督和评估,及时针对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及执行中的薄弱环节,及时修正或改进控制政策。

各级财政部门作为会计工作的法定管理部门,应通过《会计法》执法检查和其他监督检查方式,检查、督促各单位实行规范性的内部控制制度。《会计法》规定了财政、审计、税务等监督检查部门在对有关单位的会计资料依法实施检查后,应当出具检查结论。有关监督检查部门已经做出的检查结果能够满足其他监督部门履行职责需要的,其他监督部门应当加以利用,从而提高外部监督的质量,促使单位内部控制制度进一步加强与完善。

4.明确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设计的主体,创造优良的控制环境

为了保证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权威性,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设计的组织者必须是单位管理当局。由管理当局牵头组织设计,才有可能在会计信息处理系统之外,在整个单位营造一个顺畅的真实会计信息生成环境,才有可能有效建立和运作会计内控制度。

5.构筑严密的企业内控体系

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具体应包括三个相对独立的控制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在企业一线业务的全过程中建立相互牵制、相互制约的制度,建立以“防”为主的监控防线。第二个层次是设立事后监督,即在会计部门常规性的会计核算的基础上,对其各个岗位、各项业务进行日常性和周期性的核查,建立以“堵”为主的监控防线。第三个层次是以现有的稽核、审计、纪律检查部门为基础,成立一个直接归董事会管理并独立于被审计部门的审计委员会,建立有效的以“查”为主的监督防线。以上三个层次构筑的内部控制体系对企业发生的经济业务和会计部门进行“防、堵、查”递进式的监督控制,对于及时发现问题,防范和化解企业经营风险和会计风险将具有重要的作用。

6.强化对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实施情况的检查与考核,并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建立内部会计控制检查考核和评价机制,促使会计控制工作真正落到实处、收到成效。检查考核和评价是内部会计控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内容应包括:对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的检查和考核,并在此基础上,对内部控制中存在的缺陷和问题提出改进建议。要对执行内部会计控制成效显著的单位、机构和人员给予表彰,对违反内部会计控制的要提出批评和处理意见,使内控监督制度真正落到实处。

7.完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具体包括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的关系、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设计和执行的关系、内部会计控制和公司法人治理的关系、内部会计控制与诚信会计的关系、内部会计控制与组织创新的关系、硬控制与软控制的关系、内部控制效果与控制成本的关系、约束与激励的关系。

8.强化电算化内部控制制度

企业规章制度建设(通用10篇) 篇六

关键词:港口;企业文化;建设

众所周知,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中积累,经过筛选提炼形成并倡导的一套优良作风、行为方式及价值观念;是企业经营理念、企业精神、职业道德、经营作风、员工的科学文化素质和企业形象等文化观念的总和。企业文化一方面代表着企业优良传统的积累与沉淀,需要不断地总结和提炼;另一方面又代表着企业发展的目标与导向,需要与时俱进地提出和补充许多新的企业文化理念,并丰富其内涵。从与时俱进的意义上,企业文化重在建设。

港口企业文化是企业文化的一个分支,有其鲜明的行业特性,其中集中体现为港口资源的有限性、港口生产的专业服务性、港口产品的不可转移性。这些港口特性决定了港口企业必须突破一般企业文化建设的模式,着重于通过港口企业的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进行理念创新、服务创新、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进一步构建现代港口优秀的企业文化。

一、港口企业文化建设新的历史背景

港口是一个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是经济运行的命脉,也是国与国、城与城、人与人在经济、文化、商贸往来最大的交流平台。在新的经济条件下,现代港口企业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以及港口企业运营管理模式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这些都对港口企业文化的 建设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一)现代物流产业的发展,促进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随着现代物流产业链的发展,港口现代物流也发展迅速,尤其是第四方物流的发展使得企业管理过程中更加注重知识、智力、信息和经验的累积,倾向于整合的物流系统以及咨询服务。因此,现代港口企业将花更多精力围绕整个物流链或者供应链的上、下游企业进行协同合作。在战略协作进程中,越来越多的不同性质、不同产业、不同国度的企业结成联盟,促进了不同企业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二)港口管理体制改革逐渐深化,企业文化建设目标发生新的变化

随着港口管理体制改革的逐渐深化,港口企业从原有政企合一的体制下解脱出来,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营主体和法人实体。原有的企业发展目标、组织形态、产业定位、经营策略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而代之的是现代港口企业管理体制的建立,企业的整体战略、组织构架、经营业务、经营策略、区域范围以及产业方向都实现新的战略转型,因此,港口企业文化的目标和发展方向也受到重要的影响。

(三)港口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使港口企业文化建设面临挑战

加入WTO后,中国的港口进一步加快了开放步伐。越来越多国内外跨国企业、知名公司或民营经济加入到港口建设与经营,这些企业的加盟,形成了港口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发展态势。而这些不同的投资主体,有着各自特有的企业背景、管理模式、区域文化、组织氛围以及沟通方式,这对现代港口企业文化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课题,如何在多元文化体系下构建适应现代港口企业的优秀文化成为众多港口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和未来发展的目标。

