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社会工作计划【精选3篇】
2024-03-27 19:49:29 1级文库
时间真是转瞬即逝,教学工作者们又将迎来新的教学目标,我们要好好计划今后的教育教学方法。那么如何输出一份打动人心的教学计划呢?读书是学习,摘抄是整理,写作是创造,这里是小编帮大家收集整理的品德与社会工作计划【精选3篇】。
品德与社会工作计划【精选3篇】 篇一
一、复习目的:
为确保思品教学质量,迎接小升初教学质量分析,培养学生正确人生观世界观和爱国主义情感以及对社会的责任感,拟定本学科复习计划。
二、复习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1、进一步复习习远古文明,了解古代灿烂的文化,培养爱国主义思想及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
2、教育学生珍惜时间,提高工作效率,树立良好的`思想以及建立健全个人意志品质,有团队精神和大局意识。
3、明白一些基本的社会准则和做人的基本原则。
4、积极提高自己的思想意识是本学期的重点,积极指导学生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为教学难点。
三、 提高复习教学质量措施
a) 图文结合,进一步掌握理解课文内容;
b) 联系工作实际以及周边发生的实际事例,进行思想教育;
c) 多指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观察了解社会。
四、复习安排
利用十三节课进行单元复习
a) 用三节课时间复习《我是小小主人翁》部分。理论联系实际,从正面教育入手;学法上要坚持讨论提高的方法,注意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正确归结考试中出现的能力题。
b) 用四节课时间复习《历史告诉我们》这一单元,记住中华远古文明灿烂的文化以及重要的历史人物事件和欧洲工业革命进展情况,记住一些重要的发明。
c) 用六节课时间复习中国近代史,重点记忆中国不平等条约的由来和内容,以及列强对中国近代社会造成的危害和字眼片战争以来出现的重要历史人物和实际,了解中国人民近代史上反帝反封建的经过,复习难点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历史事件。
最后另用四节课时间进行综合复习,主要进行毕业模拟考试,查漏补缺。
品德与社会工作计划【精选3篇】 篇二
一、指导思想品德与社会教学是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尊重学生的生活,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根据学生实际需要组织教学活动,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对教材中的范例进行合理的取舍或加以适当的拓展,积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饶有兴趣地学习、探究、体验,在学习中愉快地生、成长、获取对社会的整体认知,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二、教学理念把握课程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应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在教学时要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共同探究学习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三、教材分析本册教材以历史为主,主要使学生了解近代中国遭受了列强的侵略和掠夺,中国人民与列强和腐败政府展开了坚苦卓绝的斗争。知道新中国来之不易,对革命老一辈以及为祖国奉献生命的先烈产生崇敬之情。了解新中国的主要成就,初步形成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树立建设祖国更美好未来的。理想。认识战争的残酷性,体会和平的美好,在心里埋下爱好和平的种子。初步了解我国经及世界各国人民为和平所做的各种努力,愿意为和平事业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进一步学习搜集、整理并交流历史的能力,并对国际性活动经及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活动和作用产生初步的兴趣。
四、教学措施1.尽量挖掘教材内涵,把握课程教学目标。在教学设计中尽可能地符合明理、激情、导行的基本教育方法。
2.根据新课程理念,完善以前的一些教学模式:
(1)故事(或表演)引题——音像入境——讨论明理——辨析导行;
(2)提出课题——行为训练——比较鉴别——反复训练——总结表扬;
(3)学生自学课文——学生自找问题——学生互问互答——学生课堂答辩——教师归纳小结等。
4充分运用本校、本地的教育资源对学生进行直观、生动的教育,以提高教学实效。
5联系社会现实、学校实际和学生现实生活,多组织一些实践活动、主题活动。
7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教学中要寓教于乐,寓教于情,润物细无声,让课堂成为学生成长的生命乐园。
品德与社会工作计划【精选3篇】 篇三
班级情况分析:
五年级学生正处于思想形成的重要时期,求知欲强,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参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但他们缺少社会经历。
教材分析:
五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是小学高年段学习的教材,本册教材在体现《品德与社会》中、高年级教材内容和特点的基础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学习内容更加深刻,学习视野更加开阔。
(二)教材内容的综合程度更高,注意引导学生综合学习。
(三)强调以情感态度价值观为主线来统领历史和地理内容的学习。
(四)重视史地内容的学习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
(五)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看待问题和思考问题的方法。
教材选择认识社会的几对基本概念,从儿童的现实生活出发,选择有关社会环境、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等方面的主题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在内容方面体现课前、课中、课后,校内外连续、完整的活动过程,强调从学生日常生活常见的现象,以及学生的生活疑惑和感受入手拓展学习主题。穿梭出“体验式”“研讨式”“探究式”的学习特点,为学生创造更为广阔的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和实践的`空间。强调从儿童的视角出发,运用儿童的语言,采取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如充分发挥图画、照片等在呈现教材内容方面的积极作用,增加教材的趣味性、可读性和启发性。
教学目标:
1、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平公正、热爱集体、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2、能够初步识识自我,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学习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
3、初步了解儿童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了解一些基本的的地理知识,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
教学策略:
因为教材已不是显性的道德说教,而是采用隐性的、渗透的方式实施对学生的价值引导。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给学生提供一些具有活动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生活,用自己的感觉去进行体验。教学中可采用对话性、活动化、体验性、开放性和价值渗透性的教学策略。
1、对话教学策略。 教学中,要借助教师的引领,开展学生与文
本以及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元、多维式对话。教师特别要鼓励学生结
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提出问题,大胆质疑,掀起对话波澜。对话能否顺利推进并取得实效,关键取决于教师的反馈信息是否及时、得当且具有较高质量。反馈既要有针对性,又要注重激励性;既要洋溢着活力,又要对师生互动有所推进,并添加进新的意义。要从关注学生生命的高度提高对话的质量。教师的反馈越精彩,就越能对学生起引领作用。
2、活动化教学策略。 教学时,不要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机械地去学习、掌握有关科学知识、生活技能、道德观点和社会常识,而是要充分弘扬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尊重和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重在引导他们全员、全程、全身心、多感官地去参与、亲历活动。这里所说的“活动”,包括外化显形的具体操作型活动和内涵隐形的心智型活动。“全员参与”,就是让全班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不让一个学生被排斥或游离于活动之外;“全程参与”,是指学生的参与不能是一阵子,而是要在系列主题活动的衔接和滚动中自始至终地去参与;“全身心”,是指学生不仅要用身体去经历,而且要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多感官”,就是要发挥多种感官的功能,让学生用耳朵听听、用眼睛看看、用手摸摸、用鼻子闻闻、用脑子想想,以强化对外部世界的感受。
3、体验性教学策略。在传统教材中,编者对教与学所追索的意义都进行了预设。这种预设的意义或结论,具有唯一性和不可变更性。要求学生无一例外地去认同、去掌握,由此导致教学步入硬性灌输和“齐步走”、“一锅煮”的误区。五年级《品德与社会》具有开放性,主要是引导学生去参与活动,在活动中去感受、体验个人与他人、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我(即发展的“我”与现实的“我”)的关系,从而建构和生成课程的意义。
4、开放性教学策略。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教材不是不可变更的静态文本,而是包含了多元性和差异性的教学素材,为教师创造性地开发、利用本地区、本校以及家庭和学生本人的资源,提供了范例和空间。教师要想借助教材成功地引领教学,就要从传统的传授教材的角色转变为教材使用中的决策者和创造者。教师应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重组,使教学呈现出动态的、富有弹性的流程。
教学进度
一到三单元每个小节一个课时,四五单元每个小节两个课时。
品德与社会工作计划【精选3篇】
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