二、港口企业文化建设的现实意义

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理论发展的新阶段,并成为先进企业增强活力,打造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加强港口企业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作用。

(一)建设优秀的港口企业文化是港口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内在要求

企业文化是现代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灵魂,是企业经营哲学、价值取向、管理理念、道德原则、行为规范等要素的综合体现。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可以使企业形成共同的核心价值理念,把精神的力量化为员工的行动,化为企业的管理制度,化为企业的形象与信誉,进而形成企业独特的资源和核心竞争力,这是企业在长期经营过程中形成的特有的合力,并能释放无法估量的能量,极大地促进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二)港口企业文化建设是加强现代港口企业运营管理的有效途径

企业文化实质上是一种新型的管理方式,是一种以人为本为主体,以企业精神为核心,以群体行为为基础,以企业管理整体优化为目标的管理学说。强化企业文化建设的一个直接目标就是能够有效加强和改善企业管理,促进管理创新,实现企业管理思想、管理人才、管理组织、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的现代化。

港口企业以优秀的企业文化指导管理实践,一方面,从宏观上把握企业管理的目标和方向。另一方面,从微观上可以通过塑造员工共同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切实可行的企业制度和道德规范,促进港口管理水平的提高。

(三)港口企业文化建设是港口改革发展的有力支撑

港口企业改革和发展的目标是建立比较完善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这其中包括组织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等一系列创新工程。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中,我们不仅需要在企业产权结构、组织结构和资源配置上进行改革创新,而且还需要企业在精神层面进行文化创新。即在建立符合现代市场要求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的同时,要积极塑造并创新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企业文化。通过不断加强港口企业文化建设,改造传统企业文化中不合理、过时的价值理念、思维模式和行为方法,建立起与时俱进的企业价值观和运营观念,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企业中的文化力量,为企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实现知识资本运营和运作的新境界,确保港口企业各项改革顺利进行。

三、现代港口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要策略

在现代知识经济背景下,加强港口企业文化建设,要充分考虑到现代港口企业面临的外部机遇与挑战,也要全面认识企业自身的内部优势与劣

势,不断提升企业的战略素养,构建起优秀的现代港口企业文化。

(一)强化理念先行,构建富有时代特征和鲜明个性的港口企业精神文化

企业文化一般包括3个层面的内容: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精神文化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也是企业文化的基本要素,它决定了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方向,是一个组织能否长期持续发展的基础。因此,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以价值观为核心,创新为动力,知识为基础,事业为共同追求,职业道德、法规、制度为导向的长期发展战略。现代港口企业文化建设必须围绕港口产业,构建与整个社会正确价值导向相符合的港口企业价值标准,培育富有时代特征和鲜明个性的港口企业精神,形成“服务至上”的经营理念,塑造良好的社会形象,不断增强企业内部的凝聚力和外部的竞争力,充分发挥核心价值观和优秀精神文化因素对现代港口制度建设和物质生产的反作用,实现港口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全面提高。

(二)加强制度建设,形成现代港口企业制度文化的保障体系

积极鼓励和动员全体员工参与港口企业文化的制度建设,为港口企业文化建设提供崭新的制度平台。这就需要现代

港口企业一要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制定长远规划,注意近期效果,全力推动企业文化建设发展。积极推进住房制度改革,工资制度改革,医疗制度改革、建立员工养老保险、企业年金以及员工休(疗)养制度等等;二要加强港口员工的职业道德建设,教育广大员工发扬敬业爱岗的奉献精神,提高自身服务质量,杜绝行业不正之风,自觉维护港口良好形象;三要定期组织或开展各种有益的文化娱乐活动,与客户、合作伙伴充分沟通与交流,使员工在轻松的氛围中联络了感

情,增进了相互间的理解和支持;四要建立客户回访制度,定期和不定期召开货主、客户以及合作伙伴的互动座谈会,提取各方意见,改进工作方式和方法,不断完善港口现代企业制度。

(三)实施行为工程,重塑现代港口企业的行为文化

首先,现代港口企业要充分利用自身条件,为港口企业员工、广大货主和船东以及有关联检单位创造一个舒适安全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加大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着力搞好港容港貌,建设一个花园式的港区环境。提供港口生产生活一流的服务设备和安全可靠的后勤保障设施,港口员工、广大客户以及合作伙伴营造良好的硬件环境。

其次,港口企业要加大对硬件环境与软件环境的投入力度,积极参与社会的公益事业,以生动的事实感染人、打动人,给港口企业赋予浓厚的知识和文化含义,更加提升和丰满港口企业的品牌价值和品牌内涵,进而使港口企业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和吸引力。

最后,港口企业要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开发和培养人才,进一步提升员工的综合素质。一方面,通过运用灵活多样的教育培训方式、方法,进一步提升广大员工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加强广大员工对现代物流、港口运营管理、生产安全知识、工艺流程以及装卸机械常识的认识深度和广度,有效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另一方面,鼓励员工树立高尚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培激发广大员工高度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奉献精神,营造团结和谐、积极向上的人际关系氛围和文明健康的环境,培养港口企业员工高度的职业道德素质和良好的精神风貌,为现代港口企业文化的建设奠定坚实的保证。

参考文献:

1、张明伟。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建议[J].中国市场,2007(6).

2、吴志。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文化的塑造[J].中国市场,2007(27).

3、陈再福。抓好时机推进港口企业文化的重塑[J].中国港口,2004(7).

企业规章制度建设(通用10篇) 篇七

关键词:内部控制;必要性;对策

一、加强现代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必要性

1.建立现代企业内部控制、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的迫切需要

为适应企业多元化的经营及跨国一体化的运作,加快信息化建设高速发展,强化内部控制的建设,已成为迫在眉睫的重要任务。只有建立和健全一套行之有效的,科学合理的、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规范经营管理行为,才能使现代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我国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要想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的市场背景下取胜,培育竞争优势,增强核心竞争能力,加强内部控制是必然要求。通过加强内部控制,强化经营管理,最大限度降低成本,有利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经济运行质量。

3.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

随着现代企业大公司、大集团战略的实施,企业内部结构和外部环境发生巨大变化,企业管理层次不断复杂化,内控范围进一步扩大。而企业管理以财务管理为基础,财务管理以资金管理为重点,若企业内控乏力、管理失控,一旦资金链出现问题,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企业可持续发展,有的甚至发生一夜之间轰然坍塌的巨变。因此,加强内部控制,无论是对企业现实发展还是长远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对企业内部控制存在问题的对策建议

完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可以保证企业经济信息的正确性和可靠性,保护企业财产物资的安全完整,促进企业提高生产经营效率,保证国家政策法规的贯彻执行,增强国家对企业宏观调控的有效性。

1.创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加入WTO后形成的开放式经济格局的逐步形成,企业在用活政策、抓住机遇的同时,也要十分注意加强内部控制,提高经营效率,从管理要效益。其次,要培育遵守制度的企业文化。现代社会是法治社会,现代企业也要成为“法治企业”。无论企业的董事长、总经理,还是最基层的企业员工,都应当对企业的规章制度严格遵守,以制度为标准检验经营管理的对错和效果,发挥其保护,监督、制衡的作用。再次,要在企业内部形成勤于学习、善于学习的氛围,努力建设。学习型”企业。现阶段,许多企业的管理离现代企业的科学管理还有相当差距,应该抛弃个人经验主义的一些东西,以谦虚的态度,从优秀企业、先进同行那里学习管理中的好制度、好方法。同时,还要善于从书本上学习现代企业管理的知识和方法,敏于观察、勤于思考,总结和制订适合自身管理和发展的内控制度。

2.强化对内部控制制度实施情况的检查与考核,并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为了保证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能有效地发挥作用,并使之不断地得到完善,企业必须定期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与考核。对于严格执行内部控制制度的,给予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对于违规违章的,坚决给予行政处分和经济处罚,并与职务升降挂钩。只有做到压力与动力相结合,才能最终达到内部控制的目的。

3.加强防犯风险意识

加强风险意识,加强环境控制和风险评估,是提高企业内部控制效率和效果的关键。加强企业风险意识的措施有:

(1)树立正确的风险价值观念。(2)寻求企业各部门在技术、人事、管理上的配合。(3)拓宽企业融资渠道。(4)实施弹性财务控制。(5)加强财务监督与审计。

4.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会计信息质量是关系着企业经营成败的关键。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我国的法制建设。因此它是加强内部控制的重中之重。当务之急,我们必须找到方法来控制会计信息的质量:

(1)必须加强企业领导、财务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以诚实信用为兴企之本。(2)加强会计人员职业知识,职工技能培训。(3)完善会计法律法规。尽量让法律法规建设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

5.加强内部审计制度

内部审计作为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一个重要方面,其主要任务是监督本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是否按照所制定的方针,政策和计划执行,是否按国家颁布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进行账务处理,会计报表能否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状况,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有无违反国家财经法律法规等。内部审计在监督经济活动、加强经济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充分发挥企业内部审计的作用,必须将内部审计人员从财务、会计人员中分离出来,直接对董事会负责,监督和保护企业资产的安全性,使企业朝着良性轨道发展。

6.加强培养管理人员的内部控制观念和信息观念

内部控制体系应该融入到企业的文化中去,企业领导应该真正认识到内控的精神实质,才能积极推动企业内控的发展,并真正帮助企业实现价值的最大化。因此,在会计信息化条件下,企业应该注重培养管理人员的内控观念和信息观念,理解企业信息化建设、内部控制和企业发展的关系,才能有效实施内部控制制度,注重管理实效,对企业进行现代化管理。

参考文献:

企业规章制度建设(通用10篇) 篇八

(一)把党的制度建设提到统领全局的关键地位,是胜利回应党面临的严峻挑战和考验的内在要求。

经过长期发展,我们党已经从一个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一个领导人民掌握着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一个在受到外部封锁的状态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在全面改革开放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这个具有根本意义的新变化,给党的建设带来了新的活力,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考验,迫切要求全党以对全国人民和社会主义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着重从制度层面切实解决好能否执政、如何执政的重大课题。

首先是世界格局大变革大调整的挑战和考验。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愈益凸现,政治多极化不可逆转,文化多元化方兴未艾,现代科技革命突飞猛进。在如此丰富多彩而又错综复杂的世界格局大变化中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迫切要求我们党必须改革那些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和在相对封闭状态中所形成的某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尤其是体制和制度,真正按照现代化大生产规律和经济全球化趋势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同时要适应各国文明的多样性和人类文明发展的总趋势,提升我国社会主义进程的现代文明内涵,以真正地巩固社会主义国家政权,推进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显然,这是我们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面临的一个时代性课题。

其次是经济市场化深刻变革迅猛发展的挑战和考验。经济市场化的伟大变革,是我们党的伟大创举,正在全方位地加快着我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然而这仅仅是走了第一步。究竟如何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有机地结合起来,真正创造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崭新的经济制度和经济形态?究竟如何运用现代市场经济规则搞活国有企业,增强公有制的生机和活力?究竟如何把现代市场机制追求经济效率的优势与社会主义制度维护社会公平的优势结合起来,形成既有高效率又有真公平的社会主义真正优势?如此等等,都是摆在我的党面前的,既关系到社会主义发展的全局,又关系到党的执政地位和执政大局的历史性课题。

第三是经济社会多样化的挑战和考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社会转型的深入,我国社会生活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在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和就业方式多样化的条件下,党怎样才能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思想文化多样化、各种思想观念相互激荡条件下,党怎样才能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在利益结构和利益分配多样化、甚至某种利益矛盾剧化的条件下,党怎样才能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保持社会稳定,领导人民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等等。如何适应这种多样化的发展态势加强党的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成为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建设面临的新的重大课题。

以上三大挑战和考验,都涉及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能否以高超的能力和水平执政兴国。而解决好这个问题的关键,不仅取决于我们党以什么样的思想、观念和作风对待马克思主义、对待发展变化着的世界、对待发展变化着的实际,而且取决于我们党以什么样的领导制度、组织制度以及一系列运作体制和工作机制来适应形势,承负起时代的考验和历史赋予的重任。

(二)把党的制度建设提到统领全局的关键地位,是解决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的迫切需要

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同志就鞭辟入里地指出,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制度问题不解决,思想作风方面的问题解决不了。这一精辟论断,具有极其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当前党内存在的种种突出问题,尤其作风问题,都可以从制度层面找到原因;切实解决这些问题,关键在于制度的建设和完善。

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决定》提出的“八个坚持、八个反对”,虽然直接地是解决党的作风问题,然而无论是哪一个方面,都离不开积极完善的制度建设作为基础和保障。要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作风在全党蔚然成风,除了要切实加强全党同志尤其是党的各级领导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真正把握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提高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外,一项重要的基本建设就是必须在党的各个层面建立和完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领导制度、组织制度和各项工作制度,由此使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注重实践、与时俱进者获得制度保障和张扬,使因循守旧、不思进取、照抄照搬、本本主义者受到制度制约和谴责。否则,某些制度中的堕性,某些体制中的漏洞,就有可能形成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强大滞障力量。总书记反复强调要进行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这三大创新是相互联系的整体,理论创新是前提,关键因素又在于制度创新。不从那些不合时宜的体制和制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不切实地推进党的各项制度创新,理论创新就很难有大的突破,甚至有可能因某些制度的阻碍而扼杀创新理论的生命。这是历史与现实所反复证明了的。要使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优良作风真正成为各级领导干部自觉遵循的原则,除了要在党内经常进行党的宗旨教育和马克思主义权力观教育,使各级领导干部真正懂得手中的权力从何而来、为谁而用、归谁所有等基本问题外,关键是在于建立健全一整套有利于促进各级领导干部密切联系群众、有利于保持清正廉洁的领导制度、组织制度尤其是权力运行制度。否则,权力运作制度不严谨、不规范,甚至存在严重漏洞,则有可能直接诱导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以权谋私等不正之风,这也是历史与现实所反复证明了的。党的建设中的关键环节——发展党内民主,维护党的团结和纪律,更直接地包含着制度建设方面因素,更需要从制度层面改进和加强。只有进一步完善民主集中制的各项制度,进一步完善党的领导制度和工作机制,从制度体系上保证民主集中制的正确执行,才能在党内形成又有民主又有集中、又有自由又有纪律的生动活泼局面,有效地抑制和防止独断专行、软弱涣散、自由主义、任人唯亲等不正之风的滋生。这样一种规律,同样是历史与现实所反复证明了的。总之,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各个方面,都内在地包含着制度建设因素,亟需把制度建设提到关键位置。党风建设的实质是制度建设。

从当前在党的作风方面存在的种种突出问题看,也必须十分重视和加强制度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作风建设始终。因为许多作风方面的问题,是与某些制度、体制中的弊端有着密切联系的。比如,在一些地方和部门,教条主义、本本主义滋长,一些领导干部不是把功夫下在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上,而是因循守旧、不思进取、照抄照搬、得过且过,这固然与这些干部的理论素养和精神状态有关,但是归根到底,是由于在领导干部选拔、评价、考核体系中,民主、竞争机制还不到位,现行的干部人事制度对那些思想平庸者和懒惰缺乏应有制约力。再比如,在一些地方和部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盛行,弄虚作假、虚报浮夸严重,这些都与现行的某些干部选任制度有着密切的联系。还比如,在一些地方和部门,以权谋私、贪图享乐现象蔓延,甚至出现领导干部集体腐败的严重现象,这就需要我们从制度和体制方面深入思考、寻找原因。以上种种,归结到一点,无不是“官本位”的体制弊端。“官本位”即是一个意识问题,又是一个体制和制度问题;既是一种历史积淀,又是一种现实弊端;“官本位”意识归根到底来自于“官本位”的体制和制度。以上分析深刻警示我们,党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归根到底是制度和体制的问题。党风建设的要害是制度建设。

(三)把党的制度建设提到统领全局的关键地位,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现实选择

近年来,同志在多处场合强调政治文明问题。在“5·31”重要讲话中,他又一次明确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政治文明的明确提出与实际推进,表明了我们党与时俱进的品格和追求。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历史征途上,提出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具有极其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这不仅是因为,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政治文明,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而且更重要的是,由于封建政治残余的深重影响,由于民主政治实践还较短,我们在政治领域还存在着不少漏洞和弊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还面临着十分艰巨的任务。历史与现实反复警示我们,不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就会遇到来自政治领域的障碍而难以顺利进行,甚至会延缓现代化的步伐。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实质是高度民主政治,实现政治资源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地合理配置。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关键是实现政治运行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由于工人阶级执政党在整个国家政治运行中的特殊地位,因而加强党的制度建设,实现制度文明,就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最关键部位。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不仅表现为从理论原则上确认人民群众在民主政治中的主体地位,而且表现为以健全的政治运行机制确保人民当家作主权利的实现,这就是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规范运行原则包括:(1)社会原则。即党和国家的各项政治运行必须同社会发展保持一致,为社会发展服务。(2)民主原则。即按照民主程序实现大多数公民对一小部分专门从事政治管理的公民的选择,并施之以严格的监督。(3)公开原则。即增强政治运行的公开性和透明度,严格防止公共权力被少数人滥用而产生的专制政治和“暗箱操作”行为。(4)程序原则。即遵循选举、协商、讨论、监督、罢免的程序,使政治运行进入程序化状态。(5)法制原则。即实现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在充分民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上述原则的实际贯彻,也就是党和国家制度建设的实际推进,其结果必将有力地提高党和国家政治文明的程度,从根本上保证和促进党的优良作风的形成和发展。

企业规章制度建设(通用10篇) 篇九

关键词:大学章程;现代大学制度;关系辨析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0-0228-02

在现代大学制度的兴起与发展背景下,大学章程作为现代大学制度的基础和载体,其设立、健全和价值实现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思考。制定与实施大学章程,是大学发展与众多问题解决的核心,是大学内外关系能否得到合理优化的基础,是大学能否高速有效发展的前提。对大学章程的研究是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的组成部分,大学章程的制定、内容的选择、价值的实现等都是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通过对大学章程与现代大学制度的关系辨析,分别罗列出大学章程的特点与现代大学制度的特点,并将现在大学制度与大学章程对比分析,得出现代大学章程与大学制度为辩证统一的关系,两者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大学章程是现代大学制度的基础,现代大学制度依托大学章程而不断发展。

一、现代大学制度下大学章程建设的理性追求取向

工具书中把“章程”的定义为“书面写定的组织规程或办事条例”[1]。定义中“章程”是特定组织制定的通过对组织内部责任和义务限定以便于自身运营的规章制度的总称,包括对组织的性质、宗旨、各利益相关者的权利和义务、活动规则、纪律等重大方面的限定。大学章程被认为起源于中世纪的“特许状”,是指为保障大学的办学自主和管理自主,高等学校依据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以文本的形式自主制定的、确立大学地位和内外部关系的、有关办学的根本问题和基本事项的规定,是对教育权利、义务和利益进行调整和规范的规范性文件。1999年12月教育部在《关于加强教育法制建设的意见》中强调“各级各类学校特别是高等学校要提高依法管理学校的意识,依据法律法规的规定,尽快制定、完善学校章程,经主管教育行政部门审核后,按照章程依法自主办学。”可见,大学章程是一个纲领性文件,是高校内部的“宪法”,不同于具体的规章制度,包括高校办学宗旨、主要任务、决策机制、治理结构等重大的、基本的问题。大学章程以学校自主制定的形式提交,经过教育主管部门的审核确立其自身的法律地位。大学章程的本质属性是调整大学内外部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分配,而不局限于高校内部权益分配。它的目的是实现大学自主管理的法定权力,扩大高校的办学自,实现依法治校。近现代的大学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产生变化,使得大学与所在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既有密切的关系,同时又相对独立。尤其是在政治上实现了政教分离,在西方的文艺复兴之后,理性摆脱了宗教成为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理论基础。对于理性的追求奠定了知识在大学中的权威地位,使科学的发展更加繁荣。就目前来看,无论哪个国家,无论它的政治、经济和宗教有多么不同,都需要有大学这样的组织来对知识进行分析、批判、继承和传递,并在这个过程中实现对知识的理性追求与探索。也就是说大学组织是各个国家用来关注知识和促进知识传播的地方,不难从某个国家的大学找到大学章程建设中重视和体现大学对理性追求的细节和理念,理性追求是各国大学章程建设的方向,这使得中美大学章程有了比较研究的基础。

二、现代大学制度下大学章程建设的自治及学术自由取向

自治随着大学的产生而产生,是大学的原生精神。最初的大学具有行会的相关性质,在社团组织中运行相关制度,形成自治管理。大学只有拥有了自治权,才能保证其在政治、经济、文化中的相对独立地位。大学的自治精神决定了现代大学不会成为任何权力的附庸。以美国大学为例,美国大学重视在法律文本中体现自治的理念,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认为知识是大学自身的目的而不是达到目的的手段。一旦大学成为某个国家或者组织的工具,那么大学就难以忠诚于自己的本质。大学就应当保证自由研究的精神,为师生提供有益于思维、学习和创造的环境。而我国大学的建立自蔡元培开始,自治思想始于北京大学。在现代大学制度下,我国的大学章程建设中都蕴含着自治的理念,并且以规章的形式将其表现出来。同时,大学的学术自由思想伴随着大学自治产生和形成,它以制度的形式体现着大学办学的精神、价值和信念。应该说,大学章程作为一种制度规范,与学术自由的取向是完全契合的。

三、现代大学制度下大学章程建设的社会责任取向

大学不仅从社会获得权威和支持,还要承担必要的社会责任,这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大学不应当仅仅维护自身的自治与学术自由,或者以追求真理为自身的导向,还应当注意社会责任的体现。大学可能会因为担负社会责任而忽视学术自由和追求真理的本质,但是应当注意把握好度,即大学对于社会责任的履行必须以维护学术自由权利、保证学术水平及自身合法权益不受损害等为前提。因此,各个国家的大学建设都在寻求尊重学术自治自由和体现社会价值的均衡点,这一点体现在对大学章程的建设和修改中。大学的社会责任在真正意义上说不是被动接受或者是对约束的顺从,而是积极主动构建,对社会的道德和进步进行引导,体现大学价值。在大学章程中,体现着大学作为社会组织在为社会培养合格公民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立足于社会实际,着眼于社会发展,对现实社会充满人文关怀,在追求美好、批评现实的同时增进自身反省,进一步促进自身对于真理的追求和对于独立的坚持。现代大学制度下对大学章程的制定要能够体现这一点。

四、现代大学制度的特点分析

现代大学制度相对于传统大学而言具有先进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内在逻辑性。大学制度的内在逻辑性是指大学根据自己特定的社会职能与功能并遵循规律而运行。因为大学地位和作用的特殊性,大学不仅仅要考虑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更要重视外部对于自身的价值评判。现代大学制度应当能够使制度思考、设计与设置和大学的内在逻辑性相一致,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大学功能,遵循办学理念并贯彻学术精神。

2.结构合理性。制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是多种规范的总体,在构成的层次上、职能上、形式上都有多角度的划分。各种制度相互协调发展才能形成结构明确、调理明晰的制度体系结构。现代大学制度体现着结构的合理性,能够充分运用制度实现大学的系统化管理。

3.最佳效果性。现代大学制度的建立目标是达到最佳效果,在专业化管理的前提下实现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分离,激励大学不断提高其学术水平,多多取得大学学术成果,使大学的学术教育资源可以实现效果最优化,实现办学目标和预期的教育效果。

五、大学章程的特点分析

大学章程的特点与大学章程的性质相适应,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程序法定性。大学章程具有法律地位。大学章程作为学校教育的根本规范性文件,其制定本质为保障大学的依法自治,使大学的基本及重大决定可以有法可依。大学章程的制定与实施体现了办学者的意志。“它的本质是对学校内部以及与大学有关的利益的调整和分配。”[2]大学章程颁布之处就集中体现了其法律地位。就其地位来看,大学章程相当于我国的宪法,处于母法的地位,具有最高权威。

2.内容纲领性。大学章程使大学可以依法办学,确保学校有法可循,并通过协调大学内外的要素关系,保证校内管理体制的实施。同时大学章程在规范大学重要机构职能、规定大学规章制度和办学规则中,具有统领地位,高于学校其他的规则制度,要求学校所有组织及成员必须依此执教,完成教育教学的各项规定,是大学精神的法律体现,是大学规章制度的最高行政准则。

3.行为指引性。大学章程的法律地位从其确立之时生效,依此指导大学内外部的行为规范。对于大学外部而言,大学章程指导着大学与社会的关系,确立大学的社会职责,对于内部而言,大学章程保证着大学的实施效率,只有大学及其内部人员依据大学章程规定办学教学,才可以确保大学的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完成教学要求。

六、现代大学制度与大学章程的关系辨析

现代大学的依托为现代大学制度与大学章程。现代大学制度是大学为了确保校内各项组织与机构可以正常运行并保证各组织机构实现目标原则而制定的行为准则,囊括了大学内部各项管理规则与规范条例。大学章程作为现代大学制度的最基本、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现代大学制度的核心体现,是现代大学内部各项规则条令的总体要求,两者之间有紧密的联系。一方面,制定和完善大学章程是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能够体现大学依法办学的基本要求,实现大学自主管理,加强对大学自治的民主监督,加大社会参与力度;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大学章程的实施,确保大学获得合法的法律地位与相应的大学自,同时大学章程规范着大学内部各项组织机构的基本管理制度,明确大学内部各项组织机构的治理机构,明确现代大学的主体性,使大学可以有法可依,依章办学。此外大学章程对大学外部的各项条例也有明确的规范,规范了社会和政府参与大学事务的渠道与方式,加强了大学与社会外部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大学的办学自与对外权,保证了大学内部各项组织机构的有序发展与大学外部各项事务的依章办事,提高了大学学术发展的效率水平与大学对外社会联系中的大学自利。当然,大学章程作用的发挥同样需要具体的规章制度的配合,大学章程同其他规章制度共同构成大学的制度体系。

虽然现代大学制度与大学章程有着紧密联系,但两者是不同的。从本质上看,大学章程是大学的根本“母法”,是最基本的规范性文件,学校可以据此完成各项规章制度章程;从内容上看,大学章程是对学校的重大的、基本的问题进行的规定,大学制度还包括对学校的具体事务的规定,具有可操作性,较为具体,如岗位责任制度、学校例行会议制度等。

参考文献:

企业规章制度建设(通用10篇) 篇十

一、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本内容

文明是指人类社会进步和开化的状态,人类社会文明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就是人类政治实践所形成的积极成果,具体表现为政治意识、政治体系、政治行为、政治发展的相对先进阶段和进步状态。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是比资本主义更先进的社会制度,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更高级的社会形态,因此,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应当比资本主义政治文明更加进步,也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最先进的政治文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可以解释为社会主义社会政治意识提高、政治体系完善、政治行为进步、政治发展先进的阶段和状态。然而,进步与先进总是相对的,政治文明也是发展的、相对的。同历史上任何一种政治文明一样,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也有其产生、发展和自我完善的过程。这一过程同社会主义整体发展水平特别是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相适应。这样,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就应当是立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基本国情的政治文明建设;服务并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政治文明建设。因此,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至少应当包含以下主要内容。

第一,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要求,所以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要求是,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内容,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尊重和保障****。

第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推进司法体制改革。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也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依法治国,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主要目标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到2010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体系。

第三,深化行政管理体制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总原则是,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通行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方向是,努力形成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把优秀人才聚集到党和国家及各项事业中来。以建立健全选拔任用和管理监督机制为重点,以科学化、民主化和制度化为目标,改革和完善干部人事制度,健全公务员制度。实行党政领导干部职务任期制、辞职制和用人失察失误责任追究制。建立干部激励和保障机制。

第四,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执政方式和决策机制。按照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规范党委与人大、政府、政协以及人民团体的关系。支持人大依法履行国家机关的职能,经过法定程序,使党的主张成为国家意志,使党组织推荐的人选成为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人员,并对其进行监督。支持政府履行法定职能,依法行政。支持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体履行职能。与此同时,党的领导机关要完善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要完善重大决策的规则和程序,建立社情民意反映制度、社会公示制度和社会听证制度,完善专家咨询制度,实行决策论证制度和责任制,防止决策的随意性。

第五,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总的要求是,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从决策和执行等环节加强对权力的监督,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真正用来为人民谋利益。

此外,维护社会稳定也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当前国内国际形势下,这一点至关重要。

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特征

十六大报告把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特征概括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实践的基础上得出的科学结论,表明我们已经初步确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理论框架,使我们对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的本质特征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也为继续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和道路。

首先,党的领导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历来以实现和发展人民民主为己任。改革开放以来,共产党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有力地促进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共产党通过制定大政方针,提出立法建议,推荐重要干部,进行思想宣传,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坚持依法执政,实施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因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保证。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既要积极推进,又要注意保持长期稳定的社会环境。社会稳定是民主政治发展、政治体制改革和政治文明建设的基础和前提条件,也是广大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根本利益所在。在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进程中,要正确处理民主与稳定、改革与稳定的关系。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是一个逐步发展的历史过程,必须有步骤地推进,循序渐进,要在实践中积极探索,不断总结经验,任何急躁冒进、急于求成的作法,都会阻碍和破坏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进程,进而影响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甚至导致社会的动荡。

其次,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包含丰富的内容,其核心是人民民主。没有人民民主的政治制度,人民的各种权利和义务就没有制度保障,现代化建设也就无法顺利进行。发扬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也是推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不断发展的根本动力。

人民当家作主,就是保证人民群众依法行使民主权利,享受最广泛的民主,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并且依法对干部实行民主监督。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过程中,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归根到底是要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而不能代替人民当家作主。党和各级政府的一切权力都是人民给的。所以,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组织和维护人民当家作主,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把党的群众路线落到实处,才能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

再次,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是指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的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在一个文明社会里,人们的意识和行为按规范有序进行,社会良性运行,其功能和效益得到最大发挥,这是文明社会的显着标志,也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具体体现。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是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民主是法制的前提和基础,法制是民主的体现和保障。民主只有以法律为依托,才具有可靠的保障,法制只有以民主为基础,才具有至上的权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加强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依法治国的过程,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在党的领导下,维护人民群众的主人翁地位的过程,保证人民实现当家作主的过程。正如******同志所指出的:"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性,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优势。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结合和辩证统一。"三、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重在制度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关键在于制度建设,因为政治制度带有权威性和强制力,反映多数人的意志,一经建立对一定体系内的所有成员都发生效力。同时制度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特点。邓小平同志早在1980年就指出:"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他进一步指出,"不是说个人没有责任,而是说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这种制度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是否改变颜色,必须引起高度重视。"邓小平的这一深刻论述,对中国现代政治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加快各项制度建设。这对我们的制度建设又提出了新的要求。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建设包含了非常复杂的内容,从政治文明建设的本质要求来看,制度建设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一方面,加强基本制度即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建设。在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宗教信仰制度、"一国两制"等。这些制度是我国政治文明的基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的素质不断提高,对民主政治制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要求我党在坚持基本制度的前提下,对制度的具体细节进行改革,进一步完善基本制度,从而使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和充分的自由,尊重和保障****。

另一方面,完善各项具体的政治制度,提高党的领导能力和执政能力。具体制度不但内容丰富,而且操作性强,是基本制度的具体化。在我国,如国家公务员制度、民主监督制度、基层民主制度、行政公开制度、责任追究制度、民主选拔制度、人民举报制度、质询与评议制度、集体讨论制度、失察失误追究制度等。

通过以上两个方面的制度建设,可以切实推进我国的政治文明建设,而要使我国的民主政治制度具有科学性、稳定性和有效性,关键在于使党内民主制度化。这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环节。

执政党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实现和发展党内民主。党内民主有两层含义:一是严格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建立和发展党内民主生活,确保广大党员民主意愿和民主权利的实现;二是严格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实现党对国家和社会生活的管理。没有党内民主,也就难有国家民主和社会民主及人民民主。

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两大组成部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应先从党内民主做起,这是因为党内民主是人民民主的前提。以党内民主来逐步推动人民民主,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条切实可行、易于见效的途径。建国以来的民主实践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在社会主义建设史上,什么时候党内民主生活正常,什么时候人民民主的发展也就正常。什么时候党内民主生活不正常,人民民主建设也就受到影响,甚至受到摧残。发扬党内民主必须实行民主集中制。民主集中制就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的有机结合。民主和集中是民主集中制的两个基本方面,它们是矛盾对立的双方,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相辅相成。不能用民主取代集中,也不能用集中取代民主,民主是集中的基础和前提,是对集中性质上的规定和制约。党员是党内民主的主体,民主集中制要求所有党员不论职位高低,权力大小,在人格上、政治上、党规党法上,都是平等的,承担的义务和享受的权利一律平等。坚持党内民主,必须反对个人崇拜,防止夸大个人的作用。

只有使党内民主制度化,才能实现党对国家和社会生活的真正的民主管理,也才能真正从制度层面确保全党始终坚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我们党才能永存在生机与活力。

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原则

全球化大潮对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提供了机遇,也提出了挑战。在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必须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和优势。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而不是从根本上否定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衡量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成败、得失、利弊,有一个客观而不容置疑的标准,即必须利党利国利民。具体来说,必须做到五个有利于:有利于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而不是削弱党和政府的领导、降低其工作效率;有利于保持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和优势,而不是否定和瓦解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而不是分离国家、破坏民族团结,导致社会动荡和混乱;有利于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而不是压制、打击他们的积极性;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而不是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造成社会的倒退和人民的贫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团结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基本制度,已被实践证明是十分正确和行之有效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任务是在坚持这些基本制度的前提下,使之不断地发展和完善。

第二,必须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同时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我国的基本国情是: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拥有众多民族和人口,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开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我们必须从这一基本国情出发,研究和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而不能脱离现实进行空想式的研究,凭主观愿望采取这样或那样的举措。我们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中已经进行了多方面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今后的政治文明建设应当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并在此基础上制定方针大计和切实可行的政策。从本国国情出发,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走自己的路,这就是中国政治文明建设的基本路径。历史的经验证明,政治文明建设不能从书本出发,不能拘泥于已有的理论框框,不能照搬别国的做法和模式。

企业规章制度建设(通用10篇)

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to-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